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污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4:13

农业环境污染篇1

1.1土壤被酸化被污染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有:1)在肥料配比上,我国氮、磷、钾比例约为100∶45∶17,这种化肥配比结构不合理,呈现氮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偏低。加上无机化肥过多,有机肥太少,不合理的肥料配比结构容易使得土壤的化肥营养元素发生偏向性富集与流失,积累性过程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2)挥发性农用化学产品等可经由一定的路径,先进入大气,形成第一次大气污染;随后引起酸雨,形成二次污染,间接造成土壤酸化及农业设备腐蚀等危害。土壤酸度增大,许多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如固氧根瘤菌)的硝化作用都会受到抑制,当pH<4.0时,硝化作用完全停止,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会显著减慢。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1.2农用地膜产生多重污染农用地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又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下来,从4个方面影响土地生产力:1)残膜造成土壤的通气性能降低,透水性能减弱,养分分布不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2)由于土壤残膜碎片改变土壤结构,影响正常土壤渗透现象,消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的后果;3)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农作物根系发育困难,影响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致使产量下降,据农业专家介绍:每亩地的土壤中残膜达到3.9kg时,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蔬菜减产14.6%~59.2%[6];4)农膜含有的增塑剂等不利化学物资,它们可能在土壤中挥发,对农作物特别是蔬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农作物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

1.3水质恶化农业环境污染对于水体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农用化学物的施用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有4条路径。

1.3.1转换化肥等农用化学物极其容易转换成氮氧化物,各种氮氧化物进入地下水就影响饮用水的品质。

1.3.2水体营养化作用据测定,农业施用的化肥等农用化学物高达65%不能被有效利用,流入水体,造成水体营养化。

1.3.3气态循环部分农用化学物具有高挥发性,使用气态形式进入大气,通过降水进入水体,导致地下水中氮磷物质含量增高、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1.3.4渗透在农田中,农用化学物所含的氮损失性外漏,导致地下水的硝酸盐富集,影响地下水质。

1.4产生大气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环境污染对大气的污染方式至少有4种。2.5.1操作方式在一般施用时,一些挥发性强的化肥和农药会随风飘扬,污染大气。

1.4.2转换方式水稻灌溉期间犹如沼气池,在适度的气候等条件下,氧氮化合物、甲烷等气体会冒出来,产生大量CH4、Co2等温室气体,不但形成室温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

1.4.3反硝化作用方式在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作用下,农用化学物的增加,会使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转化生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

1.4.4焚烧方式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亿t,其中大约50%未被有效利用[7],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在进行农业作业时,田边茅草的焚烧加重了这种污染,导致大气污染加重。

1.5对人类的危害农用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有直接与间接方式。虽然,人体自身具有分解或排泄有毒物质的本能,但当污染物长期持续侵入而超过人体本身的解毒能力时,污染物质便在人体体内逐渐累积,引发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失常,表现在发育、生殖、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严重的会造成人体器官机能病变,甚至死亡。

2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农业环境污染危害极大,必须治理,建议采取下列对策。

2.1应明确现阶段农业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要进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必须明确中央政府是农业环境污染的责任主体。首先,农民不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主要理由:1)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在我国,个体农民不是法定土地产权业主,作为集体土地的承包人,以社会现行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正常农业生产,法律是许可的,无法要求个体农民承担农村环境污染责任;2)保证粮食安全。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导下,化肥、农药用量也急速增加,到2013年,我国化肥使用总量已经超过7000万t,农药超过170万t(见表1),而真正被利用的不超过35%。农民无法成为大量面源性污染的责任主体。其次,把地方政府列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体也不是很适当的。主要理由有:1)资金来源问题。各地农村地方政府比较穷,拿不出多少钱来搞农业环境治理;2)投入与受益问题。事实是,当地确实出现了环境污染,但是往往倒霉的是下游区域。如果缺乏良好的区域间补偿与惩罚制度顶层设计与执行,建立起利益科学分享体系,再好的政策组合也无法完全奏效;3)地方政府责任问题,由于自然流域的延伸与政府系统的保护,无法界定地方政府的责任。再者,农村面源环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公共产品性质,按照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在众多的责任群中,作为全国农村社会管理者的中央政府,应当推为是全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总负责者。中央政府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责任,统帅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集聚各种治理资源,动员全体农民参与,合理确定各类参与者的责任、权力与义务,形成全国一盘棋式规划,并严格行动之。

2.2政府要有所作为由于国家管理体制的方式决定,农业污染治理还需进行顶层设计。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2.2.1完善农业与环境政策我国的《我国21世纪议程》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均强调了“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原则”。我国不能再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考虑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唯一目标,还必须同时兼顾农业与整个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2.2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与推广高效体系要全面监测农田环境容量和耕地质量;建设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使用效率;积极推广成熟的化学品使用技术。

2.2.3实行对流域的综合规划与管理应在国家规划下,以流域/河网区域为治理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基于节氮、控磷、控药,建设农田生态拦截系统,原位减低对农田污染排放。

2.2.4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立法我国可以有针对性地从国际环境公约、法律、条例、法规等4个方面入手,系统梳理,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3要完善有机产品市场建设我国已经属于市场经济,应尽可能将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引入市场诱导规则。在环境物权逐渐明晰的状况下,尽可能利用市场规则进行调节。在农业领域内,与化学促成农产品相对应的是有机农产品。来自国家认监委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机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达5000多家,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00万hm2之多,全国共有23家认证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8]。有机农产品市场已经初步建成。但是,也出现了随意打有机产品的招牌等现象,扰乱了有机农产品市场,间接破坏了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努力,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完善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3.4控制农用化学物资使用农用化学物特性各异,控制方法也必须科学、有针对性。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首先表现在它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研究农药污染的途径有利于污染的治理(见表3)。因此,要打出“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制定最严格的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合理使用农药、调有效防治措施、加强重点控制等”组合拳,有效遏制农药污染。科学施用化肥是主要的土壤培肥措施之一。施用的化肥主要以4种方式转化与被吸收(见表4)。应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实施流域综合管理,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推动面源污染控制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研究示范。农膜技术的推广在实现农作物大幅度高产稳产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不溶解、不腐烂的废旧、残留农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残留农膜的白色污染。环境激素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环境激素防控。“控制源头、约束品质、科技领先、意识先进”,控制“源头”,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保持食物多样性,才能有效减少环境激素的危害。

2.5构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生态农业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合理组织农业生产,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与配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和资源增殖相结合,使农业综合效益最佳的一种可持续农业(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粮食加工企业和饲料、肥料厂为纽带联系了农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渔业三大系统集成,以形成良性循环。

3结束语

农业环境污染篇2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农药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量使用农药,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二、农药与环境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1、农药对空气的污染。

大气中农药的污染主要来自为达到各种目的,而喷洒农药时所产生的药剂飘浮物和来自农作物表面、土壤表面及水中残留农药的蒸发、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也是农药污染大气的原因之一。

2、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的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和土壤中的农药被水流冲刷及农药厂废水排放进入水体。水体产生农药污染,最终影响到其他生物。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土壤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物的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自:①直接的施用;②通过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③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和降尘落到地面进入土壤。

4、农药的毒性。

现在全世界每年因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化学农药可能导致人和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因突变。

5、农药还能对水生生物、飞禽、动物和植物等造成污染和危害。

三、农药环境保护措施

(一)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类型。生物农药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对人畜无毒、不污染环境;具有专一性;对植物无毒害,保证产品质量;不易产生抗性。在使用生物制剂农药时对气象条件要求很严格,必须注意:温度、湿度、阳光及雨水条件。

(二)控制农药包装废弃物。

1、农约包装废弃物内的残留物。

2、防治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对策

(1)有关部门应广泛宣传,农药包装废弃物是再生资源,以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加大农药包装容量,降低了包装成本,利于企业,同时也利于农户。

(3)对粉尘剂农药的包装,应用可降解的纸包装。

(4)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相互结合,以减少了污染源,节省了能源和原材料。

(5)政府增大干涉与扶持,为阻止农药包装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能够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三)减少农药残留。

减少农药残留的方法主要有:大力开展综合防治;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农药;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加强农药残留监测;也可以使用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有机农药在水体环境中有效环保的治理途径,就是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其中,微生物是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的第一因素,具有降解和转化有机农药的巨大潜能。生物降解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

(四)以实施持续植保为重点,多措并举,控制农药污染。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

(五)其它防治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农业防治:轮作或间套作,控制植物被覆盖度,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翻耕,合理施肥管理,选用抗性强的品种。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人工除草,灯光诱杀等。

2、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要有安全性。

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防治卫生害虫,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农药的使用应遵循经济、安全、有效、简便的原则,避免盲目施药、乱施药、滥施药。

3、合理施用农药。

(1)合理施用农药的一般措施。

预测预报,适时防治;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指标》《农药合理使用指标》《农药管理条例》。不得在市场上销售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的混配制剂,停止批准杀鼠剂分装登记,已批准的杀鼠剂分装登记不再批准续展登记,农药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安全,防止中毒。科学防治,控制病、虫害抗药性。

(2)防治作物农药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不使用“三致”农药。“三致”就是致畸、致突变和致癌。

农业环境污染篇3

关键词: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S864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203

1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现已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养殖的新阶段,然而很多养殖场还是选择将畜禽粪便排泄物等随意堆放在露天环境当中,带来土地污染、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

1.1粪便污染

农村养殖业中,畜禽养殖占了很大比例,如猪牛羊鸡鸭等,这些畜禽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而现代化养殖过程当中,畜禽养殖多为饲料喂养,这使得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这些粪便随意堆放在露天环境当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2水质污染

一些露天堆放的粪便在雨季来临时会随雨水进入水系当中,尤其是一些养殖场故意将粪便堆放在河流附近,这样一来就容易污染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当这些污水排入河中后,会造成水质不断恶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养殖场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出来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直接污染到地下水的品质安全。水质污染会严重影响到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在一些污染情况严重的地区,已经严重威胁到集中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1.3大气污染

在农村,很多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比较近,畜禽的排泄物和饲料清扫不及时经高温发酵就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氨氮、硫化氢、甲烷等,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此外,在养殖场在经营过程也会产生一些难闻的气味,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2原因分析

农村养殖业规模化养殖起步比较晚,很多是在散户饲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农村养殖业的基础并不牢固,如缺乏统一规划、选址不合理、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落后等。为了用水及排污方便,很多农村养殖场将地址选在溪流河沟附近,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废物直接通过溪流河沟排入较大流域当中。究其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不配套,污染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理跟不上养殖业的发展进度,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使得粪便综合利用率低且在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污染防治设施不规范;农村养殖业从业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并未将养殖业的发展与生态利益联系到一起,人为阻碍了农村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3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村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水质污染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养殖业环境污染这一问题,找准源头,切实将农村养殖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纳入环境管理工作中来,建立长效机制,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3.1科学选址,合理布局

发展农村养殖业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需要制定整套的工作机制,确保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彻底整改。在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紧密贴合农村的环境建设规划,科学划定宜养区、禁养区、限养区等,科学指导养殖业合理规划布局。在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将养殖业纳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中来,实现禽畜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

3.2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环保意识

要采取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让农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引导农民改变传统养殖习惯,建立起科学、健康、文明的养殖方式。同时大力加强环境教育,开展环保知识和技能培训,让农民认识到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必然联系,进而将自身利益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3加大惩治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协同作业,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增进执法合力,坚持“执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查严管,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责成不达标的养殖场进行限期整改,整改仍未达标的要予以停产治理或关闭。

4结语

农业环境污染篇4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业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1018

引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各种农药化肥原料的滥用,导致土壤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污染,制约着当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土壤污染问题,恢复土壤肥力,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1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影响

1.1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消极影响

必须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土地流转是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土地流转与土壤污染防治之间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生物、物理等途径的影响,从而对土壤的结构造成破坏。另外,土地流转之前已经发生的土壤污染往往在土地流转之后才产生影响,这也会对农业生产、人畜安全等造成严重的威胁。那么,如何界定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责任,是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过程中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传统土壤污染在防治的过程中,也会衍生出很多新型的土壤污染问题。比如:农药的施用。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提倡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但是很多农户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会大量施用农药,使得我国的农药施用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农药残留有一部分就会随着大气的沉降而落入土壤中,还有一部分则随着地表水深入土壤,这些因素的出现都加重了土壤污染的程度。化肥的施用。虽然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影响下,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越来越重视农家肥的使用,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处理的农家肥中重金属的含量严重超标,如果农户盲目的使用农家肥,不但会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同时也会导致土壤出现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农膜的使用。大范围的农膜利用对土壤造成的破坏则更加的直接和严重。机械化作业。由于机械的作业过程必须要使用燃油,而燃油的废弃物遗留到土壤中必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同时机械化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扬尘也会造成空气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机械化作业的应用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

另外,随着规模化农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户采取大规模单一农作物种植的模式,不但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危害,如果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的话,将会严重的破坏大面积土壤的生态环境。

1.2农业发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影响

必须制定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率的稳步提高。而这也就为土壤污染的监管和防治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就土壤污染的防治而言,前期的预防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污染后的治理。只有在规模化管理制度的引导下,才能实现对土壤污染的实时动态监管。一旦发生了土壤污染事件,也有利于统一的治理与整改。随着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发生了大幅度的提高。现阶段的农户,已经充分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农户在使用农膜的过程中,都从以往的就地焚烧转变为循环再利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在先进的农业技术条件的影响下,而发挥出其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农户为了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烘干机作业过程中扬尘向空气中的排放,就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自行设计了简易的除尘室,这种看似简单的设计,不仅有效的降低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利用除尘室也降低了烘干机作业过程中,对周边居民所产生的噪声污染,这种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智慧,也为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治理土壤污染提升我国农业环境的措施

2.1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由于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现象已经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也制约了农业经营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土地污染日趋严重的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地污染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污染防治效率的稳步提高。所以,在大力宣传农业梯度污染防治法规时,必须引导农民以“治理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积极的参与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必须对土壤污染的监管与监测予以充分的重视,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的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根据土壤污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污染防治技g,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和修复措施,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效率的全面提高。另外,土壤污染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积极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相关法律中所涉及的内容:法律执行主体必须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以及国土部门共同承担;相关措施的实施必须自环境保护部门发现土壤污染事件之日起直至整个事件调查完毕之后。

2.2利用农业发展进行土壤污染防治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前提。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规模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规模化管理也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管理成本的投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智慧农业推广的力度,如果可以将土壤污染防治与我国智慧农业推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建立全新的土壤污染监管机制,那么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和控制土壤污染事件,同时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损失,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2.3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激励环保技术创新与推广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民自身具备的智慧和动手能力,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同时,农民的生活与土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大力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农民自身的智慧以及动手能力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其自身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国家相关部门则应该加强其在知识技术方面的支持,才能确保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另外,针对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和创造成果,必须予以政策和物质上的激励,积极推广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3结束语

建立健全并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可以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稳步提高,同时对于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会推动农业经营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同时也促进了农民自身生活品质的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土壤的支持,虽然我国现阶段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处于筹备和酝酿的阶段,但是相信在未来,我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必将会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才能促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云龙.完善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3.

农业环境污染篇5

一、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市农村畜禽养殖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发展规模集约化畜禽养殖探索了新路。然而,由于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起点低,随其衍生的环境污染、环境纠纷也较为普遍,防治和调解该类问题更是困难重重。

全市20个镇(街道)有1500余家养殖场,其中规模养殖(牛50头、猪500头、鸡、鸭、鹅5000羽)养殖专业户300家左右,养殖场、养殖专业户业履行环保审批手续的只有47家,占养殖业的16%,有粪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场52个,占规模场总场数的17.3%,全市规模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88.5%以上。

1.规模化养殖场能在建场时就确立循环经济的理念

规模化养殖场基本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起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生态循环方式,尽力达到生态平衡,杜绝污染环境状况的发生。如**惠丰生猪专业合作社围绕解决养殖污染这一重点,寻求变废为宝的途径,并经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生物链工程,生猪——产生粪便废弃物——进行沼气发酵——其沼气用于养殖照明、取暖等,废液用于牧草种植——进入养殖新一轮循环。

2.小型养殖场点大部分环境管理不到位

小型养殖场大都存在废水废渣乱排乱堆问题,加速了当地水环境、气环境、卫生环境恶化,蚊蝇满天飞,恶臭顺风飘,门窗无法开启,用水全靠自来水,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畜禽养殖非规模化和养殖高度密集化,畜禽所产粪便数量大大超过其处理能力和合理使用能力;畜禽养殖分散化,导致粪尿随意排放和较难处理废弃物。2008年,全市每年产生的畜禽粪尿量万吨,折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其中进入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流失量吨,相当于全年工业企业废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产生的固体废物量为万吨,相当于全市工业固废的倍,对全市的环境容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养殖场基本无污水废渣处理设施,只是人工清理后随意堆放,没有起到堆肥的完全效果,常因雨水造成二次污染。(3)养殖场粪便污水氨氮含量很高,病原体多,流入沟河造成水体污染。(4)距离民房较近,养殖场的异味难闻。(5)养殖场粪便因大部分直接还田,造成局部土地污染严重。(6)养殖场的设计和布局不尽合理。为了便于加工、销售和运输,大多数建在人口较密集区域,农田占有量相对较少,使养殖业与农田利用脱离。全市300多个大、中、小型养猪场中%以上的养猪场位于人口集中区附近或城郊结合部、镇村结合部。以生猪养殖为例,养殖场点镇个,镇有个,镇个。

二、养殖污染的主要成因

1.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建设管理在《禽畜养殖业污染管理办法》、《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但对于养猪500头以下、鸡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的养殖场未作规定,特别缺乏微小型养殖场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地方性法规一时难以出台,基本上是民不报官不究,即使环保局到现场查处因无法可依,只能协调卫生防疫部门共同查处,对养殖业主进行教育和建议其改善环境卫生,从而放任了微小型养殖场污染状况的存在和扩展。**镇**村某养鸡场,建办于***年,主要从事蛋鸡养殖,目前存栏数约***羽,该养鸡场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鸡粪未作任何处理,露天堆放于鸡舍西侧,下雨时部分鸡粪被雨水冲入北侧沟河,致使河水发黑发臭,对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由于业主养鸡场未达到规模,环保局只能教育建议养鸡场业主建设集粪池化粪池等污染防治设施,确保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鸡粪经有效处理后或外运以及加强卫生管理,做好灭蝇杀菌工作,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养殖业主环境意识薄弱。

2.1.无履行环保审批意识

全市除了规模化养殖场履行了环境影响审批手续,**%以上的微小型养殖场未申报、未环评,无审批手续。其中一部分养殖场建场时虽未达到规模养殖,但在以后扩建中达到了规模养殖却仍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手续。全市家畜养殖场中****养殖场进行了环评,履行了“三同时”手续,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使养殖场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可以彻底解决畜牧业的环境问题,其它**个肉鸡养殖场、**个蛋鸡养殖场、**个肉鸭养殖场、**个蛋鸭养殖场均未办理环评和审批手续。

2.2养殖场点选址不当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设置有管理法明确规定,但对于微小型(猪500头以下、鸡3万羽以下、牛100头以下)养殖场未作规定,从实际情况看,众多的微小型养殖场地点设置均无书面的审批手续,养殖户建址随意,大都距居民集中区较近,有点养殖场点原远离城镇和居民小区,但随着城镇开发建设,现今又相邻城镇或居民小区,有的养殖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规模,其产生的污染对周边的影响也相应扩大,虽然**市自2007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共关闭(搬迁)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46个,治理限养区内养殖场15个,非禁养区内新建成畜牧小区5个,从一定程定上减少了散、小、脏养殖场,但也还存在一些选址不当的问题,应加大力度关闭(搬迁)选址不当的养殖场。

2.3.污染防治投入不足。

养殖业主注重规模扩大、增加产出,而污染防治考虑不多,污染防治的投入明显不足,从全市生猪养殖场情况看,**%以上的小型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污染防治设施,实行了干湿分离的养殖场大部分仍未建规范的废渣储存场所,还有**%的养殖场相应的集粪池和化粪池也未建成,生猪粪便任意排入外环境。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建议

1.基层镇村把好第一关,属地管理,防治提前介入

镇村基层政府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把好第一关,协调国土局、农业局、建设局、环保部门应加强“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各行政村,群众积级参与,防治提前介入,在管理上、技术上以及养殖场地的建设上逐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凡是在农村建设养殖场的,属规模养殖的,应督促业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相关符合国家标准的污染防治措施,环保局要严把审批关,对防护距离和污治设施达不到要求的禽畜养殖场不予审批;对有一定数量但没有达到规模养殖数量的养殖场,要督促其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凡是不能做到的,乡镇政府要在用地等方面给予限制。对于未达到规模养殖的散养户,建议镇村积极引导为主建设集粪池等基础性防污设施。

2.按照慈政办发[2007]120文件,引导一家一户松散型养殖模式改为区域化集约型养殖

根据我市实际尽快制定地方性补充规定,如进一步明确卫生防护距离、设置集粪池、废渣的储存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粪尿干湿分离等,明确各养殖户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促使养殖户规范行事,使管理者有法可循,对违规者有法可查,保证各项整治措施和要求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形成科学的规范的环保生态型饲养模式。对违规者提出相应的处罚办法,

3.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

以废弃物“减量化”原则为指异,积极改造现有的畜禽场棚,建成三大收集系统,粪便干物质收集系统、尿液污水收集系统、现有养殖场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削减敏感区域的饲养总量,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化养殖,粪尿采用无害化方式处理,其它散养户要以外送或联建沼气池等治污设施的方式,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督促养殖业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提高畜禽的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并积极实施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对已集约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应按照规定从严管理,从源头控制污染及污染问题的产生。对微小型养殖户协调镇村对其清理整顿,要求业主进行污染治理,对那些难以治理或治理后仍不符合养殖条件的应限时关闭或转产。

4.养殖场要有规模且选址必须合理。

结合新农村建设,养殖场点必须合理选址,尽量远离城区和居民集中生活区。也可以由镇村统一协调,将目前的一家一户松散型养殖模式改为区域化集约型养殖,也可以打破镇、村、组的界限,建立几个集中养殖小区,建设共用的污染处理中心,减少一家一户配套设施投入,减少养殖成本投入。

**市目前已按慈政办发[2007]120文件,建立了畜牧集中养殖区,市级六部门联合踏勘同意结合,将目前的一家一户松散型养殖模式改为区域化集中型养殖。目前,该养殖区占地约**亩,位于牛3家村,进场的养殖户有6家。该村的养殖户方江年,养鸡养猪养羊,前些年在房前屋后小规模饲养,但由于群众嫌养殖臭味难闻,邻里关系日趋紧张,当村里建议其搬迁畜牧集中区养殖,他第一个积极响应,积极利用猪粪喂鸡,鸡粪羊粪肥鱼塘,形成了小型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减少了养殖成本的投入,增加了经济收入,邻里关系日趋和睦。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养殖户发展生态养殖。

畜禽污染整治既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改善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公益事业,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采取农牧、林牧、渔牧、肥牧结合等方式,重点建设循环性畜牧业工程,实行生态养殖,促进农村畜禽养殖场环境综合治理。

农业环境污染篇6

1.广大农民的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广大农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不知道,或是不清楚,对农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知之甚少,加之农产品基地受分散式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限制,因此,导致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度比较大。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缺乏,监管工作艰难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监管环节多,资金缺乏,全面抓起来确实有困难。

3.检测机构基础薄弱,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适应

目前我市检测人员少,能力弱,仪器设备数量不多,相应的质量安全检验项目还不能检测。同时农产品监管站人员编制少。此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

4.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影响农产品

品质我市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的废水、废气污染,造成部分农产品不合格。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舆论引导、宣传先行,宣传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手段,我们农业部门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和方式方法,力求达到多方参与,实现社会共治的良好效果。特别是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进行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山西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对有质量问题严重的农产品和违法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曝光,又要定期展示安全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通过展示,生产者的安全生产、商家的依法经营,消费者的科学消费意识明显增强,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形成全社会人人关心农产品生产安全和消费安全的良好氛围。

2.强化培训,严格抽检,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全市要加强培训,搞好农药与化肥的合理使用,我市在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县有灵石县和平遥县,灵石县2013年10月食安办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培训前邀请了晋中市有关专家就食品安全形势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共培训300余人,收效良好。平遥县农委于5月22日和2月27日分别组织召开了全县农药、肥料经营户培训班,在培训考试合格的基础上,核发农药经营许可证147户,并与农药经营户签订了经营承诺书。2013年深入农村组织开展培训40余场次,培训农民1.5万余人次,积极开展电视讲座6期,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和安全意识。县农委还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的农资黑窝点,全年共抽检农药13个品种,对无公害标准化果园和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园区)开展农药残留检测30余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均达到95%,另外,县农委还对全县农药经销户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对蔬菜、果树农户全部建立起了农产品生产记录,要求农民对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措施,尽量减少化学防治。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喷施农药。让他们使用有机肥与沼气肥,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举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对耕地的污染。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强化了农产品质量速测工作

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编制、有经费,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经费的投入,加强检测机构检验人员业务培训,检测部门要不定期对各生产基地的产品进行监测,及时将检测结果上报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监管部门根据检测结果,深入到生产者基地,了解、询问、查阅有关生产记录或档案,发现违规生产,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置,引导企业和生产者按市场需求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4.加强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工作,减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对农产品产地要实行定期取样监测,要配合环保局有关工作人员对查到不按规定排放废水、废气的企业施行重罚,多次不改的进行停产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从而减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危害。

5.实行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环境污染篇7

关键词农业生产;水环境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293-02

徐州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生产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生产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徐州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现就近年来徐州市农业生产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徐州市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现状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化肥对农作物增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农业生产已经对化肥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表现为化肥用量居高不下。根据2002―2006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期间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见表1。

由表1可知,徐州市2002年至2006年末实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化肥施用量(折纯)却逐年增加,年平均增加值为1.77万t。调查数据显示,徐州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104.8、41.9、89.9kg/hm2。徐州市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0∶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0∶0.46∶0.36。由此可见,徐州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1],未被利用的化肥养分通过径流的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水环境,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土壤养分失衡。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近几年,徐州市农药用量基本稳定,略有下降,但仍然偏高。统计显示,徐州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4.2kg/hm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喷施的粉剂农药仅有1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液体农药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飘浮于空中[2]。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而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从农药种类结构看,徐州市常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化学农药,占总量的80%左右,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约占25%。生物农药仅占10%~20%。由于农药施用量大、毒性高、影响广、持续时间长,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之陷入恶性循环。

1.3畜禽养殖状况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徐州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根据2002―2006年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徐州市牲畜养殖情况见表2。

目前,徐州市畜禽养殖业由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而大多未经处理,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每天随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1.4农膜的使用及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膜使用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先进技术,采用地膜覆盖作物可使农作物增产17%左右。随着大棚蔬菜的推广种植,徐州市农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90%以上使用的是不可降解地膜,地膜的回收率极低,不足30%。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3]。

1.5农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

徐州是农业大市,全市秸秆资源丰富,每年产生的作物秸秆量达500万t以上,但焚烧和废弃率高,其中水稻、小麦收获季节秸秆焚烧尤为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中,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而且污染了水源和空气,同时给泄洪、交通、航运带来安全隐患。

2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2.1完善农业环保法规体系,严格执法

我国现有法规对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治作了一系列规定。今后,应继续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污染事故的技术咨询和仲裁,完善农业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加强对农业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2.2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化肥、农药、农膜等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农业生产污染,很大程度上是不科学、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因此,徐州市有关农业和环保科技部门有责任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把农业环境面源污染降到最小限度。根据土壤条件、作物种类,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复合肥,既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又起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积极推广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无公害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实行综合病虫害管理计划(ipm)[4],改善农药的施用效率,提高农民对农业污染危害的认识。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部分取代农用塑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针对畜禽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按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大力推广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先进的清粪工艺和饲养管理技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产生量。

2.3优化农田投入结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优化农田投入结构,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是实现农业由投入依赖型增长向结构优化型增长转变、资源耗费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重要措施,可以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2.4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滞后效应长,治理难度大,影响持久。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动态监测体系,逐步推行农业环境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业环境质量定期公告制度,对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及时的预测、预报和评价。

2.5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

一方面,要把防治农业生产污染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氛围;另一方面,增加投资力度,要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企业家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消除农业生产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上来,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参考文献

[1]王美玲.蚌埠市农业面源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治淮,2007(9):12-13.

[2]李辉,姚丽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宁段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山东水利,2007(10):35-37.

[3]朱国亮,梁强.农用膜引发白色污染亟须建立回收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7):49.

[4]黄雪萍.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5):45-46.

农业环境污染篇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呈现增长的趋势,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要重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影响。固体废弃物一般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丧失原本具有价值的废弃物,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之前都会占据一定土地,也必然会对空气、水体与土地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如何做好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已成为了我国当前环境治理方面的重要问题,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018

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固体废弃物的数量日益增加,人们在实践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上的硬性支持以及生产的原料和工艺水平差异,导致了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千差万别等因素。在受到诸如技术条件与生产成本的限制,将一些固体废弃物选择丢弃;固体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原材料角度看,已经上升到了如何合理利用生产资源的层面。

1浅谈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性

1.1对土壤的危害

在农业固体废弃物中主要有秸秆及工厂化养殖场所产生的牲畜粪便等。这些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且分散,若得不到合理运用将会对农业产生环境不同程度危害[1]。因此,如何做好资源的处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复杂,有些废弃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病原微生物多,对土壤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垃圾如果为进行严格的处理将会导致许多病菌被带入土壤呈扩散性传播,危害极大。

1.2对水资源的危害

污水的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最大的因素,固体废弃物中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江河,造成水系的污染逐渐加重。许多固体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磷、钾等元素,加之大量的有机物使得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难以解决,其中“赤潮”就是典型的水污染。

1.3对大气的危害

固体废弃物中有化学类废弃物,暴露在空气当中,与氧气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在我国,工业越发达地区空气质量越差,其中粉煤灰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源于一些以煤为主要原料的电厂车间,受大风天气的影响,粉尘被带到空中,不仅仅对空气产生不良影响更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3]。另外还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也都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

2基于保护农业环境视阈下处理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2.1进一步完善固体废弃物治理政策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这一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再后来的发展中又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我国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上一直都是以“三化”为目的展开。长远的角度考虑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废弃物的减量化方面一定要做到技术升级和工艺革新。在无害化的处理中要根据所产生的废弃物中各自的性质来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在资源化中要充分地运用技术来使之重复利用率提高到最优水平。

2.2全面推进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

生产的工艺水平是直接影响固体废弃物种类和生成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如今我国的生产工艺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要想全面地推进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就要使我国企业的生产设备尽早的更新换代,改进老企业的设备,将生产工艺进行革新。将产品的原料进行多层次多链条的发展使用,当一款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在使用后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回收加以一定的加工使之可以进行二次利用,以此类推进行多次循环利用亩最大化的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

2.3创新发展固体废弃物多元化利用

不断的革新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方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综合利用生产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采取科学地回收处理措施使之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利器。生活当中可以优先把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分类进行回收,例如,玻璃的分为一类、钢铁分为一类、塑料制品分为另一类,如此分拣加以回收利用,对一些不能够合理进行回收的废弃物进行高温处理使之转化成可以用于农业或者畜牧业使用的有机肥。

3结语

严格的执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与回收利用,不仅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对农业的标准化、健康化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积极处理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个动态过程,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这条路的发展上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环境污染篇9

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督导检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

为加快推进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实施,贯彻落实省站《关于开展我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项目督导工作的通知》(晋农生态发[2012]26号)要求,省站派出督导小组于11月29日~30日前往长治市和晋城市,12月4日前往晋中市,分别对三个市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抽查了长治市襄垣县、长治郊区,晋城市泽州本文由收集整理县,晋中市榆社县。省督导小组成员包括省站资源环保科赵少婷、阎宏毅及大同市农业环保监测站马军,三个市农业环保站负责人、主要技术人员也参加了督导检查工作。

在长治市,督查组首先听取了长治市农业环保站的工作汇报,了解了全市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随后来到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范岭村,听取了襄垣县农委工作汇报后实地查看了工作人员土样采集过程,同时针对采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场给采样工作人员进行了讲解示范。接下来督导组来到长治市郊区西柏兔乡中村,检查了土壤采集工具等准备情况,在田间实地演示了土样采集整个过程,要求县农业环保站一定要认真规范采样。督察组连夜赶往晋城市,听取了晋城市环保站的工作汇报。第二日督查小组抽查了晋城市任务最大的泽州县,采样任务为1483个。督导小组前往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查看了土壤样品风干场所并提出了改进意见。随后来到泽州县夏村镇,现场查看了工作人员土样采集过程,查看了现场填写表格并纠正了表格填写不规范的地方。泽州县土壤样品采集过程比较规范,并有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全省学习借鉴,同时任务完成进度较快,检查当日已全部完成野外采样任务。

在晋中市,督导小组前往榆社县农委听取了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榆社县采样任务498个,是晋中市最多的县,目前已完成样品野外采集工作。通过现场检查土样风干场所及风干方式,发现技术人员土样风干规范操作方面存在误区,部分样品在风干过程中有交叉混淆,督导小组要求立即进行整改,重新采样,重新风干。榆社县农委表示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在一周内完成重新采样及重新风干工作。

在三个市,督查组还分别要求市、县农业部门要做好文件、数据、信息等资料的保密工作,档案及电脑管理做到专人负责,专业电脑不能联接互联网等。

农业环境污染篇10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困境对策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省。随着煤资源的开发和煤相关产业的发展,山西农村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严峻。农村环境污染不仅破坏农村生态,阻碍农业经济发展,而且给农民环境权益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制约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找到有效解决山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促进山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山西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状

(一)农村污染危害面广,影响深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规模的扩大,山西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逐年增多。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农田薄膜等废弃物的排放等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山西是资源大省,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基本未得到治理,在山西部分农村历史遗留的小冶炼、小焦化、小砖窑等工业废弃地持续污染地下水、土壤,而且治理的成本高,修复的难度逐渐加大。有些小焦厂、小铁厂、小水泥厂、小纸厂由于没有治污设备,随意排污,导致附近地区河水污染,树木枯死,农田减产,给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危害深远。

(二)农村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当前,山西农村土壤污染极为严重。据调查,在山西全省119个县(市、区)中,近八成有矿产资源,由于当地洗煤、炼焦、炼铁等高污染资源耗费型企业的增加,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农村土地污染造成了农产品和食物质量不断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土壤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也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并且土壤污染不可逆转、难以治理。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是很难恢复的,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土壤污染使农村原本具有的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土地、水农村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农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发病率增高。因此,土壤污染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形势极为严峻。

(三)农民生命健康受到危害,农民环境权益受到严重威胁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生存生活环境,直接对村民生命健康安全构成危害。据《山西青年报》报道,山西省屯留县东古村村民包括多名儿童多患有呼吸道、腹部疾病和皮肤病,村民肺病发病率极高,村民普遍认为病因与村附近的煤化企业污染有关。据《人民日报》报道,2012年6月,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张西河乡张西河村糠醛厂的污水流入灌溉庄稼的水渠,土块变黑,致使12户村民的40多亩农田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一户6亩多农田庄稼苗当时就有1/3死掉,一年下来农作物减产近万斤。当地村民饱受烟尘漫天之苦,不少村民的井水受到污染,无法饮用。有的农村由于附近矿长过量采集地下水,造成农民井水干枯,缺水严重,村民面临无水吃的问题。有的采煤场为开采煤炭,用机井排空煤炭层上方的地下水,导致周围的村镇水源都向采煤区漫流,农田因为缺水而无法灌溉。

煤炭对水的消耗比较高。据统计,煤炭用水量达30%~40%,生产一吨煤化产品,需要2~6吨的煤炭,需要10~20立方米的水。煤矿开采往往会破坏地下含水层,地下水被煤矿和工地上的煤尘和焦油污染,大部分直接排到河道中。有些煤矿没有建污水处理站,此外还有一些已经关停的小煤矿,被污染的地下水不断地涌出,无人管理。一些洗煤、钢铁等企业排放的污水,使河流不堪重负,有些河流甚至已经成了排污河。许多洗煤厂没有资质、没有环评。有的形成以矿井为中心的曲形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漏斗,使得矿区里边井水的枯竭,泉水断流,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以及煤炭加工企业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损耗,加剧了地区水资源减少的速度。同时,地下水污染严重威胁了农民的饮用水安全。

(四)农业生产受损,制约地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煤化煤焦工业直接造成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有的农村,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使农民经济收入受损。如山西屯留县东古村,由于工厂排出的粉尘和焦油的影响,果树只开花不结果。村民不得不迁出村庄,导致田地荒芜,农业发展遭到破坏。太原市南郊一带,从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村民只能用未完全净化处理的工业污水浇灌农田,使这些土地重金属严重超标,目前污染面积已达2.6万公顷,占太原市平川总灌溉面积的47.6%。历史上有名的晋祠大米,也因受到污染而销售下降。曲沃县杨谈乡,有上千亩的无公害苹果基地,1996年曾获北京国际损览会金奖,但由于周边新建了几座炼铁厂,不仅使空气环境质量不达标,也使果品外观品质明显下降。据农业环保部门粗略估算,山西省已有近15%~20%的耕地不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二、山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环境污染缺乏足够重视,污染治理经费严重短缺

与城市环境治理比较,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加上农民群众的环保维权意识淡薄,导致污染的责任主体不明,污染持续加剧,治理难度大。由于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强,有的村民习惯性地将生活垃圾堆积在村边池塘、沟渠里,造成土地和水污染。尽管近年来山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普遍面临着经费不足这一突出难题。农村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经费在作保障,然而经费来源十分有限。在连片整治的农村,由于一个村一年污的染治理设施运行经费需数万元,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更难以负担沉重的污染治理设施经费。在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项目上,还存在着资金分散、重复建设和“拍脑袋”决策等现象,导致农村污染得不到及时治理,或者因经费不足而治理效果不佳。

(二)农村污染治理复杂,难度大

农村环境污染特点与城市污染不同,具有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不易监测性。农村情况比较复杂,在污染治理工作中,必须选派技术人员去实地做大量考查,且必须考虑常住人口数量制定方案,并联合当地村干部做好相关工作。农村工业污染的管制难度更大。农村工业分布范围广、企业分散等特点都不利于开展环保排查。因此,农村工业污染监管相对薄弱,甚至存在盲区。一些零散分布在农村、未被纳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其治理的根本方法是搬迁企业,但这需要逐步完成,耗费时间长。农村污水治理方面,也面临着地形复杂、管道铺设难度大,各村排放标准不一等问题。此外,农村垃圾处理也是一项涉及农村管理制度建设、农民生活习惯培养的长期工程,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农村环保法治建设薄弱,法律救济缺位

立法上,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专门立法,导致农村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很少有关于农村农业用地污染防治的法律方面的规定,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了政策、原则指导层面上,缺乏关于农村农业用地污染防治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比如,将环保审批作为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但目前法律、行政法规仅对经营危险废物、设置拆船厂以及设立娱乐场所等特种行业有此要求,其他绝大多数行业,包括化工、造纸等重污染行业都未明确列入。执法上,管理土地污染的行政机关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确,导致农村土地环境执法主体林立,多头管理的现象存在。同时,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农村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司法上,诉讼的艰难也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污染不断加重的原因之一。尽管山西省环境污染事故近年呈高发态势,但在农村环境污染事件处理处置和违法犯罪追究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相对薄弱,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需求越来越迫切。

(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污染

环保本身就存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和“追求优质环境”间的博弈,加上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农村发展容易顾此失彼。有些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污染的治理。尤其在小县城、乡镇、农村,群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尚不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对一些农村中的重污染企业或偷排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外,对于如何进行农村工业布局、如何完善土地、江河湖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有些地方政府还缺乏谨慎思考。

三、关于山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重视农村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环保和污染治理的政策、法制宣传教育,尤其加大对村镇企业的普法力度,对于污染企业依法进行专项整改、整顿,同时借助网络、电视、宣传专栏等媒体对村民群众进行环保普法宣传和维权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好农民的环境权益,加大科学施肥、施药以及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努力使村民自觉养成良好的生产作业和生活习惯。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来源渠道,集中社会资金和政府专项经费重点整治农村污染区域,修复农业和自然生态。

(二)科学制定农村环保整治规划,因地制宜治理农村污染问题

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中,要协调凝聚政府、环保部门、村镇企业、村干部和村民的集体力量,针对农村污染治理的难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专题调研、专项排查、重点治理。对污染较重的农村工业企业采取停产、整改或搬迁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工业污染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在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方面,要统筹规划,在完善农村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农村污染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使村镇企业、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环保建设工作中来。

(三)加强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国家层面应制定出台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的专项立法,完善关于农村土地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为农村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在立法技术上,将环保审批作为易污染、重污染企业的工商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进一步严格各类企业在农村选址建设的政策和法律准入门槛,力争从源头控制污染。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在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职权、责任,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建设规范的农村环境污染检测统计工作体系,建立科学的农村环保协调处理机制,避免农村环境执法多头管理。在环境司法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诉讼机制,加大对重大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尝试建立地方性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构,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的污染损害鉴定服务。

(四)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必须与农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调整同步进行。地方政府应摒弃在发展经济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只追求经济增长的偏见,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调整优化农村地域产业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科学统筹制定长远的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尽快脱离以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轨道,突出治理农村中的重污染企业,坚决惩处偷排企业,重点引进绿色产业和环保企业,扶持发展绿色农业,使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地方政府、村委在做出农村工业布局、资源调整等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尊重农民利益,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江河胡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为吕梁学院经济管理系)

[作者简介:吕培进(1985―),男,山东菏泽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农村区域管理。基金项目:本文系吕梁学院2014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RwQn201402)。]

参考文献

[1]幸红.农村水污染成因及防治对策――以广东农村水污染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2]赵学谦.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张迎珍.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07).

[4]巨天珍,石培基.农村小康建设与环境保护[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5]冀宪武,赵永胜,张志力,邵曰剑,程春生.山西省农业立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06).

[6]冯雪莉.山西农村饮用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7]段华平,朱琳,孙勤芳,卞新民.农村环境污染控制区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