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39

教学理念创新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前国务院总理朱容基说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下一步我们如何搞好教育革新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的教学理念首先得到更新,才能对下一代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来应对形式的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和突破:

一、强调教学理念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场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当我们把课程仅仅理解为官方课程文件的时候,课程与教学就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景之外预先设定的,而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灵活多变的去启发诱导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讨论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强调学会引导学生学会问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理念上能把“问了几个问题”和“答对了几个问题”区别开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其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给学生留一块自由的空间,使

学生能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去发挥、去研究、去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头换面的改革,即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实施“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只把课本的知识点给学生画出来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让学生完全变成十足的“书呆子”。教师应该在备课和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了解所谓的“知识”应该指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知道知识是“从哪里、怎么样来体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和兴趣,让知识“活”在情感中,让知识“活”在方法中,让学生知道知识不仅在于“多”,更重要的是在于“活”。我听过一个老师讲过这样一节课:这节课是朱自清的《春》,当时的语文老师在这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常规板书课题,介绍作者。而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雪化了是什么?当时学生可活泼了,左左右右,前前后后的,相互发表着自己的看法,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老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然后进行提问,这一提问才充分体现了这节课的精彩之处,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雪化了是“水”,一个同学紧跟着站起来说:雪化了是春天,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雪化了是小虫,还有的同学说:雪化了是燕子归来、小草发芽、雪化了我就不用穿这肥肥的厚厚的棉衣了---。这一堂课就这样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引入了。我觉得这堂课的可贵之处不止在于引入得巧妙,更可贵的是这堂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自由,体现了这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努力探索和对教学创新的尝试,充分发挥了同学们思维的自由性、创造性,给了同学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知识的传授和领会全部融合在情感中。这样的形式正是我们在新课改中应该逐步去体会和发挥的。这是一个新观念的具体的行为体现。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改中所要做的:要“特色教学”而不要“模式教学”;要“个性教学”而不要“大一统教学”;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而是“体验”和“感受”,要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主动探索精神。我们的教师要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呢?

(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特定的信息交换的主体,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识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教法的选择,内容的设计和辅导过程,都需服从这一主体;传授知识、培养情感和技能,也需要服从这一

主体。因此,研究教法要先研究学法,才能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坚持把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参与意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备课时设计出学生的自学时间,上课时把自学时间落实到实处,并善于创造出乐学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主导自我的状态下愉悦地掌握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其次,教师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爱的艺术。创新有不同的层次: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独树一帜、另辟蹊径是创新,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能力排众议、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别有洞天也是创新。特别是要鼓励不人云亦云,有独到见解,并能自圆其说。创新的思想火花必须建立在精神松弛、思维活跃的基础上,环境不要太紧张。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让学生“仰着头”看老师,而是让学生敢于“平视”老师,真正做到“不唯师”、“不唯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才能使学生对老师持认同态度,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更容易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如此,学生的创造思维便可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面对五彩纷呈的社会现象,总想问个究竟,甚至对教科书观点提出质疑,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既以教材为本,又不拘泥于教材;既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及时组织有关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辩论,把学生的思维空间空出来,使他们能够越出课本,拓宽视野,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坚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科教学,也要把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巧设疑问,鼓励求异。结合教材多设计一些具有发散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发现获取知识,而教师只充当“导演”的角色。同时,面对新事物、新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充电”、“补氧”才能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才能以自己的渊博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学生打开智慧之门。

总之,观念转变是新时期课改的根本,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课改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课改的质量和深度,我们要善于借巨人肩膀,尊重专家但不迷信专家。育人为本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现有的成绩不能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能否站在科技进步的前沿,能否在高新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新资源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迅速的积累国家的创新资源,有效的提高创新资源开发的能力,这是新的经济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和异常艰难的历程。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初中

邮编:262517

教学理念创新篇2

一、引疑设问,助兴激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也油然而生。

二、联系实际,激发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

教学理念创新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无限光荣的历史使命。新课程对数学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小学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小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的性质

1、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数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基础性表现在要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数学基础。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每个学生,就是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出发,为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设计和实施的。发展性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得到提高。发展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强调每个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不是一刀切,不是要求儿童都达到同一水平,应该给那些能够发展和可以发展的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这种发展是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潜能来发展。

2、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数学应当提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其价值是不同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和更重要的东西。新数学课程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素材。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些学习内容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3、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出发,对学习内容进行精选,为学生提供满足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学习需要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最简单理解就是作为公民所需要学习的数学,走向社会上所需要的数学。把有关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这样的数学就是必需的。

4、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成功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成功。新数学课程是具有弹性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名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名学生的潜能。而且,从面向每一个人出发,也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应当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在数学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另一方面是如何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给以不同方式的指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允许他们按照自己方式学习,达到相应的水平。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

1、教学目标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目标的确立,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教学练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教学理念创新篇4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实施创新教育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没有创新教育,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的学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践,不做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者。只要树立了创新意识,就会发现教学活动中处处都有可创新的地方。

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杠杆》一节时,发现教材采用了让杠杆在水平平衡这一特殊位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际上,杠杆在倾斜时也能处于平衡。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论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科学思想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问题的发现,已包含了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这一看法,使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教师树立了创新意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有可能。

二、教师要有创新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如课堂设计创新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它是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如果只将“创新”挂在嘴边,天天喊创新也是不会有成效的。说是空洞的,做才是有效的。正如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一样,不能只说要“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社会”,那只是口号,学生未必在内心深处和实际行动上真的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社会。而要让学生在做每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中,学会感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离不开实际行动,离不开老师指导,尤其是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杠杆》一节教学中,关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笔者做了创新改进,用改进后的实验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实验装置图

改进装置图在教材装置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带有标准杆的直尺。直尺与杠杆共用一个支点,可绕指点转动,也能在任意位置静止;标准杆实际是一根较细的金属丝,与直尺垂直,可在直尺上左右滑动。可用来探究杠杆在任意位置静止时的平衡条件。

2.实验操作

在挂物环上挂上数目不等的钩码,移动挂物环使杠杆在任意位置(水平或倾斜)静止(图一),拨动标准杆,使标准杆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图二)。记录钩码的个数及每个钩码的质量,算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观察标准杆对应的示数,记录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如果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不在竖直方向,此时,需要转动直尺并移动标准杆,使标准杆与作用在杠杆上的一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图三),测出这一个力的力臂,再转动直尺并移动标准杆,使标准杆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另一个力的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图四),测出另一个力的力臂。这种情况下,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或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

运用上述方法多次测量,就可以归纳杠杆的平衡条件了。

三、教师要有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思维,独特性和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两种特征。独特性即新颖性,是指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事物,并形成新见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批判性指对现存事物提出疑问,寻找别人看来“完美无缺”的事物的缺陷,批判和否定常人看来非常合理的东西。

教学理念创新篇5

关键词:创新;教学理念;计算机教学

创新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职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如何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是职业学校重中之重,也是教学之本。创新教育理念的融入,不仅可以培养更多有创新思维的技术型人才,鼓励更多学生创业,还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1何谓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而提出的。在多数人看来,创新教育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其实不是这样。创新教育更要考虑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环境。所谓创新人才是包含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层次的人才。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将创新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学中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新型高素质人才。

2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方面有所欠缺,这使得教师的压力大大提升,对教学造成一定的难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对计算机专业认知不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中职计算机教学出现各种问题。2.2教师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守旧。由于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欠缺,很难组建一支正规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再加上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使得中职教师整体水平不达标,创性意识不强。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将创新教学很好的运用,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3学校硬件设备不齐全。对于计算机这门学科,硬件设备十分重要,齐全的硬件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有很好的作用。但许多中职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及时进行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教学目的。

3创新教学理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3.1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的性格与兴趣。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有独有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在中职计算机创新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个性的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针对不同个性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有些喜欢photoshop技术,有些喜欢软件编程等等。这些爱好并没有好坏之分,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根据这些情况,教师不能将所有课程强加于学生身上,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自身潜能。同时,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分批引导、交流,使课堂效果更加活跃,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3.2采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丰富多彩。就中国教育现状而言,现代化、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与智能的代表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被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水平。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质量上升了一个台阶,是教师的“新宠”,既方便了教师,又造福了学生。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为枯燥的专业内容融入了多维元素,课件中的图、文、影、像、声等部分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印在脑海,从而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思维随着课程的深入而始终保持跟随,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3.3革新考试方式,评价学生能力。对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殊的考试考查方式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就中职毕业生来说,动手操作能力强、专业技术到位,方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只是采用试卷考试方法不能完全检测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适当的考试改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考试中加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考评,让学生进行网页制作、软件设计等。尽量迎合生活实际,结合就业岗位需求来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使之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可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有显著提升。

4结论

教学理念创新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教学理念

0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态势。以中职教育为例,其计算机教学在长时间改革、完善下,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因新时期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学生生源的多样化与部分中职院校硬件设施的相对滞后,致使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整体素质较低、教学方式较单一、考评手段较传统等。为此,紧随时展脚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积极引进创新教学理念,显得很有必要。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想法与理念。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理念的创新,就要求教师加大对学生个性的观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展开差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1]。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加大对学生的观察,重点挖掘出每个人学生的个性,并给予其相应鼓励。如出于个人偏好,有学生喜欢动画制作,有学生喜欢软件编写,这并没有好坏之分,更多体现的是学生个性与多样性。为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学生,而是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之在对应领域中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因为即便是玩游戏,若是能努力钻研,也是能成为职业选手,也是能闯出自己一番天地的。同时,教学中,教师还需具体结合学生个性特征,给予其针对性教育与指导。比如,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在课堂上也不是很活跃,对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尽量也不要对其提出太高要求,可以选择在课下多同其交流、互动,以获得更好教学效果;又如有些学生好胜心较强,平常喜欢钻研有些有技巧的制作,以此来获得满足感。故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就可适时为其布置一些尚未解决问题让其钻研,以此来加深其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并满足其好胜心,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积极落实创新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以此来大大创新学生思维,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2]。

(1)主动设疑,引领创新。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多是从问题开始的,故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需主动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创新学生思维。如在讲解“操作系统”内容时,笔者就向学生提出了相应问题,“iBm公司虽然看不起比尔盖茨的微软,但最后却被微软超越;而微软也看不起互联网,结果被谷歌超越。你们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问题抛出后,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探讨,并将学生讨论重点循序渐进引入到教学关键点上,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又如,在讲解“excel排序”知识点时,笔者就先引导学生进行用word来对班级某次考试成绩加以排序。但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完成对男女生最好与最差成绩的排序;对此,笔者就适时引入了“excel排序”知识点,并详细讲解数据分类汇总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来更好把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矛盾情境,开发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争辩也是创新学习的一种,只有对问题有了争辩,认识到问题的矛盾处,才能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而且在矛盾、争辩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空间,进而在相互探讨、相互评价中,创新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笔者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想买一台电脑,是不是应该买配置最好的呢?”对此,多数学生都表示“应该买配置最好的”;这时,笔者又顺势提出,“但是,根据摩尔定律可知,伴随科技的迅猛发展,商品性能只会越来越好,而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

3革新考试办法,科学评价学生能力

因职业教育特殊性,对中职毕业生来说,只有那些动手操作能力强、专业技能到位,方能适应岗位需求。对此,在创新教育理念引导下,除了对教学手段加以改进之外,还需对课程考核办法加以革新。如在考试中,加大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评,在试题选择上,需尽量迎合生活实际,具体结合就业岗位需求,设计一些真实案例来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加以评价,适当增加一些用人单位所提供的项目实战,在每个环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考核项目,并要求学生在最后环节上交一份综合项目设计,以此来综合考察学生的能力。如对网页制作类课程,在考核过程中,笔者就具体结合企业需求,要求学生借助所学的Dreamweaver软件、photoshop软件与flash等软件来展开自主创新,并要求学生在网页制作中,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最大限度搜集所需创作素材。通过这样一种考察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综合考试中,让学生综合利用多个软件来进行创作,也可使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紧随时代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需主动形成创新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积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革新考评方法,以此来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更好迎合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旭东.教学理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10):131.

教学理念创新篇7

一、创新教学理念的主要表现

1.强化思想教育

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考中历史学科所占比重并不是很大,因此很多学生把历史归为次要学科,不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到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考虑到这种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教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责任感。对当今社会具有一定认识,明白今日发生之事就是明日历史,这是初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结合具体案例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和事物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2.改进教学方法

单纯依靠传统的说教模式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多媒体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部分教师认为多媒体主要应用于理科类的教学,需要把抽象的概念知识具体化,而历史这种文学性强的学科,运用多媒体则会浪费精力及时间。其实不然,大脑对于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最容易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重点难点,有利于打造形象生动、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堂。

3.创新教学模式

讲述式的历史教学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呆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升。创新教学理念下,教师要善于改变这种模式,增强课堂互动,营造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在课程学习前,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一段故事。例如在学习南北朝时期时,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或文化名人,如统一北方的拓跋鲜卑皇帝拓跋、吟诵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著名才女谢道韫、亡国的陈后主等,在史实故事中引起学生兴趣。同时重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事先搜集相关资料,掌握课程大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程结束后师生都要进行反思,查漏补缺,使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

4.改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传统的师生之间呈对立关系,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怀有抵触情绪,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创新教学理念下,师生关系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和优化,构建安全信任的良好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形成民主及平等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发展为首要目的,帮助学生实现个人能力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独特见解,提升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要提升,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打破常规,研究运用新型教学方法,积极学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献,提升专业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二、有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1.提炼主问题,引领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提炼概括出一个主问题,主问题能够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结合,从整体角度连贯课程内容,牵动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做到形散神不散。利用主问题,引领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主问题贯穿教学始终,根据主问题延伸的子问题与主问题一起构成完整教学板块,这种主问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实现高效课堂。设计主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难度过高学生难以理解,难度过低则没有意义,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度”的把握。

2.联系生活,结合实际

结合实际生活,在学生熟知的事例中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民族政权一课时,主问题为“正确看待民族关系”,教师由北宋名将岳飞说起,讲述岳飞作“靖康耻,犹未雪”词句的时代背景,在史实故事中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时代特点,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理解,在学习中深刻掌握当时的社会状况。

3.根据问题,创设情境

情境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条件,紧扣教学目标,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即可,如剧情表演、历史故事、短片视频等。二是内容上贴合实际。设置情境尽量不要天马行空,让学生感觉虚幻难以触摸,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展开。例如,在学习战略决战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辽沈战役的短片,然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卡片,上面是描写的大决战情景的一段文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研究,分析为什么中国要将辽沈战役作为第一战,在情境中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与探索者。

4.团队合作,讨论沟通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罗斯福照片,向学生提问,照片上这位意气风发的历史人物是谁?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吗?他是美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总统,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然后围绕主问题“美国是怎样应付经济危机的?”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现实意义较强的问题,如“物价上涨之我见”等,让学生针对全面爆发的经济危机提出自己的见解,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理论指导实际,体会知识的无处不在。

5.引申拓展,巩固反思

教学理念创新篇8

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兴趣合作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人才培育者的教师们,应该如何去改革,去创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由于受原有的教学理念制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视为一个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缺乏创新意识而墨守成规,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才”。

我觉得教育理念必须改革,必须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学到技巧,所以我提倡兴趣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探索,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课改的深入,使我有了一定的体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首先,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导入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当的情境,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的引入新课。例如,在《有理数的运算》中的《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入: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20次,请估算一下,会有多厚?如果将它对折30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高是3米,对折20次后会有几层楼高呢?通过猜想,激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并指出,认真学习了这一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开始了学习。其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色彩,形象的演示,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不仅可以辅助课堂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交流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学生一旦满足了这一需要,受到别人的肯定,那么就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往、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2.赏识和激励学生,是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我在平时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明确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有了这样的内因,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我所教的班上有一名基础很差的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题都做错了,我是这样鼓励她的:“看,你的字写的多清楚工整啊,如果多下些功夫,做题在仔细一些,你一定会赶上别人的!”这名同学深受鼓舞,开始不懈的努力,课下时,自习时,经常看到她认真做题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可见,教师的一句鼓励能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动力啊!

3.适时适度地诱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在学完求数式的值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身体质量指数来判断自己父母的健康状况,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我让学生回忆他们的父母因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状况,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孩子们体会自己的父母很辛苦,要懂得感恩父母,多关心父母,让孩子们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很多父母都说,孩子变得更懂事了。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并适时适度的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之成为真正具有创造价值的人才。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师生关系的创新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而不是一定由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追求新的发展和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比如说,在进行几何证明题的教学中,我和同学们都是一起动脑,说出各自的想法,采取最佳答案。每一堂课他们都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他们在满足了证明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动脑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而我这时通常都会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2.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

教学理念创新篇9

[关键词]管理学;改革;创新

管理学是国际公认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起到为将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管理思维模式的作用。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加之管理学大多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对管理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都比较少,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即达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这些问题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会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简单的“感知一响应”的过程,知识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本科教学目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应创新管理学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理论主线为重点

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但又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初学者难以把握,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如有些教师花大量的课时来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并不好)。因此应注意梳理管理学的内容框架和发展演变主线,结合环境变化从社会经济背景的角度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要重点讲清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职能,这样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论框架就能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

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思维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同时,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思维形式,从对知识的获取和占有转为运用知识、经验、技能以及道德规范,发挥个人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因此,管理学教育不是以就事论事地解决具体问题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训练学生学会对问题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中共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技能训练是授之以“鱼”,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授之以“渔”。

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由关注“学会”转向“会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所以要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各项问题的轻重缓急是什么,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关系,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步骤怎么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形成框架性思路要把握哪几个关键点,从而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思维上实现突破,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方法上,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自编案例、管理辩论等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亲身经历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摸索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规律,获得“结论”,以真正理解和巩固关键概念及理论知识,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自主能动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体会到成就和价值。其教学过程如图l所示。

三、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

德鲁克指出:“管理是集人类价值观与集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之大成的完整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管理学虽然是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学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人本身的因素要超过技术的因素和专业能力的因素,管理者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质,按照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思维。

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以人文精神培养为主线,进行伦理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哲学地、历史地、审美地看待世界,教化心灵,完善人格。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管理与伦理”这一部分的内容详细讲解外,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观赏各方面的经典名篇、古代典籍、电影电视,聆听企业家的讲座及开展辩论赛等,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主要分析形式,知晓人类的主要文学艺术成就,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学观,有一定的系统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比如阅读《论语》,了解宏观管理中的道德伦理建设和微观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战略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思想;观看电影《爱德华大夫》,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观看电影《刮痧》,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观看电视剧《乔家大院》,体会为商之道及激励方法;让学生参加企业家座谈会,亲身感受企业家的道德风范,培养诚信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电力企业该不该提高电价”的辩论赛,让同学们思考企业管理的伦理问题。

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的理解,并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交流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为管理思维的培养提高奠定基础。

四、以开放性教学为特点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书本内容、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的联系,注重与其他学科内容的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课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1 教材及教学知识的开放性。传统的狭义的教材即指教学所用的教科书。现代的广义的教材还包括校本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搜取到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方式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从而使教学真正活起来。

2 学习环境的开放性。课堂是学生进行政治学习的基本途径,要充分利用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主动、乐观、积极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采访、模拟公司运作、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创业大赛等等,能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互动的开放性。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帮助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角色,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网络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的自由讨论和交互通讯能够在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可以参与课程设计,有时教师的难题学生也可以尝试着帮助解决。

4 学习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的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必须结合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从强调师评到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目标的优劣不在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管理理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考试题目、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考试形式可闭卷、开卷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课外阅读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5 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管理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谋求开放式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观察、编写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利用这些通俗易懂的素材讲解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从简单的事情推出基本原则,再尝试结合企业的情况上升到企业管理的层面,引人企业化思维或理念。

教学理念创新篇10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