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工程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21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1

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索赔过程是双向的,即可以由施工承包企业向业主提出索赔,也可以由业主向施工承包商提出索赔,还可能是承包方和分包方之间发生的索赔。不管由哪一方提出,索赔都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它是合同当事人之间一项正常的而且普遍存在于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业务活动,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合情合理的行为。我所在的公司属于市政工程施工企业,故本文仅从施工承包企业的角度谈谈对索赔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对索赔的理解和认识

(一)建设工程索赔的概念、成立的条件、起因和分类

1、索赔的概念:

建设工程索赔是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补偿要求的行为,

2、索赔成立的前提条件:

索赔的成立,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与合同对照,事件已造成了承包人工程项目成本的额外支出,或直接工期损失;

(2)造成费用增加或工期损失的原因,按合同约定不属于承包人的行为责任或风险责任;

(3)承包人按合同规定的程序和时间提交索赔意向通知和索赔报告。

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索赔的起因:

所谓索赔的起因也就是构成施工项目索赔条件的事件。具体到市政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构成索赔最常见的事件包括:

(1)建设单位单位未能根据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

(2)建设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有误;建设单位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施工现场不具备开工条件;发包人指令承包人加速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引起承包人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开支。

(3)建设单位提出设计变更,增加或减少工程量或增加附属工程、修改设计、变更施工顺序等,造成工期延长和费用增加。

(4)不可预见的外部障碍或条件索赔,即施工期间在现场遇到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通常不能预见的外界障碍或条件。

4、索赔的分类:

(1)按照索赔目的和要求分为:工期索赔、费用索赔。

工期索赔一般指承包人向业主提出要求延长工期;费用索赔是指承包人向业主提出要求补偿经济损失,调整合同价款。

(2)按照索赔事件的性质分为:工程延期索赔、工程加速索赔、工程变更索赔、工程终止索赔、不可抗力事件引起的索赔等。

只有明白了索赔的起因,施工企业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分清哪些是可以索赔的,哪些是不可以索赔的;只有懂得了索赔的分类,施工企业才能在工程施工实践活动中,将可以索赔事件进行合理归类,使其一目了然,使索赔行为更具说服力。

(二)索赔依据和索赔证据

1、索赔的依据

索赔行为必须是有依据的,这种依据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合同文件;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惯例。

2、索赔的证据

(1)索赔证据是当事人用来支持其索赔成立的证明文件和资料,是索赔文件的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索赔的成功与否。证据不全、不足或没有证据,索赔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索赔证据的搜集。

(2)索赔证据的基本要求:

索赔证据要具有如下基本要求: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关联性;有效性。

3、就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工程索赔证据包括:(1)合同文件;(2)工程往来函件、通知、答复等;(3)经过发包人或者工程师批准的承包人的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实施情况记录;(4)施工日志、备忘录等;(8)发包人或工程师的签证及其各种书面指令和确认书等;(9)工程中的各种检查验收报告和各种技术鉴定报告、工地交接记录、图纸和各种资料交接记录等;(10)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订货、运输、进场、使用方面的记录、凭证和报表等。

二、索赔的一般程序和要求

懂得了索赔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事件可以提出索赔,索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索赔该搜集哪些证据,这些只是索赔的基础,要想真正实现索赔,还必须依据一定程序,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出索赔意向

依据前文所述索赔起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索赔事件后,或者承包人发现索赔机会,首先要提出索赔意向,这是索赔工作程序的第一步。索赔意向通知要简明扼要地说明索赔事由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事实情况描述和发展动态、索赔依据和理由、索赔事件的不利影响等。

具体在施工生产活动中的做法是:索赔事件发生后的28天内,承包方必须以正式函件通知监理工程师,声明对此事件要求索赔,同时仍需遵照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继续施工,逾期提出时,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承包方的索赔要求。

当索赔事件持续进行时,承包方应当阶段性向监理工程师发出索赔意向通知。

(二)搜集索赔证据和同期纪录

1、搜集索赔证据

发出索赔意向通知后28天内,要准备索赔资料,搜集索赔证据,主要工作包括:跟踪和调查干扰事件,掌握事件产生的详细经过;分析干扰事件产生的原因,划清各方责任,确定索赔根据;损失调查分析与计算,确定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值。所搜集的索赔资料要符合前文提出的索赔证据要求。

2、做好同期纪录

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认真做好同期纪录。

同期纪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及过程中现场实际情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工作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三)提交正式索赔报告

承包人必须在发出索赔意向通知书后的28天内或经过工程师同意的其他合理时间内向工程师提交一份详细的最终索赔报告和有关资料;如果干扰事件对工程的影响持续时间长,承包人则应按工程师要求的合理间隔(一般为28天),提交中间索赔报告,并在干扰事件影响结束后的28天提交一份最终索赔报告,否则将失去该事件请求补偿的索赔权利。

(四)索赔的计算

1、费用索赔

索赔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分包费用、现场管理费、利息、总部管理费、利润

从原则上说,承包商有索赔权利的工程成本增加,都是可以索赔的费用,但是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索赔,承包商可索赔的具体费用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哪些内容可以索赔,要按照各项费用的特点、条件进行分析论证。

(1)人工费索赔包括完成合同之外的额外工作所花费的人工费;由于非承包商责任的工效降低所增加的人工费用;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加班劳动;非承包商责任工程延期导致的人员窝工费好工资上涨费等。

(2)材料费索赔包括由于索赔事项材料实际用量超过计划用量而增加的材料费;由于非承包商责任工期延期导致的材料价格上涨和超期储存费用;由于客观原因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等。

(3)施工机械使用费的索赔包括由于额外工作增加的机械使用费;非承包商责任工效降低增加的机械使用费;由于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原因导致机械停工的窝工费。

(4)现场管理费索赔是指承包商完成额外工程、索赔事项工作以及工期延长期间的现场管理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通讯、交通费等。

2、工期索赔

(1)工期延误与工期索赔

工期延误是指工程实施过程中任何一项或多项工作的实际完成日期迟于计划规定的完成日期,从而可能导致整个合同工期的延长。工期延误的后果是形式上的时间损失,实际上会造成经济损失。

工期索赔是指承包商依据合同对由于非自身原因而导致的工期延误向业主提出的工期顺延要求。

在工程施工实践活动中,对于承包商而言,只有发生在关键线路上的单一延误才是可索赔延误,对于共同延误和交叉延误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工期索赔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工期索赔的分析包括延迟原因分析、延迟责任的界定、网络计划分析、工期索赔的计算等。运用网络计划方法分析延误事件是否发生在关键线路上,以决定延误是否可以索赔。在工期索赔中,一般只考虑对关键线路上的延误或者非关键线路因延误而变为关键线路时才给与顺延工期。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工程技术行业评审机构会同工程教育部门,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在美国,负责制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政策、准则和程序并加以实施的机构,是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随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欧洲各国也逐渐形成了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eUR-aCe),这一专业认证直接涉及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准入标准。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对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审核,其中包括工程伦理方面的要求。探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以此强化我国工程教育中的伦理要求,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的紧迫性

工程活动是一个创造和提升价值的过程。这里的价值指广义的价值而不是狭义的经济价值。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工程专业学生仅仅从工程的角度去理解将来的职业,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在工程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对伦理意识的强调与重视。专业教育阶段是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完善的工程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工程伦理意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准入制度,其规范条例中需要包括工程伦理方面的考虑。从我国工程实践活动现状看,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尤为紧迫。近年来,我国重大工程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其中,由于人为管理与操作的疏忽所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占大多数。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造成附近大面积海域被原油污染;2010年7月28日,南京发生化工厂爆炸事故,也造成严重后果。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之前没有对安全可靠性进行科学论证,没有对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操作时不遵守安全规范。这类重大事故的出现,反映出某些工程技术人员责任意识的缺失,而这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则是工程伦理教育的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注重从工具理性角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工科院校在安排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时,只是从思想品德教育角度设置了相应的必修课程,大都没有将工程伦理设定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开设了一些工程伦理选修课程,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工程专业学生伦理意识作用不明显。

我国2008年颁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中有关“通用标准内涵”的表述,虽然提到应该“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但没有关于工程伦理课程设置与规范明确的具体要求。我国学生在工程专业课中学到的知识,很少与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相关,而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会影响工程专业学生全面的价值判断能力。因而,工程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缺乏基本的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面对紧急情况的伦理决策能力。由于缺乏工程伦理素养和责任意识,导致工程事故不断发生,从工程实践层面上突显了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的紧迫性。具体来说,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弥补工程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的缺失

随着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提出,人类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达到征服、控制、改造自然的目的。当这种控制与改造自然的意识随着自然的“祛魅”而变得不断强化和盲目时,理性中的价值维度就开始被人们所忽略。而缺乏价值理性的工程活动,不但无法带来人类梦想中的福祉,反而造成异化现象。很多人不再关注人的命运、尊严和终极关怀,不再具有反思、批判与否定的精神,而是不断趋向功利化与实用化的工具理性。这种工具理性逐渐引发了许多环境、能源与生存问题。工程活动中缺乏价值理性评判,也是导致工程活动中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工程伦理作为价值理性的集中体现,必须肩负起改善工程实践活动社会效益的重任。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有助于从制度层面影响工程教育,从源头注重工程伦理意识养成,从根本上弥补工程实践活动中价值理性的缺失。

2.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交融

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关注,是实现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隔离到融合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为“科学”与“人文”这两种一直处于隔离状态的文化寻找交融的可能。著名学者斯诺在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说中指出,有很多年轻的科学家认为科学文化正在腾飞,而人文文化在后退;他们还认为拥有这一冷漠的学位(理工科学历),将会使得他们得到舒适的工作。斯诺还指出,只有一种方式能够让他们跳出这种思想的怪圈———通过反思我们的教育。工程实践活动必须通过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合理融合,才能从真、善、美的意义上实现社会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综合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二者融合的重要保证。然而,传统的工程教育不能改变这种文化隔离现象。只有设定合理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形式,即在工程教育中添加伦理规范性教育,并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添加伦理评估规范,才能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融。

3.推动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数量近年来迅速增长,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国际竞争力报告的统计显示,我国工程教育为市场提供合格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相当落后。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学技术人员的调查中,21.8%的人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要,52.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学生质量一般。我国工程教育体系与工程实践环节之间的鸿沟,可以通过完善工程教育专业制度中各项规范来填补。工程伦理要素作为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人文要素,是形成工程文化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得到了提高,才会从整体上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伦理维度,有助于改变我国工程专业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培养具有工程文化良好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化建设,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落实。

二、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内容

美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其中关于工程伦理方面的要求值得借鉴。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伦理维度,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伦理要求、工程伦理课程与师资要求,以及工程伦理教育效果评价这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伦理要求

早在1985年,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前身对申请鉴定的工程学科的要求中,就包括了努力培养学生“对工程职业和实践的伦理性质的理解”的要求。aBet的要求更为具体,即工程学科应当使其学生能够在全球的和社会的情境下了解工程的影响。除了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外,学生还必须拥有额外的伦理的设计经历。美国州注册委员会和国家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要求工程专业必须获得aBet的认证,体现了这一全国性组织与工程伦理的重要关联,也体现了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的合理对接。在aBet工程标准2000(engineeringcriteria2000)中的第三条标准,就是用来评估工程专业的,即工程专业必须表明他们的毕业生具有“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理解”,“在全球和社会的背景下理解工程方案的影响所必需的宽广的教育”,以及“对当代问题的认识”;第四条标准要求其学生具有“主要设计的经历”,包括经济、可持续性、工艺性、伦理、健康、安全、社会、政治诸因素对设计的影响。为了能够获得职业资格,一位工程师首先必须拥有一个aBet认可的工程学位,并在工程师执照考试中涵盖了15%左右的工程伦理相关知识。接受认证的工程院校会引入工程伦理课程,以满足aBet的这一要求。因此,在美国工程院校中,《工程伦理学》是一门普及化程度很高的课程。aBet在2008年制定的2009~2010年认证标准中,要求美国所有的工程院校均需表明,他们是如何向学生传授伦理知识,以及他们是如何评定其教学成果的。该标准的准则三中第六条明确指出,工程专业必须证明其学生具有“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认知”,第八条要求学生“在全球化的、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背景下充分认识工程方案的影响”。在欧洲,2008年3月由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与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举行的联合研讨会中,工程专家明确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优先对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评估,认为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养成是工程专业学历认证的前提的观点。此外还提出对认证规范制定人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员,也应从伦理角度进行评估。芬兰提出了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否具备职业伦理道德意识,应纳入工程专业学位授予审核规章中;意大利提出了工程教育制度中注重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伦理责任感;西班牙提出在学生进行专业训练过程中,应注重综合教育与责任观念的培养。这些伦理要求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意识的合格人才。

2.审核工程伦理课程与师资要求

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指出工程专业应开设工程伤害控制相关教育课程,并提出工程设计应该考虑到经济状况、安全、可靠性、美学、伦理、社会影响等一系列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基本需要。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伦理意识培养状况,首要的指标就是看是否设置了相关课程,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审核工程教育体系中伦理课程的设置情况。美国高校早期开设的工程专业伦理意识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必修课与大类选修课两种,但由于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比率过高以及工程专业选修课受重视程度不够等种种原因,这两种形式的课程实施效果都不够明显。随着美国工程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aBet提出工程伦理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应遵循以培养学生伦理意识为目的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伦理案例分析。即在工程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实现对学生伦理意识培养的目标。通过对工程伦理案例的研究,能更直观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伦理分析能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学习识别伦理问题的表现方式,培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所必备的各种技能。工程伦理案例的集中讲解,对于学生形成工程伦理意识是非常有效的。

(2)融渗式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是为完成a-B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伦理要求而提出的新型伦理教学体系,即将伦理学模块直接融入工程专业课程之中,力求整合为一体,学生可以在研讨会或者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讨论其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开设伦理学家、律师、工程专家的讲座,对工程项目中的伦理问题进行阐述,启发学生的伦理规范意识,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堂演讲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此外,融渗式教学体系可以借助各学科之间联系平台,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伦理意识进行专门的培养。从2000年春天美国各高校就开始实施伦理教育相关网站资源的建设。由美国国家专业工程师学会(nSpe)实施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专业实践的可选择资源项目,其中包括nSpe工程师伦理责任细则、网址链接、工程伦理相关课程、伦理知识指导学习材料、工程伦理相关书籍与软件、蕴含伦理思考的游戏、伦理刊物等,而且要求不同方面的内容要有不同的网站支持。

(3)对师资的要求。工程伦理课程需要聘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来讲授伦理课程,让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了解并体会工程伦理意涵。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伦理问题的思考,接受认证的学校与院系也有责任确保教师意识到那些必须坚持的伦理和职业标准。教师要具备伦理意识和运用伦理原则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培养学生对各种产品或工程的一系列不同方案具有伦理评价能力,通过调查和评估该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设计水平,改进工艺流程,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工程教育体系中教育效果的评价

aBet衡量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标,是通过定期对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高校专业进行伦理教育教学评估获得的。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完善的国家与地区,都强调在周期性审核接受认证的高校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效果的整体性评估与效果比较。2004年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发展报告中显示,接受认证的工程专业学生的与伦理和职业相关的问题意识,较1994年同期标准方差增加0.46(+.46sd)。欧盟也有与之类似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效果评估报告。这种整体性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评估报告,能够从全局角度把握工程专业伦理教育的方向,为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三、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改进措施

有选择地借鉴欧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伦理维度的内容,针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于提高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水平,增加我国理工科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我国共有一类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10所。在机械、电子、化工、计算机等专业领域率先进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总计43所。如果能在这些学校首先落实改进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措施,会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但仅有示范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问题是尽早开展相关的制度建设工作,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在推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的制度保障作用。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中虽然有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的要求,但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作为认证审核标准的必要条件,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我国的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可能起到工程伦理意识培养作用的课程是《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中“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涉及工程伦理方面的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比较充分地展开讲授。但这门课程一直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授,在学科定位上没有给工程伦理意识培养以更多的考虑。在现行课程设置的模式内,通过《自然辩证法》课程加强工程伦理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但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制度化的规定,将开设《工程伦理》专业必修课作为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审核的重要评定标准,加大对工程专业学生伦理意识培养的重视力度;还应加强工程教育专业伦理课程的网站建设,并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考核范围。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同工程师的资格审查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美国如美国计算机学会、化学工程师学会、土木工程师协会等众多工程师团体都设有专门的工程师伦理章程及准则,详细规定了工程师需要遵守的伦理原则与制度。这些章程及准则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到我国工程伦理课程内容和关于工程师资格审查的伦理要求中去。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准”工程师,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工程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要培养保护公众健康与安全的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仅能够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客户和公众谋求利益,而且能够承担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负责任的态度,为日后合理有序地进行工程实践打好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伦理维度的添加,为激发工程专业学生的义务———责任意识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学生明白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对于公众的生命和福祉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明确随之而来的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3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组织认同

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日益突出,知识型员工已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同时也给传统管理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最早由德鲁克提出,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给产品带来附加值,控制了财富的创造水平,是企业成功的潜在影响力。近几年,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经从关注知识员工本身的性格特征转向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有效促进他们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上。从冲突视角进行分析,为管理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好方法,尤其是专业―组织冲突这一议题,在目前国内研究尚不普遍。本文从这一视角入手,在对知识型员工专业―组织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方法。

一、冲突的定义

冲突并不存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thomas认为冲突是“一方感到另一方损害了或打算损害自己利益时所开始的一个过程”。Fink认为冲突是“在任何一个社会环境或过程中两个以上的统一体被至少一种形式的敌对心理关系或敌对互动所连结的现象”。wall和Canister的定义是“冲突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感知自己的利益受到另一方的反对或者消极影响”。因此冲突可定义为行为主体之间因某种因素而导致的对立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过程,或是两方或多方彼此感觉对立的情况。冲突的含义很广,既包括人们内心的动机斗争,也包括外在的实际斗争。

二、知识型员工的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冲突

相对一般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由于所从事职业特点与自身特点导致与组织的关系存在双重认同的冲突―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之间的冲突。这是造成组织层面冲突与个体内心冲突的根源,可能导致知识型员工敬业度降低、工作倦怠和离职等一系列行为。

(一)知识型员工的专业认同

知识型员工会体现出强烈的专业认同倾向。专业认同是指“个体按照其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从事该项工作个体的典型特征定义自己的程度”。专业工作角色具有独特的态度属性和价值观。当一个知识型员工认同自己的专业时,他会将这些独特的职业特质和价值并入自我的身份中,成为引导态度和行为的基础。可见,知识型员工将工作视为进一步发展专业技术和建立专业声誉的过程。

(二)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

male与ashforth(1992)认为组织认同是成员与组织一致或是一种归属于组织的知觉。由于认同都是针对特定组织而产生,为此具有难以模仿的特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当人们对某种团体产生认同时,会表现为组织成员有较多的合作行为、较多的与组织对手竞争的动力以及较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已经被证明与绩效正相关与员工离职率及离职意向负相关。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感的产生意味着“我们感”的形成,是与组织结成事业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心理基础。对知识型员工而言,若是组织认同已经构成了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离职对他们而言则意味着某种心理上的缺失。

(三)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冲突分析

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存在矛盾,从本质上说是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的行业,专业化分工与外部网络实体对组织内部劳工分工提出了不同要求。一方面,专业化趋势要求在某些领域内形成一定行业内部团体,他们与组织传统的层级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制度上的、文化上的冲突。知识型员工倾向于以他们涉足的知识领域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他们在特定的机构中工作,但他们并不对这些机构有归属感。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不同机构中从事同一种知识工作的人更有认同感,而不是对同一机构中从事不同知识工作的人有认同感。

组织―专业冲突在组织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不匹配时发生。由于组织关注于控制和职权、规则和制度,对组织的认同可能与知识型员工对专业的自主性和高标准的主张相冲突。这种冲突会引起专业人员在满足组织要求与满足专业价值观和判断时进行妥协。这种妥协越多,冲突就越大。在组织中,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更多的是通过工作小组的形式来实现,使得在任务小组领导者的行政管理体系之外,又可能存在一种专家体系,激化专业―组织冲突。这种冲突会激发知识型员工心理的矛盾和冲突,产生疏远心理和行为,最终导致敬业度降低、工作倦怠和离职行为。

三、组织认同: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的出发点

知识型员工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之间存在的冲突,以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雇主对员工选聘与解聘权和知识型员工利用其手中掌握的知识在组织间的自主流动形成了雇佣双方的双向选择,往往造成知识型员工流动性较大,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因此,员工多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组织中的一员,即建立所谓的“组织身份”(organizationalidentity),进而培育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员工管理的重要出发点。

(一)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力。当一个企业的员工面对其他企业高额报酬的利诱而不为所动的时候,这就是企业文化所发生的作用。通过建立专业导向的文化、支持专业形象的提升来增加专业认同,从而增加组织认同,减少组织―专业冲突和离职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微软公司就建立了及其鲜明的组织文化与层级机构,尽可能避免管理层与知识型员工之间价值观以及行为层面产生的冲突。微软拥有既能抓生产又能参与技术决策的经理层,高级管理人员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非常高,通过流程设计与组织文化特点成功避免了官僚行政机构的过度控制,高度共享的组织文化与高员工忠诚度也使得管理层在给员工较大程度自的同时保持着对员工产品设计方面的必要控制。因此,对知识型企业来说,用文化来对员工实施软约束,提高他们对自身组织身份的认同感,尤其是通过建立专业导向的文化,减少知识型员工组织―专业冲突,是培育知识型员工组织认同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员工的社会化过程

组织社会化是指使一个人了解承担组织角色或成为组织成员所需的价值观、能力、期望行为以及社会知识的过程。组织社会化对个人绩效、工作态度、组织认同和适应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在有针对吸引合适的知识型人才进入组织后,组织可以对新进员工采取伴随策略建立和培育组织认同。所谓伴随策略是指组织固定安排有经验的成员伴随新进者进行社会化,最典型的是“导师制”。通过导师的指派,新进人员可能将对导师的情感迅速转移到组织中,提升对组织的认同。根据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经验情况,选择适当的社会化策略,对他们组织认同的培育和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专业―组织冲突的协调建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合理的工作团队与任务流程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工作中较多的采用的是团队合作与任务小组的形式,因此,组织需要给知识型员工足够的独立自主空间,在流程设计上保证团队与小组不受行政管理体系的过度控制,同时为专业人员提供有效工作的资源,建立组织中知识共享、集体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提升员工的专业认同的同时,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处理知识型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关键并不在于建立一种严厉的控制系统,把人套牢挤出知识,而是希望形成一个人人愿意奉献和创造知识的管理系统。其内在要求专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协调,实现组织与知识型员工的共同发展。

(四)设计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针对知识型员工流动性较高的特点,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一个关键步骤。尤其在传统薪酬设计之外,根据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采用员工持股、期权激励这样的方法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员工持股计划对组织认同的正向效应。因此,实践中可尝试采取股票期权、利润分享以及技术入股和管理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个人对组织的所有权。

(五)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

建立开放而规范的正式沟通网络,加强对非正式沟通网络的引导和利用;同时,采用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方法,及时了解知识型员工所思所想,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心,在工作上帮助他们减压,设计弹性工作制度等等,都是提高员工组织认同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彼得・得鲁克.变动中的管理界[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冲突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

3、韩雪松.从冲突到协调: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认同培育模型[J].企业经济,2006(12).

4、HarryScarbrouch.Knowledgeaswork:ConflictsinthemanagementofKnowledgeworkers[J].technology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1999(1).

5、吴红梅.组织支持:解决知识员工冲突管理的良方[J].人才开发,2004(12).

6、秦文波.冲突在知识员工学习过程中的激励作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4

1.专业认证标准对人才的要求安全专业认证目标之一是提高安全工程教育质量,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和社会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安全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安全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在补充标准中结合安全专业特点提出了特有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实践、毕业论文等。

2.注册工程师执业能力的要求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职业资格包含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两种,分属执业资格和从业资格。前者注册安全工程师,主要为企业服务,必须具备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和事故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按照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是管理型人才。而后者安全评价师,主要为评价机构服务,要求具备危险分析、安全评价及系统安全工程等知识和技能,对建设项目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存在的风险进行安全评价,属于安全技术型人才。两者分工重点明确,侧重点不同。两种职业资格要求人才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也不同(见表2)。以上的认证标准和注册执业能力要求是对我国高等安全人才的基本要求,既符合业界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综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除基础通识教育外,还需要比较系统的安全科学、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管理能力、安全实践技能四个层次的知识,具备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基本专业素质,还应当掌握组织协调、沟通协作、主动创新、职业道德、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技能。为此,从安全人才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加快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以专业认证和注册制度来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使学生的能力满足行业市场执业的需要。

二、面向土木工程的安全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应用

进行面向土木行业的安全工程教学体系改革,首先必须以安全专业认证标准和“安全工程职业注册资格”的要求为总的指导框架,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融合土木安全的办学特色,建立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实践创新,争取毕业后经工程实践达到注册工程师标准。

1.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认证标准框架的基本要求,广泛征求土木施工业界对安全人才的意见调整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环节、课外教育环节[2]。课程设置做如下考虑:强化基础和通识课程,如数学、力学、物理、热力学、化学以及电工学等,这些对学生安全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学习具有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英语、计算机等的学习为适应安全工程国际化、信息化发展提供保证;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为安全人才适应未来从业岗位要求消除障碍,在职业道路上快速成长。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强调行业特点和安全科学的共性。学位课和必修课学分构成上,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设置,同时考虑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设置土木和安全两个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是土木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满足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同时,考虑注册工程师执业考试的需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知识的课程为指定限选,其余为任选课程。

2.优化调整教学内容认证标准强调了课程体系内课程结构、内容与相互间的联系问题。因此,设置的课程必须尽可能考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作为面向土木建筑的安全专业,在认证和注册制度导向下,提出“学生能力培养配套体系”,即按照标准、执业技能要求将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内整合,使它们互相支撑、互相配合,适应国家、社会、企业对安全人才知识的要求,最终与学生能力培养建立直接对应关系。首先,专业课程内容突出行业发展时代特征非常重要。近年来安全学科发展迅速,安全工程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专业课程需要吸收安全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新理论、新方法。其次,在课程开设上施行订单培养,按企业紧缺人才调整培养方案,补充课程内容,为企业培养出更适应当前岗位需求的人才。同时,在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上也根据知识的连贯性进行了科学设置,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另外,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中,要注重与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考试等有关知识点的设置。未来的安全工程师将会向职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符合社会对职业化人才的技术岗位需求,使其毕业后迅速成长为具备职业资格、服务于企业、安全中介机构和政府的骨干与精英。

3.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安全专业人才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人员不可替代的,这种作用发挥的一个关键是实践和创新。从专业认证角度,表现在对基本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要求;从注册资格角度,体现在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技术、危险识别控制、事故综合分析、协调组织等的系统能力要求。实践创新能力主要从课内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实践、大学生课外创新竞赛几个方面培养。课内教学融合生产实践,把案例、录像、施工生产企业参观考察、科研项目等与理论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建立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课内实验贯彻动手操作的探究式教学思想,激发和带动学生对知识学习、应用的渴望,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专业实践与学科基础实践保证开设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实习质量,教学模式

 

1.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增强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是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认识实习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认识实习可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可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建设的程序,熟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接触建筑工程施工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3)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群众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2.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质量的制约因素

2.1实习基地难以确定

近年来,随着施工企业改革的深化,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视学生实习为企业负担,给学生实习带来了许多困难;不仅如此,由于建筑工程是安全事故的多发产业,许多企业怕学生实习影响安全生产,给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实习生都采取了“避而远之”的态度。另外,一般的民用建筑,施工工期都在一年左右,有的甚至更短,于是,每年都必须重新找实习基地。。就现有的实习基地而言,同种类型较多,往往跟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较大出入。因此,难以确定合适的实习基地是制约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2.2传统实习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认识实习的教学模式是单纯的现场参观实习,带队教师将学生领到工地一线,让学生自主参观。这种模式虽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适应施工现场工作环境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认识实习质量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噪声较大,使工地技术员现场讲解时多数学生无法听清等因素都会影响认识实习效果。针对传统认识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改革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的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认识实习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3.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质量的方法

近几年,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过程中,课程组不断研究探索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质量的途径。其主要工作如下。

3.1做好实习动员及安全教育工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认识实习也不例外。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邀请实习中心主任、相关负责人给学生做动员报告,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全面部署实习工作,宣布实习纪律,阐述认识实习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实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让他们了解认识实习教学的特点。。

3.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1)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立稳定的校内实习基地。。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院花巨资兴建了1:1建筑模型。该模型涵盖了各种基础类别、常见的主体结构形式、不同的屋面构造做法、现行的装饰装修手法以及施工现场的平立面布置,模型内共设置了200多个观测节点。为了便于学生参观学习,我们对模型的各个节点进行了编号挂牌,并对各个节点的构造做法及施工工艺流程做成展板,这样,学生在参观该模型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该节点的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另外,为了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每个节点的其他相关做法及这些做法的依据都可以在电脑查询系统中查出。以利于学生学习该构造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依托广厦建设集团,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东阳是建筑之乡,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阳市的建筑行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迅速。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施工一线的场景,将认识实习教学课堂搬到工地一线,我院跟广厦集团的分公司——东阳第三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建筑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建筑公司为学生提供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岗位,学院依据这些公司的需求,适当调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能够马上上岗作业,真正实习企业需求与学院教学零距离对接。另外,学院为这些施工企业推荐优秀的毕业生,已达到企业经营和学校办学双赢的目的。这样,企业不再把接纳学生参观实习当成是麻烦了,而是为自己的公司培养后备军,从根本上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条件。

3.3完善认识实习的教学环节

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的课程目标是接触工程实践,学习建筑施工工艺流程及建筑物的构造组成,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顶岗实习打基础。我院学生的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这时学生的专业课才刚刚开始,他们还不了解专业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的专业基本理论的一般知识,为认识实习做好基本知识的准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准备实习的有关资料。实习前一周下达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图书馆借阅与实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教材,认识实习做好专业知识方面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还把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安排表等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习目的、任务要求、具体步骤、考核要求等,从而更有效地、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认识实习。

2)指导老师讲解1:1建筑模型。指导老师讲解模型的总体设计构思;讲解模型内各个构造节点的名称、施工工艺、现在工地一线的其他相关做法、可以在哪些资料中查询到该节点的相关知识;讲解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及注意事项。

3)邀请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跟学生交流。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基本建设的程序,减少现场实习的盲目性,我们特邀实习基地的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给同学们讲授建筑行业的有关知识。项目经理给学生介绍了建筑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及施工管理知识,并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要时刻提高警惕,遵守施工工地管理规定及校纪,确保实习顺利完成。

4)认真做好现场实习。现场实习是认识实习的核心内容,通过现场实习可培养学生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缩小课堂教学与生产应用实际的差距,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适应现场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方法。

5)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认识实习考核内容分为平时考核,实习日志考核和实习报告考核。平时考核依据课堂表现和交流讨论的积极程度给予评分;实习日志依据记录的参观内容及当天的收获与体会进行考核;实习报告则根据报告的格式、内容是否完整、收获体会深刻与否加以评分。

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相信通过上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定会显著提高建筑工程技术认识实习质量,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素荣,李寒旭.提高化工认识实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7-79.

[2]谢昭明,刘跃华,黎学明等.改革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强化综合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12-213.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1]杨华,王亚晶,王坚毅,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3):64-67.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7

1 引言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习,实习一般包括认识实习、地质实习、毕业实习等。其中认识实习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依托先进的典型水利水电工程,通过现场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党和国家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增加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现状、发展动态、本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学生通过现场实践、听取报告和实地调查,学习水利水电建设技术人员的优良品质,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献身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志向;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巩固并扩大知识面,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实践基础;激励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立志为我国社会主义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2 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实习基地建设困难

根据认识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单位一般为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枢纽管理单位。一般来说,认识实习要深入电站厂房、枢纽控制等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部位,出于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考虑,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另一方面,实习基地作为认知实习开展的场所,如何妥善解决众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其实习基地的地理位置与基础条件就显得至关重要。再者若交通不便利,路况不好,学生安全问题也是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2.2 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实习准备工作不充分,实习效率较低,不少学生走马观花,未能深入实际认真学习;学校对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于提出是否取消认识实习的问题,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教学效果。

2.3 实习经费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实习经费不足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民办学校,其实习费用全部是学生自己承担,若收的费用过高则学生就不会进行认识实习了。由于大中型水利枢纽多位于山区,远离学校,实习交通费用占了整个实习经费的较大部分。

2.4 学生管理问题

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优先开发清洁高效能源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相关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实习管理、安排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单位的正常生产与管理。认知实习属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实习期间带队教师既要充当授业解惑的教师角色,也要充当学生纪律与生活起居的管理者。由于认知实习带队老师通常由专业课教研室教师组成,对于基础班的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且人数众多,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用必要的应对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实习学习期间的学生学习与生活安全。

3改革措施

3.1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认识实习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和条件,实习基地的选择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至关重要。选择实习基地既要考虑实习单位的水工建筑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满足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吃、住、行及实习单位管理的方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对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效果非常有必要。近年来我校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培训中心合作,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地方建立了实训基地。

3.2 制定认识实习教学方案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保证。在进行认识实习前,制定好认识实习的任务书、指导书,并在进行认识实习前下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充分熟悉认识实习的相关内容。任务书包括认识实习内容、实习任务、时间安排、认识实习成果、实习成绩评定等;指导书包括认识实习目的、实习基本要求、实习具体内容、实习组织纪律、认识实习内容工程情况介绍等。

3.3 学生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实习教学开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向学生说明实习的具体安排、讲清实际困难。为保证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安全,让学生签订认识实习安全责任书以及承诺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突发性及一些风险性事件,做到事前预防,完成安全实习的目标。认真做好实习动员,可有效解决学生多带队老师少、实习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学生实习前一定要为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3.4 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在认识实习的教学工作中,应严格把关,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每次实践教学之前,应由本专业的领导进行总动员,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负责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带队和指导,实行带队教师负责制。要求带队和指导教师认真负责,注意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实习工作做好、做细。

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事实上,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程度不同,其实习的收获有所不同。实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思考,提醒学生完成实习规定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体会等资料。

3.5 实习后反馈

实习结束后,督促学生尽快完成实习报告、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建议意见。创新考核办法,重视实习过程和效果,充分考虑实习前准备、实习中表现和实习后报告情况(如实习前的专业知识预习和准备工作;实习中的出勤、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等;实习的综合表现、报告撰写、心得体会、建议意见等),给出实习成绩和学分。召开实习总结会议,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原因,根据学生和老师对实习单位建议的汇总,可根据情况适时向实习单位反馈。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8

[关键词]工程认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其宗旨是实现工程学位的国际互认[1]。2016年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2]。高等学校是焊接工程人才输出的摇篮,培养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获得国际互认的毕业生是焊接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等学校的117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中的金属、无机、材料成型专业均已经开展了工程认证。由于焊接专业只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湘潭大学、佳木斯大学等国内少数高校中设立,之前并未列为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历史悠久,前身是1958年佳木斯农机校建校时设置3个专科专业之一,1977年学校专升本,1978年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7年焊接专业成为省重点专业。2005年成为国际焊接工程师资质培训及认证单位之一。2011年焊接专业被评为省重点专业。201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焊接专业按一表招生。2019年成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焊接专业自建立之始已招收40届本科生,毕业生合计近1700余人,培养国际焊接工程师460余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本专业根据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制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构建焊接专业课程体系。

一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调研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表现的满意度,以及对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基于工程认证背景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工程基础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复杂焊接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机械、化工、冶金、船舶、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生产与质量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四个目标点。目标1指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研究、发现、解决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目标2指能够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工作,具有生产组织与管理能力;目标3指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目标4指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拓展知识,开拓国际视野,适应职业发展。

二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学生毕业时应完成的相应考核环节,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及获取各方面的能力。本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具体内容如下。(1)工程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2)问题分析能够分析和解决焊接复杂工程问题,获得有效结论。(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全面开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工作,并分析、论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体现创新意识,兼顾社会责任感。(4)研究能够开展实验设计、实验系统搭建、数据采集等研究工作,并选择多种测试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发现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5)使用现代工具在焊接产品或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测试技术及工具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测试与评价。(6)工程与社会能够评估焊接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4]。(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掌握焊接工程实践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降低负面影响。(8)职业规范遵守焊接技术与工程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在其指导下从事焊接产品的设计、开发及制造。(9)个人和团队具有团结协作能力,能够处理好个人与团队间的关系[5]。(10)沟通能够就焊接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6]。(11)项目管理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7]。(12)终身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有不断学习、发展自身的能力。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见表1。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9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电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97-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物质方面,不断扩大的全球化的交流和互补背景下诞生“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消耗我国过剩产能,同时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中国制造的工业化优质产品。人才方面,沿线有许多科技教育方面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自大学扩招以后,获学士学位的人数不断增长,给就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才走出去已成为新形式下必然的趋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全球公认的工程类专业标准体系,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一致认可[1,2]。因此,拥有认证过的专业的学士学位,是获得国际工业界工程师职位的敲门砖。

近年来,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工程类专业,在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和提升专业学生素质的前提下,申请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通过不断地持续改进措施,使得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已成为工程类专业自身发展及优秀本科生培养的重要任务[3]。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溯至1956年的湖南水利发电工程学校,期间办过中专、大专和本科,湖南的水利建设大多由这些校友承担,培养的毕业生占省内各级水利部门技术骨干和管理层的绝大多数。2001年开始正式连续招收本科生,2009年获批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1年列入教育部水利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3年开始实施。

以学生为核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着重强调了学生的核心地位[4]。实现学生全面满足国际认证的基本标准,以标准促进步,单纯从教师的角度去完成和继续完善该项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是知识的传递和传播,知识的源头极其广泛,教师的个人知识储备仅仅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其功能却恰似桥梁。实现专业认证目标[5],全面提升工程专业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关键还在学生,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认知专业认证体系、主观适应认证标准应对成为工程专业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溯至1956年的湖南水利发电工程学校,期间办过中专、大专和本科,湖南的水利建设大多由这些校友承担,培养的毕业生占省内各级水利部门技术骨干和管理层的绝大多数。2001年开始正式连续招收本科生,2009年获批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1年列入教育部水利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3年开始实施。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已于2015年通过专业认证),从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专业认证的角度,来谈如何提高专业学生素质,达到专业认证目标。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走出去战略,与国际接轨,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输送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师。

二、专业认证毕业要求

为了使工程专业本科生能胜任岗位要求,国际专业认证协议要求通过国际专业认证的本科生需要满足如下基本要求,它们包括:(1)工程知识;(2)问题分析;(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4)研究;(5)使用现代工具;(6)工程与社会;(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8)职业规范;(9)个人和团队;(10)沟通;(11)项目管理;

(12)终身学习。这12个方面各自有其独特的内涵[6]。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按照本专业培养目标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的总要求,在2013年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清楚阐述,要求学生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以期学生全面满足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

三、实现工程专业认证全面符合标准的引导方式

专业认证是加强我国大学本科教育与国际工业界联系的纽带,促进大学专业教育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有效衔接和密切联系,对保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有重大作用[7],本专业教师主要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专业本科生进行培养和引导。

(一)引导学生认识专业认证体系及其利害关系

学生对专业认证等新事物的理解,是从老师和前辈的介绍开始的,因此先入为主的引导极为重要。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专业负责人组织实施专业入学教育,向学生展示完整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图,并宣传介绍专业认证体系;各授课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应当给学生充分说明课程开设的前后逻辑与重要性,让学生熟知课程任务,避免学生怀疑本课程开设的意义;高年级时开设《水利专题讲座》,由5名以上科研任务多的教师结合课题讲授,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在解决复杂水利工程问题中的作用,了解水利工程技术和科学问题的现状和趋势。精神方面,引导学生自发配合教师实现专业培养与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可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课程的进展与研究,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采取确实有效的奖、保机制

首先,建立“奖、贷、勤、补、减”五位一体的奖助学机制,对在学习、生活、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评定并发放奖金,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建立班级导师制,各专业各班级成立多个学习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组织或开展各项课程设计、课内外实验、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各小组成员互补互助,共同进步,保证学困生不掉队,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及组织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监督及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引导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学生必须按要求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并获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扩充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养成的渠道。

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定期开展谈心活动,关心心理方面有疾患的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注意发现和引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三)不断完善软硬件、教师综合素质

不断补充教学与教研经费,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保证图书资料、网络等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8],拓展社会资源,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专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效接轨,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共建工程实习和时间基地,搭建校企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为学生打造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资方面:全力推进教师“三化”,即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在不断完善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体制的过程中,推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同时,努力推进教师科研水平、国际视野的拓展和提升,使专业教师“在发达国家留学至少一年”的比例不断提升,在实现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的过程中,伴随推进本科培养能力的提升,用教师榜样的力量、宽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科学素养、丰富的工程专业知识,感染与传授大学生。

(四)引导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与国际接轨

《大学英语》课程分为1―4册,研究提出将浅显易懂的专业知识结合至大学英语教学中,这既能解决本科教学评估中对英语课时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专业认知水平。唯一难处在于如何开展此项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专业教师与英语基础课教师的沟通与联系,以提升英语教师一般专业知识结构认识,同时提升专业教师的英语(或双语)授课能力;其次,国际化程度高的专业教师为英语课教学提供合理且丰富的专业英语素材,减轻英语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快速胜任这份具有新内容的工作;最后,增加或优化课内及课后英语专业知识实践环节,如提交作业中涉及专业知识的部分需占一定比例,口语训练中涉及专业知识运用场景。

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获得国际工业界的最终认可是进行专业认证的最终目的。英语问题是阻碍人才输出最大的结症所在[9]。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英语》提升为全英文教学课程,多门重要专业课,如《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展,显得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五)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大力推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本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更新理念,构筑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10]。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实施,不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博士举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开设专门课程计划,全方面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和阅读能力及学习技巧;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各自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针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可自由发展、自主选题,一改往日陈旧的设计模式,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实际案例采用学科交叉,融汇数学、自然科学、专业基础、专业知识,按照课程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采用设计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建立实践课程项目环节,将实践项目转化成学生课题,采用小组学习、案例分析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运用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工程地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运用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等解决工程经济问题,应用工程伦理学、工程建设法规及安全环保知识等考虑工程社会影响和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组织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或创新性比赛,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六)持续改进的方案

持续改进的机制是保障专业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和及时跟紧时代步伐的利器。通过设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环节,并对主要教学环节设立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学生达到认证标准。建立和不断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引入社会评价结构进行公证评价,定期走访用人单位进行学生培养方面的{研,定期组织应届毕业生座谈或问卷调查,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人员和管理部门,适时改进;通过定期走访校友、毕业校友返校活动、教师出差、校企合作过程等途径,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培养计划修订的依据。

通过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体系[11],不断反馈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及时修正需要改进的教学环节,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对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本文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趋势,说明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性。以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从学生自觉参与、激励措施、教学软硬件、国际化、创新实践与继续改进等方面,充分地介绍了长沙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使学生全面满足专业认证标准而采取的引导方式,可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篇10

关键词认识实习教学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建立一定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专业概况,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模式就是参观施工现场,这样并不能全面的发挥认识实习课程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特点,做了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实地参观

1.校内参观。校内参观的目的是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带领学生熟悉房屋构造和装修做法,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利用身边已有建筑物,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积累实践经验。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指导老师的讲解要点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2.校外参观。校外参观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习,与工人和基层生产人员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这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现场工程师的讲解要点以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收集1-2项著名建筑物资料

1.世界名筑的资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去关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现代建筑,了解世界先进的技术、材料、工艺等,并收集整理自己最感兴趣的建筑物的效果图、工程概况和特点等资料,编辑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品评著名建筑的优缺点,作为实习报告的一部分。

2.中国鲁班奖项目的资料收集。这个环节除了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兴趣和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外,最主要的是了解中国建筑最高奖项――鲁班奖的由来和意义,以及关注国内先进的施工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材料、工艺等,进行国内外的对比,提高学习积极性,争做国家栋梁人才,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收集整理自己最感兴趣的建筑物的效果图、工程概况和特点等资料,编辑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品评鲁班奖建筑的优缺点,作为实习报告的一部分。

三、课堂汇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是面向施工生产一线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并结合现阶段学生活泼、爱表现的特点,设计了这个环节。

学生依次上讲台,用ppt汇报自己收集的世界名筑和中国鲁班奖项目,汇报完成后,负责答疑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学生在这个环节的表现是最积极地,为了尽善尽美,他们总是会很认真地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培养了对专业的兴趣,而且专注力也得到了锻炼,所以效果非常好。

四、撰写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是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理解的深度,也反映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实习报告是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实习结束时学生应按实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及时写出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需要涵盖认识实习的所有环节,心得体会、收获总结以及参观时老师提出的思考题的解答。

五、答辩

认识实习按一门独立课程考核记分,认识实习成绩按出勤、汇报情况、实习报告以及答辩四项严格考核。考核成绩分配图见图1所示。

图1考核成绩分配图

答辩环节是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认识实习这门课程,根据学生自己撰写的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闭卷解答,这是专门增加的一门考核手段。成绩的评定要按课程的目的要求,突出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评定。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六、结束语

《认识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主要通过实践参观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建立感性认识。本文在原有实践参观的的基础上,增加了收集著名建筑物资料、汇报、撰写实习报告和答辩等教学模式,更加丰富了认识实习的教学内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收集资料、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综合能力,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宝,曹璇,郭华军.关于工科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