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9:37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1

关键词: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一、课程概念的界定

总结归纳中外学者对课程的定义,可体现在三方面:课程即“教学科目”;[1]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2]课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3]

总结以上对课程定义的描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所指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学科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一进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

按照国家要求,高校国防教育教学应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国防教育活动内容。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同样包括以上三方面内容,但因高师院校的特点和特性,其开展国防教育教学应与非高师院校有所不同和区别。因研究需要,本文着重针对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原则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高师院校国防教育应体现的一个新理念

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石。国防的兴衰,紧紧维系着国家的存亡、民族的绝续、社会的进退。国防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巩固和加强国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

笔者通过对全国普通高校及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情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国防教育教学环节薄弱,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国防教育不能广泛深入、长期有效开展。究其原因,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缺乏合格的国防教育师资。

国防教育意义重大,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新形势下的全民国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国防教育。但目前,缺乏合格的国防教育师资已成为困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普遍问题。而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院校或专业为国防教育培养师资。

高师院校既是我国培养教师的基地,同时也是培养高素质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国防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为,在学校国防教育中,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将对学校国防教育的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针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合格的国防教育师资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若能紧密结合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加强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改革,发挥师范院校的特性,就能担负起为国家国防教育事业培养合格师资这一重任。因为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多半在中、小学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他们在所教专业课中若能积极给学生渗透国防教育思想,或是担任或兼任高中、初中及小学的国防教育教师,就会解决或缓解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缺乏合格的国防教育师资这一问题,这对促使青少年国防教育及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广泛、有效、持久开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三、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一)小学、初中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4]

小学、初中学校国防教育内容具有启蒙性、初级性,是一种入门教育。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和国防观念的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国防知识和国防意识的青少年,打好学校国防教育的基础。小学、初中学校国防教育形式以渗透教育为主,这是小学、初中开展国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国防教育没有专门课时,没有专职教师,主要是寓国防教育于文化课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二)高中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4]

高中阶段国防教育,是学校国防教育的中间阶段,处于承上启下和巩固提高的重要位置。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小学、初中阶段国防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奠定国防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学生开设军事课和实施军事训练。

高中阶段国防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军事基础的兵员”为特殊培养目标,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爱军习武的好风气,养成乐于吃苦,勇于奉献,敢于拼搏的情感和奋斗精神,努力提高个人的军事理论知识水平和动作技能。高中阶段国防教育有专门的教学时间、专任教学师资和物资保障。教育内容实践性比较强。

四、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应坚持的原则

结合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在以培养国防教育师资理念为前提下,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原则应坚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突出师范性原则、长期性教育原则和渗透式教育原则。

(一)爱国主义教育原则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军事课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的课堂。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军事课教学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也是教学的方向和要求。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的原则有利于大学生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与其他教育相比,国防教育具有明显的教育感召力,通过国防历史、国防思想、国际军情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可以更直接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原则是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应坚持的最根本的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国防教育课程设置,首先要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内容要科学、严谨,要突出系统性、时代性;教学方法要实用、灵活、多变,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及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军事科学知识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科学知识教学之中,注重国防理论、国防历史、国防地理、国防科技、国防文化、国防经济和军事技能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把军事课程的学习从单纯提高军事技能的“训人”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育人”上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对教师来说,系统的理论知识确实重要,但离开教育教学实践,缺少教育教学经验,缺少对经验的反思,教师的成长将受到限制。因此,高师院校在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为中、小学培养国防教育师资的思想,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在保证学生掌握系统国防理论知识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国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加强实践性环节,学生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突出师范性原则

师范性指“师范教育在培养和培训师资的过程中,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独有的、基本的属性或特性”。[5]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在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中,也应坚持突出师范性原则。教育类课程是体现师范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这类课程在教学中至少应占到总学时的15%。高师院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原则上应按照培养教师的模式开展,课程设置应重视开设教育类课程,如开设国防教育学、国防心理学、国防教育教学法、国防教育见习、示教等教学科目;增加教育实践的内容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高师院校的学生日后从事国防教育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长期性教育原则

借鉴国外学校国防教育的成功经验,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应坚持长期性教育原则,国防教育教学活动原则上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不能仅开设一至二学期军事课,完成了国家的相关教学任务,就结束了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国防教育的长期性原则,才能巩固国防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树立国防观念和意识。

(六)渗透式教育原则

小学、初中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国防教育教学活动没有专门的课时,没有专职教师,主要是寓国防教育于文化课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之中。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体现出小学、初中学校国防教育渗透式教育这一原则。小学、初中学生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政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有不少教学内容本身就体现了国防教育思想,教师在讲解这些教学内容时,就要积极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的精神和思想。针对这一实际,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加强与专业课有关的国防教育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增设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使高师院校学生掌握相关国防教育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采用渗透式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对中、小学学生开展好国防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SeeKimpston,R.D.williams,H.Y.&Stockton.w.S.waysofKnowingandtheCurriculum.theeducationalForum.Vol.56,no.2.winter,1992.

[2]Barrow,R.&milburn,G.aCriticalDictionaryofeducationalConcept.Brighton:wheatsheftBooksLtd.,pp,1986:65-67.

[3]J.GalenSaylor.CurriculumplanningforBetterteachingandLearning.newYork:Holt,Rinehartandwinston,1981:8.

[4]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编/杨贵仁主编.21世纪学校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工作全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699-702,718-721.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朱芳转(1974-),女,陕西扶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陕西渭南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ea110055)、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项目计划“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2JK0110)和渭南师范学院2012年重点科研项目“我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12YKF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61-02

学校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捍卫、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在学校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能、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学校国防教育师资是指“从事学校国防教育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国防教育教师作为学校国防教育的实施者,其整体状况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当前形势下,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关键。

一、我国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设计了三类调查问卷:《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状况调查》(以下简称《高调》,主要调查国防教育师资和教育教学问题)、《中小学国防教育状况调查》(以下简称《中调》,主要调查师资状况问题)、《高师院校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认可度调查表》(以下简称《认可度调查》,主要调查高师院校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状况)。调查中,发放《高调》200份,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39份;发放《中调》70份,回收58份,有效问卷46份;发放《认可度调查》200份,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78份。本研究所调查到的学校分布全国绝大多数省、市。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状况调查的54所高师院校涉及全国24个省、市,全部为公办院校,调查的85所非高师院校,涉及全国23个省、市,其中公办院校76所,民办院校9所。中小学国防教育状况调查的46所中小学学校,涉及全国28个省、市。被调查的学校几乎遍及全国,且各个层次、规模的学校均有。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本研究调查问卷分两类统计,一类为高师院校,一类为非高师院校。在数据分析时,除对两类院校所涉及的同一问题各自分析外,还进行有关对比分析。调查数据显示(见下表),目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师资普遍缺乏。被调查的院校有“专职教师”的院校达不到调查院校数的一半,有一半以上院校的学生认为本校的国防教育师资“极度缺乏”。二是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被调查的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国防教育教师为“兼职教师”或“无师资”。三是师资培训力度不够。被调查的院校中只有少部分的院校能对国防教育教师“定期培训”,绝大多数院校对国防教育教师只是“偶尔培训”或“无培训”。通过高师院校和非高师院校对比发现,高师院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状况没有非高师院校好。

3.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从46所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缺乏、师资年龄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调查的46所学校仅有11所学校有“专职教师”,绝大多数学校为“兼职教师”或“无师资”。即使“专职教师”中接受过系统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培训的也比较少,并且绝大多数无职称、无学历。

二、我国学校国防教育现有师资的来源和培养模式

1.来源和培养模式。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学校国防教育师资来源和培养模式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学毕业生(包括军事院校毕业生)到普通高校或中小学学校担任或兼任国防教育教师;二是部队转业干部或退伍军人到普通高校或中小学学校担任或兼任国防教育教师;三是各普通高校留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或学习担任或兼任本校的国防教育教师。实践证明,这三条渠道和途径在短期内,远远满足不了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师资的需求。

2.优缺点。军事院校毕业生到普通高校或中小学学校担任或兼任国防教育教师,应该说是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很好的来源途径。这些教师学历高,知识面广,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军事素质高。但调查显示,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真正是军事院校毕业的教师很少。部队转业干部或退伍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军事知识,但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科研能力不强。普通高校留校的毕业生,虽然在校期间参加过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学习,但缺少军事课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和军事素质,完全胜任工作还需要继续培养。

三、依托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的理念和想法

1.理论依据。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国防教育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师资。结合高师院校为国家教育事业培养教师的职责和特性,以及高师院校国防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我们思考和提出了依托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的理念和想法,创新了国防教育师资培养的途径。之所以会提出这一理念和想法,是因为据国家教育部门分析统计,在小学所设学科中,能结合进行国防教育的篇目约占本科总篇目的比例为思想品德10%,语文10%,历史8%,地理8%,自然3%,音乐5%,体育10%,美术3%;在初中所设学科中,能结合进行国防教育的篇目约占本科总篇目的比例为语文21%,政治43%,历史61%,地理36%,数学10%,物理16%,化学12%,植物9%,英语11%,音乐25%,体育25%,美术10%。高师院校学生毕业后在所教专业课中若能给学生积极渗透国防教育思想,对学生积极加强国防教育,可以说高师院校既为国家培养了一个专业课教师,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国防教育教师。从国家法律法规对学校国防教育的规定和要求来看,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应该说是具体实施和执行了国家国防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国家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从源头上解决了学校国防教育师资培养问题,同样也深化了高师院校国防教育的内涵。

2.社会认可度。为了了解“依托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这一理念和想法的社会认可度,作者随机对全国178所普通高校(其中高师院校68所,非高师院校110所)的专家学者、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的院校分布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调查涉及的专家学者、教师从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员都有。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研究的可行性调查数据,认为此研究可行的人数达98.42%,并且认为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占91.23%。因此,我们认为,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社会和专家学者的认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高师院校为学校国防教育培养师资的途径

1.确立军事课在教学中的独立地位。高师院校要加强国防教育工作,积极为国家培养国防教育师资,要实施这一教学目标任务,就必须确立军事课在高师院校教学中的独立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军事课教学活动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国防教育教学机构、师资、教材、教学条件、教学基地、教学经费等得到保障,教师才能有机会、有时间、有条件进行教学和科研,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2.科学规划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师院校要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学校国防教育师资的重任,应从加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着手,教育的内容应本着全面、简洁、易行的原则,突出重点,具有系统性、广泛性。除完成《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训练内容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外,可增设国防教育必修、选修和自学课程科目,以及开设校本课程、与专业课相关的国防教育课程或地域性课程等。高师院校要科学规划国防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突出师范性、长期性教育原则。师范性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所在。在高师院校国防教育工作中,应坚持突出师范性原则。国防教育应按照培养教师的模式开展,课程设置应重视开设教育类课程,增加教育实践的内容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国防教育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借鉴国外学校国防教育的成功经验,高师院校国防教育应坚持长期性教育原则,国防教育教学活动原则上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为体现长期性教育原则,课程可按5~7个学期开设,教学中不够的课时,以周六、周日、学生课余时间或假期补充。

4.重视教学评价,接受教学评估。高师院校要认真对待国防教育评价工作。首先要积极、主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自我评价工作,包括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积极建立健全国防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核测评制度,促使教师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严格学生军事课考试、考查制度,建立学习档案,把学生国防教育学习成绩与学生的评优、奖惩挂钩,提高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自觉性。在平时的国防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师院校还应认真按照国家教育教学评估的指标和体系,对照检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在高师院校设置国防教育学专业。在高师院校设置国防教育学专业,是加强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新思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普通高校中设置有与学校国防教育相关的专业。借鉴外国学校国防教育的做法和经验,在高师院校中设置国防教育学专业,利用高师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促使我国的学校国防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廖文科.新的理论视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国防教育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杰康.关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2).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3

一、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探讨国防教育新思路

1、重视课题研究

国防教育必须适应新变化,开辟新渠道,拓展新形式,这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自我区少年军校创建以来,始终重视对军校工作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在已经编写三本有关少年军校的书籍——《校园里的娃娃兵》的基础上,今年总校又申报了《小学生国防教育的实施研究》这一区级立项课题。课题组组长由教育局副局长蒋莉担任,组员由富有经验的军分校校长、分管德育的领导以及少先队骨干辅导员共10人组成。课题组历经半年时间,从某区小学国防教育纲目、国防教育管理规则、国防教育评价、国防教育活动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散调研、集中商讨、分组撰写、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就“小学阶段如何实施国防教育”,即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分散教育与集中训练、教育实施与评估考核紧密结合,通过学科教学与渗透、主题实践活动等渠道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课题组将研究成果编写成《某区小学国防教育手册》一书,使之成为全区各小学实施国防教育的指导和参考用书,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搭建学习平台

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频率,成果的创建与共享程度,是少年军校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我区少年军校总校下设24所军分校,为便于总校和军分校之间传递信息,共享成果,我们积极搭建学习平台,设立了“少年军校”网页,开辟了军校工作网上论坛,架起总校与军分校之间的桥梁。各军分校在网上通过信息、、经验传递等形式资源共享,共促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对军校工作的研究,我们围绕“当前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惑”、“如何在新课改下依托少年军校开展好国防教育活动”、“加强少年军校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等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使我区各军分校国防教育工作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3、加强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使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我区将学生国防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这一举措使国防教育在课时上有了进一步保障。除各军分[找材料到文秘站-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校根据自身特色,通过学科教学和学科渗透以及主题活动实施国防教育以外,我区少年军校总校军营基地面向全区所有军校学员开展为期一周的国防教育体验活动。为使基地的国防教育体验课程更符合新课标理念,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和社会实际,我区少年军校总校在教育局分管局长(总校校长)的亲自关注下,对军营基地的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研究,重点就“军事训练时间、国防知识课、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等方面作了重新设计与规划,使基地国防教育课程在知识渗透、技能训练、情感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更具合理化、科学化。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寻求国防教育新方法

1、国防教育进社区。

我们认为,国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中和校园内,应走向社会大课堂。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有效方法。要使国防教育深入每一个少年儿童心中,就必须抓住每一次教育机会。今年9月18日是我国第四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了充分发挥少年军校独特的教育功能,我区少年军校总校不仅组织各军分校积极参加了全国“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系列活动。还积极开展以“发一份国防教育资料;作一次国防教育演讲;收看一部国防教育专题片;出一期国防教育版报”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五个一”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声势大、参与面广,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老红军、老干部、部队官兵、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纷纷加入到活动行列中,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据统计,共有12300多人参加了签名活动。在全国第四届少年军校示范校年会上被中国少年军校总校评为“优秀组织奖”。我们还组织各军分校积极参加“爱中华、奔小康、强国防”的征文活动,共收到了征文128篇,全区共挑选出了12篇优秀文章去参加全国的征文比赛。

2、国防教育伴我行。

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需长抓不懈。除人人、处处开展国防教育以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假日时间,时时关注国防教育。今年杭州市中、小学生首次实行春、秋假,我区少年军校总校为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通过各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对学生渗透国防教育。我们在某区“伙伴快乐成长营”品牌假日活动中,成立了“勇敢者俱乐部”。从方案的设计到人员的组织,一直到计划的实施,军校的全体教职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有267人参加了“勇敢者俱乐部”活动。通过“挑战自我”“拓展训练”“野外生存”“军事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增强国防观念。活动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大力欢迎,自愿报名参与活动的人数次次攀升,使时时开展国防教育有了很强的现实性。

3、国防教育入人心。

今年,军营基地与24所军分校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少年军校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全年接待了2768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配备、教官的任务以及各类细小的环节,基地负责人都能亲自到每一所军分校去商议,并得到了各军分校校长的大力支持。在一周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多数军分校校长奔波于学校与军营基地之中,这为我们开展好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区少年军校军营基地是“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就迎来了时代小学的全体师生。在军营基地,举行了“英雄激励我成长”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张学良的事迹到学张学良的精神,从家长的现身说法“平凡岗位学英雄”到我们的口号:学英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整个活动激励着每一个孩子。同学们在英雄精神鼓舞下,翻山越岭来到部队,当一天“小兵”,体验战士的生活,磨练战胜困难的意志。这样有意义的开学典礼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在全国开展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为了配合少先队组织更好地推动这个活动的开展,军营基地承担了某区雏鹰奖章考章基地的重任。被报名推荐的队员在军营基地经过才艺展示、体能测试、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考核,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今年清明节,少年军校还组织了正在军营基地进行国防教育活动的学员们参加了由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某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祭扫烈士墓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历史,明确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把学英雄,继传统的教育与国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让全市人民都能接受一次国防教育,今年3月初,我们还应邀在杭州电台“国防之声”栏目作了一次节目。针对当前在和平年代中全民国防观念比较淡薄这一现象,提出如何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以及我们是如何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的这几方面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三、以基础建设为依托拓展国防教育新空间

少年军校在抓好全区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积极为各军分校开展国防教育提供方便。推荐国防教育的宣传资料,介绍如何签订军民共建协议书、指导共建工作要抓好哪几个环节等等。让新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有一个工作概念。在检查了全区各军分校的档案以后,我们对所检查的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向各军分校进行了反馈。

今年3月底,在某区人武部和某区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总校接待了来自富阳市人武部、教育局以及团市委、国教办的一些领导们,在交流中我们介绍了少年军校的发展情况、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以及管理体制和办学思路方面的想法,他们认真地观看了小学员们的队列训练,参观了内务及军营基地的各个专室,对我们的规范管理表示赞赏。

少年军校虽然偏离市中心,但校园环境还是美丽幽静的,为了保持这美好的环境,今年植树节前后,我们又补种了一批常青树苗,让校园更显得生机勃勃。

军营基地是由凤凰山小学改进而成的,有些装置已经老化,为了消防安全,这学期学院又投资改建了总电表,消除了军校的安全隐患。

因为军校地理位置和其他的一些原因,我们一直不能与教育局联网。这学期,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个比较难解决的困难被我们攻下了,现在我们能及时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通知,也能与大家互通情报了。

军服的添置、被套的购买、发电机的安装,这些基本的后勤工作,我们做的井井有条。在6月份,对餐厅又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吊顶、粉刷、油漆,一个崭新的餐厅迎接新学员的到来。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4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国防教育法》为依据,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的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学校体卫艺国防教育工作水平。

2.按照“校校有特色”建设思路,以开展体育、科技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村小级)创建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挖掘学校体艺和科技教育内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认真实施体育艺术竞赛改革,统筹安排各级各类体育艺术和科技活动。组织开展好区第三届学校科技节、区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区第六届中小学生球类棋类比赛、市第27届“百灵鸟”文艺汇演选拔赛,协助开展好其他群众性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4.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教学研究。深化中小学体、艺课程改革;认真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的常规管理和数据上报工作;精心指导并配合做好初三学生体育中考。

5.按照“六有”要求,狠抓健康教育质量。规范健康教育台帐,指导2-3所学校创建成“__市健康促进示范学校”。按计划完成学校食堂的分级管理工作,继续加大对学生食堂、小卖部等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探索开展学校“合格卫生保健室”创建活动,做好学生常见病、流行病的群防群治工作,切实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6.认真开展“国际人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的宣传,提高学生“人道、博爱、奉献”意识和各种救护能力。

7.整合国防教育和人防教育。认真做好高一、初一年级学生军训工作,小学高年级积极开展少年军校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继续做好军民共建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阵地育人的功能,不断提高国防教育质量。

二、工作措施

1.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学校体卫艺工作,加强全程管理,落实全程指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工程的活动,广泛推行大课间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喜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地方特色的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活跃学生课余文体生活,确保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校体艺教育工作与德育、智育和谐发展。

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艺术活动中安全教育及防范工作,细化安全措施,强化安全技能教育,加强医务监督,特别要做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学生的医务监督,严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同时,要坚决杜绝以安全为由削弱学生体育活动的现象。

3.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以贯彻实施《关于开展体育、科技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村小级)创建活动的通知》为抓手,切实发挥教科研对特色建设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努力创建市、区体育、科技和艺术特色学校。

4.统筹规划体育、艺术和科技竞赛改革,加快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区第六届中小学生球类棋类比赛,组队参加省、市开展的各类比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区第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市第27届“百灵鸟”文艺汇演选拔赛,协助做好区第二届“阿炳文化艺术节”和其他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__市中小学生绘画比赛和“独唱、独奏、独舞”比赛,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组织开展区第三届学校科技节,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5.认真贯彻体育中考改革方案,总结以往初中毕业生参加体育中考的成功经验,及时指导学校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考试报名、体检和考试组织、后勤、安全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以体育考试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

6.加强学校体、艺教育的日常监控,大力推进体、艺综合考评,努力提升体、艺教育质量和水平。一是进一步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管理机制,完善必需的测试仪器设备,认真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数据上报,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二是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确保学生每天有至少1小时的体育活动(即早操、课间各2套操,当天无体育课的必须安排1节体育活动),以遏制当前日趋严重的学生体质下滑势头,确保我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十一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三是进一步强化课程法规意识,严肃《音乐》、《美术》或《艺术》课程的开设行为,切实加强艺术教育常规管理。四是要按照《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体卫艺设备设施,努力为教师、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7.加强“十一五”课题研究,积极探索不同学段音、体、美等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继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突破口,通过专家讲座、学科培训、专题研讨、骨干示范和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切实提高中小学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质量。

8.按照“六有”要求,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要继续把预防艾滋病传染、血吸虫防治、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和预防各种传染病等内容的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切实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得到提高;进一步加强校医(保健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网络,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积极创建“合格卫生保健室”和市“健康促进示范学校”,进一步提升我区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9.继续认真做好学校食堂分级管理的相关工作。会同卫生部门继续做好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学校食堂、小卖部等专项督查,促进学校食堂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更上一个台阶,不断提高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10.继续做好中小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和检测。一是加大预防近视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每年对学生视力的普查,加强对新发近视和边缘近视学生的管理。对少数视力下降较快的学生,要逐步帮助分析原因,具体指导,及时纠正。对已经近视并佩带眼镜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佩带合格眼镜。二是积极宣传、预防为主,切实开展流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提高对应急应变事件的处理能力。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5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构建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课堂的新要求

1.国际方面。多极化趋势明显,地区性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加强,美国依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总体稳定,但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围堵与遏制,处于半月形包围中。世界总体形势和平稳定,地区性局部战争不断,国际安全形势错综复杂,恐怖组织局部猖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挑战。

2.国内方面。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形势稳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各种不良势力想方设法进行渗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局部泛滥,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试图挑起地区和民族矛盾,安全稳定任务责任重大。

3.社会角度。社会形态向全面信息化方向转变,信息化在未来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和斗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对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展现的现代军事战斗力令人深思,预示着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军事战争中的主要形态。

4.高校方面。从2007年起,大量90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90后学生将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他们好奇心强、知识面广泛、信息处理能力高,具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他们个性化强、责任感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堂发展现状

1.主要内容。《国防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全民国防教育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高等学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国国防概况;世界新军事变革与军事高科技知识;信息化战争知识;国际战略格局与我国安全形势。时间不少于35学时,高等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之外,应积极开设国防教育选修课,举办国防知识讲座。高等学校应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实际训练时间为=至三周,高等学校应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

2.实施的具体情况不容乐观。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传统的国防教育有两种基本形式:军事理论课程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军事训练普遍安排在第一学期,之后不再系统进行。据调查,截止2004年10月,广东、湖南两省的高等学校50%以上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已开设军事理论课的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按《大纲》规定36学时开足,达到20学时学校只占32%。从军训教材订购使用情况看,两省高校订购比例只占应订数的47.2%,52.896的学生没有教材。各高校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军事技能训练上,军事理论课教学处于应付状态。即使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也有很大差距,许多学校更看中通过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作风养成,在课程的实施安排中,强调的是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和射击训练,甚至部分民办高校不进行射击训练。

3.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1)大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数据表明,社会和媒体是我国高校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来源,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这说明国防教学并不是大学生获取国防信息最主要的途径。这说明高校在国防教学中有所欠缺,效果不佳,认可度不高,高校国防教育需改进和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满意度;另外,我们可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教育途径的特点和专长。

(2)军事训练效果偏离。在军训效果的评价中,冯虹的调查显示,有34%的人认为“体能得到了锻炼”,27.5%的人认为“培养了坚强意志”,17.5%的人认为“培养了协作精神”,16%的人认为“提高了自理自立的能力”,15.6%的人认为“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还有7%的人认为“没有多大收获”。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7号)中规定,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军事训练仅仅让14.4%的人认为“增长了国防知识,培养了国防观念”,实际效果与根本目的出现偏差。

(3)国防教育模式有待创新。目前,各高校国防教育以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课程为主,国防讲座为辅助。一是,军事训练普遍存着“内容单一”、“内容枯燥”等情况。这一方面因为军事训练本时间短、任务重。除了基本的队形等训练外,无法开展更深入的训练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无法突破;另一方面,观念僵化,各高校在组织集中军训时,大都约定俗成,凭着老感觉、老思维、老经验运作,认为计划只是用于上报,用不着太细、太认真,有的在制定计划时,片面强调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队列、轻武器射击、战术及方队等课目的训练,认为军训就是让学生吃苦没有重视国防知识尤其是国防观念的灌输和提高。二是,国防教育课程形式简单呆板,课程目的决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影响着教学途径和形式。冯虹的调查显示,国防教育形式在大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35.0%的人选择“防空演习、逃生技能训练”。34.5%的人选择“听取知识讲座和形势分析、观看教育纪录片”,23.9%的人选择“军事体能训练、军事技能比赛”,18.896的人选择“参观国防科技成果展”,16.296的人选择“多媒体教学、网上交流答疑”,14.3%的人选择“有奖征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教材不一、内容雷同,以纯理论介绍为主,在形式上依然采用普通的课堂讲述模式,未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三、高校国防教育三大课堂模式的构建

1.正确处理高校国防教育课堂中稳定性、系统性、开创性的关系。《国防教育法》、《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已经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这一规定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高校发展现实情况的,可以说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有章可循”的角度已经是成体系化的,从稳定性来看,目前国防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中

国国防概况等都已经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具备了规律性特征,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具备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还应看到,国际和国内的形势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国防教育的主体也是动态的,应该尝试和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用创新性思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样圆满的完成高校国防教育的各项任务。

2.总框架。各高校立足学校本身,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学校发展现状制定国防教育体系。将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知识讲座、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整合成为三大课堂,互辅互助、共振共赢,贯穿大学始终,圆满完成国防教育各项任务。

3.具体思路。第一课堂包括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日常训练等;第二课堂包括国防教育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国防教育选修课、国防讲座、国防教育主题活动等;第三课堂包括模拟演练、实践性教育、社会性军事教育等。

(1)立足第一课堂。充分利用大一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好的特点,除了日常训练外。增加军事情境模拟、演练,将军事理论渗透进训练,增强军事训练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开展适度军事训练。一方面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体制,提高意志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生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以课程教育为主。西点军校第30任校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课程建设中一直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必须精选课程;二是教学内容现代化。他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停止不变的,因此西点军校必须精选课程,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使学员所学知识跟上日趋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坚持统一原则基础上的多样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统一的培训,鼓励教师采取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增加学生满意度测评,随时掌握课程教学状况,及时改变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3)拓展第三课堂。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存在“形式单调,手法单一”、“内容空洞”、“渠道不畅,宣传不到位”、“知识陈旧、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国防教育兴趣不高、参与性差、教育效果不佳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开设第三课堂,实现国防教育从学校到社会的延伸。

第一,深入军营。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有一个“军人梦”,这也意味着让大学生走进军营有着很强的兴趣基础。大学生深入军营,体会军旅生活并与崇拜多年的军人共同生活和工作时,可以学习无私奉献的博怀,激发爱国意识,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纪律严明、勇于献身的良好政治素质。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生和学校都有机会参与,可以通过每年公开征选的方式选取少部分学生参与,通过学生的个体带动、军营报告等方式传达到普通大学生身边。

第二,深入革命教育基地。每个省份,甚至每个城市,都有纪念意义的革命教育基地,这为学校开展革命教育活动提供了现实可能。充分利用就近的旅游资源,寻找具有历史和军事意义的革命纪念场所,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历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和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使他们在了解革命史的基础上,明白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直观感受革命老前辈在战争年代里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从而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国为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同学们在长见识的同时普遍受到了一次难忘的革命传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组织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教育。

第三,深入社会,开展社会性国防教育自我发展模式。依然通过“走出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拟定国防教育主题。通过“项目制”的模式向大学生公开“招标”,选取若干个团队,深入农村、深入城镇社区、深入革命根据地、深入老区,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向村民、居民宣传国防教育相关知识,实现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6

作者简介:俞爱玲(1968-),女,浙江人,诸暨人,副教授,硕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通过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方案作个案分析,试图揭示其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所应具备健康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为充实与调整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65-03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我们认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今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方面。”[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人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为目标的一门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提出“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这一变化对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新要求,无疑对培养这方面师资的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迫使“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上加强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4]而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来加以实现的。课程学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实质内容,从而对人才的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据1997年原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健康教育》属于一般必修课,32参考学时,2学分。由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健康教育》是一般必修课,是否开设各院校可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该课程是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这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体育教师除了能在室内讲授健康知识外,更需要通过体育实践课融会、穿插有关健康的更多内容,去建立、发展学生对健康和健康生活的认识不相适应。[5]也与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教育同样应受到重视不相配。主干课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部分。从调查中发现有36%的专家、,建议将健康教育列入主干课程,使之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适合;36%的专家认为健康教育作为一般必修课;有22%的专家建议开设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6]

中国与美国虽然在社会制度、物质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差距很大,但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创立于1946年的印第安纳大学是美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立大学之一,也是美国第一所健康、体育和娱乐学校。它的人才培养制度较为完善,课程体系包括从学士学位课程到博士学位课程,特别注意发展课程体系来满足当代最严格的学术标准,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文侧重于对其中学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吸取发达国家如美国在学校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健康教育―中学教师准备课程方案做个案分析,试图揭示其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健康教育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充实与调整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我国部分高等体育院系主任和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的调查,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所需要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内容。通过调查,试图做出分析与评价,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以促进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深层次上的融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根据美国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分类,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方案专业课程内容可以分成十类,即:1)心理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0)环境健康。选用全部34门专业课程作为问卷内容。本研究量表采用五分量表给予评分包括:1.很必要,2.必要,3.普通,4.不必要,5.很不必要。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学校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培养课程设置2000年的资料,阅读我国部分体育院系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调查与分析

表1列出了我国健康教育学者、专家针对体育教育专业适应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所需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对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33门专业课程其必要性的排序情况。

根据41位专家提供的问卷统计,其中平均值大于4的依次为:1.个人健康;2.应激预防和处理;3.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性疾病;4.从儿童中期到青春期;5.有关水的供应空气及河流的污染等内容;6.急救和危重护理;7.健康的营养;8.急救指导实习;9.健康和安全的研究和评价方法;10.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1.人类营养;12.人类疾病和流行病学;13.女性健康;14.目前健康话题;15.药物的使用。前15项内容的标准差较小,认为非常必要和必要列入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累积赞成比相对较高,认为不必要和很不必要的负面选择比相对较低,因此比较重要。从内容分类上分别涉及类学校健康教育的问题:1.个人健康;2.心理健康;3.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4.人体生长和发育;5.环境健康;6.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7.营养学;8.酒、烟、对人体的危害。

死亡教育、旅行研究、少数民族健康护理、衰老学等内容列在最后几位,从得分看,与其它内容有较大的差异,且累积赞成比相对较低,负面选择比相对较高,从内容来看它们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不大。婚姻和家庭相互作用、少数民族健康护理、旅行研究三项内容的标准差较大,特别是前两者,专家的意见分歧较大。

根据高校和健康教育研究所两组问卷的统计,相关性系数RSQ(高校平均值,健康教育研究所平均值)=0.87,n’=n-2:31,p<0.01,两者意见基本一致。

3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3.1 体适能与健康 健康及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体适能的概念与分类,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评价。

3.2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应激的征兆与模式,应激预防和处理,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3.3 人体生长和发育 体育锻炼对人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有关在身体,认知,心理及社会等方面人类发展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问题。

3.4 营养与健康 健康的营养,营养的基本原则,一般健康食谱的应用原则,强调因个人最佳健康发展如体育锻炼、生长发育以及疾病而进行饮食调整的基本原理,体育锻炼、能量平衡与体重控制。

3.5 预防药物滥用及酒、烟、对人体的危害药物的合理使用,烟草、酒精和吸毒在个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上的影响,成瘾紊乱的本质从理论上包括行为学、心理学、遗传学、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阐述,青年和成年人中的成瘾,包括酒精、烟草、和其他药物与行为如乱吃、和工作狂。

3.6 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体育锻炼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个人生活方式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所起的作用,强调心血管疾病与危险因素如吸烟、节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互关系,阐述实施和维护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巧,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性疾病在理论上包括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阐述以及非技术性的检查。

3.7 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 常见体育教学事故原因与安全知识教育,急救和危重护理常识与实用技能比如开展对外伤、出血、扭伤、关节脱臼和骨折、昏迷、窒息、溺水等方面急救与危重护理的培训。

3.8 体育锻炼与环境和健康 体育锻炼与环境包括体育锻炼与气温、水温水质、空气、紫外线和健身房通风情况、音量大小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有利于健康的体育锻炼环境的选择,学校游戏和运动场所的设施、运动器具的安全检查与清洁,野外生存基本知识与技能。

3.9 性教育与大学生健康话题 开展与年龄相符的性教育,包括儿童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和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健康话题是关于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问题,通过选择合适的话题来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力,预防冲突与暴力的发生。

3.10 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和评价方法 开展体育活动与学校健康促进的关系,指导媒体和技术的实施,研究和评价的一般概念和基础知识,简单的研究报告和可行性计划的书写。

4 小结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健康教育课程在各校实际开设时间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尚无严格的科学界定,在知识体系上还未形成合理的系统,已不能适应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充实与调整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内容,并使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已刻不容缓。当然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最终是要为我国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2]曲宗湖,尚大光.谈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7(6):48.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http://www.ncctgov.cn/jsp/page/sub-standard/tiyu/0201-tiyu-01.btm.

[4]杨桦,霍红,孙淑惠.关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专业、学科、课程改革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1):7.

[5]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207.

[6]俞爱玲.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J].体育学刊,2003(2):71.

[7]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102-103,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1996(8):111-114.

[9]俞爱玲,莫洁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3):292-293.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7

关键词:高校 国防教育 课程资源

一、高校国防教育及课程资源的内涵

国防教育是包括国防观念和国防知识理论在内的综合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长期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后备人才,是在新形势下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完善我军国防后备人才培训体制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普遍开展了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大部分也开展了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课程资源成为支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并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课程资源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类是存在于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另一类表现为物质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具体到国防教育中,物质资源主要指具有国防与国防教育内涵的历史遗迹和军事设施,如军事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和军事设施等;精神资源是指具有国防教育内涵的历史文化、军事历史、网络资源等。另外,按资源的内容,还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资源、网络资源等。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等同于“学科”、“教材”,强调课程的知识组织、积累与保存功能,强调课堂的组织与教学。在这种课程观的驱使下,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教材,把教材算作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the-out-of-schoolcurriculum),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具体到高校国防教育上,表明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材,还应该包括学生、学校、社会、自然等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目的的课程资源。

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当前,国家对国防教育越来越重视,国防教育在高校逐步得到强化,但课程资源缺乏或利用不充分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按资源的分布情况分析

从高校看,一方面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专职人员少,投入国防教育的人员职称、学历层次较低,专业化程度不高,很难推动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国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在国防教育上的财力投入不足,国防教育方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完备,无法为高校国防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从校外情况看,国防教育有着丰富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有大批具有丰富国防经验的专家、军官,也有参与重要战役的老将军、老战士。特别是参加过抗美援朝、解放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将士,他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对重要战役有着亲身感受。而在役的军官、专家,他们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更有全面的研究。这些都是重要的国防教育资源。另外,遍布各地的军事、国防教育题材的基地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仅广州市就有黄埔军校、黄花岗纪念碑、中山纪念堂、烈士陵园等国防教育的教育点,这些资源有待于高校去开发和利用。

2.按资源的内容分析

从资源的内容看,从事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工作人员。许多高校将学校的武装部与学校保卫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合并或合署,不少学校甚至撤销了武装部,学生军训工作等国防教育工作由其他职能部门l临时负责。各高校在国防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共享程度低,不能为国防教育提供快捷、生动、直观的信息资源服务。各高校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情况,国防教育经费也与其他经费合并使用,有些甚至没有国防教育的经费。

3.按资源的利用情况看

从国防教育的资源利用来看,课程资源在质量、数量上都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闲置现象较为突出。对人力资源、网络资源、活动资源等重视程度不够,各种资源分属于各部门,还没有建立起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在资源利用上没有形成组合优势。

三、高校国防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nbsp;

1.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是要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根据高校国防教育新时期的任务、目标和现状,高校应该建立由党委、行政领导组成的国防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成员由学校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财务处长、教务处长、后勤处长、学生部长等组成,组建机构“国防教育办公室”,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办公室设教研室和军事科,前者为教学机构,后者为行政机构。军事教研室人员应为教师编制,并按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2001年48号文件规定配置需要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要强化对国防教育的管理,协调当前高校与部队的联系。另外,还要加强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研究,对学科归属进行科学定位,这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落实教师编制,吸引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这支队伍。

2.物力财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校所在地的军事博物馆、战争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都是国防教育很好的物力资源。开辟国防教育基地是深化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国防教育的目标和手段,国防教育基地可分为模拟仿真基地、军地共建基地、纪念馆场基地、大众传媒基地等四种类型。要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国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国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国防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国防教育队伍。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内国防教育人力资源的潜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课程建设等工作,促进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二是加强与军、警共建,采用“请进来”的思路,聘请离休军队老干部、部队中的军官、优秀战士等作为学校的国防教育教师,发挥他们在高校国防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栽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8

为贯彻《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文件的重要精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6年修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1]。关于教学内容,《大纲》指明包括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内容涉及了国防理论、形势、知识、法制、精神、经济以及体训教育等诸多方面。但是,《大纲》的规定只是限定了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者经常会发现这些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各院校学生的特点,相应地改革和拓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这也成为当前各高校国防教育课[2]程建设的核心和实质。《大纲》在这方面也预留了空间,允许“各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1]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那么,如何改革和拓展教学内容呢?

2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的探索

2.1明确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的前提条件

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拓展必须在相关文件政策(如《大纲》)的框架内进行,必须明确和确保这一前提。首先,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改革不能违背这门课的性质,即“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1]务。”作为国防教育者,必须坚持这一大方向不动摇,相关工作也必须围绕其进行。其次,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改革不能偏离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即“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符合国家安全的需要”。国防教育者必须明确开设这门课的目的,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改革和拓展也必须以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外,还要保证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等。关于教学时间,《大纲》明确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2-3周,实际训练[1]时间不得少于14天”。关于教学质量,《大纲》指出:“在军事课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1]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拓展不能牺牲教学时间和质量。只有在这些前提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改革才能进行。

2.2教学内容设置要突出自身特色[4]

“特色化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因此,就国防教育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可以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的特色,这也是国防教育课程在各自院校“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5]之路”。首先,在设置教学内容之前,各院校的国防教育者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偏重配置与学校专业设置、文化底蕴和学生特点等相关的课程内容,并力争成为特色教学内容。西安交通大学和青岛海洋大学的军事教研室就进行了这方面探索,结果很成功。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针对本校学科设置理工见长和现今大学生特点,在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中突出了“技术性”,教学中加强军事高科技教育,突出《精确制导技术》、《现代伪装和隐身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技术》、《航天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新概念武器》和《核生化技术》等内容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很精彩”,“感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不同”,并希望有机会借助所学的专业知识献身国防。青岛海洋大学军事教研室则依据本校实际,面向海洋,在理论教学中突出海权、海防内容,这门课很快便深受学生欢迎。国内院校的国防教育单位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特色,进行类似的教学内容拓展。其次,还要不断完善特色教学内容。只有不断地完善特色教学内容,才能使这门课长久地拥有生命力。当然,完善特色教学内容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国防教育者不应忽视一些校内的重要资源,即校内各个方面的意见反馈,包括教师自我反馈、学生反馈、同事反馈和校督导组反馈等。这些人同属一所学校,对学校有着不同角度和层次的认识,其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也分别出自这些角度和层次,对不断完善国防教育特色教学内容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院校国防教育者应及时地总结、消化这些反馈意见,并坚持在长期听取反馈的基础上改革和拓展教学内容,以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教学内容的国防教育之路。

2.3教学内容设置要突出时效性、丰富性

在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还应突出时效性、丰富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得国防教育的内容新鲜、充实。大量的反馈表明,学生普遍要求这门课不要成为枯燥的国防说教课或严肃的相关法律选宣讲课,希望教师跳出书本的束缚,关注时事,利用鲜活的事例生动地传播国防知识,要求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和丰富性。《大纲》中也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那么教学者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上应作出怎样的改革与拓展的?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计划,专门抽出一两节课的时间,将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时事热点引入课堂,如伊拉克战争、中日关系、中美关系、、问题等,当然这些热点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论述。这种方式最大优点是,可以将整个事件的全貌快速的反映在学生的面前,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但是,临时调整教学计划有可能会影响到课程进度,通常需要教学者在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预留空间。最好的方式是利用课外时间举办相关热点问题的专题讲座。其次,教师也可以在不变更原有教学计划的前提之下,利用热点问题的梗概或某一细节服务于课堂教学内容。同样是引入时事热点,但是所占用的时间不同,效果却类似。这种方式讲述时事热点所占用的时间仅是课堂的很小一部分,目的是用于支持预定教学内容。例如国防教学者在讲述某一论点时,经常会面临到战例的选择,过去的战例基本上已是老生常谈,学生早已厌烦。在这时,如果能从新近发生的局部战争,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南奥塞梯战争等中抽取一些战例,来支撑论点,势必会使学生眼前一亮,教学效果提升;而将这些积累下来,则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最后,从预期效果来看,时效性内容的引入,既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加强国防教育与军事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交叉,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4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深化和拓展相关教学内容

选修课、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大纲》中也明确要求:“学校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1]座。”从实际效果来看,选修课、专题讲座既能满足学生就某一问题深入探讨的求知欲,又能提供给教师一个展示或交流其研究心得的平台,对于充实、拓展和深化相关的教学内容更是大有裨益。那么,教师应怎样操作呢?首先,教师应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选择要深化和拓展的教学内容。以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的教师专业构成为例,8人中,文科专业3人,理工科专业5人。面对这种专业构成,如果分工得当,各自发挥文理特长,那将在国防教育中转化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理工专业的教师完全可以在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战争等相关内容上大显身手,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则可在中国国防法、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等内容上深入研究。其次,选择出的相关教学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学生基础,即选出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或者这些内容可能对学生生活和未来的工作有所帮助,如中华兵家文化。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兵家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传承至今,其影响的地域范围遍及世界;从受益的行业来看,早已突破军事一家,很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都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如商业、金融业等。可见,中国的兵家文化是贡献给全人类的财富,研究和传播它具有很强历史和现实意义。教学者完全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在教学中深入研究中华兵家文化,将研究成果通过开设全校选修课(如《孙子兵法及其应用》),或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给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教学内容深化与拓展的最终结果是,生成自己的见解,要将自己的东西带给学生。人云亦云,或简单地将他人的成果予以归纳、总结,都不能称之为“深化与拓展”。此外,还应尽可能地将深化和拓展的成果返回课堂教学,不断更新原有的课堂内容,扩展教学的深度。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9

关键词:军事理论课;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国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52-02

在大学课程中,军事理论课是十分重要,也是非常特殊的课程,是大学公共基础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是必修课,它既不同于专业必修课,也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必修课,它一般与学生的专业无关,既有常规的课堂理论教学,又包括课外的技能训练,因此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与专业性。

因此,军事理论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理论课的开展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其实是一种国防教育。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根据《辞海》的解释:“国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可见,军事理论课传授的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知识,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时刻影响着中国的国防事业,影响着我国的安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逐渐缓和,中国周边环境有所改善,和平与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主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可以放松警惕,世界并不太平,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善。

一方面,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尚未最后完成,我们现在仍朝着这方面努力;另一方面,周边国家与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争端不断出现,对我国的国防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等使国防的安全一直得不到保障,矛盾更趋复杂化。

在这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军事理论课适应了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国防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内外的军事形势,认清当今社会的局势,为保护国家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二、军事理论课的开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防是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兴亡的大事。因此,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拥有悠久国防历史的国度。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有过令人骄傲的军事实力和广袤的疆域,国泰民安的和平盛世,也有过外敌入侵、民不聊生的惨痛教训,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甚至一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付出鲜血和生命,中国才重新获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并阔步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我们国家必须加强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意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中国国防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近现代历史,是一部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课程中那些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能激发大学生的共鸣,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明白一个国家的国防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普通高校可以开展军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红色旅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走红军长征路线,慰问革命军人、战士,社会调研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举行全校活动成果展评,不仅让参与的学生重温红色之旅,更提高未参与活动的学生对军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

三、军事理论课的开展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进入大学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经历了六年小学和六年中学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多以文化课教学为主,特别重视主科目“语数英”,而轻视其他“史地生”等科目,更不用说教学大纲以外的其他教学内容。这种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导致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一方面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另一方面,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普遍现象。因此,到了大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更关注时事政治,更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所需,才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

军事理论课程属于军事科学体系,它包含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几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当今的军事科技前沿,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拓宽视野,也增长见识,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同时,军事理论课程中的军训课程,可以将学生带到课堂以外的世界,了解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等影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军事理论课,他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今国际战略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球、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大学生形成全局的观念。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多层次多样式国防教育活动,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做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四、军事理论课的开展能够磨砺大学生的意志

如今的大学基本进入“95后”时代。“95后”孩子出生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国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从小生活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条件优越,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疼爱有加,视为掌上明珠,但也因此缺乏磨炼,意志力不够坚强。遇到挫折就抱怨、冲动、欠冷静,甚至逃避,不知道分析问题并化解困难的方法,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依赖家人或者朋友去帮助解决,独立性较差。

同时,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使这些孩子长期处于脑力劳动状态,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脆弱、抗压力低等问题。

军事理论课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军事训练是军事理论课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严格、规范、紧张、统一、有序等是军事训练的重要特点,这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来说是对意志、自我极限的挑战。军事训练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自制力、集体主义的观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他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磨炼意志,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为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严格的内务整理、作息要求、训练时长更让大学生体会军人生活的不易,更能发现到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容易形成自己的时间观、责任观、价值观,更能学会忍耐、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五、军事理论课的开展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

军事技能训练是军事理论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大学后,几乎每所普通高校对新生的首要教育就是军事训练,短则两周,长则一个月。在军事训练中,学生之间没有专业之分,没有智力之分,既没有“富二代”、“官二代”,也没有关系户,这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经历的一项严格的训练。

军事训练中有“磨、爬、滚、打”,有队列、射击等科目,既改变了大学生对传统体育训练的看法、提高对军事训练的兴趣,也让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在训练中,顶着烈日训练站姿,冒着风雨训练射击等更容易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军官通过军事训练教授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运动的姿势技巧、运动后的放松方法,这种健康的训练方式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减压方式,对大学四年的生活,甚至踏上职场,发挥着指导和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此外,在许多三四线城市,因为中小学资金不足,占地制约、设施不全等原因,体育教育一直是这些城市忽略的一项基础教育。因此,军事训练正好给从这些城市走出来的大学生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的机会,高强度的训练能唤醒学生沉睡的体育细胞,提高身体素质。

总之,军事理论课程对当今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宏观上,军事理论课程适应了国际形势发展的教育要求,也是一条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微观上,军事理论课程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磨砺了新生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并最终融入社会,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傅建平.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实践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

[2]王纪平,温娟.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

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篇10

论文摘要: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由于防灾教育缺乏、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灾害后果严重。各级政府要重视应对突发灾害的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工作的领导;整合现有的防灾教育资源,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在师范类高等院校开设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教育课程;课程设置注意学科渗透,相互促进;增强教师处置突发灾害的能力,在保护好教师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

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广大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在新规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这是由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对象是自我保护能力弱的儿童和少年,面对这些未成年人群体,教师应当负有保护的责任。因此,在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时,还应强化教师处置突发灾害的演练,增强教师处置突发灾害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好教师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学生。

一、在教师中开展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的各种灾害损失数以千亿元计,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我国防灾教育缺乏、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加强普通民众的防灾教育,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自救互救能力已成为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任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整体素质偏低,短期内要建立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应对突发灾害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相比较而言,教师整体素质偏高,防灾意识相对较强,在教师中开展应对突发灾害培训,不但成本低、见效快,而且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广大中小学生,能影响到全国亿万家庭。教师通过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应对突发灾害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可以用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去影响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对普遍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灾害带来的危害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广、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涝、台风、干旱、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质灾害、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都有发生。我国有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约300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约8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2000亿元。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如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2003年的非典,2008年初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特别是此次汶川大地震,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1]

(二)我国防灾教育缺乏

在我国很少有人参加过防灾演练,对于灾害来临时如何躲避的知识也大多是偶尔看到或听到一些片段,缺乏完整的学习和演练。在2007年9月到11月期间,上海市对各个区的居民进行了防灾意识抽样调查,大部分市民的防灾意识薄弱,学生的防灾意识水平明显低于企业员工和其他职业者。[2]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3]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发生特大火灾,造成500人伤残。火灾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应该从太平门逃生,只是一窝蜂的涌向进来时的大门,造成大门的拥堵,最终酿成惨剧。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宣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

(三)防灾教育利于减少灾害损失

当地震、火灾、泥石流、台风以及建筑物倒塌等灾害事故发生时,由于缺乏基本的逃生、避险常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人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躲避,选择盲目逃生,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大量本可避免的人身伤亡。加强对民众的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民众的防灾素质,增强民众应对灾害的能力,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2005年3月20日,日本福冈县以西海域发生里氏7级地震。由于日本平时的防灾教育和避险救护技能的训练使国民遇到地震并不慌张,显示出冷静、顽强、有序和善于协作的素养。据统计,在这次里氏7级的强震中,仅有1人死亡,735人受伤。[4]32有媒体报道,这次四川大地震中受过防范地震灾害训练的中学生在第一次震波袭来时并没发生慌乱,而是利用两次震波的间隙,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以极短的时间迅速有序地逃出了教学楼,把伤亡损失减到了最小。灾害发生的瞬间,假如反应再快上那么一两秒钟,逃生的通道、秩序再好一点,在生命第一的意识下不去顾及财产物品,情况就会好一些,这样,通过防灾教育利于减少灾害损失。

二、国外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现状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应对突发灾害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许多国家从幼儿就开始向孩子灌输安全知识,教孩子在面对自然突发性灾害时怎样自我保护和应对灾害。国外一些国家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建立了发达的应对突发灾害培训模式

在美国,早在小学就开设专门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灾害天气,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避免了盲动或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美国一些幼儿园,就经常举行突发灾害的应对演习,还有的幼儿园每学期都安排有一个消防周,让孩子参观消防站,看消防员做消防演习,让孩子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逃生,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华盛顿、洛杉矶等城市,政府平日就编制《市民安全应急指南》、《工商企业安全应急指南》等,为市民和工商企业等提供灾害应对知识,提供众多的求生技巧和安全培训内容,其内容涉及市民社会生活中所可能遭遇的所有各种可能的危险及其应对技巧,建立了发达的应对突发灾害培训。[5]33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关于灾害和救生的教育,教孩子们如何识别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等,遇到突发灾害时该如何自救。许多学校还设置演习、自救课程,已使应对突发灾难培训成为很多国家的一项常规教育。

(二)日本培育了良好的防灾意识

在日本,每年的9月1日各地都要开展为期一周的防灾演习,以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在每年1月17日的防灾志愿者日,日本全国上下都会开展防灾照片展、防灾讲习会、防灾和救助训练等活动。日本的学校除开设防灾课程外,还配有防灾心理辅导员,定期接受防灾咨询;政府推荐的防灾指导员也经常到学校和社区组织各种防灾活动;校方常常模拟各种灾害如地震、火灾、水灾的预演,让孩子们听惯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他们冷静的头脑和应变能力。比如遇到地震,学生懂得先将门打开,然后快速而秩序井然地逃向操场等开阔地,并注意不在高大建筑和烟囱以及狭窄的胡同内停留,还要避开高压线、变压器、易燃易爆等物品,以减少地震次生灾害的损失。如果教室门已打不开,那就把书包之类的包袋或衣服套在头上,然后躲到课桌底下。在家里也是一样,他们配合父母,选择家中一张最大最结实的桌子作“防震桌”,平时不许在下面堆放东西。[6]正是这样的实践训练和不间断的教育,才使日本孩子养成了强烈的防灾意识,积极主动地接受各种防灾宣传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减灾效果,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智利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灾害机制

智利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大陆板块交界处的狭长地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频发的国家之一。智利政府和人民在与地震等重大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应对机制。许多应急救灾机制已经规范化、法律化。智利中央政府设有国家紧急事件办公室,专门负责监测、组织协调全国范围内的突发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国家紧急事件办公室对各类灾害都有一系列的应对计划,比如地震应对计划、火山喷发应对计划、化学品泄漏应对计划等。国家紧急事件办公室还专门有一项“学校安全计划”,指导各级教育单位的应急防范工作。该计划要求各类学校都要成立安全委员会,其委员一般由校长、安全监察员、教师代表、高年级学生代表、附近的警察、消防、医院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平时训练老师和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则负责指挥应对。安全委员会要制定计划,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对火灾、交通事故、触电事故、化学品事故等,要知道如何应对。[7]同时,有关自然灾害的教育在墨西哥、罗马尼亚、新西兰等国也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另外,就连巴西、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的防灾教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防灾教育培训。

三、教师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措施

(一)各级政府应重视应对突发灾害的培训工作,加强培训工作的领导

2007年4月28至29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4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减灾世纪行”,于北京举行了高规格的“首届全国校园减灾防灾高层论坛”。这次高层论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培养防灾抗灾素养的依据,对提高我国校园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有积极意义。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为应对突发灾害培训工作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一定的优惠鼓励措施;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应对突发灾害培训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在资金上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应对突发灾害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协调,领导各部门、各领域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教师防灾培训考核标准,教师完成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全部教学内容,经考核合格后,可发教育结业证书。考核成绩可作为教师综合业绩的依据之一。

(二)整合现有的防灾教育资源,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

目前我国的防灾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分散在民政、地震、国土、气象、人防、消防、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和领域,这些部门的防灾宣传教育确有其专业的一面,但分散了防灾教育资源,增加了防灾教育成本,有些方面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政府应该统一协调,整合各部门、各领域的防灾教育资源,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集中建设一批综合性防灾教育培训基地、防灾教育馆,定期举办灾难教育展览、科普画廊,利用各地近年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进行警示教育,通过防灾教育基地模拟演习,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这些设施面向社会各界开展防灾教育培训工作,也给广大教师提供继续培训学习的场所。

(三)在师范类高等院校开设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课程

高等院校课程的设置应满足社会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常见灾害往往差异很大,且各具特色。因此,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各地域常发灾害的实际情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设置突发灾害培训课程。编写适合培训对象的防灾教材、课外读物,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专业知识,加强应对突发灾害训练,掌握必要的灾害防护技能。可开设相关应对突发灾害的选修课,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普及各种灾害知识、应急技能和心理辅导等,培养教师的自救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可邀请公安局、消防队的教官来学校给教师讲解防灾知识,并使之制度化。

(四)课程设置注意学科渗透,相互促进

学校要将应对突发灾害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在各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寓应对突发灾害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如在思想政治课中,可进行马克思主义国防理论、防灾思想的教育;在历史类课程中,可讲授历史上相关的防灾抗灾的斗争知识,使学生树立应对突发灾害的信念;在一些实践课上,可以开展制作简易防护器材活动,让大家熟练掌握1~2种制作方法,并鼓励大家动手动脑,勇于创新;在体育课中,可让学生学习一些应对突发灾害的技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体质,学习自救互救的技能,把应急救护教育落到实处,确保突发灾害时的安全等等。通过这些学科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应对突发灾害的陶冶和影响,从而取得良好的防灾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天香.我国一半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n].中国改革报,2008-07-10(1).

[2]刘耀龙,王军,叶明武等.公众综合防灾意识测评[J].城市管理,2008(11):82.

[3]水玲珑.生存教育要单独开课吗[n].新民晚报(社区版),2008-05-21.

[4]王为东.国外防灾教育“聚焦”普通民众[J].城市与减灾,2008(3):32.

[5]李晶.中美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