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8:38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1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主体人格社会关系

一、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个体的身心和谐及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的生理素质,是指人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有条件去从事各种活动,即人的身体各系统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人有充实饱满的精神,昂首向上的活力。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心理素质是在遗传条件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个体特征。生理素质是心理素质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也影响着生理素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们不但衣食无忧,满足了物质需要,而且医疗卫生条件也逐渐提高,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证。但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心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传统价值的失落,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和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的生存片面化,工具理性和功利原则被过分推崇;大众文化泛滥,导致文化商业化,内容肤浅化;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过渡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等等。因此,心理精神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人完善自身的主要内容。

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必须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否则,没有强健的体魄,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人的生活就会片面化,更有甚者会误入歧途。不健康的个体,只是一个畸形的、残缺的人,不是一个完整、合格的人。西班牙思想家阿特嘉把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称为是一种“失业式的生存”,认为对于生命价值的否定要比死亡本身还要可怕。因此,灵与肉的完美与和谐,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苏格拉底也指出,不加思考地生活等于徒费时光;伊壁鸠鲁将幸福理解成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这都说明,全面发展的人应是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的人。

二、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象世界的复杂性和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形成了人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活动能力包括劳动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能力等,也就是创造物质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表现在外,或潜伏于人体,即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和集中体现,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在主体和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包括体力、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等能动力量。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从事自觉能动活动的内在根据,是人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活动内容的全面生成和高度发展,也指个人活动形式的完整性和可变动性。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恩格斯提出要使人们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关系的人”。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人的能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复杂的系统。只有作为人的力量表现的主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整个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可靠保证和基础。

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人不是简单自然状态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必须遵守为主流社会所共识的游戏规则。如果无视或游离于这些规则之外,则不会为主流社会所接纳。社会关系包括人与社会、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它是人本质的展现和重要内容。

人首先是社会、自然的产物,依赖社会、自然提供的条件而存在、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应首先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在互动中达到和谐、持续发展。分工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的前提。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交往中展开和实现的。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社会主客体间的社会。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必然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的迅速发展。在原始社会,交往决定着劳动,劳动的性质是受交往关系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交往又受劳动的决定。在将来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人类占有和支配社会生产力的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渗透到一切方面的联系,交往才能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财富和根本力量。

列宁曾把社会关系概括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全面性,“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由不充分发展向充分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现阶段,随着分工、交换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和推进,我们居住的地球成了一个“小村庄”。人的社会交往范围更加扩大,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只有摆脱个体的、分工的、血缘的、地域的、阶级的、民族的狭隘界限,积极广泛地参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包括同世界的交往,实现人与自然的、社会的和谐,才能造成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实现人的本质的全面、充分的发展。人的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上,而且表现在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上。事实上,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社会关系还是比较丰富的,市场经济以其独有的机制,把各领域各层次的人联系起来。但这种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这个社会的所有成员的发展都贫乏化、片面化、畸形化。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关系方面还表现为废除那再生产非人关系的私有制,才能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

四、主体人格的完美发展

人的主体人格是指人的个性化程度,它包括个人倾向性和社会人格特征。由于个人的自身状况的不同以及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差异,每个个体的人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个人倾向性特征制约着个人的活动方向和方式,影响着个人的社会行为,决定着个人的活动效率。社会人格特征是个体在社会上的表现,是人与人相区别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自然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依赖,个性不突出;在“经济的共同体”中表现为物的依赖性,个性遭到压抑和束缚;只有在“联合体”中,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个人才会成为自由发展而又各具特性的人。并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主体个性的发展。不但尊重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而且还寻求主体意识的自由表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要求个体的气质和形象更加完美、更加优化,以及个性要素的全面共同发展:精神上真、善、美的高尚追求,科学理论上的认知追求、实践精神上的价值追求,艺术上的审美追求及哲学智慧追求等。个体人格的形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在每个人的品格中也增添了富有强烈时代特点的新内容。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在人的品格和精神风貌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加强人的品格教育和锻炼,尤其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把个人的利益和追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之中。

五、各种需要的合理满足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要经过一个选择、建构和整合的过程,才能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受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依据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和结构要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植根历史、立足现实、面向世界、前瞻未来,适应与超越市场经济,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批判与借鉴西方文明,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

一、阶级社会对其成员的根本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特有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阶级社会中的一项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其本质是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社会成员而进行的社会教化活动。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各个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对它的称谓不同,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实质和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以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符合统治阶级思想要求的人,从而巩固其阶级统治。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98)社会主义国家同任何阶级性质的国家一样,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为了实现本阶级的统治,不仅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建设,是无产阶级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全社会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但社会生活中对人的阶级性要求依然客观存在,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必然要对其成员实施与阶级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武装全党,引导青年、教育人民。显而易见,基于无产阶级的阶级统治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中,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这些主导的、核心的、根本的内容,才能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第二,教育阶级属性的鲜明反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教育的阶级属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教育的阶级属性不同,为本阶级培养具有符合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各自都具有的阶级属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教育的阶级属性。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和指导思想,是对教育性质、目标、任务、功能以及实现途径的总规定,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表现为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三个最基本问题,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完整体系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导向,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合格社会成员的素质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p123)一个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p530)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合格的社会成员,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合格社会成员的根本条件,而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所承担的、旨在促进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调整。因此,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有机统一,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代条件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p544)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面对国际背景、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面对教育对象思想实际的新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深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生成和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冲击着人们旧的传统思维方式,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催生了一些反映时代特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要求。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极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这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求我们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确立市场经济活动中正当求利、合法利己、互惠互利、公平竞争的基本道德要求,充分吸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伴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各种意识、观念和行为,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气息。要深入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统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第二,与对外开放相适应。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日益强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交汇激荡的思想文化态势、持续高涨的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诉求、相互合作谋求双赢共同发展的外交战略,向全人类提出了许多共同的问题。要适应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面向社会实际,面向整个世界、现实中国和社会生活,向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时代性课题开放,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格局和多元的价值现实的状况。要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受教育者了解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历史的深邃意识和世界的全局眼光来关照事物的发展变化,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现实性。要跟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及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重对公民进行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同时应警醒的是,随着加入wto,我国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将更加密切,在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面临外来的和本土的、落后的和进步的、颓废的和积极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政治意识,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第三,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不仅是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基本动力,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力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层次。科学技术发展可以促进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变革人们的道德观念,革新人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新内容,增强新活力,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问题和高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引导正确方向。我们要研究现代科技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发挥科学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人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用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不断增添新内容、增强新活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四,与网络发展相适应。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但是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网上信息良莠混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落后、迷信、黄色的内容。而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最大群体,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选择。因此,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受教育者主体性、创造性的需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努力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含量、科技含量、信息含量。要加强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鉴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要建设具有正确导向的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知识经济时代倡导的知识价值观、科技创新观、终身学习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间。

第五,与和谐社会相适应。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科学内涵。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要加强和谐理念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加强维护社会稳定教育,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促进社会和谐与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通过思想疏导、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利益协调、行为规范来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提高公民素质,化解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继承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时间之中,蕴涵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强烈的时代特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借鉴,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p585)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和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因此,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确借鉴和吸收世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成果,给继承的内容赋予时代内涵,使之具有时代价值,给借鉴的内容浸入中华民族底蕴,使之具有中国特色。第一,继承传统思想道德资源。思想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同一性的根源,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立足于中华民族根基,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层次和结构概念,把“道”“阴阳”“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天人合一”。中华传统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同时兼收了墨、道、法以及佛教等各家中的有关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扩展、充实、更新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价值观念、道德精神、情感信念、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儒学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等在内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伦理道德是儒学最核心、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儒学大致可分为以礼为基础的伦理规范和以仁为基础的德性原则两个层面。在儒学体系中,伦理之礼与道德之仁是两个不同的维度,礼是具有外在戒律性的社会规范,仁则为涵蕴内在目的性的生活意义和行为品性。孔子曾经把“恭、宽、信、敏、惠”视为仁的具体内容,后来孟子又提出“四德”即“仁、义、礼、智”。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或国民公德,集中体现为孔子讲的仁、智、勇“三达德”,管仲讲的礼、义、廉、耻“四维”,董仲舒集先秦儒家之大成而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德”。《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这一关系表明了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功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基本宗旨。“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而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宋代提出了“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了近现代,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仪廉耻”这“四维”,统称为“四维八德”。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都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当今,有的学者主张用“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学校德目体系,其中,“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孝”是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5]这都表明中华传统思想道德在新时代的现实价值。总之,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中蕴涵着深厚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它们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起到过非常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仍是不可偏废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要吸收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活化传统思想道德资源,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同时又注入时代精神,体现传统继承性与时代创造性的统一。

第二,借鉴外国思想道德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总是面向世界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鲜明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是一定时代的民族精神,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而时代精神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发展到一定时代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正确对待国外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重要参照。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存在于世界各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不仅有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多种思想道德成果。古希腊的“节制、勇敢、智慧、正义”四主德的品德要素结构思想,关于知、情、意、信、行的品德过程结构以及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都存在许多可资借鉴之处。研究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发现,他们大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以及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国,其“思想工作”发挥着“思想旗帜”和“社会水泥”的作用,爱国主义、宗教凝聚、法律规范、政策调节、教育推动、社会监督、道德感召等,是其“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6]。1990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种族都能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调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思想道德价值也具有愈来愈多的时代性和人类性的内涵,对外国思想道德中属于人类共同心理、共同美感、共同道德方面的成果,要大胆学习和有效借鉴。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是一个结构系统。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求,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素结构与层次结构的关系,把握教育内容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和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既体现内容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又体现内容层次结构的序列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纵向上分层递进,在横向上整合一致,形成要素完整、层次分明、连续衔接、互动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第一,内容横向结构的全面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多类型、多向度、多层次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包括由内容各要素组成的横向结构和由内容各层次组成的纵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全面性即横向延伸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一层次的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比例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整体联系上。首先,社会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具有全面性。“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7](p102)一定阶级和社会总是对其社会成员提出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全面性要求,体现人的素质的多维性、丰富性、整体性,从而形成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类型结构。其次,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个体社会生活来看,一般是以个人为圆心,覆盖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等各个层面,由此就有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的道德教育就包含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一目标既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又反映了个体全面发展的愿望,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性、多样性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多方面要求。又如,我们国家颁布的中学、大学德育大纲涵盖了理想、科学、学习、考试、职业道德、公德、节约、为人、处世、合作、自尊、互助、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表明德育内容也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结构体系。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必定具有多层次、多向度和丰富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联系出发,从人与人关系的层面、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确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的要求,并解决现存的内容分散、重复交叉等问题,归纳整合类型相近的教育内容,删减重复性的教育内容,淘汰过时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要求。层次是表征系统内部结构不同等级的范畴,是指系统要素有机结合的等级秩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高一级层次包含着低一级层次,低层次系统孕育着高层次系统,不仅内容诸形态本身具有层次递进关系,而且各形态内容的内部存在着认知层次、情感层次、行为层次的区别,即使在认知、情感、行为领域当中,也存在低层次和高层次、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划分。这就要求在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纵向衔接出发,构建循序渐进的内容系列。一是做到教育目标上的分层设计。我们可以把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健全的人、遵纪守法的公民、忠诚的爱国者、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五个层次。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三个层次:较低层次的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性内容,如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等,它是“必须”的层次;较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反映社会主导要求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它是“弘扬”的层次;最高层次的教育内容,即具有先进性、崇高性和理想性的教育内容,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它是“追求”的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呈现出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二是做到教育对象上的分类把握。教育内容的层次性与教育对象思想的层次性是相联系的。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和觉悟程度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对象,设计、制订出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使诸多教育内容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效;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避免“一刀切”“一锅煮”,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和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三是做到教育内容上的分别实施。要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用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去教育和要求不同的对象,使教育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形成从广泛到先进、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式的教育内容系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参见王殿卿.传统美德教育之我见[n].人民日报,2005-06-09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3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实际上就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此,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学生健康发展。健康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价值性。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学生素质的源泉。这个起点的高低,这一步的实虚,这个源泉的清浊,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含金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素质。 

1健康发展是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思想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立足点。要使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既与时展相适应,又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要使学生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具有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2健康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平衡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为出发点。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既与学生学习生活相适应,又与学生生理成长相协调,确保学生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能够保持生理平衡。 

 

3健康发展是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身体健康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根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贯彻健康第一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健壮的体魄’奠定基础”为落脚点。进一步强化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规范体育课课时量,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质量。努力将体育课与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学校饮食卫生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基础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而且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广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是学生生命质量的萌芽,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这个摇篮的宽窄,这个基础的深浅,这棵嫩芽的强弱,这个工程的优劣,关系着学生生命的富足与贫乏,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强盛与衰弱。 

2全面发展是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德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和方向。抓住了德育,就抓住了基础教育的牛鼻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确保德育第一,准确定位全面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为切入点。着力强化德育常识教育,突出社会公德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其次,全面发展是学生智育全面发展。智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智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确保智育是关键,准确定位全面发展的核心,最大限度启蒙和训练学生智力’奠定基础”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智力

开发,扩大智力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全面发展是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健康没有了,一切都是零。体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体育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增强体育意识,转变体育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奠定基础”为指导思想,全面夯实传统体育教育,树立“体育不仅是为达标更是为健身,不仅是为健身更是为养生”的体育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科学评定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脚踏实地,崇尚实力的精神;公平竞争,虽败犹荣的精神。

全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美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润滑剂,劳动技术教育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培养审美情趣,更新成才观念’奠定基础”为突破口,努力强化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界定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三、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不仅要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而且要终身发展。终身发展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终身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点的要求,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的深度体现。基础教育是学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是学生生命大厦的奠基石,是学生人生方向盘上的指南针,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这一站是否能走好,这块基石是否牢固,这个指南针是否配合学生人生方向盘,这个原动力是否强劲,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关系到华夏民族综合国力的底蕴。 

终身发展是学生阶段性发展。阶段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阶段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立足当前,夯实基础’奠定基础”为根本。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学习阶段特点,考虑区域、性别、个体差异,与时展同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分层次、分类别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 

终身发展是学生递进性发展。递进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台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递进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衔接知识结构,提升教育台阶,’奠定基础”为宗旨。在强化学生阶段性知识技能,完善学生阶段性知识结构,牢固学生阶段性知识技能根基的基础上,调整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努力促进学生阶段性知识结构与发展性知识结构的衔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台阶。同时,结合学科特点,结合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特点,有重点、分步骤的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衔接性、层次性和长远性。 

结束语 

终身发展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必须以“为‘着眼未来,服务终身,’奠定基础”为归宿。及时反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最新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可预测性发展趋势,有意识的充实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前沿性、动态性、发展性。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4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地理教学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课程内容以人为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内容大量削减,增加了人地关系内容,削减了自然地理要素自身的内容,增加了人文地理的内容和自然地理与人地相关的内容。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加强人地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是必要的,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不局限于人地关系的揭示和描述,还在于以人为本来理解社会的发展。人地关系矛盾不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并不一定是理想的发展状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此不惜打破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使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向高水平转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人地关系问题,有些问题容易避免,而有些问题很难防止,一切人地关系问题都只能在发展中得以解决。科学的发展观首先是要发展。因此,地理课程内容应当体现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既要揭示发展中产生的人地关系问题,又要体现各种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2、地理课程形式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在内容改革的同时,形式上改革的力度也很大。抽象的文字表述大量地被具体的案例以及读图、思考、练习等活动所取代。乡土地理既作为课程内容的独立组成部分,又作为各部分内容的案例形式。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各地还大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大大丰富和改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所有的改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尝试,充实了地理课程特有的动脑、动手、动脚的促进全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但也应当看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出发,否则会造成形式主义。

二、地理教学应突出统筹过程

1、地理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必须通过各种统筹过程得以贯彻,统筹协调是地理学科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外化行为。地理教学至少应突出以下统筹协调方面。科学发展观突出的几个统筹关系,在地理课程中都应得到体现。例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统筹,即人地关系协调的两大部分之一。立足本国与对外开放的统筹,是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课程的统筹。城乡统筹,也是地理区域之间的统筹。地理课程改革中,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统筹关系,基本上有所涉及。但目前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统筹协调内容所占比重还较小,统筹上下功夫不够。

2、地理教学方式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不但要求地理教学内容要体现几个统筹,也要求地理教学方式互相协调。例如,不但要增加人类活动和人地关系的内容,还要通过人地协调的案例与理论内容互补。一些地理知识通过学生自学教材中的图文,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一些地理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或收集乡土地理材料,让学生自己体验、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种种都要求地理教学中要统筹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等。这些统筹仅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外工作。

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1、围绕区域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如环境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地理科学则是从区域角度来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人地关系不同,对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也都各有特色。地理教学应当利用有限的区域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不同区域人地关系,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就地理课程改革而言,区域地理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教材在选择区域时,应当改变以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性为取舍标准的做法,改用区域的典型性为标准,选取代表不同人地关系的若干区域,包括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要发扬地理教学中区域比较的方法优势,认识不同的区域特色。要体现环境产生于区域发展中,要在区域发展中加以解决的基本原理。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5

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学地理教材体系和内容相比,今日的中学地理教育教材体系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调整。1993年,我国开始在中小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的目的逐渐由培养专门人才向培养公民转变,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也有了明显的削减;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育大纲的统一标准下,中学地理教材的版本也由单一版向多样化发展。目前已有……

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又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这个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湖南版”),已经在全国一些实验区试验,教育部立项通过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教材将在2003年进入试验。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地理教材将于2005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高中地理教材在2002年完成了新老教材的过渡,按照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2002年2月修订)编写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已经取代了自1982年使用至今的老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版”教材也在北京等地区使用。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编写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这个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将在2004年9月开始试验,将于2008年在全国推广使用。

由“单一教材”发展为“多样化的教材”,中学地理教材体系与内容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此同时,从教材印刷规格、开本的百花齐放等都显示出这20年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二、基础地理教育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基础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认为在21世纪,教育面临着四个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环境问题,其次是各种文化及人群的差异,以及全球化及全球意识。而这些正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化的国家,我国的少年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27.7%,他们是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少年儿童广泛而有效地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开展基础地理教育改革过程中,以环境教育为主线,强调环境保护,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方法。可持续发展战略自从在中国兴起以来,就一直试图与中小学的课程结合起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环境中心编著的《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小学各科设计指南》以及配套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主要是探索在中小学以渗透的方式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小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某一科或几科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它需要所有学科的参与和跨学科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采取渗透模式,即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中小学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在已经纳入了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源,把可持续发展教育渗透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各门学科之中。尽管如此,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课本中虽然编入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但老师如何讲,是否作为会考的内容,仍没有明确的规范;采取渗透方式把可持续发展内容植入有关中学各课程之中,但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在与潜在的统一;可持续发展内容庞杂,如何做到精选与照顾全面,即从单一的环境教育(包括资源、人口、减灾、生态保护等)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转换。有鉴于此,如何进一步规划基础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如何使传统的中小学地理教育更能有机地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在中学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中加以解决。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6

关键词十八大;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新构建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八大的召开提升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它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以十八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不应再局限于四句话,而是形成一个由若干紧密相连的新观点、新论断组成的理论体系。本文试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三方面阐述这一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极为丰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深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其每一内涵的前面都对全党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必须要有“更加自觉”的精神状态;其次,对其每一内涵的具体内容都做了新拓展。第一,在发展是第一要义问题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在上述表述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增加了“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即强调要把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度化,防止因人而废,因时而易。

第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把以人为本从党的十七大所说的“核心”,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所强调的“核心立场”。也就是说,“以人为本”被提升到了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层面,其内在地要求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仅我们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都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而且还必须把“以人为本”当作核心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原则,从始至终,都要把它作为研究解决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相对应,党的十八大报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与把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针提升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相对应,报告对统筹兼顾的对象做了全面扩展。此外,报告还指出了统筹兼顾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虽然提出了“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要求,但并未明确概括其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得以明确回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是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

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作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本身也是一个辩证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也是根本路径。其二,实事求是是基础,也是根本遵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地客观要求,也都要遵循实事求是地原则。其三,与时俱进是保障,也是理论品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才能落在实处,事实求是才能得以实现,求真务实才能充分展示其现实意义。其四,求真务实是目的,也是实践品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为了“求真”,即通过把握客观规律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就是要讲求“务实”,即通过实践并注重提高实效来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这四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从思想方法乃至思想路线高度规定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核心内容和根本要求,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三、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容有了新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也作了新的概括,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本文试从以下十个方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做简要梳理: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布展,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及参与需求也日益增强。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专业性展览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它把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的形态进行浓缩展示,又对未来发展的近景、远景进行展示交流,是历史、现在、未来的结合”,其兴起和发展符合“城市时代”的需求。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展览馆需要有一台好“剧本”来指导,展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展?怎样才能以达到最佳的布展效果?我认为弄清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很重要。

一、关于指导思想

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图文说明、模型陈列、计算机演示、影视互动等表现形式,集中宣传展示城市规划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示具有城市特色和丰富人文自然景观的城市形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充分体现城市?环境?人文?发展的展览主题。

二、关于布展原则

坚持总体概括与重点展示相结合、科学系统与生动直观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参与互动相结合、精致美观与经久耐用相结合、高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相结合、固定陈列与机动展示相结合的原则。

三、关于布展定位

运用宏大的场景、翔实的资料、艺术的构思、高科技的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城市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前景,建成集宣传、教育、接待、观光、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科技含量较高的、比较现代的规划专业展览馆,使之成为城市社会文化设施的一大品牌。它的功能定位是:

1、宣传城市的窗口。展览馆将直观、立体、全面、系统地展示城市发展脉络、改革开放成就和未来发展蓝图,向世界敞开一扇认识城市、了解城市的窗口,向世人展示城市飞速发展、蓬勃向上的活力,让人们对城市发展进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市情教育的基地。展览馆将通过陈列展览和讲解服务,为全市人民提供一个市情教育和城市规划知识教育的基地,使人们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激发全市人民继往开来的自豪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把城市建成为经济中心的历史使命感,增强为之努力奋斗的动力。

3、接待来宾的“客厅”。展览馆作为全面推介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富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既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又是市委、市政府接待国内外宾客的重要场所。它既能帮助中外宾客和外来投资考察者比较全面地认知、熟悉城市,又能为吸引外商积极投资城市、建设城市发挥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4、旅游观光的景点。展览馆是城市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象征。必将成为都市区旅游的新靓点。

5、展览交流的平台。展览馆汇集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最新资料、最新成果,展示内容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展览馆内设置各种多功能展示厅,还有规模较大的停车场,是举办大型展览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招商引资活动较为理想的场所。

四、关于布展内容

(1)从时间视角上看,展览内容应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的历程(过去),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现在),和远景发展(未来),但鉴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规划的动态性,展览内容应以现在为主,兼顾过去与未来两头。(2)从空间视角上看,展览的内容应根据规划编制内容的要求,并与规划市区相对应,规划展览内容应全面反映市域发展规划的内容,以市区规划为主,兼顾市域和所辖县市,以体现政治平衡。(3)从层级视角上看,展览内容应根据城市规划体系的要求,规划展览内容要全面反映从宏观层面的区域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到中观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再到微观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五、关于展示方式

依据展示内容呈现中性、个性和趣味性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

(1)中性的独立展示法。展示内容呈现中性,即展示方式对其内容意义的传播不起引导作用。展示内容本身的形与义是一致的,外观形式与内涵意义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展示中除配以一些文字说明外无需再附加其他理解条件,可以直接向观众展示。这类展示方法受环境改变的影响较小,能够在其他的展示空间中进行展示。对于大部分规划项目的展示,规划馆都可通过展板灯箱、液晶屏等手段,以图片配文字说明方式进行。由于规划具有动态性和时效性,规划成果展示的流动性往往较大,采用独立展示的方式有利于布展内容的更换,尤其适用于“阳光规划”公示与临时展览。

(2)个性的场景展示法。在展示过程中,展品是固定、封闭或是独立的,还有可能从动态变为静态。因为它失去了原来的环境关系和生存背景,使得观众的理解产生困难。因此可采用立体模型场景复原、浮雕走廊、老照片墙等场景式的展示方法,使展品的形与义发生关系,营造展品的空间环境,使展示内容与环境之间形成惟对应的关系。这样,展示内容就变成了个性展示内容。场景展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原状如规划所展示的各类模型,由于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体现在空间上的,立体展示更易于达到认知效果;二是新空间的再创新,当展示内容无法像模型那样拥有最真实的个性空间,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意境,使参观者在具象空间中通过心里感受形成完整之思维。..

(3)趣昧生的互动展示法。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8

在iptV发展中,创新内容的产出、优质的画面与其自有的互动方式相结合,吸引着观众从传统渠道以及网络视频向这一方式发展,电信运营商的优质渠道在此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而广电系统为主的内容优势同样不容忽视,当其结合其他优秀内容制造商,实现强强联合之后,再辅以电信运营商合作后提供的渠道,则对于iptV乃至三网融合的最终实现,都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拓展渠道为基础

在国家一级层面上,对于三网融合的发展从政策上给予了大量支持。今年8月14号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在试点基础上于2013年下半年逐步向全国推广,鼓励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和iptV等融合性业务。10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即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再次指出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从密集的政策看,iptV产业正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全国iptV用户数已经达到2600万户,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可以看到广电系统在iptV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前不久,在河南召开的第三届iptV峰会上,包括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电信运营商及众多技术厂商在内的三网精英都表示要抓住文化产业及三网融合战略发展机遇,加大投入,加快推动我国iptV技术的创新发展。在这次三网融合、三家齐聚的峰会上,由中国网络电视台控股,并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出资组建的爱上传媒首次亮相,并成为大会的承办方。作为唯一主体,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与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广电播出机构合作,按照全国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的两级架构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对接,借助中国网络电视台、百视通网络电视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iptV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与各地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加快推动我国iptV产业的发展。推动iptV集成海量高清内容与多种融合业务,推动产业链各方在网络、平台、业务与终端各环节的创新,共同打造下一代iptV,成为智能家庭的娱乐与信息化服务中心,成为广电系统这员小将的主要任务。

2013年是iptV产业链全新规划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年,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也在2013年得以全面体现。众多技术厂商都表示将助力爱上传媒完善全国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的建设,完善总平台与各地分平台、电信iptV传输系统的对接,及联合运营的系统建设,促进全国iptV业务的互联互通与规模化运营。目前,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都已经与爱上电视传媒开展深入的合作。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姜正新日前谈到,爱上电视传媒作为集成播控总平台的运营者将为宽带用户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与体验,也将驱动iptV用户市场更快速的发展。

让内容更精彩

我们不说内容为王,但内容却是王所以为王的根本。

作为业内唯一的全娱乐内容运营服务商,近年来华谊兄弟实现了影视内容、游戏、艺人经纪、时尚等跨平台资源及资本整合。随着新媒体产业链成熟,上游内容生产方加快向“多屏+平台+产品”的战略转移。2012年华谊成立新媒体公司,明确定位于创新平台的内容整合及运营、营销服务。随着此次合作,双方将全面开展传统影视版权联合运营,并以此为基础,共同策划并推出“iptV明星主页产品”,整合传统影视数据与iptV新媒体数据,联手开发基于大数据下用户管理的“粉丝养成计划”。

华谊新媒体李志阳总经理认为:“通过合作华谊将进一步实现多屏内容聚合的目标,同时,可充分利用iptV总平台成熟的商业模式及优质黏性用户群,实现娱乐航母内容增值的边际效应。”

近年来华谊兄弟实现了影视内容、游戏、艺人经纪、时尚等跨平台资源及资本整合。2012年华谊成立新媒体公司,明确定位于创新平台的内容整合及运营、营销服务。华谊新媒体与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签署内容合作及明星粉丝养成计划项目,双方将全面开展传统影视版权联合运营,并以此为基础,共同策划并推出“iptV明星主页产品”,整合传统影视数据与iptV新媒体数据,联手开发基于大数据下用户管理的“粉丝养成计划”。华谊认为,iptV的平台及媒体属性将有望产生新的视频传播及价值变现模式,上游内容提供方应加快向“多屏+平台+产品”的战略转移,尽快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线。

同时国内最大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也表示,光线传媒看好iptV作为融合性电视终端的开阔前景,并将大力与平台方共同拓展家庭用户市场,丰富客厅娱乐。光线传媒拥有优质的娱乐资讯、综艺和生活类节目制作能力。近年来,光线传媒转型电影、电视剧市场,平均每年投资制作超过20部影视剧,2012年凭借娱乐巨作《泰》一跃成为国内影视制作金牌公司。光线传媒加入iptV,双方将集中各自优势资源,就栏目互动及电影电视剧首发,开展与iptV总平台的内容深度合作。据光线传媒透露,计划用两年时间拍摄3D版《少林寺》,iptV用户将可在家中观看高清、3D各类大片。

硬件生产为后盾

目前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已与各地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分平台代表发言认为爱上电视传媒的成立,将有利于全国范围内业务的互联互通与规模化运营,有利于iptV业务的融合与创新,带动我国iptV市场进入新阶段。而iptV使用中,硬件保障可以成为坚强后盾。国内外众多的iptV领域技术厂商及专家都在此市场上有所建树,他们为受众带了最新的iptV技术及应用,涉及播出控制、内容管理、信号编码、网络优化、安全监测等各方面。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是较早从事iptV开发应用的厂商,近几年大力在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研发投入,目前已经建设了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以及北京、湖南、云南、四川等十多个iptV分平台。Ut公司认为目前已进入iptV+时代,应该构建可管可控、灵活运营的融合播控平台和CDn,面向多终端提供精细化服务。

而硬件厂商中,华为曾相继中标广东电信、上海电信、辽宁联通等iptV项目,拥有20多个省级运营商节点。在华为看来,其“聚焦、开放、融合”的iptV战略逐渐清晰,基于iptV,依托开放的技术架构,进行广泛业界合作,提供创新融合视讯解决方案。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9

    论文摘要:?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的内涵,简要总结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在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行业界实践取得的成就,指出了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方面存在和急需解决的七大问题,最后从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设想。 

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推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数字内容产业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共生的产物。近几年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提升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随着产业实践的拓展和技术的快速进步,其中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如生产技术、交易技术、服务技术、运营技术等方面的新问题已开始制约产业的发展,急需给予关注和探讨。 

1?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研究和发展的现状 

1.1?理论研究成果较多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技术非常广泛,我国关于这些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根据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6月30日,已在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15篇,主题相关的博士学位论文46篇。 

1.2?行业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2009年7月15至17日由我国承办的iso/iec jtc1“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研究组首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三维数字内容的保护、数字博物馆资源管理、数字图书馆内容保护、数字出版物的管理及保护、数字内容长期保存接口框架、数字内容描述机制、广播系统中的内容管理、可信计算和数字版权管理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形成了《数字内容管理和保护的基本理解》报告[1]。 

2005年日本富士施乐株式会社的齐藤和雄在我国申请了《保护数字内容的装置和方法,处理受保护的数字内容的装置和方法》专利,该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装置,包括数字内容处理部分和加密部分,其中该数字内容处理部分使用安全信息对数字内容进行保护,而该加密部分使用从电子票据系统的数字权利管理系统获取的密钥对该安全信息进行加密。2008年2月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的黄颖、阿孜古丽?吾拉木完成了数字内容交易平台软件专利,实现社会公众能够以pc、手机等方式进行数字内容的查询、分类、检索及在线交易,并能联合互联网运营商,开展在线数字内容交易,全面推动互联网出版服务的发展。 

此外,盛大、金山等网游公司构建了网络游戏的运营平台以及点卡的支付模式。上海、杭州、长沙等地先后建立了数字内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现有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数字内容保护模型不完备性、保护技术的局限性[2]。结合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也曾对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做的权威的类似总结[3],不难看出目前我国数字内容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 

(1)自主创新型的内容基础技术不强 

包括知识内容处理、图形图像合成与检索处理、音视频编码、多媒体音视频检索、数字知识版权保护、人机分发交互与虚拟现实、3d制作与合成等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薄弱。 

(2)缺少统一的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在部分领域甚至有越来越乱的现象,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涉及的技术很多,但大家在选择技术时往往随意性很大,过分的多元化导致的就是缺乏一种标准,使得不同的系统之间无法兼容,增加了使用和开发的成本,同时由于害怕新开发的技术产品会很快被淘汰,如此的标准缺乏,又抑制了制造厂商的积极性,导致技术的普及型和使用的及时性不够。还存在系统兼容性、互联互通性不够的问题,如电子阅读器目前的存储格式多达20多种[4],这样势必引起行业混乱、增加处理难度和用户购买使用成本,也无法实现统一检索。 

(3)公共服务(产业技术与管理服务)技术平台建设滞后 

包括技术服务、技术托管、销售平台、支付平台、流通管理平台、售后服务监控与反馈平台等技术平台建设速度滞后。 

(4)高质量和达到国际水平的数字内容制作技术有待提升 

尤其是与三维内容相关的技术,包括“方便的三维获取生成关键设备与生成软件,自主可控的网络跨媒体搜索与知识服务引擎,面向网络信息智能处理的多语言技术,开放环境下的数字内容物流平台,多感官沉浸的高端虚拟现实3i(immersive, imagnative and interactive)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教育娱乐等领域深度结合和应用等”[5]制作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5)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和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数字版权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数字内容的技术措施和保密信息时常受到技术的挑战,在技术层面可以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法技术破解时有发生。权威部门的研究报告也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2010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45.8%,约2.09亿人,遇到过账号密码被盗的人数为9?969万[6]。网络安全隐患使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下降,有关统计表明,2009年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这给我们的数字内容网上营销和流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 

(6)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革新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数字内容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的资金在技术开发创新上,许多关键技术还靠进口技术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国外,这将同时对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健康安全发展形成一定的阻力和后顾之忧。 

(7)三网融合技术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基于时分复用的sdh和密集波分复用的dwdm技术,10g以太网技术,宽带接入技术ftth,3g、wlan、wimax技术,软交换技术、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用于固移融合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流媒体技术,按内容计费的技术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drm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深刻影响着数字内容的生产、传输、销售等各个方面[7]。 

3 解决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问题的对策及思考 

3.1?加强技术研发,解决技术前沿问题 

目前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前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数字内容分析与利用方面,需要开展集成化的网络运营与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原创和版权的感知和保护是当前数字内容交换与分发技术中的关键部分,业界对此有很大的需求,也作了很多很好的探索,现在迫切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互惠互利的第三方数字内容流通平台。在数字内容展示与交互方面,真三维显示技术和多感官人机交互技术等是目前需要认真解决的前沿问题。[8] 

二是感知技术急需研发。目前,尚没有成型、稳定的3i平台和系统;无法达到多感官沉浸。现在,我们具有震撼人心的展示都是以视觉感官为主,像听觉等技术没有很大的突破。因此,我们在智能感知领域迫切需要解决如何把中文信息处理、图像的理解等作为智能感知技术问题[9]。 

三是数字内容分发技术的改进。其目的就是要解决信息网络的传输速度低,获得的信息不够准确、不够快等问题,要逐步提高信息存储媒体的服务器性能(存储容量、存取速度)的速度以满足众多用户提取信息的需求[10]。 

四是其他相关技术。如解决内容转换中乱码问题的相关技术;开展数字内容服务中的内容关联和揭示技术;需要重点建设数字媒体内容平台,切实解决音视频信息的交易、交换和可管理性等突出问题。

    3.2?建立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涉及的单项技术很多,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往往是各自为政,各家技术公司都采用自己的技术体系,未能形成业界的技术标准。如电子书就是典型的案例,超星、汉王、盛大bambook等都有不同的阅读器及其阅读软件。版权技术是有效保护数字内容所有者利益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整个数字内容消费体系的有序化和可管理化的保障,国外的企业和行业机构为此做了大量研究和探索,他们独家或联合进行了drm技术开发,推出了许多版权处理技术标准,其中开放移动联盟 (oma)制定的oma drm2.0标准就是目前业界最成熟、参与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主流drm 标准[11]。而这方面我国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既要引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组织我国的企业和行业组织自主开发和建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如按照国际通用的“专利池”模式进行数字版权管理标准的研究等[12],以便为我国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与走向国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针对数字内容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点,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目前重复建设的众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标准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提高管理运营水平,增强为企业服务能力。[13]同时政府也应利用政策杠杆,实施互联互通,不断降低资费和商务成本,降低电信宽带租用成本。[14] 

数字内容产品销售和流通过程中,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支付平台和系统,因此,我们应该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的互联网的电子支付系统,尽快建立信用可靠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其服务体系。 

3.4?提升政府和行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系 

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国内外同行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兼顾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在技术水平、技术体系、技术标准等诸多方面体现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协会应该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积极探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导技术研发和标准的建设,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保护相关方的合法权益,鼓励和促进企业积极投资于各种技术的研发,推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技术研发上水平、上台阶。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的作用,通过整合产学研官资源优势,联合攻关,逐步形成我国完整的核心数字内容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并逐步引领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梅.数字内容全生命周期保护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1]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如何突破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瓶颈.中国计算机报[eb/ol].[2010–02–10]media.ccidnet.com/art/2613/20060106/408973_1.html. 

[3][12]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eb/ol]. [2010–05–19]. http: //cnipr.com/news/sdbd/201008/t20100824_120424. html. 

[4][7][8]发展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字内容技术.[eb/ol].[ 2010–12–14]gov.eastday.com/renda/node9672/szmt/node14338/u1a1706001.html . 

[5]?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1月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0–12–14].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 . 

[6]?彭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分析[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08. 

[9]?ip网络上信息服务问题内容分发技术[eb/ol]. [ 2010–10–12]cisco.chinaitlab.com/method/27955.html. 

[10]?范科峰, 赵新华.oma drm技术与标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7):17,20. 

全面发展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培智生学习信息技术运用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初以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转变为以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原来针对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已经不能适应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何使这些特殊孩子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去更好地认识教材中的事物,得到全身心的发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对教材进行改编、整合和补充,让教材充满活力。这样不仅能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乐趣,拓展学习内容,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还能有效地整合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知识面,补偿缺陷,充分调动弱智学生的各种感官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信息技术,让课程充满活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特殊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当今我们培智学校使用人教版培智教材,但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另外当前的课程与教材体现不出培智教育的个别化教育,也没有综合课和活动课的教材。现有的课程与教材缺乏多元化、多样化,影响智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习资源无限丰富,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学习材料不仅有以文字符号表现的课本,还有以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表现的电子教材,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程以及教材的选择、改编、整合和补充,从而有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增加《健康课》、《安全课》、《烹饪课》,每周对学生进行健康和安全教育以及培养生活技能的教育。针对班里学生的特点,可从网上搜索有关小学生校园内安全、家庭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知识的图片和视频,分类作成课件,每周安排一节《安全教育》课,增强学生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针对班里几个轻度学生喜欢做饭菜的特点,我从网上收集有关烹饪知识、图片及视频作成课件进行教学,让他们学会做简单的家常菜,再让他们回家动手做一做、比一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动手及爱劳动的能力。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对于培智生来说,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他们的生理、心理、卫生等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每周安排一节《健康教育》课,找出有关心理健康及生理卫生的知识常识和图片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卫生保健教育,让学生得到全身心的发展。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增加趣味性的课程,对教材进行选择、改编、整合和补充,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形象,使得培智班课程丰富多彩,生动性增强,从而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弥补了学科知识的单一性,开阔了课堂学习的视野。

二、运作信息技术,让教材充满活力

1.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因此目前并未有材供教师们使用。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己自编教材,另一方面是运用原来轻度教材和上海辅读学校教材将之加以修改,加入新的适合自己学生的内容。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要以实用为前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如何使教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弥补教材的不足呢?结合信息技术,可以弥补教材的单一与不足,有效地拓展智障生的学习内容,能拓宽智障儿童的知识领域,丰富教材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来补偿智障儿童见识狭窄的缺陷。如《语文与生活》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护肤用品》中,课文只让学生认识香皂、护肤霜,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我从网上搜索常见的有关生活用品的知识和图片作成课件,增加了让学生认识沐浴露、洗衣液、洗发水,洗手液、肥皂等常识,拓展学习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其特点和用途。教育学生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要勤洗澡、洗手、洗头,洗衣服等。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丰富教材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扩展智障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