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15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有效措施

经笔者研究分析,现阶段,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是供应链风险管理,随着制造企业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企业想得到更好的经济利润,就需尽快的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加强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管理控制,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工作,充分企业供应商队伍的稳定和可靠,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笔者将从: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分析、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分析

经笔者研究,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还具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由于外部环境限制,我国制造企业对于供应商管理还未形成一定制度,各项体系的构建缺乏完善,最终限制供应链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其次是制造企业协同意识不足,未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且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共享平台,无法将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整合在一起。综上,我们发现制造企业在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明显力度不够,不能对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给予有效防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为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化道路造成不少障碍。

二、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构建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采用适当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等,为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工作的开展给予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构建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对供应商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提高供应商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综合评价模型,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为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重要条件。要控制供应商管理风险,做好供应商评价选择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选择的好坏对采购物品的质量和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确保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的来说,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与制造企业管理不当有直接联系,企业要想降低供应商管理风险的出现就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做好沟通交流,建立有效,合理的供应商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此促进供应商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充分降低管理风险,使制造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增添一臂之力。

(二)采用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综上,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供应商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风险。据此,要想降低供应商供应链风险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构建适应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制造企业经营特点及发展规划与其他企业不同,那么制造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管理模式时必须对企业自身特点足够了解。在这里,笔者将以某大型超市为例,该超市实行的QR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是通过eDi等信息技术来实现订货补货等经营信息的交换,该超市利用该体系大大缩短了交货送货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超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只有对企业自身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构建相适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而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他们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建立核心企业供应链体系,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建立必要以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建立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核心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论是对于制造企业本身还是供应商本身,都具有一定益处。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核心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供应商而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能让制造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其业务的拓展,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核心供应链的建立对于企业信息化程度要求较高,它必要以严谨的科学技术为主,以防共享的资源被违法利用。事实上,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上完全可以选择由第三方服务公司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的aSp模式,该模式充分应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拓展供应链范围,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大大降低信息平台日常维护开销,同时也能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变更供应伙伴。

(三)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基础是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适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也离不开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因此,如何加快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成为制造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部分制造企业在供应链管理基础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些许进展,他们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选择的mySap供应链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物料管理、制造计划、销售与订单管理、财务与成本管理等多个信息模块,该系统实施后,海尔集团逐渐完成了信息同步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与准确性。海尔集团的成功为其他制造企业也带来了发展契机,部分制造企业开始复制海尔集团的成功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供应链管理基础建设效率,也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上述,笔者提到制造企业可以通过aSp模式来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制造企业要想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还要对自身企业准确定位,充分挖掘自身优点,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制造企业应注意发展自身的企业文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长远合理的规划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体制的建立,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以龙岩卷烟厂为例,改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有效构建了供应链管理体制,并对其实施长远合理规划,从而达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目的。供应链管理风险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制造企业上下的共同参与,制造企业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供应链风险加强管理,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大大减少采购成本,实现了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此外,制造企业还必须大量吸纳人才,并对在职人员实施相关培训,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对制造企业供应商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中发现不少问题,为了改善管理现状,制造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发展机遇,充分提升制造企业自身竞争力,对供应链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规划,为制造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制造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良好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创造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莉立.制造企业供应商管理风险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2(10):162.

[2]孔令夷.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及模式选择[J].生态经济,2013(04):106-110.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经营风险、协调供应链

1企业突发事件

什么是突发事件?有学者是从其突发性进行界定的,特别强调其负面影响。如有学者这样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危及到生命财产的重大事件,诸如飞机失事、火车脱轨、轮船沉没、毒气泄露、火灾、爆炸坍塌、漏水、漏油等恶性事故;有学者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其发生原因和过程,如有学者就认为,突发事件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系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遭到破坏,系统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而发生质变的一类无秩序的意外事件,这类事件是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本文中采用后一种观点。

2供应链协调机制

供应链是由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联结起来的多个实体构成的供应网络。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针对供应链中成员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三种模式:集中控制、协作控制和协调控制。实践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要考虑更为复杂的产品供应、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等情况,所以人们把供应链柔性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当中。

2.1供应链组织柔性协调机制

2.1.1供应链成员变动机制供应链构成是动态的,其成员不断更替。供应链成员的变动机制即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其实质即为对参与供应链的企业表现进行不间断的追踪考核,按考核结果对不适应供应链整体运行的企业进行淘汰并重新吸收新的合作伙伴的一系列规则、指标和程序的总和。

2.1.2信任机制对于一条供应链来说,成员的相互信任是良好合作的基础与前提。成员企业必须意识到没有信任只有猜疑的供应链不会有任何竞争力。只有当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做到相互信任,才能充分共享市场信息甚至部分商业机密,促进组织间知识流动。并且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因机会丧失而带来的利益损失才会得到宽容和谅解,整个链条才能在企业关系融洽的基础上良性运转。

2.1.3界面融合机制供应链界面融合机制,指供应链各成员在信息、物质、财务等要素交流方面的相互作用,解决界面双方在专业分工与协作需要之间的矛盾,实现控制、协作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整体功能和供应链绩效的最优化。界面融合机制致力于实现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沟通各项价值活动,改进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保持供应链整体运营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

2.2产品柔性协调机制供应链的产品柔性与供应链组织柔性的不同在于产品柔性描述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应变能力,并且产品柔性更直接的决定了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2.2.1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是供应链的灵魂。要使信息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共享与传递得以准确、完整、及时,除良好的信息系统界面外,仍需在供应链中构建关于信息内容共享与传递的机制。供应链运转需要传递的数据包括:销售历史记录和需求预测、存货水平、生产进度、生产能力、促销、运输计划。这些数据必须是实时的,通过因特网或私人专用网络以在线形式提供给需要的组织或个人。

2.2.2柔性制造机制为应对消费者多样化、定制化的需求,制造商需要具备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能力。但是这将影响生产的规模效益,产品成本上升,降低供应链竞争力。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利用投机延迟生产原理。

2.2.3柔性库存机制库存是平衡供需时空差异的缓冲器。由于供应链缓冲库存的建立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所以各节点企业必须在缓冲库存的建立及成本的分担上进行协调。

3协调供应链应对企业突发事件策略分析

为了给企业在今后发生的突发事件时能有所参考,以下将用协调供应链的理论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和策略。

3.1建立良性的供应链成员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合作是其管理的核心。但由于供应链中各企业自身内部的业务调整变化或外部环境的变动,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不稳定的,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及时作出调整,重新进行选择和优化,所以供应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要通过供应链管理获取竞争优势,就需建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使其保持异质的特征。进一步讲,实施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就是树立合作竞争的经营理念,并确立面向合作的企业文化。

3.2构建供应链的界面融合机制,获得协同效应协同是供应链的生命。构成供应链的各企业可能存在文化、工作流程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不同,如果不能有效整合的话,即使选择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的信任机制,也未必能获得供应链的协同效应优势,因此,必须构建相应的整合机制以获得协同效应。要求企业除了在构建供应链时选择与自己的文化内容相近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外,还必须考虑与其他企业进行文化和战略的协调与整合,打造供应链的统一文化或使各家文化互相融合,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于企业文化和战略的整合,往往需要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磋商。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整体经济体系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因素,可以说在未来,中小企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效率并不明显,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必将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供应链的内容包括中小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进行生产与销售的过程中所包含的每一步骤相组成而成的供应系统。其管理则作为符合顾客的要求而进行供应系统的管理,并降低每一步骤的消耗成本,最大限度的提升服务与竞争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全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中小企业全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下述两点:第1点为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好与坏都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工作,良好的环境包括完善而全面的法律制度保护、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提升等,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工作,也会提升其中多家企业的协调合作关系;第2点为不断发展的技术。伴随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展,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技术快速增加,促使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利用信息整合系统进行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并进行企业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升级,提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从根本上实现产业链内各企业合作共赢的目的。

中小企业全面推广供应链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协调合作。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多家企业在供应链中实际运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就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这种协调合作涉及到企业间的信任、沟通、技术互补、信息共享等等方面,可以说,协调合作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效果发挥;另一方面为企业各自实力。供应链中各自企业的实力也会影响到多家企业之间协调合作关系。这种实力是企业综合性的表现,包括其管理水平、发展规划、员工培训、核心技术等数个方面。综合实力将决定产业链中不同企业所具备的竞争力与发挥效率,这两项都将直接改变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与整体收益。

二、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营诚信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就是企业的诚信度。基于产品与服务的供应链所涉及内容具有多种方向与行业,包括许多企业与个人,在这一提前下,实现最佳的合作就需要具备优异的经济运行基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企业与个人之间也需要构建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但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整体诚信度相对较低,因此,严重妨碍了供应链所涉及的企业与个人愿意合作的意向。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并不具备良好的抵御与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这直接影响到其他企业与个人对于参与到供应链中的意向。

2.思想意识淡薄,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实际运用,只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大型企业才会涉及的项目,并不会为自身企业带来利益,反而会因为繁琐的过程,拖累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并不具备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提升与发展的能力。要想供应链管理真正全面而高效的运用到中小企业之中,就需要中小企业更加深入的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解与运用,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信息化建设不完备

供应链管理并不能单纯的依靠人力进行,更需要依靠当前优异的网络技术作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较多的资金进行自身企业信息网络的构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已经发现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与竞争压力,虽然想要进行全面的改革,但由于并不具备上述条件,无法耗费较高的资金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无法完成信息化建设。

4.适应性较低

虽已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之中,但由于其中所涉及的项目复杂而繁琐,一旦消费者需求出现改变,就需要进行整体商务运作模式的改变,由于缺乏灵活的机制,无法进行多家企业的统筹,就算拥有再多信息也无法改变现状,这也是大多数参与到供应链管理之中的企业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5.引用新技术困难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需要许多全新技术作为基础支持的系统,不同的运营环境与产品设计方向所需要的技术不尽相同,而各类相关技术快速发展与延伸又很大程度增加了选择的难度,中小企业自身并不具备自主研究全新技术的能力,而较差的基础环境又促使在进行相关技术选择时具有许多限制,导致中小企业出现无法选择正确的技术或者引入全新的技术的难题。

6.专业人才缺失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设计诸多领域的全新管理模式,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多种领域的高新技术知识,但是很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具备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知识,而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类型的生产模式,这也间接导致其并不具备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严重妨碍了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与推广。

三、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重视诚信与信用,构建全新的企业形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中,我国中小企业必须了解到只有全面应用供应链管理才是确保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与供应商、销售商、销售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中小企业如果想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就需要协调好几者之间关系,消除传统的企业理念,不能单纯的认定供应链管理属于大型企业才能进行运用,中小企业应当树立与新时代相符合的新观念,例如合作共赢等等。为了满足上述目标,中小企业需要注重自身企业信用,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身的诚信,构建新时代企业的良好形象,借此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参与到自身构建的供应链之中。

2.供应链动态联盟

供应链属于一种动态经营模式,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多家企业进行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方法,达到多家企业间形成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紧密关系,确保中小企业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与整体经营效益等等。参与到供应链动态联盟之中,可确保中小企业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升销售途径与营业额,同时,减少中小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费用,并令处于动态联盟之中的多家企业可以共享信息与技术,最终,达到增强企业自身效益的目的。

3.构建全面而完善的信息体系

现阶段,我国大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牛鞭效应这一严重问题,其是由较多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的缺乏。在供应链中,制造企业、中间商与销售商都具备各自的消息来源与储备,可以在进行决策时,以自身储备的各类信息为基础,提出最适宜的对策。而产业链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针对其中所涉及的企业进行信息整合与共享,借此构建全面而完善的信息体系,可以及时了解客户要求的变化,并使企业快速做出相应的改变。

4.提升自身企业的核心能力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身核心能力,原因在于企业需要依靠核心技术作为发展基础,利用企业发展路线、生产制造、产品营销、内部管理协调等内容相融合,相互影响,进而达到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作用,这也作为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所在。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反馈到自身核心能力中,使其更加优异而高效,也可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做到全面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确保中小企业可以保持乃至于发展自身优势所在。

5.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技术与文化互补

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依靠自身的核心能力进行互补的运营模式,在这一运营模式中,各类中小企业都具有不同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等,难免会出现纠纷与冲突问题的发生,这将妨碍企业间展开的合作和发展。因此,就需要参与其中的中小企业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进行更多的相互学习,构建完善而统一的企业模式,借此提升双方的合作与共享。

技术上的互补也如上述内容所述,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导致技术上存在许多缺陷,这就需要多家进行技术上的互补,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全面提升各自企业的核心技术,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6.加强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运用与推广,需要拥有一支具备专业人才的管理队伍。现阶段,我国大量缺乏可以实际运用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经验,无法通过实践与教育大量培养相关人才。而拥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才更倾向于进入大型企业中工作,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并不具备吸引力,因此,就需要中小企业加强自身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利用高薪聘请、出国培训、开展企业内部培训等方法达到自行培养人才的目的。

四、总结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对其的实际运用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应更清晰的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敢于把握机遇,将其作为自身发展途径进行企业的提升。对此,就需要真正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最佳运用方式,促使中小企业可以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全面发展自身企业,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梅.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1):1-2.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4

关键词:供应量一体化物流管理影响

一、物流管理以及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

随着当今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流作为企业各个环节的桥梁枢纽备受关注。为保证运输品能够安全快速地在企业与消费者中传递,物流以及供应链一体化都应做出更大的努力。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除了物流运输外,资金及知识产权的流动等其他方面的管理也归于其中。所谓物流,其实是整个供应链的一个分支组成。如今,物流管理已经开起了新的篇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企业的后备力量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企业与市场汇合的重要基础因素,物流已日渐成为产品供应的保障基础。

为了积极应对市场的需要,企业对原材料的供应及采购阶段也要做出积极的努力,积极遵循供求关系的影响,消除影响企业迅猛成长的屏障,提高商品流通速度及产出率,达到对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

二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对物流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作为连接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桥梁,供应链一体化可以通过很多手段例如资源整合、信息技术等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作为供应链的一个关键环节,物流作为企业与客户沟通的枢纽,务必要伴随着企业的不断规模化产业化而共同成长,使整个产业链可以得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作为供应链一体化的基础要素和本质保证,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对物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供应链一体化使得物流管理体系的速度更快

快速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是供应链一体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科技的不断发展完善,供应链的各成员之间有了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彼此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整个物流过程也因此变得更加高效有序。供应链一体化为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毋庸置疑的发展,高效快速的物流节奏大大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由于低效而浪费的资源,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及成本,同时使整个流通过程更加顺畅,使企来的物流效率生产效率都得到的质的提升。

2供应链一体化使得物流管理体系更加顺畅

在整个产品流通的过程中,物流是否通畅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因此供应链一体化的存在,对整个流通过程都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中间过程要做到零障碍,确保一路畅通无阻。在这样的前提下,整个产业链条都良性循环,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大幅提升,物流体系的顺畅无阻功不可没。供应链一体化的实现,为物流管理体系的畅通无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供应链一体化使得整个物流管理体系的服务质量更好

首先,我们要对供应链一体化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供应链一体化的节点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最初原材料的供给还是最后客户的使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供应链一体化的终端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客户终端,而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多个单位或多个个人。对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要给予相当的重视,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全力保障供应链一体化的顺畅进行。对于物流体系的管理而言,要将眼光放长放远,不要在单纯的停留在旧的观念模式中,只注重对消费者本身的服务质量。当下,要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良好服务的观点要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进而营造出更加安全有效的高水平供应链系统。

4供应链一体化带来了物流管理的技术革命

供应链一体化,是新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中市场改革的有力需求。社会对于生产效率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作为新时代高科技信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供应链一体化的出现及发展,为物流管理的进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物流管理的低消耗高产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经成为的新一代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成就了物流管理技术发展的新里程碑。

三、供应链一体化要求下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供应链一体化与物流管理相协调,物流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供应链中物流体系的全面调整

简单、高效、快速是物流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本质。在物流传递的整个过程中,供应链一体化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出现,承载着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各种物资、经济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传输工作,在传输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做到高时效,短过程,尽可能的省略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做到直线传播,所以,物流管理与供应链一体化要做到相辅相成。为了更好的对物流管理做出适当且必要的调整,首先就要对物流管理的所有环节进行盘点,然后逐个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适当取舍,对于关键的重要的环节进行着重调整,其他环节进行适当合并及取消,以达到供应链一体化高度集成化的目的。摒弃传统的混乱模式,化繁为简,优化分工及合作,达到简化物流系统管理的作用。

2在物流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

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要想达到高速有效,就必须借助新技的平台,信息技术发展必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这是供应链一体化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使物流管理达到快速有效的必要条件.使得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客户可以实时跟踪物品的运输情况,使得物流信息共享成为客户对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强烈需求。要想使得物理管理程序实施顺畅,使得物流运输任务顺利完成,必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随时监控货物的流通情况,在供应链系统高速有效的工作状态中,实现物流运输任务的进一步改善。

3加强供应链的服务意识

随时市场的发展,客户不再满足于只提供简单服务的物流系统,使得市场供需双方产生矛盾,这样就相当于形成了物流服务的逆向发展,物流发展又退回到原有的程序,使供应链一体化进入恶性循环。因此,加强供应链的服务意识势在必行,只有在企业与市场之间拥有良好的信息共享,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沟通,互通有无相互帮助,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增加感应度,彼此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时常审视自己的工作,能更良好从容的应对一切突发问题,达到加强供应链一体化的调整与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发展。

4简化物流环节,完善供应链终端管理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客户已经从被动的满足需求的市场模式中走出来,更大程度上的主动找到企业提出自己的诉求,坚持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满足。那么企业和客户在供应链一体化的浪潮中显得越发重要。企业只有保持好与客户的关系,才能在供应链一体化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供应链的末端已经由最后产品的客户转化为每个环节的物质需求方。所以,要想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战斗力,只有简化物流环节,改善供应链终端的管理体系,就要把客户体系视为管理流程的重中之重。要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有良好的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充分快速的掌握客户动态,针对客户需求及时对物流系统的工作随时做出适当调整,能使企业立于市场竞争的不败之地。

结语

伴随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扩大,供应链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企业要想扩大生产效益,就要从多方面着手,特别是在物流管理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管理理念,与信息产业化相结合,利用现代化信息的先进技术,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毛玲.供应链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J].商业经济,2009(12).

[2]史玉敏,赵庆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5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旅游服务启示

近年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我国旅游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大多存在体制上的问题,企业缺乏战略性指导,企业之间多以“价格战”形式无序、恶性竞争。本文根据对服务供应链的理解,考虑对旅游资源进行协同整合,把从旅游的开始到结束的各个步骤或者旅游的行程进行科学协调,期望增加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服务供应链概念

服务产品主要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由于客户需求的不定性和易逝性,所以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分析。流程管理是整个服务供应链运营的关键,通过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达到服务接口无缝化的目的。能力管理即对服务供应链的各个企业提供有服务效力的管理,保证各个企业按时按量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是维持供应链有效运营的根本。服务绩效在短期内虽具有不可见性,却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长久生存的重要因素。利用现有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效分析市场需求,设计一个良好的服务供应链对供应链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服务供应链对旅游服务的启示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应用于物流行业,但其通过对服务各环节协同整合获得增值的理念对服务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启示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旅游出行人数也逐年增加。人们通过旅游,希望在放松心情的基础上,也能学到知识、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有安排合理的行程。旅游的方式,有自助游和随旅游团旅游等。如果是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城市,为方便和安全起见,大部分人会选择通过旅行社,所以旅行社的作用十分关键。下面通过服务供应链的组成特点,谈谈对旅游服务的启示。

1.信息管理

旅游服务需要客户的参与,而客户参与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需求的满足。所以明确客户需求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信息管理主要由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处理组成。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作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信息管理应用在旅游服务上,即要了解客户在本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或旅行的主题,是参观人文景观了解历史文化,或者参观主要的有名的景点以及市内的商业中心等等。这些均是十分具体的要求。信息管理主要是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最佳的旅游行程。

信息管理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保证各个结点的信息共享,以保证服务接口的无缝化,即要求企业对客户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QR)。企业之间的信息的共享对于旅行社作合理的决策十分重要。

2.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是为满足客户需要的流程分析、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评测、流程优化等一系列操作的总和。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流程管理应随客户需求的改变以及环境变化而改进、优化。所以相关企业要重视客户的要求,及时调节流程,保证各个服务接口无缝化。并且从实际运行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流程管理的运作。

3.能力管理

能力管理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中,为更好地执行所有的生产进度安排,建立生产能力的限额或水平并对其进行度量、监控及调整的职能。这里指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或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的能力。每个企业的服务能力决定了服务的满意度。首先是入住的酒店,能否在客户到达酒店就可以很快入住,是否安全、舒适、卫生,就餐的饭店能否在旅客到达时能提供位子,食物是否卫生、有特色、美味等等。

旅游景点是否配套有相关人文知识,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客户游玩之后增长知识,放松心情;景点是否提供很好的导向工作,如旅游景点内各种导向标志是否设计人性化、是否科学合理,让客户即使在没有导游的带领下也可以顺利地游玩。当然旅游景点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专业的免费导游或者是较合理收费的导游,这样可以让客户在欣赏了景观的同时,能很好地学习和了解景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政府的作用更重要,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上面。现在的旅行社基本都配备有专门的旅游大巴作为旅游的交通工具,但如果旅游城市能够设计比较好的旅游线路,亦可以利用公共交通作旅游出行、换乘,这样既环保,又能减缓市内交通出行的压力,它是一重要的旅游交通方式。特别是在旅游黄金周,如果市内公共交通系统设计得比较完善,交通拥堵的情况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政府有义务建设和完善旅游标志和各种基础设施,方便外地游客在不熟悉这个城市的情况下仍可清楚知道目前的状况;政府应致力提升城市形象,具体如保持城市的整洁卫生,基础设施是否设计得齐全并且人性化,城市环境是否保持良好状态,市民的素质提升以及对待外地游客的态度是否友好等。政府不仅要重视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创建文明城市与景点,更要落实到具体的事情。此外,政府还应有配套的相关政策,保障旅游服务。

4.服务绩效

在旅游服务中,绩效的主要体现是客户的满意度。绩效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通过供应链长期的运营,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得到。它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最直接的是旅行社的良好服务,如果客户感到很满意,则下次旅行仍然会选择这个旅行社,并且还有可能通过客户介绍亲朋好友,增加客源。然后是城市形象的提升,客户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的服务以及旅游城市整体环境给客户留下的印象等,都对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有很大的帮助。城市形象的提升对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有直接或者是间接的益处的。

综上所述,旅游服务供应链通过协同整合旅游资源以及各个企业的服务资源,企业之间有效合作,信息共享,形成战略联盟,使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旅行社应以为每位客户安排合理的全程服务为目标;政府则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与公共服务。各主体在服务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并致力解决,不断地完善,使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6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效率;策略

一.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的协作,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

(一)供应链

供应链,译自英文“SupplyChain”(SC),其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由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供应链一般是指由客户(或消费者)的需求开始,经过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到最后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制造和商业活动,当中包含了所有零部件供货商、生产商、贸易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分工与协作。供应链一般包括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信息流通、资金流通四个流程。也就是说,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由此看来,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就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流程,均有效率地操作。相对于纯粹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效益的做法,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企业如何通过改善其经营理念、业务流程、与上游供货商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关系等来提升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将产生高效益。

从整体上看,我国许多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还不太完善,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对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显然是不利的。

近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以双边/多边自由贸易为主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日趋加强;金融自由化与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因素增多。而对于全球贸易来说,其环境也出现了新的趋势:反补贴成主流,技术壁垒在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抬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景气,也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运行。所以,我国企业该如何寻求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实施策略,就成为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问题。

二、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管理的动态性

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供应商的能力、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难保持稳定,这就使得供应链管理随着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如果企业没有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或者成员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原有的市场策略和供应链管理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供应链管理中个别成员的利益。严重的情况下,整个供应链将面临着中断、甚至完全破裂的局面,这就容易增加实施有效供应链管理的难度,不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传统的供需关系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单纯的购销关系,为了追求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双方往往互相转嫁成本,这种单纯的利益博弈往往导致大量的效率损失和成本提高。互联网时代要求企业建立新型的供应链关系。由于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单兵作战,与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就变得极为重要,需要协同发展。同时,在互联网上,由于销售数据是适时变化的,既要保障用户的所见即所得,还不能备货过多占用库存空间,这就需要对信息化水平千差万别的供应商队伍进行动态管理。此举将极大程度提升供应链效率,从而拓展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二)供应链管理中成员的复杂性和协同性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企业,其实力也不一样,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目标,有时难免出现彼此之间的步调和利益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显然会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运转和效率。例如,企业希望密切关注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而这与供应商的利益显然是矛盾的,因为供应商往往都希望同企业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希望企业进行大批量、稳定的采购活动。如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如果二者之间的矛盾不进行灵活的解决,也将影响到供应链上其他企业成员的利益,使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

(三)供应链管理中的结构交叉性

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而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了交叉结构。这种交叉性的结构势必增加企业协调管理的难度。因为某个成员一旦发生问题,除影响其所在的一个供应链的效率外,对另外与之相交的供应链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大家重视各成员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四)企业管理因素

在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因素中,企业管理因素是比较明显的,也是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和重点突破的环节,因为很多因素,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途径是可以进行规避和消除的。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管理者基础差,企业内部集成化管理还未实现。目前,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企业进行集成管理,这是一种战略联盟式的管理。而许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现象还很严重。企业内部落后的集成化管理水平阻碍了企业之间的集成。②对供应商的关系不够重视。我们知道,供应商管理中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并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许多企业过多的将精力放在了客户关系的维护上,对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够重视,这不利于供应链管理质量的提高。③缺乏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系统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利于供应链成员之间利益的分配和各种矛盾的解决。④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不足。这点在很多中小企业表现的比较明显,有的企业把供应链管理简单的理解成为供应管理、物流管理或者电子商务管理。同时,有的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够重视,也就很难实现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理。

(一)以消费者和市场为中心,建立供

应链快速反应系统

众所周知,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对服务的速度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加上国际竞争加剧等方面的压力,企业必须对供应链管理更加重视。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只有将产品顺利推向市场,才能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上的每个成员都受益,否则所有成员都将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说,只有保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的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面对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时,企业必须真正做到以消费者和市场为中心,进而实现与市场的良性互动,避免销售不对路或产品积压等问题,这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讲,就是要先确定需求,然后按需生产,减少产品过剩和缺货的风险。如图一所示:

(二)立足企业实际,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

对于业务流程立足于专业化版块分工的企业,企业管理会涉及到众多人员和多个部门,问题的解决或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个部门或人员之间的充分协调与配合,这种协调与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的高低。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结合顾客的需求和企业的实际,对原有的业务管理流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甚至僵化的管理模式,需逐步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就是要对企业落后的管理观念、业务流程、企业制度、组织结构、生产技术等进行更新或重建,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既有制度的创新,也有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的创新。我们应敢于不断创新,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强化科学发展观,不断地理顺管理界面和管理流程,为全新的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更好地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加强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企业上下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和内容,而有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上下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不利于供应链管理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与效率的提高。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员工对供应链管理的传统认识,加深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同时,在宣传教育之需求际,还应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技能的培训,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培训,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逐步树立全新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全员参与,进而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供应链中各关键点的管理和控制

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的链式结构,管理起来非常复杂。但我们还应看到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关键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将问题简单化,只有这样,企业的管理才有针对性,才有高效率。

比如,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要抓住以下几点:①充分了解市场,做好市场调查,进行资格预审,建立供应商库,以保障良好的供应竞争性。②做好供应商的后评价工作,实施考核,剔除不合格的供应商,对供应商管理实施动态管理,以保障物资/服务的高质量。③以战略的眼光,与关键的、重要的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实行灵活多样的供应模式,实行长期稳定的共赢,保障供应链的良性运转。在采购管理方面,则要抓住以下几点:①建立一支专业的采购队伍,加大集中采购力度,保障采购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②正确选择采购方式,以降低采购成本,规避采购风险。③科学地选择评价方法,达到选对供应商,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在物流配送管理方面,要抓住以下几点:①熟悉各种运输渠道的现状和发展,以保障快捷、安全的物流配送。②合理规划物流布局,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资源和能力,以降低物流成本。③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库存,加大与供应商的战略联盟,实行“零库存”。

(五)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高质量和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做保障。对现代企业来讲,需要结合企业的市场情况和经营管理的实际,打破区域管理的限制,着眼于企业整个供应链的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准则和标准,是各成员的利益分配公平合理。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充分保证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果和质量,对供应链中各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管理效率,最终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和互联网等的应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可以实现在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快速流动和自由共享,这对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显然是非常有利的。例如,我国企业库存量较大的问题,这与供应链中信息的不畅通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供应链成员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对最终用户的信息实现共享,则将会大大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针对性、效率以及服务质量,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在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管理时,一定要考虑到成员之间信息系统的接口、兼容性等问题,以更好的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7

调和3大要素

调和3大要素(物流、信息以及资金)能够使企业运营更为流畅,提高工作效力以及客户满意度。如今,供应链管理者担当着更为综合性的职责,他们必需踊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方方面面,包含供应商的供应商甚至客户的客户。

在管理繁杂的供应链环境时,企业需要及时地取得有助于迅速、高效决策的信息。出产流程必需最优化,从而实现最好的效力、产量以及响应时间。库存必需降至最低,同时还要到达支撑客户服务目标的最好水平。分销规划必需稳重,从而在适量的时间以适量的本钱确保适量的产品位于适量的地点。此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还需要全局观念的支撑。供应链管理者必需能够洞察每一件事情以及扭转任何事情,并能够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斟酌到各个方面。

但是,许多企业并无从新定义供应链或者是涵盖这些要素。如果企业没有调和物流、信息以及资金的管理,那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显明处于劣势。

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说,供应链管理胜利与否的最首要因素是执行。它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1步是亲密注意商业流程,任何供应链管理的本色都是从新设计现有的商业流程,并延续地加以改良以及完美;第2步是从解决实际的商业问题着手,比如降低库存、提高需求预报的准确性、降低内部物流本钱和工厂保护本钱等。供应链管理开始时未必是大型项目,其胜利与否是通过实际商业效果来衡量的。

计划供应链管理策略

从端到真个角度来看,供应链已经经成为所有行业的焦点。不管是化工、医药、制造,仍是高科技、运输以及零售等行业,供应链管理都在施展着愈来愈不容忽视的作用。

例如,人们通常认为,高科技企业在因特网供应链联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实际上,尽管这些企业在内部跨功能整合以及树立有序的内部供应链方面获得了必定成果,然而,他们与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所树立的瓜葛其实不理想。为了填补这些缺点,许多企业强化了内部整合,并构筑了电子链接,从而使供应链更为紧密。

人们开始意想到,供应链管理能够解除购置以及内部增长策略所需资金的压力,能够支撑市场推行以及销售流动,能够提供出色的客户服务。

徐津介绍说,虽然不同行业对于供应链有不同的需求,但不管哪一个行业,供应链管理都会触及内部流程最优化和与供应商以及客户进行整合,其成果始终会归结为各种衡量标准的考查指标,比如库存、周期和总本钱(至少包括采购本钱、出产本钱以及物流本钱)。

在计划供应链管理的策略时,决策者通常会斟酌高层次的策略以及体系结构问题。但是,任何企业在施行供应链管理方案时,事实上都是从解决特定商业问题的特定项目开始。因而,这种项目在执行层面上通常分为1系列策略性的计划项目,比如采购的从新设计以及需求预报的最优化等。

可靠、迅速的交货请求是供应链整合的症结推进因素之1,这也是许多出产商的1个薄弱环节。在制造方面,只有半数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交货周期到达或者接晚世界水平;在分销方面,认为自己到达世界水平的企业更少。但是,大多数企业已经经制订了提高交货机能的雄伟目标,这就请求企业必需拥有优异的供应链管理机能。

更好地管理供应链

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都会有所差别。调查发现,相对于于亚太地区的管理人员而言,北美以及欧洲的管理人员更为重视与原料供应商或者供货商的整合。工业化市场中繁杂的分销渠道和缩短市场周期构成的巨大压力,迫使管理人员必需区别供货商整合的优先秩序序。在改良与分销商的瓜葛方面,拉美地区表现出众。在这1地区,超过3分之2的管理人员高度注重与零售商的整合,这反应了该地区别销渠道的迅速扩张和不断增长的繁杂度。

那末,针对于中国的企业,如何实现更好的供应链管理呢?iBm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供应链管理专家徐津给出了下列几点建议。

首先,审查针对于供应链的策略规划。企业需要从供应链的定义开始,肯定该定义是不是过时、是不是拥有局限性、在现今竞争性环境中是不是会失效,从而确保供应链规划与企业目标相1致,并包括到达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商业流程、机构以及系统需求。

第2,评估组织结构,肯定供应链高档管理人员是不是真正担当着适量的职责。以流程为导向的结构能够将潜伏的功能障碍最小化,并改良整个企业的通讯状态。评估用于衡量供应链机能的工具,想法开发供应链记分卡,从而为衡量供应链的整体机能提供根据,并与企业的目标相结合。

第3,不要对于尝试供应链新程序过分耽忧,这有助于更好地阐明企业的策略,并为将来更加繁杂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可贵的经验以及技巧。

第4,调查与供应商以及合作火伴的协作同盟,肯定他们在为企业及其客户创造效益方面拥有所指望的优势。如果没有,企业就要斟酌是不是需要扭转对于合作火伴的定义,包含同享信息的新法子、流程和横跨供应链交付商品的责任。

第5,深刻了解本行业其他企业组成同盟的详细情况。肯定供应链的哪些方面确定会遭到合作火伴的影响,并开始探索展开实验性项目的方式。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8

关键词:声誉;服务供应链;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90-02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和整个世界经济活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继续得到发展,就需快速顺应市场变化。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服务供应链应运而生。消费者作为供应链的唯一收入来源,充分挖掘消费者价值对于供应链收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消费者价值抽象为声誉。在服务经济时代,声誉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战略资源,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在市场中的稳定性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维斯・杨所说:“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的声誉是至关重要的,声誉管理是一个暗藏巨大潜在价值的产业。”

一、声誉的含义及内容

对于声誉的研究,最早始于1763年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时代。长期以来,声誉一直被视为是经济学中一种能保障契约顺利完成的重要机制,直至20世纪80年代,威尔森和克瑞普斯(wilson&Kreps)、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Roberts&milgrom)等学者将声誉纳入了经济学模型。至此,学者们才开始正式研究声誉对人的行为决策的影响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博弈论的不断完善,声誉理论也逐渐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

(一)声誉的含义

对于声誉含义的界定,各国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声誉分集体声誉和个体声誉两种[1],本文中的声誉特指集体声誉中的企业声誉。

张世新等[2]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的整体性无形资产,是企业站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的角度,随时间的积累,与各利益相关者发展而形成的认知与情感吸引力,并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产出能力。耿筱丹等[3]认为,企业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通过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声誉中不同的影响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声誉的评价,从而产生对企业的综合评价。

(二)声誉的内容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声誉所包含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企业声誉的构成要素概括成下图。

二、服务供应链的含义及特征

国外对服务供应链的关注源于2000年,且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2004年,《理解和管理服务供应链》一文的问世,使得国外学术界正式开始关注服务供应这一主题。与此同时,该主题在国内的研讨也开始同步进行。

(一)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关于服务供应链的定义,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依服务介入程度的差异,服务供应链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类[4]:一是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传统供应链中与服务相关联的环节和活动;二是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将供应链思想应用于服务行业中,以此来管理有形产品;三是认为服务供应链是将供应链思想运用于服务行业,以此来管理无形服务。

(二)服务供应链的特征

服务供应链有着某些与产品供应链相同的特性,但两者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性具体体现为:不可触摸性、异质性、顾客影响、易逝性、不可分割性、劳动密集性等。这些差异性决定了服务供应链在结构、运营模式和稳定性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结构上,大多采用的是较短的供应链渠道;在运营模式上,多采用市场拉动型,使其具备完全反应的特性;在稳定性上,由于服务供应链最终客户的不稳定性和异质化的客户服务需求,使得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较低。

三、声誉对服务供应链的价值探索

查尔斯等在《声誉与财富》一书中指出,声誉就像磁铁一样有助于企业吸引各种资源。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声誉不仅像磁铁,而且产生了强劲持久的磁场效应。声誉的磁场效应,不仅对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吸附效应,而且对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了筛选效应和自我加强效应。任一供应链的构成都可归纳为三个节点,即供应链上游、供应链中游和供应链下游,站在不同的节点,声誉所具有的价值也不尽相同。

(一)声誉对服务供应链上游的价值探索

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可以为其吸引更多样化、数量更多的供应商。供应商对企业供货的稳定性和及时性,是企业运营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拥有较高声誉的供应商上游企业,保障了其供货的稳定性。高声誉的企业,会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带来高合作倾向的暗示,刺激上游企业的合作意愿,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从而使得企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还可以为供应链上游企业吸引资信状况良好的供应商。高声誉的企业,可以提高其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可靠度,保障财务流通的安全性,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更好地节省成本。

(二)声誉对服务供应链中游的价值探索

具有较高声誉的供应链中游企业,可以为其创造企业内部价值。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可以节约企业内部的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都直接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良好的企业声誉,有助于吸引外来优秀人员并巩固企业已有人才,减少一定的人力成本,提升企业的认同度,从而提高企业在整个服务供应链中的稳定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拥有较高声誉的企业,还可以创造企业横向间的价值。从竞争的角度考虑,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会比同业竞争者具有更大的优势,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成本;从投资者的角度而言,企业的高声誉无疑为其选择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降低了他们的投资风险,即使危机来临,高声誉的企业也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界压力;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高声誉有助于企业获得政府在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三)声誉对服务供应链下游的价值探索

对于服务供应链的下游企业,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将企业的服务价值转化为价值,好的企业声誉在此过程中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企业通过它的良好声誉可以最大化地吸引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声誉对供应链下游企业的价值创造。

企业的声誉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重要影响,声誉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在同一类型的行业中,消费者更愿意到那些声誉较高的企业消费。当顾客面对质量、价格相近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无法评断其质量状况时,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具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以此来保证其品质并达到顾客的心理满意感。

四、结语

从整个服务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消费者与其供应链的下游企业直接接触,因此下游企业的声誉对最终顾客的消费影响最大,但顾客对下游企业声誉的评判结果,并不是由其企业自身的行为单独决定,而是还受到整个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行为影响。也就是说,企业声誉是整条供应链系统中各个成员企业共同作用、依时间累积的结果。因此,将声誉纳入到供应链的协调与博弈领域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延喜,吴笛.声誉理论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0,(22):3-11.

[2]张世新,张敏.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品牌价值提升[J].商场现代化,2009,(35):29-30.

[3]耿筱丹,毕楠.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声誉价值创造研究[C]//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第六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9

一位企业家曾谈道:“在产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只要我们能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或者通过新的供应链服务模式推动企业的变革,那么我们就会站在产业这艘巨轮的船头。”这席话触及到了各行业企业一个最为重要的管理基础——产业供应链。产业供应链是一种系统论视角下的产业运营体系,其初衷在于通过打破组织内部及组织间业已存在的业务孤岛、信息孤岛,有效地规划和管理产业链上发生的供应采购、生产运营、分销和所有的物流活动,特别是产业链所有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 

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在管理上要实现“四个有机化”,即“产业组织网络的有机化”、“产业价值网络的有机化”、“产业物流网络的有机化”、“产业资金网络的有机化”。上述“四个有机化”是相辅相成的管理流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打个比喻,就如同孩童时代经常玩的攻城游戏,当甲、乙双方组成5人小组时,大家要考虑找谁、为什么要找这个人、用什么手段说服他加入,这是“组织网络的有机化”;而一旦组成小组,就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分工是什么?谁负责攻城?谁负责守城?谁负责在路上设防?这便是“价值网络的有机化”;在进攻对方城堡时,走什么路线?分几次进攻?力量如何分配?这是“物流网络有机化”;最后,谁会牺牲?谁负责最终把对方的守军推出线外?大家如何分享胜利的成果?这就是“资金网络的有机化”。 

世界既是平旦的,也是充斥着大量的沟壑和山谷的,上述“四个有机化”不容易实现。而“互联网+”正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途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的技术创新和手段,一旦融合进产业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可使得上述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进一步创造出高度智能化、服务化的供应链体系,也就是智慧供应链(intelligentSupplyChain)。换句话说,智慧供应链借助于新的技术,通过产业供应链运营的可视化、智能化、自动化和集成化,不仅打破了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壁垒,融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提高了效率,而且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拓展了服务化的市场空间,带来了新的效益。 

以香港冯氏集团为例,看看智慧供应链究竟意味着什么。香港冯氏集团是供应链服务商,其运营模式便是通过遍布全球的网络,借助称之为DmS的模式实现产业供应链管理。DmS包括方案设计(Design)、供应链生产组织管理(manufacturemanaging)以及服务(Service)。它以工业设计或方案设计为先导,将包括方案设计、结构、生产管理、服务(从物流作业、物流流程设计、网络规划、库存管理、通关报关、文类管理、当地运输到分销物流全面的解决方案)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打通,形成设计与制造管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这些显然都是非常困难的管理行为,而冯氏集团的解决方法是数字供应链体系。  

冯氏集团的数字供应链系统涵盖了供应链运行的全过程(贸易、物流、分销营销)以及所有的供应链相关参与者,其互联网+产业供应链形成的智慧供应链拥有六个方面的能力。 

良好的供应链管理篇10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知识共享文化领导力政府支持

知识供应链是指围绕某一核心主体,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将知识的供应者、知识的创新者、知识的使用者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经济化、整体最优化以及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网络结构模式。(知识供应链模型见图)知识供应链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却仅仅停留在概念和技术层面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很多企业认为知识供应链是一项信息技术,企业决策者只要求信息系统部门着手进行知识供应链的构建工作,从技术的角度建立起面向知识管理的技术系统。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知识供应链的系统建立起来,知识供应链就会自动地进行知识获取、共享、创新,企业内部的智力资源就会自动地转变为竞争优势。但是,知识供应链的构建并不仅是一项技术,不是仅依靠买进一套计算机系统或软件就可以解决问题。它涉及企业文化、领导机制、战略规划、联盟文化、社会舆论、政府支持,风险规避等各个方面。本文着重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知识供应链构建及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知识供应链构建中的风险分析

1.文化风险

知识供应链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一种鼓励信息共享的组织文化,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共享、促进知识的流动。这单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供应链个节点组织间文化差异问题突出,共享的文化氛围难以培育。不同组织价值观、制度流程、经营理念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企业内部也会存在现有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员工对知识供应链的认同度也存在差异。这就会导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而存在分歧,影响知识供应链的稳定。例如,有些企业把追求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目标,忽视供应链上其他节点组织的利益,矛盾由此而生。

2.领导风险

在推进知识供应链构建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层各方面的公关活动不到位,可能会导致与外部其他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之间的合作障碍。而忽视了中层管理人员的作用将导致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障碍,使核心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业务部门与高级决策管理层之间面临知识传播和信息连通不畅的风险。如果没有委派专人负责知识的运营则易导致在知识供应链的构建过程中各项命令的上通下达不畅,或者执行力度不够。可见,推进知识供应链构建的过程中领导力至关重要。

3.财务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投入同其他投入一样,也存在产出有可能小于投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额外成本难以控制。计划的创建、信息系统的构建、激励和对知识供应链系统流程的改造都需要企业付出额外成本。某些企业在构建知识供应链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盲目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健将随时导致对整条知识供应链的致命打击。(2)投资回收期长。知识供应链的有效运转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活动,它可能对企业的短期利润贡献很小,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来投资知识供应链。(3)回报率难以量化。由于知识供应链短期内的成本和收益难以计量,所以构建知识供应链的成果很难反映在财务表格中。

4.缺乏政府支持风险

目前国家的科技资源投向学、研的比例远大于产,以致无效的知识成果过多,知识创新受阻,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现象仍很突出,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集成。尽管我国政府在促进知识供应链各方合作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政府对知识供应链构建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程度还不够。(1)缺乏促进知识供应链各利益方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相应配套措施。正确而有效的科技政策和法规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促进知识供应链上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的科技立法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政策、法规尚不够完备,这无疑制约了我国知识供应链构建中产学研合作的发展。(2)政府在多渠道筹集知识供应链合作资金方面努力不够。资金缺乏是目前影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一大障碍。知识供应链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单靠单个组织的资源能力根本无法承担,必须依靠政府的积极的资金政策。

5.信息传递风险

知识供应链上产生的信息风险是成员组织优化个体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尤其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有时还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然而,从整条知识供应链看,每一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条供应链的效益最大化。正是由于这种‘内耗’,大大影响了知识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水平及竞争力。

二、知识供应链构建的对策

1.构建良好的组织共享文化

知识供应链的成功实施中,如何协调知识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同的组织文化、培养组织内部共享文化氛围,对于减弱信息传递风险,确保供应链的顺畅运作非常重要。良好的组织共享文化依赖于企业内部建立共享文化组织以及知识供应链各个主体之间不断的交流与沟通。

(1)企业内部共享文化的构建

事实表明,许多知识供应链项目的失败往往是因为缺少员工对知识共享的认知与配合,克服知识共享文化障碍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和实施知识供应链管理。①雇用愿意共享知识的员工。知识就是权力,有的员工为了工作安全、升迁等不愿分享知识,这就需要组织在招聘时就注意筛选具有团队意识的员工。②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创建知识共享文化。只有建立员工认同的共同愿景,才能提高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组织才会有奋斗方向、目标和能量。同时通过团队学习可以使组织获得更广、更有效的知识,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程度。③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加以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往往成为员工共享隐性知识的渠道,找出已有的非正式组织,同时用相应的工具、资源、奖惩制度来驱动。

(2)节点组织间共享文化的构建措施

各个企业间以及高等院校和企业间由来已久的差异和隔阂已经严重阻碍了知识供应链的良好运转,因此要保证知识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过程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作为保证:

①培养和维护知识供应链各个成员间知识共享的信用。知识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信用在知识供应链这种动态联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培养和维护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的信用,使供应链成员充分认识到以信用为前提的知识共享能够为它们带来高于以往的合作收益,规避知识共享风险,从而提高自己的施信和受信额度。

②通过节点组织间经常性的互动沟通,形成知识共享的联盟文化。知识供应链各成员在组织文化、经营理念上存在差异,从而产生由企业边界所形成的知识共享障碍。企业应该认识到充分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对于实现供应链双赢目标的重要性,培育鼓励知识共享、以知识共享为荣的知识共享联盟文化。

③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对不同知识贡献程度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如更多的订单、更大的返利、免费的员工培训等,更重要的是让知识供应链成员拥有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被认同感和成就感,即要承认知识的来源、保护知识产权。

④促使知识供应链结构简单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完善知识网络,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共享要求简单的层次结构,这种具有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结构可以使节点组织较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

2.建立有较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管理团队

现代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借助于工资、资金、福利等激励措施只能调动下属员工60%的积极性,其余40%的积极性则要依靠领导者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行为去调动。有效的领导力和管理团队建设被视为知识供应链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1)做好知识供应链各关联主体的协调工作,为知识供应链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者必须协调好企业外部其他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好各方面的公关活动,提升管理团队的领导力。

(2)做好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重要的是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技术开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知识供应链的构建。提高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将团队扁平化,使团队的沟通更容易;促进管理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同度,认同和欣赏员工在知识供应链构建活动中的努力和成就;给予整个团队奖励而不是奖励个人;增加管理团队成员相处的时间。

(3)设立知识主管,加强管理团队的执行力。在组织高层设立知识主管,保证知识供应链构建的各项计划顺利实施。负责培养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规避财务风险

(1)做好财务规划。知识供应链构建之前应由专业部门做好财务规划,遵循规模适度的原则,根据自身规模和资源来设计和开展知识供应链的构建活动。知识供应链构建计划应该有备用方案。组织的运营主体根据环境条件和组织目标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修正知识供应链构建方案。

(2)建立评估观念,展开评估研究,形成合理的评价与调控机制。包括建立知识供应链前的各方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对于企业是资金;对于高校是人才;对于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作价与评估;构建过程中阶段性的效果考核与绩效评定;短期合作结束后的跟踪调查、成果反馈等。

(3)采取链内电子支付技术,实现资金自动转账支付,清楚记录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去处。

(4)设立供应链风险基金。针对链上一些企业可能遇到的不可预测的资金风险,各合作成员共同设立供应链风险基金,实现知识供应链上的合作组织共同防御资金风险。另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运营、投资组合、保险和成本控制等手段降低知识供应链的财务风险。

4.提高政府对知识供应链构建的支持力度

为了鼓励企业的知识创新,促进其知识供应链模式的良性运转,政府应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为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构建及运作提供引导和保障,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颁布实施促进知识供应链各利益方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立足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有步骤和有组织的维护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市场机制。

(2)积极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促进知识供应链的发展。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多渠道吸引资金投入,为构建知识供应链,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知识供应链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创办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专家评估机构和信息交流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要建立知识供应链专家评议机构,对项目的申请、中间进展以及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目的是帮助知识供应链各主体克服合作中存在的矛盾,增强合作的稳定性。建立范围广泛的信息交流制度,包括科技信息、科技发展动态、经济信息、合作组织的管理经验与方法等的交流。

(4)加快知识型服务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是保证知识供应链良性运转的的关键所在。科研院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支持开展社会人员的再教育,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长玲.知识供应链及其管理[J].情报杂志,2004,(11):9~11

[2]戴维新.领导力的提升与开发[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3):27~31

[3]李泓锦,徐鹏,吕维平.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探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3(3):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