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行动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53

工业行动计划篇1

从2015年到2017年,重点实施园区强基、企业培育、工业招商、产业提质“四百工程”,力争通过3年努力,工业园区建设总投资达到100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户以上,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项目100个以上,锰、锌、食品轻工三大骨干产业产值全部突破100亿元,新增加产值100亿以上园区3个。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园区强基工程。突出设施配套、土地储备和标准厂房建设。园区建设扩容15平方公里,新增工业用地2.4万亩,新增标准厂房330万平方米。

2、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做强龙头企业和培育中小微企业并重,新增5户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户年产值4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100户规模工业企业、1000家小微企业。培育股票上市企业、股权上扳企业10户。

3、工业招商工程。力争通过3年努力,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0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个。经开区招商项目15个,其中重大项目2个;泸溪、花垣、吉首三县市项目均为12个,重大项目1个;其余五县项目均为10个,重大项目1个。

4、产业提升工程。着眼于综合竞争优势,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轻工食品产业。力争到2017年,锰、锌、轻工食品三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钒、铝基合金和精深加工,高性能储能材料,全高纯金属,杜仲胶等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通信无元器件、软件、LeD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实现20亿元。

三、推进措施

(一)建立机制。形成州里领导协调、部门积极参与、县市区组织实施、市场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的推进格局。

(二)创新模式。

1、创新园区建设模式。集聚财政资金、民间资本、园区农户征迁资金,鼓励以Bt、Bot、ppp、独资、合资、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土地储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标准厂房、保障性住房、仓贮物流、工业研发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商业区、写字楼等工业地产建设,参与园区教育、医疗、环保、绿化等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探索改革园区体制,下放审批权限,选定试点建立独立的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和园区财政管理体制,做实做强园区投融资公司,有条件的县市园区力争建立园区金库和土地储备分中心。

2、创新工业招商模式。成立全州工业招商办公室,依托我州优势资源和条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特色,差别发展,一致对外,形成集团招商、整体招商、共同招商的新格局。重视前期工作,组织包装招商资料,编制招商项目手册,建立完善工业招商项目库。加强园区对接合作,瞄准等发达地区园区加大对接招商,承接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重视节会、活动招商,突出专题、专业招商,创新专业园、产业招商,注重驻点、上门招商,抓好以商、以情招商。

(三)整合资源。集聚各县市区、州市县区各部门合力,形成全州一盘棋,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园企联动,全力推进3年工业提速发展行动计划的氛围。

四、政策保障

工业行动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在建设和谐吉林的进程中,以省政府批转的《吉林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继续实施“自强就业助残行动(2006—2008年)”二期工程,全面加强残疾人就业的法规政策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促进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同时,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在稳步推进城镇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

二、任务目标

——积极推进残疾人就业“五个体系”建设。

——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5,000名。

——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5,000万元。

——投入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2,000万元,培训残疾人10,000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投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资金2,000万元,扶持4,000名残疾人就业。

——新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2,000个。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

——结合贯彻国务院即将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的实施办法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批转的《关于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吉政办发[2006]28号),指导各市州全部制定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实施意见,全面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

——配合监察部门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我省使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残疾人就业的资金管理办法。

——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省级调剂金,鼓励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更好的开展工作,帮助经济基础薄弱县(市、区)提高服务能力,确保全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发展。

——协调有关部门修订《吉林省助残奖学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

——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使用,调整支出结构,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足额投入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工作,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应有作用。

(三)努力提高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水平。

——制定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的规范意见》。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化培训为重点,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一批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社会培训机构作为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全面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发挥省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首批全省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重点做好全省服装制作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组织有自谋职业和创业企业愿望的残疾人参加创业能力培训。

——从第三届全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中选拔部分人员进行集训,参加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继续做好全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发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基地的作用,逐步扩大规模。

(四)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领域。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规范意见》。

——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残疾人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工作,确保持证残疾人享受扶持政策和相关服务。

——继续积极争取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残疾人稳定就业。

——组织开展求职登记、能力评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工作。

——积极创建各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安置和带动一批残疾人就业。

——开展残疾人创业带头人评选活动,建立一支残疾人创业带头人队伍,确定和扶持一批残疾人创业带头人,奖励一批残疾人创业典型。

——规范残疾人失业登记工作,确保失业登记的残疾人及时领取《失业就业登录证》,享受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优惠政策,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等措施,扩大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残疾人受益。

——探索建立庇护性工场,集中安排精神、智力残疾人就业。

——组织实施“创建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助残创业优质服务”和“盲人按摩妙手兴业”活动。

(五)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现已形成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残疾人就业工作信息的网上传输。

——建立和完善各级残疾人就业数据库,实现残疾人求职和用工单位招工信息网上,提高服务效率。

工业行动计划篇3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推进重点行业减少挥发性有机物(以下简称VoCs)的产生和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制定本行动计划。本计划实施期为2016-2018年。

一、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VoCs具有光化学活性,排放到大气中是形成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质,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较大影响。除影响环境质量外,一些行业排放的VoCs含有三苯类、卤代烃类、硝基苯类、苯胺类等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此外,部分VoCs具有异味,会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工业是VoCs排放的重点领域,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工业排放源复杂,主要涉及生产、使用、储存和运输等诸多环节,其中: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涂料、油墨、胶粘剂、农药、汽车、包装印刷、橡胶制品、合成革、家具、制鞋等行业VoCs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0%以上。工业行业VoCs排放具有强度大、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等特点,回收再利用难度大、成本高,是工业领域VoCs削减的重点。

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加快重点行业VoCs削减,对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技术进步为主线,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为重点,兼顾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防治理念,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引导,推动企业实施原料替代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到2018年,工业行业VoCs排放量比2015年削减330万吨以上,减少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溶剂、助剂使用量20%以上,低(无)VoCs的绿色农药制剂、涂料、油墨、胶粘剂和轮胎产品比例分别达到70%、60%、70%、85%和4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原料替代工程

农药行业。开发绿色农药剂型,加快绿色溶剂替代轻芳烃和有害有机溶剂,大力推广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剂型,支持开发、生产和推广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水乳剂、绿色乳油、微胶囊剂等绿色剂型,以及与之配套的新型溶剂和助剂,严格控制VoCs的使用。

涂料行业。重点推广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份涂料、无溶剂涂料、辐射固化涂料(UV涂料)等绿色涂料产品。

胶粘剂行业。加快推广水基型、热熔型、无溶剂型、紫外光固化型、高固含量型及生物降解型等绿色产品。限制有害溶剂、助剂使用,加快削减步伐。

油墨行业。重点研发推广使用低(无)VoCs的非吸收性基材的水性油墨(VoCs含量低于30%)、单一溶剂型凹印油墨、辐射固化油墨。

(二)实施工艺技术改造工程

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行业。鼓励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在设备与管线组件、工艺排气、废气燃烧塔(火炬)、废水处理等过程产生的含VoCs废气排放量。采取配备油气回收系统、密闭收集系统等降低在油类(燃油、溶剂)的储存、运输过程中的VoCs排放。

橡胶行业。研发推广使用新型偶联剂、粘合剂等绿色产品,推广使用石蜡油或其他绿色油类产品全面替代普通芳烃油,制造生产过程推广采用氮气硫化、串联法混炼、粉料助剂预分散处理等工艺;再生胶行业全面推广常压连续脱硫生产工艺,彻底淘汰动态脱硫罐,采用绿色助剂替代煤焦油等有毒有害助剂。

包装印刷行业。推广应用低(无)VoCs含量的绿色油墨、上光油、润版液、清洗剂、胶粘剂、稀释剂等原辅材料;鼓励采用柔性版印刷工艺和无溶剂复合工艺,逐步减少凹版印刷工艺、干式复合工艺。

制鞋行业。帮面加工推广采用热熔胶型主跟包头、定型布等材料;帮底粘合工序鼓励使用水性胶粘剂替代溶剂型胶粘剂;研发应用粉末胶粘剂;限制有害溶剂、助剂使用。

合成革行业。重点推进水性与无溶剂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和聚烯烃类热缩弹性体树脂,替代有机溶剂树脂制备人造革、合成革、超纤革。

家具行业。木质家具制造企业推广应用VoCs含量低的水性漆,鼓励“油改水”工艺和设备改造;软体家具企业推广应用水性胶粘剂。

汽车行业。涂装环节推进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替代溶剂型涂料,推广静电喷涂、淋涂、辊涂、浸涂等高效涂装工艺和先进智能化涂装设备。内饰件鼓励采用绿色胶粘剂等材料以及火焰复合、模内注塑等工艺。

(三)实施回收及综合治理工程

鼓励企业实施生产过程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技术改造,建立密闭式负压废气收集系统,并与生产过程同步运行。采取密闭式作业,并配备高效的溶剂回收和废气降解系统。

根据不同行业VoCs排放浓度、成分,选择催化燃烧、蓄热燃烧、吸附、生物法、冷凝收集净化、电子焚烧、臭氧氧化除臭、等离子处理、光催化等针对性强、治理效果明显的处理技术对含VoCs废气进行处理处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VoCs生产、使用和排放重点企业的指导,组织实施本辖区VoCs削减计划,引导企业积极开展VoCs削减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储备优先支持的VoCs削减技术改造项目,充分利用各级优惠扶持政策,加强企业VoCs削减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鼓励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VoCs削减等服务。

(二)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绿色信贷等资金渠道,支持工业企业实施VoCs削减技术改造,对符合条件的VoCs削减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给予支持。有关地方财政部门可将符合规定的重点行业VoCs削减技术改造项目纳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三)建立完善标准和评价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企业,研究制定VoCs削减重点行业相关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开展绿色设计产品评价工作,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名录,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加强标准宣贯,树立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引领企业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

工业行动计划篇4

能力提升工程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浙江省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浙政办发〔2021〕1号)精神,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集资金链、融合人才链、优化政策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围绕构建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生力量,到2025年,实现八大重要指标“双倍增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力争达到8000家,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突破3万家,均较2020年增长1倍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超过30%;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研究院等)数量大幅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企业研发投入能力。优化调整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优先向研发增量部分倾斜。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组织力度,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等所得税优惠政策。引导规上工业企业持续提升研发投入水平,推动全市R&D占比稳步提升。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平台,完善研发设施,构筑部级、省级、市级研发机构发展梯队。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运行,引导企业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到2025年,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基本覆盖,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突破1万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

(二)提升企业技术攻关能力。加快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部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策源平台,分类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行动,迭代编制关键核心技术“三色图”,探索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新模式,全面提升中小企业参与度,增强企业攻关组织能力。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协作,鼓励支持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基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制团体标准,提升企业协同创新能力。鼓励领军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增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加快成长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到2025年,形成一批行业领跑的“硬科技”,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实施智能制造2.0版,深入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提升企业集聚人才能力。加大“甬江引才工程”支持力度,实行人才举荐制、认定制,对引进集聚的产业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支持。精心组织“宁波企业家周”等活动,加大宁波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到2025年集聚重点产业紧缺人才10000名。支持企业招引“海外工程师”并给予年薪补助。加快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工作载体,形成多元化、立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格局。积极拓展企业家培训平台,依托知名学府、跨国公司等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本土企业家的培育和培训。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就业人员超过80万人。(牵头单位:市委人才办,配合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经信局、市财政局)

(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能力。推动企业联动、产业链协同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布局一批关键核心领域高价值专利,获得一批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引导企业对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及时申请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知识产权水平,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职能,开展专利快速预审工作,加快专业领域专利授权进度。优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环境,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与人民调解衔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联动网络。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核心知识产权基本覆盖,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5500件,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1000件。(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五)提升企业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探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和所有权收益权改革试点,落实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相关财税扶持政策。优化自主创新产品首台首试首用制度,迭布重点自主创新产品、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部件首批次清单,加快应用一批突破封锁、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和产品,促进材料集成化、设备成套化、技术平台化,推动实现技术(产品)国产替代。引导企业将科技成果以标准的形式进行固化,提高产业化能力。加快宁波科技大市场3.0建设,为企业提供跨领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服务。支持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开展企业需求挖掘、难题招标、靶向诊断、技术等精准化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到202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5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六)提升企业开放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抢抓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主动对接上海的辐射和带动。深入开展杭甬“双城记”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发挥好“双核”引领作用。加强自创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探索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发挥宁波“世界大港”资源和品牌优势,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创新合作。鼓励外资企业、海外知名大学在甬设立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对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中东欧合作等重大机遇,拓展与日本、芬兰、乌克兰等国科技合作渠道,加快中东欧17+1宁波创新中心建设。(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七)提升企业投融资能力。深化科技金融市县联动机制,创新发展首投为重点的天使投资、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打造“科技贷”升级版,努力拓展“科技贷”惠及企业数和撬动科技贷款额。推进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扩大创新产品受惠企业覆盖面和业务规模,探索投贷联动试点,加大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建设,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和产品,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创新天使投资引导模式,推进阶段参股项目实施,大力集聚天使投资机构和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领域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到2025年,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引导社会资本突破20亿元;科技信贷风险池合作银行累计放款金额突破1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人行市中支、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八)提升园区企业孵化能力。修订宁波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大企业孵化力度。支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三大科创高地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领域打造若干特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标杆。依托各类园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建设一批小微企业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引导科技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为在孵科技企业给予房租减免等优惠,有条件的地区可给予适当奖励。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数据库等资源开放共享,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到2025年,企业孵化能力显著提升,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2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

(九)提升全域要素保障能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引导科技企业提升亩均效益。落实“亩均效益”综合评价a类企业享受差别化电价、水价、用地、用能等相应优惠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列入省市“放水养鱼”行动计划培育名单,在创新、人才、土地、财政、金融、上市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优质企业跨越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点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纳入市重大产业项目库,加大新增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牵头单位:市经信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能源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加强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的组织领导,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参与、区县(市)实施的工作格局。市科技局牵头抓好行动计划落实,市级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科技企业倍增提质。各地要结合实际研究具体落实举措,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有序推进。

(二)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科技普惠激励政策,支持企业申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技术攻关项目,支持企业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主动介入前期研发创新,加大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力度,集成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宣传报道,引导激励企业努力提升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有效组织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的专题报道,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深化考核评价。加强科技企业统计监测,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跟踪和分析研判,健全完善季报、年报制度。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情况,统筹纳入各地科技进步考核并形成统计监测报告定期。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实施科研诚信承诺制度,严肃查处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附件: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2021-2025年)

2.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

(2021-2025年)

附件1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2021-2025年)

序号

所属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1

海曙区

66

74

82

91

99

412

2

江北区

35

40

46

51

57

229

3

镇海区

58

64

71

78

85

356

4

北仑区

61

68

76

83

90

378

5

鄞州区

138

152

170

187

204

851

6

奉化区

42

45

50

55

60

252

7

余姚市

85

96

107

117

128

533

8

慈溪市

105

118

130

143

155

651

9

宁海县

44

48

54

59

64

269

10

象山县

36

39

42

47

51

215

11

杭州湾

23

25

28

31

34

141

12

保税区

8

9

10

11

12

50

13

大榭岛

4

5

5

5

6

25

14

高新区

99

112

124

137

149

621

15

东钱湖

4

5

5

5

6

25

合计

800

900

1000

1100

1200

5000

 

 

 

附件2

宁波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任务分解(2021-2025年)

序号

所属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1

海曙区

210

210

210

210

210

1050

2

江北区

130

130

130

130

130

650

3

镇海区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4

北仑区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5

鄞州区

400

400

400

400

400

2000

6

奉化区

130

130

130

130

130

650

7

余姚市

270

270

270

270

270

1350

8

慈溪市

330

330

330

330

330

1650

9

宁海县

140

140

140

140

140

700

10

象山县

120

120

120

120

120

600

11

杭州湾

50

50

50

50

50

250

12

保税区

24

24

24

24

24

120

13

大榭岛

8

8

8

8

8

40

14

高新区

330

330

330

330

330

1650

15

东钱湖

8

8

8

8

8

40

合计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12500

工业行动计划篇5

关键词:施工管理计划企业

施工企业实行计划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是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施工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施工单位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施工企业为有序、高效地组织施工生产,实施在建项目的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施工计划管理的任务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出发,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有关具体要求,结合施工企业具体条件,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程管理经验,经过科学的预测,反复进行综合平衡,采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措施,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财力、物力的潜力,制订和各种先进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的施工,并在施工过程中依据实际的反馈信息,进行即时的调整和控制,以保证施工企业高速、优质、低耗的完成施工任务,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一、施工计划的编制

施工计划的编制要遵循下列要求:

1、符合实际施工的要求。要掌握有关工程的施工合同,规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其技术资料、工程性质规模、工期要求。了解施工条件和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等资源情况。

2、均衡、科学地安排计划。综合平衡是计划管理的核心,也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要统筹兼顾全面考虑,搞好施工任务与劳动力、机械设备、材料供应之间的平衡,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

3、积极可行,留有余地。所谓积极,就是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潜力,运用各种技术组织措施,使计划指标具有先进性。所谓可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计划的可行性,使计划留有充分余地,防止指标过高而挫伤执行者的积极性。

4、计划指标要明确具体,做到长计划、短安排,年度计划要保证合同工期的要求;季度计划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完成;月份计划要保证季度计划的完成;避免各类计划之间的脱节。

5、突出重点。一般工程应受重点工程的制约;附属工程应受主体工程的制约;单位工程计划应受项目总进度计划的制约。

二、施工计划的实施

施工计划的实施就是施工活动的进展,也就是用施工计划指导施工活动,落实和完成计划。为了保证施工计划的实施,保证各进度目标的实现,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计划交底,全面实施计划。要使有关人员都明确各项计划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和措施,使管理层和作业层协调一致,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将计划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2.签订承包合同或下达施工任务书。施工任务书是向班组下达任务实行责任承包、全面管理和原始记录的综合性文件。施工班组必须保证指令任务的完成。施工队和作业班组之间分别签订承包合同,按计划目标明确规定合同工期、相互承担的经济责任、权限和利益。

3.调度工作是施工计划顺利进行实施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任务是掌握计划实施情况,协调各方面关系,采取措施,排除各种矛盾,加强薄弱环节,实现动态平衡,保证完成施工计划和实现计划目标。

4.施工计划一旦批准,就成为施工单位必须履约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件之一,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若要修改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作为施工企业内部施工生产活动的依据,应该紧紧围绕计划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已定施工计划,保证各种计划前后上下相互衔接,形成连贯性,始终保持计划管理的权威性。

三、施工的计划的检查

在施工计划的实施进程中,为了进行进度控制,应经常地、定期地跟踪检查施工计划的实际进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跟踪检查施工计划实际进度。这是项目施工计划控制的关键措施,检查和收集资料的方式一般采用进度报表方式或定期召开进度工作汇报会。为保证汇报资料的准确性,计划工作人员要经常到现场察看和掌握施工计划的实际进度,做到心中有数。

2.整理统计检查数据。对检查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形成与计划具有可比性的数据资料。一般可以按实物工程量、工作量和劳动消耗量以及累计百分比整理和统计实际检查的数据,以便与相应的计划完成量相对比。

3.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用施工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拖后、超前还是与计划进度一致。一旦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不符,即出现进度偏差时,计划人员必须认真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进度偏差对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进度调整措施,以确保施工计划的顺利实施。新晨

四、施工计划的调整

工业行动计划篇6

【关键词】模块化;计划管理;房地产;运营

现阶段,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告别野蛮生长,转入深耕细作的“白银时代”。新时代,新常态,从投资者角度看,管理团队找到有效工具改善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成为项目顺利运行、企业良性发展的必要作为。

一、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问题

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很多。仅从管理角度看,效率低下,动作不连贯,作业流程不顺畅——协同作业困难,可视为亟待解决的系统性问题。国内多数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从住宅开发转型而来,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开发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多了两个核心业务:招商与运营。住宅开发的人力资源惯性加之两个核心业务工作界面的增多,使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架构形式多样,并时常调整,导致协同作业难上加难,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阻碍了经营效益。

二、模块化计划管理理论研究

1、模块化与计划管理模块化是一种有效组织复杂产品和过程的方法,通过把复杂任务分解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使之可以独立地实现。模块化理论在实际中被广泛应用,并在信息、汽车等制造产业领域里有较深的应用。模块化理念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已成为管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计划管理本质上属于控制类管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这种控制首先是企业自身的控制。计划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合理调度资源,落实目标责任制,提高决策科学性。计划管理体现了系统工程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2、模块化计划管理模块化计划管理,就是运用模块化思维开展的计划管理。模块化计划管理归根结底是解决“人”的管理问题,通过模块化计划管理形成一种制度,按照公司设定的目标及任务明确个人应当承担的职责,将工作内容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且又有相互联系的管理模块。通俗来讲,包含任务下达,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完成,锁定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完成标准是什么等内容。特别提及的是,“模块化计划管理”有别于“项目开发业务活动”和相关的“专业活动”,主要表现为对各个项目活动的规划、控制和评估。

三、商业地产开发的模块化计划管理设计

模块化计划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协同作业困难问题,最终实现模板标准化、执行信息化、考核自动化。作为国内商业地产开发领军企业,万达的模块化计划管理一直为业内所推崇:其管理模板按照有无酒店分为八类,可根据地质条件、有无冬季施工、有无超高层选用;其“黄灯预警、红灯杀人”的执行力丝毫不打折扣;其清晰的考核令每一个员工成为工作的主人翁。1、商业地产开发模块化架构以一个项目开发单元为目标进行模块化架构设计,共分为三个层面(图1):战略层面定义为概念计划,根据公司战略规划,逐期制定各期工程模块化计划,时间跨度涵盖项目建设全寿命周期;战术层面定义为执行计划,在模块化计划基础上,统筹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各职能年度专项计划,包括项目营销年度计划,项目开发年度计划(前期、工程、设计、招采),项目资金计划等;实施层面定义为滚动计划,即各职能年度专项计划的月度分解。2、商业地产开发模块化计划编制应当设立专职部门协调各职能单元进行模块化计划编制,在建立wBS(工作分解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由粗到细的计划编制,每项工作开展必须尊重自身属性决定的逻辑关系,同时考虑各项资源情况,兼顾决策层意志。最后,跨职能单元之间的计划必须实现充分推演与论证。3、商业地产开发模块化计划执行模块化计划编制完成并经审批后,进行执行阶段。“执行”是对计划的执行,计划是执行的基础和依据。到位的执行需要合理的任务分配,匹配的人员能力,充分的授权体系,充足的资源供给,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的绩效考核。4、商业地产开发模块化计划核查执行是在可控范围内的执行,所谓可控,是指必须有专职人员对模块化计划执行过程进行动态跟踪。发现超出计划预期的情况时及时做出预警,并同步报告相应决策单元做出判断。5、商业地产开发模块化计划处置决策单元对提出预警的工作做出判断后,无论是哪种调整,都必须同步刷新与之相关联的计划工作,避免因局部调整导致的总体计划失效。另外,在相应绩效考核表单中如实留下调整痕迹。

四、商业地产开发模块化计划管理实证研究

以某商业地产开发集团在河北石家庄建设的商贸城一期工程为例。该期工程采用了模块化计划管理手段,对参建各职能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包括招商、营销、前期报批报建、设计、成本控制、招标采购、工程、融资、人力资源、行政事务十个职能单元。集团针对该期工程设立商业管理公司(下辖物业公司)与地产开发公司,并在集团层面设立计划运营部专职模块化计划编制与动态监控,同时,由各职能第一责任人组成模块化计划推动委员会作为决策单元。在土地实质获取一个月内即根据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完成模块化计划(表1),随后以之为根据,各职能模块分别编制完成年度专项计划,并逐月分解至月度滚动计划。在该期工程计划执行过程中,计划运营部一直进行动态跟踪,每周组织召开例会,针对各职能模块界面问题进行协调;每月组织召开月度例会,对月度滚动计划实际进展进行汇报,并对预警事项提交模块化计划推动委员会进行判断,局部报表如下(表2)。月度例会将重点对预警事项做出判断,并刷新关联事项,结果反馈计划运营部,同步知会绩效考核人员。另外,针对突发事件随时召开专题会议处理,并实现专题会议与例行会议的信息对称,以利于科学决策。该期工程有6个单体,合计计划工作项1800项,至开业,累计发生预警127项,涉及关键线路调整19次,保证了既定开业计划。公司投资者及管理团队对模块化计划管理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致力于逐步形成标准化,以便类似项目的开发建设。

五、结语

模块化计划管理在地产开发公司特别是多项目并行开发的地产集团开发公司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协同作业效率,减少目标偏差;同时,也对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要求,在强化专业技术基础上,也必须不断学习运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莹.房地产行业中的模块化理论应用[J].现代商业,2008(18):45-47.

工业行动计划篇7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下,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的预测、决策和计划性,构建科学、完善、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企业如何适应市场变化,采取何种措施,实现有计划的管理和有管理的计划既是企业有效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实现目标控制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又是企业提高整体绩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基本保证。本文从企业计划管理的基本职能入手,就如何建立企业计划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的计划管理谈些初浅的认识。

一、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大致有决策参谋、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四项基本职能,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职能作用,加强计划管理的综合功能,就应该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从影响和制约计划管理的内外因素入手,科学界定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内在结构、管理手段、组织制度,以及管理规则,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要素。为此,在构建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时,我们主张从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业务入手,全面地、系统地考虑计划管理体系建设,追求计划管理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用。

在实践中,一个优秀企业的计划并不是表现为一个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正是这个有机的计划体系与网络,把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生产、经营与管理,以及重点工作、业务拓展与企业扩张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纳入了组织化的计划管理轨道。借鉴优秀企业计划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方面,从时间跨度上做出长期、中期到短期的计划管理,通过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计划,实现企业的有秩序、接替性和可持续发展;从组织机构上对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到每个员工进行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做出适宜的组织机构、人事组织制度及人力资源的计划管理;从经营管理过程上对市场预测、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销售)、利益分配、企业发展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计划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把计划管理延生到对企业的经济要素进行管理,通过对企业全部经济要素的规划计划,来实现全面计划管理的目标。一般而言,全面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主要经济要素或指标有:一是利润指标,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税前税后利润、利润分配等;二是成本费用指标,包括生产成本和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费用;三是项目投资指标,包括投资项目、投资期限、投资额、投资来源等;四是劳动人事指标,包括人员数量、结构、稳定性、工资福利、培训计划等;五是财务指标,包括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人均收入等;六是能耗指标,包括水、电、暖、燃料油气消耗指标,把上述经济要素或指标全部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企业计划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这是我们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的基础,只要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施有效的全面的计划管理,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做到主动控制、主动评价、主动纠偏,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持续和目标性发展。

二、细分业务范围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个企业的涉及的领域和业务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层次的交叉性上。构建计划管理体系首先要细分企业业务范围和层次,弄清各业务相互间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周期分为长期与短期,按层面分为策略层面与运作层面,相对应地,企业计划管理被分为规划、年度计划、季度(月度)计划。规划是用于指导企业未来长期性生产经营活动,它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内部综合平衡,外部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与预测,并体现其战略性、指导性的原则。年度计划则是在规划的指导下,规定了较明确、具体和量化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具备可操作性。季度(月度)计划是安排衔接全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各部门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实施季度(月度)计划目的是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全面完成。

因此,立足企业业务细分,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应该是一个包括企业计划、部门计划、岗位计划相互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互衔接,建设项目计划、经营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互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系统化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既要做到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有机结合,又要做到各种业务计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既要包括明确的战略指向,又要实现计划的具体化、数字化;并真正做到了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计划管理流于空泛、模糊和形式。

三、按照逻辑关系建立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相互联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之间遵循必然的逻辑联系,计划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计划管理的逻辑关系,建立起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这是实现规范化、程序化计划管理的制度性根据。其中,要着重处理好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企业计划的制订大致包括五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或方面,一是收集资料,科学预测,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二是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三是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四是综合平衡,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各种计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五是编制具体计划并下达执行。与此相联系,企业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体流程,一是初定各部门的目标计划体系;二是企业就各部门目标计划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企业总体计划;三是根据企业总体计划,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部门计划,并签订部门目标计划责任书;四是部门据此分别确定岗位计划;五是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工作情况,评价其进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按程序对年度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六是计划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在年度终结后,对全年度完成计划情况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并决定对其奖励和处罚措施。

在操作上,企业计划可以分部门、核算单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编制,由企业确定经营战略、业务方向、增长目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上下反复沟通,确保计划的可操作性;企业可以设立多级计划控制体系,将各部门的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以便详细地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每期经营活动实际完成后,还要将实际业绩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检查生产经营是否按照计划在进行,是否有偏差,偏差有多大,原因在哪里;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科学和实施。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完备的计划管理体系来说,秩序、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克服计划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同时,计划管理体系的功效需要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来实现,其中规范性是第一位的,管理流程是否完整顺畅、有无漏洞,是否对计划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是否可以提升计划管理效率,都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依靠现代管理技术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管理技术及手段也日新月异。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巨大效能正在通过现代科技被大量地释放出来。为此,结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作用,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成为许多企业提高计划管理科学性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制定计划需要大量的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生成与加工处理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便捷的分析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和企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特性,计划项目内容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而编制计划的依据要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市场信息数据。因此,编制计划的手段要求高度信息化,要求建立计划与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网络与原材料、产品市场供需数据库相连接,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有效组织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产品投放市场,并根据其中的变化情况,及时精确地调整计划。同时,为了精确指导生产,适应计划系统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并灵敏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有关软件编制和调整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图,并对日计划及月计划进行调整与管理。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数字管道,创建基于计算机智能化、数字化控制并与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五、树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

计划本身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但计划客观上又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计划,往往不是欠科学,难以实现,就是在执行中缺乏支持和监督而大打折扣。因此,企业需要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实现计划的组织化实施。

首先,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支持体系。只有建立起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使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所承担的业务或工作符合计划要求,才能保障计划的正确、顺利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组织(职能)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置规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概预算管理、定额定价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计划性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从不同层面,不同业务类别归口管理企业规划计划业务。并制订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配套制订中长期业务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年度投资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建设项目后评价等业务的管理办法。这是保证计划管理实现科学目标和发挥最大效益的组织制度基础。

其次,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议事规则与工作做制度。一般地,规则是执行程序中对每一步骤工作所规定的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章。有管理的计划就是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有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议事规则、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方面,计划的制订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议事规则,一是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目标太高、太严往往难以执行和实现,抵耗员工工作积极性。目标太低太松又难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损失应得的企业效益,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二是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企业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三是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要做到完成一项计划所配套的措施量应有明确规定。四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提高计划的质量,企业整体、中长期计划,局部、部门等专门计划的制定,应吸收员工参与讨论、接受员工的提议,特别是专家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沟通。五是按程序制订、执行、修订计划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按照应有程序进行,一旦制订立完成,就应当认真遵照执行,要注意防止随心所欲更改或推翻计划;如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确需调整、修订计划也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对计划的监督与考核应当严格以正式计划为准,即以按规定程序制订、修订、下达的计划为准。

另一方面,有管理的计划体系还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各类会议及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年度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以及规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统计工作等业务会议制度和计划编制、投资项目追加、计划调整、定额定价等具体工作的请示报告工作制度。

工业行动计划篇8

关键词:全面计划管理;火力发电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08903

1全面计划管理概述

全面计划管理就是企业通过计划这个管理手段,将企业生产、销售、可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这个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全面计划管理的特点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和全员性的。

企业是由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手段、资金、信息五个生产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为了合理地组织这五个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必须建立管理层次,设置职能部门,划分生产阶段与环节,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既包括生产活动过程,也包括流通活动过程,所有这些活动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总目标——综合经济效益的实现。全面计划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不同层次、不同部门、阶段与环节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的目标与要求。

全面计划管理是以全企业、全过程和全员管理为特征的,即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都参加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及其计划均分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并且都能纳入企业统一计划的轨道。

全面计划管理的具体实现必须通过管理工作目标化和计划管理系统化来进行。

管理工作目标化,是指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都要有一定的目标。即在全企业范围内建立多层次的目标管理系统,企业不仅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生产经营总目标,而且还要按层次制定保证一级目标得以实现的二级目标,以及制定保证二级目标得以实现的三级目标。目标从高层到低层应逐步具体化。企业的各部门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制定出自己的目标,如产品生产目标、产品销售目标、技术服务目标等。这样,企业不仅有纵向的,多层次的目标系统,而且还有横向的,各个部门的目标系统,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网。企业内部上下左右都用目标组织起来,成为统一的行动计划来指导各级,各环节,各部门和每个职工的行动。

计划管理系统化,是指计划管理的内容,手段要全面配套,形成系统。即计划指标系统化、计划内容全面化、信息资料系统化。

计划指标系统化,是指企业的计划指标应该是全面的,即它不仅有经营、生产、技术方面的指标,还应该有教育、服务、生活等方面的指标;不仅有数量指标,还应该有质量指标;不仅有考核指标,还应该有控制指标;不仅有企业的综合指标,还应该有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阶段的具体指标,也就是要把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现象数字特征的各种既不相同又有联系的计划指标综合起来,构成完整的计划指标体系来加以制定、执行和检查,才能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才能反映企业全面计划管理所要达到的全部目标。

计划内容全面化,是指计划不仅应该有各种计划指标,还应该表明要求干什么,确定由谁来干,规定什么时候干,怎样干,如何考核等。即还要指定贯彻执行者,规定时间进度要求,确定工作方法和措施。计划不进行控制,就不能起到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如无计划,执行控制也就失去了依据。

信息资料系统化。企业制定计划需要有足够的外部与内部的信息,在贯彻执行计划时也要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内部各单位计划完成情况等信息,以便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控制。企业实行全面计划管理,就必须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完整、准确、及时、科学地搜集、整理、检索、保存和传递有关信息。

2火力发电企业中全面计划管理的内容

火力发电企业是一个将能源进行二次转化的企业,即将煤炭转化为电力,而电力的不可储存性也导致了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必须是同步的。作为预先筹划全局,获取效益最大化的全面计划管理方法就因此在火力发电企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最基础的火力发电企业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发电厂一经建成,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年获取效益最大化。因此,火力发电企业中的全面计划管理,往往是指年度的全面计划管理。根据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销售特点,全面计划管理主要应包括生产经营计划、生产技术指标计划、检修维护项目计划、安、反、技措项目计划、技术监督项目计划、科学技术进步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党群工作计划。如有扩建计划,还应包括基建投资计划。

其中生产经营计划是其核心,其他计划是生产经营计划的辅助或补充。

具体地来说:生产经营计划主要是从宏观上来把控火力发电企业全年整体生产经营走向,明确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奋斗目标。按照火力发电企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安全目标、主要生产经营目标(发电量、综合厂用电率、供电煤耗、入炉标煤单价、费用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率、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主要生产经营目标完成措施计划等。

生产技术指标计划主要是从机组自身实际出发,在当前外部市场环境下,合理运用管理手段、节能降耗技术手段,采取最佳的运行方式,使机组自身技术参数达到最优值或设计值,保证机组自身消耗最小,使机组的经济性最优,是确保全年生产经营计划完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应包括指标参数分解表(负荷率、机组效率:即汽机效率或热耗、锅炉效率、汽机真空、凝结水温度、给水温度、锅炉氧量、锅炉排烟温度、补水率、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再热减温水量、污染物排放绩效、油耗、水耗、生产厂用电率等反映机组经济性的参数。)、上述指标完成计划采取的措施和效果、负责人等。

检修维护项目计划是以提高机组可靠性,保持或修复机组功能和经济性为目的,充分发挥点检定修管理职能,为持续不断提高检修维护水平,综合提升公司设备管理能力而进行的指导性计划工作。是生产经营计划中收入、成本列支计划的基础之一。其内容应包括机组或设备可靠性分析、检修计划项目、维护项目计划、完成检修维护项目计划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等。

安、反、技措项目计划主要是为保障设备和人身安全,提高现场设备、装置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而进行的投资计划。是生产经营计划的主要补充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立项理由、预算费用、投资后的效果、计划实施时间等。

技术监督项目计划主要是为保障设备安全、经济状态,保持设备状态处于可控、在控而进行的定期工作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化学、节能、金属、环保、热工、振动、绝缘、继保、电能质量、计量等。

科学技术进步项目计划主要是为解决生产经营实际中遇到的难度较大、技术要求高或火技术复杂的问题以及践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而进行的科研或技术改进项目计划等。

人力资源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人员技术技能、管理水平,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工作计划等。

党群工作计划主要是为了保持职工队伍稳定、提高员工思想认识,构建和谐企业而制定的工作项目计划等。

3火力发电企业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全面计划管理是全员参与,全过程的工作行为。因此应首先建立全面计划管理组织机构,以规范全面计划的编制、落实和奖惩,使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生产情况,能切实地覆盖和指导生产经营全过程。

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应包括组织机构,计划编制、审批制度,计划落实、监督、反馈制度,计划调整制度,奖惩制度等。

(1)发电企业的全面计划管理组织机构一般是为更好地组织各生产经营职能部门协同参与全面计划管理,共同做好生产经营工作,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设立的。全面计划管理机构,应形成以公司计划、生产、经营、教育、党群生活等各个职能部门为基础,以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最终决策的组织机构。该机构的组成人员必须具备必要的检查、监督及考评职责和能力。同时具备全面掌握和了解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职责和能力。

(2)计划编制、审批制度。全面计划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全面计划的编制和审批。全面计划是企业全年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对企业应达或需努力达到的生产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约束性文件。只有一份切合实际且又可以执行的计划才能满足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计划的编制对企业的全年工作至关重要。企业全面计划的编制应形成“两上、两下”的编制工作机制。即在年末的一个时段,全面计划管理组织机构全面计划编制要求,由各分管业务部门对全面计划中各自负责的部分进行计划需求的全面分析,预测未来一年的生产经营走势,初步编制业务计划目标,上报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形成“一上”。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司综合平衡各业务部门的业务计划目标,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战略,提出企业的各项主要生产经营计划目标,经决策层同意后,向企业各业务部门,形成“一下”。各业务部门依据主要生产经营计划目标编制业务指标的分解计划和完成措施,并上报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形成“二上”。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司汇总各业务计划,并撰写全面计划管理任务书,经决策层审批后,向企业,各业务部门按照审批后的全面计划管理任务书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工作,形成“二下”。全面计划的编制、审批结束。

(3)计划落实、反馈、监督机制。全面计划印发后,重要的是执行,只有执行到位,才能将预计的效益和成果从纸面上、数据指标上化为实实际际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企业应形成以业务部门为主要执行部门和反馈部门,以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司为监督部门的机制。业务部门应根据全面计划管理目标和措施,将自己业务分管部分分解和细化到日常工作中,并定期将措施执行情况、执行效果、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主要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措施的执行情况抽查。对生产经营目标影响较大,且未完成或完成效果不佳的,应进行督察督办或限期整改。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应将全面计划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定期向全面计划管理决策层,并向决策层提出计划调整建议。决策层则对反馈意见及时地分析,指导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和业务部门及时、适度地开展业务工作,并对目标计划进度、工作进度的适时调整,以及对任务的完成方式、方法及效果的确定。

(4)计划的调整。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经营是动态的、实时的,受外部市场环境即用电市场、原材料市场(燃煤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同时也受设备和人员操作水平影响。此外,计划的准确性也受到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这都造成生产经营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经常会有偏离。为了使计划更具有指导性,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保证企业效益最大化,应该对计划目标或指标进行部分调整。同时,为了保证计划的严肃性,突出计划的刚性执行,计划的调整应慎重,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并应经过一定的程序,按照一定的调整原则来调整。

计划调整的时间一般应放在半年和三季度来进行,以利计划的有效执行和及时消除偏差。

计划调整的原则,对于生产经营目标来说,主要应考虑用电市场变化、燃料购进、资金使用、边际利润以及设备健康状况水平。对于检修维护费用以及其他项目计划来说,主要应考虑是否有利于设备健康、有利于控制成本、有利于职工教育、成长和生活等。

计划调整的程序,应遵循严格的论证——平衡——审批机制。任何个人、部门均可提出调整建议,并应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方可提交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讨论。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将平衡后的调整建议,提交决策层审批。决策层审批后,下发执行。

(5)奖惩机制。计划制定后,关键是执行是执行人是否积极执行,并千方百计地高标准的落实到位。奖惩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充分调动部门和员工执行计划的积极性,保障计划目标顺利实现。因此奖惩机制应覆盖全员,涵盖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奖惩按照管理层次应划分为公司级奖惩和部门级奖惩。公司级奖惩应围绕公司效益的各项主要目标来设计,考评到部门。部门级奖惩一般由部门来制定,主要是部门为完成按照业务职能所承担的主要目标,而将各项目标细化为班组和个人承担的指标来设计,部门级奖惩应考评到班组和个人。

奖惩应坚持过程与效果并重、效益优先的原则,坚持同一项目计划不重复考评的原则,坚持灵活与刚性并重的原则。

4火力发电厂全面计划管理流程

全面计划管理流程是保障全面计划管理顺利实施、规范全面计划管理各环节行为的具体操作过程。按照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可分为全面计划管理目标计划编制流程、全面计划管理审批流程、全面计划目标调整流程、全面计划奖惩管理流程。

全面计划管理目标计划编制流程为:分析(市场分析、设备分析、人员分析)——确定销售目标—确定原材料消耗目标和采购目标、确定设备检修维护目标——确定生产技术指标、费用成本指标——制定各项计划措施————企业效益核算——企业管理目标考评原则确定——结束。

全面计划管理审批流程为:全面计划管理机构全面计划管理编制要求——各专业进行全面计划管理目标编制——全面计划管理机构汇总、提出企业全面管理目标计划——报经决策层——通过(目标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则结束,不通过(目标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则根据决策层意见重新开始审批流程。

全面计划目标调整流程为:部门、个人、全面计划管理机构提出目标调整建议、理由——业务部门审核(不通过则反馈意见后结束)——报全面计划管理机构——综合平衡提出调整建议(不通过则反馈意见后结束)——提交决策层审批——结束。

全面计划奖惩管理流程为:部门定期提出计划完成情况——报全名计划管理机构——核实、综合考虑,提出奖惩建议——提交决策层审批——通过则结束,不通过则根据决策层意见调整建议后保决策层审批。

5全面计划管理体系在火力发电企业应用实例

在了解火力发电厂全面计划管理内容以及管理体系后,下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说明全面计划管理在火力发电企业中的应用。

按照全面计划管理体系要求,首先应成立组织机构。在火力发电企业应成立以公司总经理为组长,业务副总经理为成员的全面计划管理领导组。领导组是全面计划管理体系中的战略和决策层,其主要职责是指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思路及策略,审批全面计划的各项目标及措施,对计划的全部或局部调整具有最终的批准权,检查、督促、指导各业务部门高标准地按计划完成各项具体工作,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兑现,将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为综合计划部门负责人,成员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主要管理岗位人员。办公室是全面计划管理体系中的具体操作和执行层,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思路,组织各业务部门进行全面计划的编制;具体检查、监督各业务部门计划的完成情况,使计划能落到实处,形成闭环;对计划目标提出调整建议,按照奖惩原则提出奖惩意见,并贯彻执行将领导组审批后的决议。

组织机构成立后,关键在于计划的编制、执行、监督和奖惩。

计划编制的开始首先是目标的确定,对于火力发电这个承担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并重,很大程度上社会效益比重更大。因此安全、环保是首先应考虑的。而安全、环保国家和行业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和指标,火力发电企业从其规定就可以。由于电价严格管控,而燃料市场化的外部环境,火力发电企业需考虑的是如何在当前外部环境与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火力发电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在全面计划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而反映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利润也需要在几次的计划平衡后,通过全面预算来最终确定。

对于企业来说,经营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对市场研判下,明确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对于火力发电企业来说,产品较为单一,主要产品是电能。电量的确定受国民经济发展制约,具体地讲受所在区域电网平均利用小时、季节负荷曲线等制约,同时受设备健康水平、出力能力、操作水平限制,也受到边际利润、资金需求、燃料供应等的制约。因此,火力发电企业销售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建立在各种分析上,一般来说要进行市场环境分析、设备健康状况分析、人员技能分析等。

市场环境分析主要包括用电量需求分析和原材料需求分析。用电量需求分析,应依据上年全社会用电量、社会发展趋势、发电企业建设、本企业所处地域经济发展以及本企业在行业中的比重和地位、所处地域发电政策等方面预测分析。而原材料需求分析,也必须依据整体经济环境对原材料供需的影响、本地域原材料供需情况、原材料运输能力、以及本企业承受原材料价格的能力即边际利润以及资金筹措等进行分析。边际利润是单位产品销售价格超过变动成本的那部分利益,对于火力发电企业来说由于燃料成本在可变成本中占98%左右,因此单位边际利润可简化为电价价格超过燃料成本的部分。单位边际利润应超过设定的边际利润即边际利润应超过固定成本、资金筹措的机会成本。

设备健康状况分析,依据设备运行经济性、可靠性参数、设备历年来的检修维护情况、设备在线运行时间、设备缺陷情况等进行分析,主要预测设备当前和将来一段时期内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是否能满足发电需要或必须停运检修时间。

人员技能分析主要应分析人员技能水平,人员技术结构水平,人员思想精神状态,人员岗位调动动态等,主要得出现有人员是否能满足企业连续安全生产需要的结论。

以上分析之后,便可以初步确定发电量目标值,同时也可初步确定设备消耗性指标,如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燃料消耗量、燃料成本、脱硫、脱销物料消耗量等。同时也可以初步确定设备定期检修维护工期以及检修等级等。

上述发电量目标、消耗指标以及检修维护指标初步确定后,便可由各业务部门针对具体的运营消耗指标、检修维护项目计划、安、反、机措项目计划、技术监督项目计划、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源计划、党群工作计划等进行编制,并对完成该项指标计划和项目计划需采取的详细措施、预估费用、预计工期、责任人等进行筹划编制。

各项计划初步编制完成后,便可由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汇总并编制企业的全面计划,包括主要生产经营计划、计划调整原则和程序、奖惩原则与程序等。初稿后经预算管理部门进行全面预算后,便可形成公司的全面计划管理任务书,报经企业全面计划领导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即可印发。全公司各部门、各岗位均应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各自承担的指标和工作任务。各业务部门应定期将指标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存在问题书面汇报给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室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各项目标完成进度、及任务完成情况,并将以上情况以及当前阶段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奖惩兑现情况汇报给全面计划管理领导组审批。需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该计划编制、执行是多个专业协调并需经多个往复沟通完成的,因此需要全面计划管理办公司总体组织和协调。下面是计划编制和执行管理流程图:

工业行动计划篇9

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计划管理,强化政府人事部门宏观调控职能,使计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中单列,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编制和管理,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

第三条  计划管理范围是:

(一)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二)上述机关、团体所属的事业单位;

(三)国家规定的其他应纳入机关、事业单位计划管理的部门和单位。

第四条  计划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贯彻执行计划期党和国家提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编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增长幅度。

(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合理确定调整部门、地区以及各类人员之间的工资关系。

(四)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整职工队伍的布局和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五)根据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计划管理体制。

第二章  计  划  指  标

第五条  计划由下列主要指标构成:

(一)基期末预计到达数;

(二)计划期计划增加(减少)数;

(三)计划期末计划到达数。

第六条  计划期职工人数增减包括:

(一)新增职工:

1.国家统一分配的人员;2.社会招收人员;3.调入人员;

4.成建制划入的人员;5.其他人员。

(二)减少职工:

1.自然减员减少的人员;2.调出人员;3.成建制划出的人员;4.其他人员。

第七条  计划期工资总额增减包括:

(一)新增工资总额:

1.增加职工增资;2.转正定级增资;3.工龄、教龄、护龄津贴增长;

4.国家统一安排的新增工资项目;5.上年增资项目翘尾;6.晋职晋级增资;

7.增加奖金;8.成建制划入的工资额;9.国家规定的其他项目。

(二)减少工资总额:

1.减人减少工资;2.掉尾工资;3.减补员工资差额;

4.超编制单位的工资核减;5.成建制划出的工资额;6.其他。

第三章  计划编制

第八条  编制计划须具备下列资料:

(一)基期计划执行情况;

(二)基期和计划期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预计到达数和计划数;

(三)基期和计划期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预计到达数和计划数;

(四)基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动情况及计划期国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关政策、措施;

(五)计划期各项事业发展计划、重点发展领域及有关政策规定;

(六)就业结构及职业需求结构与数量;

(七)财政收支情况;

(八)行政事业经费开支情况;

(九)机构、编制定员情况;

(十)新增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干部资源状况及可供机关事业单位利用程度。

第四章  计  划  报  批

第九条  报批计划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的人事部门,根据人事部提出的编制计划的指导原则和政策,按照国家下达的控制数字和表式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计划部门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的预测分析自下而上地编制计划草案,并附文字报告和详细说明,于每年九月底以前报送人事部。同时,抄送同级计划、劳动部门。

(二)人事部在汇总、审核各地区、各部门计划草案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提出分地区、分部门计划建议方案。

(三)人事部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地区、部门意见后,对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按要求时间报国家计委,同时抄送劳动部,由国家计委综合平衡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第五章  计划的下达和调整

第十条  各地区、各部门在接到人事部下达的计划后,应尽快将计划逐级下达到基层。

第十一条  各级人事部门在下达计划的同时,应将计划抄送同级计划、劳动部门和有关开户银行。

第十二条  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发现计划与实际不符确需调整计划时,应于当年八月底前向人事部提出调整计划的报告,人事部应及时批复。未经人事部批准,不得自行修改计划。

第六章  计  划  管  理

第十三条  凡属本办法《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增加的职工和工资,均应纳入计划管理范围。未经国家核准不得超计划增人、增资。

第十四条  根据编制定员确定增人指标。凡已满编或超编的单位,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不分配增人指标。确需增人时,须先申请增加编制。超编单位要逐年核减其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

第十五条  中央、国务院驻地方的机关和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国家规定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和城镇复退军人时,其劳动指标由当地予以划拨。

第十六条  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含自然减员指标)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跨年度使用。

第十七条  补充自然减员指标,由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第七章  计划的监督与检查

第十八条  各地区、各部门的人事部门应根据计划指标,对计划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年集中检查两次:第一次在第三季度;第二次在下年的第一季度。每次的检查结果(附详细说明),以书面形式报送人事部。

第十九条  各级人事计划部门,要制定具体指标,定期对下级人事计划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

第二十条  必须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充分发挥审计、银行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于乱开口子,超计划增人增资的地区、部门,除在安排下年度计划时,相应核减其指标外,还应视情节轻重对责任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成绩显著的单位,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八章  计  划  统  计

第二十一条  统计资料是编制计划的重要依据,统计是检查和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各级人事部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并及时报送有关部门,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工业行动计划篇10

关键词:计划生育 石油企业 工作方法 社会责任

一、石油企业计生工作的意义

中国的计划生育是针对特殊的国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英明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全球所面临的人炸、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威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新的时期,注重人口数量控制,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是和谐社会的意义所在。

石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是计划生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对于落实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石油企业计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经济的发展使石油企业人口快速增长

石油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乡镇人口向石油企业矿区迁入,企业人口总量在一定时期将会大幅度增长。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对象变得庞大与复杂,服务标准和服务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工作任务也是越来越繁重。

2.管理体质不够完善

随着石油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石油企业原来承担的不少社会功能逐步与企业相剥离,企业计划生育的管理职能面临着重新定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职工依附于企业,企业对职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比较容易,约束力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功能逐步退减,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减弱,企业内部退养、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停薪留职自谋职业等各类人员的出现,加上石油企业具有矿点多、人员多、范围广的特点,工作地和居住地相对分散,并兼有城乡两元格局的特征,使管理的对象趋于动态化,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3.石油企业用工形式多元化

石油企业用工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也为计生工作提出挑战。近几年,油田录用了大量的市场化用工,劳务工,同时为解决子女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安排职工子女进行劳务输出到南港工业区,却不迁户籍,就业形成的人户分离现象,也日益成为计生关注的难点问题。

4.石油企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大

由于石油企业工作性质决定男性工人较多,女性较少。近些年,油田男职工择偶选择附近城镇女性结婚的趋势逐渐上升。而且大量职工不在油田矿区居住,跨省市结婚、生育等现象已经较为普遍,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5.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同志包括个别领导干部仍然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计划生育档案无实际意义,档案与计划生育工作无直接关系,只要职工不发生计划外生育就行了,档案管不管无所谓;加上计生档案管理人员思想松懈,工作敷衍了事,致使档案资料收集不全、归档不及时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石油企业计生工作的方法

1.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

在21世纪头20年切实解决好中国的人口管理问题,既是确保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石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是计划生育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石油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对于落实以人为本,推动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石油企业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其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企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应当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工作思路。

2.确定计划生育责任人

企业应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部门综合考核,要自觉克服思想不重视、工作不落实等倾向,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计生专干,组成完善的企业计生工作队伍,主动地、自觉地把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流程之中,定期上门调查了解计划生育情况和查验计划生育相关证明,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工作。逐步规范企业内计生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计划生育是一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具有较高难度的一项工作。群众要求,群众感受,群众真心实意接受教育,自觉自愿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检验计生工作好坏的试金石。

3.强化计生人员学习培训,提高企业计生人员工作水平

石油企业一般都有专(兼)职计生机构,并配备了专职计生人员,但往往其他工作任务很重,计生工作不能得到有效落实。针对这种情况,要对管理难度较大的单位设立专职计生人员,基层要设立较为稳定的兼职计生员岗位。同时加强对计生员的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上全面掌握做好计生工作理论、方针、政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品质素养,培养与人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熟悉医学、幼儿教育、计算机网络、计划生育的各方面的信息,提高业务素质,促进计生队伍的政策法规执行力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4.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企业文化建设

石油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将计划生育工作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把计划生育工作打造成真正的民生工程。计划生育不仅仅是限制生育更是鼓励生育,维护职工的生育权,也是工会维稳工作的一部分。组织形式丰富的联谊活动,为大龄未婚青年搭鹊桥;适时开展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男性健康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青年职工进行家庭、伦理教育;为女职工提供专项体检,保证女职工的健康权,受到女职工的欢迎;工会组织的这些人性化服务,潜移默化的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在本企业中落实,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融入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