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十篇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十篇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08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1

我院于底正式启动了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当前,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的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作为渡口中心卫生院的负责人之一,我觉得做好总结,制定细则,全面部署下一阶段工作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当务之急,为此,简单探讨一下对于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的一些认识。

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提高管理职及全体职工的重视度。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既是上级下达的一项任务,也是卫生院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自发性需求。不改革,安于现状是没有出路的,只要把视野放宽,放到先进地区、放到卫生事业发达地区,通过比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除了硬件上面的投入,我们在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和制度上的欠缺由来已久。改革人浮于事、管理缺位、执行不力、有章不守的陈规陋习,是一项非常紧迫而且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在省委张春贤书记掀起的解放思想大潮中,我们必须认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大趋势,要把乡镇卫生院建设好,服务于群众,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就必须走“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的道路,就必须把做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全面提升卫生院形象和服务水平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并且深入落实,不搞消极应付,不搞浅尝辄止,不搞临时抱佛脚那一套,才能够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端正态度,真正做好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的各项工作。

其次,对任务解码要正确,详细,深入。要对当前现状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掌控优势与不足,家底摆在那儿,对照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的评价考核标准,一项一项划出我们做到的、做的但还须加强的、准备做但还没有着手的以及在思想里还是空白的几个部分,对每一个项目都登记在案,做好规划,制定落实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周、按月、按季度定好阶段性目标,确保每一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达成期限,确保实施时的有条不紊,不搞一哄而上那一套。

第三,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诠释到位。小的阶段性目标制定好了,就要做好部署,分工,按照公共卫生、临床诊疗、财务管理、新农合管理等几大块,各个项目指定专人负责,把任务及时限分解好,以书面的形式下发到各个具体人员,确保每个具体负责人对自己该做的项目要胸有成竹,问时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同时对该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要予以说明,并且加强经常性的沟通,及时了解相关人员对自己任务有什么不明白以及遗漏的地方,做好解释或调整。

第四,检查和督促要常抓不懈。关注每个人每个项目的进度,要求每个人做好定期汇报和专项汇报,了解其思想动态、遇到的困难、遭遇的阻力,及时予以疏解。按照时间表检查每个项目的落实情况。制定《项目进度公示表》对进度予以公示;对经常的、长期的项目如病历规范化、卫生区域责任化、考勤制度实施等要制定专项检查方案,落实考核及奖惩。定期召开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专题会议,通报进度,集体评估落实各项目落实情况,研究方案,协调交叉性任务。

第五,做好信息收集及反馈工作。对各种文件资料及时整理,所有活动记录在案,对专题会议及各项目活动均要有书面记录,每一位相关责任人员的工作计划、阶段性总结、相关表格列入规范化管理并且造册,统一编号存档。对医疗文书要作为重点,改革管理方式,全面推行规范化书写、规范化审核、规范化检查和规范化保管,落实病历质量评价和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相关评价指标及评价结果入册并且作为职工综合考核依据。每月在宣传栏公示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的事项,每月总结相关资料向县卫生局报告。

第六

,以乡镇卫生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全面提升职工综合素质。通过“三基”训练夯实基础,通过落实临床医疗质量管理提升职工的业务素质,通过医德医风建设专题活动提升职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措施是按要求完成“三基”训练科目,并且作为一条长期措施坚持下去;建立就诊患者意见簿,建立患者调查制度;规范服务用语;规范公示就诊及农合办事程序。紧紧围绕“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的主题完善卫生院软件建设。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2

运用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县)乡镇卫生院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松桃县乡镇卫生院存在业务用房不足、医生专业性欠缺、新农合发展滞后、村民缺乏保健意识等问题,应加强硬件建设、医疗队伍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开展预防保健等工作。

关键词:

乡镇医疗;松桃县;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如何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医疗水平也成为民族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实地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本文对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简称松桃县)乡镇医疗卫生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乡镇基本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不断提升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身体素质。

一、松桃县乡镇医疗卫生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松桃县共辖28个乡镇,509个行政村,总面积3409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是铜仁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本次调研涉及11个乡镇,分别是蓼皋镇、普觉镇、孟溪镇、甘龙镇、迓架镇、牛郎镇和九江乡、正大乡、长坪乡、妙隘乡、永安乡,辖172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为1017.6平方公里,人口总数305877人,其中少数民族为141331人,占比46.2%。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乡镇卫生院和村民进行。发放乡镇卫生院调查问卷11份,回收11份,回收率100%;发放村民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9%。访谈调查主要针对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工作人员和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工作在医疗一线,能够清楚地反映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调查发现,145名、73.2%的村民把乡镇卫生院作为生病后的首选医院,可见乡镇卫生院在民族地区村民医疗卫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1.医疗机构设置情况分析

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房屋紧缺,业务用房不足的现象,卫生院基本用房情况见表1。这些房间包括诊室、输液室、治疗室、药房和病房,11所乡镇卫生院落共有床位数303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为0.99张,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3张(2000年统计数据)。医疗设备老化,设备简陋,基本医疗设施不完善,卫生院医疗设备情况见表2。相对于几年前,乡镇医院的医疗设备还是有一些改善,但仍然不足,设备欠缺,个别设备损坏无力维修,医疗设备使用率较低,对患者的检验或化验结果很难做到准确无误,高端技术与设备又吸收不进来,相关辅助检查不能开展,治疗手段欠规范,效果欠佳,不能满足农民疾病诊断的就医需求,致使很多患者倾向于到县城以上的医疗机构去治疗。

2.医疗服务质量情况分析

从医务人员配备看,各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普遍紧缺,多数医生身兼多职,承担护士、医技、工勤人员多种角色,一旦需要出诊,卫生院就无法运转,各卫生院的人员分配见表3。可以看到多数卫生院医师缺乏,医学院校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去大的三甲医院工作,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造成现在医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基层医院人才匮乏的局面。从调查来看,医务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卫生院职称、学历情况见表4。表中职称百分比为初级以上人员占总人数比例,学历百分比为中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例,可以看到,高级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较少。由于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大多是中专毕业,本科层次较少,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又不多,导致医务人员的水平不高,能医治多发病、常见病的卫生技术人员尤其匮乏。在提供的医疗服务方面,由于卫生院能提供的辅助检查有限,直接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降低了诊疗水平;加之医务工作者的能力有限,致使卫生院能给广大村民提供的医疗服务也是有限的,只能接诊一些常见的疾病,例如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胃肠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外科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小外伤,严重一些的疾病基本上都转到上一级医院诊疗[1]。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情况分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满意态度,说明农民群众自愿参合的积极性较大。但是也有的农民持观望态度,感觉新农合就诊的乡镇医疗条件落后,在资金筹集和机制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参加合作医疗的意愿不强[2]。

4.农民防病、保健意识情况分析

绝大多数村民不做定期检查,缺乏保健知识和意识。在问卷调查中,有126名、占比63.6%的村民根本不做定期检查,主要因素有认为自己很健康,没必要做(101人);费用太高(54人);感觉不方便,乡镇卫生院设备不全,得去县级以上医院体检(62人)。村民普遍缺乏预防疾病的意识,获取健康知识的意识不强,总认为得病没什么大不了,从而导致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无力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导致严重后果。农民很少能参加一些健康咨询,不知道很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也不知道有些慢性病是可以通过保健知识延缓病情发展的,广大农民亟需普及健康教育。

二、提升松桃县乡镇医疗卫生水平的对策建议

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乡镇卫生院是卫生保健网络建设中的枢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和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松桃县的县镇医疗机构无论从基本硬件设施与医疗技术水平方面,还是服务能力方面均不能满足农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方面针对性对策建议:

1.加大医疗卫生硬件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乡镇医疗服务的质量。地方政府应该加大乡镇卫生院旧房改造力度,购置必需的检查设备,使乡级医疗机构能基本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同时,中央财政应加大对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其医疗卫生条件,缩小农村与城市医疗条件的差距,首先是缩小在医疗设备方面的差距,购置必要医疗设备,提高乡镇医院硬件设施的总体水平,保障基本检验和化验结果的准确无误,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水平

医疗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水平低是制约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水平,应该首先提高现有基层医务人员的就医水平,为其提供到高水平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大基层医务人员招聘力度,并提高待遇,吸引更多的医科大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以增加医疗队伍的人员供给,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水平;通过组织对口支持,在医生进修培训、专家指导、医院建设与管理、医生队伍建设等领域开展全面帮扶。应努力要通过技术手段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少数民族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系统,使县级医院专家能够直接看到检验、放射等检查结果,及时进行诊断,既减轻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又能快速提升诊断水平。上一级医院可以通过选派优秀医生担任基层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采用定期坐诊、技术支持等方式,使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缓解就医难的现状。

3.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惠及农民、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制度,是满足农民健康的基本保障制度[3]。目前民族地区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方面与国家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应该不断完善基层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加强宣传,改善乡镇医疗条件,逐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提供适宜的医疗和卫生保障。

4.强化居民健康意识,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自身健康意识较为薄弱,预防保健工作是提升民族地区医疗水平的关键任务。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给基层卫生机构,卫生机构能够定期派医护人员组织村民进行体检,或者由上一级医院提供免费体检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各项医学服务,通过媒体、电台和电视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增强农村健康意识,提高民族地区农民对疾病的认识度,使农民能够有病早治疗,无病早预防,降低大病、重病的发病率,节约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健康知识的活动,在尊重民族特有文化习俗基础上,宣传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减少疾病的发生。

三、结语

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到位、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应该在实践运行中通过加大医疗硬件设施投入、提高医疗队伍水平、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以及强化居民健康意识,开展预防保健等方式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孟晓璐.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3,29(2):76-78.

[2]董屹,彭迎春.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现状及其对医患信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疗,2014,17(31):3678-3684.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3

1会宁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1制订实施方案,注重考核的科学性

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会宁县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会宁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和“会宁县村卫生室绩效考核主要指标及分值表”,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分别从政策依据、目标任务、考核组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考核程序、结果应用和保障措施方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细化。

1.2设计测评指标,控制考核的规范性

根据“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确定了乡镇卫生院院内管理与建设、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群众评价与监督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并设计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套考核指标体系,每套指标体系均由三级指标构成。同时,将基层卫生人员按专职和兼职岗位划分为18类岗位,并建立了相应的人员考核指标。

1.3设定统计分值,确保考核的公正性

农村基层卫生机构三级考核指标均按权重确定,并分配分值。考核方法采取查阅资料、财务审计、现场检查、走访调查、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1.4重视结果应用,保证考核的有效性

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考核结果与激励紧密衔接,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在激励上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上,县财政局将基层卫生机构补助经费的70.0%按月拨付,预留30.0%,实行绩效支付,考核合格兑现全部资金,不合格按照一定比例扣减经费,扣减经费用于奖励合格且排名靠前的卫生机构;非物质激励,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评优选先晋升职称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机构及负责人给予通报表扬,得分靠后、不合格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免去负责人职务。(2)紧密衔接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各项重点工作。在考核过程中,将绩效考核工作同卫生质量评价、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新农合工作开展等工作衔接起来,精简了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3)兑现考核结果。2010年获奖励最多的乡镇卫生院获得奖励资金达到6.8万元,扣减资金最多的乡镇卫生院达到6.5万元,有11所乡镇卫生院获得省、市、县先进集体、38人次获先进个人,有17人次取消评优选先资格、6所乡镇卫生院被通报批评,责令整改,1名院长被免职。

1.5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考核的导向性

会宁县下发了《会宁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成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分别于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2次集中考核;乡镇卫生院于每年6月上旬、12月上旬完成辖区内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工作。同时,县上成立了由纪检、人事、财政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绩效考核监督小组。

2试点成效

2.1增强了内部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效率意识和机构活力显著改善在2010年上半年考核中,得分80分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家;而得分较低或不合格的4家卫生机构,经积极组织整改,出现了后进机构赶超先进机构,工作落后人员赶超先进人员的良好局面,使乡村卫生质量内部管理的自觉性得到了显著改善。在2010年年终考核中,得分90分以上的机构有1家,80分以上的9家,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包扩2所分院)考核100%及格,绩效考核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2促进了乡镇卫生院职能转变和乡村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在2010年上半年实施绩效考核之后,会宁县积极分析与总结绩效考核结果与经验,及时调整考核方案,探索形成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兼顾基本医疗服务的考核内容体系,通过综合绩效管理,以促进乡镇卫生院职能和乡村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通过2010年下半年绩效考核结果分析,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明显地由“以医疗服务为主”逐渐向“注重公共卫生,兼顾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从而调动了乡村卫生机构和人员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2010年年终考核中,30所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成效比上半年提升了40.0%,对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水平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3促进了会宁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通过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使得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在运行机制、质量效率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2.3.1行政管理得到加强。各乡镇卫生院对聘用村医100%实现目标责任管理,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覆盖率。2.3.2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0年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9.5%,住院分娩率达到93.9%。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0.0%以上,处方书写合格率达到92.0%,病历书写甲级率达到90.0%以上,两种及以上抗生素处方从23.0%降低到了16.0%。截至3月底,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2207户,建档172062人,建档率为29.8%。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患者及时就诊率达到95.0%,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1.0%。2.3.3队伍素质得到提升。2010年全县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新农合门诊统筹、财务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卫生监督执法及合理用药等专业知识培训3500多人次,省、市、县进修173人次。地产中药材治疗10种常见病在284个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在乡镇卫生院和60%的村得到推广应用。2.3.4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推行。降低了药品价格从2010年6月开始,全县30所乡镇卫生院和284所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1.0%。截至目前,零差率销售共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320多万元。

2.4农村卫生服务的综合满意度上升通过绩效管理使得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意识和机构活力明显增强,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满意度由56.6%提高到91.4%。

3试点经验

3.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绩效考核指标分类和分值设置要体现农村卫生工作的政策导向,体现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并引导乡村卫生机构的发展方向。政府要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的办院规模。适当整合农村卫生资源,调整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乡镇卫生院要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情况,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标准及转变运行机制和严格控制规模[1-4]。

3.2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一定要调动卫生机构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考核要与农村卫生日常管理工作相衔接。应该按照乡镇卫生院的收入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评估乡镇卫生院真正所需要的投入量,按需分配。对于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的乡镇卫生院给予全额补助,对于任务完成得不好,酌情缩减投入,以引导乡镇卫生院院长树立以完成乡镇卫生院的职能任务为重点的工作目标,开展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以优质的服务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足额投入,彻底摒弃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3.3做到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的应用并举在考核过程中,要将绩效考核工作同卫生质量评价、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新农合工作开展等工作衔接起来,以精简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并与卫生服务质量分析和改进相结合,保证考核的有效性。在激励上要采用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评优选先和晋升职称挂钩,与负责人职务挂钩,考核结果兑现要公正、及时。

3.4提高乡镇卫生院领导的管理水平是关键乡镇卫生院能否实现职能定位,院领导的作用是关键。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要公开竞争上岗,实行院长负责制,明确其的法人代表地位,保证其相应待遇。乡镇卫生院领导必须品德、知识和能力等兼备,具有高度的责任感[5-6]。同时,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领导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乡镇卫生院领导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人才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信心,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身心地投入经营管理中。

4存在问题

4.1考核方法较简易目前,会宁县绩效考核采用较为传统的“打分法”,然后加权平均作为最后的成绩。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收集数据和客观测量,但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方面存在问题,对绩效管理效应的敏感性较低。

4.2考核结果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绩效考核设计时,常常以拉开工作人员的薪资为出发点,而不是通过考核改善卫生服务绩效为核心。虽然,薪资差距是绩效考核的激励措施,但绩效考核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机构的绩效改善。应继续重视绩效结果的分析与应用,以促进乡村卫生服务的持续改善。

4.3考核结果的公平性有待提高在实施绩效评价中,因考评主体的不同而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的现象有所存在;同时,为防止贿评现象的发生,从2011年起,实行绩效定期评价与农村卫生日常督导等管理相结合的形式。

4.4绩效考核过程管理需更严谨在农村卫生机构绩效评价中,要关注结果应用,也要兼顾绩效评价过程;绩效评价容易导致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此,2011年我们已经在绩效考核过程管理、复杂程度控制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过程管理改进。

5改进措施

5.1提高绩效考核认识水平绩效考核尤其是岗位考核的基本目标不是为了制造职工间的收入差距,而在于卫生服务绩效改善;绩效考核要以尊重职工的价值创造、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前提;绩效考核过程不仅是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交流沟通过程,也是绩效管理思想的宣传普及过程。提升绩效考核主体的现代管理意识,强化卫生机构领导的管理素质,是继续推进农村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4

行。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到*年,基本建立以县为主,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各级政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和责任考核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全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强化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肝炎等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积极开展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提高对农村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能力。

(三)提高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婚前保健服务,积极引导欲婚青年接受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常见妇女病防治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进一步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四)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创建文明村镇、卫生村镇活动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和除“四害”工作力度,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大力推进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五)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协调公安、卫生、工商、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作用。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危害及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六)改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加大乡镇卫生院改革力度,加强卫生支农工作,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农民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

(七)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公安、卫生、人口与计生、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流动人口信息的交流。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落实对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

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

(八)县(市、区)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承担全面责任。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督查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并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情况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县(市、区)政府负责制定并实施县域卫生规划,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

(九)乡镇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落实县(市、区)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与考核。乡镇政府要有一位领导分管卫生工作,并在乡镇在职干部中确定一名专(兼)职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乡镇驻村干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公共卫生工作。

(十)村级组织要做好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村“两委”负责组织实施本村的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企业卫生安全、集体聚餐、食品药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巡查、信息报告和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等;办好村卫生室,督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关职责。各行政村要确定一名专(兼)职的公共卫生联络员,协助村领导做好日常工作。

(十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应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以及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建设标准,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所)和医疗机构的建设,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事业补助政策。

(十二)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内设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乡镇卫生院要与乡镇计生服务站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共同发挥积极作用。

(十三)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教,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十四)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到*年底,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基本完成县级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设置工作。原则上每2—4个乡镇或6—12万人口设置一个派出机构,配备适当数量的卫生监督员,执行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下达的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派出机构的人事和财务纳入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配备的参考标准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卫生、财政部门制定。

(十五)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严格准入条件,在全行业内择优聘用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强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比例。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继续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相关规定,开展城市医院结对帮扶乡村卫生机构、卫生扶贫、卫生下乡、巡回医疗等活动。认真实施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

三、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十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以购买和补贴公共服务的方式,重点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服务机制,充实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享有更好的卫生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

(十七)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通过主动上门、电话预约和呼救等服务形式,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把推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改进对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切实保障农民健康,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完善,省政府决定,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二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逐步建立健康档案。

(十八)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十九)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协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从*年起,全省以县(市、区)为单位,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以上的标准设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由财政预算安排。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省财政按不同经济类别地区给予补助。宁波市所属县(市、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由宁波市和所属县(市、区)按照上述标准落实。

(二十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直接面向农民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支出(项目及基本内容见附件),提高现已开展工作的服务质量,增加符合农民需要的服务项目,减轻农民的服务费用负担。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用于二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二十二)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社会监督。专项资金不得冲抵中央和省政策规定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不得冲抵县级财政已有的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不得用于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二十三)建立省市对县、县对乡村、乡村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评估和量化考核机制,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省财政根据各地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要求开展农村卫生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到位使用等情况拨付省补专项资金。两项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卫生、财政主管部门制定。

四、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改革

(二十四)县(市、区)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抓紧落实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上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按照规范化标准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根据交通状况、经济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不同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临近城区、中心镇的卫生院应侧重公共卫生服务,边远地区、海岛的卫生院要确保为农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十五)落实乡镇卫生院经济政策。县级政府要增加对卫生院的投入,切实帮助解决卫生院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所需的经费由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经费原则上通过医疗服务收入进行补偿。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为稳定农村卫生队伍,要将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纳入当地社会保险制度。按中央和省规定的由同级财政安排的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经费,继续用于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

(二十六)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法,择优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院长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改革分配制度,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推行人事制。积极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可以实行合作经营、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国有民营的多种方式,以激活其运行机制。

(二十七)对不再列为政府举办的原乡镇卫生院,可以改造为政府举办乡镇卫生院的分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也可以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资源重组,转为医院、门诊部、诊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卫生院改革、举办农村民营医疗机构,促进国有、民营医疗机构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满足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十八)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根据县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由村民委员会举办,可采取乡镇卫生院派出服务、乡村联办或其他多种形式承办。村级医疗机构提供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要给予必要的补助。

(二十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承担,鼓励其他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参与竞争,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要切实转变服务模式,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使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

(三十)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按照县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制定、完善农村卫生改革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把上述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按照新的体制和机制运行。

五、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三十一)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探索,定期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取得成效。

(三十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实行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分工负责制。各级发展和改革、卫生、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农业、环保、宣传、教育、人口与计生、公安、工商、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监、民政等部门,要根据本部门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三十三)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省有关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项政策,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投入,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所需经费。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5

一、基本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适应我县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我县农村公共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民健康和卫生事业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2、具体目标:以乡镇为单位,到2007年和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达标率分别达到80%和85%以上。

二、服务对象和内容

1、服务对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为我县的常住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和外来流动人口(指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下)。

2、服务内容:现阶段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等三大类十二项内容(详见附件一)。

三、机构职责

1、卫生局成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项目业务工作方面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包括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有关实施方案、细则的制定;建立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服务能力;对项目工程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组织对项目业务工作的考核评估;整理、收集和汇总、上报项目工程的资料、信息。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的健康教育、儿童免疫规划、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精神病人的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质检测、除“四害”等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有关人员业务培训、项目业务工作督查指导和评估,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核实、统计、分析基层上报的有关信息,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

3、县卫生监督所负责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医疗机构的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有效处置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准确上报相关信息。

4、县妇幼保健所负责项目工作中的孕产妇与儿童系统管理、妇女病普查、婚前医学检查等保健工作有关人员业务培训、项目业务工作督查指导和评估,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及时核实、统计、分析基层上报的有关信息,并上报上级有关单位。

5、县级医疗机构负责本院内健康卫生知识普及、传染病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诊疗与报告、新生儿免疫接种与疾病筛查、就诊孕产妇登记建卡与报告、高危孕产妇筛查与追踪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6、乡镇卫生院(包括中心卫生院,下同)负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具体实施。确定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向辖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组织对责任区工作督查指导和考核,原则上每两个月召开辖区责任医生工作例会,听取各责任医生工作汇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帮助指导责任医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准确上报项目工作信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为农民家庭实行健康教育、体格检查、社区巡查和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并分步建立动态健康档案;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农村妇女、儿童、60岁以上老人以及困难群体分别提供系统保健、预防接种、妇女病检查和定期随访等服务,对农村结核病、爱滋病、精神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医疗机构、企业、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等进行检查。

7、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内的人口出生死亡、流入流出、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改水改厕等信息收集、登记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健康宣教,协助上级单位做好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爱国卫生等工作。

四、主要工作与措施

1、建立健全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制度

乡镇卫生院与乡镇防保站、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以乡镇卫生院为龙头,整合乡镇预防保健站、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制度。根据当地实际,推行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建立“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各乡镇卫生院要按照服务人口每1000-2000名农村居民(或1-3个村居)的标准,确定1名责任(驻村)医生,使每个农民家庭都有自己的社区责任医生,建立与服务对象一对一的亲密关系。

乡镇卫生院负责各自辖区责任医生的聘任,责任医生原则以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为主,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为辅,如果单位现有卫技人员不够,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或委托社会素质好的执业(助理)医师,充实社区责任医生。责任医生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员;

(2)具有注册乡村医生资格的人员;

(3)在本县注册的执业护士。

责任医生做到定期家访,平时有求必到,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等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实行每月有7-10天时间在责任区服务,按时参加卫生院召开的工作月会,及时向卫生院汇报、分析责任区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要有专门的服务日记,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建立起动态健康档案,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不同健康状况人群实行分类归档,重点对结核病、爱滋病、肝炎等传染病和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类管理,制定个性化治疗和健康促进措施,真正使农民的健康档案成为实施健康促进和提供服务的有效载体;协助预防保健人员做好计免、妇保、儿保工作;配合协助卫生监督员对“五大卫生”的监督管理;宣传发动组织责任区村居开展改水改厕、除“四害”、环境卫生整治等爱国卫生运动。

责任医生个人照片、通讯联络方式、免费服务内容和上门服务收费标准及基本职责向责任区居民公布,做到人人认医生,医生识人人。责任医生基本职责:

(1)掌握责任区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妇女病检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

(2)建立和管理责任区内所有家庭的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肿瘤等重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3)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及传染病等,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4)协助开展责任区内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托幼机构、饮水卫生检查及管理;

(5)对责任区内的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参与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

(6)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发放健康处方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7)按照规定的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根据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上门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2、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

择优聘用乡镇卫生院院长,采用多种形式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

实施“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改革用人制度,推行人员聘用制和人事制,因事设岗,按岗聘人,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实行档案工资制度,推行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在核定的分配方案范围内,可根据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自主确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分配,并向社区责任医生和业务技术骨干倾斜,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3、加强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

按照规范化标准和高效便民的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4、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把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成为合格的社区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努力开展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连续、有效、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农村居民就近获得医疗卫生服务。向农民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

5、加强农村基层卫技人员服务队伍建设

严格农村卫技人员的准入与管理。对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卫技岗位上没有执业资格的人员进行逐步分流、清退。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人员比例。强化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引导有资历的医生通过培训转型为全科医生并参加全科医生职称晋升,严格执行卫生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至少每5年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一次,时间不少于3个月,进修内容以提高常见病临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为主。使乡、村两级的卫生技术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处理直接面向农民的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6、规范预防接种保健工作

严格执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通过正规渠道采购疫苗,规范预防接种行为,预防接种点必须达到合格以上,其中规范接种点达到50%以上,积极创建示范接种点。

实行乡镇卫生院(防保站)预防接种点定点接种制度。偏远山区、学校可以按照程序到现场定点接种。

社区(驻村)责任医生一般负责组织工作,偏远山区可以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村卫生室或者社区(驻村)责任医生负责接种。

7、加强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

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就诊的孕妇资料,应当及时转到辖区卫生院,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力争提高早孕建卡率和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率,重点落实外来人员、经济贫困地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妇女、儿童系统管理技术服务应当由妇产科或者妇幼专业医生承担,社区(驻村)责任医生协作。

儿童体检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在预防接种的同时开展儿童健康检查,提高工作效率。

8、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充分利用参合农民的健康体检等资料,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对健康体检发现的健康问题和存在的行为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扰措施,重点开展吸烟、饮酒、不合理饮食、体力活动等的干预指导。对查出的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病人,落实随访,要求每年分别达到4次以上。

9、突出重点疾病管理

结核病管理实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对艾滋病病人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对海洛因成瘾者进行美沙酮替代治疗,对公共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在羁押的吸毒、等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筛查和防控知识的宣传,对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套的放置进行监督检查,在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系列工作。

10、强化卫生监督管理

卫生监督所根据“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开展餐饮业、食品生产加工业、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检查。

认真落实县政府“食品药品安放心工程实施方案”有关卫生监督职能任务;全面加强对食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广泛深入开展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宣传,对从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相关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11、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与指导卫生村镇创建活动;结合“千万农民健康饮水”,积极引导农村开展卫生安全改水;结合“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教育基本做法:

(1)建立纵横向健康教育网络,各村居、单位有专(兼)职联络员;

(2)建议乡镇政府村村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刊出卫生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资料由各乡镇防保站提供;

(3)责任医生上门宣传,户户发放宣传资料;

(4)各村居每年举办一期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

(5)结合每年不同的卫生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6)督促指导每所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

12、落实农村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与公安、人口和计生、教育、人事保障等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掌握流动人口服务对象。

各医疗卫生机构把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常住人口管理,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把来自本乡镇辖区以外本县内的流动人口纳入本乡镇常住人口管理。

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做好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

13、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报表工作

报表工作职责分工如下(报表内容见附件二):

(1)县疾控中心做好全县健康资料户覆盖率、计划免疫接种率、肺结核病规范管理率、精神病人综合管理覆盖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到位率、疫情和突发公卫事件规范报告率、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率和重点传染病监测合格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2)县妇幼保健所做好全县儿童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和妇女病检查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3)卫生监督所做好全县从业人员体检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4)乡镇卫生院做好患者在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老人、困难群体保健体检率及农民满意和基本满意率的核实、统计和上报;

(5)财务科做好全县专项资金使用的统计和上报;

(6)县爱卫办做好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的统计和上报。

局有关职能科室各自做好报表统计工作的督促、指导与核实。患者在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比例、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和老人、困难群体保健体检率、农民满意和基本满意率由医政科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统计由局财务科负责;其他的由局卫生监督科(爱卫办)负责。

报表上报时间:有关单位和局职能科室在每半年度结束后4日内上报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再由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一上报市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五、考核办法

建立县、乡二级量化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每半年组织检查、绩效评估,年终进行全面考核。

1、卫生局对乡镇卫生院考核评价

卫生局制定对38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考核细则(见附件三)。

对乡镇卫生院考核组织形式(另定)。

2、乡镇卫生院对责任医生考核评价

农村社区责任医生考核细则由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根据局对乡镇卫生院的考核细则,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辖区责任医师的考核细则。

对社区责任医生考核的结果与年终经费补助挂钩。

六、奖惩机制

卫生局设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奖励资金。对考核分名列前若干位的乡镇卫生院极其领导给予经济奖励;对考核不合格(暂定小于70分)的,在全县卫生系统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单位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告诫、降职、免职等处理。

七、项目经费补助

卫生局拨付乡镇卫生院项目补助经费:根据卫生局抽查考核最后确定的得分情况,结合服务人口与区域差别拨付项目工作补助资金。

各乡镇年补助经费=服务人口数×乡镇补助标准(见我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考核得分(%)。

乡镇卫生院对责任医生经费补助:每位责任医生年补助经费=每位责任医生服务人口数×责任区补助标准×责任医生考核得分(%)。

责任区补助标准由各自乡镇制定。

八、加强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是政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享有更好的卫生服务和卫生安全保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重要举措,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务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程取得实效。

2、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涉及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职责,本细则作了明确的要求,各单位必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同时,单位之间还要密切配合,做到相互沟通,相互协助,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6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内部控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镇卫生院实行的都是院长负责制,这对我国乡镇卫生事业的发展曾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院长负责制下的传统会计监督制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要对乡镇卫生院现行会计监督中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研究,进而在不断提高会计监督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为我国乡镇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院长负责制导致一系列的财务管理问题

在院长负责制的会计监督制度下,乡镇卫生院会计的监督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医院的“一把手”,好的领导自然有助于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然而有的领导对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不够重视,有的领导则是对会计监督过多的干预,这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财务管理问题。例如,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或者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如果院长的财务意识或者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加上不正当利益的熏陶,就很容易在医院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置《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于不顾,犯下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错误,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产生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此外,乡镇卫生院的院长一般任期都不会很长,有的院长为了个人业绩,往往会牺牲医院的长期利益,换取乡镇卫生院和个人的短期利益,进而导致经营管理活动的短期化。

(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

由于乡镇卫生院一般都远离城市,周边的人才环境相对匮乏,有的乡镇卫生院就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而是由财务人员来代替,或者招聘兼职人员,这就很难保证卫生院会计工作的质量;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卫生院,也存在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审查不严的情况。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会计职责进行规范,在《会计法》中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资质进行了规定,但是,总有对一些政策的执行与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此外,对于上级管理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会计操作人员也经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碍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不进行及时的制止与纠正,任由错误的蔓延,这对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三)会计监督机制没有被认真贯彻与执行

乡镇卫生院的会计人员没有如实的履行会计监督职能,虽然设置了会计监督机制,但是因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会计监督机制仍未被认真贯彻和执行,使得会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未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甚至对于明显的违反法律法规的经济行为也没有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乡镇卫生院的财务部门职责过于单一,财务人员只是单纯的负责资金的提取、发放与保管;会计人员只是单纯的进行相关凭证的填制等。会计人员缺乏对于资金整体运行的规划与估算,使会计工作没有形成连贯性,对资金的运用情况没有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比对,会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措施

(一)财务支出实行会审、会签

针对目前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应当成立理财小组形式的会审、会签制度,并定期进行会审、会签,以加强对卫生院会计行为的监督。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要加强对卫生院会计原始凭证、各种票据的会审工作,确保与之相关的经济事项的合法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对存在问题的要及时展开讨论和认定,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②对重大业务事项和达到一定金额的财务支出,如房屋建设投资、仪器设备购置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充分酝酿研究决定;③要明确划分会审工作的权利和职责,增强责任意识,坚持集中办公,严禁流水作业,确保将会审、会签工作落到实处。

(二)规范和健全乡镇卫生院院长聘任制度

针对目前乡镇卫生院院长负责制下的问题,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在对院长进行聘任时,相关卫生主管部门,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哪些有领导和管理才能、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术精湛的人员来担当重任;②相关职能部门要与院长签订任期目标和综合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定期对院长进行考核;③要实行院长离任审计制度,对其任期内的财务管理、经营状况、任期目标以及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审计,奖优罚劣,以保证卫生院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三)强化会计人员监督与管理的规范和程序

首先,要严格会计从业人员上岗前的资格审查,加强对会计人员在岗期间的教育和培训,要从根本上提高医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会计意识,增强他们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与管理的需要。其次,通过对会计人员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激励机制和成长机制来增强会计队伍的稳定性,确保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第三,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会计监督氛围,保护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方法和行为,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与《会计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一切违反会计原则的违法违纪及腐败行为。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监督机制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对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纠正的有力措施。严格会计监督机制能够保障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使其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卫生院的经营秩序,切实保证了卫生院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对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的经济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7

着眼“统筹、协调、高效”运行。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管理新体制

设立县医疗管理委员会和县医疗监事会。为了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宏观管理。在实行卫生行政部门行业监管的同时。由县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医疗事业监事会负责对全县公立医疗机构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决策的审议和医疗经营服务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宏观管理力度。

组建县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为了提高提升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利用效率,开展对全县公立医疗资源的统筹管理与协调服务,建立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的统筹调配制度和财务委派监管制度,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立医疗机构“管办分离”。去年,县医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已先后开展了卫技人员人事方案调研、新进卫技人员轮训、县级卫技人员下基层、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实施和督查等工作,并着手建立对县社区卫生总院的财务委派、对公立医院的投入监管和绩效评估考核制度。

组建县社区卫生总院。负责全县乡镇卫生院人、财、物的统一监管,促进县乡村卫技人员的有序流动和技术设备的统筹共享,形成紧密的县乡医疗联合体,探索“县院带乡院”的有效实现形式,提升乡村两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去年,县社区卫生总院组建成立,挂靠县中医院,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交县社区卫生总院管理,派工作人员常驻县卫生总院进行衔接、协助和指导。县社区卫生总院及时成立基层医疗业务指导科室,深入基层调研摸底,完善卫生院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清产盘点、人员培训等工作。

立足“基层、基本、基础”三个重点,建立县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着力提升县级龙头医院服务水平。一是整合县级医疗资源。针对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同质化发展、医疗资源浪费、病源竞争激烈等问题,去年对两家县级医院实施以学科为主的优化整合,引导县人民医院以做强做精综合性龙头医院为目标,侧重发展西医优势学科,着重提高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的救治能力;县中医院以做专做特县级中医医院为目标,侧重发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特色优势学科,着重提高慢性病、常见病医疗服务能力,走优势互补、差异发展道路。首期整合工作已全面完成,人员、设施设备转移到位。二是加强与省级医疗机构的合作。两家县级医院继续强化与浙医二院、浙医一院的友好协作关系,开通可视远程会诊平台。开展网络医疗服务,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浙医一院业务骨干长期派驻县中医院,对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扶持。浙江省中医院初步确定对县中医院进行以中医专科为重点的对口扶持,协助制订了全县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县人民医院的综合性及侧重危急重病人救治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技术水平和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有效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落实乡镇卫生院“三定”(定性、定编、定补助)工作,确定各乡镇卫生院为社会公益类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完善和落实新医改后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政策,切实保障其建设开展所必需的人员、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经费。着手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政府部门对县社区卫生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及乡镇卫生院对卫技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二是加快推进10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和新建工程,加快乡镇卫生院向标准化、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

实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一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对现有18所乡镇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扩建,并布局新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全县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旅游景区共计设置45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实现20分钟就医圈覆盖到中心村的目标。二是加强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出台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方案,落实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以行业管理、收编建站、一体化运行等多种形式。将96个个私性质的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筹管理。三是延伸驻村责任医生制度。出台《遂昌县驻村责任医生服务点工作机制实施意见(试行)》,在交通不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20分钟步行圈难以覆盖到的行政村和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设置了180个驻村医生服务点,由社区责任医生每月定期到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抓住“人才、技术、信息、服务”四个核心。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统筹运行新机制

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链。一是由县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中心对全县卫技人员实行人事制、全员聘用制和职称评聘分开制。变单位人为行业人,逐步建立现代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二是实施卫技人员县乡柔性流动制度。除特需人才,新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先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轮训,两年后统筹调配到各乡镇卫生院工作;推动建立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定期下派卫技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制度,县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之前,须到基层服务。深入开展“双百”活动(百名医生下基层和百名基层医生轮训),力争用4年时间,选派不少于100名县级卫技人员下基层,同时使全县乡镇卫生院所有45岁以下、具备相关执业资格的医技人员得到不少于6个月的轮训学习,促进卫技人员在县乡村之间通过正常轮转、下派挂职、进修培训、竞争上岗等方式实现合理流动。

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技术链,一是根据两家县级医院学科优势和功能定位,利用县医管中心的统筹协调平台及县社区卫生总院的统筹运行机制,建立基层医疗业务指导体系,构建县乡村医疗技术链,与原有的公共卫生服务指导体系有机结合,形成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纵向的业务指导链。二是制订实施卫技人员素质提升行动三年规划,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对基层在职卫生管理人员和各类卫技人员进行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大培训,突出强化基层服务能力。三是建立网络视频教育制度。县社区卫生总院在每周通过网

络视频对乡镇卫技人员开展教学培训,目前初步形成了常态化、持续化的运转机制。

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信息链。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建立健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和城乡居民电子健康信息系统等,建立并推广电子病历和就诊“一卡通”系统,逐步实现卫生信息的统一高效、互通共享,推动县乡村医疗资源的统筹利用。目前,已整合建立县“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光纤、远程会诊和视频教育系统网络已布点到各乡镇卫生院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已启动,基层医疗机构新农医实时结报系统基本建设完成。

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链。利用县乡村医疗统筹体制,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落实病人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制度。实行病人在县级医院与省市级医院之间、县级医疗机构之间、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与村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和会诊制度,确保患者从就诊――诊断――住院――康复,都能得到不间断的服务。同时合理拉开不同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障报销比例,积极引导患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从而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有效衔接。

按照“公平、可及、有效”要求,建立县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制度

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今年2月25日起,全县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并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集中配送和统一组织结算。基本药物和省增补的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实施基本药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经费,由财政负责保障,实行绩效考核。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平均药价下降近50%,病人纷纷从私人诊所诊治、自行购药等方式转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农村居民就医费用明显降低,群众满意率迅速提升。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领导、卫生牵头、乡镇筹资、社保理财、财政监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模式,全县参合率从2004年75.74%提高至2010年的97.60%,连续7年位居丽水各县(市、区)前列。2010年度新农合年人均筹资额度提高到185元,其中政府补助135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40%-70%,年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医药费用报销20%,同时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我县的新农合参合水平已经达到省内经济发达地区水平。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8

[论文摘要]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具有中观卫生管理功能、卫生资源整合功能和效率促进功能。在集团功能实现过程中,由于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内外存在着组织结构形式、管理能力和手段、利益分配方面的冲突,需要从政策、利益、管理、组织结构、文化等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协调机制。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理顺了农村医疗服务竞争秩序,缓解了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难,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但是在集团运行过程中,由于集团本身存在时间较短,发育不够成熟,以及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集团内外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影响了集团功能的实现[2]。在确立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内外的矛盾冲突及其产生原因,进一步揭示医疗服务集团矛盾根源,寻求建立冲突的解决机制,有利于解决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发展的瓶颈,促进集团发展。 

 

1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功能 

 

乡村医疗集团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产物,是政府为了改变当时农村医疗秩序混乱、农村居民卫生服务不足的状况而做出的重要决策。从政府的初衷看,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应具备卫生管理、资源整合、效率促进的功能。 

1.1 中观的卫生管理职能 

在传统的合作医疗体系解体之后,农村个体行医、村卫生个人承包使得原有的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机构管理的合法性和可能性丧失,此后村级卫生机构就处于缺乏管理的状态。村委会既不具备管理的能力,又缺乏管理的合法权力基础;县级卫生行政监督部门是村级卫生机构的法定监管机构,但限于其人力、物力条件,往往无法实施足够的日常管理。村级卫生机构处于宏观上有国家卫生政策调控、微观上有卫生机构自己的管理,缺少了中间的行业中观管理的境况。组建医疗服务集团,通过契约的形式,制定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机构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恢复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但是,在新的集团体制下,乡镇卫生院的这种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下的管理实现方式具有本质的不同:以前的是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管理,而现在应当是双方平等条件下的契约管理。 

1.2 资源整合功能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设立,是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由集团的核心机构——乡镇卫生院主导,制定村级卫生机构设置的标准和原则,以1~1.5公里为服务半径,以3 000~5 000人为服务对象,对村卫生室的布局重新调整,对村卫生室的房屋建筑、仪器、设备等统一规范,对村医的业务能力、从业资格进行规范化管理,理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关系,避免无序竞争,使农村乡、村二级卫生资源重新纳入有序、规范的轨道。 

1.3 效率促进功能 

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整合和管理,能够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集团的人员共享、乡镇卫生院医技人员和村医的双向合理流动,提高了人才使用的效率。业务、药品的统一管理也有效降低了经济成本,为农村居民提供初步的、安全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提升。 

 

2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冲突与原因分析 

 

2.1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的冲突 

在集团功能实现进程中,集团内部成员之间、集团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冲突和不协调,影响了集团的效能发挥。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主要集中在集团管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集团内外的利益分配和医防业务等。 

2.1.1 组织结构形式和集团属性之间的矛盾集团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其成员不都是乡镇卫生院的直接下属机构,而乡村医疗集团的组织机构大多数是在乡镇卫生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下,乡镇卫生院内部各机构直接履行集团的各项职能,混淆了集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界限,使得乡镇卫生院过多地替代了集团的职能。

2.1.2 形式多样与管理手段单一的矛盾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联结纽带既有产权,也有契约,也有两者的混合体,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形成模式具有多样式特征,这样就使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多样化。基于集团模式的多样化,其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应当是多样化的,但目前实践中所有乡村医疗集团都存在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 

2.1.3 乡镇卫生院的核心地位与自身管理能力不足的矛盾 在乡村医疗服务集团中,乡镇卫生院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是技术输出者、医疗业务和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资源供应能力,但由于乡镇卫生院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乡镇卫生院自身大都存在着资源不足、管理能力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和困难。乡镇卫生院院长也普遍缺少管理的系统知识和能力,更缺乏管理集团化组织机构的经验。 

2.1.4 乡镇卫生院与村医之间的利益矛盾 由于体制落后、改革滞后的原因,乡镇卫生院存在着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合理、生存和发展困难的情况。在成立集团之后,在缺少足够约束的情况下,卫生院自然会产生一种用集团收益补偿卫生院的冲动,进而表现出降低村医收入、侵占药品的购销利润等倾向,与村医争夺利益。 

2.1.5 医疗服务与防保业务之间的矛盾 农村卫生中防疫保健缺乏的状况在集团成立后依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政府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投入仍然较少、乡镇卫生院专业防保人员奇缺、村医只有防保责任和义务,缺少报酬补偿、技术设备简陋,这些都造成了防保业务薄弱,与得到改善的医疗卫生服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医养防”的局面难以彻底扭转[3]。 

2.1.6 集团与个体行医者的矛盾 在国家有关政策推动下,农村个体开业行医和私营诊所迅速增加,与集团的村卫生院形成竞争。医疗集团化中的村卫生院失去了“产权明晰、职责明确”的优势,费用有所上升,服务态度和质量、服务便捷性反而都有所下降,与个体开业者的竞争优势相比处于劣势[4]。于是,在一些地区,为了保护集团利益,出现了取缔或限制个体开业行业的状况,实质上阻碍了农村卫生的进一步发展。 

2.2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产生冲突的原因 

乡村医疗集团上述冲突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产生的,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1 政策原因政府政策是医疗服务集团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医疗集团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政策上没有对乡镇卫生院本身的运行机制、产权制度、人事与分配制度等改革做出规定,使传统的乡镇卫生院管理机制与体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农村卫生组织结构形态产生了矛盾,旧的机制无法适应集团组织的管理要求,无法处理好集团内外的管理问题。 

2.2.2 经济原因在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不合理的条件下,经济因素成为集团内部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乡镇卫生院占有职能管理之便,出于补偿经费的目的,侵占集团的服务经费结余,使得村医收入下降,服务热情降低。政府投入不足,集团的防保工作依然成为薄弱环节。 

2.2.3 社会原因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知识的不了解会造成对医疗服务的逆选择;乡镇卫生院管理者狭隘的部门所有的意识也可能导致管理决策中对村医的不公平。乡镇卫生院人才选聘考核机制中权势因素也对乡镇卫生人员的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3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冲突的协调机制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冲突的存在制约了集团功能的实现,也影响了集团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后,农民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乡村医疗服务集团冲突的解决有了新的契机。从深层次的原因着手,运用政策和利益手段;从外在因素着手,运用组织管理手段、社会文化手段,综合性地协调解决集团的矛盾冲突,形成冲突解决的有效机制。

3.1 政策协调 

首先是要加大现有政策的贯彻实施力度,纠正基层卫生组织在执行政策中的不当行为。在“三制、四有、五统一”的约束下,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职责,防止乡镇卫生院过分追求经济补偿的倾向,杜绝借医疗集团的名义取得或限制个体行医的做法。其次是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政策规章。医疗集团的地域性使得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一体化管理的规章,这些规章贯彻了国家的方针,考虑了地区的具体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存在着缺乏严密的系统性、严格的科学性,对一体化组织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入,需要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加以完善和改进。通过政策的完善和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制约集团健康发展的矛盾冲突[5]。 

3.2 利益协调 

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利益协调的基础,乡镇卫生院在分配集团收支节余时,首先要考虑到村医的收入与其作用匹配,收支节余分配与村卫生机构建设的关系,收入向村医和预防保健倾斜。合理制定药品购销的差价分配,对不同模式的卫生室给予不同的分配方法,乡镇卫生院举办的卫生室药品购销差价归卫生院,其他模式举办的卫生室药品购销差价可在收取手续费用基础上返还给卫生室。政府应当保证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维持防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3.3 组织协调 

实行职能管理的委员会制,民主决策,约束乡镇卫生院和行为。乡镇卫生院院长仍然作为集团的行政负责人,保证在民主决策之下的统一管理。重新调整设立集团的组织架构,在人员精干高效的基础上,成立集团办公室,作为集团日常办公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职能部门和人员独立,全权实施集团的业务、财务、人事管理。 

3.4 管理协调 

建立集团内部有效的沟通、约束、激励机制,协调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建立定期的会议、通报制度,把集团的业务发展、建设成就、管理成果在集团成员间传播;通过职能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和村医诊疗行为、服务态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行为予以惩处和约束;强化卫技人员业务培训,选拔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奖励业务突出的优秀人员,用激励机制推进集团发展[6]。 

3.5 文化协调 

在产权、体制改革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文化协调是提高集团效率和效能的有效途径。改变乡镇卫生院注重短期效益分配的观念,建立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共存共荣、共同发展的理念。树立群众观念,建立长期效益来自于就医方便、服务价格适当、服务态度较好的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通过人员交流和互动,建立集团成员“一家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集团文化观念。 

乡村医疗服务集团产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它所承受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的产物,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阻碍集团功能的实现和目标的达成,需要从政策、利益、组织、管理、文化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郝模,姚树坤,王小宁,等.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政策研究和实践概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3):133-138. 

[2]汪雪梅,张业武.我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26-29. 

[3]杨柳.湖北省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效果评价与完善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9):41-43. 

[4]徐杰.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的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2,21(11):22-25.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9

(第一季度)

 

为了进一步深化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我院于2018年2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为辖区居民开展了第三轮免费健康体检工作。整个体检工作按照“全面覆盖,免费提供,自愿参检,城乡均等,方便群众”的基本原则为居民提供健康检查。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我院专门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按照健康体检方案要求,制定了工作计划。多次召集村卫生室负责人作统一部署安排开展工作。在村主要道路入口悬挂宣传横幅,在村委会张贴标语,通过村干部挨家挨户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做好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宣传。单位办公室提前印制体检表格,采购试剂,校正体检需要用的医疗设备。制定好工作流程,落实人员分工。安排好分片体检日程并提早发放公告通知居民群众。

二体检实施阶段,积极组织培训。为了抓好体检质量关键环节单位抽调了各个科室业务技术精湛,服务态度优良,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组成体检队。在开展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一个多月来体检队成员放弃了休息,为了方便群众积极主动深入村委会设点开展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并利用下班时间做好当日体检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体检当中同时做好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与意义宣传,对首次体检的居民为其建立好健康档案。对于体检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传染病等居民群众利用公卫卫生网络为其建立好专档管理,以方便定期随访,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充分利用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和牧民即将转场的节点,卫生院全体医务人员加班加点为居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截至3月30日,我乡已体检人数1651人,完成任务的45%。新发现高血压病人5人,新发现糖尿病病人3人,通过今次体检工作让广大居民群众对国家医改政策更深入了解,意识到公共卫生项目中健康档案的建立对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健康体检能帮助居民群众做到“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以及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存在困难虽然我院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体检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实际工作中大规模的集中统一体检对于一般乡镇卫生院必定要抽调大量工作人员,对于本来人员就不够充足的乡镇卫生院来说肯定影响了正常医疗业务的开展,高强度的体检工作也会使职工疲惫不堪。对于现有的医疗设备来说每天高负荷,超常规的运转,必定加速设备老化,影响机器寿命,增加维修支出。

四建议以后体检工作抽调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体检队,对乡镇卫生院形成帮扶,以缓解乡镇卫生院人员与技术不足。延长体检实施时间,相对减轻体检强度。增加体检项目,以满足居民群众的健康要求。同时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性能更优越的医疗设备,提高乡镇卫生院体检工作质量与效率。

                       

乡镇卫生院意识形态总结篇10

关键词:医改;城乡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领办;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40-02

为了整合卫生资源,促进乡镇卫生院发展壮大,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卫生防病治病能力,尽量满足农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我县推行了县级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管理模式。我院借助自身的人才、技术、设备等优势,于2006年11月―2009年9月先后成功领办了玉峰中心卫生院、象山镇卫生院、回马镇卫生院、智水乡卫生院等4所乡镇卫生院;通过8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对被领办医院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人才培训、业务技术指导、上档升级、患者双向转诊、规范管理和群众就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1.领办背景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部分乡镇卫生院缺乏管理、资金、技术和设备,长期处于分散经营状态,门诊人次大幅下降,住院形同虚设,当地老百姓看病难,基本医疗保障不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推进,乡镇政府和农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为此,县政府出台了《县级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试行意见》,本着“自愿协商、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明确了领办者必须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身业务发展好、经济效益好,保证被领办医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被领办医院管理无序、资金缺乏、技术薄弱、设备简陋,有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的愿望。

2.主要做法

2.1坚持乡镇卫生院职能职责和权属不变。乡镇卫生院在领办后,继续坚持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康复等综合,并承担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被领办的乡镇卫生院可以加挂领办医院分院的牌子,乡镇卫生院现有资产,包括国家投入的专项资金和设备、土地权属等均归乡镇卫生院所有。

2.2实行“三统一”和管理权下放的管理模式。

2.2.1第一阶段(2013年4月以前),由领办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实行“三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县乡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乡镇卫生院的非营利医疗机构性质不变,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2.2第二阶段(2013年4月以后),领办医院将人财物管理权全部下放给被领办医院管理,领办医院继续帮助被领办医院完善医院管理、规范医院规章制度,指导、帮助被领办医院创建或保持达到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医院标准。

2.3领办医院负责人才和技术支撑。领办医院负责被领办医院培养、引进人才,并选派临床经验较丰富的卫技人员到被领办医院作业务指导和技术把关,建立上级医师把关制度和双向转诊机制,保证基本医疗的开展。

2.4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成本。领办医院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和较为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控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成本,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5保证领办后国家及政府投入不变。领办后,同等享受国家和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政策。

3.主要成效

3.1盘活了乡镇卫生院。一是扭转了乡镇卫生院分散经营的状况,不同程度化解了乡镇卫生院债务;二是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院容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目前,领办的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3所已创建为一级甲等综合医院。

3.2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领办医院通过完善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增派技术人员,增添医疗设备,增设临床、医技科室和床位等措施,使基层群众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医疗保健服务和乡镇卫生院相对低廉的收费,切实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

3.3促进了县级医院快速发展。领办医院通过开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拓宽了发展空间,扩大了服务范围,为县级医院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3.4解决了乡镇卫生院职工后顾之忧。领办医院为被领办卫生院职工补交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乡镇卫生院职工年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还解决了部分人员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4.问题与思考

4.1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我县乡镇卫生院从2009年实行绩效工资后,对乡镇卫生院在编职工绩效工资实行定额补助,不足部分(包括人员基础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等费用)均由卫生院自行负责,特别是执行国家“药品零差价”政策后,政府补偿机制还没有相应完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运行存在困难。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能因为乡镇卫生院被领办而减少,相反,为体现政府购买服务,应按各级政府的要求,保证公共卫生经费的到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1]。

4.2医保统筹补偿机制欠完善

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实行市级统筹,并制定了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标准,实行医保付费总额控制,提高了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标准和医疗费用报销起付标准,降低了报付比例,基层群众“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医保部门应建立医保统筹补偿及总额付费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年度医保基金统筹情况与基金实际支付情况适时对城乡居民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4.3职工队伍不稳定、人才匮乏

虽然领办医院选派了医疗业务骨干到被领办卫生院工作,但异地执业认定和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岗位临时聘用人员身份确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由于乡镇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技术又难以提高,加上待遇太低,很多乡镇卫生院有事业编制都招不到人,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去,现有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基本诊疗科室都无法正常开展。政府部门应加大用人制度改革,制定有利于稳定农村卫生人才的政策,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到乡镇卫生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