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安全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11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1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曾在《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中论述道:“公司不单单作为一种生产工具而出现,它更应该起到管理作用”。管理功能与公司内涵之间到底应该有哪些契合点?笔者将公司内涵定义为资本化合同中不完全要素的实行过程。财务会计与公司内涵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融合点呢?依据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资本保全理念,本文将围绕这一理念来探究公司内涵,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这三部分能否融合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蓝图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一、企业的内涵与管理

 

公司中不同资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的互换过程,这就形成了公司合同中的原始合同,原始合同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追求投资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由于原始合同的不完备性特征,依据社会经济学中的阿宏--博尔顿模型,如果由于投资过程中的复杂性而是初始合同的相关约定无法明确,那么公司的管控作用就可以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即根据不同的状况,将公司的管理层控制,投资者控制,或相机控制有效地结合。但是,具有管控权并不代表真正能达到管控效果,所以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简而言之,在公司的原始合同中,安排一种制度来保障原始合约中不同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是非常有必要实施的,而这种制度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因此,公司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保障企业内部不同的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大化。而公司内涵又是管理企业的理论基石,是探究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的方式的逻辑出发点。企业管理可以总结为投资者和与这一复杂的利益链相关联的人的一种政策上规范化的安排。最中心目标为实现公司资源配置的管理权。围绕这一管理权的实现,学术届提出了“股东至上”和“管理权力配置多元化”这两种概念。很久以来,国际上大多追捧“股东至上”的理念。但面对时间推移,这种主导思想也经不起学术界的推敲和质疑:(1)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在执行管理职能过程中存在着不完备的问题。然而这种学术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公司管理模式,即股东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2)新修订的经济法将赋予了股东大会更多的权力,包括选举或者更换董事成员的权力,即使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只是附属于股东大会的具有责任性的机构。虽然这个模型的建立完善了股东大会权力和职责,也明确了董事会的职权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股东大会呈现出“走过场”的现象。(3)缺乏对于监视部门起保障作用的措施设立,从而使监视会的行为越发消极,因此其价值形如空设。

 

美国企业也将从“股东至上”逐渐向“董事中心”转控,这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将是企业大量的重视人力资源,企业的管理早已经失去了对公司的完全掌控权,更多的体现为不同资源所有者之间平等合约的调节关系。即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资本的相互融合来共享企业的经营所有权。因为公司的管控全也不再集中地分布在单一资源的所有者手上,而是分布于不同资源的所有者之间,即人力资源所有者和资金所投资者时间,两种分配的系数待定,是经济学中一种博弈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司本质的认识也将越加的深入,企业也将以动态的管理模式来治理集团公司,治理动态的发展就是属于资金范围,从公司的这种管理模式中发生裂变,也是新时期对资本观念的深化。从社会学来看。对企业利益链当中的相关人而言就更加关注公司社会资本的利用水平。合约的中心内容便是确保投入资产形式的体现的要素功效保全,与之俱来的是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中心构建公司财务会计知识的理论框架体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基本主义”内涵。

 

二、公司内涵与财务会计

 

美国社会经济学家科斯曾经提到过:“财务会计是企业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这句话蕴含着很深的公司内涵问题:不同资源对所有权与财务会计演进的动力是一致的。总而言之,研究公司内涵与财务会计的核思想就是发掘财务会计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其中的内在规律。而若要发掘其内在规律,必须从公司内涵的角度来分析财务会计本身所存在的学术性基础问题。

 

费孝通先生站在了给社会带来的效益的角度将公司描述成由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四个不同的资源要素的不完备契约组合。这是对公司内涵的宏观性描述。实际上,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将会对应着公司不同的特性,也决定着不同的资源在企业组合中所存在的地位,并借助财务会计的传播功能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资本内涵与财务会计有着本不离质的密切关系。

 

从深层剖析,财务会计衍生于资金所有权,是资金标价分工和专业化的成果。在资本市场上资源拥有这将通过财务会计的方式把公司资产体现于账本之中。这种约定对公司财务以及资金计量方式形成了初始合约。公司合同的出现也使社会资本是流动资本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予以标价,同时也出现了专款专用用来投资。显然,以外在物质形态出现的生产要素是这种契约组合的最初体现,若仍未落实物质与价值形态的可借助资本市场的拆分。其资源的拥有者将会变成物质资金的投入者,来获取公司的实际掌控权。很明显,在这种控制理论下,对资金定价及考评的要求衍生了按照资金资源拥有者的意思确定并计量属性传达的财务会计消息,归属于单方面私有契约属性。但是,现阶段企业最重要的丰收就是人力资源的特征和功能不断地挖掘着,找到了创造公司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当代的公司资源契约中,财力资源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消极了,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虚拟化,被动化。而公司发展的潜力主要还是依靠于人才的推动,因此,不应该把人力资源结合到企业剩余的关系简简单单用激励来解答,更应该是让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取得公司所有权。与之俱来的是,人力资源所有者的确定必然有利于扩展企业权益的范围,而以前针对资金所有者的会计体系也遭到了挑战和质疑。并随着公司的发展而逐步的发展着,资金所有者关于公司的掌控权也出现着分化和裂变,社会会计就是公司财务资本内涵的一个特例所指。因此,随着对公司内涵的深入了解,不同的公司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政策安排,而安排的核心目的是确认哪种资源在契约组合中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简单的货币资源所有者为主导的公司掌控权集中制度逐步分散给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源、人脉资源的所有者,并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不完备合约,单独的核心资本在公司中不好分辨,因为不同资源的所有者在企业中逐步建立了所有权共享制度,然而,精确确认与计量企业剩余以及在各个资源所有者配置之间需要一个计量方式或者计量部门,这无疑就应该是财务会计部门所擅长的。

 

三、公司管理与财务会计

 

站在在企业管理的不同视野上认知,财务会计领域也从学科的角度探究其内涵,并希望完成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相互发展互助性,这种互助性来源于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来解释。在该理论中,柯林斯结合相关的社会学理论传统,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渊源、构成要素、运转机制及其应用。通过互动仪式链模型,作者把微观分析扩展到了宏观层次,从而对社会分层、社会运动与思潮、社会冲突、思想发展及知识分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作者强调的以微观为基础、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一种新的综合性的理论倾向,为许多社会学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因此,该理论被认为是寻求财务会计与公司管理契合点新发展的重要成果。目前主要的研究范围可以总结如下:(1)不同的企业管理结构中的财务监管问题;(2)企业管理框架下的财务管理导向问题;(3)互动仪式链中相关利益者的财务监管体制探究;(4)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研究;(5)企业管理框架下与财务信息的质量型相结合的探究分析;(6)企业管理与财务信息造假的剖析,等等问题。很明显,当代对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契合点剖析的理念是: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普通型叙述,引入闭着的管理理念,寻求财务会计与管理理念的契合点,从外在上进行融合,引出结论。

 

剖析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契合点还可以利用自愿性披露公司会计信息的原则,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源已经成为能否竞争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自愿性披露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企业拥有较好的声誉,就意味着能引来许多投资商投资。因此,为了赢得良好的声誉,企业应该提高其财务报表的质量,自愿性的披露外界所关心的信息,来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顾虑,提高企业的价值。企业自愿披露会计信息同时也是为了引起投资者对企业的兴趣。当宏观经济整体萧条时,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通过自愿性披露企业信息,报告其良好的业绩,以便长期保持市场对其的信任度。中等的企业也会通过做出优秀的财务报表来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也会自愿性披露其经营成果,期望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来增强企业对其未来成长情况的信心。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由此看来,企业管理与操作与财务会计理论密切相关,因为自愿性披露体现出不同资源所有者相互制约的财务会计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模型理论的实现程度,简而言之,持久性经营的良性发展依赖于财务会计的披露。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管理可以被看做是为了公司持久性经营而贯彻信息披露的一种政策性安排。

 

四、公司内涵、企业管理及财务会计的逻辑契合点:资本保全

 

笔者以实证性研究分析了公司内涵与企业管理、公司内涵与财务会计以及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间的逻辑契合点,那么,公司内涵、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三者之间的契合点又如何呢?笔者认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资本保全观念将这三大板块融为一个完备的理论构架中,这一理论构架可以描述如下:

 

1.资本的价值要借助企业的不断运作和发展才能实现其增值保值的过程,然而对于当代公司内涵的了解也从过去货币资源的发展到现在资本观念的进步过程,简单的财力、人力二分法在内涵上有着缺陷,然而货币资源、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源、人脉资源的分权掌控则是解决企业现有问题不足的根本。资本演进从过去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为现如今的货币资源、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资源、人脉资源,它们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内涵和范畴,然而对于公司这一不完备的契约组合来说,它们四者对企业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核心作用,并且相互间存在着依存性,具体表现在货币资源和人脉资源的帕累托斯最优化,人脉资源和动力资源以及企业家才能的内联性,即社会人脉资源是动力资源和企业家才能的基础,而动力资源和企业家才能又是人脉资源创造条件的前提。

 

2.基于资本的内涵是套期保值,因此,现代许多商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自己的投资资本的在保值的基础上利益最大化,而这正是建立在不同资源所有者之间的博弈行为,根据社会经济学弈的最终结汇会表现为企业管理的政策性安排和实施。换而言之,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不同资源所有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具体机制,因此寻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基于不同的公司对资源概念看法上的差异性而导致了两种公司治理模式的发生,即“股东至上”理念与“管理掌控权多元化”的理念,费孝通先生的资本保全内涵也恰恰衍生在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而传统保全思想和现代保全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平衡发展的,这也是企业掌控权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局,以不同资源为核心的企业必然有着对应的价值保全理念。

 

3.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陈奕玮同学以经济学与社会学相结合来剖析会计发展对企业的影响。他认为经济法的改革与变迁对财务会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从外在逐渐的内化到企业的发展,使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因而,公司财务会计模式的变迁很大程度得益于资本价值保全理论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资源与会计模式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对应关系,因为,企业资本和资源保值的观念的选择的重要核心就是企业的会计模式。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的观点,以上三方面观点把公司内涵、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三个不同的概念融为了一个理论构架当中。但不可忽略掉的是,财务会计、企业管理和公司内涵还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影响,这恰恰符合了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模型。笔者还根据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资本保全理念来分析,财务会计在资本保全落实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与核心资源不匹配的财会模式不利于保值基础上利益最优的实现。而在实际操作中,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剖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展现为内部要素掌控政策的制定和安排的纲领性原则。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2

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规划为复杂大规模的系统工程,应基于信息工程理论为科学引导。该理论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并研究开创了企业管理模型、数据以及过程模型。相比于以往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理论外延更为广泛,实现了多重技术以及学科知识的全面融合。本文基于该理论进行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模型的探讨分析,研究了业务以及数据模型,对企业的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信息化系统框架

基于战略发展目标、企业业务要求以及信息化标准,立足全局,由功能、信息体系以及设施架构等层面做好科学规划。功能架构为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发挥丰富功能的核心整体,包括内部信息、供应链管理以及决策支持体系等。信息体系为各个子系统的集合组成,基于数据以及应用互相分离,还可将其划分成应用体系以及信息资源架构。前者实现资源应用,有效应对现实问题,将整体应用体系进行了综合描述。后者核心内容为数据建模,借助数据库设计完成各类资源的科学组织以及有效维护。基础信息体系架构对企业处理信息综合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产生作用影响,包括硬件、网络系统以及软件。

3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规划

制造企业基于信息工程理论下的信息工程规划涵盖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办公、集成管理以及硬件建设等内容。其中生产过程涵盖辅助设计体系、工程体系、工艺以及制造体系、柔性生产、仓库管理等,借助该类方式可令制造企业完成由设计分析直至优质生产建设的现代化、智能化、高效性发展。管理信息化涵盖资源计划、一卡通以及条形码应用体系等,可真正实现协作化的信息流管理、资金流应用、现代物流管理、可视化管控。办公信息化涵盖自动化体系、数字化监控管理、网络电话以及视频会议等模式,可完成制造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高效优质互联,强化工作时效性。集成管理系统包括数据中心以及系统主页等,可创建优质的数据平台,辅助决策层完成高效、精准理性的调节管控,并可为经营方针供给优质的数据参考支持。硬件基础包括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软硬件系统调节配置等内容,为实现信息化工作目标的有效系统平台。

4构建实施框架,提升信息化管控效能

基于制造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信息化系统架构,应创建演示以及讨论方式的过程控制模型。演示及讨论为企业信息化规划阶段中,借助直观演示以及综合探讨,同各类实施关联人员展开科学的沟通与全面交流,进而快速的发觉有可能包含的弊端问题。并利用对员工知识经验的全面汇集综合,有效的创建可行科学的应对解决方案。过程模型涵盖硬件基础层、扩展层、软件应用以及他类应用层等。其中硬件基础层涵盖网络基础构建以及互联网系统创建。前者涵盖对服务器系统的科学配设,完成专线的有效连接、网络接入、设施采购配置、设备连接等。互联网络系统则涵盖创建网络服务器、、完成主页的设计,实现网络采购以及销售管理,并组织开展视频联系会议等。

硬件扩展涵盖电话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前者应做好交换机的科学配设与组网建设,应用可视电话体系、创建网络电话系统等。网络安全涵盖内网、数据信息以及外网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等。软件应用层涵盖资源计划管理、自动化办公、管理软件服务应用等。资源计划之中的辅助管理涵盖企业一卡通的应用以及工业管理系统。一卡通可辅助企业实现高效的考勤管理,安全管控、餐费管理等。工业管控体系则需要应用条形码手段,创建立体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并完善设备管控。另外还有一些他类应用层,具体包括电子化的信息档案管理存储、安全保障系统创建应用、监督管理系统应用、创建多媒体技术中心以及内网建设等。

通过框架创建,制造企业借助规划模型可完成逐级的优质信息化管控,并实现各类数据信息同供应链企业的集成共享,提升获取相关信息的综合效率以及精准高效性。企业生产现场将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令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管理水平更为优质,办公管理可实现智能化,令各单位均可实现既定目标。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健全管控体制以及工作流程,实现有效的重组与整合,提升应变水平与综合竞争效能。应基于演示以及讨论方式作为科学引导,就企业实践阶段中包含的问题以及设计规划的不足性实施有效的整改与全面的优化管理。

5结论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3

【关键词】桧树亭煤矿铁路桥改造方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桧树亭煤矿位于新密东南部,属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源整合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矿井采用三个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矿井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式。

2007年经过郑煤集团的同意,桧树亭煤矿进行了矿区扩界,新扩界区可采储量185万吨。宋大线铁路从新的矿区内部经过,其中马良沟大桥长238m,大桥煤柱占压煤炭资源约56万吨,为总可采资源的30.3%。

为了充分节约和利用煤炭资源,解放大桥煤柱压煤,结合矿区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铁路桥下采煤的技术方案:在桥下修建一座排洪涵洞,采用就地填筑高填方路基,临时中断铁路运行,拆除原桥上部,继续填筑路基,恢复铁路运行的方案。

改建成本与开采大桥保护煤柱的煤炭资源产生的利润相比较,投入少,成效大,同时,可以方便铁路桥下合理布置采煤工作面,提高矿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主要技术方案确定

2.1方案确定

本次项目工程主要是针对DK7+767-DK8+005马良沟大桥改成路基,该段位于曲线段,曲线外侧为河道的下游,向曲线外侧改移其改建的路线过长、征地拆迁量很大,地势低,势必增加填方高度。因此,本次改线我们否定了曲线外侧改移的方案,主要研究了向内改移和原地填筑路基一共三个平面方案。

方案一:曲线向内侧改移,既有铁路局部处于新建路基中

本方案曲线向内侧改移,以局部地方桥墩处于填方路基中,但路基施工不影响桥墩安全为原则,向内侧改移铁路线路,中线最大改移距离53m(原7#桥墩处)。线路自改建起点,经2个R=500m的同向曲线,中间夹一段直线至改建终点,全长1012m,曲线长度898.37m。本方案很好的利用了原有的征地,在保证既有大桥桥墩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短了改线的长度,节约了投资。

本方案线路长l.012km,工程费用3179.35万元。

方案二:曲线向内侧改移,既有桥墩在新建路基以外

本方案曲线向内侧改移,将既有铁路中心向内侧平行移动50m,使所有的桥墩均在新建路基边线以外(见下图),本方案线路自改建起点,经一个R=800和一个R=500的反向曲线,中间夹一段直线至改建终点,全长l472m,其中曲线长度1139.09m。本方案完全避开了既有桥梁的墩台,避免路基填方施工对既有铁路安全运营的可能影响,线形顺畅,部分利用到了原有征地,在终点局部需要拆迁房屋。

本方案线路长l.472km,工程费用4124.13万元。

方案三:拆除原桥,就地填筑路基的方案。

本方案设计没有改变既有铁路线路的平纵断面,即在工程开始建设初期,在桥下修建一座排洪涵洞,就地填筑高填方路基,临时中断铁路运行,再拆除既有桥梁的所有结构物(桩基础可不拆除),继续填筑路基,将该桥梁段改建成填方路堤,恢复铁路运行。

本方案线路长0.3km,工程费用2187.75万元,其他费用:265万元,合计:2452.75万元。

2.2方案比较

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三再次征地少,维持了原铁路平纵线形,不需要新建线路,就地填筑高填方路基前期,不影响铁路运行,投资费用最少。方案一设计为局部改线,增加了部分征地和拆迁,投资费用较大。方案二相比方案一,改移的线路长,线形更为顺畅,但是增加了较多的征地和拆迁,投资费用相应的增大。

因此,确定为方案三。

3施工组织方案

方案改线全长l.012km,铺轨长度1.012km,填方281400m3,挖方3200m3,浆砌片石护坡l4620m3,涵洞157延长米/3座。

本工程设计总工期6.5个月,施工准备1.5个月,涵洞工程1.5个月,路基工程2.5月,铺轨工程0.5个月,后期工程0.5个月。

主要施工顺序

①为方便路基工程施工,涵洞工程应在路基工程开始时完成。涵洞工程进度影响整个路基填方开工,应尽早开始涵洞的施工。

②在涵洞施工期间,可以利用临时道路,大量运输土方进场,待涵洞施工完成后,两边对称开始路基填方施工。

③路基施工完成以后,安全拆除既有大桥。

④填高路基后,开始铺轨作业。

4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投资2452.75万元。其中拆迁101.3万元,征地214.8万

元,路基1217,74万元,桥涵436.07万元,轨道140.42万元,通信及信号6.19万元,大临工程118.76万元,铁路断行费用210.54万元。

5经济效益

5.1财务价格:该块段可采储量56万吨,服务年限6年,根据桧树亭煤矿既有产销情况,经桧树亭煤炭公司计算预测每吨煤可产生净利润l00元。

按每吨100元净利润计算,可产生效益5600万元。

6社会效益

矿井的建设将给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带动了当地以煤炭为动力的企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该地区的不同利益群体起稳定作用,不会产生不利因素的影响。

7结论

1、经过全面系统的技术经济比较和论证,本次宋大线铁路马良沟段改建工程,确定本线按工企铁路i级技术标准改建,桥梁改成路基之后,修建2.8m涵洞以满足排洪要求,洪水频率按50年一遇。

2、选择适度的主要技术标准,推荐采用方案主要工程数量为:土石方281400m3;涵洞157延长米/3座;铺轨0.3Km;征地20亩。全线估算总额2452.75万元,技术经济指标8175.8万元/公里。

3、通过对本方案经济评价指标分析,税后内部收益率为46.32%,财务和国民经济评价各项指标均非常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具有可观的超额盈余。

4、铁路桥改造方案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经济前景。

5、实施后,可解放二1煤层储量56万吨,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6、该方案的实施,可以为类似条件矿井解放煤炭资源储量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徐南生(1978年-),男,安徽省安庆人,本科学历,2010年毕业河南理工大学,现在国瑞公司生产技术处工作。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

政府总是以某种方式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每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在信息经济时代,数字信息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占全社会信息资源总量80%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更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在分析了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后,针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目前,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对电子政务的含义的分析,笔者将其内涵归纳如下。

电子政务是政府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对其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改革和重组优化,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和符合国际水准的服务,是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

电子政务经历了面向数据处理的第一代与面向信息处理的第二代后,正迈向崭新的第三代知识处理型。从全球范围来看,推动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己是大势所趋。而我国也适时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以信息安全为基础,以数据获取和整合为核心,面向决策支持,构建服务型政府,体现为公众服务的管理理念。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一)政府信息资源的内涵

政府信息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而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则指在政府行政工作中产生和利用的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人员、设备、技术、环境和资金等要素的集合。

政府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并且这些信息资源常更有价值,质量也比较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鉴于此,目前对于政府信息资源如何管理、开发、利用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探讨的热点内容。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

1.来源广泛,数量巨大

包含政府内部产生的政务数据,政府外部的结构化数据。而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存在于网上的信息资源以极高的速度传播并迅速增长,成为政府与个人及企业交流所得信息的一大来源渠道。

2.分布式存储

政府的结构层级、地域分布与职能部门的设置造成了信息内容的分布式存储,这使其在共享与协同计算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3.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代表国家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因此,政府信息资源还具备社会导向性、资源整合性、信息保密性等一般信息资源不具备的特点。

三、政府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的it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已经从“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进入了“信息资源管理”阶段。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管理制度等存在的薄弱环节,所导致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

(一)“信息孤岛”的形成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和互联,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二)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少

我国各级政府上网的信息量普遍较少,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功能较弱,更没有提供所有政府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的机制,公众通过网络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态势还未形成。

(三)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是造成信息难以共享的深层原因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将取得的信息资源作为私有财产,并不愿意将资源拿出来共享,这导致了严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欠佳的问题。

(四)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安全问题

我国的基础软件大量从国外购进,政务信息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大,在电子政务推行时,同步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措施

电子政务发展到现阶段,需要突出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只有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才能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应用和工作协同,才会切实有效的发挥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宏观决策的重大作用。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一)电子政务信息部门共建,并建立跨政府边界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化主管部门为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定并遵循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标准,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搭建资源整合协作式内部网站,加强内部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其内部沟通协作能力。

(二)加强系统集成

政府信息内容的异构性与广泛来源决定了其内容管理的集成性。通过集成共享的平台,很好地与相关机构已有的应用系统进行交互,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知识管理、内容管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来自这些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的辅助决策并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

(三)实现一站式电子政务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网站设计从最初的信息平台转变为交互办事平台,“一站式”设计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所有在线的政府办事项目、服务项目和其他信息。以门户网站为平台,方便政府服务客体,使之成为政府对社会和公民提供网上服务的枢纽。

(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保障体系

为更好的为个人及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并且保证政府相关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从网络安全保障、法律体系保障以及绩效评估等保障体系出发,从制度上进行完善,推动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深入,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打破传统

政府部门的“信息孤岛”,提高政府部门服务与监管水平,是今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电子政务,技术不是关键,推进思路和制度安排才是成功的法宝。理清思路,完善制度,创新管理,夯实基础,是推进电子政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芳、郭英.电子政务内容管理及其应用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1):47-50.

[2]苗地、商晓帆.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理性认知.现代情报,2008(4):2-4.

[3]谢虹霞、吴化.中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比较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107-110.

[4]杨小惠、王芸、苏新宁.略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2009(2):41-50.

作者简介: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5

关键词:万州、生态涵养规划、多规协同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东北地区被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个以三峡库区为主的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除了要实现生态涵养的要求,更有要实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各区县都迅速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思路与规划,但是总体仍然是发展战略性规划,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居多。而区县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需要更具体的空间落地规划和实施指导,不能够简单照搬重庆直辖市全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式来落实规划意图,而要探索以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规划编制思路,引导规划有效实施。本文结合万州区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来进行分析。

1、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背景与要求

1.1背景

重庆首次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并根据各自定位,在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调整。五个功能区域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的是强化五大区域联动,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五个功能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包含11个区县,以万州为核心,包括1个大城市(万州),10个中小城市,196个小城镇,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底,该区域户籍人口为1096万人,常住人口为833万人,城镇人口为325万人,城镇化率为39.02%,城镇人口占全市比重20.24%。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723.56亿元,占全市域比重17.03%。该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2要求

在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中,也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提出了以下重点要求:

一是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三是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

四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

2.1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基础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万州区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1760米,最低点海拔120米,中山、低山、丘陵面积占90%以上,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境内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共13条,溪沟93条,总水域面积为108.66平方公里。在不计基本农田的因素下,万州全区适宜建设用地约为71.1平方公里,较适宜建设用地约为475.1平方公里。万州适合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约为190万人左右。通过GiS分析,得出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以及长江沿线是低安全格局区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

2.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格局,功能区划清晰,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对主要森林、水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形成重点生态涵养保护区域的新发展态势。形成以中心城区及各镇乡的合理城镇体系结构,新农村聚居点为主的乡村居住空间体系,人口分布更加科学,城乡低碳绿色建设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社会事业更加发展,文化内涵更加浓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区生态涵养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点”的重点开发空间格局,形成四带五片保育与涵养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总体形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城乡空间一体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新空间结构。

一核――中心城区

两轴――长江和318国道两条重点发展轴线

多点――41个镇乡小城镇和若干乡村聚居区、特色产业项目、旅游、能源基地,围绕各中心,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点状网络结构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四带――长江及沿线、铁峰山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等四片重点生态保障区

五片――甘宁龙沙武陵片、分水李河片、白羊太安片、龙驹罗田白土片、余家后山片等五片主要集中生态保育发展片区

图1开发空间格局规划图

2.3万州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类型与空间布局

在全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基础上,按照不同国土空间所承担发展与涵养方面的不同特点与职责,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定为城市建设区、城镇建设区、乡村聚居区、农业保养区、生态保障区五类功能区域,对各类分区进行诠释、定义,在不同功能区综合落实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要求,实现“五规合一”协同。

城市建设区以城市综合发展为主,促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充分发展,引导区域人口集聚,是最主要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

城镇建设区以城镇特色发展为主,优化空间布局,缓解生境压力,促进人口集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城镇生活空间。

乡村聚居区以农村人口聚居为主,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节约资源能源,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可适当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保养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主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等产业,是主要的农业性生产空间

生态保障区以生态涵养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发展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生态空间。

2.4镇乡生态涵养涵养发展的引导与管控

对全区53个镇乡街道的国土空间结合其具体情况科学划定功能区域,分别明确各区引导建设内容与禁止建设内容,既要充分发挥各镇乡资源优势,又要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镇乡街道拥有前述5类功能区,部分也只拥有其中的几种。各镇乡街道规划以发展规划图、生态涵养管控(负面清单)图及发展管控说明(表)进行表达,如下图案例。

图2龙沙镇生态涵养规划图

2.5规划的实施与运用

本规划探索实施的路径。规划提出经政协协商,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后实施,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突破。对禁止性要求等要重点监督。原则上3年修编一次,修编前对实施情况应进行评估。具体建设时还应按照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程序进行。

要求各镇乡街道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在招商引资、项目选址等活动时要对照本规划,作为宏观指导要求。在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本规划作为中观指导依据。项目审批时,要以本规划作为具体的审批规划依据。

同时也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探索完善生态涵养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3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方法与思路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以下实施导向的重点编制思路与方法探索,为直辖市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向实施层面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3.1多规协同的规划

生态涵养发展是区县域发展思路的调整,空间布局的优化。而传统的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各自引导着发展和项目实施。为了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意图的落实,就必须要协同各大规划的重点要求,协调各大规划在空间落地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在新的生态涵养发展思路下形成新战略、新布局,同时又探索把生态涵养规划的要求,反转到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等传统法定规划的更新落实,实现动态的有机融合状态。

3.2生态规划要点把控

生态涵养发展规划中“生态”是重点。而各规划中涉及到的生态要素众多,规划综合时既要考虑实现产业转型、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内容,更要重点关注关键生态要素的管控,主要有水源地及相关区域,集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石漠化、地灾点等生态修复区域。规划既要加强保护,也要通过人为的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空间结构和发展应用模式。

3.3镇乡生态规划的管控

镇乡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单元。当区县城成为发展的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生产运行有较严格的控制。而镇乡成为生态涵养的重要空间,一是镇乡小城镇发展中容易忽视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环境污染小企业的重点集聚地,人居环境较差。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生态意义重要的资源保护,部分农业、畜禽养殖等造成面源污染。本次规划强化将各区域层面规划意图、法规要求结合镇乡实际情况,细化到每个镇乡街道空间,重点强调了生态管控的要素与要求,并以镇乡领导、管理者容易懂,便于使用的图表方式来表达,明白每块国土空间适合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运用于发展战略布局、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大大增强实用性。

3.4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

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加强了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技术的应用。首先是GiS技术对全域生态本底进行分析,重点对山脉、水系、森林和需要控制的景源、地灾点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坡度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生态安全格局,成为规划研究的基础。再者对各大规划(如城规、国土、交通、环保等)的要求分解并转化为空间发展布局或管控要素线,进行综合叠加来推导方案,并与生态基础分析叠加评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3.5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应用探索

作为非法定规划,其应用方式与保障路径必须在规划初期就应该设计好,才能够保障有较强的实施性。关键点一是要通过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等方式,获得有类似准法定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要设计好评估、检查、监督机制,有一定奖惩的规则,以保障有足够的实施自觉性。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6

1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通常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

1.1外延式发展外延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增大教育资金投入;三是增加教师数量;四是扩大校园面积;五是改善教学设施。其实质是增加“量”,是学校的一种外在表现,象征着办学“硬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大而全”。

1.2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三是背靠行业,文化底蕴强,特色鲜明;四是品牌效应明显。其实质是提高“质”,是学校的一种内在表现,象征着学校“软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是“特而精”。

因此,一所学校要想长稳发展,在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必须从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做起。

2课程建设的思路

2.1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要充分理解课程建设的内涵,一是课程建设不等于教材建设。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其内容既要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又要与时俱进的改革,而教材是固化后的成果,是没有生命的,其生命力必须靠教师赋予。二是课程是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体,它包括建设理念、载体选择、适时更新的动态资源等三个方面。

选择不同的载体,其教材编写大纲、教材编写内容和教材内容间的组合也不同,因此,在教材建设前,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载体?如何选择载体?所谓载体是指作为主体部分,被附属事物所依赖的部分就可以被称为载体。如:windows运行在电脑上,电脑就是载体;软件被安装在windows上,这时windows就是载体。

教材载体的选择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情境的方式,具有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二是具有可替代性、范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三是可选择类型、现象、问题、材料、项目、任务、产品、设备、构件、场地、工作对象等。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可选择“任务”为载体,设计为“读图(柱、梁、板、剪力墙、楼梯)、会审、编制人机料计划、抄平放线、脚手架支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等9个任务,每个任务中下设5个子任务;也可选择“构件”为载体,设计为“柱的施工、梁的施工、板的施工、剪力墙的施工、楼梯的施工”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下设9个子情境;还可选择“工程类别”为载体,设计“模板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等3个章节。

2.2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根据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准确分析并明确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任课能力,针对现有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等情况,分析团队成员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分学院、系部、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

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如下能力:一是书写能力(施工方案写作能力,事故处理报告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读图、审图能力,钢筋加工及绑扎能力,模板配板及搭设能力,脚手架支设能力,混凝土浇筑及抽样检测能力,质量及安全检测能力等);三是实践能力(各种验收表格的填写能力,解决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资料收集、整理、处理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等)。

通常教师本人制订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计划;系部根据全系的师资队伍状况,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制订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下企业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参加高校培训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学院根据全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制订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专业建设培训和课程建设培训等方面的培养规划。

2.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课程建设的要求。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了以下五个实训基地(室):一是建筑技能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钢筋工(任务6)、模板工(任务7)、架子工(任务5)、砌筑工,质量检测(任务9)的实训,并能完成相应工种的培训、鉴定;二是虚拟读图软件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读图(任务1)、会审(任务2)和CaD、天正、广联达等软件实训;三是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水泥、砂浆、混凝土(任务8)、钢材等材料的性能检测实训;四是测量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定位、抄平、放线的实训(任务4)和测量员鉴定;五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施工方案编写、资料填写、各种验收表格填写(任务9)等实训。通过以上的建设可以看出,以上五个实训室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建设目标。

2.4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一切能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和选择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让其既有联系,又不重复;知识重叠,但形式和检测方式又不重样。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7

关键词: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框架;水源保护区;昆明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开始,此时处于探索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已把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作为流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1]。从1979年开始,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了《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水资源保护的条例、规定、标准和技术经济政策,使水环境标准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和保证。1983年开始,各流域机构会同省市的水利、环保部门开展了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海河、珠江七大水系的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至1988年底,七大江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先后制定完成[1]。

2002年,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0]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2006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出台了《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为水源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依据;2007年2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规定了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方法。为了提高各地的对水源区的规划水平,有待国家进一步集中式水源区总体规划规范和相关标准的出台。

2006年和2007年出台的规划大纲和技术规范的出台让水源区的规划工作有章可依,但大纲中规定的大都是规划编制的宏观框架,在水环境规划、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支撑体系规划四大部分内容中,仅第一部分水环境规划在大纲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说明下层专项规划应当涵盖的内容,其它三大部分的内容未作详细说明应当涵盖的专项。例如水源区总体规划中的内容之一水源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在大纲中仅规定总体规划中应当包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下一层次微观的规划内容未作说明,这将导致不同的地区的规划部门在大的规划框架下,可能采用完全不同的专项规划内容结构,不利于整体规划水平的提高和规范性的要求。本论文结合昆明云龙水库实际规划案例,提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的内容结构,论证在水源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中所应当涉及的专项规划内容,探索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划与保护有效方法。

2水源区概况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北部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距县城58km,坐落于云龙河与掌鸠河交汇口以下580m处。水库设计总库容4.84亿m3,正常储水量3.97亿m3,年供水量2.5亿m3,水库面积9km2。保护区的径流面积包括云龙水库、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的径流区,总面积745km2,有林地覆盖率约有30%,但林份结构不合理,分布结构不均匀,特别是上游支流保护区内,还有大量农耕地,存在点源和面源污染的隐忧。水源区水质为Ⅰ-Ⅱ类水质,是较理想的饮用水源。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禄劝县6个乡镇的31个村民委员会、315个村民小组共5万多人[3]。

3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结构框架

随着人类工业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缺乏及各种污染引起的水质下降,使得解决水资源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而森林植被是影响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植被类型、数量及空间格局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也不同,具有不同的水文效应。

为了确保水源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生态环境好的,没有受到破坏的水源区进行全面的监测和保护;对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水源区(据调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严重破坏的集中式水源区占全国集中式水源区的60%[1-2]),需要对水源的源头生态环境、水流经过程的生态环境、汇集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与控制,确保饮用水安全。规划以水文过程为线索,探讨集中式水源区从水的源头到汇集区整个过程中,在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考虑或涉及的内容。

3.1云龙水库规划结构

见图1。

3.2源头控制

“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是人们对森林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重要作用的生动描绘,森林是“绿色的水库”,有林才有水[4]。对于水的源头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建设是主体,这是由于森林是体量最大,结构最完善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最强的环境影响力,而且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区的高山地带,森林是最稳定的植被类型,是极其重要的“天然水库”[5]。维持集中式饮用水源区生态平衡,必须具备相应的森林资源水平,即一定的森林覆盖率,只有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发挥其水源区的生态效益,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的森林覆盖率应当保持在75%以上,尤其量对于大型的湖泊、水库水源地,据测定,各类森林涵蓄降水能力值在40.93-165.84mm区间,中间值约100mm,即每公顷森林涵蓄1000m3水[5]。因此,水源区的生态恢复与建设能使湖泊和水库的水源源不断,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在影响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林分质量最为重要。森林格局与水文学过程的关系是森林水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若要正确理解森林格局与水文学过程的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其依赖于尺度的特点。无论是时空的尺度,还是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尺度,森林格局、水文学过程都与其密切相关[6]。根据相关的测定:针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静态贮水量为839.47t/hm2,刺槐纯林为532.86t/hm2,油松纯林为545.36t/hm2,灌木林为768.3t/hm2,在同等条件的土壤条件下,植被的层次性、植物物种越丰富,对水源涵养的生态效益越明显[7]。目前,对水源区的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中,面对的是脆弱的坡耕地农业生态系统,其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更依赖于对生物多样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选择多个物种建造人工林生态系统,尤其是当地乡土物种的恢复与重建则更有意义,因为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这是由于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上某一环节发生异常的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有不同生物种群间的补偿作用给予克服(杨小波等,2000)。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的需求,采用乔木、灌木、果木与草本植物,营建人工生态系统,有效地延长了原来坡耕地单一的、呈直线状的食物链,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效益的发挥,取得了相互促进与补偿的效果。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是目前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经济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景观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对于集中式水源区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对地表水质的影响是其对水源区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方面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农业土地不合理利用是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几乎所有面源污染物来源都和土地利用变化紧密相联系,在流域内部的各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的比例的变化是造成河流水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8]。

综上所述,为确保饮用水源的永续利用,水源区良好的植被条件和一定水平的森林覆盖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制定一个科学的植被建设规划,确定适当的植被恢复与建设措施,提高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对于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其次,水源涵养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层次的丰富性因素成为规划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第三,水源区各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类型的比例的变化是造成河流水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水源区的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调整是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的前提和基础。

3.3过程控制

依据水文过程,水源从源头要经过一定的流程才能到达水源汇集区,为了使水质在这一过程中不受污染,必须对水源流经的过程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例如:防止水土流失、河流两边的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以避免或减少过程污染。

防治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是减少水质过程污染的有效方法。土壤侵蚀量的大小是降雨、地形、植被、土壤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降雨、土壤因子相同的情况下,土壤侵蚀量大小主要由植被和坡度两个因子决定,因此,对这两个因子的调控是水土流失治理主要方法之一。同时,水土流失的治理还要对用地类型进行植被恢复、调节坡面径流[9]。就植被建设本身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措施以有效地拦蓄降水,增加土壤水分存蓄,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则植被建设的成效也可能难以持久[5]。目前水土保持工程以梯田、治滩造地和集流蓄水等工程为主[7]。据山西省水保所测定,黄土区5°以上坡耕地年流失水量120-225m3/hm2,流失土壤25.5-130t/hm2,而水平梯田一般能将24h降水全部拦蓄,年拦蓄径流量为150-225m3/hm2,年减少土壤流失60-69t/hm2[7]。可见对水源水土保持编制科学的规划,提出相关的工程措施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工作。

生态安全格局是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扰排除的基础上,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的区域性空间格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的稳定性为目的,强调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整合各类生态环境要素的服务功能,发挥其空间集聚、协同和链接作用,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与融合。在水源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编制当中,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指导水源区生态建设中对水质的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3.4末端控制

水源从源头要经过过程区域到达水源汇集区――水库,在水源进入水库之前和之后,还可对水质进行一定的控制和水质改善,即入库河流湿地、环湖湿地对水质的净化和人工改善水质。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水资源、生物资源、交通和旅游等资源,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因为湿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也是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吕宪国,2002)。因此,在水质的末端控制阶段,入库河流人工湿地的设置,可以在水进入水库以前进行去污除垢,达到净化的目的,同时在水库周边浅水区域设置表面流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污物,改善水质。通过湿地,饮用水水质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人工改善水质,是当库区水体遇到偶然性环境事件时,如蓝藻爆发、化学污染、特暴雨引发的大规模面源污染等环境事件,水源地管理部门必须尽快采取一系列环境应急措施,如机械打捞蓝藻、投放消毒药剂、库底污泥的打捞等,采用人工方法最大程度减低突发事件对水源区的影响。

3.5管理体系建设

管理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巩固规划以及规划实施后的成果,对水源区的水质进行长期的监测与预警预报,确保水源安全;对陆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管理,减少人为活动对水源区的干扰。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设立水源保护专项基金、建立水源林补偿机制、建立农民外迁激励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建立水质监控系统和水污染应急机制等内容,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4结语

论文以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为研究实例,在源头控制阶段,吸收与融合生态学、林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中的适地适树、混交林理论、生态位原理,合理选择混交林树种,优化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水源涵养林、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保证水源涵养和源头活水;在过程控制阶段,把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评级及后果评级方法、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缓冲区、源地间联接、战略点原理应用到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格局、入库河流湿地等专项规划,保证水质稳定和减少水量损失;在末端控制阶段,把多级表面流、简单表面流湿地应用到入库河流湿地与环湖湿地规划中,净化水质,保证入库水质的优良。

参考文献

[1]方子云,水资源保护工作手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史晓新、朱党生、张建永,现代水资源保护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总体规划前期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报告.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2007.11.

[4]李桂荣.浅谈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130.

[5]李仰东,朱恭,王万鹏.西北地区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环境问题[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12-14.

[6]谢媛媛.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7]田松良,武小捷.太原市水土保持与水资源系统保护关系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0,8:31-32.

[8]王照蒸.密云水库上游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

[9]马琰.基于GiS-137Cs示踪技术的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优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4.

[10]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昆明监测站检测报告(地表水云龙水库).昆明市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局,2004-2007.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S].北京:2006.5.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8

一、“大学区管理制”的基本思路及运行模式

根据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解释,“大学区管理制”的基本思路是在区(县)中小学中,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5所学校,相对就近,合理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打破公办、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机制界限,按比例实行教师校际间交流[1]。

(一)名校带动,捆绑发展,建立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在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带动作用,推进基础教育各办学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城乡结对互助,形成互动发展联盟,在课程改革、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资源共享、校本研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互助的发展团队,实现互利共赢。西安市现初步规划四个大学区,学区长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使名校带动战略常态化,学区长学校与普通校建立校际联盟,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互相听课,开展教学反思和合作,共同交流研讨。学区长学校输送优质师资力量及名师定期到普通校讲课,并进行说课和探讨。通过数字网络,充分利用学区长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大学区”再生机制。“大学区”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大学区管理制”要求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依靠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通过提高成员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社会声誉,促进成员学校在学区内成为新的品牌学校,进而在条件成熟时脱离现有学区,利用其品牌和教育资源组建新的学区,扩大优质资源并使其增值,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三)先行试点、摸索前进,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纵深发展。西安市将结合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区域、学校的实际,坚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再全面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2012年春季,西安市首先在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试点,探索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践经验;在总结试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春季,将在全市教育系统全面推开;到2015年,逐步完善“大学区”管理运行机制,总结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经验,进一步促进工作管理常态化。通过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扩大管理效益,建立健全“大学区”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大学区”纵深发展。

二、“大学区管理制”模式下基础教育均衡中的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发展形式,外延式发展靠的是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以及经济的保障等外部力量的推动来实现规模扩大、数量扩张等。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以内部结构的改变、要素的重组、自我能量的聚集等方式来实现事物内在质的飞跃。我们的教育在经历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环境恶劣等教育外延式不均衡发展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学上”等教育问题解决后,“上好学”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愈发强烈。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发“择校热”、“奥数热”等教育失衡问题。因此,外延式发展是基础教育均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内涵式发展才是基础教育均衡的根本。“大学区”在外延发展实现了外部条件均衡、解决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后,其均衡发展的策略应该朝着内涵均衡的方向努力。不应该把楼房盖得有多高、校园面积有多大、硬件设施有多齐备当作是教育的均衡,真正的教育均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自主选择,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由学生内在的需求和愿望来决定的。“大学区”是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倡导实施的,是靠外部力量来缩小学校之间条件性的差距,主要方式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外部输入和名校带动、扶持。要求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学区长学校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依靠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这是“大学区”初步实施的阶段,属于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和名校引领示范来推动,要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依靠内在的能量聚集,逐步形成优质教育动态生成机制。“外援只是‘输血’,只有转化为‘内发’即内在发展,才能真正达成义务教育内涵均衡发展的目的。”[2]“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只能为弱势学校发展创造一个发掘潜力、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外部条件。要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还得靠各个学校的自身努力,积极调整思路,发掘内部潜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造性,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创生、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内在基质的转换。这是“大学区管理制”的路向选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换。

三、“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中的目标战略取向

“大学区管理制”是以政策为导向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面对人们对公平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要做出明确的、正向的回应,这是政府的责任所在,要在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突出“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考虑大多数民众的意愿,才能有效地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政策才能带领基础教育走上高度均衡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保证教育机会和教育产出的均衡[3]。西安市要实现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在“大学区管理制”的战略政策推动下,明确发展方向,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生成性,走内涵式均衡发展道路。

(一)加强名校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区域内流动

“大学区管理制”以区域内的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5所学校组建成大学区。学区长学校是在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后确定的优质学校,其在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师资力量、办学理念、教育思维和文化品位等“软实力”方面成绩显著,是影响广泛的名校。通过名校这种“软实力”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为弱势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提升其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主要通过名校与薄弱学校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帮扶结对、现场听课评课、名师巡讲示范、师徒式汇报讲授、共同开发研究课题等形式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名校把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带到薄弱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思维习惯和育人风格,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感染、影响、改进弱势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双方在文化、思想、教育、教学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对话、沟通等,都可以不断地促进弱势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发展。

(二)合作办学、委托管理,促进区域教育填谷扬峰、高位均衡

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校际间的合作范围,寻找差距,填成员学校发展不足的“谷”,扬学区长学校教育优势的“峰”。在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克服短板,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予以保障或给予优先使用权,使其有公平的发展空间;继续发挥优质校的办学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和效能,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等。“填谷扬峰”的核心,是促进成员学校在办学理念、发展方向、特色建设等方面实现质的跨越,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和高位均衡。根据“水桶理论”,决定水桶盛水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决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的是区域内教育质量最差的学校。所以对于弱势学校应该以委托管理等方式,重点扶持。例如,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市曲江管委会合作创办曲江一中,并委托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管理,通过输出管理、师资、经验等要素,全面推动曲江一中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的每一个细节都由陕西师大附中全面管理,通过输入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找准文化定位和积淀文化内涵,附中百年来优异的育人元素慢慢渗入曲江一中的方方面面,实现了教育要素的优质化。两校教研组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精品课录制、优质课评比、青年教师赛课等方面由陕西师大附中全面把关。在两校共同努力下,曲江一中从创办到如今一年半的时间里,各方面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等荣誉,在社会上赢得广泛赞誉。2012年1月,曲江一中被评为陕西省标准化学校(重点中学),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了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奇迹。

(三)促进区域教育由粗放均衡向要素均衡转化

“粗放型”是借用经济领域的名词,讲的是靠消耗能源、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移植到教育领域指的是靠消耗物力财力、消耗师生的精力来提高升学率。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改善,但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主义色彩,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也是强制性的而非学生自主自愿的,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优质均衡不相符合。在实现教育设施、校园建设等硬件设施条件式均衡后,重点要关注师资数量、结构、质量、水平等要素,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维与经验、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植与积淀等内涵式层面的要素充分凸显,使教育均衡由注重外在物质基础的改善向培养教育内在要素的优化等方面转化,使培养的学生由注重升学率、分数等粗放均衡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潜力发掘等内涵式要素均衡转化。

(四)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由政府主导推动向学校主动发展过渡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9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5-0062-03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民办高校;安徽三联学院

1民办高校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物质文化建设欠缺

1.1.1民办高校图书馆馆舍呈现的文化气息不浓。图书馆大楼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校园里重要的建筑。笔者调查得知,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图书馆大楼基本都是将学校原有的教学楼或实验楼等略加改建而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没有独立的图书馆专用大楼。同时,图书馆大楼的外形和布局给人生硬、呆板、冰冷之感,呈现的文化气息不浓。

1.1.2内部硬件设施配置不先进、不完善。随着计算机性能和技术的不断升级,读者对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很多民办高校,一些陈旧的书架及老化的电子设备仍坚守在“岗位”上,导致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

1.1.3馆藏资源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物质文化的灵魂,也是图书馆建设的永恒话题。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落后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暂,没有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储备,资源建设几乎是从零开始,图书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办高校领导的认识。②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图书馆的经费有限,致使其馆藏数量短缺且质量不高。③很多民办高校因各类评估的需要,在特定时期会急剧增加馆藏量。这种突击采购很容易造成采购的图书质量不高,分编差错率高,文献结构不合理,图书利用率下降等情况。

1.2精神文化建设匮乏

1.2.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待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过分注重馆藏建设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方面,图书馆员承担着多重角色、多重职责,工作量超负荷,致使其产生工作倦怠;另一方面,图书馆对待读者并没有做到“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因此,民办高校的师生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同率和满意度不高。

1.2.2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员是开展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在图书馆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民办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常常不被重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严重不足。另外,民办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层也不重视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或培训工作,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机会很少,其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这必然影响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进展。

1.2.3文化活动不丰富,阅读氛围不浓厚。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不仅是典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它来传递、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因此,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发挥其职能是很有必要的,但民办高校图书馆并不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高校经费紧张、人员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是由于民办高校营造阅读氛围和推广阅读的意识理念不强。活动除了数量不足,内容和形式也简单老旧,师生参加意愿不强,而图书馆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也必然受挫,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民办高校的阅读氛围一直不够浓厚。

1.2.4封闭落后,缺少创新进取精神。新形势下的民办高校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才能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服务。而民办高校图书馆往往跟不上信息时展的步伐,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前进的步伐也因此大大受阻。

1.3制度文化建设滞后

1.3.1照搬照套,缺乏本馆自身的制度文化特色。目前,民办高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基本是照搬照抄公办高校的规章制度,其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考虑自身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建馆历史不长;二是民办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缺少专业性人才。笔者调研得知,很多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往往是公办院校的退休人员,他们除年龄偏高外,对现代图书馆的特点、两种高校的特色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得也不全面、不透彻。

1.3.2忽视读者权利,有待加强制度人性化。图书馆的制度建设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读者的权益。但事实上,很多图书馆尤其是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条文只规定了读者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对读者应享有的权利(如读者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在其规章制度里未得到体现。因此,图书馆在执行制度时不平等、不公正等现象时有发生。

2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举措

2.1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

2.1.1注重馆舍建设,搞好图书馆的生态环境建设。图书馆馆舍是读者进行阅读活动的重要场所,温馨舒适的环境是吸引读者来图书馆的前提。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为了进一步谋求生存和发展,新建了图书馆大楼,其宽敞明亮的阅览室、排放有序的图书杂志、先进的云桌面终端电子阅览室、安静温馨的休闲书吧,还有名人字画和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给读者一种温馨舒适、宾至如归的感觉,使读者能够心情愉悦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2.1.2加强馆藏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物质文化的核心,只有碛蟹岣坏墓莶夭拍芪引大量的读者来图书馆。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领导层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加强了馆藏建设。截至2015年年底,该馆馆藏纸质图书89万册、电子图书242万种、数据库资源29种(见表1)。另外,安徽三联学院的办学定位主要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学科上以工科为主,是管理、经济、艺术、文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类大学。因此,该校图书馆的馆藏方向明确,按该校的办学定位选购图书使其馆藏结构更合理。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吸取以前突击采购的经验教训,解决了前期采选图书遗留下来的难题,从保证馆藏图书的质量做起,做好图书的剔旧与更新工作。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2013―2015年的馆藏资源在逐年增添积累。

2.2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建设

2.2.1提高发展图书馆文化内涵建设的意识,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全校及全馆上下都要重视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在该馆的文化内涵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层积极为其创造物质基础和环境建设,支持其文化学术活动等,以实际行动推进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建设;图书馆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关心读者,亲近读者,随时了解并满足读者的需求信息;读者也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爱书爱馆,文明阅读,不影响他人的阅读学习。

2.2.2大力加强馆员的培训学习,打造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打造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是对图书馆的长效投入,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近年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制定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和鼓励政策,鼓励图书馆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该馆不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业务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图书馆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并组织他们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图书馆员自身也不断进取,珍惜培训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该馆2016年的职称及学历统计显示,研究生学历的有7人,中高级职称的有8人。

2.2.3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民办高校图书馆是广大师生学习、阅读的场所,也是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图书馆应经常有针对性、有组织性地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近年来在校内举办了各类知识讲座、征文比赛及“世界读书日”系列读书活动。如今,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的阅读氛围及书香校园气息越来越浓厚。另外,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还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夏令营”“安徽省企业竞争模拟(mooC)大赛”等校外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淀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在校园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2.2.4积极进取,激发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高校图书馆只有树立全体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在全馆建立创新体系,才能为图书馆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的动力[1]。以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在领导班子带领下积极进取,在服务意识上,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对待读者、尊重读者,及时把握读者的需求信息,不定期举办好书推介活动,切实提高读者满意度;在服务手段上,增加网络平台信息咨询,开辟休闲书吧,充分利用其展[厅、学术报告厅和多媒体播放厅为读者开展各类活动;在服务内容上,在校内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征文比赛,并在社区、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等处开展图书宣传及捐赠活动。如:2014年,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到安徽省宿州市桥区芦岭镇进行图书捐赠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2.3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的建设

2.3.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馆制度文化。图书馆的制度文化是图书馆进行科学、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依据和准绳,以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图书馆文化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2]。如: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在2014年对本馆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进行了调整,吸纳并制定了新的制度,逐步构建了更符合本馆情况的管理制度。

2.3.2强化以人为本的馆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的馆制度文化。民办高校图书馆在其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对象,重视人的本体价值,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善用人的和谐氛围,形成“馆兴我荣,馆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和责任意识[3]。这里的人包括读者和图书馆员。如:安徽三联学院图书馆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指导思想融入制度建设,对读者公正、平等、理解、关爱;对待图书馆员,也倾之以理解和爱护之情,使其在制度中获得认同感及主人翁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推进以人为本的馆制度建设,才能使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在和谐健康的环境中不断创新发展。

3结语

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建设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文化内涵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地积累、构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努力打造物质环境舒适和谐、精神面貌健康积极、规章制度真挚贴切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促进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艳.浅析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79-80.

[2]赵李坚.图书馆人本管理与文化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3):78-80.

资源安全的内涵篇10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就是寻找文化差异,体验异地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旅游文化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推动着旅游业。旅游实质就是文化消费、文化购物、文化享受和文化交流。[1]针对旅游行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颇异。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只有广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1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2]: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4]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