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05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1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平衡;绿地空间;本土特色;生物物种;丰富;城市小气候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新型城市化成了当今中国发展的趋势,但如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考虑生态系统对城市的重要性,那么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保留足够的绿地空间,使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得以存在,即在城市建设中绿地面积占城市的一半以上,重视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园林绿化,重视生物物种的丰富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城市化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必然还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并受到人们的热爱。

一、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与自然界有很大的差别,集中表现在人工造成特殊的城市小气候,城市化的加快,使所在生物物种受到了较大影响或破坏,适应能力差的物种种群缩小或灭绝。另外在城市建设中,往往会引进外来物种,合适的外来物种能丰富本地物种,但有的物种会很大的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虽说城市多种多样的小气候,适于很多生物物种的生存,进而丰富了本地的生态多样性,但城市的人造恶劣环境也为很多物种的自然选择增加了相当大的困难,并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变异物种,这样也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并产生了新的生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脆弱的、不良的、短暂的。因此鉴于人造城市形成的小气候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扩大绿地面积,建设完整丰富的城市绿化体系,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确保城市建设朝生态平衡健康发展。

二、建设多样绿地系统,保护物种多样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在城市建设中,要想维护生态平衡,必然要首先建设多样性的城市绿地,如公园、植物园、苗圃、小游园、道路绿化带、防护林等。公园是城市绿地中最常见的模式,造山理水,形式多样,强调意境、情趣,注重诗情画意,创造出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休憩娱乐场所祈祷的重要的作用。植物园是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基地,既是植物科研基地,也是植物种质资源基地,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建设规模扩大时没有考虑植物园的增加,这对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极为不利。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长繁衍的场所,在客观上对生物物种起到了保护作用,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

三、城市生态系统是本土特色和生物物种丰富的和谐统一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不仅气候差异大,水质土壤变化也很明显,这必然造成各地的生物物种的差异,那么如何结合地域特色搞好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系统既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又有本土特色呢?

第一,在城市绿地建设中,选择乡土树种及植物作为主要或基本造景材料,因为乡土植物既能很好地反映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是城市具有鲜明的绿化特色,充分反映地方特色,又能很好的很容易的维持生态平衡,如果在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努力开发利用本地植物物种,而是为了单纯的为了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引进外地物种,必然会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

第二,引进外地植物物种要把握好度,外来植物物种虽然在丰富植物景观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如果不加选择盲目过分引进外地植物物种,很可能会造成本地物种的减少,如十九世纪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速生树种桉树造成了美国部分地区的自然植被的永远消失,因为桉树是“抽水机”,对土壤的水分需求极大,大面积引种桉树会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土壤保持水的能力很差,时间长了,土地表面板结。桉树是“抽肥机”,对土壤的肥料和养分需求极大,会使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引发土地退化贫瘠,使其他植物根本无法存活,使原生物种衰减、退化,造成植物种类极为单一,无法给大多数动物提供食物或适宜的栖息环境,逐步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将遭受颠覆性的破坏,且难以恢复。因此我们在引进植物物种时必须慎重。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2

[关键词]生态园林;现代化城市;作用;必然要求

中图分类号:tU986;tU9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28-01

现代化的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中安全、健康、工作效率与舒适愉快所不可缺少的空间组成部分。现代化城市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指导去规划和设计,生态园林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城市只有保持有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才能营造出现代化城市建设魅力。

一.生态园林的概述

生态园林是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个体和群落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的关系,同时研究以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宜的季相色彩,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生态园林应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创造景观,美化环境,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体养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文化、体憩、游览等生存发展的环境。在可能的条件下,生产各类园林产品;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充分利用绿色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作用,调节小气候,吸收有毒有害物质,衰减噪音,防风降尘,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它应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二.生态园林建设对现代化城市中的作用

生态园林建设有利于提高、改善城市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能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有毒物质,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还能促进居民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

生态园林建设对城市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视觉效果上,通过植物群落、水体、园林建筑、地形等要素的塑造来达到目的。通过营造人性的、符合人类活动习惯的空间环境,从而营造出怡人的、舒适、安逸的景观环境。绿地植物是现代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体,它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植物给予人们的美感效应,是通过植物固有色彩、姿态、风韵等个性特色和群体景观效应所体现出来的。一条街道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的装饰,无论两侧的建筑多么的新颖,也会显得缺乏生气。同样一座设施豪华的居住小区,要有绿地和树木的衬托才能显得生机盎然。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地貌和雄伟的建筑群体,生态园林效果对城市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生态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生态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植物如此,其他的构筑物、建筑形式也是如此。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寻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巧于因借”的“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昼夜阴晴无不可成为随机的所在。有心的创造意旨往往开始只是星星的火花。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

现代化城市规划越来越追求文化内涵,现代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与表达。文化景观是城市各类景观之一,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颂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和文化。文化景观符号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视觉形态设计元素,其基本意义既传达具体景观的特定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又彰显其装饰的审美意义与社会意义。

三.生态园林建设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生态园林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形成成为必然。然而,城市化的进程也使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应当是为人设计和建设的,实际上是一个放大的家园,服务设施应有,青山绿水温馨舒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建设的应当是一个适宜人居的城市、一个生态的城市、一个绿色的城市、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这将对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发展和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逐步向实现园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02.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理念;生态功能;措施

自殷、周时代的囿算起,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而在现代社会,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标配”,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与人们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举措,故而将生态理念引入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既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园林生态意识与功能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城市园林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对于提升城市园林的生态性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园林的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中“斑块――鹊基质”的景观分析模式,认为城市园林的生态性,是通过维护自然残遗斑块之间的联系,来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城市园林的生态特点

2.1生态性

自古以来,我国的古典园林都是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由山、水、森林等自然景观构成完美的生态系统,融合历史、人物和文化等人文因素,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将人物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并通过园林展现大自然的生态美。生态性一直以来都是园林的生命要素,城市园林的建设与遵循生态性这一基本原则。在城市园林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是植物,辅以山石、水流的陪衬作用,共同构成园林的生态美,青草树木等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在适宜的光照、水分、土壤条件下生长和繁殖,并为一些昆虫鸟兽提供栖身之处,继而使它们在此生活和繁衍,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虽然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因素形成的人工园林,但是生态性仍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2.2公共性

园林作为人文生活的产物,为人们的休闲娱乐而服务,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为民众服务的基础之上,在整个城市范围内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将市区的生态建设与郊区的景观互补结合而形成,一个以绿化带为主要部分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特性和功能。城市园林以为人服务为目标,服务生活在所在土地上的所有人。故而可知,城市园林通常都是建设在公共地域,使城市的居民均能享受园林带来的福利,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2.3可持续发展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将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4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是在人类主动的作用下,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融合起来,形成以协调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绿色生态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对人类的依赖程度实际上不高,城市园林不但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增加其生态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4涉及内容及范围广泛

城市园林的建设重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因而无论在繁华的市区、众人聚集的居民区,还是工业发达的工业区、人烟较少的郊区,都是城市园林的规划地点,因而城市园林建设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任何区域都可以是合理建立城市园林的地点。同时,城市园林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和人们生活有益的工程,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是惠及子孙后代、立在千秋的产业,涵盖了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知识。

3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

3.1提升城市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准则,而城市园林绿化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做好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城市管理新课题,包括城市潜在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未来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现,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安全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3.2优化人居环境

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市容,更是吸引外地人到当地居住、投资以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屏障。城市园林建设本着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则,并以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观为目标,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背景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的居住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外,森林草木具有净化空气、吸附尘埃的作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益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3.3有利于缓解城市生态危机

城市生态危机主要是指水土流失,严重时可导致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园林则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园林建设中的一些高大树木、灌木和地表植被,均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引发的塌方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当前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是城市突出地生态问题,雾霾天气与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雾霾严重的地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居民数量较多。而园林则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城市园林就像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能够改善空气状况和生态环境,因此,城市园林建设具有缓解城市生态危机的重要作用。

3.4防噪功能

城市中人员往来繁多,车辆流通量大,工厂机器产生声音和街上汽车的鸣笛声都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改变,既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道路旁边高低不同的行道树与草坪则能够吸收和隔绝噪音,减小城市中的噪音,从而降低噪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缓解城市的噪音污染。

3.5自我更新能力

城市园林的建设无论是在植被的种植上,还是园林区域的规划上,均需要依靠人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植被可以在不依赖或者较低程度的依赖下自主适应生存环境,具有水分循环和空气循环的作用,还能够调节温度。经过一定时期的发育后可为一些昆虫等生物提供生存场所,具有繁殖和扩散的功能,使营养能够正常循环,病虫害等生态危害能够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下得到控制。

4有效提升城市园林生态功能的措施

4.1选择合适的城市园林植物种类

植物和植被是园林最为重要的要素,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于城市园林构成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园林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在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让园林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功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不同的地区适宜不同的植被种类,比如,在So2、Co2、烟尘肆虐的重工业地区,应选择空气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所以,为了使城市园林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生态污染状况、经济条件、生态效益、常发病虫害情况和植物的适应水平、净化能力等多种条件,从而更好地建立起方位全、层次涵盖广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此外,因地制宜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所需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相异,因此,每个城市都要以适合自己为原则,而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城市的园林建设。

4.2注重城市园林配植结构的合理性

注重城市园林配植结构的合理性是指,要在相同的城市条件下最大化发挥城市园林生态功能,这是由城市人口密集而用地紧张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扩大城市植被覆盖率和绿化带面积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园林不同植物之间的配植和结构的完整与合理性。复层结构就是提升园林植被量的重要方法,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可以考虑这一方法。

4.3重视城市园林的布局

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相对于行政和工商业较晚,城市在规划之初往往也是优先对工业、商业和行政区域进行规划和布局,而园林的规划则更加靠后。城市园林在规划过程中,要经历选址、布局、植被选择和实施等多个过程,不同绿地面积也分属于不同的规划和管理部门,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因此,在布局的合理性和规划的统一性上具有一定难度,使得一些城市的园林呈现点状零碎的布局状态,从而很难真正发挥园林的生态作用。从目前来看,居民区和校园所在区域的园林布局往往不够合理,绿化面积也较为不足,而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则具有较为优越的园林建设条件,绿化潜力较大。在居民区和校园区域,可以通过建立小型花园解决园林布局不合理,绿化面积少的问题,而郊区则可通过扩大城郊一体化提升园林绿化效果。

5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具有生态性、公共性、可持续发展性和涉及内容广泛的特点,是与人们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内容,具有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人居环境、缓解城市生态危机、减少噪音、促进生态系统自我更新等多种功能,研究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将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可从选择合适的城市园林植物种类、注重城市园林配植结构的合理性、重视城市园林布局3个方面推动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刚.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J].科技信息,2008(10)

2孙中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景观生态设计探索[J].现代园艺,2014(13)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生态城市;现状;问题;优化策略

我国改革开放36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自从我国提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类城市都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纷纷提出了诸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等生态城市概念,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在党的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我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和部署还有一定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特别是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入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生态城市建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特别是200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实施《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以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由于生态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的显著特征,但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西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东部,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开发力度较小,因而对环境的破坏也相对较小;由于十以前,我国对城市的考核主要以GDp“论英雄”,因而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环境建设的问题,因而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二、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显著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从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出发,打造独立的生态城市风险。但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千城一律”的问题,很多城市都没有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历史底蕴出发进行建设,基本上都没有自身的特色,也没有充分的利好自身的优势,很多城市从都固定的生态城市指标入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没有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导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就生态城市建生态城市的“怪圈”。

(二)生态城市建设缺乏规划保障。规划具有指导性、强制性、战略性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模做指导,否则就会导致盲目性和随意性。尽管目前我国所有的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制定了战略发展规划,比如对发展思路、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坚持原则、保障措施等等都以条例、意见的方式出台,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问题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无法将战略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导致生态城市战略发展规划成为一纸空文,这主要是一些城市的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性和执行力。

(三)生态城市建设缺乏居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因而城市居民的参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居民对生态城市建设缺乏认识,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阻碍生态城市建设。还有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决策、执行、落实方面存在着随意性,不顾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了完成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出现了暴力拆迁等一系列违背人民群体意愿和权益的违法违规问题,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改变过去“千城一律”的理念,将生态、绿色、节能、低碳、环保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因地制宜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城市都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从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瓶颈”问题出发,建设“公交优先型”、“循环经济型”、“节能建筑型”、“山水园林型”等诸多不同特色的生态城市,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更具先进性。

(二)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落实。生态城市建设缺乏规划性和规划缺乏执行力,是当前制约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各级各类城市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当中,在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部位、每个方面都要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的理念、思路、原则和措施,形成具有生态特征的城市发展规划。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必须确保城市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既要不以城市领导人的更替而改变,也要着力提升规划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的执行力度,保证规划的有序推进。

(三)引导生态城市建设群众参与。生态城市是群众的生态城市,因而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到生态城市建设中来。各级各类城市要大力加强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对居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意义,引导广大居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到低碳生活和环境保护中来,引导居民绿色出行、节能减排,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只有这样,生态城市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四)建立生态城市建设长效机制。生态城市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过程中,因而必须建设生态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各级各类城市政府应当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组织机构,加强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级各类城市还要建立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社会投入“三位一体”的生态城市长效投入机制,积极创新生态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宽生态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使生态城市建设始终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撑。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各级各类城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精力大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规划、强化生态意识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李剑玲.基于低碳绿色经济的中国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4(05)

[2]黄娅绮.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5)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化;环保化;城市模式;生态资源;生态保护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118-03Doi:10.13535/ki.11-4406/n.2017.08.057

现阶段,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剧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使得城市功能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针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是推进城市生态化、绿色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1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由原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该理念的追求目标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生产力与创造力得以有效保护;物质、信息、能量的高效率运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环境,并且其内涵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因素,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该理念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理想化城市的追求。1989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首次开启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成为第一个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随着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日普及,从1995年开始,我国成都、天津、扬州等城市先后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由此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2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题

2.1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协调

在改革开放之初,受总体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将主要精力置于发展经济之上,片面追求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实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持与保护,甚至以牺牲城市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受这种传统发展思想理念的遗留影响,在我国后续城市建设中,依然不能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提起应有的重视,城市发展规划中依然将经济发展置于首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没有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此外,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逐渐意识到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开始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然而先前的遗留影响依旧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2.2城市生态资源较差

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会在根本上拉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使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城市生态资源较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绿地减退等多项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导致在空气质量、水质、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较发达国家处于落后地位;其二是城市资源短缺,主要表现在饮用水资源、可规划用地、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不足,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要以资源消耗作为基础支撑,城市资源短缺必然会限制城市的发展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2.3城市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的合理性较差,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已经减少,然而对于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的分类处理依旧不能得到重视,尤其是不可分解的塑料制品以及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电池、化学合成剂等垃圾的处理,往往会与普通垃圾混装,如此加重了城市环境污染;其二是部分单位及个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任意挤占绿化用地,甚至存在破坏植被、盗用公共设施的严重行为,给生态城市建设造成了阻碍。

2.4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控制力度较弱

城市中的建筑工程项目较多,而施工单位为了追求施工进度,降低施工管理成本,没有对施工现场污染排放进行科学控制。建筑施工中存在夜间违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大、废弃材料胡乱丢弃、液体废料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污染了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其中虽然部分排放的监测结果并未超标,然而依旧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造成“达标仍扰民”的情况,加之法律方面的宽泛阻碍了环境监管措施的有效实施,使得施工现场污染排放成为制约生态城市推进的重点因素。

2.5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较差

以往的城市规划大多忽视了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人口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大限量,资源的短缺无法保证人口未来增长的需求。另外,一些城市的规划忽视了对城市景观格局的重塑,城市景观缺少整体优化及合理的功能分区,这样很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还有很多城市忽视了地方特色的保护与构建,原有的富有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的街道与建筑,逐渐被着装统一的新形象所覆盖。这些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违背的,在规划中没有体现生态设计的理念。

3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城市生态是一个包含诸多复杂因子的系统,对其分析评价的开展与进行需要以评价指标的确定为前提条件。以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

3.1城市自然生态方面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日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密度普遍较大,资源禀赋较差,尤其体现在饮用水人均占有比例上,地下水超采率远远超过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另外,在人均耕地方面普遍低于联合国533.6m2的警戒线,人均森林占有面积较低,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城市生态资源的优劣。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

3.2城市经济生态方面

我国大部分城市第一、二、三产业万元GDp能耗依然偏高,第三产业通常为能耗低、排放少的项目,然而通常第三产业在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依然较小,第二产业的占有比例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第三产业,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与轻工业的发展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因此导致城市生态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要求。

3.3城市社会生态方面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破坏,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能源消耗猛增,同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过低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严重制约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果没有一个稳定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保障,就很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同样也严重阻碍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4优化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4.1完善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政府及相p部门需要针对政策、制度等制定与落实,将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置于首要位置,大力宣传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给予生态城市建设足够的制度与资金支持,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提供保障,从而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与作用,并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执行性与科学性的监督机制,使之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保障,同时强化环保执法力度,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收集违规证据,勒令其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对于影响恶劣的需要对其进行严厉处罚,从而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肃清

障碍。

4.2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较强的多元化意味,并包含对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与结合。因此需要依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阶段,将总目标分解成为阶段性目标,从而健全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对城市生态化速度与变化态势、生态化能力与协调性进行评判与衡量。另外,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健全需要以国家环保局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规定为基础,遴选与本地区特点相符的具体指标及其权重,对于无法运用分辨信息实施权重确定的指标,需要采用专家分析法对其权重进行科学化的确定,以强化生态城市综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科学的指导意见与参考依据。

4.3将生态保护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思想,因此其建设的不断推进需要以实现思想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前提。从内涵本质上来看,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短期性向长期性、由直接性向间接效果的转变,同时也要求经济模式实现由单一追求经济高效向经济高效协调生态环境发展的转变。反映到企业生产经营方面,该思想依旧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需要将生态环保纳入企业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督促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的协调

共存。

4.4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

强化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采用有效手段强化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生态城市理论的推广,使社会公众意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与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借助生态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支持生态城市建设的氛围,以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内涵的生态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教育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政府需要号召社会相关服务机构及工艺团体,使其针对市民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活动,使市民意识到“污染环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此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5结语

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为基础,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实施有效对策予以解决,是保证生态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郑毅.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宾厚,王芬,王欢芳.生态城市共同配送生成机理与

运作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4).

[3]傅兆君,翟斌,吕孝翠.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打造

洁净城市的战略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生态理念;城市规划;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因素,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考虑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在城市规划时缺乏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体制原因,规划的法制化和管理尚待完善,更重要的是环境学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学科,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探索的研究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编制目标的发展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1当前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压力。

(1)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而且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人们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2)工业化压力。我国工业化发动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同时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的建设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市场压力。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为所有人都带来利益。显然,若没有这种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或者公共财产受到破坏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才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市场经济的压力越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越大。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从宏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应以生活活动为主,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从微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都应是公平的。虽然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

2.2生物多样性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结构越多样、复杂,其抗干扰的能力则越强,因而也越容易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2.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0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

(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

(5)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利用问题。通过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3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建议

3.1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3.2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3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3.4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4结束语

总之,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城市绿化建设中维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维持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相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但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城迅速发展,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格局也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认识到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价值和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环境中由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基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一是物种的多样性,即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微生物不仅在数量上极大丰富,同时还包括了其种以上的高级分类,如门、目、科、属的丰富程度,即分类群的多样性。二是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指主要种内的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五种都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便越强。三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城市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四是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即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结构、时间动态和功能机制方面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是较生态系统多样性更高、更为宏观的等级单位。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直接价值方面,城市的动植物可以直接被用作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和能源,由此表现出它的生产使用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从而形成食物链之中能量的来源,为其他物种生存提供能量,同时,城市植物在保护水源、维持大气内循环,减轻旱涝灾害威胁、调节城市气候,防范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此外,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周边乡村有机农业的发展都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污染,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分解污染物,为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构建“绿色生活”、“城市公园”等形式介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当前城市绿化工作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城市绿化工作中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缺乏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城区绿化中,不少城市将重心放在了重要景观的设计和布局之上,单纯从美学角度考虑城市的绿化、美化问题,如人工景观、人工林的建设,街心公园植物色彩的搭配,冬季绿色植物的种植等等,而忽视了生态学角度的合理配置问题,更没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物种的传播问题。同时,当前的城市绿化工作中普遍存在追求高速度的绿化效果,园林部门只求尽快的将辖区“变绿”,而忽视了所种植植物的营养条件、成长需要、管理细节等问题。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缺乏有效的论证工作,仅凭经验办事,造成绿化树种单一、群落结构松散等等,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整个生态链条的脱节,如无法有效吸引昆虫传粉和鸟类栖息,生态平衡被打破,绿化树种对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急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更无法为城市生态提供优质服务。总的来说,在以往的城市绿化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美化”层面而忽视多样性,这样的绿化行为也许短期内可以大规模的实现“造绿”目标,但“造绿”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无法令人满意。

(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忽略本地原有野生物种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选择引进外来植物物种进行城区美化,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区域、本城市的动植物种类,提高了绿化的效果,但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外来物种未进行科学的论证而盲目的进行引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并不适应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种植之后无法有效地成活,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在本地的无限制繁殖也对本地的原有植物带来了严重威胁,它们所带来的病菌和有害生物在本地生态链中没有天敌,因而迅速的繁殖,给当地物种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外来物种盲目引进同时发生的是原有野生物种保护与利用的欠缺。一方面,外来有害物种严重威胁者本地原有野生物种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工植被的大量使用和城市空间的分割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较差,加之园林规划部门忽视本地物种的重要性,对一些自然生成的植被进行人为的铲除和破坏,使得原有的城市野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被迫中断,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反过来又影响了外来物种的存活。

(三)将城市生物多样化片面理解为植物种类多而杂

由于传统的城市绿化规划没有科学的论证依据作为指导,从而使得城市绿化工作中对生物多样化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规划部门将“生物多样化”简单的理解为动植物种类的繁多,认为植物种类越多越杂乱便是越生态,但殊不知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蔷薇属花草木与很多种草本花卉和山楂树共同种植能够相互促进成长,但却不能与核桃树种在一起等,如果不能理顺、认清这些不同植物间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的关系,则会导致城市绿化中所种植的物种虽多、种类虽杂,却根本起不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抵触和不良影响导致双方皆无法正常成长生存。生物多样性的实现需要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该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出现问题,植物种类繁多、复杂只在数量上看似满足了多样性的要求,但实际会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三、城市绿化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分析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在于城市规划部门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本市的绿化工作确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思维。具体来讲,应当在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全面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系统的重要环节来做,加大力度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化带、绿地、城市公园作为整个城市绿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水源、河流、山地、丘陵、道路,尤其是一些直接影响到生物群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段和关键节点应当建立相应的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整体的生物联系性,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动植物生存、分布和迁徙的阻力,给城市各种生物更多的自由生长空间。此外,不同城市之间及同一座城市的不同位置的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将加强绿化特色性建设作为增加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绿化规划部门通过构筑具有城市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多样性格局。充分发挥地方植被的独特作用,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以丰富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

(二)实施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绿化植物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否科学。因此,要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当根据功能选配植物,除了传统提倡的“草、灌、乔结合,常绿落叶兼顾,慢生速生并存之外,还应重视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如能否为昆虫、鸟类、食草类动物提供食物,能否为蜜蜂提供蜜源,能否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能否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在做好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否保障所种植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当关注各种城市生态园林在规划设计时既要体现主要功能,还应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例如生产型园林应当尽量利用各种庭院、城市垃圾填埋场、城郊空地,建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性的园林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观赏性强的植物资源,主要建立在城市内部、植物园区、景观大道旁,抗逆型园林应当建立在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工厂区、车流量大、污染重的主干道旁,以实现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和古木名树,为园林规划设立标尺。古木名树与乡土植物的生长延续经历了长时间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考研,因而可以将其作为当地气候环境的风向标,重视和利用乡土制度和古木名树,能够有效的推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建设,营造长期稳定的城市绿化格局。

(三)更新管理观念,城市规划行为尊重自然选择

针对以往城市绿地规划中忽视自然生态原则,盲目建设管理的情况,今后的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原则,更新管理观念,尊重自然的选择。首先,对于外来物种的引进问题,在引进指出应当有绿化规划部门协同有关科研机构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希望引进的物种自身属性进行全面的评估,不仅包括该物种对于城市绿化的作用,还应包括今后一段时间内外来物种的适应情况、与本土物种的协调情况等,防止盲目引进带来的外来物种无法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有害生物的入侵。第二,应当依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物种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行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人为使用农药化肥的次数和数量,以此防范城市自然环境的次生污染情况发生,也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自我平衡。

四、小结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全面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城市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其绿化过程也应放在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讨论。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将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城市的今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波.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途径[J].浙江农业学报,2009,01:71-76.

[2]高强,黄勇强.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山西建筑,2007,35:346-347.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8

【关键字】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城镇规划;原则

1生态文明、生态城市与生态城镇规划

生态文明是特别重要的传统工业文明的文明成就,深刻的反思,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这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人类的长远发展为重点的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包括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也是人类和社会环境,和谐的关系。一方面,生态城市理论是伴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关键。

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在建设生态城市,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同时,建设生态城市,你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的人口在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生态系统的核心,其价值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同时,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生态意识,建立自觉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的发展,建立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可见,生态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的动态规划。因此,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和网络必须考虑使用该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治疗的整体生态城市链接的元素,必须是进入体内的空间,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如使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统计,建模,和生态过程,生态工程和其他必要的技术手段,全面规划协调,必须把城市,区域,国家和全球层面,不同的地域空间规划结合总体思路研究和联合倡议,努力让“全球思维,本地行动”的基础上,重点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确定的规划是一个过程,一个周期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目标或结果。

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经验

2.1近年来,上海、天津、哈尔滨、张家港、扬州、绍兴、成都、秦皇岛、唐山、长沙等大、中、小型城市都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总体来看,有关生态城市及其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无论从规划的理论认识、成果的科学性还是实施的有效性,仍然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在:

1)生态城市规划缺少恰当的功能定位

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生态城市缺少一个适合它的功能定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在“生态城市”的理解和定位是不准确的不够,使得在整个规划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合理,规范性;

第二,不同地区,城市的规划部门,实施不同部门的部门管理,建设和管理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林业部,农业部,水利部等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明确,也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不能与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

2)生态城市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对象是区域或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既包含区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方方面面,又包括大、中、小型城市以及生态县、生态省、生态市等不同的区域。编制规划最终的目的是执行,而执行的效果如何,则需要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衡量。

3)生态城市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发展的综合规划,缺少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由于对新思想观念、新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生态城市规划一般都缺少实质性的公众参与,使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些虽然有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但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此外,由于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较新的规划类别和概念,广大公众更是比较陌生,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从一开始就缺少了规划主体的参与,一方面造成规划过程和结果缺少公众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造成生态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广泛的民众基础而在具体实施中困难重重。

2.2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经验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2)采用综合集成的分析方法

3)统筹兼顾,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

3.1思想观念保障

生态城市的规划,实施,以科学发展,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规划理念,以单纯的经济增长前景,改变的速度和质量并重的理念发展;要专注于追求物质财富的概念,到追求生态财富观;要高能源消耗,低输出成一个高科技的生产和消费概念,高产量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与消费者的态度;静从以前重点城市的形象美,进一追求的动态生态美。

3.2制度体制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任然需要国家的制度体制来保障,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创新和变革,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和颁布金融,银行,税务,工业和消费等方面的制度,如回收废料回收公司税收减免,贷款等优惠政策,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税奖励,优惠贷款和财政激励政策,鼓励节约资源,引导绿色消费,调节利益分配,抑制生态破坏,鼓励创新和改革,促进生态文化,规范和谐。

3.3科技人才保障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中,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最显著的标志,是基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水平上的。此外,城市生态效率,而且还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着眼于技术创新,还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上。围绕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基础,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强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开发,清洁产品开发,生态工业,生态工程和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生态城市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环节的关键技术,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资源浪费,生态安全建设,开展专项研究,组织科技示范,并加强相关技术的推广。

3.4资金政策支持

资金政策是确保有效实施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点。在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统筹使用预算资金,专项资金,用于环境的保护和补贴,城市建设,水利,土壤侵蚀,生态公益林补贴和其他专项资金的使用,并结合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建设项目重点倾斜,统筹安排,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结语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城市的生态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温宗国,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前言: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成就也与城市的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乐园,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

1、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也明显地影响着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的发展趋势。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与3方面的压力。

1.1、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不仅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而且成为中国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人们生存和获取利益的活动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1.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发动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同时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的建设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1.3市场压力

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许多外部经济效应或外部负经济效应,环境污染就是明显的例子。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财产,这种公共财产为所有人都带来利益。显然,若没有这种公共财产,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公共财产受到破坏的特点决定了个人或市场都不会提供控制环境污染的费用和服务,只有政府才是公共财产的提供者。市场经济的压力越大,政府对防治环境污染。整治国土资源的责任就越大。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

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使城市出现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的现象,这些问题是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即城市生态建设模式的运用,对协调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生态之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能、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从宏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应以生活活动为主,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从微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

2.2生物多样性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结构越多样、复杂,其抗干扰的能力则越强,因而也越容易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

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服装店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2.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与城市规则,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成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2.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及现代,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元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2.4.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

2.4.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4.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域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4.4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态质量与发展规模。

2.4.5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在利用问题。通过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3.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3.1.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

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3.1.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

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1.3绿化系统的规划

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3.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3.2.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3.2.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2.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费气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总之,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城市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议

abstract:thecityistheparadiseofhumanlife,butatpresentduetovariousreasons,thecityfacesmoreandmoreseriouscrisis,andecologicalcityconceptisinthishistoricalbackground.inthispapertheauthoraroundtheecologicalcityplanninganddesignofsomeoftheelements,mainlyintroducedtheconceptofecologicalcityplanningandvalue,ecologicalcityplanningshouldfollowsomeprinciplesandthecurrentdomesticurbanecologicalplanningcommonproblems,andonthisbasis,theecologicalurbanplanningandconstructioninChina,someSuggestionswereputforward

Keywords:ecologyfriendshipscity,planning,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因素,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考虑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在城市规划时缺乏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体制原因,规划的法制化和管理尚待完善,更重要的是环境学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学科,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探索的研究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编制目标的发展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具体来说,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2)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

(3)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4)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

(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6)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

(7)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

(8)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9)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2.1生态承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2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老说,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2.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三、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3.1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3.2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3.3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4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四、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建议

4.1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2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3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4.4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结束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吴谦林.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8.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