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的认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59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1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秩序稳定,具体来讲,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而提供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维护企业外部利害关系集团的利益,外部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发出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同时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会计从业人员处在各个事业单位、企业、财团的财经关键岗位,在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从而外在的表现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具体表现为公司内部人员流动频繁或受到上级压力时,出于工作需求和职业考虑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在职业道德前让步,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因素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中,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较差,法律意识不强,一般表现为默守陈规,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在业务能力方面表现为知识老化、贫乏,专业技术水平低,在学习法律知识方面表现为因循守旧或者不主动学习实践新制度、新法规,有些从业人员甚至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会计从业人员在满足个人欲望方面相应比较能顺应形势,从而出现了一些职业道德缺失问题,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部分会计从业人员的抵抗力较低,不能坚持原则、抵挡诱惑,开始谋取私利,贪赃枉法。还有一些会计人员不严格要求自己,缺乏责任心、爱岗敬业精神,法律意识淡薄,漠视职业道德,从而在工作中做出丧失诚信的事情来,这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领导者方面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主要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领导的职业道德水平,然而,部分领导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搞政绩工程或片面追求目标利润额,置国家和企业长远利益于不顾。会计从业人员经常面临辞退、下岗、失业的威胁和压力,若不听从领导或上级的安排或不按领导的意图办事,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些平常较为敬业的会计人员也可能出于无奈被迫放弃职业道德,从而造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企业领导人为达到偷逃国家税收等目的,指使会计人员采用在集团下属企业之间随意转移收入或费用、少计或多计成本,人为调节纳税利润,向不同使用者提供不同会计报表等违规手段操作会计信息,从而产生人为的造假,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下的造假。

(三)会计人员缺少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和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新的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整个社会环境缺少职业教育的风气,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注重智育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学校对在校会计专业大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而参加社会工作后,而参加工作以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虽然有职业道德内容,但实际上很少有职业道德培训,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并不是十分理想。

(四)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从业人员经常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而我国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收益高,巨大的利差使得会计从业人员铤而走险。目前,财政监督、税务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不能有效沟通协调,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从而在整体上发挥有效地监督作用。同时,能满足我国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和法律监督机制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在管理上必然形成一些盲区,这些都诱惑会计从业人员放弃职业道德,造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通过分析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及成因、建设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可以分别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素质;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增强对会计人员的激励约束;加强法律建设和会计规范,增加执法力度三个方面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加强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大公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使得会计人员从思想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在行为上熟悉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相关税收制度等,满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两个方面,职前教育主要通过在高等教育中列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使会计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职继续教育主要是定期对在职会计人员培训职业道德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考试,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同时,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会计考试、会计资格考试内容中也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应以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择优的标准,从而在整体上,整顿教育会计人员队伍,提高其素质,从而避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

(二)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在对会计人员违规操作的处理中,应基本做到依法惩处,凡是企业领导授意或强迫会计人员造假的,应严肃追究主要领导的法律责任,其惩罚程度不低于会计人员当事人,对单位法人代表的审计等监督机制应经常化,加强离任审计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增加会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会计档案管理和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的每一环节的人员能分工科学、职责明确,相互之间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和约束,同时要建立健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实施奖罚制度,并与岗位的聘任、专业职务提升、工资晋级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部检查和监督机制,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外部监督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并随时增补现实情况中出现,法律中未给予相应规定的条款。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因有关人员造假而产生的损失,按照其责任大小进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进行赔偿,从而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并惩罚违法违规者,遏制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在原有从法律规范上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从而失去造假动机,执法部门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和有效性。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跟踪监测,使得企业和执法系统能随时发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状况,实现信息互通和社会舆论监督。

四、结论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各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暴露,究其原因,主要有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来自领导阶层的压力,会计从业人员缺少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监督不够完善,鉴于进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三点建议,即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合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外部监督,从而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避免其违规操作对社会和经济稳定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吴楠.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院报,2008(3).

2、胡瑞春.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J].会计之友,2009(10).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类行业工作中,担任具体职位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教育是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开展多种活动、创设适合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行为生成的场域,培养、引导、转变、巩固、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最终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过程。其目的是优化、放大教育对象的职业实践能力,使职业人保持与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和谐的关系,达至事业发达,人生幸福。

1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及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幼儿师范学校200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的专科生开展调查。

1.1学生对职业和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

认知是指对职业、职业道德的含义、内容、重要性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为职业没有高低之分。71%的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认为将来能帮助自己事业发展,96.5%的学生认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成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作用。学生们肯定了职业道德对个人职业的影响,说明我们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2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知

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首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摸底。一道“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多选题,每个选项的比例是:爱岗敬业66.5%,诚实守信69%,办事公道38.5%,服务群众26%,奉献社会35.5%。学生对职业道德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完全明白,10.5%的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说明需要在学生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1.3学生对职业道德情感的认知

职业道德的情感是人们对未来职业活动的向往的内心体验。我们从对专业的喜爱与毕业是否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进行调查。只有53%的学生表示喜欢喜爱现在所学的专业,仅仅只有69%的学生毕业了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同时,13%的学生不想从事此工作。这13%是我们要通过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对幼儿教育工作产生好感,乐意从事。

1.4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1.4.1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12%的学生表示对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感兴趣。43%的学生认为本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从学生的选择可以看出新疆中职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1.4.2教师言传身教

教师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起道德标杆。只有58.5%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职业素质总体较好。调查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仅仅只有19%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多。69%的学生学校教师对个人的影响认为非常大。调查显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

1.4.3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力,那就是到实践中去。通过教育学生形成职业道德认知后,产生职业道德情感,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强化职业道德,检验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通过问卷来反映新疆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的现状。58.5%的学生非常同意通过组织学生实训活动(见、实习等)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35.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但同时52.8%的学生认为经常开展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认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有必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但还有学生认为没有开展,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效果不明显

近几年,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但是课程效果不明显。在问卷调查中:有89%的学生认同新疆幼儿师范学校有必要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可见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了职业道德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至关重要。但是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调查显示,12%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不感兴趣,5%的学生认为此课可上可不上。虽然,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但没有合适的针对本校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调查显示,只有35.5%的学生认为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到教育实践中,还体现为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

2.2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方式单一

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主要还是依靠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师的理论灌输。大约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约26.5%的学生认为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性一般。此外,57.5%的学生认为没有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90%的学生认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是有必要的,但学校没有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很有必要。

2.3中职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学生的重要作用。新疆幼儿师范学校没有专职的职业道德教师,都是由德育老师来担任,师资力量薄弱。同时,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只有58.5%学生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总体是好的。事实表明,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有什么样的形象,不仅对本人,而且对自己的教育对象都有重要的影响。可是,我们一些教师未注意到言传身教的作用,38%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上完课就离开,也很少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

3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影响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学校在职业道德课程上的建设不足,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岗位需要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教材上,教材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缺乏言传身教。在教学方法上,职业道德教育课堂往往是以口头的说教为主,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更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使得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这是引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由于有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填鸭式”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理论的灌输及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很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这样,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生硬的说教,而不是学生主动情愿的接受,这是职业道德课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3.2多元化的道德价值取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职业道德教育。就国内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形形的消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侵入,加上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不高的现实,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信念的树立。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个场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其家庭中受宠爱的女孩子,生活环境宽松,物质享受充裕,从而导致她们以自我为中心,存在不会关心他人,自私自利、好攀比、比较懒散等的坏习惯。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也阻碍了孩子个体约束力和辨别能力的成熟。

3.3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近几年,中职学生多为“90后”的初中毕业生。新疆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大多是女生,民族成分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她们个性鲜明、活泼可爱。但在对一些学生进行观察和谈话及问卷调查后,我们发现,她们对职业道德相关概念不清楚,很少有职业的认同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国家通用的语言驾驭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缺少明确的职业目标。更有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抱着学习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更有甚者学习是为了混个文凭,缺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对职业的要求更加明确,岗位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疆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新疆幼儿教育者的主力军,对新疆的“双语”教育起着启蒙的作用。因此,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促进教育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提高教育师资的素质。本文主要从学生对职业和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和情感的认知及新疆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来了解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并研究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产生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将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切入点,提出针对性强的、可操作的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蔡志良,蔡应妹.道德能力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彭柏林.道德需要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7.

[3]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崔生祥.职工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5]颜咏.大学生职业道德[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邢永富,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刘广富.中职学校德育创新的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3):52-54.

[8]谭睿.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思考[m].职业教育研究,2005,(10):35-36.

[9]罗金宁.中专生职业道德养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10]黄艳琴.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3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53-02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充分反映出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随着法律职业化的全面展开,以培养“法律职业人”为宗旨的法学教育在法治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法学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法律知识,更在于涵养职业道德精神,传承法律职业道德,解析正义成为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使命。然而,综观我国法学教育现状,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法律职业道德的内涵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律从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1]。各行各业都在遵循一定职业道德的约束,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法律职业者也当然要受到法律职业道德的约束。在法治建设的时代,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治”和“德治”的共同要求。法律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国家法律的实施,为社会活动提供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保障,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和体现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涉到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公正解决、社会正义的弘扬。正如孙晓楼先生所指出的:“法律伦理的重要,大概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危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2]

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体现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范中,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法律职业者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所适用的道德要求当然也不同。如法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等,检察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律师有《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虽然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所有“法律人”必然需要遵守的一些最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是相同的,比如说公平、正义、忠诚、廉洁等是法律职业者需要遵守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忽视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高校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没有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因为人们常常持怀疑论,认为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没有办法直接教,单纯在法学院校的学习经历和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课程无法对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发挥有效作用。而且持怀疑观点的人根据经验证据认为,“无论是第一学年的法律实践,还是一学期的、独立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都没有影响。”[3]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缺少它,另一方面法学教育又没有恰当有效的途径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这就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教育中被淡化或流于形式,使其在法学教育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但这其中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纵使它不能跻身于“核心课程”,作为一般课程来设置也有困难。因为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但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却为数不多,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院校,但这与庞大的基数不相符合。

(三)考核方式的教条化

目前,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一般还是都采取传统的试卷考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大批的法科学生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往往在于为了应付书面的考试,而机械性地识记一些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这有背开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初衷。始于2002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现已成为法科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必备选拔渠道,在国家允许在校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大部分法科生在毕业前都加入了司法考试的大军。在司法考试四卷600分的考试中,除了16门法学专业课程外,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统一的司法考试对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及选拔法律精英都确有重大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准入”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在选拔法律职业人员方面更多的是关注选拔对象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应用的程度,却无从关注选拔对象的实际道德素养,因为仅仅通过几个选择题是无法真正考核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难道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选择试题都做对了,就是道德良好,都做错了就是道德不合格吗,显然这样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正如张文显教授所指出的:“司法考试再怎么考,只能考出知识和部分能力,但考不出人的信仰、人格、修养。”[4]因此,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培养和考核出来。

三、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法律职业者的推进,那么法律职业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进程。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以培养“法律人”为使命的法学教育必须实行改革,才能寻求长远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法治中国。

(一)更新法学教育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受“道德无法教”“教育无用”的观念影响,通常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只是一系列的规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把这些规范的具体规定当作条文知识传授给法学专业学生,使法学专业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职业道德,记忆法律职业道德都包含哪些东西,便于应付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性试题。但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法律职业信仰的培养,它所要求的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态度、观念的培养。因此,在现代法学教育中必须抛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无用论的观点。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职业道德认知为前提

在法学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一句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只有通过对法律职业道德知识本身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认知更充分,才会对法律的正义、公正有更深的理解。人们常说:“知之深,则爱之切”,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心理学理论中,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情感体验又随着认识的加强而增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了法律职业道德,才会对法律职业者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一使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增强法科学生对法律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培养法科学生“用法律拯救人们于苦难的情怀”,法律职业道德信念也更容易在他们内心形成和产生认同感。

(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陷入了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之中,而忽视了对“法律人”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缺少了一些对法律职业道德的终极关怀,仅仅是局限于讲授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还停留在教科书的“说教”层面。然而,作为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主要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和相信所授内容,让他们形成情感体验。而不是教什么道德知识和学生学会什么道德知识的问题。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对于阐释法律职业道德的原则、具体规则及要求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于使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向法律职业人格的转换可能作用就不会很明显。“讲演式教学法除对一些有限的教学目标会起作用外,在课堂上的这种苦心规劝不是培养律师对个人行为负责的责任感的一种方式。这种单纯说教的作用是有限的”[5]。

法律职业道德涉及的是法律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法律职业人员通过亲身经历的关系才能形成。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体验角色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场所,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体验式职业道德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组织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观看案件审判、开展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提炼职业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形成优良职业道德的结果。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题考试的方式进行,如国家已经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司法考试的一项内容,但司法考试也仅仅是考核考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核考生的真实法律职业道德状况。而且,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教育毕业资格取得中,并没有将法律职业道德作为一项内容纳入其中,因此,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将法律职业道德内容作为毕业考核的一项内容。但仅仅通过“书面考试”的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是考核不出来的,需要转变考核方式。比如建立学生不良行为记录淘汰制,这种淘汰制可以将书面考核转为实践考核,有利于对存在不良法律职业道德倾向的人进行初步淘汰,以免道德不良的人进入法律职业队伍,更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出法律职业道德良好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博.传统法律教育与诊所式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74.

[2]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64.

[3]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80.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4

加强民办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必须立足实际,分析民办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特点,了解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和道德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出影响职业道德培育的各种因素,并进而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民办高职学生的大学生活、人生态度、政治观点等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访谈、聊天、课堂教学等途径对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了分析和研究,归结起来,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明确但学习困难大、动力匮乏

从调查结果看,民办高职的学生在学业上总体上有一个正确健康的方向,比较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强实际本领,在关于“你为什么来上大学”上,43.4%的学生是为了长远的发展,22.2%的学生为了找份好的工作;还有17.6%的学生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在问及“大学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时,79.2%的学生选择“发展能力”,6.1%的人选择“取得好成绩”,7.5%的人选择“混文凭”;在关于“你在大学期间最期待得到哪方面的成就”上,67.9%的人认为要“学点实际本领”,14.3%的人选择“结交朋友”,9.7%的人选择“完成学业”;在关于“你在大学学习期间最想提高的技能”上,38.4%的学生选择“处事能力”,16.5%的学生选择“锻炼口才”,12.2%的学生选择“交际能力”。可见,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较为明确,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另外我们也应看到,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性质以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生源往往处于劣势,很难录取到优质生源,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入校时成绩较差且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的还是来混文凭和混日子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开展学习,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且容易自暴自弃。在“关于目前你所遇到的困难中最主要的是哪方面”的问题上,54.2%的学生表示最大困难“来自学习和社会实践”;“进入大学后,哪方面感到最苦闷”,40%的学生选择“学习方面”,在“你觉得自己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上,65.2%的学生“有一点但又惰性”。可见,民办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扰并且大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在学习方面,他们往往表现得缺乏动力和热情,上进心不足,消极颓废,甚至出现畏惧和排斥的心理,平时上课要么迟到旷课,要么心不在焉,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也较为严重,无心听课的学生很多。即便在学习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学生也很少会利用网络好好地查找资料助力学习,在关于“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上,52.3%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只有16.8%的学生选择“网上学习”。

二、心理总体健康稳定但困惑迷茫,对未来缺乏信心

大多数民办高职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环境并很好地开展大学生活,心态健康良好,能够正确的看待困难并积极应对。调查显示:57%的学生能够保持平常心态,32.6%的学生经常感到轻松愉快;在“你觉得生活给予你的多是什么”上,55.6%的学生选择“磨砺”,29%的学生选择“快乐”,只有4.7%和5%的学生选择“苦难”和“绝望”。在“你面对困难的态度”上,53.8%的学生表示会迎难而上,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16.1%的学生会找身边的亲戚朋友和老师倾诉并寻求帮助,也有20.8%的学生持一般态度,没有特别行动。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基本有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知,但也应看到民办高职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往往表现得较为自卑和迷茫,一方面,他们认为跟本科生和那些名牌大学的学生相比自身欠缺优势,在未来就业方面感到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他们面对自身的学业却不能很好地规划和把握,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人生的前途和就业的前景显得焦虑和苦闷,不能很好地调适自我。从调查来看,36.6%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个人前途及就业,其次是19.6%经济问题和15.9%家庭问题以及12%学业问题;在面对未来的问题上,57.1%的学生表示有信心,但也有点疑虑,16.4%的学生很迷茫,6.2%的学生感到莫名恐惧;在“你有没有信心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44%的学生很迷茫,表示“说不清”,15.6%的学生表示没信心。

三、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

民办高职的学生大多都从事理工科专业,在人文素养方面显得很贫乏,特别在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人文知识了解甚少,长期的厌学情绪也导致这一群体在文化水平和知识涵养方面整体偏低。长期的知识匮乏和不思进取,势必衍生出空虚的灵魂以及对人生理想、信念的淡漠,他们的人生信条也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发生变化,很多“90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偏移,“重现实”、“重利益”的价值取向被广泛认可,“金钱至上”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悄悄滋生,导致很多学生思想上心浮气躁,不能脚踏实地的安心学习,勤劳奋进,在目标追求上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不注重长远发展与人生谋划。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程上,谈到理想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表示对这个问题缺乏认真思考或干脆直言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而在问及“你选择专业的主要根据是什么”时,42%的学生表示是“家长的意见”,还有55.3%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度是“马马虎虎”,14.2%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可见,很多学生来到大学是出于父母的期待,而自身是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和动力支撑的。另外,从平时的教学和与学生的交流当中,笔者也发现,民办高职的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利益及自身发展,集体意识观念较为淡薄,缺乏主动和奉献精神,学生的思想观念跟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离散且多样化。

四、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不高,对社会缺乏信任

政治素养主要是指在政治立场、政治品质和政治水平等政治素质方面的修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和国家的栋梁,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较高的政治觉悟。民办高职学生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态度、服从大局意识、工作责任感和遵守政治纪律的自觉性等方面表现得不是很理想,如在政治取向上,有的学生不能确定正确的信仰,对国家和社会等政治时事缺乏关注,对爱国主义和入党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展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有的“政治人”的角色,政治理论的学习也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在关于民办高职学生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和对形势的看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对“中国梦”、“深化改革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问题”、“贫富分化”等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且对中国政府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态度上表示不太乐观。在对近几年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的评价中,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反腐倡廉”等问题的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其成效一般或甚微。在对“社会主义终究能战胜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等方面的态度上比较模糊,48.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14.4%的学生表示不信任。可见,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的政治关注不够且对社会现状持消极心态。另外,民办高职学生在入党动机方面也存在着功利化色彩,政治觉悟不高。在“大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主要动机是什么”问题上,38.1%的学生是因为“理想和信念的追求”,30.4%的学生则是因为“直接有利于就业”,还有14.4%的学生是出于“谋求仕途发展”。

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培育需要花大力气,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的特殊性,分析高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矛盾、困惑和问题,以及对职业道德培育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职业道德培育的实效性。从上述所分析的学生思想特点来看,它对职业道德培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

职业道德认知,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人们在从业过程中对是非、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都是属于职业道德认知的有机组成内容。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应包括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民办高职学生在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自身思想特点的影响。他们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在道德理想、价值选择时容易产生困惑和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发生偏离。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职业道德认知明显呈现实用化、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具体反映就是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荣誉意识不断弱化,而个人意识、经济意识、利益意识则不断强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抬头。民办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和惰性以及学习的功利性倾向导致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同时,民办高职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模糊和缺失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现实化也将影响其职业道德的认知。在对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明确表示,他们的理想就是想要当大老板、企业家,成为成功人士和有钱人,过上富足而丰裕的生活。很难想象,在他们急功近利地想要追求自身最大物质利益的前提下,还能好好地踏实工作,勤劳肯干,忠贞于自己的岗位、奉献自我。事实也表明:在一些已经实习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报酬的问题而接二连三地离职,不停地换工作,缺乏爱岗敬业、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坚定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所引起的情绪体验,是从业人员把职业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中心环节。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促使从业人员对善的职业行为倾心向往努力效仿,对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则厌恶、憎恨,努力避免;不良的职业道德情感则让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丑不辨,导致错误职业行为的发生。积极的职业道德情感包括敬畏感、羞耻感、义务感、幸福感、“诚”的情感、“恩”的情感。职业道德意志,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实践职业理想,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精神力量。

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情感,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敬畏,对不光彩的职业行为感到羞耻,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做到光明磊落,言行一致,真诚待人,用心做事,懂得感恩回馈,需要时间和磨练,因而是个长期性的过程,它需要学生主体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知前提,进行正确的个人价值定位,提升自己职业道德价值选择判断的能力,将道德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品德结构。要让学生能够意志坚定的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哪怕遇到困难也不放弃原则,面对诱惑时思想不发生动摇,对自己所追求的道德人格坚定不移,更是需要长期的道德修炼和践行。

民办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显然在其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过程中会产生阻碍和干扰作用。首先,高职学生在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学习动力不足,忽略自我德行修养,在校期间往往只重专业课程和考试考证,人生观迷惘,价值观紊乱,处理人际关系也更多的考虑投入与回报,待人接物往往以是否有用或有利于就业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生活和学习中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感恩意识薄弱,显然,这都不利于职业道德情感的建立。其次,高职学生本身对未来缺乏信心,对社会缺乏信任,在很多问题上往往只看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往往只重自身发展,忽略集体和班级的成长,加上长期以来的政治修养的缺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并不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事业心、正义感、荣辱感等积极情感难以确立。再者,高职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都停留在低水平状态,容易漠视自己的社会义务,而大部分学生更是强调索取与奉献并重,利己思想严重,不能很好地端正自己的政治立场,坚持自己的原则,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容易消极面对,意志力不够坚决,这也不利于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

(三)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5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缺失;原因

古人云“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又云“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可见,道德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的潜在从业者,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参差不齐,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造成其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市场趋利的显现与影响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更能较好地实现资源配置。但是市场天生的逐利性,在其自身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毫无疑问终将影响到社会群体成员的价值观。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社会群体成员,不但会唤醒沉睡的物质利益意识,而且会增加个体逐利的冲动。另外,市场的趋利性本质,使其自身很难自觉上升为高尚的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最终在群体成员中固化为逐利心理和功利意识。尤其是在社会约束和监督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其逐利性的负面效应会倍增和膨胀,发展为极端利己主义,甚至为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将自己蜕变为贪婪、欺诈和不择手段的代名词。带有强烈逐利冲动和浓厚的物质利益意识的群体成员随着自身社会活动范围的延展和步入职业化的道路,逐利的负面效应也终将在社会各行业中滋长和膨胀。而这一影响也终将在行业潜在从业者或从业者的职业行为中显现出来。

2.群体心理的异化与偏轨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在长期交往中的交互影响下逐步形成群体意识和认知,上述意识和认知一旦形成并固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到群体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长期生活在趋利性文化氛围中的群体成员,在逐利心理和功利意识的驱动下,很容易冲塌传统文化在群体成员中形成的如“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心理堤坝。“民皆逐利”的风气一旦甚嚣尘上,其结果必然是思想领域中的“如水处下”。利欲熏心,欲壑难填,逐利者在没有健全的法制约束下便会迅速攫取巨额物质利益,进而吸引和感召更多群体成员争相效仿。于是,“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的群体心理逐步形成,并迅速填补群体成员心理空间。本应该坚守的正确义利观的群体心理在物质利益的诱导下异化为唯利是图的功利观,而这一嬗变也终将回流到行业潜在从业者思想意识中来。

二、学校因素

1.教育理念的循古与滞后

现代教育应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包容个性的张扬,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和谐教育”,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倡导开放、主张“拿来”、兼收并蓄,正视多元并因之而变,在扬弃与吸纳中注重受教育者道德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创造潜能的培养、挖掘和激发,通过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和完美的教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开启受教育者心智,最终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反观当下,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沿循旧制。职业院校虽然大都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了正常学期教学计划,也都开设了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但大都是选修课或考查课,学时安排也明显少于考试课或必修课。这种安排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再者,职业院校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现象。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对毕业生就业数量的追求。在百分比率的驱使下的教育,谈不上对职业道德占比较高的学生质量的重视,更谈不上在以人为本和尊重多元的基础上实施开放式个性化的全面教育。

2.教育内容陈旧与泛化

当下,职业院校为了提高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虽然也积极进行了课程改革,较之以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也都有较大改观,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仍然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性。当今,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思维活跃并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的青年学生自然会对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课堂上陈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再加之教师毫无新意的说教,使学生倍感乏味,失去兴趣牵引的教学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材内容泛化。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通用性有余,专业性不足。众所周知,不同的行业、岗位有不同的道德要求。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大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涉及较少,即使部分内容涉及行业职业道德,但也未能做到有效结合行业职业道德特点,未能充分体现岗位特色。这种宽泛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面对众多带有明显个体差异的学生,很难体现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3.知与行的背离与脱节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经过系统的学习,对职业道德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社会职业角色定位模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使得他们难以对自身道德行为实施约束,更谈不上短期内形成职业道德自觉。学校偏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缺少与社会联系,学生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抉择容易出现明显的知行背离与脱节。他们对社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内心希望整个社会加强道德建设,但在个体行为选择上,部分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实施却无意“从我做起”,对自己不文明、违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行为往往采取放任自流或是盲从的态度。经验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知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行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进而将规范在意识中内化,从而形成职业道德的自觉,最终实现教育的知行统一的目的。

三、家庭因素

1.病态化家庭环境的影响

前苏联家庭教育者科娃廖夫指出,“人类至今还没有发明比家庭更完善的教育机构”。家庭环境在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处于成长中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从依赖走向独立,有强烈的认知冲动,但自身甄别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追逐名利、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病态化的家庭环境,只能在正处于职业道德塑造期的学生心中刻上重利、逐利甚至唯利是图的病态化的心理沟痕。长期生活在该环境中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高尚的职业道德尚未形成之前,思想早已被病态化的家庭环境所污染,而且其负面影响与日俱增,最终将成为妨碍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消极和不利因素。

2.共同素养缺失的映射

鲁迅说:“许多精神上、体质上的缺点,也可以传之子孙,而且久而久之,连社会也都蒙受影响。”他又指出,“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事实证明,不同的家庭培育出不同的人。家庭成员尤其是主要家庭成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到从这个家庭走出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或无意会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无论是外在的处事行为还是内在的价值取向,都将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中映射到孩子心灵中。家庭成员间各自的素养水平看似独立,实则像连通器一样密切相连。每个成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家庭的共同素养水平。如果家庭的职业道德共同素养水平较低,本身又存在着诸如物利观等方面的缺失,那么这一缺失终将映射到从家庭走向学校的孩子身上,成为其自身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又一绊脚石。

四、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既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锻炼,理应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反观当下,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不但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反而日趋彷徨和迷惘;不但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甚至颠倒;道德素质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价值观下降和滑坡;荣辱观不但没有回归正位,反而渐行渐远。上述现象说明,部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2.职业道德认知模糊肤浅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一个从道德刺激到道德新知的形成过程。同样职业道德认知也不是背记某些规则、箴言,而是反复经历道德冲突而表现出的稳定、积极的道德判断,进而将道德判断上升到道德自觉。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但是由于教育的双方在思想上的轻视等因素,最终导致课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学生自身由于惰性的存在和功利性学习观念的影响,很难自觉研习职业道德内容。

3.职业道德内化远未形成

职业道德内化是指通过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和要求达到一定认知,进而培育其职业道德情感,树立其职业道德信念,增强其职业道德意志,塑造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格,并最终在其思想中固化为职业道德自觉的有机过程。可见职业道德的内化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系统的教育,还需要长期的实践。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有浅显的认知,但他们的道德情感并不浓厚,道德信念远未树立,道德意志和人格还没有真正形成,以至于他们在真正的道德冲突中,其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依然是无助和盲从,甚至出现突破社会道德底线的错误行为。正是这一不足从根本上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水平的提升。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苏联]科娃廖夫.家庭关系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6

关键词:会计诚信教育 问卷调查 实施途径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六次会议提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诚信的回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会计行业作为一种诚信行业,其职业诚信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构成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近年来会计诚信的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财会专业作为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级财会人才的专业机构,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职业诚信教育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提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可以认为“会计诚信”是“诚信”在会计领域的具体反映,两者是个别与一般的逻辑关系(章雁等,2007)。会计诚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的信守承诺,遵守会计法、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企业法人、会计师事务所、中介机构、证券分析师和会计人员等的行为准则之一,如同社会个人的道德规范,其作用不但在于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在于向社会传递行为人的信用和声誉。诚信教育,从属于传统的德育范畴,是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让受教育者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知,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并促进诚信人格及世界观的塑造。广义的诚信教育,涵盖了各层次的人群,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只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日益成熟与完善的关键时期,而这些价值取向及人生目标的培养不应流于形式,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诚信教育互为融合,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的高级会计人才。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外诚信教育现状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呼吁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增加道德指导,许多组织如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未来结构、内容和范围委员会(1986)、国家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1987)、美国商业学院联合会(1988)建议将道德教育加入会计课程中。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安然等事件的沉痛教训后,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进行法治的同时必须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美国的会计教育委员会(aeCC)对会计教育的目标的定义是:“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执业的前提条件,会计诚信教育被提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诚信教育现状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没有把诚信素质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不仅严重削弱了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诚信素质,也影响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的提高,导致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与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同时出现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设计问卷,对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2005、2006级280名准会计人员进行诚信问卷调查,了解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认识、目前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心理状况、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诚信教育的认识以及在会计专业学生心目中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29份,占总数的82%。此次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

(1)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造假行为的认识。从(表1)可以看出,40%的准会计人员主观上是不愿意造假的,但还有26%的准会计人员觉得会计造假行为很正常,34%的准会计人员认为会计造假行为很无奈,说明了他们对我国法律法规和执业环境的担忧,要求改善执业环境。从造假的动机可以看出39%的准会计人员认为是怕失去工作而造假,这主要因为当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27%的准会计人员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主动造假,这说明在“金钱”等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部分人可能会违背职业道德而选择造假,这引发了社会对准会计人员诚信教育的思考。

(3)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心理状况。(表3)直接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务实”心理,在老板优厚承诺的诱惑下,9%学生可能会做出有悖于自己职业道德的举动,36%的学生在个人利益和职业道德面前将权衡且犹豫,这是一种典型不诚信的表现。而问题7的回答则更加直观地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作为一名财务人员,面对做假帐这样严重的问题面前,只有58%的同学勇于说“不”。剩余的42%的同学,以各种理由放弃了说“不”的选择。

(4)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诚信教育的认识。(表4)对问题8的回答表明,88%的准会计人员认为会计诚信教育对于会计造假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说明大多数准会计人员还是相信在会计行业开展诚信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很有意义;没有作用的人数占到了12%,说明目前准会计人员对会计诚信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一种期盼的心理,还是信心不足。对问题9的回答表明,挽救会计行业的“诚信危机”除了对会计人员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外还必须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加大造假成本,使其面对巨大的造假风险而不敢进行造假活动。问题lo中81%的同学认为大学有必要开展职业诚信教育,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没必要。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已具备具有职业诚信这个概念,但从后一问题回答情况看,大学生其实对诚信的理解只停留表面,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问题12的回答中有31%准会计人员认为个人诚信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这表明大学生就业难与当前大学生的信誉度差有很大关系。诚信度差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不负责任,现实生活中,与己有利则不择手段、与自己无益的则袖手旁观,变成了真正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大学生,无论从知识含金量还是人品方面,只能算“次品”或“半成品”,这势必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应聘人的不信任,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群体的一种不信任感,最终导致一种信任危机。

(5)会计专业学生心目中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表5)是对会计专业学生心目中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重要性调查,在此项调查中列举了部分大学会计专业学生所学的课程,给每门课程设置三个分数(1分、3分、5分),让被调查学生按照自己认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1分表示重要性程度最低,5分则最高)。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1门课程中,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认同程度是较低的,排在第8位,说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技能而轻视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就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现有的执业环境下,由于职业道德水平较低,对

会计造假行为存在侥幸心理,自律能力较差,准会计人员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造假;第二,法律、规章制度等只针对表面的违法行为,只有依靠道德的约束才能从根本上加以矫正。要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除法治外,更需要德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三,不少准会计人员认为应该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我国会计诚信教育值得担忧。综上所述,准会计人员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全面加强。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向准会计人员讲授专业知识,训练其专业技能,还必须教授其职业道德知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操,把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会计界未来主力军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三、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一)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基于高校在会计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目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高校的会计诚信教育,通过对在校生的会计诚信教育最终达到:第一,让学生掌握与会计工作有关的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职业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二,使学生了解未来职业生涯可能面临的各种道德风险,训练并提高其运用道德标准判断是非的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奠定基础。

(二)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为实现在会计学历教育中的目标,现阶段学校会计诚信教育应包括如下内容:第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对会计职业行为及职业活动的系统要求或明文规定。现阶段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和保守秘密等。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会计职业的道德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第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个人理想同会计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的职业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第三,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也是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部分。通过法律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知法守法,培养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针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尽快开设有关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税法等经济法规课程,并将相关法规知识融入会计教学中,把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纳入每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性。第四,专业教育。会计职业所具有的很强的技术性使得会计职业道德的存在必须以精通专业知识为必要前提。可以想象,一个对会计专业知识一知半解的人是难以胜任会计工作的,也就更谈不上遵守职业道德了。因此,应从战略高度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时,绝不能放松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四、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课程设置上要求必选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应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如果作为选修课,则会给学生造成以为这门课程不重要的感觉,或者有许多学生不选,违背了开课的宗旨,体现不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选修课,还有一种结果就是选课的必是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对于那些缺乏职业道德意识、道德决策能力低下的学生仍然无法接受到道德训练,仍然容易犯错误,因而也就失去了开设此课程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中全程贯穿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找准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努力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职业道德因素,使得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第一,从会计启蒙教学――会计学基础人手,教育学生热爱专业,坚持原则。在讲授绪论时,要教育学生认识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从内心热爱会计职业,树立爱岗敬业、参与管理的信念,同时通过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会计违法行为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违背了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也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要把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法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办事,严格规范职业行为,不违法乱纪的信念。在讲授会计循环和会计核算程序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仔细核算和监督,做到账目清楚、计算准确、数字真实。在讲授财产清查时,要教育学生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第二,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既要教育学生精通业务,也要教育学生顾全大局。老师在讲授各章节内容时应教育学生,各项业务的处理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既要维护国家和股东的利益,也要维护企业与职工的利益,既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股东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要公平正直、廉洁奉公,当各方面利益出现矛盾时,要以大局为重,切不可损人利己。第三,在财务成本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为企业保守秘密,认真理财。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在讲授筹资决策时,要教育学生尽可能以低成本筹集资金;讲授资金运用时,要教育学生合理分配资金,防止积压和浪费。成本会计主要讲授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教育学生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处处精打细算,严防超前消费;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严格执行开支范围和标准,厉行节约,防弊堵漏。另外,财务成本是商业秘密,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第四,在审计类课程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做到客观独立、公正廉洁。该课程除了讲授审计知识和审计技能之外,务必教育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严肃认真地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防止发生错弊,坚决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客观、公正、独立地处理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7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将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却普遍面临着教育成效低下的困扰,其中,职业道德课教学作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可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系统教育和训练,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道德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制度性课程,它强调“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教育”。但是职业道德课教学低效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职业道德课教学成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道德理论的灌输和道德规范的传授,知德分离,将道德教育变为道德知识的教育,罗列和解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没有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结合,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客体,教师空洞的道德说教过多,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主体性的体验和感悟,忽视道德实践和行为训练;教学方式上重形式,多花样,轻实效,少考核。职业道德课堂这种“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六多六少”的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难以被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制约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2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体验是指“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亲历包括亲身经历和心理上的经历(如移情、回顾与反思)”。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和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教育的理念。他们提出,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本领,无不需要积极的真实的内心体验。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体验式教育逐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表现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容易怀疑一切,固执己见,对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他们愿意接受通过亲身经历、自我感知或理性分析得到的道德规范,而非“高、大、空、远”式的说教,他们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认可,一定要建立在对大量论据材料的分析上,而这些论据的获得,或是来自于亲身实践,或来自于有价值的史料或现实资料,这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愿意接受的认知方式。由此看来,中职生的道德教育目标,并不排斥“高、大、远”,但忌讳“空”和“假”,只要给学生机会体验高大和高远,亲自研究其精神实质,他们会非常愿意接受,因为向善和体验崇高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要求,真正能够让学生体验的道德教育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教学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获取鲜活的感知、感悟,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对道德事件做出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进而接受、认同相应的道德规范,能主动内化并逐步付诸道德实践,即“引导”、“唤醒”和“自身生成”。总之,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更有帮助,也更符合教育的真实。

3体验式教学对策构建

3.1以“尊重”为情感,促发学生的主体性体验

体验是自我的,是旁人无法替代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体验教学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体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料的整合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点、生活经验等,营造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或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有能力体验。其次,教与学的关系是增强学生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敢于舍弃自己的权威地位,学会尊重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沟通互动、愉悦合作的共同学习中,鼓励学生释放自我,以开放的心灵接受外界信息,体验真实的情感碰撞,体验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的经验、与人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不要随意打压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轻易地否定学生,不局限于固定的认知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体验。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都能参与,获得体验。

3.2以“情境”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主体的体验过程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的,而这种感受往往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形成体验。

3.2.1直观感受型情境:教师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使枯燥的道德理论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再现真实的场景;借助学生崇尚人物和偶像的先进工作事迹,身边的榜样,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等,拉近教育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借助真实的案例回放或是工作中可能遭遇的两难问题,让学生在争执辩论中体验观念的碰撞和情感的冲突,检验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等等。直观感受型情境,使学生的体验过程变得直观、有趣,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再现情景,渲染教学气氛,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突破教学语言的局限,拓宽视野,增强学生体验。

3.2.2动手操作型情境: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思想、情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如学生在收集资源、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源进行辨识,筛选、整理和分析,在制作课件、课堂演示等操作过程中,需要对道德规范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这些本身也是学生个体的体验过程。

3.2.3社会实践型情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体验教学。生活世界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源泉,职业道德课的教学要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与学生发展相关联的人、事、物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再现现实活动中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所以职业道德课教学需要拓宽教学空间,向现实生活领域扩展,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教师也可针对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让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写出专题报告,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教师可结合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感受努力工作带来的苦与乐,认识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要求,体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3.2.4角色模拟型情境:教师可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及职业角色特点,让学生在小品、游戏、情景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发生的职业道德故事,在揣摩、模仿角色的过程中,体验该角色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认识,感受该角色与周围世界人和物的关系,认识该角色应履行的责任、义务、应恪守的道德规范等等,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从而悟“理”,获得新的道德体验。另外“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角度,做学生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生养成积极的课业态度和课业道德意识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之一”,教师要要求学生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履行学生的“职业道德”。

3.2.5情感型情境: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情感体验就是教师选择情感体验点,“以情促情”,对学生先动之以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对比和换位思考等途径,感受情感的碰撞,用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晓之以理,实现情感的升华,将直觉情感体验提升为道德情感体验,引发道德情感的认同和接纳。

4以“心灵”为依托,促进体验的升华

体验有时是微弱的、片面的、易逝的,有时却是深刻的、强烈的、持久的,有时震撼着人心,有时又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很多时候,学生内心的体验或是不能被他们清晰地意识到,或是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言表,或是当时有体验但稍纵即逝,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体验并引导体验的升华。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8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参考了已有职业道德教育调查问卷,同时又加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道德情况等,便于全面了解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状况。访谈主要内容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等。最后将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和访谈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中职学校学生具有初步职业理想,但缺乏学习兴趣

当问及为何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时:选择个人喜欢的学生占29.8%;由家长选择的占35.8%;成绩不好只能选职业学校的占24.0%。回答听课情况时:选择喜欢听才用心听的学生占19.4%;选择偶尔说话、做小动作的占38.8%;总是认真听的占22.3%。从对专职班主任的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信心严重不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存在逃课、考试作弊现象,部分学生即使有学习愿望,也由于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听不懂、学不会,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和能力。调查显示,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有学业挫败感,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学习技能的愿望较学习理论知识的愿望要强烈,从而忽视理论课以及相应德育课的学习。

2.2中职学校学生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缺乏实效性

在基本道德认知方面,学生认知状况良好。当问及学校发动自愿向灾区捐款时,选择尽自己能力献爱心的学生占80.4%,选择别人捐了我不捐面子过不去的占1.5%,选择与我无关的占0.7%。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选择主动让座的占80.1%,选择装作没看见的占1.6%,选择别人不让座我何必要让的占0.5%。关于职业道德,学生普遍认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当问及是否同意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时,选择非常同意的占43.2%,选择比较同意的占34.3%,选择不确定的占3.4%;当问及对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看法时,选择对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占79.1%,选择帮助不大的占11.5%,选择没有认识到其意义的占3.6%;当问及最能体现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项目时,62.6%的学生选择了爱岗敬业。

2.3职业道德教育重课程缺乏实操性,与行业联系不紧密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大多采用讲授方式,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理论的掌握。当问及对所从事职业的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来自哪里时,选择来自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占53.1%,选择来自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占20.1%,选择实习单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占15.9%。这说明学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活动不足,无法将职业道德观念和能力进行内化。当问及将来求职最担心的问题时,选择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占27.4%,选择专业课成绩不稳定的占27.0%,选择没有工作经验的占25.7%,选择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的占15.4%。说明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成绩不好、无工作经验是困扰学生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其中对社会及企业了解缺乏所占比例最大。学生对企业具体职业的道德要求、规范、文化及行业职业道德不是很清楚。过分注重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方式,导致学校与相关专业单位联系较少。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当问及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选择缺乏交流和沟通、个别指导咨询不够的占46.5%,选择职业道德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占30.3%。当问及影响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时,选择教学形式的占30.5%,选择不重视的占41.0%,选择教师形象和榜样的占17.6%,选择教材陈旧脱离实际的占9.4%。说明学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需求,将职业道德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孤立出来,不注重学生的现实需求和个性特点,学生不易形成实际的职业道德体验,进而对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道德判断和职业选择帮助不大。由于德育多是软性指标,难以衡量,所以学校对职业道德课也比较忽视。另外,学生虽对职业道德有认同,但职业道德行为却与之不匹配。在回答是否愿意从事工作环境艰苦、劳动繁重、远离城市的职业时,选择非常愿意的占20.8%,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4.3%。当问及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选择非常愿意占的22.6%,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9.9%,选择不确定的占21.1%,选择不太愿意的占5.1%,选择很不愿意的占1.3%。说明学生虽然对职业道德教育有了良好认知,但其职业行为却比较落后。在对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采取双重价值体系,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学生一方面对自私自利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慨;但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又以自身利益为上,不乐于助人,真正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学生很少。

3成因分析

3.1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又导致人们交往行为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表现得非常突出,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些人不通过敬业乐业的合法劳动致富,而是不择手段去满足私欲,甚至挖空心思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导致社会道德规范相对薄弱且容易失控,一些消极腐败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3.2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不够全面、深入。在职业道德教材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定义仍局限于行业行为规范总和,强调职业人应该遵守、服从职业规范。在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缺乏对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大多采用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学生缺少实际锻炼、体验和感悟,不能将所学职业道德知识内化,进而转化为行动。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些行为是错误的,但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放弃自身道德追求,采取实用主义态度,造成道德“知”与“行”严重背离,这也是学生职业道德认知与职业道德行为不匹配的原因之一。其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随着时代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职学校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因此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学生共鸣,更具指导性。然而,当前职业道德教学内容更新慢,知识概念化、理论化,现实案例较少,学生不感兴趣;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多为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结合行业道德特点,体现岗位特色。最后,职业道德评价方式单一。职业道德课多采用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道德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该评价方法忽视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忽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缺乏科学性,很难准确反映学生实际职业道德水平,出现学生在校职业道德考试成绩优秀,但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堕落的现象。

3.3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则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调查发现,44.0%的学生父母为初中文化程度,45.4%的家庭月收入为1000~3000元,单亲家庭学生较多,家长对孩子管教不严或缺乏管教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并且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不够。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学一门技术,今后能就业就行。这种观念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职业缺乏更高追求。

3.4学生主观因素影响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9

关键词:会计学;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生创新计划阶段性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2日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当前越来越公平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会计行业既面临高速发展的机遇,也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约束的企业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缺乏职业道德意识的会计人员也难以在行业内生存,因此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高等院校作为给社会培养未来会计人员的重要基地,更要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培养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法纪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在校学生切实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影响,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无论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还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这些学者都把“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重视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通俗地说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对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有着很强的约束和引导作用,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补充。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会计工作更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则必然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给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等带来损失。目前,会计从业人员想要进入职场,从事会计这一职业,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其中必须要通过的一门考试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足以可见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会计队伍预备人员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工作的后备军,他们是否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高校作为会计人才的培养基地,作为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加强并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习惯。

二、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不够。当代大学生是将来会计行业的中坚力量,是社会未来的开创者,学生这一群体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十分重要,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远远不够。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了解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什么”这一问题,68%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片面地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只是不做假账或是诚实守信,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需要不断的学习、加深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了解与认识。在“你认为会计人员在以后的发展中最需要注重培养的是?”这一题中,有近55%的人选择了“专业实践技能”,有33%的人选择了“自身职业道德”,而剩下的12%选择了“专业理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重视专业实践技能,会计职业道德次之,而认为理论知识相对不那么重要。

会计工作是一个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会直接牵涉到很多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会计从业人员很可能会经常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也会面临各种利益诱惑,当这些和会计职业道德冲突的时候,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就关乎企业或是社会的利益。

(二)高校正式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的不多。我国目前会计专业使用的国内出版的若干套教科书中,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还很少见。而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单独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教学的,在中外高等学校中也不多见。我们的调查对象为江苏某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该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你认为企业在招聘会计时最看重的是什么”这一问题,73%的人选择了“经验”,仅有27%的人选择“品德”,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和了解少,并未看到其重要性,从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教育对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缺失。以小见大,我国现在教育对会计专业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存在不足之处。

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要考《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专业课,而很多学校只安排了《基础会计》的学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通常只是短时间的自学,并且仅仅是为了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学生们都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大多采用的仍是“说教式”教学,教师单方面传输,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也缺乏学生的参与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因而不能达到使学生真正建立会计职业道德理念的目。

老师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知识的领路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领路人通常能带领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样的,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正确有效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因此,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改善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要较好地解决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财会职业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和认识,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应该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强化会计诚信观念和信用意识,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高校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单独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使得每个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修读这门课程,以此来肯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高等院校的会计院系应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适应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在老师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去体会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来增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将基础课程与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课可以学习西方的教学方法,以讨论课为主,学生与老师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提供答案,只是起引导和鼓励作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讨论可使学生认识到以后将要从事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前接触以后工作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并学会找出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些难题,在这个不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学生的道德理解能力,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

除了课堂上的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将会计的职业特征融入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以会计人的面貌出现,营造会计氛围,体现会计人的特色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学习的兴趣。如邀请企事业单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组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时,选择与当前社会热点经济现象或事件相关的主题,培养会计人的职业敏感。

(三)建立学生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阶段,也是学生职业伦理和观念形成的基本阶段,规范的前提。道德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法制的约束力量,能使人从内心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不是只在外力的强制下,这种无形的力量十分强大。为了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足够重视,学校可以建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对考评情况进行归档处理,最好是将其记入会计专业学生的个人档案,严格规范档案的填写,杜绝舞弊作假,并将档案效力衍生到学生日后就业和工作中,以促进其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综上所述,会计高等教育是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和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期间高校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当大学生毕业走进职场时,才能以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的职场人姿态为企业、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建春.对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5(中).

职业道德的认知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国家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持。同时,小学教育也发展到由职业阶段向专业阶段过度时期。本文对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专业化的主要特征。

目前教师在道德研究方面由职业道德阶段向专业道德阶段过度,这是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专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该职业的专业化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则可以认为该职业的专业化没有成功。当一种职业达到其所谓的专业化程度,即这类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修养达到专业化水平,广大群众应该对其进行高度认可,否则这个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将名不副实。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影响,现阶段的中国式教育对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有失偏薄,从而导致在建设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真正得到的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中国式教育的专业道德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内容不明确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对教师的专业化道德要求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而纵观国内教师,多数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道德没有充分了解,或许这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他们会以最佳的状态来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但深层次来讲,这类老师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模棱两可,很容易在实施过程中失去自控能力与监督能力。换言之,自己的行为与专业道德规范相矛盾。教师的专业道德与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因为具有了专业的知识,才致使职业道德向专业化发展。现今的教师道德不再如过往一样(如热爱祖国、热爱党等),而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履行专业的道德行为。尚若教师没有掌握专业的知识,光是空口白话,那么专业道德能否实现将会是一个模糊的答案。教师的专业道德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知识是专业道德践行的前提。因此,对于教师师德的培养,应该重点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掌握能力。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其对从业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发的在潜意识中对专业道德全面践行。教师的专业道德问题不能表于形式,只是纸上谈兵的平面概念。在专业化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专业道德问题,因此专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必须依据于实际,根据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而现阶段高校在师德培训及师德教育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时间方面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的研究相当匮乏。因此,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教师道德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将教师的专业道德融入到教师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专业化问题的解决将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2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呈现多元化

在调查中显示,很多老师基于各种压力,尤其是道德压力方面,对工作状况的影响非常大。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专业道德发展过程都处于被动的强迫性的道德规范中。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要求是多么的高。对于教师师德问题的重视,应该成为小学教学中重点控制的问题之一,只有充分重视师德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为我国教育的长久发展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

“多元化”在教师专业化道德发展中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注重人性化,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亦是如此,在教学专业化道德方面,除了对学生的考虑给予充分重视外,对教师专业化道德发展的提出也显而易见。在汶川大地震后,对于遇到地震而只顾自己安全的范跑跑,在网络投票中,高达百分之三十的网友认为此举行为可以理解,这是一个人在遇到危难时的本能;有百分之十的网友也认为小学老师在遇到危难时,有选择舍己为人还是进行自我救助的权利;但是还是有一半的人认为,在遇到危难时,由于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应当在那个时刻舍己。由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不再单一。除了那些走形式的口号,小学教师道德的评价中多了几分人性。

3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一般而言,教师专业道德不仅仅只有职业的特殊性质,还具有专业发展的规律。无论是整体教师的专业道德还是教师个体的专业道德培训,都需要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只有充分掌握发展规律,才能在现实的日常工作中任由教师专业道德自我修复与完善。

初出茅庐的小学教师,其专业道德还处于初期阶段,也就是体验期。无论是对教师职业业务的认知还是在职业意识上的认知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有效控制。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也做的不到位。但在这个阶段里,这类教师对专业道德都抱有积极学习的态度。但如果在初期阶段没有解决专业道德的问题,随着就业时间的慢慢推移,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认同感将会越来越小。

经验型小学教师处于职业道德发展的过渡期。这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职业专业道德的认同感很高,且相对稳定。在这个时期,教师的这种状态有利于实现内部道德规范的整合,即教师可以从潜意识中对道德进行自律。换言之,此时的小学教师,正在对职业专业道德进行重新认知。与此同时,对于师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骨干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处于稳定期。这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职业专业道德的理解已经达到一种新的层次。对专业化职业道德已不再局限于学习,而是信仰。此时,教师的专业化职业道德价值性将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同时,这类教师在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基础对所属的专业进一步学习。教师会思索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有什么不足之处,哪些方面需要改变,这也是教师专业化道德发展的前提。

根据上述研究不难发现,教师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教学质量对教师的道德水平以及需求是不同的。在专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道德教育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拟定建设的要点从而制定出不同的方案。教师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因以教师本身为基础,充分遵循教师专业道德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对身处不同阶段的老师应制定不同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勉励,从而加强教师道德规范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2]顾明远.谈谈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走向[j].求是,2008(7).

[3]袁振国.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