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48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史学研究;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0-03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选择。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日益扩大,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的重构

1.对信息化本质与内涵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的拓展和外延,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应首先客观认识信息化的产生发展与其本质。信息化最初概念是在六十年代由日本学者提出,七十年代后期经英译后传播到西方,信息化的概念才被西方社会普遍使用。关于信息化的表述,在国内学术界曾有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其基本定义角度主要有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层面的概括、有基于信息演变过程的总结、有从信息资源共享层面的构建等。九十年代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了信息化的要素和含义,并认为信息化是依托信息技术,且处于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因而,信息化本质上是对各种有效资源的集成,是对以人为个体的生产力的解放。随着信息化在社会范围内的迅速扩展,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场深刻变革。

2.信息化实现教育开放式发展

自信息技术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已在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数字化教学等,进一步扩大了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与普及效应。经过近十余年来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然在国内高等教育界掀起了教育变革的浪潮,典型实例就是“慕课”带来的冲击。“慕课”是从英文mooCs音译过来的,学界冠之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始于2011年秋天,发端于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时称这一事件为“慕课元年”。慕课现象在国内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出现,对大学已有教育体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主要体现在对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教学模式的冲击、对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等被动教学方式的挑战、对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撼动、对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的刺激更为频繁激烈、以及对推动大学加快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等。[1]面对慕课的出现,有学者指出:“慕课带来的变化和冲击会越来越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2]因此,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3.信息化重构高等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现阶段,国内教育基本上仍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时代。纵观国内教育,往往是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机制下,知识传授效果欠佳,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及。由国外优质课程资源整合而成的“慕课”,对国内高等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整装待发的良好时机。在很多教育研究者看来,这是继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领域最大的革新与改革,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一定程度上,mooCs将重构教育发展的蓝图。从更为广域的视角出发,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信息化正引领和推动着高等教育的重塑,并必将在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学术课题研究、教学资源配置、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产生剧烈的变革。

二、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史学研究与路径探索

信息化进程对教育发展的重构作用,体现在大学教学与学术的各个方面,对教学模式等的改革亦最为显著,对此学界多有讨论,并已初步形成共识,在此不作过多赘述。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信息化平台,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客观来讲,由于信息化的介入,使学术研究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有了更多的途径取向,并取得了更加有效的研究成果。而作为基础的史学研究,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在信息化背景下却具有范式壁垒的限制,需要进行大胆突破和革新。

1.传统史学研究的范式和现状

史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认识历史,传统的史学研究是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基本的方法是史料的搜集、考订和编次。傅斯年先生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料就是史学家还原历史的原料,谁占有新史料,谁就容易出成果。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重现”历史的基础。一般说来,搜集史料,要力求广泛、丰富;运用史料,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搜集史料、考订鉴别,进而运用史料即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经而久之便固化在教学者与研究者的思维中,难以改变。从科学的史学研究角度看,只有掌握足够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并确定好适当的选题,方能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史学研究者必须花费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穷究经史,通过量的积累而实现质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主观式的选题判断具有经验主义的深刻烙印,往往会因方向性的错误而事倍功半或前功尽弃。目前,在国内全科式的教育模式和有限的学习时限下,史学研究要取得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有一定困难的。

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史学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史学遗存和积淀亦博大精深。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逐步推进史学研究与信息化科学地融合,对新时期的史学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前所述,信息化本质上是对各种有效资源的集成,是对以人为个体的生产力的解放,能够实现教育开放式发展,并最终推动高等教育的重塑。基于此,我们提出信息化环境下的史学研究路径:架构信息平台――检索相关信息――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研究成果。其中,架构信息平台是关键;检索相关信息是基础;确定研究方向是核心;形成研究成果是最终目的。在浩瀚的史学文献中,做好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是巨大而又系统性的工作,鉴别与考订史料的一系列工作均要在这一环节完成,因而需要加强具有组织行为的顶层设计。同时,目录学作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根据,是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正如清代学者张之洞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3]正是依托信息平台的支撑,在开放式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将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史学研究路径的“翻转”和“重塑”。

三、以宋代的《汉书》研究实证研究路径

信息化环境下的史学研究路径,与传统史学研究的方式似乎有所背离,实则殊途同归。下面通过宋代的《汉书》研究实证此研究路径。

经历唐末五季的文献残毁凋敝之后,宋代开创的崇文风尚为宋代史学的繁荣和复兴提供了滋润的土壤。《宋史・艺文志》载:“尝历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4]次仁、英两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钦四朝,一千九百零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录,则两朝不复登载,而录其所未有者。四朝于两朝亦然。最其当时之目,为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

由此可见,宋代科教文化兴盛,历史文献典籍浩瀚,且宋人尤为嗜爱《汉书》。《资治通鉴外纪序》载:“本朝去古益远,书益烦杂,学者牵于属文,专尚《西汉书》,博览者乃及《史记》、《东汉书》。”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若要纯粹依靠翻寻和查阅书籍资料完成宋代的《汉书》研究,即使经年累月用功于此,亦恐惶惶而不知终日。

按照信息化环境下的史学研究路径要求,这一研究的关键环节就是构建信息平台。在实际研究工作中,依托的信息平台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及书同文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办制作。这一信息平台囊括了宋代统治期间宋人关于《汉书》的全部文献资料;二是由方建新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及信息检索平台,搜集了20世纪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公开发表出版的宋史研究论文与著作目录,截止时间为2000年底;三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建立的中国知网(CnKi)数字出版平台,提供了新世纪以来公开发表出版的宋史研究论文与学术著作。如上所述均是具有较高标准和质量的信息平台,以此为基础,经过对检索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宋代的《汉书》研究具有较为完备的资料基础和可行性,通过后期的凝练与提升,即能形成依据扎实且内容丰富详实的史学研究成果。

四、对教育信息化与知识创新的认识

信息化引领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使大学步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逐步重塑了史学研究的路径,然其实质上是推动了知识的传承创新。

1.教育信息化是战略性选择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经之路,已处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近年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教育的方式冲击着国内教育市场,抢占课堂教学,抢夺优质生源。面对教育竞争的危机,要从国家教育战略出发,做好进行长期竞争的准备,并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2.教育信息化推动知识创新

创新是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知识的集成、开放与共享,促进了知识积累向知识创新的转化,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助推器。

3.教育信息化需要规范标准

教育信息化深刻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信息化教育的每个环节都以规范标准的要求设计,并通过学习者的自由组合实现培养目标。学术研究的信息平台建设亦应严格规范,在国家统一标准的指导下,加强基础数据信息化建设,引领学术研究健康发展。通过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实现,为“未来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年8月21日,14版.

[2]姜泓冰.“慕课”来了,大学是“危”还是“机”?[n].人民网,2013年8月28日.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传统课堂中融入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成为拓展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以高中历史课堂为例,具体分析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高中历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57-02

1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更是为传统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对于需要大量历史信息为基础的历史课堂教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教材限制。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具体论述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应用策略。

2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现状

以计算机为依托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应用,更是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特别是高中历史课堂,仅仅依靠教材上的信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历史信息的汲取,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于枯燥历史课堂的反感。而引入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之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得到很大的改善,使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成为现代教学备受推崇的教学辅工具。但是,这种大规模的使用也暴露出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

一方面,教师过多地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很多教师为扩充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会借助于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为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延伸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开始时会丰富教学课堂的内容,但是可能会冲淡教学的重点,其最终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另一方面,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使用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任何教学方式或者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历史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必须要明确这一点。但是,就目前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使用来看,很多历史教师在使用这一资源库时没有科学的计划,只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这种看似大大拓展课堂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会让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这对于他们把握课堂重点是非常不利的。

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策略

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提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也应当把握其中的要点以及使用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优势。

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在这一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完成自主性的学习。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不再仅仅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自主性学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中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以锻炼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课下才能够完成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正确使用。

2)融入问题元素。问题是能够引领学生思考的直接手段,在历史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利用信息,虽然看似大大拓展了课堂的容量,却也会造成学生摸不清重点。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应当需要学生重点识记和理解的地方设置一些问题,保证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当然,要想真正让问题在课堂上起作用,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做好课程的预习工作,在预习环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出自于这些教育资源当中,让学生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完成课堂的师生互动[2]。

3)融入时事内容。历史虽然是关于过去的史实,但是学习历史最为根本的目的就是勿忘过去,并引以为戒。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事实,也应当联系当今时事。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时融入时事政治。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和社会热点,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这一点,让传统的历史课堂不再只是理论知识,而是更多地融入现代元素。当然,这一现代元素也必须与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关,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意义。

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策略

1)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上的任何教具都是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存在的。在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时,要明确这一点。但是,就目前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整体状况来看,很多教师过多突出这一辅工具的作用,导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被冲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将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与传统手段结合使用,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集声音、图像、视频、音频相结合的特点,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一个生动而活泼的氛围。同时,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等,将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突破这个重点进行。两种教学方式的配合使用,必定会大大增强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2)资源选取要科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内容,对于充实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很多教师在从资源库中选取内容时,不注重科学性,只是为了充实而充实,这样的内容选取,对于最终实现的历史教学效果是具有副作用的。因此,教师在选取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明确规划和设置。只有这样,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才能够发挥出它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作用。

3)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任何一门科目的学习中,学生都是获取知识的主体。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其教学模式都是按照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但同时也会大大束缚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其个人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如果过多地压制他们的个性彰显,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历史课堂的排斥。所以,在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资源库的优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权利更多地交给学生来支配,教师只要发挥好必要的指导作用就好。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能够慢慢培养出他们进行历史学习的责任感。而且,学生的历史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讲具有深远的意义[3]。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库集合了计算机的各种优势。教师在使用这一资源时,就应当尽可能地发挥出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尤其是动画、视频和音频等的作用。历史教材更多的是理论性的知识,仅凭教师的口述或者是学生的想象,学生很难对当时的历史状况有一个真实的了解,而视频却能够大大改善这一窘境。因此,教师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电影或者纪实,为学生再现历史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4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历史这样一个需要以史实支撑的科目,信息化教育资源库能够大大充实历史课堂。当然,教师在应用这一技术时,也应当把握好原则和具体的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这一教学技术的作用,达到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封.论中小学教育资源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7):23-24.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6-0069-05

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以前,我们可将历史教学称之为传统历史教学。传统历史教学的诸多弊病显而易见,首先,本末倒置,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严重遏制。其次,受教材束缚严重,教学内容单一,这项弊病与传统教学中信息数字技术的缺乏有密切关联。最后,教学形式僵化,强调课堂讲授,轻视现场调研和实践操作,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历史创新思维的发展。传统历史教学凸显的问题日益严重,鉴于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的优化功效,以及历史学本身与现代教育技术契合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迫切而必要。国内外历史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方法和影响,取得了诸多成绩。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包含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走向教育教学领域,辅助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信息传递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提升学习效果的实践过程。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概念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些改变,广义上的教育技术应用也包含学习资源的使用和推广,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等。本文仅就单纯的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展开讨论。

完整的教学按流程来划分,可分为教学设计、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几个环节,与此相呼应,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在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之,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是教育改革最强有力的推动剂,正在引发传统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

人类社会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教育和技术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衡量国家的发展程度,教育和技术也始终处于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教育也将一如既往地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1世纪的教育发展跟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正在向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加码。随着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原有的教育系统正在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入到传统历史学科。

二、历史学科与教育技术的结合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过程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数字处理技术的应用和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这也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三大主流应用技术。历史学科具有历史知识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庞杂、形象客观具体等特性,而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跟教育技术有很好的结合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非常必要、自然和恰当。

首先,历史学主要研究已经发生的过去了的事情,通过对人类以往的发展轨迹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以此为借鉴,指导未来的决策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过去的事物已经发生,无法重现。然而,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则有可能将过去的历史虚拟地再现于世人眼前,让历史与世人更加贴近。

其次,历史知识具有丰富庞杂的特点。历史是由无数个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构成,每个事件具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如同洒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沙石。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就像试图将这漫漫长河中的散石排列起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轨迹,让河流的走势了然于胸,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可视化工具则可以辅助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工具绘制知识的逻辑关系图,进而建构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只要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图建构成功,就能更好地顺应和同化外来的新知识。

最后,历史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具体实在的对象,因此具有客观形象的特点。形象化教学可以解决历史教学中无法重现的难题,体现历史学科具体形象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将相关历史文献形象化,将历史遗迹和实物遗存的形象尽可能真实具体地向学生展示,迎合中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契合了学生本身对于历史学的渴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发展。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企及的。

三、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国内外历史教育工作者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积极探索,在将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也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为借鉴,因此本文所提及的国外相关情况,是将欧美作为典型代表而特指的。

(一)国际现状

相比国内而言,国外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开展较早。早在20世纪末教育技术概念提出以来,教育技术领域提出的学习理论,引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及开发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就被历史教学工作者积极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参照和借鉴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理论,国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新型历史教学模式,其中最为推崇的还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同时,国外各个阶层的历史教师都鼓励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立体便捷的数字化历史资料库中搜集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历史问题的深层次批判性思索上;而在信息化历史教学工具开发方面,国外学者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与相关理念和技术在国外的率先发展有密切联系。

1.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推行较早的欧美学校,历史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历史教学,发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因素的积极作用,针对历史学习的不同层次和目标需求,提出了“自主-合作”“情景-体验”“问题-探究”三种新型历史学习模式。1998年,美国学者BertBower结合自己在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提出了“相互作用的幻灯课”,“社会学科技能的建立”“经验练习”“解决问题的小组工作”“反应小组”“为理解而写作”六项具体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建构主义指导方案。这是对基于建构主义的创新历史学习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库尔特倡导基于情境的历史教学,其宗旨也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他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学生在参与基于真实历史背景开发的互动游戏过程中,可以深度融入历史场景,进一步自主建构对历史的认识,以及对历史深层次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美国学者威尔斯曼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采访调研,得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历史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最有效的方法。在这种新型模式下,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以精心设计的问题带动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老师不再以讲授者和灌输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问题提出者、任务布置者和辅助者的身份面对学生。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教师非常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以外和教科书以外的素材来推动自己的探索工作,这些素材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包含视频剪辑、音频、图片、信件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就自己的成果内容发表演讲,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所有这些实践,其目的都是通过创设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四大要素,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美国中学的历史教师已经将建构主义理论很好地实践于历史教学过程,而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2.鼓励搜集利用数字化历史资料

欧洲的两位学者唐纳德和卡梅隆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数字化资源出发,试图探索英美高校学生利用数字形式的历史资源提升历史学习效果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英美高校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利用光盘和互联网等数字化渠道获取数字化的历史资料,因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受到历史学习者的青睐。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资源,包含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教师鼓励他们发现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复杂性,在一个立体网络空间中培养全面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多样的历史研究方法。当然,计算机资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资源,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形式也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形式,但是不管怎样,计算机至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节省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查找的时间,让学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批判地审视历史资料的内容。从这项研究我们不难看出,英美历史学习者善于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研究性学习发现更立体、更多样和更便捷的数字化资料渠道。

3.开发信息化历史教学工具

除了对创新型历史教学模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以及对数字化形式的历史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国外还倾向于从技术的底层角度,通过编程研制开发辅助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工具,如包含专家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绩效支持系统等在内的辅助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包含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内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以及包含VCt在内的教学设计撰写和分享工具等。这些工具都是国外相关教育技术研究者率先提出、开发以及推广应用的。而在与历史教学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技术工具开发方面,国外也有一些突出的成果。比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育技术研究者艾瑞克及其同伴凭借自己掌握的深邃的信息理论以及精湛的信息开发技术,结合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metaHistoReasoning工具,开发了一个基于的用于在历史教学中支撑自主探究学习的自适应系统。另外,他们凭借着自己娴熟的教育技术开发能力,还利用metaHistoReasoning工具,结合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方法研制开发了富含技术的学习环境,用来作为历史教学的元认知工具。针对学生在探究学习复杂历史主题时遇到的混乱和自我监管等问题,该工具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帮助学生清晰地构建自己的思维流程,推动完成历史探究任务。

(二)国内现状

在国内,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新兴教育理念传入的滞后,信息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相关研究和实践稍显落后。我们更多地是从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角度,尝试将多媒体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具体说来,相关应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历史知识直观化;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网络辅助历史教学。

1.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将历史知识直观化

利用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直观化是国内相关实践者所做的最多的努力。通过现代视听媒体将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实物遗存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习者的前面,能有效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和历史知识,并加强对概念和知识的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战争相关的视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再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的战争形势图,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战争路线和战争的过程等。

2.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展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

历史研究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囊括的事件极其庞杂广泛,常常让学习者觉得错综复杂,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各个事件中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要想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头脑中建构出层次化,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完整而全面的历史知识,单靠传统的文字史料显得力不从心。知识可视化工具则能辅助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构建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内在的组织结构,在明晰知识内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又可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历史知识。比如,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都是目前耳熟能详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也都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产物。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将传统的部分教师讲授环节转换为多媒体信息传递环节。在多媒体信息传递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比如,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常用到课堂反馈工具和互动课件工具等,从硬件设备和课件开发着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营造师生平等,互相交流的活跃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会话”,提升了学生自主参与历史建构的积极性。

4.利用网络辅助历史教学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4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教学方式

一、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原因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历史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原因。

(一)历史学科自身特点的需要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多是过去发生的,它不会重演,也不能借助实验手段人为地重现。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可将单调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超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创造历史情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实现对历史的认识,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甲午海战》的视频,再现战争场面,使学生感受那种浓厚的战争气氛,感受邓世昌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历史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成长着的个体,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学习者”。在教育的信息化环境下,广大教师也存在着提高信息化能力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体现了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拓宽了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空间,给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意义。

(一)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创设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化成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形式,通过生动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响效果来触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而且通过生动的画面,多变的声音创设了历史情境,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以强烈的感染力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去感受历史的脉搏。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学习的机会,可使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将课堂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不仅能获取所需的资源,而且能够与老师交流,向老师进行信息反馈。而且通过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浏览教学网页,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能够培养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都是极有意义的。

三、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不高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作为教师,要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具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独立操作计算机并能真正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平台促进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但现状是:许多中学教师和广大学生与这一要求的差距较大。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追求生动形象、动感和色彩。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画面和多变的音响效果创设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但是过分追求形象性、生动性,会使学生注意力从课堂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和声音的多变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被弱化。

其次,过多引入相关或无关资料。在教学中,导入一些课外资料,增加知识的密度和深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但是导入过多相关或无关资料则增加了知识容量,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不停演示课件,而学生“无能为力”,只能“走马观花”的把课件“欣赏”完,但却一无所获。

(三)没有正确处理好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式以黑板、粉笔等为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它有很多弊端,但也有很多长处。比如,可以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法;通过教师人性化的讲解,不仅表达了情感,而且加强了师生交流。两者关系处理不当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个是以“机灌”代替“人灌”,课堂教学在画面、音乐、动画的装饰下,仍以知识为主;另一个是以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上成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机器为主导,教师只是在播放课件,把设计好的内容演示给学生,而忽视了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的资源,缺乏人性化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身体动作语言,限制了教师感情的发挥和师生交流。

四、积极应对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是一个必然趋势,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而是要积极应对。

(一)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学习或自学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熟悉教学软件的制作,努力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在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学校开设的微机课程有着重要作用,老师在教授微机机能的同时,要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健康有益的利用网络。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方面应注意: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使用音频、视频,使其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兴趣,又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其次,在引入课外资料时,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信息的密度和深度适当,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处理好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信息化教学虽有多种优势,但不能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也要利用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使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5

【关键词】历史学科;整合;目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日渐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的核心问题。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整合的课程,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或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一、整合的目的

(一)扩大信息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的难题之一是信息来源的单一化和教学方式的呆板,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致力于打破这种沉闷、死板、让学生感到无聊的教学方式。网络上有广泛的信息源,可以将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实时地提供给地球上的任何人使用,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

(二)改变信息呈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信息技术却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音像资料的播放可以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历史地图上的行进路线和事件发展态势可以动态展示,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发展过程;散乱的知识点可以整理成立体的结构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自不待言。

(三)开辟学史“第二课堂”,扩大学史视野

学生学习历史本来就是多渠道的,其中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选择一些历史影视作品和可看性强的历史实况纪录,课外组织学生观看或租借给学生在家庭电脑上观看,并组织一些观后讨论。这种第二课堂的历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扩大学生的学史视野,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开发与文字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经济落后地区,“整合”的首要障碍是无资金解决硬件设施。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制约“整合”效果的主要是软件不配套。信息设备的迅速装备为教育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条件,也使这一任务更具紧迫性,应在编写教材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发配套软件,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成为现实。

二、整合的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要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而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做过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历史史实的基本理解和直觉。

(二)综合性原则

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已经成为课堂内容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的功能优势,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

(三)广泛性原则

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的历史学习。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历史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四)异步性原则

网络化多媒体技术使得历史学科合作学习项目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实际上延长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基于信息技术的合作学习允许有反思的时间,让学习者得以将零星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后生成为理性认识,这样可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丰富有效。

三、整合应带来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会更加开放

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传统的历史教学"三大目标"(知识、能力、情感)被整合,特别是打破了"知识中心"的束缚,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标应该是灵活反应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学科本质特征与学生个性发展方向的全面的目标体系,它能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方法会更加丰富

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里听、说、读、写、议、练、辩等学习方法得到整合或提升。在这样的一个包括课件、地图、音像、文字资料、计算机处理等在内的立体网络里,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在这里,学生可以回答问卷、制作图表、参观访问、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论证课题。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空间的限制,自由的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

四、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调整教师的角色定位

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信息内化”过程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时刻坚持信息整合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不应让机器唱主角,应注意信息技术的适度与简捷。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交流和转换信息的活动。

(三)不为情境而情境。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比较具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分心;但中高年级学生形成抽象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因此,多考虑一些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题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现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尤其是基础教育更应该体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不仅使学科知识之间得到相互补充和完善,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科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正是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历史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为学生张扬个性、灵活运用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一个舞台。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一、关于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的内涵

1.知识要渊博:要具备足量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

首先,作为一个历史教师首先要有足量而精深的历史通史知识,起码要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知识,这也应当是成为一个中学历史教师的底线。

其次,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日渐加强,这就要求中学历史课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外,还得具备相当综合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深与广博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上述三个层面的知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才能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有效性。另外,作为历史教师,在当今时代,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得不断学习,能够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教学是能手: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教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效备课、讲解分析、启发提问、组织学习活动、引导提升、电化教学等专业教学技能。

另外,传统的历史教学,重在“传道、授业、解惑”,即继承人类历史过程中的知识客体。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旧的历史教育观点,要把重点放在“积能”和育人上。历史教育不仅要客观地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法国著名教育家弗雷内说过:“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针,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技能素质,才能制出精良的精神宴席,便饭也好,要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

3.理念要前沿: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素养

教学是一门科学,不能凭教师主观意识或行政命令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上课、教学设计等都应该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符合学科知识的特点,所以,要想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教育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学改革的有效支撑,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理论反思实践,结合实践研究理论,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增强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解读能力和变革能力。

4.信息能整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成为历史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是教师的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觉悟、信息道德等。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面及拥有信息的总量与质量的素质状况。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教师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最佳筛选和利用信息以及创新信息等能力。

二、关于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水平确实不容乐观,亟待提高。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常见、普遍的现象能够反映出这一点:

1.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积累不足。

虽然大部分历史教师在高等学院受过历史专业教育,满足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底线,符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入门条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增加和更新,反而是在减退。有些历史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或非专业教师,对所教内容了解熟悉的不够足量。

2.重视教学技能的提高,忽视知识的提高和更新。

我觉得从课改开始实施后,几年来,历史教师的素质应该说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我认为在教学技能方面提高,可能要好于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提高。很长一段时间来,关于专业知识提高的问题没有被提到一个必要的高度。很多教师热衷于“术”的研究和实践,看书学习也是首选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成绩方面的书籍,听报告也是希望听到切实可操作的做法,“你就告诉我怎么做”,不善于研究“道”,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太过于功利了。

3.重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对知识的把握和研究。

我们很多教师可能要教的内容还没有搞懂,就先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先想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模式,重视怎么让学生记住,怎么考好。这实际上就本末倒置了。我觉得如果先把这个教学内容在知识和认识上搞得圆融无碍了,然后再想怎么教,就可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来,课堂教学也就真正有效了。

4.教教材而不是教历史。

教师大多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教,努力达成眼前的功利性的目标,忽视课程本身的目标,目标中有的是知识,有的是效果,而忽视育人目标。忽视了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这其实是反映出教师对历史教育理解的偏颇。

三、关于提高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方法和策略

1.读书学习

我们历史学科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读书是最关键的,这也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读历史通史知识方面的书籍,也要读一些历史学术研究和动态方面的书,还要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假期开始,我计划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的读书学习活动。向教师推荐书目,平时通过博客上传和交流读书摘要和学习心得,定期进行读书报告会的交流研讨,达到智慧共享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2.抓好集体备课

以后要通过落实全册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等,帮助教师准确解读课标,正确构建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夯实教学基本功。

3.活动推动

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说课活动、研讨课活动,推动教师自主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另外,还要重点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7

一、影视信息符合艺术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众所周知,电视《百家讲坛》栏目的收视率日创新高、影响力也如日中天,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东方晨报》曾报道了孙丹林教授分析的《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观众青睐的原因,就是专家学者灵活的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原来一些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那么,他们为何会如此渴望呢’笔者认为,这与影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在现代社会中,影视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正日益发挥着消遣娱乐、宣传教育和信息传播等功能,而《百家讲坛》正是切中了百姓对影视信息的兴趣点,同时又建立在百姓对影视信息了解的基础之上而开展的学术探讨。它不断培养的是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的是影视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从而最终实现多方共赢。这种现象可给从事历史教学的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取得实效的可能性较大。

回到艺术职业学校来看,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同样给我们的学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他们是参与影视文化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影视屏幕对当代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还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影视节目直观形象,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比起其他传播媒介更容易受到艺术职业学校的青睐。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学生最初接触历史、认识历史主要是以阅读历史连环画、历史小说开始,那么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则更多的是历史题材影视片中了解历史。尽管当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但影视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是因为影视图像是非逻辑性的,它把各种观念、各种信息以直观动态的图像展现在人们面前,引导人们观察和理解各种事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信息、受到教育,这种感受型的传播媒介与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相吻合,而同书刊、报纸等理解型传媒相比,影视更容易切中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历史影视对学生了解历史已首先起了引路、启蒙的作用。再次,影视录像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理逻辑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测试表明,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是最高的,相对于传统的电教媒体而言,影视信息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学习,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影视信息与历史知识密切相关

作为影视文化向教育文化的渗透,影视与历史的关系比任何学科都要密切。简单地说,历史就是“昨天的事”。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它也不像有些学科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去直接观察,或通过某些实验,使认知的对象(现象)重新出现。历史教师是不能使过去的史实重演的,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都是以直接的感性知识开始的,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在课堂上提供历史形象,重现当年的历史现象、人物和环境。而影视信息能使学生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了感性材料,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替代的优势,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已呈现出了必然的趋势。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在空间上,横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等各个领域。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影视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建国以来,我国拍摄的影视片约有2000多部,其中有不少再现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范。同样历史课程中几乎所有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历史学科的影视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它们真实地记录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情景;另一类是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它虽然不是历史实录,但也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和某些历史人物。这些影视录像能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原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能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同时,一些优秀的历史影视片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大大增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对艺术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灵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愉悦中改变他们的人生,尤其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时效性、深刻性会超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三、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的最佳切合

在这种“大变脸”的历史教学中,要杜绝为影视而播放影视,否则就会漫无目的、一盘散沙。如何在欣赏影视的同时或前后,细细品味历史的底蕴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找准以下影视信息与历史教学两者间的切合点。

1、影视信息要选择典型,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学生连贯的历史知识体系。

在选择丰富多彩的历史影视资源时,要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专题,牢牢把握文明史的发展线索,始终把握人类争取生存、追求发展这一文明发展的主流,注重表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在影视信息的选材上,要注意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方法,选择人类文明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和成果的基本史实中的某一“点”为典型影片,将这些相关的“点”串联成线,反映这一时期文明发展的“面”。例如教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时,通过将秦、汉、唐、元、明、清六个时期的六部代表性影视,用专题形式综合呈现出来,时间跨度两千余年。这种历史教学也正符合了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巧妙地将学生零散历史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构成一个个新的专题板块,从而引导学生学成连贯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

2、影视信息要贴近生活、忠于历史原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

在影视信息的选材上,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媒体报道的热点新闻中,从热播过的影视作品中提取,使影视范例根植于现实生活中,在遥远的历史时空中架起一道与现实联系的桥梁,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例如:在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记录片后,紧接着就可选择影视新片《东京审判》以及日本首相参见靖国神社、两国人民的民间申诉等新闻信息,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但重要的是,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光是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去获取知识,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例如:在当前“戏说”历史剧泛滥,严重误导学生的情况下,要将这些较严肃的、忠于历史系统的影视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比较,让他们认清什么是“历史真相”,什么是“胡编乱造”,从而提高影视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学生欣赏影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品味历史,开设历史影视剧讨论、研讨,并汇总学习、收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提取、整理的能力,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取影视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别、归类和提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探讨发生在学生身边和当今社会中的事件,突出历史课程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在信息时代下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考试要引进影视,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的能力评价。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8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教学与其它科目不同,它具备真实性和客观性以及不可改变性。历史是民族和世界发展过程的记录,历史本身是严肃的,不能出现一点错误,不得进行曲解和篡改。一直以来,历史改革工作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历史本身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不得进行渲染或是避讳,导致历史教育创新点少,突破点有限。历史虽然是事件的记录,对过去的总结,但在进行历史讲解的过程中,历史事件以及作用、影响与现实生活距离比较大,学生难以进行体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并不能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将历史事件客观全面地展示给自己的学生,学生也无法进行现实体会,这种矛盾使得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产生的效果不佳。因此,高中历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育。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中历史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利于整理历史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使用到历史课堂就意味着将网络带入历史课堂,突出现代先进技术的作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进行一味灌输,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自然,学到的知识不能真正意义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身思维。关于历史,学生作为学习者知道的内容十分有限,与教师交流存在着巨大差距。信息技术可以将历史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整合,形成庞大的资源库,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作为学习的传递者,可以给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枯燥内容进行多方式展示,给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多种渠道。多渠道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教师进行深入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转变为一种乐趣,进行深入探究。

信息技术的投入使得高中历史教育出现多种教学形式,对引导学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受教对象和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必要,高中历史需要探索的内容比较多。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发展历史教学工作。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在一起,就可以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或是投影仪器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方式,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策略的启发和总结

高中历史存在的弊端与其它学科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在进行知识传送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开展填鸭式的教学,甚至教师会在黑板上进行知识点书写,完全不理会学生对知识的看法和心中的疑惑,课程内容比较多的时候,还会采用ppt等多种形式进行快速讲解,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信息技术的参与使得教学方法变得多种多样,不同软件和教学工具的综合利用,给教学课堂带来了新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比较明显。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查找资料和扩大学习范围提供了新方法,为拓宽学生视野做出巨大的贡献。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学习乐趣和学习激情,对完成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帮助明显。同时,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学生需要将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在学习领域,而不是沉迷在网络科技的负面影响中,耽误学习。教师也应该担负起监督和引导的责任,指引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高中历史教学资料从纸质转化为数字,在网络中进行传递。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被转化成电子信息供学生学习和查询,将一次性的学习资源转变为持久性的资源;校方可以成立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专题网站,对网站专栏的内容(下转178页)(上接161页)不断跟新,利用网络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将自己的难题和问题进行反映,对自己存在的疑惑进行询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不仅使得教育形式多样,还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学习机会,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充分地利用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9

关键字:信息化教育历史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信息技术以方便学习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的教育也就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的中学历史学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借助了信息化技术,采取了人机交互的形式,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相比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的传统教育手段,信息化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角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解析和评价

1.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传统教学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板书、挂图和模型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传统教学方式的利弊。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并且板书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及时梳理与总结②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并且能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总结与改正。

二、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它可以用教师+学生+计算机(网络)+课件来表示,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于,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的学习情境。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随着多媒体和网络的加入,老师的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3.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相互竞争或者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团队意识。

三、中学历史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1.对教学设备资金及教师素质的要求。现代化设备是进行信息化教育必不可缺的工具,虽然信息化教学好处多多,但推广其实施所需要的资金又远非大众所能够接受。一整套的教学设备价格高达数万至数十万不等,这对于广大偏远农村教育是不可奢求之事。其次信息化的教学离不开对技术的运用,而广大偏远地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信息的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克服“计算机中心论”和计算机为主教学为辅“的观念,应该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必要的指导,告诉学生课件的大致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这对于以教案和考试大纲为主、课堂上老师唱主角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对学生的要求。历史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对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必须独立操作计算机,与老师进行互动。同时在老师进行ppt展示的时候,拥有自控能力和对大量信息筛选和重点分析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要求是极高的,而现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这些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中学历史教育信息化的改进

1.正确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设备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中学历史老师可以在授课前,积极引导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为课堂做准备。更可以提前设置问题,促进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和课程论坛,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提前搜寻相关资料,提前进入课程状态。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视听感受多媒体素材提供的历史氛围。

2.营造历史氛围,促进学生思考与感受。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信息化发展史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历史教学 整合 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

一、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从狭义上讲)是指教师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它以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等特点,赢得了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同和欢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践

1、多媒体环境下的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是作为教学中的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和辅导工具用于学科的教育教学,它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2、网络环境下的整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如果说多媒体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让教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由生疏到熟悉的磨合过程的话,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则是让教师“知己知彼”、由熟悉到巧用的整合过程。

3、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多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新认识、新想法和新思路。

三、教育信息应用于历史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的优势。爱因思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教育信息应用于历史教学,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学生自己参与创作,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识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能扩大信息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信息技术能够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神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信息技术还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3、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中。历史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观性强,具有情境感、立体感,甚至可以模拟空间、一网打尽,它还具有形式生动、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等特点,能够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来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

四、教育信息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教法上的创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整合促使教师的专业化知识要与时俱进,要在精通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精通信息技术;促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引导教师提升科研意识和能力,从“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型”教师;引导教师深刻理解“终身学习”的内涵所在。

2、资源的取舍。历史学科的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资源的挑选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服务,偏离教学的就舍弃。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的资源、影视、资料是否合适。这种选择需要教师的知识水平、学识和智慧。

3、手段的多样化。教育信息手段多样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的特色和优势。常用的手段有:一是播放视频;二是让学生扮演影视的角色、配音;三是学生就资料开展演说等活动。

参考文献

[l]《历史课程标准》,2004年7月。

[2]《部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进展调研分析报告》。

[3]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