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57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1

公务员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谓职业道德,即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自己特定的工作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各行各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而国家公务员由于其地位和作用以及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不仅要遵守一般群众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而且还必须践行与其从事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的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规范。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造假;会计制度;保险会计诚信

近年来,国内外会计丑闻层出不穷,企业单位会计造假防不胜防。保险会计造假也不例外,虚假保费、虚列费用、赔款、虚假利润等不时被曝光。会计造假的泛滥向世界敲响了会计诚信危机的警钟,也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广泛关注。

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重塑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行为不仅要靠法律制度作保证,还要靠职业道德约束来实现。会计法律制度建设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规范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它在制度无法弥补缺陷时起到修正作用,是会计法治的人文基础;会计法律规范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制度保障作用,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之重要手段。可见,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具有互补性,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会计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而排斥其职业道德的强化约束功能。

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交往必须由一种道德框架作为基础,诚信就是现代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道德框架。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诚信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诚信一旦缺失,会计信息之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将无从谈起,从而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加强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现代会计制度缺陷需要会计诚信道德机制来补充

现代会计行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决定了会计行为本身就需要会计制度的约束和规范。会计制度是维护会计秩序乃至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工具,但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所证明的,法律制度并非合同得以执行的唯一制度安排。即便是会计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其会计制度也不一定很完备。

会计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条件是制度的完备性,但现实经济中,因会计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会计环境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制定完备的会计制度非常困难,而这种会计制度缺陷必然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当然,会计制度缺陷导致会计诚信缺失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则是造假成本太低,造假者可轻易获得巨额不法利益的驱动。

目前,我国会计造假被查处的概率仍然较低,即使被发现,其所付代价也有限。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严重不对称,无疑助长了会计从业者的造假行为。因为对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他们就会产生有恃无恐进行博弈的冲动和理由。一切造假者都是从践踏职业道德开始的,从造假动机形成到造假过程的实施,无不起始于职业道德的背离。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诚信是其基石。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游戏规则,但仅有法规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从根本上治理会计假账问题,就必须坚持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并重,不断强化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逐步使会计诚信内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崇高品质,从而自觉抵制会计造假。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与核心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与作用

现代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在长期会计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习惯性、约束性、群众性等特点。它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社会舆论、会计职业习惯、会计榜样感化等手段,使会计人员从内心形成职业道德情感、信念、理想和是非善恶标准,自觉以会计职业道德原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因而它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方式。它要求会计人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法律规范的要求。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人员工作理念、职业意识、业务行为作了全面规定,可有效弥补法律规范的空缺。会计职业道德的确立与完善,将从伦理道德导向上有效遏制会计从业者的造假动机,对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基于会计职业特殊性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会计学界长期致力于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的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对不同国家会计职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各国会计职业道德也体现了本国的基本特点。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80制定的《国际会计职业道德准则》提出了会计专业机构道德准则的内容,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与道德自律。美国会计师协会等职业团体确定的、会计职业道德包括:正直、客观、独立、遵从、保密、披露的相关性、职业胜任能力、对他人的责任感和没有不名誉行为等核心内容。英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是真实公允、客观公正、职业能力和保密性。法国会计职业道德强调遵规守法、诚实正直、真实公允、社会责任感。德国会计职业道德则强调规避风险、高度稳健、恪尽职守、各负其责。

由此可见,虽然各国会计职业性质是基本相同的,但因各国在政治经济体制、文化背景、法律制度、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各国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规范则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的共性要求。这也为完善我国会计制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三、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杜绝保险会计造假的措施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3

全人教育理念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道德操守。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接受。革新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并明确列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从全人教育角度看,该课程应该是宽口径的,即一个多种人文学科和会计相结合的教育。人文学科中,如伦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对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考虑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前期,穿插部分人文学科的主要理念,并在后期会计道德困境教育中具体应用这些知识。本校基地班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自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一直延续至大三下学期,每学期16课时,既能使庞杂零散的教学内容形成相对集中的模块,又减轻了学生每学期的学习与考试压力,最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具有明显的持续教育优势。

深化教学内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比较多、比较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尝试模块教学和专题教学,笔者认为,就目前来讲,至少可分为五个模块:模块一:基本理论篇。主要包括道德、伦理、公德、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与内涵、会计职业和会计职业道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与重大意义、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内容规范与基本要求等。旨在使学生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与范畴,树立对会计职业的崇敬与热爱之心。模块二:财经法规篇。主要包括会计法律制度、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规范、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规范,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可利用违反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缺陷的典型案例,从侥幸心理、后怕心理等进行案例教学,旨在全面地多方位地教导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以更好地遵守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模块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注册会计师执业中经常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冲突,以及解决问题和应对冲突的一般举措等。模块四:CFo与会计职业道德。主要包括个人理想与责任,将学生个人理想与会计工作岗位和职业责任联系起来,通过案例或“道德与人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经济犯罪防控”等专题讲座,与学生探讨个人理想与职业责任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树立“先做好人,再做好事”的基本理念,以及一般会计人员和CFo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问题及应对方法,比如怎样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等需要职业判断时保持公允性,怎样与领导、下属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进行沟通,既能坚持原则又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等。模块五: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企业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与意义,国内外标杆企业的典型案例分析,优秀企业注重商业伦理建设的内部管理方案与最佳实践,会计人员应对和处理有关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负向信息的主要举措与解决方案等。以上五个教学模块内容涉及面广,既彼此独立,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关系,这种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内容是后三个模块的学习基础,旨在从伦理、心理、法律和会计学视角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理论素养;模块三和模块四分别针对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人员和CFo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及应采取的应对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重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职业道德困境的能力;模块五则紧扣当前热点和重点,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更宽广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理念。力求形成一个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集中体现全人教育思想。随着资本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修订与变革,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能不断增加,因此还应根据现实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当前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先进理念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综合采用理论讲授、案例研讨、专题讲座、小组辩论、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实训、实习、参观等实践教学嵌入到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还可为学生播放国内外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影片或纪录片,比如《生死抉择》、《暴风雨中的忏悔》、《监守自盗》(insideJob)、《enron及worldCom会计丑闻》等等。这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可加深学生印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建立丰富的教学案例库,重视道德困境案例教学。首先,应结合不同的知识模块,选择可理解且启发性强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主要应来自真实事例,以增强实践性和说服力;在案例的选择上还应注意正反案例相结合,且以正面案例为主,不能只关注少数负面案例。其次,应结合课程内容,以案例或情景教学方式将现实社会中会计人员遭遇或可能遭遇的复杂问题和矛盾冲突再现或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研讨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矫正,及时修正不良思想和动机,找出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道德困境的能力。必须指出,案例教学应该实现互动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建议上课前一周就将案例发至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和思考,课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或辩论,课后还可要求学生撰写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报告,引导学生对案例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和帮助他们在本学术领域期刊上公开发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和实习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防止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避免“布道式”的说教,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应结合不同教学模块努力开展各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应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或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优秀注册会计师或会计教育与实务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法院或监狱的工作者等走进课堂,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为学生传经送宝,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和会计实务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去,在博物馆、反腐倡廉基地、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事业单位、法院甚至监狱建立道德课程实践和实习教学基地,将部分教学内容搬进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说服力。

最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笔者带领基地班学生到湖北荆州江北监狱进行现场法制道德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法律的尊严、自由的宝贵,以及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一步领悟到了朱基总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箴言的深远涵义。当前我国社会各界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不少,并非会计教育所独有的。在目前市场经济伦理秩序初构和调整的大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应当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将育人与成才并重,充分重视和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设,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

作者:李燕媛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4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内涵广泛,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道德教育现状,对主要的内容要素进行详细分析。

(一)基本道德素养教育

学做人,会做事的指导思想基本贯串于高职道德教育内容的始终。高职院校将教育学生学做人,会做事作为高职生道德教育培养的核心,以基本道德教育内容为主,以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这些基本道德素养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公民的基本准则。

(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串于道德教育的各个阶段。高职院校教材中也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教育目标上,以期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将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在内容安排上通过爱国主义讲座,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方式向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优越性。

(三)职业素养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受现代企业欢迎的“企业人”,所以在高职道德教育中,与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包括就业指导、职业习惯等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与对策,职业指导的内容也大多由高职院校自行选择与组织。

(四)伦理道德教育

结合高职生的特色及发展需要,在高职道德教育内容中包括婚姻、爱情、家庭方面的伦理道德内容。许多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际不断开展有关婚姻观、爱情观方面的专题讲座。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上,还开设专门的婚姻、爱情专题,这一内容虽然不是高职道德教育的重点,但是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五)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虽然道德教育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但各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际,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开设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六)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其列入道德教育内容,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承担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也有专门的专题阐述这一内容。在日常教育中,通过各种活动和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

高职院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但是由于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道德教育内容仍存在一些缺陷,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道德教育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

现有的高职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沿用本科院校的体系,缺少高职特色,且在内容上陈旧落后,跟不上高职院校发展需要。这种陈旧的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内容过于大众化、通俗化,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学生接受度不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新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校教材实行全国统一,专本科统一的模式。

(二)德育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从高职生的成长历程看,其主要经历4个角色: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与职场角色。现有的道德教育内容缺乏贯穿高职生人生经历的系统性,内容零碎,系统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职道德教育缺乏独立性,在照搬其他本科院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必须强制性的道德教育内容。这种系统性缺失必然影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效果。

(三)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与辅导员承担着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针对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与就业方向,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不断研究高职生的特点,创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缺乏对高职生特点与成长历程的研究,照搬本科道德教育内容,用本科的德育内容与方法来教育高职生,必然会出现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其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目的。

(四)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重视不够

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企业,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这也是高职道德教育的特色之处。但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虽然高职院校也开设职业指导课,但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传授上。许多职业指导课教师本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不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其讲课内容主要来自于书本和网络,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道德教育缺少实训教学环节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实施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高职院校缺乏对实训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更多地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道德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不需要实训项目教学,更不需要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只讲不练的理论课程。

(六)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正式的道德教育范畴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高职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将心理健康内容列入道德教育的范畴,教材上缺乏关于心理健康内容,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心理学教师的责任,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责任,高职院校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其范畴,利于对高职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

三、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

重构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总体思路是围绕高职学生人生历程中的4个角色,即儿女角色、学生角色、公民角色、职员角色设定4个角色相对的道德教育内容。这4个角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将贯串高职生的一生,其最终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在家是好儿女,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在单位是好职员。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在家是好儿女”的素养

人生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为人子女,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好儿女”,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尽孝学优始终”。教师应教会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会计算自己的成长成本,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养成他们的感恩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校是好学生”的素养

大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显得非常重要。道德教育内容应围绕珍惜时光,遵守诚信,正确处理异性与同学的关系,正确对待网络等内容展开。教育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懂得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学会诚信做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面对人生环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正确处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懂得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在对待网络诱惑方面,能正确使用网络,养成网络自律措施,遵守网络中的道德要求。

(三)培养学生“在社会是好公民”的素养

好公民的基本准则是“爱国、守则、诚信”。在大学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教育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能理性的处理爱国问题,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在法制教育方面,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能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很好地执行权利和履行义务,学会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在社会道德教育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培养学生知荣辱,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好公民。

(四)培养学生“在单位是好职员”的素养

培养学生做一个“好职员”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道德教育中必须教会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企业的核心文化与用人标准、管理模式,以“责任良知、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绩效理念”等企业核心文化来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良知、规则意识、绩效理念。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并成为企业的“好职员”。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70-02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而还没有步入社会的群体,作为社会新思维、新技术的载体人群,不仅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代表着最先进的科学文化。[1]大学生应积极学学之道,努力将自己塑造为具备治国安邦才能的人,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未走出校园工作之前一定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以大学生自身基本情况为基准,并结合新时代下社会的发展内容与要求,[2]教授大学生相关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与标准准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家及省市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认知水平,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奠定充实的基础。[3]因此,本文深入的研究了新时代下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内涵及所应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要使大学生在大学的阶段中能够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道德态度,以及培养大学生在日后工作过程中分析道德实际情况的思维逻辑。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性质是基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认知各种具体职业道德规范、规则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大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情感态度,使大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内化、接受和引导自己使用职业规范处理工作,从而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操、职业态度,以便更好地处理职业问题。[4]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使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了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的必要铺垫和准备,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发展前景及事业发展目标都有着密切的联系。[5]因此,大学在培养学生时应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积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结合高校及社会实际,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补充新的时代内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教育,最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爱岗敬业为基础的职业情感教育

爱岗敬业是一种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也是职业道德情感的基础和核心。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两者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就是安心,热爱本职工业,恪尽职守地做好本职工作;敬业,是爱岗的升华,是对本职工作的一丝不苟。[6]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还肩负着社会责任。爱岗敬业既是大学生在工作中的义务,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7]对大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职业活动,在职业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8]不仅如此,还应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职业观和成才观。

(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都属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9]而现今,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二十四字中,诚信二字也体现在其中,这正表明诚信与敬业一样,都是当今社会所必的一种道德规范。[10]这充分说明了诚实守信在我国千百年来的重要性,[11]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同时,在职业道德中,诚实守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道德品质。

总之,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之本、从业之要,更是在职业活动中的一种道德品质。[12]诚实守信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其作用是树立良好的信誉和行业形象,它体现了社会承认一个行业在以往职业活动中的价值,从而影响到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大学生的考试作弊、拖欠学费等现象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加强与教育是坚决必要的,需要通过这种教育,使当代的大学生信守承诺、讲究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从事某项职业的立足点。[13]对大学生进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能够为大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14]大学生诚信职业道德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系统的建立。

(三)以甘于奉献为宗旨的职业精神教育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传承着奉献精神,他们用自身的故事留给了后人丰厚的精神财富。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激昂的诗句都表达了先人们甘于奉献的精神。甘于奉献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就是要为国家为人们做出贡献,就是要有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15]同时,甘于奉献不仅是社会道德的最高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相比,甘于奉献是职业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16]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对甘于奉献的精神所能领悟的并不多,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甘于奉献的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遵守职业道德高层次的具体体现,是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前提。对大学生进行甘于奉献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使大学生今后能够关注社会利益,注重社会价值,真正做到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做出奉献,而不是只顾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17]

(四)以遵纪守法为基本要求的职业纪律教育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了依法治国,从而以法治为基准强调了职业道德等品德建设与培养的重要性。[18]因此,从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及法治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分析可知遵纪守法的职业道德纪律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9]遵纪守法不仅是社会道德的体现,更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要求大学生要了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劳动法》等,使之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能够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遵纪守法教育作为约束力最强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自觉提高认知水平,增强自身的职业纪律。[20]

(五)以勇于创新为向导的职业理念教育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创业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从国家形成的这种“双创”新势态来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正处于推陈出新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大学生正是能够发挥创新意识的主力军,因此,更需要勇于创新。

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如果当代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将被社会淘汰。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薄弱是由于文化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创新意识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部分大学生缺少创新思维训练,只善于简单思维,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21]

【参考文献】

[1]陈文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王雯著.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116.

[3]颜咏.大学生职业道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4).

[4]罗文东.新时期职业道德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朱正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Z1):70-71.

[6]谌雪燕,李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青春岁月,2012(12):152-154.

[7]高翔.试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5):13+16.

[8]雷艳平.试论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1-32.

[9]曹洪军.加强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江苏高教,2009(05):133-134.

[10]陈军,杨宝泉,董丁戈.高校毕业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08):85-86.

[11]王新山,余仰涛.论大学生职业道德修养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1998(02):45-47.

[12]田晓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02).

[13]许婷婷.大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06):140-141.

[14]张悦.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02).

[15]朱丹.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及途径探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08)

[16]曹B玮,王会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39-41.

[17]刘卫琴.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64-67+96.

[18]李毅红.优良职业品质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0(02).

[19]王姝婷.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探索[D].齐齐哈尔大学,2014.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6

一、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古人认为,“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称为“德”。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可见,修道、为德、明理,是对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其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行为评价与体验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1.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是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的思想意识基础,它包括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是职业道德理念内化的结果。道德理念的内化,是个人将社会和群体公共道德理念转化为个人道德意识的过程,是在个人行为意识(包括具体行为)与社会、群体道德理念与规范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是内心对社会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的真诚信奉。很显然,道德行为实践活动、道德评价与体验活动、环境的激励和他律对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职业道德行为能力。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自觉采取的符合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的行为,它既是职业道德意识外化的过程,也是职业道德意识外化的结果。把建立在职业道德意识基础上的道德目标追求成功地体现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并得到民众、组织和社会普遍认可的能力称为职业道德行为能力,它是与从业者的职业情感、性格特质、意志品质、行为规划能力、行为价值取向判断能力、行为目标实现能力(职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能力,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

3.职业道德行为评价与体验能力。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道德理念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也是个人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它贯穿于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实践活动中。职业道德行为评价能力是建立在对职业行为价值取向、职业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判断与体验基础上的一项综合能力。一个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行为评价与体验能力的从业者,可以从对自己和他人的每一次职业道德行为活动的评价与体验中获得激励,从而形成一种弃恶扬善的巨大精神力量,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修养。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在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知识的同时,教育和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获得较强的职业道德行为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评价与体验能力。

1.职业道德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在德育的基础上,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社会职业道德理念和基本规范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后续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这一阶段,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是相同的,是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公共阶段。同时,这一阶段对课程形态的要求也比较简单,讲授、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即可满足要求。

2.职业道德规范认知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和与职业道德行为相联系的职业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和职业道德行为能力,在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也是目前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在这一阶段,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形态应当是不同的,是与专业教学相联系的职业道德教育个性化阶段,教学内容必须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和能力培养,把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指导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把专业课堂、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作为职业道德行为意识养成和行为能力训练的主要场所,使学生在认知、规范、指导、实践、评价与体验的互动环境中完成职业道德意识的强化与行为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的教学和训练指导工作应主要由专业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服务专家担任。

3.职业道德行为评价与体验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职业行为道德评价和体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理解,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感和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实现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能力与职业道德理念、职业道德规范的整合、融通。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管理与评价

1.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以“两课”的教育成果为基础,是“两课”向职业能力阶段的延续和深入。但是,它与“两课”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区别。构建一个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不可忽视。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7

关键词:职业中学;礼仪;道德;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10-01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服务类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并且在各类升学和就业考试中均要涉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要讲道德、守礼仪,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但对于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该课程中的有关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和家庭美德规范,社会公德和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些内容记忆难度较大――易错、易混、易漏,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对这些问题总结出了一条生活化记忆方法――缩字记忆法和谐音记忆法相结合,即取某些内容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字形成一句生活化的句子,有些字利用谐音来代替,取其精干,以点带面。以此帮助学生记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找到自己的记忆技巧和方法,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本文就针对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以供大家参考。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

2、记忆方法:

(1)我平时交往注重交友。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注,谐音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⑤友代表的是团结友爱。

(2)朋友平时交往要竭心尽力。解析:①平代表的是平等互尊;②时,谐音实,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③交往代表的是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④竭,谐音结,代表的是团结友爱;⑤力,谐音利,代表的是互利互助。

二、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仪容端庄、语言文明。

2、记忆方法:

(1)职业人爱进城,但尤其注意语言的标准。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进,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④城,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⑤尤,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⑥意,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⑦语言代表的是语言文明。

(2)职业人爱成语,敬友谊,彰显职业风采。解析:①职业人代表的是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②爱代表的是爱岗敬业;③成,谐音诚,代表的是诚实守信;④语代表的是语言文明;⑤敬,谐音尽,代表的是尽职尽责;⑥友,谐音优,代表的是优质服务;⑦谊,谐音仪,代表的是仪容端庄。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1、答案要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记忆方法:

(1)我国公民爱名,善于抢先。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善代表的是团结友善;⑤抢,谐音强,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先,谐音献,代表的是敬业奉献。

(2)我国公民有爱心,敬亲友。解析:①我国公民代表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爱国守法;③心,谐音信,代表的是明礼诚信;④敬代表的是敬业奉献;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自强;⑥友代表的是团结友善。

四、家庭美德规范

1、答案要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2、记忆方法:

(1)每个家庭爱平等和清洁。解析:①家庭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爱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平等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④和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⑤清,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洁,谐音结,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2)老夫家中有难,亲邻帮。解析:①家代表的是家庭美德规范;②老代表的是尊老爱幼;③夫代表的是夫妻和睦;④难,谐音男,代表的是男女平等;⑤亲,谐音勤,代表的是勤俭持家;⑥邻代表的是邻里团结。

五、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记忆方法:

(1)社会名人爱保守。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名,谐音明,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守的是遵纪守法。

(2)社会文人爱保法。解析:①社会代表的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②文代表的是文明礼貌;③人代表的是助人为乐;④爱代表的是爱护公物;⑤保的是保护环境;⑥法的是遵纪守法。

六、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答案要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记忆方法: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微电影;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7-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办学理念的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无论是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考虑院校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都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创新。根据现在的时代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微电影这种传播方式逐步被应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本文在微电影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旨在对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微电影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性认知理论

按照学科划分,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认知学科,所以,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离不开“认知”二字。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就是从认知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把从业后具有影响力和贴近性的职业道德为内容的典型职场案例进行剪辑,加入了行业、职场、员工的元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由课堂说教变得生动、具体,加深课本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求做到润物无声,以电影镜头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以现实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内容为素材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情景之中,预设职业道德冲突,让受教育者通过微电影演绎的每个情节,体会到某些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知识要点,利用自己所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对情节进行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三)理解性输入学说

职业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认为只要把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实际上,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伴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可,身体力行,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素质才会养成。而电影则是时代文化价值的塑造者,作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微电影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注重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的具体情境的渲染,让学生在富于趣味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通过视觉辅助,让学生眼见为实,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操作水平,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分析

(一)借助影像,创设直观情节,以网络为平台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有很大的依赖,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情节,有意识地把繁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同时,以形成职业道德为主线,把零碎的职场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直观影像的再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共鸣,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二)短片制作和教学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方面,微时长、低成本、短周期的制作特点,利于配合课堂教学需要,在以往短片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界限,把丰富灵活的拍摄、剪辑模式引入教学。这意味着可以充分尝试微剧本征集、微电影拍摄比赛等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影视短片教学由于传播平台的限制,基本难以进入市场流通,而微电影的跨平台传播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一些制作精良、创意新颖的作品上传网络后迅速获得大众关注,这不仅能够提升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其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主题明确,内容贴近职场生活

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明确主题任务,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情节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的欲望。它在内容编排上,紧密贴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反映职场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生观赏时,会主动去接受视频中的信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所感悟,使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这样,职业道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实现其精神构建。

(四)教、学、做、乐一体,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在选材、剧本编辑、视频拍摄、剪辑等方面都是学生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学生花时间搜集资料、整合素材、研究讨论等等。整个微电影的编制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深化了职业道德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微电影教学的制作原则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把影视和网络平台以及其他社会、行业、职场资源真正对接,让师生的创意和能力凝聚出具体的影像作品,吸引广大师生。这既强化了师生的动手意识和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把握能力,也避免了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僵化呆板。为了更好地制作微电影,为职业道德教育服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微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以其制作门槛低、监管力度不大,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作品层出不穷,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不多,很多微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渲染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还有一些微电影作品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传递负面道德观,使得学生在观看后容易受影响和掌控,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有很大的伤害,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三观”,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微电影作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性原则,寻找好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电影的契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变得感性化、具象化、故事化,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习惯养成。

(二)倡导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围绕着既定主题来编写故事,创作者很自然地会将叙事的重心置于其所宣传的职业道德行为本身的价值上,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行上,难以完全摆脱“说教”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教“意味”的实现就一定要采用说教的“方式”,职业道德教育采用微电影为载体,就是方式上的一种创新。利用微电影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特点进行传播,向学生推销的是一种行为准则,传受双方是平等的交流,在制作过程中,有明确的主题,应以倡导方式进行,把职业道德标准隐形于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良善道德的确立施以影响,指引和诱导高职学生向着有利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情感性原则

一部好的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无论是以校园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为素材,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服务。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情感性原则,有限的镜头需要靠情感来渲染,所塑造的形象或者软性的感染力是情节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故事化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的感情脉络铺设,都要以情动人,符合受教育者的意愿。以此来引发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微电影的诉求,精神上和情感上获得满足。

(四)创意性原则

现在社会是新媒体社会,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个个小屏分割着我们的视觉和注意力,使得我们处于注意力稀缺时代。高职院校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作过程中,就要遵循创意原则。从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切入,将关爱他人、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等主题融入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镜头之中,同时还不露声色地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融入其中,让观众深受感染,这才是微电影创意的根本所在。创作人在拍摄前需要对职业道德主题有深刻而到位的认识,对受众的接受心理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艺术化地展开情节,巧妙、合理布局情节进展,提炼出创意点,通过创意的裂变来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字影像的形式反映职业道德内容。

总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以微电影为平台是可行的,使受教育者不断把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修养,把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不断效仿职业道德模范,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廖善康.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2009,(7).

[2]彭雪.微电影的崛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3,(6).

[3]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刘奇菲.“微电影”在图书馆“微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7).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高职高专教育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件)(简称为“2005方案”)的规定,从2006年秋季入校新生开始,在高校所有专业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因此,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如何搞好《基础》课教学,已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的教育,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教学。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有某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需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的是一种理论够用、技术熟练、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应用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基础》课的教学,必须把学生定位在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围绕课程内容,结合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更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课程设置中,立足于技能教学,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首先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并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同时,课程设置还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增设一些选修课,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选择性。

(三)课程体系十分重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

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课程目标设定中的基本要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从“怎么做”入手,重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知识和经验,并通过解决实践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

高职高专教育在培养职业专业能力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对《基础》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以合适的形式和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然后靠自身的实践和修养,内化为良好的素质。

二、重新整合与精练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内容

在《基础》课教学中,结合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灵活性使用教材,重新整合和精练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突出与高职高专教育联系紧密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在重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时,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如可以把“树立正确恋爱观”、“家庭美德”与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方面的法律“婚姻法”、“继承法”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结合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品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把“社会公德”与调整公共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合游行示威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内容整合在一起讲授,使学生明白遵守社会公德与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既是道德的要求,又法律的规范;把“职业道德”与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劳动法”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个人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职业道德与劳动及劳动法律关系的认识,等等。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还应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精”和“新”。

《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而广泛,而规定的教学课时数又有限,因此,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必须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改变原有的、追求系统性与完整性的习惯教学模式,重点提炼出一些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要体现“精”。“精”就是要筛选提炼出那些高职高专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需要提高和端正的重大认识问题和特别关注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就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等等。通过对这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依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而提高他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教学内容要体现“新”。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和个人生活重人转折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是一群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精力充沛年轻群体。在渴求知识的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变化,他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和困惑。对他们的问题和困惑,以及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回答,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因此,高职高专《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既不能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必须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与要求,从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和他们面临着的现实挑战,组织“内容新、观点新、视角新”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基础》课的理论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特点,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高职高专《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高职高专《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关键。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问题意识”,从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加强《基础》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一)加强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开展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是保证《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仍然存在一些理论盲点和思想疑点,不能掌握教学热点问题,解决不了教学难点问题,就谈不上保证《基础》课教学的质量。

因此,《基础》课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学实践中的重点、理论难点和思想疑点等问题,要根据形势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时刻关注和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也可以借助申报各级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以及相关重大理论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尽可能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会议,特别是全国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会议,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通过要研究和交流,把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搞清楚、搞明白。只有教师把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搞明白了,才能给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清楚明白,进而接受和内化。

(二)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现由传统继承性教育、共性教育向创新型教育、个性教育的转变,改变“满堂灌”的作法,采取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如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讨论式、演讲式、报告式、咨询式、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改革考试方法。

《基础》课教学重在“陶冶精神世界、关注灵魂塑造、培养健康人格”。突显的育人功能决定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不能仅凭借一张试卷就能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要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价值趋向、内心信念、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必须建立一种多样性、全面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因此,《基础》课考核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课堂学习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言行考核、试卷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中突出知行的统一,行重于知,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基础》课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紧密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基础》课重要性的必要要求。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信品质优秀、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强的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

[4]《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5]许辉:论新课改视野下的教师职业道德[J].教育与职业,2005,(1)。

[6]方明:《高职高专教育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研究结题报告书》,教育部项目编号:ii17-104。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篇10

【关键词】图书馆职业道德;重要性;建设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在其工作岗位上以一定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方式完成本职工作,体现出来的是相应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技能、敬业奉献与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1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时代特征

一般而言,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较稳定,其历史继承性也较显著。但是,图书馆职业道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研究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变迁,把握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进行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图书馆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馆系统形成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图书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它与图书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必然反映出以文献服务为手段、在满足读者对知识与信息需求的过程中所需求的各种道德规范。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图书馆事业,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职业要求规范;关心和尊重读者,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需求,语言文明、礼貌待客等服务规范;爱护文献,认真做好文献的有序化工作,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行业规范;谦虚谨慎,对同志热情,有豁达谅解的品性,认真负责的态度,同心协力等内容,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核心。②图书馆职业道德有自己相对的体系。图书馆职业道德是调整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图书馆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理念,它既是对图书馆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也是图书馆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约束,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图书馆职业道德的个别特征,即专业性、示范性、兼容性。③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产物,一方面因适应着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而生存;另一方面又为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内涵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体现为四个方面的互动,即图书馆职业道德与职能转变的互动、与作风转变互动、与内容转变互动和与方法转变互动。图书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形成与职业道德内容的变化,可以说主要是着眼于图书馆职业道德外在形式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并不是只有形式的意义,它是职业道德内在矛盾以及其性质发生变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2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灵魂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从而形成了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对图书馆工作者的行为做出了具体规范,如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忱便捷、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传播等,其中,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也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核心。为读者服务宗旨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者与读者的利益关系,这也是一种新的道德关系与新的道德境界。为读者服务是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图书馆职责的精神动力,成为衡量图书馆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为读者服务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得到了体现,同时也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指导图书馆工作者的职业行为。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职业道德的根本特征,它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的灵魂。

3网络时代图书馆职业道德建构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