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2:25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农村食品安全;法律监管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全方位构筑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屏障,标志着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框架的确立,其理顺了监管机制、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社会和法律责任、统一了食品安全标准,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召回等制度,有力规制了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为推动食品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运营不规范、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尚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1.食品生产条件差

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多以家庭式小作坊形式存在,生产规模小,设备简陋,人员素质低,生产、卫生和仓储条件差,无证经营现象突出,“脏、乱、差”现象明显,“三无产品”大行其道,很少有企业能达到《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食品质量毫无保障。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虽然质量难以保障,但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价格低廉,很受当地群众喜爱,具有广泛的发展市场。

2.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文化水平偏低、信息传播不畅、食品安全及法制知识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农村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食品生产者受利益驱使,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一切办法规避法律规定,根本不注重食品的安全性。广大消费者由于缺乏食品质量鉴别能力,并受经济条件影响,选购食品时采取价格先行原则,价低质次食品在农村很有市场,存在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缺乏维权意识,加之维权成本较高,农民一般不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发展。

3.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

一方面,由于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分布于地袤广阔的农村,其具有分散性、隐蔽性、不稳定性和流动性,无证经营现象突出,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人员编制少且多为兼职,监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食品安全监管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食品监管职能的发挥。同时,由于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产品大量流向农村,也加大了农村食品监管的难度。

4.有关食品安全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

国家虽然颁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相当政策法规难以得到有效贯彻实施。一是农村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监管难度大。二是部分政策对农村食品企业而言要求过高,操作性不强,难以执行。三是农村食品政策法规及相当知识宣传不到位,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相关知识。四是农村食品监管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对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影响了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体制难以理顺

《食品安全法》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进一步理顺了食品监管体制,其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议事机构,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职责,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实施监管。但在农村基层,受机构和人员编制限制,部门权限交叉、职责不清,部门协调性差,多部门监管等于没有监管,出现问题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监管效率低下。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标准落实难

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具有规模小、分散、不稳定等特征,无证经营和“三无”产品盛行,企业经营极不规范,监管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农村的蔬菜、水果等基本上都是农户自产自销或自给自足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等的安全性、用量等均无统一标准,只要能增产农民就敢用,安全性根本不予考虑。加之农村食品种类繁多,产品质量差异性较大,因此《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在农村地区的可操作性极差。食品企业经营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健全、经营者素质低、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等,加上监管力度不足,致使食品安全标准在农村地区也难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3.许可证制度落实难

农村多部分食品经营户都是趁赶集或农闲在集市上摆摊设点卖些凉皮、糕点等自产的特色食品,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和时间,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对经营者发放许可证基本不可能,除了极个别上了一定规模的食品经营者有许可证外,农村绝大部分食品企业是无证经营。因此《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对农村食品经营者来说影响不大。

4.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落实难

一方面,农村绝大部分食品经营者安全意识淡薄,食品生产都是自己自行操作或雇用几个亲戚朋友,或者从附近雇用村民,根本没有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安全培训的概念。即使意识到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重要性,也因检查成本问题而尽量回避。另一方面消费者同样缺乏卫生安全意识,只关注食品的价格和外在品质,而不注重生产环节问题,因此应有的监督作用也难以发挥。

5.问题食品召回难

首先,农村食品企业规模小、利润薄,食品经营者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加之很多食品为“三无”产品,因此,即使发现食品有问题也普遍默不作声,而不会主动召回。其次,食品销售对象分散而不固定,销售对象大多没有任何联系方式,问题食品召回难度较大。再次,农村地区食品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差,也纵容了食品经营者回避问题食品的召回。

6.经营者责任追究难

一方面,农村食品经营者大多无固定经营场所,隐蔽性和流动性较强,无证经营和“三无”产品盛行,均成为食品安全责任追究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农村消费者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不知如何维权、维权成本过高等原因,很少有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因此,《食品安全法》严厉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难以对农村食品违规经营者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

三、政策建议

1.加强宣传培训,全面提高农村食品经营者及消费者安全意识

一是做好地方党政领导的宣传,争取地方政府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加强对农村食品监管人员的宣传、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三是注重对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制意识宣传培训,促进其依法合规开展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四是重点加强对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维权途径、食品质量鉴别常识等宣传,充分利用农村赶集、重大节日等有利时机,通过现实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宣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安全意识,促使农民的思想由过去单纯的“吃饱”向“吃健康”转变,为有效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状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有针对性地对《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细化完善,提高其在农村地区的可操作性

《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均是以城镇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食品企业为客体,而对农村地区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的食品企业及农民自产自销的食品而言,则明显“水土不服”。建议在坚持《食品安全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农村食品市场实际情况,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机协调配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作出特殊规定,适度降低有关制度的执行标准,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司法制裁力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法》在农村地区的可操作性。

3.理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在缺乏市场规制的农村地区,政府规制本是市场失灵问题有效解决的必然手段,但在我国越到基层部门职能分化越模糊,行政职能越弱,在乡村一级,由于部门设置不完善、相互之间职权分工不明确,大大降低了政府监管效能。建议注重发挥政府在食品监管中的主导作用,改变以往农村地区由多部门分工监管的局面,在农村乡镇一级建立一个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对农村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对农村食品进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起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综合高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4.整顿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乡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小作坊和“三无”产品,扶持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做大作强。二是引导建立乡村食品超市和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配备驻村食品安全监管员,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二条有关规定,落实市场开办者、摊位出租者的责任,促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采进货检查记录制度等的落实。加大对违法违规者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建立食品经营企业的信用档案,并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便于形成多部门监管合力。三是定期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抽样检查,并加强对农民有关化肥、农药等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宣传,保证农村食品安全。

5.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在整合农村现有食品职能部门监管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置食品安全监测仪器等执法装备,提升食品风险监测能力,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防”转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将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引入执法队伍,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制度、食品检测方式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政能力,切实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陈锡文,邓楠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罗天雄,周建平.食品安全的现状、对策与管理[J].现代农业,2006,(5)

[4]李长健,江晓华,王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与对策[J].法治论丛,2006(3)

[5]杜钢建.关于制定食品安全法的若干问题[J].太平洋学报,2008(2)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2

农村是整个国家城市和农村居民食品的主要生产、流通的起点,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的农村食品安全却没有至于全面的监管之下。有必要加强政府监管,建立网格化的农村食品安全体制、调动基层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到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关键词】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行业协会;基层组织

国家统计局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7.4%,在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未改变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的监管也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状况,城市里食品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已经被置于严格的监管之下,相对于城市完善的监控网络体系,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却处于真空状态,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会使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事件。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是城镇食品工业生产加工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问题的溢出效应将反过来影响城镇食品安全监管的质量。农村地区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区和事故多发区,其关系到广大农民甚至全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1多部门分段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工作衔接不紧密

我国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行政职能存在较多的交叉,部门之间的交叉形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灰色地带,一件食品安全事件产生后在环节上甚至会产生监管的真空。如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生猪养殖户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莱克多巴胺及克伦特罗等动物用药添加入饲料,在这样一个违法行为的监管过程中却出现了部门间的真空。卫生部门认为应该由农业部门的负责监管,因为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的监管,生猪在饲养过程中使用了被禁止添加的瘦肉精,应该由农业部门承担监管责任,而农业部门认为瘦肉精的监管不属于职责范围,自己负责的是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兽药的使用等职责。农业部门认为该事件中的责任应该由卫生部门来承担,莱克多巴胺及克伦特罗是人用药,是卫生部门对药品未尽到监管职责才使得瘦肉精掺入到到动物牲畜的词料中,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这种多部门分段监管体制,使得各部门的监管工作衔接不紧密、管理混乱、职责权限不清。分段监管体制下,作为行政执法末端的农村地区的监管问题非常突出,部门间对有利于自身的案件争先监管,对要承担责任的案件又相互推诿,使得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出现盲区。即使各地方为促使各部门的在监管协调,成立个各种“领导小组”、“协调会议”等机构来整合监管力量,但这些协调部门对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基本处于一种运动式的监管,很难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的协调作为日常工作来完成,并且涉及多个部门的监管即使能够协调也会出现效率偏低的问题。

1.2农村基层行政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缺位

在城乡二元分割结构下,城市集中了大量资源,有着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反观农村,地域广博,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分布广,各监管部门人力、经费不足,导致我国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盲区。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设置看,负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是农业、工商、质检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除了工商在基层的乡镇设立了工商所外,其他部门的机构一般只设置到县级,在乡镇、村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执法监管队伍来进行农村食品监管工作。除了食品安全监管外,乡镇工商所还要承担注册登记、打假、广告等众多的职能,面对分割散落的的农村食品生产、销售点,难免出现监管盲区的问题,尤其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村地区,通信落后,为执法人员的监管工作带来困难。《食品安全法》要求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依法对食品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检验的规定在农村地区基本不可能得到实现,无法针对农村市场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对食品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有效的排除。

1.3农村食品安全的行业、企业协会监管机制不完善

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体系中,行业监管是对政府行政监管能力不足的有效弥补,行业、企业协会属于中介组织范畴。它们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主要起到协调、组织和沟通的作用。行业、企业协会,并不直接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而是通过订立行业规范协议、自愿遵守为前提,成立行业、企业联盟,利用行业规范来约束其成员。农村行业、企业协会能够在农村食品生产的环节即对食品安全起到有效的监管。但在实践中,它们并未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一方面农村行业企业协会多是农民自发的组织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生产问题,抵御风险,如养牛协会、养猪协会、果品协会、蔬菜协会、种子协会、花卉协会等等。这些行业协会没有健全的组织,不能将零散的农村食品生产者效的组织起来,制定食品安全规范,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农村行业、企业协会多数没有到社团管理机关进行登记取得合法地位,其本身就是被监管的对象。农村行业、企业协会自身职能的不完善制约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产生与发展。农村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终端缺少完备的行业、企业自律,加上没有政府的有效引导,在农村必然会出现食品安全监管的真空地带,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1.4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没有发挥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包括设在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了基层自治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现阶段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督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没有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的完善程度是社会发展、成熟的体现,尤其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的不断健全,有利于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网络织的更密。但在我国现行的高行政化倾向的社会里,政府承担着几乎全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既不与农村基层组织沟通协作也不发展和培育其他监管主体。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群众自治的传统,没有形成职能完备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尤其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组织功能尚未形成,这方面的组织和团体几乎没有,从而大大增加了政府部门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工作量,也排除了农村其他监管主体的存在可能。

1.5未建立完善的农村食品市场准入机制

国务院2007年的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指出,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人以上企业6.9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以上数据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以自有房屋作为生产厂房,保留着农耕时代原始的生产特点。一些农村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小作坊未获得任何的申请批准就擅自生产、经营食品生产加工业务,生产过程中也不执行任何的卫生规范、生产管理规范及国家标准。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

1.6农村食品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导致监管困难

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发生在产业链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可能因化肥及工业废弃物而被污染;加工领域环节,会因为生产加工者违法使用禁止使用的添加剂而产生危害;终端消费环节,多数农村食品市场上的食品多数只经过了初级加工或未经任何加工就直接进入了终端销售。这种流通方式没有经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必要检验和监督,增大了食品安全时间发生的概率。农村食品产业链上,从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终端销售,各环节没有紧密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造成监管上的困难,迫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各种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能有效的去预防事件的发生。

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分析

2.1对食品安全进行整体监管,保证监管的连续性

食品产业链是一个从初级产品的生产到深加工再到销售、消费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整、无缝衔接的,但现阶段作为食品主要来源的农村其监管体制是多部门分段监管、这种分段监管必定会把食品产业链的连续性给割裂开。对农村食品安全应该进行整体监管,以保证监管的连续性、持续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应该是从农村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全程无缝监管。将已有的监管部门中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进行整合,合并为一到两个大部门,如,可以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对于初级农产品生产之后的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可以全部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全部负责。这样减少部门衔接可以大大的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

2.2明晰监管部门职责权限,强化政府主导的农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制

在减少部门的同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权限显得尤为重要。部门职责权限越清晰,监管的模糊地带就越少,出现推诿的现象就越少,监管的效率就能大幅度高。2012年,国务院国发[2012]20号文件,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提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部门监管分工,加强综合协调,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形成相互衔接、运转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这一点也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趋向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在农村地区应当将原来的分段监管的农业局、质检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四个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作为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这样可以避免多头执法、权责不明的现象,进而提高监管的效率。为有效解决源头污染和初级加工环节污染问题,应成立县级、乡镇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区县、乡镇的食品安全工作,在每个行政村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支点,配备食品安全信息员,负责全村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加工、流通以及餐饮等食品安全信息的上报,并协调乡镇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形成日常监管、全程监管和综合监管的长效监管机制。

2.3发挥农业行业协会的行业监管职能

农村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分散且缺乏组织性,在农村建立完善的食品行业、企业协会通过行业、企业协会来监管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是在农村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政府应当在农村食品行业企业协会的建立和制度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的方式将分散、无组织的农村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统一起来,实施整体的规范管理,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用法律、法规指导农村的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共同的行业规范作为共同的行为准则。这种利用行业、企业基于“契约”精神达成的自律规则来规范农村食品生产、流通等领域内的行为可以高效的完成监管的职能。

2.4培育基层社会组织的监管职能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将问题更多控制在基层就需要利用基层社会组织,注意培育基层社会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基层社会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建立能大大提高基层监管的覆盖面。一方面,基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利用其专业技术人员为基层社会组织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利用基层社会组织建立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网格式管理模式,纵向将监管触角伸向食品安全的源头,消除监管的盲区。另一方面,也要为农村基层组织选拔受过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员、协管员、安全信息管理员,为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监管能力还可以配备快速的检测设备,让他们的监管更及时更有效、更贴近农村。高频率、高效的监管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

2.5建立严格的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严格的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必须具备基本的条件才能有效的保障食品市场安全有序的运行。建立的食品市场准入标准,除了要求生产、经营者具备严格的准入许可证之外,还应当保障从业者应当持有国家机关或认证机构颁发的食品行业从业资格证。农村食品市场的准入制度需要基层食品监管部门与农村的基层社会组织和行业、企业协会配合运行,先由农村食品行业、企业协会组织对企业和从业者的各种专门标准进行适格性查,并给出专业的结论,后由基层食品监管部门做出审查,结合专业结论,做出颁发或拒绝颁发经营许可的决定。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还应当有与之相配套的市场退出和禁止市场进入等处罚措施。对于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可以由行业、企业协会或食品监管部门将这样的企业或个人清理出食品行业或永久禁止从事食品相关的经营活动。

2.6建立集中、统一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

现有农村食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用新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来解决,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建立统一的食品供应链体系,用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整合上游的生产与采购环节,终端利用有资质的物流企业统一配送构建新型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基层政府还应当引导有资质并且信誉度高的的食品企业到村镇开设食品连锁超市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把食品物流网络向基层的农村扩展,用更加安全的农村食品供应链,提升农村的食品安全水平。从食品安全的溢出效应来讲,农村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反过来会增强城市食品安全的水平,降低城市食品安全发生的概率,也有利于农村食品安全领域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召回制度,利于对食品安全的整体监管。

【参考文献】

[1]汪安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2011,(33)

[2]肖月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监管体系的构建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3

一、全面整顿农产品食品生产经营秩序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全面组织开展我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整顿活动以乳制品、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季节性、节日性食品为重点品种,以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区为重点区域,以食品小作坊、小食杂店、饮食小摊点为重点对象。针对食品生产经营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治力度。继续抓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整治和规范食品添加剂的流通和使用。开展打击私屠滥宰和病死猪病害猪肉非法交易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巡查、执法力度,严格查处私屠滥宰、收购和屠宰病死猪等违法行为。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坚决制止违法使用农药、兽(渔)药行为。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安全重点环节监管

1、强化农产品种养殖环节监管。组织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传达室统产业优化改造,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绉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切实做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落实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建立以产地质量追溯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督导“三品”基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养基地,建立生产记录,开展质量自检,上市销售时按规定出具产地证明、质量证明和检疫证明。大力推进农产品包装销售。除鲜活畜、禽、水产品以外,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认定)的农产品,应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上市销售,并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建立监管信息系统,推进信息互通,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2、强化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全面清理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坚持依法许可和登记注册。以农村食品市场为重点,强化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制,确保监管执法到位。强化对食品质量的监督和分类监管,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并落实进货查验、购销台账和经营者自律三项制度,鼓励食品经营者建立电子台帐,确保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全面落实。进一步落实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协议退市相结合的食品退市机制,加大对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协议退市相结合的食品退市机制,加大对退市食品的跟踪监管力度。不断完善食品市场监管机制、食品经营者自律机制、食品市场社会监督机制和食品市场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小食杂店、小菜场整治规范工程。引导农村小食杂店向食品安全示范店转化提升,引导农村小菜场按照“星级文明规范市场”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

3、强化食品消费环节监管。从规范入手,把住源头,加强对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指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实现原料来源有保障、可追溯。进一步组织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管理分级指南,对所有餐饮业、食堂等进行量化分级管理和再评估。加强对农村、学校和重大活动食品保障工作的督察和指导,加强企业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监管。对农村集体聚餐全面推行报告制度,组织培训乡村厨师50人次。

三、深化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

经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的扩面、提质、增效,巩固和提升建设成果。积极扶持连锁龙头企业的发展和配送中心的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村商业网点建设作为政府、柑集体公共投资的可行性。努力提高食品统一配送能力,农村放心示范店统一配送面巩固在90%以上。继续推进连锁超市向行政村、放心示范店向中小学校延伸工程。落实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夯实食品安全基层组织基础,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人员,协助监管部门做好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农村、社区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公共安全“多员合一”协管员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突出食品安全协管职责,提升协管员食品安全意识和开展社会监督的能力,切实打造一支有组织、常态化的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

四、着力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

认真总结和推广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创建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示范效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梯度推进的思路,在全区各乡镇继续开展示范乡镇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评价验收标准,制定加强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的意见,确保创建质量。

五、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继续办好食品安全宣传专题专栏和食品安全信息网站,积极推行中小学生饮食教育活动,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和饮食营养知识,做好农村电影映前播放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公益片活动。认真总结食品安全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经验,充分发挥社区、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和行业协会(学会)社团组织及学校、工厂、机关单位的作用,结合平安和谐创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咨询和专业讲座,传授科普知识,拓展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内容。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依法经营、规范生产成为企业职工的自觉行为。重视对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养殖的安全知识,使农民自觉抵制使用违禁投入品。共开展宣传活动4场次,出动宣传车4台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制作宣传板12块,宣传横幅4条,咨询群众3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农村的食品安全意识。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4

根据《四川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的意见》(川食安委办[20*]12号)、德食药监函[20*]28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使命的重要举措。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在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始终把广大农村作为整治与建设的重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总体形势趋于好转。但是,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一是广大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食品药品消费总体水平偏低,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缺乏;二是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因此,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做好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工作原则。

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原则和“全县统一领导、当地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机制,从广大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基础最薄弱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抓起,统筹城乡监管,强化综合协调,下移监管重心,落实监管责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指导,突出整治重点,强化日常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全面目标考核,通过艰苦细致、持之以恒的努力,保障广大农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

(二)近期主要目标。

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当地政府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的责任。在完善县、乡镇、村三级食品药品安全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明确由乡镇政府牵头抓好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成立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依靠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力量,建立乡级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的专(兼)职队伍,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监督力量,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村,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有人过问,有人监管。

三、近期的主要工作

(一)乡镇人民政府的主要工作。

今年在过去抓好药品“两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工作,逐步健全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和监管网络。一是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专(兼)职结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每个村选聘1名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二是组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领导机构,每个乡镇要成立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确定1名食品药品协管员;从而形成县、乡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做到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全覆盖。

(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主要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认真借鉴其它地区的先进工作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工作。一是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络建设工作的领导。做到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目标明确,方案具体,措施有力。二是组织好对各乡镇选聘的协管员、信息员的指导培训和建档工作。三是认真分析网络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有益探索、有效方法和成功经验,创新工作思路。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考核制。

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各监管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中,建立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责任制,推行食品药品安全问责制。

(二)开展农村食品药品市场安全状况调查与评价工作。

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密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预警应急机制,预防、控制和消除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危害。

(三)加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宣传教育。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村监管体系

一、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问题

我国农村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的职责不明晰导致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执法过程中易出现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的现象。再加上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监管力量薄弱,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往往成为监管空白。农民的低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的销售。

二、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不明确。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对农村食品监管的法规部全面,同时有关法律法规相互之间有交叉和矛盾,造成监管部门职能重叠。

2、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视不够。由于农村经济本身就不发达,许多部门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历来对食品药品监管抱应付态度,而乡(镇)村一级经费本来就很紧缺,设施设备投入不足。这些原因直接导致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对食品药品的监管不够重视。

3、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较低。农村大多数人文化素质较低,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食品药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意识、卫生知识缺乏,辨别伪劣食品药品的能力较差。

4、群众法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成立时间短、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原因,深入农村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少,加之群众素质低,农村地区的食品药品供应网络不健全,人民群众饮食用药难以保障。

三、构建农村多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现实必要性

构建农村多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农村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农村群众、乃至整个国家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利于及时发现农村食品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并揭发食品安全违法和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在源头上和过程中能达到安全标准。同时,在公民权利逐渐得到保障、公民社会不断成长的形势下,政府行政合法性的来源转而更多的依靠社会管理的质量。

四、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能的措施

1、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责任,需要科学统筹、统一调控、形成合力。各相关部门应完善软硬件建设,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平台,在网上及时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定期公布检测结果,实现信息共享。县和乡(镇)应建立分级、分线、分项食品质量安全负责制,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和村的职责。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并建立奖惩机制,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

2、狠抓薄弱环节,加强对散装食品监管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审批力度,规范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加强依法审批、依法登记注册相关制度,严格把好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加强日常监管,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行为。加强不合格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

3、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做好维权工作在目前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农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

4、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加强对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运用农村广播、电视和黑板报等宣传途径引导农村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去只重价格不重质量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取向。

五、结束语

为了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持续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应切实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增加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以构筑政府重视,行业自律,维权方便,全民参与的农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br>

[1]袁小武.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控体系问题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26).

[2]赵燕.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

[3]杜楠雅.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探析[j].北京农业,2011年5月下旬刊.

[4]肖月强.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监管体系的构建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5]王瑞.浅议农村食品安全问题[j].热点关注,2011(6).

[6]张万亮,张涌.农村食品安全应立足于监督网建设[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8(8).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6

(一)食品生产环节缺乏安全规范

目前农村是社会化的农村,小农也是社会化的小农,他们不再是传统社会那样以生存为目的,而是以货币收入最大化为目的,因此在农村自主生产食品过程中他们按照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生产食品,在食品生产环境、安全检测、原材料的选取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设备和资金的投入,生产的食品质量没有保证。在我国广袤的农村,食品生产和加工主要由小作坊来完成,其生产环境较差,原材料质量低劣,生产的食品也难以得到安全保障。并且很多小作坊并没有获得国家安全生产资格的认证和许可,厂里的工人文化素质偏低,讲卫生的意识较差,从而使他们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从根本上忽视了食品生产的安全标准和规范要求。据大量乡村干部反映,农村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特别受农村小孩的喜爱,由于孩子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挣钱,爷爷奶奶又溺爱孩子,放任他们随意地购买这些食品,因此这些不卫生的食品就严重地危害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我国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情节较为浓厚,虽然明知这些食物会危害孩子们健康的问题,只要没有发生直接后果———食物中毒或者死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管理部门都是采取口头警告或少量罚款,这就给农村小作坊生产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温床。

(二)食品流通和销售环节缺少安全监督

农村自主生产的食品大多都在本地流通、销售,由于绝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不高,消费水平较低,因此,价格低廉的食品在农村都有销路,而农村自主生产的食品相对其他食品成本更低,销售的价格更低,在农村更容易被接受,在本地流通更为广泛。然而,这些食品在农村流通环节中缺少相应的安全监管,其流通秩序较为混乱。乡镇的很多商家在进购农村自主生产的食品时,只看中成本最低化而不关注质量和食品保质时间。所以,即使是“三无”食品在农村乡镇也能够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农村食品的流通渠道多为集贸市场、个体副食品商店、小食品批发部等,多数经营者自己也缺乏必要的检测设施和应有的安全知识,他们以“吃了死不死人”的标准来衡量食品的安全性。另外,食品流通具有“区域广、分布散”的特点,因而难以保证食品的卫生条件和质量符合国家的要求。同时,这些农村的销售点善于应对地方各级政府的检查,遇到政府临时检查时,他们就以“游击战”战术来应对,将不合格的食品隐藏起来,待检查人员走后继续销售。虽然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的过程中收缴和销毁了大量的假冒伪劣食品,但是目前农村自主生产的部分“五无”伪劣食品在农村仍然随处可见。

(三)食品消费环节缺少安全保障

据国家商务部的《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消费者中,虽有74.4%的消费者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的消费者仍把价格便宜作为购买食品的首选。在农村,不仅自主生产经营者以“吃了死不死人”的标准来判断食品的质量,而且广大的消费者在价格和质量的比选中也会首先考虑价格,价格低成为多数农村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在“有需求才有市场”的价值规律作用下,村民购买能力的有限性就形成了“吃不死人”的消费习惯,所以农村“吃了死不死人”的判断标准就放任了农村自主生产的部分伪劣食品的广泛存在。

二、制约农村自主生产食品安全保障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食品安全保障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法的制定给我国与食品相关的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过程来说,它具有明确的政策性法的特征,建立了法律制度框架。但是,由于食品行业的复杂性,使《食品安全法》表现出可操作性差的特征,导致行政执法、司法的可执行性不强,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⑤例如:第四章的“食品生产经营”,主要提供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方向要求,但对具体的食品生产标准没有明确指标,也没有给出违反规定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且该法条的内容较为零散,没有将相关的其他制度进行整合纳入。又如:第三章的“食品安全标准”,一些具体的标准没有明确的数据值做判断,造成了执法选择的人为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自主生产食品的超复杂性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重点问题,但是《食品安全法》没有针对农村这一特殊领域进行法律内容的专门规定,只稍微涉及到农药、环境卫生产等因素。因此,这样一个框架性的法律,无法应对食品安全这一复杂性的行业,再加上农村独有的生产、消费习惯,使得农村食品安全保障的执法者难以驾驭,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举步维艰,最终使得农村自主生产食品的安全执法效果极不理想。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变化,并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社会特性。食品行业也刺激了留守在农村土地上的大量农民,农民自主生产、销售食品成为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农村乡镇一大批的小作坊、小超市、批发店等快速建立。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它方便了广大农民的生活需要,摆脱了过多依赖外界食品引进的处境,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难题。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关系食品安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原有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的要求,对目前发展起来的农村自主生产、销售食品的变化没有采取调整措施,因而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缺位和错位。具体而言,首先,地方政府对农村食品的监管引导力不足,缺少多层次、针对性强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些农村自主生产的商家在没有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开设店铺,生产和销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这便是政府监管部门职能的缺位。其次,对农村食品生产、流动、销售、消费等各环节缺乏科学的监控机制。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中假冒伪劣、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时有发生。如以硫磺熏制干辣椒、干荔枝、干桂圆、干笋等现象屡禁不止,注水肉、白板肉问题依然存在。第三,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不多,专业人才缺乏,所以对农村广为分散的商铺和厂家监管不严,范围不够全面,检查频率低,抽查工作形式化,对违法违规的商贩惩罚标准随机化,缺乏统一、严格的惩罚制度。

(三)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

食品经营者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安全。在农村,自主生产、销售食品市场不断扩大,然而随着农村社会化的进程,村民的货币追求不断加大,而传统乡村的信任、道德等意识不断被消解,在农村市场上,货币最大化已成为主流,农村自主生产食品市场也不例外。一些农村的自主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制作食品时用一些化学药剂来增添食品的美观度和入味度,其自身对化学药剂的用途和性质却不甚了解,只是通过道听途说,从而将别人的生命作为自己尝试性的赌注;还有一些农村自主生产经营者,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在食品中掺杂劣质物质。同时,一些村民由于没有受过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的食品安全知识的规范培训和学习,食品安全意识普遍淡薄,不能深刻认识劣质食品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严重威胁。

(四)村民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从农村已经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来看,很多食物中毒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村民自主生产、销售和使用食品时,对食品卫生应有的要求不太注重。在村民自主生产食品中,由于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经常存在食材清洗不净、放置不当等污染食物的行为。而村民往往不会食用自己生产的食品,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生产的食品质量,但是他们常会购买其他村民自主生产的食品。当然,他们也缺乏检查这些食品是否过期、是否掺假等意识,仅是凭着农村“熟人社会”相互间的信任和价格来决定购买,这样就使得农村自主生产的食品市场在乡镇不断发展扩大。此外,在生活中村民还经常食用绿土豆、黄菜叶、坏水果等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的食物。诸如此类村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一旦在食用了这些自主生产的食品后出现了问题,只要没有出现重大的中毒事件,大部分村民便自认倒霉,很少有人会运用法律武器去追究谁的责任。当然,也存在无能为力的情况,即使村民想投诉,也不知道应该向谁投诉、怎么投诉,维权意识极为匮乏。

三、农村自主生产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

农村自主生产、销售食品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农村自主生产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带来的农村食品问题的复杂性程度也不断加大。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针对农村自主生产食品,建立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刻不容缓。

(一)完善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

农村自主生产、销售的食品属于农村食品,其安全问题属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部分,因此规范农村自主生产食品的生产过程、改善农村自主生产食品的市场秩序等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强制约束和规范。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是多层次、分部门的法律体系,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实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我国已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其他单行法为主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为保障的食品安全法律保护体系,但是《食品安全法》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要将法律的条文细化,在方向指导的基础上明确其具体制度和执行标准,使其具备更为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其次,要将该法律中涉及到的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呈现在该法律中,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要明确惩罚制度,针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制定严格的处罚标准。特别是对那些明知故犯、胆大妄为的伪劣食品的生产和销售者,要让他们付出高昂的代价。第三,法律内容需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特别是针对农村这一特殊领域,需根据特殊要求,在该法律中专门建立一个章节来解决农村食品的安全问题,并对农村自主生产、销售食品给予明确的规范。

(二)严格落实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是农村食品安全的保障,只有地方政府和广大村民共同参与,才能构建一个健全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首先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在监管措施上,地方政府可以将当地实际情况和国家颁发的《食品安全法》相结合,制定地方食品安全规章制度,加大国家法律和地方规章制度的综合治理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成立“农村食品安全委员会”,分工负责各个乡村的食品安全,确保“有食品,有监管”。在资源方面,应采取多方面强化措施,确保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监管工作提供必要而充足的基础保障。在宣传方面,要积极鼓励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到农村食品的监管工作体系中来,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此外,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当地的规章制度进行食品安全管理,严格把控农村食品市场的扩张,不断完善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并加强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三)培育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是农村食品安全的承载体,提高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是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相对农村自主生产食品而言,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本地的广大村民,因此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不仅关系着他人的安全,也紧紧牵涉着自己的安全。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广大农民,我们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视频、影像和其他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让他们在自主生产、销售食品时能有一个规范过程,提升环境卫生意识,改变利润至上的观念,建立诚信生产、销售食品的理念。在购买农村自主生产食品时要逐步改变村民的购买价值取向,由“价格优先”向“质量、价格并重”的方向转变,使人们自觉地购买安全、无公害食品。同时,要增强村民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虽然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但是要鼓励村民坚持“有害食品下无情面”的态度,自觉揭发、抵制各种农村自主生产的伪劣食品,使其没有存在市场。

(四)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的保护网络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构建,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开”的原则,以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农村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和供应网络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现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重点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网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农村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二、基本模式

(一)深入实施“一主三辅”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模式。“一主”,即政府负总责,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依法规范和查处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违规违法行为;“三辅”,即一是“三员”监管。聘任镇、村食品药品监管专干、协管员、信息员,作为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补充力量。二是行业协会监管。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行业协(学)会组织,加强内控,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行业内部自律体系。三是社会监管。普遍设置食品药品监督岗、公布服务公约、监督电话,最大限度地畅通社会和广大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投诉举报和信息联系渠道,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网络。

(二)推行规范化管理的食品药品供应网络模式。在推进食品供应网络建设上,以目前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骨干载体,鼓励和引导具备一定条件和实力的企业进行集中配送、连锁经营。同时着力创建保证食品安全的乡镇集市、食品市场和餐饮卫生达标的经营服务场所,积极构建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在现有药品供应网络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是着力强化药品源头管理,规范药品配送主体和质量保证承诺。

三、部门职责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食品安全“三项职能”,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管,牵头负责农村食品药品市场和流通秩序的整顿规范,切实做好“两网”建设的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并积极协助镇政府共同搞好“三员”培训和“三辅”监管工作,以及面向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

郊区工作办公室和农林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三镇食品药品“两网”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处理相关工作,督促任务落实。农林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做好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和专项整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药残留量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实施绿色农业工程,大力引进优质抗病新品种,使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大幅降低,从而使农药残留污染减少,从根本上解决食品源头污染问题。

工商部门要把好农村食品经营市场准入关,及时建立健全食品经营企业档案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对农村食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实行食品经营企业安全诚信分类管理。特别要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所确定的网点加大监管力度,从严查处无证经营、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以及虚假食品药品广告等违法行为。

商务部门要围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做好发展规划和行业指导,严格“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主体资质条件和市场准入,切实加强对配送经营食品质量的监控和对整个配送经营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负责农村畜禽屠宰行业的监管,保证肉食供应质量。

卫生部门要严格把好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单位的卫生许可关,加强农村餐饮业、学校食堂、聚餐等消费环节的监督检查,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整顿和规范医疗秩序,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管理,督促推进规范药房建设。

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食品作坊进行整顿和规范,帮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尽快获得市场准入并逐一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实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安全诚信分类管理,严惩失信企业。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督举报制度,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制品)流向农村集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的价格监管,大力推行规范明码标价制度,坚决查处虚高(哄抬)食品药品价格等不法价格行为。

教育部门要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进校园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学校餐饮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和影响师生饮食用药安全事故的发生。

新闻宣传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全市推进“两网”建设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宣传工作,围绕科学、合理、安全饮食用药等主题,开辟栏目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做好经常性普及宣传,努力营造确保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良好环境。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农村食品药品两网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市郊区工作办公室主任、农林局局长任副组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农林局、市质监局、市物价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各镇要建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两网”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置独立的办公场所(室),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并尽力解决好农村“两网”建设的工作经费。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8

一、加强学习,提高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所通过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搞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自觉投入到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中去。抱着对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农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牢记自己庄严使命,忠实履行自身职责,切实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保障农村食品质量和安全,确保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建设稳定和谐农村。

二、认真摸查,掌握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要抓好农村食品安全工作,首先要摸清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针对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为此,我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下到每一个市场、每一个村、每一个生产点、每一个店铺和每一个流动商贩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调研情况,认真、仔细梳理归纳,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

(一)农村食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食品工业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进入门槛低、社会需求多样。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消费需求层次逐步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但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镇品工业仍将比较薄弱,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规模企业相对较少、小企业数量庞大,食品工业依然是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行业之一,二是食品工业自身发展和提升的能力较弱,三是缺乏政府必要的产业政策扶持。

(二)部分农村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不够

我镇食品生产加工业规模小、条件差的问题较为普遍,5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占到XX%以上,部分企业自律意识差、自控能力弱,只看到眼前利益,放松内部管理,食品质量无法保证,极少数企业存在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食品生产企业因利益唯上而导致诚信不够。

(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

我镇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多,范围广,存在无证照经营行为和流动小商贩,为监管增加了难度,单靠工商所几个人,很难对食品安全做到全链条无缝隙监管,很难保证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面对我镇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环节的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经费短缺,这加重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影响和危害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

三、开拓创新,实行四级联动,扎实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对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不容推卸,更不容放任自流,要抱着对党负责,对政府负责,对农民群众负责的态度,以科学的眼光,以发展的眼光,探索建立新颖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在镇委、镇政府和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所发挥各部门、各村、社区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探究研讨建立了四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有效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

(一)加强领导,成立镇食品安全四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

为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防止我镇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我镇成立“镇政府-工商等相关部门-行政村(社区)-义务监督员”四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镇主要领导为组长,镇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其他有关人员为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还确定了各村、社区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机构的成立与完善,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扎实有效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协管网络,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1、建立四级联动食品安全监管覆盖网络

建立以“政府牵头、部门推进、社会参与”的形式的“镇政府—工商等职能部门—行政村(社区)—义务监督员”四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覆盖网络,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协查,规范工作流程,四级联动,确保我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序开展,并建立健全我镇食品安全协管网络、长效监管机制。目前该项工作基本完成,已形成四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覆盖网络和长效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到位开展工作,印发包含17项法律、法规和制度在内、近5万字的《工作手册》,做到每个监管人员及食品生产经营者人手一册,用制度和机制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取得扎实成效。

2、明确四级联动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和工作方法

四级联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象是全镇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领域的全体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任务任务为:一是掌握全镇食品生产经营者基本信息。二是食品安全信息和检测信息。三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四是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五是严格落实进出货台账登记和索证索票制度。六是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店”等评比工作。七是开展对本地区食品安全状况测评于评估工作。

具体工作方法和要求是:要突出四级联动。由镇政府负责汇总各村、社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信息,并下发至各村、社区。由各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义务监督员)负责掌握本村、社区食品生产经营动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台帐,及时并将潜在的食品安全信息及动态变化报告给镇政府。工商等职能部门负责执法检查,定期食品安全信息。

各行政村、社区指定一名班子成员为食品安全协管员,积极配合镇政府、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协管、监管工作。镇政府与各村、社区签订食品安全协管责任状,审核确定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统一发放《黄湖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工作证》,在年底对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开展责任考核。工商所等行政职能部门做好对各自分工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加强对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义务监督员的业务指导及培训工作,坚决取缔无证无照从事食品经营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同时要在政府统一组织下积极开展食品经营者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3、严格考核,确保四级联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到位

为确保四级联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到位,我镇严格考核,一是明确考核对象,为本镇全部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二是明确考核内容,考核采取记分制,考核内容分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工作两个部分,基础分为100分,包括组织机构、台帐登记、信息、协查工作四块。在对基础性工作进行考核的基础上,为了激励各行政村的监管积极性,鼓励各行政村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创新监管,特增加了对创新性工作考核,创新性考核分为20分。三是明确考核时间和奖惩措施,考核每年一次,时间为年末12月,根据考核办法及平时的抽查情况对各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考核。根据得分高低,对考核前三名的行政村或社区将给予奖励,对考核优秀、合格的食品安全协管员给予直接奖励。同时,从本镇的食品经营户中,选出2家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好的食品店和示范店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

(三)明确食品安全四级联动工作职责,实行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

1、四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一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制订全镇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二是组织领导全镇食品安全工作,协调和明确政府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行政村(社区)职责分工,检查各部门执行情况和督促监管责任的落实,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组织协调全镇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定期分析全镇食品安全形势;四是建立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食品安全信用、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及信息体系的建设工作;五是综合协调食品安全联合执法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及应急预案的制订及落实;六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并认真组织考核奖惩。

2、四级联动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镇教卫办主要负责本镇食品安全四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性工作;组织开展对餐饮业的督促,并联系区卫生局参与对辖区餐饮行业中的无照经营行为及违法经营行为的监管。

镇经发办主要负责本镇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的日常培训督促工作,并联系区技术监督管理局参与对本镇辖区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中的无照经营行为及其他违法经营行为的监管。

镇三产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本镇流通领域中食品销售者的日常培训和督促工作,并联系工商部门参与对本镇流通领域中食品销售行业中的无照经营行为及其他违法行为的监管。径山工商所负责向各部门提供本镇食品经营者(含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餐饮经营户)的经济户口信息,积极配合镇政府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对各行政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及食品经营者的日常培训。

镇城管执法中队主要负责本镇范围内涉及食品行业的流动摊贩的管理以及集镇范围内涉及食品的户外广告的设置管理。

各行政村(社区)积极开展对本村(社区)内食品经营者的日常协查和督促工作,聘请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建立长期有效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及时向镇食品安全四级联动工作小组提供辖区食品经营者的动态信息,积极参加对食品放心示范店的推荐评选工作。

3、食品安全协管员工作职责

一是负责本行政村(社区)的食品安全协管员网络,从自然村或组中确定义务监督员从事食品安全协查工作;二是负责收集本行政村(社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动态变化统计,及时向镇食品安全四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或工商部门反映本行政村无照或超范围经营食品店情况。三是负责对本行政村食品生产经营者进出货台帐登记和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察,同时负责对本行政村食品经营者十种禁市商品的协查。四是负责向本行政村(社区)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检测信息,配合工商部门发放食品安全宣传资料等工作;五是负责协助工商部门开展本行政村食品安全消费的投诉、申诉和举报处理工作,参与工商等职能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检查。六是组织本行政村的食品义务监督员员参加主管部门开展的培训指导工作,同时协助镇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开展的食品安全“示范店”、优秀食品生产经营者、优秀食品安全协管员(义务监督员)的评比等工作。

4、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工作职责

一是负责收集本行政村(社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动态变化统计,及时向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反映本行政村无照或超范围经营食品店情况。二是积极在食品安全协管员的带领下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协查工作,掌握本行政村食品安全经营户的基本信息和经营状况,为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三是积极参加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同时,积极组织辖区食品经营者参加培训。

(四)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标准,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任务

为加强全镇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自觉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我镇把食品生产经营分为食品超市(商场)、食品批发经营户、食杂店食品、餐饮行业和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五部分,分别制定《食品超市(商场)食品安全监管标准》、《食品批发经营户食品安全监管标准》、《食杂店食品安全监管标准》、《餐饮行业监管标准》和《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监管标准》,要求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领域的全体食品生产经营者按照各自对应的监管标准切实落实食品安全监管任务。

四、实行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我所自实行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做到全覆盖、全链条、无缝隙监管,解决了以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难以解决的存在问题,基本保证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得到加强,农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比较放心,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满意。

(一)降低监管成本,增加监管有效性

通过实行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理清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思路,明确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整合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各级监管部门与监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降低了监管成本,增加监管的有效性。实行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为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可以按照四级联动的方式进行监管,突出监管工作的重点,避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能够有效暴露出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循藤摸瓜,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二)增强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较好执行食品安全监管标准

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给全镇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我所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和检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得到提高,自控能力得到加强,树立诚信行为,较好地执行《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基本杜绝以前那种只顾眼前利益,放松内部管理,食品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利益唯上等违法行为基本消除。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自实行四级联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以来,我所联合各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农村食品安全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依法严厉打击,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XXX多人次,执法车辆XX台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XX户,取缔无证照经营XX户,没收过期食品XX公斤,“三无”及无认证食品XX公斤,立案XX起,罚没收入XXXX多元。召开的食品生产经营户大会X次,参会人员XXX多人,进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X次。参培人员XXX多人。同时加强重点区域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无照经营掺杂使假、短斤少两、虚假表示、欺诈消费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完善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户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质量承诺、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等自律制度的监督检查力度,监督食品生产经营户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其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

(四)四级联动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农村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健全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不断扩大“两项制度”覆盖面,努力提高农村食品经营者规范经营水平,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

二、工作目标

各科、所、分局要按照本局制订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条件,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辖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培育目标和具体措施,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家“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总体目标。今年每个城镇工商所(分局)负责培育创建8个以上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边远山区工商所负责培育创建5个以上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全市完成31个以上“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工作目标。

三、创建条件

(一)经营规范。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管理规定,文明经商、诚信经营。

1.证照齐全,亮证亮照经营。

2.经营的食品符合国家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商品标识完整清晰,证件齐全。

3.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当检定合格、未超过检定周期。

4.已建立并认真执行进货验收、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货等管理制度;经营以肉类、蔬菜等农产品、水产品和畜产品为重点的食品,要求实施“场厂挂钩”、“场地挂钩”等协议准入制度。

5.诚信守法经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处理消费者投诉。

6.经营环境宽敞明亮,清洁卫生,有相应的防蝇防尘措施;行政村食品经营者经营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乡、镇食品经营者经营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

7.物品陈列规范。销售的食品要与其它生活消费品严格隔开。

(二)食品经营者应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持有当地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健康证明。

(三)损害赔偿机制健全。能够向消费者主动承诺损害赔偿,及时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商品质量纠纷。

(四)向顾客承诺不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科学消费、文明消费。

(五)进货渠道正规,能保证进货放心安全,不销售过期霉变食品。

四、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

(一)积极培育,有效帮扶。

各科、所、分局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帮扶、培育农村食品经营者参加“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一是由工商所(分局)选择辖区内经营状况良好、经营规范的食品经营者按照创建标准进行培育、规范;二是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社会影响力,让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营者知晓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三是对不符合条件但有意愿参与“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的食品经营者要有的放矢的帮助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帮扶创建工作;四是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使经营者切实得到规范经营、文明经商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调动农村食品经营者积极申请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积极性,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二)严格标准,认真审核。

“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由具备条件的农村食品经营者自愿向所在辖区地的工商所、分局提出创建申请,由市局公平交易科进行审核后,对达到条件的予以命名、授牌,并报州工商局备案;对暂不符合创建条件的食品经营者,由辖区工商所(分局)提出改进意见,继续指导帮扶食品经营者开展创建工作。

(三)加强检查,确保规范。

各科、所、分局要全面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动态检查,并定期进行复核,视检查情况、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情况和消费者投诉等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保留或取消“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资格。命名公示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每年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复核。对已授牌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取消“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资格、并向社会公示,报州、市局备案。

1.经销假冒伪劣商品,造成严重恶劣影响的;

2.发生严重食品安全事故的;

3.监管检查中发现食品质量主要指标不合格,不符合“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标准的;

4.发生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1-2季度,由工商所、分局选择辖区内经营状况良好、经营规范的食品经营者进行培育、规范。

第二阶段:3季度,由市局对申请创建“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食品经营者进行考核,对达到创建标准的,予以命名授牌;辖区工商所、分局要每星期对“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进行一次动态检查。

第三阶段:4季度,由市局对各工商所、分局开展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考核,同时,迎接省、州工商局对本局开展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和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市局决定由何金义副局长作为责任领导,公平交易科,市场科、法制科纪检监察室为协办科室。整个工作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公平交易科主要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创建工作,法制科负责从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方面对创建工作进行把关;市场科协助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宣传工作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纪检监察室配合公平交易科协助做好“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的抽查、考核和责任问责工作。各工商所、分局也要建立相应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全力以赴,把创建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提高认识,周密部署。

各科、所、分局应充分认识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在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自觉增强责任感,努力抓好工作落实。要把狠抓“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活动,作为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全面规划、精心部署、分步骤、分阶段周密实施,将此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市局将对此项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在四季度对各工商所、分局开展的“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全国加强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部署要求,针对我镇农村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促进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的进一步好转,提高我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增强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感。

二、工作重点

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小商店、小餐(店)馆、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集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以及制售假劣食品和无证无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粮、油、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饮料、酒、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强化责任落实,加大整治力度,力求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取得成效。

三、预期目标

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查处大案要案,使农村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增强农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感。预期目标:建立市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基地1个,完成3千亩种养殖基地;蔬菜、生猪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2%和9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下降10%,畜产品“瘦肉精”平均检出率低于0.8%,大黄鱼等10大类初级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原28类应取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取证率达100%,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取证率达50%以上,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加工小作坊建档及目录监管率100%,城乡结合部内B、C类企业综合整治转化率达100%,D类企业关停并转率达100%;市区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其他乡镇生猪定点屠宰率达90%以上,注水肉、病害肉、劣质肉上市现象基本杜绝;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四、整治内容

(一)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管。

1、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全程管理,探索建立蔬菜、水产品、猪肉等生鲜食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农产品包装、标识和产品标志管理,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主体建立生产档案和检验检测制度。加强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等污染的监测和监督抽查。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模式图,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组织开展“百场千村”科技示范推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自律意识。

2、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着力抓好以农药(兽药、渔药)残留、违禁药物使用等为重点的农产品、水产品源头污染治理和投入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农药、兽药、渔药等行为,规范化肥、农药、渔药、兽药的使用。严肃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行为。积极推进农资放心店建设,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抽检,提高农资质量。开展对水产苗种养殖场的投入品的监督检查。

3、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定工作。发挥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龙头作用,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等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生产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农产品),鼓励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深入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大力推进初级水产品质量“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活动。

4、加强农产品质量动态检测。完善例行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组织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产品扩大到蔬菜、水果、畜产品、茶叶、大米5大类25个品种,完成省、*市例行抽检,及时监测信息。继续加大对初级水产品及大黄鱼等10大类重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抽检。强化追溯管理,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整治和重点产品、重点产区包装标识检查。

(二)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行为。

1、开展小企业、小作坊治理。严格农村食品生产加工业许可证审查和发放工作,利用整合提升的“五种模式”和市场准入的“倒逼机制”,狠抓整治和准入,城乡结合部以外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尝试实行区域特许准入制度,对纳入目录监管的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发放专门准产证,确定销售区域。

2、组织开展重点食品专项整治。深入组织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出果冻、液体乳、白酒、食品保鲜膜、奶制品塑料容器和饮用水塑料容器6类重点产品,以及区域合格率低、市场准入进度慢、食品添加剂问题集中的食品及相关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3、加强巡查和抽查。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查的力度,抽查批次不少于监管企业数的1.5倍,坚决曝光不合格的产品,问题严重的要立即责令停止产销,依法吊销多次抽查不合格、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的相关证照。全面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加强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4、加强无证生产加工查处专项行动工作。严厉打击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严肃查处糖果制品、啤酒、葡萄酒、黄酒、茶叶(包括边销茶)、蜜饯、炒货食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等食品无证生产销售行为。继续以婴幼儿配方奶粉、白酒、葡萄酒等产品为重点,以小城市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专项行动。

5、加强食品添加物质的监管。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准入管理,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申报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企业申报率达100%。充分发挥投诉举报和执法监管网络系统功能作用,严厉打击使用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三)强化食品流通环节整治,进一步规范市场流通经营秩序。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加大对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以乡村举办的食品交易会、庙会和车站、码头等为重点区域,以城乡结合部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为重点场所,以多次被消费者投诉举报的食品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重点品种,集中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强化食品标识和包装管理,严厉打击印制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

2、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督检查。加强对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引导和监督农村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完善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严把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关。开展城乡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和强制检测,及时清退不合格产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完善对不合格食品实施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严防退市后的食品二次流入市场,确保不合格食品及时退市。严厉打击利用连锁配送、送货下乡等名义向农村销售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

3、加大农村食品消费维权力度。大力推进12315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体系。通过扩大12315网络的覆盖面,及时受理农村消费者的申诉举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食品消费的合法权益,发挥广大群众对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作用。

4、加强城乡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认真贯彻执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对不达标的屠宰加工场,应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积极推进牛、羊的定点集中屠宰。严格检验检疫,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和病害肉的违法犯罪行为,保证猪肉产品质量,促进屠宰行业水平的提高。注重肉类品牌化建设,加强肉品安全宣传。

(四)强化餐饮环节整治,规范餐饮业加工食品行为。

1、开展农村餐饮业和学校食堂食品原料专项监督检查。加大对农村、建筑工地、学校周边、餐饮摊点的整治力度,重点查处采购和使用不合格和来源不明的食用油、不合格调味料、不合理使用添加剂以及利用有毒、有害、腐败变质、霉变、生虫等不洁原料或过期食品和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非食品原料等生产加工食品行为。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建立餐饮业和集体食堂原料进货溯源制度。以农村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为重点,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审查发放,开展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2、推进农村餐饮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农村餐饮业、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和小餐馆卫生监督管理,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资源,提高卫生监督效率,强化行业自律。按照*市城郊结合部(农村)餐饮业卫生许可条件(试行),对农村新建、改建、扩建的餐饮企业发放卫生许可证,实施对学校食堂的量化分级管理。

3、加强农村餐饮管理,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开展公共卫生管理进农村、进社区活动,落实农村家宴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管措施。针对性地开展餐饮消费薄弱环节的食品卫生专项监督检查,重点监督监测导致食物中毒较多的酒类、熟肉制品、散装食用油等食品。积极推行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重点监管农村集体聚餐和学校食堂,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和指导,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

(五)强化农村保健食品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行为。

以农村保健食品经营者为重点对象,以减肥、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类保健产品为重点品种,开展保健食品专项检查和专项抽检,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和非法添加药物的违法行为,整治和规范农村保健食品市场秩序。深入开展保健食品虚假广告整治行动,完善对违法广告的公告和警示制度,严肃查处误导、坑害消费者尤其是农民群众的违法行为。开展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产品标准执行、标签说明书规范情况,严防不合格保健食品流入农村市场。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认真贯彻实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的通知》(乐政办发〔20*〕32号),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的意识,落实有关监管部门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把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并加强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按照“四个一律”(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企业一律依法关闭;不合格食品一律销毁,不准出厂上市;查实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违法行为一律严惩、曝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律实行监管责任倒查)的要求,加大对农村食品各环节检查频次和覆盖面,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农村食品安全软硬件建设投入,保证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正常开展。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在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建立部门联动和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形成齐抓共管机制,齐心协力搞好专项整治。镇科教文卫体办公室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积极推进日常监管的机制与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及时通报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对策,协调解决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