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的改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42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1

一、教师怎样更新这种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令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点,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新课改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教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教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算术题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牌子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2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既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推动着英语教学的发展。理清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发展,对于研究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反思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理念

对于教育理念的研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系统的研究。顾明远先生将教育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顾先生的研究说明,教学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一个下位概念,教育理念涵盖了教学理念。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使处于最低层次的教学理念,也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指导性,而且在很多情境下教学活动就是教育活动,很难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因此,也有学者将两者统一为教育教学理念。笔者认为,依据教学理念的可操作程度以及学科的不同,将教学理念分为理论层面、操作层面与学科层面的分法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理论层面上讲,教学理念是人们对知识、教学过程及学生心理、学习风格的综合性理解与解释。不从事具体教学实践的人同样可以讨论对教学的看法,也说明了教学理念的理论性特征。当今教育领域主要有两大理念,即终身教育理念和社会化学习理念。这两大理念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向学生有效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这两大教育理念也从理论层面为当代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操作层面上讲,教学理念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运用某些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把某种教学理念具体化、实践化,即如何将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操作层面的教学理论是一个中间层次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从学科层面上看,教学理念是以理论层面的教学理念为方向,以操作层面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特定学科教学中对教学理念具体实施。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决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对学科教学改革起着具体的指导作用。

二、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变革

刘润清先生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发展期(80年大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和稳定期(90年代中期以后)。0我国于建国后先后颁布的几个教学大纲分别体现了这三个时期教学理念的变革;

1962年我国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它除了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读完5000个印刷字符外,并没有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本大纲根本无法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这固然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但客观的讲,它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忽视和国内英语教育教学理念的匾乏。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科技人员主要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发展动态和进步,因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上。教育部分别于19851986年相继出台的供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的大纲及供高等学校文理科用的大纲。这两个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理念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长达20年之久,表现在教学模式上,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在教法上则是“语法翻译教学法”的长久不衰。但是,这一理念明显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2000年前后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经历了一个理念上比较混乱动荡的时期。尽管1999年的《大学英语修订大纲(修订本)》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但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作为目标加以明确。刘润清先生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界的某些学者开始推广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以传统精读课堂教学为主、泛读听力为辅的教学模式依然大行其道,并且得到一部分人的维护。外语教学理论的混乱必然导致教学界的观念混乱”,“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更新”。

为此,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多次在不同场合下强调,大学英语教学要“转变思想,把由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重点转变到提高学生综合性实用能力上来”,网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理念,高教司对1999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主导的终身教育的转变”,叹要求》提出的教学改革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教学理念。

三、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与计算机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英语教育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加强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事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教材的改革。根据《要求》精神,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强调了听说领先,实现了从应试型教材向实用型教材的转变。很多教材都采用了纸质教材加网络教材的立体化模式,这不仅代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且本身也是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开发而成。

2.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目前,基于计算机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经逐步确立并得以推广。为充分发挥新的教学模式的作用,广大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3.评估体系的改革。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评估强调对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估,不利于发挥评估的激励功能。改革后的教学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既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也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功能。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材与教法、教师角色转换、学习策略和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努力主要围绕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开展,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

《要求》明确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主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从《要求》的这一表述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尽管这是主要目标),而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1.终身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和社会化学习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其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最具权威的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采纳的终身学习定义:“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终身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终身学习活动效率,使终身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是今后社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即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个人学习活动在一生中自主地、多元化地、持续地或经常性地进行的能力。从目前学者对终身能力的研究来看,终身学习能力包含多种能力181。笔者认为,从学科教学的角度上讲,终身学习能力至少应包涵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协作学习能力为保障,创新学习能力为目标。

2.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是《要求》提出的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同时也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理念。然而,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过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从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论文分析,仅20042009年间,有关自主学习的研究文章多达400余篇,关于协(合)作学习研究的文章有70余篇,而对创新学习能力的研究文章更是不足40篇。这充分证明了目前对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的忽视。

协作学习能力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利用网上信息传递的便利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协作学习情境中,各种背景的学生在掌握认知任务的不同阶段,他们彼此之间提供支持和帮助。随着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他们相互之间用自己的话语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向小组或全班陈述。由于整个小组的成功取决于小组中每个学生所分派的任务的完成程度,所以协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协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研究表明,协作学习更强调小组学习的成果、协作学习持续时间的长短、小组成员的角色扮演、协作学习的场所、协作学习的有关技巧、激发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重视协作学习在教学和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行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程的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开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1.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www.133229.Com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应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了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如同日出一样,生活中许多以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共享。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在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丢弃方便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方便袋的数据,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方便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1.2组织学生营造教室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在”四边形的复习课”中,教师提供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去选择,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学生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就避开,老师意识到这位同学可能是不知道如何着手,教师便与她交流,启发她组织知识结构图有几种类型,这就给学生知识上的启发和心理上的支持;教师看见一个学生没有动笔和本,便走过去摸摸她的头,并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她问:你没有思路吗?学生点点头。教师在启发引导后,让她与同桌交流,让同桌帮她选定一个目标。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下、学生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教师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老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2.1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设计了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只知道一个底角和一个底边的残缺等腰三角形补全。这个学习活动有三个特点是:一是生活化,所提出的问题是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的。二是具有挑战性,需要学生认真调动和组织原有知识才能解决问题。三是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惟一的。因此,这个学习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恰当”。补全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学生的原有经验是用量角器和直尺。学生原有的知识不同,有的熟悉两腰相等是等腰三角形,有的熟悉两底角相等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学生在勾画等腰三角形时,就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重合。从而解决了补全等腰三角形图形这个生活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达到超水平的发挥。

2.2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短程和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引导学生给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下定义在从哪几方面想,这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让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这是让学生在组对中交流相互补充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我们看到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直线和圆的定义是从点说起的,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原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在对桌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两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认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层,在第三次交流中,学生展示的是4到6个人的思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线与圆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原有的知识是直线与圆都是有点组成的,而圆的定义是用圆心和半径下的定义。经过三次交流,学生自我建构起新知识,达到优化认知结构的目的。

2.3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极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函数的认识”中,教师首先举出生活中函数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当中的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量,每个学生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学生举出很多种生活中的变量的例子。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如何把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在“描点”这一步,学生把实验中的数据落到了直角坐标系中,使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判断”这一步,用直尺去量,找出各点之间的规律,从而断定各点在一条直线上。这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整个的函数关系分布的情况。在“求解”这一步,学生选择出两点,利用两点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到可以从具体的几个点得出一般规律。在“验证”这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前三步是一个猜想的过程,通过验证,说明猜想的正确性。在这四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如何把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涉及的每一步都是学生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

不同的体验。

3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老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3.1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课堂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边交流、互动的场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中,教师观察出学生跃跃欲试样子,判断出举手的学生已经思考成熟,引导学生谈谈他的优点并采取组对交流和组内交流,让思考不成熟的学生从思考成熟的学生那里获得启发。这是教师及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做出的判断;在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一名学生叙述角的平分线时,只说从a引平分线,教师认真倾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如果教师知道学生明白了,不去及时的纠正,这名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将还是这样;在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学生的思考方法,综合出学生的三种认识;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给学生讲解。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2 和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

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从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含义”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第二种方式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因此异常兴奋,教师与学生同时鼓掌的时候,就是在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教师在祝贺学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第二种解释。这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和认识。

3.3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在“函数图象的平移”中,师生共同画出函数的图象,在画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对画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的一句“我与你们的意见一致”充分的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合作教学,师生在互动中把规律寻找出来。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是经验。”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250-01

新课程标准下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同时,要求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思。然而,农村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踏实和朴实。在数学的学习上,能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勤奋、努力。其最大的不足也因此特别的明显。农村孩子灵活机动不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自我思想融入数学学习中较少,老师的教学在思想中占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上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充分发挥农村学生踏实和朴实的优点,从思想认识上、行为思维上改变孩子,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使其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运动有较大的进步和改变。

1.小学数学学习教学生活化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小学数学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小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一颗对周围存在很强好奇的童心。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份好奇心,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用学生最为熟悉、贴切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从而使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数学就是在我们的身边,如在学习了圆角分换算及利率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以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

例如,在学了四边形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电视、地砖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可以就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测量学校花坛的面积;在学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请同学通过测量铅笔盒的体积。使他们知道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2],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小学数学学习教学科技化

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7到1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的耐性都比较低,他们认识事物往往喜欢从感性和直观两个方面出发。然而,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往往对其提不起兴趣。但是若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原理用形象的动画展示,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例如,可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用可爱形象的画面,动态地来展示教学内容,在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推论,从而对数学原理有更深更透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往往能带来课堂的高潮。

如三年级数学中典型题型:鸡兔同笼。(在一个笼子里有鸡、兔子,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请问在笼子各有多少只鸡和兔子?)在解决此类题型时,教师一般会选择"抬脚法"。但这种数学问题较为较抽象,一般三年级的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比较难理解。这时,教师若能及时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抬脚过程藏脚过程,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方法的使用,同时也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性思维素质。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念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课堂气氛,其对教学的效果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多媒体音频、图像、动画的使用与制作,结合新时期的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选取符合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年龄变化的素材[3]。

3.小学数学学习教学灵活化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设情境,能够通过各种形象生动,并直观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来发加强学生较强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动机,使学生想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此让学生会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但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是,可在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圆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参与小组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拼成一个长方式,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从而推导出圆的体积计算公式或者验证圆公式[4]。

农村小学生的主要为变通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思维单一化。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能对多种解法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简单而灵活的方法去理解、解决问题。如教学了"百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5,你能联想到什么?(1)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5;(2)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40%;(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5。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链接知识间的潜在联系,寻找隐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性、灵活性和创新性[5]。

4.结束语

正如开始说言,农村小学的学生淳朴和踏实是他们的优点,但也会成为他们解放思想的包袱,农村数学教师就要解放它,发展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必须先解放自己,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黄邦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J].科学咨询,2013,15:64

[2]田世清.浅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81

[3]赵秀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36-37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5

新课程改革初中体育转变观念体育素养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58-02

初中体育学科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他们体育素养,使初中生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力争做到为初中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服务。

1积极提高体育教师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学生之间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营造出一种和谐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也正是影响我们初中体育教学重要隐形因素,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可以提高我们初中体育教学实效。

1.1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包括师生关系,还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同学之间在课堂教学中交流、互相接触中产生的影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旨在使老师与同学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互信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努力搞好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例如:我训练初中生进行100米接力赛跑时,由于一位同学有事请假,就使一个小组变成了3个人,我就对同学们说:“让我来参加,行不行?”同学们一听,赛跑的兴趣马上就高涨起来了,齐声说:“行没问题”,他们在接力跑的时候也非常起劲。可刚刚跑了第一次,其他小组同学就提出了不同意见,“老师你跑得那么快,我们没法跟你比,这太不公平。”,“老师你可以不可以跑慢一点。”原来我所在的第5小组跑了全班第一名,我就因势利导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最后决定让我退后15米的方法进行接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了互动、交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执行者,而是与他们一起活动的参与者,不仅建立了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而且也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效果。

1.2加强课堂初中体育教学环境的布置应该这样讲,我们初中体育教师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教学场景的布置,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个环节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忽视了场景的布置对初中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个教学氛围浓郁、体育器材摆放整洁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初中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这节体育课有一种好奇感、舒适感,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并能够很快体验到体育课教学的乐趣。例如:我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这一练习内容很单一,初中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趣,在教学练习中,我就用一根长绳围成了“荷塘”的形状,在里面用一些纸片做成各种形状的荷叶,让同学们模仿“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尽情地跳跃,在这种有趣的跳跃练习中,同学们运动的兴趣高涨,乐在其中,积极参与,有效的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学生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体育课堂教学环境的精心布置,可以使初中生通过体育活动,感受到上体育课的乐趣,进而喜欢上体育。

1.3抓好体育教学中教风和学风建设

初中体育课大多数都是在操场上进行的,这样的教学环境人多场地又大,没有一个好的教风和学风,是绝对不可能上好一节成功体育课的,所以教风和学风建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同时抓好教风、学风,又是摆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孩子家长对体育学科一点也重视,而且体育课不在学校考试范围之内,导致初中生认为上体育课是跑跑、跳跳、玩玩,但是只有有了好的教风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懂得先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训练教学方法,努力做好教风、学风建设。总之,在我们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要明确以上观点,并做好实践运用,使我们初中体育教学每时每刻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我们初中体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调动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实效。

2.1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体育教学语言艺术性很强,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表达。例如让初中生学做同一个体育动作,我们教师至少有5种表达方式来表达,对初中生心理变化和实践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初中生对我们老师的话应该是很在意的,我们教师的一句不经意之间的话,也许会影响他们的一辈子。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加强语言运用技巧,力争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愉悦,力争体育课堂教学更加乐趣无穷。

2.2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程改革;科学素养

【abstract】foundationcoursereformprimaryschoolsciencelessonfixedpositionindevelopmentthestudent'ssciencecultivatedmanners,letthestudentcontrolscientificknowledgeinsciencetheinvestigationtheprocess,developmentitlovescience,lovehometown,lovemotherlandofemotion.inthereformtheimplementtheprocess,teachershouldconfidencegoodcoursereformofbasicprinciple,realizationroleofchange,makereformsmoothlyprogress.

【keywords】primaryschoolsciencecourse;coursereform;sciencecultivatedmanners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纪,各国都将教育革新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重要的一环,我国也不例外,在教育部的指导和主持下,面向世纪国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展。年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在小学一年级开设科学课。至此,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改革要取得成功,教师必须把握好科学课程新标准及科学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范畴概念性知识,即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科学的理智,即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的伦理,即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又称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即科学与哲学、文学、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科学与社会,即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差异。

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普遍低的现状。

2.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一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科学课,学生要具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并能应用科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与过去相比,在课程目标上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与科学知识并列的目标,即要实现科学知识目标,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三位一体。这是科学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

2.1 科学知识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内容,包括生命世界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物质世界物质之间、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地球与宇宙地区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

2.2 科学探究目标。中国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科学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科学遗产,又能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使人类的知识宝库不断充实。科学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物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飞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通过观察身边的自然事己的提问作出假想答案,并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与活动进行探究,学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科学课的学习,要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真正要把教学改革搞好,离不开广大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如果教师固守过去陈旧的教学观念,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这支改革主力军将变成“阻力”。因为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改变,还包括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方法的革新。

3.1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千百年来,教师在人们心中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智者,而教师本身也以传授知识作为职责。新课改要求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要素为宗旨,教师要转变过去只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面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不仅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转变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放弃权威形象,将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树立开放的观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不能再将学生封闭在教室、学校中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必限制在课堂上合理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教材以外的知识来学习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定论的精神。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很难驾御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2.1 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学会自由思考,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7

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三个阶段潮起潮落的发展演化与内在轨迹显示,行为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高一化学金属教学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分析对教学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分析疯狂英语学习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浅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在智育中的消极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广告中的运用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数学教学反思浅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背景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a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议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行为主义理论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思想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冲击与评价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17]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演化对基础教育改革观念变革的启示》的相关课题: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2B

397);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S130049)。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育理念转变

引言

高中物理教育是高中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的基础。新课改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科学素质的教育,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而当前在高中物理教育中,我们教师观念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也形成了被动的受教育心理,这是横在课程改革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创新,以学生为主导,突破原有的应试教育框架,这对我们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

一、物理教学中新旧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了实处,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现代教师教学改革的指明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利、占有主导地位,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而学生的成绩以及评价等都由教师主观决定。这种教育观念社会价值观较为统一,在很长的时间内具有较大的作用,如长期在我国教育界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判标准,教师的课堂教育通常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应试技巧为主,其教育目的仍然在于通过考试或者其他形式的测试,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以及价值观念方面的培养。在传统高中物理教育中,教师比较注重物理基本定律、公式以及概念的解释和教育,并未对物理现象、推理过程以及数据验证进行引导,学生难以形成主动的探索和研究,长此以往,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教育部门也早已意识到应试教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调整后,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仍有许多地方的教师观念难以转变,在社会大环境下,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较大,尤其是我国上学青年的不断增多,使得考试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社会选拔标准和形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理念,对我国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难度甚大。因此,新课程教育标准和理念的出现为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借。高中物理新课改标准理念强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究精神为主要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知识传授、价值观培养以及情感构筑结合为一体,因此,教师自身也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课堂改革落实到每一节物理课之中,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育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而制定的,它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而对教育进行的改革和调整,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新课改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理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高中物理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即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尤其是一些物理现象、公式推导以及实验构建等方面,强调师生共同学习互动,改变以往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让学生能够大胆提问,向权威挑战。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也将从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向课程计划的制定者和组织者方向转变。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高中物理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向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在新课改理念中,高中物理须真正做到“授之以渔”,改变以往教师物理教学简单的教学方式,如满堂课的基本概念、物理定律的讲解以及课下大量物理习题的训练等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物理知识,而不进行自主论证、推理以及延伸。新课改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教师上课的规律应该向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发散思维——合作/独立研究——教师引导——答案论证——得出结果这类似的规律来进行,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

(三)将物理课堂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物理知识大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之于生活之中。不能够用于实际的理论,学生的理解也不会太深,因此,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的现象之中,来解释其发生的条件、规律以及必然性等,并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热情,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四)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以教师为主要引导的,教师的实践能力将直接决定改革的成效,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做到如下几点:(1)做到时时反思,发现教学的不足;(2)积极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3)努力开展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共同提高;(4)重视学生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总结

新课改是适应社会发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观念的重要措施,作为新世纪的物理教师,我们不仅要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还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思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会思考的学生。

【参考文献】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改革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034-02

在教学改革中,教学理念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学理念不更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真正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理念。

“理念”一词通常是指看法、思想等。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关于教学的基本看法和思想。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教学新理念包括历史教学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四个方面。

一、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

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教学目标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老面孔,体现出新的理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讲过这样一段话:“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这一功能在过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新的教学目标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以历史的眼光、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

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教育的支柱之一。传统的历史教学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放在首要位置,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会学”。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独立性的摧残。历史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进行思考、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比量化的结果更重要。这样的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探究性的学习。

二、历史教学过程新理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交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过程变得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历史教学改革新理念强调,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是师生在交往互动中的共同发展。这一过程,是学生得到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显,个性得到发展。

三、历史教学手段新理念

近几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教学手段上的物质支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当代课改的重要方向。在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充分利用已成为教改中的热点和必然趋势。

与传统的直观教具相比,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课件更直观,内容更丰富,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提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手段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服务。

四、历史教学评价新理念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这意味着新的教学评价理念、评价体系的形成和评价方法、手段的转变。

教学理念的改变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改理念学生能力教师教学

哲学的普遍联系论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一种事物可以独立于其他事物而存在。当前,国家经济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而与之相连的教育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变化。诚然,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体制应当进行变革,方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更有效,这对于促进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是比较有意义的。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当前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标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当尽可能迎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创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重视与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其次,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但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个好特点,实施有效教学;最后,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培养务实型的学生,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才能使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应当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中心。主要手段如下:

(一)学生能力提升方面

1.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共赢”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形成合作的教学理念,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懂得谦让和表达,懂得包容和理解。合作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再机械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不是背诵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的提升,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当形成探究性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科学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教师教学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有不可侵犯的威严。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逐渐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现状,等等,这些都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

3.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当再以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而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时展的角度,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J].科技资讯,2007(2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