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30

网络金融特征篇1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风险防范

网络金融(e-finance)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法律、监管等外部环境。

一、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其技术基础的不同,而计算机网络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方式和行业理念的变化。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二)高效性与经济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具有很高的效率。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从柜台式接触改变为通过网上的交互式联络,这种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也有助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发展。

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随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日益迅速,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非中介化的趋势明显。

(三)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当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即客户的银行帐户、证券帐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百货公司式的全能银行、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

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问题,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综上所述,网络金融的经济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网络金融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使得网络金融拓宽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安全隐患成为网络金融的基础性风险;其次,网络金融具有比较特殊的技术选择风险形式;第三,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和不受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会使传统金融风险在发生程度和作用范围上产生放大效应。

三、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

如何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发展网络金融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风险控制是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针对网络金融的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种种风险隐患,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一)技术风险的防范

1、提高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一方面在硬件设备上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在软件技术上着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这是防范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

2、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从金融系统内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专职管理和专门从事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技术队伍,落实相应的专职组织机构;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防范制度,重点要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强化要害岗位管理以及内部制约机制。

3、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

按照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原理,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分阶段逐步开发建设网络金融系统。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不但有利于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而且有利于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监管。

(二)经济风险的防范

1、金融体制革新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业务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尽管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网络金融业务、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仍有必要在金融体制变革方面有所准备,特别是要做好研究、设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全能型金融机构的模式,在保持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改革专业化的金融体制。

2、配套制度建设

(1)金融制度建设

首先,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运用,应当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发行数量与种类。在确定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时,应当首先考虑其信用等级,并据此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电子货币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等。其次,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人们就会减少经济行为的确定性预期,网络金融业务的虚拟性会使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得到强化,不利于网络金融的正常发展。

网络金融特征篇2

关键词:网络虚拟货币;货币属性;金融系统风险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关于网络虚拟货币对金融系统的影响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虚拟货币会对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因为它能够发挥现实流通中货币的作用(付竹,2007);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提货凭证”功能的网络虚拟货币不具备货币职能,对金融体系不会产生影响(帅青红,2007)。鉴于学术界目前的争论,本文从货币职能出发,分析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以及对电子货币与网络虚拟货币进行比较,探讨网络虚拟货币对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冲击。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特征

1.从货币职能的角度看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具备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当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为牙买加体系,在该体系下,纸币已经与黄金脱钩,它仅仅是实体货币的符号,国家的信誉保证使其执行货币的全部职能,而本身不具有实体价值。网络货币显然不能符合作为货币的所有条件,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货币的部分职能。

从价值尺度职能看,网络虚拟货币不能够履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并非是直接对价的关系,而是分别对商品和网络虚拟货币二次定价的一次体现,它是通过商品价值与网络虚拟货币在量上挂钩实现的,即“商品价值――货币”、“网络虚拟货币――货币”这样的两个等价关系。因此表面上看,网络虚拟货币可以以一定比例兑换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但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仍然是货币。

从流通手段看,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主要体现其在商品和服务交换中发挥中间媒介的作用,它在交易中应具有普遍接受性。然而网络虚拟货币具有一定的特质性,表现为在网路运营商之间形成比较庞大的网络商业联盟的成本较高,共同使用同一种虚拟货币的难度很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虚拟货币流通的范围。而且,网络虚拟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单向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即网络虚拟货币只限于直接购买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而已购买的虚拟商品反过来,不能够通过官方的平台再“卖出”,交换网络虚拟货币。以腾讯网中的“Q币”为例,在其网站里,“Q币”只能在网站内购买商品和服务,而没有有效的平台将商品“卖出”以换回“Q币”。

从支付手段来看,网络虚拟货币只具备部分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以及利息等。由于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限制,网络运营商之间无法形成共同使用同一种虚拟货币的货币联盟,因此既无法用其购买非发行公司提供的商品服务,也无法被用来支付和偿还债务。

从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角度来看,目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缺乏一定的信用支持,而且在法律上也并没有对虚拟货币的定价或运营商倒闭后的清偿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不具备稳定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并不具备贮藏手段职能。此外,由于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和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对相对价值进行表示的符号,它不具备世界货币的职能。

综上所述,网络虚拟货币仅仅能够履行部分货币职能,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具备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2.电子货币与网络虚拟货币性质差异。

(1)发行主体与信用。网络虚拟货币和电子货币在其发行上具有一个共性,即都需要通过支付相当数量的法币。对于网络虚拟货币来讲,虚拟货币需求者必须向发行商支付符合比例要求的实物货币,以获得充值型虚拟货币;相似的,电子货币需求者也必须向发行机构交付纸币,以获得等量的电子货币。但从发行性质和信用的角度来看,网络虚拟货币和电子货币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主体是普通企业或者公用事业机构,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发行商销售非金融商品和服务。网络虚拟货币能够给网站注册用户之间进行虚拟商品交易提供交易媒介。例如,腾讯公司发行Q币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其提供的QQ附加服务。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过程在本质上是用户对发行商的产品预付费用,是发行商对虚拟货币购买者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其发行是在金融监管机构(中央银行或银监会)的监控之下。电子货币的发行目的是为了降低货币流通的交易成本。除了为与发行者有协议的商家提供购买各种实物商品与服务之外,电子货币能够为普遍商品交易提供更为方便的交易媒介。电子货币发行的信用保证是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和存款准备金,因此它提供的是一种银行信用。

(2)借币收费过程。借币收费过程指的是网络虚拟货币有条件的兑换实物货币,它是从Q币购买非腾讯商品的过程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借币过程中的网络虚拟货币是以一种单向结算工具存在的,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职能。我们以网络企业如何借用Q币来实现自身商品销售为例来具体描述借币收费过程,非腾讯公司与腾讯公司签订协议,规定其商品在获得Q币支付后,可以将其收取的Q币向腾讯公司换取人民币,或者将其收取的Q币卖给QQ用户,以获得人民币,进而获得真正的利润。相比较之下,电子货币与实物货币之间的兑换是无条件的,不存在所谓借币收费的过程,它实质上是纸币代用物。

三、网络虚拟货币运行对金融体系产生潜在风险

网络虚拟货币具备两种属性,即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其中,商品属性使其本质属性,货币属性为衍生属性。目前,相对于商品属性来讲,尽管网络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不显著,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职能,表面上看不会给金融体系造成脆弱性。但伴随着网络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不断强化,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层的渐次认同而逐步扩大,大额储值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延伸,难免会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1.网络虚拟货币对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在网络虚拟货币与实物货币实现兑换的情况下,在网络虚拟货币支付领域内可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支付脱媒”的窘境。商业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是给经济体系提供支付服务,这种支付服务应覆盖各个经济各个领域。但如果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在该领域内完成的各类支付完全由网络虚拟货币完成而非法币,同时虚拟货币与法币之间可以自由兑换,则商业银行在该领域的支付服务就会在相当程度上被“挤出”,形成商业银行“支付脱媒”的现象。此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微支付功能的实现,使得商业银行支付服务边界收缩,分散了市场利益,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重新调整,使银行业在支付领域的垄断地位下降。

2.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货币流通的冲击风险。目前网络虚拟货币对现实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的风险冲击有限,是因为其与现实中货币的兑换没有实现直接的双向流通通道,只是单向流通的。但事实上,事物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第三方的介入,使得实物货币与网络虚拟货币之间已经实现了双向兑换。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以销售和兑换网络虚拟货币为主要业务,以的方式销售虚拟货币并在此过程中收取佣金。它作为中介方,使得人民币与网络虚拟货币的相互兑换,而且是以相当低的成本实现了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可兑换。例如,“云网”就是网络虚拟货币的兑换银行。

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可相互兑换的实现将会对显示的货币流通产生一定的冲击,对现实货币体系造成一定的系统风险。由于网络虚拟货币与人民币有联系,可能会出现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投机行为,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冲击现实正常的金融秩序。如果网络虚拟货币的供给方出现资金短缺,网络虚拟货币的需求方便会大量囤积虚拟货币,以谋取获得未来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人民币和网络虚拟货币价值大幅波动的情形,紊乱金融秩序。此外,网络虚拟货币的出现会给洗钱提供渠道,黑钱可以通过网络虚拟货币的买卖实现合法化,破坏货币流通秩序。

3.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会干扰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使狭义货币供给量m1失真。由于网络虚拟货币与流通中的实物货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及其特有的货币创造乘数将造成流通中需要的通货量减少,使其不能真实的反应流通领域的货币需求,从而弱化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此外,铸币税的竞争将会造成网络虚拟货币与实物货币兑换比较失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银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与中央银行发行法币相似,网络企业在发行网络虚拟货币的过程中,由于购买者从购买到赎回虚拟货币的时间不一致,使得虚拟货币的供给者在这段时间内获得无息贷款即网络虚拟货币的铸币税,这时会涌现大量网络企业主体为了攫取网络虚拟货币铸币税而发行虚拟货币,使得虚拟货币的发行量激增,而干扰网络虚拟货币的价值标准,影响其与人民币兑换比价。

四、网络虚拟货币的风险防范与监管建议

1.加强网络虚拟货币监管,强化央行货币发行的垄断地位。网络虚拟货币的发行机构不但可以发行虚拟货币,而且获得铸币税收益。对于网络虚拟货币可能冲击基础货币,挑战央行货币发行垄断权,央行应加强对网络虚拟货币发行的监管,通过建立监管平台,严格监控流通中的虚拟货币数量,同时对从事网络虚拟货币兑换的网站和企业进行监管,以控制虚拟货币兑换真实货币的途径。此外,央行应回收网络虚拟货币铸币税收益,具有铸币税收益的虚拟货币应由央行发行,而那些没有铸币税收益的局限于虚拟网络世界的虚拟货币,其发行权可以下放给私人机构。

2.严格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范围和兑换。在我国,虚拟货币交易涉及的税收征管、货币流量监控、法律监督缺乏系统严格的管制,随着网络虚拟货币和人民币之间实现双向兑换,由于技术和政策的漏洞会产生网络虚拟货币的私下交易、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泛滥以及洗钱行为。因此,在监管过程中,需要以网络虚拟货币的交易、发行和兑换为最重要的检测方面,通过公布各虚拟货币发行量实时报告,公布各个发行公司信用等级认证结果,限制各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量。同时,在央行的监控下通过披露发行公司信息,实现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有效控制,防止通货膨胀。

3.商业银行应强化产品服务创新。为了防范网络虚拟货币对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支付脱媒”以及垄断地位下降的风险,商业行应创新支付产品和服务,加大技术创新,开发适宜的小额低收费微支付产品。在现有电子货币支付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与第三方,尤其是网络虚拟货币发行方合作。同时提高技术,将支付服务向虚拟网络市场渗透,提高在社会各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包春静.网络虚拟货币的特征、成因及对银行业的潜在影响.上海金融,2009,(12).

2.阳,郭三野,刘吕科.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基于银行问卷调研的分析.金融研究,2009,(5).

3.付竹.以Q币为视角探析虚拟币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影响.金融经济,2007,(4).

4.蒋少华.网络虚拟货币风险管理研究.北方经济,2009,(11).

5.贾丽平.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9,(8).

6.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电子货币.电子商务,2007,(1).

网络金融特征篇3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网络金融特征篇4

【关键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征信

【中图分类号】F490;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3-0099-04

一、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相关理论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虽然产生于国外,但国外学术界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的提法,主要基于实践对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基础、范围、特征等方面予以归纳、形成共识,强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以计算机金融、电子金融为前提的,更强调金融服务业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重组和创新、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3a服务;同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缺乏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国内学者之前一般将其称为“网络金融”,大致分为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结算、网络理财和网络信息等[1];谢平和邹传伟[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其他研究则重点讨论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的细分行业以及独立的案例和实践,总的来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不成体系。

(二)关于征信以及互联网金融征信

国外关于征信的研究始于美国,19世纪中期美国民间以信用服务机构的实践操作为基础自发研究信用体系建设问题;20世纪60年代,信用交易的扩大和征信机构的不断发展促使美国学术界开始将目光集中到法律的建设。之后,研究的焦点又从法律建设转移到征信模式,重点研究公共征信模式与私人模式的异同,分析一个国家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征信体系建设模式。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即互联网金融概念诞生之前和诞生之后。在互联网金融概念诞生之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在论述其他相关问题的同时间接性涉及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著名学者阮德信[3]最具前瞻性地总结了网络信用体系建设受阻的原因,提出了网络信用的体系架构,对如何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之后的研究只是在研究互联网或电子商务征信体系问题的同时间接性地涉及到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问题,都是基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平台的视角进行研究和提出对策建议。

在互联网金融概念明晰之后,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征信的研究也更具针对性。针对目前征信系统存在的诸如信用信息滞后、缺少前瞻性综合预测信息等问题[4],一些宏观领域的对策被提出,其中吴晶妹[5]提出以金融征信为核心的互相补充和各有侧重的三大征信体系的设想,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系统等[6-7]。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日益影响,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发显现。但是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理论层次、宏观层面,对于如何建设,建设的模式、架构并无较为系统和具体的成果。

二、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由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强调“金融权即人权”的理念,即所有人都有权利以能够承担的成本获得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力求均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大小企业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权利的公平和“普惠”。这与传统金融以效率为先导的逐利性显然是有分歧的。

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出现,使普惠金融获得了爆发式增长,究其原因在于使普惠金融找到了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根据长尾理论,互联网平台能有效实现“聚沙成塔”,能有效整合过去被认为是边缘化的市场或客户,这与普惠金融的性质及其发展诉求都是十分契合的。因此,创新性的互联网普惠金融降低了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更多的人获得金融服务,更多的借贷交易得以发生,使过去的“边缘市场”――即使不能从传统正规金融渠道获得借贷资金的低收入群体获得了信贷机会。

(二)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与征信

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紧密契合无疑改变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对征信提出了更紧迫的需求。一方面,开展普惠金融意味着客户端的下移――小微企业和个人,使信用风险相应加大;另一方面,以p2p和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较为典型的“自金融”特点,其关键环节就是投资方能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作出自主决策[8],这就要依赖信用评估、征信服务作为其发展的基础设施,即征信是普惠金融的生命线。

与此同时,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亦将推动征信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普惠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客户拓宽了征信对象的范围;其次,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依托的电商平台、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产生的交易行为、关联关系、支付信息,通过云计算、搜索和数据挖掘等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这些信息加以搜集、处理,扩大了征信数据的征集范围和渠道,使征信趋于全面和完善。

(三)互联网金融征信与传统金融征信

互联网金融征信是对传统金融征信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共同构成完整的金融征信体系。较之传统金融征信,互联网金融征信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征信对象不同,传统金融征信的对象是有着丰富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对象则主要是信用记录匮乏、原本没有被传统征信体系覆盖的企业和个人;二是依赖的数据源不同,互联网金融征信中采用的传统信用数据所占比重仅占40%,其余为诸如网络数据、社交数据等非传统信用数据;三是信用评估的主要方法不同,传统金融征信采用的变量较少,主要进行回归逻辑分析,互联网金融征信则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采用机器学习模型数千个变量,显著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降低了风险违约率。

总之,互联网金融征信使普惠金融成为现实。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原本在传统金融征信体系下被忽略、忽视、抑或是“歧视”的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和个人亦有权利获得公允的征信评判,进而以适度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的“金融权”。

三、美国互联网金融征信经验借鉴

在此选择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美国、均创立于2009年的两家开展互联网金融征信业务的企业作为案例展开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的运作以及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开展个人征信的ZestFinance

ZestFinance创立的宗旨是为缺乏银行服务的低收入人群创造有利的贷款和信用环境。它首先将客户群定位为FiCo信用分值低于500分,即在传统征信中被评判为信用能力最低一档的个人消费者,认为这类人群对信贷的需求极为迫切,通常取得发薪日贷款,但是信贷成本太高。

ZestFinance模型的核心是谷歌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一方面对海量、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另一方面对社交媒体进行深入挖掘,竭尽所能地拓展借款人变量。ZestFinance网站宣称,其通过模型对每个借贷申请人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一般能得出超过7万个的行为变量指标,整个过程不超过5秒。即ZestFinance能更高效、更精准全面地评估个人消费者的信用风险,并期待随着模型的日臻完善,这一基于大数据的评估方法将取代传统征信成为唯一的评估标准。

(二)开展小微企业征信的Kabbage

Kabbage以预付款形式向其数万个需要获取资金的小企业提供500―40000美元不等的资金,然后向其收取相应额度的报酬。对这些企业,尤其是网商的征信,Kabbage是第一家将社交网络分析纳入信用评价的金融服务机构,构建了一个以非传统信用维度为基础的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包括商业规模、从业时间、交易量、社交媒体活跃程度以及卖方信用评分等多元化数据。Kabbage不仅重视社交网络数据,而且不断进行征信创新,既鼓励网商将Facebook或twitter的数据链入Kabbage,促进了网商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还根据网店的综合信息生成信用评分报告,鼓励网店为增加贷款额度而积极改善信用评级。Kabbage的坏账率约为1%,大幅低于美国银行业5%~8%的平均水平。

(三)经验借鉴

上述两家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创立至今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概况如下:

(1)客户定位清晰。上述两家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自创立都将客户定位为在传统征信方式下信用状况较低、甚至最低的消费者个人和小微企业,明确了其与传统金融征信在市场定位方面主要呈现互补关系。

(2)发展路径明确。第一步,以单一业务作为切入点,比如ZestFinance的发薪日贷款业务和Kabbage的预付款业务;第二步,随着主营业务的开展,强调依靠非传统信用维度变量、利用大数据技术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信用评估体系;第三步,待发展初创期(一般为5年)后,信用评估体系日渐稳定、成熟,逐步拓宽业务品种,扩大经营规模,使盈利模式更加清晰。

(3)不断进行征信创新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述,互联网金融征信的对象往往处于“长尾”末端,其信用信息越来越表现为其参与的网络交易、社交网络等,更为零散、多变,这就对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在信息收集、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时效性、广泛性、关联性的要求,唯有以技术为支撑的征信创新方能实现。

四、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模式选择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历史机遇

征信是指对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信用信息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保存、加工,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活动①。征信是互联网金融业务流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健康、繁荣的互联网金融征信是互联网金融负债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独立第三方征信平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控股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属明显的央行主导型征信机构;第二类是北京安融汇众征信有限公司的小额信贷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mSp),属行业内会员制征信机构;第三类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类互联网金融机构旗下的芝麻信用为代表,属典型的市场化、商业化征信机构。总的来说,随着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业迎来了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中观行业层面都利好不断的发展契机。

1.宏观政策层面

2014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将“互联网应用信用建设”列入“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网络诚信建设,培育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理念,逐步落实网络实名制,完善网络信用建设的法律保障,大力推进网络信用监管机制建设。建立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对互联网企业的服务经营行为、上网人员的网上行为进行信用评估,记录信用等级。建立涵盖互联网企业、上网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积极推进建立网络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关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机制,大力推动网络信用信息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纲要》无疑从宏观层面为网络信用、互联网金融征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指明了发展方向。

2.中观行业层面

网络金融特征篇5

关键词:超网络;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理论研究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相互耦合的结果,它为传统金融业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也为互联网产业开拓了新型的业务领域和对象。谢平(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或电商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介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两端之间的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2015年市场整体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市场规模就达到9.22亿元。然而,伴随机构和产品的数量持续增长、金融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缺失,造成我国互联网金融事件频发,以众筹行业为例,截至2016年,全国各类型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总计427家,全年倒闭、转型及其他(跑路、提现困难以及众筹板块下架等)平台数量达293家,给消费者、企业、社会带来难以估计得损失。

由于互联网金融事件具有互联网快速传播、金融行业保密隐私的特征,导致我国在应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防控中捉襟见肘,尤其存在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影响程度和范围评估不准、关键人物识别模糊等情况,导致金融运营机构、监管机构应对危机能力有限。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与普通舆情事件差异的基础上,从超网络的视角对互联网金融舆情进行风险识别与管控研究,分别构建了不同级别人物的识别模型、舆论演变模型,以及互联网金融舆情引导策略矩阵,最终从控制、引导、干预三个方面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定义与特征

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针对互联网金融舆情方面,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舆情是指享受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象对所发生的互联网金融事件信息进行传播与互动的过程。根据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发生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金融形势舆情和金融事件舆情。其中,前者是指升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金融市场的波动,如果媒体等传播主体没有正面引导,那么容易引发舆情波动以及相应的资本市场变化。后者是指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与经营有关的资金链断裂、资金挤兑、金融产品亏损等突发事件,该类事件容易产生大幅度的社会舆论,对相关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指互联网金融事件舆情。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今时代,舆情中信息的不对称性正在弱化,传播方式呈现出快速共享、全面透明、多向传播的特征,与普通舆情相比,互联网金融舆情尤其体现为错综复杂性和难以控制性。

(一)影响区域广

不同特征的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和程度各不相同,并且具有行业性、区域性等特征,如某个公共政策引发的舆情事件具有区域性特征,某一产品的质量引发的舆情事件具有行业性特征,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影响范围可能会达到全国,涉事对象能够涵盖社会不同阶层,因此影响范围更大。从爆发过程来讲,普通舆情事件以爆发点是唯一的,呈现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一旦爆发,将会在多地区产生“核裂变”式的连锁反应,在短期内呈现燎原之势。例如,爆发于2015年的“e租宝”事件,涉及金额约745亿元,涉及人数达到了90.95万人,涉事主体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

(二)处理难度大

基于互网金融具有的普惠特征,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造成在不同区域会出现影响程度与范围出现高与低之分。从处理方式来看,各区域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联合协同处理。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同质性,一旦一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很容易波及上下游对象,并且对同类单位和产品造成巨大影响。从处理对象上看,普通舆情事件呈现“线”形特征,关键人物或节点有可能产生在事件爆发的起点,其关键人物或节点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确定位,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呈现“面”形特征,容易出现多点爆发的态势,其关键人物或节点的出现时间和节点难进行清晰识别,其识别与防控难度巨大。

(三)涉事主体多

舆情主体包括与舆情事件有关联的人或组织。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普通舆情的参与主体包括制造者、参与者、管理者和旁观者;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涉事主体一方是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另一方是购买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庞大群体。此外,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由于涉及到违法、犯罪等行为,政府、行业监管主体往往会介入。因此,任何一个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都会涉及多方主体,每一方的角色、人物均不相同,具有错综复杂性的系统性特征。正因为如此,从根源上讲,处理普通舆情事件的目标是平息舆情,但处理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目标是解决舆情。

(四)持续周期长

舆情本身具有突发性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舆情的持续周期存在差异性,普通舆情事件的生命周期大多呈现“正态曲线”分布(见图1-a),从事件的突然爆发到最终消亡是一个正态分布的趋势,其持续周期一般在3个月以内;互联网金融舆情则呈现“梯形分布”特征(见图1-b),此类事件发生之后,人们的关注度会持续攀升,并在一定时间段之后,达到一个长期的平稳状态,该阶段会随着事件调查等工作持续很长时间,其长短由解决方案的推出时间决定,最后随着事件解决,关注度会逐渐回落。

通常来讲,普通舆情事件的持续周期大约是三个月左右时间,并会伴随新事件的发生而逐渐消亡,而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持续周期可能会达到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并且会随着新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发生,推动原有事件朝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例如,在2015年发生的“快鹿事件”,从事件爆发到最终立案调查,持续周期达到了6个月。

互联网金融舆情特征的特殊性,导致对其进行风险识别与防控必然不能采取与普通舆情一样的应对措施,而是应该基于传播网络建立从识别到判断、从控制到干预的防控系统。

三、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研究现状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的识别与防控方面的研究始于2010年以后,张世晓(2012)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对收集到的金融舆情信息可以从定性、定量两种方法角度建立研究分析机制,其中,定性分析主要是对金融舆情主题分类整理和对金融舆情观点归纳整理。定量分析主要包括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基础数据统计和对各类主题、各类观点的占比等进行指标设定。计量方法是基于基础数据运用计量分析舆情变化的影响因素。张金凤、王恒山(2013)从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提出对不良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的管理方法,认为金融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检测部门、网络媒体编辑室,以及通过处理好跟传统媒体的关系获得传统媒体的支持等。谭云明、饶潇(2015)认为网络金融舆情共有“金融市场突发事件、业务表现失败事件、服务缺失与行为失当、制度性弊端”四类,并认为网络金融舆情的处理流程包括信息采集、定量分析、危C预警三个部分,继而提出强化危机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熟悉舆情形成与传播规律等措施。庞引明等(2016)分别从时间节点、时间序列的角度研究了风控模型,指出可以通过大数据集进行试算,并在试算中调整各种参数,就可以训练出适合具体环境和分析目标的大数据风控模型。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范畴可以看出,现有成果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舆情的形成机制、处置流程、防范措施方面,部分学者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实现了情绪识别、影响因素识别等局部防控,但是在传播网络等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不足。本文从超网络的角度,试图揭示舆情事件中各类数据的深层次关系,主要达到如下目标,一是理清互联网金融舆情在线上和线下网络中的传播机制与扩散路径,二是构建互联网金融舆情在传播过程中不同类别舆情人物的识别方法,三是建立“控制、引导、干预”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体系。

总之,本文通过对舆情事件主体、传播态势的准确识别方法,以及处理舆情事件过程与控制体系,为政府、企业等责任主体及时应对舆情事件有实质指导意义。

四、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的构建

nagurney和Dong(2002)最早提出了超网络(Supernetwork)的概念,指出高于并超出现有网络结构可称之为超网络,Bohannon(2009)认为传统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主要关注事件主体中“人”的信息,但是对于环境、时间、区域等事件的动态属性研究较少。我国相关学者对超网络与金融的关系研究较早,王志平和王众托(2008)构建了金融超网络模型,认为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表示实际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连接节点的边则用来表示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李倩倩、刘怡君(2012)将舆论模型的研究从复杂网络进一步扩展到超网络空间中。

相比普通舆情事件的传播机制,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往往是在线上爆发,并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网络层面进行同步传播。此外,互联网金融舆情除了受个体影响(心理、观点、行为)外,还受外界环境(政府、法律、媒体等)的影响,将这些因素分别建模为相关子集网络,再聚集成为超网络,对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图2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舆情网络是一个典型的超网络,对网络节点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的度量,可以研判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引导预期走势的基础。对节点间的度量主要是进行距离度量和连接能力度量,其中距离度量可通过最短路径距离、平均路径长度进行衡量;连接能力度量可通过优先连接进行度量。

(一)节点间最短路径距离

最短路径旨在寻找网络中两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最常用的为Floyd算法,其原理为。

如果一个矩阵D=[dij],其中dij表示i与j的距离,dij>0。若i与j之间不存在连接路径,则dij为无穷大;i与j的最短距离分为是否经过i与j间的k两种情况,可以令k=1,2,3,…,n(n为节点数),检验dij与(dik+dkj)的值,在此,(dik+dkj)分别是已知的i到k、k到j的最短距离,因此,(dik+dkj)就是i到j的最短距离。所以,若有dij>dik+dkj,表示从i到k,再到j的距离要比原来的从i到j的距离短,自然把i到j的dij重写成(dik+dkj)。每当一个k搜索完,dij就是目前i到j的最短距离。将此过程不断重复,当查完所有的k时,dij就是i到j的最短距离。

(二)平均路径长度

平均路径长度(apL)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距离,与之相对的最大距离称为网络的直径,二者共同衡量网络的传输性能与效率。平均路径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apL=■■dij

式中dij为节点i和j之间的最短距离。

(三)优先连接

优先连接是指新增加的关注者的观点、心理总是受到权威机构、人物等具有较高连接特征人群的影响,新出现的节点更倾向于与较高连接度的节点相连接。一个新的节点与一个原有节点相连接的概率Πi与节点vi的度ki和适应度ηi之间的关系满足如下关系。

Πi=■

从式中可以看出,优先连接概率不仅与节点的度成正比,还与节点的度与适应度的乘积成正比。通常情况下,越老的节点具有越高的度,但如果一个新的节点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在随后的网络演化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更多甚至比老节点更多的边。

通过以上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各节点之间的紧密、亲疏程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如表1所示。

五、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人物的有效识别

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全国区域性特征,因此要对舆论加以引导和控制,必须要识别出舆情传播过程中的人物类别。根据相关人物在舆情网络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领袖人物、连接人物、扩散人物、一般人物”四类,其中前三类可称之为“关键人物”,不同的人物类型在线下和线上网络舆情传播中起到领导、联系等不同的作用。

(一)领袖人物

领袖人物对舆情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互联网金融舆情分析中,领袖人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互联网传播中起到意见领导作用的具体人物;另一类是对解决互联网金融舆情起到领导作用的虚拟人物,包括监管机构等权威主体。

对具体领袖人物的识别分为两类,一类是线下领袖人物识别,可以根据线下活动的角色进行确定;另一类是对线上领袖人物的识别,可以通过节点超度、超边重叠度、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距离等进行识别。其中,集聚系数应用较广,可以用来衡量网络中各节点的群聚情况。

设网络中节点i通过ki个节点相连,如果这ki个点完全相连的话,将有■条边,而节点i与这ki个节点间的连接边数仅为ei,则节点i的集聚系数Ci为:

Ci=■

(二)U散人物

扩散人物在网络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分为正面人物和负面人物,负面人物大多为造谣者和传谣者,正面人物大多为辟谣者。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线上和线下的扩散人物可能并不一致,线下的正面扩散人物可以是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线上的正面人物可以是国家权威的社会媒体;线下的负面人物可能是竞争对手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线上的负面人物可能是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损失较大的投资者等。

线下的扩散人物较容易识别,对于线上扩散人物,可以利用K-shell值可识别出网络中的扩散人物,并通过计算这些扩散人物之间的距离,防止负面人物舆论的扩大,以及实现正面人物扩散积极信息的范围达到最大化。K-shell其基本思想如下。

假设边缘节点的K-shell值为1,然后往内一层层进入网络的核心,先去除网络中度值等于1的所有节点以及连边。若剩下的节点里面,仍有度值等于1的节点,则重复上述操作,即去除这些节点和连边,直至所有节点的度值都大于1,把这些去除的节点的K-shell值记为1,也就是说这些节点均处于kls值为1的层。然后依次去除度值小于或等于k的节点及连边(k为整数,k≥2),直到所有的节点都有对应的ks值为止。

(三)连接人物

连接人物是指在网络结构中起到连接作用的人物,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连接的对象包括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交媒体、政府部门、行业监管机构、投资者等多个主体,因此在互联网舆情关系体系内众多的人物中识别连接人物较难。

对连接人物的识别通常由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介数指标(Betweenness)刻画节点对网络结构的连接作用及该节点对其他节点对之间信息的控制能力;二是利用BR(Bridging)方法识别网络中重要连接人物。

例如在图4中,节点m和节点o之间的联系,依赖于连接节点m和节点o路径上的其他节点i、q和p,因此,计算一个节点的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性可以通过计算经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的数量获得,这个数量就是点的介数。令b为介数,则节点i的介数为

综上,领袖节点是舆情网络中影响力最大的节点,即连接度最大的节点;扩散节点是K-shell值最大的节点,该节点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介数或BR描绘的则是节点本身对网络结构所具有的全局影响。通过对线上、线下“领袖人物”、“扩散人物”、“连接人物”的识别,可以制定线上、线下不同的引导、干预策略。

六、基于超网络的互联网金融舆情风险防控方法

(一)控制

互联网金融舆情与普通舆情相比,就是在互联网金融舆情的超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关键人物、领袖人物,并且这些人物在超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各异,因此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很大。目前,在舆情控制理论方面,主要有蜂拥控制(FlockingControl)、牵制控制(pinningControl)两类。其中,蜂拥控制源自仿生学,采用最多的经典模型是Reynolds(1987)模型,该模型按照大自然中鸟群群体蜂拥飞行的特点,通过观察每个鸟的现有邻居来决定其飞行方向。以此模型为基础,HanJ、Lim、GuoL(2006)构建了Boids模型,该模型以Reynolds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间谍鸟”来控制群体行为。蜂拥控制能够通过在系统结构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对特定群体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牵引控制是指通过对舆情网络中的部分节点施加一定的影响进而使整个的网络朝着预期的方向改变。对节点的施加影响可以是随机施加,也可以按照相关的目的特定施加。Lu和wang(2008)基于谷歌对网页重要性进行排序的pageRank算法,提出了计算某一节点是否重要的ControlRank算法,即通过ControlRank值来评定哪些节点是最需要进行控制。节点的ControlRank值(CRi)如下。

综上,互联网金融舆情属于典型的超网络,因此,采用特定牵制的方式进行舆情控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利用ControlRank算法能蛲诰虺龆冉洗蟮慕诘憬行控制,进而实现对整个系统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

(二)引导

1.引导对象的识别

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传播网络中,共有三类人物,分别是活跃人物、焦点人物和领袖人物。活跃人物活动范围广、活动频率高,其传播的舆情内容能够加速整个舆情事件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因此,在舆情爆发的开始阶段要尽可能地降低其传播负面信息的概率,而在舆情的平稳阶段要最大程度地引导其传播正面消息的数量和范围。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活跃人物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类,线上的活跃人物可通过发帖数量、评论数量等进行衡量,线下活跃人物可通过具体的行为数量加以评判。线上活跃人物的可通过节点超度识别,节点超度越大,表明其活跃程度越高,其表率和示范能力越强。

焦点人物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特征的人物,在线上传播中作用明显。焦点人物主要体现为两类,一是负面焦点人物,往往是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的肇事者,主要为线下人物;二是在传播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传播焦点人物,主要为线上人物。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前者会成为众矢之的,往往会变为沉默人物;后者拥有较大规模的粉丝数量,其言论容易得到较大数量的评论和转发,其看待舆情问题的观点较为精确,而且其观点具有长期稳定、持续的特征。在焦点人物的识别上,负面焦点人物较容易识别。传播焦点人物可通过超边重叠度(HyperedgeDensity,Dh)进行识别,其数值越高,焦点人物的程度越高。

领袖人物是整个舆情事件的引领者,其支持率较高,在整个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领袖人物一般分为两类,一是舆情事件本身的事件领袖人物;二是处理舆情事件的权威领袖人物。后者往往是权威机构部门的发言人,对整个舆情事件起导向作用;前者是一般是舆情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舆情受害者的代表。事件领袖人物和权威领袖人物构成直接的对话关系,二者的关系决定该舆情事件解决的好与坏、快与慢。

2.引导策略的选定

互联网金融舆情网络是一个超网络,每一类人物都存在线上人物和线下人物,由于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因此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时,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干预

1.干预的舆情主体

在当今各种社交媒体的作用下,舆论的传播除了受社交网络中个体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媒体、政府等其他媒介的影响。李倩倩、刘怡君(2012)建立了社会舆论超网络模型,从环境网络、社交网络、心理网络、观点网络共同构建舆情的传播与驱动机制。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按照互联网金融事件的主体划分,可分为肇事者、涉事者、旁观者三类,不同主体的心理、观点、行为共同构建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舆论模型。

其中,肇事者是指爆发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经营机构,互联网金融舆情爆发以后,出于保全自己、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观点,责任较大的肇事者往往采取隐匿藏身、秘密跑路的行为,部分责任较轻者会采取投案自首等行为。涉事者是指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中遭受经济损失的群体,当出现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时,对肇事者持有极其愤怒的心理,同时也会出现后悔、自责的心理,涉事者基于各自的经济实力、能力水平会出现孤立无助、内心矛盾等观点,继而出现全体上访、法律诉讼、甚至是暴利破坏等行为;旁观者是指未在互联网金融事件造成损失的群体,该群体包括行业从业者、普通人士等。该群体出于自身考虑,通常对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持有庆幸自己未遭损失、嘲笑、同情涉事者心理,因此会有事不关己的观点,部分旁观者会采取提供法律帮助等行为,但同时会存在指责、建议采取一定措施等行为。

2.干预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舆情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与普通舆情事件相比,解决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目标不是平息事件,而是彻底解决事件,因此,必须借助政府、媒体的作用才能得以解决,所以采取的措施也必然以解决事件为出发点。干预的路径是通过外部环境、自身认知的改变引起相关主体心理的改变,进而促使该主体观点的变化,最后达成行为方式的改变。可见,干预的本质是通过改变达成控制。基于此,干预的措施包括隔离、嵌入、重构三个方面。

(1)隔离

从理论上讲,隔离是通过隔离舆情网络中一条或多条负向超边,进而达到改变网络传播结构的目的。在实践中是指隔离互联网金融舆情超网络中的持有、传播负面信息的活跃人物、焦点人物和领袖人物。隔离的方式包括信息隔离和物理隔离,前者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隔离相关人物的账号、内容等,后者是指对造成极大恶劣影响的人物通过法律手段等实现隔离。隔离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隔离出错,甚至会引起更大波澜的舆情,因此,隔离必须从系统的角度有理有据,一针见效。

(2)嵌入

嵌入是指通过在超网络中嵌入一条或多条正向超边,进而达到通过增加正向超边数量影响整体舆情态势的目的。嵌入的方式主要有信息嵌入和人物嵌入两种,信息嵌入包括以新闻会、媒体文章等形式适时一些真实信息,进而对舆情态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人物嵌入是指在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引入一些权威的政府、法律、权威机构等领域的人士,让其传播特定信息的目的。在运用嵌入策略时,嵌入的时机、内容至关重要,嵌入内容的传播程度和范围直接可以影响到嵌入结果。

(3)重构

重构是指通过改变超网络中的负面超边和正面超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进而实现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舆情达到整体防控的目的。重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重构前应该制定具体的重构策略和紧急情况出现时的备选措施,尤其针对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舆情事件进行重构时,必须考虑到区域联动,做到行动一致、目标一致、方法一致。

七、总结

本文通过借鉴相关学者对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结合金融舆情的特性,得出互联网金融舆情的传播机制、人物识别方法、风险防控措施等,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监测和引导策略。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讲,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链条中的一环,为了有效地监测网络金融舆情,还应该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互联网金融舆情的监测平台系统,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危机预警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建立舆情事件数据库,将消费者数据、宏观经济数据、金融产品数据等融为一体,为深度的信用评价、产品定价等大数据挖掘服务。

参考文章:

[1]YouYouLu,XiaoFanwang.pinningcontrolofdirecteddynamicalnetworksbasedonControlRank[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mathematics,2008(08).

[2]李倩倩,刘怡君.基于超网络的社会舆论演化及应用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

[3]谭云明,饶潇.网络金融的舆情引导策略[J].重庆社会科学,2015(07).

[4]张金凤,王恒山.金融信息网络传播研究[J].金融经济,2013(10).

网络金融特征篇6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网络金融特征篇7

关键词:金融市场;复杂网络;无标度;自相似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723-03

Self-similarityResearchofStockComplexnetworks

wanGXiao-xia,LiXing-ye

(BusinessSchool,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abstract:networkisconstructedfromdatasuchastheseinthefollowingway:firsteachstockistreatedasanode,thecorrelationofstockprices'fluctuationistakenasanedgeonanetwork;thensomemetricandasuitablethresholdarechosen.Usingthetheoriesandmethodologyofcomplexnetworks,wediscussedthedegreedistribution,averagepathandclusteringcoefficientofthestockmarketnetworkandfoundthatthenetworkhasstatisticalcharacteristicsofnetworks-smallworldeffectandscale-freeproperty.wealsoobtainedanotherimportantproperty-self-similaritywithtwomethods:oneisquantitativeanalysisnodedegreedistributionwithR/StheorybygettingHurstindexofstructure,theotherisqualitativeanalysisandcomparingvolumedimensionbyaveragepathlengthandclusteringcoefficientofnetworkwithBoxCovermethod.

Keywords:financialmarket;complexnetwork;scale-freeproperty;self-similarity

证券市场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证券市场由于受企业经济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的心态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它是一个涵盖大量信息的复杂系统。近年来以复杂网络角度理解和分析证券市场,构建金融网络的方法层出不穷。Boginski[1]等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6546支股票,发现股票相关性呈现无标度性。庄新田[2]等基于相关系数构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持续交易的股票为节点的复杂网络,讨论上海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波动,鲁巍巍[3]等对沪深a股构建复杂网络,计算网络的聚集系数,吸引率,讨论不同行业的聚合强度及其对沪深a股市场股价波动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节点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吸收率等,都从网络节点对网络的影响程度方面考虑,对于复杂金融网络的另一特性――自相似性并无研究。

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是指网络局部和整体在某些特征上相似。对于固定网络自相似性的研究一般是利用节点内部互动性来探测网络的演化过程。自相似系数的测量方法是由C.m.Song与S.Havlin[4]提出利用重构化测量,以及R.Guimera,L.Danon[5]提出利用邮件系统测量社区结构的相似性,他们也用这些方法描述了一些现实网络的自相似性[4]。

1复杂金融网络建模

1.1数据来源

笔者随机抽取从2007年9月28日至2010年2月26日沪深a股的500只股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每只股票月数据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平均值计算股票的对数收益率,然后用对数收益率序列建立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关系数值化研究复杂金融网络的拓扑特征[6]。

1.2复杂金融网络建模

以沪深a股为节点,股票相互影响关系为连边构建无权无向网络。设股票i在第t时刻的平均价为xi(t),xi(t)为股票i在t时刻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和最低价的平均值。

为股票i对数收益率。定义股票i和股票j的相关系数为:

其中e(yi)表示股票i在n期的平均收益率,

由定义知:ρij的值域为[-1,1]。若ρij=1,表示股票i和股票j完全正相关,表现为同向增长或降落;若ρij=-1,表示股票i和股票j完全负相关,表现为反向变化;若ρij=0,股票i和股票j完全不相关。计算n只股票对数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得到一个n×n阶对称相关系数矩阵p。选取合适的阈值,将系数矩阵p进行量化,得到一个只有0和1的稀疏矩阵,此矩阵便作为金融网络的邻接矩阵。

1.3复杂金融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

1.3.1节点度分布

节点度是指连接节点的边数,节点度分布是指一个任意选择节点恰好度数为k的概率,也等于网络中节点度数为k的节点数占网络节点总数百分比,用分布函数p(k)来表示。

1.3.2平均最短路径长度

若一个包含n个节点的无向网络,,其中dij为节点i和节点j的最短距离,也是节点i,j最短路径所经过的边数。考虑到每个节点到期自身的距离为0,无关联节点的距离为无穷大,此时存在问题,所以对进行修改,得到“调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在股票网络中,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是任意两只股票相关中介数量的平均值,反映网络的大小和分离程度。

1.3.3聚集系数

考虑节点i,它通过ki条边和其他ki个网络节点相连接,则它们之间最多有ki(ki-1)/2条边连接,但ki个节点实际有ei条边,所以节点i的聚集系数ci,,网络的平均聚集系数为。聚集是用来刻画网络的小集团形态,说明邻近集团在相关性意义上的凝聚程度。

2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研究

相识性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描述相识性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对象看作为某k个维特征空间的点,对象的相似由点与点间的距离来确定,另一种衡量相似性方法是比较对象之间的一般特征和一些典型特征。自相似性是一种特殊的相似,是对象本身的一种特性,是对象局部和整体相似。

虽然C.m.Song等用重构化能测量网络的自相似性,但此时网络只能是固定结点的网络,而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是动态增长的过程,如社会网中每个人认识的朋友数在不断地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数量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鉴于这些动态变化的网络,本文分别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研究复杂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

2.1基于R/S分析的金融网络自相似性分析

设网络为动态增长的,网络节点不断地增长记为n1,n2,…ni,计算节点在ni时度分布的累积极差R(k)和标准差S(k)。

设x(k)为网络节点是ni时各节点的度数,的均值,也为网络的平均度数。

累积极差R(k):R(k)=maxx(k,ni)-minx((k,ni)

标准差S(k):,则关系式为,

R/S为重标极差,H为Hurst指数,所以

具体计算:以lnni为自变量,lnR/S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进行线性拟合,所得直线的斜率即为H的估计值

复杂网络自相似性与Hurst指数的关系[6]

若0≤H

若H=0.5,说明复杂网络节点是互相独立的,度分布是随机的。

若0.5

2.2基于容量维数的自相似性分析

基于分形思想,用半径为r的尺子去测长度为l的尺子,所需尺子个数为

用半径为r的小圆去覆盖面积为S的圆,所需小圆个数为

用半径为r的小球去覆盖体积为V的球,所需小球个数为

以此类推可用半径为r的客体去覆盖被测对象,所需个数n(r)的值与r的取值关系表示为,

定义D为相似容量维数,取对数得相似容量维数[7]

本文计算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的D来分析复杂金融网络自相似性

3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是分析动态复杂网络的自相似性,所以用不同数量的股票来构造网络。

1)分别用200,250,300,350,400,450,500不等数量的股票构造金融网络,然后基于R/S分析用各网络节点度分布来求Hurst指数,在matlab编程基础上得到H=0.823,可知复杂金融网络具有自相似性。取阈值为0.85,构建股票网络并计算各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

实证研究发现在网络平均度数缓慢增长时,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也是网络拓扑特性自相似性表现。

2)选用200,250,300,350,400,450,500只股票分别构造金融网络,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

比较300,400,500只股票时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然后采用修正法[3]求相关系数的概率分布。文献[3]提出采用修正法求相关系数矩阵,来消除时间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不能做修正,尽量保持原有信息,这才能反应真实的市场环境。因为首先证券股票市场存在在投机行为,趋利性等很容易造成追杀跌涨的“羊群效应”,其次证券市场受到经济周期和行业因素的影响,而每个行业都要经历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成为行业生命周期,再次证券市场还受到产业政策等影响。笔者用修正法[3]对300,400,500只股票构建的网络进行了修正,得到图3~图4。

显然修正后的相关系数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符合强势有效市场的假设,但中国证券市场目前状况是弱势有效市场,证券价格只能反映历史信息,还存在内幕信息等,所以本文不对收益序列做任何修改。

在阈值为0.85时各股票网络都表现出很好的无标度特性(如表1所示):(最小二乘法)。

给出在阈值为0.85时节点为300、400、500的度分布图1。

以500只股票构造的网络为整个复杂网络,300只和400只都为局部小网络,得到容量相似维数。

从表2中可以看出Dl,Dc都比较相近,所以得动态的网络也具有自相似性。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复杂网络的理论分析了金融市场的网络特性―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无标度则表示网络节点分布不均匀,网络中有地位比较重要的“中心点”,可知股票市场存在影响力比较大的股票或是行业。实证研究结果得出,金融网络的幂律指数大概为1,这与庄新田[2]等人得出上海证券市场网络的幂律指数为0.8219和0.7930差异不大。本文还着重介绍了两种方法分析金融网络的自相似性,这说明金融市场变化趋势有一部分依赖于过去,到底依赖程度有多少,就需看整个金融市场自相似程度,这便成了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BoginskiV,BurenkoS,pardalospm.Statisticalanalysisoffinancialnetworks[J].ComputationalStatistics&Dataanalysis,2005,48(2).

[2]庄新田,闵志峰,陈师阳.上海证券市场的复杂网络特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7).

[3]鲁巍巍,林正春.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沪深a股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11).

[4]SongChao-ming,HavlinS,makseHplexnetworksareself-similar[J].nature,2005,433.

[5]GuimeraR,DanonL,Dlaz-Guilersa,etal.Self-similarcommunitystructureinanetworkofhumaninteractions[J].physicalReviewe,2003,68.

[6]周艳波,蔡世民,周佩玲.金融市场的无标度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39(8).

网络金融特征篇8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覆盖和冲击,互联网金融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金融产品的创新不断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对用户基础性需求和可用性需求进行了契合性分析,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需求契合性

1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例如支付终端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成为智能手机用户的重要支付手段,传播速度十分迅速的网络证券已占据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中很高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中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基础上衍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金融需求。从金融需求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契合性上看,互联网金融产品较传统金融更符合普惠性的大众需求特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产品用户参与要求更低,更加体现出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精神,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亲民”感。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上不断创新出现的支付手段、众筹、p2p理财等创新极大的降低了金融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必将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从而改善社会大众的金融习惯。

2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快捷便利和创新产品对传统金融产品的覆盖和补偿促进了更多的人选择互联网金融来满足金融需求,反过来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金融互联网化已经成为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众筹融资

以期权、股权和实物作为投资者投资回报并在互联网上进行融资项目的股权或类股权融资方式称为众筹。美国的Kickstarter和我国的天使汇是众筹融资的典型代表,众筹融资在互联网平台上具有融资项目多样化、融资门槛低和项目创意性等特征,一般融资流程首先在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需求审核、宣传和,投资者根据融资者的项目门槛、创意等进行选择性投资,资金的投资方式可以直接投资或进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投资,融资者的项目成功后向投资者进行股权、红利和现金实物的回报。从众筹的特征来看,融资发起人的门槛很低,具有草根性,而投资者的门槛也较低,因此项目具有很强的落地能力。另外,众筹中的投资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意性,其覆盖面也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影视、音乐、科技、游戏及设计等,在众筹融资过程中融投双方的信息共享程度较高,投资的效率和成功率较高。

2.2p2p网络借贷平台

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中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常见的是p2p网络借贷平台。基于互联网信息共享基础上的新借贷方式,p2p网络借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个人与个人借贷发展成为p2B、p2C等多种模式,因此p2p网络借贷从模式创新上看属于“伙伴对伙伴”的网络借贷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具备相同偿债能力的伙伴间的借贷方式。p2p网络借贷平台极大的解决了个人金融借贷快捷性需求,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沟通性,更直接的实现了信息共享,消除了传统金融中介的存在,为借贷双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3金融机构互联网

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的产品和业务延伸发展也成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已经成为社会熟悉的金融模式。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融合解决了金融供需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处理成本,降低了机构的运营成本。金融机构互联网目前分为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和银行互联网,其中银行互联网是覆盖面最广泛的金融机构互联网,随着手机职能终端在支付上的创新,手机银行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账户转账、查询、贷款和理财购买等多种金融需求,具有很强的便利性。

2.4互联网金融门户

随着资本市场发展的多层次需求,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也日益成熟。互联网门户网站利用信息平台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汇集客户信息与资源等多项金融功能,为平台参与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例如陆金所、融360等多元化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门户已经吸引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金融资本交易数量也十分巨大。互联网金融门户满足用户贷款、理财等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便利的金融产品、服务的“搜索+比价”,促进用户更好的对金融产品进行了解,提高了社会对金融投资的参与度,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2.5移动支付及第三方支付

移动支付最大的特点是支付终端的移动性,即在移动通信设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货币价值支付或债权清偿方式的支付转移。第三方支付则是客户的资金结算、货币支付等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客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资金关联关系,提高客户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我国近年来的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发展十分迅速,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交易额已经达到了79924.7亿元,近五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超过30%。

2.6大数据金融

建立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大数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数据分析手段实施上的一种创新。大数据金融可以有效的对贷款中的风险进行数据分析,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信用风险的发生。目前大数据金融的发展和应用主要体现在征信系统和网络贷款方面,其中征信系统是指通过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对贷款的征信管理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中心和阿里金融的征信系统,网络贷款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借贷资金的供需平衡,使网络贷款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的需求。

3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契合分析

3.1基础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金融产品已经成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必需品。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逐渐被更多的投资者所接受。资金的供需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直接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较之传统的金融具备了更高的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改变了用户的金融需求模式,用户金融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金融需求日益广泛化。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随着财富的积累不断呈现出广泛化特点。一方面,社会对投资理财和保险的偏好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社会大众的金融消费随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扩大也更加广泛。其次,金融需求向个性化趋势发展。

随着年轻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金融需求也在不断向个性化趋势方向发展。用户在物质化不断满足的基础上对需求属性的权重要求更细致,金融需求的分散程度更好,另外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生活情境下的金融需求也会发生个体化差异。再次,社会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金融需求日趋理性。随着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用户在金融产品消费和需求方面日趋理性,更加关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更加倾向于获得同等收益的同时保证了自身财产的安全。最后,金融需求日趋关联化。金融需求从社会行为上分析是金融功能性和人社会性的复合性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明晰化和社会机构的复杂化,用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对不同金融需求呈现出关联化特征,例如用户理财方式不断关联化,股票、期货、理财产品和储蓄等都可以满足其金融需求。

3.2可用性分析

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保险、证券和交易所等中介和市场发展而来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满足了用户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上均得到了一定体现,因此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对用户的金融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首先,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的低成本性。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金融生态,不断拓宽辐射边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辐射能力更强。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的金融普惠建设中,金融机构有效的降低了金融的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金融实体网点的运营和维护费用大大降低,第三方支付和网上银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网络商业模式和电子商务不断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融合与丰富。

其次,互联网金融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方式改善了金融行业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领域的数据处理方式融合促进了动、高速、网络化的运算步入金融领域,缓解了传统金融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资源如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不再依存于传统的金融中介和市场,金融资源将以最优的方式配置给需求者。

再次,金融安全随着日益完善的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方法不断得到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风险管理能力始终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关键,也是影响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搜集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不断完善着风险分散和风险控制能力,同时不断对金融供需双方的主体进行信息管理和分析,保障了金融安全。

最后,用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上得到了满足。互联网金融通过信息处理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收集、分类和整理,针对性的向用户推荐个性化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云计算分析技术不断开拓用户个性化需求特征,根据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金融服务并推送金融产品信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被动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了配置金融资源,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金融服务。

4结语

本文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的众筹融资、p2p网络借贷平台、金融机构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门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用户金融需求之间的契合性,认为用户对互联网金融需求存在变化趋势,同时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改变了用户的金融需求,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用户金融需求具有契合性,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

参考文献

[1]闵庆飞,刘振华.移动商务典型应用及个人用户的采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邓新明.中国情景下消费者的伦理购买意向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5(3).

[3]黎志成,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10(6).

[4]苏惠香.网络经济技术创新与扩散效应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金融特征篇9

关键词:新常态;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防范机制

近几年来,互联网慢慢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广泛应用由此也产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等等的一系列新型金融模式,也就是互联网金融。中国的经济发展己然进入了新常态,这也恰恰代表着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新常态,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比普通金融服务效率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其交易成本和多元化更加吸引着人们,也适应人们的需求,提升了微型金融和农村金融的普惠性水平,在这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被政府最高决议层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时也是传统金融的有力补充。但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逐步扩大,互联网金融相较其他行业而言,其风险性也是远远高出传统金融的,其风险的产生特征表现为突发性强、隐蔽性强、传染性快,而且一旦出现风险就会直接波及到其他传统金融行业,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举个例子:在p2p融资模式中,客户资金未在第三方的监管下运行,这会导致大量的客户资金被非法挪用或者从事其他非法的高利贷现象。北黑客攻占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导致客户的信息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这就直接诱发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挤兑现象等等诸如此类。因此而言互联网那个金融非常有必要进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排查分析,找出积极应对措施和有效的防范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健康新型的政府监管框架,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长远发展。

1互联网金融概述

顾名思义,互联网金融就是区别于传统金融建立在互联网体系上的一种衍生金融,目前来说我们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衍生金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一些学者看来,互联网金融也就是一种依附于网络技术平台与先进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下来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服务,其主要运营模式大致分为,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即p2p、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等。

2互联网金融特点与风险分析

2.1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金融的特征相符,但是由于其依附于互联网产生的原因,其开放性和兼容性是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其丰富的网络特征,其产生的网络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其具有的网络特点包括开发、平等、互动等等,而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网络平台互动加之于合理的服务与合同而形成的产品效应由用户数量来决定的新兴消费着经济。即便如此,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还是有着相同点,虽然业务展开依附于网络平台但其核心未变,核心还是为了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最不同的地方应该在于,互联网金融追求的是用户体验,是金融行业为了更加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金融服务模式。

2.2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2.2.1网络技术存在风险

因为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运行的金融产业,其一系列操作都要依附于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传输来处理用户的交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就产生了无形的风险,其风险之大我们无法估算。由于当前的网络技术还不是特别完善和成熟,即便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成熟就会接踵而来电脑病毒、黑客入侵等一些网络原本就存在的问题,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巨大影响。另外,网络软件和设备硬件的损坏瘫痪、网络信息的泄露篡改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会面临比较大的难题,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性能开发都是巨大的挑战。

2.2.2操作性风险

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依附于网络所以对操作者技术性的要求很高,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在技术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说包括操作不当或者网络原因操作失败的一些内部流程、工作人员的流失、本身系统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外部不可预见的因素对互联网金融造成一定损失的可能性。操作性风险存在着可控性较小却涉及面广泛,与此同时关联性较强等特征。

2.2.3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属于经济新常态下新兴的一种网络金融服务,国家对其定义不是很明确,对于分业经营、监管模式、监管主体等具体分化依旧很模糊,这就使得互联网金融处在一个相对无人监管的领域。

2.2.4虚拟风险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的,依附于互联网的互联网金融含无疑问也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在这一特征下,互联网金融就会处在一种真假难辨的真实性怀疑层面,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存在很大疑问这就使得交易中信息的不对等,从此让很大的不法分子钻了漏洞,虚假身份进行网络诈骗、洗钱套现等等行为屡见不鲜,同时对于沉淀资金监管不周,增加了支付风险。

3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3.1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市场监管就是市场准入监管,也就是事前监管。因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金融业积极应对新常态下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一种转型,是对传统金融的一种补充。因此,互联网金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监管自然不能全部否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和认真应对,保证交易的真实可靠,安全。

3.2完善法律体系

由于互联网涉及面广且在我国的法律监管领域是不明确的存在,可以称得上是灰色地带,不能很好地通过严格的法律进行监管,同时也因为我国的网络发展时间短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导致法律层面上的空缺,界定也不是很全面,针对以上情况,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完善法律体系,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的完善,明确监管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消灭在监管过程中的灰色地带,同时也应该出台相关的司法文件严厉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强有力的保障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安全,为网络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环境。

3.3个人信息系统的完善

由于互联网见习双方的身份信息存在不对等不对成的问题,而互联网又是一个虚拟性的载体,个人信息得不到真是的保障,由此可以在互联网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增加信用评估环节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实名认证、信用评估等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搭建一个真透明的交易平台,国家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法律实施监管,确保登记个人信息的真实可靠。

网络金融特征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p2p借贷;运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66-02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互联网与金融相互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目前主要包括网络支付和网络融资两个领域。

网络支付发展较早,体系已逐渐成熟,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依托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及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在技术、产品和业务模式上推陈出新,提供类银行服务或再包装银行已有的产品逐渐涉足金融领域,如支付宝的快捷支付、二维码扫描付款、信用支付以及余额宝和财付通等。

网络融资是以互联网企业为主体,资源配置直接在网上,基于“大数据”的思想进行数据挖掘,对平台上客户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信息的广泛获取和精确分析达成供需完全匹配,通过运用云计算挖掘客户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累积的信用和行为数据,建立电子商务信用评级机制,供需双方信息完全对称、交易成本极低,形成“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打破传统金融渠道提供小额贷款融资。破解了困扰银行业多年的小额授信信用评级问题,成功化解游离于传统授信渠道之外的企业和个人融资困境,在无金融媒介参与的情况下高效解决企业融资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供需对接问题。p2p借贷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直接性的微小贷款的融资模式,以人人贷为代表的p2p借贷模式正在绕开银行实现小额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直接架空了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直接融资市场”。

2p2p网络借贷融资模式

p2p是“peertopeer”的简写,中文翻译为“人人贷”,是个人对个人借款的意思。所谓p2p借贷(peer-to-peerLending),是指个人在诚信的基础上,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通过网络平台牵线搭桥,将资金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借给有资金需求的借款者,贷款方也在p2p网站上贷款需求,实现点对点的信息交互与交易。其中,中介机构负责对借款方的信用水平、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这意味着,在网上通过鼠标操作,就能借钱给网友或是向别人借钱。所谓p2p,就是指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和有借款需求的资金需求者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牵线搭桥,使用抵押借款的方式将资金供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其实是一种民间借贷方式(贷款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其平均15%~30%的收益率很有吸引力,其金额通常为几千元到几万元,相当于小微贷中的微贷或极微贷。作为一种影子银行的新形式,p2p网贷在国内正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全国网贷平台已超过300家,今年以来全行业的成交量高达200亿元。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交易金额而言,国内的网贷行业都可以说是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的p2p借贷从交易模式上看,按照有无担保和抵押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以拍拍贷、红岭创投和宜信为代表。

第一类是线下交易模式,这类模式下的p2p网站仅提供交易的供求信息,具体的交易手续、交易程序都由p2p借贷机构和客户面对面来完成。以“宜信”为典型代表。线上模式的网贷公司在网络上搭建借贷信息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资金信息、资信证明、信贷审核等服务,依靠收取服务费、中介费等赢利。而线下模式的赢利除服务费、中介费外往往还包括可观的息差,超过10%的息差成为线下网贷公司主要的赢利来源。

第二类是有担保线上模式,承诺保障本金的p2p网站,借款人和出借人按照信用等级等信息安排交易。一旦贷款发生违约风险,平台承诺先为出资人垫付本金。以北京的“人人贷”、深圳的“红岭创投”为代表。线下发展贷款端,线上发展理财端,将两种模式进行整合,各取其优势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发展。这一模式具有发展速度快、将网络的虚拟世界落到了现实,风险可控性更强的特点,同时没有了债权转让过程中居间人的存在,使债权更加清晰明确,放款人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第三类是无担保线上模式,不承诺保障本金的p2p网站,借款人和出借人通过其网站竞拍交易,当贷款发生违约风险,平台不垫付本金。以“拍拍贷”为代表。

p2p网贷最大的优越性,是使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借款人在虚拟世界里能充分享受贷款的高效与便捷,其特点和特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诚信、互助、普惠”的价值精神。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

一是便捷透明,投资人与借贷人直接签署个人间的借贷合同,一对一地互相了解对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借方可以及时获知贷方的还款进度;二是信用甄别,出借人可以对借款人的资信进行评估和选择,信用级别高的借款人将得到优先满足,其得到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更优惠;三是分散风险,出借人将资金分散给多个借款人对象,同时提供小额度的贷款,风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分散;四是门槛低、渠道成本低,p2p网络借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用的传播者和使用者,信用交易可以很便捷地进行,社会闲散资金可以更好地进行配置。

3p2p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风险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p2p网贷运用民间资金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导民间借贷合法、规范、健康发展,将民间闲置资金转化为企业发展资本。但是,国内p2p模式仍在征信体系、投资理念、监管环境方面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1)征信体系不成熟,目前央行征信体系仅对银行和部分的小贷公司开放,对p2p公司仍未开放,征信体系开放有助于提升客户的贷款体验。在中国香港、日本、美国,仅通过身份证就可通过征信体系提取到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而决定可否贷款、贷款的期限和额度。用户投资理念成熟度有待提高。

(2)法律监管风险。我国p2p网贷公司实质是在利用互联网开展借贷活动。我国涉及民间借贷的法律少之又少。关于p2p定义、准入、信息披露等均处于立法空白的境地。现国内p2p借贷平台有1000多家,由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的资金放贷无法进行监管,因此当前该行业普遍存在不正规运作现象。由于p2p设立门槛低,在缺乏相应法律规范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很可能带来一系列操作风险。目前较为领先的p2p公司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合作,建立资金账户,起到了银行托管证券账户的类似角色,发挥资金监管的作用,但目前商业银行仍未有开展p2p借贷公司的资金监管业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p2p网贷公司很容易出现突破线上业务模式,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发、设计所谓理财产品从放款人手里吸储再转手放贷的非法集资形式,甚至转化为高利贷公司。

(3)市场交易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一般不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5倍,最高不超过10倍。而网贷公司担保倍数突破10倍警戒线是业内常态,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大面积的违约将拖垮网贷平台。在p2p网贷平台为了方便交易,都会将原本应该在个人账户之间直接支付和结算的交易资金,在机构为客户设置虚拟账户中支付结算。但是在这种支付结算方式下,无论是因为经营不善还是机构道德原因出现的机构倒闭和资金亏空的情况,都非常有可能给客户造成严重损失。

(4)p2p的贷款风险。p2p贷款获取和审批没有突破传统的金融方式,信息不对称核心问题未解决。信息掌握和审贷技术与银行等比较,缺乏优势。国内征信体系较弱,行业快速发展仅仅最近两年,本身数据积累和审贷经验非常有限。审贷技术基本基于银行和小贷公司的技术,审贷技术人员也多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技术难以超越银行。如果经济周期进一步下行,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平台资产方坏账率迅速上行。高杠杆下附带担保的p2p平台,将承担损失远远高于资本金,可能破产。如果涉及资金池业务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贷款客户最容易受伤。

(5)信用道德风险。p2p完全是陌生人之间的信用借贷,且资金实际用途也很难监测。由于资金流量规模较小,多数银行并不给予p2p网贷公司资金托管服务,这便给部分恶意创办的网贷平台提供了利用管理不严的资金托管机构进行欺诈的机会,这也是“淘金贷”和“天使计划”诈骗案得以发生的原因。由于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征集、评价、跟踪体系,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等也没有与网络借贷公司实现对接和共享,这样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既影响贷款效率,也将影响贷款质量。公司的规模、自有资金限制可能带来的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也进一步增加了来自公司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网络借贷成本过高也是导致风险的因素之一。

4发展前景与政策建议

目前,除了p2p网贷为市场提供小额贷款的模式外,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相比较而言,一方面,网贷运营的成本远低于小贷公司,另一方面,其为无法提供担保、抵押的群体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最重要的是p2p网贷由于借助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规模上的发展空间远大于以自有资本放贷的小贷公司。而相对于传统的民间借贷,p2p网贷消除了向亲朋好友借款时欲说还休的尴尬,并且高度分散化的投资使得即便发生信用风险也不至于对贷款人构成太大影响。通过互联网把更多的用户(理财人和贷款人)直接对接,是一个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过程,同时会完善账户体系,未来p2p平台可能会与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合,建立完整的支付体系,成为一个互联网端可以实现的借、贷、汇的类银行业务。

一是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出台p2p网贷的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其所处地位,对p2p网贷公司的性质、组织形式、经营范围、业务指标等予以规定。应尽快建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p2p网贷的金融监测和管理。建立p2p网贷信息监测机制,主要检测其借款用途、借款利率、贷款期限、偿还状况等。对p2p网贷公司的成立做出限制条件,提高公司成立的门槛,减少行业内部其鱼龙混杂的情况,对公司发起人及法人的信息要求实行强制性披露机制,对其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进行全面披露。

二是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规范资金监管建议p2p平台的转账资金、风险准备金等实行第三方资金管理平台,以更好地实现资金管理。还应考虑建立全行业的信用体系,相关信息行业内共享,可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行业协会推行,并可逐步对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改善p2p利率定价手段,创新风控机制创新p2p利率定价手段,结合地区、行业、产业等实际情况,确定p2p平台合理的利率范围,规范利率定价,防止高利贷行为的产生。

三是进一步鼓励信用中介机构发展,推动征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国外先进国家的网络信贷平台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拥有完备规范的个人信用体系。机构获得各类信用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网络信贷平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5-26

[2]熊建宇网络金融的特点及安全体系构建[J].科技信息,2010(3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