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出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5:51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对策

当前,国家、高校不断鼓励大学生踊跃投身基层、服务农村,积极报考“大学生村官”。这不仅对大学生本人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更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是在新背景下、新时期内的一种长远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方针。然而,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困惑。解决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出路问题,不仅关系到政策的贯策落实,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前途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良性发展。同时,也只有改善当前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基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1.角色定位尴尬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非官非农,导致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据笔者对某县市调研,有33%的乡镇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力量,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但同时也有32%的人认为他们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一种“社会产物”。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是什么?从调查可以看出,有不少的乡镇负责人对这个定位存在一种误解,和中央政策的出发点相差甚远,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或许这也是造成村官目前存在诸多困难的一个因素。

2.发展空间受限

很多村官选聘到农村后,实际上难有用武之地,从当初的踌躇满志到最后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和理想。由于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的事情知之甚少,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且往往眼高手低,心浮心躁,不愿意屈身向农村广大群众虚心学习,导致实际能力难以正常发挥。

3.出路成最大障碍

据笔者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关注,其次是身份问题和福利待遇,而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出路问题的关注度达到80%,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对策

1.放宽政策,实行市、区自主招考

由于目前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出现了“入口宽、出口窄”的现象,导致大学生村官面对考公务员这条路时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且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引导。采取市、区自主招考一方面有利于本市、区内部人员结构的优化、新鲜血液的补充和外来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加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选择。

具体做法:乡镇府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以书面形式向当地组织部进行申请,由当地组织部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县级组织部统一向市级组织部进行申报,市级组织部审核通过后,统一向本市区大学生村官公布招考信息。然后由大学生村官自愿申报,组织审查,市级政府部门统一招考,择优录取,根据自愿申报岗位和组织协调来分配录取者的岗位。

这种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村官因为考不上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补充了乡镇一级政府的人才缺口,合理地优化了乡镇府的人员结构;有效避免了目前乡镇府严重存在的“青黄不接”的现状。它不仅使优秀的大学生继续留在了农村,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以一种正式的身份留在农村出谋划策。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它限制了外地大学生村官的自主选择权,特别是在异乡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参考权。

2.组织考核,地方推荐,破格提升优秀大学生村官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对于一些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基层大有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拥护,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人才,但是,因为某些因素限制他们无法考上公务员或者无法选择更好的出路。为了留住这一部分人才,并且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倾斜。

具体做法:当地组织部对连续任职5年以上且任职期间无违纪行为的当地大学生村官进行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含政府评估和群众评价等,经地方政府推荐并通过组织考核,公示无异议的可适当直接安排到乡政府任职。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那些优秀大学生村官因某些因素而无法选择其他出路时所造成的人才流失。同时,也能够使某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支持继续留在农村、服务三农。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硬性标准难以确定,公开化、透明度不强等。

3.政府引导,政策优惠,特岗特招,引导大学生村官向事业单位流动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大学生村官通过基层的锻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更加适应、熟悉基层工作,而对基层事业单位来说,这些村官的加入无疑是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宽了村官的出路问题,也使这些通过基层磨练、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弥补了基层事业单位的人才缺口,对整个基层工作的良性发展无疑是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具体做法:当地人事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每年从基层事业单位中划出几个岗位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向招聘,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更为基层事业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选择面较窄,灵活性不强。

4.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政府推荐,引导大学生村官向企业流动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和将村官引导到事业单位一样,大学生村官通过基层的锻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大学生更加吃苦耐劳。而对企业来说,这些村官的加入无疑是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宽了村官的出路,也使这些通过基层磨练,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弥补了企业单位的人才缺口,对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具体做法:政府根据对村官的业绩考核,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可与当地企业协调,向企业推荐这些优秀村官。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更为企业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硬性指标不明显,操作性不强,以及村官所学专业与企业提供岗位的不对口等。

5.设立专项创业扶助资金,成立创业指导小组,大力扶助大学生村官创业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引导高校、社会人才向农村流动,以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同时,要想大学生村官真正在农村扎住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村官通过政府的大力扶助,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和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自主创业,开辟一条自主致富之路。因此,政府对村官创业的扶助不仅有利于村官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做法:政府协调组织部和财政局以及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村官专项创业资金用以扶助村官创业。同时当地组织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村官创业技术指导小组。而大学生村官有创业项目的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通过审核的,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具有很好地推助作用。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牵涉面广,协调难度大,并且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6.协调相关农林院校,扩大优惠政策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继续深造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一条重要出路,然而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大学生村官往往因为工作的原因,造成学习时间受到很大的占用。因此,在考研时,加5分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具体做法:中组部牵头,协调有关农林院校,大学生村官在通过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后,在录取时这些农林院校能够适当地扩大优惠政策或定向招收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业困惑解决路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截止到目前,已有20多万名大学生奔赴农村基层工作,这些被称之为“新知青”的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农村基层组织储备了后备力量。然而,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困惑,这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困惑,积极采取解决措施,稳定农村的基层组织队伍。

一、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困惑

(一)缺乏归属感

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都有着对未来事业的无限憧憬和报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甘愿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然而实际情况却与大学生村官的最初设想有所出入。许多大学生村官长期被乡镇或县、区借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此前地方机构改革,人员减少,工作任务重;另一方面是基层政府和村委担心大学生村官干不长,不愿委以重任,导致借用成常态,到村任职反成特例。【1】另外,由于许多村官并不是农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农村了解较少,农村工作情况又复杂,有些村民纠纷可能涉及几代人的恩怨,村民往往信任自己选出的村里当家人来主持公道,排斥“空降”村官。再加之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不善于和农民打交道,遇到村民矛盾往往找不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些问题都导致了许多村官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缺乏身份认同感

首先,国家政策规定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村民自治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本地农民,大学生“村官”因户籍不在本村,自然没有村民的身份。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处于“非官非民”的身份困惑。其次,目前选派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应该主要担任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的“三支一扶”工作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而实际工作中,许多村官的职责范围大多是资料收集、数据统计、跑腿开会等比较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很少参与农村实质工作的决策。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同,导致工作热情的减退,很多人不愿意长期留在农村工作。

(三)缺乏工作成就感

农村的工作往往是细小琐碎的,需要村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一些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对农村工作的充分准备,往往不愿意从小事做起。再加之长时间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产生了对事业和前途的迷茫,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无法实现工作的成就感。缺乏工作成就感是造成许多大学生村官不安心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职业困惑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矛盾

近几年全国“村官考试”持续升温,2011年北京各区县22872人报考村官,争取3127的岗位,录取比例超过7:1,一些区岗位的录取比例达到了13:1,报考者中不乏名牌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在如此竞争激烈的考试背后,一个不争的事实显露出来,许多大学生选择去农村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严酷就业政策下的“曲线救国”。一些大学毕业生把“村官”当作缓冲或提高未来竞争资本的“跳板”,只有少数人愿意届满后留着农村继续工作。拥有上述心态的大学生很难对“村官”职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踏踏实实地为农民服务。

(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由于各地经济水平的不同,各地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不尽相同。北京的大学生村官享有3万元左右的年薪,以后考研,还能有10分的加分。最重要的是,连续两年考核合格的外地大学生“村官”还能因此获得北京市户口。而一些偏远省份的大学生村官不可能享有这样的待遇。2009年辽宁新民20多名大学生村官已在农村“服务”九年,新民市政府不仅拖欠每人一万多块钱工资,还提出要解除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改签临时工合同。签临时工合同就意味着随时可以被解聘,大学生村官的权益根本无法保障。[2]因此,尽快健全与大学生村官计划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稳定大学生村官情绪,留住农村人才的关键。

(三)村官出路的前途未卜

随着村官的届任期满,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始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大学生村官们在届满时发现,竞聘当地公务员岗位或事业编制,一直不缺编;考研之路,虽然有适当优惠,但首先得在考场上拿到高分,而高校是否执行还很难说。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不能留下,而另一方面却继续动员新大学生去农村的尴尬。因此,对于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的后期管理及锻炼期满后的使用,成为当前有关部门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三、当前解决大学生村官职业困惑的路径

(一)把好大学生村官入口和出口关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往往软在班子上,抓好农村党支部的建设是关键。村官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地村级政府应尽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机制,把好入口关的同时也要把好出口关。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发展党员优先、选用支书优先、推荐“荣誉”优先等;对业绩不明显、工作能力差、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予以淘汰。大学生村官选拔和退出机制的通畅可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避免人浮于事,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各级村镇应重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大学生村官都是80后,没有吃过苦受过累,来到农村较艰苦的环境中产生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3]各级村镇要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变化,可以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方式使大学生村官尽快渡过适应期。大学生村官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教育。作为大学生村官,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视为农民的一分子,虚心向农民学习,先当“村民”后当“村官”。只有这种信念和追求,才能够深入农村,亲近农村,并深深地热爱上农村。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社会保障机制

部分大学生村官不安心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身份尴尬,有些工资待遇较低,有些不享受政府的各种津贴,有些甚至被拖欠工资成为“讨薪族”。因此,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是调动大学生工作积极性,留住农村基层工人才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各地区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村级同类干部的标准发放大学生村官的基本薪酬,办理五险一金(三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适当发放补贴,此外,还要尽力激励“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效益来提高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供给,又有灵活效益补贴的收入机制。通过以上方法既有效地解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也稳定了农村的基层组织,

(四)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

大学生村官思想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面临着未来出路的不确定。许多大学生村官就像水上的皮球,从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在解决大学生村官未来出路方面,国家可以采取政府与大学生村官双项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着力拓展大学生村官的就业道路,根据大学生村官的本人意愿和特长,有针对性的分类培养。农村基层组织要努力为大学生村官的锻炼提供平台,为后备干部储备集聚力量,为上级组织不断地输送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村官,各地农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本领。另外政府还要适当采取帮扶政策,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创业立项和信贷方面的障碍,帮助指导大学生村官防范市场风险;[4]各地政府可以鼓励企业来解决困难,鼓励企业优先聘用大学生村官。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要认真扎实地为基层工作,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只有政府和大学生村官的双向努力,才能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这点北京做出典范,自2009年起,北京连续两年都有超过九成的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成功完成从“卸任”到“转岗”的角色转换。这些大学生“村官”,四成以上转岗从事各种“涉农”工作。他们离任不离“农”,离岗不弃“土”,成为北京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农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赢的理想之举。当前在创先争优的活动的背景下,更迫切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真正保障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秋艳.“大学生村官”实施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139-140.

[2]大学生争当村官“新知青”下乡来临?[eB/oL].http:///20090731/

n265628714.shtml,2009-7-31.

[3]马骥.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10,(01).30-31.

[4]李蓬.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的必然性和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23-126.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3

政府设置大学生村官,既有出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考虑;同时,也期望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能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作贡献。不能否认,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自己也得到了锻炼。但国家是否需要在农村基层培养大批量的干部,农村社区是否真有那么多行政工作需要大学生去做?有无必要每村配一名或以上拿国家工资的村官呢?

从体制上看,大学生村官属编外干部,只是临时性措置。大量农村党组织村支书也无正式干部编制,但国家仍要“补贴”其工资。如此,农村就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编外干部群体,国家为此要投入巨额财力,将转移支付给农村的钱部分用来养“官”,而不能真正下达贫苦农民之手。各级政府为此背上更重的财政负担,村官的工资却也无保障。

从村官自身看,大学生村官虽没有国家干部正式编制,却统一由国家财政发工资,所以被看作是“准官”。照理说,“准官”的直接前途就是升正式官,地方政府也着力把来基层“锻炼”的大学生当干部培养,规定县乡公务员应重点从其中招录,任职两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村官,可享受放宽条件、加分等优惠。但目前从各方反映看,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区基本上是“打杂”,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干部,境况尴尬;那些一心想当官,想从基层做起,步步升上去的人,也只有极少数能如愿,绝大多数村官拿不到正式干部编制;虽有优惠政策,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功从村官的“跳板”上过渡到公务员。

“官路”既然如此狭窄,不如打破“官本位”,转变思路。大学生下乡不求当官,而是服务;其前程不在于升公务员,而是创业。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早已使行政性的解体,试办村民自治,中共十报告也提出“加速城镇化进程”,若再村村设官强化行政,实在有违改革潮流。

编外设村官,并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时为解决城镇知识青年就业难题,曾进行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农村并非不需要有文化的知青、大学生,知青下乡也确曾提高了落后农村的技术文明程度,但农村更需要的是科技人才而不是官,农村的现代化不是行政化而是市场化。国家既然为农村下拨资金,让大学生下乡,与其用之于设村官,不如用于创业。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创业的好基地。大学生服务农村,发育农村市场,引领农民致富,其前程不限定为公务员,还可以当能人企业家,其路径也不限于农村,可以向城镇扩展。

如此看,村官既然不是编制内的“官”且需费尽周折才能当上“官”,不如称“村倌”恰当。倌,旧时称服杂役的人,如堂倌、猪倌、牛倌,其实就是打杂。但大学生与旧杂役不同,他们以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加上国家划拨的创业基金,可在农村引领农民创业致富,既解决了自己的就业,也帮助了广大农民兄弟,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村倌”只是暂时的身份,不能干一辈子,国家发给“工资”,也只定为三四年。如果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眼睛盯着基层农村创业,走市场而不走官场,则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出路,而且为政府解了套。如此,大批大学生“村倌”下乡,必能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农村城镇化作出重要贡献。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4

关键词:山区生态经济;大学生村官;创业路径;探析

1选题综述

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创业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途径。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实地调研为基础,揭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主要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自2008年3月大学生村官计划启动以来,全国累计有200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达到20.9万名。中央有关部门确定中央财政补助大学生村官名额将从20万增加到30万,加上各地自行选聘的,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0万人,覆盖三分之二的行政村,到2020年将达到60万人,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根据中组部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丽水市已向社会公开选聘了近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村官队伍正日益庞大,大学生村官的期满出路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焦点,而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出路之一也成了热门话题。为了深入了解丽水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基本情况,研究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我们对丽水市部分乡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以问卷、访谈和实地参观为主,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为了弥补问卷数量不足和问卷调查本身的局限,我们还和市、区组织部干部、乡镇干部以及村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问卷主要涉及政府官员、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村民等层面。

2丽水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基本情况

2.1丽水市地理人文环境概述

丽水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万,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下辖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代管县级龙泉市。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丽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本市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丽水市民风淳朴,文化典故源远流长。其下设的每一个村都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独有的风俗特色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2.2大学生村官创业小试牛刀

大学生村官思想新颖,思路开阔,很多人都有创业冲动,并对创业有广泛的认同感,再加上乡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村民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有力条件。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的建立不仅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实现村官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成为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的“试验田”。在政府的支持和不断推动下成立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七名大学生村官涉及市场营销、视觉设计、包装工程、旅游管理等不同专业,专业结构合理,发挥了专业互补的优势,该团队的宗旨是“立足七里、创业富民、创出梦想、成就辉煌”。为了让大学生村官们轻装上阵,丽水市党委政府将乡干部的宿舍楼改建成大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提供了免场地租金,免办公设备,免水电费,免宽带费,免广告宣传费的“五免服务”,并拿出25万元作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的启动资金,同时和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组成了创业智囊团,提供一系列服务,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们创业。大学生村官们结合丽水当地的实际,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贡献,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带动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长远发展问题,同时丰富了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内容。目前,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内已有大学生村官7名和大学生志愿者1名,于2010年7月14日在丽水市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合作社”、“创业园+大户”、“创业园+党员”等多种“1+X”模式创业,建立了乡约旅行社、乡村爱情婚介所、乡约农家乐超市、乡约农家乐联盟、乡约创业联盟等创业项目,并有农林产品示范基地4个,形成了“有人才、有资金、有场地、有项目、有基地”的“五有”创业园。例如乡约农家乐联盟:农家乐是引领大学生村官们走上创业路的富民工程,“创业园”于2010年6月成立了乡约农家乐联盟,它是农家乐经营户的联合体。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至今形成8个农家乐经营村,75户农家乐经营户,835张床位。2009年接待游客40.58万人次,营业额1550万元。乡约农家乐联盟传播农家乐经营理念、规范农家乐服务体系、挖掘农家乐乡村文化,进一步提升农家乐品质、打响农家乐品牌。2010年,创业园为丽水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新增游客5.2万人次,营业额达49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3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大学生村官创业在丽水市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不断的发展,大学生村官在面临山区经济的发展情况下所潜存的种种弊端也逐渐地暴露出来。接下来笔者便根据研究所得将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弊端一一罗列开来。

3.1一身兼数职,工作有冲突

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村官反映,大学生村官既要当老板,又要做好村里的本职工作,有时候还要被借调到乡镇里,认为如果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有工作冲突。丽水市的村官也反映存在这个问题。而且问卷调查也显示很多大学生村官认为创业与村官本职工作存在冲突。在回答“您觉得创业与做好村官本职工作有没有冲突”,有23.3的村官认为“明显冲突”;有31.7的村官认为“有一些冲突”;只有25的村官认为“不冲突”;7.5的村官认为“相互促进”。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许多大学生村官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却没有付诸实践的原因。

3.2农业知识缺乏,学以致用能力弱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就需要有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而从丽水市的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来看,大部分涉及管理专业和文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农专业,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村官农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匮乏,能力有限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进一步影响大学生村官创业园的经济效益。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能否满足创业要求”时,有19.2的村官认为“能”;有20的村官认为“基本可以”;有35.9的村官认为“不能”;有18.3的村官认为“说不清”。在访谈过程中有的村官反映,虽然政府提供了农业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适度的积极作用,但很多大学生村官学到的农业技术知识凤毛麟角,对农业专业知识技术缺少清晰系统的认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也未能在实践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在回答“您认为这些活动和培训对您是否有帮助”时,37.5的村官认为“帮助很大”;15.8的村官认为“有些帮助”;24.1的村官认为“一般”;13.3的村官认为“帮助不大”;14.2的村官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再加上大部分村官学以致用能力弱,所起的效果不明显,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

3.3政府“官本位”思想严重

俗话说得好:“吃人口软,拿人手软”。不可否认,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够带动村民富裕。但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是在政府帮扶下进行的,政府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同时对资金、场地、资源、技术等拥有控制权,再加上有的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还未彻底改变,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官员的观念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官员的行政干预程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村官创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政府实行行政干预能更好地使村官创业的发展目标与他们理想中的目标一致,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能提高政治影响力。[1]

3.4上下级互动不明显

首先,关于大学生村官去留的问题,虽然中组部制定了“五条出路”,但是区级政府还没有把相应的政策下达发送到乡政府里,没有对期满大学生村官“走向”提供一个尺度,致使乡党委政府相关领导没有一个考量标准,难以制定详细计划,因此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2]其次,关于大学生村官离职后创业实体的流转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有的村干部反映,这种问题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居多,没有向上级反映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上级没有紧迫性,也不会急于解决这个问题。

4关于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环境下大学生村官的创业建议

众所周知,根据现如今的形势来看,创业无疑是新时期大学生村官锻炼自己、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更是引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方法。然而创业过程必定不会一帆风顺,是充满艰辛和挫折的过程,新形势多重竞争、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路便显得尤为困难。大学生村官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创业难题,引领发展致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呢?

4.1坚定信心,树立目标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的目标。我们要牢记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我们个人,更大的意义是为了引领村民致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年轻力量我们责任重大,作为引领致富的建设者我们任重而道远。创业会使我们锻炼自己,增长才干,但更要通过创业服务新农村建设。

4.2要为大学生村官“减负”

首先,减少大学生村官村里行政工作的数量,有的工作可以交由其他村干部做,就不必由大学生村官来担任。其次,适度增加大学生村官的人数,针对丽水市大学生村官反映的人手不够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适度招聘兼职人员。如丽水市可以招聘导游兼职为来自上海的老人团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不必由大学生村官亲自上马,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冲突。再次,大学生村官本身也应该提高创业水平,寻求村里的行政工作和创业园的企业工作二者有机结合的路径,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冲突减小到最低程度。

4.3因地制宜,选准项目

创业能否成功,选对项目是关键。每个村有每个村的特殊情况,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土壤结构的差异、交通环境的差异等等都是影响和制约项目发展好坏的关键。大学生村官务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盲目跟从,不轻易做决断,要因地制宜,同时结合自己的专长多思考、多领悟,找到切实可行又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勤于学习,精于管理

一是自学帮带相结合,解决大学生村官农业知识缺乏的问题。首先抓自学。要求每位大学生村官根据个人爱好和所在村村情,选择两项以上农业实用技术进行自学,并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笔记,以弥补大学生村官农业知识不足。其次抓帮带。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要求大学生村官向农业专家以及身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农民学习,在“传、帮、带”的带动鼓励下,促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学习掌握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培训锻炼相结合,解决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能力弱的问题。首先抓培训,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涉农方面的培训,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村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着重培训农业转型升级急需的实用技术,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的能力。其次抓锻炼。组织大学生村官到田间地头、到生产一线“实战演练”,让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实践基地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增长才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实用能力。三是加大培训力度,着实增强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方面,要侧重农业专业技术的培训,比如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在培训方式方面,采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如举办农业技术论坛、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做到适时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在培训次数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培训次数,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在营销界早就流传着一句话:“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这里强调的“标准”其实可以说是“管理”。这里的“标准”,指的是同类产品的技术标准,即产品具备达到而竞争对手难以达到的生产水平,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用良好的“管理”做保障的。大学生村官迈出创业第一步不容易,如何守业更不容易。如何让这些绽放的创业之花不仅仅是昙花一现?我想这要从大学生村官必须自身做起。作为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我们管理知识相当缺乏,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创业是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爱学习、善于学习,尤其是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同时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让我们的企业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真正让创业成为农村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李洪霞.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0

[2]宋文杰.我国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出路研究[D].燕山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发展障碍;对策。

一、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

为了培养基层人才、提高农村干部素质,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采取了多种渠道、多种措施吸引大学生到村里担任村官。如南通市如东县目前共引进大学生村官208人,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他们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开展为民便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组织层面上,如东县各级党委一方面从培养党政后备干部的战略高度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加强跟踪管理,完善政策举措,构建长效机制。先后实施大学生村官“关爱工程”,“135”成长计划,“五比五看”主题活动,从培养提高到干事创业,从多元成长到保障扶持,使大学生村官不仅下得去,而且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工作以“一年融入、三年胜任、五年提升”为工作目标,明确“生活关怀、素质提升、提拔使用”三项机制,探索和实施大学生村官培养和提升的各项举措。至今,已有22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公开选拔担任了村“两委”主要领导,3名大学生村官走上镇副科职领导岗位。

就个人层面而言,调查表明:如东现有的200多名大学生村干部中,多为“80后”,占总数的96.53%,党员占比为86.09%,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占89.89%,呈现出年纪轻、学历高、素质优的特点。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不仅为农村基层组织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和新的活力,而且关心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渴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在推广普及新技术、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如东已有56名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成为引领村民奔小康的新兴力量,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新型致富项目120多个。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中的主要障碍。

如东县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启动于1999年,虽然启动较早,但快速发展是在2008年国家政策出台后,由于大学生当村官是新生事物,对照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等要求,还存在不少的障碍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大学生村官队伍不稳。

据2011年最新出版的《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将有6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分流,201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7万。如东每年也有近40名面临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虽然省市开始出台期满政策,但实际意义并不理想,待遇低,成为许多大学生村官不愿意续聘的重要原因。考公务员成为绝大多数人员的选择,但是公务员队伍吸纳能力毕竟是有限,公务人员也趋于饱和,吸纳比重将逐渐下降,考取难度非常大,很多大学生村官最终不得不放弃。对大学生村官考研政策,不具备多大的吸引力,因为毕业后又要面临找工作的竞争压力。大部分村官还要走自主就业的路,许多大学生村官乐意在农村创业,但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不得不面临再次失业,重新流入社会踏上寻找工作的漫漫长路。最终,大学生村官再次陷入尴尬的创业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境地。

2.大学生村官工作不稳。

据《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地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如东县也有近1/5左右的人被长期截留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随意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一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3.大学生村官出路不稳。

虽然中央多个部门在2009年联合发文,给出大学生村官五条出路,但每一出路都具有很多的变数,公务员要考,自主创业需要资金,继续留任又同样面临身份的多重难题,考研需要重新拾起已经荒了几年的学业。北京市和重庆市都曾有直接从大学生村官中经过考核,确认优秀者进入公务员的规定,北京市甚至还规定大学生村官可以作为处级干部的后备人选。但在政策方面的配套却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是每一个大学生村官所必须考虑的现状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显得十分的沉重。

4.大学生村官激励因素不稳。

大学生村官激励因素不稳是一个系统影响的结果,工资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不足。经济比较发达的如东县,2007年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月基本报酬为1100元左右,由镇统一办理社会保险,其费用由镇和个人共同负担,这一工资收入也还低于南通市平均水平。

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加上工作的不稳定性,致使大学生村官安全感匮乏。

许多时候大学生村官感觉到与村民之间有着一堵无形的墙,还不能真正地融入到村民中间去,村民对大学生的热情也有着一种礼节式的痕迹。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和完善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

首先,实行三级联管,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管理。

一是县级管理要加强。县委组织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牵头工作,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在宏观管理上要制定出具体的管理、考核办法;要确保大学生村官各项生活待遇的落实;要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信息反馈、下乡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详细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具体表现,经常保持与乡镇及村级干部的联系,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动态;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实绩档案,及时收集他们在每个阶段的工作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乡镇管理要到位。乡镇党委是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主体,要切实关注大学生村官,以关心促管理。乡镇党委书记要高度重视,直接负责,帮助他们树立扎根基层的恒心、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分管领导和包村干部要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子,因人而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干、帮学计划。工作上、生活上,都要给予关心。三是村级管理要具体。农村党支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负有直接的责任,要确保大学生村官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工作成绩、工作作风、出勤情况要全面掌握,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对他们的工作要有明确分工,有计划地给他们下一些“硬任务”,安排一些“疑难事”,让他们在磨练中增长才干;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鼓励他们干事创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其次,建立健全机制,确保对大学生村官管理落到实处。一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县、乡、村三级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工作。县委组织部每年都要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培训规划,着重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农村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乡镇党委要着重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科技知识的培训;农村党支部要着重村务管理、民事纠纷处理、如何当好村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提高素质、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工作,更好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建立工作监督机制。县、乡两级对大学生村官要坚持实行“半月一督查、一月一抽查、一季一通报”制度。乡镇党委每半月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将督查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每月要对各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对工作积极、成绩显著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对工作消极、无故缺岗者,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三是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要把大学生村官考核纳入村级干部考核之列,采取平时考核、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个大学生村官的德、能、勤、绩、廉、学进行全面考核。平时考核由农村党支部负责,季度考核由乡镇党委负责,年度考核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结果逐人反馈,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制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一是要加大大学生村官党员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组织部门要积极把在农村基层锻炼成长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村级换届时,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级换届选举,及时把实绩明显、群众公论好的大学生村官推上村主要领导岗位。组织人事部门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位,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县、乡两级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优先从聘用期满、经组织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中招录。

二是要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留下来创造条件。

对在农村工作三年期满,经考核合格、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续聘;同时,在生活上要做到“两落实”。对大学生村官要按时落实工资待遇,将他们的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列入财政预算,按全额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标准足额发放到位,工资正常晋升,并给他们交纳养老保险。本着安全、方便的原则,积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居住、就餐方面的帮助。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在农村、扎根在农村,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2.大学生村官应当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首先,大学生村官要加强学习,做知识青年。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大学生村官在村里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和复杂问题。要加强对上级政策、会议精神的学习,才能在群众中更好地去宣传落实;不断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及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才能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虚心向原村级老干部和农民学习,在他们面前要甘当“小学生”,要学会为人、要学会做事、要学会劳动,农民是最现实、最淳朴的群体,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探讨、去发掘。只有加强农业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才能取信于民,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认真学习经济合作社制度,带动村民科技致富。

其次,要增强干劲,做朝气青年。农村基层是锻炼一个人各方面能力的好地方。大学生村官作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要增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不怕苦不怕难,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工作。要发扬父辈创造的“知青精神”,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刚到农村,领导、同事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有不信任感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刚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不能听之任之,要努力改变现状,要主动学习领导和同事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走访群众,多掌握第一手信息,了解农民的所急所想,只有对农村各条线工作全面地了解,才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要改进思路,做创新青年。时代在变,农村也在变,村干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学生村官也在变。在当今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正在建设,征地拆迁工作正在开展,百亩良田等高效农业园正在涌现,未来的新农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我们村官在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探索寻求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成立新型农业合作社吸纳农户大面积发展高效农业产生规模效益,充分利用网络交易平台等新型贸易方式,增强本地与外地市场的农副产品交流等方法都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好方法。因地制宜,根据各个村、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带动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6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大学生村官工作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解决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的问题呢?

大学生村官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江苏省华西村和大学生村官座谈时曾指出,选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既是为了给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也是为了在基层一线培养人才,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储备力量。希望大学生村官找准在农村任职的目标定位,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农村这个大熔炉里经受锻炼和考验。大学生村官在决定进入村官群体前就应该认真思考:去农村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如何干?是真正想有所作为,还是仅仅作为考公务员的跳板?须知,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不管在任何岗位,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只有真正付出了,工作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认可,个人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实践证明,那些在农村崭露头角的大学生村官,无一不是为实现人生价值而来到农村的。

组织部门严格培养是关键。要本着“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锻炼”的工作思路,为大学生村官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要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促使他们在干事中增长才干,在与农民相处中汲取经验、磨砺品格。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应把群众的评价作为重点,这样就能让大学生村官把工作重心放在村里,放在群众身上。有人说,把群众家里的牛牵出来,只看尾巴就能认出是谁家的,这样的大学生村官才称职。这话是有道理的,说明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熟悉,对村情掌握,对群众有了感情。此外,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官迫切需要建设新农村的相关知识培训。大学生村官登上农村这个崭新的舞台后,全身都沸腾着干事创业的热情,他们凭借脑子活、能吃苦、肯钻研的特点,一心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面对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如何保护好他们的热情,为其搭桥铺路,提供相关的知识培训,是各级各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7

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使大学生到村任职后,施展才华,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工作上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岗位分工不明确,秘书化现象较普遍。由于大学生“村官”系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经组织选聘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助理,具体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等没有相应的规定,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没有明确岗位分工,大多从事村部卫生、搞工作服务、做会议记录、报送材料等琐碎的工作,工作秘书化现象比较普遍,真正以村“两委”成员身份主抓的工作非常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二是所学专业不对口,自身特长难发挥。部分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农村工作不对口,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派不上用场,个人在学生时代炼就的特长能力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学非所用、用所未知的心理压力,加之部分大学生从对农村的情况基本不了解,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农村的工作环境与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反差过大等等,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工作无从下手。

三是农村工作缺经验,后期出路较茫然。在调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选择到村任职看重的是通过农村的工作磨练,能在二至三年后,得到各级组织认可、推荐,在考取公务员时得到相应的政策优惠。但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对国情、农村基层和群众基本不大了解,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突出成绩得到组织和群众的充分认可。加之当前各级组织尚未出台大学生“村官”考录公务员等具体政策措施,选聘期满后的出路等问题感到比较茫然。

综合上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是要健全完善制度,落实保障措施。省、市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后续政策措施,县、乡(镇)、村党组织要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教育培养。要根据大学生“村官”自身特点,结合本村实际进行明确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大学生“村官”农村政策法规、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具体困难和问题时,要多关心、帮助,多教方法、多提思路、多出点子,着力增强大学生“村官”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理农村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因素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指选派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借助其在高校所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农村发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个出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熟悉农村环境,加深对农村的认识,了解农民需求,促使他们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成长。

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已经有几年了,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村官还算是一个新兴的群体,我国对于大学生村官的研究虽然也日益增多,但总体来说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本文以大学生村官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工作满意度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并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益和效率,在对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研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工作满意度越来越成为人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对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工作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总体工作满意程度主观性评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基于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中的短式量表来设计关于工作满意度的问卷。同时主要选取天津市大学生村官为样本,采取网上电子问卷与实地走访发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问卷发放工作从2015年9月到2015年12月基本截止,但随着研究的逐步开展与深入以及人脉的拓展,之后又陆续发放回收少量问卷,截至目前,共发放问卷98份,收回问卷9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3份,回收率约为92.86%。

从所回收的问卷总体来看,大学生村官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其中“基本满意”的占调查总数的36%,还未达到一半的数量。“不满意”的约占调查总数的25%,仅次于“基本满意”,位居第二。“非常不满意”占调查总数的7%。而“满意”占调查总数的比例只有20%,非常满意所占比例12%,就更加的少了。总的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在所有的满意度指标中,有大约73.3%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有“指挥别人做事的机会”表示基本满意,有60%的大学生村官对于“能够使自己始终很忙”和“有独立的工作机会”表示基本满意,有53.3%的大学生村官对“做好工作所得的赞扬”和“从工作中所得的成就感”表示基本满意。以上指标是所有指标中满意度相对较高的。而有将近53.3%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意见建议被采纳的机会”表示不满意,有46.7%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按自己方式工作的机会”表示不满意,有40%的大学生村官对于“上级对待大学生村官的方式”表示不满意,有高达20%的大学生村官对于此项指标表示非常不满意。还有20%的大学生村官对于“工作所提供的就业方式”和“我的报酬与我所做的工作量”表示非常不满意。

从以上对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身受重视的程度的感受特别的强烈,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自身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二、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层面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1、自我实现因素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在自我实现因素中,“指挥别人做事的机会”、“能够使自己始终很忙”、“有独立的工作机会”在“基本满意”中所占比例较高,说明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得到发挥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同时,“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计划”、“意见建议被采纳的机会”等的不满意程度较高,表明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对其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2、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在心理因素中,“上级对待大学生村官的方式”、“同事间相处的方式”相对满意度都不是很高,特别是前者,“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占了所访大学生村官的60%,由此表明大学生村官的心理感受对于其工作的满意度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3、自身角色定位因素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自身的角色定位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村官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很迷茫,感觉很多人都在领导他们,哪里需要就往那里去。这种角色定位使得部分大学生村官渐渐降低了工作积极性,也使其对自身价值产生了怀疑,进而影响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

(二)政府层面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1、政策制定及落实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首先,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有一定的期望,他们希望大学生村官能给农村带来较好的发展,但大学生村官毕竟刚从学校毕业,缺少社会经历和经验,再加上农村的关系错综复杂,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村官所能做的与他们所想的还有差距。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无论是被任命为村支书助理,还是被任命为村委会主任助理,在政策上,他们的岗位定位都是助理工作,这个定位表示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农村工作中没有实权,更没有话语权,这就使得他们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很是尴尬。

其次,从问卷所得数据可以看出,“政策法规付诸实践的方式”基本满意的占46.7%,不满意的占33.3%,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整体的满意度造成了影响。

2、退出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村官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计划中任职期满后的出路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009年,中组部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继续学习以及另行择业。这五条出路都存在着非常大的竞争,大学生村官本身存在的优势就很少,且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希望能考上公务员,然而,无论是专门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公务员考试还是面向社会统一组织的公务员考试难度都很大,考上的机会都比较小。而且中组部提出的五条出路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村官出路的优惠政策也还不够健全,这样势必会造成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前途的担忧,从而影响到其工作的心态和表现,进而成为影响整体工作满意度的负面因素。

3、薪酬福利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通过调研访谈得知,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是由中组部一层一层往下发放的,跟他们所在的单位是没有关系的,而且虽然具体实施过程中福利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来说,他们是不享受其所在单位提供的福利的。很多大学生村官表示,虽然他们的工资能够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但是,却不能和他们工作量成正比。调查发现,对于“我的报酬与我所做的工作量”这一指标,“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大学生村官占所访村官的46.7%,将近一半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满意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关于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现状的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的努力

端正心态,完成角色转换,踏实认真工作。大学生村官是经过层层选的优秀者,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之初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自信自己能够应对农村各种纷乱复杂的工作。这样,在到达工作岗位并接触到实际工作后,才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同时,大学生村官不应该把到农村工作当作是一种暂时的就业方式或“跳板”,而应把它看作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此外,要努力完成角色转换,提升工作能力。大学生村官虽然理论水平较高,但实际工作经验较少,应对和处理问题能力较差,这就要求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前辈们的言传身教,锻炼自己,总结经验,同时提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加大对自身角色的投入,努力完成角色转换。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村官还应该不断学习,强化自身能力,从而增强为农村服务的能力。

(二)政府为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所需做的努力

首先,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为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不仅要完善相应政策,使大学生村官在再就业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而且还要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使大学生村官的三年锻炼有所回报,这样必然会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干劲。

其次,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要让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前沿,就必须使大学生村官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来作为保障。只有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清晰化,才能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工作中的创造性。

再次,要改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状,加强工作激励,完善薪酬福利体系。一方面,大部分村官表示他们从事的主要是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这些事务性工作没有清晰的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他们表示自己很少参与到村里事务的管理决策工作,这就使很多大学生村官个人价值得不到肯定,职业发展前景模糊。要在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清晰的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其工作职责,并且要通过肯定其意见建议等的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工作激励,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当然,在激励方面,合理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也不可缺少,要让他们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季晓^,高彦彦,李莉.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5(第19卷第2期).

[2]巫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省L县为例[D].广西大学,2013.

[3]于江,张水娟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一以江苏镇江地区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0(50).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9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1年度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计划和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人口城镇化研究创新团队项目”(GJ213136)

作者简介:马德峰(1975-),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等。

摘要:基层介入是大学生村官工作面临的重要议题,因而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试以苏北三县为例,对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的若干命题进行研究,得出大学生村官具备基层介入的现实条件和认知基础;政府“铺路搭台”与大学生村官后续跟进有助于基层介入难题的破解;基层介入促进了大学生村官个体成长成才,带动了农村政治生态与生活形态的部分改变;在介入发展去向方面,国家希冀的正常有序流动与大学生村官出路选择偏好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为此,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推进。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4002108

一、问题的缘起

大学生村官计划拥有巨大的政治发展空间,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结合、农村与城市结合、上层与基层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将对未来中国政治生态产生系统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政治生态的建构点、未来新型政治生态的起飞点、未来新型政治精英的生长点[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达21.2万人,有8.2万人担任村“两委”干部,其中任村党支部书记3221人,村委会主任1839人;有3151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47人进入县直部门领导班子;7537人列入乡镇科级后备干部,531人列入县级后备干部[2]。媒体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新鲜血液,成为党政干部队伍的源头活水,成为新农村建设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其主体能动特征彰显无疑。

与媒体的乐观看法有所不同,学界一些学者对于大学生村官角色担当尚存疑虑。基于乡村治理视阈,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村官是乡村社会的嵌入者、在乡村干部和村民之间充当左右逢源的“好人”,他们面临配角与主角间的转换[3]。而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审视,有学者提出村官议题存在国家政策意图与社区情理之间的悖论、村务主力与村务助理之间的悖论、政策文本与法律文本之间的悖论。由此,大学生村官游走在国家政策与农村社会之间,扮演着“弱化的国家政策嵌入者”、“村务工作的秘书人员”以及“无根的农村治理群体”等角色。[4]作为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策略,大学生村官下乡任职遵循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5],其角色内涵及其发挥功能是由制度规范赋予。在上述学者眼中,大学生村官角色比较微妙,他们置于国家政策和乡村结构两者夹缝之中,在乡村社会更多展现的是其被动接受、适应的一面。媒体与学术界生成的两种答案图景,使人不禁疑惑大学生村官主体性到底如何?他们究竟有无介入基层意愿?如何真正介入基层、介入初显成效以及介入发展去向怎样?制度变迁理论提出,社会的内在运转所产生的制度不出自任何人的设计,而是源于千百万人的互动[6]120,这启示我们解答上述疑问要将目光转向基层实践。

二、研究基本设计

(一)核心概念

“基层”作为一个常用的行政用语,往往是指层级体系中最低的一层。在乡村社会,基层指向与村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村级组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体现出党政干部人才培养的基层取向。“介入”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进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或指参与进去干预其事,通常用于政府介入或组织介入等。本研究运用“介入”概念是指接受政府委派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参与基层建设管理的行为,“介入”概念意在凸显如下特质:一是主体性。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推进,需要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干事创业,大学生村官主体能动表现直接关系到村官计划目标的达成。二是基点性。作为外来新生政治力量,大学生村官进入陌生环境,采取何种介入路径是他们首先要面对并且急需处理好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在乡村舞台上立足的支点,并以此为中心实现农村工作的生发与拓展。三是获得性。大学生村官身份指向具有模糊性、过渡性的特点,他们既非政府公务员,也不是本地村民。基层介入是大学生村官赢得村民拥护、摆脱尴尬身份的有效途径,也为其服务期满之后的出路提供铺垫。基层介入指向鲜活的现实实践场域,它立足于大学生村官主体自身,考察大学生村官与国家、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的互动。作为介入主体与外部环境共同建构的社会事实,基层介入反映的是互动交往的场景,并体现出介入深度、广度等维度的差别。与偏重结构差异研究的国家―社会二元框架不同,本研究采取互动考察视角加以切入。

(二)研究场域

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来实现对某类现象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它遵循分析性的扩大化推理逻辑,即直接从个案归纳推理上升至一般结论。学术界普遍认为,个案研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研究发现能否进行外推,进而获得更具一般性的概括。对此,有学者指出,实现外推的关键在于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个案,依据共性类型不同表现形式,存在集中性、极端性和启示性三种不同的典型性[7]。就大学生村官现象而言,研究适宜选取集中展现现象主要特征和属性的载体,故本研究拟在苏北滨海、灌南、泗阳三县(以下简称“苏北三县”)展开。苏北三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我国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县市代表,总体特点是农业人口众多,乡村从业人员占到总人口比重的四成以上;传统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和优质棉基地县,拥有蚕桑、水产等特色农副产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近年来主要指标增幅名列全省前茅,人才成长的空间大、机遇多。苏北三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地缘优势,符合典型个案要求的集中性标准,大学生村官工作起步早、成效好,具有值得学习推广的宝贵经验,代表着江苏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水平。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资料收集以集体访谈法为主。2011年7月11-16日,调查组深入苏北三县,围绕基层介入议题分别与大学生村官、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举行六场集体座谈,并在现场做了文字记录。每场参与座谈的大学生村官控制在10人,他们主要来自经济薄弱村,有着基层履职的经历体验,中共党员身份和本县市户籍的居多,如下表1所示。当地政府部门主要包括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财政局、农业局、共青团县委以及乡镇政府代表,每场座谈人数约为8人。集体访谈固然容易产生团体压力和从众行为,但其最大优势是访谈员和被访者之间、被访者相互之间存在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因而所获资料更为完整、准确[8]258-259。此外,调查组还注意收集政府部门关于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的文字材料加以充实。最后,对于收集上来的资料,经整理审核后主要采取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三、基层介入的若干命题

(一)基层介入的可能

伴随着社会转型变迁,大型项目或者社会工程的实施推进,不再单纯依靠国家政治动员,或者借助国家、集体的名义来要求个体服从,它更大程度上寻求与市场准则接轨,注重提炼精细化的运作技术。在地方政府部门看来,介入基层不是仅凭营造高校毕业生基层任职的浓厚氛围所能化解,它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源头选聘技术等直接关联。按照国家的政策设计,大学生村官选聘对象为高校优秀大学毕业生,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中共党员或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苏北三县大学生村官选聘根据本地实情做了补充,如注重选拔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鼓励本县市户籍的毕业生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将国家政策设计与乡村社会逻辑两者协调起来。

表1参与集体访谈的苏北三县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人数(人)百分比(%)基本情况人数(人)百分比(%)

性别男性2066.7

女性1033.3政治面貌党员1860.0

团员1240.0

籍贯本县1136.7

本市外县1240.0

本市之外723.3任职年限

接近1年1033.3

接近2年1446.7

接近3年620.0

“大学生村官素质十分关键。地方县市村情千差万别的,我们要求增加地方在选聘过程中的权限,比如能加强与高校间的联系合作,进行选聘现场宣传;对选聘对象附加专业、(原籍)地域等方面的优先规定之类,目的就是让精英顺利加盟,减少选聘当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县组织部门负责人YR-BH-01,男)

农村环境复杂,专业对口、户籍优先等条目的细化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村官到村适应度和岗位匹配度的预判,增强选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因人选素质问题出现“不合村”、“不为村”等情形,从源头上为村官基层介入打下基础。从介入指向的对象来看,传统农村是村民彼此了解和熟悉的熟人社会,成员个体按照宗族、村庄遗留下来的传统规范或惯例标准进行思考和行动[9]372。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异质性持续增长,并逐渐发展成为半熟人社会[10]2,农民已不完全捆缚在土地上、靠着土地刨食,人际关系趋于理性化,村庄共同体意识出现消解。在苏北三县,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显现在人口主体、空间聚落以及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居人口呈老龄化、贫困化之势,人地关系面临挑战;集体经济空壳化,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村庄整体格局和景观风貌遭到破坏[11];村级领导班子年龄老化,缺乏合适的干部备选,村民自治受到冲击……。农村社会整体退化,由此迫切需要精英人才进入,推动农村地域系统的空间重构、组织重建和产业重整。集体访谈中,当地政府部门负责人指出,“大学生村官下乡任职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毕竟新农村建设多了一个好帮手,基层农村有了一个联接官方渠道的‘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流动的主导方向是由农村涌向城市,青年与农村的关系较为疏远。而选择下乡担任村官是青年与农村的“亲密接触”,是对农村智力资源洼地的重要补充,这是行为主体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有可能就此改变生命轨迹的方向。个体外显活动是在主观意识支配下由内部驱力推动和维持,考察高校毕业生逆向流动的动机,可以归为个人价值型和社会奉献型两种。个人价值型具有利己的特征,即希望通过村官磨炼增加经验、丰富阅历,借助服务期满的优惠政策实现向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跳跃,它追求的是个人价值或利益的实现。而社会奉献型具有利他的特征,表现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志愿下乡服务基层,利用已有知识资本促进农村发展,它追求的是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贡献程度。发生在村官个体身上的个人价值型和社会奉献型两种动机取向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叉、兼而有之。

“为啥要到农村工作?自己的想法其实蛮简单。一是我出生在农村,生于斯长于斯,对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农村工作也充满着兴趣,愿意回来。另一原因,是希望通过基层做事呐改掉遇事紧张的毛病,希望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大学生村官DwH-Gn-02,男,23岁)

“当初选择做村官的动机多种多样吧,但是不管怎的,既然现在我们来了,那么此刻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诚心诚意为村民做点事,早日让村子摘掉贫困帽子,农村是一样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学生村官tY-SY-05,女,22岁)

上述个案表明,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既有功利目标的考量,又有情感因素的投入,他们已做好干事创业的思想准备;希望在增进村民福祉的同时,也可促进理想抱负的实现,为自己的前途提供“跳板”,进而达到与村民的双赢效果[12]。由此,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愿意下到农村,努力适应农村的繁杂工作。总体来讲,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具备现实条件和主观基础,尽管乡土社会特性可能给其基层介入带来不小阻力。〖Jp〗

(二)基层介入的路径

乡村治理通常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组织体系之上,而大学毕业生缺少必要的乡村根基、人脉以及农村工作经验,基层介入面临挑战。国家规定,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主要履行宣传落实政策、联系服务群众、促进经济发展、推广科技文化、参与村务治理等职责。在这些宽泛而笼统的岗位职责中寻找合适的抓手并非易事,大学生村官容易产生在其位不知何为“其政”的困惑[13]。“身处落后而封闭的社会环境里,职业角色期望往往表现出松散、模糊和人格化的倾向”[14],基层民众对大学生村官持欢迎接纳态度,但对他们的角色认知尚存误区,如认为大学生村官下乡是来“镀金”的,走过场,以为将来发展积累资本;且基层民众对村官角色期望的内容并未明朗化,需要大学生村官去加以“把脉”、领悟。好在村官计划是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的选派项目,在国家力量的影响干预下,当地政府积极打造介入的载体平台,努力减少大学生村官基层履职过程中的“藩篱”。

“刚下乡的大学毕业生是稚嫩了些,农村工作实务近乎两眼一抹黑,组织部门作为他们‘娘家人’不能坐视不管。我们主要结合政府实事工程,推出一些发展平台,压担子、交任务,帮助他们早些去除陌生感,工作上早点上手。”(县组织部门负责人ZJG-Gn-01,男)

社会工程的效率依赖于真正的人类主体的反应和合作。如果人们发现新的安排,不管安排如何有效率,只要与他们的尊严、计划、趣味相背离,他们就会将它们变成低效率的安排[15]299。鉴于此,苏北三县注重大学生村官个体旨趣和专业特长,建立村官成长档案,形成差别化的发展路径。(1)创业富民型,即宣传发动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官,鼓励支持其立足当地乡村资源优势创业,带动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创业富民型平台的取向是将村官培养成为带头创业本领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能人。(2)服务亲民型,它是发挥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者角色,以村“两委”或团组织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活动。服务亲民型平台的目标是倡导多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增进村官与基层民众的感情。(3)社会管理型,它是引导具有管理专长和群众基础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务管理,实现由助理向主理身份的转变。社会管理型平台的方向是打造具有基层经验和治理能力的干部队伍。(4)专业技术型,它是按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来培养大学生村官,使之在技术岗位上挑起大梁。培养优秀技术骨干人才是专业技术型平台的目标[16-17]。除厘清发展取向外,苏北三县还辅以帮扶、考核机制加以导引和施压,确保大学生村官找准“位子”。

“岗位培训围绕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实用技术、组织建设等内容,结合村情民情讲解,激活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念头,提高他们种养殖技能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同时,县里为他们聘请了到村工作指导员,建立县委机关干部、乡镇领导、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支部书记‘4+1’的传帮带机制。”(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人HKC-SY-02,男)

“大学生村官不能一派了之,要重视考核管理。办公室为此制定了管理细则,对村官行为规范和目标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建立量化测评考核办法。村官下基层绝不能让他们变成‘水上皮球’。”(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YL-Gn-07,男)

来自政府支持的发展平台清晰地勾画出正式的工作情境,点明大学生村官“沉下”基层的要旨,“当人们遭遇到一个新的情境,就会试图发现规则、了解规则,并把这个情境和已经存在某种规则的情境联系起来”。[18]160对此,大学生村官在座谈中对现有工作情境给予了肯定和认可。个体最初对情境所作的定义往往是为后续合作行为提供一个程序表[19]10-11,大学生村官提出基层介入应采取渐进的方式跟进,遵循恰适性逻辑。个体现有知识储备通常是由其成长的生平情境型塑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由积淀在个体境遇之中的他的生活历史决定的。[20]10由校门走向农门,由城市进入乡村,面前遭遇的陌生情境需要大学生村官拓展和更新现有知识储备,以便合乎情理地加以应对,重新恢复旧有秩序感。因此,下乡任职初期,如大学生村官座谈中指出的那样,主要是熟悉乡村地方性知识体系及民间规则,学习村务工作要领和相关农业技术,努力完成向村官角色的渐进转型。

“下乡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深入田间地头,走门串户,和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学技术。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我很快掌握村子面上情况,对村组致贫原因有了全面认识。”(大学生村官mXH-BH-10,男,23岁)

环境熟悉适应之后,多数大学生村官采取选择性融入的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主体互动、避免对抗的策略,是行动主体对社会融入不同维度、过程及机制中可资利用要素资源的运作与调节[21]。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大学生村官利用拓展过的手头知识库选取主打方向,或联合村民发展致富项目,或主动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或参与村务治理,施展才智以服务于当地建设。这是“在外在结构性力量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对社会所建构的身份,通过主体的积极认知、行动的意义赋予和参与,寻求认同和自我实现的过程”[22]。

“我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放在帮助本村妇女就业上。在对苏南羊毛衫生产基地调研后,我决定创办羊毛衫厂,靠着从亲友那借来的50多万元钱,利用村子闲置的小学校舍,购买了42台机子,招纳了60名留守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20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带动40余户脱离贫困。”(大学生村官ZYe-Gn-03,男,25岁)

“村里进城打工人员很多,我就留心做好留守儿童的人头统计,制作成一份关爱工程的信息库。借用村里综合服务中心开办留守儿童活动之家,我担任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开展趣味游戏活动,组织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努力让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些。”(大学生村官SH-Gn-05,女,23岁)

为降低风险、发挥群体智慧,大学生村官采取联合行动,比如村官之间的抱团创业,组建志愿者服务小组等,村官自组织效应得以显现。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新生事物,并无现成经验可供依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敢于打破条框的束缚,探索新思路、开辟新途径。由此,在基层介入路径难题的破解上,得出的答案是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动“铺路搭台”和大学生村官的积极“借梯上楼”,两者形成默契的配合,为村官工作模式创新奠定基础。从先后顺序来讲,地方政府部门的“铺路搭台”在先,它起到很好的因势利导作用,助推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为其基层介入定下良好基调;而大学生村官积极作为、大展身手,又会推动村官工作整体向纵深迈进。

(三)基层介入的初显成效

从2007年江苏省正式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开始计算,到2012年苏北三县大学生村官实践已有五年之多。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的效果如何?有必要进行总结、给出回答。有观点认为,农村事务繁杂琐碎,具有季节性、临时性、应急性等显著特点,它需要一个熟悉本地村情、民性的不脱产的基层组织体系来应对。大学生村官是外来新生力量,在农村基层秩序维护过程中发挥作用十分有限[23]。对此,苏北三县地方政府部门的看法却较为乐观,认为大学生村官下乡任职担任的是村“两委”干部助理,并不会破坏乡村原有社会秩序,相反能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展现其应有价值,发挥“鲶鱼效应”。集体访谈过程中,政府部门负责人坦承,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交付的一项政治任务,需要地方精心组织、合力推进,取得“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等关键环节的突破。令人欣慰的是,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已初见成效。

“目前,我县大学生村官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3人当选村‘两委’正职,5人被选拔为副乡镇长,6人被提拔为乡镇中层干部,15人考取机关公务员,先后有10人进入县直事业单位,并建起15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园、2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负责人FY-SY-01,男)

“全县109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8名同志走上村支部书记岗位,5名同志当选县乡人大代表,30名同志受到市县表彰。创业富民方面,21名大学生村官领取创业资金200万元,共实施创业项目46个,建立各类基地15个,成立专业合作社20个,带动1000个贫困户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县大学生村官管理办公室负责人wJX-BH-07,女)

以上个案体现出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的初显成效,主要包括:(1)新型农村治理群体的出现。经过历练,大学生村官逐渐在基层站稳脚跟,一些村官由原先助理一职升为村“两委”正职,部分村官甚至被选拔为乡镇干部,带动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对农村政治生态和生活形态产生触动。(2)创业富民的涌现。脱贫致富、摆脱落后局面是当前苏北农村面临的紧迫任务,资料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率现已超过60%,创业富民热正成为苏北三县大学生村官工作的一道风景线。通过创业实践引导和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此外,来自大学生村官工作年终总结资料表明,大学生村官在促进(村务)办公自动化、提高村干部办事效能,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与政府部门关注村官基层任职结果不同,多数大学生村官注重基层工作的过程体验,重视角色的扮演和成长的收获。他们珍视与基层民众结下的情谊,关注是否为民众做些实事,这一自我反思立场折射出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远远超出了解农民真实生活[24]1这一表层。

“基层锻炼使我多了几分信心,少了几分胆怯。初进村子那会,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怎样开展工作,畏手畏脚的。基层煅练使我懂得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有了方向和信心。”(大学生村官QGp-BH-04,女,24)

“基层任职的最大收获是自己变得坚强许多。起初,对农村的饮食、居住、风俗都不习惯,遇到困难总想着逃避。基层锻炼使独生子女的我们适应了陌生环境,培养起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大学生村官Lw-SY-01,女,25)

“三年时间里,陆续为村里百姓做了些事情,如提供种养殖行情信息,代办医疗保险、小孩户口登记、家电下乡补贴,申请资金修筑乡间水泥路……。临走时,能听到‘这个孩子还是帮助过我们的’言语就开心满足啦。”(大学生村官wZS-Gn-09,男,26)

由上面个案可以看出,基层任职被大学生村官视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基层介入的过程是大学生村官个体成长成才的过程,农村作为一所大学校,基层介入促使他们思想逐渐成熟、意志得到锤炼、能力不断提升。[25]同时,基层介入的过程也是服务村民、增进与村民感情的过程,他们学农家话、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和村民一起在摸爬滚打中培养真挚感情。已有调查表明,六成大学生村官评价自我价值实现程度属于“较多”或“一般”这两类,认为对服务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智力与人力支持,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期待[12]。

在初显成效上,应该肯定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对农村政治生态、生活形态以及村官成长产生的正面影响,肯定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时代意义,认可其作为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村建设骨干人才的培养链职能。当然,现阶段各地方大学生村官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村官对基层治理的介入不够深入,对村庄面貌的改善和农村发展的促进存在一定限度,大学生村官队伍本身面临分化。由此,大学生村官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基层介入的发展去向

国家为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分流作出顶层设计,共有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和学习深造五条出路[27]。国家试图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多元化发展,实现正常有序流动。地方政府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比较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源头选聘以及培养使用事项,但在介入发展去向上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座谈发现,苏北三县政府部门对工作取得实绩、村民认可的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提拔,将他们推上村“两委”正职或乡镇领导岗位,但对整个村官队伍发展去向缺乏统筹考虑和整体安排,缺乏行之有效的分流举措。前面提及的差别化的发展平台,应该说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深化的重要体现,它为村官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但存在的问题是不同发展取向并没有真正与(大学生村官)现有后续五条出路有机衔接起来,如创业富民型平台并不是主要与自主创业相对应,创业项目往往会随着村官服务期满而出现“转手”或终止,由此大学生村官在介入发展去向上遭遇困境。

“大学生村官期满安置是个难题,我们根据中组部下发的文件和省市有关精神,采取机关公务员招录一批、事业单位招考一批、农村基层留任一批、帮助择业转岗一批、提供便利深造一批的‘五一’举措,来解决大学生村官流动问题。”(县组织部门负责人ZJG-Gn-01,男)

从大学生村官角度来讲,基层介入的发展去向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职业身份归属,这里倾注着村官个体的价值关切和流动指向。集体访谈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基层介入的发展去向存在优先顺序之分,首选是考录公务员,这是摆脱村级组织特设岗位的临时身份,实现向国家正常人事制度迈进的重要通道。根据江苏、湖北等地的不同调查版本,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后选择报考公务员的比例大都在40%-80%之间[28]59。其次进入具有正式编制的事业单位。最后是留任村干部,这里的留任准确地解读是续聘而暂时留守基层,继续扮演过客身份。毕竟每年公务员招录大学生村官的岗位有限,目前苏北三县(公务员招录计划中)定向招考大学生村官的比例在15%左右。续聘而继续村官下一任期,可以再次寻找报考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的机会,但暂时留守与国家和基层期盼的扎根农村或成为农村接班人意愿相去甚远。

“当了两年多的村官,很快面临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村官的工资待遇不高,而自己年龄也不小啦,找对象、结婚买房等很多现实的问题都摆在眼前,父母多次催我另想出路。在现实面前,人有时候不得不低头。五条出路中,报考公务员是最理想的选择,它收入稳定、社会地位也高嘛。当然,进入事业单位也能接受。”(大学生村官RSY-BH-06,男,24)

相对来讲,学习深造、另行择业或者自主创业选择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书本都丢了好几年,再拾起来比较难啊,没有精力再集中复习考研,初试总分加上十分的意义价值不大,现在想回归学校的人是少之又少”(大学生村官CJn-BH-02,男,25)。显然,学习深造之路并不畅通。如果选择另行择业或者自主创业,与村官服务期满的优惠政策不大沾边的话,那么他随时可以放弃手头职位,而没必要等到服务期满之时。最让大学生村官忧虑的是,离开基层另行择业,村官工作经验在择业中并不占优势,而抛弃它、重新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设计代价高昂。至于自主创业,受制于资金技术、市场推广以及政策环境的限制,自主创业道路艰辛且充满风险。

“原本想着三年服务期满,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获得正式编制,但情况并不如自己想像得那样简单,县乡每年拿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上头许诺末了会有优惠政策,但到头来的选择只有续签留任或者自主择业,出路问题令人心痛。”(大学生村官CJn-BH-02,男,25)

在介入发展去向上,大学生村官多数选择考录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故后续出路实际上存在激烈的竞争和扎堆去挤公务员“独木桥”的情形。国家、地方政府、大学生村官在介入发展去向上的不一致,造成事实层面的“出口”不畅。随着村官数量的递增,累积起来的就业压力难以消化而集中爆发,会阻塞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新陈代谢”,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推进。此外,服务期满允许大学生村官另作选择,表面似乎是尊重人力资源本身的流动性规律,但是,刚刚具备一些农村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留不住,却继续动员新的大学毕业生去基层,结果只能是频繁地迎来送往,耗费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使得大学生村官计划对新农村建设的效用大打折扣[29],理想的结果应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一些优秀大学生村官继续服务基层。

四、小结与建议

本文以苏北三县为例,就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议题进行探究,研究给出如下结论和因应策略。

在基层介入的可能上,大学生村官具备现实客观条件和主观认知基础,他们能够“沉下”农村。值得改进或者提升的方面是,大学生村官处于成家立业的黄金时期,基层任职出于个体自身考虑极为正常,但关键是要将内心需要与国家呼唤和农村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村官职业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30]4。

在基层介入的路径上,得出的结论是政府“铺路搭台”推动与村官后续跟进的组合。两者之间配合紧密程度,对大学生村官基层介入成效有着重要影响。鉴于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主推项目,建议在村官基层履职初期,地方政府及时推出发展平台以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持续而有效的管理、培养和考核,帮助大学生村官尽早摆脱迷茫、进入工作状态。

在基层介入的初显成效上,基层介入带动了农村政治生态、生活形态的部分改变,大学生村官自身也从中得到锻炼成长。但是,媒体不要过分夸大介入效果。毕竟大学生村官工作处于探索发展之中,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而且,成绩的取得是多方努力、合作的结晶,大学生村官主要担负的是助理、协助者角色,不能为了单独突出某一主体作用而屏蔽其它主体或者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篇10

黄腾宇和畅泽萍已安家

想继续在平谷发展

20__年,平谷人事局首次面向北京市高校招聘村官,中国农业大学黄腾宇和畅泽萍双双入选。目前,两个人在平谷已经建立了家庭。

当笔者到达平谷区时,马坊镇塔寺村村主任助理黄腾宇正在向村里的几位大姐了解保洁服务的情况。

塔寺村的集体耕地转为工业用地后,40岁左右的妇女因为文化少、年龄偏大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黄腾宇希望能够让这些妇女有工作,他试过网络销售柴鸡蛋、大桃、鱼,利用废弃的桃树枝加工枕头,引进石灰厂,建立西红柿种子研制基地等,效果都不好。后来,他自筹3万元,成立了畅通达保洁服务责任有限公司,还买来了保洁器材,办起公司网站,为村里的农民村外干活挣钱找到了一条路。现在只要电话响起来,他就会挨个通知:又有活儿了,赶快过来吧!

这天,黄腾宇接到了一个订单,立刻通知村里三位大姐。这个活儿是为刚刚装修过的房屋进行保洁,每位大姐能挣50元。

一位大姐对笔者说:“村助理真好,我们都觉得挺亏欠他的。开办公司的钱是他出的,工具也是他花钱买,我们赚了钱他一分不要。以前我们没工作,现在干保洁的收入越来越多,春节那几天,每个人都赚了七八百元……”

黄腾宇在村里有很多角色:写作员、管理员、记录员、指导员、讲解员、调解员、维修员、监督员、普查员、采购员……他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__年6月13日,黄腾宇以高票被推选为塔寺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为马坊镇“十佳”村官、马坊镇带领村民致富奖得主、平谷区大学生优秀村助理。

20__年7月份,黄腾宇任期将满,他早已决意继续留在基层,“我在大学时的专业就是农村区域发展,一直就有这样的信念:做一名优秀的农村发展工作者。”

黄腾宇的妻子畅泽萍和他是同班同学,同一年当的村官。上任后不到一年,由于工作出色,经过推荐和考试,畅泽萍已经进入平谷区统计局工作。他俩结婚了,就把家安在了平谷。

李丰蓉首个被选为村支委

王雅静进了密云生态办

农大的大学生村官中,不乏像黄腾宇和畅泽萍一样,明确希望在京郊工作的,平谷区马坊镇东店村村支书助理李丰蓉就又是一例。20__年3月18日,在东店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刚刚任期9个月的李丰蓉以41票(全村有48名党员投票)的高票当选东店村党支部委员,开创了平谷区村官当选支委的先河。作为平谷区第一个进入支委编制的村官,她说:“村官的任期只有3年,但是支委的任期是5年,只要需要我,我一定会继续留下来。”

有着相同愿望的是另外一位村官——20__年毕业、在密云县工作的王雅静。大学时代,王雅静曾经是中国农大农研会的会长,对农村有很深的了解和情感。正因为她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当村官不久就被调到密云县生态办公室。到条件更好的县里工作,一度成为王雅静沮丧的原因。“我想在村里工作,村里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王雅静在给母校老师的电话中这样说。老师说:“如果学校有农村的课题,你在县里,不是更好起到了村官的‘桥梁’作用了?”从此,王雅静又热情高涨的投入工作。

陈康要留村但须有编制

否则只能自谋就业出路

对于大多数村官来说,今后的选择还处于不确定状态。

笔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现在还不是十分确定,看看政府会不会出台关于村官出路的意见和政策吧。”平谷区马坊镇果各庄村书记助理刘宝平说,村官们在周末聚会的时候,经常会谈到今后出路的问题,大家都有些许的迷茫。

在硕士生面试中,中国

农大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化的三位考官,对朝阳区来广营乡红军营村的“村官”陈康很好奇。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从经管学院毕业的,怎么考农业信息化来了?”

我给我们村做网站呢,觉得这方面的技术不够用,所以来学习一下专业知识,况且以后农村也信息化了,就更有用了……”陈康有点腼腆,憨憨一笑。

作为“北京市大学生村官事迹报告团”的成员,陈康的工作很出色:在农民运动会中既当陪练又当运水工,使得红军营村第一次拿了奖;将《“148公顷”拆迁补偿协议的说明》“翻译”成白话版《拆迁指南》,化解了村民的不解和怒气;筹办村级网站,让农村与外界的交流多了“第三只眼”;处理大量群众信件,办结率100%,使得村民们看到陈康时怒气先消三分。陈康说,他对农村很有感情,希望20__年7月期满时能留下来。

陈康担心的是,留下来需要乡里有编制。目前,乡里划拨编制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留下,他只能选择“就业市场自主择业”。61.3%村官报考公务员

为了能在乡镇岗位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中,陈康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期满后出路的担忧,是村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今年7月份,将有一批村官期满,他们如何为自己打算?

朝阳区的大学生村官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区内62名大学生村官中,准备报考公务员的有38人(占61.3%);打算继续学习深造的有13人(占21.0%);预备继续服务基层的有9人(占14.5%);暂未确定的2人(仅占3.2%)。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是公务员,而一部分村官报考公务员,就是为了能留在乡镇一级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