首页范文大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十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十篇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12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1

论文关键词: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策略

与本科院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较短,而在发展的初期,学校的领导层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上,比如教学、招生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高职院校特别是进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的诸多院校已经逐步由规模发展转入到了内涵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和提升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共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央党校戴焰军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在学校,同样如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全体师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它具有凝聚人心、约束行为的作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追求是育人,而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应是对本科院校既有的文化传统和模式的模仿和翻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向一致、相吻合,应该有着鲜明的高职特色和个性。因此,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确立建设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应有作用和功能。

基于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相关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确立的基本理念

(一)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学校精神相符合

学校精神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灵魂。任何一所高职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办学理念,由此形成它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经过传承、积淀、吸收和创新而铸就了它的学校精神,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针。

(二)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与育人目标相一致,要寓校园文化建设于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出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体现育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把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在师生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这样才达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

(三)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学校改革发展进程相协调

不同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同一学校的不同发展时期也应确立不同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要考虑到学校改革的进程及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体现阶段性。彰显高职特色并服务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要求,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要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可以说走工学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精髓,只有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更好的服务于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五)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相对应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学院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精神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方式,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这四个层面相对应,以这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制定战略性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各保障措施,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布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六)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在的凝合过程,要与师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的集中体现。它需要依靠师生员工的整体参与、全员参与,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和一定要与师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才能卓有成效。

二、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指导其他层面文化建设的指针和思想源泉,是对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完善和定格,通过精神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对学校精神的凝练、传播、培育和弘扬。

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应按照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来进行。

首先,应进行学院精神的凝练以形成以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院精神、核心价值观、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职业道德规范等为核心的全院师生的精神文化体系。

其次,要加强对学院精神文化体系的传播和培育,做到校园景点中有、宣传媒介中有、学习内容中、实践活动中有,使学院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价值追求、教风、学风等被广大师生所熟知并内化于心,自觉以此作为行为向导。

第三,校史、校友文化的建设,典型人物树立和宣传、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仪式性活动的策划与举办,是进一步弘扬学院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可以有效地增强师生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了强烈的爱校意识和品牌意识。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精神或者理念的延伸,对行为产生直接的规范和约束力。制度文化是学校的“法文化”,它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等把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用制度固定下来,以制度和规范的形式对校内的各项工作、活动和师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师生既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又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制度文化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建立一套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的高职院校长效管理机制,各项管理制度要体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基本理念,以营造安全、规范、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具有规范、约束的功能,更具有激励和凝聚功能,给予师生宽松的心理空间,体现出对师生充分的尊重、爱护、信任和培养。只有这样的良好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师生言行的约束和导向作用,培养出良好行为习惯。

(三)行为文化建设

人的思想观念是通过行为得以呈现的,学校和师生在管理、教研、学习、人际关系、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中,受到学校显性的或潜在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种种不同的行为,它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我们称之为行为文化。只有师生员工自己从心里认同一定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的规定,他才会在精神面貌、做人做事的态度、工作中乃至社交场合表现出校园文化所倡导的行为,这是师生员工对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认同的结果和表现。无形的理念和制度不能转化为有形行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空谈,行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落地的关键环节。基于此,行为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构建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入手。

其次,要抓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的行为往往可以引领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第三,要抓职业道德的养成、修炼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这是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也可以说这两者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

第四,要注重树立优秀模范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的行为。

第五,任何一种行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有形载体,要注重用好各类载体,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归纳为宣传载体、工作实践载体、活动载体等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传媒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文化建设、教学科研文化建设、工学结合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学生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行为文化的建设,让师生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认同,并形成校园文化所倡导的外显行为。

第六,要坚持严格的考核和监督,要让师生员工明确该做什么、必须做到什么程度,通过长期的约束,让制度落到实处,让师生员工形成所倡导的行为方式。

(四)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是师生员工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校园文化的实体形式,是构成校园文化层次中的最外层。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Vi系统,校园外部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及室内陈设,学校教育教学实训环境,师生员工的休息娱乐环境及文化设施等。物质环境是精神环境的物化及外化,具有“化人“的功效,身处其中的人会受到熏陶、感化、约束及导向。

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应该把握以下思路:

首先,要精心设计、整体规划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要确保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与学校说追求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保持一致,以有利于校园文化在学校的落实。

其次,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文化的特点,要让师生在校园物质环境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境中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企业文化、制度的要求。

第三,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要彰显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校园物质环境要服务于师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及生活活动,要体现出以简洁、方便、舒适、功能合理、安全、具有美感的特点。师生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不仅能够满足必要的需求,还能得到美的熏陶。

第四,高职院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要具有人文底蕴及教育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隐性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注重阐释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要彰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有序管理并引导、激发师生人人参与建设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环境、欣赏环境的意识,要把物质环境的建设与师生职业素质的培育密切配合,让校园环境成为影响师生思想感情、道德行为、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30-04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文化,而校园文化则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亚文化,它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由来已久,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而言,它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涵义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它所拥有的特定群体、价值认同和物质载体,与其他类型如普通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都有一些不同。高职校园人也必然在高职教育理念导向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学者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性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校园中所有成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精神、校园环境和师生活动的总和。它涵盖高职主体为实现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是这些活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集合。我们认为,高职校园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的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它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多专业多职业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实训等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它由物质文化(载体层)、行为文化(外显层)、制度文化(中介层)、精神文化(内隐层)四个层次组成,构成表里一致、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以及校容、校貌、校风的集中体现。既具有与普通高校共同的先进性、创新性、服务性、时代性等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特征。

1.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要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反映职业教育的精神,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及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并把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

2.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只有依托行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岗位特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个性鲜明和独具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必然融合行业企业文化,体现企业化文化特点。也只有不断地选择与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让学生提早接受企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要求及价值准则,体验真实或仿真的企业文化环境,才能在将来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3.实践性特征。普通高校基本上是学科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善性,而高职院校则是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安排教学和学生的实践训练,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具有一定技能专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岗位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求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教学和企业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现代企业精神,增强社会知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物质文化偏重硬件建设,忽略人文精神“软文化”的融合

在高职校园基础设施硬件物质文化建设问题上是硬件较强,职业环境及人文精神等软文化过弱。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往往追求校园面积的扩大、校舍规模和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实训设施的现代化等,忽视了硬件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出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割裂的现象;二是校园内新建建筑物缺乏历史沉淀,蕴含的人文价值认知度低,并且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尚未充分体现:三是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硬件建设模式的多,即体现“高”的多,突出“职”的少。

(二)校园制度文化偏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忽略制度落实与文化的渗透

一是重制定轻落实。一些高职院校重视建章立制,但往往出现制度内容没有可操作性,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二是重实体轻程序。有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制度时往往是各级管理者出于管理的需要,自上而下制定的,缺少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三是重模仿轻创新。高职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沿袭过去的多,创新的少;照搬别人的多,形成自己特色的少;套用普通高校的多,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少。四是重制度轻文化。一些高职院校注重制度条文的出台,而在制度内容中忽略文化的渗透,形成一种“非文化”状态,难以完全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三)校园精神文化偏重办学理念的提炼,忽略职业价值导向的“内化”

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往往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具有核心价值意义的学院精神和引领方向,短期内难以获得广大师生内心的普遍认同;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多地偏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心理和艺术等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内化;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格调呈现简单化与低层次化特征,过于强调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偏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旨;四是校企文化对接有待进一步深化。亟须进一步引进与借鉴优秀企业精神文化。

(四)校园行为文化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忽略校园行为与职业行为的对接

一是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机淡薄、自我要求偏低、自信心不足等行为问题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二是有些高职院校的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脱离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宗旨,单纯地为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而举办各种活动,偏离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本质;三是世俗性的大众文化对校园行为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娱乐文化内容多,启迪思考型、技能性较强的内容少,降低了校园行为文化活动的品味与格调;四是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践性教学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学院内部活动多,校际

之间以及促进与社会和企业交流的活动少,技能大赛、技能比武、去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相对更少,导致校园行为与职业行为相脱节。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多元兼容的校园精神文化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通过全体高职人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学院精神、办学宗旨、办学特色等意识形态以及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校徽、道德规范等。当前积极构建多元兼容、德技双馨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

1.确立办学理念,培育校园精神

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构建特色校园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当前高职院校尤其要重视确立本校的办学理念,立足本校实际与自身的个性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内涵、类型归属、办学使命及办学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办学定位。同时,把办学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全体师生能在先进理念的激励下得到成长和发展,以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进一步升华办学理念,培育理想的校园精神,并使之内化于师生心灵深处,落实在其行动上,以此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带动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2.凸显职业特色,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特色,以实用感性文化为补充,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味;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增加职业人文知识,渗透职业人文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反映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尤其在“两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增加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以凸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职业特色。

3.实施校企文化对接。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呼唤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路子;注重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在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中塑造校园精神文化,让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尽早了解企业的活动,具有企业的组织群体意识、向心力、归属感和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企业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到毕业之际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办学与就业市场的零距离对接。

(二)以优美的职业环境建设为基础,打造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物质文化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的载体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内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反映高职教育特色的物化的文化形态,如各种建筑物、道路、校园的绿化美化、雕塑、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实习实训基地以及生活设施等硬件建设。它体现着学校成员一定的价值取向、审美追求、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因此,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结合自身特质,突出“职”的特点,彰显人文关怀,成为具有一定企业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1.突出职业化。彰显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首先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本位”的教育定向,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具备职业的特征;“以专业定行业”的专业培养方向,又要求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兼顾行业特色。所以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必须在营造“职业”氛围上下工夫,让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渗透到校园内的建筑、道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每一个角落;在校园宣传栏内要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艺术家、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等,并及时企业需求和行业动态:学生路过的每一处主要的墙壁、走廊,都能有适当的格言、画面进行职业宣传,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风采展示。

2.立足区域化。传承地方文化

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要与地方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人文精神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校园内的空间规划、建筑布局、景观风格和精神风貌必须因地制宜;同时,校园物质文化也必须凸显区域文化特色。因为地域文化不仅体现了本地域的民情风貌,也反映了本地域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审美追求等,只有使校园物质文化主动适应并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并将职业方向、地方文明与校园物质文化对接,才能被文化主体所接纳。

(三)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接为导向,完善刚柔并济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系统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根本保障,也是学校与外界及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机制,切实保障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为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努力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体系。

1.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加强校园规章制度、校训、校风、学风、领导作风等制度文化建设中,始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主管理的理念,使制度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始终保有一种张力关系,从而找到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同时高职院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自主办学、科学决策、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依法治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并把规章制度这种“外在文化”内化为学校集体成员的“内在文化”,以真正形成校园制度文化,并促使学校制度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坚持科学规范,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是实现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的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时应坚持科学规范,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逐步避免那种你学我仿,制定的制度多,但能够落实和执行的少,有形无实做做样子的那种局面。在高职校园规章制度创设过程中,应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3.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特色管理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切实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确立高职校园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管理者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一是在教学管理行为中,体现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二是在学生管理行为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三是应注重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企业文化进校园已成为高职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企业行为文化理应成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的导向与源泉,为构建独具特色的高职管理行为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继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25.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实践、塑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其内涵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积淀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其核心是学校教师、学生及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为重点,建设富有时代特征、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平安、健康、文明校园,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

1.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凝聚、陶冶、教育和约束作用,培育品行和技能兼优的专业技术人才。

2.师生主体、校企共建原则。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校、行业及企业的各自优势,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员参与。

3.贴近社会、职业和学生原则。根据学生特点及生活实际,结合职业特色及行业、社会需求,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4.特色鲜明、重在实践原则。要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历史文化,因校制宜,重在实践,特色突出。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及学风建设。

1.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校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在办学实践中深入讨论、挖掘、提炼并形成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表述规范的精神文化内容,将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科学严谨、务实向上、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做到校园角落中有、师生意识中有、实际行动中有,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发扬光大。

2.教风建设。优良的教风可以使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文化知识、现代的教育理论、娴熟的专业技能得以充分展现,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学校要组织制定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大力倡导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开拓进取的优良教风,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行为上、学识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3.学风建设。优良的学风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从加强学风建设的督查与考评入手,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获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的优良学习环境,逐步使学风建设由规范要求向习惯养成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着眼于建设民主、科学、高效、安全、和谐的制度文化,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倡民主管理;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师生奋发向上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物质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完善教学设施,满足学生需要。既要体现职教特色,又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校园的整体环境力争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

2.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完善学校的形象标识体系,设计校标、校旗、校服,创作校歌,规范信封、信笺、名片的制作和使用,规范校内建筑、道路、路标的命名及校内的宣传标语。

3.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在教学楼内走廊、教室、实验室及办公室、图书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要精心设计,合理布置。一方面要注重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如张贴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劳动模范画像等。

4.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师生在教学、生活及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道德行为和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加强师德建设。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在思想上、行为上、学识技能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在师生中开展“好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型。

2.营造浓郁的教学研究氛围。邀请行业、教育界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学、交流,开阔教师视野;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到高校和企业进修、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行业内的、专业和学科方向的各种学术交流、研讨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活动,及时掌握行业前沿动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3.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项目。以各重大纪念日和节日为契机,开展职业学校“大德育”体系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优秀学生作品展”等活动,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精心策划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发挥学生特长,培养集体观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规范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间操、会议、仪式,烘托庄严、隆重的气氛,彰显学校特色,展示师生的精神面貌,突出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J].山东大学出版社.

[2]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美意识学校建设

“文化如果融入人们的血液中,它就是无坚不摧的力量”。校园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标志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当校园文化从环境美进入到行为文化建构的时候,是校园文化的一次飞跃;当校园文化上升到理念层次,反过来通过师生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时,是校园文化的又一次飞跃。因此,学校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在大美意识的支配下,立足地域文化,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整合,建设充满精神追求和正确舆论氛围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校园文化以宏大气势和系统内涵彰显校园文化的高起点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用人文环境吸引人,用高雅艺趣净化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杜绝庸俗化倾向,起点要高,避免短期效应和重复建设。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和传承,需要一位位校长、一批批教师、一届届学生的精心培育,代代传承,绝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那种缺乏远见、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抛弃学校历史和“本土”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学校文化与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导致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将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和无文化。学校应保持一种平和心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从本校实际出发,珍爱自身的传统积淀,立足长远,凸显特色,以坚实的行动、长期不懈的努力打造学校品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充实、完善,创造新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决策者和实施者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有大美意识的体现。我们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中和,道家文化中的柔韧、弘大和佛教文化中的圆融、顿悟等有机融于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设计之中。学校首先应在大视野下确定校园文化主题,并将主题分解到各区域。无论是主题思想,还是主题色调;无论是楼宇命名,还是景观设置;无论是现念的大门,还是古典特色的文化长廊;无论是颇具教学文化特色的教学楼,还是以科技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楼,都统一在宏大的学校文化主旋律之下,让我们感受到设计者崇高的激情和对大境界的开拓。当我们超越物的形式,进入它的内核的时候,就能体会到一种对大灵魂的呼唤,感受到对民族精神、群体理念、时代意识多层面的领悟和建构。

二、校园文化以理念、环境、行为、标志文化四位一体构建校园大文化格局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大文化理念指在发展空间上体现“大”,就是要跳出相对封闭的学校文化圈;在建设主体上体现“大”,就是要紧紧围绕宏大的学校核心理念;建设方式上体现“大”,就是要使理念、行为、环境、标志文化四位一体,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最终形成校园大文化格局。但有人认为,学校是搞教学的地方,一切力量都应该放在教学上,学校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是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事。由于传统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久而久之,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就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思想倾向,造成校园文化建设“重心过低”。学校必须树立文化品牌是学校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并在大文化建设的格局下,使校园文化由环境层次上升到理念层次,最终在理念层次上沉淀出学校固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校园文化以整体性特点完成由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转变

文化的特点是整体性。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创建并共享,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综观近年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均认同并流行一种以物质文化为主体,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校园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有形文化层面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现象,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深层的文化精神更多地被校园局部文化活动取代。因此,突破传统的“文化活动”观,建立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转变的整体校园文化理念迫在眉睫。首先从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设计学校整体建筑风格,规划校园环境建设。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展示校园文化活动。最后,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理顺层次、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质量立校、依法治校、以德育校、民主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的局面。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实践者应具有特立独行的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从硬件中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在活动中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在课程改革中创新校园文化,让师生在展示中感悟校园文化精神,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让教师成为校园文化的形象大使,使整个文化校园弥漫着一种少有的大美和壮美,而这种大美和壮美恰恰是这个时代学校最缺少、最珍贵的东西。

参考文献: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5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识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大致相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文化,是组织精神层面的管理。在各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导向性、团队凝聚力、约束力、精神激励及推动等。基于两者的共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将两者实现高度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学工结合”。在高职高专校园内营造企业运营环境,与高职高专大学的特色学科实现对接,这样才有利于体现高职高专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缺乏文化底蕴

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高专大学成立历史晚,不管在办学规模、硬软件设施、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就造成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没有历史底蕴,显得品味不够、层次不高。

2、盲目跟风

社会中很多高职高专大学通常采用“拿来主义”,存在盲目“跟风”,模仿其他高等大学,尤其是本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创造校园口号、第二课堂组织、注重表象化,造成“只懂皮毛,不伦不类”的局面,无法触及校园文化的灵魂。

3、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大学的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体现“职业性”,但是现实中高职高专大学往往忽略了此点。企业在录用高职高专大学学生时,往往定位于“高技能型人才”,希望招募的新员工做到“零培训”上岗。对于企业文化的接受,企业也希望新员工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及企业文化,做到无缝衔接。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需要迫不及待地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的高职高专大学校园文化,增强高职高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1、有利于学校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因素不可比拟、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高专”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教师职业角色感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同于企业中的员工,尽管现在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他们初出茅庐。理论功底也许很扎实但是缺少实战经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学,掌握相关企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自己在企业中职业角色的认知。

3、有利于培育学生职业意识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为典型的“90后”,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自学能力等普遍较差,在就业中往往出现“不适应”症状。事实上,这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自己职业意识薄弱等因素的结果。因此我们将企业中的管理理念、人文情怀、生产氛围潜移默化地植入校园文化,有利于未雨绸缪,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将优秀企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推广,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学校新鲜血液的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培育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四、企业文化特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场价值革命,但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校园文化建设本质上要求拒绝浮躁,应该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在感性中实现质的突破,用绚丽的表象点燃整个校园的激情。

1、建立校园mi(理念识别)

第一,建立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关系着高职高专大学的生死存亡。高职高专大学不同于企业,它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和社会: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高职高专大学教师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就要求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教给学生做真正的人、做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的道理。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第二,建立大学远景及大学精神。高职高专大学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历史及办学目标来体现高职高专大学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校园精神及理念,培育个性鲜明和内涵丰富的校园精神及远景,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职工及学生的内在潜力。

2、建立校园Vi(视觉识别)

在高职高专大学发展过程中,要以务实的态度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园识别各个要素,包括统一的标识、校园服装、旗帜、宣传语、印刷品等以此来规范教职工及学生的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在社会上树立本校特色形象,增强学校责任感和办学信誉。

3、建立校园Bi(行为识别)

第一,教师、企业、学生实现联动。学校将优秀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例如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加强徐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开发实用的课程,建立具有企业文化的实训室,作为高职高专大学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全新的育人环境。在学校第二课堂方面体现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氛围,建立具有企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二,校园外部服务社会。要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确立的精神、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规范师生在校园外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展现学校风采。

4、塑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6

【关键词】高校;人文景观;环境建设

前言

一直以来,大学是无数人向往和追求的地方,它做为一种特殊的场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追求进步、渴求知识的青年一代,被誉为“象牙塔”。校园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载体,哺育各类人才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高层次的享受,而优美的校园环境,离不开人文景观建设。

1.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特点

1.1内涵

高校人文景观的内涵,即:高校校园内建筑、雕塑、植物等园林要素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符合本校园所处地域的人文特征以及能反映本校园历史背景和办学理念的园林景观。

1.2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2.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及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可以适应环境并改造着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类。”[1]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建筑物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将人们所希望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哲学取向以及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意志品格等融入规划设计之中,传达给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学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在熏陶激励中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知识、探索未来的激情。

3.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成功与不足

无论是清华“尊贵与和谐”的建筑,还是那些有着深刻纪念意义的雕塑和石碑……,以及北大的燕园广场,或是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的武大校园,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报效祖国的“红楼”……,国内的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有许多的成功之处,武大校园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工造景与天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蜚声中外,中国地质大学特有的化石林和中南民族学院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围墙等一些校园景观也充分体现了其各自的特色,是很多综合性大学不具备的。

与上述相反,大学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对武汉各高校校园建设的调查、总结,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一,人们看重的往往是校园够不够漂亮,够不够气派,够不够现代,从而在建设过程忽略了最初办学的理念,无法形成特色。二,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大学城遍地开花,简单的几栋教学楼和几栋教工、学生宿舍,再加上毫无创意和含义、仅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的园林设计就组成了一个所谓的大学,在精神上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正的大学在于大气,要给人一种博大的感觉,即在这里可以索求真理,开创大业的感觉;同时,真正的大学还要有自己的人文特色,一种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的氛围。这种一走进校园便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没有人文景观的刺激是不会凭空产生的。三,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随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景观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设计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此外,在进行建设时,对基地及周边环境的自然要素往往“重改轻保”。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大学校园都保持着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印痕,并形成特定的环境特色。

4.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思路及原则

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青年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寄教学于课堂之内,寓学习于环境之中”,是体现现代学校设计思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应力求塑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校园建设在总体上应该给人一种精神感召,制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围,够成一种整体育人气氛,这就需要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营造实现大学理念的氛围。

4.1确立高校人文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高校人文景观建设是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具有一定历史的高校,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教科书,其校园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迹,包括自然形态、建筑风格和人工纪念物等等,它们总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在不断创建、整修和维护。因此,高校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学校制定高校人文景观建设长远发展目标的依据。

4.2以人为本的原则

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的真正使用者,设计者根据他们的各方面的需要来规划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环境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特殊环境,其环境空间应是一种物质的三维空间与历史的时序空间、精神审美空间相互统一的多元化的人文空间。”[2]因此,要创建富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就必须挖掘出其特有的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创造的主题,创造适宜师生活动的环境空间;就必须把校园环境提升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依据艺术的原理和法则来进行组织和设计。使人们在环境中体现出其所蕴涵的文化气息,人文精神及较高的审美情趣。

4.3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景观作为大学校园里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组成部分,其建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校园环境现状的制约、建设资金的有限等。遵循人文性、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让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调整使其美化和人性化。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粗放型的设计观念,从环境总体规划到一草一木都要反复推敲,巧妙安排。遵循这一原则则可有效避免因盲目改造、设计失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使校园环境建设形成整治见效果、投入有回报的良性循环,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景观。

5.结束语

高校的校园环境和和一般的环境有区别,它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高校人文景观设计与实施以及达到的成果直接影响着广大学子的身心。高雅的艺术设计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影响人们的心理,造就良好的素质,即“有形的景物陶冶无形的精神”[3],也形成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因此,高等院校人文景观的设计应遵循园林美学原则,运用多种园林手法,并紧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集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文景观,努力为师生员工营造出一个优美、怡情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岳堂.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刍议.高等农业教育.2002.11:88-89.

[2]王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探讨.本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0-72.

[3]孙晓林.关于大连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2.5:74-78.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7

关键词:农科院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71

“开学养正,育四海英才;耕读至诚,兴九州粮仓”。坐落在我国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有着七十八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农业大学。近年来,学校开展了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在研究生中开展了“云岭”大讲坛、“红土地”大讲堂、“云农名师”讲坛、研究生学术poSteR大赛等,然而,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农科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许多困顿和限制。本文通过对12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分析,试图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农科院校研究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特色校园文化是指以研究生为主体,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大学)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基本形态。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包括校园环境、各种设施、校徽、校服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制度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的管理目标、行为规范等,是保证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精神文化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学术氛围及价值观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1.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和对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重视校园景观建设”。

2农科院校研究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中国西部边疆的一所农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本文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农业院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为了解当前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校园文化建成效,选取了云南农大140名研究生作为调查总体,兼顾性别、专业、年级等因素,采取问卷调查法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份。

从表1中可看出,本次调查覆盖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学习年限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由于三年级主要做论文,很少参与校园文化,而且专业硕士学制只有两年,所以主要调查的是一年级的同学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其次是二年级的同学。

2.1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

通过问卷分析可看到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物质文化建设成效:随着国家和云南省政府不断加强对高校建设的投入,学校建起了新校区,学生宿舍也重新按标准进行了修缮,以及管理设施的电子化均为学校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问卷中,有57.5%的学生认为云南农大的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提高,这是对学校校园设施建设的肯定。

(2)精神文化建设成效:研究生是学校学术活动的主要受众者,对此,云南农业大学举办了各种有特色的学术讲座,在各种学术讲座中,学生更青睐“红土地”大讲坛,个案百分比达到55.8%,其次是云南农大“名师讲坛”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在“参加过的校内研究生活动”问卷中,15.8%的研究生参加了研究生poSteR大赛;15.8%研究生参加了研究生英语才艺表演;47.5%的研究生参加了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23.3%的研究生参加了环保或其他主题活动;从所占比可看出,研究生更青睐于学术科研活动。学校和研究生处也在不断探索丰富多样,受研究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

2.2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15%的研究生认为云南农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好,形成了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氛围;60.8%的研究生认为效果一般;认为成效不明显或没有成效的为24.2%。由此可见,农业院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不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还不够鲜明,未能足够吸引大家。

2.2.1从物质文化方面看存在的问题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需要持续投入,而且这种投入的收益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甚至常常是不可准确预期的。在“r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多选)”的问卷中,45.8%的研究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设施不完善;38.3%的研究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经费不足,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阻碍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分析原因,由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受地方经济、教育可支配资源影响较大,西部边疆经济上投入不足,使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从而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以上充分表明,在建设农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需要加强资金投入,从根本上改善校园环境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2.2.2从精神文化方面看存在的问题

在“是否知道云南农大的校训和大学精神?”的问卷中,仅有26.7%的学生知道并能说出农大校训和精神;47.5%的学生认为作为农大学生应该知道,但说不出来;其余学生不知道或不关心。仅有26.7%的研究生认为云南农大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体现了农大精神。进而在“农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多选)”的问卷中,45%的学生认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无特色、缺乏新意;20.8%的学生认为是文化建设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48.3%学生认为是校园文化组织不力,需动员各方力量参与;41.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以讲座为主,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存在大学精神危机凸显,应有的精神理想缺失,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匮乏,人文精神不彰,文化品位降低等。

2.2.3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看存在的问题

有70%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为学生;10.8%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应为教师;21.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为学校领导层;2.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但现实中,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单一,研究生的参与度偏低,大部分同学还未能真正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3农科院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同时应坚持面向“三农”,以“农”为特色。

3.1通过合理规划,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构建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学校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使用的能蕴含高校师共同价值追求,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物质性载体。针对大部分同学对校园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满意度偏低的情况,学校应借“迎评促建”的契机,加强校园建设,打造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如校园里的树木挂牌标出树的名称、特征等;校园内增加能突出学校的发展史、对学校有特殊意义的名人石雕、刻上带有文化意义的文字等;校园内花草的品种要多、养护水平要高,要体现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校园内的道路、实习基地等都可以以农业专家、农业术语命名;向人们展示学校的发展及为社会作的贡献。

3.2通过学术科研来提升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高校师生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以及为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而形成的制度与规范。在对云南农大研究生的问卷中,学生参加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比例远高于其它活动;同时,仅有不足10%的研究生参加了大学生宣讲团、大学生广播站或校记者站。这说明研究生更注重科研,这和本科生所喜闻乐见校园文化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针对以上情况,应着力打造受研究生欢迎的学术讲座、专业实践和研究课题,并通过制度规范、传承下去。

3.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在大学校训理念的引导下,不断丰富大学精神的内涵,培育出高品质的校园精神文化;在办学理念的引导下,凝练和培育出人文、科学精神,让师生员工理解认同,使之成为校园活动的灵魂。

3.4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推进以“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广播等媒介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问卷中,有35%的研究生喜欢网络新媒体这一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或载体,远高于校园建筑、图片等。可见,研究生更乐于接受这种现代的传媒手段。因此,学校应改良校园广播、网络设备,并鼓励师生通过网络、广播交流学习心得,传播思想,发表观点。同时,应立足学校现状,挖掘潜力,不断明确学校特色定位和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三农”问题,体现“农”的特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农、爱农、励志务农的思想,通过社会实践、“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人才优势和智力支持。

4结语

农科院校研究生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学校的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运用网络平台等现代传媒手段,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融入“农”文化,在传承已有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下,全面加强研究生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社会培育大批有特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明,王恒.以科w发展观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内涵建设[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94.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张音宇(1979-),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5SJB348),主持人:张音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主持人:杨建新;江苏省2015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课题“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融合研究”(编号:2015JSJG431),主持人:张阳。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38-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一个时期的“外延式”扩张后,内涵建设和特色办学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发展的主题。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的终极追求在于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文化品质。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转型的难题亟待破解。

一、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

一所学校在教育教学、校园生活、学校管理过程中创造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成果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积淀,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不仅对置身于校园文化中的师生员工的个体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制约和规范作用,而且构成整个学校运行的内在机理,从而制约并引导着整个学校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由高职院校全体校园人在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属性,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扩大社会服务,实现文化传承,应具备以下特质:

其一,在层次上要具有高等性。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当然也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大学文化的本质是育人。”[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应具有高等教育属性,体现大学文化的特点,突出其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本质。

其二,在类型上要体现职业性。因为高职院校的物质载体、师生群体、办学目标、行为方式、精神状态等与学术型高校存在区别,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其建设内容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格局、职业教育内容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

其三,在主体上要突出合作性。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的发展都需要依托一个或若干个行业,因此,高职院校天然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校园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体现出这种合作教育的特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发挥行业企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效能。

其四,在价值上追求人本性。文化是人的本质的确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职院校师生员工“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3],体现了师生员工的价值与追求。以实习实训为例,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不仅是为了培育技术技能,还是为了培育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技术技能培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结合起来,才具备了文化的内涵。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以育人为本,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可能。只有这样,校园才能真正具备积极的文化,其环境才是和谐的,其人际关系才是友善的,从而有利于教育价值的实现。

二、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状态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有显性的,比如建成一栋实训楼、设置一个雕塑、布置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等,但总体而言,校园文化的影响是隐性的,尤其它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那样直观明显,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意识不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再加上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些学校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考虑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所谓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仅仅照搬已有高职院校甚至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经验,有意识地建设和发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学校并不多见。概括起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状态呈现出四种类型:

一是无意识无计划的随意化状态。这类高职院校争相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内部管理体制等内涵建设的显性方面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而对隐性的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教师只是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课下课、实习实训,无人关心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无人关心学校的文化愿景和价值追求,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处于浑浑噩噩、顺其自然的状态。

二是有意识不系统的点状化状态。这类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校园的文化品质,但还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方法需要随着师生的道德情操、知识技能、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作调整。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处于今天这里建个文化林、明天那里塑个雕像的点状化状态,既缺少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乏改造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整体策划。

三是有意识策划的整体化状态。随着文化意识的觉醒,这类高职院校开始有意识、有策略地整体化和结构化打造校园文化,在开展内涵建设的同时将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他们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全面规划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形成了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校园文化的推进者,教师、学生们则成为校园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四是有特色有质量的品牌化状态。这类高职院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合内部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深度开发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的潜能,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对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不一致与内在冲突予以化解,并进行文化系统整合与再造,凝练办学特色和品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有意识地根据学校的特色建立健全品牌校园文化,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校园层面上的文化产品,增强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提升。

研究表明,随着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完善,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就是紧密结合内涵建设进程,逐步从无意识无计划的初级状态,经由有意识不系统的点状化状态、有意识策划的整体化状态向有特色有质量的高级状态过渡。

三、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转型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归根到底服务人才培养,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育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同样在于育人。在内涵发展的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转型,主要在于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型。

(一)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型――从“器物”核心到“育人”核心

如前所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处于散漫化状态或点状化状态,仅仅体现在新学期开始时制定建设计划,罗列出本学期要开展的活动、要兴建的校园设施等。这种状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于“器物”。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的指向不是“器物”本身,而是教师及学生的生命成长,其价值观念应以“育人”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4]以此为基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不局限“器物”的增加或具体事务的处理,重点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彰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多元需求,支持学生多样发展,关注并服务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彰显现代技术的人文关怀,不仅教给学生当前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能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神圣责任的各种技能和品质,努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高职教师的幸福职场、企业的合作伙伴、社会的文化源泉,实现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并最终达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二)校园文化建设重心的转型――从“一般”特色到“职教”特色

“特色是学校的价值取向、生态环境、创新发展、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5]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职业针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一般特色外,重心要放在自身的“职教”特色上,在建设内容上突出职业化。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紧扣育人目的,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将高职院校的学校精神与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在学校内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一要从确定校训、校歌、校徽入手,倡导师生记校训、唱校歌、戴校徽,激发师生的爱校之情。二要注重精神培育的有效性,要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主旋律;充分发挥开学典礼、迎新晚会、升旗仪式、毕业典礼、颁奖仪式等活动的特殊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三要着力塑造学校的形象,建立高职院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将学校的历史、传统、理念、文化等通过系统的视觉形象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在各种会议、活动、庆典中推广使用。加强学校的宣传报道,对学校改革发展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及时广泛的宣传,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通过引企入校,在校园建筑、设施、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渗入企业元素,营造企业化实习实训环境。可以以校企合作单位的名称来命名道路、楼宇等;可以将合作企业的发展历程、管理制度、生产经营场景等内容作为素材布置走廊和教室,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角色认同;可以设计融入企业精神或企业品牌LoGo的班级标识,在开展班级活动时规范使用。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打造职教特色制度文化,制定突出技术技能价值与创造创新精神的教学实践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发展制度,形成具有技术导向的制度文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以往高职院校制定的制度,其效应主要是限制性约束性的。为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制定制度应更加注重发挥育人效应、转化效应和创新效应。各种制度应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为目的,致力于将学校抽象的理念和价值观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具体行为,致力于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行为文化建设中,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以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倡导知行合一文化氛围。一要开展教师主导文化建设,包括建立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行为、课堂教学组织行为、和谐师生关系行为、为人师表示范行为等。二要开展学生学习文化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学习、专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证学习等。除此以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还必须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及其职业道德行为的规范也应纳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体系。三要开展特色化管理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种管理行为都要从高职学生特点出发,服务于学校的培养目标,发挥好导向作用。四要实现校园行为文化与企业行为文化的对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利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行为规范。在校内,则规范例会、课堂、讲座、实训等场合的礼仪标准和操作要求,按企业要求塑造准职业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心态的转型――从“结果”心态到“过程”心态

具有良好文化心态的人有着敏锐的文化直觉,善于将发展理念和建设行为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进行思考,关注其中价值取向的重建而不只是追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或者说永远没有完成的时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特别是要关注策划建设的过程,关注核心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行为的过程。

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深深地受到了行业、专业背景和学校传统的影响。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推进,这种影响将会更加显现。只有怀着对传统文化、行业文化的温情和敬意,了解、尊重这些文化,洞察这些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时代的要求与传承本校传统相结合,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创新、转化和提升的过程中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四)校园文化建设思维的转型――从“局部”思维到“整体”思维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高职院校价值、理念、物质、制度、行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内涵建设和发展中,要保持这些文化要素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保证这些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匹配与契合,高职院校建设需要建立整体性思维,使学校的核心价值充盈其中。

整体性思维要求高职院校不能采取单打独斗的策略,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主体、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之间建立起内在关联思维,对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把握。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或者反过来,只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不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应更多地统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协调推进。也不能将文化特点当文化特色,只要一方面是亮点,就匆匆忙忙地宣布其为学校的文化特色。

在高职院校内部,应让尽量多的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关注让每个人在共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自身方式参与建设过程,特别关注建设过程对每一位参与者的发展价值。高职院校的校领导在宏观理念层面指导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通过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专业及课程建设、学生管理过程等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高职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学习、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外部,则应在政、行、企、校合作的过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校企合作单位、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外部力量。要以“内涵建设”为线索,把高职院校所有的文化建设活动贯穿起来,通过个人、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产业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渗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引入、依托具体的行业企业文化形态,积极探索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中渗透行业企业文化及职业文化的新模式,生成校园文化新的特质,使校园文化生生不息。

(五)校园文化服务功能的转型――从功能“内聚”到功能“辐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遵循的文化形态,它一方面激励师生员工不断奋发进取,引导他们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在师生员工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并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和品德,约束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校园文化服务学校发展的“内聚”功能。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功能的不断发挥,高职院校通过向社会输出各种人才、文化载体和文化产品,将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文化传统、行为准则等传播到社会,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辐射到区域社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这是校园文化服务社会的“辐射”功能。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认真分析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通过人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物质资源服务等为区域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研究,积累技术技能,加强校企人员交流和“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高职教师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类创新活动,增加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另外,高职院校要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承接作用,促进区域内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校园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音宇.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4.

[2]王志强.大学文化建设与育人的深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9):14-16.

[3]雷庆,胡文龙.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生存方式――大学文化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2(3):57.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9

关键词:新建,校园文化,内涵,定位,对策

 

1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经费短缺、学术氛围不浓,校园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成型。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校园文化的内涵

何谓校园文化,学界众说纷纭。潘懋元教授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中,对大学校园文化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1]。

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必要注意到以下几个基点:其一,校园文化是体现一定学校教育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的特殊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性”概念;其二,校园文化是以特定的群体,即一定的师生员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特定的地域,即校园为主要辐射空间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其三,校园文化也应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作为其基本构成要件。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及管理者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的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体现大学精神和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2.2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差异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但是,不论是何种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同时,各类型高校因为定位不同而又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特征和内涵特征的差异。外显特征就是可见之于形的物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场所、标志和活动、校旗、校徽、生活设施等;内涵特征又称精神层文化,即潜在于大学内部的属意识形态的观念和风气,如大学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目标、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此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涵之间的制度层文化,既有外显特点,又有内涵真谛,主要通过文字形态表现,如大学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2)继承性与创新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完善、升华,逐步形成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例如北京大学经过几十年历程的发展,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风,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这些都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2]。校园文化的创新性特征是由各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3.1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因而,首先要搞清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由此来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选择。现代学者一般把高校定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高校,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型高校,一般是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层次低等情况,学校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在确定其办学定位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要素。一是应坚持和发扬本校原有特色;二是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自身处于非中心地带考虑学科建设,树立科研意识,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亦即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自身特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确定差异化发展的办学定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其个性和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3.2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和特色;二是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具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升格的本质要求以及其与地方相结合的求异发展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四个基本点上,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3]。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自身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4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底蕴薄弱,但又既亟需形成催人进取、昂扬奋进的大学文化氛围,又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营造出与自身发展相称的校园文化,必须在校园制度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上突出大学属性和差异性。

4.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论文格式,校园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培育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强化校、院(系)分级管理模式;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政策导向,提高教师地位;二是创建、完善与严格执行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培养优良的教风与学风。论文格式,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三是建立和落实与地方定期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对地方的调查、交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自动地调整专业布局和服务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4.2加强外显文化,继承、提升校园文化的意蕴。

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承载于校园建筑物、橱窗等各种物质环境中。良好的外显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或设计理念落后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以先进的理念建设富于意蕴的校园外显文化尤其重要。

一是校园外显环境要体现出学校的优秀传统、办学精神,以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建校和服务地方的热情;二是校园物质环境要反映出整洁、优美、大方和高雅的校园环境,使活动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成员能领悟、感受到学校的学术文化和扑面而来的学术氛围;三是校园外显环境还要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各类校园报刊等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熏陶、感染、引导、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3提升行为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阵地开展多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文学社”、“书法协会”、“读书协会”等学生社团举行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4]。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给学生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学术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三是开展文化服务地方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如成立专门研究所研究当地文化、名人,围绕当地的经济特色进行科技攻关,发挥自身优势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与当地政府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实现双赢等。

4.4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地方经济需求。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既符合自身发展、又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一是树立“大学因材施教”的理念,营造科学、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根据学生特点寻求自身发展。二是树立“地方”的理念,即树立以地方为依托、扎根于地方经济与生产建设的需要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5]姚自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

[3]潘林.论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提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1).

[4]韦春北.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7).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篇10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思考

在教育体制发展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但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化、多元化、自主化,一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浮出水面。一方面,教育改革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有了具有现代意义的需求。

这要求,作为小学学校管理者,既要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对师生的陶冶效用,搭建起符合新时代教育需求的文化体系,又要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追求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化、现代化,打造出具有自身铭牌意义的特色文化体系。

在我与其他学校管理者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我取到了一些“真经”,但也对一些现象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1、小学物质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大多情况下,如今的小学并不缺少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但资金的投入不可能是无底洞。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利用好资金,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规划好、实践好,是校园管理者应该进行长远设计和总体把握的问题。而且,物质文化建设是其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这个问题搞不好,其他文化建设就会遇到阻力。比如,一些校长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过于专注于表面的文章——操场的跑道年年大修,学校的门口搞得像旅游景点,而当走入他们的教学楼,就可能看到阅览室的书籍已经长期没有更新、电化教室的设施还是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上……墙上的文化内容有一些已经过时也并没有调换。

2、小学思想文化建设的思考

几乎所有的校园管理者,都知道对文化墙、宣传栏的建设。操场边、楼道里、教室里,甚至楼梯的台阶上都是标语、口号、警句。表面上看,校园文化建设红红火火,氛围的营造也相当到位。但仔细看一看、读一读,就发现了问题——这些文化墙和其他文化内容根本就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计,就是从网络上、其他学校复制粘贴过来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文化理念、没有自己学校的特色。就好像一个房间的装修请了好几个装修队,大家各自为战——这面墙涂成蓝色,那个地方以红色为主,这里是中国古典家具,另一边又是欧式风格的壁炉……显然,校长是将校园思想文化的建设“承包”给了下面的教师,又没有对他们进行统一调度和指导,所以,整个文化建设成区块化。这里是“努力、奋斗——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旁边就是“快乐学习、释放天性”。

3、小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长远发展和和谐运作的根本保障。在教育体制改革理念下,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都向着人本化、和谐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但有些学校的制度文化出现了建制与实践的不协调。根本的问题是学校的管理者对人本化、人性化等管理文化的理解有偏差,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此管理理念的体现首先应该是从制度建设开始,而不是从实践开始。所以,学校的制度文化并没有除旧立新,实现向人本化、和谐化的转化,而主要体现在了具体的执行上。比如,学校规定教师要统一着装,但发现有的教师没有按要求做,既不批评也不考核,还美其名日“人性化”。其实这样的管理一定会最终导致学校管理制度的失效。你要觉得某一项制度不“人性”就应首先将其清理出制度体系,而不是有制度不执行。

4、小学校本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本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提倡学校独立挖掘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文化。我相信,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一套相对完整的校本体系。但,据我的观察,有一些学校的校本文化建设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对体现自身办学理念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有个学校开发的校本文化是校园足球。走进这所学校,操场上大大小小的足球门有七八个,大场地套小场地,看着真不错。但,我们与他们一组织学生足球交流就发现,他们的校园足球也就相当于我们的一般体育课水平。为什么?他把校园足球办成了精英教育,学校确实是按校本的目标在开展小学生足球,但是挑了一批足球尖子生、特长生在训练,大多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这叫什么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