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29

农村金融现状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农村金融现状篇2

农村金融边缘化,是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金融相对于国家金融的发展主流被严重削弱,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难以发挥好支撑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具体地看,这种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金融体系边缘化

(二)金融服务功能边缘化

(三)资金供给边缘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农村不仅很难吸引外来投资,连其自身的资金也被金融机构无情地抽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农村吸存却不放贷,使农村资金流入城镇,形成农村资金向城镇倒流,被称为农村资金抽水机。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明显,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失血状况。

(四)金融政策边缘化

金融政策对农村的支持少,有的甚至还带有歧视性色彩,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农村、农业和农民与其他产业及城市居民都是处在极不公平的位置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只对农产品政策性收购负责,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等诸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方面并无政策。此外,政策性农业保险缺失,导致农作物贷款风险补偿无法落实,加之农作物贷款办理担保抵押难和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客观上制约了农业贷款的投入力度。同时,我国的农产品期货交易目前有12个品种,分布在3家期货交易所,但较活跃的只有7个品种,未能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经济功能。

(五)金融创新边缘化

农村信用社经营着单调的存贷款业务,以不变应万变。

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的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网上银行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不能根据种植和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已评级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得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且抵押的品种仅有机具、房屋等有限的品种。农村金融创新的缺乏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2]刘方军.金融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农村金融现状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现状分析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金融是决定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一直是我国,也是河南省的一个棘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河南省对农村金融的重视,许多优惠政策不断实施,例如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和增量奖励等政策,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农村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那么,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现状究竟如何,过去那种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是否扭转?搞清楚当前形势下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的具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对河南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刺激内需、以及保持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通过选取样本进行实地调查,并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收集数据,进而对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进行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为准确了解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的现实情况,我们在淮阳县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和经济发展状况分别选取了郑州市、信阳市的、商丘市、三门峡市、新乡市的下属县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农户调查,以期比较全面地揭示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样本农户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和图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调查主要是由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完成,尽管事先给学生做了培训,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户的人均年收入偏低,样本的收入构成不太理想。原因一是受本校学生来源构成的影响,二是受访户在涉及收入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时有意降低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

二、农村金融供需状况

通过对选取样本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对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而且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又出现了新的特点。

1、供需总量失衡

供需总量失衡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供求缺口巨大和金融机构农村存贷差额巨大两个方面。

在农村金融供求缺口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被问及有借钱的需要上80.77%的受访户有借钱的需要,82.06%的受访户认为所在地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自己的金融需求。15.38%的受访户所在地周围没有正规金融机构。85.9%的受访户的借钱需求是通过亲戚朋友这个非正规金融渠道,只有24.36%的受访户的金融需求是通过农信社满足,3.84%的受访户的金融需求通过农业银行满足,而只有7.18%的受访户的金融需求通过其他正规金融机构满足(这个问题是多项选择,因此百分比之和不是100%)。被调查农户对银行业机构的贷款服务满意度不高,借贷的高利率和高门槛是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受调查农户中认为金融机构“办理贷款程序和时间简便”的只占21.24%。由此不难发现,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覆盖面和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在金融机构农村存贷差方面,2000―2008年金融机构农村存贷差变化如图2所示。

由图2不难发现,金融机构农村存贷差自2000年以来呈逐年增大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后,存贷差更是急剧加大。

2、资金用途失衡

资金用途失衡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与农户金融需求出现用途上的错位。

农户的收入水平不同,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种类也不同,因此其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调查发现,农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依次为生产贷款、存款、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通存通兑业务、扶贫贷款、汇款、银行卡,其中生产用途如买种子、化肥、养殖、牲畜等,占31.85%;其次为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占16.83%;消费用途,盖房子、买电器等,为7.07%;看病,占4.87%;经商,占39.38%。而对代收代付、买卖各类证券、保险、个人理财业务、外汇业务等需求较小,需要这些业务品种的农户比率不足受访农户的4%。因此,农户资金的用途仍主要在生产、经商方面,消费用途和看病上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农业生产是低收入农户的必须,经商是高收入农户的资金用途。看病不是不需要钱,而是很多农户由于看不起病不到不得已就不看病。

现有县、乡、村的商业银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机构一般都仅仅提供基本的存贷汇服务,而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惜贷”,2009年农信社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97.87%。农村金融供给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除存贷汇以外的金融业务覆盖率较低,县及县以下地区对住房和汽车等生活贷款、助学贷款、银行卡等业务的需求较大,但能够提供上述服务的农村银行业网点不足20%;二是村一级由于缺乏银行业网点,当地居民和企业难以享受到便捷的服务。据调查,行政村中设有的网点多为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一般只能办理存款,汇兑,代收税费、代付粮食直补资金等业务,农民和农村企业需求最大的贷款业务无法在村一级的银行业网点办理,更难以获得其他金融服务。

3、资金额度和期限失衡

由于当前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农村金融需求结构上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金融需求在资金额度、需求时间和需求期限等方面的分散性和不固定性。一般来讲,基本生产性需求,如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的资金需求,需求时间相对较为规律和固定,资金额度相对较小。而子女上学、盖房、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性需求在农户金融需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需求时间极为分散和不固定。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户生产性需求中,5000元以下的占比76.67%,10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3.33%,在生活性需求中,10000元以上的仅占12.75%,5000元以下的占87.25%。而在消费性资金需求中,1000元以下占15.15%,1000―5000元的占比为60.61%,5000―10000元的占18.18%,10000元以上占6.06%。而在贷款期限中,选择3年以上的占6.41%,1至3年的占34.62%,半年至1年的占比为29.49%,半年以下的占29.48%。因此,农户所需小额贷款数量较大,1至3年的期限最多。当然,由于本次调查人均年收入较高的样本所占比例不大,可能会影响数量和期限的统计结果。而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一般仅提供大额信贷。小额信贷比例又小而且要求较高。如额度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大都需要农户联保或抵押,贷款期限一般都在1年以下。因此,不难看出,农村金融的供给相对于需求在额度上和期限上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失衡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根据以上调查分析,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失衡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供给的数量、结构和质量等满足不了农村金融的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与当前农村经济的特点不一致。

当前河南省农村经济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农户)数量庞大,信贷需求规模及经营规模小,空间上高度分散,因而数量小而交易成本较高。第二,农业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市场组织化程度弱,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率较低,因而收益率相对较低。第三,农业生产有很强的自然依赖性,自然风险较高且不可抗力,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又使农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风险。因此风险较高。第四,农村地产和房产等不动产产权不明晰,农户自我发展和积累能力弱,他们拥有的有效资产和抵押品严重不足,而信用体系建设又十分落后,因此信用缺乏有效保障。第五,由于交通运输、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医疗、养老、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和服务效率低下,潜在支出较多,因此容易出现偿还困难。而现代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都追求安全、流动、盈利性的经营原则。与城市业务相比,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农村金融业务收益不能完全覆盖风险。这与商业化金融机构经营原则相矛盾。因此,金融机构收缩农村市场是金融资本在追逐高额利润的商业思维下的合理选择。

为此,如何通过一些政策措施解决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原则与当前农村经济的特点不一致是从根本上扭转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关键。因此,应该加大“三农”投入,转变农村生产方式,分散农业风险,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变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的痼疾,吸引现代金融机构返回农村市场,发挥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发展。

(注: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扩内需、保增长形势下的河南省经济持续发展研究”(B395)和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新形势下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调查和分析(SKL-2009-3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骆波:河南省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

[2]赵书茂、张秋云、王仕豪: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6).

[3]郑鑫: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1).

农村金融现状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改革;缺陷;国外经验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政策、商业和合作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已初步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尽其职,三者之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承担对它们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的功能。这种体系和改革方向初步改变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混淆不清、利益冲突、机构单一的局面。不过,这种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的形成,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且时有反复。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

(一)结构性缺陷。如:空间结构缺陷;经营主体缺陷;金融服务种类缺陷。

(二)功能性缺陷。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缺乏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资产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资金蓄积功能弱。

三、我国农村金融内部结构不稳定

(一)农村金融供给状况:农村金融非农化矛盾凸显

我国农村金融非农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机构的非农化,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乡镇一级基本不设置网点,在县一级也出现撤退现象,而作为根植于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网点设置方面也逐步向城市发展。二是资金的非农化,主要表现是资金从干渴的农村流向城市,其途径有以下三条:一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金流出;二是邮政储蓄流出;三是以农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流出。

(二)农户金融需求状况:农户金融需求抑制严重

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同时农户在实际生活中在存款方面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尤其是农业银行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以后,在农村尤其是乡镇网点减少以后农户在存款方面的选择余地就更少了。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比如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以及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四)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生产力的落后;农业结构单一;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

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

五、分析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

国外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经验:

(一)合作金融体制是农村金融体制的重要组织形式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制的共性:坚持合作制的办事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由入股社员拥有,民主管理;实行多层次合作,各层之间均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建立较为健全的自律组织。

(二)土地在农村金融体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土地对增强农民的受信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升了农民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在农村金融体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政府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发挥都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各国政府不仅制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还直接出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四)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农村金融体制较为完备的国家,无不是通过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约束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和政策体系又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五)市场机制促进了农村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

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依靠市场来调节和配置资源是其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在农村金融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及其运行中,虽然各国政府在不同层面、不同力度上给予了支持,进行了干预,但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依靠市场作用和影响农村金融体制是其共性。

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模式的优点是行政成本和财政成本较小,适合于小政府大市场的成熟市场经济;日本模式的优点是利于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全面实现国家政策目标,适合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成长阶段,但缺点是执行成本比较大,而目容易产生金融抑制和道德风险;韩国模式则介于二者之间,有可能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综合美日模式的优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国家财力也相对有限,因此我国应建立间接扶持为主、直接扶持为辅的"馄合型"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农村金融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与问题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农村金融现状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改革思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经济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前提。

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趋于完善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逐步成长、趋于完善,形成了以正规性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共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1)正规金融机构。①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其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既经营商业性业务,又经营政策性业务。农行的业务基本与农业农户无直接关系,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如粮食局和供销社)和乡镇工业企业,且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其建立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相分离的重大举措。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③农村信用合作社。它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目前,农信社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城乡分布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④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原来只吸收储蓄,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2003年8月后这一资金运行格局有所改变,直到2007年正式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开展存贷业务。

(2)农村非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包括已关闭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和各种民间金融。

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三种形式:①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②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会(如标会、摇会、抬会、合会、呈会),国外称作循环储蓄和信贷协会,属于互助资金性质。③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2、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仍存在诸多问题

(1)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并不面向一般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涉农贷款,但主要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少向农户贷款。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以后,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致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2007年末,县域四大商业银行机构的网点数为2.6万个,比2004年减少6743个;金融从业人员43.8万人,比2004年减少3.8万人。其中农业银行县域网点数为1.31万个,比2004年减少3784个,占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的比重为10.6%,比2004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

在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域营业网点的同时,其他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也在减少。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数为5.2万个,分别比2004、2005和2006年减少9087、4351和487个。2004—2006年,除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年均下降3.7%,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可见,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组织资源短缺,是造成我国农村资金供给不足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2)农村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足。当前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大多数由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而且在运营中多靠政府扶持。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单一、实力较弱、服务范围有限、支农力度不够,基本以承担粮棉油收购为主要任务,在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经济活动等方面作用较少,对农户、个体工商户、涉农民营企业支持也有限。截止到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为8844亿元,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而言不仅总量太过有限,而且增长缓慢。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选择性贷款现象严重。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基本覆盖了广阔的农村,但是由于受到商业因素的考量,农村信用社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选择性贷款。这就决定了其放贷的范围、对象都具有严重的局限性,一般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不断降低。同国有商业银行相同,在追求利润和加强风险控制的强烈要求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存在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流动的趋势。作为主要面向农村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户的正规金融组织,其经营业务“非农化”倾向相当明显,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合作”这一原则。

(4)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由于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基层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够完善、人员素质低下、信用环境差,加上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滞后等原因,不良贷款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占比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2007年末,东北、中部和西北地区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9%、20.4%和16.4%,高于全部县域平均水平16.2、7.0和3.0个百分点。

(5)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发放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小额农户贷款对于急需脱贫致富的农民群众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农村金融机构却很难发放。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农民信用观念淡薄,出现小额农贷冒名借款、化整为零、逃废债务等违规行为;二是小额农贷业务量超常,放贷成本高,出现小额贷款不想放、大额贷款不敢放的问题;三是清收手段脆弱,致使很难使用依法、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贷款;四是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小额农贷风险很大。

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思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将农村金融上升到了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1、稳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机构体系

(1)逐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转型,激发其经营活力,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一是要重新对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结构,逐步将支持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转向农业生产领域;二是要改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现状,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和建立农业发展基金面向农民筹资及境外筹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一方面,应当明晰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增强其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能力,调动内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经营较好、更适合商业化运作的农村信用社,应转变其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政策性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可以归入国有或地方的政策性银行。通过政府注资、人民银行再贷款来解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决定》要求继续“改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稳定,发挥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

(3)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商业金融应引导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引进先进的客户分类管理方法,在便于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营自,通过利率覆盖风险,增加在农村的金融投放,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比重。有些支农贷款可以委托商业银行发放,政府给予贴息。

(4)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具体来说,一是要把高利贷与正常民间借贷区分开来,用法律保护合法的民间金融活动;二是对规范的又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政策上允许在自愿互利的条件下,按照合作金融原则组建比较规范的民营信用社;三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的监管和存款保险体系来防范和控制风险,积极发展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拓宽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需求。

2、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

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条件的地区,可由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参股,成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如增加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鼓励发展以农业订单为依据的跟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3、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地域分散、规模不一、形式多样,因此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努力探索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政策的配合,建立起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

【参考文献】

[1]袁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3).

[2]徐德富、周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3]王俊川: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db/ol].http://,2008-09-28.

农村金融现状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农村金融生态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内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生态的内涵。金融生态,又称为金融生态体系,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农村金融生态则是金融生态在农村背景下体现出来的特定形态,是农村金融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特殊结构。因此,对于农村金融生态的定义,本文认为可以引用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认为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农村金融生态的特征

1、动态性。农村金融生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它反映的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内在趋势,二者是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金融生态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差异性。由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差距,形成了二元的经济结构特征。近年来,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金融虽然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金融相比,仍然是落后很多。此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优势的农村金融种群大多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与其他贫困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差异。

3、脆弱性。与城市金融生态相比,农村金融生态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少甚至部分资金外流;二是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再加上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的脆弱性更加明显,使得本已落后的农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二、农村金融生态现状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缺失。从内容上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三部分:正规金融、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准正规金融是指一小部分当铺等;非正规金融是指各种合会、私人钱庄、高利贷等。从业务上看,农业信贷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主要业务,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等业务尚未开展,然而开展农业信贷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也在不断减少。在正规金融纷纷撤离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却被认为是非法的,融资风险大,融资能力非常有限,不能同正规金融那样获得所需的服务。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现状是种类单一,数量稀少,种群薄弱,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严重缺失。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衡。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生存和发展所依附的重要金融环境,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农村经济基础、农村诚信文化、农村法制建设。

1、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长期处于相对分离状态,从速度和总量上看二者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形成了二元的经济结构特征。近年来,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金融虽然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金融相比,仍然是落后很多。国家出台了很多大力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措施,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的问题,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农村诚信文化欠佳。农民因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诚信意识,农村信用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虽然近年来金融部门对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并广泛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和诚信宣传工作,但是效果却不明显。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十分缓慢,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3、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现行的法律体系中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少,缺少比如《合作金融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等因逃废或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甚至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出现了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金融债券案判决不公、判决后难执行和久拖不决,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失灵。农村金融生态决策与监管机构因调解主体多元性(合作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存在)与调解方法的落后(信贷资金财政化、司法工作行政化、监督手段行政化)导致调解目标不清晰:或转换金融机构机制,提高经营效益;或防化金融风险,维持金融风险,维持社会稳定;或增加金融工具品种,突出三农服务;或增加信贷投放,发展农村经济。在多元调节目标下,决策与监管机构只能相机抉择,最终的结果是金融生态调节失灵。

三、农村金融生态的改善

(一)增加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数量。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数量稀少的现状,应大力培育农村金融种群的数量,形成全国性和地方性、国有和非国有、银行和非银行、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等机构多元化与多层次金融群落,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经营活力。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正规金融。继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快和深化地方化和商业化改革,最终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农村、商业化运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重新进行农村金融市场布局,真正发挥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进一步扩大农村经营范围,积极开发新的涉农金融产品,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邮政储蓄银行应当按照商业化运作方式,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小额抵押贷款,以及地方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和增值服务,逐渐担当“农村金融超市”的角色,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其次,规范和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鼓励和引导私人银行、钱庄、合会等农村非正规金融使其合法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监管,使其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供给。

再次,完善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通过建立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逐渐发展农村证券机构,从而有效规避和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加快资金使用效率。

(二)改善和规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善金融环境。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支农、扶农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农村投入,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还要以科技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以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以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为标志,以知识型农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为发展目标,使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和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信用环境。一是利用经济、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罚机制;二是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以及信用企业的评定;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的抵押贷款担保机制;四是加快税务、工商、公安、保险、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农村金融稳定的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再次,加强法制建设,为农村金融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可靠保障,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应尽快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破产法》、《合同法》等,加紧出台涵盖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农村合作金融法》,以保护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强化司法公正,大力推行依法行政,维护法律威严,加大对金融犯罪行为的惩戒力度,有效保障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三)加强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应当大力加强对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以确保农村金融的稳定健康运行。一是扩大农村金融监管的范围(宽度)。不但要加强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而且还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并纳入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使其健康发展;二是提升农村金融监管的水平(深度)。不但要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常规经营活动,而且还要引导其产品创新行为、内部控制建设等,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静.试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J].农业经济,2009.8.

[2]魏海涛.浅谈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培育[J].商业时代,2009.16.

农村金融现状篇8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发展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息息相关,在我国的金融改革进程中,2007年,面对农村金融结构以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长期以来人们的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城市中,使得农村金融过多的存在一些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改革中不仅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同时还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简单再生产、民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的需求量都非常大,都是农村金融需要重点支持的领域。从农村金融市场供给方面来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不规范的行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很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早已经形成,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渐得到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虽然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其在结构和功能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缺陷。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农业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低下,出现了严重的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上,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还比较小,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很大差异;最后,在农村保险方面虽然逐渐开始实践,但是相关保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针对农村金融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更好的促进三农发展,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完善风险补偿政策

我国应通过财政等部门建立相关风险补偿规划,尽快补偿原先拖欠农村信用社的相关贴息,尽快把原先因为政策变化而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为最大程度的减小涉农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努力完善贷款担保机制以及信用评级制度。

(二)完善资金回流机制

相关政府部门应逐渐建立更加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减少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为抑制农村资金外流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同时还需要通过财政资金补偿等措施抑制资金外流。相关政策的调整包括增加当地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鼓励农村信用社吸收更多的资金,在农村小额保险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

我国应尽快制定《农业投资法》,在县域金融机构能够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新增存贷款的比例,也可以适当购买一些农业政策性质的金融债券等。依照县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分为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建议为贫困县免除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对于非贫困县适当减免一半。另外,国家在监测和预警县域资金流动方面还需要加强措施,限制农村信用社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对于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差额准备金制度提高其超额准备金比例,同时适当的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三)增加政策上的支持

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的不断发展,尽量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单一的情况。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逐渐撤离偏远地区,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只能通过一些农村社区基金等填补金融服务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的环境,尤其是在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方面,需要重点改变。建议我国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投入,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以较快的速度得到完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政府,可以鼓励他们成立担保公司或者是担保基金等,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权。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我们可以借鉴吸取国外一些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成功经验。其次,我国农村金融需要不断鼓励金融创新,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再次,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基于这个特点,农村信用社在现有的改革基础上,还需要成立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分支机构。农业银行需要不断完善机制和体制,发挥出自身的优点,提高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最后,国家在政策方面还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现状篇9

关键词: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上海银监局“金融服务在你身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项课题“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需求现状的调查研究”的结项成果

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

加快发展上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完善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体系,把引导和帮助上海农村青年创业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社会战略,并着力解决上海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从而推进上海新农村建设。

一、中央有关农村青年创业的扶持政策

2008年12月25日,团中央与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以小额贷款为载体,以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动力,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引导受到扶持的农村青年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该政策通过政策松绑,鼓励担保创新,解决了银行“可以做”的问题。

2009年7月30日,团中央又联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共同做好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大力开展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同时,进一步为农村青年小额贷款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推动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对城乡青年创业提供担保、贴息、奖励等扶持。最重要的是,该政策通过政府贴息,降低放贷风险,解决了银行“愿意做”的问题。

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强调必须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并努力促进农民创业。

不难发现,涉农金融和农民创业的问题已成为了近几年中央政策的焦点。然而,农村金融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活力的桎梏,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可想而知,当下完善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对于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二、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必然性

(一)上海农村青年创业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上海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定位的调整,上海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上海青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上海常住人口共有1,921.32万,农村人口为332.78万,其中农村从业人员有205.7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27.87万,失业率达4.3%,与2000年的失业率同比增加了0.8%,其中16~35周岁的青年失业人员总量也不断攀升,比例已经占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40%。这些数据表明,青年失业问题已成为上海劳动力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也成为制约上海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广泛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劳动者的自主创业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而上海2009年的人均GDp已达到80,198元,如果按1美元兑换6.77元人民币计算,目前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11,846美元,早已达到了国际水平。按照这个标准,上海自主创业活动将进入一个活跃期。同时,以上海世博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会为上海青年创造大量的创业机会。

(二)上海农村青年创业对金融服务的迫切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2009年8月,团中央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在全国10个省(区、市)55个县(市、区)试点推行“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截至2009年12月底,试点地区团组织累计向农业银行推荐贷款青年1.82万人,其中1.44万人获得贷款,贷款总金额达4.91亿元。这些数据也进一步充分说明,做好以贷款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金融服务是全国农村青年在创业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供求总体状况――以金山为例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和走访面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金山支行、金山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上海职业介绍金山分中心以及一些创业的农村青年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希望能够大致反映上海市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供求的现状。

(一)上海农商行金山支行小额贷款现状。上海农商行金山支行主要倾向于农副业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项目。对于农副业项目申请,该行将会同项目所在地乡镇经济管理站以及金山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共同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发展预期以及发放贷款数额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将在7~15天内获得最高10万元的创业贷款,利率为5.31%的国家基准利率,若该项目是以合作社为申请人的话,则由市财政负责90%的贴息,如果是以农户为申请人的话,区财政负责60%的贴息,并由金山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对其进行担保,如出现贷款无法偿还的情况,将由该中心代付,从而大大提高了贷款申请的成功率。截至目前,该体系发放贷款的成功率已达到80%~90%。对于非农副业项目,创业项目申请人可通过房产等不动产的抵押、自然人或法人担保的形式在银行审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贷款,贷款额度则根据担保物的价值或担保者的经济实力确定。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该行共发放企业贷款1,500万左右,其中青年贷款为400万~500万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0%左右。贷款对象主要以本区农村青年、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型企业为主,对于户籍、年龄、是否为外来人员都无限制。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贷款利率为国家基准利率,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续贷至1年半。

(二)上海金山区劳动保障部门小额贷款现状。为加大融资支持,改善融资环境,2000年上海市出台了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政策。2009年小额贷款担保政策的扶持范围扩大到创业后3年以内的创业组织,担保金额提高到1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可免予个人担保,同时对前期投资资金较大、吸纳就业效果明显的创业项目,经论证也可给予创业前的小额贷款担保支持。该贷款是由创业申请人先向金山区劳动保障部门提交小额贷款的书面申请材料,再由指定评估公司对其进行专业评估,通过评估的项目会获得相应的贷款,而且还会得到由创业成功人士组成的专家组对其进行项目开业指导,增加其成功率,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还贷后还会得到政府的相应贴息。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向金山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贷款的人数为36人,申贷总金额为749万元,其中在公司评估期间,有4人因为个人原因放弃申请贷款,有1人未通过审核评估,放贷总额为466万元,最低放贷额为3万元,最高放贷额为100万元。

(三)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小额贷款现状。上海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采用统贷模式,是2006年由团市委与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推出的。该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状况良好、能提供一定贷款担保的40岁以下的青年提供创业贷款。单笔贷款金额原则上为100万~500万元,期限不超过两年,贷款利率将比一般商业银行优惠10%~30%左右,贷款申请项目重点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特色产业倾斜。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发动各区县团组织推荐、受理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贷款项目。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作为贷款管理和融资平台,负责青年创业贷款项目的申请受理、筛选、评审和贷后管理等工作。原则上上海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浦东新区的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负责除浦东新区以外的各区县青年创业贷款项目。

由以上可知,上海金山区的青年贷款主要来自于上海农商行金山支行和金山劳动保障部门,而农村青年贷款则主要来源于上海农商行金山支行。

四、建立和完善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农村青年创业所涉及的金融服务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待进一步地完善。经过分析,金融服务供求是制约这个现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一)金融服务供给方面

1、基础金融不普及。随着上海市金融服务市场的不断完善,更多的金融服务被不断提出,上海市的整体金融环境相对于其他省市而言是最完善的,并在不断趋于成熟,但是在加快建设更好的金融市场的同时,一些基础金融服务在某些方面往往被不经意地忽视。2007年中国农业银行实现净利润511亿元,全行涉农贷款9,330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40%多,而城市业务才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况且涉农贷款业务中的业务对象主要是县域涉农工商企业,其中确实不乏优质客户。而同时农业银行向农民开展直接贷款业务则很少。可以说,农业银行的资本主要是在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打了一个转转,其“厌农”、“弃农”倾向仍然没有改变。

2、政策针对性不强。银行受理个人业务是目前银行平时业务的重要部分,但对于个人的贷款服务而言,银行方面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青年创业而特别规定相关优惠政策。贷款服务的不同规定仅限于对贷款用途的不同进行区分,与户籍、年龄、户口无关。就上海农商行金山支行而言,由金山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担保的项目只倾斜于农副业的贷款。可见,团中央鼓励农村青年创业的号召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3、政策优势不足。有无创业启动资金是制约农村青年是否决定创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在100位调查对象中,有17位创业者选择了第二产业中的低成本项目作为他们的初始创业项目,例如果园、农副产品、金属加工等,而剩余的83位均选择了第三产业,如汽修、私营店铺等作为创业载体。需要指出的是,在这100位调查对象中,注册资金为自有或者自筹资金的比率占到了90%以上,渠道主要为家庭存款或亲属借款,通过申请贷款或者政府资助的比率仅占到8%,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贷款或资助比率则占到了70%以上,尤其在中小业务上更是如此。而造成如此偏差的原因主要为:(1)我国银行对于小额贷款的信用评级较低,须具有等同价值的抵押物进行抵押后方能获得;(2)对于风险投资保持谨慎的态度,完全或基本不支持风险投资,尤其是中小项目的风险投资;(3)我国政府未架构完善的,尤其是对于青年创业的“审保”机制,即项目审核和款项担保。当然,还有贷款额度相对较小,一般在10万元以内,而正常创业需求为10万~30万元;贷款年限也太短,基本上是1年,最多也不超过两年,从而造成农村青年还款压力相对较大。

4、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金山区政府对于青年小额贷款的扶持政策宣传形式主要有讲座、培训、交流会,但这些仅限于金山区“三支一扶”支农的大学生,对于大型的农展会也主要以大学生为主。同时,一些成功农村青年创业者都十分渴望获得更多政策上的扶持以扩大现有的规模,但对于具体的政策内容却并不清楚,表示仅从电视、报刊新闻上看到过。如上海一位农业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急需贷款,但对于政府提供给农村青年创业的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却不知情。因此,目前政府有待进一步联合相关金融机构、区县团委对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扶持政策进行宣传。

5、各类资源整合不完善。目前,上海相关的政府和社会部门在扶持青年创业方面,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如市科委推出的科技项目开发、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等创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包括创业培训、贷款担保、开业指导、项目开发等在内的开业指导服务体系;市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市场开拓、技术促进、企业诊断等服务,都是青年创业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但目前这些资源尚处于分散运作的状态,有待于进一步的整合。

(二)金融服务需求方面

1、对“农民”职业认同度不高。目前,中国大部分人对农民这个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对做农民更是如此,都寄希望于在毕业后找到一份白领工作,公务员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诱惑。据调查,2009年金山区“三支一扶”支农的大学生有69位,2010年有52位,主要在金山区的七八十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但是,愿意在结束3年服务期后从事农业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都是以此为进入事业单位编制的跳板而已。现在的年轻人或者是大学生群体如果能抛开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像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场主一样来精心经营农业,那么一个成功的农场主的收入将是大部分城市居民所不可及的。久而久之,现代农业在中国将会出现一个历史性的飞跃,农民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升。

2、创业意识不积极。农村青年在生活环境上有着其特殊性,就农副业的创业来看,无论从土地、种植技术、生活环境的熟悉程度等角度都已经为他们创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调查,现在投资农副业,无论从土地租赁到技术应用甚至是后续的营销环节,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操作并无难度,对于小规模创业启动资金相对较少,风险也并不高。按照一位农委负责人的说法,“只要愿意做,吃得起苦,盈利基本是肯定的。”据了解,农委相关部门也在努力积极推广农村青年在农副业方面创业的扶持政策,但目前大部分农村青年还是不太愿意在农田里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截至2009年底,通过金山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担保的第一批490人里,30岁以下的只有8人,40岁以下也只有40人。

3、管理经验不足。据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有20%的年轻人有能力进行自我创业,但是只有5%的人创业成功,而管理经验不足是创业不久就导致失败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创业的农村青年来说,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调研中我们发现,只有很少一部人是在创业前就接受过经营管理知识的相关培训和学习,绝大部分的人是随着后期经营的需要而不断进行充电的,而创业前期就导致失败的项目当中将近90%是由于管理经验不足而造成的。

五、完善上海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大力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补贴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2、加快农村创新金融产品的普及。建立“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贷款,通过公司、农户、金融机构多方的资金联结,支持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建立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贷款,把支持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作为拓展农村金融市场的业务增长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状况,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扩大对合作组织的必要授信和信贷支持。

(二)有效进行资源整合

1、对于农副业方面的创业。一般涉及到创业项目资金的来源、贷款的担保、自然灾害保险、相关农业技术的指导这四个方面。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先将涉农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农业技术中心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便于农村青年在创业过程中解决申贷难的问题,并可以保证银行方面对贷款的按时回收,从而减少坏账。

2、对于非农副业方面的创业。政府可以事先将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包括创业培训、贷款担保、开业指导、项目开发等在内的开业指导服务体系与市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市场开拓、技术促进、企业诊断等服务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青年创业的成功率,有利于贷款的回收。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在资金扶持上。要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启动资金,通过建立专门的农村青年创业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创业者提供贷款担保,增加贷款贴息力度、贷款年限以及贷款额度,从而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者因信用不足而难以融资的问题。

2、在场地服务上。建立农村青年创业服务园区,同时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注册、办公等服务,并通过一定的房租补贴、减免电费和占地费等优惠政策,降低青年创业者的开业门槛。

3、在信用评级上。要根据农村青年创业项目的运行情况、创业青年的自身信用建立信用贷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贷款风险担保基金,补偿可能由此而出现的贷款损失。

(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协会。先在每个乡镇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协会,每次选出协会代表参加区县团委在第一时间开展的关于农村青年创业优惠政策的会议,再由他们把优惠政策代为宣传给同一协会的其他会员。这样不仅有助于政策的有效落实,也有利于农村青年创业代表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加创业成功的概率。

2、建立农村创业青年的信息资料库。各地乡镇团委要做好对本地区创业青年相关信息的登记汇总工作,一旦市团委下发有关青年创业的优惠政策,各地乡镇相关部门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的放矢地上门宣传,同时通过专门开辟相关政策的宣传栏进行广而告之,以激发更多的农村青年参与到创业行列中来。

3、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开展创业先锋评选、优秀示范项目、优秀创业个人等各种表彰活动;不断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开展优秀创业青年的联谊会、农展会,交流成功经验,弘扬合作精神;开展各种成功代表的讲座以及咨询活动,激发创业热情;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建设创业文化,真正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创业培训力度

1、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列入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青年在学校了解掌握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2、健全创业培训市场。充分发挥“中国杰出青年农民”、“青年星火带头人”以及相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建立正规的创业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村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同时优化培训费的补贴政策,鼓励更多的青年参加创业培训,增加创业经验。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志军.农村金融需求变化特征与金融产品创新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5.

农村金融现状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10-0183-04

[作者简介]王文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工业经济管理。(江西南昌330077)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特点表现为:传统产业资金需求不减并略有递增、多种产业需求快速增长、农村基础建设资金需求趋旺、农业结构调整资金需求量大幅增长。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又普遍存在金融机构网点减少、覆盖率下降、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情况。为提供有效金融供给,农村金融改革下一步必须触及制度层面,走制度、体制创新和扩张的道路,这也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农村流动性不足、金融资源短缺正面临逐步扩大之势。

一、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数量不足

从总体上讲,我国正规金融机构配置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源相当有限,以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短期贷款发放情况为例。尽管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放短期贷款总额在逐年增长,但农村短期贷款在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仅从1997年的15.07%上升到2005年的22.22%,而且到2006年该比重又下降到了19.20%)。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来看,尽管短期农业贷款自1997年以来也在逐年增长,但在2003年以前,该项贷款占涉农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10%,只是在近4年来才突破10%,2006年底上升到13.40%的低水平。到2007年10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仍不足1.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6.1%。可见,我国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尤其是在农业贷款发放方面,并没有把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作为重点,没有向农村地区配置足够的信贷资源。

由于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三农”资金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测算,2000年至2007年,全国几乎每年平均都有超过1500亿元的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2007年底,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台阶式上升,资金缺口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元,以2006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3397亿元衡量,资金缺口之巨大,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方面的不足,很自然地诱使了各种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一种补充型融资渠道。当然,目前的民间金融依然还处于地下发展状态,尚不具有相应的合法性,从而在满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质量不足

(一)农村金融主体供给缺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可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大类型。前者为农村金融的主体,后者为补充形式。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存在严重错位的现象,造成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少,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出现局部断层或空白,农村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农村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目前,商业银行普遍推行扁平化管理,处于扁平化神经末梢的农村机构,受全国“一盘棋”的影响,很难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一是金融机构缺失,金融体系不完善。二是机构缩减,从业人员减少。随着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推进,机构改革及其战略定位向大城市转移,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锐减。三是管理权限上收,授权、授信难。“机构扁平化,管理垂直化,经营集约化”,导致基层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缺失,农村市场符合授权、授信承贷对象的稀缺,使中小企业很多项目缺少资金支持,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四是信贷投放萎缩,资金供需矛盾加剧。五是资金大量外流。

(三)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由于机构缩减、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弱化,农民难以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一是服务设置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被大量撤并,大部分网点集中到了县市区域,在地域广阔的农村集镇,网点分布很少。二是服务方式落后。其繁杂的贷款手续、一浮到顶的贷款利率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三是服务手段落后。在商业银行瞬息可到账的资金,信用社往往要1—3天才能到账。

(四)农村金融创新供给不足。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了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当农村资金需求出现多样化,农业产业化需要大资金、大投入之时,农村信用社依然钟情小额农贷。支农实力的制约,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能根据农业种植、养殖产业化的周期规律来合理安排贷款期限。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创新的缺乏,造成了农民贷款难的现象,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五)农村金融人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来源缺乏开放性、公平性和竞争性,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正规高学历人才奇缺。现有金融制度安排使农村地区很难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

(六)农村金融生态畸形。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业的经营方向。农村金融生态畸形主要表现是农村金融环境内生畸形和社会环境外部畸形。农村金融环境内生畸形,一是经营收益低,商业银行不愿介入。二是农村信贷成本高,商业银行不能介入。三是银行资产保全困难,商业银行不敢介入。社会外部环境畸形表现在企业方面,一是企业有效抵押能力不足,难以满足银行贷款条件,主要是土地、房产两证不全。二是抵押评估中介收费高,担保中介机构缺失或担保基金运作不到位。三是中小企业贷款、农户贷款等特殊贷款的税收优惠和监管豁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业务盲区多。表现在农民个体方面,一是农民的金融意识淡漠,投融资意识缺乏。二是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使用金融工具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滞后。三是农民间融资活动频率加大,融资纠纷和债务纠纷呈上升态势。农村经济金融错位导致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法制建设滞后导致金融维权难以受到保护,征信体系欠缺,导致贷款人道德风险加剧,信息披露失真导致银企关系扭曲。

面对日益衰弱的农村金融市场,我们应从农村的现实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状况出发,根据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结构、数量与特征,来设计和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这是解除农村金融抑制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一)充分发挥农信社支持“三农”的核心作用

1.农信社具有交易成本最低的比较优势。可用交易费用等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农信社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优势作一分析。

(1)交易费用是指在事前签订契约和事后监督与实施契约相关的事情上所花费的各种费用。具体地说,交易费用是由于以下一些活动引起的:①搜寻有关商品和要素的价格、质量信息以及潜在的买者和买者行为的信息;②价格未定时,为发现买者和卖者的真实偏好而进行的讨价还价;③签订契约;④监督签约方是否遵照契约行事;⑤当契约方违约时,实施契约规定并商定赔偿问题,甚至诉诸法院或仲裁机构解决;⑥保护产权不受第三者的侵入。上述六项活动引起的交易费用可概括为信息费用和监督管理费用。

(2)农信社在收集贷款人信息方面具有地缘优势,因此信息费用比商业银行低。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是土生土长的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当地每户农民的经济状况、信誉等级等十分了解,因此在审核农民贷款过程中,人力财力消耗不大。相反,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审核这一关就得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网络普及面窄等原因,商业银行要想获得贷款人的第一手资料相当麻烦,因此交易费用很高。

(3)农村传统的关系型信用决定农村信用社在贷款的监督管理费用方面比商业银行低。长期以来,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拿不出有价值的抵押品,农民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机会很少,一般都是向亲戚邻里借钱。因此,我国农村金融基本上不是以正规合约为基础的契约型信用,而是农户之间依靠血缘和友情而形成的关系型信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农民如果在当地信用不良,他的机会成本就相当大。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土生土长的合作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农民的这一心态,因此在监督贷款人行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另外,农村信用社本身是适应农民分散的、小额的融资需求,其管理费用较为低廉。相反,商业银行面对的是集中的、大额的融资市场,小额零售贷款的收益与所耗费的成本相比较往往无利可图甚至亏本,这也正是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