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的创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25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1

[关键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

科技进步是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决定于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科普教育重要场所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重要阵地的科技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我国科技馆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具有广阔前景,但也存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更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讨的诸多问题,现就如何实现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从科技馆管理创新、展品创新、服务方法创新及功能创新四个方面浅谈创新对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管理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就意味着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他们现在都包含着人们的精神和创新”。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制度和方式必然会严重阻碍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脚步。要想彻底摒弃这块束缚科技馆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这正是现代科技馆管理的本质所在,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1思想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根本

哲学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事情都是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的,思想意识的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创新,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迅速增长,这些都对现代科技馆的科教服务理念及服务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管理思想意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技馆的发展需要,面对这种环境,谁能感觉敏锐,事事做出快速反应,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作为科技馆管理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只有抢抓机遇,高度适应新环境,创新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密切关注未来发展趋势,打破科技馆管理常规,改革原始的、落后的管理工作流程,以超前的意识果敢决策,促进科技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才会打造出高水平的科技馆管理水平,从而为现代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因此,思想创新对于科技馆的管理创新起着决定作用,它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根本。

1.2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管理都不能离开制度,但僵化的制度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科技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制度。国内外诸多管理理论的研究都已经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技的优势,而实现人才和科技优势必然要靠创新的制度去保证。科技馆过去的管理制度常常是过多地规范人的行为,甚至以不犯错误为出发点,不鞭策落后,也不鼓励积极进取,抑制了人的首创精神,窒息了新生事物的嫩芽,这种僵化的管理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科技馆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扬弃,通过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崭新的运行管理制度,为现代科技馆的管理创新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证。

1.3管理方式创新是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正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就要改革或完善原有生产关系,使之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馆管理也是一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科技馆必须改革固有的僵化体制,开拓思路,创新管理方式,营造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环境。从这种意义上说,管理方式创新是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馆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让我们的人才观念深入人心,吸引更多有志于科普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到科技馆工作,从而为科技馆事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展品创新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科学普及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以创新精神不断研制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展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是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是现代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1展品创新应该在传统展品改进上下功夫

一些传统展品现在已经成为很多科技馆的经典展品,在展区内必不可少。但很多传统展品参观起来比较乏味,很难激发观众热情,甚至很多科技馆相互克隆,这不仅使公众对科技馆的喜欢程度大打折扣,而且会影响科技馆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馆一定要在改进传统展品上创新思维。比如,对一些大众化的展品,如勾股定理原理展示、瓦特蒸汽机原理展示等展品,观众看上去比较枯燥,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兴趣。如果考虑到在展区内用和谐优美的语音、音乐及图像演示发明勾股定理及蒸汽机的详细经过,那么就会大大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更会加深对展品的理解,同时还能利用名人效应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2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1.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工作在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抓好农业科技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要进一步配备好农业科技工作领导力量,除充分发挥好市区和乡镇两级政府的力量外,还可借鉴兄弟城市经验,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选派选聘专家担任农业科技特派员,指导当地的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工作绩效作为考核涉农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2.创新农业科技管理体制

根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农业科技结构调整的方向,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在全市各区县、各环节、各领域间的配置。统筹科研项目管理,形成区域化科技研局。改变科研项目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状,下达项目单位要相互协调,加强沟通,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能;承担项目单位要明确本地区自然优势、市场劳动力等区位优势以及专业人才等科研优势。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多元投入机制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农业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而且农业科研活动又是一项探索性活动,具有很大风险性,因此必须确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研经费筹措机制,使公共投资活动更加侧重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对农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农业科研项目。一方面,进一步落实好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各项经费,建立健全财政对农业科技发展资金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另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科技投入的宏观规划、组织,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投入效果的评价、鉴定等,把握科研发展方向。

2.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在稳定政府对科技活动投资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制订有效的税收和价格政策,鼓励企业对农业科技活动投资,鼓励农口企业、涉农企业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通过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多元投入的利益格局,实现公共农业科研开发投资和私人农业研发投资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

鉴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高风险性,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鼓励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将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

三、明确农技推广工作重点,

完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体系

1.明确各级农技部门推广的工作重点

市一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在于推广重大农业技术。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立足于服务乡镇,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定期择优选择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单位,在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明确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工作重点

对于基础性、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服务,需由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来承担。相反,对于科技含量高、市场价值大的蔬菜、水果、园艺产品、畜牧和水产品与农产品加工品等,可以由市场来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特别是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进行推广,让龙头企业和科技企业出资购买农业技术成果,与农民进行对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其生产基地向当地农户推广新技术或新产品。

3.建立竞争、有序、高效的农技推广工作机制

支持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与技术的二次创新,积极引进国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改变科研、推广与生产脱节的现状。

四、完善农业科技人员培训机制,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依托重点农科研究所或实验室建设以及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成立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合作交流组织,如常州农业科技工作者之家等,凝聚他们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明确科技人员拥有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切实维护农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

2.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

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造学习、进修培训的制度,使推广人员的原有知识得到及时更新、技能得到定期提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产业布局,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开展有计划的培训,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让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得以发现和有效满足,让农技推广人员真正做到为农民提供和筛选有效信息,为农民决策提供帮助。

3.加大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引进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倡导留学人员、市外人员长期或短期来常工作,鼓励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

4.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市场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供求信息网络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建立起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体系。

5.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要多形式、多途径提升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发挥示范户、示范村、示范企业的引导作用,让农民从科技成果的学习运用中得到实惠,激发农民自觉学习和运用科技的热情,辅以多种渠道的科普宣传教育和科技部门的应用指导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五、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

1.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引导

要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引导帮助企业以技术参股、技术转让、建立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博士工作站等形式加强与市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2.加强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行政性政府协调服务组织、公益性社会公共服务组织以及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建的各类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办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建立技术评估机构、技术经纪机构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企业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人才、信息、财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切实加大孵化器建设投入,扩大孵化面积,增强孵化功能,使孵化器成为孵化企业、孵化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温床。

3.扩大对外农业科技合作

要采取多元方式,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在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各部委、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之间,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沟通与联络。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活动。探索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源和辐射源,加强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4.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

可尝试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等利益挂钩的分配方式,把合作各方应得的报酬与农业项目的产业化成功率、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转向农业生产和市场领域,推进农业企业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进而促进风险多方承担、利益各方共享的分配机制的建立。

六、加快农业信息化改造,

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1.发挥政府的资金和政策保障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业信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把分割在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技术手段以及技术人员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及高效利用,提高农业信息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套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2.积极创建农业信息市场

把创建农村信息市场作为突破口,以建立多元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市场为主要内容,允许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加大与各类信息传播机构如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社等的合作,在农村开辟新的传媒市场。引导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

3.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在现有的诸如建立信息服务中心、信息服务站及信息服务点、“农技110”电话语音、卫星接收、电视、视频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一体化等先进模式,或者探索专业信息公司和网站的有偿服务模式,科技户和经纪人的示范模式,不断改进信息服务体系。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3

摘要: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将属于科技经济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化;作用

一、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技创新这个词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应用。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因此我们说科学和技术及它们的创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总和。这里的科学创新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知识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知识,所以它可以同创新联系起来。

二、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进程,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种实现方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我们今天谈到的现代化显然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即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而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驱动力的现代化。如果说在20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是西方化,那么,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加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后果所显现的种种危机,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各国都将根据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来确立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强调,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可以得出很多重要启示,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精神,继续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不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三是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活力源泉,制度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四是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要始终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群众工作,加强法制教育,有效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三、科技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表明中国将走上一条依靠科技致富、科技强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同时必然会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现实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进步。

世界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知识和源泉。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之下,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后于18世纪下半叶发生第一次科技革命,启动了工业现代化。继英国之后,启蒙运动促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达到高潮,法国大革命爆发,“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响彻云霄。欧洲开始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移。19世纪末欧美发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第一次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取得巨大成功。

就像科技创新对欧美国家现代化所起的作用那样,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所起的作用恐怕还要更大。现代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社会,虽然机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们仍然必须操纵机器,而运用自动化技术,人们可以远离工地,直接通过屏幕来监控。同样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家务服务自动化、邮政通信电子化、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科技创新同样也推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科技创新扩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改善了医疗卫生技术,增进了人类健康,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了可能性。

当然,科技创新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日益深入,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奴役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这些新思想促使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不断加深,促进了马哲的发展。与此同时,科学精神也得到弘扬,以“求是、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1)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0。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2)军事上的战斗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强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同选择。

(3)政治上的影响力。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4)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对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又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准,成为人类文明不断延续的根本动力。

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谁最先进行科技创新,并最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赢得了世界经济的主宰权和制动权。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控制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占据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地位。科技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一些国家(美、英、日、德等),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使英国成为最发达国家,占据“世界工厂”的位置;电力技术的创新,使18世纪的德、法迅速崛起,经济腾飞;核能和电子技术的创新,使美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中国现代化必然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走过的老路。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磨难和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把俄国十月革命后学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以解决中国问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终于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在胜利地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后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坚实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同时,也使我们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上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在新中国成立已有二三十年后,仍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是难以解决中国的任何问题的。而在原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所解决的历史课题,正包含在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任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崔东树,高晚欣.电子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行政论坛.2005.5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4

关键词: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52-01

医学科技档案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其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能够促进我国医学研究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临床工作与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以及)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1]。因此在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要以满足用户使用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展科技档案的整理收集、存储与使用等工作,创新管理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实现现代医学的长远发展。

一、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特征分析

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系列性强。相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采用特定的专题,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进行完整性和系列性研究。这样会保证科技文件资料的成套化和完整化,使档案资料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以及分明的层次,从而进行系列化使用。二是专业性强。对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广泛的交叉领域以及繁多的学科门类,因此在对医学科研课题进行分配时,应以不同专业门类加以分配。如在基础医学的研究中,可从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药理、病理和生化等专业;而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可分为儿科、妇科、外科和内科等科目。医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需以专业科目为基础,细化科目分类,对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具有较强的要求,因此使得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三是连续性强。医学科研从立项到结题等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并且其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连续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的连续性强。四是保密性强。医学科研成果是医学档案记录的重要对象,其具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2]。如(果)临床文献与资料、医学报告等档案资料具有特殊的价值,必须要以国家保密法为依据,对其进行保密等级设置,从而使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有效发挥其最大化的使用价值。

二、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路径

1.强化档案意识

在对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明确认知到档案的利用价值,并对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加以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加以更新,并积极开发档案资源,建立相应的网站和数据库,为档案利用者的查阅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积极向外宣传档案室的馆藏信息,有效吸引档案利用者,让档案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有效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

2.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

在对档案室进行建设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档案室环境加以优化。只有保证档案室环境的整洁与安静,才能使档案利用者对相关信息和资料加以专注研究,同时在恰当的地方提供复印与打印等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二是对现有科技加以充分利用。对于现代医学科技档案而言,其发展趋势为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因此应将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从而缩短档案信息查询时间,为档案利用者提供简便的服务。此外,建立档案资源网,利用网络远程检索对档案室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对馆藏资源储量进行增加。目前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医疗实践的应用,因此档案室应对资源共享加以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档案资料,便于研究人员的使用。四是科学合理分类档案。档案室应对各种档案内容加以了解,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分类,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准确检索[3]。在对医学科技档案进行分类时,可结合学科和专业的差异性,建立具有全面功能的检索系统,这样便于档案利用者对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定位,节省查阅时间,促进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3.健全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健全作为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能够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健全管理体制时,必须要以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档案服务机制进行完善,有效丰富档案服务的方法与手段,保证档案服务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目前我国档案室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加工、借阅和查询等,其服务功能过于简便和单一。基于这种现状,必须要在档案利用服务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从而便于利用和查询档案信息,有效吸引更多的医务工作人员与科研人员,促进档案服务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提升。

4.完善档案编研体系

要想促进医学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必须要对档案的编研工作加以重视,不断健全和完善档案编研体系[4]。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迎来了信息时代,这使得医学科技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着新要求与新问题。因此医学档案管理者必须要从医学研究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对档案的价值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保证编研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效指导医学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具有较强的系列性、专业性、连续性以及保密性,因此在创新现代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时,必须要强化档案意识,加大档案室基础建设的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完善档案编研体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效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出档案的利用价值,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陈芳.对加强医院科研成果档案归档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03:139+174.

[2]丁莹,罗昕.创新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94-396.

[3]李丽,陈明.加强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医药指南,2010,30:170-171.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5

关键词:科技发展会计环境创新成本核算

在现代经济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会计核算只有进行创新改革的道理可走,一定要从根本上变革会计财务体系,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也同时在为企业负责。会计核算的工作核心就是将最为真实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同时为企业在各方面精确地算出真实的成本。目前企业会计环境也在不断地创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成本会计的手段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越来越多的会计成本工作者已经开始使用电算方式,电算化已经逐渐取代了手记账的方式,在企业的应用中也使用越来越广泛,实时报告即将成为未来会计系统实施的可能;另一方面会计成本计算范围越来越大,企业对于成本核算要求越来越精细,由于外部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产品供过于求,新技术不断更新,导致企业的压力也不断攀升,这就更加要求会计师的能力。

一、科技发展对于成本会计的巨大冲击

现在科技发展快速已经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冲击,对于成本会计也同样如此,现在知识经济化已经逐渐普遍适用于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中,同时企业的制造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制造系统。使用机器人或者电脑灯机械化的工具来代替人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增加工作时间,有可以减少人力的投入,降低成本,企业使用这种制造系统,可以较为弹性的调配制造系统的流程,完成制造工作。

2.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的辅助制造系统。现在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样辅助工具,人们可以将繁琐的工作通过一定的程序指派给计算机,让计算机代为操作,这样即可少减少成本的投入,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利益。这样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将会在未来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翻来越频繁。

3.制造资源规划系统。这个系统是指计算机对制造资源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制定一定的计划,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加有秩序的完成工作,使工作中的每一项花费都清楚明了,有一定的目标,员工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计划,进行的有的放矢的工作。

4.电脑整合计算系统。这项系统实施起来比较庞大,这项系统主要指的就是全部都为计算机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前期输入一定的程序,将工作全权交付给电脑去执行,实现自动化操作流程,达到工厂无人化管理模式。

那么面对新的企业制造环境,如果沿袭旧的成本会计管理模式和理念,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不准确。由于新的企业制造环境,导致成本核算面临了重大的问题,计算机或机器代替了大部分人工,对于人工的投入的确减少了很多,但是对于机器的投入,时间的投入,制造材料的投入都是我们所无法用准确数字估计的,更加难以计算,这些项目的成本核算肯定不能用分担小时制去计算,这样就加大了成本合算的难度。

(2)成本控制报告有可能产生多种不良现象。对于传统的会计成本系统,都活将成本标准计算域实际成本花销做成成本的差异报告,这样有利于企业对比自身项目中的多种问题,这样可以促进企业高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新的制造环境,这个报告就会导致很多不良现象的,例如有些为了忙么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会疯狂的加大生产量,加大工作时间,赚取暴利,还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采购一些成本十分低的劣质制造原材料,这样会导致项目整体质量下降。

为了降低以上新的问题的发生,在新的成本会计中我们一定要把质检,机器维修,客户服务等工作的成本也添加进去,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成本环境。

二、会计成本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相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核算的飞速发展,国际会计成本领域也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面临这样的挑战,我们应该重整我们的会计成本管理系统,具体都应该做些什么措施呢,我简单列举一下几点:

1.成本会计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重新树立正确的成本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统的成本会计观念中,我们往往只是注重成本的高低与升降,以此来评价企业的效益,这样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我们评估一个企业的绩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整体查看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方面的潜力,首先如果投入成本大,产品产出也同样十分可观,这样的企业我们并不能否认他的企业效益。有些企业虽然成本非常低,但是与此同时,他的产品产出也十分低,带来的企业效益也是少的可怜,这样的企业我们不但不鼓励,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否定,这样的企业对于他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容恭维。

2.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的素质和思想。要想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一个领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这项工作的整体组织规划,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尤其对于会计成本这项工作,企业一定要做到企业的领导层和企业会计管理部门透明是工作,将每一项收入与支出让每一个领导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快速的进行解决,调控,不会导致更大的错误出现。

综上所述,面临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一个成本会计师都应该更新观念,适应新的企业制造给环境,制定新的企业成本会计制度,完善成本会计组织,做到与时俱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8)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6

>>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试述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同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植保理念变革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径探析浅议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建议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拓展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创新研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适应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于要素创新规则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入世”:有益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5):522-526.

[3]谭霞.试述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4,1(2):261-262.

[4]以色列的沙漠农业[eB/oL].[2016-11-01].http://.cn.

[5]周铁军,石超,茅正芳.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8(1):30-31.

[6]宣锋,费广凡.浅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1(1):36-37.

[7]顾瑞珍,胡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J].农村工作通讯,2009(13):41.

[8]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eB/oL].(1989-11-27)[2016-11-01].http:///ziliao/2005-02/21/content_2600285.htm.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7

以智结盟

所谓强强联合,即指强者和强者互相结合。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是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作的经济现象。而此次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与大地时代电影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便可以视为一次以“智”结盟的强强联合。―方是在智能手机领域颇具影响力和领导地位的手机生产商,凭借卓越的产品、良好的口碑、全方面的服务,在手机市场开辟出一片蓝海:而另一方大地电影则以打造国际一流的电影文化共享平台和推动世界电影文化的交流为己任一是文化传播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史诗电影巨片《孔子》则成为其二者紧密联系的桥梁。大地电影总经理刘荣女士表示:“作为我国智能手机的领导企业,多普达注重人性的企业理念动静相宜、仁智通达的产品创新,都与《孔子》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说,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便是促成多普达麒麟与《电影》孔子跨界合作的原动力。

圣贤智慧在3G时代的最好演绎

电影《孔子》将春秋时期的圣贤大家孔子作为主人公,在影帝周润发的演绎下一一个学富五车、文武双全的人物形象饱满鲜活地出现在大银幕上。在光大孔子圣迹的同时,影片也意在弘扬华夏文明、普及国学思想、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在影片的风格、造型方面都突出了古朴特点,摄影师、导演等通过光、色彩、角度、取景等手法去把握表现,让我们仿佛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感受到孔大家的智者光辉。而此次多普达推出的年度旗舰产品t8388不仅拥有一个颇具中国风韵的大气之名――麒麟这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之兽“化身”为高科技载体以全新的风貌出现于众人眼前。在中国的历史传说和古籍记载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麟吐玉书”、“麒麟送子”、“孔母梦麟”、“西狩获麟”等传说和典故流传甚广。多普达麒麟手机与电影《孔子》所达成的战略合作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巧合”。不仅如此在产品的外形设计方面,麒麟也采用了大量天圆地方等中国元素,就连机身背后的中国移动“G3”Logo也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感觉,整机将科技感与古朴风格融为一体,可谓与《孔子》的艺术处理手段如出一辙。

当然,这样的融合不仅仅停留在麒麟手机的名称与外观设计上,t8388的内在也与古者的圣贤智慧有所结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思想核心为“仁”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今人的白话来说,这即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一与多普达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以人为出发点,用创新与科技手段去解决使用者在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体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简单、直觉式的操控方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过对东明县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东明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东明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东明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农民增收的紧迫需要。近些年,随着东明县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科技创新在东明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然而,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东明县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环境压力加大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残留问题严重,由此造成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制约了农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1.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财力不足的制约,东明县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也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同时投入结构上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4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2.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构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东明县省级和地市级农技推广部门为国家全额拨款单位,并有一定的推广经费,办公和仪器设备比较完善。而县、乡两级的经费来源比较复杂,在基层财政普遍紧张的状况下,农科经费大多难以保障,这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短缺,素质低下,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现实落实受阻。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东明县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同时,科技创新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素质普遍低下。

2.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偏低。尤其是在最基层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尤其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在全部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者只占15%,能够从事技术示范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屈指可数。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科技观念比较淡泊。东明县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长期以来,农民逐渐养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的生活状态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劳作的习惯,对新科技缺乏了解和不愿意去了解,这直接阻碍了科技在农村的传播和应用。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

农业科学技术实效的发挥需要通过农业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来实现。由于东明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造成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不足,转化率低下。

1.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三者之间缺乏横向的和纵向的联系和协作,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2.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不高,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结合不密切,技术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成果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3.农业技术市场不成熟。在长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农业技术市场非常落后,缺乏结构健全、市场开拓能力强、掌握必要农业科技的中介组织。

(四)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东明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社会联系和内部的凝聚力。有2/3的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的状态。即使是处于专业化的组织之中,组织化的程度也很低,松散型居多。在产业化水平方面,农产品加工程度只有45%,这种在小块土地上分散经营的劳作模式,既增加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也增加了农户的风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东明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要推进东明县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就必须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贯彻和落实,东明县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然而,现实的投入力度却远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资金短缺,不仅影响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也影响到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民中的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东明县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实现多元化。在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大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扶持力度,科研单位和部门也应积极寻求其他的资金解决途径。使得各个渠道的资金得到整合,为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最后,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科技创新推动东明县现代农业发展,不进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和推广队伍,以促进农业科技的有效输出,而且需要及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塑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以便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输入和合理利用。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志青年加入农业科技创新大军,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懈奋斗。

2.扩展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他们的素质。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措施,充实和稳定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同时,还要通过对技术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使他们不仅要懂技术,而且要善推广,把农业科技及时有效地传授给农户。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民素质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制约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对于人口众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东明县来说,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降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以农业科学技术为重点的专题讲座,强化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最后,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脑等大众传媒,宣传农业科技知识,破除部分农民迷信经验而忽视科学的陈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深化体制改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新兴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彻底打破行政体制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学科分割的重复建设局面,充分利用各地区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资源,建成布局合理、良性运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改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经费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只对那些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并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科研成果进行资助,减少和杜绝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现有科技创新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调动他们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配置和优化人员结构,稳定人才队伍。

最后,改革农业科技创新奖励及分配制度。在奖励和分配制度上,要合理拉开差距,对那些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要进行奖励,分配制度也应该向踏踏实实搞科研的人员倾斜。通过改革,在各个科研机构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竞争机制。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保障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设施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首先,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供更广阔的物质平台,确保全省区域内科研设施都能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其次,创建多层次的覆盖县、乡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实践基地。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9

【关键词】现代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策略研究

技术创新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林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推进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现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作用。

一、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1林业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先进林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而传统林业经营模式一直都是粗放型,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存在问题,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林业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通过建设林业产业系统,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改变产业结构,完善制度,依靠林业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以便更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1.2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更好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系统的建立,当前我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建立生态社会,推进林业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环境,建立林业生态系统,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3加大林业教育的投入,能够更好地优化林业产业结构高质量的人才为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林业人才为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了人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林业技术创新。通过林业技术创新,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林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林业人力整体开发水平。1.4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传统的林产品种植模式一直是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模式,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林产品种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对传统的林产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林业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增长,保证了林业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了林业经济效率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技术创新在我国林业发展中一直得不到重视,严重阻碍了林业的发展,如“林业靠天吃饭”等这些落伍的观念一直存在许多林业经营管理中,这也反映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2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是我国林业科技发展中主要力量来源,林业技术创新并不能很好的为企业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支持。现有林业科技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一直难于提高。2.3林业技术创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经研究表明,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实际使用效率仅维持在30%左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成果一直处于落后地位。由于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低,这也说明了我国林业技术储备方面严重不足,尤其是林业创新高技术人才缺乏、林业教育业发展落后,这也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效益。2.4林业技术创新得不到资金保障资金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特别是林业科技的发展,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短缺明显等等原因阻碍了林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此外在地域分布上,林业技术创新发展在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也存在着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支持受到限制、人才流失等原因,东部地区林业创新能力也明显高于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三、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展策略研究

3.1转变林业发展观念,促进林业科技发展现代林业发展必须要以科技创新效率为前提,以推广网络系统为基础,促进技术创新。林业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要根据当前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林业技术水平的投入,创新和推广过程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的各种现象采取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更好发展。3.2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林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根据当前林业科学技术现状,我国的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投资渠道需要拓宽,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税收减免),做好林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后盾。二是加大林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力度,深化改革,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开放、和谐的林业创新机制。3.3加大对林业科技技术创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够促进林业技术的发展。主要指在以下几点:(1)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2)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林业科技创新;(3)建立良性、和谐、开发的创新机制;(4)提高林业科技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效率。此外需要加强合作交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共同研发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完善的技术体系。3.4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培养更多高知识、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打下良好基础。林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结构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3.5多方面拓展资金来源,加大对林业技术支持。资金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只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林业技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拓宽资金渠道,除了政府的资金投入之外,林业部门也可以采取如贷款、风险投资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解决实际需要解决的资金短缺的问题。此外,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应该体现出其带头导向作用,针对林业企业给予更多地政策扶持与帮助,这不仅可以提高林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的发展。

作者:肖军汤际平单位:万安县林业局柏岩木材检查站万安县林业局综合执法大队

参考文献

[1]程永亮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广东科技,2013,(2):99-100.

现代科技的创新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进步;成果转化;现代化

农业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刘易斯所倡导的“二元结构模式”。这种二元结构在中国特定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没有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反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乡收入拉大、农业环境污染、农村经济滞后等。进入新世纪,中国人口红利效应已经逐步释放完毕,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凸显,传统依赖土地、人口投入、粗放式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进入新时期,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包括农业增长的关键核心要素是技术。要通过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提高农业资源的生产和利用效率,而农业技术进步只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实现。当前尽管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产量连续攀升,这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很低,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97%,2014年提高到55.21%,尽管有不小的升幅,但与发达国家70%左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党中央提出了新的国家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一个重点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系,把科技创新摆在农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农业科技创造、生产、转化和应用纳入统一的系统网络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传统农业科技体制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与农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亟待变革。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是关注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联合攻关,产学研合作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安排,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从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一、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特征和框架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首次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组合,并将新组合应用到生产体系。尽管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生产领域,但同样可以推广到农业领域,也遵循技术创新的一般规律,即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转化、推广和应用。农业技术创新不是技术问题,更多是经济问题,强调农业技术的生产应用和价值创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是农业生产实践引发的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实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技术扩散等多个环节。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科技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重大压力和挑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是支撑。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农业组织结构,从而提升农业竞争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是加快农业生产率提升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具有多功能、复杂性、多主体特征的复杂系统。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需求和发展规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制度安排,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造出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并对科技成果加以实验推广,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转化为生产力。该体系包括众多子体系,如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转化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子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成因

建国以来,我国重工轻农倾向严重,农业长期受到忽视,农业科技活动滞后,加之受农村城市二元结构和价格“剪刀差”的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极不成熟,有待重构。1.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僵化滞后改革开发以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战场是工业领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受到忽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长期僵化落后,农业科技管理改革的难度很大,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实行的纵向和横向双重管理体制,纵向看,农业科技机构隶属部级和地方级两层,不同层级政府负责科技投入;横向看,农业科技机构按照行政区域块状分布。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农业科技机构条块分割,缺乏分工合作,导致农业科技投入主体过多,资源配置低下,难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组合。加之农业科技管理政出多门,导致农业科技活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农业科技组织考核偏重科研数量,轻质量,偏重论文获奖等考核指标,轻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考核指标,导致科技和市场脱节严重。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不足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拓展农业生产可能边界,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受到传统科技成果考核体制的制约,农业科研考核偏重科技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忽视了科研成果对市场的应用价值和生产的可行性。农业科技活动和市场活动、市场需求脱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两端严重不对称,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逆向选择,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受阻,市场——科研——市场的双向路径梗阻。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到市场转化为漏斗状,每年有将近7000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只有不到40%的成果得以转化,但最终形成规模生产的不足2层。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80%的成果转化率。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期缺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就受到忽视,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人员不足,科技推广服务制度缺位,导致相当部分农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难以及时有效扩散推广运用,农业科技和市场两张皮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推进,一方面受到资金财力的约束,完全依靠政府行为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市场化和公益性的推广主体又难以及时跟进,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乏力。尽管我国陆续建立了县乡级农业科技推广站(中心),但是这些机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与市场化改革存在较大偏差,导致其对市场反应不灵敏,运作不力。而且,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偏重农业生产环节,忽视了农业服务环节,农业产业链服务不到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老化,知识亟待更新。另外,农业科技推广活动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组织内部缺乏竞争,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失去活力。4.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缺乏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其他公共投资活动一样,具有排他性,存在明显的外部性。由于具有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活动容易发生搭便车现象,这一性质极大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才可能克服这一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缺位,农业科技税收政策、金融扶持政策、风险分担政策严重不足,尚未有鼓励不同主体广泛参与科技活动的激励政策,导致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企业比例偏低,投入积极性不足。另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落后,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发展严重滞后。5.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投入强度是衡量一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只有农业科研投入强度超过2%以上,这个国家才可以说跨入农业自主创新国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经费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农业科研R&D支出规模不断攀升,2014年比2003年增长了4.8倍,但是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发达国家一般3%-5%,而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一直维持在0.11%至0.20%之间低水平上。另外,受到过传统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比重失衡,重产前、产中环节,轻产后环节,而且主要集中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领域,加工、物流等领域投入不足。

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路径和对策

1.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战略联盟是当今组织战略发展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延伸产业价值链,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产学研联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能有效实现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拉长创新价值链,进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际上以农业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协同参与的产学院联盟组织。不同创新组织通过创新价值链形成稳定的协同合作关系。为了保证联盟的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在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协调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动力。另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需要人力资本支持,需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科研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本储备,培育新型农民。2.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开发需要合适的平台和载体,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科技与生产、市场的有机体,是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窗口,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将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集科技、生产、信息、物流、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综合体。构建不同利益主体(农户、科研机构、农业企业、金融、中介服务)合作交流机制,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另外,积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农业科技示范区有机融合,有效整合园区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实现农业科技向农业产业有机转化,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构提供技术支持。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缺失。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可能面临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下降,投资无法收回等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激活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尤其是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要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多元化投入主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支持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农业科技投入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参与农业企业创新活动,提高农业企业创新的抗风险能力。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加强信息交流,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便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让科技人员参与共享科技成果。4.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科技推广是农科技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了克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长期缺位的弊端,需要构建三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即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多元化农技推广组织和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进一步加大科技特派员进驻农村工作,实现科技推广与农业创业的良性互动,以科技促创新,以创新激发科技。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90%以上的县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超过70万,极大了帮助了当地农民增收创业。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示范户推广工程建设,探索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和经验。5.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偏低,投入结构不合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模,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以此打破传统农业均衡。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具有排他性,其创新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为了克服搭便车问题,需要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加大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中的财政支持。成立政府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前沿技术的科技攻关,发挥农业重大科研成果的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另外,根据国际经验显示,私人研发投资和公共研发投资具有互补性,应加快出台各项激励措施,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农业企业涉足农业科技领域,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和投资格局。最后,改进农业科技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农业科研成果学术性,还要评价其可行性、适用性和应用价值,实现农业科技链和农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6.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队伍,包括农业基础研究人才、农业生产人才、农业创业人才、农业中介服务人才,同时加强不同人才之间的合作协同,共同加快农业科技生产、开发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另外,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以农业科技项目为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重点联合培养高素质、领军式农业科技人才,并优化农业科技人才的资源配置,建立畅通的人才流通渠道。而且要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体系,满足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领域的农业科技人才。最后,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应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等指标,同时构建多样化的人才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股权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万春雷.市场条件下农技推广创新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4(4).

[2]胡斌,李黄鑫,李含伟.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与自主创新能力互动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5(4).

[3]肖卫东.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促进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6(2).

[4]张晓雯,眭海霞.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实践与思考——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12).

[5]姚琼,许美思,张泳.技术创新模式、资源整合与企业绩效: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03).

[6]文雁兵.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FDi技术溢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