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奖励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5:43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1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到位。

第三条奖励扶助对象依据本办法规定,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待遇,不影响其享受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其他奖励优惠政策待遇。

第四条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提供捐助。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捐助,捐助款项纳入当地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制订的各项惠民便民政策,要确保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家庭的优惠补助标准,给予其人均、户均增发相当于当地补助标准1/2以上的补助资金。

第二章奖励扶助对象

第六条凡户籍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夫妻均为农村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适用本办法。

第七条享受本办法规定奖励扶助政策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包括:

(一)依法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

(二)依法终身只生育两个子女并自觉主动落实了结扎措施的家庭;

(三)依法生育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未满18周岁死亡,只剩下一个子女,并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不再生育的家庭;

(四)离婚或丧偶前依法只生育过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离婚或丧偶后不再婚或再婚后不再生育的家庭;

(五)再婚夫妻一方依法只生育过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再婚后不再生育的家庭;

(六)再婚双方依法各只生育过一个女儿,再婚后不再生育的家庭。

第三章奖励、救助与扶助

第一节奖励

第八条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依法生育两个子女,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按下列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

(一)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依法生育的双女户,在产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500元;

(二)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依法生育的,除双女户以外的计划生育家庭,在产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200元;

(三)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前依法生育的双女户,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女方年龄在35周岁以内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000元;

(四)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前依法生育的,除双女户以外的计划生育家庭,在本办法颁布施行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女方年龄在35周岁以内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600元。

第九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依法生育一个男孩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000元。

符合生育二孩条件,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一次性发放奖励金2000元。

第二节救助

第十条农村独生子女未满18周岁,因意外伤残经设区的市组织医学专家鉴定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每年发放600元的救助金,直至其年满18周岁止。

前款规定的对象,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规定给予救助。

第十一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救助金,直至年满60周岁止:

(一)独生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户家庭,一个或两个女儿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三)除双女户以外的依法生育两个子女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全部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第十二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妻本人依法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因手术出现并发症,经设区的市组织医学专家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一次性发放4000元补助;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一次性发放2000元补助。

前款规定的对象,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规定给予救助。

第三节扶助

第十三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报考普通高中、中专和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时,按照分数线总分降20分录取,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时,按照分数线总分降10分录取,具体办法由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制定。

第十四条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免除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年满18周岁前)所承担的农村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

第十五条农村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每年缴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由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担。

第十六条发展改革部门在以工代赈、异地搬迁中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实施异地安置扶贫、库区移民搬迁项目时,在人均补助标准的基础上,给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家庭人均增发1/2以上的补助资金。

第十七条民政部门要将生活困难,符合救济、救助条件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优先纳入五保户供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

第十八条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科技、劳动保障、卫生和金融等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扶贫到户贴息贷款、沼气池项目安排、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农业新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改水改厕等方面,应当优先照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第十九条教育部门在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时,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

第二十条妇联组织在实施“春蕾计划”、“双学双比”等项目时,应当优先安排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并在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

第四章资格确认

第二十一条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按下列程序确认:

(一)奖励扶助对象向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提出申请;

(二)村委会调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在村民聚集地公示七日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

(三)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调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在村民聚集地公示七日无异议后,报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四)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复核后,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与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对象签订《广西*自治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合同》,免费发给《广西*自治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证》;

(五)奖励扶助对象凭《广西*自治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证》享受奖励扶助。

第二十二条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年度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永久档案,录入计算机管理。

第二十三条享受本办法奖励扶助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夫妻一方或双方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从发生变动之月起,停止享受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待遇,已领取的奖励扶助金不再收回;

(二)子女由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从当月起停止享受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待遇;其父母仍属农村居民的,继续享受有关奖励扶助政策待遇。

第五章资金保障和部门职责

第二十四条奖励救助金按下列比例负担:

(一)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奖励金,属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50%,市级财政负担20%,县级财政负担30%;属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较好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40%,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30%;属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30%,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40%;

(二)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奖励金,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60%,市级财政负担20%,县级财政负担20%;属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50%,市级财政负担20%,县级财政负担30%;属非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由自治区财政负担40%,市级财政负担30%,县级财政负担30%;

(三)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和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救助金,由自治区财政全额负担;

(四)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救助金,由户籍所在地县级财政全额负担。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规定的扶助项目所需资金,由相关部门依据职能负责落实。

第二十六条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工作。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财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停止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待遇,由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已领取的全部资金,上缴财政专户。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追缴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弄虚作假或以其他手段骗取奖励扶助金的;

(二)贪污、挪用、截留、克扣奖励扶助金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电话,鼓励公民和社会进行监督。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本办法与本地区相关政策的衔接工作。各市、县(市、区)现行奖励扶助制度规定的标准低于本办法规定的奖励扶助标准的,按本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现行奖励扶助制度规定的标准高于本办法规定的奖励扶助标准的,可按原标准执行。

自治区鼓励各市、县(市、区)根据本办法的精神,制定配套奖励扶助办法或在本办法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各地制定的奖励扶助办法,报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备案。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生育包含收养。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奖励、救助与扶助资金具体发放的有关规定,由自治区人口计生委、财政厅负责制定。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2

第一条为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校)。

第三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以下简称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中央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名额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确定。地方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资助名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确定的总人数,以及高校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和生源结构等因素确定。在分配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时,对办学水平较高的高校,以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校予以适当倾斜。

第四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国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超出中央核定总额部分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章奖励标准与申请条件

第五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

第六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

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第三章名额分配与预算下达

第七条每年5月底前,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提出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报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委托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中央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分配建议方案进行审核。

第八条每年7月31日前,财政部、教育部结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审核意见,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分配名额和预算下达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财政、教育部门。

第九条每年9月1日前,中央主管部门和省以下财政、教育部门负责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和预算下达所属各高校。

第四章申请与评审

第十条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等额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

第十一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与评审工作由高校组织实施。高校要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评审办法,并报中央主管部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高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

第十二条国家励志奖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审。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为高校在校生中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的学生。

同一学年内,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金,但不能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

试行免费教育的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不再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第十三条每年9月30日前,学生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基本申请条件及其他有关规定,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表》(见附表)。

第十四条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评审,提出本校当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建议名单,报学校领导集体研究通过后,在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每年10月31日前,中央高校评审结果报中央主管部门,地方高校评审结果逐级报至省级教育部门。中央主管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于11月15日前批复。

第五章奖学金发放、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高校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性发放给获奖学生,并记入学生的学籍档案。

第十六条地方财政部门要按有关规定落实所负担的资金,及时拨付,加强管理。

第十七条各高校要切实加强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审和发放工作,确保国家励志奖学金真正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第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门和高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国家励志奖学金实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同时应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主管机关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高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央高校提取的具体比例由财政部商中央主管部门确定,地方高校提取的具体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

第二十条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举办者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其招收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申请条件的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也可以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具体评审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研究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制定评审管理办法时,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质量、学费标准、招生录取分数、一次性就业率、学科专业设置等因素。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3

关键词:激励教育;家庭教育;运用

一、激励教育

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它产生作用的心理根据在于,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而动机由需要决定,激励的实质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设置某些目标,并通过目标及其附带的利益导向使个人出现有利于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激励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通过满足孩子需要而创设各种激发孩子动机的条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与其他激励活动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激励主体和激励对象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他们之间情感的考虑压倒一切,不具有其他社会活动的功利性,激励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孩子的成长进步。教育激励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精神激励、感情激励和物质激励。就教育而言,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为重要,过分强调物质激励可能会使孩子误入拜金主义的歧途,变得庸俗、势利,而精神激励则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感情激励就是以情感交流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孩子身心依赖性强,特别需要父母的和关爱,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满意的微笑,孩子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大的鼓舞。教育中的物质激励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小奖品,如书、本和笔等学习用品。教育激励的模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和信任激励模式三种。目标激励,如,成就目标、道德目标和信仰目标。典型激励是用典型的人或事对孩子进行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有好有坏,好榜样可以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动机和行动,坏榜样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反面教育。信任激励就是用信任、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情感对孩子进行激励,具体包括能力信任、人格信任和成就信任。家长的信任,是对孩子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时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激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力配合。实施激励教育,家庭和家长比学校、老师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更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各种激励手段和措施。由于孩子与家长接触的时间和机会较多,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而且家庭激励教育是建立在血缘、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因而家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都对孩子影响极大。激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孩子的积极因素,成为一种主要的家庭教育手段。在家庭教育中实施激励教育,首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充分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激励措施效果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这是营造一种良好育人环境的第一步。其次,多表扬,少批评,激发荣誉感。孩子的好胜心比成人更强,更易受荣誉感的驱使,特别是对于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的事,更需要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才乐意去做。孩子依恋父母,渴望父母的爱;父母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和肯定,就能使孩子受到激励,得到满足,这种效果远比一定的物质激励效果要好。而对孩子做的事情一味地挑剔、批评,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注意激励和去激励措施相结合。奖励和惩罚对孩子行为能够产生外部强化和弱化作用。鼓励和信任,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该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不然容易造成“为钱而学”和“为父母而学”的错误心态。当然,必要的惩罚,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不良行为,但惩罚要适度,就事论事,最重要的是要使孩子明白为何受罚和如何改过。第四,积极引导,对孩子进行开导、说服。孩子没有稳定的自主意识,特别需要家长的引导。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确定任务目标,通过积极的导向,使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要特别注意强化孩子的优点、长处等激励因素,弱化缺点和不足等去激励因素,即扬长避短,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第五,激励要实事求是,贴合实际。在家庭激励教育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把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事求是地对孩子的发展做出定位,不仅仅把考分、成绩作为成功的标准。总之,激励教育是家庭教育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中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进行科学的激励教育,不把激励作为引诱,更不用引诱实施激励。

三、家庭教育中实施激励教育的偏颇

1.偏重物质激励,少用或不用情感和精神激励。的确,金钱奖励,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养成对金钱的依赖,缺乏自我能动性。最可怕的是孩子养成拜金主义思想,认为金钱可以摆平一切,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激励教育中,情感激励和精神激励应该得到更多的运用。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追求精神世界里的满足,而适时对孩子作积极的肯定,比如称赞、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或许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就有可能让孩子铭记一辈子,让孩子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使好的行为得到巩固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

2.教育目标太高或太低,脱离孩子的实际。家庭中进行激励教育,设置激励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家长对目标的设置却不尽合理,要么太高要么太低,不能体现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完美心态或好胜心强的父母往往会把激励的目标定得过高,只有孩子实现高目标才实施激励,这样容易使孩子走向功利的极端。溺爱的父母会把激励的目标定得过低,孩子只要有些许进步就夸奖、奖励,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不求上进的满足感。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4

为贯彻党的**精神,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国务院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下简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等,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偏窄、资助标准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

1.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2.经费合理分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倾斜。

3.政策导向明确。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4.多元混合资助。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奖、贷、助、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

5.各方责任清晰。中央与地方、各相关部门及学校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完善制度,操作办法简便易行,并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三、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国家奖学金制度。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学生倾斜。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其中,西部地区,不分生源,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为东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根据财力及生源状况等因素分省确定。人口较少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全部由中央负担。鼓励各地加大资助力度,超出中央核定总额部分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给予适当补助。省(区、市)以下分担比例由各地根据中央确定的原则自行确定。

(二)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院校类别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运用教育券发放国家助学金的办法。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助学贷款享有同等优惠政策。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相关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订与贷款风险和管理成本挂钩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相关金融机构要完善内部考核体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调动各级经办机构的积极性,确保应贷尽贷。

对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四)从2007年起,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新招收的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

(五)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勤工助学、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要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面向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普通高中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研究生的资助政策另行制定。

四、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工作要求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实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把这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抓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财政部、教育部等要密切配合,制订相关管理办法,指导、检查和督促地方开展工作。地方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切实抓好落实。教育部门要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各学校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工作重点,实行校长负责制,设立专门的助学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确保资金落实。中央财政要足额安排、及时拨付应当负担的资金。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行政区域内具体的分担办法,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行政区域内政府应当负担的资金落实到位。要切实加强助学资金管理,确保及时发放、专款专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于挤占挪用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5

关键词:国家奖助学金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推行并轨招生的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规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有关内容

国家奖助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它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的主要内容,扩大了资助面,提高了资助强度,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鼓励优秀学生,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奖励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别优秀的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学生无论家庭经济是否困难,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均可获得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奖励资助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解决受助学生的生活费问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

二、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工作非常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由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院(系)认定工作组、年级(或专业)认定评议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共同完成。学生提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和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调查表》由学生填写,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由于多种原因,部分《调查表》中填写的内容如“家庭人均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欠债情况”等并不完全真实,却能得到当地有关单位的盖章,而学校又对真实性缺乏有效的鉴别。另外,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贫困”标准就不一样,增加了认定工作的难度。而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准确地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就需要深入调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认定工作。

(二)评选中的错误倾向

国家奖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体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以达到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有时却过于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综合素质等。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学习成绩优秀”,体现了“困中选优”的原则,以达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目的,但有时却过于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奖学生没有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产生。

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和“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以达到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目的,虽没有对学习成绩作具体说明,但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作风懒散的学生,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获得了国家助学金。

(三)不良风气时常出现

随着国家奖助学金资助面的扩大,申请学生也随之增加。为了能够获得资助,一些家庭经济不困难或者不太困难的学生也能通过各种方式开到“贫困证明”参与竞评。国家助学金一般根据受助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分为1000元、2000元、3000元三个档次。因名额有限,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差不多的学生中,有些能获得助学金,有些却不能获得;有些能获得高档次助学金,有些却只能获得低档次助学金。学生中往往出现“比穷”的现象,同学之间相互诋毁、指责,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为了缓解矛盾,一些班级甚至出现了全班学生平分国家助学金的现象。另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方式通常是通过学生投票产生,从而出现参评学生“私下拉票”的现象,一些“人缘好”的学生更有机会获得资助。

三、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规章制度和评审办法

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已较为完善地给出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奖助学金的管理办法,但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应进一步细化并完善相关规定,尽量将评选标准客观化,制定出本校的规章制度和评审办法。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必须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比如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结合实际予以确定分档标准,制定出具体认定办法,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状况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困难三档。高校应细化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标准,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年成绩、综合测评、平时表现等得出总分数,按照排名确定候选名单。另外,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公示制度,对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惩,一经查实便取消其受助资格,并给予相应处分。

(二)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高校应建立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在核实学生相关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信息,应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年收入、遭受自然灾害情况、家庭欠债情况、平时表现、曾受过的资助、缴费情况、日常消费情况等信息。每学年根据学生的受助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不断更新数据,做到对学生资助信息的动态管理。国家奖助学金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也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完成,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可由申请学生在网上填写基本情况,提出申请,评议小组成员可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材料进行评议讨论,初步确定相应的资助等级,提出受助学生建议名单,学校资助管理机构组织评审通过后,在网上进行公示,体现公开原则。

(三)加强高校学生的各项教育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使他们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此外,还应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进行诚信教育宣传,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杜绝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的不良行为;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饮水思源,当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也能够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榜样和模范的力量进行影响和教育,鼓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全面发展。

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管理,认真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工作,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成文,罗洪铁,陈劳志.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姜旭萍,丁桂兰,方杏村.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前沿,2009,(5).

[3]刘凤.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6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资助方式合理化人才培养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我国注重社会公正、公平,首先从教育入手,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势在必行,加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教育工作的手段。大学生资助问题的有效解决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重要作用,也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起着现实作用。资助方式的合理化,有助于建立被资助学生的自信心、幸福感,避免损害学生的尊严。另外,开展资助工作,要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入手,切实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建立、健全诚信机制,物尽其用。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开展资助工作成为必然。

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很多学生受益匪浅,但新的问题出现在他们面前,高等院校的学费成了他们最大的负担。

大多数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顺应时代的趋势,建立奖学金发放机制、助学金机制和勤工俭学机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成绩优良学生的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问题。还有部分高校和当地政府及基金会建立互助关系,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关心和爱护。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也在高校设立了各种的社会奖、助学金。各界人士成了基金会,包括成功人士个人对诚实守信、学习刻苦的大学生进行资助,尽量不让贫困问题制约其本人的发展,影响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我院“扶贫增智”的具体办法与成果。

1.学院设立助学金制度。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将其分为a、B、C三类,切实根据家庭需要对其提供帮助。同时,学院还根据国家助学金资助形式及标准按照1000元,2000元,3000元三档评定发放。保证公平公正,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院成立学生资助工作小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真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完善学院资助保障体系。学校还与宿迁政府成才基金、宿迁市福彩助学金等合作,致力于资助工作,江苏省海协基金会东方集团资助12名宿迁学院学子。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到社会的温暖,不再为学习担忧,可以静下心搞好学业。这也体现了我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

2.学院建立奖学金制度。包括专业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宿迁彩塑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我院2007年在奖学金方面投入的资金约达450万元人民币,用于奖励本专业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彩塑奖学金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锐志进取的同学,每年评定名额35人,每人2000元。它是对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同学的肯定,对提高我院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有专人负责,评定过程透明、民主,切实保证国家的财政拨款用到实处。我院07年向贫困生发放各类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省、市助学金和勤工助学报酬近680万元。近期,学院设置了进步奖,用于奖励学习不断进步的学生,两学期进步幅度大于或等于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可以获得一等进步奖,大于或等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可以获得二等进步奖,大于或等于百分之十的学生可以获得三等进步奖。这些奖励与学生平时在校表现挂钩,促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要求自己。学院将会在毕业典礼上点名表彰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同时为他们颁发“求索奖”荣誉证书,给予2000元奖励。以上的各种激励措施,其目的在于为我院学生奖励建立一个良好的奖励机制,充分地调动各系部、各同学扎实稳步地开展校风、系风、学风建设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完善自我、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积极性。奖学金的设置不仅体现了物质奖励,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学生鼓励。从现实情况来看,我院奖学金覆盖面广,拿奖学金不是少数同学的“专利”,所以激励着广大同学,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助学贷款为大学生解决学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人才强国战略,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是加速人才培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我院根据国家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文件的精神,与中国工商银行宿迁分行等建立合作关系,落实助学贷款的审核、发放工作。学院的助学贷款政策随着大一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寄到每一位学生手里,学生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原则上不超过6000元,减轻了家长和同学的负担。开学后,学校分发学生手册,其内容包含学生资助问题的具体标准和评定方式,给予需要的学生一定的参考,仅我院建筑工程系就有200多名同学受惠。我院严格按照一定的标准发放贷款,在帮助家庭困难学生的基础上注重教育成果,最大限度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

4.勤工俭学是我院资助体系的又一措施。学校图书馆为同学提供多个兼职岗位,且工作时间富有弹性,既保证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减轻家里的负担。目前,仅建筑工程系就有数十名同学勤工俭学,我院将继续为经济困难的同学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资助”。宿迁学院的人性化服务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时,勤工俭学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推动了学业的进步。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议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涵义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以人为本,实行激励和制约相结合的机制。其内容是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采取奖励扶助、优惠优先、保障补贴以及限制制约等手段,使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得到诸多优惠、优待和照顾,使不符合法定条件而多生育子女的公民受到诸多限制和制约,从而引导生育主体权衡利弊得失,主动自愿实行计划生育。通俗地讲,就是政府通过相关经济社会政策调整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得失,来改变社会成员的生育愿望,引导其生育行为。因此,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主体应是政府;作用的对象,即客体是负有实行计划生育义务和责任的全体公民,而不仅仅局限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

二、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存在的问题

鉴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是对新时期推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调控手段。因此,本文拟通过法律视角对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措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加以讨论,以期使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性工程更趋完善。

(一)制度设计中对公平原则体现不足

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目标,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才能使其具有内容上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社会公平原则也应是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基本依据。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立足于公平的基本理念与规则,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才能取得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和认可,真正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1.公民受奖励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一是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没有做到“应奖尽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全国各地据此出台了很多奖励措施,但奖励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独生子女特别是独女户、双女户以及独生子女发生伤残、死亡的家庭,没有涵盖合法生育的多子女家庭、两个子女以上的家庭发生伤残、死亡以及节育手术并发症家庭。也就是说,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措施奖励的是计划生育家庭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理解,政府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主要是着眼于生产和生活中有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但在法律上有存疑之处,因为这些措施没有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措施应该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所有家庭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一些计划生育家庭收入水平高或自我发展能力强而将他们排除在奖励和优惠政策之外。因为这些奖励与优惠政策除了在物质利益上予以倾斜外,还具有政治上的褒奖性。

二是奖励的对象定位偏差,甚至移位。目前,部分地区实行对农村独女户中考或高考加分奖励政策;如果考上了重点中学或大学,还可享受当地政府提供数额不等的助学金或奖学金。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来,独生子女家庭为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其进行利益补偿本无可非议,然而给独生子女中、高考加分,却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奖励的对象应该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即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而不应当是其所生子女。因为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而非独生子女本人,如为独生子女加分,就意味着侵害了其他非独生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利,这样做有违法律上的公平原则。类似的情况还有,独生子女优先入托、入学、招工等,这些规定同样侵害了其他非独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在出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时,应当注意这些举措的合法性与适宜性。

三是同一计划生育行为应该得到同等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奖励。”多数地区都出台了具体的奖励措施,如:“节育奖”,即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只要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就有一次性奖励。笔者认为:该奖励政策措施的出发点是引导受奖者主动采取长效节育措施,避免出现违法生育;其政策指向是行为,即采取长效节育措施。因此,只要响应政府号召采取了这一措施(即实施了这一行为)的公民(包括违法生育者),都应该给予奖励,而不应仅针对计划生育家庭。否则,有过违法生育行为的公民,就会被彻底屏蔽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之外。

2.公民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已生育子女的夫妻,提倡选择长效避孕措施。”该条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长效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权,不是强制性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利益导向政策就增设了法定义务。如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中将采取长效节育措施作为受奖条件之一。笔者认为,对节育措施进行限制有失公允。因为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的目的是通过经济奖励的办法鼓励少生孩子,并引导和帮助这些少生孩子的家庭把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这种奖励只应与生育行为有关,与是否采取长效节育措施无关。采取长效节育措施只是预防措施之一,与自愿少生孩子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所以不应将其作为奖励的限制条件。从法律上讲,这样做也没有充分体现对当事人在采取避孕节育措施中享有的“知情选择”权的尊重和保护。

(二)责任主体错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按照规定给予奖励。”第二十九条又规定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制定。这就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行政奖励的职责。但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将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部分责任转嫁给非公共财政供养的社会组织。如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各地均规定由职工所在单位来负责落实,农民和城镇无业居民由政府来负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成为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对于非财政供养的社会组织中的员工来说,他们的计划生育奖励权利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很难实际操作和落实到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作为政府调控人们生育行为的一种公共政策,所需资金就应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否则,资金来源没有保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制度可能流于形式,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落实和维护。

(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兼容性不够,客观上抵消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正向效应

近几年,国家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出台了许多普惠政策,由于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兼容度不够,出现了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不同向的现象,客观上造成违法多生育子女的家庭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甚至从多生孩子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要高于违法生育成本,这在客观上就弱化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激励作用。而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由于覆盖范围小、享受时限短、补贴标准低、管理程序严格繁琐,与征地补偿、拆迁补偿按人头计算的政策相比,使人口少的计划生育家庭的收益大打折扣。随着农村改革发展政策的深入开展,附着在土地上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高,计划生育家庭的经济利益受到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国家取消农业税、义务教育免费和教育补助资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实施,使养育孩子的家庭支出成本大大降低,在落实这些制度中对计划生育家庭和非计划生育家庭没有实行差别待遇或差别度不够,客观上有刺激违法生育反弹的负作用。虽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实施这些政策时要对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但缺乏可操作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成为一纸空文。

三、健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利益导向政策要遵循合法、公平合理原则。要注意保护所有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让每个计划生育家庭都能分享到实行计划生育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不能简单地把是否有效作为评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惟一标准,还需注意相应措施是否与上位法或其他法律法规矛盾或冲突,避免引发其他不良社会效应。

(二)在立法中明确政府是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责任主体,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产品要由公共财政来负担,用明确的法律规范来防止政府将责任转嫁。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和各层面的支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所以,各级政府应在不违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整合社会资源,把惠民政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

参考文献:

[1]刘志坚.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践与思考[n].江西日报,

2005-1-31.

[2]董跃.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平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5).

[3]周福林.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若干问题研究.中州

学刊,2006(9).

[4]刘玲琪,田遇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

计划生育,2005(2).

[5]翟德祥,陈兴栋.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实行中几个问题的

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8

[关键词]家庭发展;公共政策;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108-03

1我国家庭发展的现状

关于家庭的概念,《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认为: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可以理解为,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是基于婚姻、血缘或者收养关系而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最为微观的社会单位。家庭作为我国社会最为基本的组织单位,它的变化与发展深深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演化。

20世纪80年初我国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的角色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都与家庭发展的趋势密不可分,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家庭核心化趋势日益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的规模已经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21世纪家庭平均规模仍在缓慢下降,有专家预计到21世纪40年代家庭规模将稳定在3.2人左右。家庭内部亲属结构关系也日益简化,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压力增加。第二,家庭发展的形式多样化。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人们的家庭观念意识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前期尚不多见的丁克家庭、单身家庭、试婚家庭等家庭形式在我国也不断出现,预计在后期还会得到增加。第三,家庭功能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功能结构注重养老抚幼、生育教育、生产生活等作用的发挥,由于当今的家庭日益与社会融为一体,家庭功能结构日渐淡化生育功能和养老义务,但仍很重视子女的抚育教育职能,这些功能结构的转变淡化了家庭的保障功能,给改善社会民生与提高家庭发展能力问题带来新的挑战。家庭发展的模式健康与否还有赖于有关家庭政策的导向与规制,建立与健全家庭发展的相关政策将十分有助于家庭发展能力的培育和健康发展。

2关于家庭发展的相关公共政策评价

2.1我国对贫困家庭发展的政策支持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实行房屋拆迁设置最低保障面积优惠及配套费用减免;推进廉租房租金补助;租住公房租金减免;办理企业已故退休人员抚恤金;九年义务教育费减免;九年外教育助学款;居民卫生管理费减免;医疗救助;领取爱心超市物品;煤改气免费安装燃气灶具等。其他公共事业单位也有对低保家庭的优惠政策,如减免有线安装和水表更换的费用等。这些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挂钩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廉租房政策和学费减免政策给低保户带来最大的收益。但是这些政策和目前的低保制度一样,仅起到“输血”的作用。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免费再就业培训政策、部分工勤等岗位对本市居民的照顾、推行灵活就业方式、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减免、家庭零失业等一系列政策对有效帮助低保家庭健康劳动力提高技能、促进就业等起到了积极“造血”的作用。低保制度是补差性质的制度,但是低保补贴标准设置缺乏弹性,处于《办法》规定界限上的贫困家庭难以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就业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尽快实现就业的有力手段,但培训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存在着缺乏市场导向性的就业指导和贷款条件苛刻与额度过低的问题。

2.2我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实施

我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对合理控制人口发展起到了良好效果,但奖励扶助的激励力度不够。①政策规定的奖励金额标准和年龄标准问题。大多数家庭希望奖励金额标准再有所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年600元/人的奖励对这些家庭的作用是有限的,应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所提高;对于奖励的年龄标准部分人希望能有所降低,对于身体状况欠佳、弱势妇女全体可适度放宽年龄标准。②人户分离问题。当今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加,人户分离问题使得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享受不到奖励扶助政策的福利。③抱养子女问题。通过合法渠道抱养子女后不再生育且办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待遇。但对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收养子女的,不能享受奖励扶助待遇。④群众对计划生育扶助政策的长期实施心存疑虑。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奖励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在财政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尤其是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很难保证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信度和效度。

2.3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政策

根据2008年对以北京市为主要调查样本的资料显示,独生子女父母对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满意度不高,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57.4%,选择“一般”的占34.9%,选择“比较满意”的仅占7.7%,而没有一个人选择“满意”。对医疗报销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满意度很差,主要是因为我国养老保险的“统账模式”仍然处于改革探索阶段,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养老金水平的行业差距、机关事业单位差距比较大,所以造成独生子女父母对社会养老保险整体满意度不高。

实施工资改革后,按劳分配的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依赖性减弱。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经济力量的加强,老一代对子女的依赖性减弱。有些地方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区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政策执行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社区养老参与度不高。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和缺乏重视,致使社区养老事业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②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少,筹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③执行机制问题。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④制度改革的难点。1995年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后,低于50岁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因为下岗失业很难与老职工一样继续享受社会统筹模式的养老保障金,这些家庭的养老生活问题也是限制家庭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2.4城市贫困家庭住房政策难题

2002年重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使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运作、银行专户存储、财政监督的管理体制,现有的住房政策也是城市贫困家庭住房难问题的重要原因。①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不高,约占全国在职职工总数的60%~70%。能够享受住房公积金的多为党政机关、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住房公积金政策到目前为止并不能使每一个城市家庭享受到,特别是那些城市贫困家庭。②住房贷款政策。随着实物分房停止和房改工作的深入,城市居民必须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住房。国家一系列推动刺激住房消费和住房贷款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但房贷条件苛刻将城市贫困家庭排除在外。③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城市住房价格升高、住房难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现有的经济适应房政策在效果上并不能真正惠及城市贫困家庭。

2.5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难点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农村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的急剧持续下降,必然带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由1963年的43.37%下降到2005年的12.40%,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比率正在上升。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建设和投入重点仅局限于城市,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歧视,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原因,使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城乡差异巨大等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受益面广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①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缺乏社会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难以实施,更多的社会保障资源投向了城镇居民。保险基金应来源于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面,需要让农民自我统筹的压力得到逐步缓解。②资金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部由民政部门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地区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能实现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③保障水平低。2008年我国农村缴费养老居民每月仅可领取4.7元的保障金,农村家庭保障水平低下,很难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3关于家庭发展能力的公共政策改进建议

3.1构建有成效的培训和就业指导体系

政府一直都相当重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政策需要规定培训机构事先对培训者进行就业指导,帮助贫困家庭成员了解自己、了解目前社会各行业的情况,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年龄段、身体状况和能力的培训项目,以有效节约培训成本。贫困家庭可以通过集体组织来搭建脱贫组织、社区、政策和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政府可以通过资金配套的方式来帮助贫困家庭实现资产的积累,协助贫困家庭脱贫。推行资产建设的方式可以多元化,有针对性地对处于家庭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贫困家庭给予不同的扶助,通过政策的调节让贫困家庭为下一阶段的危机和困难做好准备,这将更有利于贫困家庭走出贫困。

3.2继续做好计划生育与夯实奖励的政策宣传工作

对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实行奖扶制度,是创新人口计生工作机制的重大举措,只有让群众真正了解政策并在群众的监督下,才能体现党的政策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激发广大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有力推进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宣传不仅要突出其政治意义,也要突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广大农民及时、全面、准确了解国家的奖励扶助政策,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改革农村计生奖扶制度,通过印制宣传册、电视广播等媒体渠道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全方位宣传。通过多层次的宣传,让广大群众能够明确奖励对象、扶助标准、申报程序、咨询投诉办法。鼓励农民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和稳定生育水平,促进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形成和发展。

3.3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保障的体制

重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积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独生子女问题是国家政策的产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为我国有效抑制人口增长作出了贡献,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城市家庭结构的转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显露无遗,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应制定出明确的赡养制度和法律依据,让独生子女家庭依法律、道德来维系养老保障机制的运行。制定相应的法律维护独生子女父母在年老后能得到养老保障的权益。其次,设立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救助基金。为了杜绝独生子女父母年老生活困难现象,可以从经济供养角度制定一个法律标准来予以保证。最后,鼓励发展养老保障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国家可以配套一些税收优惠措施,积极引导投资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提供专职或兼职养老中心服务,对不同经济状况的老人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鼓励兴建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档次、不同收费标准的“社区型”养老机构,以适应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3.4加大贫困家庭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

解决城市贫困家庭住房困境比较有效的政策选择是制定廉租房政策和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政府在完善家庭保障性住房制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重视和完善廉租房制度。该项制度实施是解决城市贫困家庭住房难问题的根本措施,将廉租房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中。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拨付廉租房建设发展资金,管理好保障性住房公积金的资金运作,向社会募集资金,并建立严格的预算拨款和使用监管制度。③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审批和分配制度。研究入住廉租房的申请条件、申请和审批程序、受理和审批机构、轮候配租制度等内容,完善廉租房租赁和管理制度。

3.5建立与健全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面的制度安排

随着家庭结构类型向核心家庭转变的进程,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低于城市水平的情况下,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突出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从体制上探索解决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新方式、新制度,创新解决思路。①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自行解决养老保险的新途径。鼓励重组亲属家庭结构,形成新的养老互助局面,有利于互相照顾和互相交流,在精神和生活上互相帮助。②为困难家庭可从业成员提供就业培训至上岗就业。在老年人居多家庭,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有意愿参与工作的老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③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提供义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子女的教育投入对任何家庭来讲是一笔重要开支,给贫困子女提供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一个好办法。④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生活补助、实物补助。国家在为困难家庭提供的生活补助上各地区标准不太统一,但可以适当采取实物补助的方式增加公平感,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实物补助比精神抚恤能带来更好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赵仲杰.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2]邓伟志.中国家庭的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董岩,苏桂秋.家庭成为社会发展关注点[n].大连日报,2010-12-05.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9

健康的教育应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在教育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少了社会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及为体现价值提供的社会大舞台,教育将失去方向和发展动力;少了学校规范、专业、系统的知识输送,教育将难以满足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而家庭教育由于其“家庭”的特有性具有任何一方无法取代甚至弱化的地位,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切保障。那么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浅谈我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也是终身导师,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生学校,这导师和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先入为主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做到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孩子性格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和谐,是家庭稳定和温馨的基础,也是孩子心理稳定和健康的保障。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言行冲突,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波动,使之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2、营造自然的教育氛围

要让孩子处在家庭生活中,而不是老是处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很累。要使孩子感到如鱼得水,这个“水”是大江大海,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金鱼缸那样的人造的。刻意的、僵硬的家庭教育,恰恰是营造良好氛围过程应力戒的。

3、树立良好的家长榜样。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家长从自己做起,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个崇拜者。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父母的权威性、榜样性是十分强大的。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必须注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误导了孩子。

4、形成合理的教育合力。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合力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对子女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又一重要原则。

二、应用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的效果将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而恰当的教育方法不是一朝一夕或突发奇想可得的,更不要想有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因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加之每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正如孔子说要“因材施教”。虽然说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肯花心思,教育还是有法可循。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的交谈。交谈,是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娓娓谈心。交谈的时机应该是恰当的,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孩子是感兴趣的。交谈之前,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无拘无束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再把自己高于孩子的见解作为一份礼物回赠给孩子。通过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诲和启迪。单纯的家长讲、孩子听,没有反馈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于家长借交谈对孩子进行挖苦训斥,抓住一件小事唠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厌,则更是不可取的了。成功的交谈,似春风化雨,孩子是会受到教益的。

2、恰当的表扬。表扬、奖励孩子,可以鼓励孩子重复良好习惯形成;在表扬和奖励中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是非感,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的加深。

再有,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实事求是,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评价,要让孩子在表扬和奖励中去认识自己。过高,容易让孩子盲目满足;过低,又不容易达到到激励的目的。另外,表扬、奖励,家长的态度要真诚,最好不要事先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守信;绝不能在奖励的程度上与孩子讨价还价。

3、合理的批评。批评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家长批评孩子是为了对孩子不良思想、行为、品质给以否定的评价,并予以警示,从而引起他们的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

4、有爱的宽容。宽容是指孩子做错了事之后,家长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孩子的过失,他们没有过激语言的斥责,也没有穷追不舍的追究,这都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深深的自责,并在悔恨、内疚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冷静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列宁8岁时,随母亲去姑妈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花瓶,当时无人看见,查问原因时他害怕也没承认。细心的姑妈猜着准是淘气的列宁打的,不过妈妈一直保持沉默,等待着儿子民中萌发羞愧感。三个月后,妈妈亲昵地抚摸着儿子的头,欲有所言,不料列宁失声大哭,讲出了打花瓶的事。妈妈安慰儿子,并宽容了他。妈妈知道儿子在这场内心的道德斗争中,美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印度圣雄甘地,少年时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进而发展到偷钱买烟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堕落的过程详细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并鼓足勇气把它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教诲和惩罚。父亲没有责备他,只是久久地凝视着甘地,两行热泪滚滚落下。父亲的宽容使甘地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那以后,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

可见,宽容的确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应用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a、实施宽容教育的前提,必须是孩子对自己的错误已经有了认识,并深感内疚、悔恨时方可运用宽容手段。

家庭教育奖励方法篇10

1 为未来夯实基础:21世纪能力和价值观培养。让每个儿童成为自信的人,自我管理的学习者、积极的贡献者和富有爱心的公民

除了一如既往地强调全面教育,增强学生的21世纪能力培养外,教育部长王瑞杰自上任以来积极推动的德育将是2012年他最关注的工作项目。教育部将通过调整“教育储蓄奖”制度以及革新“社区服务计划”来凸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调整“教育储蓄奖”制度

为了实现通过学生为本,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新加坡,教育部从2012年将对“教育储蓄奖学金”进行调整。加大对于那些以实际行动展示优良的价值观、品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的奖励力度,同时加大对于学生非学术领域成就的奖励力度,如领导能力、辅助课程活动取得的成就、参与学校和社区服务取得的成就等。重点实施以下几项举措。

第一,增设“品德奖”(edusaveCharacteraward)。该奖于明年初颁发,教育部预计每年将有一万多名学生获得该奖。现有的教育储蓄奖项倾向于奖励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表现,设立品德奖项就是为了完善现有的教育储蓄奖。此奖的基本要求是得奖者必须是公民,并有良好品行,例如具有责任感、诚信和韧性等。这个奖项将颁给小学生至大专生,每人可获得200元至500元的奖金。

第二,将教育储蓄“成就、良好领导和服务奖”奖励人数增加一倍,奖金也提高。目前,该奖项平均每年颁发1.7万个,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旨在肯定学生的领袖能力、服务精神或在辅助课程活动中的杰出表现。

第三,提高申请“教育储蓄优异奖学金”的家庭收入上限。在现有的框架下,家庭月入不超过4000元,学业成绩在前25%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该奖项。调整后。该奖项的家庭收入顶限提高1000元,将有更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获益。

(2)将“社区服务计划”更名为“德育在行动计划”

“社区服务计划”于1998年推出,此次改名旨在强调价值观教育应通过行动来贯彻。

教育部鼓励学校自行为每个年级规划有延续性和渐进性的四年或六年计划,并在品格和公民教育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社会服务进行反思。

教育部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并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决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德育在行动计划”的重点不同。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他们可以从对自己在课堂和家庭的空间负起责任开始: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在同辈间发起集体行动,以改变学校和社会中其他人的生活。

“德育在行动计划”的重点将放在学生学习的质量而非服务的时数。评价标准强调从学生取得的成就转移到活动的参与过程。

2 将每所学校都打造为好学校,为所有人提供机会

要建设一个包容性社会,并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好学校是关键。新加坡承诺将每一所学校都打造为“好学校”。

(1)给出“好学校”的清晰定义

第一,一所好学校会关怀它的学生。这样的学校会尽量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长处。以鼓励他们学习和成长。第二,一所好学校会以落实全人教育为目标。除了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数理和文科基础,学校会拓展他们的学识及批判能力,同时为他们塑造良好的品德。第三,一所好学校会为学生创造正面积极的学校体验,将他培养成为有自信的终身学习者。第四,一所好学校有富有爱心和专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会坚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精神理念。第五,一所好学校会不分学生家境贫富,关怀所有学生,为他们提供各种发展机会。

(2)促进家校合作

教育部认为,家长和社区不但直该给予好学校支持,而且还应成为学校的伙伴,携手发掘下一代的内在潜能。为了鼓励家长和学校成为更紧密的合作伙伴,教育部计划为每所学校提供2500元的“家长支援小组种子资金”。目前,新加坡全国有许多学校都设有“家长支援小组”(parentSuppotGroups,简称pSG),许多家长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空为学校服务。为学校提供“种子资金(seedfunding)将有助于家长支援小组推出更多有创意的育儿活动。

3

为需要额外支持的学生提供更多帮助,让更多学生能继续中等后教育

(1)加大对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财政资助与学习支持,惠及更多学生

几年来,新加坡已逐步建立了一套良好的学生援助系统,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各种发挥潜能的机会。在未来,教育部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以更全面的方式给予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更多帮助,

第一,显著提高贫困学生的经济援助。将申请教育部经济援助计划的家庭月入顶限从1500元调高到2500元,同时引入新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计算办法作为并行的评估标准以惠及更多学生。这些改革将潜在增加4万儿童受益,是现在受益人数的两倍。

第二,为学校提供资源,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于最理解学生需求的学校,教育部将每年给予额外拨款,每年每所学校最多可获得15000新元,连续拨款3年,确保学校以特定方式为贫困生提供额外的针对性支持,或为达不到资助标准但值得资助的学生提供支持。

第三,加强学校与校内学生托管中心之间的协调。教育部将继续提高校内学生托管中心质量,扩大机会并让所有学生都支付得起。为了提高机会,到2014年,校内学生托管中心数量将从目前的57个增加到70个,没有托管的学校将继续使用临近的社区托管。为提高托管质量,将通过增强学校和托管中心课程的协调。来加大对于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支持。

第四,动员社区资源,加强对学校的援助。目前,新加坡有许多学校得到顾问或管理委员会及社区资助机构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学校提供了大量奖学金和助学金。同时家长志愿者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部将与学校一起努力增强这些支持。

第五,通过对“教育储蓄”进行调整,表扬及奖励那些表现杰出的学生。这一点前面已经论述,不再重复。

(2)为有阅读障碍的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需要更多帮助的第二个重要学生群体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不管他们在特殊学校或是主流学校。教育部将在未来两年拨款360万元,在20所小学试行“阅读障碍治疗计划”,给予患阅读障碍的学生进一步援助。如果试验成功。教育部将考虑分阶段把计划扩展到其他学校。

此外,教育部还将在2016年前多招募和训练200名协作教育工作者,加大对于主流学校有阅读障碍学生的帮助和支持,让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融入主流学校。

同时,改善“特殊学校”的申请过程,并让家长负担得起。为简化报读“特殊学校”的程序和等候时间,教育部也将在10月设立一个多机构咨询小组,帮助家长为学习障碍较复杂的孩童选择合适的学校。该部门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福利理事会和20所特殊学校组成,统一报读程序后,家长无需向不同的特殊学校提出申请。

资料来源:新加坡教育部网站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