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10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是如此。刚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校园的孩子,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纪律,很多习惯需要进一步养成。开展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本着这样的认识。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对我校300名小学生健康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性格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胆小偏执、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行为孤僻、不合群等。怎样提高学生的个体心理健康,使其能做到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体育健康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规律及相关材料出发,联系小学生体育健康教学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相互贯通。

下面是本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初探与摸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我们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体育学的相关理论,根据她们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家访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对健康知识的启蒙了解,激发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自我评价的初步意识,对存在健康问题的学生提供一些实用、易用、会用的纠正方法,以帮助小学生健康行为的正常进行,促进小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普及是衡量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但它又是各科的关键和基础;在全面培养小学生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各个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一道。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完整体系,为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劳动技能、提高能力、拓展智力、加强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等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增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同样有利于培养和谐的人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体育教育是奠定学生健康体质的基础教育。而在体育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科学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熟悉适应多种环境,与环境相适应:使之学会解决问题,应对困难,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优点,使其能健康有意、科学自我的规划生活。

三、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机地展开,辩证地使用

目前我国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如厌学、任性、攻击、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各项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27-01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1.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以情感教育为诱导,稳定学生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内容,适当开展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教育能力的内容。早在1894年美国心理学家就提出了学生的情绪、感觉等与其学习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学生的情绪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尤其小学生,他们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正处于性格塑造、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且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严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鉴于此,教师应制订适合小学生情感发展的教学内容,以情诱情,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进而以情感来疏导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如:自卑、羞怯、罪恶感、焦虑、烦恼、嫉妒、沮丧等。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制订了多个情感教育模式,借以来稳定学生的情绪,促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如:制订学生--他人--社会的情感教育模式,即: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分析,清楚的认知自我;之后,拓展到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自信心等;最后至社会,确保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社会环境、危机等,强化自我心理教育;还可以结合教育内容,构建一定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一角色,在活动中增强体验,从而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借以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此外,还经常举办"体验分享"、"心理剧场"等活动,强化情感教育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凸显其效果。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保持着互通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浅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学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被大家所熟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渗透在德育中,两者结合,达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同时,教师应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各个章节,潜移默化地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应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展、道德事迹表扬、评选“风尚道德”奖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德育与健康教育当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

生活。

二、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观

“爱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爱的教育”。教师在教育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扮演着学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友。”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体贴关心他们,让小学生从小知道“爱”与“爱别人”。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生活。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该关注那些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帮助、支持、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爱来慢慢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生活观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双效应、双教育。小学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宠爱的ο螅全家人的爱都给了他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通过小事情为学生讲授人生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如何树立自信。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沟通与配合,家校合作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学校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举办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校园亲子运动会”“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讲活动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共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小学教育要注重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教师、家长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熏陶中成长,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

的人。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94-01

小学生处在少年儿童时期,他们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心理素质脆弱,这样对他们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由于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限制,对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者自身身心的发展变化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理困惑,带来紧张、烦恼、焦躁等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更关注每一位小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他们的尊严,更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意味着,老师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小学生的交往需求,往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却往往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假如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不利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会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会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而教师严厉或放任,也会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现在我们的教育还远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学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尤其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怎么才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呢?

首先是创设和谐、宜人、人格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要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教室布置的内容要随着教育目标和季节变化而变化。教室里处处体现人文色彩的痕迹,很自然的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的整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出了良好的成长氛围。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会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情操,充实小学生生活,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其次是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精神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教师必须转变心态,在课堂上改变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出内在最优的潜能。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理性思考

1要充分认识和全面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于1999年8月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又于2002年8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中小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这是农村教育尚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2.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其表现之一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技能,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的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品行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其二是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采用品德教育的方式,以批评教育、惩罚教育为主要教育方法,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导致诸多的心理问题。

2.3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中小学生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压力不仅仅来自学生认识方面,也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其表现为:①认识上的问题。如,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②情感上的问题。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③应考综合病问题。学校、家长的期待值过高,对学生的压力很重,造成情绪渐长,注意力难以集中,再认与回忆困难等等。④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冷漠古板、心胸狭窄、胆怯交往。这时的学生已进入性发育期,心理上、生理上会有急剧变化。再加上来自电视、网络、小说等大众媒体刺激的影响,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必然会长生许多心理问题。

2.4组织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和工作机制。“学校要逐步建设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兼任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力,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小学由于条件限制等种种原因,有的学校根本不能够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再加上经费紧张,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设施,资料不足,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①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心理影响极为严重,不正之风、黄色书刊、色情网络、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都带来负面影响。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苦闷和压力等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动因。②学校认识的偏颇。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名不副实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③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④师资力量薄弱,保障机制不完善。

3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3.1要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清除差生的观念。其次,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

3.2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是指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教育去矫正。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升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与调整,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心理问题,提升学习效率与优化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状态,促进学生对自身与社会有更为积极健康的认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当下小学班级管理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我控制力

小学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而言,其自控能力相对更弱,这种情况与学生自身智力与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经验缺乏有密切联系。该年龄段的学生在意识层面上还缺乏完善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有效的对自身的表达与行为进行有效的管控,自身在心理调控上也缺乏应有的理性状态,更多情况下会受到感性认识与模仿他人来展开自身的外在行为表现,没有自主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与干扰,性格冲动缺乏冷静,不能很好的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在与老师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会不可避免产生的矛盾与摩擦,甚至会引发相关心理问题,例如情绪躁动、孤独、孤僻等,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甚至因此形成不利于学生日后生活发展的负面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日益增大的学习压力

在当下的小学教育中,家属与社会对小学生学习附加了较多的压力。学校教育在试图展开减负性教学,但是家属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学习内容,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因此而出现焦虑、厌学、躁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压力过大会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出现。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小学生自身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有效承受,缺乏较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应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缺乏对自我的合理认识

小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缺乏理性全面的把控能力,更多的情况下是在模仿他人来形成自身的意识形态。对于自我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评价与自我督促管理,甚至引发自卑、自负、孤僻与小团体意识,如果不能有效的干预纠正,会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小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构建和谐的师生与同学人际交往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性格的形成做好基础构建,能够有效的避开心理误区,促进学生整体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有效的提升班级管理效率,避免不良的班级恶性事件,减少学生与师生间的不良摩擦,有效的做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引导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充分的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情况,而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对应的心理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做有效的示范与引导,要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投其所好的运用趣味生动的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家庭状况、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要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处理办法,对于心理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能够及时将不良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心理偏差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要做好重点性的关注,尽可能的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

(二)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渠道

要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的实用性渠道,例如可以展开定期的心理辅导性的主题班会,依据班级突出的心理问题做合理主题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与发泄压力,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做出专业性的心理引导。也可以积极展开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问题,让班级学生干部做好对应的学生心理为状态反馈工作,而后由教师做一对一性的心理沟通,或者由教师与家属做对应网络社交平台沟通或者面对面沟通,让家属配合教师展开相关工作。要积极的开展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和谐的人际交往乐趣与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减轻心理压力,有效融入到集体生活与他人交往中。

(三)多样性体验性心理成长活动

可以依据不同学生情况做一定体验性的心理成长活动,例如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做值日生,让值日生学生体验班级管理与各项事务的操作,有效的融入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沟通中,让每个学生能够有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同时体会他人的难处,能够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体谅。不仅仅可以让值日生做每天的轮换,其他班级干部也可以定期做轮换,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不同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做好日记的记录,学会文字表达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通过书写可以有效的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心理想法有效的表达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释放压力,同时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与生活状态,从而提供更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式。结语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在一定规划、方法下开展,要对日常学校生活做一定的渗透性心理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心理更为健全的学生。

作者:马正昌单位:原州区中河乡中河小学

参考文献:

[1]曲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1.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02).

[2]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07).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11(07).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但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尽管当前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甚至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冷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认识上的误区

鉴于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这在学校中也是必要的.但是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它不能代替学校中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必须摒弃传统旧的教育人才观和旧的习惯思维模式,强调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放眼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理念,关注包括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2.缺乏正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我国师范院校重点培养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师,而不重视心理学专业教师的培养。即使是各学科各专业都开设有心理学这门课程,但学生也不重视研究心理学理论.致使小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奇缺。

3.缺乏必要的桥梁和信托

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的研究。师生也无法操作,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因此,实施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心理专家分析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发生心理问题,也是最容易纠正的时期。因此,要正视和解决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注重加强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心理健康理念,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消除心理有“病”的孩子才需要心理医生的辅导与帮助的错误看法。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2.加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

如前所述由于小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奇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势必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加强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各级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和投入力度,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迅速改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现状,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尊重”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是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才能使他们抛掉心理上的顾虑,打开趋于封闭的心扉,逐渐使他们面对现实的人际与社会关系;惟有尊重孩子,才能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和沟通,解决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柳暗”变“花明”。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智能训练,即帮助小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小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小学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内外和谐统一的,对于涉世不深、面临基础性发展任务的小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小学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发展,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的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他们也会现实地遇到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如由于环境变化导致的长期应激,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退缩,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异常,需要外界的及时帮助和有效干预。此外,小学儿童身心发展也有危机期的出现,种种冲突和不平衡客观上需要调适。学龄早期(4~7岁)主要面对主动性与退缩内疚的发展任务,学龄初期(7~12岁)主要面对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发展任务。如何处理这些发展任务是儿童客观面临的抉择,也是学校教育不容回避的课题。

2.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当今社会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竞争空前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效面对各种压力和烦扰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心理素质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专门的辅导和帮助。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社会经验决定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虽然他的着眼点是5岁以前,但是也可以看出儿童时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入学后的个体在成年以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学校紧密相关,学校发生的一切都将对他们的发展发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系统性、专门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有效地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通过他助―互助―自助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儿童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在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发挥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逐渐体现了出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个人潜能的发挥、价值的实现,也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小学生的消极情绪对智力活动的准确性、深刻性等都将带来干扰;小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发展低下,而是由于动力不足;一些小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是由于他们意志薄弱,很难克服困难达到目标;部分小学生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小学生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强化专业知识。由于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科学理论化程度不够,所以急需对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理论性的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2)加强借鉴学习,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由于西方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较早,有很多经验和理论,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探索出一套适合我们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理论。

(3)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教育,针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体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制定有个体特色的资料计划,从根本上帮助小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篇10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职工队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呢?

1.要结合实际,积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研究和管理工作,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效果。

2.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需要层次。

3.搭建职业生涯发展的舞台,帮助教师走向成功。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应对挫折和正确教育学生的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活动,帮助教师缓解压力。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充分利用好每堂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努力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