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38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9]周玮,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

“大学生‘村官’是经过一定招录程序,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特殊青年人才群体。”[1]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

一、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具体定位

美国文化人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拉尔夫・林顿曾经说过:“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待。”[2]所以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对其工作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既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实施。

(一)大学生“村官”是基层情况的调查者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事实,他们作为基层情况的调查者,吃住在村,与村民密切联系,把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放在首位。大学生“村官”担当基层情况调查者,不仅可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而且可以因地制宜宣传政府相关的法律政策,成为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络者,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发展的建设者

大学生“村官”政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连,是党中央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大学生“村官”是农村发展的建设者,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从政治方面来讲,大学生“村官”政策对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经济方面讲,大学生将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科技致富的观念带到了农村,让农民也用市场经济思维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讲,大学生“村官”政策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大学生“村官”是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推动者

目前农村存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他们思想保守,知识欠缺,封建迷信,这也是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推动者,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能够充分发挥文化素质高、理解能力强、理念更新快等优势,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职能,帮助农民增加知识、转变思想、提高素质。

二、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村官”的角色适应存在问题

大学生“村官”政策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要求也在提高,“村官”质量在上升。但是,中途离岗从事其他工作的“村官”人数也在增加。可见,“有些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工作当作跳板或者是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当作边工作边择业的权宜之计,他们并没有认真对待这项工作,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的打算,导致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缺乏干事创业的持久热情和坚定决心,对自身角色定位十分模糊。”[3]

(二)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法律定位不明确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法律定位不明确,非官非农,角色尴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干部不得由任何组织或个人委派或指定,只能由本村的村民担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政策无法可依,其角色法律定位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地位的尴尬和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边缘化。目前大学生村干部性质还属于聘任制,现有的人事制度还无法对他们进行准确定位,这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带来了不便。

(三)大学生“村官”职责分工“模糊”,角色不明确

法律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不明确,致使他们职责分工“模糊”。农村作为一个小社会,其并不比我们生存的社会简单,甚至更为复杂,对于这些“满腹经纶”却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对他们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仅仅把他们当作传统意义上的“内务主任”使用,给他们分派收发文件、撰写材料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工作,致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费在日常琐事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偏离了党中央制定大学生“村官”政策、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初衷。

三、解决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现存问题的建议

目前,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只有正视和改正这些不足,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一)对大学生“村官”的建议

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应当明确自身角色和责任,不断提高素质,坚持梦想。他们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另一方面,增强自身角色适应能力,做到贴近群众,融入群众。只有得到农民的认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二)对高校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大学生“村官”角色地位;其次,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最后,高校在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中要适当的提供一些帮助,把高校的科研资源引入农村,从而帮助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发展做出规划和引导,促进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对政府的建议

首先,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实现大学生“村官”角色合法化。政府要制定出针对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相关配套机制,使大学生“村官”政策能够更好的开展下去。

其次,政府要加强培训,使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角色有清晰的认识。政府要实行多元化培训,包括基本的工作技能、业务常识,提供有针对性的实用教程或工作指南,确保大学生“村官”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

最后,政府要健全选拔和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自我认同。政府要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有志于农村工作,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大学生“村官”队伍中来根据大学生“村官”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掘他们的发展潜能,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建设者。(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樊伟娜.大学生村官应为何种官――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242.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3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高流失率;理论研究;实践探讨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158―03

《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村官高流失率将影响其正常实施,不利于国家打造高素质的村官队伍,推进新农村建设。如何保证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性、持续性,将是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大学生村官发展的基本的概况

大学生村官是指由省组织部和人事部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人员的总称。被选聘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一般担任村主任助理或者村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大学生村官不是官,是一特设岗位。

学者吕书良认为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壮大历经萌芽阶段(1995~2001年)、发展阶段(2002~2005年)、普及阶段(2006年~至今)这三个重要时期。我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全国大范围的展开,规模不断地扩大。但大学生村官在我国的探索时间较短,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在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的发展困境。

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人数扩大,2004年前年均招聘人数为数百名,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人。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必然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时效性、持续性。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中伯介绍,近10年来,四川省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现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人,任村(社区)干部的不足500人,流失率达70%。高流失率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2.大学生村官高流失率的原因和各级政府的对策

有关学者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的原因的探讨,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也开始建立相应政策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正常实施,在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管理、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始了相关的探索。

2.1 有关学者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渠道对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认识

①工资待遇偏低。经济发达地区村官的工资较高,主要集中在浙江、北京、江苏、广东等省份。江苏的村官的平均工资1500元,低于江苏城市职工的均工资。②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从学校走向农村,面临角色转换的重大过程。农村工作地复杂程度,农民自身组织化程度较低,政策的执行在农村事务的管理中面临较大的难度,村官的工作无疑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农村需要的是应用性较强的实用人才,专业的不对口既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③政治激励不到位,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处境尴尬。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定位模糊,妨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有效开展工作,在农村发展前途不明朗,今后的出路问题使得多数大学生村官决定离开农村。④上级组织截留,致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到达基层组织。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乡村教师,有一部分直接进入乡政府工作。更有甚者,虽然到了农村,但实际是乡镇的办事员,没尽到当家人的作用。

2.2 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相关机制开始建立

①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各级政府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拔大学毕业生为村官提供合法性依据。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06年,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②工资待遇和保障的制度开始建立。国家按东、中、西部分别为大学生村官发放10000、15000、18000元,江苏省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工资待遇,“年薪”可达1.8万元,每人还有2000元的一次性安置经费,这些全由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包干”。湖北省今年也相继出台从2009年开始给每个村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拨发3000元补贴。北京市制定的大学生“村官”住房公积金交纳办法已获审批,将在近期公布。从2008年6月起,北京市所有大学生“村官”将拥有包括住房公积金在内的“五险一金”,为了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北京市今年招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往年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的基础上,首次增加了住房公积金。③有的省份尝试开始设立创业基金。湖北省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立足基层、干事创业,提出建立省、市、县三级“扬帆计划”项目基金。省级每年重点扶持100名选聘生,全省每年扶持500名选聘生,培养10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带动10000名农村青年就业创业。④管理的机制开始进入试验期。相关的管理机构开始建立。一些地区还成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比如,河南省平顶山市和鹤壁市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

3.当前大学生村官发展所面临的机制困境

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时间短,但由于其发展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尚处摸索阶段,各项机制还有待完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选拔机制还不尽完善

非本土化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将导致大学生村官聘用风险的加大。选派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注重其考试的成绩。村官所涉及的事物是多方面的,对农村综合条件的理解是大学生村官快速适应工作地重要前提。农村与大学这两个主体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农村在村官的选聘上属于被动的接受主体。农村的真实状况需求不能在这种统一的选拔中的到体现。

3.2 大学生村官管理虚化

重选拔,轻管理的现象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大学生村官属村民自治体系,缺乏有效地监督,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过程中目标难以明确,缺乏相关的绩效管理措施。不能将大学生村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以及今后的出路问题,缺乏相应的渠道。只重视当初的招聘,不注重后期的培养及大学生村官今后的发展方向,明显不

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3.3 大学生村官的合法地位缺乏法律确认和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村的干部从本村村民中选举。而给村里安置大学生村官,不符合村民自治的要求。有人还对组织部门为乡村派驻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与基层民主背道而驰。中组部的解决之道是,以“村级组织特设岗位”定职,并放手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干好事、干实事,以弥补身份的不足。通过省组织部和人事部门的选拔派遣,有一定的权威性。合法性问题对大学生村官的影响并不显化。

4.解决大学生村官高流失率问题的出路与选择

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固然会对农村建设的持续性产生影响。诚然,大学生村官的高流失率并不值得可怕,通过机制的完善保障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持续性才是困境所应选择的出路。继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机制,将大学生计划更加紧密的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仍将是研究的重点。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塑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信任,对大学生村官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大学生村官不是官,这只是大学生服务农村社会的一种朴素的职业选择。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期满后离开农村,并无可非议。“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生村官的届满后的分流,只是他们人生职业规划的又一次开始。重新选择新的职业,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也是有意义的。对那些“镀金”的字眼,笔者认为是一种曲解。大学生到农村做村官,抛开城市的繁华,就是一种值得尊重的选择。国家优惠政策的给予,是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激励。江苏省2009年大学生村官考试已经开展。通过第一轮笔试,共有30722人取得笔试资格,分别来自全国510所高校,“985工程”高校755人,“211工程”高校4911人;中共党员17769人,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2711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964人,共占选聘计划的39.2%。贤人治村是众多的农民的渴望,但大学生并不是“土皇帝”。农村事务的复杂,解决难度较大。至此,对大学生村官角色进行定位,树立对大学生村官的合理期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代的大学生村官应当脚踏实地做好农村政策的宣传员,普法讲解员,农技的推广员的角色。争取在村官的任期内有所为,获得社会的认同。

第二,扩大政策的宣传,加深大学生对村官政策的理解,增强其选择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大学生村官宣传主要涉及两个主体,大学和农村。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关于村官的一系列政策的宣传活动。促进大学生对村官有全方位的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在2009年3~4月间开展村官政策宣传月活动,通过调查问卷,政策咨询,主体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村官的政策,吸引广大同学的参与,使得村官政策深入校园。在农村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要性,获得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重视,以便今后大学生村官进驻以后顺利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压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适应期,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的作用。

第三,把大学生的培养和农村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选拔培养机制。①在教学中安排关于农村发展的内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有志于为农村服务的大学生村官开设相关的课程。针对性的教学,为大学生做村官准备理论基础。②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暑期三下乡,农村社会的调研这些途径,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关心农村发展,增进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了解。深入农村一线,增加服务农村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针对性的选拔工作,完善大学生的选拔机制,确保村官的持续性、实效性的实现。①综合了解农村综合信息,听取村官接收村的需求状况,在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农村村官的选拔的内容――“村官需要做什么”,然后确定怎么选。②加强村官队伍建设,在上一届村官届满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应对村官分流的状况,保证缺口的及时补上,合理有序的交替,维护大学生村官的“流”而“不失”的持续性局面,促进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8-10-05.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03).

[3]李包庚.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06).

[4]李益众.学生何不愿意扎根农村[J].共产党员(沈阳),2007.(09).

[5]飞.截留大学生村官的现象值得关注[J].天津支部生活.2008,(01).

[6]李海霞.北京大学生“村官”正式享受住房公积金待遇[n].北京晚报,2008-12-5.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4

一、明确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类型划分

从都市到农村,从学生到村官,巨大的心理落差、经济落差和环境落差令大学生村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生活上产生波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和工作,多拉家常多谈心,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态,进行科学的分类指导和教育。

(一)埋头苦干型。与农民群众相比,大学生村官掌握着科学知识;与知识分子相比,大学生村官了解时下农村农民生活现状和发展趋势。许多大学生充分发挥好他们的自身优势,扎根基层,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立志立德、砥砺品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搞好调查研究,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这些大学生村官希望靠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为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尽职尽责。对待这类人员应该在鼓励中不断加压,一定要培训好、用好、引导好这类大学生“村官”,使其早日成才。

(二)徘徊观望型。一些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村官面对陌生的农村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比较慢,存在着“稳不下来、融不进去”的现象。也有许多大学生把“村官”当做减缓就业压力或是提高自己竞争资本的一种方式。这类村官基于全球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较之以往更为困难的现实,基于国家对大学生村官有着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抱着找个落脚的地方以利再战的思想,不太情愿甚至是无奈的情形下进入大学生村官行列的。大多数人在担任村官期间,积极复习相关知识,为将来考研、考公务员等作准备。

(三)仇视社会型。有个别大学生对自身期望很高,当其目标受到挫折以后,就什么事情都不做,往上看不起领导,往下鄙视群众。抱着这种心理,遇事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而是一味地依靠老同志帮忙;干工作蜻蜓点水,甚至对上级安排的材料存在编造、抄袭等现象。当某种社会不公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就会将自己的不顺遭遇转嫁到对社会不满的上面来。这种村官容易与社会中的游民结合起来,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学生与不良村民的结合更具有破坏性。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培养的不利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思想认识有待深化。中央提出要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同时也可以解决一部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了能让他们不仅下得去,而且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出台了诸如研究生考试加分、优先考录公务员等优惠措施,但这些措施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在上想考研加分、或者以此为跳板的思想不纯的人。由于对自身的目标定位和国家政策的认识存在盲区或误区,导致大学生的行为缺乏进取心,总是不能安心工作,这是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原因。同时,引发了村领导对其产生片面的看法。有些村领导把大学生村官看作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而不是“永久”型的干部,“早晚得走”,毫不关心;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或明或暗进行打压排挤,以此消磨大学生村官的锐气和积极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平台有待优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制度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上对大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对他们有多少能力的信心不足,只是把一些简单的、平常的小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办。甚至有些基层组织把这些大学生予以高度保护,切断了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甚至成了基层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到农村后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难以有效、迅速地进入角色,加之基层组织的“保护”,从而在自身思想产生了一种惰性,在工作的信心上大打了折扣。大学生村官觉得自己更像是志愿者,从事的主要还是打字、整理材料、调解纠纷等事务,没有实际用武之地,所以感觉前途迷茫。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相差甚远,但这不是大学生村官最为关心的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是身份待遇。“75%以上的大学生村官为自己的编制问题担忧,从而考虑可能改行”。

有的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没有提供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舞台。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缺乏物质基础,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两委”议事不规范,存在一言堂现象,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业务素质的提高;极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或干脆就不从事工作,以便不得罪人。

(三)大学生村官培养方法有待强化。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都是本科学历,甚至有的是研究生和博士等,年龄轻、阅历浅,存在着对农村不知、对农业不懂、对农民不熟的情况。很多“村官”的专业和实际工作不能有效对接,导致到了农村之后才发现来的其实也是一个新兵、新手、新人而已。农村基层很多的工作和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的农村经验来支撑,在处理突发事件、邻里纠纷、村民干群矛盾时经验不足是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上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有效的活动载体,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一些调查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电脑维修、跑腿送信、远程教育、资料整理等琐碎工作,制约了他们独当一面能力。这些错误观念加大了村官与大学生村官的摩擦和冲突,有可能会造成彼此之间的隔阂。

三、探索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科学途径

如何在短期内帮助大学生村官,调整心理状态,适应农村生活,实现他们自身角色的转换,重新迸发激情与活力是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需要注重考虑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需要,应重点建立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入机制、公正有效的考核考核机制以及优胜劣汰的绩效竞争机制。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村官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首先,以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村官培养,引导大学生村官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大学生村官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引导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做到身要沉下去、心要静下来。要在农村工作中了解农村、考虑农民、思考农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来、来做什么,融入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要从生活中、从老百姓身上、从村干部身上学东西,学会向理论学习、学会向实践学习。也可以通过举办岗前培训,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讲解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基层党建等知识,安排从乡村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现身说法,组织现场观摩,开展集中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岗位需要。

其次,当前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党员干部素质相对偏低,迫切需要发挥大学生高水平和高技术的优势带动农村基层干部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但实际上,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和情感并不完善。大学生需要了解中国社会,了解工农大众,否则他们的知识与情感就很不完善,当“村官”就是个好形式,既可以深入了解农村,更可以增进对几亿农民的感情。大学生村官应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给自身带来的重大机遇,从而自觉做到好生珍惜、有所作为,实现与农民的有机结合,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社会知识,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正确的事业观,就是以为人民谋福利为最崇高的事业,这就把立党为公的执政宗旨和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执政形象奠基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上。

再次,大学生村官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把思想引导工作做细,帮助大学生村官缩短适应期。大学生“村官”到任之初,工作、生活不够适应,心理、生理需要调整,思想易产生波动。为此,各级党组织要把思想引导放在跟踪培养工作首位,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引导大学生村官认识到自己是村干部,在工作中不缺位、不越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以科学制度督导大学生村官建立进取的事业观

第一,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为了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要完善选聘制度,规范选聘程序,从源头保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让大学生“村官”在干事中增长才干,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要建立考核机制、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大学生“村官”踏实干事,在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中汲取营养、砥砺品格。为达到科学考核的目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程序可考虑将横向程序和纵向程序结合起来使用”。横向程序侧重于按照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先后顺序进行评估,纵向程序则侧重于按照组织层次逐级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考核。

在许多地方,很多“大学生村官”名义上挂着“村官”之职,而实际上被抽调到乡镇。有的“大学生村官”虽然暂时没有被抽调,但在村里的时间不足工作时间的一半。有的边远农村,很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大学生村官”是什么人。很多“大学生村官”无论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奠基式的锻炼”,客观上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没有达到“完善知识与情感”的目的。这就要求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第二,明确大学生村官身份编制。身份尴尬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大学生村官。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机制:以村干部的立场为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大学生村官唯上是从;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评价标准,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是各项经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也不现实。大学生村官的模糊定位阻碍了大学生村官能力发挥。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专业知识不对口、不适应农村环境等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农民对大学生村官逐渐由期望变失望。引导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有序流动,是大学生“村官”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对大学生“村官”既要有激励机制,也要有竞争机制。“农村需要“永久牌”村官,要实现村官的职业化,就要有适合农村现实的培训机制”。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有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五条”路。要引导大学生“村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发展方向,组织指导推荐,特别要鼓励和扶持他们自主创业。

这就要求保证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限,对在任期内做出贡献的,发展有潜力的村官,及时的把他们推上基层领导岗位,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开辟绿色的通道。同时,建立村官退出机制,让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根据现任大学生“村官”量推断,两年后每年将有几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重新选择。有关部门需要尽快着手设计大学生村官出路,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方案,避免大学生村官情况现象的发生。

第三,健全大学生村官的传帮带制度。老村官都有丰富的经验,关键时候有自己的绝招。老村官应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放心、放胆、放手,给大学生村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真压担子,通过实际工作中的传帮带,让他们适应这个工作的环境和模式,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乡镇党委加大督导调研力度,并把大学生村官成长情况和业绩贡献等作为村级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村支部书记带好大学生村官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三)以科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村官确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是实施跟踪管理,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困难。主管部门在选派生源的时候,尽量能把户籍地和服务地结合起来,可有效解决家庭、生活等问题,从而能实现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加强农村党的基础的“双赢”。同时,将大学生的专业和农村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多选派一些农业、农村、农民相关专业的,多选派一些有专长、有技术、有想法、懂管理、懂经济、懂业务的人下来任职。组织部门要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坚持厚爱与严管相结合,服务与引导相结合,管理与使用相结合,不断的提高培养科学化水平。严格落实大学生村官工资、社会保险和住房补贴,集中安排食宿,配置齐全基本生活用品。实行定期培训,先后开展多期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同时还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管理的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的融入农村、服务农民。针对部分“80后”、“90后”大学生村官在抗挫折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体系,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二是搭建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发挥。注意把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宽、思路开阔的优势与农民群众的致富愿望结合起来,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平台。多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农村常见和普遍的案例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引导和鼓励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现代特色高效生态农业,领办、创办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增收项目,在经济建设一线锤炼素质,提升能力。也可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团”,扩大大学生村官之间交流沟通,发挥所学专业特长,到各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加以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是运用科学方法,创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大学生村官的强项。他们可以依托党员远程教育设备、QQ、飞信、移动电话平台等现在代信息技术,按照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原则,占领网络新阵地。一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充分发挥网络在帮助大学生村官获取新知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群众联系党的多种平台,畅通党员沟通渠道,使党员能及时了解党组织动态,参与党员讨论,提供意见建议等等,推动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大力传播“红色信息”,竭力绿色信息,及时封堵“黑色信息”,坚决删除“黄色信息”,着力疏导“灰色信息”,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村官发挥能力的有效载体。只有在在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困难,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责任意识,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认真真工作,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大学生政绩的最高标准,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治理;湘西州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93-02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因此,在农村治理工作中“大学生村官”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96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回收率为91.4%,问卷有效率为100%。走访了湘西州委组织部、18个村;先后与当地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以及28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座谈。

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治理中的现状

1.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形成。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社区)担任村党委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形成的原因很多。直接原因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形势。现实原因则是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分化,村级干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加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精英逐渐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所以,国家招考村官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通过大学生队伍优化农村基层干部结构;二是为了通过村官给精英逐渐流失的农村注入新鲜血液;三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广大的就业平台。

2.湘西州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自2008年“大学生村官”工作在全国开展以来,湘西州已选聘了944名大学生村官。覆盖全州48.1%的行政村,先后有94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两委”干部,其中9名大学生村官通过“两推一选”当选为村支书,5名当选为村主任。工资待遇普遍处在1500―2000元,少部分处于1000―1500元;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能够适应农村的工作生活,33.3%认为比较艰苦,58.3%认为一般,8.3%认为不艰苦;在工作压力方面,16.7%认为工作压力非常大,41.7%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33.3%认为工作压力一般,8.3%认为工作压力不太大;具体原因方面有57.1%选择了身体吃不消,11.7%选择了工作责任大,73.4%选择了业务不熟,51.3%选择了专业知识不够,6.3%选择了工作要求高,3.2%选择了领导要求严。

3.湘西州大学生村官的流动状态。截止到2014年8月份,全州目前在岗人数423人,流出人数521人,其中考录为公务员227人,考录为事业单位人员206人,选任为县直机关、乡镇领导22人,进入企业31人,考取研究生9人,期满解聘自主创业6人,自行离岗或主动提出解聘12人,其他8人。流动率达55.2%,其中,在村服务满三年以上的流动率为94.7%。2008年、2009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都已全部流出,2010年选聘的只有1人在岗。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处于全省前列。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治理中的作用

1.大学生村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现在最急需的就是年纪轻、有文化、有闯劲的新生力量,最紧缺的就是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领路人。大学生村官到村后,主动发挥观念新、知识多、思路宽、信息灵的优势,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服务,增强了基层服务能力,助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全州先后为56名大学生村官申报创业基金205万元,安排涉农项目18个,项目资金500多万元。

2.大学生村官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党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问题亟待破解。大学生村官促进了村干部转型升级,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改善了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大学生村官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大学生村官既接受过完整的较高层次学历教育,又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基层磨炼,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群众的感情,他们成长为各级党政干部,有利于夯实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链,从源头上优化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治理中的困境

1.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缺陷制约其在农村治理中作用的发挥。许多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并不是基于对农村工作的热爱,仅仅是把村官岗位作为一个过渡,作为捞取一些特设岗位报考资格和加分条件的手段,把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看书和背资料上,没能真正把身子沉到农村基层、把心思用到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对农村基层治理的作用也无从谈起。另外,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引领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在对湘西州100名大学生村官“您在工作中遇到最主要的困难有哪些”的调查中,50%选择了“学用脱节”。在“专业背景”的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的仅占2%。

2.制度保障缺失制约着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大学生村官一般是协助村支书或主任,主要工作集中在文书档案一类,局限于办公室、会议室、事务办理大厅,偶尔协助村干部抓计划生育、民政社保等工作,只有部分村官参与协助了州市共建、建整扶贫、同建同治等具体工作。大学生“村官”们很难在劝解矛盾纠纷、推m整体建设项目、发展致富项目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工作中得到锤炼和成长。

3.农村社会环境复杂制约着大学村官在农村治理中作用的发挥。大学生村官作为嵌入农村的外部政治力量,在参与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与农村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问题:(1)农村生活条件较差。(2)农村人际关系复杂。(3)大学生村官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大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认同感,认为大学生村官难以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四、完善农村治理中大学生村官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科学确定选聘规模,严把大学生村官进入环节。基层工作人岗相适才能进入角色,专业对口才能人尽其才。走访调研证明,在出生地任职的村官比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融入工作要快;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更容易打开工作局面。因此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要进一步细化选拨条件和标准,坚持优先录取本籍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关联的大学生、有农村生活经历和农村工作热情的大学生。探索完善学校推荐、组织考察、驻村见习、双向选择与考试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2.m一步完善四级联管机制,做好大学生村官管理环节。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培养,需要州、县(市)、乡、村四级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州级部门应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落实专项培训经费,重点抓好能力拓展和创业培训,县市除了抓好岗前和日常培训外,还要将政策法规纳入培训范围;县市委组织部、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要实行整体联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考核评价体系。

3.进一步拓宽实践历练平台,增强大学生村官干事能力。对大学生村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实践历练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在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线经风雨、受锤炼、做贡献。乡村党组织不能把大学生村官作点缀、当“过客”,要安排经验丰富的基层领导干部进行“传帮带”,要安排他们参与村庄规划、乡村治理、纠纷调解、集体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特别是要他们处理一些棘手问题、复杂问题、突发事件,在适当的限度内让大学生村官分管重要工作。

4.进一步完善保障激励机制,畅通大学生村官晋升机制。目前,大学生村官主要有考录公务员、留村任职、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五条出路”。从增强农村基层治理,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角度来说,我们要鼓励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此外可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与选调生工作的并轨。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工作都是培养选拨后备干部、人才的项目,要加强政策统筹,参照选调生标准和程序选拨大学生村官,从在岗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录选调生,实现两项工作并轨,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村官”生存状态调查分析――以瑞安市大学生“村官”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4.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不稳定性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出现的时代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重点表现在农村传统观念落后及对现代观念的无知和抵制。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和推广,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面对我国目前城市人才资源过剩,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急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正确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1.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不畅

大学生“村官”期满有五种出路可选择:可担任村干部;可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自主创业;可另行择业;可继续学习深造。大学生村官这五种出路是国家政策性安排,但众多原因使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依然面临困境和隐忧。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干部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有户籍限制,没有法律保障,二是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委会面临利益博弈。大学生村官续聘农村面临困境:首先,编制数量和逢进必考制限制进入公务员队伍;其次,逢进必考制和一考定胜负的机制挫伤了部分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大学生村官没有资格参加面向优秀村干部的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难:自主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而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文案工作。大学生村官主要能力错位和内心诉求导致大学生村官另行择业难;就业形势和生活压力削弱继续深造的信心。

2.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

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心理不适应、生活不适应和工作不适应。心理适应上的困难:大学生村官从象牙塔直接到农村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巨大挑战,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突然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环境,在心理上存在很大落差。如果缺少应有的心理准备,就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一些眼高手低的村官会觉得基层工作太琐碎,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因此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一方面语言沟通上有障碍,另一方面某些偏远地方生活条件艰苦;工作适应上的困难:专业理论知识上有所欠缺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

3.村官身份职责不明确

角色的认同对于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特克瑞认为,“为了能够以一种有序的,内部一致的方式行动,一个人必须定义环境,即谁是环境中的他人,谁是环境中的自我”。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对其角色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认同度低。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处于漂移之间,认同基础模糊不定,导致了行动取向呈现多样性。其次,村民认同度不高。“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等”都是政府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的形象描述。最后,乡镇干部认同度有限。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

三、对策研究

1.规划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

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了解村官的具体工作政策和内容。学校在宣传大学生村官政策时,要进一步宣传村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能力需求,同时开设与村官对口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帮助他们做好工作定位与规划,更快适应角色转换,服务新农村建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高等学校是大学生村官的娘家,为大学生村官成才提供智力支持和后援力量,但是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难题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2.严格村官选拔程序

建立严格的村官选拔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统一组织考试、面试和考察。根据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建立一套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的素质要求,有利于选拔更加适合这个岗位的人选,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考核时要侧重考察大学生服务农村的动机和热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设置,要求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因地制宜,按需分配。大学生村官上任前,要进行系统培训,可以试行导师制。

3.构建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实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毕业生就业、改进农村人才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为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村官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首先,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针对具体工作,开展特定的培训课程。培训的教师可以是各级领导干部,也可以是大学生村官自己。培训方式可以灵活处理,根据工作中的难点,开展特色工作交流,创新工作方法。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村官培训,村官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为完善村官培训体系共同努力。其次,建立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正常的村官流动体制有利于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稳定,把更多的优秀人才留住,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党和政府要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探讨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为建立正常的流动体制提供政策性支持。最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实现角色合法。加强政策导向,解除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长效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4-95-03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协助村干部工作的大学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为了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人才困境”,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也是落实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优秀干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江苏是全国较早大规模选派大学生“村官”的省份,从1995年选拔首批大学生“村官”以来,全省共有6991名高校毕业生在村任职,其中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171人,村委会主任136人,村级党组织副书记1028人,村委会副主任388人。此后,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的计划”,各省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二、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调查

大学生基层就业担任村官有深远的社会和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在现实中却面临着大学生对村官的前途、村官的待遇、村官的难以发挥作用等不满意等问题。我们综合工作满意度调查表(JSS)、工作描述指数调查表(JDi)以及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问卷(mSQ)三种量表设计了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南京、连云港、海安、徐州、苏州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村官总体上满意度水平中等,(满意度均值为m=2.908)。这是因为大学生村官在村委和社区主要是村长助理或村委副书记,而他们主要工作就是处理一些文字性的资料,类似于文秘,主要就是协助村长、书记等主要负责人的工作,他们觉得这份工作不能让自己的很多能力得以发挥,难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一些人生目标,总体来说满意度不高,但是但他们工作又不太忙,工作压力不大,满意度也不是很低,所以总体上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

在工作满意度的各个要素中,该群体对工作团队和直接上司比较满意,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成长提升部分不满意,对工作本身和绩效考评等的评价介于二者之间。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团队方面,村里面部门内部人员相对较少,工作之间又需要相互协调,频繁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团队合作;直接上司方面,一方面现有的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可能都比较高,沟通情况等也比较好,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人们对上级进行评价时,尤其是白纸黑字写下来时,都会有一些干扰因素使其评价较高。

同时,工作环境方面,大学生村官多半要到农村了解实际情况,与很多在优越的办公室工作相比要饱受风吹日晒,而且有些村里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也是基本无法使用,更不要说上网了;在现有的国家的政策下,作为大学生村官以服务农村为宗旨,薪酬水平总体上是不高的,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当然,所有员工在评价工作满意度时,对薪酬福利的满意程度一般都是最差的。虽然针对任职满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鼓励留村任职、定向考录公务员、向企事业单位输送等。但是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人员又缺乏有效的培训(调查对象中,均反映没有参加过培训,除了赴任前省委组织部的简单培训),必然会造成对成长提升的较低评价。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激励机制

鉴于大学生村官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使大学生“村官”食宿舒心、留得安心、工作尽心、组织放心,就必须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激励机制。力求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村官”愿意长期留下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村官职责,增强归属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个体有归属和被尊重的需要。作为大学生,抱着服务社会的梦想来到农村基层,希望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好好发挥所学所长,结果却只是端茶倒水、打字扫地,有的还根本接触不到真正的基层。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结合各地的实际,首先,要明确村官的身份,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岗匹配的原理把村官安排到适合的位置,让他们能发挥所长,参与农村日常事务的决策,彻底消除村官们心中“四不像”或“六不像”的疑惑。其次,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内容,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政府的相关激励承诺一定要保证兑现,这样才能让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并扎根农村,用自己所学服务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开发更好的出路,激励村官的斗志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8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对象范围和条件

三、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程序

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由省里统一安排,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每年选聘工作意见和公告在“安徽大学生‘村官’园地网”和“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严格按照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公示、决定聘用和培训上岗等程序进行。选聘对象确定后,由县(市、区)委组织部与其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聘用关系,聘期一般为3年。

四、大学生“村官”任职规定

大学生“村官”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原则上回原籍所在县(市、区)的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兼任村团组织书记或副书记职务。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党员预备期满转正后,可改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表现优秀、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两委”成员。

五、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经济待遇2、在村任职期间,以县(市、区)为单位,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直至聘期结束。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以及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缴费,由县(市、区)财政承担;个人缴纳部分由负责发放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的部门在个人补贴中代扣代缴。

3、对大学生“村官”国家助学贷款实行财政代偿。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国家助学贷款和学费,由中央财政代偿和补偿。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其中,对任职满2年、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代偿资助贷款本金的60%;任职满3年、年度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代偿资助全部贷款余额和全部个人自付利息。

六、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六项规定职责

七、大学生“村官”聘期期满后“五条”出路

中组部提出,要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不断充实新鲜血液,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并明确大学生“村官”聘期期满后“五条出路”为: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继续学习。

1、鼓励留村任职工作。对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的党员大学生“村官”,通过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乡镇党委推荐等方式,参加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选举。到村任职1年以上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参加村委会主任、副主任选举。期满留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任职期间继续纳入大学生“村官”名额,保留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补贴,同时可享受同级村干部补贴和相应待遇。聘用期满、聘期考核称职的大学生“村官”,本人提出续聘申请,经乡镇党委初审,县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可签订续聘合同继续留村工作,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一个续聘期限为3年,续聘次数原则上为1次。续聘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当年大学生“村官”选聘计划。

4、扶持自主创业。各地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计划,把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农村实用技能、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作为创业培训的主要内容,定期举办创业专题培训班。各级农业部门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和“阳光培训”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共青团组织优先把大学生“村官”纳入SYB培训范围。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采取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帮扶大学生“村官”创业。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纳入全省“万名农村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协调省农村信用联社、省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安徽分行等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优先提供创业贷款;依托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专项贴息资金,优先对大学生“村官”申请的创业小额贷款进行贴息。通过开展创建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点、举办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召开创业推进会、评选表彰创业先进典型等活动,推动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后未续聘、创业项目尚在初创阶段的,可在5年内继续享受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政策。

5、支持继续学习深造。鼓励大学生“村官”参加研究生招考,对在村工作表现良好、连续3年考核称职及以上等次的大学生“村官”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9

——__区妇联关于女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区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及农村的进一步落后。着眼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党中央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重大战略决策。响应党的号召,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__年__市首批招收大学生村官900名,其中__区作为全市首个人口大区择优录用大学生村官300名到农村任职,其中女大学生村官名,占总数的 %,这使得农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女村官越来越多,更在村级管理和促进男女平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__区20个区区中,有7个处于沿黄滩区,涉及到165个行政村,近30万人,37万多亩耕地,人口与耕地均占近全区的30%,20__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元,而同期沿黄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150元左右。地区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成为困扰全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在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他们为加快__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在第六届村委换届选举中,部分年轻、有知识的女性优秀人才被充实到村委会开始承担重要职务,协助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针对女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发挥作用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为了培养基层人才、提高农村干部素质,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担任村官,争取达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在政策号召下,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舍弃城市进入农村。同时,优越的政策诸如:从事村官的大学生在就任期间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等也吸引着广大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总之,选聘大学生担任村官,向落后的农村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一、使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干部的作用相当重要。而当前我国农村中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知识少、眼界窄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知识型、综合性人才,其具有的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为农村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作用显著。

其二、更新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尽管大学生村官在经验等方面有不利因素,但他们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法制民主科学意识较强,思维敏捷,视野宽阔,给农村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有利于农村干部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民主法制、科学意识等方面的整体进步。

其三、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村官整体素质较高,对国家政策、方针、措施的认识更多。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缺失,他们往往能敏锐地察觉,也常常能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仗义执言。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

其四、发挥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的优势,促进了农村新文化建设。思想观念新、文化水平高、文艺表演能力强等优势,在农村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中,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起到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倡导文明,创建文明家庭、争做文明村民,促进了农村新文化建设。

其五、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对于许多毕业于农业院校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农村工作期间充分发挥了他的专业特长,把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到农村,在经济方面发挥了很强的带动作用,较好地解决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问题,得到广大村民的广泛赞誉。

女大学生村官除了具备以上特点外,还有性格柔顺,认真细致,亲和力更好,富有同情心,更善于与人沟通等优势,便于与民沟通、调解家庭纠纷,能更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另外,她们有文化,有文艺专长,有利于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妇女素质的提高及参政、议政能力。

二、女大学生担任村官的阻力及相关问题

从大学生当村官的现状来看,总得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大学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得到了农民的肯定,并且他们自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村官特别是女大学生担任村官阻力在所难免,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一)制度不健全,造成大学生村官的“空降”。就目前农村体制来说,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体现就在于村官是由村民选举出来的,且多由村民担任,村里的任何决策都需要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换句话说,村民特别是村官掌握着村里的人权、决策权等权力,而大学生担任的多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并不具有真正的实权,为不至于破坏村民自治,可能造成大学生村官的“空降”。虽然说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调查中也不难发现部分区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关心、支持不够,村官截留现象很严重。女大学生村官变“区区临时工”,有违国家招聘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不利于农村一线干部队伍的优化和农村工作的推进。对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过来还造成人才浪费。

(二)后期政策不定性,造成女村官们工作不安心、不稳定。第一、性别的差别,农村干部以男性居多,村书记也大多是中年男性,为了自身名誉、讲究作风,他们大多不会让年轻富有朝气的女村官在身旁,性别的歧视仍然存在。第二,待遇的差别。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各地村官的待遇也不一样。据调查,发达地区村官月平均工资20__元左右,而我们区的村官月平均工资才800元,贫富不均的现象,使得很多村官在农村工作很难安下心来。第三,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大学生村官工作期满后,后期管理的问题、挂职期满以后的安置问题,归宿在那里?政府能真正兑现多少承诺?可以说区级、区级包括村官本人,心里都没底。事实上大学生村官都对自己期满后的出路表示担心和迷茫,这就直接加剧了村官不安心、不稳定工作情绪,使他们难以扎根农村、深入工作;同时也使村干部、村民觉得村官到农村工作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拉开了村民、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距离,使双方不能更加融洽的融合到一起。

(三)传统观念的束缚,世俗眼光的影响不容忽视。第一,广大农村在渴望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大学生人才到来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方负责人目光短浅,为了自身利益受损而害怕或拒绝新型人才的进入甚至可能通过一些理由来裁撤大学生村官。第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理性是不能战胜感性的,从而带着感性的思维来选择真正能给他们带来发展的人选,所以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真正去竞选村干部时,会被当作“外姓人”而受到排斥,就连在村委会也会受到其他人的孤立。

(四)女村官们自身思想上的不到位。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在推动阶段,政府给以极大的承诺,诸如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就致使部分到村任职的女大学生村官把到农村任职当作曲线就业的“跳板”,当作一种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缺乏真正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对适应农村艰苦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时机一旦成熟就会自然“流失”。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女大学生村官们的现状,为了使这一政策能够有效的得以实行,能够使大学生短期的服务产生长远的效益,使农村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作为我们妇联组织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服务工作,要努力创建三大工作机制,真诚服务女大学生村官。

(一)、建立女大学生村官服务的关爱机制。高度重视女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积极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建立一个日常联系制度,做到随时了解和掌握她们的工作和思想动态,及时找到关爱、服务的具体方法;建立一个定期交流的平台,定期召开女大学生村官交流座谈会,及时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建立一个关爱帮扶的对子,完善女大学生村官帮扶结对制度,让女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和了解工作。

(二)、建立女大学生村官服务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女大学生村官的培养锻炼,需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工作中培养:妇联的各项活动和会议邀请女大学生村官参与,让她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具体的工作方法。第二,在实践中锻炼:妇联的实用技术培训、女性素质学校的培训请女大学生村官参与,聘请女大学生村官为女性素质学校的义务老师,负责各村妇女群众的远程教育工作。第三,在工作中宣传:积极推介女大学生村官为贫困妇女、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宣传女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的成功经验、工作体会,积极营造女大学生村官“树典型学先进”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村官主要工作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对策

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四川宜宾市的推行情况

四川省宜宾市自2007年启动“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至2011年4月已先后选聘1843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村官和模范典型,“村官”岗位已经成为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但是,成功的个案下不能忽视村官群体流失严重的客观事实:据统计,某县2007年至2010年先后共接收253名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的村官没有一个继续留任。通过对该县现任村官的走访,发现村官普遍认同竞聘村官的目的是“作为暂时工作”和“为各项考试加分”,93%以上的受访村官表示服务期满后将通过参加公务员、事业人员等录用考试机会离开村官队伍。可见,大学生并没有扎根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意愿,没有将做好“村官”当作事业追求。这样的调查结果,与中央“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设计初衷无疑是相违的。

大学生村官流失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认为,政策环境的不稳定为村官生存造成了实际困难,是导致村官流失的重要原因。

政策导向不明确。根据“大学生村官计划”精神,其政策着眼点是“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政策中应该体现出能保证村官长期留村工作的导向与保障功能,也就是说,村官政策应该注重长效机制。但是,从中央《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中可以看出,政策为村官指出了“留村任职工作”、“招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五条出路”,但并没有为“村官计划”长效机制做好保障准备,相反,现有政策重视解决村官任期届满后的流动就业,客观上为村官流失提供了政策便利。解读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其导向仍停留在把大学生村官计划视作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项权宜之策的肤浅层面,而没有把它上升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层次上来。

由此可见,国家一方面鼓励高素质的大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而另一方面,政策导向并没有考虑到激励“村官”扎根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这样一来,模糊的政策导向让村官们看不到自身在农村发展的政治前途,无疑会极大影响村官留村工作的积极性。

政策环境不稳定。政策对村官流动指出的五条出路中,“留村任职工作”、“自主创业发展”看似是为村官留村工作提供支持,但对在任村官来说,却存在着现实障碍。

大学生“村官”身份的模糊性导致“留村任职工作”这一政策施行困难重重。按照《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参加村委会选举的选民及被选人须为本村村民。而村官没有土地,也未在服务村落户,从法律上来说,找不到支持村官参与当地村干部民主竞聘的明确规定。在广大村民法制意识日渐增强的今天,由上级推荐村官留村任职的方式受到愈来愈多的质疑,村官“留村任职”方案面临障碍。

在与大学生村官座谈时,大部分村官提出,对村官自主创业有浓厚兴趣。虽然相关政策从项目选择、政策咨询、项目注册、技术服务、银行贷款等方面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部分政策如“自筹资金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30%”、“申请创业资金须经所在村(社区)党组织同意,向所在乡镇党委提出书面申请”(《关于印发宜宾市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通知》)的规定让村官感觉难以享受创业政策的实惠:一是因为大部分村官不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其次,政策优惠覆盖范围仅限服务村,致使有的村官虽然家在农村,希望能够藉家庭及本土有利条件进行创业,但因为创业地点不在服务村而无法享受到上述政策的支持。这反映出,政策涵盖面不全是激励保障机制难以落实的原因之一。另外,相关政策环境也在变化,如村官报考公务员的加分政策已于2010年废止,村官流动保障之路也随之变化。①可见,政策环境不稳定是造成村官计划不完善的因素之一,利用政策优惠条件促进村官融入农村工作的导向作用不明显,客观上影响了现任村官的工作积极性和村官计划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村官生存面临困难。在调查走访中,受访村官普遍反映自己收入偏低,面临生存困难。以某县村官为例,政策规定专科大学生村官补助900元/月,扣去必要的保险,村官实际领取712元~780元;本科大学生村官每月政府补助1200元,实际领取900元左右。②与之对比的是:《2010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2010年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起薪平均水平分别为1644元/月(下同)、2116元、3393元、5399元。毕业生相较去年起薪的增长幅度,本科为4%,博士为5%,专科和硕士超过6%。③可见,村官实际收入远低于大学生平均收入水平。因此,在现有补助额度下,村官在支出房租、伙食、通讯费、交通费用等必要的费用后,已几乎没有结余,甚至不少村官还需要向家中求援。这种现实困境无疑会对村官留村工作起到消极作用,成为导致村官流失的原因之一。

改善大学生村官流失现状的对策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保证“村官计划”取得该制度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完善村官政策。

强化村官工作意义,构建和谐政治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机制、提高大学生村官业务工作能力,调动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深入基层,建立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应在农村基层加强村官政策的宣传力度,提升基层干部对村官政策的理解。要提升村官政策在基层的推行效果,进一步增强村官工作在基层的重要作用,加强其在新农村建设工程中的政治存在,体现村官计划的重要地位,使村官政策的重要性真正进入基层干部的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④

完善支撑政策,搭建良好生存环境。要给予村官“村民”身份使村官能合理合法参与基层政治建设;提高村官待遇,在现有补贴政策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村官待遇,加大农村工作对村官的吸引力,构建属于村官的“人才建设工程”,实施“筑巢引凤”,为优秀村官提供更加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为村官解决发展顾虑,营造良好的村官人才使用环境。这样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农村工作,避免考村官作为就业的过渡桥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进入村官队伍的主要目的。有效发挥村官效能,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农村工作效率,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创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这些举措将对构建“村官计划”长效机制产生积极作用。

完善培训机制,打造能力施展舞台。村官所学专业涵盖面广,将村官培训细化与专业化,有助于村官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除对村官进行政策解读等理论培训外,可以根据村官专业特点与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搭建业务实践及培训平台,从而有效破除村官岗位认知模糊、工作认同感不强的尴尬局面。为村官搭建可以一展身手的实践平台,促进村官能力有效发挥,增强村官行为“正向刺激”⑤效果,能帮助基层认同村官工作,提高村官工作积极性,这些措施完全符合中央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同时,建立高校、相关业务部门与基层对村官的培养指导的联动机制,为村官能力发展提供强大的软、硬件支撑,有助于村官更好地提高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有助于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创新管理思路,构造高效管理渠道。虽然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了村“两委”对在本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具体管理,但仍然存在大量村官被其他部门、单位借用,村官下村工作落实情况差的客观情况,由此导致村官工作职责模糊、在村民和村干部中认可度差,村官管理和考核工作归口不清、操作性差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官留村工作的积极性。理顺并创新对村官的管理思路,尝试利用党组织约束力,让乡、镇一级党组织管理考核党员村官工作、同级政府具体部门对非党员村官跟踪考核的方式,双线并进,互为参考,有助于村官工作效果评价的细化与比较,具体了责任划分。这样,有了对村官工作动态细致而责任明确的监管实施部门,村官的工作业绩、个人发展情况上级都能有所区别而又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村官也有了相对固定的与上级交流、汇报的渠道。另外,将村官工作效果纳入责任部门的考核内容,强化“帮带”机制,辅以完善村官培训机制,有助于村官的迅速成长,同样有助于“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构建。

(作者分别为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宜宾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宜宾市2010年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西部地区大学生村官生存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RY013)

注释

①张金华:“大学生村官适存困境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②同①。

③“2010年大学生薪酬白皮书成都起薪1828元”,《天府早报》,201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