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市场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23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1

光伏产业困境及地方政府的救助

光伏产业借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光伏效应而命名,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产业链,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当前深陷困境的就是光伏发电的上游制造业部分。这个行业虽然属于能源行业,但其特点完全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约束的行业,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较少受到上游资源的限制而容易出现盲目的扩张。

1.欧美低迷经济的影响,光伏产品出口大幅度下滑。根据中国太阳能光伏网报道,2006-2009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2007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28.4亿美元,增速高达1162%,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7.4%。但2012年出口增长的趋势发生逆转。由于整个行业近90%的产品要出口海外,其中近90%产品出口欧美地区(见表1),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市场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美国于2011年年底发动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要求向中国光伏企业征收23%-249.46%不等的关税,接着是欧盟和印度的双反调查,国际贸易形势急剧恶化,预计2012年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额下滑至130亿美元左右,下滑约40%。

2.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导致企业亏损扩大。由于世界经济低迷,市场需求萎缩,而供给却因各国政府对战略产业的扶持政策而不断增长,结果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据npDSolarbuzz网站公布的数据,2001年底至2012年3月,美国和欧洲市场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价格走势持续下降;另外世纪新能源网公布光伏行业价格监测数据,2012年3季度多晶硅及硅片、电池、组件总体价格仍处于下跌态势。其中,多晶硅已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跌至2011年的21-28美元/公斤,目前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价格持续下跌是导致中国光伏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并且,由于价格继续下降,还部分出现了卖得越多亏得也越多的情况。比如,2012年2-3季度,英利绿色、昱辉阳光、阿斯特、韩华能源等公司的单位营业收入的平均亏损程度小幅扩大。

3.国内光伏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负债率上升、破产压力凸显。2012年,在国内上市的光伏企业业绩下滑。据wind资讯,截止2012年12月3日,a股太阳能发电板块共计79家上市公司,其中53家已2012年年度业绩预告,仅24家净利润增长,占已业绩预告公司总数的45%;出现净利润下滑的为29家,占55%。53家上市公司预测2012年年度净利润为2.49亿元,较其2011年的3.11亿元减少了0.62亿元,降幅近20%。2012年3季度,在香港及境外上市的包括保利协鑫、江西赛维、尚德电力、英利等在内的前十名中国光伏企业全部亏损,亏损总额达8.1亿美元,总债务累计达263.4亿美元(其中,保利协鑫为2季度数据,尚德为1季度数据)。保利协鑫亏损较小,2012年2季度约为0.34亿美元。

由于亏损持续,债务问题严重,公司股价大幅下跌,特别是2012年7月以来,重庆大全、尚德、赛维LDK、河北晶澳等4家光伏企业,分别因股价持续跌至1美元以下30天以上,而先后收到纽约证交所(nYSe)的退市警告。目前,尚德的财务报表没有正常公布,2012年2-3季度只公布了部分财务数据(preliminaryFinancialResults),与亏损和债务相关的一些重要数据均未能如常公布。该企业目前正就其债务及是否退市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银行商讨解决的方法。

问题较大的企业除了尚德外,就是这10家光伏企业中负债率最高的赛维LDK。

4.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破产边沿,地方政府已经介入救助。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处境危急,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救助,光伏企业出现国有化趋势。2012年10月19日,赛维LDK与江西恒瑞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19.9%的股权购买协议。恒瑞新能源是一家9月底刚成立的公司,新余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占股40%。所以,这次股权交易由新余市政府主导,使赛维获得23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接着,11月5日,东营光伏也出售其50.38%的股份给一家由东营市政府控制的中国企业,售价1000万美元,从而实现了国有资本对该企业的控制,被“国有化”。目前,对于尚德的解决方案还在艰难谈判之中,无锡市市长及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多家银行,正与尚德共同研究救助方案。

由上所述,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在出口大幅下降,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形下,利润大幅下滑,最大10家企业截止2012年第3季度全面亏损,总负债中短期债务沉重,资金链紧张,企业面临破产的边缘。这些情况说明,中国光伏企业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企业流动性问题,而实质上并不是融资能力和流动性问题,而是世界各国对太阳能光伏行业所采取的扶持和补贴政策,致使整个行业生产和消费不平衡,供给过剩并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所引发的。

各国光伏产业政策将加剧行业过剩和竞争

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光伏产业支持政策,目的是支持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因此,世界光伏产业产能还将扩大,产品价格下降的趋势还将持续,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1.世界各国出台支持政策促进光伏产业发展。2012年2月,中国工信部颁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光伏产业紧紧围绕“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产品性能、做优做强我国光伏产业”的指导思想。

不仅中国积极采取措施和出台政策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也都出台了各项措施大力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但近几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欧洲一些国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调整,但鼓励支持的大方向并没有改变。表2是我们搜集和整理的各国2009年以来光伏政策的变化。

2.全球光伏产业产能继续增长,价格持续下降,竞争日趋激烈。在各国政策的支持下,世界光伏产业的产能将继续增长,价格延续下降趋势,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企业破产兼并增加。2012年5月,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公布《2016年光伏产业全球市场展望》,预测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将由2011年的近30Gw产能,到2020年达到60-250Gw,2030年达到260-1100Gw。据epia预测,近期在各国政府政策激励推动下,以及考虑到新兴市场发展的潜能,全球光伏产能将从2012年的40Gw左右,2016年增长到77.3Gw;即使采取适中的预测情景,到2016年全球光伏产能也将增长到38.8Gw。

以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利润中占50%以上的多晶硅和晶片市场供求发展为例。首先,据npDSolarbuzz的2012年3季度《多晶硅和晶片供应链报告》预计,2013-2014年多晶硅及晶片的供求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尽管目前多晶硅生产商仍在亏损经营,但多晶硅产能在2012年仍将增长22%,2013年增长18%。其次,虽然市场在扩大,价格仍继续下降走势,生产依然过剩。报告指出,2012年多晶硅平均价格预计将下降52%,2013年预计降至21美元/公斤;生产过剩的情况仍然持续,工厂开工率将由2011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63%。除非终端产品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否则多晶硅生产商将有很多会在一年半到未来几年后破产。

由上述可知,未来中国光伏产业所面对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由于产品价格下降趋势决定的,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低成本竞争。为此,我们在帮助光伏企业脱困的过程中应更具长远战略眼光。

振兴光伏产业需良好的市场环境而非“国有化”

从世界范围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从一开始就是政府政策推动的,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自然而然地会更多的介入。然而,中国光伏产业能否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成长壮大,“国有化”不应该是战略选择的重点所在,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是更好地建设有利于行业健康成长的市场环境,而不应仅仅作为出现危机时的资金提供者。

1.光伏产业困境并非产权结构问题所致,“国有化”并不是必须的选择。中国光伏产业的困境不是产权结构问题造成的。在前几年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这种产权结构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当企业出现亏损、资金链紧张,有破产倒闭的风险时,为什么一定要国有资本注入来承担风险呢?“国有化”并不是解决资金链问题的唯一选择,当然也不是必须的选择。一方面,这个战略新兴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仍有可能让更具战略眼光的民营资本进入;另一方面,民营资本在危机中比国有资本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因此,国有资本不是解决光伏产业危机最好的选择,至多是最后的选择。即使选择了国有化手段解困,也应从行业未来发展战略角度,选择施救对象,并匹配以严格的资金使用条件。

2.政府应着重确保行业成长所必须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从世界光伏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看,光伏企业面临的国际市场,正在快速经历自由竞争阶段,并向垄断竞争阶段过渡。由于各国政府对本国光伏企业提供了许多支持政策,所以,全球光伏产业扩张很快,企业间的竞争也会更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中国光伏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培育,以适应未来国际竞争。

为此,首先,政府或行业协会在行业外部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信息管理等服务体系,产业内企业应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其次,以这次产业困境作为契机,利用市场手段,严格限定国有资本的使用条件,既要限制政府盲目注资冲动,又要给企业压力,让其在市场环境中成长;第三,还应该明确,政府在解决光伏产业问题中,“国有化”作为最后的手段,不仅要有严格的条件,应尽可能少量使用,达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且只能暂时救急,不能将其作为目标而长期化,“国有化”后应在一定时期后按照市场制度及时退出。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2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四)有待于制定落实光伏发电上网的具体政策措施

由于光伏发电系统增加了不可调度的电力装机,目前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关于无功补偿以及电网调度等问题的相应标准和管理规程,使得电力部门不愿接受光伏发电上网。我国已建成的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都处于试验性并网状态,不允许光伏电力通过电力变压器向高压电网(10kV)反送电,只允许在低压侧(380V/220V)自发自用。因此,目前我国还缺乏真正的光伏发电上网项目和充分的经验。

四、关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道路的探讨

为应对根据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切实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我国需要正确处理产业、技术和市场的关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如何增强国内光伏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技术驱动(竞争力增强)和市场拉动。虽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立即启动国内规模化并网光伏发电市场以支撑我国光伏产业,但目前的高成本使得大规模发展光伏发电目前仍难以承受。而且,如果我国在当前启动大规模光伏市场和补贴,必将立刻扭转光伏市场的回落趋势,推高光伏发电成本。另一方面,国际光伏市场仍保持增长态势,仍为国内光伏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鉴于此,近期仍要努力通过技术进步、健全产业链、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建设国内示范项目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仍是应首要鼓励发展的环节。自主化生产高纯硅是中国光伏产业降低价格的必由条件,但必须重点支持清洁高效、低成本的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近中期国内光伏市场应确立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欧、美、日等国家早已实现电力普遍化服务,其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应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瞄准了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并于近年来加快大规模应用,包括大规模地面并网光伏电站。而我国目前还有大约100万无电户需要在2020年以前采用光伏和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用电问题,潜在市场容量为200-1000mwp(1Gwp),应成为近中期首要考虑、予以扶持的光伏市场。虽然某些企业认为必须依靠并网光伏发电而非离网发电来支撑光伏产业发展,但其实质问题在于只有并网光伏发电才能使得光伏企业进入下游市场并实现稳定售电收入,故而光伏企业十分热衷于并网光伏发电。不过,从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和有限财政资源来看,我国近期光伏发电的首要方向仍然是面向无电区的电力建设,同时可根据相关科技攻关和前期产业化工作要求建设一批并网光伏系统/电站,为启动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市场做好技术性准备。

(三)我国应制定光伏产业和国内市场应用扶持政策

按照前述的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和国内市场应用方向的相关思路,我国在当前和近期仍要坚持并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扶持政策,以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扩大中游电池组件产业能力及国际市场份额。另外,根据国内无电区电力建设和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的需求,予以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支持。鉴于我国还没有并网光伏发电的充分经验和可靠成本评估,也缺乏相近电价的支撑,而且地区差别较大,故而难以立即制定颁布统一的固定电价,而需要通过招标等途径探索相关经验,积累必要数据。

五、结论和建议

我国的光伏产业通过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建立了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为我国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初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光伏发电价格仍然高昂,我国光伏产业仍未完全摆脱“低水平扩张的出口依赖型产业”特征。为此,我国在近期宜制定实施以“提高技术和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提供国内电力普遍服务”为中心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近期应抓紧开展如下工作。

(一)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扶持“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

要重点研发清洁高效、低成本、新型的高纯硅和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近期重点支持企业逐步完善改良西门子法,开展流化床法、硅烷法、冶金法等新兴高纯硅生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应支持技术领先的企业扩大产能,建立国家光伏技术研发和产品检测中心。要加强相关科技、财税、外贸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符合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扩大就业政策导向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制造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二)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

在近期(估计2015年前),应在难以延伸电网或建设水电站的无电地区加快建设光伏电站和推广户用光伏系统,另外根据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工作需要建设一批集中并网的大型建筑屋顶光伏系统、分散并网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系统及新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光伏系统。在中期(估计2015年左右),随着无电区电力建设接近尾声和光伏发电成本趋近销售电价,首先扩大建筑屋顶和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市场,并稳步建设地面并网光伏系统。在长期(预计2020年以后),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接近常规发电成本,全面扩大各类并网光伏市场。

为此,近期应研究制定用户侧低压端光伏系统的发电上网和电量监控技术规程,制定颁布针对工商业和居民的“净用电量计费”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大型地面并网光伏电站示范项目的实施投资经营主体和上网电价的招标办法等。在中期(2015年左右),随着经验和成本数据的积累再引入建立“控制总量规模的固定电价制度”,为在2020年后全面实施固定电价制度做准备。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中欧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69-02

自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外贸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相对的国际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不断出现,尤其在光伏产业上表现得更加的明显。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去审视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欧未来贸易关系发展趋势要有明确的方向,以此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贸易中合理地处理各种贸易问题。

一、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概况

继美国提起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以来,欧盟便纷纷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围攻,主要以德国Solarworld公司和意大利的prosun公司,纷纷向欧盟提出反倾销申请。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中国光伏产业产品的相关立案调查,其涉及的金额高达210亿美元,随后,欧盟于2012年11月8日启动了针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

1.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中欧光伏产业争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12年9月25日的eUproSu的诉讼,其质控中国光伏产业借助政府的资助疯狂扩张,提出以产品税收的方式惩罚光伏产业。欧盟要45天的时间对于此事进行立案。后2012年11月8日欧盟开始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在2013年2月28日欧盟委会宣布,在光伏玻璃协会的要求下,将会对于中国的光伏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其相关的标准不符合相关的国际规定。自从2013年3月6日起,欧盟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进口登记。2013年5月22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代表业界提交了价格承诺谈判方案,对于此事欧盟直接给予回绝,没有给予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此时中欧光伏“双反”的价格承诺问题陷入僵局。2013年5月23日中国商务部就光伏产业的问题希望与欧盟展开协商。2013年5月24日欧盟成员国投票中有14个国家反对“双反”议案。2013年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德国,对于欧盟的光伏产业的调查提出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希望可以本着互利的原则解决争端问题。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运行临时反倾销税,并要求中方在一定时间内给予恢复,否则将会进一步提升反倾销税率。

2.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现状。根据最新消息,中欧协商通过价格承诺,保持中国光伏产品的平均售价,给予一定的上浮比例。7月27日,商务部官网传来消息称,中欧双方就中国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最终协议,统一价格承诺。此次的价格承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方企业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中国光伏产业将会在欧盟市场保持其份额。次日获悉,中国光伏产品输出欧盟的价格下限为0.57欧元/瓦,此限制时效为三年。还对于输出的光伏产品的数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其相关的详细结果将会在8月初给予确定。

二、中欧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光伏产品贸易争端为例

1.贸易总量巨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和欧盟的贸易关系。其贸易的发展规模和总量不断增长,并使得欧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市场之一。在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及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世界光伏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在2008年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水平。产量迅速扩张的前提下,也迅速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占领,一时之间成为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在2001年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仅仅是3mw,仅仅过了四年,到2007年已达到2000mw,其后的2011年就有2iGw的总量,是世界产量的37.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

2.欧盟贸易劣势地位较为突出。在中国和欧盟的贸易过程中,中国对于中欧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自己处于长期的劣势地位。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和欧盟之间贸易依存性是迥异的,中国对于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欧盟市场对于中国的依赖,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欧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会是欧盟的贸易展开的首选,而日本以及相关的欧盟成员过与其以前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还会去首选欧盟,由此给予中国产业带来的压力也是实际存在的。

3.中国贸易优势不具竞争性。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光伏产业的确占据着国际市场,有着一定国际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只是单单地反应在数量上和发展规模上,其实质性上的优势很难发现。其主要体现在,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其能源的结构难以优化环境,恶化严重,还有过快的增长势必会造成国际上对于此产业的贸易反倾销,由此负面因素导致光伏产业的实际竞争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4.对内部经济影响巨大。中欧贸易争端对于中国内部经济产生的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出口额急剧下降。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在市场的依存性很大,贸易争端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中国光伏产业价格优势急剧下滑。其二,光伏产业面领着亏损的局面。其三,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行业的洗牌过程。一些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势必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无疑促进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其四,随着光伏产业的兴起,光伏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数量是庞大的,一旦其争端难以有效解决,将会使得中国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压力变得更加紧张。

三、中欧贸易未来的发展趋势

1.短期内,矛盾与合作交织。在长久的中欧贸易中,中国和欧盟之间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保持着一定的规则。对于欧盟来说,为了保护自己的竞争优势,其将会积极地利用20国集团以及联合国等相关的组织来发挥其建立规则的作用,从而使得其在中欧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不变,从而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欧盟会关注于提高资源效率技术的同时,强化其传统资源渠道,稳定其与他国的贸易关系。综合来看,这与中国的发展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在未来的中欧贸易中,势必还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争端,但是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是双方的共同追求,在短期内这样的分歧存在也是必然的。这是由双方的贸易利益决定的,也是双方的贸易地位决定的。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矛盾,强化合作,尽可能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2.长期内,合作将成为主流。在中欧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虽然在某些领域双方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争端,但是总体上保持着贸易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下,欧盟急于摆脱债务危机,中国是其贸易对象,而对于中国来说,其产业转型期间,需要保持和中欧的贸易关系。基于此,双方都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将是其未来发展的主题。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我们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需要我们明确的是,未来的中欧贸易关系,合作必将是主流,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四、促进中欧贸易发展的措施

1.加强国内经济建设,夯实贸易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国内经济,这是弱化外贸对中国经济作用的主要措施,一旦国内经济发展迅速,其对于外界商场的依存度就会慢慢弱化,中国所面对的国际风险就会减少。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会促使国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将市场的份额优化,实现渠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

2.端正贸易心态,促进互利发展。其次是在经济方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实体,在一体化方面走得也非常快。双方在这方面互补性比较强。由此双方应该秉持正确的态度,以平等互利的为原则,实现双方的共赢。由此,我们需要端正贸易动机,开展更加广泛的互利合作。

3.加强企业间合作,提高贸易水平。企业间的合作要不断的深化,各取所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由此形成的企业其在自主创新上的能力往往会具备着一定的竞争力,其综合实力也会相应的增强。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争端的时候,往往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贸易流向,从而最大限度的弱化国际市场的依赖。以此同时还会成为成本降低的关键措施。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其改革的契机,企业可以借此优化器产品结构,强化其实际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行业在面对国际贸易危机、国际贸易争端时,就有足够的能力去规避和应对。

4.加强政府间沟通,及时解决贸易问题。政府要不断强化政治磋商工作,对于贸易中遇到的争端要及时给予解决。目前,欧洲是中国光伏贸易最大的市场,欧洲境内相关的负责人也高度重视国光伏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坚持以对话的方式解决双方的贸易问题。由此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应该强化政府之间的协商工作,从而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可以得到保护,以实现共赢的局面。现阶段,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形势严峻,越是在这样的时刻,各个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贸易争端解决者的作用,开展深入广泛的贸易协商,基于双方的经济利益,争取实现双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光伏产品贸易争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欧双方在处理争端的过程中还是可以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协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不断地升华自己的技术创新,改善自己的市场结构,注重内需的开发,强化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额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注意自主知识的创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政府来说,要审时度势地贯彻执行自己的外贸政策,在面对贸易争端问题上要坚持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江.中欧光伏产业互补互利相互依存[Z].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风力;太阳能光伏发电;现状;发展趋势

1、导言

环境问题、经济问题、资源问题等是我国发展急需调整的问题,同时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加重以及燃料资源的日益缺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性,如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本文就风力和太阳能的光伏发电角度分析其未来发展形势,但就目前我国光伏发电现状来说,比照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还有较大的差距,对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增加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2、风力发电现状及趋势

2.1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55kw容量等级的风电机投入商业化运行开始袁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袁我国的风电市场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遥到2009年底袁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601万kw袁位居世界第二遥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1300万kw袁占世界新增装机容量的36%袁居世界首位。

2.2风力发电技术研究

我国风力发电机组主要有发电土工原动力的风力机和风能电能转换的发电机两种,其中风力机采用的有常规型和新颖型两种。其技术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风力发电的规模、单机容量正在不断扩大,在电力生产行业占据一定的地位;正在逐渐向着专业化和成熟化方向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的成本虽然高,但是日常运营费用却并不是很高。其中单机容量,从最初的55kw逐渐发展到了450kw,目前我国风电机组最大容量是6mw,更有专家向着单机容量10mw的风电机组进行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风电场建设的速度和经济效益。

功率调节的方式包括定桨距失速调节、变桨距调节、主动失速调节等,额定的风速是14m/s左右;不同的生产商和风力发电型号的额定功率不同,风轮控制的方式、转速控制的方式也不同。其中变速运行,其中风机从风能中,捕获到的功率的公式,即pr=Cρ(β,λ)ρkπR2;λ=wkR/Vw。式中:pr表示风轮吸收的功率;ρ表示风的密度;R表示风轮的半径;λ表示叶尖的速比;w表示风轮转速;Cρ(β,λ)表示风能利用系数。同时变速运行,还具有高效率、吸收阵风能量、高系统效率、功率质量改善、运行噪声减少的优点。

2.3发展趋势

我国风能的开发利用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继续发展小型风力机组的基础上,加速发展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风力发电机组很少,风电机组的国产化将会使得风电成本降低,更为经济性;其次,快速建设风电场。能够大规模利用风能、实现风电产业化的最好方式就是风电场;最后,综合利用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或常规能源,例如风-光混合系统、风-油混合系统等。

风力发电能够满足能源的有序利用,将会是世界能源利用及发电发展的趋势,而中国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可观及广阔,风电产业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应及时把握住这次机会,规划出一个系统可行的风电全面发展的计划,逐步解决掉风电发展中的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在科研基础上完善风电机制,使风能真正得到大范围和高效率的利用。

3、太阳能发电现状及趋势

3.1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与优点分析

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最基本体现为:通过太阳能电池把来自于太阳的辐射光能变成电能,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使得太阳能发电技术成为最具潜能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发挥半导体的光伏发电光能,来自于太阳辐射出的光,聚集于太阳电池中,电池吸收这些光能,对应将其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光伏发电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不同于普通的电力系统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是利用太阳光能,将光子变成电子,光能转化为电能,这其中省略掉了一系列的能量转化环节,电能转化更为简单,同普通发电对比起来,其效率高、简单、便捷,同时又节能环保;太阳能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特点,太阳光的广泛分布为其开发与利用带来了巨大便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就可以减少对其他常规能源的开发,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2发展现状与趋势

当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日渐增多,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却也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太阳能发电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要远超风能发电成本,且为风能发电的7倍之多。并且又以光伏电池组件成本最大。然而伴随着近些年来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在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后在相关技术手段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致使其成本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已经逐步进入到规模实用阶段,我国太阳能的产业规模、光热产业居世界第一。在2015年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已经实现了与火电厂合作发电,同时电站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型的太阳能光热发现也支持了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并且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偏远山区发电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具有了15wm的太阳能发电容量,为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未来可以将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结合,使其综合利用对于其发电起到互补的作用;中小型风力发电以及风光互补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也会有效地推动光伏产业的完善以及技术的成熟。

结论

总而言之,与传统能源相比,风能与太阳能不仅清洁、无污染,而且分布十分广泛。将风能与太阳能进行综合利用,能够发挥出极大的互补性价值,其发电效用要显著优于单一性的风力发电亦或是太阳能发电方式。当前,风力与太阳能发电的互补性研究依然还不甚成熟,因而应当由法律、政策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中进行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的步伐,从而为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出不懈的努力。

【⒖嘉南住浚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5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他看来,应当充分肯定当前新能源所取得的成绩,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在“十二五”末将迎来拐点。

市场持续扩大

从全球来看,因德国和意大利的部分企业赶在上网电价补贴下调政策生效前安装,上半年光伏需求增长超过预期。2012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设备需求13.1Gw,同比增长了46%。中国国内需求也大幅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划大大超过之前的估计,达到20Gw。2012年上半年每公斤多晶硅的价格从30.5美元下降到23.6美元,降幅为22.6%。电池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0.951美元降到当前的0.6美元。价格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制约因素,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市场扩大。“金太阳”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成本下降,原来计划1Gw的装机规模,上调到1.7Gw。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到“十二五”末,光伏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能够降到0.8元以下,用户侧平价上网成为可能。

截至上半年,我国并网风电达到5258万千瓦。2011年风电并网发电量732亿千瓦时。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风电发展逐渐走向健康可持续,风电与电网的关系在逐渐融洽,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进一步增强,风电每千瓦时价格已经降到0.6元左右,并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风电场建设趋于理性,从过去单纯“三北”风电基地逐渐向南发展,今年“三北”地区几乎没立项。

问题凸出

新能源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体制和新能源行业自身情况两个层面。《可再生能源法》作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基本大法,对行业所涉及的问题都进行了规范。在管理体制层面,最为突出两个问题,一个是电网的问题,另一个是价格问题。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协调、统筹、指导、调控。现在缺乏一个权威的部门统筹协调包括产业和市场发展、布局、市场准入,及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协调问题。

新能源自身与常规电力相比,在技术经济性和电力系统适应性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商品化仍是制约太阳能发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太阳能发电成本虽然已显著降低,但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的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3倍左右,截至2011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只有350万千瓦,有统计的上网发电量9.14亿千瓦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商品化程度低是制约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并网运行管理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管理上,仍未建立与新能源发电相适应的电网接入和并网运行机制,制约了新能源的发展。三是新能源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我国新能源制造业产能扩张过快,国内应用市场培育不足,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在国际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和主要市场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加大。光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主要生产设备依赖进口,缺乏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低劣产品扰乱市场和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产业亟待整合和转型升级,行业管理需要加强。

解决途径

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初期急剧上升,到了峰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急剧下降。新能源大起大落,我们对此该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目前新能源面临一些困难,但是不必过分悲观,要看到战略方向的前景,要抱有信心。在新能源恢复到正常状况的时候,是逐渐稳步前进的开始。

当前风能和光伏相关制造企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按照市场规律,过剩只能收缩和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没有淘汰就没有进步。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不变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市场中的优胜劣汰规律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否则不惜残酷无情地被淘汰。目前国内多晶硅制造业企业80%已经停产,因为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比国际市场高十几美元,甚至三四十美元。这个过程并不是新能源行业独有的问题,家电、汽车、计算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是新能源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才受到广泛的关注。

我们要不断总结新能源当前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解决新能源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逐渐转变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建立一个国内国际兼顾的市场环境,继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建立并完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新能源发电国家补贴机制。其次,建立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力运行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推进新能源发展的格局。第三,从国家层面严格准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机制。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遏制盲目扩张,对现有产能进行调整整合,使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投资管理,控制产能扩张,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投入,支持重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光伏产品质量评定和检测认证管理,阻止低劣光伏产品进入市场。加强光伏产业市场监管,防止无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下半年,受制于德、意等国对光伏补贴的削减及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去年弃风严重挫伤风电投资积极性等消极因素影响,新能源企业下半年经营压力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6

一、全球及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情况

(一)全球光伏行业呈现复苏增长态势,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首位

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继2011年、2012年的行业不景气后,2013年呈现复苏性增长态势。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epia)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3700万千瓦,较2012年增加714万千瓦,同比增长23.9%,增速低于2003年至2013年51.9%的年均增速,扭转2012年的负增长(-1.38%)。其中,欧洲新增装机1025万千瓦,同比下降41.68%,美国新增装机515万千瓦,同比增长36.54%,其它地区新增装机1030万千瓦,同比增长105.57%,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

从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来看,截至2013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37亿千瓦,同比增长37.0%。其中,欧洲地区累计装机7995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增速为10年最低,美国累计装机1352万千瓦,同比增长61.6%,中国累计装机181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18%,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13.2%。

(二)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得到缓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2013年,面对行业低谷,多数光伏企业推迟或取消产能扩张计划,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上游制造企业的洗牌,全球性产能过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根据npDSolarbuzz的研究,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有效产能”为4500万千瓦,产量为397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88%,相比较2012年65%的产能利用率显著提高。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约为3400万千瓦,产量约为26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76%,组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5%,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在Solarbuzz最新的2013年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中,除日本的夏普太阳能、京瓷与美国的Firstsolar等3家海外供应商外,中国供应商占据7席,包括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晶澳等在内的7家供应商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30万千瓦,约占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三)全球多数光伏企业重回盈利轨道或缩减亏损,中国部分光伏上市企业恢复盈利

2013年,随着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启动及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扶持,全球光伏行业扭转了自2011年开始的颓势,多数企业实现全年盈利目标。光伏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显示,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FirstSolar(第一太阳能)全年运营收入4.55亿美元,毛利率为26.1%,较2102年的25.3%略有提高。德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worldaG税费前亏损额2.66亿美元,较2012年有所削减。晶科公司2013年总营收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实现利润3110万美元,而2012财年亏损2.48亿美元。阿特斯2013年实现利润4560万美元,而2012年亏损1.95亿美元。天合、晶澳、英利分别净亏损7790亿美元、7050亿美元、3.21亿美元,分别较2012年的2.66亿美元、2.75亿美元、4.92亿美元的亏损额实现大幅度缩减。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我国光伏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市场份额下降,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出口量1600万千瓦,占产量的61.5%,出口额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欧洲出口份额由2012年的约65%下降至2013年的30%,对日本出口约22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2%,对美国、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10%、5.2%和4.5%,我国对亚洲市场占光伏产品出口的44%,取代欧洲市场成为最大出口市场。2014年1-2月,亚洲市场出口占比52%,其中,对日本出口占比34%,对欧洲市场占比22%,未来新兴市场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弱化我国光伏产品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降低贸易摩擦可能性的同时,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

二是光伏组件企业向下游环节延伸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受全球光伏行业供求失衡及欧美“双反”等影响,光伏组件企业逐渐转变单一销售组件的盈利模式,开始向下游电站拓展。根据Semi的《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统计,中国排名前20位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制造商均已涉足电站开发业务。在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中,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约700万千瓦,约占70%。根据北美光伏市场季度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市场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在新型项目中占比超过80%,其中地面电站占约70%以上。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因此,未来光伏企业向下游拓展将成为企业获得新盈利模式,加快推动高端技术和终端电站结合,实现以项目带动产品、以产品推动项目,提升行业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为组件销售提供更加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投资建厂,突破国外市场封锁。江苏昱辉阳光自2012年起开始规划在波兰、印度、日本等国家开设代工厂,通过中国设计、境外生产方式应对国外“双反”等贸易壁垒,其中2013年3月签约成立的波兰代工厂已经投产。中电光伏为规避欧盟“双反”措施,积极寻求在土耳其设厂。晶科能源也计划赴葡萄牙投资建厂。国内光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助于企业规避高额关税,减轻经营压力,缓和日益激烈的贸易争端,同时也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宏观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文),“国发24号文”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在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完善并网管理和服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意见。继“国发24号文”后,财政部、发改部、工信部等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随着这些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发挥效力,将为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是国内市场供应过快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扩张趋势。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闲置产能陆续复产,光伏产品呈现量价回升局面,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呈现集体回暖态势。但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容乐观,其中欧、美市场需求提升空间有限,日本、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在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国内产能持续扩张,如果不断提速的市场供应得不到市场需求的有效支撑,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重演。

二是光伏行业技术落后产能仍然偏高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高端产能与中低端产能同时并存,高端产能表现不足,中低端产能占相当比重。从上游多晶硅材料制造来看,国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120千瓦时/千克,比国外先进水平高约20-30%。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用的大部分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普遍在17-19%之间,效率在20%以上的高端产品严重不足。根据德国研究机构pvXchangeGmbH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国产品价格上扬、欧洲与日本产品价格下滑的前提下,中国光伏组件价格仍较欧日光伏产品价格低18-25%。未来加快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由重视规模效应向重视技术效应转变,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光伏行业整合难度较大造成未来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失衡压力。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开始,产业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强烈,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举步维艰,未来行业整合推进难度较大,行业面临着“大”“大”兼并、“大”“小”整合难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型光伏企业量级多在吉瓦级以上,由于实力相当,且受到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影响,难以通过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推动行业整合。此外,现有大型光伏企业由于品牌、产品售后差距等因素不愿意吸纳整合中小型企业产能,导致大量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淘汰,未来光伏产业向重点和优势企业集中速度将有所放缓,进一步延缓产业整合速度。

四是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造成未来行业整体性风险犹存。随着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受阻,面对外部市场压力,我国光伏企业在2013年经历了目标市场的重大调整,由2011年90%以上产品出口调整为2013年的60%产品出口,即国内市场由承受不到10%的产量跃升到支撑约40%的产量,从对外依存度过高转而过度依赖国内市场,这种过度依靠单一市场容易造成行业整体性风险,单一市场需求变动对行业影响显著,一方面单一市场整体需求呈现的季节性上涨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非常规性外包生产,产生光伏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财政补贴需求增长过快,行业面临无序发展压力。未来由于光伏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偏高,行业整体风险仍然存在。

三、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光伏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预计全球组件产量有望继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部分闲置产能将继续启动,全球出货量和新装容量将形成中国、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四分天下格局。

但同时,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外需不稳定、国内市场发展过快、行业整合推进较难、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贸易摩擦风险仍然存在等问题,均对产业规范和市场应用发展带来挑战,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改革境外投资制度,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光伏产业国别投资环境调研,及时各类投资风险预警信息,避免产业盲目投资;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融资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灵活信贷政策,改革融资担保结构,支持光伏企业参与境外技术创新等投资项目;三是改革光伏产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通过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鼓励光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二)推动市场机制创新,坚持内外市场相结合

一是巩固传统市场份额。推进市场机制创新,发展产品、项目与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模式,巩固传统市场份额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采取积极市场策略,选择市场前景好、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光伏产品出口;三是继续开发国内市场,加强光伏市场应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三)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一是继续加大光伏技术的投入力度。重视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光伏产业在技术、设备和工艺方面不断进步,实现高端设备国产化及应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推动企业产品创新。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三是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重点支持具备核心品牌竞争力的光伏企业并购中小企业,加快淘汰技术落后企业。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 光伏产业 挑战 对策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别是在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而且,高纯多晶硅技术以及其他许多关键生产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但是,2007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也集中爆发了一系列相互关联、引起高度关注甚至激烈争议的问题,主要包括:不协调的产业链结构、绝大部分产品出口国外的市场格局、生产过程导致的国内高能耗和四氯化硅环境污染、全球技术和市场竞争加剧下的产业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光伏发电的商业化前景和时间表等。这些都是当前广受热议的焦点问题,也是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太阳能利用的重大问题。

二、国内外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最新进展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多晶硅材料、铸锭、拉单晶、电池片、封装、平衡部件、系统集成、光伏应用产品和专用设备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的国产化加快,许多设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并有部分出口。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9Gwp和3.8Gwp,当年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48%和138%,达到1.1Gwp和1.7Gwp,均占世界总产量的27%以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2007年我国光伏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增加到10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以上。

特别是多年持续严重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高纯多晶硅制造技术,在这两年内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在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2007年新光硅业、洛阳中硅、江苏中能等3个企业分别建成了千吨级高纯硅生产线,使得全年高纯硅产量大幅增加到1130吨。2008年,随着江苏中能二期和重庆大全的各自1500吨多晶硅工程的建成投产,预计国内超纯多晶硅的全年产量将超过4000吨。而且,重庆大全和江苏中能公司实现了还原尾气回收利用技术和多晶硅还原炉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介绍,综合能耗已降到150-180kwh/kg(使得成本降低到约50美元/kg),显著低于其他国内同类企业的250-300kwh/kg,主要物料的综合回收率也超过98%。最近,江苏中能等一些国内企业还在积极准备开发引进流化床法、硅烷法等新型高纯硅生产技术,可望使高纯多晶硅生产的综合电耗降至20-50kwh/kg,成本降至15-25美元/kg。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33家高纯硅生产企业的一期工程产能总计约为4.4万吨(规划总产能高达8.8万吨),如果这些项目能顺利建成投产,预计我国2010年的多晶硅产量将超过3万吨,将从根本上缓解高纯硅材料的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不少地方和企业近年来积极建设mwp级并网光伏系统(主要是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5月,全国已建和在建11个mwp级并网光伏系统,大部分预计在2009年建成。一些光伏设备制造企业还积极探寻建设更大规模光伏发电站的机会;江苏等省份还提出制定“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我国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的《常州宣言》提出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力争在2015年前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到1.5元/kwh,在10年内使光伏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1%,这意味着大约500亿kwh的年发电量和超过4000万kw的装机量。

(二)国际光伏产业的进展和发展前景

在国际上,光伏发电产业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持续政策扶持,光伏发电的成本也随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硅原料和组件供需形势逐步缓解而快速下降,使光伏发电成为增长速度最快、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日本2008年恢复了中断两年的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美国目前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美国联邦政府2008年又延长了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德国继续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

国内外光伏产业界已开始描绘以居民销售电价和峰谷电价为临界点的并网光伏发电商业化时间表。德意志银行预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电成本最低可降到$0.1/kwh以下(约合0.7元人民币,kwh),乐观估计大约在2015-2016年左右可降到$0.15/kwh(约合1元人民币/kwh),使得光伏发电将于2010-2013年期间首先在日本、德国、西班牙等实行较高平均零售电价的国家开始商业化发展。

在扶持政策和发展前景激励下,2002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年均增长率超过40%。2007年全球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62%,当年统计安装量为2.83Gwp,累计总装机容量大约为12Gwp。据有关预测或展望,未来数年全球光伏市场将以大约60%的速度增长,2020年累计装机将达到200Gwp,绝大部分为并网光伏发电。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以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乃至可能的经济危机,预计会减弱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增长速度,并影响光伏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全球金融危机普遍增加融资难度,而资金密集型的光伏产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二是国际能源价格(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幅回落将扭转各国销售电价持续增长的趋势,从而延迟光伏发电实现电网平价(gridparity)的时间点;三是各国在金融危机和财政能力影响下,其今后的光伏产业补贴政策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的障碍和挑战

虽然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风险;近期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应用也面临成本高、上网难、缺乏经验等障碍。

(一)国内光伏技术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内在竞争力不强和短期环境风险

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目前我国光伏技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效率和质量水平仍然普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型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和高纯硅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也落后于欧美日发达国家,许多装备主要依赖国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主要依靠市场驱动而非技术驱动,缺乏强大的内在竞争力。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纯多晶硅企业仍面临物料闭路循环和废液废气污染物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存在四氯化硅副产品的环境污染风险,成为我国高纯硅行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二)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利于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和节能减排

过去几年内,我国光伏产业界抓住欧美国家光伏市场的快速增长的机遇,利用国内人力和资源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迅速起步与发展壮大。但业界普遍预测,由于近年全球光伏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张以及金融危机影响,未来两年内世界光伏组件和高纯硅材料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使光伏产业面临大规模洗牌。

最近我国光伏企业已普遍停止扩产、削减产量。在这个洗牌过程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也将逐渐转向下游的光伏发电运营业,使得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具有更长远稳定的回报,这也是传统光伏产业界(光伏设备制造业)日益重视、极力呼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国光伏市场的发展却滞后于国内光伏产业和国际光伏市场,2007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为20mwp,仅为当年国内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和全球总新增装机量的0.71%,其中并网光伏发电装机仅为2mwp。因此,目前这种产业和市场格局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市场风险。而广受争论的光伏产业的高能耗问题,其实质问题也在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不平衡,即取决于国内光伏产业链建设和国内外市场的选择。相关研究已达成基本一致的结论,目前多晶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生产过程所耗能量的回收期只有两到三年。但是,如果在国内生产高纯硅料及硅棒/锭和硅片(占光伏系统生产总能耗的70%-80%)、在国外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则光伏产业对我国而言即是高能耗的出口加工业。

(三)光伏产业在近中期仍缺乏足够经济竞争力,有赖于政府政策扶持

并网光伏发电的初投资目前大约为5-6万元/kw,预期上网电价3-5元/kwh,离网光伏系统的投资和供电成本更高,需依赖优惠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扶持。最近数十年全球光伏市场的重心随着各国光伏市场政策的变化而先后从美国(1996年以前)转移到日本(1996-2002年)和欧盟(2002年以来),即充分反映了全球光伏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由扶持政策推动的。目前我国还未制定比较系统完善的光伏发电经济激励政策,全国已建成的100多个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中只有2个项目在2008年6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准予享受4元/kwh的优惠上网电价,有待于加快制定必要适度的财政补贴和优惠上网电价扶持政策。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8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核心体现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之间。

随着光伏产业发展不断深入,产业逐渐进入微利时代,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将成为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

光伏产业园作为光伏产业发展的载体,通过产业集群效应,促使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集中在一起分工合作,以实现规模效应、资源和信息的优势互补,可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未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体现在产业园区间或是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安阳市紧抓光伏产业大发展的机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及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高规格建设光伏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势光伏企业,为该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园区也应做好随时应对挑战的准备。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高收益增长空间,已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首选。特别是2010年光伏行业的高回报率,使得我国已有的光伏企业纷纷加大产能,部分企业产能已经达到Gw级,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纷纷将业务向光伏领域转移。

同时,2011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元年,基于光伏产业为朝阳产业,且对地方GDp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很多地方政府将光伏产业列为该地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建设产业园筑巢引凤,出台诸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落户。

目前已有近20个地区将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千亿元光伏产业园,企业和各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持续投入,不可避免地要引发一些问题:企业产能将会持续增大,竞争将会加剧。

另一方面,今年由于全球最大的两个光伏市场――德国和意大利政策的不稳定,德国将其光伏补贴的调整与3~5月份的装机量挂钩,意大利的光伏政策一直摇摆不定,再加上美国和欧洲爆发债务危机,使得光伏电站投资的融资成本高企,全球光伏市场需求不旺,而光伏产品供给却快速增长,后果即是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光伏企业订单大幅减少,企业面临断粮危机。产业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此外,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者对我国光伏产业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给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制造贸易壁垒。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光伏产业园区需及时调整战略,做好应对如下准备。

一是要立足地区优势,分析光伏产业发展趋势,找准产业发展空白点,引导园区使优势企业做强、专业企业做精、配套企业做足,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避免一味做大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剧产业发展负担。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光伏技术;专利分析;技术路径

1国内外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1.1世界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自1839年发现“光生伏打效应”和1954年第一块实用的光伏电池问世以来,国外太阳能光伏发电取得了长足进步。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10%提高到目前25%,多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也达到20.4%,非晶硅薄膜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10.1%,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16.4%,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20.3%[1]。以美国Sunpower和日本panasonic为代表的高效电池组件制造商的光伏产品效率已达到24%。日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和产业体系,尤其是住宅建筑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已成为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置用户。目前高效单晶组件产品的成本已低于传统单晶组件产品,但还高于多晶产品,高效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蓄势待发[2]。

目前,世界光伏技术呈现的特点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光伏产业越重视,其技术发展也就越先进。在欧洲,德国、法国的光伏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亚洲,日本走在前面,尤其是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绿色可再生能源成为日本发展的主流,日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和产业体系,户用电源系统发展迅速,已成为太阳能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紧跟发展步伐,分布式电站和户用电站将成为我国的主要支持方向。

1.2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光伏电池的研究始于1958年,自1981年开始,光伏电池及其应用开始列入国家的科技攻关计划,通过“六五”到“十一五”六个五年计划,在光伏电池器件及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00年之后,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分别对光伏发电的产业化技术和基础性研究给予支持,尤其在晶体硅电池领域,重点加强对单晶硅电池技术、多晶硅铸锭技术、高效电池技术、晶体硅电池产业化技术以及特殊太阳电池组件的开发[3]。目前,单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最高24%,产业化单晶硅电池的最高效率已经超过20%;多晶硅电池的实验室效率最高达19.5%,产业化多晶硅电池的效率已经达到18.5%。

在世界光伏市场拉动下和国家队发展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促进下,我国光伏制造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成为全球太阳电池和组件的最大制造国。总体看,一是我国晶硅电池/组件在性价比上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二是多晶硅材料不具有晶硅电池/组件那样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成本处于劣势。我国现有一部分多晶硅制造企业由于成本高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不得不停产,因此针对提高多晶硅性价比的技术是我国多晶硅的奋斗目标;三是在原辅材料及设备制造方面,有些材料,如封装玻璃、切割液、密封胶等,基本满足了国内的市场需求。但有些材料,如组件封装材料eVa和背板材料tpt等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光伏设备制造为满足国内需求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高端设备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端原辅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我国光伏产业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2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发展情况

2.1基本情况

河北光伏产业起步较早,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竞争力。目前,河北省光伏产业水平和规模在全国处于“第一梯队”。由《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报表》可知河北从事光伏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30余家。虽然河北省有一些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光伏企业,比如晶龙集团、英利集团,但河北光伏行业也存在着各光伏企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

2012年行业危机对河北省光伏产业形成严重冲击。资料显示,当年河北省太阳能电池产量3321.4mw,同比增长26.69%;主营业务收入累计200.11亿元,同比增长-33.48%,利税总额-27.24亿元,增产不增收,亏损额逐月加大,部分以光伏产业为电子信息领域发展重点的地市亏损局面较为严重。即便如此,主营业务收入占河北省光伏行业近30%的晶龙、英利集团等一批太阳能光伏重点企业,在2012年的行业危机中却逆市上扬。

2.2重点企业技术现状

河北以晶龙集团和英利集团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在国内外技术和市场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晶龙集团以生产单晶硅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见长,英利集团在多晶电池及多晶硅铸碇方面发展迅猛。

晶龙集团旗下子公司晶澳公司开发了许多高效率、低成本的量产工艺和技术,打通了电池和组件量产中的技术环节,率先将所有产线上单晶电池(p型)效率提高至19.5%以上,单晶组件功率提升至270w以上,多晶电池效率提高至18.0%以上,多晶组件功率提升至260w以上。由于较好的产品品质、有竞争力的生产成本,在欧盟“双反”背景下,晶澳能够获得超过50%的欧盟进口配额(晶硅电池)。从2010年开始,晶澳研发n型电池技术(Bycium,倍秀)已有4年基础,目前Bycium实验室批量效率达20.5%,最高到20.9%。凭借业内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以及优秀的电池技术研发能力,为低成本、高质量、高功率n型单晶产品的规模化量产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英利集团的panda(熊猫)电池源于eCn的n-pasha电池,熊猫电池量产后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19.5%~20.0%,组件功率在270w~275w,开创了国内n型太阳能电池的新发展方向。但熊猫电池为了为了平衡成本,未采用特别复杂的流程。其与传统p型单晶电池技术主要差异如下:需要以少子寿命较高的n型硅片作为衬底,前表面进行硼扩获得pn结结构,需要应用前表面钝化技术和背表面钝化技术,背面需要金属ag栅线收集电流,流程相对复杂、辅料成本较高。

3光伏产业关键领域技术分析

多晶硅原材料、硅片的制备、高效太阳能电池制备等几个关键领域的技术发展情况是:

3.1多晶硅原材料

改良西门子法加低温氢化技术是目前全球多晶硅原料的主流科技方向,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特别是降低电消耗方面效果显著。我国90%以上是改良西门子法,改良西门子法加低温氢化技术是我国行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3.2硅片的制备

3.2.1晶体硅的制备。晶体硅分为单晶硅和浇铸硅,两条技术路线的争论持续了近30年。市场的占有率与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浇铸硅产量大成本低,但是制备电池的转换效率相对较低;单晶硅产量低、成本偏高,但转换效率是目前光伏电池中最高的。欧洲屋顶电站最兴旺的时候,也是单晶硅在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时候。中国光伏发电的发展初期阶段主要以地面大型电站为主,由于不受占地面积的限制,浇筑硅因其成本较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分布式电站的实施,单晶硅还会重新占据上风,两条技术路线的竞争也还会长期存在。

在单晶硅制备中,目前全球主要采用的是p型掺硼晶硅制作,光照10小时后会产生5%~8%不可恢复效率衰减,该难题长期困扰着光伏界,河北省科学家研发低光衰掺镓硅单晶,平均消除6%光衰,成本降低6%。

3.2.2硅片的切割。线切割技术的问世,完全取代了内圆切割,实现了切割技术的升级换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已经问世,不仅切割速度是常规线切割的2倍,而且冷却浆液无污染,避免了线切割后的砂浆废液后处理,具有很好环保效果。冷却方式的革新,推动了线切割的更新换代,金刚线切割技术是未来的发展主流。

3.3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

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技术分为:碲化镉薄膜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铜铟镓硒薄膜电池、染料敏化柔性电池、晶硅电池。晶硅电池以转化效率高、成本低占据了市场的主流,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成为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相比而言,薄膜电池成本高、效率低,投资巨大。

晶硅电池的发展近几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量产效率已超过20%,2012-2014年科技部资助的863计划把中国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继续提高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是目前光伏发电的研究的主流方向和目标。

3.4其他关键光伏制造技术

背接触电池技术、二次印刷技术、大功率高效低衰减光伏组件技术是目前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发展方向。

4光伏技术领域专利分析[4]

本部分对光伏领域的专利进行分析,从发展规模、发展趋势、主要国家技术领域和主要机构技术分布等方面考察光伏技术发展态势。研究对象为全球光伏技术的相关专利,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专利分析数据库,通过关键词与分类号的组配检索下载建成“光伏产业专题专利数据库”,并基于该数据库进行相关分析。由于专利数据的延迟性,导致2010年和2011年的专利数据不完整,因此下文分析中这两个年度的内容仅供参考,不做结论。

4.1世界光伏领域技术情况专利分析

4.1.1世界光伏技术专利逐年申请情况

20世纪60-70年代光伏技术处于发展初期,总体专利申请量较小,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基本维持在10之内;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光伏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专利申请数量开始逐步增长,最高的年份是1983年,达235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光伏技术发展出现波动,表现为专利申请数量开始小幅回落,这种回落的态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每年200余项降到不足百项;从1995年开始光伏技术开始进入上升阶段,稳步、平缓的发展一直持续到2001年,该年专利申请量达306项;在2002年增长速度有一个小幅回调之后,光伏技术度专利申请量出现了新一轮的、真正的高速发展期,全球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在2002年到2005年4年间,专利申请数量翻了一番,由每年近300项上升到600余项,在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间,专利申请数量又翻了一番,由每年不到1000项增长2085项。

4.1.2光伏技术专利在各国的分布

美国、中国、韩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这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专利申请数的96.7%,其中美国和中国均占24%,日本占20.5%,韩国和德国分别占有8%左右的份额。

4.1.3光伏重点技术领域专利分布

在六大技术领域中,结晶硅专利申请量最多,其次为化合物薄膜和薄膜硅,化合物结晶及染料敏化最少。其中结晶硅专利申请起始年限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

4.1.4各国重点发展技术

中国在光伏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量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结晶硅和化合物薄膜方面研发实力强,专利申请数量超过了其他国家,而化合物结晶核方面研发能力弱,专利数量较少;美国在不同领域的技术分布态势和全球技术分布一致,专利申请量最多的是结晶硅,薄膜硅和化合物薄膜专利申请数量相近,位于其次,染料敏化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少;日本在结晶硅和薄膜硅两个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相近,且为最多,其次是化合物薄膜专利申请数量,染料敏化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少;欧洲和德国的光伏技术专利分布相似,它们的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前三个国家,专利申请量最多的是结晶硅,薄膜硅和化合物薄膜专利申请数量相近,位于其次,化合物结晶的专利申请数额位于倒数第二,不过在染料敏化和有机半导体方面,这两个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德国染料敏化专利数远大于欧洲,而欧洲的有机半导体专利数远大于德国;韩国在专利申请量最多的是结晶硅,其次化合物薄膜,薄膜硅和有机半导体专利申请数量相近,位于再次,最少的染料敏化和化合物结晶的专利申请数额。

4.1.5光伏研究机构的专利分析

光伏技术领域主要专利申请机构全球排名如图2,在前20位的排名中,日本机构有12家,占60%;美国机构有4家,占20%;韩国和德国分别有2家机构。其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3个机构分别是日本的三洋电力、佳能和三菱集团,其次是德国西门子;再次是德国默克集团、日本夏普、日本昭和壳牌石油、美国RCa以及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剩余的11家机构光伏专利申请量差别不大。从中看出,日本科研机构在光伏领域具有很强实力,不仅拥有光伏专利的机构数量多,而且机构拥有光伏专利的数量也多;德国虽然只有2家机构进入全球20强,但这2家机构拥有的专利数量都在排名前5位。中国虽然拥有光伏专利总数很多,但没有一家机构能进入全球20强。

4.2中国光伏领域技术情况专利分析

4.2.1中国光伏技术总体专利申请情况

中国光伏专利发展动向如图3,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光伏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总体专利申请量较小,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基本维持在1~2项;在1995年-2004年的10年间,中国光伏技术稳步发展,专利申请量逐渐增加,这比世界光伏技术增速发展的时间晚20年;2005-2010年是中国光伏技术真正的高速发展期6年间光伏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7倍,在2010年达到顶峰。

由世界和中国光伏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图的分析,初步认为从生命周期上看,光伏技术已经走过萌芽期和成长期,正处于成熟期。

4.2.2中国光伏技术领域分布

通过对近10年中国光伏技术专利申请情况的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光伏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结晶硅和化合物薄膜起步稍早,在2002年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阶段,在经过4年的稳步增长之后,接下来又有5年的飞速发展阶段,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是2002年的几十倍到上百倍;薄膜硅的发展趋势类似于结晶硅,只是该领域专利申请数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早结晶硅1年;化合物结晶在2002-2007年度6年间,专利申请数量保持较稳定的状态,在2008年有一个突然急速增长,之后的4年就维持在这个较高专利申请数状况;有机半导体专利申请数在这些年变化不大,前几年保持稳定状态,后几年又保持在比前面稍高的一个稳定状态;染料敏化起步稍晚,从2006年起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

4.3重点光伏领域情况分析

4.3.1结晶硅

结晶硅发展趋势图很清晰,在经过30多年的少有起伏的持平和平缓发展阶段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然后又开始回落。具体来说,结晶硅起步较早,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1964年到1974年期间,结晶硅技术处于起步期,每年的专利数不超过5项;1975年到1985年结晶硅专利申请数开始稳步增长;但到1986年突然开始出现回落,这种回落振荡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从此之后,结晶硅技术进入不断发展阶段,这种发展有个鲜明的特点,先是平稳发展然后就有一个急速增长期,1996年到2004年就是稳步发展期,随后的5年就是急速发展期。整个发展趋势看,结晶硅技术已走过初始期、增长期,目前应该处于成熟期阶段。

在结晶硅专利全球分布中,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英国这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专利申请数的96.7%,其中中国占27%,美国23%,日本18%,韩国和德国分别占9%和7%的份额。

4.3.2薄膜硅

薄膜硅的技术发展趋势较简单,经过长期持续稳定,进入发展阶段,又迅速回落。具体可分为3个阶段: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都处于平稳期,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基本稳定在同一数值;从2005年开始的5年,薄膜硅专利申请数开始逐年增长,5年增长了近5倍。

在薄膜硅专利全球分布中,日本、美国、中国、韩国、德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和英国等10个国家拥有全球专利申请数的97%,其中日本31%,美国25%,中国占17%,韩国和德国分别占6%的份额。

4.3.3化合物薄膜

化合物薄膜专利申请数在1984年到1995年间基本稳定在相同水平;从1995年之后的连续10年都是一个平缓的发展阶段;到2005年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每年化合物薄膜的专利申请数量都有大幅增长。

在化合物薄膜专利全球分布中,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中国台湾、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10个国家拥有全球专利申请数的94%,其中中国占30%,美国24%,日本14%,韩国和德国分别占8%和6%的份额。

5结论

5.1河北光伏产业链最为完整,不仅有晶体制备和硅片加工,还有光伏电池封装设备生产。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为绿色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是河北省光伏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在全国光伏企业名列前茅,具有较强影响力。但同时河北省光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差别很大,仅有少数几个企业实力较强,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实力不足。

5.2从世界和中国光伏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初步认为从生命周期上看,光伏技术已经走过萌芽期和成长期,正开始步入成熟期。美国、中国、韩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专利申请数的96.7%。中国在光伏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量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结晶硅和化合物薄膜方面研发实力强,而化合物结晶核方面研发能力弱。

5.3河北是光伏大省,代表性企业在中国光伏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引领潮流的科研成果也较多。因此,支持这些企业将突破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对河北省乃至全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可将典型企业多项先进技术集成形成拳头产品、优秀品牌进行推广,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河北省光伏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太阳能电池[DB/oL].http:///zh-cn/太阳能电池.

[2]高一翔,高子涵.未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前景分析[J].电子世界,2012(10):13.

[3]钟史明.太阳能光伏发电概述与预测[J].热电技术,2012(4):1-8.

[4]肖沪卫.专利地图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由石家庄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石家庄市软科学项目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研项目共同资助。

光伏市场发展趋势篇10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多重利好推动行业加速发展

今年1-5月份,我国软件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5月份软件产业增速创下2012年单月增幅新高,为30.8%;前5个月累计完成收入8608亿元,同比增长27.2%,相当于去年全年收入的46.6%。预计上半年全行业收入将突破万亿元,达到1.1万亿元。1-5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出口134亿美元,同比增长11.5%,较去年同期低9个百分点,但比上月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

目前,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出口不振、利润下降、竞争加大等。受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等影响,国际需求持续低迷。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软件出口增速始终在20%以下,对产业整体增长的贡献率显著降低。

外部环境和业务扩张导致软件企业利润下降。从外部环境看,各地最低工资水平的提高,使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盈利能力下降。从业务扩张看,一方面,企业在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会为全年业务开展增加投入,导致费用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仍在投入阶段。

2012年以来,国际软件大企业进一步加快在新兴领域的并购步伐,加速抢占新兴领域发展主导权,加大了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竞争压力。

赛迪智库预计,今年下半年产业将平稳增长,服务化趋势将持续深入。从国际上看,宏观经济有望企稳,产业硬件化趋势开始显现;从国内形势上看,产业已经进入发展旺季,移动互联网、工业软件、服务外包等新兴细分领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云计算、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等领域的市场培育已进入较成熟阶段,将逐步转化为收入。预计下半年我国软件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增速约为29%左右。

未来为促进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发展,赛迪智库建议:一是加快落实税收优惠和企业认定等政策;二是利用“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和电子发展基金,大力支持重点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三是加强推动国产安全可靠软件集成应用;四是加力推进软件名城和软件园区建设。

平板显示与太阳能光伏产业:供需状况不容乐观产业亟待整合

2012年上半年,全球面板行业逐步回暖,我国平板显示领域加快发展,一批平板显示相关项目完成验收,部分关键材料、设备已实现国产化,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长虹等国内企业加快平板显示项目建设,目前国产化配套率提升至31%,装备国产化率已经提升到约15%。oLeD产业稳步推进,取得较大突破。

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平板显示终端产品市场需求不旺。同时,我国高世代线在2012年产能将逐步上升至设计产能,液晶面板的产能将达到历史新高。供需矛盾将是2012年乃至今后几年内液晶面板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赛迪智库建议,未来要贯彻落实平板显示领域相关发展规划,同时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面板制造核心企业的规模效益,同时探讨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垂直整合的可能性,推动形成我国自己的产业巨头。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2012年上半年我国组件出货量达到13.6Gw,同比增长14.2%。在多晶硅生产上,2012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为4万~5万吨,同比增长20%。但同时,由于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滑,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金额出现大幅度的下滑,2012年1~4月,我国共出口电池组件50亿美元,同比下降40.7%。光伏电池产品均价越来越接近组件生产成本,企业经营压力大幅上升,但由于行业特殊性,大型多晶硅和电池组件企业均不愿意整合中小企业,行业整合仍困难重重。

2012年下半年,预计光伏产品价格仍将下跌,产品价格的下跌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那些生产成本高、技术水平低下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赛迪智库建议,要按照市场需求及企业技术水平,制定完善光伏产品和系统的相关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以联盟为平台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引导协调统筹各地方光伏产业发展;支持光伏企业转型升级,巩固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引导国内光伏产业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式发展;全方位开拓市场,鼓励光伏多样化应用。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低于2011年

随着目前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与矛盾日益明显。

2012年上半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值增速落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点。1-5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1724亿元,同比增长11.2%,比2011年同期(21.6%)减少10.4个百分点;受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全球4G(Lte)网络部署升温的双重带动作用,通信设备行业1-5月同比增长18.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5月实现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4.7%,低于全国外贸出口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17%)减少12.3个百分点,是扭转2009年负增长态势以来同期增速最低点;1-5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94.6亿元,同比增长9.3%,低于工业投资增速(23.8%)14.5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80%)减少70.7个百分点。

目前,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主要问题包括:第一,拉动性政策过于集中在内需消费市场,对生产者市场和行业应用市场少有关注,难以根本扭转对产品出口的依赖,并有着提前激发需求、透支未来消费的隐患;第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社会投资导向缺乏长远规划,社会资本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国家也缺少相应引导;第三,概念创新多于产品和模式创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尚未形成兼具规模性和带动性的新增长点,终端产品定义能力薄弱和商业模式始终不成熟是造成各个新增长点“名实不符”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