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十篇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十篇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5:30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1

[论文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非法证据排除;逮捕必要性审查

2013年1月1日施行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称《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这次刑诉法修改涉及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几乎所有方面,使得辩护、证据、侦查、强制措施、一审、二审、死刑复核、执行等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还确立了四种特别程序。这些制度变革既给检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亦构成了一系列重大的挑战。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作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检察工作。笔者试就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工作的影响及操作中应把握的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审查逮捕工作的影响

批捕条件中的“逮捕的必要性”的变化。原《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批准逮捕条件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这一规定对逮捕的必要性未进行详细说明,使得办案人员操作空间很大,认为即凡够罪则可批准逮捕,造成很多轻刑犯罪嫌疑人被羁押,浪费大量的司法成本,对一些未成年人也未起到刑法教育、帮助、惩戒的作用。

此次刑诉法修改将逮捕必要性标准具体化为五项标准:1.有证据表明犯罪嫌疑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办案人员在判断逮捕必要性时除了审查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实体上可能判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还要审查是否具有“逮捕的必要性”的证据,同时侦查机关申请批捕的案件也要向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提交证明该犯罪嫌疑人有逮捕必要的证据。同时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逮捕必要性要持续审查,除了在批捕程序中审查之外,在逮捕的持续过程中也要继续进行审查。现行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程序及延长批准逮捕程序将要求更高,矛盾将更突出,且呈现出一定的对抗性。一方面,侦查机关主张对犯罪嫌疑人有逮捕必要,加之基层公安机关的任务考核将批准逮捕数纳入重要的考核指标,公安人员的绩效工资也与检察机关的批准逮捕人数挂钩,使得很多轻型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也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另一方面,嫌疑人、辩护律师有可能拿出证据来证明对犯罪嫌疑人没有逮捕必要性,检察机关面前将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证据。此次刑诉法修改对逮捕“必要性”的细化与强调,势必将给检察机关的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带来一定的挑战。

对于检察机关自侦的职务犯罪案件,批准逮捕的时间由原来的最长10日增至14日。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原来的10日时间过于仓促,且侦查部门就占用了7日,侦查监督部门仅有3日。然而对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来说,批捕审查工作仍只有7日,其实只有5个工作日。就办理一个案件而言,在这5个工作日中,承办人不仅要阅卷,还要到看守所提讯嫌疑人,听取其辩护人意见,在基层检察院,由于案多人少,承办人其往往同时承担着多个案件的审查批捕工作。这种繁重的工作量必然要求适当延长审查批捕的时间。

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完善、逮捕程序的变化、审查批捕期限的延长,也给检察机关带来战略机遇。这些变化带来一种准司法化的发展趋势,审查逮捕不仅应当提讯犯罪嫌疑人,也要听取律师的意见。同时,审查逮捕不仅要进行逮捕必要性的审查,而且要持续进行逮捕必要性审查,发现强制措施不当的,要及时变更或撤销。到期以后侦查仍未终结的,可以转变为其他措施,以上都显示出一种灵活性。

二、案件承办人在实际操作中应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内容

(一)有关批准逮捕的条件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批准逮捕的条件,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要在继续对案件事实证据条件严格审查把关的同时,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对于社会危险性条件的把握,要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综合审查判断。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一款规定的五种社会危险性,应是客观上已经发生了危险或者在案发前后客观上表现出某种危险的迹象,因此,认定是否存在危险需要审查有无相关证据材料,不能凭空臆断。为此,侦查监督部门应当与侦查机关(部门)建立对社会危险性的证明和双向说理机制,侦查机关(部门)提请批准逮捕应提供证据材料以证明或说明犯罪嫌疑人有法定的社会危险性;侦查监督部门经结合全案情况综合审查后,认为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明或者说明有社会危险性的,不能批准或决定逮捕,但应向侦查机关(部门)说明理由。

二是对于《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直接逮捕情形的把握。这是新增设的逮捕条件,符合三种情形之一的,不需要再审查是否具有第一款规定的五种社会危险性,即应批准或决定逮捕。如果经审查认为不符合直接逮捕的条件,但符合第一款规定的一般条件的,则应依照第一款批准或决定逮捕。

三是对《刑事诉讼法》第79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转捕条件的把握。这一条件与前两款应当逮捕的条件在适用对象上有所不同,修改后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刑诉规则”)明确了“应当”转捕和“可以”转捕的具体情形,应严格执行。对于侦查机关(部门)提请转捕的犯罪嫌疑人,要审查其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本身是否合法,对于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人不能转为逮捕,对于涉嫌犯罪轻微不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也尽可能不转为逮捕羁押。

(二)批准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保障人权、减少羁押、降低司法成本的重要制度,实践中要予以充分重视,并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依照分工履行侦查阶段的审查职责,又要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协作,对于监所检察部门提出建议的,要认真对待和审查,形成开展此项工作的合力。二是羁押必要性审查并非每案必审,而应突出重点,既可依照监督职责主动启动,亦可由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或辩护人提出申请后启动。三是着重审查案件证据、事实、情节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而不再符合逮捕条件,或事实已基本查清、证据已收集固定、符合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条件而无必要继续羁押,或者在押人员发生重大疾病、怀孕不适宜继续羁押等。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目的是防止一捕了之、一押到底,因而其前提应是逮捕决定正确。若发现错捕,则不应建议侦查机关(部门)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而应直接撤销逮捕决定,送达侦查机关(部门)执行。四是在审查时应充分听取侦查机关(部门)和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近亲属、辩护人、被害人及其诉讼人或其他有关人员意见,并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在查明情况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既积极主动又准确慎重地提出建议,防止建议的随意性或不作为。五是要将羁押必要性审查和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审查有机结合,以形成上下级院的监督合力,增强实效性。

(三)非法证据的排除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4条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实践中要把握如下几点:一是要依照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和刑诉规则的规定,准确理解和把握“刑讯逼供”、“其他非法方法”和“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等表述的内涵。二是对于经调查已确定取证不合法且属于依法应当排除的非法证据,应坚决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批准或决定逮捕的依据。三是对于存在非法取证重大嫌疑的言辞证据,在审查逮捕期间不能查清是否非法取证的,应存疑待查,暂不作为批捕的依据。根据其他证据作出批捕或不批捕决定后,应继续对是否非法取证进行调查,确定违法的要进行纠正,并向公诉部门通报。

(四)审查逮捕程序的规定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时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律师意见和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此种“侦、辩、检”三方诉讼化的审查程序,有利于加强证据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准确适用逮捕措施。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对所有案件检察机关都有权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些地方要求100%的案件都进行讯问,是有法律依据的。对于刑事诉讼法和刑诉规则规定的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等六种情形,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对已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不予讯问的,仍应书面听取其意见;对于未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要征求侦查机关(部门)的意见,做好风险评估预警工作,防止发生办案安全事故。二是讯问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看守所讯问室配备视频讯问系统,以便必要时进行远程视频讯问。三是在审查逮捕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已经委托辩护律师的,可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对辩护律师提出不构成犯罪、无社会危险性、不适宜羁押和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形等意见的,应在审查逮捕意见书中说明是否采纳的情况和理由。四是要加强对讯问、询问和听取律师意见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五)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监督的规定

对于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第115条之规定,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于该条规定的五种违法行为,要按照刑诉规则关于监督分工的规定履行职责。其中,对公安机关羁押期限和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办案期限的有关申诉,不属于侦查监督部门的受理范围。二是要严格依照程序进行监督。除检察机关审查案件中自行发现违法外,当事人等向侦查机关提出申诉、控告和侦查机关先行处理,是开展此项监督法定的前置程序。如果当事人等未向侦查机关先行申诉、控告或者侦查机关尚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处理决定,应告知申诉人先向侦查机关申诉、控告或者待侦查机关作出处理后不服的再向检察机关申诉。三是要正确把握监督的原则和方法。监督工作既要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有利于保障侦查破案,有效打击犯罪。因此,要充分听取侦查机关的意见,特别是对《刑事诉讼法》第115条第3至5项违法的监督,一般应先要求侦查机关说明情况和理由,进行全面审查后再提出审查意见。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2

一、对基层审查批准逮捕工作的高要求。

在基层办案中,案件基数较大,案件往往与基层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关,随着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加强,基层检察工作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要。新刑诉法关于逮捕的规定,是基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审查批准逮捕工作的更高的要求。在办理审查批捕案件中,要以新刑诉法逮捕条件作为基本标准,加强对批准逮捕条件的全面把握。

(一)加强批捕案件背景审查。相对于以往的注重案件本身审查的过程,新的刑诉法要求承办人员加强对案件的背景情况审查,在案件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强调对逮捕必要性的分析与审查。

1、注重对犯罪嫌疑人背景审查。首先,要求承办人员在审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时同时注意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曾经故意犯罪,根据新刑诉法的要求,对曾经故意犯罪或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当然这里的“应当予以逮捕”,笔者认为并非要绝对化的理解,如再次所犯之罪为过失犯罪或情节较轻的,则不宜一律适用逮捕,需要因案制宜。另外对于在未成年人阶段曾经故意犯罪的情况(根据新刑诉法新增的275条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更应当仔细审查,需要根据法律精神将此特殊情形予以排除,不能简单的以曾经故意犯罪而批准逮捕。

其次,要求承办人员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生活背景,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有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情况不能简单的从案件事实反映出来,需要承办人员通过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人的沟通交流,通过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稳定工作、良好生活环境等情况来审查判断。在基层办案中,这就就要求承办人员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平常表现以及犯罪嫌疑人可能受到的刑罚的轻重,来判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杀或者逃跑的可能性,从而决定是否有逮捕必要。

2、加强对案件同案犯、另案处理人员、关键证据、证人等案件整体背景审查,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对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在案件实体审查的基础上,对案件是否有同案犯尚未到案、是否有另案处理人员尚未羁押、是否有关键证人未找到、是否有易毁灭、伪造的证据存在等因素也要予以关注,如果有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需要办案人员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对处理案件不利的后续行为进行判断。

二、培养、树立承办人员案件整体意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其中最激烈、最直接的往往反映在基层办案之中,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不能局限于案件的本身,要逐步培养、树立案件整体观,从整体出发行使好逮捕权。

1、从案件整体出发,考虑到案件本身的社会危害性。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对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法的,应当予以逮捕,这一点的考虑在之前的工作中就较为注重,同时也是从案件整体出发的具体体现。

2、从案件整体出发,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与社会稳定因素,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对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对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应当予以逮捕。承办人员在办案中,要从社会大局出发,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对于部分犯罪嫌疑人,不能简单做出处理决定,而是要综合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社会舆论对该案件的意见和想法,综合考虑采取何种强制措施最为适宜,对人身危险性较大、社会反响恶劣等情况的,可以及时予以批准逮捕。

三、强调批捕案件跟踪监督。相较之审查批捕案件,对案件的跟踪监督在以往工作虽然有所涉及,但并未予以全面深入开展,总结以往经验及新刑诉法的要求,做好案件的跟踪监督工作也将成为必要。

1、落实对批准逮捕案件的跟踪监督。根据新刑诉法第93条的规定,对于逮捕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这一规定就要求检察院特别是作出批准逮捕的侦查监督部门及时地跟踪监督案件,针对一些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情形及时了解并作出相应决定。如针对已经做出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发生改变、轻伤害的刑事案件得以和解取得被害人原谅等情况,应适时建议变更强制措施。

2、加强对不捕后变更强制措施案件的跟踪监督。对不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案件进行跟踪监督工作难度较大,在以往的工作中虽积极开展过,但往往监督不到位。根据新刑诉法的规定,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这种情形的报捕案件通常是公安机关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后自行向检察机关提请,因此,在审查逮捕工作中,检察机关作出不捕后通过跟踪监督建议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比较少见。对存疑不捕案件,要及时与公安机关沟通交流,如果发现相应证据得以补充且有必要逮捕的,应及时建议公安机关报捕;对相对不捕案件的,发现新情况(如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阶段违反相关规定)有逮捕必要或不捕阻却事由(如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消失的,也可以要求公安机关及时报请批准逮捕或者决定逮捕后交由公安机关执行。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在施工现场存在的、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导致人员群死群伤或者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分部分项工程或者其他施工活动。

第三条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主要包括:

(一)施工现场开挖深度超过5m(含5m),或者深度虽不足5m,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极其复杂、地下水位在坑底以上的基坑、沟(槽)工程;

(二)地下暗挖工程;

(三)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4.5m(含4.5m),或者跨度超过18m(含18m),或者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或者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四)人工挖孔桩工程;

(五)30m及以上高空作业;

(六)一次爆破装药量达到200kg以上的拆除爆破或者土石方爆破;

(七)高度大于6m(含6m),或者高度虽不足6m但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大边坡;

(八)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的安装拆卸;

(九)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吊篮脚手架工程;

(十)大型起重吊装工程;

(十一)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交叉作业等易发生重大事故的施工部位及作业活动。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前款所列重大危险源范围进行调整。

第四条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施工安全监督机构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对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施工总承包单位及分包、专业承包单位应当根据承建工程施工范围和特点,在工程施工前,对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填写《深圳市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登记表》。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明确具体管理的责任部门、责任人与工作职责,做好重大危险源的风险评价、施工方案、控制措施、检查、验收及应急处理工作。

第七条施工单位必须编制重大危险源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制,经单位施工安全管理部门与工程技术管理部门(或者设备管理部门)共同审核,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加盖单位印章;再报工程项目监理单位的项目总监审查同意,加盖项目总监执业资格专用章后,方可实施。

对建设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规定必须经专家论证审查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并依据专家论证审查意见进行完善。专家组的论证审查意见书应当作为方案的附件。

经批准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确需修改时,修改后应当按原审批程序重新审批。

第八条施工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公示制度,重大危险源公示内容包括重大危险源名称、出现的时段、涉及的危险因素、控制措施、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施工现场入口显著位置和有重大危险源的作业点附近挂牌公告。

施工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台帐。

第九条施工总承包单位和专业承包单位应当编制重大危险源的应急预案,按规定配备相应的人员与设施,并组织演练。应急预案编制、审核、审查、批准程序参照第七条执行。

第十条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情况作为安全教育内容告知作业人员;对有重大危险源的施工作业,应当向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和签字。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制度,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查、验收,公司每月不少于一次,项目部每周不少于一次,有重大危险源的施工作业,须有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查、验收情况应当做好记录。

第十二条监理单位必须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巡查、平行检查及必要的旁站监理。对监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对整改不力的,应当责令暂时停止施工作业,以《监理快报》的形式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施工安全监督机构。监理单位应当将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情况作为《监理月报》的必报内容上报。

第十三条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台帐,将重大危险源作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项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企业安全生产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考核内容,予以公布或者通报。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本办法的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管理,造成施工现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施工安全监督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者未按期整改的,应当依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责令其停工整改,并按照不良行为记录办法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处理;对造成事故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4

一、改建基本原则

(一)重点优先原则。农村低保户、灾贫户、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户作为重点改建对象,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优先予以解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家庭人均年收入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倍界定)的危房改建工作,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二)先重后轻原则。把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分为重危房户、危房户、一般危房户三个档次。在改建过程中,要把握主次,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改建。

(三)经济实用原则。改建过程中既要坚持实用性,又要坚持经济性,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方便生活。危房重建户原则上不超过3间,其中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户每户2间,特殊情况需要增建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危房修缮户修缮方法和修缮间数由各县(市、区)自行掌握。

二、改建任务

根据各县(市、区)摸底上报情况,确定年全市危房改建任务户,具体任务见附表。

三、危房改建户确定

(一)危房标准。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房屋为危房:

1、房屋结构发生明显倾斜、位移、裂缝、扭曲等现象;

2、受压墙、柱沿受力方向产生缝宽大于毫米缝长超过层高二分之一的竖向裂缝,或者产生超过三分之一多条竖向裂缝的;

3、支撑梁或房架端部的墙体或柱截面因局部受压产生多条竖向裂缝,或裂缝宽度超过1毫米的;

4、其他不能保证居住、使用安全的房屋。

(二)危房改建户确定程序。

第一步:个人申请。由危房户户主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批准后填写《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建审批表》。村委会对申请户情况进行核实,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归类统计、存档备查。

第二步:民主评议。村委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申请改建的危房户进行评议,确定初步意见后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政府审核。

第三步:乡(镇)审核。乡(镇)政府根据村街上报的危房户情况,组织专人进行逐户核实并拍照作为验收资料存档备查。填写审核意见后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

第四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县(市、区)民政局接到乡(镇)上报的《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建审批表》和《农村危房重建(修缮)户花名册》后,及时组织专人进行抽查核实,并填写审批意见。

四、资金来源与拨付

年市级拟从福彩公益金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危房户改建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按每户2万元掌握。年初拨付一半资金,待全部完工经验收合格后将剩余资金拨付到位。各县(市、区)要按照改建原则,根据重建与修缮户数、危房损坏程度、重建与修缮间数等因素适当调整资金使用额度,不足部分由各县(市、区)自行解决。因灾造成的危房户可从上级下拨的救灾资金中列支一部分。三河、霸州危房改建所需资金自筹。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要把危房改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不发生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协调,认真组织。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村(街)要组织义工服务队,为危房改建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二)建立危房改建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制度,对危房改建户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资料,存档备查,一式二份,县、乡各一份。内容包括:危房户主姓名、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情况、重建间数、修缮间数、改建前后照片等资料。

(三)严格审批制度。各县(市、区)在申报、审核、审批过程中,要按照条件严格把关,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坚决杜绝优亲厚友等问题发生。

(四)建立报告制度。各县(市、区)每月25日前向市民政局书面报告一次危房改建进展情况,市民政局汇总后报市政府。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5

一、干部队伍建设初显成效

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创造规划分局良好精神风貌。20*年规划分局领导班子积极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市规划委、区政府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学习培训等,同时又创造出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机会,在学习活动中增强了分局全体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培育了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职工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各项活动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根据区政府的要求,在全区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半年多的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修改及施工布置,市规划展览馆*展区于年初正式建设完成。7月1日区委、区政府四套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一行30余人,在区委书记吕锡文的率领下,在市规划委陈刚主任的陪同下,对市规划展览馆进行了为期半天的参观,期间重点参观了*展区。领导们对*展区采用的先进科技手段、丰富的展示内容、数据更新灵活、信息量大等特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在庆祝建国55周年市规划委系统文艺汇演中获得了优秀歌唱奖、优秀组织奖等三个奖项,在区直机关全民健身集体跳绳比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一线审批人员参加区政府组织的行政许可法考试一次性全部通过,选送部分骨干力量分批次参加清华大学的规划专业短期学习班等。

在加强内部管理上,结合文明机关创建工作,重新修订局内规章制度29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主生活会、规划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此外,20*年注意加强了与兄弟分局的工作联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大了业务交流、学习范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支思想活跃、工作扎实、联系广泛、团结向上的工作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二、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1、调整优化机构设置

市规划委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市、区规划业务的对口管理,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转和磨合,今年上半年*分局调整和优化了内部机构设置,在人员构成和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完成由三科一室到五科一室的转变,增设了综合科和市政交通科。

2、完善规划审批程序,全面推行全程制

从有利于方便广大居民和建设单位的角度出发,重新制定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和窗口接待制度。按市、区有关部门的要求,行政审批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新增设综合科作为统进统出的窗口科室,实现了规划业务的全程制。经过五个多月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既规范了工作程序又减少了申报单位跑规划的次数,整个工作效率提高近50%。

3、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

在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重新制定有关管理规定和程序之外,为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向广大居民和建设单位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们在规划管理审批中取消了现状照片和危房通知书等操作程序。为了缩短审批周期,我们出台了“私人在雨季翻建房屋绿色通道”管理措施,使产权人在雨季期间能够及时翻建房屋。

通过上述改革创新和各项管理措施的实施,在*规划分局内,一个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各项规划业务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截止到11月底,共接到有关落实规划业务的领导批办件82件,经过我局全力以赴积极努力,白塔寺、烟袋斜街试点项目、实验中学、茗园项目等领导批办件均已得到相应落实。提前完成37件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按期完成50件人民来信来访的办理工作,办结率达100%。截止到11月30日,共受理规划审批项目362件,核发各类审批件343件,其中:规划意见书143件;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11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88件。规划许可证审批提前率达到96%。在市规划委执法大队组织的执法案卷评查活动中,抽查了我局319件案卷中的36卷,合格率100%。

三、区域规划研究取得新突破

20*年是规划的大事之年,首先*市在这一年完成了《*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其次是*区新一届政府提出“三区”战略目标实施的第一年,同时也是城市建设政策调整与变化最大的一年。区政府、市规划委各处室、区各相关部门都有大量需要区规划配合的工作。所有这些都对规划分局的规划研究深度、综合协调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面对诸多挑战,*规划分局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调动全局上下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调整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规划协调配合等工作。

1、配合总规修编,调查、收集、汇总了大量基础数据,为今后区域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局部用地定点分析评价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区政府的决策信息库增添了大量可靠依据。

2、主动研究、积极配合,有力地推动功能街区的建设。开展泛金融街地区、德胜科技园扩大用地范围的规划研究,同时积极协调推进各功能街区内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进程。

3、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积极协调各方,开展烟袋斜街、白塔寺等危改试点项目规划方案的完善上报工作,今年4月这两个方案均通过了市政府的审查批准。

4、积极参与危改项目推进工作,及时掌握全区危改项目的规划建设进展情况。在桃园二期危改、和平门危改、四道口危改、宏庙危改、新兴盛危改、车公庄危改、黄瓜园危改等项目中均积极投入力量,积极协调各方,使得这些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建设进程。

5、积极协调、调度社会公共事业的规划研究及落实工作。如在核发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第二医院扩建项目控规调整、审批程序推进,实验中学初中部改造,35中学规划选址,德外医院迁建选址,厂桥社区服务中心选址建设等项目中都发挥了规划的积极作用。

6、积极配合区迎检办开展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区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

7、规划全程配合区综合环境整治项目,确保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阜景文化街、月坛公园、北中轴路、地铁风亭等环境整治工作中,在动物园交通枢纽、西外南路道路两侧、青龙桥等小学的周边、宜家家居周围等重点街区的环境整治工作中,从方案审查确定到选派专业人员进行配合,特别是参与配合北中轴路、月坛公园整治方案的专家论证、规划前期研究等工作,全程保证了整治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四、规划审批紧跟形势要求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20*年受宏观政策影响及传统风貌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各项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也相应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年初区政府制定的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及时调整了工作重点,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全年完成核发各类规划审批件343件,其中包括危改工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7.8万平方米,宏庙和新兴盛两个危改小区的设计方案审查,落实市政府56件为民办实事在工作难度非常大的情况下受理了38座公厕改建项目,目前已核发了其中19座公厕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市第二医院项目已先后核发了规划意见书、审定设计方案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力地保证了区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如期完成。

五、规划监督、综合整治有力保障全区城市环境建设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规划分局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工作。同时坚持把规划监督检查与落实奥运行动计划结合起来,继续对区域内的规划建设工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保证*区的规划建设步入正常的法制化管理轨道,将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组织落实,有力地保证了全区的城市环境建设。截止11月底规划监督验线共93件,验收122件,监督在施工程129件,施工暂设备案36件;另规划监督腾退市政地12处44.1万平方米,拆除施工暂设6处3797平方米,完成年度地计划拆除地上建筑物2处500平方米。在进行区域综合环境整治工程中处理违法建设21件3.1万平方米,罚款299万元。在全区各办事处积极配合下,十个街道基本达到市里的无违法建设街道评选标准,十个街道办事处先后均被授牌为无违法建设街道。作为今年全市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制定了我区20*-2006年逾期临建拆除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了今年的逾期临建调查拆除任务。

六、网络及信息化建设大大提高规划管理科学化水平

今年我局围绕“阳光规划”,深化“数字*”建设,加快了网络及信息化建设速度,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又新开发了多项高技术含量业务,既大大提高了我局的规划管理科学化水平,又更为广泛地扩大了规划服务范围和深度。在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收集、处理了历代帝王庙的建筑信息,构建了建筑三维数字和网络浏览数据模型及虚拟漫游电脑特技的制作;为构建更为完善的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决策支持体系,完成了*区地下管网数据库建设,进行了*区建筑空间总量控制系统的整理工作;为配合区域环境整治工作对旧鼓楼大街、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以及火德真君庙等四处拆迁范围进行了数字化处理。

20*年规划分局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按四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统筹全局、综合协调方面力度还不够大,危改和风貌保护工作还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学习落实好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主动创新,争取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2005年工作思路及主要目标

2005年,*规划分局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区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继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加快机关职能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确保“三区战略”得以稳步实施。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规划分局的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切实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主要工作目标是:

1、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全员的政治、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协调力度,全力推进*功能街区、重点建设项目、为民办实事等建设工程。

2、进一步加强规划研究工作,提升规划研究水平,开创*区规划工作新局面;

3、围绕服务窗口建设和规划审批、规划监督环节,加强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建设;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6

一、统一认识,加大违法违章建筑整治力度。

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大对违法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县征拆办要加强巡查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对重点区域的巡查要到位,确保巡查全覆盖,不留盲区、死角。

二、整合执法资源,加大拆除力度。

1.对涉及利益广、人数众多、执法难度较大的案件,由县征拆办提出整改拆除方案,县国土局、县城建局、县公安局、镇、征拆办、纪检等部门参与联合执法。

2.县国土局、县建设局按照自身职权,对违法违章建筑进行严厉查处。

3.公安部门应加大私下交易土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有私下交易土地行为的予以立案查处。

4.纪检、监察部门对涉及到有干部职工私下参与买卖土地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查处,切实维护党风、政风、民风。

三、堵疏结合,规范管理。

1.建设规划部门对城区危房、土坯房改造的职责范围需进一步明晰。

2.工业小区要依法按所签的合同办事,加强管理,清理园区内土地用地性质及用途和街道的整治。

3.预留地、安置地需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4.县城规划区内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由县国土局、县城建局、县征拆办、镇几个部门指定专门人员,按原则办事、严格把关。

四、加大宣传,形成浓厚的违法违章建筑整治氛围。

相关部门应制作各种宣传印刷品,同时利用有线电视等电视广告宣传。

五、其它具体问题。

(1)县城规划区内执法权限的界定。县城规划区内的执法。分别由县国土局、城建局依法委托给县征拆办统一实施。建立由县征拆办牵头,国土、城建、乡镇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县城规划区外的执法。可分别由县国土局、城建局依法委托给乡镇政府统一实施,组织乡镇国土所、规划所对本辖区内的违法用地、违规建筑依照国土、规划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并报县国土局、城建局审查。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7

一、检警联合,规范程序,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

针对公安机关办案部门在变更逮捕强制措施时不严格,法律监督乏力的问题,今年初,邓州市院主动与邓州市公安局协商,联合会签了《关于捕后变更强制措施实行说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公安机关对捕后犯罪嫌疑人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将变更理由、拟采取的强制措施和相关证据材料报送检察院;检察院应提出对变更逮捕措施的意见或者建议,认为不符合变更条件或不宜变更的,应详细说明理由;公安机关应根据检察院对变更逮捕措施的意见、建议和理由,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变更逮捕措施。这种“双向说理制”既有效减少了公安机关办案部门变更逮捕措施的随意性,又进一步规范了捕后变更逮捕措施的行为。《意见》同时对两机关如何协作,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共同保障刑事诉讼顺利开展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建立了办案联系制度、联席办公会议制度。一方面规定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指定专人与公安法制部门加强联系,使捕后变更措施的法律监督工作向前延伸,同步介入,及时对公安机关办案单位所作的书面说理情况进行审查、评议,并作出审查意见和理由。另一方面,与公安机关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案件程序、责任、权限、审查标准、注意事项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制度。通过办案联系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和联系案件的侦查信息,及时通报批捕后案件的证据变化和社会危险性变更情况,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变以往的“事后监督”为现在的“事前监督”,减少了变更强制措施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张某某涉嫌交通肇事致被害人房某重伤案。执行逮捕后,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悔罪态度明显,积极赔偿了被害人的医疗费等经济损失,与被害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向公安机关申请取保候审后,邓州市公安局向邓州市院详细说明了变更理由。邓州市院审查认为该案所致后果不十分严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行为事实,且有悔罪实际表现,赔偿了被害方经济损失,得到了被害人谅解,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已经明显降低,因而作出了同意邓州市公安局拟对其变更强制措施的意见,同时建议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进行法制教育,要求其随传随到、不得妨碍刑事诉讼。邓州市公安局遂根据我院意见和建议于5月28日对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变更逮捕措施为取保候审。

二、量化标准,双向说理,变“一家监督”为“联合监督”

为改变过去侦查活动监督中存在的“三重三轻”(重前期的审查监督,轻后续跟踪监督;重配合,轻制约;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邓州市院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量化标准,明确条件。《意见》对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的七种情形作出了详细明确规定:1、公安机关有新的证据发现逮捕不当的;2、公安机关经过进一步侦查,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3、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发现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犯罪嫌疑人系正在怀孕的妇女等不适宜继续羁押的;4、依法办理延长羁押期限后仍不能在法定期限内侦查终结,需要继续侦查的;5、公安机关在继续侦查过程中发现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发生重大变化的;6、涉嫌一般犯罪(非重大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捕后有立功或积极退赔赃款等法定减轻、从轻情节,且变更强制措施后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7、其他确有变更强制措施必要的。邓州市院通过《意见》对变更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之后,极大地改变或纠正公安机关在以往的执法活动中存在的超越法定条件、范围,随意变更逮捕强制措施的情形。二是严格程序,说明理由。公安机关在捕后刑事侦查活动中拟对犯罪嫌疑人变更为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在进行内部报送审批的同时向检察机关报送《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理由说明书》,根据刑事案件具体案情,严格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认真查证、核实案件事实,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对变更强制措施措施的必要性进行书面说理,制作《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理由说明书》。同时将案卷证据及能够证明需要改变强制措施的有关材料报送检察机关,在作出变更强制措施之前听取检察机关意见。三是备案审查,严格把关。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在接到书面函后,实行备案审查。首先由原审查批准逮捕的承办人,负责对《捕后变更强制措施理由说明书》的受理、评议、监督工作,结合审查逮捕工作情况和案件证据、事实变化情况以及刑事诉讼进展情况,对侦查机关的书面说理情况作评价、评议,然后由科长审查变更理由并提出意见,最后向分管领导汇报,通过全面研判,形成同意、不同意或慎重变更强制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意见和理由及时告知办案单位和公安局法制室。公安机关在取得检察机关的建议函复后才可以办理变更手续,并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决定书送交备案审查。同时,在变更强制措施后,邓州市院加强跟踪监督,由侦监部门联合公诉、监所检察部门以及公安机关法制科、办案单位共同对捕后变更强制措施开展专项监督活动。通过上述措施,邓州市院已初步形成了由原来侦监部门“一家监督”变为侦监、公诉、监所、自侦部门以及公安机关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联合监督的良好氛围。如犯罪嫌疑人芦毅涉嫌故意伤害一案,邓州市院审查后认为,该案犯罪嫌疑人芦毅在侦查当中如实供述了罪行,被逮捕后赔偿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对其取保候审可能不致造成社会危险性,但其行为造成他人重伤,系危害社会的严重暴力犯罪,可能判处3年至7年有期徒刑,需要慎重适用变更强制措施。邓州市公安局接到邓州市院的慎重适用变更强制措施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严肃的法制教育,并制订了周密的取保候审执行方案,后对其取保候审。邓州市院侦监科及时地通知了监所检察科,对犯罪嫌疑人芦毅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和公安机关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从而确保了案件顺利被移送审查。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8

一、目前销案程序的现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28号)第17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投诉、申诉、举报、其他机关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1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但在案件调查过程中认为违法事实不成立,或者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危害性,或者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或者涉嫌犯罪等情况需要销案或者将案件移送其他机关。在没有建立网上办案时,我们往往只是填一张《销案审批表》,领导签个字;有的甚至怕麻烦、图省事连审批表也不填。案件自动消亡。在建立网上流程以后,有的办案人员销案在网上也只是填《销案审批表》,既无调查终结报告,又无证据的上传,形成形式上销案审批。权力“暗箱操作”,极易导致腐败,有了“暗箱操作”,往往是敷衍了事,这后面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一是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其结果是大案办小,小案办了,销案无理由;二是抵制不了说情风,该立案的不立案,该销案的不销案,甚至立案后,不调查不取证,编造理由销案:三是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弱,案件证据不足,工作热情不高,导致案件流失,销案无结果;四是法律规定不明确,制度不健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没有用专门章节阐述,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制度。

二、建立健全销案的监督机制

(一)严格执行执法销案程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45条规定,认为违法事实不成立,应当予以销案;或者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不予行政处罚的;或者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应当移交其他行政机关管辖的:或者涉嫌犯罪。应当移送司法机关的,写出调查终结报告,说明拟作处理的理由,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根据目前市局网上流程,销案应将全部证据材料扫描上传,写出销案调查终结报告,进行网上《行政处罚决定》审批,后方可进行《销案审批表》的审批。销案程序完后,应将销案材料装订成卷归档,以备查阅。

(二)建立案件会审制度。不论是结案的案件还是销案的案件,为了增强办案的透明度,同时也是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各办案机构应建立完备的案件会审制度,当案件调查终结后,由办案人员提交案件终结报告,由法制员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对案件进行集体会审。先由主办人员汇报案情,后大家进行讨论,确定此案违法事实的轻重、大小,是否构成销案的必要条件。再由法制员综合大家的意见,报请分管领导,确定是否建议销案。

三、推进阳光政务,加强案件管理

(一)建立健全制度。对立销案管理作出明确规定,各单位应严格执行。为了便于操作。建立“案源登记簿”、“不予立案登记簿”、“立(销)案登记簿”、“有关事项报告单”、“督办单”和建立专门的“销案档案”。为了保证销案监督管理办法得到执行,起到实效,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法制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本级机关销案管理情况,市局也将组织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对不按规定履职的,督促其及时改正,对拒不改正的实行责任追究,对违法违纪的人员,由监察机构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二)规范执法办案中销案程序。实行政务公开,实现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化。建立督办机制,工作运行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体系。不断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权力在运作中得到广泛监督。切实抓好政务信息公开,从隐蔽式行政向透明式行政转变。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关于**省20**年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实施意见》(*建村[20**]39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村工作实际情况,就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意见如下:

一、目标任务

按照省里统一部署,编制我县农村危房改造三年规划,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我县农村困难户的危房改造任务。20**年我县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根据各乡镇现有人口数量,具体分配如下:

*乡(镇)/改造数量(户)

二、实施步骤

(一)危房改造准备阶段(20**年9月5日--20**年9月30日)。

1、召开20****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动员布署。

2、各乡镇制定出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方案。

3、完成各乡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人员和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4、各乡镇根据分配的任务严格按*建村[20**]459号文件(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第五条确定20**年危房改造补助对象并分类,初步建立农村危房改造户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并与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危房改造合同或协议,于20**年9月30日前报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5、按照《实施意见》第九条完成危房改造项目审批工作。

(二)危房改造实施阶段(20**年10月1日--20**年11月30日)。

1、按照单口家庭40平方米以下、2口人以上家庭60平方米的造标准和《实施意见》第八规定的改造方式进行建设。

2、各乡镇按要求完成施工建设任务,并对组织管理、政策措施、质量监督、资金管理、整体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全面总结完善整改,上报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适时对各乡镇危房改造对象进行抽查,并及时对危房改造施工建设情况进行督导。

(三)检查验收阶段(20**年12月1日--20**年12月31日)。

1、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危房改造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估,并做好迎接省、市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的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2、对已建立的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进行完善。

3、做好产权登记工作。

三、补助标准与补助方式

1、补助标准:根据《实施意见》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对农村危房改造实行分类补助,即修缮加固危房改造户每户补助3000元;新建翻建危房改造户每户补助7000元。

2、补助方式:按照《实施意见》第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分期拨付补助资金。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加强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工作,县政府成立**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对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调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建设局副局长刘治洞同志兼任,建设、民政、财政、审计、广电各抽调一名同志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设在房改办。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主要包括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指示和精神,加强各有关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根据乡镇普查情况、审查意见、确定核准危改户,对批准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的农户登记造册、建立台帐、逐村逐户建立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督促指导各乡镇做好危房鉴定分类、宅基地报批、工程质量管理、资金使用、工程验收及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任务。

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具体负责困难农户新建房屋的规划选址、落实宅基地和建房质量监管等工作。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编制危房改造三年规划。要强化项目组织实施,加强建房质量监管,整合利用各方资源,落实危房改造资金,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2、明确工作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政策衔接,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各乡镇危改办做好农村危房的技术鉴定、危房改造计划安排、项目规划选址、质量监管和牵头组织工程验收。发改部门牵头组织各乡镇政府编制农村危房改造三年规划,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补助。民政部门负责做好补助对象的调查摸底和认定,参与项目工程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工程验收。财政部门会同发改、建设、民政、扶贫等部门负责安排危房改造资金的筹措和拨付,制定资金管理制度,保障工作经费,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国土部门负责解决农村危房改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指导拆旧宅基地整理、复耕。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广电部门负责做好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新晨

危大工程方案审批意见篇10

(一)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逮捕条件应从严把握,慎重适用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应根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情节、主观恶性、有无监护、是否具备社会帮教条件等综合考量其社会危险性,以认定其是否有逮捕必要性,慎重适用逮捕强制措施,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条件的,没有社会危险性或者社会危险性不大,不致妨碍诉讼正常进行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律不予批准逮捕。对于罪行比较严重,但主观恶性不大,有悔罪表现,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条件,不具有社会危险性,不致妨碍诉讼正常进行的一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也可以依法不予批准逮捕。在审查批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如发现年龄证据缺失或者不充分,或者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基于相关证据对年龄证据提出异议等情况,可能影响案件认定的,在审查批捕时,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补充证据,公安机关不能提供充分证据的,应当作出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对已经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适时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经审查没有继续羁押必要的,应当及时建议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批捕率。

(二)正确理解逮捕必要性内涵,构建逮捕必要性审查机制

逮捕必要性,可以从二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方面具有法定的社会危险性;另一方面有证据证明采取取保候审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整地构成逮捕必要性的法律内涵。社会危险性是指犯罪嫌疑人给社会带来新的危害可能性,它不同于社会危害性,两者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刑法对犯罪作出的否定性评价,是主观危险性和客观危害性的统一。社会危险性不具有危害后果的现实性特点,只是一种可能性。社会危险性包括犯罪嫌疑人罪行危险性和人身危险性。罪行危险性是指基于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因素致使犯罪嫌疑人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危险性,人身危险性是指基于犯罪嫌疑人人身因素给社会带来的危险性,二者共同构成社会危险性的法律内涵。符合罪行危险性和人身危险性条件,即应当认为该犯罪嫌疑人具有社会危险性。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逮捕必要性,仅仅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社会危险性是不够的,在考察社会危险性的同时还需要考量二个因素:其一,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审,是否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其二,为了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应当首先考虑适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等措施。之所以如此,是由逮捕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逮捕和刑罚一样,如双刃剑,用之得当,则国家、社会和个人均受益,用之不当,不仅个人的权益受到践踏,而且国家利益、社会秩序和国家尊严、公平正义的司法宗旨均受到损害。禁止滥用逮捕权,最大限度地控制逮捕,尽可能少捕,只有在不牺牲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不得不逮捕犯罪嫌疑人时,才适用逮捕措施,这是逮捕必要性原则的核心思想。[1]对于一般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逮捕措施尚且如此,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则更应当严格限制逮捕措施的适用,对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则应更加严格。侦查机关在侦查阶段,就要严格收集逮捕必要性证据材料,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阶段要对侦查机关移送的逮捕必要性证据进行严格审查,如侦查机关没有收集移送逮捕必要性证据的,应当要求其收集移送。

(三)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批捕程序上,应严格遵循特别程序

首先,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审查批捕时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听取辩护律师意见。这是检察机关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必经程序,否则,不能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即不能够以书面审查方式批准或者决定逮捕未成年人。讯问和听取辩护人意见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核实案情和有关情况以及逮捕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其次,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人到场,这是法定要求,而非酌定要求。在无法通知、或者法定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合适成年人到场,即未成年发罪嫌疑人的其他近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通知法定人或者合适成年人到场,旨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履行监督、沟通、抚慰、教育等职责。其三,在讯问女性未成年人时,必须有女性工作人员在场。其四,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此外,基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慎捕原则,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考核,不应以逮捕率作为工作考核指标,而应以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帮教成效等为考核指标。

二、构建以“双向保护”为原则的审查工作机制

所谓“双向保护”原则,是指保护未成年人和保护社会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未成年人司法既要注重保障社会的安全、秩序,也要注重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保护社会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机统一。双向保护原则不是未成年人司法理论一开始就提出来的,而是在对未成年人司法理念困境与出路的探讨中提出的两个具有前后派生关系的理念,即未成年人保护理念与未成年人责任理念。未成年人保护理念是指将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看作是社会弊病的征兆,将未成年人犯罪者和不良行为者看作是社会不公和社会弊端的受害者,认为国家对这些受害者负有照料、帮助、矫治并使其最终走向正常生活道路的义务这样一种理念。[2]所谓未成年人责任理念[3],是指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未成年人对其不法行为后果承担认知、消除甚至接受惩罚的义务。与以往未成年人保护理念强调未成年人利益和行为人的人格特征相比,责任理念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行为和后果特征,强调社会、社区的安全、利益以及对受害人的保护和补偿。然而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双向保护”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本身难题”[4]。就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从普通司法制度中独立出来的初衷和价值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的是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无论是《儿童权利公约》、《利雅得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未成年人规则》等国际法,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国内法,这一点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因此,根据《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处理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本身难题时,应当以未成年人利益为第一位,以社会利益为第二位,并在此前提下追求未成年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统一和均衡。据此,笔者认为,应以保护为主导,以未成年人责任为补充来建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查工作机制。

(一)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和附条件不工作机制

1.对未成年刑事案件坚持慎诉原则。依法能不的坚决不,对于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的决定(法定法定不);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虽然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不的决定(相对不)。比如犯罪情节轻微的初犯、过失犯、未遂犯、被诱骗或者被教唆实施犯罪,确有悔罪表现的,可以依法作出相对不的决定;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条件的,也要坚决作出存疑不的决定。对于必须但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要依法提出轻缓量刑建议。对于可以不判处监禁刑的,要依法提出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

2.积极适用附条件不。附条件不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所设置的一项制度,适用该制度的案件须具备涉嫌刑法分则第四、五、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1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条件、有悔罪表现等条件。有悔罪表现,不仅要认罪并如实交代犯罪事实,而且要有悔悟的实际表现,如深刻反省犯罪原因、向被害人道歉或赔偿等。“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应当理解为根据案件的具体犯罪事实、情节可能判处的刑罚。实践中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而且要根据各地未成年人多发案件的判决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制定类罪的适用参考标准,以减少执法的随意性。附条件不与相对不都是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作不处理,但前者的不是附条件的,它在犯罪事实和情节、主观恶性等方面一般要重于后者,在悔罪表现或被害人谅解程度、不的放心程度当面一般不如后者。对于既可以相对不也可以附条件不的案件,优先适用相对不。

(二)构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矛盾化解机制

1.推行认罪教育机制和释法说理机制。化解涉罪未成年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取得被害人对处理涉罪未成年人方针政策的理解,是落实少捕、慎诉和少监禁要求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认罪伏法教育,促其认罪悔罪,主动向被害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以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和宽宥。加强与被害人的联系,听取其意见,并积极宣讲有关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政策、原则和方针,做好释法说理工作,以争取被害方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关注保护涉罪未成年人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同等保护,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

2.推行刑事和解机制。对于符合刑事和解条件的未成年刑事案件,要充分发挥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的积极作用,由人民调解员先行做好相关工作,再由检察人员主持制作调解书,并认真审查达成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严格监督调解协议的执行,及时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

3.推行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特别是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主动采取适当措施,积极回应和引导社会舆论,有效防范执法办案风险。

(三)推进社会调查机制

审查的过程是一个查验真伪的过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要切实贯彻全面审查原则,要扩大审查的范围,除了必须查明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以外,还要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出生时间、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犯罪原因。[5]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67条明确规定了社会调查程序,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侦查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除收集、审查或调查案件事实、证据外,还需对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之主客观因素及其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对未成年人特殊性格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件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检察机关在审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如果侦查机关没有开展以上社会调查工作,可以要求侦查机关补充调查,也可以自行调查。社会调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证据,对审查批捕、审查、审判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1条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给合议庭。”

三、构建“内整外合”的综合治理机制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在于:尽量减少司法干预,扩大社会教育,把未成年人司法纳入“综合治理”总体战略,作为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整体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6]所谓综合治理,就是运用司法、行政、教育、经济、福利等多种手段来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的目的在于“教育预防”——教育改造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把他们培养成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才。处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是为了防止他们再犯,而违法犯罪的发生又有其复杂多样的社会原因,因此,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应当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推进。因此,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除了上面的案件办理机制外,还需要加强内部整合和外部协作配合机制的建设。

(一)构建检察机关内部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整合机制

前面笔者已经探讨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但总体的工作模式并不表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就能够对所有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都能够包揽无遗。相反,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收到最佳工作效果。比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维权帮教、监督与保护等工作,仅仅依赖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一个部门的检察官是很难有效达成工作目标的,特别是基层检察院的未成年刑事检察部门,检察官人数原本的就少,要在完成刑事案件审查批捕、审查、诉讼监督等职能工作的同时全面承担犯罪预防和帮教考察等工作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法制宣传、帮扶救助等工作,可以由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协同团支部、宣传处(科)、机关工会等机构共同落实和推进;对于在押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帮教工作则由监所部门驻所检察官来履行更为及时和有效

(二)构建检察机关与公安、司法、审判等机关的制约配合机制

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过程中,检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帮教是贯穿整个诉讼过程的工作,因此,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侦查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之间同样要遵循“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三)构建检察机关与司法组织外的机构、组织等的合作机制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与再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力量难以达到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效果,因此,在未成年人司法的全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发动和运用各种可能的资源,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和未成年人的保护。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在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的有限性已为西方国家实践证实,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提倡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保护中的共同参与,重视发挥司法组织外的机构、组织、社会公众包括未成年人群体在内的各种力量的作用。共同参与、综合治理原则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和进行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策略。[7]因此,检察要加强与综治、共青团、妇联、民政、学校、社区等有关方面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增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的维权、考察、帮教等工作,不仅有利于缓解自身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保证考察帮教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对未成年犯罪人社会管理的创新。

注释:

[1]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2]赵国玲、王海涛:《少年司法主导理念的困境、出路与选择》,载《中州月刊》2006年第6期。

[3]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相当一部分公众和学者对当时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于是未成年人保护理念遭遇困境,困境促使未成年人责任理念应运而生。

[4]所谓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本身难题”是指保护少年利益和保护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参见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5]陈卫东、张弢:《刑事特别程序的实践与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