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2:51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1

(一)计划生育的后果。我国从80年代始实行计划生育,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人口数,但其弊端在如今的社会中已逐渐体现出来。这群新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多数已结婚、生育,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既要努力工作,获得财富和生活声望,又要赡养老人,抚育下一代。在这种种的厉害关系下,老年人就成了被忽视的对象。这也是导致居家养老格局改变的原因之一。

(二)家庭结构的变迁。现今的年轻人成家之后就会搬离父母家,独立出去生活,由此,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与父母生活距离上的疏远也是导致养老格局变迁的原因之一。

(三)相关养老机构的建立。社会上日间照料所、养老院、护养中心的建立与完善,取得了一部分子女的信任,他们将不便于照顾的父母送到机构进行照顾,既可以为自己的工作谋得更多的时间,又可以使老人得以专业、悉心的照料,一举两得。

(四)养老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思想认为“父母在,不远游”,老人应该得以有儿女承欢膝下。而现在,人们的养老观念迥然不同。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停的变化,年轻的一代更多的愿意出外去感受一下,而不是窝在父母的身边过父辈的生活。由此,养老格局也在变化。

二、社区养老的出现

西方国家试图更改“补救性”的社会福利制度,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照顾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使得机构照顾的弊端日益显现。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产生,福利制度的刚性特征和老龄化的加剧导致福利开支的增加,致使福利国家的制度破灭。这就是社区养老出现的背景。社区照顾正式走入人们视野则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去院舍化”潮流与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保守党上台共同作用的结果。社区养老经历了三个阶段:专业化照顾阶段,有专门的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照顾,但由于成本就高,就自然的转变到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非专业化照顾阶段,此阶段存在着照顾方法不当的情况。第三阶段为专业照顾与非专业照顾相结合的阶段,这是目前来看最为适合的一种方式。(本文来自于《理论前沿》杂志。《理论前沿》杂志简介详见)

三、社区养老的类型

社区养老模式分为“由社区照顾”和“社区内照顾”。由社区照顾包括家庭照顾、居家照顾、日托照顾三个方面。社区照顾模式以最先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做的最为出色,静安区成为社区照顾的一个模范。居家照顾主要是进行医疗、护理保健、个人生活、家政服务等,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到专业的照料。日托照顾主要是由日间医院、日托中心、短期护理服务中心等三部分构成。社区内照顾是指对老人进行社区照顾,由社区内的老人院、福利院、护理院等机构进行照顾。不同的老年人适用于不同的照顾方式。一般的社区照顾是指“由社区照顾”。

四、社区养老的利弊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2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因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考试作弊作为一种不良行为,它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密切联系。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诸多现象特别敏感。他们一方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深恶痛绝,另一方面看到社会上一些营私舞弊者得到好处而未受到制裁,便试图效仿,以期从中得益。特别是教育者自身存在的不诚信行为以及学术腐败等现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天平发生严重的倾斜,甚至把考试作弊行为当一种正常现象来看待。

2.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中国的学校教育长期重考试、分数、排名、升学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弊病,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将考试成绩视为最高追求。这种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也为一些学生的考试作弊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环境。首先,是家庭评价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学习要求过高,同时,对子女的奖励往往是根据成绩的好坏来衡量。由于这些愿望、鼓励措施往往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紧密相连,学生为了逃避家长的训斥和惩罚,在达不到目的时就会选择作弊,企图通过作弊提高成绩,迎合家长的心理和评价要求。其次,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尽管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提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很多时候,学校仍然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硬性指标来考量,这很容易使学生为了某种利益铤而走险。再次,社会对人才质量标准界定存在误区。现在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对人才内在的素质却是很少考核,这其中有操作困难的因素,但忽视人才内在方面的特质是主要原因。这让那些社会关系欠缺的学生形成了一个错误结论:学习等于考试考证,考试考证则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导致部分学生通过作弊获取高分或证书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现行教学模式的陈旧。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与时展不相协调。用同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忽视了因材施教和对大学生个性的关注,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专业知识更新慢,与社会所需脱节,使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也无用”的思想。大学生考试屡屡作弊,也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一种抵触。

4.惩罚措施失当。人是经济动物,利益的博弈[3]无形中会助长某种事态的发展。因为扩招等原因,社会对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宽容以及教育法的完善,学生相应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导致学生因作弊被抓的成本大大地减少了,而作弊成功带来的收益却被放大了,所以大学生作弊现象日趋严重也不足为奇了。

5.独立生活放任自己,学习习惯不良。由于大学生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少了家长和老师的督导,这就使得旷课违纪大学生对一切学习活动均处在消极、被动的状态中。上课不专心,识记无恒心,考试不用心,对活动不热心,对集体不关心,对他人少诚心,对自己无责任心,在校学习完全心不在焉,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那些沉迷网络的大学生更是生活秩序混乱,别人上课他睡觉,别人休息他上网,甚至整日整夜的旷课打游戏。学习习惯不良,日常生活秩序紊乱是使得学生厌学旷课,这是违纪学生最突出的心态特征。到期末只能通过考试作弊过关。

6.监考教师执行不力。监考教师要求不严的班级该课程成绩明显好于监考教师要求严格的班级,作弊成功的学生该课程成绩好于同水平的同学。这样的不公平直接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作弊的行为。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观因素分析

1.失去奋斗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型。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学习目的大多不明确,他们在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学的学习方式并不像中小学一样,需要教师不断的监督,一切都是要靠自觉,虽然入学时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尖子生,家长也已习惯了自己孩子的出众,但在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孩子时,家长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大学不同于中小学的特殊教育管理,使大学生对前途容易产生迷茫心理,不能很好的给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对未来缺乏信心。学习兴趣低,缺乏良好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学习自制力差。到了期末只得铤而走险产生了作弊行为。

2.学习成绩差,自信心受挫型。厌学旷课,导致不愿学,不会学,成绩下滑,恶性循环。从学习的渐进性和知识的系统性来看,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前提,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旷课学生便很难接受新的概念和知识点,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便是成绩越来越差,越不思学,学习的自信心消失殆尽。最后为了拿到学分,不得采取考试作弊的行为。

3.缺乏是非观念与道德观念型。视考试作弊如理所当然,作弊过程中内心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4.投机取巧型。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坐享其成。

5.盲从心理型。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取得较好的成绩,心态不平衡,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6.虚荣心作怪型。此类心理的学生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则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7.是非不分,仅凭义气型。有些学生出于哥们义气,经不住同窗好友的恳求或言语挤兑极不情愿地帮助同学作弊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三、治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以学校主体,建立诚信示范体系。言教不如身教,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成为诚信表率,自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用良好的诚信形象影响广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等心理毛病,增强大家的信心和自豪感,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做一个诚实的人、正直的人。

2.建立合理学生价值评价体系,适当地将学习成绩与各种利益脱钩。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不再仅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本身,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盲目追求的原动力。

3.加强人生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进取精神。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3

一、隔代教养个案的基本情况

幼儿果果(化名)今年7周岁,与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爸爸是外企领导,常年出差,基本没什么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妈妈属于个体户,自己独立经营一家店面,生意很火爆,因此也没时间顾及孩子。而且,果果的妈妈最近又怀孕了,因而更抽不出时间来照顾他。这时爷爷奶奶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教养孙子的重任,每天都是爷爷送果果去幼儿园,生活起居也都是由爷爷奶奶负责。

二、对果果在园表现的案例描述

案例一:2016年4月11日早上8时12分入园时

今天早上果果来幼儿园的时候又哭了,一直抱着爷爷的腿不肯松开。老师走过来跟他打招呼时,他拒绝与老师接近,哭喊道:“我要爷爷,我要爷爷!”于是,老师哄他说:“我们来选个游戏玩一玩,爷爷就坐这看着你玩,好不好?”他这才勉强放开爷爷,等他渐渐玩游戏入神时,爷爷便悄悄离开。

案例二:2016年4月13日早上8时40分洗手池边

一般在早上吃点心前,老师请小朋友小便、用肥皂洗手、吃点心。负责照看的黄老师在帮其他小朋友掳袖子,只见果果小朋友明明洗手池边有空位他不站,偏偏挤其他正在洗手的小朋友,把小朋友挤走后,并没有好好洗手,而是趁老师不注意在那玩水,结果把整个衣袖都弄湿透了。老师为此批评他时,他表现得若无其事。

案例三:2016年4月19日中午11时15分午饭中

今天吃饭时,果果又把碗里的饭拨得满桌子都是,老师怎么说也不理。当老师吓唬他说“要端走饭碗,不给他吃的时候”,他就很大声地嚎哭:“我不要,我不要。”“我要爷爷,我要爷爷。”然后直接整个人摊到地上大哭不起来。

案例四:2016年4月21日中午11时50分饭后阅读时间

饭后,老师请小朋友搬椅子坐到教室靠床的一面。这时已有好几位小朋友坐好。果果吃完后,也不搬小椅子,直接奔过去,把本来坐得好好的一位小朋友挤开。老师发现后,要求他自己搬椅子过去坐,他磨蹭着把自己的椅子搬过去,可是他放下自己的小椅子后,又跑到别的小朋友椅子中间挤着坐下来,把别的小朋友挤开。

案例五:2016年4月26日早上10时12分区域活动

今天的游戏活动为区域活动,果果和另一位小朋友被分配去玩“娃娃家”,果果的角色是爸爸。要做饭了,果果和另一位扮演妈妈的小朋友要去买菜了。在购物架前,“售货员”已经告知大家:“每样产品一次只能买一个。”可是果果偏不听,硬是要买很多番茄。“售货员”不同意,果果直接抢过番茄跑掉了。

三、隔代教养对果果成长的利弊分析

根据对果果个案祖辈的访谈及对该幼儿在班一个半月的观察,在此归纳该祖辈教养观念和教养内容对幼儿成长的利弊。

1.隔代教养的有利方面

(1)该家庭隔代教养解决了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苦恼。此外,祖辈家长有教养子女的经验,比起孩子父母,照顾孙辈更是得心应手。

(2)该个案幼儿在祖辈的照顾下,饮食起居得到了很好的照料,身体素质、情感发展和安全问题都得以保障,使得孩子的父母少了后顾之忧。

(3)隔代教养缓解了祖辈的孤寂,该祖辈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对孙辈的抚养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也享受到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2.隔代教养的弊端

(1)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祖辈过分“包办”,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极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是该阶段的幼儿自控能力不足,需要家庭的重视培养。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祖辈将幼儿的生活问题都已安排妥当,幼儿只需要坐享其成即可。长此以往,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发展,更是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2)不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该幼儿祖辈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在教养孙子时,有时会显得力不从心。然而,幼儿期是孩子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人会由于知识面狭窄回答不出,这时他们或粗暴地拒绝幼儿的问题,或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敷衍孩子,很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渴求欲,从而扼杀幼儿的探究欲望及创新精神,这些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良的影响。

(3)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隔代教养的幼儿过多地生活在祖辈的庇护之下,老人会帮他们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导致孩子不能历经挫折,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不知所措,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不会自主性地动脑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此外,对祖辈的过分依赖,也不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在幼儿园可以明显发现该幼儿不如其他小朋友那样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算有什么需要,也只会用很小的声音寻求老师的关注。由于幼儿在家庭里处于中心地位,当离开家庭进入班集体时,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够乐观自信。

(4)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隔代教养不利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过多生活在祖辈的庇护之下,什么事情都有人代劳,使得幼儿自身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再加上祖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呵护,喜欢把他束缚在家里,导致幼儿的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因而,导致该幼儿在园时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合作等行为。

(5)不利于幼儿良好亲子关系的发展。父辈家长忙于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使得幼儿与祖辈家长的相处时间最多。再加上祖辈相比父辈对幼儿疼爱更多,甚至是溺爱,因而幼儿自然会与祖辈亲近得多。长此以往,幼儿对祖辈的依赖感越来越强,对父母的亲子依恋就越来越淡,导致“亲情缩水”,最终不利于亲子关系的良好发展。此外,又由于父辈与祖辈的教养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两代人容易产生教养上的冲突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此个案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隔代教养对幼儿成长的弊大于利。目前中国有超过半数的幼儿由祖辈家长教养,因此隔代教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是否拥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才是有效提高隔代教养质量的关键之举。祖辈家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养观念,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以理智控制情感,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还要正确地爱,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4

关键词:农村;失地农民;养老

正如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所言:“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失地农民养老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究农民失地后的养老问题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一、失地农民现状

城市化是时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区土地征用环境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围,把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征用为其他各种商业用地或公益性用地,成了一大司空见惯的事件,但这样的事件却使得一些祖祖辈辈在土地上“有依有靠”的农民从“有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唇齿相依的土地,从“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不地道”的农民——失地农民,一个特殊是名称。失地农民成为一个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特殊群体。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市民化是其实质。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来自于土地的收入成为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来源,是家庭保障的经济基础。而今,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饭碗。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业,由于受年龄、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再就业,而是立即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由此出现“难就业、难创业、难保障、难发展”的“四难”窘状。

“失地农民问题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指出,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财产,但现行的征地补偿方法并不能把它当财产来看待,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农民希望更多地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这样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财产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现行的征地办法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性、垄断性,把农民排斥在土地利益分配体系之外,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失地农民养老等问题由此产生。

二、当前我国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当前,我国各地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主要有:货币安置、征地费入股安置、保险基金安置、留地安置、调地安置、低保安置等。虽如此,我国现今多数地区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仍存在着严重弊端,主要弊端如下:

(一)安置方式单一

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中,虽存在多种安置方式,但以货币补偿为主,据有关机构数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货币安置方式所占的比重在85%以上”。货币补偿,简单易行,因而,成为目前多数地区对失地农民普遍采取的安置方式,即失地农民在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虽然货币安置操作简单,农民心理上容易轻易接受,但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大龄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二)失地又失业问题严重,养老更无保障

据调查,在失地农民当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大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二是失地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要小,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2005年底河南省被调查的7.2万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已获得就业安置的2.65万人,仅占36.8%,其余的都是自谋出路,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失地农民因失业而引发的养老危机更加凸显,就业本无保障,养老又从何谈起?

三、我国失地农民养老的对策建议

有关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缺陷直接导致农民失地后养老问题的凸显,并且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解决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既是失地农民自身养老需求欲望的直接反映,也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构建的需要。基于农村家庭养老的可及性与可实现性,加强家

[1] [2] 

庭的赡养功能是良策。政府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性的支持,加强宣传尊老的传统美德和子女应尽的义务,倡行孝道,通过政策调整和宣传教育,增强家庭养老的社会认同感和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也应在以下方面努力,多方举措,力促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

(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化养老事业

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增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慈善意识。改变过去主要靠国家和集体投入这种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农村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体,自我养老为补充的养老资源来源的多元化格局。形成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共同发展的局面。充分利用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家庭养老的三种形式(类似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方式),来实现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及养老筹资的社会化。

(二)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卫生服务

大力发展农村卫生服务,把老年卫生服务列为农村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不断提高老年卫生保健的经济保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拓展老年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领域,加大对大病和重病导致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和老年人的帮困力度。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越无法提高,投保者越没有热情,保险基金就越不充足,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政府政策性保险制度的运行应主动放宽政策,优化政策,加大举措,积极吸引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广大农民投保,让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港湾。

(四)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

随着失地农民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失地农民养老问题在我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会突出存在。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

四、结束语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5

虚假,容易迷乱在网络中不可自拔。网友会伪装成青少年心目中的王子、女神,使其沉迷网络,不可自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有可能导致走上歧途。

正方

能增加知识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我方认为上网的好处有许许多多,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给我们提供了交流,交友的自由化,玩游戏的成功,让我们知道了要不断的求新,赢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其一,小学生上网,有助于早期智力开发。十指与电脑的配合联动,孩子对计算机网络多种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技能和智能,而智力、技能和智能是体现人的素质的三大要素。因此,中小学生上网本身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只要引导和控制得当,确实大有好处。

其次,上网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通过网络获取广泛的新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各种知识的整合,因此,素质教育战略很难完善,在许多领域,缺少复合型新人文学者,直接影响各行业的发展。因此,从小培养我们对多种知识的复合,不仅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而且对21世纪的人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上网人口比例提高,有助于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而这个进程,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上网发e—mail,使我们从小树立电子信函、电子商务、电子写作的意识,可节省大量木浆纸,提高环保水平;作为祖国的未来的我们,能树立电子商务意识,利用电子货币的意识的提高,是全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有助于推进货币电子化进程,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学好电脑,还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造性。

其三,小学生上网可以知道很多的丰富资源和信息。网络也是一位很好的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会越来越先进,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它的出现给我们带来许多变化,人们可以用电脑运算书写精确书写。这些都是上网的好处。

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陈述辩论

正方一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小学生。小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爷爷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吗?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可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哦!另外,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这将会促使我们更积极地去学习英语,这难道不好吗?

3.现实性。每所中小学建立电脑教室,普及网络知识,推动小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是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我们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已成为势在必行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王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多多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班级的网站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如果上网不好,为什么要建这些网站呢?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相信,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小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我们将会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会获得回报。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网络带给人类的好处可谓数不胜数,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电脑脱离信息时代的人。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曾幻想要足不出户,就晓天下事,如今信息高速已将此幻想变为了现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难道还能只读圣贤书,而不闻天下事吗?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6

祖辈和父母协调沟通,统一思想认识。

隔代教育与父母的亲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两代家长的共同努力。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比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常会出现一两道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我”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此时,如果父母提醒老人,无论多么小的孩子,要学会在与别人分享中获得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

又如,祖父母更容易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事情,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劳而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应当尽早培养,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尤其学会自觉为别人服务,对于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务必不要出面干涉,应努力维护孩子父母的权威,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唯我独尊,懂得尊重父母。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

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据报载,辽宁省有一所“隔代家长学校”,先后有800多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这里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愿意到这里“上学”的老年学员越来越多。

对于“隔代家长”来说,无论有无机会专门学习,确实更应该自觉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比如,如何让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和督促学习文化课。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法制观念,切实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

接受终身学习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努力学习和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老年人要当好“隔代家长”,就必须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

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

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做儿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给他们增加负担,养孩子是自己的责任,不是老人的责任。

父母要启发孩子照顾祖辈,

培养孩子责任意识。

有一位爸爸,他的妻子身体不好,而他自己又要到外地去上任。临走前,他告诉儿子:“我要到外地去工作,一年都不会回来,照顾妈妈的任务我就拜托给你了。请你每天晚上关好门,关好窗,关好煤气罐再睡觉。”儿子满口答应了。一年后,当这位爸爸回来后,妻子告诉他,自从他走后,孩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儿子对我可关心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把孩子交给老人,让老人关心照管孩子,倒不如将老人交给孩子,让孩子关心照顾老人。把关心和被关心颠倒了一下,关系就会变化,一旦孩子找到了一个他关心的对象,他的责任意识就会增强。

分类指导隔代家庭教育

加强对隔代家庭教育的分类指导是推动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指导对象上既需要加强对祖辈家长的分类指导,也需要加强对父母育儿责任心的指导。

在指导内容上一是要解决好家庭教育中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各自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处理好教育子女过程中父辈与祖辈如何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四是祖辈教养经验中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等问题。

在指导形式上要摸索适合对祖辈家长这类对象和适应进行隔代教育指导这类内容的指导形式,努力创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同指导模式。

1办“祖辈学堂”给祖辈家长“充电”。

隔代家庭教育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关键的还是加大在祖辈家长中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办“祖辈学堂”,可以效仿“家长学校”模式和方法,办“祖辈学堂”,因为他们更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祖辈在担当家庭教育的角色中,要实现几个转型:单纯学校教育向同步合力教育型转变、生活保育型向教育照顾型转变、狭隘名誉型向成才报国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娇惯型向培育型转变等。

2在社区中设立隔代教育咨询站。

充分发挥兼职研究员和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深入社区,采取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咨询活动,逐步形成社区与学校联动,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7

关键词:公益慈善居家养老模式分析

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第五次全国人口大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10.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大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欠佳、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空巢”家庭比例过高等都是严重单独社会问题。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都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亿;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1亿。巨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我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论是老人及老人家庭还是我国政府,都应深刻认视老年人口日益增多所带来的空前巨大的养老压力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与欧美等一些福利国家不同的是,我国面对的是“未富先老”这样一个局势。是在十二五期间,这一问题仍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我国GDp已经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因人口众多,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不能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适应。

因此,民政部今年提出要在全国推广“社区居家养老”计划以分担传统家庭养老以及机构养老面临的压力。

二、居家养老模式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上的,以国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穆光宗、姚远,2000)。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宁波、大连、厦门等已经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和社区建设的加强对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0003个,比上年增加130个,其中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74个,不提供住宿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9329个;居委会社区服务站5.3万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11.2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8.9万个。虽然社区服务的数量逐年在稳步增加,但是居家养老依然存在着服务提供主题较为单一、养老服务种类较少和层次较低、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沟通、老年人作为需求方参与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公益慈善在社会保障方面意义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为后起词,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缩写。“慈善”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本文提及的“公益慈善”主要是指目前一些不把利益最大化当做首要目标的社会公益组织或团体在居家养老方面的意义。在笔者看来,其意义有三:

(一)能够减轻其他养老组织的负担

1、对家庭而言,公益组织对老人的关怀能够减轻其家庭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养老负担,尤其是对于目前越发凸显的越来越多的小家庭来说,公益慈善组织的介入,既减轻了家庭养老支出的成本,又缓解了家庭的精神压力;

2、对社会而言,社会公益组织在吸引广大志愿者投身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很好得倡导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促进公益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慢慢在公益慈善组织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还逐步形成了养老服务方面的社会支持链条;

3、对国家来说,公益慈善组织筹款方式多样,来源广泛,这些组织将筹到的善款投放在养老服务领域,大大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还会因公益组织工作方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激发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可类比的例子有免费午餐成功促成国家每年拨发160亿元解决2600万乡村儿童的午餐问题。

(二)是推动居家养老的有效途径

前文已经提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不能与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相适应,我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政府能够用于养老方面的财政支出远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因此,就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同时,反观西欧国家的一些发展经验,完全由国家承担的养老模式也有很多弊端,很多政府最后不堪重负不得不转变养老模式。公益慈善组织参与居家养老,除了前文提及的在财政上减轻国家压力外,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迎合了多元发展的需要,不会造成西欧国家那种缺陷,也为老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还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比如招募具有文艺基础的志愿者走进喜爱戏剧的老人家中开展服务。

(三)促进社会养老体制的完善

目前的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两种模式,但是近年来,“空巢”家庭在城市显得格外突出,即便是农村,因为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传统家庭日益减少,几代同堂已极为罕见。因此,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弱是不争的事实。

而依托国家补贴、社会赞助、亲人出资或自筹,从而建立专门的养老机构的机构养老模式随着发展,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如养老机构质量偏低,不能满足当前的老人需要;中华传统的孝道价值观让很多老人无法接受机构养老的观念;很多老人在养老机构中出现忧虑、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等等。

由此可见,传统的养老模式都不能很好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相对比之下,公益慈善组织介入的居家养老模式,使得居家养老焕发出更多的朝气和活力,因其形式的多样性和对老人爱好的贴近性赢得了众多老人的一致认可。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养老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注释:

[1]民政部的《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详见省略/gzdt/2010-06/10/content_1624699.htm

参考文献:

[1]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2]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老年社会工作[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8

昨天,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开考,我省共有100951人参加本次考试,比去年增加了6245人,全省共设考区22个,考点43个,考场3227个。本次考试号称为“史上最严”,江苏部分考点连手表也不让带进考场。此外,针对往年考场内外利用高科技作弊手段传送、抄袭答案的现象,今年在部分科目中试行“一题多卷”的考试方式,同一科目、多种试卷,卷面格式不固定、不统一,使得侥幸作弊的考生即使收到答案也无所适从。

(选自2012年1月8日《扬子晚报》)

二、解读角度

此材料可从考生、考点(组织者)、高科技应用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1.考试者角度

硕士研究生无疑是比本科生知识层次更高的一种身份。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上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但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更要有“学得精、学得好”的追求。这个“学得好”就体现在文凭上。因此,材料中说江苏今年考研人数较去年增加6245人,这本身就说明不少年轻人身上具有可贵的求知欲与上进心。因此,我们可从正面肯定的角度提出观点:(1)求知欲与上进心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使命。(2)知识无穷尽,人生在世,要学会不断超越自我。

当然,上述角度只是从表面上对材料作了分析,我们可以再深入思考考研人数增长的原因:就业竞争压力大,不少本科生毕业后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希望通过读研来提高就业身价;有些毕业生工作后觉得不如意,希望通过考研达到跳槽换岗的目的;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想干普通的工作,特别是技术活、体力活,希望通过考研能继续待在大学的象牙塔里,重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梦……扣住这些原因去思考,我们可得出以下观点:(1)针对嫌工作辛苦不如意而考研者,我们可提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必要挤考研独木桥”的观点。(2)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想也不敢踏入社会的思想状况,我们可提出“万般皆上品,未必读书高”的观点,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针对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考生希望通过考研来找到满意工作,而不是真正对研究感兴趣的现象,我们可提出观点:学历不代表能力,实践出真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机遇偏爱有能力的人等观点。

2.组织者角度

这是材料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角度。这次考研,组织者可谓费尽心思,江苏部分考点连手表也不让带进考场;在部分科目中试行“一题多卷”的考试方式,同一科目、多种试卷,卷面格式不固定、不统一,使得侥幸作弊的考生即使收到答案也无所适从。因此,这次考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考试。组织者这样费尽心机,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为广大考生创设公平竞争的环境,使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由此我们可提出观点:(1)为国选才,不厌其烦。(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微杜渐,纯净考风。(3)只有从严治考,才能使投机取巧者无立足之地等。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尽管组织者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有的考点连手表都不让带进考场,这样可防止个别考生通过仿手表状的作弊工具进行作弊,但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这招有因噎废食之嫌,有可能给习惯看手表计时的诚实考生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影响正常发挥。由此,我们可得出观点:杜绝作弊也要顾及人性化,不能一刀切。

组织者是尽心尽职了,但透过这一现象,我们还可发现问题的本质,为何今年的防范措施比以前更严?这只能说明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中考生的作弊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到底怎么了?由此我们可得出观点:考场作弊折射德育“学用断裂”,我们要重塑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3.高科技角度

从材料中可知组织者安排“一题多卷”的目的,是针对“往年考场内外利用高科技作弊手段传送、抄袭答案的现象”的,此举虽有点无奈,却也反映了科技进步给考试组织工作带来的难度与挑战,这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我们联想到科技发展史上核能的开发利用给紧缺的能源危机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可核武器的研发制造又始终是笼罩在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头上的阴云。由此,我们可得出观点:(1)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于正道则利好,用于邪道则滋生罪恶。(2)看问题应看主流,权衡利弊,虽然高科技可能被用上歪道,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去发展它,关键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素养。

三、佳作阅读

频见考研作弊折射德育“学用断裂”

梁江涛

近日媒体曝光吉林四平考研舞弊事件。四平市公安介入调查,17日在长春市抓到了两名售卖考试作弊工具的犯罪嫌疑人。据悉,目前四平地区所有研究生试卷暂时封存,教育部组织调查舞弊事件。(1月18日新华网)

在国家各类考试中,作弊之风越来越猖獗,尽管打击力度不减,但花样翻新的高科技作弊手段仍出现在考研考场内外。考研首日,湖北就有169人因作弊被查处。而吉林省四平市发生考研作弊事件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极大轰动。网民们纷纷质疑:考研作弊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有关部门到底该如何处理作弊事件、惩办违法违规者?从松原高考舞弊事件到四平考研作弊事件,考试作弊背后的利益链条怎么就斩不断?长春警方抓获两名售卖“作弊器”嫌疑人,说明打击作弊,公安等相关部门已付诸行动,值得期待。但事后的打击远远不够,仍需要从源头上切断考研作弊的“利益链条”,尤其是以零容忍态度对作弊考生予以惩处,以儆效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边是考生为考研的思想政治考题作了充分的准备,参加各种学习、辅导和培训,还利用网络等媒体了解最新的时事话题,一边却是疯狂的作弊,甚至连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了。实际上几乎每次考研的政治思想试卷中,都有考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以及道德的作用等题目,今年还考了雷锋和郭明义的精神事迹。网上给出的政治真题答案要点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改变社会风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教育较多的群体,应该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力军,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那么,在现实语境中,某些考生何以对社会道德方面的理论滚瓜烂熟,熟稔于心,对缺德的作弊却趋之若鹜?而人们对如此的“学用断裂”和“人格分裂”似乎也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这与《三字经》在现实中遭遇到的尴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虽然作弊者只是少数人,但这折射出教育者责任的缺失。

联想到此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等专家批判“成功秘诀说”“教师走穴风”,成就社会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态,可谓切中时弊。大学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德行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以至于大学生总希望找秘诀、走捷径,这是考研中出现思想政治“学用断裂”的一大原因。而“我爸是李刚”等社会不端与潜规则,在升学、就业和升职中饕餮“权贵盛宴”等对大学精神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侵蚀则是“考研双面人”产生的社会土壤。对此,教育者应认真反思并积极应对。

(选自2011年1月19日荆楚网)

四、新闻链接

1.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湖北省推出十二大措施严防作弊,严厉打击各类违纪作弊行为。其中包括:考场核对单使用双照片、考生一律刷二代身份证进入考点、须接受金属探测器检查、不得携带计时工具进入考场、使用统一配发的考试文具等。各高校不得举办任何考研辅导活动,也不得将教学设施租借给校外单位如中介、培训机构等举办考研培训活动。考前一周,各高校、各考点同时采取行动,清除各类作弊广告。

据悉,2011年湖北省共查处考研违规考生559人,其中违纪199人、作弊360人(其中使用或携带通讯设备210人)。

(据2011年12月31日《楚天都市报》)

2.“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想到我的学生们会用作弊这种手段来欺骗我,欺骗你们自己、你们的学业。作弊对我来说从来都是一种耻辱,尤其当我来到异国成为一名教师时。我宁愿我的学生从我的课上只学到诚实。所以,凭我的心,我请求我的学生再也不要作弊,再也不要欺骗。”当24岁的外籍教师R面向我们76位中国大学生跪下她的左腿时,整个课堂一片寂静。R曾在美国获政治学学士和商业金融管理的硕士学位,在美国,她是一个有着丰厚收入的银行职员,而她却选择了“英语学会”,站在m大学的讲台上,迎接新的挑战。然而,这一次,她失望了……

(选自“海宁论坛”《呼唤人性善的一面》)

3.本想效仿高校,让学生们亲身体会一把“诚信”,武昌一所初中的陈校长欲在期末考试时隆重推出“诚信考场”。然而,质本高洁的“诚信考场”一推出就不受待见,遭到了家长和部分教师的反对,在众多声讨中,还在萌芽状态的“诚信考场”不幸“夭折”。

(选自2009年1月14日《楚天金报》)

4.又到学期末,沪上高校迎来“考试月”。昨天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一个考场十分特殊,监考老师分发完试卷后就离开了4m41考场,一个半小时后才回来收考卷。原来,这是今年立信推出的9个“无人监考考场”之一。4m41考场的学生来自09级税务2班,他们今年的“财务筹划”期末考试就在“无人监考考场”完成。立信教务处负责老师介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科和学生情况批复并作考试安排。今年,学校根据报名情况安排了9场无人监考期末考试,将来还将不断推广。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9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教育质量

进入2l世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依赖干知识和人力素质,而知识的获取和人力素质的持续提高,则有赖于提供充分的教育机会。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我国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仅依靠单纯的正规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要,于是,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高等教育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如何认清形势,找出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质量严重下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是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成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建设人才,有效缓解了由于“”而导致的人才断层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突出矛盾,并且成人高等教育以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才的对口实用且质量比较可靠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成人高等教育恢复之初,学员通过学习,文化层次和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但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质量从整体看明显下降。应该说导致质量滑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存在下列不足所致:一是重规模、轻管理。某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味强调规模的扩大,学员数量的扩张。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内部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保证。还有一些按照国家规定不能举办国民教育的系统、部门、院校,依然在系统、部门内甚至在全社会开办成人学历教育;一些省、区地方教育部门未经国家教委批准,擅自举办学历教育,颁发在本省、区内承认学历的毕业文凭,还有一些办学单位钻政策空子,利用关系,凭借不正之风搞“特批班”,无计划招生,或搞无质量保证的“联合办学”等。二是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部分院校不从大局出发,站在本位主义立场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注意培养规格和质量。自考中“教考合一”、“主考机关与院校联合办学”、“助学、命题、判卷一条龙服务”,函授、夜大、职大入学资格审查不严格,走过场,唯恐过于严格赶走了生源,断了财源。三是重过关、轻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学员身上,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局限,部分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者指导思想不明确,急功近利,成人高考、期末考试、自学考试舞弊现象愈演愈烈,替考者有之,抄袭、传卷者有之,甚至极少数学生干脆就抱着“两瓶酒、两条烟、不用学习也过关”的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加之部分院校和管理部门措施不力,管理不严,使这些考生有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如果任由目前存在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危机演变成整个成教事业的危机。撇开其他因素不说,造成这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作弊现象的普遍存在。

成人高等教育从施教方式到学员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同全日制教育很大的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学员的身份比较复杂,他们不可能象全日制的大学生那样全天候地在普通高校课堂里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面授或辅导,其余全靠自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师多为办学单位临时聘请,难以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同学保持经常的联系,给学生解惑答疑;非全日制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时问往往较少,教师讲授辅导的内容也只能仅仅是课程的重点,学生获得的知识无法象全日制学生那样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成人高等教育主要靠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等等。因此,要达到成人高等教育的目的,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来督促学生的学习,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确保其教育质量。考试是迄今为止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功利主义思潮盛行,有关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管理措施不力或不到位,导致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作弊泛滥成灾,作弊手段越来越高明,方式方法越来越多,作弊范围越来越大,作弊人数越来越多,几乎到了无考不作弊,无人不作弊的地步。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先要保证考试的真实性和严肃性,这就得从严治考,杜绝作弊。

二、解决成人高等教育考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要真正做到从严治考,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使成人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地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统一思想,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考试管理的责任感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成人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与其在思想上、认识上达成一致。实施和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弥补全日制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不能急功近利,过分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或仅仅求得一张文凭,而不充实发展自我。增强主办者和受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教者认真教、学者认真学的合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想方设法应付考试,以求蒙混过关,为从严治考创造良好的人本基础。

(二)要实行考教分离,确保考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如果不严肃施行,或用之不当,就会失去它的应有价值。鉴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质量严重下降的危机的状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进行适度集中,加大调控的力度,特别是自考形式应适度收回一些办学单位部分科目考试的命题权,主干课程实行全省甚至全国统考,杜绝一些不负责任的办学单位有意降低考试难度,让学生轻松过关,最终导致毕业生质量不合格。坚决实行考教分离,考试管理部门对考试命题、考试组织实施进行集中管理,建立质量检测系统和成人教育试题库,以保证难度、信度和效度的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如试卷泄密、命题教师考前辅导点题)的负面影响。

(三)要精心组织实施考试,加强监考人员的管理

为防止办学单位与考生共同作弊,监考人员从非成人教育机构的中挑选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且认真负责的教师来担任,其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借鉴、仿照全国普通高考的模式,一个考室的监考老师经常变换,以防止考生与监考老师长时间接触而认识,导致监考老师放松纪律要求甚至协同考生作弊。

(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防止考试作弊的能力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考生考试作弊提供了物质技术的支持。如考生利用摄像手机能在几秒钟内将试题外传,考场外的同伙利用电脑与手机对接,获得所需要的试题信息,场外同伙通过手机——语音或短信的形式将答案发送给考生,考生利用无线耳麦接收语音答案,查看短信获取文字答案,这种作弊手段隐蔽性强,很难被发觉。为防止和对付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屏蔽器,使通讯信号屏蔽,使一切电子通信工具暂时失灵;使用专门对付手机作弊的“电子狗”,就可以轻松地侦察出谁在考场使用手机作弊。使用电子监控录象设备,能够很容易地提取考生偷看、夹带、换卷、传递纸条等作弊的证据,既可以实事求是地对作弊考生进行适当的处分,又能对考生的作弊动机形成威慑,使之不敢轻举妄动,放肆作弊。

(五)要严肃考试纪律,加大对作弊行为的处分力度

考生考试作弊,其目的是为了在不用功的前提下使考试及格过关。如果考试作弊被抓,免受处罚或处罚不重,就会大大的降低作弊的风险,减少作弊的成本,这就无异于鼓励考生考试作弊。要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严肃考试纪律,对考试作弊者要严惩不贷,使作弊者为作弊被抓付出沉重代价,得不偿失。因此,一定要严格执行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关于惩处考试作弊的“十八号令”,对作弊考生视其作弊的严重程度,给予考试成绩记零分不予正常补考,或取消当次考试的资格,或开除学籍;同时,净化考场外的环境,防止内外配合作弊。对协同考生作弊相关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对放任考生作弊、或为考生作弊提供条件的成人高等教育主办单位也给予严厉处罚,或取消考点资格,或暂停招生资格及至吊销办学执照、永久取消办学资格,并同时给予经济处罚。这样,使各个方面都不愿意也不敢以高成本、高代价来作弊。

(六)要以人为本,优化社会诚信教育

社区养老的利弊篇10

学生考试作弊由来已久,反作弊研究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就到目前的研究来看,只重横向研究,忽略纵向研究;只重个体研究,忽略群体研究;只重对被教育者的研究,忽略了对教育者的研究。

1从纵向看,学生作弊有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

以往许多的研究,横向地把作弊对象分为差生、中等生、优生,分门别类采取教育防治措施,但忽略了近年来学生作弊现象的纵向发展趋势。若从纵向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弊对象已由以往的大学生、中专生向高中生、初中生漫延,而且作弊也开始在小学生中泛滥。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第一次单元考试中就发现有不少初一新生敢偷看、传抄,这应该就是已在小学养成然后带入中学的恶习,据笔者到小学了解,小学考试作弊者也不乏其人。可以说到初中阶段,部分学生作弊已是积习难改,对其进行反作弊教育已是亡羊补牢。我们姑且把学生作弊现象发展的这一特点称之为“低龄化”。学生作弊现象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化”。这体现在近年来,大到升学考试、毕业考试,小到单元考试乃至平时默写、听写也常有学生作弊,而往常考试作弊较多出现在一些“关系到个人前途”的重大考试。另外,考试作弊面扩大,好、中、差的学生均有,作弊的人次大大增加。从这两个特点来看,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应该从早抓起,从小抓起,即从小学低年级一入学抓起,从平时小测乃至作业抓起。

2从群体方面看,学生缺乏羞耻善恶观念造成效仿作弊

如今,作弊的学生不只是个别人,学生作弊由个别行为发展成了群体行为。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过作弊行为,严重的全班都有。因此,我们到现在仍然因种种原因讳言学生作弊泛滥成群众行为,不注意从群体方面进行研究,对症下药,往往会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那么,作弊是怎样由个别行为发展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群体行为的呢?除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之外,学生缺乏强烈的羞耻善恶观念,缺乏强大的诚实正直道德力量是产生这一发展的重要原因。当个别学生作弊时,有很多同学知道,但由于上述原因不能对作弊的同学给予提醒、警告或揭发,使没有被老师抓到的学生心存侥幸,经常作弊,久而久之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了,慢慢地由对作弊的厌恶到麻木,而别人作弊成功后获得的高分诱使他们也去效仿,进行从“小打小闹”的偷看到开始作弊。这样,被其视为小毛病的作弊行为经常性的发生,使其对作弊原有的警惕性、耻辱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作弊成功得到高分的喜悦,最终导致竞相效仿,作弊漫延。若此时,学校严肃考试纪律,处分的也只是少数几个,虽然也教育了其他学生,但这往往仅短期有效。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意思是说,依靠刑政只能使百姓不做坏事却没有羞耻之心,依靠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有知耻心而自觉走上正道。若只重纪律处罚,只要监考人员稍有放松,学生便有机可乘,仍然会作弊。所以要处罚、教育两者并重,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树立“作弊可耻”的观念,并且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有错就改,大胆警告、揭发作弊者,同学间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使作弊者成为众矢之的,难逃老师的处罚和同学的谴责。

3教育者的松懈、放任是造成学生作弊泛滥主要的客观原因

人们在探究学生作弊的原因时,常常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家庭社会、教育体制等方面,而教育者的影响却被忽略了,成了“灯下黑”。其实教育者对学生考试作弊缺乏深刻认识,对学生作弊放任不管甚至纵容都会导致作弊现象很大程度的扩散。教育者对作弊者的放松表现有以下几点:

3.1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松散。他们之所以这样,或是错误地认为这是随和、平易近人,或以此拉拢学生,换取学生对其的好感,或出于对考试的逆反心理。

3.2学校或教师对重大考试的考风考纪抓得较严,但对平时测验的作弊现象没有或很少作出处理;对夹带、传抄的给予处罚,对扭头偷看、打暗号的大多没有有效地制止和合理的处罚,导致多人采用后种方式作弊,积少成大,养成恶习。

3.3有些科任老师认为处理作弊学生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只是埋怨学生考风不好,却不教育,使对学生的考试教育时紧时松,因此有学生就视监考老师是谁来确定是否作弊。

3.4少数学校和教师出于自身的经济私益或其他利益的驱使,对学生作弊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不管甚至纵容、帮助学生作弊,以期取得“好成绩”,这在升学考试中屡有发生。另外,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重大考试中的作弊者采取包庇或内部处理。这些行为使得投机取巧的学生更为放肆,严重败坏了考风考纪,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且影响了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