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25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1

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思路讨论

一、食品冷链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不再像以往一样,吃市场上所有的,吃当地所有的,现在的人们对异地的,反季节的食品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食品品质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因为一些容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弄坏货物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

二、中国食品冷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的食品冷链发展中,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虽然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运输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物流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食品冷链工业仍然还留有巨大的发掘空间。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据统计,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这也就严重影响了食物品质,阻碍了中国食品产业及食品产业安全的发展。

其次,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食品冷链产业的发展思路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势在必行,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促进冷链的发展于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1.政府制定法规政策,支持促使食品冷链物流健康发展

在我国地域分割与行业分割已经严重阻碍了物流业的健康成长,服务商若要提供全国范围的物流服务,就必须取得按省份的和运输方式的多个运营许可证。这种做法极大地制约了物流业的整合与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消除政策壁垒,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易腐食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

同时与行业及相关企业联合,制定冷链物流标准。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发国家的相关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行业标准,是各冷链企业在运作中有据可依,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保障中国的食品安全。

再者,以政府为主,整合冷链上下游企业。协调规划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与下游企业的配合,使资源得到整合,整体规划冷链的资源。

2.加大投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要迅速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水平,必须大规模使用先进技术改进和更新现有的冷藏设备。努力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冷藏装备。发达国家在大规模使用冷藏集装箱的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如美国、日本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和欧洲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都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也应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

3.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其中,强化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之路。

四、小结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2

关键字:冷链物流;物流服务系统;优化;协同;对策

中图分类号:文献表示: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80-02

随着我国商品流通形态的改变,大型连锁业和连锁经销体系的建立,专业化分工细化和低温食品逐渐普及。低温食品的易腐,易变质,储存时间短,环境要求高等特点加聚了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冷链物流服务系统的服务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冷链食品的安全,食品的成本。因此研究冷链物流服务系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对广大零售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一)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状况

随着低温食品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激烈竞争,我国冷链物流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其中以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的需求发展最快。数据显示,我国肉制品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乳制品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水产品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不仅在需求数量上有大的提高,而且要求食品新鲜、配送及时迅速,需求表现为多品种少数量特点,家庭冷藏设备的普及进一步刺激低温食品的增长。在低温食品的量,质上的需求都增加的条件,必然促使冷链物流的外包。首先冷链物流对物流的基础设施,技术,操作的要求都很高,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其次上述一系列的要求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不是企业的明智之举。因此冷链物流外包是将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为冷链物流提供者以巨大的市场机会。

(二)我国冷链物流市场供给状况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起步,近几年来,冷链物流企业也开始发展,出现了冷链物流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冷链物流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国内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仍然不多。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也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的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整个冷藏供应链进行温度控制,而绝大多数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的冷藏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藏物流服务。尽管如此,国家较重视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从整体上看,冷链物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很不是很完备,难以满足现代市场对冷链物流的=服务的需求。因此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潜在供给不足。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冷冻物流发展较晚,其资金技术要求高设立较高的进入门槛,在短期内难以较快发展。

二、冷链物流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不足,技术落后

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第一个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第二个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尽管国家在近几年比较重视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我国地域大,范围光,短期内难以满足冷链物流发展对基础设施和战备的要求,因此这也限制了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现有设备水平和条件下,先进的低温技术等难以应用,因此难以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益。

(二)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界人士重视并正在建设自己的冷链,但完善的冷链物流系统尚未形成,更多的是局部的冷链物流。供应链的某些环节往往达不到要求,引发类似“木桶效应”的结果,大量的冷链运作因某环节而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

(三)冷链物流缺乏上下游的整合规划

由于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任,我国企业大多奉行单打独斗的原则,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冷链节点企业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和整体发展规划,行动不能协调一致,这直接导致运营效果不佳,供应链整体绩效较低。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和销售策略定位不清晰,导致毛利偏低,耗难于控制;没有整合生鲜食品的产业链;企业无法有效整合生鲜经营背后的各种资源;随着规模扩大,整体经营成本难以得到控制,“规模反而不经济”。同时企业也未能解决生鲜商品结构日趋严重的同构化和产品更新问题。

(四)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程度不高,难以规范物流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但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却严重滞后,不同企业或部门之间技术、设备、信息标准不统一,尤其在包装、运输、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物流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三、冷链物流服务系统的优化对策

(一)先进管理理念规划食品冷链物流

食品冷链是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全程低温控制系统工程,仅仅由一个企业或几家公司是很难实现的。食品的易腐特点也要求必须整合食品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统筹规划,协调管理。运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管理我国的食品冷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RFiD(无线射频技术)等,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供应链各成员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关系,切实提高企业及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竞争力。

首先缩短供应链的结构,向扁平化发展,尽可能减短供应链的长度,减少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提高供应链的反应灵敏度。充分利用全国各地规划修建的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内建立一级低温配送中心、二级低温配送中心,进而构建一个快速而完整的冷链网络。

其次,构建食品冷链的物流信息平台,包括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内容。为冷链各节点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减少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增强节点的配货和集货水准,提高食品冷链的效率。

最后,加强食品冷链的管理意识,不断引进先进冷链技术或研发冷链装备,切实提高我国食品冷链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二)加强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冷链食品质量标准的建设

除需要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还要加强冷链物流的软件建设,即加强食品冷链标准和冷链食品标准的建设工作。现在,我国除缺乏完整的冷链物流外,与食品冷链相关的标准也较为欠缺。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门标准制约,在监管上也存在无法可依的局面。只有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对冷链实施过程监督和控制,才能实现食品质量的保障。因此,需要把食品冷链标准纳入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当中,由相关部门严格管理,引导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良性发展。

(三)冷链物流服务系统核心层的优化对策

1.冷链物流各主体企业的协同

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指的是在食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各主体企业为保证食品始终处于维持其品质所必需的可控温度环境下,通过相互协作及信息和资源共享,来实现食品冷链各物流环节的无缝衔接,以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物流效率,降低食品物流成本。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各环节的企业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缺乏协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导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系统效率低,成本高,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品质及安全的要求。

首先,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主体协同,包括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主体指食品原材料供应商、食品加工制造商、食品批发零售商、食品物流商等在内的食品冷链物流系统成员。横向协同是指不同食品冷链物流系统相同类型主体之间的协同。处于不同食品冷链中的食品原材料供应商通过横向协同可达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也有利于提高双方所在食品冷链的竞争力。纵向协同指指食品原材料供应商、食品加工制造商、食品物流商、食品批发零售商等处于同一食品冷链中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合作。这种协调与合作能保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的整个物流过程中,食品始终处于维持其品质所需的可控温度环境下。

其次,食品冷链物流系统设施设备协同,包括运输设备协同和仓储设施协同。冷链物流活动中使用的运输设备主要有冷藏汽车、铁路冷藏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冷藏飞机等。为确保食品安全,运输设备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无毒,无害,无异味,无污染并符合相关食品卫生要求。运输设备厢体应配备温度自动记录装置,以记录厢体内温度。应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发现设备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进行维修。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中的仓储设施设备主要包括冷库及冷库中的附属设备,如货架、叉车、托盘等。冷库应具有冷藏等基本功能,还要能够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对各冷藏库房、封闭式月台及压缩机房的制冷设备进行自动控制。此外,要定期对冷库设备和机器等进行检查、维护,发现异常要及时修理。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冷库、作业工具、周围环境等进行清洁、消毒,使之达到相关食品卫生要求。因此,采用协同方式不仅能充分利用资源,而且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冷链物流服务质量。

最后,冷链物流系统信息协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能更为快速、准与信息结构的应用,不仅使企业内部,而且使整个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中的信息都可以共享。业务数据不仅对顾客和供应商是透明的,而且对顾客的顾客和供应商的供应商也都是透明的。实际上,只要各个企业加强协同,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主体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

2.冷链物流服务系统质量控制

冷链物流商品中速食类商品占冷链物流总品项的70%以上,冷链食品安全防护贯穿于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从对供应商收货过程开始,在冷库进行分拣配货作业,配送途中车辆的温度监控,最终入库(上架)并交付给最终客户,商品有效期、温度、湿度、鲜度控制,装运器具的清洁卫生,配送人员的健康状况,都是冷链物流商品安全管理的涉及内容。

冷链物流商品质量取决于下列因素:“3p”理论,即原料、速冻前处理和速冻加工、包装,决定了速冻产品的早期质量;“3t原则”,即时间、温度、产品耐藏性,决定了速冻产品的最终质量。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控制应建立在各个环节的过程中。

根据所控制危害的风险与严重性,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从而确定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冷链物流中流通的食品易腐,应当在冷冻工艺、防止细菌污染和繁殖方面有严格的控制。如水产品从开始就要进行预冷。

运输过程中,一辆冷藏车中存放的食品是不同种类的,那每个存储区的温度也是不相同的,同时还要避免不同类食品间的交叉感染。加工、存储、装卸过程中的操作温度同样需要控制。

物流作业环节中的作业时间、货物损失、货物遗失、数据错误的关键控制点有货物配送流程、订单处理、验货、搬运、装车、分拣、信息系统、员工。

参考文献

[1]兰洪杰.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协同对象与过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

[2]陈娜.冷链物流外包中的质量博弈分析[J].商品储运和养护.2008,(3).

[3]王颖星,赵向阁.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探析[J].商品储运和养护.2008,(7).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时间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12-03

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这引起社会各界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应对危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而粮食应急物流和供应链作为应对危机的必要活动与环节之一,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对象。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提高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物质支撑。我们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认真审视并努力建立粮食应急供应链,为应对突发危机、保障国家安全肩负更多的责任。

粮食应急供应链是指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粮食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粮食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粮食物资的安全、充足供应为最终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操作原则,由应急物资、设施设备、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专业人员、理论技术、政策法规等有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特种供应链。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指在动态环境和运作过程中,持续响应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满足粮食应急供应链上急剧变化的需求能力。其实质是建立一种基于网络的动态化、敏捷化、适应性的快速反应联系,以实现及时响应需求和提供充足保障。

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需求识别性。即通过采购保障服务措施,缩短所提供的服务与应急区域期望服务之间的差距,实现需求识别能力的提升。要通过一个共同环境和共同目标进行自我协调,以求在效应区域实现突发事件需求的满足。二是持续保障性。针对保障行动持续期间对全部粮食需求以实施保障,应通过分析应急保障能力来制定应急任务和效果的备选方案,应急配送和运输应尽可能不受地理条件制约或寻找新路径,并查明和缓解可能的风险。三是快速协调性。针对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显著不确定性,要有协调的能力和机制,即要依靠高度的适应能力和迅捷的反应速度,按应急保障能力模块而非按传统编制单位来组织保障力量从而使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四是综合集成性。粮食应急供应链必须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组织体系,优化业务运作流程,实现运作控制层集成、决策支持层集成和技术支撑层集成。及早了解资源消耗情况,实行任务跟踪,为应急力量的重新布局提供保障。

河南省粮食现代物流状况与应急供应链管理较为滞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社会应对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在响应能力方面反应还比较迟缓。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是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累而形成的,这种响应能力可划分为外在表现层、中间支撑层和内部核心层等三个层次。

1.外在表现层。一是及时配送能力。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向应急区域提供最需要的粮食补给,其实现依赖于对粮食物资的精确掌握、对需求的精确预测和对粮食物资的精确输送。实质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应急物流网络中全部资源可视化,精确预测保障需求,灵活调遣保障资源,使保障适时、适地、适量。二是持续保障能力。围绕充足保障目标,充分利用粮食资源,综合运用多种保障力量和保障手段,对应急区域实施全要素、全系统、全方位连续和持久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按照信息进行决策,以便及时地保证可供物资的多样性和交货费用、成本和库存最小化。

2.中间支撑层。一是综合集成能力。改变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过程以职能分工而不是以流程分工为主的组织结构,将多个子系统集合成一个系统体系,最终建设成无缝链接、高度集成的一体化保障能力。综合集成能力的提升,需要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反复循环地对供应链流程进行审视,从而去除冗余环节。二是组织管理能力。涵盖粮食应急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行政部门是统管全社会粮食的行政机关,应会同物价部门负责对市场粮情进行监测、预测,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实施粮食应急行动所需资金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工商部门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物价部门负责核定粮食成本。

3.内部核心层。一是需求识别能力。需求识别是粮食应急供应链顺畅、高效运作的驱动源,在不断变化的组织和运作环境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深入了解需求的基础信息,以充分掌握粮食需求。通过保障机制提供各种协助,并成为粮食应急物流体系中的核心,增强直接通过供应链运作所提品及服务信息的能力。二是质量保证能力。在粮食应急供应链在满足粮食物资需求过程中,确保采购对象质量和保障活动质量。保障活动质量涉及到应急供应链业务运作多方面的内容,如系统质量、人本质量和创新质量等。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需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质量控制模型,实现运作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控制。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在保证补给品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低成本运作模式,是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应急供应链体系的非正式组织内部合理设计和建立内部治理机制,调整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契约条件的复杂性,能够显著降低粮食应急供应链的交易成本。

粮食应急供应链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处置的准备、急救、安置和重建等多个阶段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省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应急供应链要素和资源整合、重组的力度,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畅通的现代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粮食应急供应链的响应时间是从应急区域提出粮食物资需求和应急指挥中心接到应急需求订单开始,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粮食需求和储运情况,向储备和生产地点的供应商提交订单,直至将粮食应急物资送到应急区域的整个时间间隔。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中,应急指挥中心是核心节点,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起着全面调度和协调作用,如图1所示。

可以将粮食应急供应链进一步分解:一是订单处理环节,它把应急区域与应急指挥中心连接起来,订单开始经过各级需求处理部门汇聚与传递到储运部门,然后进行分解直至生成粮食物资供应计划;二是采购或供应环节,通过应急物流网络把储运部门与供应商连接起来,同时储运部门通过区域内外合理布局的储备库,形成便于粮食物资运送的存储组合;三是物资配送环节,将储运部门与应急区域连接起来,从储运部门的仓库开始,通过区域内外物流网络的配送直至满足应急区域粮食物资需求的全过程。

与此相对应的粮食应急供应链响应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即订单处理周期、采购/供应周期、物资配送周期。粮食应急供应链时间响应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系统的运行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军民一体,共同参与。因此,在机构性质上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应急供应链系统可以作为粮食流通部门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二是以网络为中心。系统是由众多粮食应急物资供应商、物流企业和应急供应链节点协议组成的,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网络系统组成一个应急供应链体系;三是灵活应对。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粮食应急物资需求的预测,完善供应商档案,进行网络维护。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应急体系根据应急预案和有关政策,紧急调用各协议供应商、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施设备、专业人员,进行应急物资筹措,并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对于瞬息万变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言,粮食应急需求是无法做到精确预测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强调优化线性的应急供应链效率。在河南省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建立中,必须增加依靠快速的模式识别和反应速度所实施的具有灵敏性、适应性的物流保障,建立一个以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中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的“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体系。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是为满足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物资储存和供应的需求,应用供应链管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将部分实体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应急物资的生产企业和仓库、物流中心与应急指挥机构联为一体,构成具有统一目标、统一流程的物资储备与控制组织,以实现对不同状态、时空的粮食应急物资有效调度和统一管理。

“感知与反应”型粮食应急供应链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生鲜食品是指由种植、采摘、养殖、捕捞等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果蔬、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生鲜食品的供给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供给数量,现在人民更多的关注生鲜食品的质量安全,尤其是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同时也推动了作为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重要保障的冷链物流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缺乏组织协调性,服务水平较低,存在很多服务质量问题。由于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水平低,相应的监管措施和行业标准不到位,致使部分冷链物流企业虽然意识到了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进行改进。因此,确定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冷链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以提高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对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一套完整而全面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长期以来,在对物流服务质量研究的过程,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发了一系列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比如服务质量差距模型、SeRUQUaL模型以及LSQ模型等。尽管这些模型都很经典,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但这些模型中所涉及的评价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我们通过调查北京地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经营现状,收集整理有关冷链物流服务流程监控与质量管理文件及资料,比较冷链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造成冷链物流服务质量差异的原因,从而抽象出评价指标。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从流程描述中科学的选取指标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涉及众多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要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抽象、概括而得来,其定义要清晰、明确,同时对这些指标的评价也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因此,要想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必须要对冷链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有清晰、全面的认识。然而,全面了解和认识冷链物流的流程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对冷链物流的流程进行描述,对生鲜食品从产地采收到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冷链物流服务全过程的基本作业流程。对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做到进行细化,并试图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的作业流程,然后进行对比,探究整个流程的关键步骤。

(2)从流程优化中系统的提炼指标

物流服务质量涉及物流服务的整个流程,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建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价的原则,使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情况。

在流程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系统改造的方法,将原有流程中的非必要、非增值性的活动予以清除,比如:不必要的等待、迂回运输与对流、不必要的加工以及反复检验等,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创造提供所需产出的新流程。在优化流程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多个评价指标,但所获得的指标并不是每个都有必要纳入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因此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贡献率大的指标列入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其所涉及的作业流程中存在不同的环节,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性列于指标体系中。

另外,在分析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过程因素时,可以引入HaCCp理论方法,确定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和关键控制点,建立对应每个危害和关键控制点的监测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量化。这是开展这项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一大难点。

(3)合理安排指标,使指标体系更具有层次性

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分层指标与分类指标兼具,并且二者都要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明确。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该是在明确分类的基础上分层进行,确定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使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要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评价过程的主观性,对无法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描述,从而弥补单一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的不足,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

总之,在对作为物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进行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系统分析影响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在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的指导下,从冷链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接受者以及专家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当然,其中专家重点评价冷链物流企业应当具备服务能力,冷链物流服务提供者以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作为评价对象,而冷链物流服务接受者则会对服务结果作出最直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在选取指标的时候,除了注意相应的模型与方法的应用外,还应遵循准确性原则、内部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的原则和经济性的原则。

2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内容

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要全面地考虑要评价哪些方面的服务质量以及各项服务质量应具体考核什么内容,同时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科学的界定和评价。

关于物流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了,但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定义还存在着争议,Lalonde和Zinszer将物流服务质量定义为:满足客户需求的活动;确保客户满意的绩效测量;公司承诺的哲学。而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perreault和Russ于1974年提出的以时间、地点效用为基础的7Rs理论:货物正确率、货物完好率、准确的商品信息、送货准时率、送达准确率、时间性和价格;以及美国tenessee大学的学者们通过对大量的物流企业和使用物流服务的企业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查总结出的影响物流服务质量9个关键性指标:人员沟通质量、订单释放数量、信息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时间性。虽然这些理论得到很多学者的肯定,但它们毕竟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下建立起来,并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况且他们都只是从单一角度去评价物流服务质量,如7Rs理论是基于物流企业视角评价物流服务质量,而后者则是基于客户角度评价物流服务质量。

本文中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众所周知,生鲜食品本身具有一些特性,如易腐性、季节性、地域性等,这些特点都会对最终物流服务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Verbic教授也曾指出生鲜食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探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从综合角度出发,关注物流服务结果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特性。因此,在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物流企业应当具备的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二是关于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的评价指标,三是关于物流对象本身质量的评价指标。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所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对影响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然后构造一个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的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的初步构想如图1所示:

3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建立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外,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构造关系矩阵、确定指标权重,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些指标中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并且这些指标由上到下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以前人们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或者将两者相结合等方法对物流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但这些评价方法都没有考虑到方案层的各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这一问题,而忽略这一问题有可能会使我们所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因此,在建立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运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外,也要考虑综合运用其他分析方法,如网络分析法等。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准则层的各项准则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层的支配,准则层中的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或模糊层次分析法获得;其次,方案层的各项指标不仅要受准则层的支配,而且要充分考虑方案层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构造方案层内部的网络结构,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要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方法,既能满足对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需要,又简单、方便使用、便于掌握。这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探索。

4结束语

要以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接合的原则为指导,建立涉及物流企业应当具备的服务能力、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和物流对象本身质量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HaCCp原理方法,准确、全面、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等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对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期揭示冷链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模式与生鲜食品物流服务质量的内在关系,初步形成冷链物流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以指导冷链物流企业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质量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励建荣.生鲜食品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0(3):1-9.

[2]徐建,刘俊强,方小昌.物流企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6(1):48-51.

[3]许良,俞明南,汪克夷.连锁物流服务质量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7):120-126.

[4]许原.国内外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研究评述[J].物流科技,2010(8):73-74.

[5]miroslavVerbic.Discussingtheparametersofpreservationofperishablegoodsinacoldlogisticchainmodel[J].appliedeconomics,2006(38):137-147.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5

冷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低温和冷冻生产加工。食品冷链所涉及的食品大致包括肉禽类、鱼类、蛋类、果蔬类、速冻食品、奶制品等。这些食品在初始集中后大部分都需要一个或几个加工处理的过程。例如肉禽类,经过集中宰杀后,需要冷却加工和冻结加工两个过程。而速冻食品只经过一个将成品或半成品快速冻结的过程就可以了。二是低温和冷冻储藏。这个环节包括食品的冷却储藏和冻结储藏两种。速冻食品经过冻结储藏,水果蔬菜经过低温气调储藏才能在以后的运输过程中保持保鲜状态。此环节中主要涉及到各类冷藏库、冷藏柜、冻结柜、家用冰箱等。三是冷藏运输。这一环节包括食品的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低温保持和冻结状态的运输。如今涉及的低温运输工具主要有铁路冷藏车、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食品在运输过程中,低温波动是引起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运输工具的性能及操作在运输过程中极其重要。四是低温和冷冻销售。食品进入批发和零售环节后,需要继续保持低温或冻结的状态。这一环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食品很容易出现品质下降。所以选购食品时一定要选择具有较高品质冷冻冷藏设备的商家。

经过以上这些环节,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冷链,只有经过消费者的终端处理,食品最后出现在餐桌上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整个过程。

四种主要食品冷链

目前冷链所适用食品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

果蔬食品冷链。我国是农业大国,果蔬产业在国内已成为仅次于粮食,生产总值占第二、三位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有数据显示,我国果品种植面积已占世界果品种植面积的18%,果品年产量占世界果品总产量的13%,蔬菜种植面积占世界蔬菜种植面积的35%,蔬菜年产量占世界蔬菜总产量的40%。

但是,由于我国果蔬产业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果蔬采收和流通设施落后,果蔬优质率低,因此造成果蔬采后腐损严重,物流成本高。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200万吨,蔬菜腐损1.3亿吨,按每公斤一元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我国果蔬出口也因质量问题出口价格普遍低于进口价格。

由此可见,为了尽快实现我国从世界果蔬生产大国向世界果蔬产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必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先进设施为流通手段,把优势产区的优势果蔬产品通过保鲜和深加工,用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的现代物流方式进入国内外市场,以质量、价格优势塑造国际化品牌。

因我国水果产地采后处理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分选、分级、预冷、冷藏运输和保鲜等采后水果的处理问题均未得到有效解决,水果在采后流通过程中损失情况严重。此外,冷链肯定是未来果品流通行业的大方向,目前很多果品经销企业已经正在兴建大型冷库。冷链除了能够降低损耗之外,还有一点也应引起重视,那就是其对果品品质的保障作用,合理的运输方式会减少果品储运过程中的养分流失。

目前,欧美等冷链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水果采后预冷、气调贮藏、洗果、涂蜡、分级和冷链运输规范配套的处理方式,水果采摘之后的商品化处理率几乎达到了100%,形成了完整的水果冷链体系。加强果蔬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推动主要产区果蔬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冷藏运输,逐步提高果蔬产品冷藏运输能力;完善主销区果蔬冷链配送设施建设。根据发改委关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肉类产品冷链。冷链是保证肉类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肉类冷链设施不足、冷链技术落后、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肉类产品腐败损耗较大,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在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食品的保鲜越来越受到来自消费者、供应商、零售商的广泛重视,冷链物流这一专业性较强的物流市场也因此急剧升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运用冷链物流设施进行肉类产品的运输、储存,在保持肉类新鲜度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肉类腐败变质等带来的损耗,降低经营成本。随着消费者对冷却肉的逐渐青睐,肉类冷链物流也逐渐从屠宰、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一直延伸至普通消费者家庭。

肉类冷链物流运输就是指在肉类屠宰、分割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直至最终消费过程中,使肉保持在0℃~4℃的冷藏条件,包括冷链物流的中间周转冷库或冰柜临时贮存等全程温度控制系统。现代肉类冷链物流解决了肉类运输过程对于温度的需求。

目前我国肉制品的冷链物流存在着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完整独立的肉制品冷链体系尚未成形。目前大约90%肉类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物流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肉制品产业的发展。

二是肉制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肉制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外,国内销售部分的物流配送业务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肉制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同时肉制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亦很高。

三是肉制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肉制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四是肉制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既缺乏肉制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肉制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五是与肉制品冷链相关的国家标准目前仍是空白。

发展肉制品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立足长远稳步推进。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包括税收政策,对肉制品因非冷链造成的垃圾收取高额环保费用等。其次,要尽快建立冷链肉制品标准和肉制品冷链标准,将其纳入肉制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监测肉制品在冷藏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第三,要引入信息系统,既可保证冷链肉制品和物流方向正确,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冷藏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肉制品成本,使其尽快达到普通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水平。第四,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对冷藏链本身提出发展规划,推进冷藏链设备完善和提高。第五,要对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第六,要实施HaCCp控制,确保冷藏肉制品在各环节中的质量保证。肉制品冷藏链受制的原因之一,是广大消费者对冷链肉制品的认可程度。欲解决此问题,就要加大对冷藏链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争得市场的认可。

速冻食品冷链。刚买的速冻水饺一打开,饺子皮都粘在一起;从超市冰柜中取出的酸奶,外面挂了层水珠,摸上去几近常温……这样的食品有没有安全隐患呢?速冻食品在运输环节和终端销售保存环节上“断链”问题较多,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制冷技术、制冷设备、资金等条件限制,一些企业或者小作坊在速冻食品生产环境上,在恒温、恒湿等冷链方面做得并不规范。

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所消费的易腐食品将近10亿吨,其中需要通过冷链物流服务的超过50%,但目前真正使用冷链服务的食品不到1亿吨。因此,在食品冷链中,速冻食品是最容易“断链”而导致腐烂的。

按照速冻食品国家安全标准的要求,速冻食品从生产、储运到销售环节都要求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为保证产品品质,正规的速冻食品生产厂家应该全程使用冷藏车进行运输,全程制冷温度保持在-18℃以下,并且在每辆运输车车厢内设置全程温控记录仪,监控途中运输车辆内产品储存温度变化情况。据介绍,储存温度要求在-18℃或以下的速冻食品,如果在-4℃甚至温度更高的环境中储存,产品会出现解冻现象,速冻食品长时间处于解冻状态会造成产品发黑、变酸、微生物繁殖等变质情况的发生。

对于我国速冻食品产业来说,速冻设备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手工操作与机械加工相比,更容易有微生物污染、规格大小不一、单体质量不一、成型不良等问题。因此利用速冻机等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来进行成型、填制、包装、密封、热烫、冷却等工序,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我国能够在这些设备领域实现国产化,不仅是速动设备产业的一次大发展,也是速度食品的一次发展机遇。

水产品冷链。随着我国水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品种和产量的扩大,市场对水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日益提高,冷链物流企业迎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期。

水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大部分属于鲜活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水产品大量起捕后由于环境变化较大,特别是海洋渔讯和海淡水养殖产品收获季节,鱼货集中,极易腐败变质而失去水产品的价值,质量事故产生的风险较大。因此,现代水产品物流必须构建冷链系统,并逐步改善渠道上下游的延伸冷链。

同样,水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集中性、区域性、技术性等特点,但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具有经常性和随意性。因此,水产商业企业增加了冷冻冷藏设施,提高水产品贮藏和吞吐能力,从而调剂旺淡季的市场供应。因此,水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对冷链物流,包括冷冻、冷藏和冷运的技术设备等要求都很严格。特别是要求鱼类即捕捞即冷冻,以保证其新鲜和质量,克服上岸后再冷冻鱼产品已变质的问题。另外,水产品深加工无菌化的特点,需要包装容器和包装环境保持无菌化。然而,中国水产品无菌包装储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水产品捕捞船舶陈旧,冷冻冷藏设施落后,冷藏运输能力不足,冷藏运输费用较高等,都很不适应水产业发展和水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加强这一薄弱环节势在必行。

制约食品冷链发展的主因

由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起步晚和基础设备陈旧等一些因素现在已经制约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制约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其一,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企业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商来减少货物的损失等。因此在冷链物流中的消耗是可观的。

其二,正规的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规模大的不多,更多的是“游击队”围攻“正规部队”。一些第三方物流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在“量”就是王的物流运作中,如果没有足够的量,价格会居高不下,便会抑制更多的潜在客户使用正规的服务。

其三,技术标准缺位。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目前中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同时,中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

其四,设施设备不足。目前,中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还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中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其五,产业配套不全。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中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冷链设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709家,实现销售收入1960.21亿元,同比增长27.22%,达到近年来的最大值,实现产品销售利润265.38亿元,利润总计为138.01亿元,行业销售利润率为13.54%。随着冷链设备制造业的不断升级,我们对冷链冷藏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冷链食品巨大的市场潜力给予中国企业机会,同时也带来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改观,对冷链食品的质量和品位要求越来越高。

各大中城市大型连锁超市蓬勃发展,在零售终端配套各式冷藏设施,以及冷链设备技术的发展,都对冷链食品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铁路部门推出的配餐“冷链化”,丰富火车上的食品种类,都给冷链食品企业带来更多市场空间。

我国冷链食品初步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冷链食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冷链食品的食用卫生、方便。就目前市场来看,冷链食品加工企业大约有1000多家,而且在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品牌,这些品牌企业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带领着这个新兴产业不断地开拓市场创造可观前景。

另一个发展点,冷链冷藏行业的发展需要冷链设备的同时,运输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起步晚和基础设备陈旧、技术标准缺位、产业配套不全、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等因素已经严重制约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而物联网具有自动监测、通信、智能处理等能力,如果把这些运用在冷链物流中,能够实时监测产品的具体信息,同时通过智能控制,能够自动控制产品的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冷链物流质量。

由于冷链物流刚刚兴起,相信会有更多的物流企业意欲进军冷链物流市场。那么,在进军之前物流企业要做哪些准备呢?

首先是硬件规划。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仓储设备规划、运输设备规划等内容。

由于冷链物流需要注意隔温及防止温度散失,因此有些特殊的与温度有关的仓储设备是必需的。由于冷链物流的运输设备比常温设备昂贵,因此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规划出最符合使用效益的运输设备,也是冷链物流规划考虑的一大要素。另外,软件规划也非常重要。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管理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7-03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危,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增加粮食储备,还需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供应链。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低,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流动不畅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中能够帮助节点企业实时监控供应链上粮食的数量与质量信息,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粮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

1我国粮食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亿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但是,我国粮食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中间经历众多环节,任何环节的监管不善都会造成粮食质量安全隐患。

(1)生产隐患。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了消灭病虫害、促进粮食生长而喷洒大量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使用过量化肥,造成农药和化肥残留超标。

(2)储存隐患。粮食储存过程中,需用熏蒸剂杀虫,过量熏蒸剂的使用导致在粮食中残留超标;另外,粮食储存条件不合适易发生霉变,甚至产生霉菌毒素污染粮食。

(3)运输隐患。由于运输时的湿度、温度、敞口等条件不符合要求,或与有毒物品混装,都可能导致粮食变质,缩短保质期。

(4)加工隐患。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经常存在加工环境污染、滥用添加剂、杂质污染、辅料不符合标准、包装材料不卫生等隐患。

1.2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尽管我国粮食企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因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原因造成企业竞争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1)主业不强,辅业不足。粮食企业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企业主营业务可复制性强,而辅业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粮食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我国粮食企业经营模式类似,提供的服务也很接近,导致相互之间“抢粮”,形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

(3)粮食企业产业链条短。多数粮食企业各自为政,缺乏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产业链条短,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壮大。例如,中储粮只掌握了粮食,却没有下游加工转化业务;而中粮集团具有加工转化业务,却没有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网络体系。

1.3粮价涨跌幅度大

2006-2008年持续三年的国际粮食价格飙涨之后,于2008年9月在高价位的峰值上猛跌下来,从2009年又开始波动上涨并在2010年开始飙升。尽管我国粮食价格没有像国际粮价一样剧烈波动,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虽然粮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引导生产和消费,但是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市场价格过高时,既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甚至引起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又会引导农民过量种植粮食,导致粮食收货时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使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减少农民收益,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4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也不高,主要表现为粮食种植特色化不足,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粮食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粮食产业化链条较短等。目前,我国农业仍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粮食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制约了粮食企业的供应链的建立与完善。另外,我国粮食产业基本停留在原粮出售阶段,我国粮食产品加工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粮食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

2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物联网的应用

粮食价格的波动和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粮食供应链,导致物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流动时不断被扭曲和失真,难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不能根据供应链变化及时预警与平抑粮价;现有的粮食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滞后性,不能实时监控粮食质量。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存在着“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平抑价格波动、粮食质量安全无法得到实时监控、粮食产业化程度低及粮食企业竞争力弱”四大问题。运用具有信息实时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粮食供应链中粮食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各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状态,各节点企业存在数据误差与延迟现象,影响实时、准确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对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epC标签的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安装在粮库、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零售企业货架上的读写器能够实时获取粮食信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同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有效解决上下游节点企业信息不畅问题,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无缝衔接,其示意图见图1。由图1可见,基于物联网构建的粮食供应链的大致流程是:

(1)在粮食生产出来后由粮食收购企业贴上物联网的epC标签,写入粮食的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基本信息。

(2)粮食加工厂加工好或包装后的粮食信息写入epC标签。

(3)粮食配送中心从粮食加工企业采购粮食加工品,在对粮食加工品储存、配送及装卸搬运等环节中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作业效率。

(4)粮食配送中心把粮食加工品配送到各个零售企业,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控整个配送过程。

(5)零售企业最后将粮食加工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epC标签获取商品从生产出来的一切信息,确保购买到“放心粮食”。

3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的管理中,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并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实时数据。下面从供应链功能运作与供应链主体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其影响。

3.1从供应链各环节分析

粮食供应链涵盖粮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零售等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提高供应链各运作环节的效率。

3.1.1储存环节

通过物联网感知粮食储存的基本状态,并连接各个粮库及储粮点,动态掌握粮食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

(1)通过设置感应秤感知储存粮食的数量,为合理库存管理提供依据。

(2)动态感知粮库的湿度、温度及粮食是否发生霉变等情况,实时监控粮食质量并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自动调节仓库的储存条件。

(3)利用物联网中的红外感应等手段,时时感知进出粮库人员及鼠虫进入等状况,提高仓储安全系数。

3.1.2运输环节

在粮食运输工具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1)通过对运输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的检查点上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实时掌握车载粮食的基本状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耗。

(2)实现可视化运输,及时、合理调度粮食运输车辆,降低无效运输。

(3)利用物联网动态掌握各粮库库存状况及在途运输量情况,为科学合理的运输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运输合理性。

3.1.3装卸搬运环节

在装卸搬运环节中的运用物联网具有两大优势:

(1)物联网动态感知粮食质量与数量,减少检验环节,实现装卸搬运的连续性,大大提高无物流效率。

(2)动态监控粮食装卸搬运过程,找出导致粮食损失环节,进而改善工艺,减少粮食浪费。

3.1.4配送环节

在配送环节,通过在粮食配送车辆及粮食包装中运用物联网,时时掌控整个配送过程,及时了解车辆配送品种信息,提高配送准确率。另外,粮食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物联网及时监控零售商粮食的库存、货架情况,感知粮食储存环境及销售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配送决策。

3.1.5零售环节

在粮食零售环节,一方面物联网可以帮助顾客迅速找到要购买的商品,实现商品的快速结算,大大提高顾客的购买效率;另一方面,当顾客从货架上取走商品时,装有射频识别技术的识读器的货架会自动记录货架存货状况,为零售店及时补货提供依据,并当顾客将商品推至收银台时,物联网技术会将所购商品的清单与价格全部显示在电脑上,无需对商品一一扫描,提高商品结算速度。

总之,通过物联网将提高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效率,汇集整理供应链的各种信息,实现粮食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追溯。

3.2从供应链主体分析

通过有效集成粮食供应链上的信息,帮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降低产销成本。

(1)政府部门运用物联网可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与水平。1)将全国粮食仓储企业纳入物联网,政府可以实时收集全国粮食数量及质量等信息,及时了解国家粮食储备状况,减少粮库普查的人力与财力,为国家粮食调拨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2)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全国规模粮食企业储存、加工与销售信息,为合理预测粮食供需情况提供依据,提高政府平抑粮价的水平;3)监控与感知各地区粮食物流的流量、流向,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降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

(2)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各节点粮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粮食供应链可视化水平,加快各节点企业一体化运作,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与人工成本,极大地降低“牛鞭效应”,实现各节点企业无缝链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农户可以利用物联网掌握粮食供求与流通情况,降低粮食销售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可以指导农民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尽量避免“谷贱伤农”现象,提高粮农种植收益。

(4)消费者利用贴在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上的epC标签,了解粮食产地、质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当发生粮食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回溯功能,及早发现出现粮食质量问题的环节,快速找回问题粮食,减少事故导致的危害。

总之,基于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可以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强政府对粮价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升各个粮食节点企业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粮食的散货性、低值性及粮食物流主体的复杂性,为物联网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在将来必能引起粮食供应链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赵荣.粮食质量安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28.

[2]刘建国,张红梅,刘军,等.浅谈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57-58.

[3]thiesseFrederic,CondeaCosmin.RFiDdatasharinginsupplychains:whatisthevalueoftheepCnetwork?[C].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Business,2009:21-43.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0)07-0289-03

近年,公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主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上,食品物流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物流损耗严重,品质下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要保证食品物流安全,必须确保食品物流的技术、设备及操作标准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食品物流企业准入与认证机制,构建食品物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及应急预案。

1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现状

1.1 基础设施薄弱,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物流损耗严重

食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性产品,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环节均须处于低温环境。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流通体系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中低温库不足,制冷设备、冷藏车数量有限,原有设备陈旧、能耗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食品流通提供全程低温保障。我国肉类、水产和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达到80%~90%),采摘、运输、贮存等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下),总值约750亿元。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损耗量居世界首位。

1.2 冷链物流应用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冷冻冷藏业的制冷技术、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食品保鲜和冷藏运输技术落后,无法有效地克服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和串昧;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手段,对食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和腐败微生物以及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和控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化技术。

1.3 物流信息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无法追溯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缺乏基于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所致的市场失灵。

1.4 法规与标准不健全

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虽然进展较快,但仍滞后于产业需求。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环节的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等无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未能形成涵盖和统领整个食品安全流程的监督管理网络,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2 食品物流安全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

食品的品质及其货架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历程。物流过程温度的不可控性导致食品的预测货架期与真正可流通期限不一致。目前,国外已将时间一温度指示器(time-tempperatureindicator,tti)广泛应用于冷藏链。tti是建立在化学、机械学、酶学、微生物学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测系统,可以记录食品贮运期间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以机械变形或颜色变化显示可目测的响应,进而估计食品的变质范围和真实的剩余货架期,增加保质期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新鲜程度。国内尚未将tti技术应用于冷藏链,但其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公路冷藏运输和现代化冷库。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使食品从产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

2.2 加快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法规建设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食品品质等级、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有害因素检测和控制技术。同时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的追溯体系和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食品安全监管延伸到物流链条的源头,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对食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冷链物流管理和工程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订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应积极开展在岗人员职业培训,按照食品冷链行业标准规定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员工掌握冷链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能”;高校应在食品冷链整体规划与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食品冷链企业合作,搭建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4 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包装、贮存、运输到最终消费环节建立集成化、无缝的质量安全信息流和物流控制,实现安全监控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实施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跟踪货物流向,动态监控冷藏车的使用,连接全国的需求信息和连锁经营网络,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2.5 建立完善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vsiscriticalconwolDomt,HaCC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体系,是评估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而实行控制的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在我国主要用于食品生产,国外已将其用于食品流通过程,分析物流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危害的种类、来源,进而确定各环节的控制参数和控制点以及预防措施,排除或

减少危害的发生。HaCCp在危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而不仅仅靠最终检验来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应加快HaCCp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推广与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建立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将各环节的标准向上游延伸或衔接,形成从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完整的食品安全控制链。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J]。农业质量标准,2003(1):4-6。

[2]谢如鹤,关于食品物流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c],中国制冷学会

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制冷创造未来,2005:668-672

[3]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38-42。

[4]

匡勇,张晨,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8):47-49。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126-129。

[6]杜卫东,魏启文,高观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4-32。

[7]

Giannakouroumc,KoutsoumanisK,nychasGJe,et al.Fieldevaluation0ftheapplication0fti‘metemperatureintegratorsformom。tormgfishqualityinthechillchain[J]inter,Foodmicrobiol,2005,(102):323-336。

[8]霍红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J],物流科技,2008,(10):82-86。

[9]鲍长生,冷链物流系统内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9):66-67。

[10]李大芳,食品物流业的法规建设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J]商业研究,2007,

(5):200-201。

[11]肖静,张东杰,刘子玉,等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7):13-17。

[12]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7):13-16。

[13]宋汉利,于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

流技术,2007,26(2):177-180。

[14]张月华HaCCp监测下的鲜活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J],物流工程,2008,

(4):76-77。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8

内容摘要:由于国内外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物流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河南冷链物流业为调研对象,实证分析了河南食品冷链物流业的配送现状以及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配送节约成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多元构建食品物流体系。

关键词:物流食品追溯系统食品物流配送多元构建

随着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食品供应链环节,尤其是食品冷链(ColdChain)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由于缺乏温度立法及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福寿螺、放心猪肉等问题更是对食品行业供应链的监管敲响了警钟。我国食品业存在的流通不畅、质量不高、加工技术薄弱、信息化水平低下等问题,既会导致我国食品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竞争力不足,也不利于农业与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食品行业现有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消费模式的需求。因此,实现实时物流跟踪,建立信息追溯和信息共享机制,成为当前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冷链物流企业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整个河南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现状,提出食品冷链物流配送发展的方向和建设完善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具体措施,促进整个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河南省食品物流配送发展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河南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漯河双汇、洛阳春都、许昌众品、郑州思念、郑州家乐福、郑州水产大世界周围的冷链物流企业等食品冷链相关企业,调查采用直接面访企业相关负责人、问卷邮寄、网络调研等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60%,有效率80%。利用SpSS13.0软件,本文对调查的48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基础设施设备方面发展现状

由于企业承担的业务活动不同,企业在运作方面和经营管理方面各有侧重。调研可知,河南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投资重点50%在信息系统方面,47.9%在冷藏车方面,在冷库投资领域中,由于建立冷库的成本较高且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企业选择租用和托管结合的较多(共计87.5%);18.7%的企业不设置冷库,只参与冷链运输这一环节的活动。而冷链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投资相对较少,条码技术仅仅占到18.7%,管理软件为14.6%,但是射频技术的比例占到了64.6%,这为追溯系统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温控设备方面的投资亦不容乐观,温控技术和自动加湿技术的比重均没有超过30.0%,这将直接影响到食品在物流配送中的低温冷冻控制效果。虽然在冷链投资上软件的比重较大,但在冷链物流这一环节的运作中,尤其是软件的运用和实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二)配送方面发展现状

根据数据分析可见,在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监控方面,采用人工或规章制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监控的比例占到64.55%,只有31.25%的企业采用软件管理的方法进行监控,4.2%的企业没有相关的监控措施。在装卸过程中,只有39.6%的企业严格监控其工作环境,能够确保食品在装卸搬运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因温度变化引起的食品变质等现象,而有60.4%的企业并未严格控制装卸的作业环境。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分别有37.5%和45.85%的企业没有完整的食品档案,说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完整的食品档案在物流环节中的重要性,考虑到高额的成本,大部分的企业并未采取相关措施来监控整个物流过程。

(三)信息方面发展现状

本文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软件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虽然81.3%以上的企业在冷链物流的大部分环节实行了软件管理,但在使用上,计算机和软件应用比较单一,大多数只是在网上进行简单的业务处理,有的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数据的汇总和处理。在对软件的使用上,由于认知只停留在完成自己的业务的层面上,91.7%的企业都比较满意。

在信息网络和追溯系统建设方面,由数据分析可见,91.7%的企业均采用了软件管理,在信息网络的建立上,考虑并建立网络的企业仅占37.5%,还有20.8%的企业完全没有这种意识。由于成本和技术的限制,一半以上的企业考虑过但尚未建立,这意味着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着很明显的两个发展瓶颈:一是技术和成本。只有37.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平台,且其中绝大多数尚不具备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即便是在少数拥有冷链物流信息化系统的企业中,其信息系统也非常脆弱。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与相互支持性差,系统无法进行有效地信息沟通与交流,导致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举步维艰。二是冷链物流企业建立冷链信息系统的意识尚不明确,只是进行简单的软件操作,对整个供应链以及物流全方位的认识还存在误解。

河南省食品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设备落后

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冷库、制冷保温设备和运输设备(冷藏车、保温车等)。但冷库配置成本较高,租用、第三方托管的比例占到87.5%,管理外包现象明显。由于外包,专业第三方的缺乏,导致冷库利用率不高,冷库结构不合理,仓内制冷保温设备陈旧,更新现有设备成本较高,而第三方在保证利润的情况下,并不愿意去投入更多的成本购买新的设备。在运输设备方面,冷藏车单价高(30万-300万不等),小型企业无法负担高额成本和折旧费用,冷藏车数量少且利用率低,少数企业甚至采用保温车,食品安全无法保障。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关键种;食物链/网;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工业园

[作者简介]杨华萍,开封市环境科研设计所工程师;张亚妮,开封市环境科研设计所助理工程师,河南 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055-02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综合地域复合体,是依据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领域一定区域层次的具体体现,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Reduce)、再用(Reuse)、循环(Recycle)“3R”原则,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出发,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资源、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利用,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上下衔接、协同共生的关系,寻求能源与原材料使用的最小化,废物最小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自然生态学理论

(一)关键种理论

关键种(Keyspecies)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优先保护的目标,它确定了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指一些珍稀、庞大、特有、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对其他种的分布和多度起着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作用,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多种生态过程的持续或改变。它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如果它消失或减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动摇;二是与同群落中其他物种相比是很重要的。但又是相对的。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也就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逐级传递,生物之间的这种以食物联系起来的链条称为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各种有机体和食物链进行逐级转化和传递的。因此,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上的物种,都是一个营养级,自然系统依靠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主要功能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境、生物群体以及生物圈生态过程的总和,它表现为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生境是指无机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它们的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种流、能量流、信息流、水分循环、营养循环等。生态系统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生态学理论在工业园区中的应用

(一)关键种理论对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指导作用

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是为最终产品提供原材料的,大多是以某一种或几种特色资源综合加工体系为核心的园区,这类园区在我国起步较早,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园区是以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制糖工业是基础产业,一般包括糖料生产、制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三大部分,制糖副产品可以应用于造纸、发酵、化工、建材等多种产品生产的原料。于是制糖企业及其相关企业如造纸企业、酒精企业、复合肥厂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制糖生态工业系统。其中糖厂在企业群落中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是“关键种企业”。这种关键种企业在行业性生态工业园中居于中心地位,“废物多”,能量多。横向链长,纵向连着其他“次要种群”,是园区内的链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应用为工业链和工业网

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应用于工业系统中,就是依据工业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在制糖、造纸、酿酒、发电等行业间建立起生态联系,形成生态产业链,最终实现各行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技术流和知识流。

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以蔗田为始端,形成了“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制糖厂-热电厂”等多条生态工业链条,各链条均以环境综合治理系统为终端。

蔗田系统主要为制糖企业提供基本原材料,是制糖生态工业系统的“生产者”;制糖企业以甘蔗为原料,是系统的“初级消费者”;其他企业是以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为原料,可称为“次级消费者”;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对产业链中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分解、循环利用,在整个生态工业系统中起到的是“分解者”的角色。

各条生态产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和技术知识的共享、循环利用,纵横交错,相互耦合,最终形成这样一个多行业综合性的比较完整的生态工业链网结构。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在提高生态工业园区稳定性中的指导作用

生态工业园的多样性是指生态工业园类型的多样性,园区内企业组成的多样性,产品类型、产品结构的多样性。中间产品、副产品类型、结构、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产业链形式的多样性、工业技术的多样性、管理政策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等。

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即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新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一般存在多个大型企业,形成多条主体链条,同时每家大企业又吸附大量中小企业,形成主体链网,这些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产业链关系,这样主产业链、副产业链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链网结构。通过设计多层次的产品,构建多样化、生态可持续的产品结构,建立多样性园区成员,企业的多渠道输入输出方案,园区生态功能分区的多样性建设,使工业园区维持较高的多样,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园区系统内资源利用的闭路循环,保证生态工业园区的平衡、稳定、协调发展。

三、结 论

生态学中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能起到综合性理论指导作用。无论在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还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中,运用生态学的这些理论可有助于构建生态产业链、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增强生态工业园区的稳定性,从而使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达到双赢的局面。

食物链的重要性篇10

易腐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各个阶段,按照规定,均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保证食品的新鲜,属于一项完整的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对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形态和物流成本等,均需要严格控制。冷链物流适用于运送蔬菜、水产品、速冻食品和快餐原料等,其是一个低温物流过。冷链物流需要遵循“3t”原则,也就是产品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与流通的时间、温度和产品的耐藏性。

二、青海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

当前,青海冷链物流的现状是,易腐食品生产企业或经销商的自建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共存。其中,前者占总物流量的80%,后者占总物流量的20%。等于说,青海冷物流体系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进入新世纪的10多年来,我国食品资源逐渐丰富,也日渐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初步建立,且逐渐走向规模化、专业化,但是包含青海在内的西部地区冷链物流却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冷链物流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叙述:

(一)冷链损耗大与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国人年食物平均产值约为2万亿,但是因为没有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大于20%食物未能有良好的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和贮存等环节,损失率约为25%~30%,直接经济损失约为750亿元,这些损耗量在世界各国中居首。我国冷链物流的这些损耗是青海冷链物流的直接反映,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青海人们消费水平提高,高价值冷冻与易腐食品生产与消费大幅增加,使得冷链市场出现巨大缺口。相关数据显示,青海省现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因此,青海省冷链物流市场需加快完善,扩大食物冷藏容量,减少运输环节损耗,并采取相关配套举措。

(二)冷链软硬件配套设施进入快速发展期。青海省冷链上下游的小冷库少,不过中间环节出现了明显断链。比如一些产品,如果出现冷链中段,则对食品品质会产生较大影响。青海冷链物流的现状正处于多处断链期。从整体来看,青海省内不少产品已经实现了冷链覆盖,但未能有一条完整冷链,未能实现产品的全覆盖。青海省的货运车辆约70%为敞篷式,约有30%为密封式或厢式,而配备有制冷机和保温箱冷藏车辆不到10%。在公路运输中,易腐食品冷冻冷藏运输约占总体运输量的20%,且其中的80%为水产品、水果、禽肉和蔬菜等,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

(三)青海冷链物流发展迎来新机遇。近年来,民众食品安全意识水平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集约化程度提高,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有利因素叠加,使得青海冷链物流迎来新的机遇。在2009年的时候,中央政府将物流产业列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冷链物流属于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上,交通运输部给予了优惠支持,且随着青海省公路、铁路里程的增加,降低了冷链物流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冷链物流成为未来食品、医药和家产品物流安全的重要保障。

(四)需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入驻。处于起步阶段的青海冷链物流,综合服务与完整配套性质的冷链物流企业还很少。由于冷链物流业投资规模大、对技术要求高,所以通常第三方物流公司都拥有雄厚的实力。而青海省第三方冷链物流业比较少,无法促进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根据相关数据,青海省冷链物流业第三方企业的贡献率不足5%。

三、青海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引导。青海省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支持,需要行业与政府通力合作。因此,商务部门、交通部门、科技部门等,均要支持冷链物流发展。近年来,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了行业规划方向性引导。同时,政府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加强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建设,合力推动青海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加强冷链物流公共基础设施与硬件建设。

(二)健全冷链物流软硬件配套体系。要提高青海省冷链物流体系水平,必须对现有冷藏运输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重点推进和推广冷藏集装箱、冷藏半挂车等,并逐步建立起食品冷链物流与质量信息系统。从食品冷链现代化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准确把握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有效实现信息沟通。另外,加快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培养,青海政府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加强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冷链物流发展的人才,并为这些人才提供优惠的就业政策支持,以政策带动人才发展。

(三)冷链物流企业应积极推进冷链设施建设。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之一,为了扩大内需,冷链物流企业应加快相关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流通网络功能,注重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城市居民消费,构建一个运转高效、安全顺畅的冷链流通网络体系。在新形势下,青海省的冷链物流企业应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做好市场调研,并加大对冷链物流研究,积极推进冷链设施建设。从未来冷链物流发展趋势看,青海省的冷链物流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让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参与进来。另外,整合规划冷链物流,建立服务标准,提高下游企业、终端消费者对产品的冷链物流意识,提升青海省冷链物流业发展空间,使其尽快发展成为规模行业。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