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树木补偿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0:31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1

农村土地政策

【土改政策】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政策解读】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是现实中某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征用农民集体土地,却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等。而在对农民补偿方面,国家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安置补助费加起来,不超过土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如果按照农业种粮的用途进行补偿,按一亩平均毛收入1000元来算,每亩30倍才3万元,可被征收后建成楼房,一平米就要卖5000元!

【土改政策】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入市范围途径。

【政策解读】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靠“卖地”,可是土地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并入一些周边的农村,这就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需求之一。把类似于村办企业、工厂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入市制度,并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民可以利用出让、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保值和增值!

【土改政策】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政策解读】试点宅基地改革,基本原则是一户一宅,未来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闲置,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会“很简单很暴力”——征税,超过标准、面积过大的宅基地也要征税!对人均耕地少,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则上或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而是通过集中建设农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落实一户一宅。而对于那些在城镇落户的农民,他们村里的宅基地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有偿退出,由村集体出资购买。河南省已经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市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资金库,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且不再申请新宅基地的农民,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助。

农村土地相关阅读

明年,内地“新土改”系列政策有望“破冰”,相关部门或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土改”政策措施,包括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等,未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所谓“新土改”即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的新一轮土地改革。

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引述多位业内人士预测,明年相关部门或将密集推出一系列新土改政策措施。除了修订《土地管理法》,颁布《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还可能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报道指有消息称,相关政策有望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出让、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称要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夯实土地权能是基础,完善征地制度是关键。

多个中央级别的会议也对未来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划,要求“试点先行”。地方政府方面,逐渐放开了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限制,经过确权后,那些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既不用再关心土地,可以放心外出打工,还可以获得“流转”后的稳定增值收益。

但目前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在各地处于“各摸各的石头、各过各的河”,但“资本入村”过程中农民失地“出局”风险也引发关注。

比如,流转中出现“以租”苗头,农民存在失地风险;“打包租地、搭车征地”,需求不足导致的流转率“虚高”;甚至出现农民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被迫离开自己土地。其他方面的隐患还有:将非经营性建设用地强行转化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甚至占用农民耕地等乱象在各地时有发生。用地失控现象屡见不鲜,侵害了农民自身的权益。

土地流转用途缺乏更细化的管理规定,“资本入地”也缺乏相应的退出机制。有些试点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过度集中在村委会手中,村干部与农民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民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究其根源是目前土地流转进入门槛不严,从而对进入的工商资本缺乏有效监管和制约。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谈到“新土改”时曾明确指出,土地改革有3条底线不能突破: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在业内看来,未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土地流转”试点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当前亟待建立和完善的是,鼓励土地流转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双向配套机制。

2017农村土地赔偿最新政策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人民建设更美好安宁的家园,方便交通,充分发挥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时间缩小边远地区的距离,实现城乡一体化,希望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配合,特制定本条例。

(一)征地补偿

1、征收耕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3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万元。

2、征收基本农田补偿标准

旱田平均每亩补偿5.8万元。

水田平均每亩补偿9.9万元。

菜田平均每亩补偿15.6万元。

3、征收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

4、征收工矿建设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体建设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6万元。

5、征收空闲地、荒山、荒地、荒滩、荒沟和未利用地平均每亩补偿2.1万元。

(二)其他税费

1、耕地占用税,按每平方米2元计算。

2、商品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按每亩1万元计算。

3、征地管理费,按征地总费用的3%计算。由国土资源部门严格按有关规定使用。

4、耕地占补平衡造地费,平均每亩4000元,统筹调剂使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监督验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况。

2、确认征地调查结果。

3、组织征地听证。

4、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5、公开征地批准事项!

6、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

(四)房屋地上物补偿标准

1、房屋补偿标准

楼房(二层以上)每平方米补偿3300元。

捣(预)制砖砼结构房屋每平方米补偿2800元。

砖瓦房每平方米补偿2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补偿19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着物补偿标准

仓房每平方米补偿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补偿165元。

沼气池每个补偿4600元。

厕所每平方米补偿190—300元。

猪鸡舍每平方米补偿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补偿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补偿180—330元。

砖石墙每延长米补偿190元。

格栅(含工艺格栅栏)每延长米补偿450元。

大门楼每个补偿2400元。

饮用水井(含压水设备)每眼补偿1000元。

农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设备)每眼补偿15000元。

排灌大井(含设备)每眼补偿3万元。

排水管(塑料管、铸铁)每延长米补偿80—150元。

电话移机补助费每户200元。

有线电视迁移补助费每户300元。

坟每座补偿5000元。

3、异地安置补助费(包括宅地、配套设施、租房费等)每户2万元。

(五)征占林木补偿标准

1、林木补偿标准

⑴杨、柳、榆、槐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元;

4—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32000元。

⑵柞树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24000元。

⑶红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2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亩补偿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亩补偿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26000元。

⑷落叶松林木补偿费

1—3年平均每亩补偿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亩补偿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亩补偿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亩补偿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后林木补偿标准

一般林木(杨柳榆槐等)

幼龄林(1—1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35-65元;

中龄林(11—20年生)平均每株补偿220—300元;

成熟林(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350元。

3、森林植被恢复费

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苗圃地每亩120000元;

未成林每亩86600元;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每亩63360元、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每亩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亩50000元;

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每亩43340元。

4、林业设计费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复费总和的3%收取.

(六)果树补偿标准

1、苹果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300-45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00元。

2、梨树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补偿45-1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0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补偿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200元。

3、桃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9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150-280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补偿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280元。

4、葡萄树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补偿30-55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补偿40-15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补偿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90元。

5、枣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30-8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补偿50-12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补偿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680元。

6杏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45-185元;

初果期(4-7年)平均每株补偿200-3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980元

7、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补偿45-95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补偿190-2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补偿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860元。

8杂果树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补偿25-5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补偿80-1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补偿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补偿140元。

(七)电力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低压线路改移(0.4kv)每公里补偿30000元;线路加高木杆平均每根1000元,砼杆平均每根15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2、高压线路改移(10kv)每公里补偿47000元;线路加高砼单杆平均每根60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3、高压线路加高(66kv):砼单杆平均每根5500元,砼h杆平均每基8000元,砼a杆平均每基10000元,铁塔平均每基1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4、高压线路加高(220kv以上):砼双杆平均每基2万元,铁塔平均每基20万元(含金具、线、占地、税金等费用)。

(八)邮电通讯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1、电话线路

木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000-2000元;

砼杆平均每根(含话线横担瓷瓶等)1500-3000元。

2、架空光(电)缆

木杆平均每根500元;

砼杆平均每根1000元;

光(电)缆每米50-150元。

3、地下电缆

电缆、光缆每米100-200元。

(九)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动迁补偿标准

采取工程修复和补偿相结合的原则,按成本价适当补偿。

1、农村小型水库

水库水面(灌溉与养殖兼用)每亩补偿19000元;

水库水面(灌溉)每亩补偿16000元;

水库荒滩每亩补偿300元。

2、农田灌溉水利设施

小型闸门(砼结构)每个补偿15000-20000元;

排灌干渠堤坝每延长米补偿80元。

(十)厂矿企事业单位动迁补偿标准

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动迁,考虑实际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办公用房参照民房动迁标准;厂房等生产设施按重置折旧计算,适当考虑停工搬迁损失费用。

(十一)施工运输道路补偿标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乡村运输道路,施工期间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养护,工程竣工后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修复。乡村道路(沥青路面)视取料难易、路面宽度情况,每公里补偿20-35万元。

乡村道路(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9万元。

乡村道路(土路面)每公里补偿4万元

(十二)乡村道路和田间作业道补偿标准

考虑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确需修建的乡村道路连接线和田间作业道,按补偿标准由各市组织实施。

村道路连接线(砂石路面)每公里补偿12万元(含征地费用、简易构造物)。

乡村道路连接线、田间作业道每公里补偿8万元

(十三)征地及动迁不可预见费

按签订的征地和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总费用的5%计算。不可预见费由建设单位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因工程设计变更引发的扩大征地和地上附着物动迁的补偿;

工程设计时没有发现,征地动迁协议中没有列入的不可预见的地下构造物动迁补偿;因国家政策性调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灾害等不可预见项目的补偿。涉及征地的不可预见项目,由省交通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核定。

(十四)各市动迁办公室管理费

按省市签订的动迁补偿投资协议中所核定的总费用的3%计提。

各市动迁办公室为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拆迁地上、地下附着物和地方协调工作。市动迁办公室应严格按有关规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十五)高速公路占地赔偿——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一苗圃地补偿费计算方法

苗圃地补偿费=该苗圃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苗圃地面积(公顷)补偿倍数

注:补偿系数=临时占地(指占用期二年以下,下同)为每年2.5--5倍;永久占用(指占用期三年以上,下同)为10--25倍。

二国有其它林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其他林地补偿费=所在乡(镇)农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a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种植钩ハ凳?/p>

三集体其它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永久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6至10)

四集体其它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体其他林地临时占地补偿费=所在乡(镇)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产值(公顷)林地面积补偿倍数(占用期一年为1.5-3倍,

占用期二年为5倍)

(十六)对拆迁特困户和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房屋,由拆迁人按以下规定给予照顾:

1、对拆迁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其拆迁货币补偿款低于5.5万元的,按5.5万元给予货币补偿。

2、对拆迁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住户中的残疾人,其持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标明残疾标准

程度为一级、二级的听力、语言、肢体残疾的和标明视力、智力、精神残疾的,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再给予补助1万元照顾。

(十七)对于特殊情况参照有关规定,依照现行当地物价市场,由省市主管部门举行听证会,与业主协商处理。

(十八)经济建设是民生工程,要征得人民理解与支持,掀起全民建设家园的氛围,不得强制进行,若有对群众有威胁,恐吓甚者暴力行为,直接追究负责官员责任。

看了2017最新农村土地政策还看:

1.2017年土地改革政策

2.2017年新农村建设政策解读

3.2017宅基地改革政策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2

20xx年农村土地征收管理条例

一、土地补偿费

土地征收的土地补偿费是如何计算的呢?土地补偿费一般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征收的安置补助费

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补偿标准

对刚刚播种的农作物,按季产值的三分之一补偿工本费。对于成长期的农作物,最高按一季度产值补偿。对于粮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获的,不予补偿。对于多年生的经济林木,要尽量移植,由用地单位付给移植费;如不能移植必须砍伐的,由用地单位按实际价值补偿。对于成材树木,由树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补偿。

四、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标准

征收土地需要迁移铁路、公路、高压电线、通讯线、广播线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进行协商,编制投资概算,列入初步设计概算报批。拆迁农田水利设施及其它配套建筑物、水井、人工鱼塘、养殖场、坟墓、厕所、猪圈等的补偿,参照有关标准,付给迁移费或补偿费。用地单位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它非农业建设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农村征地补偿标准要求

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

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有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

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规定,已经在20xx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

相关阅读

现行征地补偿制度是由土地管理法确定的,最关键的条款是第47条。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在作草案说明时说,分两步走,先集中精力对第47条进行修改,待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过后,由国务院制定条例。

宋大涵表示,从补偿原则看,原47条的规定没有综合考虑土地年产值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土地区位、供求关系以及土地对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从补偿标准看,30倍上限规定过死,不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地不同情况。

草案指出,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安置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依照国务院制定的具体办法,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规定补偿安置的具体标准。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符合中央提出的改革征地制度要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的精神。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情况下,占地过多过快问题日益突出,必须推进改革、健全法制,严格约束占用耕地。

报告也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按照现行的30倍上限估算,目前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不足十分之一。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以占比最大的水稻田的产值计算:全国水稻平均亩产470公斤,以目前稻谷价格2元/公斤可获940元产值;冬季种植经济作物的产出,按占比最大的油菜籽计算,国家发改委价格司20xx年报告称平均每亩产值508元。两项相加,平均每亩产值在1500元左右。按最高补偿30倍计算,最高可获得4.5万元/亩左右。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3

乙方:新蔡县十里铺大梁庄村委

为加快新蔡县城区燃气重点工程的建设,尽快使广大居民用上干净、节能的天然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经甲、乙双方协商对施工范围内青苗、树木、道路、水利设施的损坏达成如下补偿协议:

一、施工路段

1、人民路西段路南长米宽米,计亩;

2、开源路中段路东长米宽米,计亩;

合计亩。

二、损坏设施的补偿标准

1、对施工沿线实际损坏的青苗面积进行丈量,作一次性补偿,每亩补偿700元,计元。

2、一般乔木的补偿1至2年按元/株,胸径10cm以下(含10cm)元/株,胸径10cm以上按元/株,经济林木按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89】113号文件所附《河南省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修订本)》,参照当地的不同情况进行补偿。

3、损坏的道路,河渠,水井等设施按国家现行预算标准价格,并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一次性补偿,每段(眼)元,计元,其恢复由甲方按照原状恢复。其他费用由乙方承担。各项补偿合计元。

4、管道施工经过多处民宅,每按实际占用面积一次性处按补偿元,计元。

三、工期要求

土地征用时间以甲方开工报告为准。乙方在工程开工前做好各项协调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

四、付款方式及办法

1、甲方对准乙方结算,乙方对准各村、组和农户结算。

2、放线后按实际丈量的面积计算,甲方预付乙方青苗等补偿款总额的100%(按5米宽计算)。待工程完工后,以实际损坏和占用面积计算为准。

五、甲、乙双方的职责

1、甲方职责

(1)按实际损坏和占用面积进行补偿,做到实事求是。

(2)按合同及时支付乙方补偿款。

(3)教育施工人员遵纪守法,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2、乙方职责

(1)做好管线沿线各村、组和农户的协调工作,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2)各村、组所辖部门不能以任何理由干扰施工。

(3)甲方支付给乙方青苗补偿款,乙方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乙方负责对各农户清算补偿,如不能及时兑现给农户,造成的后果由乙方承担。

六、双方违约责任

1、付款不及时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2、协调工作不力或村民无理取闹影响正常施工造成损失由乙方负责。

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商定。

本合同签字盖章后生效,望共同遵守。

此协议一式三份,双方各执一份,报河南省豫南燃气有限公司一份。

甲方:___

法定代表人(签章):___

法定委托人(签章):___

乙方:___

法定代表人(签章):___

法定委托人(签章):___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4

一、指导思想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县林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造林绿化质量、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公路绿化、河道绿化、村庄绿化、城镇绿化、林网建设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城乡联动,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林业体系,切实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任务目标。主要任务目标是“增点”、“强线”、“扩面”。即以搞好5个全省绿化示范村为绿化“增点”任务;完成全镇19公里省道,3.5公里县乡路,9.5公里铁路,34.75公里骨干河道、水库等绿色通道“强线”绿化任务;完成1200亩成片造林,新建1万亩、补植完善1万亩农田林网“扩面”绿化任务,确保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

二、标准要求

突出亮点(主要干线公路、河道)、接点(主要出入口)、居住点(镇驻地、村庄)绿化,重点做好五大绿化工程。

(一)绿色通道扩建、提亮工程。严格按照“六个一”的要求,即:绿色通道林带宽50米,不能有一处降低标准;林带实现全覆盖,不能有一处缺垄断档;路边沟全畅通,不能有一处“竹节沟”;严禁填沟造房,新建路边房一律留出绿化带;林水相依,重要路段和节点一律打造成“北国江南”新亮点;林地政策要到位,绿色通道林下一律不准再种植其他农作物,实现我镇辖区内公路(包括各等级公路)、铁路、河渠沿岸、水库周围宜林地段全部绿化。

1.省道绿化工程。路、路,在现有50米林带的基础上,每侧再向外拓宽50米,达到100米的标准。靠近路面两侧至少10米要按照“高、大、密、厚”的原则实行高标准绿化,做到全路段无一处断带空档,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今年工作重点是在搞好50米新建林带的同时,搞好贾家至纯辛包括工业园南路和交接点、沿路加油站、门店前的高标准绿化。

2.县乡路及铁路绿化工程。路在现有每侧30米绿化带的基础上,每侧再向外拓宽20米,达到50米的标准。铁路每侧建设50米宽的防护林带。

3.骨干河流干渠(水库)绿化工程。大力开展河流水库等水系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大型河渠、水库在现有河堤绿化的基础上,每侧从大坝底角向外建设不低于50米的防护林带;其他河流干渠每侧从大坝底角向外建设不低于30米的防护林带。

(二)村庄绿化工程。

大力开展沿路村绿化工程,按照市政府年林水会战重点工程要求,沿省道、铁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全部绿化。今年计划建设5个省级绿化示范村,重点安排在省道及县级路两侧。要求村辖区内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林网控制率达到95%以上;村周围建设以乔木为主的围村防护林带,宽度不低于30米(8行以上乔木),四周闭合。有条件的村可以在村四周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要充分开发利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四旁”资源进行植树造林,村内街道两侧至少各栽1行乔木,农户院内至少栽植3—5棵乔木或花灌木,80%以上农户庭院和单位、学校、企业等房前屋后适宜植树绿化的地方,全部栽植适宜的乔、灌、花、藤本等植物。要见缝插绿,不留死角,村内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拥有树木不低于5株,达到景观、经济、社会效益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的改观。

(三)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补植完善农田林网1万亩,全镇95%以上耕地实现林网化,网格面积必须控制在200—250亩以内,四周闭合,主副林带搭配,林相整齐,主林带每侧栽植2—3行乔木,副林带每侧栽植1—2行乔木,苗木采用大苗壮苗,胸径2.5公分以上。

(四)成片造林工程。完成成片造林1200亩。鼓励各村发展生态林场和用材林基地建设,要突出优质、速生、丰产、高效。通过选用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密植、精心栽植、科学管理等措施,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菌类、菜类、养殖类等林下经济,提高单位面积总效益。鼓励各村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五)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根据全国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凡在本镇行政区域内居住的,男性11周岁至60周岁、女性11周岁至55周岁的公民(丧失劳动能力者除外),每人每年均应承担义务植树3—5棵或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及其它绿化任务。各村、各单位要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通过义务植树以及各种纪念林植树等活动,增强“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有效增加绿化面积。镇政府每年根据各单位人数下达一定数量的植树任务,推行全民义务植树登记证管理制度,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收缴一定的绿化费。

三、时间要求

各村、各单位春季完成各项总任务的70%,冬季完成总任务的30%。从3月10日开始,全镇全面启动“绿化建设年”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镇绿化建设年活动指挥部,并实行科级领导包管区、包村责任制,确保如期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各管区、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严格落实管区书记、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责任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镇党委、政府将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使每个工程项目、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确保任务落实到位。各村、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能,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切实把各自承担的任务落到实处。镇林业站作为牵头部门,负责全镇绿化建设年活动的指导工作;各管区、各村负责辖区内的绿化工作;各镇直单位、各企业、各中小学校要负责好本区域内的绿化工作。宣传部门负责“绿化建设年”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县财政、镇财政都将安排专项资金,绿色通道建设中高标准栽植常绿树木的,县财政每年每亩补助300元,具体兑付方式方法由镇政府负责直接兑付种植户。绿色通道建设中栽植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每年每亩补助300元,连补3年,补助费由县、镇财政各承担50%;对成片造林超过50亩的,每年每亩补助300元,连补3年,补助费由县、镇财政各承担50%。要积极鼓励工商企业、城乡居民、外地客商和社会各界投资绿化项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补偿模式。根据企业能源、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总量,确定具体补偿标准,建立林业生态补偿基金或出资出劳建设生态公益林。

(三)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强林木管护。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依法享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实现“地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森林资源总量有效增加、农民持续增收、林业经济增长。同时,加大依法治林工作力度,严肃查处林木案件,严厉打击各种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造林绿化成果。大力开展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保障生态安全。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5

1、政策研究

1.1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市场缺位,无法在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以流域的上下游为例予以说明,下游生态消费支付生态税政府转移支付补偿上游生态生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应该说短期内都是没有直接效益产出的,经济林在造林后10年才开始有收益,有的15~20年左右才会有收益,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生态林只能产生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保障生态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

1.2有针对性地放宽林粮间作政策

实践证明,对新造林地未郁闭前科学林粮间作,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建议国家修改完善《退耕还林条例》,适当放宽退耕地林粮间作政策,推行林下植物配置模式,对营造的经济林和兼用林允许套种豆科及矮杆作物,以耕代抚,促进苗木正常生长,并能使退耕农户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当然,对于营造的生态林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地区退耕还林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套种。同时,关于国家大型工程占地的情况,要规范大型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审批程序、责任补偿单位和补偿费用的经额标准。

1.3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

发展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根本措施,退耕还林工程一定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国家应将一部分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后续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林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使退耕农户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同时,国家还应在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方面对后续产业给予优惠。

1.4增加退耕农户对林产品的处置权

现在退耕农户对生态林的处置权是受到政府限制的,不经政府许可,不得任意砍伐森林,从而导致种植生态林对农户缺乏激励。生态林处置权的残缺使农户对生态林未来收益预期变得不确定,严重抑制了农户种植生态林的积极性,允许退耕农户自由处置所种植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才能真正体现《退耕还林条例》规定的“谁造林、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以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决定》为指导,同时进一步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激发人们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再认识,增强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消除群众认为退耕政策改变的偏面认识,免去后顾之忧,全面提高退耕积极性。

领导重视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保证,强有力的工程管理组织是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根本。紧紧依靠省、市、县部门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视,争取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发挥乡镇退耕办的作用,从细、从严做好退耕工作。要求各乡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任务落实到人,将退耕还林工程任务纳入年终考核,推行责任追究制,实行一票否决。

为了把该项目实施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退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从业务部门抽调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项目乡镇也相应地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综合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并把退耕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退耕还林工作,并随时召开调度会督促项目实施;业务部门也多次召开现场会和培训会,全县把该项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从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此外,根据土地法的规定,土地利用性质应该固定,哪些区域(地块)是农业用地,哪些区域(地块)是林业用地,哪些区域地块是建设用地,即土地利用性质是基本稳定的,土地利用方向的转变是要经过批准的。因此,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实际上是需要协调土地、农业、林业、资源等多个部门的。

二、提高林农素质的对策建议

1、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提高退耕户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把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问题放在比落实任务更为突出的位置,通过标语、广播和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了解退耕政策、原则、操作方法和治理措施等,制定退耕还林明白卡,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解决好后顾之忧。

进一步加大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和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并自觉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对破坏退耕还林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擅自复耕、破坏苗木等不法行为坚决进行制止并进行严厉的打击,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权属纠纷必须认真对待,林权的归属关系到退耕户的切身长远利益,解决不好也将成为农村的安全隐患。

2、强化劳动就业培训,拓展劳务输出渠道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多说居住在偏远落后的地方,这里文化技术就更落后了,因此建议加大对退耕还林区外出民工的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拓展输出渠道,以增加其外出务工机会和提高务工收入。一是在区、乡两级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实行农民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实现资源调查、劳务培训和输出服务三大系统的互动,保持信息渠道畅通、信息交换及时。二是切实抓好劳务输出基地建设,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有序转移。三是规范劳务中介活动,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合同管理,强化农民工维权服务。

三、解决资金问题的对策建议

1、落实政策,兑现补助,加强管理

近几年,我县连续遭受旱灾,农民缺粮少钱,验收小组经过实地验收后,保证做到钱粮一到立刻发放到了退耕户手中,解决了农民危难之急,使农民实实在在的看到了退耕的好处,不再有观望的态度。今年,工程一下达,立刻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退耕积极性高涨。另外,退耕办公室与项目乡、村、农户分别签订了退耕还林还草合同,建立了退耕检查验收管理卡、小班调查表和钱粮领取本。

作好补助兑现工作,为了维护退耕户利益,保证按国家政策,把钱及时发到退耕户手中,在资金发放过程中,要求各乡、镇把补助资金兑现情况纳入乡、村政务公开内容,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冒领、杜绝贪污,还建立退耕还林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箱,接受社会监督。对违纪违法现象一经核实要按有关规定追究乡、镇有关领导责任。

完成历年工程补植补种任务。国家退耕政策明确规定,退耕造林后达到要求才能享受国家现金补助。我们每年对历年工程都进行全面自查,在群众自认自查结果的前提下,年底兑现现金补贴,不合格的坚决延缓发放,因此极大的提高了群众补植补造积极性,退耕户主动进行了全面补植。

2、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

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逐年下达,包干到省。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办、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四、优化退耕还林的产业结构

1、实施项目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真退实还

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把保证农民生计,切实解决好农民吃饭、烧柴、增收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退耕地以发展速生树种和果树、草为主,把退耕同产业结构调整、今后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同群众脱贫稳定增收相结合。我县将退耕还林工程在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时,在项目区内推广“三位一体”沼气池,形成了林―草―畜―气的综合治理模式。避免樵砍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推广青贮、氨化、舍饲圈养、发展经济林等解决农民的增收,综合治理产生最佳效果。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本职工作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捆绑使用资金,高标准实施,做到了既抓好本职工作,又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和圈舍饲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沼气建设、小额贷款发放、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扶贫开发和发展农村后续产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确保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2、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实行分类指导

因项目区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必须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不要搞“一刀切”的硬性规定。

2.1根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走适合当地实情的治理路子。就丰宁而言坝上坝下地貌明显,坝上地区在造林的同时要注重培育饲草,因此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饲草问题,而坝下要以速生树种和经济效益高的树种为主。

2.2根据人多地少,地多人少的不同情况,在制定补助政策时既要考虑到退耕地面积补助,又要根据人多少补助。

2.3根据退耕的土地条件,气候条件所决定的退耕还林草的难度大小和成本高低来制定补助政策。

2.4必须根据退耕还林还草项目规划、实施、验收,管理等实际费用和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给政府拨付实施项目费。因为项目区多数县都是贫困县,靠财政转移支付,所以这笔钱必须拨给县政府。

2.5必须根据年度降雨情况,由地方政府灵活组织项目实施,不能死搬硬套每年的计划任务数,要求当地政府不管条件是否许可,当年的任务必须当年完成,而应该在降雨好的年份大上还林还草措施,在严重干旱的年份缓上。

五、加强后续产业的发展

1、制定政策,活化机制,完善退耕还林后续相关政策

县政府出台了《丰宁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政策规定》,并经县人大以立法形式付诸实施。县、乡、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管护组织,划定禁牧区、封山育林区等,经常性开展巡逻检查,按乡镇核定草场载蓄量,限定养殖量。在我县荒山、荒滩治理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先卖后治、先治后卖、边卖边治、边治边卖等形式鼓励群众承包或购买,到目前为止,我们把退耕造林、宜林荒山地块全部落实到户。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即把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的要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做好“五个结合”保障措施的落实工作。一是改革和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依法及时核发林权证,切实保护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对大户、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干部职工所造的人工林,各级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计划。二是完善农村能源建设政策。在农村能源建设的布局中把建设的重点向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区农户倾斜,对农民自愿进行其他能源改造的给予政策性扶持。同时在今后的林业工程建设中,有计划的发展刺槐等生态经济兼用的薪炭林,解决山区群众烧柴难的问题。三是建立退耕农户管理责任制。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把国家补助政策兑现与林木抚育管理结合起来。对未完成年度抚育任务的农户不予兑现退耕还林补助;对造成苗木损坏、达不到验收要求的,由县市林业部门提供苗木,乡镇统一组织补植,其苗木费用从相关农户的退耕还林补助中扣除。同时制定造林大户经营承包管理办法,规范大户林木经营承包行为,减少合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保证栽得上,管得住,有效益。

2、加快后续产业发展,保证退耕农户收入稳定

为避免退耕农户因补助期满、生活水平下降,建议补助到期的还草工程区能否继续再列入项目,既保证了工程成果,又使农民有稳定收入,确保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退耕还林任务完成后,由当地政府依法发放林(草)权属证书,明晰权属,使农民退耕后可以安心地从事林草管护和其他生产,并为防止复垦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扶持力度,以短养长,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意识的向退耕还林地区加大扶贫和项目支持以及科技扶持力度,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退耕农民经济收入,减轻退耕户对退耕还林钱粮兑现的依赖。一是有组织的对退耕还林地区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培训,促其向城镇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林药、林草、林果间种等生态经济型造林模式,发展中药材、林木种苗、花卉、森林食品等产业。通过开发林下资源,发展种植、养殖、采集等多种经营;三是以制药企业等合作建设木本药材基地,大力发展以杨树为主速生工业原料林和以黄芩、柴胡、甘草为主的中药材,依托企业集团带动、基地带动和大户带动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四是在今后实施的退耕还林和林业重点工程造林中,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林种、树种和配置模式,培植多种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5~8年后的后顾之忧。

认真总结、探索、研究丰宁退耕办在工程建设和推广退耕还林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一体化原则,使退耕农户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六、技术质量以及合理规划的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设计,提高退耕还林工作的科技含量

在规划设计上,由林业勘察设计队和县退耕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门调查规划设计小组,对我县26个乡镇,适宜退耕还林的耕地、荒山荒滩,边界明显的采用地形图勾绘,复杂地块采用GpS定位,取坐标点输入地形图的方法,将造林小班准确落在图面上,并对小班属性因子进行详细的调查。本着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优先的原则,引进优良适宜的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技术;对于适合和应该退耕还林的土地在退耕还林后发放相应的林业产权证,确定退耕还林户的权利和义务,并固定土地的利用方向。

应用生根粉、保水剂和容器育苗等成熟实用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大力推广节约能源、科学饲养等科技兴农措施和方法,激发了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促进这些地方农民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使更多的农民发展养殖业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业,增强发展经济的后劲和能力;通过退耕还林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村种养业结构,拓宽农村致富途径,改变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的现象,使这些地方找到种植、养殖、务工、发展个体经济等多业并举创收门路。

另外,退耕地应还什么样林草,必须尊重自然植被演替规律。根据植被演替规律,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方向加以人工调控。首先应研究当地物种间的生态交互作用。同时,生态系统具有独到的异质性。在物种组成上、空间分布上、时间结构上以及资源利用上具有多样性。这些多样性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各种生存机会和条件,促进生态系统向顶极发展。然而,有些还林工程,追求形式上的宏观性,规模上的整齐性,恰恰忽略了生态系统对异质性的要求,所种植的物种单一,同年龄结构,还常常成行成列等间距地排列。这样的树林难以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生态结构。建平县大面积纯松林发生松毛虫灾害,就是缺乏物种间的彼此相互制约关系,忽略了天然林对异质性的要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吸取前期教训,在进行植被恢复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野生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人为地采取适当方法促进这种良好关系的建立,营造复合林分结构。

在引进优良树草种时,必须慎重考虑当地植被演替规律,以防外来物种危害当地土著植物。一般认为,外来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物种会大量繁殖和扩散,往往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的改变,占据当地植物生存的空间和养分。由于当地植物的减少,导致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随之减少,必然引起生态系统的单一化,从而导致生态脆弱、系统不稳定。因此,在选择树草种时,应根据当地动植物的需要进行考虑。如果从当地濒危物种的需要去考虑选择物种和方法,不仅有利于濒危物种的生存,也会有利于当地其他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多种当地乡土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工植草容易退化所带来的重复种植和管理费用,避免景观的单一性和植物群落的不稳定性。

2、抓好种苗基地建设,保证退耕还林各环节质量过关

2.1种苗基地建设

林木种苗是项目实施的基础,为了保证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从基础抓起,狠抓林木种苗,05年新增育苗面积1900亩,使全县年产各类合格苗木达2亿株,保证我县工程所需。2002年为雨季造林所育600万容器育苗,栽植的成活率达95%以上,使用苗木要求具备“一签两证”,成立种苗管理办公室,将苗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由于受气候和立地条件的限制,树种单一制约后续产业的发展。应引进抗旱抗寒适宜品种,当地速生林部分仅限使用本地适生树种,其他各类速生品种坚决禁用和杜绝滥引进新的品种。

2.2严把工程质量,做细做强退耕项目工作

2.2.1工程作业设计质量:为合理规划退耕还林工程,丰宁退耕办责成林业勘察设计队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门调查规划设计小组,统一技术标准,通过实地踏查,搜集项目区各种资料、数据,为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并依据现场调查的数据制定出退耕还林工程年度实施方案。本着退耕工程沿公路两侧窗口、滦、潮河两岸的坡耕地以及沙化耕地,坡下退耕,坡上还林的原则,对适宜退耕还林的地块采用GpS定位,取坐标点输入地形图的方法,将造林小班准确落实在图面上,避免了与其他工程重复。同时,设计的乡、村在提供土地台帐的前提下,要求乡、村两级政府还要出示签字盖章的耕地界定证明,经手的相关人员及林业设计人员(包括林业站)都要签字盖章,以防止不在册耕地顶替耕地套取国家钱粮问题。

2.2.2种苗质量:严把种苗使用,退耕工程必须使用具有“两证一签”的合格苗木,从起苗、分级、沾浆、假植、包装、运输、栽植等各个环节,都确定专人把关,实行种苗质量追究制度,由育苗单位与工程建设单位共同把关,种苗管理办公室监督检查并负连带责任,通过层层把关,所有工程用苗单位全部达到了县有“两证一签”的优质苗木。

2.2.3苗木调运关:进一步完善苗木调拨凭单制度,对于苗木调运工作,以勘察设计队设计造林实际面积核算用苗数量为准,工程实施单位按种苗办指定苗圃调苗,林业干部负责苗木起运、接收及运输监督。严格履行工程与苗木对接表、运费结算等各种手续,在苗木调运过程中,出现苗木质量、数量不符情况,追究各个环节相关人员责任。

2.2.4造林施工质量:严格施工管理,要求各乡村认真严格按规划施工,不允许擅自调整工程设计规定的树种、地点、标准和面积。严格质量管理,实行科学造林,对退耕造林整地中的亩穴数,穴面规格等标准要求做到分布均匀,穴面平整土层深厚。对苗木高度,粗度、木质化程度、根系等都制定了统一标准,起苗、运苗严格按规定操作。在栽植时,坚持按技术规程造林,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准备了生根粉和保水剂,并在雨季造林中大量应用容器育苗造林。

七、加强管护,确保治理成果

加强管护,确保治理成果。“三分造、七分管”是过去的管护说法,现在提出“一分造、九分管”的管护方式,为的是进一步巩固管护成果。今年我县加大造林管护力度,主要通过禁牧和舍饲圈养的方法,并继续采取封山育林、围栏封造等模式,不断巩固造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治理一处,保护一片。因此,我们对于去年工程和今年实施完的工程加强巡回检查,确保治理一处,保护一片。

把好检查验收关,采取乡镇组织人员进行自验、林业部门初验、上级部门抽验的方式进行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后,林业部门出示验收合格卡进行粮食兑现。完善档案工作,退耕档案是做好退耕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此,在整理县级档案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乡镇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政策兑现的依据。

制订制度措施,长期不懈地抓好管护工作过去“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的根本症结就在于管护措施不到位。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林业,就是失败的林业。切实维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断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根本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强退耕还林在保护上的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林木管护机构建设、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长期不懈地抓好林木管护工作。

八、提高补偿标准,延长补偿期限,建立长期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6

关键词:退耕还林;补偿机制;激励程度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84-04

ResearchontheincentiveintensityofCompensationmechanisminSlopingLandConversionprogram

LUpeng-fei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712100,Shaanxi,China)

abstract:thedrawbackof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wereanalyzedandthebehaviormotivationofpeasantrythatjoinintheslopinglandconversionprogramwasinvestigatedfromtheperspectiveofacost-benefitanalysis,andtheywereevidentedusingthelivingexamle.theresultsshowedthatpeasanthouseholddonotconcernabout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excepttheirowneconomicinterests.theexisted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hadstrongincentiveforpeasantrytoparticipateintheslopinglandconversionprogram,buttherewaslitterornoinspireforpeasantrytoparticipateinecologicalconstruction.

Keywords:slopinglandconversionprogram;compensationmechanism;incentiveintensity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了10多年,成绩初步显现,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0.28亿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09亿hm2,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0.19亿hm2。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根本目标是国家生态安全,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退耕农户自利性经营活动的外部性实现,从而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的关键在于还林,在于能否形成对农户投资林业的激励,从而形成自我造血功能[1]。由于机制的缺陷,现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输血型”补偿,未能帮助广大退耕农户真正达到“因保护生态资源而富”的目的。在高额退耕补助的鼓励和政府政策的强制下,农民纷纷退耕,大片生态脆弱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然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退耕地上林木的成活率很低,树木稀疏,长势不佳,意味着农户参与退耕很积极,而对造林和管护却并不积极。张道卫[2]从产权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形成这一局面的政策因素,认为林业产业经营周期较长,政策多变,国有林业企业和林户的经营权与采伐权受到严格控制,很难对林业形成稳定的投资预期,因而农户不敢投资林业。奥尔森[3]明确指出生态建设是一项集体行动,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生态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惠益由社会公众无偿分享,农户个体面临着私益受损,理性个体是不会为生态价值的供给做出任何贡献的。

对农户在退耕地生态建设上没有付出应有努力的“不作为”行为,不能以“不理性”相责;相反,它可能正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经济学原理提示,现有退耕政策所形成的机制对农户参与生态建设可能缺乏应有的激励性。探究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对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的激励方向及程度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指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缺陷的基础上,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内在动因,并结合实地案例加以佐证。

1现有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几点缺陷

1.1政府主导、农户被动参与的操作模式缺乏激励

政府主导、农户参与是一种多重的委托关系,即由中央政府设计并提出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地方政府委托和激励农户来实现其生态目标。退耕农户作为者有限地在自身经济利益与政府目标之间进行理组合。在这种多层委托关系链中,农户的行为目标相对于中央的生态目标而言为多重性,既有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又有政府生态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也是多重的:既要使中央政府和农户满意,又要尽可能实现本政府收益最大化[4]。中央政府的生态补偿金以转移支付的形式由地方政府发放给农户。而农户的努力程度与报酬并非直接相关,地方政府如果要抑制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就需要付出高昂的激励与监督成本。这种复杂的委托关系链和不同的利益取向难以对农户形成持续有效的激励。

1.2个体承包制不能激发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与天然林保护、环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不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个体承包制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工程的供给主体不是公共组织,而是寻求私人利益的退耕农户[5]。以生产粮食为目的的联产承包制,是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此时农户与政府的利益目标一致。退耕还林工程是通过农户的自利性经营行为产生良好的外部经济,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而理性的农户只关注经济利益。在土地私人承包制的基础上实施退耕还林,决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的主体是千万个追求私人利益、分散决策的个体农户,而要求提供的却是与他们自身利益不明确相关的公共价值,再加上未来的风险预期,个体农户显然不具备足够的造林积极性。而且每个退耕户只有有限的土地,因而缺乏规模效益,即使他们努力也很难产生足够的正外部性。tomislav等[6]对参与自然保护计划(Conservationreserveprogram,CRp)的农民的投标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农民关注环境效益,但更多的是关心可以对土地未来生产率产生影响的环境效益,而对公共物品之类的环境效益则基本不关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户造林不如种粮那么积极。

1.3对生态林和经济林未实行差别补助

现行政策只是对生态林和经济林的种植比例给予了明确规定,而在发放补助时却并没有按照林种来区别对待。这对投入产出比截然不同的林种是不公平的,对那些种植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甚至于在成长期没有收益的生态林种植农户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会倾向于选择生产周期短、收益见效快、风险相对小的经济林[7]。实际退耕还林中经济林的比例远大于20%,甚至达到50%还多。但经济林的生态价值仅为生态林的30%,这样必定会使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大大削弱。如果国家对生态林和经济林采取不同的补助标准,每亩生态林补偿资金大于或等于每亩经济林的预期净收益与经济林补偿资金之和,就会激励农户种植生态林。但是动用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测量、实施并监督又会给政府增加很大一笔执行成本,这仍然是个问题。

1.4对不同地区未实行差别补助

退耕还林工程采取了一刀切的补偿方式,按照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划分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无论新旧条例,都没有考虑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这种统一的补偿标准公开透明,方便操作,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避免地方寻租问题的出现。但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每个地方、每个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成本都不同,高度统一的补偿标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均衡,补偿资金的效率难以保证,不可能对所有的退耕户起到应有的激励,对那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难以形成激励使其去从事生态建设。类似的,plantinga[8]基于已有的CRp参与数据,研究了不同补助条件下农民愿意退耕的供给曲线,发现由于机会成本的差异,东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农户所要求的补偿金相差较大,不同地区农户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也确实不相同。

2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行为动因分析

刘燕等[9]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得出结论:退耕还林对农民的补偿数量不足,所以对农民退耕还林的有效激励不足,但并没有细致地说明农户是如何进行成本收益核算的,没有区分退耕的激励和还林的激励,不便于深入理解理性农户在参与退耕还林不同阶段的行为差异及其经济动因。

本研究把考察对象限定为退耕农户,假设农户退耕还林的总成本C是造林水平或规模t的函数,即C=C(t),一般地,随着造林水平t的增加,边际成本呈现递增趋势,即dC/dt>0。设农户退耕还林的总收益V也随着造林水平t的变化而变化,也是t的函数,即V=V(t),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dV/dt<0。

就退耕农户而言,退耕还林的净收益a等于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即:a=V-C=V(t)-C(t),显然,a随t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边际净收益等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之差,即:da/dt=dV/dt-dC/dt。

凡是涉及下一阶段决策或行为时都要考虑边际成本,它是伴随一项行为或决策而来的额外成本,农户是否参与生态建设即是否造林也由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决定,当且仅当da/dt≥0,即dV/dt-dC/dt≥0时,农户才会持续参与生态建设,此时dV/dt≥dC/dt。

2.1成本分析

农户退耕还林的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成。直接成本主要是农户为退耕还林所支付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则包括因退耕还林所引发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

农户在退耕还林中的直接成本包括执行费用和种苗费用,短期内主要包括种苗成本、退耕还林所需的短期人力成本,长期内主要是造林管护成本。在个体承包政策下,植树种草和管护任务长期承包到户到人,但一般而言,每个退耕农户只有有限的土地,因而缺乏规模效益,农民退耕还林中的单位造林成本和管护成本比较高。

对于农户而言,由退耕还林所引发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比直接成本还高。农户退耕的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土地退耕还林而减少的粮食收益,这部分损失由国家来补偿,据徐晋涛等[10]研究,国家发放的退耕还林补贴高于大多数农户退耕的机会成本。然而,长期来看,农户还有造林管护的机会成本,时间和精力对于农户来说是稀缺资源,如果较多地配置到造林管护上,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对其他行业的参与。而现在农户创收的机会较多,在较高机会成本的影响下,理性的农户不会甘愿束缚在几亩退耕地上。另外,从生态建设的要求出发,退耕地上生态林应占80%,生态林生长周期长,而工程期满后退耕地上的林木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还与国家相关的林业税费政策、林木采伐政策、林产品流通政策、林业产权政策以及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等紧密相关,而这些政策的不确定性同样也增加了农户参与退耕行为的风险成本。如果种植经济林,不仅要承受市场风险,还要承受自然风险,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很可能多年的投入都会损失殆尽,因而栽种经济林的风险成本更高。

综上,农户的退耕成本不是很高,但还林成本非常高,而且会越来越高。

2.2收益分析

在退耕还林中,农民所获得的利益包括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短期收益是指由于参与退耕还林,国家的补贴和减免的农业税等;长期收益包括退耕还林后,林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政策明确规定: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150kg;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100kg。现金补助按退耕面积每年每亩补助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2007年国务院将退耕还林政策延续,补贴标准减少)。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地方不分林种一律补贴8年,即使这样,就陕北地区退耕户来说,每年每亩退耕地所得补贴不到200元。而且这个数目在整个补助期内是不变的,短期内林木收益基本为零,所以边际收益不变,而边际成本却呈上升趋势,不断增加的边际成本与一成不变的边际收益必然产生矛盾,势必挫伤农户参与造林的积极性。

退耕还林的长期收益除了经济收益还有生态收益,但对于农户来说生态收益看不见、摸不着,他们考虑的主要是经济收益。如果种植经济林,要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可能会获得较大的收益,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不是每个农户都敢于去尝试,毕竟具有风险偏好的农户只是少数,多数还是小规模种植,仅限于自给自足,没有规模效益。况且国家规定生态林比例不低于80%,不鼓励种植经济林。如果种植生态林,成林期少说也得10年,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农户也很难有动力去种植生态林,何况林产品市场不健全,又涉及到使用权的权属问题以及砍伐量的界定问题,这些都会降低农户对生态林的预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其他收益较高的机会,农户就会选择放弃对林木的管护而选择其他经营行为。

综上,农户的退耕收益较稳定,而还林收益较低且充满不确定性。

理性的退耕农户会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在不同的选择中进行权衡。农户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才兼顾政府目标的实现。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民从事生态建设经济利益极低,在成本与收益对比中,成本要远远大于收益。因此,农民虽然有退耕的积极性,却缺乏生态建设的内在动力。由于补偿机制的不健全、政府无力监管,农户即使退耕还林了,也不一定还生态林,即使还生态林了也不一定尽心尽力去管护。

3案例佐证

为了进一步说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中的激励效果问题,选择陕西省北部2个典型退耕农户的案例加以佐证。

案例1:孟某,男,米脂县孟岔村人,家中原有0.20hm2水田,0.53hm2旱地,旱地退耕,每年有补助1000多元,水田现在种了0.07hm2庄稼。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在该村实施,孟某承包了6.67公顷地种植枣树,前后投入约14万元,由于后来进行了品种改良,枣树多数还是幼苗,尚未见多少效益,2010年毛收入3万多元。谈到前景,户主还是很乐观。每年工钱花费需要1万元以上,雇工一般来自后沟村,那里产业发展不如本村,闲置劳动力比较多。当问到他认为经营枣树比较重要的因素时,他讲了树种、树龄、管理、经济实力等方面,这些也都是他曾经面临或仍在面临的问题。

该村退耕地全部种植果树,以枣树为主,没有生态林,这与当初政府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政府对该村的定位是红枣示范园区,但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承包退耕地,全村有8个种枣大户,几乎承包了全村所有退耕地。这缘于当年村里经过集体协商实行的土地流转办法,退耕地全部退出后由村民再承包(在高额补助的鼓励下家家户户确实都退耕了),并鼓励大面积承包,承包期20年,在退耕期内国家补助由原承包户领取,退耕期结束后,由新承包户以每亩每年25元的价格给原承包户支付承包费。因此,孟某并没有从政府那里得到承包地的造林补贴,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没有激发他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是枣树产生的经济效益促使他种起了经济林,同时也增加了他对枣树管护的积极性,大面积枣林在给他家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案例2:潘某,男,子洲县张家岩村人,户主妻子有病在家,两人都没法出去打工,家里有0.13hm2梯田,每年种粮收入几千元,还养了几只羊,再没有其他收入了。全村有18.67hm2退耕指标,村干部占去了2.67hm2。他家原有0.27hm2坡地,想退耕,而且也符合条件,但是村干部只给0.09hm2的指标,每年补助也就是100多元。原来政府发的枣树、梨树苗都没有成活,自己后来又栽的枣树和苹果树,由于产量比较低,也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潘某几乎没有通过自己的经营行为改善生态环境,对退耕他表现出了足够的积极性,但是退耕还林工程没有改善他家的生活状况,生态建设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村里稍微年轻一点的都搬出去了,留在村子里的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对土地依赖太大,一旦工程停止,没有补贴,没有上级政府监督,重新开荒种地的可能性很大。这与CRp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很相似,Cooper等[11]运用规则的离散选择模型对CRp参与者的研究表明,当合同期满后,农业收入高、土地生产能力强的农民选择继续参与CRp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那些具有较低反对风险或者较高债务的农民更有可能复耕。首先,地方干部的寻租行为使国家的补偿金没有得到很好落实,退耕地没有很好退耕。其次,退耕之后没有新的产业出现,农民依然以种植粮食为生,对土地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最后,少量退耕地上的果树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无规模不成产业,这也是许多村子共同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种粮是风险最小、收益最稳定的,是潘某的最优选择。此外,上级部门的监管也是一个问题,上级部门作为一个集体本身不会选择,但是集体中的个人的选择就形成了集体的行为,理性的他们首先考虑的也是自身的利益,这就导致了监管的缺失。

4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多数地方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农户参与面很广,但参与层次不高,离国家的生态建设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退耕农户没有发挥出参与生态建设的最大效力,每一个农户都会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形成了他们的集体行为,那就是退耕积极,造林不积极。这不能归咎于农户,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他们的理并没有错,都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只是制度的驱动力不足,才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不够。现有机制的激励作用很有限,即对农户参与退耕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而对于农户参与生态建设缺乏激励或者没有激励。今后应科学地确定退耕还林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对不同地位级或质量的退耕土地应给予不同的补偿;通过发展退耕区后续产业减少农户对粮食种植的依赖;改善林业投资环境,鼓励农户积极、主动地投资林业,通过林业发展致富;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同时改单一补偿为退耕补偿和还林补偿,增加政策性补助。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农户的激励,使农户真正有效地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

参考文献:

[1]蒋海.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3(8):30-36.

[2]张道卫.为什么中国的许多林地不长树?[J].管理世界,2001(3):141-146.

[3]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柯水发,赵铁珍.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机理及农户决策模式分析[a].陈建成,宋维明,徐晋涛,等.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王小龙.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J].经济研究,2004,39(4):107-115.

[6]tomiSLaVV,ZHenGXY,miCHeLem,etal.Dofarmersvaluetheenvironment?evidencefromaconservationreserveprogramauc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8,26(6):1323-1332.

[7]李挥,孙娟.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62-65.

[8]pLantinGaaJ,aLiGR,CHenGH.thesupplyoflandforconservationuses:evidencefromtheconservationreserveprogram[J].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2001,31(3):199-215.

[9]刘燕,周庆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激励机制缺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104-107.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7

虽然各地政府部门都相继制定出台了造林管护办法,各个乡镇也在不同程度上将管护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坚持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管护措施落实到退耕还林的每家每户,但最终看来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主要有下面三点原因:首先是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依旧存在过去那种粗放经营的老思想,一旦树木栽种之后便很少管理,任其自由生长;其次是退耕农户只看到短期经济效益,在退耕地的空余处栽种粮食,对林木的生长带来很大影响;最后是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对于很多退耕还林的经济林树种,退耕农民不具有专业的栽植培育技术,导致很多地区出现林不成林的问题。

2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2.1提高未退耕地生产力建议政府部门通过以下几点对策来提高未退耕地的生产力:第一,因为单一地块面积越大,其单产越高,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制度,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尤其是相邻地块的流转来增加农户耕地规模,扶持种植大户,将规模经济的效果充分挖掘出来,进而增强农业生产力;第二,因为投入的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耕地单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进一步规范种子、化肥等投入品的市场管理,降低农户投入品的交易成本,利用新技术推广来提升投入品的科技含量,采取信用贷款支持的方式让农户拥有更多的发展资金;第三,进一步提高农业新技术培训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机制,提高针对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未退耕土地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第四,努力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制度,确保农产品价格处于稳定水平,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收益稳中有升。

2.2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一方面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工作,处理好非农就业的相关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以及留守问题是现阶段非农就业特别是外出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所以很多农村青年选择留在当地而不是外出就业,即使已经外出就业的一些劳动人员也常常要承担很大的交通成本。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农村养老院和托儿所等保障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处理好农村在外就业人员的家庭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必须要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能力。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受教育越多的农民往往从事非农劳动的时间越长,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是推进非农就业的有效途径。不仅要提高针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同时还必须要做好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非正规教育的投入,主要包含了培训资金、培训人员、培训机构等方面的投入。

2.3加强合理实施生态补偿首先,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贴的时间,补贴结束的时间应该根据退耕农户的收益改善水平来确定。其次,合理的增加退耕还林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制定应该坚决以对保护提供者的成本充分补偿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有保护的机会成本以及环境服务提供成本。再次,扩大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国家政府部门理应属于生态补偿的主体,补偿资金的来源不仅要有政府财政支持,同时也应该根据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来要求环境受益者承担一小部分费用;最后,必须要积极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实现生态补偿的法治化。这主要包含了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使用、管理、补偿方式以及补偿标准的法律化与制度化,从而稳定和保障利益相关者的预期。

2.4做好新造林地抚育管理我国《退耕还林条例》中明确提出了禁止林下种植农作物、经济作物。此规定会对农户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部分退耕农户在造林之前不进行整地作业,造林完成后对抚育管理工作敷衍了事,由此可见新造林木的质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退耕还林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同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荒山造林面积的保存率较低,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发现,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遗留问题依旧较多,退耕还林套种和复耕问题比较严峻,此外每年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的苗木损失较大,工程造林补植工作量大,资金相对缺乏。所以基层林业部门应该做好新造林的抚育管理工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及补植管理工作,同时合理安排资金,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在确保不破坏新造林生长和植被的基础上,允许农户种植一部分豆类作物;努力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做好新造林地的管理,确保林木健康生长,以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实施。

3结语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8

第一条为了绿化美化城镇,改善生产、生活面貌,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体现全国环境优美镇特色,根据《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市城市绿化条例》和《国家卫生镇考核标准》,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镇绿化委员会受镇人民政府的委托,主管全镇绿化工作。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立绿化护养队,负责全镇道路及公共区域的绿化建设、管理、规划、种植、护养工作,及对绿化侵占损坏的补偿、恢复工作。

第三条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绿化建设,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参加绿化建设、保护、管理及其它绿化义务,鼓励公民利用庭院植树种花,垂直绿化、美化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控告、检举和制止损害绿化及其设施的行为。加大绿化投入,共同呵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

第二章规划建设

第四条全镇道路、公共区域绿化由镇绿化办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并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各种绿化规划必须严肃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新建项目的设计方案报镇政府批准,并按镇政府规定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施工或招投标实施。

第五条各行政村、单位及居民住宅区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实施绿化改造和规划建设。建筑工程新建项目的绿地面积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镇区改建项目不低于25%;其他单位不足15%的,应努力创造条件,使之达到要求。

第六条凡基层单位及政府直属部门的内部绿化项目,需报经绿化办审查,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可实施。

第七条凡基层单位的绿化项目,必须经过绿化办验收,按验收结算金额入帐。在未通过验收前,所支付绿化工程款不得超过80%,其余20%在验

收合格后支付。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八条镇内道路绿化和镇区公共区域绿地管理(包括小游园和公园等)。

1、凡镇区道路、镇级公路及镇区公共区域绿地,统一由镇绿化办管理(镇政府转租承包的除外),包括规划、种植、护养及对绿地侵占、破坏的追究、处罚。

2、实行属地管理,凡原行政村范围内的镇级道路两侧绿地,由行政村监护,负责监查各单位和个人对绿地的侵占破坏工作,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上报。

3、道路绿地两侧的单位和居民有维护绿地的义务,更不得随意破墙开店、堆放杂物、侵占绿地。凡擅自变更城镇绿地使用性质的,必须无条件限期改正,恢复原状。

4、凡单位和居民需要破墙开店、开门和翻建厂房而占用绿地的,必须符合规划,并经镇政府批准同意后,方可在收取绿化移植补偿费、绿地占用补偿费的前提下,由绿化办组织人员实施绿化树木移植。(具体收费标准见附件)

5、凡城镇内树木,不论其权属,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砍伐、移植、截干。凡擅自侵占绿地,进行破墙开店、开门和翻建厂房、堆放杂物或者随意砍伐树木、踏毁、采摘、截枝等破坏绿化行为的,由镇绿化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赔偿、罚款处理。

6、城镇中新建各类管线应当避让现有树木,确实无法避让的,在设计中及施工前,有关部门应当会同绿化办确定保护措施。供电、邮电、路灯、市政、公用、消防等部门维护管线需要修剪树木或砍伐、移植、截干、切根的,必须经绿化办批准,并委托绿化办组织人员或自行兼顾管线安全使用和树木正常生长的原则实施。

第九条凡村级公路绿化及四旁绿化由各行政村负责规划,种植、维护、管理。

1、村级公路绿化必须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由各行政村进行规划,并报绿化办同意后实施。

2、农村河旁、渠旁、村旁、小路旁等四旁绿化要由行政村规划引导,并指导好农民展开种植、管理。

3、各行政村对村级公路绿化、四旁绿化要有专人负责,加强管理、维护,确保绿化正常生长。

第十条市镇各单位、各行政村、居民住宅区的绿化管理。

1、各单位对现有的绿地面积必须加以保护、护养,以确保内部绿化整齐、美观。

2、对单位内因各种原因,需要改建、搬迁绿地的,要向镇绿化办申请,在申请同意后,方可实施改建、搬迁作业。

3、单位区域绿化需代为养护的,镇绿化办可组织人员实行有偿服务。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损害绿化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

1、占用绿地进行浇场、建房或开设行道等。

2、在草坪、花坛、绿地内设摊搭棚、堆物、堆料、乱倒乱扔垃圾、取土堆土、排放污水污物,晾晒衣物。

3、在树木上刻划、订钉、绕铁丝。

4、践踏绿地、攀折树枝、采花摘果、剪取种条、偷取草花盆花。

5、在绿化带内、树木旁焚烧秸杆和杂物,甚至引起绿化树草死亡的行为。

6、其他损害绿地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

第四章经费

第十二条对于侵占绿地、破坏、损害花草树木和绿化设施或因不履行维护责任造成损害的,有关单位或个人必须赔偿绿化损失费,并由绿化办负责收取。

第十三条全镇企事业单位、内外资企业、个体工商业户按核定人数每人每年缴纳绿化费和义务植树费,由绿化办委托地税部门收取。交费标准,按省财政厅《关于调整绿化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收取的绿化费、义务植树费以及绿化赔偿费,由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用于公共绿化工程和绿化养护等项目支出。

第五章罚则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生态公益林公益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58-0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公益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会高速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开采量也在不断的增大,野生森林遭受到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市场经济的促使作用下,公益林能够带来的收益成为各种植基地首要考虑的问题。但目前公益林种植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内容,例如仅仅考虑种植阶段的木材市场价格,并没有将开采所需周期引入其中,到了木材可以开采使用的时候,价格往往发生了变动,种植地区很难达到预期收益目标。公益林种植以及后期的养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生态公益性的林区建设,但如果不考虑宏观市场经济条件,也很难真正发挥其价值。生长中的树木由于缺少养护资金,很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严重者还会引发大面积死亡。

除考虑市场需求与森林对环境的影响之外,还应对种植区域的立地条件做出调查。但从目前的建设形势来看,立地条件调查与改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根据不同树种对种植区域进行改造。造成树木成活率低,并且生态公益林也很难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一现状打消了林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得不到经济收益,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的维护,森林种植产量不断下降,与预期的生态公益目标相比较相差很大。上述问题造成生态公益林建设得不到落实,野生深林的保护工作也很难进行,需要林区工作人员与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提高对公益林的重视程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树木种植与养护。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林业管理部门首先要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林业区种植与管理是全国范围内的任务,但不同地区的立地条件差异大,政府在其中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各地区的立地条件进行调查,帮助选择合适的树种,以此来保障种植后的树木成活率,同时也要将种植与管理任务深入基层落实,基层员工工作形式能够得到规范,避免出现违规现象。对于种植基地的资金播放也要合理控制。根据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成本投入计算总资金播放量,所确定的建设方案更具有可行性,不会发生进行中的项目因资金不足而停止的情况。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存在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工程投入方面只有极少数工程能够按照预定方案落实资金,而长防等工程只有微薄的补投入。应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特点出发,改革财税、投资机制等,引进金融信贷等投入方式,建立有利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税收体制。

2、制定与生态公益林相关的法律法规

公益林建设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尽快完善,对于违规看法的现象,一定要严格处理,保护森林生长过程中的安全。地方政府也要正确认识公益林建设的意义,制定长期管理目标,树木生长年限达到使用标准后,可以有规划性的开采使用,但具体开采的量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公益林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得到完善后,可以在基层起到约束作用,树木开采使用年限如果没有到达规定标准,负责人会受到相关处罚,类似问题不会再次发生。乱砍乱伐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公益林建设初期工作人员与基层群众的自控能力差,常常会发生违规开采树木的现象,因此要加强法规完善,并在短时间内落实,保护公益林区树木的生长安全。

3、健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体制与经营管理措施

公益林种植任务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工作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树木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树木可以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这一方面考虑所种植的树木要具有释放氧气量大的特点。其次是经济效益方面,根据市场对木材的需求来进行,对开采使用周期以及种植具体数量进行分析。生态公益林要同时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种植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树木搭配进行,这样即保障了经济收益,又能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对于林区的管理任务,要有明确的开展目标,现场工作人员与林业管理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定期对林区树木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后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以免灾害进一步恶化。

4、建立生态公益林投入补偿机制

仅仅依靠林区经营收益很难满足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根据不同林区的建设规模,政府应适当的拨放补偿资金,用于林区的基础设施维护方面。设备使用安全得到保障后,工作任务也能够高效开展。

集体林的产权属于集体组织,如将集体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则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和《森林法》的有关规定给予集体林一定的经济补偿。集体林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可以按照林种功能、技术利用程度等进行分层次补偿,由国家、地方政府按比例分别负担补偿。国家除了出台补偿措施,还可以鼓励林农利用生态林进行多种经营,将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使树林的经济效益被开发出来,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冲突。

三、市场经济下生态公益林投入补偿机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部分种植地区由一片荒芜之地发展为拥有众多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并建成了相应的防护林林带。建立国家、地方、群众多层次补偿渠道,按照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受益对象的受益程度确定不同的补偿标准。新颁布的《森林法》对林业基金制度进行了规定,使建立基金补偿制度有了法律依据。生态公益林补偿方式的稳定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很强,在生态效益补偿费上的投资仅次于国家财政对于林业的投入,是林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公益林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但是,发展生态公益林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仍然是具有科学性的先例。

小结: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仅在投资、保护等方面屡屡遇到困境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措施而与农民的矛盾逐步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关系到全民健康,是一项需要坚持实施的重要民生项目。

参考文献

农村树木补偿标准篇10

关键词:新安镇;生态公益林;区划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陈秀莲(1978―),女,广西百色人,壮族,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造林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及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18-03

1引言

新安镇位于平果县城南部,镇府所在地距县城8km,西南部为石山区,东北部为丘陵地带。全镇辖18个行政村,人口5.08万人,土地总面积23364.7hm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3051.9hm农业用地面积9745.5hm。新安镇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低纬度地带,属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冷时间短,热量充足,气温高,土壤以赤红壤为主,适合林木的生长,现存植被是大面积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该镇交通很方便,主要以公路为主,目前各村已通班车。

2新安镇生态公益林区划的重要性分析

新安镇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基础,通过林种的划分及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林业建设的投入及经营管理机制问题,对加快新安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改善本镇及平果铝等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增强木材及林产品供应能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家于2004年正式设立中央补偿基金,专项用于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新安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和本镇地理环境,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右江河两旁、主要公路干线、石漠化地区和镇府及铝周边的森林和林木,划分为森林生态公益林严加管护,以实现最大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新安镇森林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与布局

林业部门根据生态公益林的经营措施类型划分标准,对全镇林地进行了统一布局和区划,区划规模为全镇林业用地的45.9%,共建立5大公益林区。

3.1路两侧公益林区

新安镇交通便利,镇内以公路交通为主。主要干线有南宁-百色的二级路、南宁-昆明的铁路、南宁-百色的高速公路等。保护好公路两侧的森林和灌木林,充分发挥森林的护路、水土保持功能,确保公路这经济命脉的畅通对全镇的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新安镇境内的二级路、高速路,铁路两侧1km范围内的山坡地均纳入生态公益林区域,此区域的地貌主要以石山为主,石山灌木林生长缓慢,覆盖率低,森林生态脆弱,所以要采取全封或全封加抚育的方法列入全镇的生态公益林区划的重点,严加保护。

3.2石漠化区

新安镇辖18个行政村,其中就有龙黄、龙越、新安、道峨、布思、中桥、新华、生坡、西兰、都先、汤那、咸曹、南立、坡南、大龙等15个村地处石质山区,石漠化严重,森林生态极其脆弱,保护好石山区的森林和灌木林是治理石漠化,改善新安镇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最好手段。因为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利用价值不高,此范围的林地一般未分山到户而是以集体经营为主,所以区划确权到集体,权属清楚,管护便利,林地封育成功率高。

3.3右江河两侧的生态公益林区

保护右江河两侧和高山坡陡、生态脆弱地带的森林植被,不仅能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蓄水调节功能,而且利用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并起到以林养林的效果,从而对全镇特别是周围水源保护、防洪抗旱、减少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安镇一直注重开展这些林区的建设工作,特别是2007年百色市提出的“绿化美化右江河堤”的建议以来,新安镇不但将右江河岸1km范围内的山坡进行封山,严禁砍伐,鼓励农户进行退耕还林,还在河堤上植树造林,种植竹子、夹竹桃和木棉等风景树,以全封闭的方式将其列入本镇森林生态公益林区域。

3.4源头区和其他水库周围的公益林区

利用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减少泥沙淤积,保护好水库的正常蓄水,就等于为本镇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提供了一项有力支持和保障。新安镇辖有百排水库、三脚水库和咸曹水库3个,水库四周土坡环绕,容易引发泥石流,而且由于新安镇溪流少,水源不足,水库便是当地村屯的主要人畜饮用水,因此将此地段的森林、灌木林列入本镇重点森林生态公益林区给予重点保护。

3.5镇政府所在地及工业园区周围的公益林区

这个区域主要区划环境保护林,发挥环境保护作用。自1990年中国铝业公司广西分公司和2001年平果工业园区进驻新安镇以来,新安镇便担负起平果县工业园区建设的重任,特别是近几年来工厂的投产使用,大量烟雾的排放使新安镇的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工业区和镇府所在地也在大面积地绿化,但这些绿地不能满足改善环境污染的需要,因此将此区域周围1km范围内的林地保护起来。

3.6区划结果与成效

(1)公益林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据连续几年的动态监测结果,新安镇将近0.6万hm的重点公益林在水源涵养、固土保肥、改良土壤、净化大气、减轻灾害、储存能量等方面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增长了2%,山塘、水库蓄水能力加强。

(2)重点公益林建设,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屏障作用。林区内森林火灾、病虫害发生率大大降低,基本无重大盗滥伐林木、重大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3)公益林建设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新安镇有不少集体权属的公益林区。据调查,2008年全镇重点公益林国家31.5万元的补偿资金中,有27.3万元用于村级公路建设、农村医疗保险等公益性事业,提升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干群凝聚力,提高了农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能力。

(4)公益林建设促进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安镇近0.6万hm重点公益林中集体林占86.7%。结合贯彻落实中央9号、10号文件精神,新安镇提出了以自然屯为单位,确定分配人口基数及股份份额,将屯集体公益林补偿资金的80%用于农户的利益分配,20%留归屯集体资金账户统一使用,用于村民公共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这种分配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山林划界争议,既将产权以股份形式落实到户,便于公益林统一管理。

4生态公益林区划中存在的问题

4.1开展区划现场界定工作问题

新安镇有97.3%的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部分林地权属还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林农、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积极配合林业技术员到林地现场开展界定工作,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区划领导小组成员还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展开大量的思想工作。

4.2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林业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点地区往往是立地条件差、经济落后、贫困人口比重大的欠发达乡村,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偏低,现行每公顷120元,与林农所期望的标准相差较大,远远低于林地的正常出租价1500~3000元/hm因此难以提高林农的积极性。

4.3政策落实不到位

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政策不连贯,从2001年起至今,作了3次大调整,每次补充完善区划界定工作的政策、标准都作了调整,而且每次调整都时间紧、任务重,造成小班、地点、面积变动较大,林农对此不满意,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

4.4生态公益林的效益补偿问题

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尚未法制化,其地位、所有制形式、投入机制等均不明确,所以在投入机制方面存在着“主要林区负担,全社会受益”和“相对不发达地区负担,相对富裕地区受益”的局面,严重制约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

5加强生态公益林区划的对策及建议

5.1强化政府行为,广泛宣传

生态公益林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林业内部的各项改革,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认识到生态公益林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觉投入到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中。

5.2倡导森林资源的节约替代

林业生态建设的目标是扩大林业用地,增加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鼓励山区农村使用替代和节约林木资源的项目,如以电代柴、以石化汽代柴,特别是发展农村沼气,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功德工程,既能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减轻农民劳务负担,还能替代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5.3发展生态产业,帮助林农走出困境

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林业后续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产业调整,如竹产业、养殖业、绿化苗木产业等产业的扶持发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山区林农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达到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5.4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完善补偿制度

建立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渠道和制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置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实行社会公众补偿和社会捐赠,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措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750元/hm2以上

5.5科学编制生态公益林经营方案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基础上,对规划的公益林分别建立资源小班数据库和档案管理体系,并将其具体落实到经营小班,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应遵循管理科学、地尽其用、效益最优的原则,重点放在林分改造和资源管护上。

参考文献:

[1]平果县林业局.新安镇1999年二类调查手册[R].平果:平果县林业局,2000.

[2]广西林业分类经营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公类经营区划技术操作细则[R].南宁:广西林业分类经营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