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59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1

1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于国家审计制度基础上的近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已经开始萌芽,且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真正意义上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使许多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相继被传入中国,其中“经济效益”这一指标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财政学界开始了对“财政效益”的进一步研究,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上,具体表现为防范财政资金挪用、防止财政资金损失、防备财政资金浪费,但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是主要侧重于“财政效益”的提高,没有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人们认为财政支出以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目标,而不在于获得经济效益,这种观点在特定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有其合理性。

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改革进程的加快,财政学的理论界和实业界对财政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重视,最开始的表现形式是国家为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水平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投资评价分析,随后地方和中央都相继开始系统性地研究财政支出过程中的效益评价问题。我国的现代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地方政府开始的,湖北施恩市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的“排头兵”,率先进行了公共支出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随后在各省市推广,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财政改革规划,这一阶段可称为“自下而上”的财政改革历程;第二阶段,中央在总结各地方的经验基础上,适时、适度、适量的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了推进,并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76号),这一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特点是中央定规则,地方探索执行,由此这一阶段可称为“自上而下”的财政改革历程。文章立足于分析中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以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效果为切入点,找出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症结所在,切实做到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可行、合理的解决对策,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际意义。

2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不统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不健全的,最直接突出的表现就是其评价的主体混乱,没有形成统一、权威、规范的评价主体,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异常广泛,涉及了政府、企业、公民等各个层面,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支出部门、大型项目机构、大型项目的实施者、专业的评价机构、民间评价组织等,但各评价主体的组织程序差异非常大,专业资质水平也不同,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内容、立场也均有较大不同,最终造成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色彩浓厚,评价专业性不够强,评价结果差异明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权威、全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落后于人的根源所在。

2.2局限于合规性的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不合理

不可否认,合规性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支出绩效水平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财政支出的合规性评价绝对不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全部,在实践财政工作中绝不能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念狭义化。但是,现今中国绝大多数的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各相关部门或大型项目管理部门的财政支出是否符合国家现行的财政政策及相关财务方面的有关规定,对于财政支出的效率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分析评价几乎很少涉及。事实上,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中,财政学大师芬维克(Fenwick)曾提出了绩效评价的三原则:经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有效性原则,这就是著名的“3e”绩效评价原则,该原则在欧美等先进国家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仅局限于合规性,合规性属于经济性原则。

2.3缺乏权威的法律保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约束力不足

众所周知,法律是任何制度体系有序、有力、有效运行的最后一道屏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不例外,要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做到评价合规、执行到位、效果明显,就必须形成一个制度化的基础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财政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特别是对大型的重点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更是日趋严格,但总体来说还是未形成常态化的法律约束体制,迄今我国仍未出台一部全面的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这是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令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3改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政策建议

3.1统一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及其职能

毫无疑义,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作用,既可以明确评价主体的责任,使其依法、按量、保质的完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又可以结束当前鱼龙混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构成现状,可谓一箭双雕。但是,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并不是单独的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唯一评价主体,因为这种做法成本高昂,构成复杂,不符合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行的简政放权理念,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按照财政支出项目的主客体的不同,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进行具体的分类,每一类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都分别确定好,现有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主要有:财政支出、单位财政支出、部门财政支出、区域财政支出四个性质的绩效评价。

3.2统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及其体系

在日常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统一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及其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确立合法、合规、可行的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定好了指标才好具体去评价;第二,要确定合理、准确、恰当的指标权重,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第三,选取科学、实用、高效的绩效评价计分的具体方法,提高绩效评价的效率性和准确性。总而言之,要真正实现科学的评价指标、恰当的评价标准、适当的评价方法“三位一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2

选择绩效审计项目,应坚持以下原则:1、重要性原则,首先应从对信息使用者判断、决策的影响程度(绩效审计结果的使用者是立法机构即预算决策者、政府和其他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影响程度越大的审计项目,被选中的机会越大;其次应从对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大的审计项目,被选中的机会越大;再次应从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程度(包括政府和新闻媒体),影响程度越大的审计项目,被选中的机会越大;最后应从预算支出(投资)金额的大小来选择,金额越大的审计项目,被选中的机会越大。2、增值性原则,即节约资源或改进服务质量的空间和潜力,被审计项目节约资源或改进服务质量的空间和潜力越大,被选中的机会越大。3、时效性原则,即被审计项目的问题、矛盾已经明显和凸显期,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政策、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调整寻求以解决方案;或者是政策、项目已运行几年、需要调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效果信息,这样的审计项目应给予重点关注。4、可行性原则即对审计风险的初步评估,包括审计主体的资源和能力;预期效果(法定职责目标)是否明确;评价标准是否明确;收集资料的技术要求、难易程度和成本等;与地方的利益冲突较小。5、普遍性原则。

二、确定绩效审计目标,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做好绩效审计前提条件

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2、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3、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4、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审计人员紧紧围绕绩效审计目标,选择绩效审计标准,确定绩效审计范围和程序、方法,编制好实施方案,对以后的绩效审计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开展绩效审计,选择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尤其重要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判断尺度,选择合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该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1、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内容:(1)预期目标实现评价的标准。(2)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标准,首先应从前期决策管理方面来选择,主要是从决策程序、内容和方法来选择;其次应从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方面来选择,主要是从招投标、合同、质量、工期来选择;再次应从资金财务管理方面来选择,主要是从资金到位、使用、概算执行、财务核算监督等来选择;最后应从后期营运管理方面来选择,主要是从管理方式、社会经济效果评价标准的内容来选择。2、有效审计标准的来源于财务规则、业务程序、项目指南、技术标准、相关立法、管理的最佳实务、管理规则(制度)、专业标准等方面。3、一个好的审计判断标准的特征主要有:(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审计人员应用同样的评价标准,能够得出同样的结论。2、客观性。客观性是指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应该是客观的、现实的,评价标准的确定不应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偏见或分歧的影响。3、相关性。相关性是指评价标准体系应能够反映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评价结论应与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关。4、代表性。代表性是指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涵盖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整体特征、目的和宗旨,尤其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要涵盖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5、可比性。可比性是指在相同或类似的被评价事项之间,在不同的审计年度期间,应用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具有可比性。6、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评价标准体系要清晰明了,能够被社会各界广为理解。7、可接受性。可接受性是指评价标准应该具有权威性,能够被被审计单位及有关各方所接受。8、可获得性。可获得性是指在制定绩效评价标准时,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要求绩效评价标准指标能够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9、可操作性。主要是指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使用。10、灵活性。灵活性是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要与审计目标和审计环境相适应,不能生搬硬套。

四、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并且对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使用也少有限制,常用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可以分为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两大类

绩效审计方法收集和分析审计证据的方法有审阅法、询问与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座谈会法、案例分析法;绩效评价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网络计划法、价值工程法、经济增加值(eVa)评估法、平衡积分卡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五、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8号令一般要求外,绩效审计报告框架主要有1、情况段主要写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单位的概况(可作前言);2、评价段主要是对审计范围和目的作全面评价(履行职责所用资源的绩效进行评价,总体评价、分项评价);3、问题(发现)段主要是从绩效角度给问题定性,要详细。4、建议段主要包括对政府宏观管理的建议、对被审项目的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果是长式报告,可以设内容摘要。合法性问题与效益有关的要反映,并分析其对效益的影响。绩效审计报告的撰写要求主要有1、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直接根据指标数据表象得出评价结论,要重在考察指标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再下评价结论,剥离非相关因素的影响。2、问题分析要由“表象”深挖到“根源”。写好绩效审计报告的关键环节是写好原因分析,应当对问题存在的内部、外部、主管、客观等方面原因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指出问题的危害性,充分印证审计提出的问题,不能以一种“现象”解释另一种“现象”。3、建议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要从阻断产生问题的根源上着眼。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4、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对问题的表述上,应避免雷同于一般的审计报告。具体讲,就是在初步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审计组应当进一步梳理、归纳和总结审计成果,按照建设、管理、资金绩效等大类去归集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提出问题,从绩效的角度进行定性,而取证材料所反映的诸多具体问题,可用作阐述上述问题的论据(举例)来使用。5、绩效审计报告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性。

六、开展绩效审计,规避审计风险,是做好绩效审计工作保障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3

摘要:所谓绩效审计即是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近年来,开展绩效审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审计界的共识,本文从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特征入手,分析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对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任务和范围、方法和技术、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审计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绩效审计;人民银行;审计模式

绩效审计是目前国际上广泛流行,且备受国内审计界重视、关注,以及逐步兴起的全新审计类型,是现代审计的标志之一,它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管理与效益。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如何顺应形势,努力探索符合人民银行实际的绩效审计模式,积极开展具有人民银行特色的绩效审计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特征

纵观国际绩效审计模式,虽然各国名称不一,侧重点不尽相同,定义尚无统一的界定且各有千秋,但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的共性都是对组织及其经营管理者利用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即“3e”)进行审计评价。因此,绩效审计的内涵应是:审计师依据授权,通过收集、分析、评价审计证据,对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将审计结果提交有关部门,并作为对建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核、控制的一种技术工具,旨在促进和提高受托经济责任中的效绩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

绩效审计已广泛运用于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中,是现代审计的标志之一。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模式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目标、范围、内容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审计目标更高远

在审计目标上,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提出了绩效审计的四个目标:“①为公营部门改善一切资源的管理打好基础;②使决策者、立法者和公众所利用的公营部门管理成果方面的信息质量得到提高;③促使公营部门管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程序对绩效作出报告;④确定更适当的经济责任。”因而审计目标显得更为高远。

(二)审计目的更宏观

在审计目的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绩效审计则是为了评估所投入各项资源的经济程度与有效程度,并以此找出进一步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实现由查错纠弊上升到控制提高的目的。

(三)审计内容更宽泛

在审计内容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审查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除传统的财务审计内容外,还包括组织非经济领域的各项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

(四)审计方法更多样

在审计方法上,传统的财务审计通常采取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的方法,如审查、查看、计算、分析,以及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核对法、盘点法等;而绩效审计不仅要采用上述方法,而且还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经济分析技术,并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辅助审计,采用业务测试、分析法、系统法、论证评价甚至模糊预测与评估等方法。

(五)审计作用更显著

在审计作用上,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和合法,保护组织资产的安全完整,其功能是保护性的,作用有限;而绩效审计不仅要监督组织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要从全局的角度,评估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程度和有效程度,探寻影响组织绩效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指出进一步提高绩效的路径与方法,其建设性和控制性作用尤为突出,由于这种审计活动已拓展到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因而作用是无限的。

二、人民银行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顺应审计发展趋势的需要

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要“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认真研究,不断摸索和总结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可见《规划》已为全面推行绩效审计明确了时间表,其发展趋势将难以阻挡。

(二)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水平的需要

绩效审计通过评估人民银行对公共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效率与效果,揭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人民银行资金和资源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级人民银行能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完善人民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

绩效审计的一大优势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能有效改变目前人民银行内审以事后监督为主的局面,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使人民银行内审实现从查错纠弊向预防和控制转变,从而促进人民银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有利于各级人民银行依法、合规、科学、高效地行使人民银行职能,实现人民银行工作目标。

(四)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需要

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资源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工作的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为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人民银行总行提出了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要求,各级人民银行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活动。并且从2006年开始,人民银行已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模式,中央财政削减人民银行系统的经费预算,特别是基层人民银行的经费预算大幅度缩减。因此,适时开展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实现支出节约、支出合理、支出得当的绩效管理目标,既是各级人民银行领导和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节约型人民银行的客观需求。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模式探索

(一)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和立项原则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目标。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业务管理的效率性和职责履行的效果性进行审核评价,确定其资源使用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管理,是否实现了人民银行的职责目标。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立项原则。在绩效审计立项时,应坚持重要性、时效性和周期性的立项原则。重要性是指选择的项目是否举足轻重,是否与人民银行职责履行息息相关,并且是上级行关注和员工关心的。时效性是指项目的选择时机是否恰当,过早则可能问题尚未显露出来,不利于作出客观评价;过晚则可能时过境迁积重难返,不利于问题的纠正和绩效改进。周期性是指在一定的期间内,对所有应审计的单位进行持续关注,周期性的有计划随机选择绩效审计项目,从而保证审计的覆盖面。

(二)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和范围

1.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任务。主要是对各分支机构及其部门财力、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从而促进人民银行持续改进提高履职绩效。

2.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的范围。包括对各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或开展某一专项业务时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系统的检查和评价。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质量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履职效果,即资源投入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履职结果,即资源投入是否得当。

(三)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也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只不过财务审计中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绩效审计中,由于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行业资料等,因而调查研究法是绩效审计的主要方法之一。调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绩效面谈、电话调查、函证调查等,在绩效审计过程中,上述调查方式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单独只运用其中的一种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此外,由于调查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所以抽样调查时一般要保证足够的样本量。

2.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是绩效审计中主要和常用方法,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评价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线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假设检验等,用以找出因果关系、目标差距及影响原因。统计分析方法准确性较高,结论相对科学可靠,但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数理统计知识和数学分析能力。

3.经济分析法。除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以外,绩效审计中还要运用经济分析技术方法进行绩效测评,通过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建立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和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并且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审计评价评价的公正性。

(四)人民银行绩效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一是制定内部审计年度计划时要明确绩效审计项目;二是在开展绩效审计项目前进行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有关人员、要素指标等进行初步调查,为针对性地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打好基础;三是制定绩效审计方案时,要对审计项目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管理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审计目标。

2.实施阶段。一是制定绩效审计实施方案;二是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三是收集信息和数据;四是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在这一阶段中,审计人员必须依据绩效审计目标,充分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归并、汇总、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出相应的绩效审计结论。

3.报告阶段。一是撰写绩效审计的内审初步意见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二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和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审计结论和加强与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撰写绩效审计报告并向派出行或上级行报告;三是根据相关制度和保密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审计公告;四是跟踪绩效审计报告,及时根据领导的批示意见搞好信息反馈,督促绩效审计报告意见与建议的有效落实。

(五)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报告应包括引言、主体、附录三个部分。

1.引言。应写明审计依据、审计目标、审计期限、审计内容和范围、审计方法等事项。

2.主体。由5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与绩效相关的基本情况,如被审计单位的机构人员状况、职责履行情况、审计活动的目的或总体目标等。二是主要问题。问题反映应从绩效角度进行定性,详细陈述问题事实、数据及相关分析等,问题排序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列。三是反馈意见。陈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初步意见的反馈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围绕审计目标,运用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时资源使用的绩效进行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准确、清楚、易懂。五是审计建议。围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解决问题、提升绩效提出审计意见建议,所提意见建议要有针对性、控制性和可操作性。

3.附录。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数据、文件和具体分析过程与评价结果,如绩效评价分析图表、计算数据等。

(六)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注意事项

1.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找准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做到事实认定清楚,问题定性准确,原因分析透彻,审计建议可行。

2.坚持独立审慎原则。由于绩效审计较多采用调查、分析、测算、评估等方法,所以审计证据大多数是间接性的,这将导致审计误差难以避免,存在着审计风险。因此,绩效审计应当坚持独立审慎原则,判断不准、把握不稳、关系不清的问题不能轻易作出结论,更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和建议。

3.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审计建议要建立在客观、公正、实际的基础上,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行的相关规定,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利于各项业务的协调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资料:

[1]蔡春,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6).

[2]季伟.商业银行实施绩效审计业务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1).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4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评价指标;评价问题

中图分类号:F81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106-02

一、三种典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概述

(一)基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评价指标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组成,《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的评价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组成,都是基于评价指标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定量指标依据评分标准直接评分,通过无量纲化将定性指标“定量”化,然后归一化处理计算评分。

(二)基于评价问题的评价模式

以项目评级工具(paRt)为代表的美国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属于基于评价问题的评价模式。由美国行政管理预算局(omB)围绕项目目的和设计、战略规划、项目管理、项目成果等设定评价问题,各个联邦机构回答。设置二级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评价分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评分。

(三)基于评价问题与基于评价指标相结合模式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际〔2013〕5号)确定了相关性、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等4方面的基本评价内容(准则),结合《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绩效评价操作指南》,进一步将评价指标体系细化为若干个关键评价问题和评价指标,是基于评价问题与基于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关注评价证据、信息来源和信息的采集方式,使评价证据更加完整、充分和具有针对性,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河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框架体系构建

(一)基于评价指标评价模式的指标体系建立

《河南省省级高成长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办法(试行)》(豫财贸〔2015〕28号)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等4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一级指标),并将评价内容分解为6个二级评价指标、20个三级评价指标,属于基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其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等4个三级评价,可根据项目实际并结合绩效目标设立情况有选择的进行设置。

2014年度“河南省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全媒体数字资源聚合投送平台”和“念书的孩子i”两个项目被列入此次评价范围。

(二)基于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相结合模式的指标体系建立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委托第三方开展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豫财预〔2014〕231号)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和设计、项目计划、项目管理、产出及成果、可持续性等5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并将评价内容分解为15个关键评价问题、36个子问题,其中36个子问题和“可持续性”项下的3个关键问题直接转化具体的评价指标,属于基于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相结合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框架结构如表2所示。

三、评价测试研究

(一)测试的目的

1.基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

(1)项目的可信性、可用性。在项目实施一定阶段后,报送的“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可信性、可用性如何?

(2)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评价体系比较简单,评价机构与项目单位对绩效目标、评价指标的理解很难一致,关乎到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2.基于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相结合模式

(1)评价结构。“评价内容―关键评价问题―评价指标―证据―证据来源―证据收集方法”充分体现了对问题导向和评价证据的关注,但这种评价结构是否复杂?

(2)评价体系的通用性。评价体系的通用性应该没有问题,并预留了再开发的空间,需通过测试验证其通用性与适用性的平衡关系,用一套评价体系对不同特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二)评价测试过程

1.基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

(1)证据收集、整理、分析。2015年5月26-30日,通过案卷研究、面访、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了《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项目单位绩效报告》、项目立项材料和项目实施过程形成的材料,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形成评价结论。2015年5月30-31日,确定项目得分对应的等级,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绩效评价报告初稿形成后,与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在吸取利益相关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并完善评价报告,形成评价报告终稿。

2.基于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相结合模式

(1)证据收集、整理。自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5月29日,共收到33个项目的《基本信息调查表》《项目单位绩效报告》、项目立项材料和项目实施过程形成的绩效评价资料。通过与这33个项目单位进行反复沟通,完善评价资料,12个项目材料基本能够满足评价测试要求。

(2)分析评价。第一,分析,根据整理后的证据和一定的基准衡量指标,回答关键评价问题,进行原因解释,形成了12个项目的分析结果和得分。第二,形成初步评价结论,确定项目得分对应的等级,对项目实施绩效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第三,报告评价结果,绩效评价报告初稿形成后,与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在吸取利益相关者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并完善评价报告,形成评价报告终稿。

(三)评价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基于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测试

(1)评价机构与项目单位对评价指标体系理解不一致。评价体系比较简单,评价机构与项目单位对一些评价指标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资料收集针对性不强。比如,评价指标体系出现了资金到位率、到位及时率、成本节约率、完成及时率和实际完成率等指标,这些指标有特定含义。由于没有详细的解释,项目单位多从字面理解这些指标,提供的证据往往风牛马不相及。

评价机构应会同委托单位、专家编制评价指标详细说明,并跟项目单位耐心解释,做到各方清楚,不存在歧义。

(2)评价指标及其分值的调整问题。一个项目为在建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满分分值要减少;“生态效益”指标不适用两项目。

“全媒体数字资源聚合投送平台”、“经济效益”满分分值由6分减少至3分,“可持续性影响”由7分增加至10分,删去“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满分分值由7分增加至13分;“念书的孩子i”删去“生态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满分分值由7分增加至13分。

2.基于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相结合模式测试

(1)评价体系复杂。这种以问题导向的评价体系比较复杂,项目单位理解起来有难度,配合评价工作存在为难情绪。

该评价以结果和评价问题为导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再开发性,能够适用不同的评价对象。该评价体系之所以比较复杂,主要出现在评分环节,由于不要求项目单位自评打分,项目单位不必过度关注评价体系结构。关键是,评价机构针对评分需要收集有效的评价资料。

(2)绩效目标识别困难。绩效评价的实质就是项目的实际实施情况与计划情况的对比,由于没有要求报送《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识别项目绩效目标、项目计划等困难重重。《基本信息调查表》主要用于收集计划阶段的关键指标,《项目单位绩效报告》也要求提供项目绩效目标、项目计划等方面内容,但不够明确。

将项目绩效目标、项目计划分解到《基本信息调查表》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中,评价机构要与项目单位保持有效沟通,共同完成这两份材料。

(3)评价总报告很难完成。评价对象涉及出版传媒、旅游、演出、动漫、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编制单个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不存在问题。但一个评价总报告很难纳入全部评价对象,必须分类编制,形成系列评价总报告。

结论

基于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优点在于框架结构简洁明了,关键指标明确。但作为一个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务操作中需针对具体的评价对象个性化处理和解释。

基于评价问题与评价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结果和评价问题为导向,在实务操作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再开发性。但评价体系复杂,评价机构与项目单位沟通工作量大,不太适用于规模小、前期评价资料缺乏的项目。

参考文献: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5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评价结果结果应用

一、引言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对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的评价,包括财政支出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绩效评价工作最终输出的绩效信息又被称为绩效评价结果。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通过评价促使支出单位更高效的使用财政资金才是评价的根本目的,因此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然延伸和目的所在。世界各国在财政支出中的广泛应用绩效管理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我国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来看,长期形成的“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问效”的思想尚未改变,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还未达到奖罚分明,问责到位,并真正影响预算资源配置的目的。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将有助于为部门和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提高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国际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以寻求解决政府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各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绩效预算和绩效管理制度,并在绩效评价结果利用与管理方面积累一定的成功经验。

(一)评价结果与预算资金安排相联系,充分发挥绩效预算的激励和约束功能

在国外,将评价结果应用于预算制定和修改已经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例如,在新西兰,审计署的评价结果直接反馈到国会,供其在审核下一年预算拨款时参考。在加拿大,财政部门利用支出和结果信息进行竞争性预算资源分配。具体做法是,绩效评分处于最低5%以内的项目将面临资金压缩或取消的危险。内阁有权决定将处在“危险”中的资金重新分配给其他项目或部门,或开展新的项目。在韩国,被认定为“无效”项目的次年预算拨款将最少削减10%。

(二)对财政支出绩效结果问责,改进部门和项目管理

绩效预算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家,绩效责任都非常明确。一方面通过签订绩效协议来规范部门产出和效果目标,以明确绩效目标而不是详细的过程控制为导向,赋予管理者更多“责任制”下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依托绩效目标建立起合理的因果链,通过评价信息搜集、绩效结果的科学评定,并据此实行奖惩,促使其改进管理。新西兰是开展绩效问责典型国家之一。在新西兰,政府通过签订一系列绩效协议构建公共服务责任体系。中央各部门均设立一名首席执行官,通过绩效协议和事后绩效评价的方式向部长负责,部长再向国会负责。在这一“公司化”管理模式下,部长负责“结果”,而部门执行官负责“产出”。部长通过与执行官签订个人绩效合同,将其收入、任期与核心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以确保对管理者的问责。

(三)将评价结果用于组织优化

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都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推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实现组织优化的重要依据。如美国政府上级部门可依据绩效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对该部门放松控制,下放权利。这样的做法是在重新审视绩效评价中凸显问题的基础上,据此简化冗余的政府机构及部门人员,限制并削弱官僚机构的权力,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向改变只对规则负责的旧体制,建立对产出和结果负责的责任制,优化组织管理体制管理方法迈进。

(四)评价和修改政府制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政策

通过经绩效评价结果与本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发现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中的薄弱环节以及与原先制定政策的执行效果的差距,从而督促政府不断改进相关政策或者加强有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以实现本地区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国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开展绩效评价的实践与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不同程度地予以应用。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性差,透明度低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往往只作为内部材料向上反馈,由上级部门及部门领导保管,即使本部门一般成员也难以知道评价结果的具体内容,公众及其代表就更难以知悉了。这实际上没有真正弄清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不仅违反了公众的知情权的要求,而且极大影响了评价结果在优化预算,对政府问责及改进政府内部管理等方面作用的发挥。另外,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结果所公开的内容极其有限,除了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对“公众评议政府”的结果有披露外,对于财政支出成本和效率信息,不同年度和地区的可比绩效信息几乎从未公开过。即便是一些公开的评价结果,也多是简单的技校排名。财政支出评价对一般公众而言仍然是一个“黑箱”。

(二)评价结果应用意识淡薄,运用形式单一、力度不足

在我国,业务部门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将绩效评价当作一项任务,评完了事。财政支出评价结果的应用目前主要局限于对官员进行奖惩,至于其他用途基本上都未涉及,尤其是没能将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预算为例,由于我长期以来国实施的是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绩效评价结果并未与公共部门预算支出挂钩,这使得通过提高绩效节省预算支出的部门并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奖励,反而导致其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受到消减,这无疑大大影响了政府部门提高绩效的动力。即便是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官员进行奖惩,期执行范围和力度也相当欠缺。除少数地区,如南京,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将绩效评价街果与官员的职位升降联系起来,采用通报表扬和批评的奖惩方式更是较少。

(三)评价结果的质量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绩效结果的充分应用是以一个完善的评价机制和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前提的。对于评价部门和支出部门而言,只有所生产的评价结果是对绩效的真实反映,对评价结果的应用才有价值。从实践看,由于产出与效果难以量化、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对数据采集的合理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和对管理方面的评价主观性较强等因素,使绩效评价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弹性。另外,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大多数参与绩效评价的第三方机构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缺乏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发能力,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以项目单位“自评价”为主的做法,而且在指标数据的采集过程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以个别部门和资金使用者的意见为主,影响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四)结果应用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尚未从法律层面对绩效评价进行规范,结果应用的机制也不健全。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较多是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管理制度方面,缺乏信息公开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跟踪问效机制等,尚未真正与财政支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效衔接,更说不上把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联系起来。因此,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没有建立评价结果应用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规范的管理办法,结果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制度保障。

四、有效利用财政支出评价结果的政策建议

在总结国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再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街果的应用。

(一)明确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范围,并进行反馈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是实现财政资金公众监督的重要环节,是建设透明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及顺利推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条件。政府部门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以及国家审计机构绩效审计结果,应当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必须在不违反保密法的前提下,尽量性社会公众和立法机关及时、充分、准确的公布。政府及其部门应定期将自评价结果提交给人大,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向公众免费公开。通过上述措施逐步推进绩效评价信息披露制度,并接受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反馈,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制约。这不仅能有效引导评价结果的应用,还能促进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及有效率的完成部门的责任又能增强政府行为的自主性和规范性,积极对最终结果负责。

(二)在完善绩效评价工作基础上,加强行政问责

要增强预算单位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观念意识,必须进一步推进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工作,并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问责。可以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系统内部薪酬奖励、职位调整或项目安排顺序的重要参考因素。奖优惩劣,并切实保证各项奖励措施切实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支出部门应用评价结果、提高项目绩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树立典范,激励和促进各部门形成绩效的持续动力。

(三)提高评价能力,保证评价结果的质量

进一步采集、编制能有效、全面体现项目特性的专业指标以及测量项目基本绩效情况的共性指标,完善指标库,提高指标的效率和操作性。进一步推进绩效目标申报制度,明确项目的语气绩效目标,整合组织战略计划与绩效目标,有助于部门的工作计划更加结果到兴,同时还能为设置评价指标和完善评价标准提供依据,有助于对于其绩效目标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逐步建立一套系统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逐步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

(四)通过规范途径将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

作为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机关,人大是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支持者和监督者。为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对一些关注度高、资金量大的重点项目,可邀请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全程参与;每个项目评价之后,政府部门应当通过规范途径和程序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向人大报告,接受人大监督与指导。这样不仅增强了评价工作的透明度,也加大了人大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实效,通过深化对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情况的监督,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包国宪,董静.政府绩效评价结果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2]候孝国,李云庆.事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J].中国财政,2003,10.

[3]陆庆平.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J].财政研究,2003,4.

[4]任晓辉.预算绩效信息使用的经验借鉴与模式选择[J].财政监督,2014,11.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6

一、资金审计相关概念

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概括而言就是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的一个过程。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提供资金利用效率的相关信息,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使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不明确。审计工作开展前必须要确立一个明确的指标将其作为审核工作的基础,审核指标应该满足可测量,易懂,可靠等方面要求,便于审计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受到多方面干扰。一是管理体制中,稳定,间接,均匀特性的限制,绩效不容易被量化。二是在指标制定过程中,没有更进一步的标准,或者是更为细致的阐述,对资金绩效度量存一定难度。在审计标准方面,没有数据进行规范,审计进程也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对总体内容,质量,结构方面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也没有确切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最终呈现出的形式,无法对其进行判断,审计结果是否可以通过。(二)审计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审计计划选定与项目立项会对审计工作时效性造成一定影响。采用的方式是对前年度资金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该方法会对结果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绩效评价的标准还有待完善。绩效评价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虽然国家在这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及制度,但是由于工作涉及到的内容复杂,评价的标准存在模糊性等,评价机制实施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对于已经使用的标准,由于内容不全面,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是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对于其它方面如社会效益,资金管理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关注度不够,专项资金就会出体现出不公平性。(四)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在审计工作中已经使用的部分指标体系与方法其侧重点在于资金使用是否合规,在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方面采用的是定性或者是定量的方法,但是二者都存有不足。各部门在评价指标设置方面缺乏科学性,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能有效满足。评价结果在于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需要在后期工作中不断的完善。(五)审计工作开展的基础薄弱。审计工作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应的数据,并且数据是合法,真实的。只有保证其数据的真实性,并对其中存在的某些不正常事项进行调整,绩效审计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并且依据相应方法与相关指标对对象进行评价,建议。否则审计工作的真实性,正确性就会受到影响,该项工作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在审计工作中会出现一批违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到位,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保证。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对审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审计工作除了要收集财务方面的数据外,还需要非财务方面数据。而审计部门对于被审计一方的资料真实性很难确定,被审计单位利用制度漏洞拒绝提供相应资料,审计工作人员在数据资料不足的基础上,就无法有效的开展工作。

三、针对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工作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其独立性,独立性能够保证审计工作不受到其它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现有的审计体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满足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外部与内部环境的变化,审计工作也要相应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行政型的审计体制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与市场环境变化相适应。(二)增加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法制性。审计工作必须要有相应法律法规对其明确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其进行新的定位。在相关的法律条款中要明确审计工作的义务,权力,内涵,责任。并对工作开展的范围,行为等做出相应的规定。将某些重大项目规定为法定审计项目。就审计工作部门权力作以说明,并赋予必要的权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增强其可操作性。明确责任,将法律规定的内容细化,将责任具体的个人。对于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达到目标的单位,应该追究相应的责任,包括经济,行政,法律方面的责任。(三)完善审计标准与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比性,完整性,实用性,可靠性,客观性等方面特点。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要考虑到资金性质。在总的框架下,建立各层次指标体系。指标包括了共性与个性的,定量的与定性的,从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符合国情。指标体系的建立只是一方面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执行过程中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在缺乏规范的情况下,会出现标准不同,结果各异的情况,那么在标准统一的情况下就要依据标准及规范进行操作,在保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并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规避。(四)绩效审计工作与预算改革工作的相互配合。绩效预算的实质是资源配置体系,预算编制是围绕运用及项目来开展的。绩效预算工作为绩效审计提供了标准。绩效审计与预算工作二者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同时又有共同之处,对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的追求是其共同的目标。绩效预算制度的完善能够提升人们对于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工作的开展为预算实施提供了支持。(五)审计结果与整改效果跟踪。审计工作不只是为了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方法应用后对结果进行跟踪,再一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保证资金效益的有效发挥,防范风险。对于审计工作人员而言要与被审计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与交流,在了解资金性质,管理流程及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提出科学的建议。审计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将结果反馈与被审计单位,便于单位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从而达到组织绩效提升的目的。(六)工作人员能力及素质提升。审计工作体现的作用与工作人员的能力及素质有着直接关系,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审计机关要重视并发挥人才的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提升工作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以适应经济发展与审计工作变化的需要。

四、结束语

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在提升资金利用率,推动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足。审计工作要以审计目标为出发点,依据资金情况,设定内容选择方法,对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审计工作要积极借鉴他人优秀经验,并对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树杰单位: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7

关键词: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4日

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但其开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更好的推进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本文多层面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主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其独特的审计体制必然对高校资金政府审计产生影响。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利益息息相关,一旦高校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发生问题,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可能在政府审查时被处理掉,或者审计部门唯政府的意愿行事,在审计过程中对高校的资金问题视而不见。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地方审计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使地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降低,也使地方高校资金使用的绩效问题得不到应有关注。

(二)法律、法规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体系已经明确了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更高层次的审计立法目标,也体现了审计职责的变化。但相关法律仅是一般概述,尚没有针对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的法规或管理办法,也没有与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配套的执业标准、程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供参照或遵照执行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指南,对于绩效审计在高校的开展形成制约,使审计工作无据可依,难以将审计风险保持在合理范围,也难以保证审计质量。

(三)审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我国审计信息披露的标准和形式刚刚起步,尚不完善,这制约着绩效审计报告的最终效果。从审计信息披露范围来看,范围尚没有达到社会期望水平,导致政府绩效审计作用发挥受限。不能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促进审计决定及建议的执行和落实;从审计披露的强制性来看,国家审计行政模式具有内部监督色彩,导致绩效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不强,审计结果公告难以包含深层次绩效问题。同时,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前,需经政府批准同意,会导致审计结果及审前调查难以全面及时向社会公布,这类问题在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信息披露中同样存在。

(四)审计追责的影响。责任追究制度是加大对违法行为责任人员的问责追究和处分力度,是保障审计权威、根治违法问题的治本之策。目前,我国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造成相同或类似审计问题的重复发生,审计成果无法做到共享和应用,这也与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的后续跟踪督导及违法违规的追责处理不严格有直接关系,严重制约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不利于绩效审计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审计机关缺乏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缺乏跟踪落实的热情。审计机关更加注重审计过程而忽视审计结果,不作相应的后续审计和处理,不依照法律规定做出责任追究。

(五)审计人员素质的影响。高校资金绩效审计既要查处问题,又要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既要审查合规性,又要评价效率效果,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我国审计机关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仍无法满足绩效审计的要求。体现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既精通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又熟悉法律、管理、信息化技术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业务素质之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对绩效审计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二、提高高校资金政府绩效审计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实行“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的审计机制。利用上级审计机关的管控地位,为下级审计机关提供支持。由上一级审计机关统筹安排,审计结果报告当地人大和政府。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本级审计机关的顾虑,深刻揭露高校在预算执行与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高校资金绩效审计查出重大违法、违规的问题,就要依法严肃处理。

(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应制定系统、操作性强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做出规定。鉴于政府绩效审计情况较复杂,可分门别类制定出具有各部门特点的准则。同时,应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政府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包括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经济效益指标评价,社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性质的内容。由于社会效益很难用定量指标衡量,可以设定原则性较强的硬性规定,对于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损的项目或领域,通过不断补充明细规定来完善。

(三)切实提高政府审计信息披露力度。目前,国家已经注重审计信息披露,在相关制度中规定:“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审计、商业秘密审计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应全部向社会公告”,但在执行力度和信息披露及时性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首先要对现有相关审计体制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彻底落实审计独立性,保证审计公告充分体现独立形式审计监督权;其次,要明确审计公告的法定性,使审计公告成为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完善的审计公告法律法规,如审计公告法、审计公告实施细则等;最后,建立审计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社会公众评议和建议的反映渠道,及时处理信息反馈结果,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四)深化责任追究与审计成果运用。首先,加强责任追究力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法律责任,对于审计中查出的问题要一查到底,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者的行政与刑事责任,也应追究部门主管的行政与政治责任,使相关法律法规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对审计机关依法做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不认真执行的,给予被审计领导干部批评教育或通报批评;有关问题屡审屡犯的,责令做出检查或调离。其次,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机关应该要求被审单位对审计结果及建议做出反应,并对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后续关注,防止“屡审屡犯”的现象发生。建立完善绩效审计成果利用机制,促进高校合规经营、提升管理。一旦因没有利用审计结果而出现问题,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也应追究被审单位的责任。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深化审计业务知识培训,应围绕如何审计和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培训,着重从政策评估、决策审查、管理审计、直接经济效益的审核和整个社会效益的评价等方面,延伸到法律、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综合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解决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和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还可以采取专业咨询、聘用专业人员等途径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敦嘉.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6.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8

关键词:快递员绩效改进作者介绍:李小卉,女,1974.11,硕士研究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讲师。

S公司创于1993年,公司致力于民族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终端网络、中转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三网一体的立体运行体系,立足传统快递业务,全面进入电子商务物流领域,以专业的服务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来推动中国物流和快递行业的发展,成为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最具影响力的民营快递企业之一。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快递市场的迅猛发展,S公司的网络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强,基本覆盖到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发达地区地市县级以上城市,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基本实现了派送无盲区。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产业的逐渐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全面普及和大学生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S公司在高校内的业务经营有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一方面,S公司对一线快递员的需求逐渐加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加强一线员工绩效管理,促进绩效改进,提高快递员的揽件、派件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了S公司急于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快递员岗位绩效考核现状和问题

以S公司大学城网点的快递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该公司快递员对公司绩效管理认知度和认可度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得知,目前,S公司对快递员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业务指标和日常指标。业务指标即每个月业务总额简单统计,同工资挂钩,具体为:总工资=底薪+提成(业务额*10%);日常指标则是每个月末由直接上级对快递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进行打分,对分数排名最后的5%的员工,每人从薪水中扣除200元。搜集到的资料显示,目前S公司快递员的绩效评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首先指标较为单一,目前仅仅关注派送量的多少,缺乏关注客户的满意程度、有效的在途时间、操作流程的正确程度等其它绩效指标。其次,缺乏对指标的权重设计,考核重点模糊,导致快递员对客户的要求不响应或响应延迟,造成外部客户投诉,内部销售与操作矛盾加深,快递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再次,绩效评价的主体单一。目前S公司快递员的考核主体为上级主管,容易造成评价中的盲点效应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快递员除了接受上级主管的工作安排外,一些重要工作绩效往往是客户、同事才能提供客观的评价。所以,增加同事和客户作为考核主体,会使考核较为全面,也更加客观。最后,评价指标制定过程简单,缺乏科学的调研,缺少员工的参与,实用性不高,造成员工对此认可度较低。

2.没有有效的绩效反馈。在完成评分后,简单地汇总到人力资源部门归档,并以此作为调薪的基础。完成调薪后,主管才把既定的事实通知员工本人。这种绩效管理形式缺少了及时的反馈和沟通,容易产生矛盾。而事实上,通过阶段性的绩效回顾和反馈,及时地给予员工行为表现的认可或纠正,员工能够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最终会对其实现年度的工作目标以及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帮助。

3.绩效与奖惩关系不明显。虽然目前绩效考核结果与月度工资奖金挂钩,年度的综合绩效结果也会直接影响个人工资的升幅。但事实上,现行的绩效奖励仍不够,惩罚也不明显。绩效差别大的快递员间,其实际所获得的奖金收入没有很大的区别,强化了得过且过的想法。整个部门的效率得不到提升,快递员的能动性无法鼓动。

4.绩效考核结果与个人发展相脱离,违背了绩效考核初衷。绩效考核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效果和效率,改进工作绩效。但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S公司没有快递员因为绩效考核优秀而获得提拔。快递员考核再优秀,也不作为其晋升依据。这导致了S公司快递员对公司绩效考核机制认同度不高,认为绩效考核结果只是作为员工工资奖金发放的依据,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用处。

二、改进建议

1.建立Kpi指标体系

利用指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把快递员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物流业务质量、财务和日常工作状态。每个层面都有不同的指标来衡量。

业务质量层面。这一层面是指快递公司在物流环节的业务质量,主要包括快递速度、货物完好度、货物丢失次数、填单及签收规范率四个指标。送货速度主要指快递员在公司站点成功领取货物后,到货物送达的时间。货物完好度则主要通过客户在收到货物并检查之后反映的货物完好程度调查显示。货物丢失次数统计是计算从快递员在站点领取货物后,到顾客签收货物前这一段时间内货物丢失的次数。填单及签收规范率指工作单使用无差错,填写完整、清楚、准确。

财务层面。包括收款准确性和交款及时性。指快递员按公司规定向顾客收取快递费,无差错,并按规定时间上交公司财务。

日常指标包括服务投诉率和快递员着装统一性。服务投诉率主要是衡量快递人员在送货时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是客户满意度的一个反映。着装统一性要求员工工作时间穿着公司统一的工作服,且服装要整洁、穿着要规范。通过服装统一性可以反映出公司的精神面貌、整体形象和服务规范。

各指标及权重归纳如下表:

考核模块

考核指标

权重

业务质量

快递及时率

20%

货物完好率

20%

丢货次数

10%

填单及签收规范率

5%

财务

收款准确率

15%

回款及时率

10%

日常工作

服务投诉率

15%

着装统一率

5%

2.360°考核

快递员的岗位是按流程设置的,必须按流程同其他岗位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岗位目标。同时,快递员也是全公司员工中同顾客打交道最多的岗位。因此,快递员的考评主体应该是多岗位多层次的全面全员考核体系,有必要实施360°考核,并将其与Kpi考核体系一同组成快递员岗位的绩效考核体系。

上级。S公司各站站长是快递员的直接上级主管,他对各快递员是否完成了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预定绩效目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比较了解,能较客观地考评,因此对快递的考核中,应以站长的考评为主,比重可较大,建议设为40%。

同级。即与快递员产生工作关系的同事,包括分拣员、财务、司机及其他快递员。他们对快递员的评价应占一定比重,建议设计为30%。

外部人员。对快递员而言一般指顾客,通过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客户部收集到的顾客投诉与意见,可形成对快递员的外部人员评价。建议客户考核占20%。

自评。自我评价不能缺位,但也容易受个人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权重可控制在10%左右。

Kpi考核以业绩和质量指标为主,建议在整体绩效体系中占70%;360°考核可将重点放在员工工作能力和品德指标上,建议在整个绩效体系中占30%。二者共同组成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快递员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表

考核方法

指标/考核主体

权重

合计

Kpi

快递及时率

20%

70%

货物完好率

20%

丢货次数

10%

填单及签收规范率

5%

收款准确率

15%

回款及时率

10%

服务投诉率

15%

着装统一率

5%

合计

100%

360°

上级

40%

30%

同级

30%

顾客

20%

自评

10%

合计

100%

3.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绩效结果反馈是快递员和部门主管回顾、讨论考核结果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成共识、识别优势与差距、制定改进计划。

绩效结果公布。可以实行月度统一公布绩效结果,便于快递员及时了解到自己的绩效结果,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判断绩效评价的公平性及个人的接受与否。这样有利于形成快递员之间的良性竞争氛围,有利于帮助绩效差的快递员树立标杆,促进其绩效的改进。

绩效反馈面谈。绩效反馈面谈是部门主管与快递员围绕近期的工作业绩,工作行为等进行沟通反馈的过程。其目的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并且为下一阶段的目标实现制订改进计划,从而帮助个人改变行为,提高能力,最终提高工作的有效性。绩效面谈包含了以下内容:以数字说明工作业绩中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以行为事例解释对评价结果的想法和意见;共同探讨工作能力的提升计划等。双方达成一至,共同签署绩效结果面谈表。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申诉渠道。绩效评价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月度绩效的评估是以行为事实为基础,操作简单,认可度高。而年度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大,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会会带来不公平感。因此,对于分歧意见较大的考核结果,应允许快递员通过申诉的方式来要求重新核定。绩效结果公布后,如有员工对评估的结果有异议,可先向部门主管报告沟通,确定是否出现问题。如果沟通后仍然无法接受评估结果,可以在一周内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诉,填写相关的申诉表格,并启动正式的申诉程序。

4.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管理根本目的是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为,并且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从而促进个体绩效的改进。这就要求把绩效评价的结果与被考核者的个人工资福利、岗位变动、晋升发展、学习培训等方面挂钩,配合利益机制完成绩效考核的功能。

(1)用于工资的分配和调整。绩效评价结果用于薪酬分配和调整是最基础的应用。月度绩效评价结果与月度绩效工资挂钩,绩效越好,绩效工资越高;年度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决定员工岗位工资等级的调整及年度变动奖金的多少。年度综合绩效评价为优秀的快递员,下年度工资等级上升2个档次,并且可额外获得年度奖金;对于年度综合考评为不合格的快递员,将下降一个工资档次。

(2)用于岗位调整。经过年内多次月度绩效评价后,如快递员的月度业绩超过3次处于基本合格/不合格水平,公司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如因快递员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工作,公司可考虑为其转换工作岗位;如果因快递员个人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行为操守出现问题,经过多次提醒、警告,仍不能纠正的,公司则可考虑与快递员解除劳动合同。

(3)用于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绩效评价的反馈,人力资源部整理出快递员在自身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中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年度的培训需求分析和员工培训计划。同时也能帮助优秀的员工发展和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优秀员工的工作投入度。

参考文献: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9

一、政府绩效审计风险内涵

基于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资源使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评价时坚持风险导向,从识别和分析审计风险着手,采取相应措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合理水平,实现政府绩效审计目标。政府绩效审计风险主要包括:

错报风险。被审计项目的本身成为政府绩效审计风险的首要来源,取决于被审计的政府公共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项目本身状况。若其提供、呈现的信息资料不能直接体现管理和经济活动的绩效,错报或者修饰的政府机构公共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经济、效率和效果信息,将导致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

2、评价风险。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尚未建立系统、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得实际工作中的绩效审计标准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同一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评价指标可能存在差异,导致评估风险。

3、归因风险。政府绩效审计需要获取被审计项目的直接信息资料和大量的二手资料。由于被审计项目的专业性、复杂性、多变性,获取信息资料可能不全面,导致审计判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4、建议风险。审计工作结束后,政府审计组需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受认知和业务的限制,改进建议过于宽泛可能缺乏针对性或者不具备可行性。

二、基于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流程

基于风险导向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主线是识别、评估和控制审计风险。

(一)战略规划阶段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有限政府绩效审计资源作用,需要广泛收集和评估公共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项目有关资料,初步确定审计备选项目库,制定关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的全局性、高风险领域的政府绩效审计战略规划。一是重大公共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或民生需求等影响全局的重要领域,二是财政资金使用数额较大或影响权力机关和其他领导机构决策的政策或项目,三是根据以往审计经验易发生腐败等问题的高风险领域。通过分析最新重大决策、近期审计报告、相关科研成果、咨询专家、问卷调查等完善审计项目库资料,利用战略思维对可能的风险进行一般分析。结合当前政府工作具体要求,确定政府绩效审计项目范围,进行成本效益和风险分析,审定后纳入政府绩效审计计划。

(二)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根据掌握的基础信息和可能的一般风险,组织专门人员对审计项目进行调查,识别和分析错报风险领域。以错报风险为出发点,编制政府绩效审计项目方案,确定审计目标、工作重点、可能的审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等。确定绩效评价指标时,尽可能消除主观性,从政治、社会、环境、市场等多个角度选择既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专业标准和以往的绩效评价指标,全面分析评价被审计项目管理、工作效率、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方案确定后,向被审计单位发出通知书,派驻项目工作组准备实施审计工作。

(三)审计实施阶段

重点关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风险和归因风险。工作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后,首先通报绩效审计标准,说明指标的选择依据及特征,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以降低评价风险。根据方案要求,按照充分且适当的原则收集、审阅和查询与被审计项目绩效相关的制度、文件、实物、数据统计资料等书面证据资料,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分析性程序等获取更多佐证信息,增强审计证据的全面性、可信性和证明力,控制归因风险,综合分析发现被审计项目公共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不经济、不效率、效果差的症结所在,为提出改进建议奠定基础。

(四)报告及反馈跟踪阶段

绩效评价问题及建议篇10

关键词:中央银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2(6)-0093-04

人民银行自1998年设立内审机构开展工作以来,为人民银行的内部管理和内部监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有的审计模式作为一项事后监督和补救手段,难以充分满足对事前或事中的监督需求,为此,总行对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近日,人行哈密中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等审计新模式,创新内审工作方法,调整内审工作思路,开展了对所辖某县支行领导班子履职绩效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实践就如何推进基层央行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建设进行相关分析。

一、绩效审计开展情况

2010年,总行提出了内审转型与发展三年规划,初步确定了转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目标是:由传统的财务、业务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以及绩效审计转变。不断加强和改进内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方法手段,推进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同时,2010年也是西安分行内审工作转型的“破冰”之年,相继开展了征信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据此,2011年5月,人行哈密中支积极开展对辖区某县支行领导班子任期履行职责情况的绩效审计。此次审计,是哈密中支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型的大胆尝试,是创新审计方式、拓展审计思路、探索开展县支行领导班子履职绩效审计的一种创新。针对履职绩效审计涉及的内容及数据,在审计报告中大量引入数据、指标、图表;对绩效评价、问题定性、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均注重从监督管理效能的视角出发,侧重评价与测评。同时,强化审计结果转化,针对发现的管理薄弱环节及合规性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促使该县支行领导班子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在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上狠下功夫,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措施和途径,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在开展县支行领导班子履职绩效审计中,中支结合基层央行工作特点,研究制定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把开展绩效审计的立足点、着力点与完善内部控制和提高管理效能相结合,围绕基层央行领导班子履行职责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审计。一是在内容上按“管理+绩效”的思路来改进履职审计,坚持体现审计全面性,树立内部控制视角,引入绩效审计内容,重点关注履职能力和效果。二是以效率、效能和效果评估为重心,研究制定审计方案。从政策传达贯彻、组织监督管理、内部控制、业务管理和考核评比五个方面设置38项评价指标,并以权重突出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和业务运行效率、金融监管效果等方面,以此编制《县支行各项业务绩效审计评价表》。设置标准分值、权重,绩效等级评定采取百分制,根据评价内容的综合得分将绩效等级设定为四个等级,综合得分90分以上的,绩效等级评定为a(优秀);80至89分(含)的,评定为B(良好);60至79分(含)的,评定为C(一般);60分(含)以下的,评定为D(差)。使绩效审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客观。三是准确把握绩效审计内涵,逐步推进。把握“绩”与“效”的有机统一,确立有“效”才是“绩”的理念。明确绩效审计是对县支行领导班子履职责任的评价,审计目标应放在促进高效履职方面,统筹考虑内控机制建设与绩效机制建设,促使二者有机结合。总体上围绕政策传达效率、金融稳定效果、金融服务效益三个方面构建指标框架,具体指标及占比如下:

(一)绝对指标综合测评

在《县支行各项业务绩效审计评价表》中,设置的评价项目有五项指标,内容及占比分别是政策传达贯彻5%、组织管理15%、内部控制30%、业务管理40%、考核评比10%,其他细项都是围绕这五项内容展开的具体分项。

(二)相对指标综合测评

上图三项指标,是根据38项相对指标内容及性质的不同,总结归纳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项指标,为领导班子履职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领导干部岗位满意度考核评价

通过审计调查问卷,对县支行领导班子贯彻执行方针政策和上级行规章制度情况、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策情况、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情况、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情况。以及对工作作风、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方面满意度测评,综合评价出领导班子的履职水平及工作业绩。

(四)内控建设及运行考核评价

在内部控制绝对指标中,中支又将16项具体指标内容归类划分为内控环境建设、内控制度建设、内控运行效果占比权重,更加概括、清晰地反映出内部控制建立、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具体的反映出内控机制运行效果。

(五)组织管理效率、效果考核评价

通过以上四项绝对指标,从两个方面考核县支行内部监督管理。一是内部监督部门及主管领导监督检查情况;二是上级行监督检查问题的整改情况。

(六)业务管理考核评价

以上十一项绝对指标反映的是会计、财务、国库、发行等方面在业务操作中是否合规、准确、及时。

三、目前绩效审计中的难点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