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低保工作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15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1

充分认识推行农村低保听证制度的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低保听证工作,是准确认定农村低保对象的重要措施,是对农村低保审批程序的探索完善,也是做好新时期农村低保工作的必然要求。农村低保听证制度的核心是依靠群众,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群众的问题依靠群众来解决。各乡镇要把推行农村低保听证制度作为落实惠民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扎实推进低保听证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错保、漏保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退进退”的目标,维护好群众的基本权益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低保听证的内容及程序

(一)听证对象

1.新申请低保待遇的家庭。

2.有举报或群众反映较大的在保户。

3.年审时的全部在保户。

(二)听证会的组织实施

听证方案由听证对象所在村委会制定,经乡镇政府和县民政局审批同意后实施,听证会由听证对象所在的村委会组织实施,听证结果作为村委会上报农村低保人选的主要依据。

(三)听证人员

听证小组成员一般在15人以上,原则上为单数,具体人数由各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包括党员代表、村“两委”成员代表、村民代表、本村县乡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如果听证会组成人员与申请人有亲属或其他利益、利害关系,则该员予以回避。

(四)监督人员

负责民政工作的副乡(镇)长、民政所长、乡(镇)包村干部,必要时县民政局指派工作人员参加监督听证过程。

(五)村民均可到会参加旁听

(六)听证时间的确定

村委会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听证会的召开时间,在听证会举行的5日前,应将听证的具体时间、地点及举行听证的事由通知各有关人员,并告知全体村民。

(七)听证程序

1.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组成人员,宣读低保相关政策及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基本条件。

2.申请人陈述家庭的困难情况及申请理由

3.村干部通报入户调查情况。

4.听证会组成人员向申请人提问。

5.参加旁听人员向申请人提问。

6.申请人及其亲属暂时退场回避,听证人员对申请户逐一讨论并无记名投票。

7.所有人员回到会场,当场进行唱票、计票,由主持人当场宣布结果。

8.如申请人对听证会结果不满意,可向所在乡镇民政所提出二次听证请求,乡镇民政所接收到二次听证请求后,要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等实际情况进行再次调查取证,并责成村委会在适当时间进行二次听证。

(八)其它

1.听证会要制作详细笔录,并经听证成员、负责民政工作的副乡(镇)长、民政所长、包村干部审核无误后签字,村委会、民政所盖章后报民政局备案。

2.为维护申请人的隐私与尊严,听证会成员不可询问与听证内容无关的问题。

时间安排

农村低保听证制度自2012年7月开始实施,以点带面,逐次推进,最终全县220个村听证覆盖面要达到100%。各乡镇要精心选择开展农村低保听证的试点村,上报县民政局备案,县民政局抽调人员分组对各村听证情况进行督查指导。

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低保听证制度是做好新时期低保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年我县民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把落实农村低保听证制度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组织来推动这项工作。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要签订《县推行农村低保听证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副乡镇长为直接责任人,明确由乡镇民政所长和乡镇包村干部具体抓好这项工作,年底将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进行认真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年终干部考评挂钩,以此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制度的推行,对于解决农民贫困,实现“生有所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近,笔者通过实地视察和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我县农村低保工作的现状

我县位于xx山区,是全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之一。截止20xx年底,全县总人口44.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95万人,是个农业大县。20xx年全县财政收入7.8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533元。全县现有低保对象3161户4209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3055户4090人,城镇低保对象106户119人。全年发放保障金409.43万元,比上一年增加137.56万元。农村低保率为1.03%,月人均低保救助金为80.46元;城镇低保率为0.29%,月人均低保救助金为157.26元。

近年来,我县低保工作制度逐步完善,低保对象管理逐步规范,实现了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低保标准增长自然化、低保资金发放社会化,基本上做到了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1、领导重视。县政府成立了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和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并将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低保工作顺利进行。

2、制度完善。我县从1998年开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先后出台了《xx县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xx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多次进行了修改完善。县民政局还专门编制了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流程图,发放至各乡镇。各乡镇也根据县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低保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3、动态管理。县民政局严把进口、畅通出口,坚持每季度末召开党组会议集体讨论审批事宜,及时纳入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各乡镇每年第三季度组织开展低保对象全面核查工作,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继续予以低保,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对象及时予以注销,真正实现了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4、资金保障。低保资金列入县、乡镇两级财政预算,县财政负担90%,乡镇负担10%,乡镇配套部分先由县财政垫付,年终一次性向乡镇收取。低保资金划入低保资金专户,实行封闭式管理和社会化发放,保证了低保资金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县里还根据省政府[20xx]65号文件精神,每年6月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予以调整和提高。

二、当前我县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和规范。

1、存在“错保、漏保”现象。有些是因宣传工作不到位,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有些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对低保申请的条件、程序不了解,使其丧失了应有的权利;有些是因村两委干部责任心不强,对低保工作不重视,没有把工作做细做实,导致应保的对象没有及时上报;有些是村干部出于人情关系,没有按照低保标准认真核定核实,草率估算,随意填报,从而出现“人情保”、“关系保”等现象;有些是因违反计划生育等政策而丧失了资格等。

2、操作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有些乡镇、村(社区)在审核低保对象时没有经过集体研究,而是由个别干部确定;有些低保对象未经过公示或公示时间未满就上报;有些村干部不参照低保条件规定,而是与邻村、邻户对比,相对困难的就上报;有些村干部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想方设法纳入低保;有些村干部在村双委换届选举中为了拉票,随意承诺,把办理低保作为交换条件;有个别乡镇干部由于考虑个人关系,没有严格把关。

3、家庭经济收入核定难。按政策规定,只有家庭经济收入低于我县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才可纳入低保范围。虽然我县也根据省、市、县有关规定制定了《xx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范(试行)》,规定了家庭经济收入的计算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是收入难以货币化,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占比重大,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二是对低收入农户的储蓄、有价证券、隐性收入等难以合理核定;三是农户外出务工或临时收入有相当的不稳定性,计算起来比较困难。

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主要以地方为主,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财政补助以及县乡两级财政配套。近年来,由于农村低保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单一的资金来源使县乡财政的配套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我县9个省级贫困乡镇,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群众数量相对比其他乡镇多,所需配套资金数目也大,难于负担低保配套资金,要求取消配套资金的呼声很大。

5、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目前,我县农村低保的工作机构还不健全,县里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低保工作由县民政局主管,乡镇民政办具体操作,存在着人手力量的不足。尤其是乡镇政府只靠一个民政助理员(大多身兼多职)从事该项工作,村级又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少,任务重,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对低保工作的进一步规范管理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三、推进和完善我县农村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

农村低保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因此,要把农村低保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确保农村低保工作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农村低保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县、乡镇、村各级共同努力。一要加强领导。县政府要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低保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建立责任制,签订责任状,经常听取汇报,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二要健全机构。县政府要及时调整低保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县民政局要专门设立低保工作机构,如低保工作科等,专门负责抓好低保工作。各乡镇要由乡镇分管民政领导、民政助理、司法助理等5-7人组成低保评审委员会。村里要建立健全农村低保评议组织,加强对低保户的民主评议,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三要完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统计等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管,在全县形成县政府主导、民政局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的农村低保工作管理机制,确保我县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农村低保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很强,需要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县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多形式、广层次宣传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以及农村低保工作的有关政策、程序。乡、村两级要设置相对固定的低保工作宣传栏、意见箱、监督电话,将申请低保的条件、所需材料、审批程序广为宣传,让广大农村群众全面了解有关政策、措施和程序,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形成全社会普遍关心特困群体,支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

3、完善操作程序。加强低保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一要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个人申请、村(居)委会评议审查、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的核定办法。二要规范阳光操作。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核、审批要坚持村、乡镇、县三级公示制度,确保公开透明。对农村低保家庭的申请、收入情况的核实要积极引入听证制度,由乡镇民政助理员、村委负责人、村民代表等联合评议,全程接受群众监督。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掌握低保工作的动态。三要强化动态管理。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超过低保线的家庭,要及时退出低保,停发低保金;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要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同时,县民政、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对农村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规范运作。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3

一、充分认识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党委、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和省、州的统一部署,县自2007年7月开始建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全县进行了一次扩面两次提标三次提高补助水平,农村低保人数从初建时的1.5万余人扩大到2万余人,保障标准从700元提高到785元,年人均补助水平从360元提高到580元,基本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实施,使我县农村常年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对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央和省、州对农村低保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扎实工作的结果。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全县农村低保制度建立时间不长,有的地方管理不规范,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等原因,致使我县农村低保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很突出,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基础工作不扎实、不深入,对困难群众的收入等基本情况不清楚,出现了该保的未保,不该保的又纳入保障范围的情况。

二、抓住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工作的要义。

全县上下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核心,一农村低保必须做到应保尽保”首先。就是要将符合标准和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否则,就会背离低保制度设计的初衷,失去其应有的意义,甚至还会影响社会公平。当前,全县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2010年,要在全县基本形成政策完善、标准合理、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格局,健全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将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使农村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照省州的统一要求,此项工作任务必须在明年1月底前全部完成,这是硬任务,只能提前,不能延误。

确保工作操作规范、扎实到位。按照以县为单位实现“应保尽保”要求,二抓好关键环节。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进一步扩大全县农村低保覆盖范围。根据今年国家确定的新的贫困线标准,县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1196元,这就要求各乡镇将所有符合标准和条件的申请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必须对所有申请低保的农村家庭的收入情况真正摸清核准。这是搞好农村低保工作最基础、最核心的坏节。收入核准的工作量再大、再难,各乡镇都必须抓实做好这一重要环节的工作,必须对申请对象的家庭收入情况展开全面详实的核查。要按照省确定的收入核查内容、标准和程序及统一制作的表格内容,用同一把尺子、同一个规范要求、同样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家庭收入进行逐村、逐组排查、逐户实事求是核查,规范填写相关调查登记表、申请审批表等表册,切实做到一户一表”决不允许再出现采取分指标、分线的办法简单确定低保对象。三是必须抓好试点工作,示范引路、样板带动。总的要求是各乡镇都要按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要求去开展工作,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做法要坚决整改和纠正,对做得不扎实的工作该重新做的要重新做,对未做的工作要抓紧开展。由于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因此,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试点示范工作,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县政府已确定以都六、新铺两个乡镇为试点,从标准制定、收入核实、评议公示、检查考核、动态管理、资金筹措等各个环节开展试点工作,切实为全县提供示范,探索路子。其他乡镇也要选择一个村作为示范,总结经验进行大力推广。四是必须进一步规范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制度。一定要严格按照个人提出申请、村民主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和“三榜公示”确定农村低保对象。对于文化低、个人申请有困难的贫困户,要组织力量帮助他申请。只有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才能让群众认同、让群众满意,否则,就会引发新的矛盾。这点请大家务必高度重视,对因工作不细不深、违规操作和引发矛盾纠纷的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进一步强化各乡镇政府在农村低保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县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各乡镇政府,各乡镇会后要立即研究、安排部署,抓好培训,加大宣传。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组建工作队伍,集中人力、集中时间,采取乡镇领导包片,副职领导、包村干部包村的方式,开展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家庭收入的摸底和核查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农村低保尽快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三、加强组织领导。

必须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加强农村低保工作组织领导。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把农村低保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其他领导干部共同抓的工作机制,经常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矛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定期和不定期研究农村低保工作。同时,县、乡两级要成立由纪委监察、民政部门为主的低保投诉查处小组,组长由县监察局长和乡(镇纪委书记担任,专门负责受理有关农村低保公示、评议后出现的有关问题的调查处理工作。县、乡两级要建立农村低保考核机制,把农村低保工作作为党政和业务两条线进行考核,强力保证农村低保的相关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确保工作质量。县政府已成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督查领导小组,二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各乡镇也要对照成立督查指导组,切实采取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方式进行督查,深入乡镇、村、组督查指导,及时指导基层规范操作、正确搞好家庭收入核查、合理确定补助水平、准确填写表册证等具体细致的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并认真研究解决,确保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作好正确引导。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和低保知识的普及,三加强农村低保政策宣传。要把《致广大农民的一封信》张贴到村村寨寨,充分利用广播、远程教育网络等媒体及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把低保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引导他正确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配合政府共同做好工作。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群众正确理解农村低保制度的功能,使他充分认识到低保只是针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众的一项救助制度,要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依靠自身努力,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使群众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4

关键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D540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n县紧紧围绕着“加速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大力发展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该县仍有一部分弱势人群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生活难、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为了了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这一人群的覆盖程度,笔者先后到n县民政局、扶贫办、残联、n镇政府等多家单位进行了调研,通过与贫困户座谈、访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分析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同样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按照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进行实施的。因此,在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中,包含了城市和乡村两个领域。n县在实施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时也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

一、n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

n是典型的多民族农业县,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全县总人口约21.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9万人,非农业人口1.35万人。境内居住有汉、彝、回、白、苗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6万人,占总人口的49%,其中彝族人口9.9万人,占总人口的46%。

(一)n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状况。n县最低生活保障首先在城镇实施,1999年开始在n镇实行试点改革,2000年覆盖了各乡镇,但覆盖对象主要是非农业人口。

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n县的1999~2000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对象主要有:一是城镇原住居民特困家庭和人员。城镇原住居民主要指三代以上居住在城镇的家庭,这部分人口中主要保障对象是失地农民无职业而家庭经济困难者以及城镇无业人员生活困难者;二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0年n县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供销社、县饮食服务部、土产公司、农资公司、百货公司等一大批国有企业的工人下岗。这些下岗工人普遍都纳入了低保的范围;三是乡镇企业下岗职工。2002年部分乡镇企业工人下岗,也纳入了低保的范围。目前,城镇享受低保的人员有2,953人,占城镇人口的4.57%。

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资金来源以及机构设置。n县按照城镇最低生活水平,对城镇低保人群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逐年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1999年标准是84元/月,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逐年增加金额。到2008年,n县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是142元/月。按照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差额补助的方式发放最低保障金。

资金来源:资金由省、州、县三级拨款。按照各县经济发展情况划分资金配套的比例,n县是贫困县,按照n县的经济发展情况,省级拨款50%,州级拨款35%,县级拨款15%。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方面,县民政局下设民政助理员,根据各镇的情况有2~3人承担包括低保等民政工作,由民政助理员统计调查和上报低保人员和人数。

3、确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程序。首先由城镇居民向所生活的社区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并出具贫困证明,社区相关人员对该居民进行贫困调查,情况属实,将申请人员名单报送给乡镇民政助理员,民政助理员对该居民再次进行收入状况、家庭贫困情况等调查,确定后报送县民政局低保股。低保股核实情况后将名单逐级返回到社区,社区张榜公布低保人员名单。

4、多渠道保障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多渠道的,除了每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还实施了配套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一是修建政府廉租房,解决城镇贫困居民中住房难的问题。2007年n县开始实施廉租房制度,2007年底已有60多套廉租房交付使用,每平方米租金1元/月;二是全额减免城镇贫困居民的医疗保险金。目前政府正在讨论修建养老院和孤儿院。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状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家庭以户为单位,实行差额救助的制度,其目的是为农村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网”,设立一道“最后的防线”。n县于2006年7月1日全面启动农村低保,以户为单位纳入低保。

n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农村人口比重很大。农村低保的对象主要是年均收入低于720元/年的家庭。目前,农村人口约有20.7万人,贫困面比较广,200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7.49万人,目前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有19,199人,仍有大部分困难群众应保未保。全县由于自然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及贫困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该县制定了分类施保的措施。根据家庭贫困程度施保。新增的五保户全部纳入低保对象,并享受每月60元的最高补助;对符合享受低保政策的深度贫困、重度残疾、特少民族贫困户、60岁以上的困难老党员优先纳入低保。

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照差额补助的方式,月享受标准分别为:60元、40元、30元、25元四个档次。资金筹措按省、州、县5∶2.5∶2.5的比例配套。资金统一由县财政局管理,建立农村低保专户,资金的发放半年审核一次,低保户每季到指定银行领取。

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确定实行三级管理:“一评、三审、两公示”,即由村民公选出贫困户,村委会审核、确定后公示7天,上报到乡镇政府审核,乡镇政府再上报民政局,经过民政局审核,逐级返回给村委会再次公示。

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方面,农村和城市是一致的,每乡设置2~3名民政助理员。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相对城镇要少,除了发放按季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还全额减免农村

医疗合作费。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保标准低,覆盖面窄。要做到贫困人口应保皆保,必须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由于经费短缺,需要救济的人多,该县确定的低保对象一般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以及劳动力少,家庭收入低或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相当部分贫困人口得不到救济和补助,特别是D州是根据财政可支出的社保资金数量来确定保障标准与保障人数,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附加限制进行保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没有体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质。比如,2008年D州下属的n县农村达到低保标准的人口约有7万人,但上级核定的低保人口仅2.1万人。

(二)确认低保人员标准单一,收入核算标准难实施。目前,在确认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标准是用个人月均收入或者家庭年均收入来衡量。首先,存在的问题是收入核算标准难实施,制度需要磨合。华中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的贺雪峰认为,任何成文制度的推行都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不仅可能存在自身不成熟方面的问题,而且与原来非正式制度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n县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从1999年开始,农村从2007年开始,整个体系对制度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以人均纯收入或者家庭年均纯收入作为低保标准的硬性指标实施难度大、准确性低,不能全面衡量贫困状况。在调查中发现,收入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农村共同生活家庭成员范围模糊,比如一些农户中的残疾人和一些需要参保的贫困人群因为以户为单位施保而无法纳入低保对象进行施保。在n县农村,一户多残、深度贫困人口6千多人,其中纳入低保救助的只有1千多人,还有5千多人没有享受救助。其次,在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贫困程度时,仅用个人月均收入或者家庭年均收入来衡量是不全面的,因为贫困不简单是收入低,还要考虑能不能进行再生产,家中的消费水平如何。

(三)制度管理运行不规范。目前,我国行政体制上乡镇一级政府不是完整的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导致乡镇成为“千根线,一根针”的部门,乡镇民政助理员不仅要对低保工作进行核查,还要从事残疾人、五保户、抗震救灾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事情很多,但是没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近两年来的低保工作中几乎没有拨付工作经费。

乡镇政府中的民政助理人员配备不足,监督程序简化。n县各乡镇目前民政助理员一般是1~2个,这些工作人员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乡镇干部入户审核是15分钟询问一户,“一个早晨就解决一个村”,入户时一名社区干部或者村干部带领一个乡镇低保工作人员简单的查看查看就行。人员不足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管理运行不规范。同时,也由于人员不足,使管理上不能实现动态管理,不能及时地确认低保对象,出现了低保对象固定化,使一部分需要低保的没有及时得到保障,已经不需要低保的继续领取低保金。

(四)信息不对称阻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大多数居民在被确定为低保户之前不知道真实情况,村委会和社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激励,村干部和社区干部进行低保工作时,并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约束其行为,村干部或者社区干部出于亲属关系,采取策略瞒。信息不对称影响相关人员实施有效监督,造成应保人员未得到保障,不用保的人员得到保障,损害了贫困者的利益。

三、对策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低保标准低,覆盖面窄,最关键的是资金紧缺。为了保障大多数贫困人口的生活,县乡两级财政部门应在根据税费改革后的财政状况,把低保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可以从民间筹措资金,建立农村低保基金;二是争取市级财政对贫困县拨付更多的低保资金;三是争取国家和省级的财政补助。

(二)大力推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低保制度的实践证明,仅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很难满足贫困居民的多种需求的,因为低保制度本身只能保障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果不加强配套的救助措施和优惠政策,保障对象还是很难摆脱贫困状态。n县是贫困县,贫困面积广、程度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标准低。鉴于此,在低保工作中,尤其在农村的低保工作中,有必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并大力推动其落实。

(三)加强社会监督,完善工作运行体系。在低保工作中要走群众路线,加强群众对低保工作的监督力度,使“一评、二审、三公示”真正落到实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视群众反映的情况,加强调查,做到低保人员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同时,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对家庭收入和财产要严格进行调查,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的程序,保证困难人员能够随时申请、随时审核,提高审批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动态管理。

(四)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夯实低保工作基础。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经费不足,是低保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为适应低保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健全低保工作组织网,在充实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注重乡镇一级低保工作机构的建立和完善,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二是要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经费问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保证低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对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进行低保政策法规、管理服务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服务意识。

(五)加大对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首先要提高干部意识,干部要正确认识低保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低保政策,让低保政策家喻户晓,便于有效监督低保政策的实施。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5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27-02

1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状况

据1988年统计(下同),中国乡镇企业是分别由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建筑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商业、饮食业构成,而工业企业的产值占到70%以上,是主要组成都分,也是主要环境污染源。

中国乡镇工业数量巨大,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乡镇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

从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两个方面(1978-1988年)的环境经济损失动态分析表明:其经济损失自1978年来是逐年增加的,1985年前增加较慢,1985年后增长加快,至1988年乡镇工业污染经济损失累计达355亿元,年均约35.5亿元;乡镇企业生态破坏累计损失值达258亿元,年均约25.8亿元;合计累计713亿元,年均71.3亿元,为产值的10.16%,为总收入的10.77%,为利税的79.79%。

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一跃成为振兴我国经济的生力军,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有力地促使了农民生活富裕起来。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少,规模小,生产工艺简单,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危害到人民生命健康,最终影响了自身及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改善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实现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2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

2.1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现状

乡镇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大部分地区在乡镇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以较快速度增加,有的甚至以产值或产值增长相同的速度增加。从全国废水排放趋势来看,每5年增加1倍,到2000年已占全国废水排放量的50%左右。从水质污染趋势看,2000年我国约有一半的省市区会产生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其中,京、津地区,将达到江、浙、沪一带的水平。尤其是2003年以后,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受周边乡镇企业污染严重,虽经过多次强制治理和整顿,环境污染越来越突出。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七大水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已占26%,国家重点监控的9大湖泊中整体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就达7个。五类水意味着已不能和人体接触,而劣五类水则丧失基本生态功能。2007年5月由于太湖湖体污染加重,湖体生态结构受到破坏,蓝藻占绝对优势,最高时约占藻类总量的94%,发生大面积水华,严重影响了周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严重影响了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乡镇企业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同类指标的比重最大,这些究其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设备除尘率低,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低,以及大量废气无组织排放等原因造成。例如乡镇企业中的小型砖瓦厂、琉璃厂、包装厂、造纸厂等,这些类企业普遍存在无组织排放,除尘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乡镇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乡镇企业的噪声污染主要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目前很多地区的噪音都超过了标准分贝,有很大一部分乡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有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机械加工企业、以及工厂锅炉房的引风排风机都容易引发噪声污染。

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按目前的技术进步、控制污染水平和农村环境管理状况,则未来它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影响,将是巨大的。

2.2乡镇企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希望的是小投入大回报,利用逃避污染治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乡镇领导的环保意识不强,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2)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大部分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粗放式经营,能耗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生产短期化。因此,大部分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肆意排放污染物,造成超标排污,污染环境。

(3)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在处理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政府经常采用的关闭乡镇企业的办法。企业往往象征性地停产一段时间,不久重新开业。

(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受经济实力所控,多分布于小河、小溪、池塘附近,取水、排水往往为同一水源,形成污染循环,污染源的分散性,同时也增加了控制污染的难度,不利于集中管理。

3促使乡镇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3.1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由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滞后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立法有差距,所以国家抓紧制定“全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规”等类似法律法规,面对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念,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是当务之急。

在目前环境的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环境立法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达到立法范围的创新,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它不仅要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充分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特别是重点要尽量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上,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3.2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规划和布局

企业从落地到建设必须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乡镇企业也是一样,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运用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解决企业的环境问题,大力推广乡镇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等,除了对每一个企业进行环评和监控,还要针对乡镇企业特点进行区域环评和监控,在环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环境发展存在四个不适应:环境规划与集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与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速度不相适应、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经济建设的资金规模不相适应、环境管理力量及其执法力度与面广、量大的乡镇企业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刻不容缓。(1)解决好污染大户的问题。充分利用当前全国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机,对现有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进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调整工作。(2)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再次,建立、健全乡(镇)政府、乡镇企业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建设,实现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养一批强有力的环保执法监督队伍。

3.3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

清洁生产作为国际上最新推出的工业生产发展模式。在现阶段,推广清洁生产,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在乡镇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最主要的就是加大清洁生产工作的行政管理力度,以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乡镇企业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构,培训人员、建立队伍、试点示范,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建立比较完善清洁生产的管理,是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与此有关的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该项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清洁生产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有效的降低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危害范围和程度。

3.4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结合我市实际,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因而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1)建立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为增强部门落实环保分工负责的意识,应建立责任目标,年度考核,表彰惩处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2)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和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3)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监管,定期抽查其排污状况,重点从源头进行整治。如实现了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另外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可持续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4)推广使用优质新兴能源,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3.5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

提高乡镇企业、居民的环保意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落实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向乡镇各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但是,地区发展差异和环保意识的不普及造成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6

[关键词]乡镇基层;经济管理;风险途径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迅猛,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很多地区的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中问题较为突出,其中管理方式的传统性,管理思想的落后等严重地影响了基层经济管理的效果,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不相协调的现象。因此,在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认清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准确地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对降低风险的危害性,保证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1.1风险防范意识较低

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受地域、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居民的综合素质较为欠缺,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很多乡镇的经济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很不到位,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更低。同时,基层地区固有的人情社会等,导致他们存在着认人不认事的现象,很多工作人员为了人情世故,亲人朋友会不顾法律和规矩故意犯错,与乡镇基层经济管理的要求极为不符。同时,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具有内生性、潜伏性和传递性等特点,而基层市场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多变性,会导致一旦出现经济风险就会快速地传递到整个乡镇甚至影响到上层。而乡镇基层经济管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导致他们没有及时对经济风险进行预警和防治,给乡镇基层经济建设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1.2风险防范方法陈旧

由于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风险防范的不重视,导致基层的风险防范也存在着非常落后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乡镇基层经济风险防范工作的有效开展。比如,目前很多乡镇基层地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经济管理人员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对经济风险进行预测,致使即使出现了经济风险也无法快速地采取规避的措施,从而给乡镇经济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另外,在部分乡镇地区经济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素养较低,不会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经济资本的计算,仍然采取传统的人工统计方式,不仅降低了经济管理的效率,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导致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也无法保证。

2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风险的防控方法分析

2.1强化乡镇基层经济风险的防范意识

首先,乡镇基层单位要定期性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会议,并组织风险防范的相关培训活动,使风险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能够掌握风险防范相关的知识及技能,提高他们的风险发现及防范水平,明确风险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利害关系。其次,基层经济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加强风险防范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力,保证在发现风险之后有能力对风险进行分析,并能够及时地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将风险带来的隐患控制到最低。最后,加强对基层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个乡镇基层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经济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的方式,淘汰与岗位要求不符合的、能力不过关的人员。同时,还要建立起基层经济管理人员的招聘与选拔制度,聘用高质量人才开展经济风险管理工作。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乡镇基层要争取应用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实现基层经济活动的动态化管理。

2.2提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

提升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有利于准确地规避经济风险,确保基层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乡镇基层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台账登记和会计制度的方式进行,但是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对其中的规章制度进行落实,并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由于目前很多乡镇基层地区缺乏专业性质的人才,所以可以应用人才选聘机制,挖掘与应用高素质人才。同时,必须要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强化,要保证基层各类固定资产原始单据的规范性,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管,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固定资产的转让、出售等工作,尽最大努力地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维护人民利益,坚持民主决策

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能将决定权全部交给领导者,而是要坚持民主决策,要秉承着民主协商和决策的原则开展工作,这将对规避基层经济管理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基层经济工作进行决策时,由多方共同发表意见,最后决策,能够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体现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决策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坚决抵制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只有坚持民主决策,才能够避免其中的风险,才能够提高决策的精准性,才能够使决策真正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2.4推进产权改革制度的顺利进行

产权改革制度的推进也是规避基层经济管理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因为乡镇基层只有建立起明确的产权改革制度,使产权明确清晰,使政企分开管理,使权责明确,坚持民主管理,才能够建立起新型的经济组织,才能够保证基层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推进乡镇基层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能够利用产权制度对基层经济管理中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能够提升乡镇基层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实现集体资产利益的最大化。

2.5深化基层经济审计监督工作的落实

此项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利用乡镇基层的基本经济单位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审计、监管和管理。主要的监督内容是保证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不能有违规行为,对损害集体利益的个人或者集体行为要严格地惩处。同时,要将审计与监督工作落实到基层经济管理工作中去,此时基层经济单位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对各级经济管理人员及下级组织进行严格地审计,对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进行排查,从而有效地控制乡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的风险问题。试想,如果乡镇基层经济审计与监督工作缺失,必然会导致出现延续权利监督的现象,而在权利体系下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现象的。而当前很多乡镇基层审计监督工作的缺失及力度不够,是制约经济管理风险存在的重要问题,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7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民解困”工作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乡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乡镇社会救助体系。

(二)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社会救助工作规划和措施,发挥好主体作用,搞好统筹,协调和宣传,形成合力。二是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具体实施中,实行不同的救助标准,对“三无”对象、困难残疾人实行政策倾斜。三是依法救助,管理规范。救助工作要依法行政,规范有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四是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促进乡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发展。

二、建立健全各项救助制度

(一)建立健全乡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根据物价上涨指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通过科学测算,实事求是地调整保障标准,做到既能满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二要积极推行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大病、重残、单亲家庭、子女上学等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政策倾斜,适当提高救助水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停止其低保待遇。要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各县区要在月底前由政府出台《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实施乡镇低保一体化。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妥善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来源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供养的保障机制。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模建院供养,争取用5年时间把所有的以乡镇为单位的敬老院改造成区域性的老人供养中心,努力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保障水平。

(三)全面实施乡镇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积极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解决医疗难的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进度,公正合理地确定医疗救助对象,使患有重大疾病的特困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各县区要在年底前出台城镇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办法或实施意见。

(四)逐步完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城镇最低生活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住房补贴为主,实物配租、核减租金为辅。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稳定规范的住房保障资金来源,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住房保障事业进行捐赠。为城镇居民提供住房保障的同时,力争每年帮助农村特困群众建设和维修一批住房,逐步缓解住房困难。

(五)大力开展乡镇教育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使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子女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贫困生生活费)对乡镇高中教育阶段特困家庭子女就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其困难程度,给予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救助,指导和监督学校减免费用,使特困家庭的子女能够得到正常的教育。继续做好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慈善捐助等专项救助工作。积极实施勤工助学和爱心助学等资助措施,帮助贫困子女完成学业。

(六)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法律援助,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七)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加强低保和就业服务政策的有机衔接。鼓励和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将享受低保的城镇失业人员纳入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扶持范围,帮助他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城镇特困家庭有就业能力的人员优先提供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协助他落实再就业帮扶政策;每年安排百名以上农村贫困生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推荐他尽快就业;对贫困家庭的劳务输出人员适当补贴首次前往务工地的路费,鼓励他向非农业转移。

(八)建立应急救助机制。一是做好突发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工作。并吸收社会捐款,主要用于解决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天灾人祸造成家庭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已经得到援助、但仍十分困难的乡镇低保对象和虽然不符合低保条件,但确因上述原因造成困难的边缘户”家庭。二是做好重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工作,制定工作预案,灾害发生后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确保灾民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组织好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九)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扶、捐助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并形成制度;积极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实现捐助活动经常化;组织广泛的社会互助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三、加强领导。

(一)建立政府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为使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健康发展,市政府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由民政、财政、卫生、房管、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审计、监察等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秦皇岛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乡镇低保、五保供养、乡镇医疗救助、灾民救助和综合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卫生部门负责相关医疗费用减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房管部门负责困难群众的住房援助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司法部门负责法律援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业援助;审计、监察部门负责救助款物的审计监察工作。

(二)落实社会救助工作所必需的编制人员。工作量急剧大量增加,原有的机构人员已远不能适应救助工作需求。对社会救助工作必需的机构、人员,各级编制部门应视情研究解决。要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选配优秀干部充实到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网络系统,及时准确地汇集乡镇各类困难群众的信息,为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8

民政工作的重心和落脚点在基层,服务对象在基层,归宿在基层。乡镇民政机构直接身处民政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每个困难群众,民政的各项任务、法规政策都要靠基层民政机构去贯彻执行,是反映党和政府执政形象的前沿窗口。因此,乡镇民政工作机构的健全与否,工作力量的强弱,工作运转的好坏直接关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与否,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乡镇民政机构建设对整个民政工作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机构建设,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中,我对全县乡镇民政机构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就调查的相关情况及建议提出来,仅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县乡镇民政机构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全县辖12个乡镇、186个村、7个居委会、38.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18万人。全县总面积242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0.77万亩,土地构成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库、坝区于一体的山区农业县。

20xx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内设机构就只有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三大办”了,12个乡镇民政办其中6个归口社会事务办、5个归口经济发展办、1个归口人武部管理,乡镇民政办在名义上已不存在了。12个乡镇现有专兼职民政干部23人,办公室21间,10个乡镇配有电脑15台,8个乡镇配有固定电话。

截止20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民政对象29800人(不含因灾救助对象、婚姻登记对象、社团民间组织对象等),其中城乡低保对象22077人(城市低保3636户7449人、农村低保6362户14628人),农村五保对象2077人,优抚对象2934人,其它对象2712人。

1、基层民政工作办公条件有所改善。20xx年县民政局投资9万多元,为12个乡镇民政办和3个县城社区居委会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提高了办事效率;20xx年县民政局投资2万多元,帮助各乡镇民政办建立了高标准的城乡低保宣传公示专栏,及时公布民政政策和公示社会救助对象情况,提高了民政工作透明度。

2、乡镇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比较重视。乡镇民政机构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县民政局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乡镇工作制度,每个班子成员不定期地与所联系乡镇衔接工作,并对乡镇民政业务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办。全县大多数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并将民政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及时研究部署、安排落实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了民政各项政策及时有效的落实。

3、乡镇民政工作考核制度逐步走向规范。县民政局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逐年修订《乡镇民政工作目标管理及实绩考核评价办法》,从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事务、老龄工作、基层政权、信息调研、稳定、财务统计等十个方面对乡镇民政工作进行规范和考核,有效地促进了民政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4、基层民政干部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县民政局建立了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和适时组织培训。每年年初和年终都要召开全县民政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适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典型,开阔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眼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乡镇民政机构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我县基层民政机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感到目前基层民政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乡镇民政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一是乡镇民政机构设置不规范。乡镇民政机构建设与职能要求不相适应,编制结构与职能作用不相适应,工作运转不畅。民政工作是一项群众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无论上至中央,下到地方,还是各级民政部门出台的法规政策、办法措施,最终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实际上都取决于乡镇第一线的民政机构和民政干部,从而也就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的局面。然而近年来,虽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基层民政机构的建设不但没能得到同步发展,相反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就我县来讲,乡镇民政部门机构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各乡镇虽然有主管民政工作的人员,实行独立办公,但自从20xx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民政办就不存在了,有的归口社会事务办,有的归口经济发展办,还有的归口人武部管理,这样的归口也只是名义上的归口,实际上民政工作与这些归口部门的业务工作没有关系和联系,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张皮”,徒有虚名,乡镇民政工作处于“机构无帽子,门口无牌子”的状况,民政办已只是一个口头称呼而已,上级民政部门下发文件、指导工作不知到底该对哪个办,对民政办没有这个机构了,对社会事务办有的又不管民政工作业务,何况还有的在经济发展办或人武部管辖。因基层机构存在一定问题,基层民政工作的管理职能实际上已处于弱化趋势。

二是人事管理体制不顺。乡镇民政干部人事关系隶属乡镇,绝大多数乡镇任免民政干部,不需要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也不考虑民政业务工作的性质,随意地过于频繁地变动民政干部,全县23个民政干部其中从事民政工作一年以下的有8人,再加上民政干部兼任多项工作,其中有15人兼职其他工作,有兼任残联助理的,有兼任扶贫助理的,还有兼任人武部干事、工会干事的。由于乡镇民政机构设置不规范,因此在民政干部的职务任命上也是“五花八门”,23人中有12人任民政助理,4人任民政干事,1人任社会事务办副主任,1人任民政办副主任,3人任残联助理,1人任残联干事,1人任民政出纳。除兼职外,绝大多数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还要包村驻点,完成中心工作任务和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工作,从而导致有些民政干部无法用主要精力去做好民政本职工作。

三是少数乡镇领导对民政工作重视不够。乡镇民政工作线长面广,任务繁重,政策性强,许多工作都关系到基层群众特别是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责任重大,利益悠关。但由于民政工作不像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那样拥有“一票否决权”,因此,个别乡镇只是把民政工作当成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搭头”,少数分管领导很少用主要精力来研究民政工作,对民政业务和民政政策不熟悉,亲自指导督办落实民政工作的力度不够,对乡镇民政干部关心不够,甚至有极少数乡镇领导干部认为民政工作无非就是“发发钱”,是软任务不是硬指标。何况民政资金都是必须到人到户的,政府用不了,干部拿不到,政府只有付出,没有收入,无利可图,只要民政干部“摆平”了就行了。只有到了有灾情发生或优抚对象、困难群众上访要解决问题时才想到民政工作,才体会到民政工作的重要性。

2、乡镇民政干部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一是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目前我县乡镇民政干部共有23人,平均每个乡镇1.9人,其中3人的2个乡镇,2人的7个乡镇,1人的3个乡镇,而全县民政服务对象共有29800人,仅农村低保对象就比20xx年增了6倍,城市低保对象增了47%。民政对象增多了,民政干部却减少了。20xx年全县14个乡镇合并为12个乡镇时共配有28名乡镇民政干部,现在却只有23人了,工作力量显得非常薄弱。按照每万人配备1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的规定,我县尚缺乡镇民政干部16人。乡镇民政工作千头万绪,民政对象数量多、情况复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不仅有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区划地名、城乡低保、五保孤儿等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而且有老龄事务、婚姻管理、收养登记等社会事务工作,还有村务公开、社区建设、村民自治等基层政权建设,以及接待处理、政策咨询等等,这些都是从上到下民政部门职能范围的工作,如此多的重要任务仅仅落在1至2个民政干部肩上,并且有的还是兼职,其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受工作人员职数、素质和工作精力的局限,如村民自治换届选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城乡社区建设等,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基本上无精力去抓,也无能力去抓。

二是乡镇民政干部年龄结构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近年来,乡镇虽然在民政办工作人员的年轻化上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总体来看年龄结构还是明显偏老。我县23名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45.8岁,其中45岁以上的14人;55岁以上接近退休年龄的就有6人;从事民政工作10年以上的有4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3%。民政工作的重心在千家万户,民政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结构偏低,对民政工作全局性把握和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对民政业务新技能掌握不到位,工作的进取心、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明显缺乏,年龄的偏大已使他们在一些工作上往往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如在查灾核灾、城乡低保入户核查工作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资金发放检查监督上难以到位,在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缺乏有力检查指导,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到了基层时有打折扣的现象等。

三是部分乡镇民政干部业务知识老化。少数乡镇民政工作人员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不够,思路不多、方法不活、凭老经验办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工作之中的情况下,其陈旧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明显不符合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工作跟不上节奏,效率低下。有些乡镇还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原任职于乡镇党、政、人大领导班子成员退居二线的,有的已接近离岗退休年龄,被安排到民政工作岗位上,作为休闲式、过渡型、照顾性的安排,按说这些老同志组织领导能力非常强,工作经验也非常丰富,民政工作在他们手中应该是“小菜一碟”,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系统正规的民政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对新形势下的基层民政业务生疏,对众多而复杂的民政政策也一时难以弄通弄懂,因此高标准地完成各项民政工作显得有些吃力,这也是制约乡镇民政工作的一个瓶颈。

3、乡镇民政机构工作经费明显不足

一是乡镇民政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民政机构工作环境与其它部门相比,差距比较明显,如在软硬件上与乡镇计生办相比,工作的对象都是广大百姓,民政工作的范围、内容比计生办更多、更杂,但在办公设施配备上差距非常大。12个乡镇民政机构办公用电脑基本上还是20xx年县民政局用工作经费给乡镇配的,目前已有2个乡镇电脑坏了无力再配,有4个乡镇民政没有固定电话(上报灾情就不能保证)。由于民政机构没有收费项目,民政系统掌握的资金虽然不少,但所有资金都是必须发放给民政对象,一分一厘都不能挪用的,工作经费只能全靠财政拨款。工作经费不足是乡镇民政机构最普遍、最头疼的事,民政各项工作如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灾情损失核查、民房恢复重建、优抚等对象摸底、核实上报、建卡建档、调查等都离不开工作经费的保障。民政工作特点,决定了民政干部必须经常走村串户了解贫困群众的困难情况,深入到实地核查灾情,到村督促民政政策的落实,因经费问题,部分乡镇在交通用车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部分乡镇民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接待费、电话费、车船住宿费、印制表格资料费等,有的靠民政干部自己想办法解决。工作条件和工作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民政高效快捷地履行民政工作职能。

二是基层民政干部的待遇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民政干部直接面对和经常接触的对象都是一些特殊群体,有的是痴、呆、傻或重度精神病人,他们有的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有的是各类传染病人(如结核、肝炎、以及外来的麻疯病等),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就必须深入到户、见到本人、弄清实情,一旦发生灾情总是民政干部最先到现场,因此乡镇民政干部承担的自身安全风险要比其他干部多得多,爬山涉水的路比其他干部多,穿破的鞋子要比其他干部多,而他们没有特殊的保护,没有特殊的津补贴,原来曾享受过的雨具费也被取消了,诸如这些他们虽然没有怨言,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的建议

为了全面推进基层民政工作的协调发展,大力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充实配强基层民政工作队伍,已是一个不容回避、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全面规范基层民政机构建设。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困难群体的高度重视和民政职能的增加,乡镇的民政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为使基层民政工作更加适应新时期的特点、任务、要求,建议上级党委、政府(因县及县以下没有乡镇机构设置决定权)应结合基层民政工作的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乡镇民政机构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乡镇民政机构名称、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场所设施、规章制度等予以重新明确规定,确保乡镇民政机构建设重新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借鉴外地的经验,建议在乡镇设置独立的民政办或民政所(不归口其他办管理),使乡镇民政机构“名正言顺”,人员配备应包括政府安排从事民政工作的干部和聘请的低保专干,在村(居)委会配备一名民政工作协管员,构建覆盖所有村(居)委会的基层民政工作网络,确保基层民政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盲点。

县委、县政府要把乡镇民政工作统一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的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进行考核,推动乡镇党委、政府把民政这一事关民生的实事抓实抓好。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给乡镇民政工作应有的地位,应定期听取民政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基层民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管民政工作的乡镇领导至少应用50%以上精力指导和研究民政工作。

2、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乡镇民政机构人员。对乡镇民政机构人员的管理,建议参照乡镇财政、林业、国土、司法等部门的管理体制,由县级民政部门归口直接管理,至少也应由县民政局和乡镇党委政府实行双重管理,乡镇民政机构负责人的任免须征得县民政局的同意,民政工作人员的调整应报县民政局备案。按有关规定乡镇民政机构人员应按“总人口的万分之一”配备,建议按所在乡镇管辖的人口来设定民政机构工作人员职数,合理解决因工作量大与工作人员少这个长期以来存在的矛盾。要尽量减少乡镇民政工作人员的兼职,切实保证有足够的民政工作力量办民政事,民政工作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办民政事。

同时,由于民政工作的落脚点在千家万户,民政工作人员需要经常下基层,走村串户,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辛苦,年纪大了、身体差了不仅力不从心,而且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因此,建议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应逐步年轻化,要改变过去因年龄大由其它岗位上而照顾性地调整到民政岗位上等退休的现象,建议女年满50、男年满55岁的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就应及时调整到其它岗位;随时将不胜任、不适应民政工作的干部调离民政岗位,从而使基层民政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创新和活力。

3、改善基层民政工作环境,解决工作经费和政治生活待遇。长期以来,基层民政工作虽然在服务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因民政工作出不了经济效益、出不了政绩,不能挣钱,只会花钱,每年花费相当数额的救灾救济、扶困救助资金却看不到成效,有时甚至会出现发下去的资金越多,救助的面越大,矛盾就越多,上访的更多,民政干部挨骂受气的也就越多的现象,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民政干部提出民政工作“搞腻了”,有的主动要求换岗。由此可以看出,基层民政工作的地位不高,加之办公室条件、工作环境不是很好,经费缺乏,人手紧张,年龄偏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民政工作的发展进步。

建议县乡镇党委、政府应重视基层民政办公条件的改善,切实解决好乡镇民政机构必须的工作经费、办公设施设备和基层民政干部应有的政治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民政干部的地位与自信。县、乡镇财政应将基层民政工作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乡镇政府应为基层民政机构安排独立的办公室,优先配齐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优先保证进村入户用车,并付予其一定的工作经费使用自。鉴于民政工作的特殊性和辛苦程度,建议给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发放一定的岗位津贴或补助,解决他们的交通、雨具及出差等费用。对那些长期扎根乡镇民政岗位,兢兢业业为民政对象服务的乡镇民政干部,要优先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只有这样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工作起来才会有信心,才能在工作中创造佳绩。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9

---加强低保工作监管的思考

最低生活保障是党和政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而作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低保工作进一步加强,确定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以强化责任为主线,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方针,完善法规政策,严格规范管理,努力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低保工作格局。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部分镇(街)、部分干部执行低保政策走样,“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加强低保工作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低保工作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低保工作监管是贯彻十精神的具体举措。民政部门是政府管理有关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而低保工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报告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低保工作监管是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具体举措,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着力提高低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努力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城乡低保工作格局。优化低保审核审批程序,强化流程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确保党的十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低保工作监管是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迫切需要。城乡低保制度是保障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是一件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也是一件给困难群众雪中送炭的实事。做好城乡低保工作监督检查,将低保资金用在最贫困的地方、及时足额发放到最困难群众的手中是城乡低保制度最核心的要求,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和政治任务。只有将城乡低保工作做细做实,才能做到替百姓着想,为群众解忧,困难群众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根本保障,维护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落到实处。所以迫切需要对低保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三)加强低保工作监管是构建民政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惩治和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报告再次重申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加强低保工作的监督管理,可以有效地遏制民政系统违法违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腐败的发生,促进低保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实现“阳光低保”。

二、当前低保工作主要存在“四不到位”

低保工作总体规范有序,但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低保申请程序、享受低保的条件、审批办法不了解,甚至认为低保有名额限制,只有老弱病残、无儿无女的人才能享受低保,而不知道低保的唯一“度量尺”是家庭收入,更不知道我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多少。

(二)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干部的认识不足。镇(街)政府由于经济工作任务繁重,低保工作重视程度相对减弱。如:城乡低保核查要求做到“人人见面,家家登门”,部份镇(街)由于受其他工作的冲击,工作打折扣,只由村居干部采取局部调整、个别调整甚至是不调整。二是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一种畸形的攀比心理在作怪。部分群众存一种“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的心理,甚至认为吃了低保是有关系有人缘的体现,所以出现了无论困难与否都千方百计想吃低保,一旦自己不如愿就上访,甚至不通过调查了解、不明真相“见到封皮就是信”、兴风作浪,不实事求是反映问题。

(三)公示程序不到位。按照《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规定,低保的审批应遵循“九步流程”,实行“三榜”公示。但在评审和张榜公示的操作中,部分村(居)委会程序关未到位,没有按照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的要求确定低保对象,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权力优亲厚友,导致“权力保、人情保、关系保”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上访现象时有发生。

(四)审核把关不到位。少数申报对象提供的申报材料不真实,隐瞒家庭收入,部分家庭隐性收入未能及时发现,村、镇干部入户调查“走过场”,导致少数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享受低保,而一些真正困难家庭未能享受低保待遇,群众认为低保不公平。

三、加强低保工作监管应着力抓好“三项制度”落实

(一)落实低保工作责任制

要按照《低保条例》规定,从下至上明确村(居、社)、镇(街道)、县民政局的责任。

1、村(居、社)责任。一是村(居、社)应负责对申请人家庭经济情况、实际生活水平、身体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在村(居)民小组召开听证评议会,邀请城乡低保义务监督员参加;评议结果张榜公示7天,接收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提出初步意见报镇(街)审核。二是按照aBC三类对城乡低保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分别进行年度、半年、季度入户核查,入户核查面达到100%。三是设置固定的城乡低保公示栏,按照规定将镇(街)评议结果、审核审批结果再次公示7天,并常年公示相关城乡低保政策、办理程序、享受城乡低保待遇家庭基本信息等。四是负责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学习和公益劳动,对其宣传和讲解城乡低保政策。五是做好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张榜公示等环节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

2、镇(街)责任。一是负责本辖区城乡低保工作的管理和审核,指导和监督村(居)委会城乡低保工作,做好对村(居)城乡低保工作的考核。二是负责城乡低保的申请受理,全程参与对申请对象的入户调查、听证评议、张榜公示。三是对申请对象进行集体审核,将审核意见报区民政局审批。四是每年对已享受城乡低保的对象进行入户核查,入户率要达到100%。五是对上访人、举报人承担首问告知、登记责任,署名举报的,要将处理意见书面告知上访人或举报人,并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六是做好申请审批、资金发放、动态监督等每个环节资料的相关档案管理工作。

3、县民政局责任。一是负责全县城乡低保的管理审批、指导、监督、检查和对镇(街)城乡低保的考核。二是每年按不少于30%的比例抽查、复审每个镇(街)城乡低保对象。三是对上访人、举报人承担首问告知、登记责任,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署名举报的,要将处理意见书面告知上访人或举报人。四是做好城乡低保信息数据库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送各种表册和相关资料。五是定期对基层城乡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健全低保监督新机制

1、建立低保工作督察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督察室牵头,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对每个镇(街)城乡低保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进行督查。重点督查城乡低保政策的宣传培训、入户调查、听证评议、张榜公示等情况,以及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等情况。专项督查工作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一次,督查结果全县通报,纳入镇(街)和部门党风廉政工作考核。

2、建立低保有奖举报制度。要结合工作实际,出台《城乡低保有奖举报办法》,在县纪委监察局、县民政局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对举报查证属实的,县民政局应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奖励资金由县财政局据实安排。对经举报被取消城乡低保资格的人员,设立“曝光台”、公布栏,公开举报查处情况,并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防止打击报复。

3、建立低保义务监督员监督机制。一是县民政局要聘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等担任低保义务监督员,建立定期不定期的巡查机制,负责检查监督全县城乡低保的审查、审核、审批、公示等核心环节。二是镇(街道)要按照要求聘请相应的城乡低保义务监督员,纳入行风评议的重要内容,对辖区内的城乡低保工作进行监督。三是各村(居、社)选取5至10名政治素质好、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熟悉村(居)情况的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城乡低保的义务监督员,全程监督城乡低保工作。县政府在每年民政工作会上对工作积极、有突出贡献的监督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乡镇低保工作制度篇10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污染对策

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给环境、生态、健康等方面带来了区域性的、迅猛的冲击和压力,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领域、新的课题。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探讨切实可行、有效的区域、综合防治对策。

1乡镇企业污染现状及特点

1.1污染量大,增长迅速

据1997年公布的《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公报》显示,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即全国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达到了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的1/5~1/3。

1.2造成的污染损失严重

从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与全国工业污染总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06,1985年为0.1,1988年为0.2,至2000年达0.32以上;从乡镇企业生态破坏损失值与全国生态损失值之比看,1978年为0.11,1983年为0.14,1988年达0.37,2000年将0.50以上。至2000年全国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环境经济损失中约有近一半是乡镇工业造成的。

1.3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业污染占很大比重

由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造纸、纺织、煤炭采选、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有很大比重,使乡镇工业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1.4中西部乡镇企业污染程度较重

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起点低、起步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均不如东部地区,污染水平也比东部地区明显高。资料显示,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的产值仅为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2.4%,但污染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却占到60.3%。

2乡镇企业环境治理对策及建议

2.1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源中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炼、小电镀、土焦、土硫磺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这些企业产值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控制住这些企业污染的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乡镇企业的污染。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抑制重污染的行业和产品的发展。这要作为有效控制乡镇工业污染、提高其经济效益、保障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2加强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

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是降低企业效益、扩大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和适当集中,有计划地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对企业污染采取分散处理与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居民区、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周围建立有污染的企业。

2.3大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

要引导乡镇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推行集约化经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对于新建企业,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工艺,减少每个生产环节的污染物排放,对污染实行全过程控制。对于老企业,要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以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要积极研制开发污染处理技术,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实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督管理

首先要根据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实行分区域管理,对东、中、西部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措施。例如,对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应与城市企业同样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集中控制、限期治理等制度措施,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环境标准;对中部地区,重点控制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行业的发展,认真抓好工业的合理布局;对西部地区,重点引导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注意采用适用技术,特别注意避免对水源的污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县、乡(镇)政府的环境目标责任制度和县、乡(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切实把农村生态保护和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纳入各县、乡(镇)政府的工作日程。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及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乡镇一级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乡镇一级的环境监督管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3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