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52

城市生态管理篇1

1生态城市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2.1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2中国目前的城市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2.1目前的城市状况

“九五”期间是环境保护大发展的五年,集中体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族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等方面。但是,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全国有36%城市河段的水质为劣5类,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受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66.7%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仍然严重;全国城市垃圾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还不到总量的10%;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2001年监测区域55.7%的城市噪音处于中度以上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市民发生多种疾病。

2.2生态环境建设的起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3.1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2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提出以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3.2.1转变思想,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从不可持续发展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转变。其内涵包括: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果转向追求长期的间接经济效果;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生态合并的高效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这个转变就不可能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这对决策者和企业家尤为重要。因为决策者的思想影响一片,企业家影响一个企业,企业往往是环境污染大户。我国目前的干部制度是任期制,任期内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经济绩效。这很容易使干部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要完成这种思想转变必须把干部任期内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功与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就是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历史文化,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除了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外,还应:(1)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2)使市民形成“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污染是要付费的”的概念;(3)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规范那些不规范的环境行为。

3.2.2加快理论研究,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现在可持续发展到处都在讲。但是,如果没有能够指导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经济理论和具体的评价指标,又如何知道决策和实践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呢?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都是重资源开发,以发展国民经济为主线兼顾市民的基本生活要求。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建立一套适用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应采用整体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已经包括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也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为不少人所接受。政府应积极支持和组织环境经济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使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发展成为包括“新财富理论”的多科学、多层次、多分支、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其领域包括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森林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以及这些领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以环境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同时指导国民经济发展。这是一个机遇,中国应该走在世界前列。

(2)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目标、结构优化目标以及效率公平目标。这些目标又应按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初级、过渡、高级阶段)分解为阶段性的目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用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来衡量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能力和协调度。设计的指标应灵敏度高、综合性强,既有持续性指标、协调性指标,又有监测预警指标。选择指标的原则应注意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现实性。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来编制城市规划条例、械市建设条例和城市管理条例。

3.2.3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生态平衡维持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

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城市。应该集中力量做好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行为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与公众行为。这三种行为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而不可持续发展或可持续发展都决定于这三种行为。在过去的发展模式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行为都没有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制约,没有把自然环境纳入到经济系统中,致使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大。

政府应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加大力度、有效的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1)国家应提升国家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实质性的参与国民经济决策活动,重大项目从初步方案拟订就应征求国家环保总局的意见;(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的建设,完善体系、加强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和敬业精神;(3)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中设置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协调机构,负责政府各部门间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监控,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计划的实施;(4)强调城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行为中的地位和责任。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

市场推进就是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但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既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承受力。

在公众环境意识普遍不高、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只依靠宣传教育难以遏制“边建设、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情况发生,政府应该强化执法监督。有效执法监督的前提是: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化建设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这在西方国家法律上有明确规定。而且公民环境权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现已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议政权和环境索赔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随着环境法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将既有理论依据,又有法律依据,更有群众基础。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公众参与,应体现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环境投资参与和个人环境行为等方面。要真正做到公众参与,必须:(1)修订法律,明确公民的环境权,使公民明白自己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2)修改决策程序,使公众在决策过程中有参与环节;(3)培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机制。

3.2.4把握关键环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为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应采取以下对策:(1)修改现行的《城市规划条例》。充分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3)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4)强调专家论证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以避免“拍脑袋工程”、“政绩工程”和“长官意志”。(5)建立公众参与的正常渠道,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代表市民的最大利益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公平。

生态城市规划除了常规内容外,还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首先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2)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空间布局,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优化原则;②功能分区原则;③景观稳定性原则;④可持续发展原则;⑤活化边缘原则。

(3)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4)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减少污染产生。

3.2.5突出城市个性特点,树立城市生态风尚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如:①限制甚至拒绝摩托车进城;②限制汽车数量增长、提倡公交车、使用环保车;③提倡以自行车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④提倡使用布袋子、莱篮子、饭盒子,拒绝“白色污染”;⑤提倡“绿色旅馆”、“绿色饭店”,禁止旅馆业提供一次性用品;⑥提倡商店与厂家结合对商品实行全程绿色服务;⑦提倡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家庭;⑧有条件的城市应限制建筑高度,提倡使用洁净能源。

3.2.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城市生态管理篇2

关键词:水生态管理保障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淮南市城市水资源及生态系统管理现状

1、淮南水资源总量及使用现状

淮南市属淮河水系,淮河干流自西向东穿越市境共计长87公里。主要的支流、湖泊、洼地及小型水库蓄水量约为6.23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6.18亿立方米,供水总量18.2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88.3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71.5立方米,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50.5立方米。

2、淮南市水生态系统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水生态系统管理大多是水利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淮南市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1)城市涉水部门职责分工不明

目前,淮南市,城市外河有水利部门管理,城市内河基础建设多由城建部门管理;供水水源地由水利、城建部门管理,但供水系统则有城建部门管理,供水管网和水费征收又由自来水公司管理;城市污废水处理单独由污水厂处理,而大量的工业废水处理靠企业自身,甚至更多的含氮、磷等农业废水则不作任何处理排入河内;水量、水资源等由水利部分管理,而河流水环境监测由环保部门管理。这种管理体系首先造成了信息不共享,投资建设重复、资源浪费的现象,再有分工的交叉造成了外河防洪墙越来越高,内涝无法排除;供水水资源日益紧张,自来水公司却鼓励用水提高水厂效益,却保证不了水源地卫生安全,水量调配不均匀的同时水质还得不到保障,不仅严重阻碍了这座以工矿企业为发展主线的城市建设,而且还造成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退化、萎缩,恶性循环的局面。

(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管理

在水生态建设治理方面,各部门都能意识到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可重建轻管的局面一直难以破解,运行效率低下甚至是完全停滞状态,造成了工程投资浪费的同时,也破坏了已有的水生态框架结构。

(3)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

随着经济转型期的到来,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资源的市场化已达相当程度,但同样作为基础资源的水资源及水环境市场,其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仍处于起步阶段。规范的、具可操作性的运作方式、投资渠道、经济补偿机制等与石油、煤炭等资源的市场化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

城市的水生态系统管理涉及多方面、多行业、多种因素,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城市中水功能区的管理、入河湖排污口规章、水污染事故的解决和行政法律处理等均缺乏切合淮南实际的抓手,导致现有法律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不理想。

二、淮南市城市水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技术

(1)水生态系统综合判断

通过水生态系统综合评判,可以摸清水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水系统分布状况、水资源水量、质量、时空分布等变化规律的分析,开发利用、保护整治条件的分析与评定,以此来于是供应需求的可能范围和规模,也可为其他各领域的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2)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判断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地区条件下(包括城市自然与社会条件),水资源能满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极限支撑能力。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数量基本上是常数,但通过人的优化管理,对地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说一定水量的水资源,对不同地区、不同管理它的极限支撑能力是大不一样的。水资源质量同样是决定承载能力的关键,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社会经济的支撑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是解决水生态系统管理的关键问题。

(3)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是人类对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途径之一,事关水生态系统的兴衰,更形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建立合理的优化配置模式,实施有效的调度措施,才能有利于健康水生态系统的形成。

三、适合淮南市水生态系统现状的管理模式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城市水管理观念,打破分行业分部门交叉管理的局面。考虑到管理涉及的关键技术及结合现有行政分工状态,参考有关国家先进社会管理经验,现提出由水利、城建、环保、、文保、市政、自来水公司等涉水单位共同成立“城市水生态管理协会”,实现城市在水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互相协商,做到内部的涉水信息共享,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管理和维护。

其次,建立新型的水工程管理模式。第一,公益性水利工程,要分清责权,明确主体责任,管理机构必须是行政事业单位,并推行“管养分离”的管理体制,即在工程管理中引入“物业管理”模式,“管”有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养”则推行承包责任制,走向市场,逐步实行企业化养护。第二、经营性水工程的建设应改革现有的水利投、融资方式,尽量实现社会筹资,走企业化管理方式,走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第三、综合性水工程,要具体分析公益投资与经营投资所占比例,合理确定投资、运行费用分担,在工程管理中,可采用合同制形式,收益分清、权责明确,使工程既发挥公益社会作用,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再有,要建立适应目前淮南经济环境的水价市场。淮南市2012年全市用水总量为18.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6.30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4.4%;工业用水总量9.5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52.1%,并且工业用水中,火电用水量6.87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37.6%。由此看出淮南市工业用水占大比例,并且多集中在电力、煤炭、化工等行业,特别是火力发电企业,基本靠淮干取水。所以建立淮南市本级水权交易市场管理机构,依照流域机构、省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水权交易量,规范管理用水大户,依实时水信息数据,分析水市场行情,调节水价、调整交易量,以及对水权受害者提供补偿等交易管理。

结束语:综上论述,加强重点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统筹治洪、治涝、治旱和治污等综合利用要求,以水功能区保护和达标为目标,在积极开展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加大治污、减排、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力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协调河湖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保护监测网络等措施基础上,加快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等建设,挖掘和拓展水利工程保护与改善水环境作用,积极构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工程体系,是我们淮南市未来水生态系统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淮南市2012年水资源公报》编制单位:淮南市水利局、阜阳市水文局

城市生态管理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管理;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相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美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它不仅要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而且还要起到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对河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活动之外,比如防洪、抗旱、发电以及航运等等,还应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1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首先必须要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并且要与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在此过程中,如何给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功能进行有效定位,是发挥其功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定位于防洪抗旱、城市供水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等,由此可见,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完整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践来看,由于其中建设思路的单一,再加上大多工程都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就导致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美化了河岸线之后,虽然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但是截污治污的功效却大大降低了,其污水治理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上游所进行的抽水泵站建设,会使得河流下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第三,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会在短期内改变城市的水质情况,在是区域性的污染,会造成城市水资源的长期破坏。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点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项目建设用地是其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在不断较少,而这也加剧了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与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鉴于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不善,所以就导致城市水利工程的用地情况不明确,而且规划也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发展。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管理中,应该尽量少占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还要对其规模作出详细的规划。并且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来制定合理的征迁方案,为后期的施工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要正确对待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切勿使用蛮横的手段强制执行,否则只会给建设施工带来更多的麻烦。

3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勘察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些环节都是交由勘察单位与设计单位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勘察与设计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对项目的勘察不合理或者是不能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勘察数据的不精准、不详细,为项目的施工埋下严重的隐患;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或者是设计方案中考虑的因素不周全,忽略了很多潜在的影响因素等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会严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施工带来巨大的麻烦。

同时,对于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一定要加大勘察、设计的监管力度。如果项目勘察不能为项目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就会导致设计的混乱,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另外,在缺少有效监督管理中,往往会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在生态水利的建设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4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土地的征用、地面建筑物的征迁、城市交通的疏导等等,而尤为重要的就是泵站、水闸的建设中,对用水、用电的管理,所以针对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方面。泵站、水闸建设所需的设备设施,要由建设管理单位进行统一的采购,同时制定出完整的采购计划,要在经过验收批准之后,才能投入正常的使用。

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阶段中,建设管理单位要履行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保证各项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对于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而言,要严格遵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来执行,从而确保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当然,还必须重视的一点是,要对项目工程进行一定的后评工作,因为它也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施工中,项目的后评工作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而且还会影响到对项目工程的综合评定,包括其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等,这些综合评价是对建设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评定的手段。

5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河流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就会导致问题的不断恶化,从而给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来说,它必然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这是与城市和谐发展的道路相违背的。同时,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建立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它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的需要,还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的生态环境。现如今,人们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可以预想,在未来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越来越少,同时也会更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管理篇4

引言

城市,已经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人口总数中,城市人口的数量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然而,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也带来种种气候以及环境问题。近日,“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示范合作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议第一单元着重讨论研究了如何将生态系统管理融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以此应对频发的气候环境灾害。

一、城市化引发种种环境问题

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尤为迅猛,每年以1%的速度在增长,截至去年年底,城市人口比例达到56.1%。可以预见,在亚太人口比较多的地区,未来的城市化也将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面对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联合国人居环境署驻华代表张振山介绍,目前城市占地球的面积不足2%,却消耗了60%的资源和能源;在城市创造了70%GDp的同时,也排放了70%~80%的温室气体和各种废弃物。“由此引发了种种环境问题,如洪涝、干旱以及雾霾等。”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将整个生态系统管理融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什么生态环境那么重要?因为生态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支持,包括居住地、食物、水和医药的原材料等等。”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杰罗梅先生,将这种支持称为生态系统服务。“总而言之,人们能从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得到他们所需的庇护。”杰罗梅一再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然,生态系统远不止为人们提供物质支持,它还有许多重要功能。首先是控制气候的功能,树木、绿色空地等在洪涝灾害来临时,能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同时它们还能吸收碳化物,清新空气。其次,人们在绿地中的休闲,在美景中的游览,都能使生态环境衍生出多种文化。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让我们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较少受到气侯变化带来的伤害。遗憾的是,在过去的50年中,这个支持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系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快速和剧烈地变化着。杰罗梅介绍,有超过200位科学家对城市化和环境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生态系统能够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在大幅降低,主要原因是生态多样性不断减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正在城市化的区域。

二、城市管理需要生态思维

在城市化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将生态系统管理融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城市与自然并非是矛盾与孤立的个体,张振山在会中介绍道,城市是在自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可将其分成三种形态,一是自然形态,即在城市发展之前,就已存在的山川、河流、树木等构成的形态;二是建筑形态,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的建筑,形成了城市的物理形态,即建筑形态;三是较为高级的人文形态,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对生态、自然产生影响,由此衍生出人文形态。根据这三个形态,张振山提出了可持续城市化需要采取的战略。首先,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森林及山体。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行的同时,山体、河流、树木等遭到破坏。现在,“双修”概念(即生态的修复和城市的修补)被提出,张振山认为这个提法有很大的进步,“过去常常说要建设生态,实际上生态不是建设的,生态应该是保护的,如果生态遭到了破坏,就应该对其进行恢复”。其次,建设紧凑型城市,有序、有规划进行城市扩张,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建立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张振山详细阐释了他认为的紧凑型城市的概念。他说,我国一直在提倡公交优先,同时创造步行社区,各种交通的有效连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城市的交通大概占到了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发展城市交通方面,应该通过有效规划,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的地理情况,制定出城市的交通体系方案。”再次,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曾提出,公共空间要占到城市土地面积的50%,其中街道的面积应该占到30%,剩余面积留给其它公共空间。由此可见城市街道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人们对街道的理解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大家认为漂亮而宽敞的街道是城市的标志,因此我国新城区有许多为汽车通行而建造的大道。张振山认为这并不是城市所需的公共空间,城市所需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密路网。“国外朋友经常说中国的城市是在建路,而不是造街”。而到中国的老城区看看,就会发现街道并没有那么宽敞,两边的服务设施却一应俱全,张振山认为这种生活是最方便的,也是人气最高的。除了街道,城市公共空间还应有绿地、活动空间,应该避免建设大型的广场和公园,给人们多提供一些适宜、多样的公共空间,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发展,以此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最后,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相关资料显示,城市中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于城市建设。为节省更多能源,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尤为重要。张振山建议,建造绿色建筑,在应用最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重视设计,因为设计是一种简单的、最适用的方法,用它来解决绿色建筑问题,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同时,还要推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和分类回收,以及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使垃圾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后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城市生态是否是绿色的。绿色生活方式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出行方式、生产方式等。杰罗梅先生也对城市化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出了建议,其中一个就是要把生态系统服务看作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即必须要把这些生态服务量化,把清洁的饮用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商业价值进行量化,然后对这些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支付。

三、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需要多方努力

城市生态管理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墙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道路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防治这样严重的污染?除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还可以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建立生态墙,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吸尘、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提高空气湿度和降低气温等功能来综合防治道路污染,从而改善市民生存环境。

生态墙是从生态学和植物生态习性原理出发,以植物为建墙主体,使围墙在功能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

一、生态墙的种类

根据道路功能性质、景观空间构成、立地条件、市政公用及其他设施关系,将生态墙分为以下4种。

1.观赏型生态墙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造观赏型生态墙,把乔木、花灌木、藤本植物、地被合理搭配种植,充分利用各种植物的耐阴、喜阳等生态习性以及抗污染、杀菌、滞尘、降温、隔声等能力,形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景观效果的绿色风景线。

2.防护型生态墙

在长距离无人区,为了加强防卫功能,起到减弱风力,降低噪音、遮挡灰尘的作用,同时还将路边不好的地形地物进行隐蔽,起到净化空气,绿化美化作用。在郊区道路和高速公路两侧种植防护型生态墙,利用一些带刺的植物,一方面直接起到防护功能,另一方面增加了绿化量,同时增加了抗污染、防尘、降噪的功能。

3.经济型生态墙

在收费站、加油站、住宅等地的墙体附近建造经济型生态墙,即在墙旁土地上种植具有吸盘的藤本植物,使墙面披上绿色外衣,不仅美化墙面,还有防止风雨侵蚀、日光暴晒的作用。在收费站附近道路两侧,则可利用花、果、叶、根等均可入药的植物,形成整形的绿篱,既可创造经济收入,又富有季相变化。

二、生态墙的技术措施

1.植物的选择

(1)观赏型生态墙通常选用易成活、生长快、寿命长、根系深、萌发力强,并且适应性强、抗污染、耐干旱、抗风和抗病虫害的常绿树种,如侧柏、桧柏。同时采用耐修剪、枝叶密、病虫害少、发芽早、耐旱,耐寒,寿命较长的小乔木与灌木?如黄杨、女贞等和花卉配置,形成层次感。也有采用色彩、质感对比较大的花灌木或花卉片植成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直线几何形的图案显得严谨大方;曲线纹理式的图案则显得流畅富有动感。还可选用一些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紫藤、凌霄、藤本月季、蔷薇等植物作绿墙,花朵盛开时能够形成独特的景观。

(2)防护型生态墙栽种的植物具有耐旱、耐贫瘠,易栽植成活,生长健壮,养护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的特点,选用一些带刺的植物如火棘、马甲刺、枸橘、藤本月季、蔷薇等植物作绿墙,增强防护作用。

(3)经济型生态墙用爬山虎、五叶地锦、常春藤、牵牛花、凌霄等藤本植物进行墙面绿化,不仅能形成绿色花纹图案,而且富有季相变化。在收费站附近种植枸杞、沙棘、麦冬等药材植物,不仅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还能创造经济收入。

2.生态墙绿化实施的保证措施

(1)为保证在1年内达到基本上看不见土石,需加大种植密度。(2)花木种植时,要施足底肥,注意浇水。(3)土壤肥力差的地段,应加换客土。(4)种植后3个月内,应追施以氮、磷为主的肥料,并定期喷施叶面肥。(5)大苗应用三脚架固定。(6)种植时间宜在冬末春初进行。(7)为确保苗木供应到位,应提前培育或预购。

三、生态墙的效益

生态墙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建成后不用连续投入却能持续产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1.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管理篇6

关键词:景观河道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32-02

河流环境是大地景观中的自然沉积位置,那里收集了多余的水流、沉积物、地表碎片甚至被污染的水体以及一些其他物质。与此同时,河流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它为人们提供水源、供人类航行、耕作,是重要的栖息地、娱乐场所和开放空间。

1、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的现状

河流环境已经深深地烙印于人类的历史与神话传说之中,以至于河流以及河流所处的河谷地区成为今日地理学特性研究的中心。自然地,我们也将大量的有关社会、政治、科学以及生态的精力投人到对河流的利用、管理以及如何重新利用的研究之中。然而不幸的是,多年来的大量投入与创新到如今却被证实只是一种错误。甚至就在不久以前,对河流的管理方法仍然还是一种完全的功利主义行为,为了能够方便地控制洪水、得到稳定的水源以及航行上的便利,人们的管理工作只是集中在对河流及河漫滩结构的改造上。在耗费了大量的金钱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损耗后,得到的却仍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尤其是那些强行进行洪水控制的地区)。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无数失败的教训面前,人们已经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以往的错误,并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更加综合的方法(一种整合了环境、文化、土地利用以及其他许多“软性”因子的综合方法)进行河流的管理。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已经有太多的河流受到不适当的对待,不仅是大型河流或大型的项目。现在连许多地方上的小型河流都已经受到了破坏。由于小的河流都是会与大河相连,因此我们很难弄清楚具体的责任和管辖权上的关系。

2、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

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在河道整治热潮中,应当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一味采取刚性护岸,图一时的坚固,将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若干年后,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终将工程拆掉重建,劳民伤财,此乃不可取之举。因此,河道整治技术的应用,既要有多种性,也要有针对性。在注重恢复河道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必须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系统的完善。

2.1城市河道岸线的处理

城市的河道进行绿化和整理以后,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全新的游憩场所,由于人们对于水的深厚感情,城市河道的岸线营造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河道滨水景观营造的成败所在。河道的亲水性取决城市河道岸线的平面、断面形状和驳岸形式。在河道滨水景观营造中首先要尊重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然流畅的形态,并对岸线转弯处、河流合流处等河道平面发生变化及主要的河道景观节点进行重点营造,加强这些区域的亲水性营造,在不影响防洪以及景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设置一些亲水平台。

2.2城市河道断面的处理

城市河道护岸的形式也影响着人与水体的亲近关系,在护岸营造中,通过护岸断面的不同处理,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水际空间。河道护岸营造时可以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立体化处理及其他措施。在河道景观营造中绿化尤其是立体绿化的作用非常大,河道亲水的区域应该尽量以植物造景为主,树阴遮盖的河道亲水区域有利于市民在护岸上坐卧、行走、休息,使人可以在各种距离与水接近。驳岸的绿化应较多利用一些藤本植物或者垂枝的灌木树种,以形成较好的绿色岸线,使得陆域和水域平缓过渡,并有机联系,尽可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观水、戏水、游水等多种亲水方式。

2.3河滩地的利用

城市河道景观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水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流量的河床。对一些季节性的河流,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复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水位线,能够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一般来说,在枯水期这些滩地是城市河道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可以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合居民自由地休闲游憩。由于河滩地特殊的位置,这一空间的景观营造以开敞的草坪、草地为主,适当布置树丛、树群,简洁明快,并根据需要,布置一些平台、台阶、栈桥、石矶等。通过对滩地断面稍作修改,既可避免设施受洪水威胁,又可以丰富滩地景观。

2.4引入历史文化背景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河道景观只是一个具有排涝与休闲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故此,城市河道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各项生态功能,还要考虑到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使河道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或彰显大气,或突出细腻,或回顾历史,使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3、城市河道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在河道生态景观管理的整个过程,要加强河道绿化的管理,保证达到营造的效果。

3.1植物的养护管理

河道绿化中,为防止林带高出堤岸影响行洪,要求树冠不超过20m。若林带高出平均堤岸0.3m,汛期需进行剪枝整修。对植物生长的管理,要按照所选植物的生态学要求和生长习性,精心管理。由于河道堤防与坡面的绿化环境大体相似,所以管理上也大体相同,注意河道绿化环境的特点,植物常常可能遭受到淹水的危害,所以在植物的选择和养护上要注意植物的防水措施。另外,河道环境中由于温度较大,所以要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发生后要及时采取措施。

3.2其他维护措施

河道的绿化与景观营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和管理,才能保证各种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得到良好的管理与维护。

3.3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保护接近自然状态的河流,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现在在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量的下渗,让小河沿着混凝土砌筑的水路流去。被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小河,造成了生态环境明显的贫困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净化作用,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重大伤害,小河生态也就慢慢地荒废了。

(1)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基础。

(2)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3)尽显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总之,当今最成功的河道改造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重现自然河流的生态多样性,

4、小结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可以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因此,以生态景观造景为主的河道景观是现代城市河道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

进展,2002(3).

[2]赵德金.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型河道的建

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5.

[3]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

市生态,2008.08.

城市生态管理篇7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城市;绿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汽车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有害气体的排出,导致城市的天空出现雾霾,城市的灰尘铺天盖地,人们外出都需要配戴口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使人愉快地学习和工作。园林绿化正是因此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支持。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从广义上讲,其是指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一个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具有七个特征,分别是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结构合理性及关系协调性。

一、园林绿化管理在构建生态城市进程中的作用

园林绿化管理在构建生态城市进程中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城市生态品质

城市高密度的发展形态是城市生态品质提高过程中的绊脚石。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及地价昂贵的现状,导致城市生态系面临着严重劣化的危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诸多影响。而园林绿化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当前城市生态体系所面临的现状,而且对城市生态品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如吸收空气污染物、美化环境、减少土地侵蚀和水土流失、减弱噪音污染、减轻沙尘和雾霾天气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这一切,使得城市越来越适宜人们的居住。园林绿地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其在保护特殊、稀有或是濒临灭绝的物种方面也做出了贡献。综上所述,园林绿化在于维持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所以园林绿地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更需要铭记。为了生态的健全与稳定,园林绿化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和重视。

(二)基于地景结构方面的作用

园林绿地依据地景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来看,理论上属于地景元素即:区块(patch)、廊道(Corridor)以及基质与网络(matrixandnetwork)三种基本形式中的区块型的地景元素。这三种基本形式的生态特性与地景机能各不相同,针对园林绿地这种区块型的地景元素其在城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地景结构(LandscapeStructure)从意义上指的是各地景元素的面积、形状、组成、数量及地理位置,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甚大,尤其表现在区块的面积、数量以及孤离度上。影响生物个体在潜在栖地间的移动的因素也属于区块形式。由于园林属邻里性的公共设施,数量与园林面积均有相关法规保障,具有一定水平,也因此凸显园林本身在城市生态上的意义。然而此种意义建立在园林内具有一定比例的绿化空间之上。

二、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作用的对策

(一)理顺管理体制

管理机制的理顺有3个步骤,分别是:1、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这就需要先在运行机制层面,改变原有的园林绿化工作。由应急管理、突击整治转变为长效跟踪管理,在园林绿地管理中有效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最终达到预期对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并在此过程中扩展城市园林绿地管理的张力。2、建立统一协调的绿化规划管理体制。绿化管理机制的建立相当重要,其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在建立时应把水源、土地等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在内,在此过程中应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内在关系,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确定着眼与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与长期利益。3、完善管理部门的责任机制。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众多职能部门同力协作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其涉及面广、任务量大。这就要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明确各人职责,量化和细化绿化目标责任,逐步理顺部门间的绿化管理职能,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推进园林绿化管理体制的建设。

(二)依法治“绿”,规范园林绿化管理执法

想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就必须坚持依法治“绿”。为此,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是第一步,有关部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台合乎自己事实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克服各种干扰,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特别防止权利干扰,杜绝绿化工程项目的非法侵占和私吞。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要严格依法执行,让依法治“绿”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做到管理有方,监督有力。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绿地用地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城市的各方面特征,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绿地用地指标,进一步衍生出城市的园林绿化系统,用于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的规划。具体来说,规划城市绿化建设时应该注意以下因素:

1、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的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文情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需求,因地制宜考虑城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和步骤;

2、统筹兼顾,在现有基础上安排城市普遍绿化,与各个部门统筹安排,使绿化建设与工业建设、农业建设、居民居住地建设和公共建筑建设相协调;

3、均衡分布,建设完整的园林绿化公共绿化要符合多元化,多方面,立体化的特点,以面为主,点线穿插,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

4、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设计程序,包括:初步设计出含人均公共绿地、防护林带、绿化覆盖率等在内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城市园林规划应当遵循城市整体规划,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程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的计算出新增绿化面积;联合多个主管部门编制出科学的绿化规划;放眼未来,注意绿化规划的长期性,以宏观视角规划绿化。

结语:

在未来追求高品质的都市生活中,园林绿化仍然会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园林绿化将会为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被植物环绕的城市不仅会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祥和景象,也会对市民产生身心健康的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生态环境也要有所提高。并且在当代高技术的支持下,城市生态建设也将有进一步的完善。生态园林绿化如今已经成为了国际潮流,同时是我国创建园林城市、环境模范城市所关注的重点项目。园林绿化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绿色生态系统,里面包含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它给城市创造出优美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为城市改革服务、为城市生产生活学习服务有着全方位的价值体系,其效益是综合、广泛、共享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杨沐苑.山西省城镇园林绿化植物区域化选择配置模式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2]吕铭.业主在园林绿化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向韵.浙江省园林绿化行业(2007-2011)调查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城市生态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引言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奠基石,也是确保城市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能协调进行、土地是否能合理利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还是确保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注重合法、合理和科学。而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水平逐渐地提高,但是其在法律、体制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关乎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法制保障、监督体制、生态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对其解决措施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和探讨。

二、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城市房地产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在此过程中,规划管理方面的新问题随着市场制度的逐步建立而不断涌现,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或干预乏力。城市规划的缺位或干预乏力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城市规划自身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的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支持,规划的干预缺乏力度,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权过大。规划管理中自由裁量权限较大,对开发商而言,对应于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寻租”的空间和动力也会趋大。这些就是导致规划行政管理领域中产生腐败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部门行使规划审批权。当前,我国城市各个行政单位之间的协调并不充分,规划局在“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必然会因地方政府的要求而放弃从全市整体利益出发的规划原则,即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到规划局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尽管在权力监督机制上,备案制度可以发挥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存在着及时性的问题而造成监督乏力。

第二,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在我国,许多时候的城市规划决策,往往是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在书记、市长、四套班子及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规划师和公众只是决策的执行人和贯彻人。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乏约束制度和监督机制。

第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逐渐提速,尤其是中小城市建设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造成了许多问题。有的城市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甚至完全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规划中,或者相关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没有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布局极不合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混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无形损失和浪费。有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等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破坏了本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的城市在环保投入方面与环保工作的需要完全不相称,环保机构又不健全,环境监管力度也不够。还有的城市在规划建设中不顾客观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存在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盲目跟风的现象,片面地强调工业化或者一味地追求招商引资,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中的措施

1、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

在城市规划的领域内,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行政决定的依据必须明确,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越来越不合时宜。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它符合法律、法规、城市规划、技术标准、设计规范,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就必须使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规划技术性规范更加充实和严密,逐步推行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法制化。在规划的立法中要建立起规划审批与法定规划、法定通则的羁束性联系,使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我国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最终组成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和法制化。

2、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

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不间断的长期工作。要保证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为了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依据法律法规和经批准的规划对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及时发现、制止违法违规行为。这样有利于强化层级监督,建立快速反馈和处理机制,防止和减少由于违反规划带来的损失。

3、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而科学的规划,要求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以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为依据,避免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最终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且中小城市往往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因此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尊重资金限制和区域现状等客观情况,正确地认识地区差异,充分地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城市的规划建设应充分结合本地特点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通过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既能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来源,又能有效地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另外,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地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及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并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最后,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建设还应借助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同时根据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来对资源消耗大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通过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来提高人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城市生态管理篇9

关键词:生态控制线;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1生态控制线的概念与意义

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中对于生态控制线的定义,生态控制线包括: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公园绿地、河流水面、海域生态保护区域以及国家、省、市规定的其他区域。

2翔安城市发展的生态问题

翔安区建区至今已12年,伴随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增长,城市建设用地拓展,对于在分区规划中提出生态保留的新店及内厝部分区域已为城市的拓展蔓延所侵蚀。九溪――东坑湾城市生态廊道在新城规划中仅体现为60米带状公园。产生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缺乏明确的法定生态控制范围,导致各层面建设规划中无法可依。

3生态控制线划定研究

生态控制线划定需协调规划委员会、市政园林局、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部门,涉及山体、水系、农田、海域、动植物保护区等各方面。然而,由于相关资料是由各相关部门组织编制,缺乏全市整体的统筹和协调,甚至出现各规划相互矛盾的现象。因此生态控制线的划定应当以城市发展战略为引领,统一各方矛盾,构建全市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

4总体生态格局构建

首先,将城市发展战略提出的特色山水格局具体化,保障生态通廊、主要溪流沿线、重要山脉等生态保护用地。其次,与市环保局、市政园林局、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水利局等专业部门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水源保护地、生态林地、基本农田、动植物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在划定的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同时,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征地批地情况,在与各区政府部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对生态控制线进行修订,形成矢量化的生态控制线范围。最后,将矢量化的生态控制线纳入“多规合一”一张图进行修订,修订后进入“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指导项目审批。基于生态影响因素的叠加分析(如图1),翔安区生态控制线面积为201.58平方公里。

5生态控制线的建设管控

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要求,环保、国土房产、市政园林、林业、海洋渔业、水利、农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生态控制线的相关管理工作(如图2)。因此,应当对生态控制线内的构成要素进行细分,明确各构成要素的主管单位。由于生态林地、城市公园、溪流等构成要素存在范围交叉的现象,所以各构成要素面积之和大于总用地面积。各构成要素遵照各主管部门及相关法规进行管理,范围交叉部门,由交叉部分的部门共同进行管理。

6结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这一矛盾的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新高度。生态控制线划定与管控的提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因此,当前各地市主管部门,要充分地认识到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通过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整合梳理各部门管理的生态影响因素,将其叠加分析,切实落实城市生态范围,合理划分权责,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22-23.

[2]雷锦洪.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建设构想[J].低碳世界,2014(15):41-42.

[3]魏华申,王文兴.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211+213.

[4]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127.

[5]王锐.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2):231.

[6]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厦门市生态控制线控制规划,2015.

城市生态管理篇10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城市经济发展;融合

生态公益林作为林业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式,在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有着相应的推动与保护作用,因此,建设好生态公益林,能加快新农村建设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实现。

1简述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特点

1.1概念分析

生态公益林作为城市生态环保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在生态位置相对重要,生态状态保护需求大的地方,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供森林生态以及社会产品等多种生态林业服务的方式,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生态公益林有着相当大的经济份量,特别是在林业管理信息化、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作用,其中,还包括有自然保护区中的森林资源与国防林。

1.2种类分析

生态公益林从整体的发展来看,具有三种相应的类型。一是特殊生态公益林。如在湖南的张家界地区,这些山区景色相对秀丽,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森林、林地、数目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构成岩石尤其是严重荒漠化的影响,在公益林植被生长地区,这些总体的公益林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自然与人文遗产的特殊保护地区,具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2分析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融合性

2.1城乡一体化生态模式的形成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整体建设,在城乡经济格局大发展的大前提下,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各大要素,在生态林业发展、产业机构调整、绿色环保、健康活力等多方面形成整体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每一个环节相结合,形成整个管理的综合效果。

2.2城市魅力的增值点

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全面建设,将各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因素注入到整个管理之中,形成城市发展的后花园。将城市发展需要的疏林地、低产、低效能的农村林业发展壮大起来,在城市发展的绿色通道中形成具有生机活力的源泉,给城市发展树立生态环保的样板城市,对于整个城市生态建设的整体形象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全面改观城市的整体面貌,提升城市发展的品味,更好的吸引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法繁荣发展。同时,通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可以调节城市工业发展中污染的形成对空气的影响,恢复森林条件下的自然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气候现象,保持良好的城市空气湿度,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活品味与民生福祉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2.3环境改善的关键点

生态公益林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吸引更多人融入到城市之中,并在城市森林中休憩、养生,通过自然保护区等城市森林公园,构建环境改善与城市融合的关键之处,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共享。同时,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垂直温差的变化,并发挥城市森林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多方面的效果,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管理,防止林地逆转。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相对适应性强的开垦、采石等管理方面的制度,形成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有效措施运用,并突出在城市环境改善中的每一个关键因素,形成综合管理的系统化模式,这些因素都能强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发展局面。

3探讨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管理措施

3.1强化生态林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具体的管理中,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技术手段,形成责任管理,制度约束的整体模式,尤其是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队伍建设,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知识培训,规范生态公益林护林员的行为准则,保障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按照正确的要求履行自身的管护责任,及时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给予完善和纠正,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管护效果的提升。

3.2强化生态公益林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

生态林公益林的维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任务量较大的工作,其工作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对管护工作实时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要加强管护科技能力的提升,不断的引进相关科学技术,简化管理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对重点区域的林木建立起电子监控系统,通过电子画面的实时传输,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快速获取到管护信息。通过现代技术融入,更好地发挥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生态公益林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围绕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整体融入,实现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发挥出生态公益林的整体效应,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