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十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十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3:5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1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效;策略

0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总是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带给了人们许多的新鲜事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多的受到了信息多元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如何保证小学生在信息泛滥的社会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小学教育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就应该默默奉献自己,挥洒自己的青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1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成长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接受知识才能更加积极,才能更好、更积极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树立伟大的理想,从而在成年后为国家做贡献。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就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引导学生,给予每个学生爱的鼓励,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2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采用多种方法对小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并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目前,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倡导,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对于心理学进行生硬的说教,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定义和概念,强行要求学生记忆这些知识,无疑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一丝丝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让学生在强化知识记忆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并不是所有的从教人员都可以从事这项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是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目前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心理,缺乏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评估和检查制度,这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形同虚设,使一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学科变成一门学校应付检查的科目,这些都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3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3.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全面,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年代,小学生容易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内向、自卑等心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到办公室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进行解答,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沟通中培养学生积极地人生观,让学生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乐观的性格,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3.2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认真的保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因此我们应该不管在教学活动还是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有效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

3.3加强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

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感恩之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心存感恩,世界便会充满爱。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加强同学之间的默契与配合,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世界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更加美好;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家长互动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让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灵,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判断善恶,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具备真善美的高品质的人才。

4结束语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意志、以及各方面品质的好坏。因此我们小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于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的疏导,探索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体系,让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发展自己,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小学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所借鉴,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彦江.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2:77.

[2]杜贞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J].才智,2013,31:17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2

一、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咨询。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氛围或条件,使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例如,我们班级中的一位女小学生a,只给她本人咨询,这个女生也没有说家庭情况,只是给她本人做心理咨询,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个案例是失败的。但是,我还是没有真正明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家庭系统论的理论行事,太脱离家庭了。如果采取权氏家庭心理治疗法,我认为那位女小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解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集体心理治疗,简称集体治疗,指治疗者同时对许多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常具有疾病及相关问题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节省治疗所需的人力,也能利用集体的力量产生积极效应。例如,我们班级有许多同学为了一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队课对班级学生进行集体心理。

3.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它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由于学派理论甚多,它的种类名称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例如,我们班级学生D,平时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在做小动作,对这种不良行为或变态行为施加一个不愉快的体验,用言语责备等方法,利用痛苦的条件刺激来替代异常行为的,从而减少或消除异常行为,因此人们通常又称之为“以毒攻毒疗法”。

4.个别心理治疗,是相对集体心理治疗而言,是以单个病人为对象的心理治疗,实际上大多数传统心理治疗均是采用该种形式,与本章中其他心理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会有所重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一主渠道的主导作用,并辅以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等手段,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为目的的普通课程,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从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自编教材,一般每周可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由专任教师执教。教师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以上设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排除心理障碍,使其回复到健康状态。可以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鼓励学生主动前来咨询。教师通过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认真分析,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促进个性心理健康、和谐、平衡发展。

2.心理测评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现在科学的心理测评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通过心理测评手段,从个人简介、家庭背景、学业表现、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动机和态度、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等各方面进行因材施教与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3.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帮助家长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3

情感策略体育教学影响研究1前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体育教学中探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已成当代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情感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以指导其教学行为的操作指南,它为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指导思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体育教学2011级两个班学生,共6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查询结果进行有效整理与统计,形成相关的理论体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设计问卷。问卷的发放采取现场发放、当场填写、当面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96.55%。

2.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情感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

3.1.1教学实验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研究结果

通过对教学实验后组间心理健康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学生心理健康各指标变化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实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证明情感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分析与讨论

4.1情感策略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

教学实验后对实验组调查结果表明,在58份有效问卷当中,对“在上体育课之前是否。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问题肯定回答有26人,占总体人数的44.78%;对“在上体育课之后是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问题肯定回答有41人,占总体人数的70.63%;对“你是否喜欢上体育课”问题肯定回答43人,占总体人数的74.13%;对“上体育课后心里感受是否减轻问题的肯定回答有39人,占总体人数的69.64%,特别是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多数感到有所好转;对“上体育课后自主锻炼意识是否增强”问题的肯定回答有45人,占总体人数的77.59%,学生对体育印象兴趣、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次数、体育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提高;在实验对心理健康影响方面,有15人选择“上完体育课后心理问题减轻很大”,占总体人数的26.79%,有24人认为上完体育课后心理问题减轻程度一般,占总体人数的42.85%。

4.2情感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通过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培养意志品质等,以减小内外应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实验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和教学环境四个方面运用了情感策略,具体为形式匹配策略、角色转换策略、主体性评价策略、竞争互助策略。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

(2)情感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现在:情感策略能够积极地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表现;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际交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3)情感策略通过影响锻炼的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2建议

(1)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地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体育教师应从情感教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和有效手段,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83-02\[作者简介\]蒋恒凤(1968―),女,江苏如皋人,本科,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教师,小学高级。

《幼儿园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健康的身心是幼儿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幼儿园要结合幼儿身心的发育特点,对幼儿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但是,纵观当前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现状,我们不可否认,在教育策略上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幼儿所处的环境对其身心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幼儿身心特点,从物质、心理两方面为幼儿的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首先是物质环境的创设。幼儿爱动、活泼、好奇,对鲜艳的色彩具有敏锐的感觉,结合这些特点创设环境才能吸引幼儿,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游戏之中,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如有的幼儿园在幼儿经常经过的小路上,挂满教师精心制作出来的各种有趣的小动物挂件,让幼儿取摘取,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幼儿的跳跃能力。

其次是心理环境的创设。教师要注重为幼儿创设具有安全感、有趣、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要结合幼儿不同的身心特点,引导幼儿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细节、生活体验等方面获得健康的发展。幼儿教师要对每一个幼儿都充满爱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活动,逐步培养他们活动的兴趣。

比如,多开设一些“娃娃家”活动区,让幼儿处处都能感受到家的氛围,对幼儿多表示一些、亲密等,让幼儿感受教师的亲近,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更有利于身心的成长。

二、结合日常生活细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

《幼儿园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注重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结合幼儿的身心需求,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健康发成长。幼儿日常的生活细节中,蕴含了有待于我们开发的教育资源。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细微处着手,积极探究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实施健康教育的策略,渗透健康教育的理念。

比如,进餐教育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良好的进餐习惯主要有饭前洗手、珍惜粮食、不挑食、饭后漱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存在这样或那样不良的进餐习惯,有的吃饭时大声说话,有的不喜欢吃的饭菜就不吃,有的边吃边玩等。对此,我首先发现幼儿身上的长处,对边吃边玩的幼儿,就表扬他不挑食,真是个乖宝宝,不挑食才能吸收到食物全面的营养,如果先集中精力把饭吃完了再玩就更好了。这样的方式使幼儿得到了很好的鼓励,充分激发了他们追求进步的积极性,渐渐就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可以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通过多种活动开展,了解运用健康知识

幼儿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教师要密切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生活体验、身体情况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去了解健康知识,同时正确地运用健康知识。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感知,掌握一些有关健康安全问题的处理办法,使其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比如,为了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人体内脏的每一个器官,了解每一个器官对身体的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某幼儿园开展了“我们身上的奥妙”健康教育活动,幼儿园老师分别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心脏、肺、胃、肝等器官,为他们穿上酷似各个器官外形的衣服,随着医生阿姨的逐一讲解,幼儿认识并了解了每一个器官的作用。

对于一些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的内容,可以借助一些活动来形象地展示,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针对拐骗幼儿的问题,幼儿园开展《不跟陌生人走》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通过绘本、谈话、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知道放学后一定要等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来接,不能跟陌生人离开,也不吃陌生人给自己的食品。通过主题活动的实施幼儿掌握了丰富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常识,提升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四、随机渗透健康教育,丰富幼儿健康知识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从他们亲历的各种小事中挖掘健康教育的资源,并进行随机性的教育,让幼儿掌握更加丰富的健康知识。

比如,当发现幼儿在吃没有洗的水果时,就及时告诉孩子,水果没有洗是不能吃的,因为上面有残留的农药、细菌等,吃了就会生病。再如,在玩耍中,一个小朋友碰破了手,大家顿时都紧张起来,我走过去把这个小朋友按到座位上,小心翼翼地给他止血,轻声地对他说:“别紧张,不太疼,血马上就会止住的。”在场的小朋友们都亲眼目睹了我给这个小朋友止血的经过,为了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让小朋友掌握健康知识,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了老师给这个小朋友止血的经过,如果你看到别的小朋友手碰破了,你知道怎么处理了吗?”这时小朋友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妙招”。小朋友在我的引导下,学到了处理轻微外伤的常识。

五、加强家园合作共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幼儿健康教育离不开全方位的协作与共同的努力,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一起重视健康教育,才能为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幼儿模仿能力很强,这就需要家长与老师要身教与言教并重,对幼儿进行慢慢的熏陶,让他们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为了让幼儿养成不用手捏东西的习惯,幼儿老师应该和家长沟通好,带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不用手去捏商品,并告诉孩子乱捏是不好的行为,东西捏坏了,别人就无法再买了。

幼儿健康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园的长期努力,需要不断探索,更新教育的观念,构建具有有效性、创新性的幼儿园健康教育策略。

幼儿是明天的太阳,是祖国的来来,他们的身心健康需要家、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重视健康教育,不断探索与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我们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才能使明天的太阳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探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2).

\[2\]钱海娟.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及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2008(26).第3卷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5

我们知道3—6岁幼儿正是身体迅速生长,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基本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作为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提供支持。然而向幼儿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缺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园作为“三理”教育试点单位非常重视此项工作,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把“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作为幼儿园的重要科研课题,进行有益的的探索。并大胆尝试把“品德”教育和幼儿园开设的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地结合。在认真分析目前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借助本园健康教育的经验和优势,针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进行积极的探讨,力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和幼儿园健康教育实效,并为其它幼儿园教师进行“品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操作经验。

二、活动过程:

(一)现状分析: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每个幼儿园都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了工作的首位,健康教育深受幼教工作者的重视。然而由于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问题,导致了幼儿的健康行为和认知相脱节,幼儿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不能和谐发展。特别是课题组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查,发现幼儿的健康认知水平虽然有一些,如所有的孩子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让座的道理。但是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够做得到、做得好呢?因此课题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的健康认知更好地转化为健康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模仿,还有成人的正面引导及鼓励。为此课题组经过论证决定采取如下教学策略和方法来试图提高“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做法:

1、以“情”入手的策略:我们认为“品德”教育,认知是基础,态度是动力,行为是目标,幼儿积极的情感态度是促进认知向行为转化的摧化剂,因此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以自己快乐的情绪感染幼儿外,还要使教育手段游戏化,寓教于乐,使幼儿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策略:由于正确的认知是幼儿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因而在提高幼儿健康认知水平的同时,要注意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策略,使幼儿形成正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幼儿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环境”暗示的策略: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是影响幼儿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环境是教师可直接控制的因素。幼教前辈陈鹤琴先生曾指出:“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因此,教师除了给幼儿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外,还要巧妙地利用警示标志:如在水笼头旁贴上洗手图示和节约用水标记,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等,让幼儿到处受到启示,得到提醒。

4、以“童谣”为对照的策略: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幼儿“自律性”差的特点。我们让古老而神奇的童谣成为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吟唱、分享童谣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幼儿以童谣为参照,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童谣来提醒规范幼儿的行为。如中班实验班李老师发现图书架上的小画书损坏现象严重,就自编了一首《看图书》的新童谣和幼儿一起吟唱:“小小图书真好看,一页一页轻轻翻,不吵不闹静静看,不撕不折记心间,看完还要放整齐,图书宝宝谢谢你”。尽管李老师没有规定看图书时应该这样,不许那样.......,但是自从学会这首童谣之后,幼儿爱护图书的好习惯很快形成了。童谣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针对问题,创编童谣,针对出现的问题,送给幼儿一面面可爱的“镜子”,让幼儿以童谣为参照,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基本成效:

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班在新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下和对照班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幼儿的健康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情感、态度大大改善,积极性明显高于对照班。新的教学策略不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幼儿被动接受的现象,而且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严格执行,被动接受,消极保护”,变为现在的“快乐自主,主动需求,积极养成”,幼儿的身心得到了和谐发展,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老师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创编的新童谣30首,论文19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等内容,为幼教工作者提供了以吟唱童谣为特色的“品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相关理论指导。

四、社会评价:

由于该实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长达2年的时间,而且课题组组织严密,参加人员精力集中,且得到了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领导和心理学高级讲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整个实验过程比较科学合理。我们把研究过程及结果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报送市教育局教科所,鉴定组成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我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正在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五、具体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6

——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

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以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了解为基础的。教师只有准确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放矢地使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掌握学生心理特征的过程中,教师获取有关学生信息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获取学生信息能力是以教师知觉为基础的,它是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认知基础。

(一)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准确判断是其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对于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准确判断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器,往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或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反应。教师知觉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的言语、行为和他们的思想认识、情绪状态等。前者经常表现为外部的形态,教师容易直接观察到,后者往往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觉水平,才能发现学生真正的心理特征。为此,教师就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其次,教师对学生客观、深入的知觉有助于教师正确预测学生的行为。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预测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预测又必然是建立在其对学生的知觉、判断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准确判断是其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途径

教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特征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

观察是教师通过日常学习、活动、交往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学生的过程。观察是初中教师获取学生信息采用最多的一种方式。利用教育观察,教师所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比较真实,有较高的信度。但要了解学生内隐的动机、态度等心理特征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具有闭锁性,有些外显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观察到的信息要和其它方式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

2.调查

调查是教师通过访谈、问卷、查阅资料等途径来获得学生的有关信息。调查与观察相比,更有针对性,能够得到更多、更为深刻的信息。

3.活动产品分析

活动产品分析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较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活动产品(试卷、作业、作文、日记等)的分析来获取学生有关信息的过程。这种方法对揭示学生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意义。因为试卷、作业、作文、日记等都会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性格特征。采用活动产品分析方式时,教师不仅应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更要注意分析产品的活动过程。因为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表现在活动产品上,更表现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

4.测量

测量方式是教师利用量表对学生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或学生间关系结构进行鉴定,从而获取有关信息。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客观、准确的信息。掌握知觉学生心理特征的不同途径,了解其存在的优点与缺点以及使用的时机,可以促使教师知觉水平的提高。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了解到可能影响自己知觉偏差的因素,才会及时纠正,以提高自己的知觉水平。

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知识基础

——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这一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的同时,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也成为学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但究竟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这种界定往往是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研究结果;另外一种是教师自己观念中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这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标准决定了教师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教育的结果,教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认识,导致他们采取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教师所持的标准往往与理论界制定的标准存在差异,例如,我们[1]对部分地区的教师(包括各科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在判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对学生厌学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其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将其视为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将其视为心理问题;对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不算什么问题,6.95%的教师认为有私心,其余的人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多严重;对自我中心问题有18.75%的教师认为不是问题;对攻击有34.3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从这些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偏颇。教师的这种认识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因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理解、掌握正确的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因此,澄清科学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并分析教师心中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的探讨

随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理论界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逐渐增多,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标准问题由来已久且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例如,韩蔓莉[2]认为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应该从心理过程、个性及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几方面分别来具体描述心理健康特征。其标准一般包括:(1)正确了解自己,对待自我;(2)有求知欲和广泛正当的兴趣;(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学习上不屈不扰,不畏困难,对其它方面的挫折也有一定的耐受能力;(5)人格和谐完整,行为与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相符合,与学生这一角色相一致;(6)与同学、教师、家长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能进行良好的交往;(7)适应性良好,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班集体生活。翟宏、傅荣[3]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的基础上指出了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十项因素:(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境乐观;(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注意力集中;(5)完整统一的人格;(6)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7)适度的反应能力;(8)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9)自我认知;(10)创造性、成就感。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标准综合起来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4][5]:一是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正常行为的数值分布,判定个体处于总体的平均状态还是偏离平均状态,据此确定个体是否健康;二是从个人的社会适应性进行判定,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完善的人格等方面;三是以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判定,如能否正常地与人进行交往,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四是从医学角度进行判定,从心理卫生学出发,没有心理疾病症状者被看作心理健康的人,明显偏离这些社会规范的人就被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人。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界定,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强调两个方面,即个性和社会性。所谓社会性是指个体具有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例如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所谓个性强调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塑造,强调个体的终生发展。在琳琅满目的不同标准中,这两个方面都是其深层的反应。

理论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教师必须深刻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实践者的观点

对于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均集中在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制定方面,但如果不了解教师所持有的标准,就很难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教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我们[6]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教师判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望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乐于交际,不固执己见等方面。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在校的外显,其中,又以学习好坏以及组织纪律性强弱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目前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判断实际上反映的更多的是对学生一切在校不良行为的严重性为依据的。同时,在教师不系统、不明确的内因的判断标准里,不同类别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2)教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特征

教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感性多于理性,主观大于客观。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心理健康时,主要是从学生的“是否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这一维度为标准的,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而不是有意识的从人的心理的各个维度严格地去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问题。教师往往对不同群体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待和要求,因此对不同学生采取的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偏向。教师虽然对理论界定的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大多数持赞成的态度,但对某些标准的赞成态度经常与自己实际的内隐标准不一致,表现出其“所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与“所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之间的不一致性(osterman,1993)。

(3)教师判断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判断存在的问题为:一是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合。教师很少从心理健康层面去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心中还缺少一把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尺子。表现在:1.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自杀等心理异常的行为。前者损害的对象是他人、集体和社会,后者损害的是学生自己。而后者的不健康程度要大于前者,但往往却得不到关注和及时干预。2.重视行为问题而忽视人格问题。一般教师比较容易注意到学生暴露出来的行为问题,如逃学、打架、不合群、破坏公共财物等,而对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较为忽视。3.重视外在原因,不重视内在原因及作用机制。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认知风格和个人需要情况等内在原因对适应问题的重大影响,只看到家庭、班级、同伴对学生问题的影响。另外,有的教师对学生中的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到底是属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其认识上还比较模糊。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来看,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指导的,更注重教育实践中的学生表现,例如注重学习,注重品德,注重在校行为。对理论界规定的标准相对来说认识较弱。

(三)我们的观点——适应与发展

到底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们认为,以理论研究与探讨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的标准才是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应持有的标准。理论上的标准强调个体的个性和社会性,而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因此,在考虑学生是否心理健康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某一标准在一定时期使用,但在其他发展阶段可能就过于苛刻或过于宽松了,有时学生出现的某些行为以理论标准来评定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实际上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制定应该具有特定性。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认为,适应(强调社会性)与发展(强调个体性)是制定标准的依据,即心理健康的评价的标准既应该能够判断出学生的社会性适应状况,又能够判断出学生的发展状况,以此依据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决定其是否能够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当前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仍不能尽如人意,因此,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仍然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操作基础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策略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步深入到学校中去,但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名,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有的学生参加智力测验后,同学开始取笑他笨蛋,老师也基本上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要求。这种片面做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派教师参观、学习,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这样,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缩小到了个别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身上。(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不少学校持这种观点。虽然每周固定的课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一是因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知识和内容,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二是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能灵活地、及时地顾及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不仅是因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教学中一项新的任务,还因为教师没有能够掌握有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缺乏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探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问题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措施。

(一)理论界提出的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指导性措施

学校心理学家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强调用宏观和长远的目光来看待学生的发展问题。不仅要关心学生当前发展障碍的排除和发展任务的解决,而且还要特别关注他们下一阶段发展工作的衔接和发展任务的准备;注意对学生发展障碍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尤其注重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立足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从教师、家长等成人那里获得科学的辅导和帮助。西方心理辅导有以下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发展性辅导的模式

这种方式强调对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以下四个领域的需求:1)评估及自我了解的需求;2)适应现实环境的需求;3)指引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需求;4)发展个人潜能的需求。这种辅导方式主要是尝试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注重个人的自我功能和自我观念。它强调长期的成长重于短期的了解,偏向描述性的说明,而较少做决定性的论断。它是通过学生自我对周围环境、对个人与环境关系、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了解,来促进个人的成长。教师与心理辅导者的任务包括下列三方面:1)提供有关个人、环境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资料。2)帮助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思考一切问题。3)使他们的各种能力能运用自如,有效地发挥。这种辅导方式,有赖于咨询者、行政人员,以及全体教师的合作。

(2)“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倡导者认为现代的心理辅导并没有完全融入教育体系中去,因而使得真正有效的心理辅导工作无法发挥作用。他们强调心理教育不只是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业务,而应该融入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去指导和启发学生们进行学习。但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哪些具体策略则未有详细阐述。

(3)“辅导即心理教育”的模式

70年代初,“辅导即心理教育”观念盛行于美国教育界。针对美国当时教育现状,莫舍和斯普林特福尔在1971年指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迫切需要的是精心设计并有效实施,直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莫舍和斯普林特福尔将心理教育定义为教师用来影响青少年时期个人的道德、美学及哲学发展的一种教育性的经验。他们因此提议应该制定一种包含一系列课程的计划,重点落在人类生命周期(自婴儿期、青少年到老年期)的各种不同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知识传授模式。斯普林特福尔(1974)指出这种课程的取向最好是预防危机,并且也是为促进青少年健全心理发展而设,这种课程应该是教育性大于治疗性。这种辅导方式强调以认知的态度教导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拓展自我了解及了解他人的直接体验。在这个模式中,个人的发展变成是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知识传授是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

(4)“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

1962年霍伊特建议:学校辅导员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参与三项主要工作上的时间分配应该如下:1)用1/2的时间与学生直接接触。2)用1/3的时间投入其他与辅导有关的工作。3)花1/6的时间收集、组织研究,解释与第一二项工作有关的资料。这种模式肯定了在学校辅导与教育过程中,不只是需要咨询,还应该包括更多有助于学生的工作。它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不能完全推给少数几位“辅导员”而应该让全校的人员来共同分担。这种教育模式给教师提供了较为具体的策略,并且指出了普通课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不同的心理教育模式是专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教育条件下提出的,它们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和模式,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策略。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该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教师实践中经常采取的具体策略

我们[1]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得出了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91条策略,经过分析与总结得出,教师使用策略的六种类型为:

言语疏导型策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借助谈话、劝说等从认知上施加影响。如在考试焦虑情境中教师提出“教育他正确对待考试”,“让他不要担心考试结果”。在厌学情境中教师提出“谈话、做思想工作、讲道理。”在自我中心情境中,教师提出“教育他学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等。

责任转移型策略: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交重要他人,或借助空间环境的迁移以改善学生现状。如在厌学、退缩行为、自我中心和攻击行为等情境中,教师都提出“与家长联系,叫家长管他”,“向班主任反映,由班主任教育”,此外还有“交政教处处理”,“让他转学换环境”。

惩罚约束型策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规章制度制裁,或进行情境性的批评、惩罚,或限制条件阻止其滋长。如在厌学情境中教师提出“采取严厉手段”,包括罚站、吼骂、留教室等。在自我中心情境中教师提出“让他碰点钉子,受点挫折。”在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按校规校纪管理或处分他”,“以牙还牙,让他感受自己行为的影响”等。

行为疏导型策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侧重从行为上加以影响,或对行为进行正强化,或给其行为改善创造条件。如厌学情境中教师提出“学习上降低要求,区别对待”,“着重纠正不良学习习惯,从最简单行为做起,严格要求”。在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老师有意接近他,和他交谈”,“平时上课多提问他”。自我中心情境中教师提出“让他与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共同做事,认识自己的不足”。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低起点要求,让他逐步改正不良行为”等。

拒绝忽视型策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教育行为上的反应,或不以为然或拒绝施加教育影响。如厌学情境中教师提出“他不愿学就不用管他了”。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他没什么问题,不需怎么教育”。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管他也无用,干脆不管”。情感关爱型策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侧重给予情感上的关心理解,或给予情绪上的照顾。如厌学情境中教师提出“关心他,用感情打动他”。退缩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关心他的生活小事”,“在班上给他过生日”。攻击行为情境中教师提出“理解他,真诚地关心、帮

助他,消除敌意,取得信任”。在考试焦虑情境中,教师提出“在班上不要进行考试成绩排名”。

这些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提出的策略出自他们的教育经验或经历,贴近日常教育生活。另外,很多策略都和中学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常规做法相联系。这些类型的策略也是教师在日常工作情境中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学上称之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与家长联系,向班主任反映之类的策略等,都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常规做法。教师提出的这些策略虽然有的缺乏理论性,但比学校心理卫生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策略更具体、更具生态学效度,对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具有更好的沟通效应和借鉴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7

【摘要】目的探讨广西省柳州市青少年综合行为干预的适宜措施。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9年抽取柳州市区3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样本聚类方法对12种健康危险行为进行聚类。结果男女生行为聚集模式分为5组:低危险组、骑车违规高发的中度危险组、饮酒高发的中度危险组、较高危险组、高危险组。某种危险行为的执有者,他们处在不同行为模式组,所需要的策略也是不同的。结论仅针对危险因素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程度来分组进行干预,还要对人群行为聚集特征进行分组,从而采取综合行为干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类分析;干预

近年来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健康危险行为具有非特异性、长时间作用效应、聚集等特点。聚集是指多种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在同一研究对象的现象[2]。为了解不同特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聚集特征,探讨有效干预模式,于2009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对3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广西柳州市区随机抽取3所大学、9所高中、6所初中作为监测点校,于2009年3月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4个班,将该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大中学生3800人,收回有效问卷3720份,有效应答率为97.89%。

1.2方法采用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在班主任和校医的配合下,由经过培训的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1)与意外伤害有关的行为。(2)与心理-情绪障碍和故意伤害(包括自杀)有关的行为。(3)成瘾,如吸烟、饮酒、网络成瘾和等。调查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本研究涉及的12种健康危险行为包括:吸烟、骑车违规、非安全游泳、受欺侮、斗殴、饮酒、网络成瘾、、因焦虑而失眠、有自我伤害倾向、抑郁、有自杀计划。

1.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对男、女生分别进行样本聚类,以上述12种健康危险行为指标为变量,采用多次迭代更换类中心的聚类方法,进行K类中心聚类,聚类后每一样本的所属类别存为新变量。尝试以3、4、5作为分类数之后,确定男女生最佳分类数均为5。模式1组的特点为:各项危险行为低发,命名为低危险组。模式2组的特点为:均有骑车违规行为,其余行为低发,命名为骑车违规高发的中度危险组。模式3组的特点为:饮酒行为高发,其余行为低发,命名为饮酒高发的中度危险组。模式4组的特点是各种行为发生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但大多数不是最高值,命名为较高危险组。模式5组的特点是大多数行为发生率在各组中居于最高水平。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的3720名大中学生中,男生1673人,占44.97%,女生2047人,占55.03%;初中1300人,占34.94%,高中1873人,占50.36%,大学547人,占14.70%。年龄12~27岁,平均(16.45±1.43)岁。

不同行为在不同聚集模式组的分布某种危险行为的执有者,他们处在不同行为模式组,其分布详见表1、表2。

2.3干预策略和措施建议

2.3.1策略:1)行为干预基于行为评估(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开展,在评估时对目标人群(一般是新生)进行聚类。聚类将产生危险行为低发组、危险行为高发组和n个介于两组之间的中度危险组。这些中度危险组会有一个或两个发生率接近100%的中心行为。2)生活技能教育贯穿所有危险行为干预活动:生活技能教育(心理社会功能教育)包括五对十种技能指标:自我认识和共情、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有效沟通和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不同模式组分为不同学习小组,针对不同小组(班级内分组),在课堂分组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小组学习活动中相对固定地分组。制定不同的策略,结合校内已有的教育任务进行,无论针对哪一种危险因素,课堂内和课外的活动均以行为指导为宗旨,均使用生活技能教育的中心策略设计教学和活动计划。低发组着重于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中度危险组围绕中心行为,着重于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教育。高危险组结合个体心理辅导,进行五对十种心理社会功能的综合教育和训练。3)利用已有资源:在学校已有教育任务和资源基础上开展。如低发组可结合一般性的教育活动、讲座进行,中危险组可结合专项行为危险因素控制政策和任务进行,高危险组结合校园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进行。4)生活技能教育贯穿在学生--家长―社会多部门的沟通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形成“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同伴教育―家校互动”教学链。5)结合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开展干预,形成行为评估-过程评价-效果评价的循环。

2.3.2干预策略图示

2.3.3干预措施:

1教师培训:以校医和保健老师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聚类和生活技能教育活动设计原理和方法,设置教师业务交流网络交流平台。强调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行为指导为中心的健康教育理念。

2学生健康教育:以参与式教育、游戏等方法,设计课程―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等形式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以课内分组和各组专项活动进行不同模式组的分组干预。

3在家长教育和多部门研讨会广泛传播生活技能教育的实例和实效。

4技术支持: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关于聚类、生活技能教育设计、监测和评价的技术服务支持。

5传播材料的总结和开发: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进行过程记录,开发教材和宣传材料。

6激励: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案例评比、优质课评比活动,激励先进。以示范案例带动全面教育活动的开展。

7示范阶段结束后,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向政府开发相关政策,全面推广基于聚类以生活技能教育为中心的健康危险行为干预方案。

3讨论

以往的健康教育活动,大多针对危险因素,并对全部人群采取相同的策略,国内只有少数报道将人群按某危险因素分为阳性和阴性(即网络成瘾或未成瘾)进行分阶段干预[3],但这样仅针对危险因素的发生程度来分组仍然还是不足的。例如:同为网络成瘾或吸烟者,他们处在不同行为模式组,所需要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应突破针对危险因素分组的局限,采用根据不同人群行为聚集特征的方法,并寻找多种行为危险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别针对某种单一危险因素的各类干预活动综合起来,并越过行为探索影响青少年行为的更深层面心理社会因素,寻找最本质、最共同的干预点,使各类干预活动整合在一种有效的运行模式中,互相推进,形成合力,提高行为干预的效率,这对于改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茗,张金霞,马尔健,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5年变化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43-145.

[2]唐甜,熊鸿燕,卞永桥,等.重庆地区人群中的健康危险行为簇聚特征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0):967-969.

[3]韩吴雁,陈维清,卢次勇,等.广州地区8138名大学生不同吸烟行为阶段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1):874-877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策略

教育制度的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们心智,道德水平和人格的教育,所以说现在幼儿的心理和人格教育也开始被人们注意到。3-5岁的儿童就像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的他们处于人生起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刻。幼儿心理和人格健康与否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及其深刻的影响。孤僻症、心理承受能力差、玻璃心、缺乏创新意思、自制能力差、自立能力差……这些在长大之后才会发现的问题其实在幼儿时期就埋下了种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是对一个人的未来很重要的。”所以一系列的问题就凸显出了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心智和人格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孩子们今后成长的方向。然而如今大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对心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说通过社会调查显示现如今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孩子们心理道德教育,因此出现了大部分儿童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自立能力的现象。

1.2幼儿园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要安排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即使是开设了也只是出现在课程表上而没有真正实行下去。心理教师培训费用较为高昂,心理教师花费较高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1.3在幼儿园中多存在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全体的教育。不管是在我们求学的阶段还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都是老师把能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叫进办公室进行心理疏导,却很少发现老师对全班进行心理疏导,这就又是一个问题。忽略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疏忽,也是个普遍现象。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教育,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完美的成长环境。

1.4仅仅在课堂中强调心理健康,道德高尚也是无用的。仅仅在课堂中进行说教教育也是徒劳的,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到马路上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道德和人格的重要性。比如走到马路上扶老奶奶过马路、劝阻闯红灯的行人……这些既能让孩子们在其中感受到快乐,更能让孩子接受知识。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上述为如今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在未来继续出现甚至会有一定的发展,下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2.1转变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从课程安排上下手,应该平衡知识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让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课程教育同时进行。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的老师也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一切要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主,重视儿童平常生活、情绪控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2.2营造出利于儿童心理积极健康成长的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免受外界的影响。给儿童提供一个积极,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孩子们的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校园布局开始,把校园布置的赏心悦目,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让孩子们保持开朗的心情,在这个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校园中布置校长互动教师,在这里可以跟校长互动,在做游戏的同时可以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道德知识,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格。

2.3定时举办活动,邀请社会模范为孩子们上课。在校园中多举办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更好的了解到心理知识,多对外交流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交流能力,使孩子们更加开朗大方,使孩子们生活更加积极向上。例如:定期举行社会道德模范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上课,模范们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可以把故事将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更多了解到社会。

2.4建立信息交流网,幼儿园要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孩子们在学校接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父母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建立一定的信息网,学校积极与父母们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态,,重视社会因素对孩子们的影响。例如: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定期来的学校接受培训,了解相应的心理教育知识,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来给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总结

总之,孩子们的成长是头等大事,没有比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加重要的事情了。孩子们的教育策略与方式要不断进步发展,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验证才能得出更加完美的教育方式,教育策略。只有用更加完美的策略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才能使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立伟,郭秀红.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策略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01,04:58-59.

[2]许婕.论音乐教育中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5.

[3]李宁,王君茹,袁晓琳.试论开展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52+107.

[4]曹凤华.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的探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10.

[5]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基于素质教育观念,审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青少年实际的心理素质情况出发,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素质教育整体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解读

1.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意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及心理健康的卫生内容与常识,一方面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与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帮助青少年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做准备;二是预防重大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活动,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资源寻求帮助,做到防患于未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青少年思想与品德方面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实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促进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提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通过情绪、心态、信念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充分开发青少年的心智潜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主要的心理问题。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一是学业适应问题,由于课业负担过重与升学竞争过强,很多青少年难以适应学业的开展,出现考试焦虑情绪、厌学情绪、抗挫折能力差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二是人际交往萎缩问题,现在的青少年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形成自我中心的孤僻性格,很难融入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之中;三是情绪情感问题,这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表征为恐惧,如心理症状的恐惧、社会评价的恐惧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敏感的情绪;四是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由于个性发展的不成熟与不完善,存在薄弱的意志力、较差的承受力、不稳定的情绪等各种个性发展问题,这使得青少年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心理问题会阻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素质教育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提供途径与保障。

二、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构建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要构建教师心理健康观与心理健康教育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多种活动类型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念,引导教师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倡导教师“心理保健师”的新型身份,即教师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地针对性措施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途径,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通过心理学课程中认知、情感及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学习,引导青少年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来适应学习生活,掌握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来适应社会生活;二是身心方面指导课程的开设,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课程来满足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求,如青春期发育、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等。

3.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访谈等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门的场所、专业的人员、适当的时间与活动经费保障。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监护;三是协助专任教师合理安排心理课程,培训相关教师进行心理课程的教学。通过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青少年及时地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与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4.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的扩展。引导青少年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就需要不断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一方面,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置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杂志报纸或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对于心理健康保健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编辑心理小报,开设“心灵之窗“”大声喊出心里话”等心理栏目,让青少年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心理保健的常识,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心理校园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感受性,促进心理健康校园氛围对学生无形的熏陶与感染。素质教育观念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都会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与质量,因此,要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及适当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使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任丽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篇10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比较注重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多处相同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渗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优越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是为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需要进行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树立育人意识,切实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首先,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应该明确自身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感,认清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密切的关系意义,知晓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得以彰显,否则,即使学生掌握了全面的语文知识,但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那么也无法使自身掌握的知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积极健康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给予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易于接受老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朋友看待,对待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不以学习成绩为划分学生的标准,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得更好,并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每位学生都有所期待。学生在充满爱和平等的学习氛围中,也会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挖掘高年级语文教材,充分利用其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挖掘这些因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展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放松,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应该避免以说教为主,最好能够融入课堂,在教课过程中适当渗入,这样也易于受到学生的认同,减少学生对说教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