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9:50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40-01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循环型旅游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也是对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新思路探索的重要阶段,这对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设计具有地方风貌的旅游区域

根据旅游地区的地域、经济、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劳作等多方面的不同,结合当地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的差异,并且抓住这一差异作为宣传要点,这也是在旅游景区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在宣传当地景观的同时能扩大地域影响力,对于当地的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游客可以从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区域和周边产品中体会不同的地域风貌,实现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

二、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念

毋庸置疑,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不能单纯地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旅游经济的循环型发展,这就需要树立新的旅游消费观念。在传统的旅游景区规划上,更多的是从景观和经济性的角度来规划,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一破坏很难逆转,直接缩短旅游景区的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改变传统的旅游观念,找寻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引导工作人员和游客自觉地树立可持续的旅游观念,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做好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同样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也要让游客感受到循环型旅游经济的优势。

三、建立完整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

从旅游景点当地的实际状况出发,建立完整的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实现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和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目标一致。同时也可以和当地的其他企业合作,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共赢。根据旅游景区当地的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面作为旅游看点,这也是能体现当地风情的旅游模式,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构建当地循环型旅游经济产业链时,需要均衡分配各方利益,将各个单位的权责和利益联系起来,既能保护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也能保证其经济效益。

四、延长旅游景区的寿命

旅游区域(包括旅游产品)的寿命是从产生到衰退的过程,一般来说旅游区域在建成之后会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周边产品,而旅游产品的寿命也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状况,这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衡量旅游经济的循环发展状况。因此,需要延长旅游区域的寿命,这样才能较好地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例如对旅游产品的寿命分析,包括旅游区域探索,明确游客的需求,然后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并且逐步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之后旅游产品饱和停滞不前,最后进入到衰退阶段,根据旅游区域的不同也可能会出现复苏的阶段。

五、构建反馈式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

根据“5R”的基本原则,在旅游景区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建设,对旅游景区可利用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污染物,将污染物的排放量降至最低,建立完善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在旅游景点构建反馈式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就需要实现将旅游资源中的可代谢的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同时对于不能再生利用的资源及时移出景区,以免破坏景区原本的生态环境。旅游景区是当地特色的写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实现旅游景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能由于旅游人数过多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否则对于循环型旅游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构建反馈式循环型旅游经济流程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处理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政府职责,规范旅游业的发展,发现破坏旅游景点环境的行为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从根本上缓解旅游业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今从旅游业的现状来看,旅游资源开发极不合理,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循环型旅游经济极为必要,应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保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雪.关于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6:226-227.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广东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l-268-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思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全国上下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将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与广东旅游业发展实践相结合,探讨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广东旅游业的发展途径,以使其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一、循环经济理论内涵

循环经济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源于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等内容为一体。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一产品生产一资源再生”的封闭流程,形成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实际上就是要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其发展要求必须以技术为核心,减少枵染排放量,合理利用能源和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即尽量减少废弃物量;同时还要能够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其目标要求必须取得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从而能够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一点非常切合旅游业的属性和发展要求。“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i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慢菲,1985年)。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各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其发展的结果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旅游经营商将各种资源整合为旅游产品提供给目标客源市场。因此j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旅游业中已经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主导思想与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基本一致。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目前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其宗旨就是保护环境、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保护旅游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然后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进行资源的再生利用,以达到“合理开发、最大利用、最小污染”的目的。

循环经济理论对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旅游资源是属于全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开发与保护。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真正做到把开发纳人环境保护范畴,将传统的被动式环境保护变为积极主动的环境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与环境,把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工资源进行和谐的景观优化配置,形成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旅游产品。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1.广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广东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省份,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广东省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我国南大门,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宜人,一年四季都适合开展旅游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广东省海岸线长,大陆海岸线有3368.1公里,沿海有651个岛屿,岛屿岸线为1649.5公里,非常适合开展海滨休闲旅游。广东省内海湾较多,还有不少风景优美的水库和湖泊。另外广东省内温泉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广东省还有四大名山:粤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醮山、博罗的罗浮山和肇庆的鼎湖山。这些山脉海拔虽然不高但有独特的山体构造,对于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广东也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独具岭南特色的茶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音乐文化、画文化、客家文化等也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让游客领略到独具风情的文化韵味。广东省旅游业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广东旅游业总收入达2454.07亿元,同比增长15.75%;旅游外汇收入达87.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56%,居全国第一;口岸入境旅游人数1.03亿人次,同比增长2.78%,约占全国的80%;2008年,广东口岸入境游人数1.03亿人次,与2007年持平;接待国内旅游者3.09亿人次,同比增长2.6%,其中过夜国内旅游者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8.7%。旅游外汇收入91.7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4%;国内旅游收入2003.6亿元。比2007年增长11.9%;旅游总收入2641.3亿元,比2007年增长7.6%。

2.广东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广东旅游业发展确实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在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审视广东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1)缺乏循环经济观念,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粤东和粤西北等一些经济不发达县市出于经济的驱动而盲目地发展旅游业。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在不少景区开发之初开山炸石,砍树毁林,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旅游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改变了景区的人文生态环境。在旅游景区内建筑现代化的宾馆、商店、餐厅等建筑设施,严重破坏了景区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和整体性。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是掠夺性地开发。对旅游区、对景点的粗放式管理和旅游设施建设的病态膨胀,损害了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的质量,威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2)旅游景区环境污染严重,难以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目前开发的一些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景区内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剧增,水土受到污染。景区内噪音、烟尘超标。加上部分游客生态环境意识不强,文物古迹遭受踩踏、攀登、抚摸、刻划等损坏。以广州市的城市公园

为例,每到节假日。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大量人群涌入公园,接踵摩肩,人头涌动。大量的人员践踏草坪使得大面积草坪坏死,花朵被采摘、树枝被折断。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乱丢烟头、爬栏杆、摸石螺、抓鱼等不文明行为,给公园的环境和设施带来破坏。从化曾经是闻名全国的温泉度假地,由于超负荷接待游客,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导致温泉水质大幅度下降,进而影响游客的回头率。(3)缺乏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营机制。广东旅游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产业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各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和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制约着其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据统计,广州、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省旅游总收入的80%,而粤东、粤西沿海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目前各地旅游合作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行政壁垒,例如对异地导游制度的限制、有形和无形的价格壁垒等,这些都是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必须扫清的障碍。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国际化趋势越来快的情况下,只有痛下决心,打破垄断、消除封锁,迅速使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改变现有落后的管理模式,改善经营管理观念,整个行业才有足够的实力来应对挑战。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说:“‘两广旅游业合作。和‘无障碍旅游’的发展潜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行业的垄断和封锁只能是保护落后,阻碍其发展。(4)部分地方政府在旅游业开发中缺乏科学的合理的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没有把当地的旅游业真正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最突出的表现为景点建设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高尔夫球场过多,人造主题公园雷同,一些地方酒店密集、数量众多。接待规模远远超过游客数量,造成大量客房闲置住房率不高,以致出现经营上互相挤拼。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5)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具备现代经济理念的高素质人才。广东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人才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广东对旅游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主要表现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具备能够驾驭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培养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并以此为中心向上向下延伸出各级经营和管理的人力阶梯,合理利用他们运营整个旅游市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是当前广东旅游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四、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广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1.旅游业发展要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新观念。广东省要实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先要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清楚地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既要符合经济期望目标,也要符合环境要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保持自然、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搞“一次性”开发,而应该是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永续开发。此外还要加强宣传,通过电视、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体,提高民众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大力提倡生态旅游、绿色消费,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旅游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将节约用水用电用材,分类回收垃圾、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变成生活习惯。

2.坚持循环经济理念,重视环境保护。合理进行旅游规划。广东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早较快的省份,现代旅游业发展面对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旅游生态环境遭受污染、旅游生态资源遭到破坏。而初期旅游发展规划不力往往是造成旅游资源损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会给旅游资源地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旅游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加强对景区景点的开发管理,杜绝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尤其是对新景区的开发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旅游规划中应用循环经济理念,确定旅游开发的范围和保护的措施,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旅游规划应强调“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使保护与开发良性循环,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才符合循环经济的资源“再利用”原则,真正做到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多经济产出的标准,做到真正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倡导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要求、安全和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它不仅强调旅游的可持续性,同时还强调必须遵循“真化、善化、美化”的原则。“绿色旅游”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旅游活动的进行必须包含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三大和谐(生态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之中。实施“绿色旅游”,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使游客做到“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是照片”。针对广东旅游消费中存在的过度奢华和浪费,我们要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例如在住宿业中减少一次性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倡导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加强对水、电的管理,做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在餐饮业中坚决抵制以野生动物为食物,尤其是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上的各种动物,大力倡导合理用餐消费;在旅游景区要广泛应用高科技环保、节能产品,搞好污染治理,做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污染防治、生态工程、资源循环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处理;在旅游交通上做到减排、减放,尽量步行交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最终建立起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

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

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四、总结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旅游经济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推广,也是今后旅游经济特别是生态旅游景点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取向。本文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低碳经济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即旅游景点的低碳模式营销管理必须从其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出发,增强其对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支持;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生态经济模式来进行,促进旅游景点的低碳循环发展;旅游景点应该立足内部低碳化管理的同时对旅游消费者加大关于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教育熏陶和宣传。

参考文献:

[1]卢永忠,蒋小华.云南腾冲北海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01).

[2]王明磊.关于当前大学生对低碳旅游认知状况调研报告[J].商业经济.2011(02).

[3]王婷婷.简论低碳旅游与旅游景区的低碳举措[J].经营管理者.2011(14).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4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依靠高能耗高投入和对资源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其主体思想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经济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使其成为了易于采取低碳营销管理的产业领域,有助于引导旅游景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从而引导社会和旅游消费者建立更加环保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从而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旅游经济的结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客观上要求在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把握和思考,即旅游景点的低碳营销管理模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其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必须立足于打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为低碳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旅游景点自身也要加强内部的低碳化管理和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

二、目前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旅游经济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列,诸多旅游景点发展模式得到了低碳发展模式的初步化改造,旅游产值中单位产出中碳排放含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但是毕竟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的时间起步相对较晚,归纳总结起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使得旅游景点低碳经济导向的营销管理对于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贡献程度不高,由于得不到高层次的旅游景点发展战略上的确认,使得其低碳化营销管理的相关机制没有确定下来;第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如何设计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解决方案,使得低碳经济营销管理的思维模式得不到坚实的业务支撑,打造循环经济虽然已经成为了不少旅游景点的共识,但其落实下来还存在较大困难;第三,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管理企业自身内部低碳化营销管理的具体部署,使得内部低碳化管理水平不高,同时面向旅游消费者的低碳营销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措施不够得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建议和对策研究

根据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作用意义和相应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旅游景点低碳经济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和要求特别是对我国旅游景点发展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低碳化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的具体建议和策略。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景点的营销管理研究吕琨(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在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产消费的基本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我国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销管理中低碳思维意识和相关措施机制对于提高旅游经济的单位产出中的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旅游景点低碳营销管理中的问题,即缺乏对于旅游景点发展战略规划和意图的关注和支持,旅游景点中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还尚未得到有效构建,以及旅游景点内部低碳管理和对外宣传的力度措施缺乏力度等,最后提出了旅游景点营销管理中加强和提高低碳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景点;营销管理;研究第一,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加大从旅游景点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宏观思维出发,以此来制定满足其战略发展实施需求的低碳经济营销管理模式,并在相关机制上确立其相应的资源和资金投入。旅游景点进行低碳营销管理模式探索,服从和服务于其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基本要求和前提,但同时也必须指出,低碳经济模式和取向能够显著地改善目前旅游景点的盈利模式和运作机制,并为其向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奠定长远发展机制;第二,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朝着建立循环经济的目标进行,以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旅游景点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面向旅游景点业务的全方位环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价值创造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循环式改造将会大大地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产出水平,另外对于开拓新的旅游营销模式和渠道模式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第三,旅游景点低碳化营销管理中应该优化旅游景点管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流程,降低内部管理中的碳排放水平和管理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旅游消费者向其宣传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在提高其低碳旅游消费理念的基础上增强其低碳旅游环保消费模式的形成,从而最终实现旅游景点的低碳化营销管理的运作,这种产业链条的联动是旅游景点低碳生态模式发展的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3日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就旅游业而言,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权相对比较薄弱,职业素养高低不同,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政相对困难,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建全,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生产观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按生物链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宣传教育体系创新。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资源优势;循环经济;特色经济;青海省;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2)03-0107-05

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其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但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青海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滞后的省情特点,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立足省情追求绿色GDp,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青海省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经济发展仍长期滞后――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一)纵向比较: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从543.32亿元起步,2006年跨过600亿元,2007年超过700亿元,2008年跃上1000亿元,2010年达1350.43亿元①。2005~2010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2.2%、13.3%、13.5%、13.5%、10.1%和15.3%②。而且,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上升,从2005年的0.29%上升为2009年的0.32%。2010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加807.11亿元,现价增长1.49倍。人均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8606元增长到2009年的19454元,现价增长1.26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33.8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87.74亿元,现价增长1.59倍。这三个关键性指标五年都翻了一番,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步伐。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7.54%提高到2010年的45.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2005年的70.0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80.69亿元,增长了1.58倍。201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盐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7.16亿元,占该省工业的比重达到64.72%,单晶硅、多晶硅等新型材料和藏毯、民族服饰、沙棘等特色轻工业开始崛起。高原旅游业蓬勃发展,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1.93倍和1.86倍。服务业稳步发展,消费需求逐年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60.5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46.03亿元,增长了1.16倍。

(二)横向比较:经济发展仍长期滞后

尽管青海省近年来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全国相比仍长期处于相当落后的位置,甚至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相比也是非常落后的。1994年①,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区中位于第29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位于第10位(仅高于、宁夏);1995~2009年,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区中均位于第30位,在西部12个省区中均位于第11位(仅高于)。而且,2002~2009年青海省的人均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省人均生产总值2002年在全国31个省区中排名第19位,2009年下降为22位。

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解决青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必然选择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非平衡增长的发展模式是青海省改变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简言之,青海应重点发展其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腾飞。青海省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独特、民族文化多元的省情特点是其发展经济最有利的先天条件。

(一)美丽富饶的青海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多民族地区,但在它辽阔的土地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属于资源型省份,这正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依托所在。

1.矿产资源。青海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余种,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金属和黄金资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2.水能资源。“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尽长江滚滚流”。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美称,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

3.动植物资源。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发展畜牧业物质基础雄厚。全省有经济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具有贮藏量大、种类多、用途广、高原特色显著的特点。大部分动植物资源可开发利用,药用价值极高。

4.旅游资源。全省现有世界级旅游景点11处,部级旅游景点52处,省级旅游景点数百处,既有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特别是“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热贡艺术、原子城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5.气候资源。青海不仅有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而且气温日较差大。前者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后者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

(二)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主导型特色产业

青海的省情特点决定了青海经济的腾飞必须充分发挥其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动资源开发向深加工转换,朝延伸产业链条的方向发展,构筑地域特色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目前,青海省特色经济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1.资源型特色工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青海依托特色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主的盐化工业,以水电、石油、天然气开采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以优势农牧业资源为原料的制胶、牛绒制品、藏羊地毯和食品加工业,以特色动植物为主的中藏药加工业等,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与加工相结合的特色工业格局。盐湖化工、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是青海省的四大支柱产业;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工业已成为青海的四大优势产业。201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613.6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1.76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电力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盐化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97.16亿元,冶金业、医药制造业、畜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65.92亿元,两项合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99%,这说明资源型特色工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青海资源型特色工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①从1994年开始比较是因为重庆在1993年以前还没有单独分离出来,为了统一用全国31个省区比较所以这样选择。第一,十六大以来,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冶金、建材、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5~2010年,其主要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成为支撑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例如,原煤产量由2005年的554.8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863.19万吨,增长了2.36倍;天然气产量由2005年的22.26亿立方米到2010年的56.10亿立方米,增长了1.52倍。

第二,通过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青海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产业体系。十六大以来,青海省结合资源禀赋等因素,适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产业发展导向。把创“品牌”产品、搭“园区”平台,不断提升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努力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始终贯穿于青海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初步建成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甘河滩工业区,并以此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铝电联营、水电、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生物制品、新型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了电力生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四大优势产业,形成了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产业体系。

第三,资源型特色工业已成为推动青海经济发展的引擎。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有色金属矿、电力的生产和供应这六大行业引领全省工业增长。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业增加值为116.89亿元,同比增长24.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87.77亿元,同比增长8.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工业增加值为35.37亿元,同比增长15.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工业增加值为14.99亿元,同比增长2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业增加值为21.85亿元,同比增长34%;以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高原动植物资源开发三条线为主的资源型特色工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十六大以来,青海资源型特色工业已经走上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上升期。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7.16亿元,比2005年增加296.75亿元,增长了2.96倍,占规模以上现价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93%提高到2010年的69.46%,提高13.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5.92亿元,比2005年增加14.02亿元,增长了27.01%。

2.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日益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是生态环境自然原始、历史遗迹悠久古老、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潜在优势深厚的旅游富省,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建成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正日益成为青海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海在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业,有如下特点:

第一,初步形成了高原特色的旅游景区。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青海湖、鸟岛、坎布拉等为主的高原自然风光景区:以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民俗、传统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园景区;以西宁、贵德的文化、古迹、休闲旅游景区;以塔尔寺、北禅寺等为主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以黄南热贡艺术为主的藏族绘画艺术景点;以“三江源”生态和藏族文化、歌舞为主的民族风光旅游景区;以格尔木盐湖城为主的工业风光景区,以及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景区。“青藏高原”、“夏都西宁”的品牌在全国打响,青海湖、鸟岛、塔尔寺、原子城等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景点。

第二,旅游经济增长呈现强劲势头。“十五”时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34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88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5倍和3.2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到1226.2万人次,比2005年的636.52万人次增加589.68万人次,增长92.64%。2010年全年取得旅游总收入达到71.02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044.9万美元,比2005年的1102亿元增加942.9亿元,增长85.56%。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旅游环境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全省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设投资逐年增加,改善了全省交通、通讯落后的局面。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景区的配套建设,使省内环西宁各旅游景区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对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逐步改善了景区设施简陋、旅游环境差等状况,各地区一批新的旅游宾馆等设施投入使用,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立足省情追求绿色GDp青海地处三江源头,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这一生态现实要求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强调追求绿色GDp显得尤为重要与符合实际。青海省已经确定不搞汽车产业、it产业,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立足青海实际培植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与资源开发对接,防止滥采、滥开资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青海省追求绿色GDp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和战略意义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列入国家第一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2006年7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了评审,这标志着柴达木开始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1.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柴达木地区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其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全省总价值的95%,占全国13%。经过50多年的开发,柴达木地区的盐湖工业、油气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了中油股份青海公司、盐湖集团、西部矿业、青海中信国安、青海锂业、青海碱业等一批大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

第二,资源开发正在进入转型期,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非常迫切。目前,柴达木资源开发模式仍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开发中的副产品、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水的消耗比较高,后续资源保障能力不足。因此,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非常迫切。

第三,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西部大开发以来,柴达木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09国道贯穿盆地,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现已全线贯通,西宁--格尔木段应急工程已开工建设,铁路年货运输送能力可达5000万吨以上,柴达尔――木里、锡铁山――一里坪――东西台等地方铁路也在规划之中。格尔木市还建有一座4D级机场,可停靠波音757-200型及以下各类客机,建成了涩格输气管线和涩―宁―兰输气管线,同时电力、通讯、水资源等方面的保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2.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选择在柴达木设立循环经济试验区,这将为青海省实施资源优势转换战略,培育壮大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实践。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根本举措。第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全省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战略重点和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

结合国家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总体要求,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充分挖掘柴达木地区资源优势,确定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推进循环体系建设”。

实现一个目标,即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及和谐社会。在保持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保持生态环境美好。

转变两种模式,即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和转变消费环节模式。紧抓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机遇,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资源效益型发展模式,实现工业产值的绿色化。与此同时,营造一个绿色消费的环境,制定合理的绿色消费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环境友好的商品与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激发和引导消费环节的变革。

构建三个核心系统,第一个是循环工业产业体系的构架,涉及四大产业,即油气产业、盐湖化工、煤矿开采和煤转化、金属资源开发,以及推进各产业的融合;第二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为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第三个是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

循环体系建设,一是天然气化工产业循环体系;二是盐湖化工产业循环体系;三是有色金属产业循环体系;四是煤产业循环体系;五是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六是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七是服务产业和旅游循环体系;八是循环型消费体系。在循环体系建设中将以转变现有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为目的,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7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权相对比较薄弱,职业素养高低不同,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政相对困难,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建全,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生产观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按生物链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宣传教育体系创新。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3R;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的内涵

1.1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但是,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反响。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九十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2循环经济的内涵

日前,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学术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致见解,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入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循环经济提出,人类的经济发展应当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即依靠人的智力,利用智力产生的科技进步,尽可能循环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避免和减少在产品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发生,力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1.3循环经济的原则

循环经济有其本身可以遵循的原则,可以将其归结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简称“2R”原则,但是人们对循环经济原则的认识则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循环经济简单地看成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在经济活动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保护措施,合理、尽最大效用的利用资源,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

2 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循环经济

2.1西藏概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藏现辖拉萨、日喀则,那区、昌都、阿里、林芝、山由七个地区,西藏旅游业发展呈现以拉萨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状发展结构。境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西藏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1万,其中藏族占85%以上,与此同时还有汉、门巴、洛巴、回、纳西等十二个民族,

西藏,以其巍峨的雄姿屹立于地球之巅,以其独特的高原地理文化闻名于世。除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古老而又绚丽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西藏这块土地上的藏、门巴、珞巴等民族,勤劳、勇敢、智慧、朴实,他们在开阔的西藏高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和人类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节日、喜庆仪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食、住、行等。这些均向世人昭示着西藏永恒的魅力和神秘的诱惑。

2.2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藏旅游业发展势头猛烈,据统计,2007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02万人次,较2006年增长60%,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较2006年增长73.3%,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14%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在旅游业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旅游业已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青藏铁路通车后的辐射功能,加速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目前,西藏星级宾馆(饭店)已近100家,全区拥有床位数近5万张,银行卡取现、消费刷卡率接近90%。西藏旅游业硬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接待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西藏旅游业正在加快旅游产品的优化更新,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主体观光产品,初步成熟的度假产品,多种类别的优势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格局。具体讲,就是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以登山、徒步朝圣、探险为主的后藏旅游区;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以及度假为主的藏东南旅游区;以雅砻风景名胜为主的藏南文化旅游区;以野生动物观赏以及领略草原民俗风情的藏北旅游区。

总之,西藏旅游业在旅游收入和效益方面都取得较快较好的增长,在旅游产品方面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呈现出稳步、高效、健康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通过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相互比较,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西藏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即使在西部十省市区中,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

2.3用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待西藏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2.3.1循环经济是发展旅游业的本质要求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资源与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观赏、娱乐休闲、探险猎奇、考察科研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客体,但是旅游资源与环境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环就很难恢复其原来价值。这一特点本质上要求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旅游环境进行严格保护,在这个意义上,旅游业与循环经济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业应当以循环经济为指导进行发展。

2.3.2循环经济是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不仅对改变西藏落后面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旅游资源,合理调控旅游环境容量,实现旅游资源科学利用、旅游环境合理保护,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9

为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研究和分析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把握我市中长期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和重点,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3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组织了以市政协委员为主体、有关专家参加的41人调研组,分成工业、农业、生态城市建设三个调研小组,围绕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前景,分别深入县区、厂矿、农村,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讨论等方式,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专题调研,并于4月30日召开市政协八届六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讨论。现将调研情况和协商讨论形成的意见综述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2004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04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部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市。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四)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一要坚决关停高耗能、高耗水和高污染的小煤矿、小水泥厂、小化工厂和小冶炼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扫除障碍。引导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强力推行清洁生产。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重点项目,推动长治一鹤壁输煤管道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火龙岗风电场项目、1.8亿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2×0.75万千瓦纯耗低温余热发电项目、维恩克1.2万吨硅热法金属镁冶炼项目等尽快建成投产。三要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各县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理论构建生态工业园区。从分析区内现有企业的能源、水和原料利用状况入手,通过引进关键项目,形成企业间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关系,打造园区内循环型的资源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高效耦合系统。四要通过试点示范,总结重点产业、工业园区、示范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提炼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做到以点带面,带动全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五)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借脑借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投入必要的资金,对资源节约技术和废弃物消化利用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论证和储备一批节能降耗、效益可观的项目,建立全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业污染防治和促进清洁生产的环保项目库,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培育招商引资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国家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持,积极寻找投资合作伙伴,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六)完善政策,健全法规,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比如,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项目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加上建筑设计技术不配套,导致产品市场开发步履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不能尽快投产见效。建议政府给予必要的行政干预,搞好协调,加快我市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步伐。2、要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结合我市当前实际,要重点加大财政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3、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气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4、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行大宗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和押金制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四、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一)关于招商引资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问题如何利用招商引资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重要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或特点的科技型、集约型、综合利用型、环保型项目,储存到项目库,并大张旗鼓地向外推介;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对我们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改造,或借外来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建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为招商引资过来的优质项目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等等。总的来说,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招商引资来推动,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我市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还需要我们全市上上下下共同努力去探索。(二)关于提高原煤洗选率问题对原煤进行洗选是煤炭行业延伸加工、循环发展的一个现成课题,目前鹤煤集团在二矿、三矿虽已分别建成45万吨和150万吨的洗煤厂,但选煤能力还不足200万吨,不到全市煤炭开采总量的20%。扩大原煤精选量、提高原煤洗选率是国家倡导的煤炭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提高洗选率,即优化了产品结构,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又为其他相关产业的洁净化生产创造了条件。鹤壁是座煤城,无论从环保角度,从资源高效利用角度,从优化煤炭产品结构角度,还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都应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如果说治理煤矸石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的话,那么提高原煤洗选率则是从源头抓起,做到了关口前移,目前我市的原煤入选率和全国35%的平均水平差距还很大。煤炭是我市的一个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6%左右,如果整个煤炭产业都能向下延伸一步的话,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建议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应考虑这个内容,把提高原煤入选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列进去。(三)关于引淇入城循环水系工程问题引淇水入城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是最能体现我们这座新兴城市特色的一大亮点,可谓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画龙点睛之笔。但在目前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先天规划设计不到位就匆忙上马施工,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目前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本来应该是一条清新亮丽的市内景观河,现在有些地段变成了臭水沟,有些地段护坡植被损毁严重,有的甚至形成了泥沙碎石积淤堵塞。建议对这条景观河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改造和修护,使河水能够循环流动。可以考虑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扩建工程结合起来,统筹运作,使新开挖的河道余土有去处,又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用土需要。这条景观河的建设还应和市区内的绿化工程结合起来,使护坡植被建设一步到位,让河两岸有花有草有树,使这条河真正成为新城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四)关于废旧物资、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问题废旧废弃物资和工业边角余料的再加工再利用,本身就是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可以自成体系的独立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这个产业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并直观体现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如造纸业,发达国家废纸回收利用率都在75%以上,而我们国家发达地区也不过25%左右,我市仅有的一个再生造纸企业所用的废纸原料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玻璃、橡胶、塑料、钢、铁、铝、铜等固体废弃物在有些发达国家复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们还不及发达国家的1/3。我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象样的废品生产加工企业,还停留在小商小贩走街串巷、零星收购的阶段。这个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培育、扶持这个产业尽快发展起来,建议给予高度关注,提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议事日程上来。

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3R原则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了严重威胁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过分追求经济利润,盲目开发和立项,会使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造成一些贵重的旅游资源永远的消失。对于旅游资源必须采用一种开发与保护并存的模式,而循环经济理论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它把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解决稀缺性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途径。

二、循环经济中的“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2.再利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一次性用品,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另外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

3R原则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以其先后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三、3R理论下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旅游业中主要存在着4种模式:

1.急功近利模式。为开发而开发的,对旅游资源只开发、不保护,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基于经济利益。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赶快进行保护和弥补,经营者最有可能做的就是再去盲目地开发下一个景点,如此循环直到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的破坏。在我国的旅游业起步之初很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都处在这个状态,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方某景区推掉半个建豪华饭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等,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这种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

2.亡羊补牢模式。为保护而保护,这是一种纯事后的作为,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要保护,这种开发和保护模式是消极的,属于亡羊补牢的行为。现在部分早期无视环境进行盲目开发的景点已经意识到了保护的重要性,开始进行补救。亡羊补牢模式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的,因此3R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在补救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才能达到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3.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模式。这是一种适合自然生态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果某个景观是惟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如一些湿地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资源如果被破坏了,就无法恢复。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就要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进行规划,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开发,经济利益要为自然资源的保护让路。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模式一般投入高但收益慢,所以一般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全面整体的规划和投资,单一的企业进行开发,很难达到3R的要求。

4.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这是一种比较适合人文景观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如一些古代建筑群、摩崖石刻等,要想对其进行开发,就必须同时对其进行保护,这些资源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能使其消失得更快。可以选择首先由政府进行3R指导下的循环经济规划,然后再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保证这些人文资源即可以得到高效的开发,又可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目前我国存在的四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中,第一种“急功近利”式完全与循环经济理论背道而驰,应该完全被淘汰,在旅游资源开发立项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坚决杜绝这种项目上马;第二种“亡羊补牢”式也不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前期投资相对较小,但是后期的治理费用会非常的高,付出的环境代价也会很大;第三种“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模式和第四种“为开发而保护”的开发模式最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最容易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是现在和日后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最应该遵循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仇保兴:简论旅游资源开发[J].风景名胜,200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