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27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1

关键词:VR;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教学策略

2015年,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中国全面开启了互联网生产生活模式。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自2003年创立的淘宝电商模式颠覆了亿万国人的消费习惯,便捷的互联网商业对传统的商业实体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全球范围的零售大洗牌正在上演,关店潮中不乏Zegna、prada、玛莎百货等国际品牌的身影。然而就在各种形式雷同的网购站点蜂拥而出的时候,马云却又提出了一种VR购物模式,即使用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将10亿商品在虚拟环境中1∶1复原,通过tmC三维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消费者的动作并触发虚拟环境的反馈,最终实现虚拟现实中的互动。该计划被命为“造物神”buy+计划,并于2016年8月在天猫网站上线试运营。

一、展示市场的发展趋势

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脑运行经过多媒体展示的立体信息传播技术,简称“VR技术”[2],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延伸到工业、商业、娱乐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马云的“Buy+计划”是将VR技术引入了互联网商业领域,希望借助逼真的三维建模技术弥补二维图片展示的缺陷。该计划预示着传统实体商店末日的到来,新一轮关店潮又将爆发,环境设计专业所对应的商业展示设计市场也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危机。然而危机并不代表消亡,在新的消费形式下展示设计模式必须进行转变,由线下的实体店铺设计转为线上的虚拟空间展示形式,以适应马云“造物神”计划可能带来的新一轮消费市场需求。未来的市场变化方向已经明确,实体店数量锐减,在VR技术的推广下大量的虚拟空间展示活动即将出现,当今社会急需具有虚拟场景设计能力的展示设计师。因此,高校展示设计教育需要顺应市场的变化,突破以往仅注重形式与自我表现的狭隘视觉,在教学中植入互联网、交互设计等理念,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未来的互联网生存环境,提高自身设计能力,成为一名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展示设计师。

二、《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局限

(一)教学内容的陈旧与滞后

展示设计是一个以空间环境设计为载体,同时融合产品结构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新媒体设计和营销活动策划在内等多个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构筑而成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设计学科,源自在生存与安全的需求下生物本能的一种沟通手段[3]。因此,展示设计的前沿性和综合性特质要求设计师具有不断充实其思想内涵,并能完全彰显现代人的社会归属、尊严与自我实现等活动的能力。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瞬息万变,刹那间的变化就会令人措手不及。在互联网、大数据当道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亦然改变,科学界、教育界专家们的预见及应对能力极其迅速,研究并总结出相关策略及发展方向。但前沿知识传播到基层教育领域,则出现滞后、断层、理解片面等现象,相应的教材编写也未能及时跟上,大部分《展示设计》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仍以室内设计或建筑室内方向课的形式开设,教学内容多停留在室内展厅或室外展位等范畴,所谓虚拟现实展示方面的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对虚拟现实技术仅有一个概念性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滞后及相关辅助课程的缺失

我国的课程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借助黑板、多媒体、教材等反复讲解知识点,学生以记笔记等形式被动地接收知识。这种教育方式机械而非高效,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调动。然而展示设计提倡的就是一种在体验与互动中传播信息,充分调动观者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而讲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展示的行为。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更应该提倡游戏、互动、娱乐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接收信息的情绪,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通过互动展示获得信息的优势。传统的展示设计活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物品陈列、空间规划、平面布置和灯光控制等方式,集中地向观众传递大量信息。设计师多站在主办方的角度考虑如何把商品展示给客人,大部分客户还是以客人的身份进入展区来接受主办方单方面的信息传播,既定的主客关系使得客户的体验及消费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在虚拟店铺环境下,客人在没有店员及其他客人的干扰之下摇身变成主人,消费及体验的主动性与自由性加强。面对这种购物环境,营销、管理、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课程及教学内容极其重要,而这也正是当前《展示设计》教学普遍欠缺的环节。

(三)教师自身素质欠缺

在我国,《展示设计》课程主要隶属于环境设计专业,大多数展示设计教师的专业背景是环境设计。依据传统的展示教学模式,展示设计的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实体空间的造型形式、文化和美学法则,在符合建造技术、施工材料等因素限制的前提下追求奇特的造型与视觉冲击,因此在面对实体空间设计的教学经验丰富。然而相对于虚拟空间设计领域,环境设计教师的知识储备较薄弱,对市场现行互联网行业的运作模式了解欠缺,对数字媒体、信息技术、工业设计以及营销管理等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了解。(四)教学设备更新滞后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是自然环境效果,产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内容与人类发生自然交互。该技术依托于计算机科学、图形学、光学、声学等等学科,并综合图像显示技术、传感器技术、多媒体技术、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强大的硬、软件技术支撑,且市场更新速度极快。然而,我国各高校财政管理的方式具有其特殊性,学校设备的申请、报批、招标等环节复杂,影响到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VR趋势下《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虚拟现实技术

自2016年起在各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对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投资,有学者列出会被虚拟现实颠覆的10个行业有:游戏娱乐、影视视频、互动直播、电子商务、医疗保健、规划设计、社交、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等[4],不仅仅是电子商务,其他行业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虚拟展示的需求,未来的市场必将被该项技术所占领。面临市场即将发生的巨变,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拟从以下几点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一)理论课程内容的增加

美国科学家BurdeaG和philippeCoiffet在1993年提出,虚拟现实具有三个重要特性: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性(immersion)、想象性(i-magination)[4]。在VR环境下,《展示设计》的课程内容需要突破传统设计的局限,引入交互设计课程知识,讲授交互设计式数字产品、环境、系统和服务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设计行为”的能力。在空间训练教学环节中,突破实体三维空间的局限,将空间设计延展到更加广泛、更加多维的层面,甚至是精神空间层面。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所展示的基于心理学、建筑学、物理学等构建出来的梦境空间,以提高学生对虚拟空间的可变、多维、复杂及客观不存在性的设计与把控能力,以便设计出更具有沉浸感、想象力的空间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交互体验等实践课程内容的增加

打破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主动研究问题,大力推行互动开放、鼓励探索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涉及到虚拟数字技术、交互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教师应拓展整体教学的互动性与开放性,在课堂上多开展与学生互动的活动。网络报道: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课教师紧扣当代年轻人最热衷的娱乐与交流方式,借助手机公众号让学生在课堂上发送弹幕,通过课堂多媒体屏幕互动提问。在这种匿名的、非正式的环境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听课效率大大提高。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在课题项目的前期讨论环节中,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以吐槽的形式对自己所需要的体验提出要求,然后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进行检验与讨论。再借助网络媒体及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体验,更直观地了解互联网虚拟空间设计所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当然仅仅通过课堂体验肯定不够,必须安排一定的户外调研课时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寻找相关交互体验的实际案例,从切身体会,从实际体验中总结用户的体验愿景、需求以及遇到的干扰因素,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三)教师自身的学习以及多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必定是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工作,教师自身如果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发展趋势把握不足的话,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使之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因此,展示设计课程教师需要对自身进行观念的转变与知识的更新,自觉对市场新事物进行调研活动,尤其参与各种互联网相关行业模式运作的体验。积极邀请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进行跨专业、跨领域教学合作,开展行业间的探讨。只有让自身视野开阔起来,才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空间设计能力的优势,在交叉领域中寻找新的创新点,以便为学生传授最新最前沿的展示技术。

(四)增加实验设备,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工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早期启用于高职院校,现在也普遍被本科院校所采用。企业的盈利性目的使得他们具有较好的信息优势与适时更新设备、技术等优势,因此可以主动寻求有高度责任感和品牌意识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外实验合作平台,借助社会力量弥补设备技术更新滞后的不足。

(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科技是把双刃剑,VR作为一种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技术,成功地带动各行各业进行革命性的转变,逐渐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然而它的真实感、沉浸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形成的超现实主义空间,在某种情况下会让人产生未知的、难以控制的诱惑。虚拟世界在监督薄弱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成为无政府主义猖狂的摇篮,人类一旦被以“为主体追求无穷的快乐、最大的自由”[6]为载体的VR世界所控制,对个人的精神人格和社会的公共道德都是一种致命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设计观,教导学生绝对不能违背社会道德,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意图让用户产生精神依赖,违背人伦道德的违法项目。《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多种专业、跨越多个领域的设计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VR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虚拟空间展示成为当代展示设计所面临的新课题。高校展示设计专业教师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潜心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展示设计可能发生的多元变化,在向学生传递前沿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解读: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

[2]李湘德.“虚拟现实”与主体[J].科学学研究,2000,(9):101.

[3]傅昕.展示空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5.

[4]曹雨.虚拟现实,你不可不知的下一代计算平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7):196-200,43.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2

1分解意义

微视频成为各阶段教育机构教与学的重要资源,对推进教学改革的作用日益明显,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知识模块或知识点,需要按照一定的分解粒度对其进行有效的分解,这对微视频制作和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学习者快捷、系统地了解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过程中的关键点,帮助学习者快速分析问题、弄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为学习者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提供指引;另一方面微视频开发设计者能从知识体系上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讲解,便于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理解知识点。

2微视频知识模块分解策略

有人质疑,课程中的微视频会使原本系统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过度碎片化、随机化、简单化,他们认为粒度太小的知识点过于零碎,从而使得学习者不能够系统的学习,使得学习变得低能、弱智。也有人认为,微视频应该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和设计,不易追求“短、快、精”的特点。可见在分解知识点时掌握知识点的划分的方法和粒度对于保持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便于学习者能系统理解知识内容,满足快餐式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分解知识点时应遵循一定的策略。

(1)分解的知识点应遵循常规的学习原则和学习习惯;

(2)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或内在逻辑;

(3)保持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与一致性;

(4)分解的知识点能满足移动学习的实际需求,达到“短、快、精”的要求;

(5)分解的知识点要具有实际意义,避免过度零碎化;

(6)对于知识结构性强,知识粒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学主题单元)应注意知识点分解的耦合度。

二、微视频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每个微视频只能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教学主题单元进行设计,包括课程导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资源呈现、教学效果评价等。将如此多的信息融入到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中需要一定的设计策略,才能减少制作微视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吸引学习者持久的注意力,满足学习者的切实需要,增强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操作能力。本研究根据制作微视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如下策略:

(1)知识点微型化处理,精简教学内容,便于学习者自主学习;

(2)融入视频音频等媒体技术手段,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3)增加艺术表现力和情境感染力,融合学习者的感情;

(4)视频画面设计美观、操作规范,交互性强;

(5)考虑教学内容和媒体形式的设计,兼顾学习者的角度;

(6)以简洁创新的教学步调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微视频知识点分解和教学内容设计

以excel2010为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的操作技能型课程,其受众面极广,是各级各类学校必开课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因编者开发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但通常包括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excel电子表格。本个案选取《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中excel电子表格这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单元,分别介绍制作微视频初期知识点的分解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1知识模块分解

excel电子表格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理论知识部分较少、操作技能占较大的比重的特点,每个知识点之间无严密的逻辑性,耦合度低,其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与计算,制作图表和简单的数据库管理等。针对知识点松散耦合度的特点,本文选取excel电子表格中知识含量较多的“单元格编辑”和“工作表自动格式化”两个教学单元进行分解

2微视频的教学内容设计

微视频知识点的设计与对应的章节内容是紧密相关的,那么知识点分解后,如何较好地设计知识点的表现形式是制作微视频的一个关键环节。下面以excel电子表格中的“iF函数嵌套”为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1)实例化的课程导入。实例有利于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提前思考。如:某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向老师求助:“如何将数百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快速的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2)知识讲解时切入视频情境。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将操作要点和使用方法通过切入视频、课件、教案、练习等教学资源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在处理关键点增加不同的音效来吸引学生关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专题讲解与分析。根据课程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的逐步讲解“iF函数嵌套”中“三个参数”的操作要点和技巧,教师边教边演,边分析边操作。

(4)增加交互环节,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教师分析、讲解“iF函数嵌套”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对案例进行的操作,应安排学生在课堂中对案例即时操作练习,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5)课堂小结。主要回顾知识点,分析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注意的关键点。

(6)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安排课堂中练习题,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针对“iF函数嵌套”问题,本案例提供如下课后作业:“某电容器厂对不同日期生产不同型号的电容器进行抽样检查并获得产品的合格率,请根据合格率快速分为‘优等、中等、合格、次品’四个等级。”虽然微视频教学内容分解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关键的环节,但是教师的讲解对微视频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需要语言流畅,讲授速度控制得当,有利于学习者专心学习、集中精力紧跟教学内容的讲授、分析和演示。

四、结论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背景;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策略研究

众所周知的是,许多高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他们也都比较好动,对于课本中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许多学生不仅仅没有兴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些内容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为了更好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各个学校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的去认识并且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意识,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不断的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引进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尽快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1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到目前为止始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非常的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工具也只有黑板,久而久之,许多高中生就渐渐的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众所周知的是,高中化学内容不仅仅繁多复杂,而且枯燥无味,许多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乏味,并且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也比较复杂,学生无法正确的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内容,久而久之,许多高中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最后,尽管到目前为止,许多新型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但是,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不愿意使用新型多媒体,他们认为利用多媒体不仅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1.2教师与学生之间严重的缺乏互动:我们知道,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却始终无法认识到他们自身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例如,尽管有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已经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但是,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他们却不参与课堂互动,而是完全将课堂互动交给学生,他们认为课堂互动是学生用来缓解学习压力的主要方法,对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互动去浪费时间。并且许多教师的不愿意话费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这也是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无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有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讲解更多的内容,他们不愿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而将全部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讲解课本知识。

1.3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我们知道,许多高中生都是天玩,多动,不能有效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情中,所以,大部分高中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这种比较深奥的东西不感兴趣,很难集中注意力,这给老师的教学过程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兴趣是学习一件事情最大的助力,有了兴趣学再难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而没有兴趣,即使是最简单的东西也很难学成,高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对有效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老师在课堂上讲很多有关解答化学习题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不感兴趣就很难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更别提是加强他们学习化学的能力以及兴趣了。

2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的是,高中化学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繁多复杂,而且枯燥无味,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为了减轻学生学习化学的负担,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各个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1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始终坚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一些简单的化学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进行学习,鼓励他们去尽情的观察和发现生活,找到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的常识,然后,将这些常识应用到化学题的解答过程中,让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理解并且掌握这些知识。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习,让各个小组根据课堂上的知识编出一些简单的化学题,然后,其他学生解答这些应用题,最后,教师对他们的解答进行分析和总结。

2.2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各种题型的题意:众所周知的是,在化学题的解答过程中,准确的理解并且把握题的题意是解题的关键,但是,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许多高中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的把握题意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解题。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去理解并且把握简单题的题意。例如,在课堂上,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题,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去理解,然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或者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并且对小组最后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理解题意的方法。

2.3丰富化学题的训练形式:为了更快地增加高中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化学的训练形式。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学生周围常见的一些生活常识来提出一些简单的例题,然后,要求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例题,当解答时间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对答题结果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不断的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并且对这些例题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阶段性的对不同类型的例题进行训练,从而帮助高中学生更快地掌握化学题的解题思路。

3小结

总而言之,各个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尽快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改革并且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尽快的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另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应该顺应时展的步伐,积极的将所有新型的多媒体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仅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最后,高中化学教师也可以积极的到其他优秀的学校进行学习和参观,了解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然后将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根据学生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

作者:张莉单位:山东省茌平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言

现如今,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不断推进,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想法和理念,主张以生为本的理念,选择更具创意性、个性化与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如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此类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能营造更为轻松、快乐的氛围,从而可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提供条件。为便于学生获取更为详细的数学知识点,应重视对数学教学的规范性设计,规范设计流程,确定好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纵观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了解到受到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限制与影响,使得整个初中数学在创新方面很难得到全面的突破,从而会制约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影响初中数学效率与质量的因素很多,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1.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占据着主体性地位,且其主要是将讲授内容作为核心点,在学生主体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有所忽略,最终使得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很难得到全面提升。

2.实施教学时,教师未提前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且所选择的教学模式也相对单一。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师生间的沟通严重不足,进而使得学生丧失一定的学习兴趣。

3.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通常更为重视理论性教学,在实践教学上存在严重缺失,且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点无法和实际生活进行明确联系,进而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始终采取涂鸦式教学,尽管学生成绩也能有所提升,但是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可见,此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环境中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三、基于高效课堂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1.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意识到初中教学创新性设计的重要性,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兴趣、数学能力等的不同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能让每个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便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实况,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较高的学习计划,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学习偏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适度降低教学目标,旨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能让处在各个层次的学生数学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借助多媒体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化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然成为教育领域最为常见的基础教学设施,主要是以多媒体为重要平台和载体,来丰富与优化整个教学系统,主要是借助电子系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具体化、详细化处理,让抽象知识点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通过对知识点格式的转换,能充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也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轻松、愉悦,便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速度。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的相关内容时,为便于初中生更为科学地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意识到三种线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把握力更强。借助多媒体平台,能将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基本形态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利于加深学生对几种线条的记忆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3.创设趣味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纵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施现状,为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应从教学模式上着手,选择更具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其中情境创设成为一种最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为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应强调情境创设的个性化与趣味性,融入一定的趣味性元素,让整个情境更为充实、更为丰富。数学知识点通常会比较抽象,若学生抽象性思维不强,且想象力不丰富,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在思维上受到限制,进而会制约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求教学内容要与生活情境、趣味情境相联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加贴近,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点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的相关内容时,为锻炼学生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能力,可借助电子平台来展示路口车辆统计情况,根据统计结果来计算路口车辆平均每天的经过数量,还要对车辆类型进行统计,能让学生及时地联系日常生活,从而把握数学统计技巧与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4.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模式是终结性评价,仅仅通过最终的考核成绩单来评判学生近段时间的数学学习情况是不合理的。为应对此类问题,应重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的相互结合,主要凸显教学评价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才能从根本上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让整个教学系统变得更为完善,也是现代教学改革亟待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应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变革,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模式,都实现了质的转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体系中,应合理配置课堂教学内容,应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模式要呈现个性化、趣味性特点,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丰静林.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2):90+104. 

[2]蔣红波.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9):117. 

[3]孔强志.刍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17):53-54.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5

关键词:移动学习;手机教育游戏;设计策略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与价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们借助于手机开展移动学习。而将教育游戏与手机结合起来开展基于移动学习的手机教育游戏的应用逐渐掀起一股新的浪潮。这是教育游戏在无线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新尝试。它充分运用了游戏的娱乐性与手机移动的便利性,将学习者的零碎时间以一种愉快的形式充分利用起来。然而就目前的开发现状来看,由于手机教育游戏开发的制约因素,开发出的效果不尽人意,画面不够细腻、生动,不能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移动学习环境。那么如何设计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手机教育游戏呢?本文针对手机教育游戏开发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完善基于移动学习的手机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手机教育游戏设计的制约因素

2.1手机屏幕的大小

手机的显示屏幕通常比较小,小的只有80*30像素,大的也只有320*240像素,虽然它的分辨率在不断提高,但它与电脑等固定终端有着明显的差异,学习者非常容易出现视觉疲劳,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手机教育游戏中各种角色的表现力与大小,以及游戏者的感受。

2.2无线接入互联网速度慢

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速度慢,这就带来了游戏中如果要连接互联网就存在较长的等待时间,从而导致了在手机终端很难开发出适合多人合作的快速动作类游戏。

2.3有限的存储器与处理能力

目前手机的内存较小,处理的速度较慢,虽说目前的手机大多能支持2至16G的存储卡来扩充它的内存,但在实际的使用中,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是在Ram中运行的,而目前手机能提供使用的Ram也只有几mB或者几十个mB,这就无法与固定终端所提供的大内存和运算能力相比,从而大大限制了手机教育游戏的复杂度与表现力。

2.4手机设备支持的媒体类型有限

目前手机设备多以文本形式交流,而对音频、视频的大小与格式有比较大的限制,许多手机不能很好地区分某些固定的颜色,甚至还会有偏色的问题,从而使得许多色彩丰富的图片难以显示出本来的效果,而图片就像是游戏的外衣,如果不能显示其固有的本色,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游戏者的直观感受。

2.5移动环境下干扰因素较多

虽说手机教育游戏能够寓教于乐,让学习者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开展学习,然而学习毕竟是一种教育目的很强的活动,需要学习者付出一定的努力与专注。然而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不可能拥有正式学习环境下那样安静的学习环境,外界影响因素较多,这就需要手机教育游戏的内容要更具吸引力与抗干扰能力。

3手机教育游戏的设计策略

通过对手机教育游戏设计的制约因素分析,针对手机教育游戏的开发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以供参考。

3.1从开发角度提出的设计策略

3.1.1手机教育游戏保持小型美观

考虑到手机有限的处理能力与存储容量,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对游戏图片与程序本身进行优化。在这个前提下,考虑手机教育游戏界面的美观,毕竟漂亮的游戏界面与人物形象才会让游戏者产生愉悦的体验。

3.1.2易操作避免长时间的游戏时间

手机本身按键少,不可能像电脑终端那样同时几个键按下或者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连续按键的操作,因此在设计手机教育游戏时要尽量简化操作,让游戏者在一种自然地按键条件下养成对游戏的操作。另外,要避免长时间的游戏时间,一方面游戏者容易疲劳,不适合移动学习这种碎片化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难免会有接打电话,游戏者也不愿意手机所有的电量都用于玩游戏。因此,在设计游戏时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一回合的游戏尽量在5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游戏应该具有暂停、保存和存档等功能,在设计教育游戏时可将一个大的任务按照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由简到难的子任务,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每个游戏的时间,而且游戏者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任务。

3.1.3使用网络要避免长时间等待

如果在游戏中能供提供人际互动合作或竞争,必定会大受游戏者的喜爱,即使只有一个得分排行榜,也会让游戏者欣喜若狂。但在网络元素加入的同时,设计者应该要尽可能考虑如何缩短网络等待时间,在这个时代,没有哪个玩家愿意长时间等待游戏接入网络。

3.2从寓教于乐角度提出的设计策略

3.2.1手机教育游戏的内容与形式

设计要有趣味性手机教育游戏的内容与形式设计要尽量有趣,能让玩家陶醉在游戏世界中,激发他们的兴奋点,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并且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整个学习过程。在设计时,可以为游戏者提供适当的道具。道具的使用与获得可以增强游戏的可玩性与激发游戏者的好奇心。在游戏的趣味性设计中,里面的角色形象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角色的形象要根据游戏者的心理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要让游戏者一见钟情;第二、游戏者能够根据游戏角色的变化,选择角色的造型外观与技能等,让角色能够随着游戏的进行而成长,这样才更具有真实感。

3.2.2引入激励机制,多用奖励少用惩罚在手机教育游戏的设计中要适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可以让游戏者在完成不同类型任务以后积累不用经验与智力值,从而达到提升等级的目的,这样让游戏者有不断向前的欲望。同时,多用奖励,少用惩罚,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提高游戏者的自信心,可通过奖品的颁发,音效与情节,虚拟人物的升级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让游戏者有下次再玩的欲望,增强游戏的可玩性。

3.3从教育与学习的角度提出的设计策略

3.3.1手机教育

游戏情节要具有学习目的性在进行手机教育游戏设计时,要根据学习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目标以及游戏者学习特点来设计游戏。在设计教育游戏时要注意手机教育游戏的学习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平衡性。不能让学习者因为感觉太难而受挫,也不能因为感觉过于简单而觉得厌倦。在难度的选取上可采用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即让游戏者“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激发游戏者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游戏的主动探索中完成学习目标,并逐步获得成就感。3.3.2为游戏者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在手机教育游戏的设计中,有必要添加帮助信息,使游戏者能够根据提示进一步思考,为游戏者的进一步探索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在下载安装游戏时应该提供详细的说明,游戏的导航系统也应该清晰明了,为游戏者提供合适的指导,不会另其迷茫。

3.3.3为游戏者提供学习反馈或评价

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任务,在每部分游戏结束时,设计者应该提供一份详细的学习评价或反馈来说明游戏者所处的学习状况,客观地评价其学习水平,并给出合适的建议,从而引导游戏者进行总结与反思。同时可引进多种评价方式,让游戏者能与其他游戏者进行交流与分享,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

4结语

随着无线互联网以及手机终端的发展,手机游戏的日渐盛行,教育游戏的日趋完善,手机教育游戏将是未来手机、教育与游戏融合的必然趋势,将会是移动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扩展。在设计与开发手机教育游戏时,不但要考虑手机本身的功能特点,还需要依据一定的教育与学习理论指导,使其在移动学习环境下更好地发挥其寓教于乐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现状理论与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洪文秋.我国教育游戏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12):70-71.

[3]杨传亿.基于移动设备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6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情境;创设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程序设计专业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入门语言。当前社会,计算机行业人才济济,就业竞争激烈。中专学生要在软件开发工作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因此,要使我们培养的中专生能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将来的软件开发工作岗位的真实工作环境来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一、《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情境创设的关键因素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的开发能力,程序设计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基于程序设计工作过程的情境的设定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经过多方调研和实际教学经验后,发现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中专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情感交流,实践活动环境和人际交往等因素。

1.创设的情境需服从于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情境设置只是一个教学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境的素材应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例如:在“影视制作俱乐部会员信息系统”的程序开发项目中,操作界面情境的设置是服务于C语言的“图形处理”教学内容;会员信息添加、显示、排序、查找、删除、修改等情境的设置是服务于“数值计算”、“数组应用”、“函数调用”等学习内容。情境本身又融人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成为三维目标相融合的桥梁。

2.创设的情境需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相适应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有联系时,或与学生今后职业息息相关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令其学有所得。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依托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FLaSH动画演示生动、有趣的C语言程序,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示效果。在“图形处理及综合能力应用”情境中,创设“绘制几何图形、卡通时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创设的情境需与学生情感欲望相适应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教学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它有利于沟通教学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有得于克服和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创设“绘制几何图形”的学习情境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的提出如何绘制倒三角形,棱形等思考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宜的时间进行思考。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学生回答的效果,充足的思考时间有助于学生提供完整答案,减少焦虑和紧张;冗长的等待时间会使课堂节奏松散,学生倦怠,丧失回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一切微小的情境设定都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4.创设的情境需注重实践环境操作

对于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来说,程序设计的开发能力和实践技作技能是衡量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工学结合、上机实训等方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有机融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5.创设的情境需注重人际间的交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作中的项目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作为中专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工作,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间成员合作学习,组员间关系是平等互助的,教师、组长和组员能根据各自优势、喜好与性格进行角色分配与子任务制定,共同克服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共同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协作。

例如:在“影视制作俱乐部会员信息系统”的程序开发项目中,把操作界面、会员信息添加、会员信息显示、会员信息排序、会员信息查找、会员信息删除、会员信息修改等不同功能模块分派给各个小组完成。每组中设定个组长,负责协调,设定一个副组长负责技术问题,另设3名小组成员,在进行项目的信息搜索、方案制订、组织实施和综合实训时,各组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小组内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竞争,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训练,同时也使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二、《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情境创设的注意点

1.情境设置真实化

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即使是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真实”应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第一要旨。教师要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使真实可靠的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感知的思维对象,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末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2.情境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激发和升华,从而达到提高能力之目的。

3.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教师设置的情境应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平衡发展。教学情境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情境的创设是关乎课程实施的成败,是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等综合因素来设定。

参考文献

[1]刘晓峰.有效创设堂教学情境的几点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09(10):21-22.

[2]全.试论教学情境的生成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5(19):28-30.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7

单元整体设计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挖掘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计单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规划单元教学时间的整体性,实施单元作业的整体性的教学手段和谋略。实施单元整体设计教学,主要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系统的设计教学,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是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一、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理清单元整体目标与模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最重要的是单元整体目标的设定,当前的上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基本围绕某一主题按单元编排,单元内不同课时的内容虽然在形式上各具风格,但它们一般多围绕单元话题展开,因此各课时之间存在着关联。这些关联如同无形的纽带,将各版块之间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同一单元中的几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产生整体感,并围绕话题有效地建构相关的语言知识体系。单元目标有课时的纵向目标的连接和延续,也有横向目标之间的交差和互补,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立体的目标网络,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目标紧紧地围绕在一起,达到教学目标。下面以上教版五年级小学英语Unit4Grandparents为例来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always,usually,often,visit,sometimes,never。

2.在语境中熟练运用句型:whatdoyouusuallydowithyourgrandparents?询问他人日常行为活动。运用句型:iusuallyplaychesswithmygrandpa.来表达日常的行为活动。

3.掌握字母组合sh的发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答问题、朗读对话、对话表演、听说结合、阅读等方式带动对核心词汇句型的感知和理解,在所创设的日常活动的情境中运用本单元目标语谈论与家人的日常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Lovemygrandparents.”的主题情景中体验亲情的美好,进一步巩固本单元语言,并渗透爱的教育。

基于以上单元目标进行分课时教学目标设定:

通过单元整体目标的设定和单元课时目标的设定,让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清晰地把握在基于单元目标中单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上每一课时时目标非常明确,从而实现课课连接、课课递进的要求,以达到完整教学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语言的整体效果,最终使学生在不同课时中获得了不同的语用体验,积累了学习经历,提升了语用能力。

二、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上教版)教材围绕某一主题分四个模块编排,每一个模块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由若干栏目组成,每个栏目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些侧重词汇、句型,有些突出语篇,并在各单元中提供了各种活动形式也风格迥异,但围绕同一模块主题展开的单元间的教学内容必定有所关联。这些无形的关联把看似分散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整个模块、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产生整体认知感,利于建立言语习得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朱浦老师指出:单元整体设计时要关注同一主题的话题的关联性;区分单元文本与单课文本的不同特点;单元目标的设定要重情感体验、重运用;关注单元内容的整合下的学生能力的体现。

1.各栏目内容互相整合

小学英语(上教版)每个单元中各个栏目有所侧重,有些以词汇和句型为主,有些侧重语法、语音等,围绕单元主题,设定课时话题,根据话题整合各栏目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下面以上教版五年级小学英语Unit4Grandparents为例来说明。

2.合理调整单元教学内容

基于学情,基于教材,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创设学生喜爱的话题语境,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增加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常用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方法就是再构文本,把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再处理的再构过程,使得它成为一个具有情境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意义上的文本语段。下面以上教版五年级小学英语Unit4Grandparents为例来说明。

三、基于单元整体的板书设计

随着英语整体教学研究的推进,现在的板书往往更加关注整体,使板书呈现语义功能。现代板书具有以下作用:通过板书可以知道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新授词语,通过板书,能知道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通过板书可以语用输出。以牛津英语6Bmodule3Unit2Seawaterandrainwater第二课时板书为例:

以上板书设计体现了三“语”整体设计。以教材整体内容为语量基础;以语言整体内容为语境基础(设计的语境必须用教材的语言);以语义整体内容为语用基础(用话题来体验)。

四、基于单元整体的作业设计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8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C++;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4-02

ResearchonoopC++teachingbasedonCasting-anchorteachingtactics//naYisha,wuZidong

abstractFirstlythethesissetsfocusonthecircleofcasting-anchorteachingtactics,andthemaindifficultpointsonC++teaching.thenthethesisgivesthepracticalinstanceonhowtoteachC++byusingcasting-anchor.themainaimofcasting-anchormethodisoptimizedlearningprogram,toreachahighersituation,tocultivatethecreativepersonforthesociety.

Keywordscasting-anchorteachingtactics;C++;instructionaldesign

author’saddresseducationtechnologyDepartmenteducationschool,tianjinUniversity,tianjin,China3000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web2.0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因此,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在不断进步。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本,使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己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就是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1抛锚式教学

早在1929年,抛锚式教学的思维雏形就出现在有关的教学文献中。自从1984年起,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和技术小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和动态评估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抛锚式教学策略。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运用情景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抛锚式教学策略由下面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C++教学中有几点关键的知识点,对掌握C++语言编写程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类和对象关系的建立、继承概念的建立、虚函数概念的建立等。下面就对这些知识点以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以详细论述。

2抛锚式“类和对象”教学环节的组成

C++教学中类和对象概念的建立,是整个C++的核心,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重视。

2.1创设情境

首先可以叫学生体会现实的客观世界是不是一个面向对象的世界,指导学生做两个动作:1)拿出自己的铅笔盒,取出一只水笔;2)将所有笔都拆开,分成笔帽区、笔杆区、笔芯区,然后再取出一只笔。学生在取笔的时候,肯定会觉得动作1很简单方便,而动作2很复杂低效。

2.2确定问题

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动作1会如此简单方便?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就是面向对象的客观世界,因此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更加符合人类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给学生画出图1所示程序结构图,以区别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

2.3自主学习

这一阶段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从维护性和移植性两方面引导学生比较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同时提出类和对象的概念。

2.4协作学习

展开小组讨论,协同学习,提出同类对象的特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最后给予归纳和总结。笔者在这一阶段教学中给出问题,让学生编制矩型类,并在main函数中加以应用,从而进一步熟悉类和对象的定义格式。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9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学科为研究背景,依据教育学方面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对艺术设计学科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出具有艺术类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综合性大学具备多学科背景与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各学科都积淀了一定的教学理念、成果和方法,这些教学思想彼此之间融会贯通,如果经思考、研究、提炼和加工之后。便可能被纳入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这样会进一步丰富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方法,使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更具兼容性,不同于纯粹的美术学院,形成综合性大学中艺术学院的特点,从而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力图为艺术设计类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艺术设计类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实践行为相结合而实现的,因此,教学有效性即“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是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考察,教学行为应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原理,切合教学情境;二是从教学结果的角度来考察,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三是从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根据有效教学的涵义,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尽可能大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判既可以在教师实际教学时观察、记录情况,做出结论,也可以在教学结束后由教学感知者如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同事)、学生、教育行政人员等,在对感知的教学进行回忆的基础上做出评估。

对于艺术设计类教学课堂,我们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不同教学论的观点,采用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有帮助的方法,探索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为了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我发现的活动中。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必须主动,这样实现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正如一本畅销书的书名所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效果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一旦产生,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是非常有好处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产生有其“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先天”因素是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并深深热爱专业,还有部分学生是对个别课程很感兴趣,这类学生稍加引导即可产生良好效果还有学生对课程认识不深,并无强烈的学习愿望,对于这类学生要重点引导,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主动性。因此对于“先天”素质不同的学生应分别辅导,达到量体裁衣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后天”因素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在课程初期全面完整地介绍课程重点、课程难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进程安排等,甚至有的课程要将重点内容打印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做到心有全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课程安排来制定适合个人的学习步骤,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种课程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的培养对艺术设计专业还具有另一方面的帮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思考对于设计创作、思想创新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安排,调动并激励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行为,寻找课程与学生关注的契合点,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且有序的学习环境。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就有一个在课程开始前展示教学日历的环节,教师将即将开课的教学日历贴在走廊的布告栏上,选这门课的学生在开课前几天可以看到这份文件,记录下来后可以回去做预习工作其他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他们后来都会上什么课,课程特点是什么,使学生对于课程安排有较系统明确的认识。这样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意识,避免学生出现课前不做准备,上课时间进教室就是学习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良好的授课效果所以说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刺激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教学互动环节的科学设置

交往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教学关系是在特定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典型的课堂由长时期在一起学习的几十位学生和教师组成,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创设了相互交往的课堂环境以这种教学观来衡量有效教学,即有效促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用交往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个教学观很适合艺术设计类学科的教学行为艺术设计类教学很多课程并不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和学生进行大量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更生动形象地传授了教学内容。学生解决了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经常会使思想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产生优秀创意的最佳阶段尤其是老师与学生常会有一对一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师生关系更为亲近,接触机会增多,也就有较长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在对话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精神世界的建构起引导作用,教师的职责已不仅在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的身份在艺术设计类交往教学中可转换成“客户”或“评委”,“他将越来越倾向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体现在与学生的交流效果上,根据不同教师的授课特点,这个环节会具有其独特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该课程的专业思考阶段,而不是泛泛的进行交流,这样能够避免互动内容向与课程无关的方向发展教师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问题。并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决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程内容被很好的传递出去。并被学生接受及消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行为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掌控能力以及完善的课前准备工作,这样能够使互动交往型教学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实践情境的科学营造

情境教学观认为,知识、学习和认知总是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从事的认知活动和发生这些认知活动的情境,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和学习成果在课堂外真实情境中的有用程度,课堂学习不同于校外学习,课堂教学应该反映真实生活现在综合性大学所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够走出校门就走进企业的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情景,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情形学习和认知处于具体文化背景中,如果学校学习更接近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那么学习会更加有效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给学生提供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和课程任务科林斯指出“情境化学习的益处包括学生了解应用知识的条件:情境促进发明或创新;学生看到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情境建构适于应用的知识”按照这一教学观,有效教学即能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的教学。

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行为中,走出课堂,走进美术馆,走进企业,这种教学行为常常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外界因素的波动性,使得这种课程并不容易形成固定的课程设置所以教师应在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多采用此教学行为,为学生营造贴近现实的教学情境,应从几点切入。首先是学习任务的布置,采用真题、企业虚拟项目、各类比赛等作为课程考察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有的放矢的研究作业设置的目的,增强设计的真实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介绍讲解公司的设计流程、产品的工厂操作流程等具有实践性的知识,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这些内容,不至和社会脱节另外从多年的教学绩效学生问卷中统计得知、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更感兴趣,相比较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该实战型教学方式更受欢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也因为课程设计的实效性,使得学生更有动力进行专业学习同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设计实践经验,能够帮助掌控课堂,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变革进程的掌握

教学设计策略研究篇10

1.网络学习行为的概念界定

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内涵来源于心理学、行为学、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领域,其概念相似于远程学习(如果只学习者的贡献和努力的重点),远程教育(即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努力)等。网络学习被定义为行为的改变。然而,权利要求的变化发生需要知道基于学习理论在其上的行为反应进行评估的,以及被教或被学,需要的内容类型使理论的选择是有充分理由的。本研究将网络学习行为界定为,学习者为实现一定的学习预期目标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系列心理调节和外在操作的总和。

2.网络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对于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吸引着国内外学者持续的关注,产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1)国内现状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行为的性质和内涵、网络学习行为建模、网络学习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网络学习行为评价等方面。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调查与实证研究,其研究对象大多以中学生和在校大学生为主,研究工具主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近几年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梁林梅等对南京四所高校的大一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网络商对娱乐、生活和社交的方面的应用要远远高于对学习的需求;孙海民研究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李玉斌等就如何提高网络学习质量问题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2)国外现状研究

国外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工具软件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他们已将研究重点放在网络学习的操作上。开展全面的调查,甚至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国外研究者最常用的方法。如何最有效的运用网络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运送给最需要的学生如何看待更多的理解和反应(Koohang和杜兰特,2003)。了解学生的意图和理解的因素影响,学生少对网络学习的信念能够帮助学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创造机制吸引更多的学生采取这种学习环境(Grandon,alshare,2005)。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学习者的态度、意图进行集中的研究和处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者在网络学习行为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偏概全,点到为止。对于提出一种切实有效的网络学习者行为模型的构建,国内外的相关报道不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很少见。

二、网络学习行为调控的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调控是当前网络学习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内容,当前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建立适当的模型,再对此进行论证。

(一)教育学或传统的学习原则

每当提到传统的学习,对其中的利弊表达的基本假设是,这涉及到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内容设计和交互的教学原则的就业机会。再仔细一看,这和现实相差不远。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表达自己的不满对于传统的学习方法?

(二)网络学习行为结构模型的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系统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多维度指的是网络学习行为的类型具有多种多样性。多层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不同文体时所采用的行为以及行为序列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三)网络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处理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网络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大体分为异步采集和同步采集两个向度。

1.异步采集向度。从研究方便性和易操作性出发,相当一部分研究采用基于学习平台的问卷调查方式采集网络学习行为数据,然后利用SpSS、excel等数据分析软件以及数学中值分析法来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探究有关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特征和需求。

2.同步采集向度。同步采集是指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网络监控系统实时、自动地收集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信息,并存入记录学习行为信息的数据库。

(四)网络学习行为调控系统开发研究

基于功能流程的向度网络学习行为模式的建立与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最终都是为了完成学习者行为的调整和控制,使学习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网络学习活动中。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网络学习行为本质与特征方面

目前关于网络学习行为本质的理解存在三个向度,但向度之间缺少对话,基本没有争论,且大部分研究者把网络学习行为定位在远程自主学习行为上,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缺乏坚定的框架,以鼓励学生少学习。学生需要较高的自律水准。但学习过程是低效率的,相对于面对面的学习形式,电子学习要求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主题。

(二)面向对象方面本研究

在网络学习行为的自我调节问卷设计部分,针对“教师引导”的题目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回收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能并不能够更加全面的反应网络学习者在这方面的态度和需求。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