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38

环保教育培训篇1

一、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思想政版权所有治工作机制,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紧密结合干部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更灵活性的教育培训方法,取得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

二、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责任制。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明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管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科学规划,提出思路,确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

三、教育培训内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作为行政执法单位应侧重于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改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职业道德教育,更好地坚持依法行政。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贴近干部的思想实际,根据干部队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具体内容是:

⒈环保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法律法规条文的运用;法律文书制作及操作程序;法律文书和操作程序规范化。

⒉实施区政府《关于规范行政监督检查行为若干规定》、《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若干规定》两个文件,制定本局实施细则,组织干部学习并进行内部培训。版权所有

⒊通用法培训。主要培训《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

⒋环境监测培训。包括污染物监测培训和计量认证规范化培训。

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教育;依法行政与企业、群众服务教育;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教育以及区委布置的专题教育。

四、干部教育培训的方法。采取专题讲课辅导的方法;采取集中学习培训的方法;采取内部教育培训与外部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内部培训包括自授课和请外部有关领导、专家授课。外部培训包括区委党校、市环保局、国家环保总局及相关单位举办的培训班。

五、合理安排教育培训的人员和时间。根据教育培训的内容安排培训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培训人员。保证培训的时间,做到工作、培训两不误。集中教育培训每季安排一次,专题教育培训适时安排。

环保教育培训篇2

“以案为鉴”环保教育培训及隐患类比排查整治工作总结

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是公司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工作中,安全和环保职责,做到人员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坚持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及时发现、消除隐患;坚持制止各种违章行为;坚持加强员工安全、环保,消防知识培训,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习,提高员工们的安全环保意识。

总结本年度,共组织安全环保警示教育41场、培训462人次;主要教育方式为相关法规、文件、制度的宣贯,观看警示教育片。唤起每名员工保护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教育每名员工不能违章,不能图侥幸、怕麻烦的麻痹思想,要按照标准、按照规范,实实在在地抓好自己的安全。安全就是生命,我们要将安全文化理念渗透作用于每一名员工,形成大家的广泛认同,做到全员共知共享。我们要通过培育、引领、渗透使大家切实认识到,抓安全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家庭幸福,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要学习事故,也要把兄弟单位的事故当作自己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日常教材,做到警钟常鸣,警示高悬,围绕本质安全的管理做到认知高、工作细、落实严,不断推进公司安全发展。

组织隐患排查195次,查出隐患和问题180项,均登记建档,或制定整改措施或上报中心处理。加强对现场隐患的排查力度及整改措施,防患于未然。要把无事当有事,无中找有,小题大做。排查隐患重要的是要细致,一定要有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心,不采取细致全面的方法、手段就可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就可能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安全生产是动态的,是24小时不停运转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可能又会出现,一定要建立全面细致排查隐患的长效机制。

班组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班组安全培训仍有漏洞,局限于全面培训,对于岗位技能不熟悉、安全意识差的同志没有进行深入的岗位工作跟踪和安全再教育。班组内安全意识最差的员工就代表了整个班组的安全水平。在后期工作中除了按需开展日常安全培训和教育的同时,针对安全意识不足,技能水平不足的岗位和员工进行针对行培训,安全工作不单单是掌握基本安全操作就能满足要求的,既要提高技能操作水平,更要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将安全培训和操作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环保教育培训篇3

论文摘要: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是“双证书制”教学的新途径之一。加强“双证书制”教学的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责任心及专业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培训包实施的必要措施。

作为学校的教研项目,笔者于2005年起开发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并对之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衔接起来;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从2003年起,我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多项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试,即进行“双证书制”教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各类高等院校有关电力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电力行业的一项主要技术工种。近年来,随着我校“双证书制”教学的深入,参加继电保护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为更好地落实“双证书制”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开发出一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使其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评定为核心,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中对继电保护中级工应熟悉、掌握和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模块分布在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师在每个教学过程中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以致用。在保证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途径

1、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将用人单位对继电保护中级工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创建培训包的各个教学培训模块及其任务书。

(2)将构建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与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任务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2、开发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流程

(1)原始数据采集环节。即采集继电保护中级工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应具备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

(2)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主要是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整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构建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编写总体方案,制定各个教学培训模块。

(3)构建各个模块任务书环节。本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总体方案,将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与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拟定各教学培训模块的任务书。明确各个教学培训模块的目标、内容、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效果的检测等内容,然后咨询有关专家,对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拟定的各模块任务书进行论证,确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各模块培训任务书。

(4)确定学生,实施教学培训环节。本环节根据已创建的卑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各模块任务书,按照优、良、中、及格的学习成绩选取学生,并实施教学培训。

(5)考评、完善环节。主要是通过河南省电力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对选取培训的学生进行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并对其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效果与开发体会

利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教学培训的学生,在通过我校学历教育各项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河南省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全部合格并获继电保护中级工证书。转贴于

通过对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开发,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中对有关工种的要求,了解生产现场对有关工种的需求,熟悉有关工种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开发出教学培训包的基本保证。

环保教育培训篇4

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整个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因此,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推动新形势新任务下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对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快实现干部教育培训有序高速运转,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出现了不适应干部成长需要、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科学发展理念等问题。在“管”、“教”、“学”、“评”、“用”等五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和不足:“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计划调控色彩过浓;“教”,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动力缺乏;“学”,干部本人及其所在单位存在认知误区;“评”,绩效评估和培训考核走过场;“用”,考评肖良材结果运用不充分。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较大程度上缓解或解决这些“不适应”的问题,成为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解决当前干部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问题的几条路径

1.创新培训理念,提供思想保障

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尽快破除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市场经营意识、培训竞争意识、品牌与特色意识、培训项目管理意识、服务品质意识和培训开发的前瞻性意识等现代教育培训理念。从培训内容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价值观培训和能力培训。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历来重视前者,实践效果较为明显,但能力培训推动力度不够,实践效果堪忧。当前,应尽快扭转长期以来重思想政治修养培训、轻能力本位培训的传统观念,将能力本位培训贯穿干部培训管理体制。重点培养领导干部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改革发展实际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战略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把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和实际能力培训紧密结合,建立实习、培训、评估、任用匹配机制,确保能力与岗位匹配。此外,还必须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深入细致的需求调研。创新调研手段,逐步引入职位胜任概述、工作和任务分析、现存数据分析、定期与参训者接触等方法,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妥善处理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把需求调研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必经环节,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提出教学计划,确保培训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完善领导体制,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理顺组织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搞好工作统筹和信息沟通,解决好工作缺位、不到位等问题,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理顺组织部门与培训机构的关系,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化程序和机制,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工作指导和监管;三是理顺地方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沟通协调,促进工作层层落实。把培训工作与年度工作综合考评结合起来,使培训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不断提高既有的组织保障机制科学化程度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教育培训机构最先进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推行理事会领导体制,谋求理事单位互动互促,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大发展。特别要从体制的根本上下功夫,不仅从党政部门、国有控股企业等“党”字号、“国”字号组织中遴选理事单位,更要放开视野,尝试从新兴的社会组织、非国有控股企业、国际性组织、国际财团中挑选理事单位,真正发挥理事会成员多元化优势,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形成整体领导合力。

3.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努力建设“专兼结合,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凝聚一支高层次的兼职教师队伍。放开视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用同行专家推荐或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请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实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机制,结合教育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学科建设和教学需要,突出核心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格专职教师准入门槛,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优秀专职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和锻炼,切实提高专职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实现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此外,要以高效率和高效益为目标,不断提高行政后勤管理人员服务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干部业绩考核等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并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

4.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程序规范是一个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关键。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要对我国现有的与干部教育培训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及时补充、修订和完善;对已经过时、甚至与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制度,要及时废止。二是要细化相关措施。紧密结合《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完善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增强约束力、强化操作性;细化《公务员法》中关于干部培训的有关规定,加快干部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立法进程,及时把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推进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走上依法管理、依法培训、科学发展的轨道。三是要根据需要制订一些新的制度。内容应该涵盖目标责任、培训经费投入、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加强学风建设、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领导干部讲课、组织调训、干部在职自学、培训登记管理、培训机构准入、培训项目管理、办学绩效考评等。做到形成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为主线,涵盖各主体、各环节和各要素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依靠制度的强制保证工作有序有效推进。

5.增加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

在经费支持上,探索建立财政、单位和干部个人合理分担,动员社会资助的多元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按规定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保持适度比例增长,保障培训基地功能完整、建设和发展顺利,提供计划内班次、重要专题培训项目、重要科研项目、重要课程开发等所需经费;干部所在单位要统筹用好按职工工资总额计提的培训经费,保证干部参加有关学习培训的需要;干部个人应对与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学历教育、个人兴趣爱好类的学习等,自给适当费用;鼓励国内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方式对干部教育培训进行资助,有选择地接受国外政府、组织和企业的捐助。在经费管理上,推行经费划拨与培训绩效挂钩,建立“培训券”或个人培训账户等制度,实行经费“跟着干部走”、“跟着项目走”等新办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节培训经费流向和流量、配置培训经费资源,引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法则,促使培训机构自觉提高办学质量。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专项基金,实行对口支援、合作办班,加大中央和沿海发达地区对中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扶持。在经费使用上,树立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建立集体决策、内容全面、程序规范、相对稳定、民主监督的培训经费管理体制;树立多渠道聚财、全方位管财、科学化理财、合理化用财的培训经费管理理念;强化预算管理功能,转变预算观念,把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有机结合,提高预算执行的刚性;严格把握财经政策,丰富财务管理内容,建立经费保障跟踪评价机制;建立培训经费集中管理与使用监控机制,进行资金集约化管理。

环保教育培训篇5

1.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高校教师培训正面临的挑战

我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传统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培训目的和培训手段做出相适应的改善,也就是说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应对教育环境的改变进行培训体制改革。

1.1.1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教育事业进入全民化。2000年高等教育机构的入学率,已高达14%,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可以说非常高。而且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持续走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会不断提高。相应的,入学人数快速增加,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人数也要能够与学生数量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需求量会迅速提高。既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民化阶段,同样的也要提高其多样化,来迎合更多的教育需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教师的培养也要突出其多样化和专业化,由此才能应对教育全民化的扩张。

1.1.2高等教育学生群体的差异性。连续多年的扩大招生,高中毕业人数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比率增加了近一倍,学生基数的增加,让学生群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个人差异的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相应相关部门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要从教学方法入手,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教师足以承担起多样化教学的责任。高等教育教师培训机构也要对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做出更多的要求,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2传统教师培训模式表现出的问题

1.2.1培训观念赶不上时代要求。现阶段教育事业,为了应对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更加提倡多样化教育。而现阶段我国教师培训模式还停留在满足教师数量的阶段,培训项目少,培训内容没有突出多样化和个性化。显然传统的数量培训和质量培训,赶不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极大的限制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

1.2.2培训模式单调,忽略了教师的自身发展。教师培训的发展过程中,培训模式逐渐统一化、系统化,所有的培训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开展的,完全忽视了培训主体――教师的自我发展作用,教师职业的实际需要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这让教师培训显得过于理论,教师的能力很难满足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求。

1.2.3培训内容更新慢,培训效率上不去。培训机构往往忽略了教育理念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的整体能力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在教师教学理论和教学技巧的培训中,又缺少及时的实践机会,存在培训理论和培训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没有及时更新的培训内容则难以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要求,滞后了教师在岗的发展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2.教师培训改革措施的要点分析

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新时期教师培训的改革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教师培训导师组成。高等院校的教育主要针对前沿科学和专业技能,专业性强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要求。教师培训的导师团队,让有经验高素质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展开高度负责的高校教师培训。

2.2为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从高校办学的角度出发,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还要为教师提供继续发展的环境,保证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现阶段高校关于教师继续进修的工作开展较慢,主要是因为进一步进修的费用较高,其次就是进修机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进修周期过长。同样的,在岗教师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足够的进修积极性。所以说,高校要给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让在岗教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办学实力来说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3多样化创新化的教师培训。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知识爆炸的环境,教师的培训也必须融入重新意识的指导,要从专业技能的培训向创新引导的方向转变,从而满足高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为了实现教师多样化培训,关键在于多样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培训团队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导师,是构建多样化创新化培训模式的关键。

2.4注重教师培训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品的重要途径,更是整个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技能训练,能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事业,也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更多专业教师。

2.5增加培训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教学理论知识,获得更多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论性的内容很难有实践机会,多数教师在通过培训后直接进入岗位,尽管有很多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论支撑自己的教学水品,但真正运用到时间过程中时还是会出现问题。所以新的教师培训过程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起来,接受了专业理论教育的教师,要及时到课堂中去实践,培训机构要做调研工作,让教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理论的实践,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指导和启发,从而不断提高教学专业技巧,积累教学经验。

环保教育培训篇6

一、培训模式坚持“一切为了居民”的理念

镇平县涅阳街道办事处位于镇平县城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8所小学,4所初中,总人口9.8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办事处成人学校现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专兼职教师10人,我们整合辖区学校和村部、居委会的资源,结合办事处的实际,积极探索,务实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区特点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在培训流程“选、备、联、讲、馈”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居民”的社区教育理念。

1.“选”,就是在办班前选择适合的培训材料,确定培训主题。选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比如,在开展花卉种植技术培训时,能够针对季节特点选择适合的花卉品种,并选择适宜的四季管理技术;针对城镇经商人员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举办致富技巧、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等系列讲座;针对城镇缺少农业用地的城镇化特点,开展庭院经济系列培训,指导学员熟练掌握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利用自己的庭院、屋顶灵活发展庭院经济,科技致富,做新型市民;针对社区建设的需要,开展居民思想教育系列培训,倡导全民学习理念,宣传文明礼仪、健康、休闲和环保意识、政策法制观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全面提高居民素质。②要善于捕捉新的宣传教育素材。比如,2012年的全国农民运动会在南阳举办,当时我们就举办了“学习农运知识、争做文明市民”系列培训。及时捕捉新的教育资源信息是选好课的关键,也是培训达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2.“备”,就是在确定了培训主题和内容后,围绕主题选择并组织培训素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①确定主题。主题是一节课的高度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学习文明礼仪,营造和谐社区”这个主题一目了然,参培的社区居民一看就能明白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②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培训,学员可以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怎么运用到生活中等,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教育效果。③详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部分要详讲,学员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轻松学习知识。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引言的设计非常重要,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引言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到本次培训的主题上来。而在具体的内容教学环节,要做到重点突出,逻辑严密,过渡自然,环环紧扣,完成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内容。总结语在培训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高度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员的进一步学习提出希望和要求。⑤制作课件。教育培训运用课件,能使培训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也更容易被接受。课件的制作,体现的是作者的技术能力,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剖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员才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讲解的补充和说明,因此课件的制作不易过于花哨,不能为展示技术而做。

3.“联”,就是横向联合办事处、各村、居委会、辖区学校等部门,组织学员,联合办班。乡镇成人学校的学员具有成人化和流动性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学校在组织学员时的难度,因此学校在组织学员时要联合多方力量,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我们与办事处、各村、居委会、辖区学校做好沟通和协调,确立合作双赢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村、居委会熟悉居民信息,可以配合成人学校做好入户走访和调研工作,为学校组织学员提供便利;同时成人学校也可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办事处、村、居委会,做好居民的思想教育和致富能力教育等工作,提高辖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4.“讲”,就是注重授课各个环节的安排,提高课堂效果。①课前准备。讲课前教室的布置很重要,每次培训,教室前面都要挂上横幅,如“涅阳办事处科技培训”“涅阳办事处xx村社区教育培训”等字样,让学员明白本次活动的主题,营造培训气氛。另外,每次培训前都要安排专人负责学员的组织和管理,保障良好的听课效果。通过分发科技小报或者利用多媒体屏幕等方式,让学员在培训开始前就进入学习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培训做好准备。②领导讲话。培训前领导要作动员讲话,除了向学员和到会的有关人员致欢迎辞,还要对培训的目的、意义、教师、讲课内容做简单介绍,提高学员认识,引起学员重视,为接下来的培训做好铺垫。③教师授课。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言通俗,仪态大方得体、亲切自然;授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学员的情绪反馈,并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授课教师还要讲究授课技巧,做到重点突出,教法灵活,深入浅出,结合生活,适合成人的心理和需求。④课后点评。课堂培训结束后,要及时组织课堂点评,找出本场培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发扬优点,摒弃不足,便于提高以后培训的质量和教师的整体素质。⑤课后活动。课后要及时组织活动,我们组织的活动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课堂集中讲授和到基地、示范户家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另一种是课堂集中讲授和宣传、咨询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选择不同的课后模式,比如,实用技术课多选择课后到基地、示范户家参观的活动模式,思想教育课多选择课后进行宣传、咨询的活动模式。通过实地参观、实践,学员可以更直观地领悟课堂传授的技术理论,强化技术能力;通过板报、小报、横幅等形式的宣传,进一步丰富、拓展课堂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质量。

5.“馈”,就是注重反馈,做好追踪调查,巩固培训效果。在课后活动之后,还要及时组织对培训学员的追踪调查工作,通过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对以后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并做好记录和归档工作。总之,我们在社区教育培训的“选、备、联、讲、馈”的各个环节,无不遵循着“一切为了居民”的思想理念。当然,社区培训教育流程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选”“备”环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搜集、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为社区配备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并能经常对他们进行拔高培训,为他们配备电脑等基本的教学工具,只有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才能确保相关经费和硬件设施落实到位;“联”“馈”的环节则需要政府协调办事处、村、社区居委会、学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心协力;而在“讲”的环节中,在培训前,如果主管领导能到场并做动员讲话,则是对培训工作的有力支持。总之,只有政府足够重视,相关制度保障到位,才能促使社区内的教育资源有效利用,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培训,通过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使社区教育工作越来越完善。

二、培训对象广泛,做到“为了一切居民”

“为了一切居民”,就是社区教育培训对象要从传统意义上的以青壮年为主向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转变。近年来镇平县涅阳办事处注重对社区家长进行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办事处还加强对失业职工和新型农民的培训,让他们学习新的职业技能、致富技巧和创业理念,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尽快找到岗位。另外,办事处还经常举办专题讲座,呼吁社会关爱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诉求,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找到新的社会角色。未来我们的社区培训还会进一步拓宽对象范围,确保照顾到辖区的每一位居民。比如,增加社区儿童的校外活动项目,丰富社区内儿童的生活;加强对残疾人帮扶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对残疾人的帮扶。

三、培训内容丰富,做到“为了居民的一切”

环保教育培训篇7

广西横县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乡村综合改造教育合作项目始于1993年、1994年实施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教育项目提高全县人民的卫生保健和环保意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实现横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横县建设成一个生态县。项目基于晏阳初先生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理论,采用学校式、社区式的教育途径,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实施卫生保健、环境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七年来,横县教育、卫生、环保和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在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兰英小姐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人的能力建设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和推广方式,参与式教育方法强调人人参与、互相了解、平等学习,在参与中共同提高,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交流学习过程。㈠项目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依据这是由项目的目的和实施对象来决定的。首先,从目的出发,项目的目的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乡村改造是综合性的改造,要求人的能力建设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单方面的提高,还包括组织、交流、计划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它能够为参与人员提供各种能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人的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其次,项目实施的对象是机构层工作人员,基层骨干和平民百姓,他们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的模式,技术和环境概念、可持续的理论是陌生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缺陷在于,难以让他们对在他们看来既陌生又抽象的理论概念感兴趣,而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可以使这些概念、理论、技术在操作中具体化,通俗化、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更重要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农村工作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和平民阶层,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可以使他们的经验得到广泛交流,互相借鉴。这就是我们在合作项目中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㈡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体现在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式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在项目计划、编写教材、培训骨干、项目监测和评估、环境渗透教育和示范点等项目活动中。①编写教材合作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编写、出版了《健康、预防和保健》、《环境和人》两本书,两本书的编写都采用了敞开式的编写方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横县卫生、环保、教育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工负责编写,并就各自的写作方法和写稿进行敞开式讨论,经过反复讨论,三改其稿,最后才定稿。这两本书是专家、学者的学术和当地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切合工作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比较适合农村成人教育。先后印刷了10000多册,并作为开展培训的教材分发给各乡镇成人教育专干、农民技术骨干、职业中学师生和分管环保、农业的政府官员和乡村卫生院,发给国内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官员。②骨干培训从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项目实施小组先后举办了环境教育培训班、垃圾综合管理培训班和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骨干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包括乡镇成人专干、乡镇分管城建、环保的领导,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职中教师、村委干部、环保工作人员、环卫管理人员和环卫工人、农业推广员。我们采用的培训方法以学员分组为主。并以卡片、画图进行演示讲解,专家、主持人以启发提问和归纳点评为主:户外开展田间观察,走访农民,深入厂矿调查,培训过程尽可能让问题来源于学员,又回到学员解决,在课堂上,适时穿插安排游戏活动,既增加学习兴趣性、又能增进学员的交流和协作能力,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增强学员在课堂上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交流、调查、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每一学员的潜能,增进了解、共同提高。③项目监测与评估去年,项目小组对项目开展七年来的活动进行了阶段性的监测评估,在专家张兰英、丁多的指导下、教育、环保、农业和卫生这四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对项目活动进行了监测评估,从自身能力和机构能力两方面进行了"测试",运用"排序"、"卡片"等参与式方法进行练习,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骨干培训的学员分别进行监测和评估。每个学员都参与了"测试"过程,我们更多地让学员"测试"结果展开讨论,减少对主持人的依赖性,我们还采取了"问卷"等测试方式。④制定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每一个子项目计划,都是iiRR专家与横县机构层人员共同讨论的结果,专家和各部门人员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各持已见,活动方案经过小组成员统一平衡以后,才形成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又根据实施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调整,始终体现参与人员一致意向。正因为合作项目每一次都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得合作项目得以逐步扩大、延伸。由最初的教材编写到骨干环境知识的综合培训,进而发展到专项内容的培训,直至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和环境渗透教育示范点。⑤建立示范点合作项目第一阶段是建立"一校两村"(一校:云表职业中学;村:周璞村、宿龙村)实验区,以此作为基地向全县辐射。在开展骨干培训之后,在实验区以外我们又建立了"农民田间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和工业区污染源治理示范点"。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推广方式,它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注重参与,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再从实践中找答案,提高农民的管理技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采用行动研究方式,以了解居民的行为基础,以参与为出发点,探索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解决我们面临的垃圾问题;工业污染源治理示范点从意识入手,强调广泛的参与(部门、政府、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居民的共同参与),从参与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推广。由于注重运用了参与式工作方法,避免了传统工作方法中过分强调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性,示范点的活动深受群众接纳,己引起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⑥环境渗透教育环境渗透教育贯穿于合作项目的全过程,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环境渗透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师中举办环保渗透教育竞赛活动,让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参赛教师涉及9个学科共1200人,评选出140篇优秀教案编印成册。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知识、环境绘画比赛,深入街道和厂矿开展环境问题调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加深了理解,也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得到增强。七年来,这个合作项目就象一张撒开的网,纵横交错。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实质上是一个科普队,从"一校两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它的科普对象从领导到农民,从成人到小孩、政府、企业、街道、农村、学校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和地区之中,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围绕着提高人的能力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㈢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骨干,它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参与项目的人员中已有10多人先后得到了提拨和重用。从项目的监测和评估表明,40名接受"测试"机构层人员的环保知识提高率达到80,知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受训农技员知识答对率达92.5,项目采用骨干培训措施与项目目的、能力建设相关性最大,在知识的运用中,农技员对水稻总体生产和综合治理知识运用最多。乡村综合改造教育项目正是通过培训骨干,以辐射培训方式向全县辅开,带动了全县乡村改造的意识和行动。项目实施以来,我县在广大的农村中全面辅开了健康教育和环境渗透教学,大搞改水、改厕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到1999年底,全县300个村委,700多所中小学校均有环境教育专、兼职教师,全县22个乡镇建立了2个以上生态文明示范村,1997至1999年,全县累积投入改水、改厕经费1638.9万元,共113500人参加改厕工作,全县改水受益人口103万,到2000年底,全县累积建成沼气池29756座,极大改变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周璞、宿龙、笔木脚、里依,旺宅等一批小康文明村(村群)。在县城,环境渗透教育已在中小学校扎实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在进行,这将成为全县生活垃圾最终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突破口。项目的成效,也通过项目总结交流会得以展示。去年12月11-12日,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对项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实地考察,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交流会反馈意见表明,与会者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今后的管理和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展望未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将逐步深入基层,广泛采纳,合作项目系列活动和实施过程中探索到未来思路,对横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及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㈣经验教训①经验⒈依靠iiRR学术和外联的优势,以及严密项目计划管理方法,建立项目技术支持平台,还有经费扶持保障。⒉参与式工作方法富含趣持味性、实用性、通俗易懂,不但适合平民教育,同样适合于开展项目计划,项目实施。⒊乡村改造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能获得良好群众基础。⒋参与式的网络培训成本低,收益大。⒌项目合作双方有资金配套,保证了项目基本按计划实施。②教训⒈横县方选派参与人员的不定性(不是专人专职),影响项目活动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的稳定性。⒉对项目活动的跟踪管理和阶段性的监测评估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⒊利用政府机构干预和社区组织的影响来提高项目效率力度不够。⒋参与式工作方法受到公共人群知识水平不平衡的消极影响。iiRR与横县合作项目实施小组2001年2月27日晏振东打字广西横县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乡村综合改造教育合作项目始于1993年、1994年实施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教育项目提高全县人民的卫生保健和环保意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实现横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横县建设成一个生态县。项目基于晏阳初先生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理论,采用学校式、社区式的教育途径,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实施卫生保健、环境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七年来,横县教育、卫生、环保和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在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兰英小姐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人的能力建设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和推广方式,参与式教育方法强调人人参与、互相了解、平等学习,在参与中共同提高,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交流学习过程。㈠项目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依据这是由项目的目的和实施对象来决定的。首先,从目的出发,项目的目的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乡村改造是综合性的改造,要求人的能力建设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单方面的提高,还包括组织、交流、计划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它能够为参与人员提供各种能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人的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其次,项目实施的对象是机构层工作人员,基层骨干和平民百姓,他们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的模式,技术和环境概念、可持续的理论是陌生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缺陷在于,难以让他们对在他们看来既陌生又抽象的理论概念感兴趣,而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可以使这些概念、理论、技术在操作中具体化,通俗化、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更重要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农村工作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和平民阶层,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可以使他们的经验得到广泛交流,互相借鉴。这就是我们在合作项目中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㈡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体现在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式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在项目计划、编写教材、培训骨干、项目监测和评估、环境渗透教育和示范点等项目活动中。①编写教材合作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编写、出版了《健康、预防和保健》、《环境和人》两本书,两本书的编写都采用了敞开式的编写方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横县卫生、环保、教育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工负责编写,并就各自的写作方法和写稿进行敞开式讨论,经过反复讨论,三改其稿,最后才定稿。这两本书是专家、学者的学术和当地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切合工作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比较适合农村成人教育。先后印刷了10000多册,并作为开展培训的教材分发给各乡镇成人教育专干、农民技术骨干、职业中学师生和分管环保、农业的政府官员和乡村卫生院,发给国内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官员。②骨干培训从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项目实施小组先后举办了环境教育培训班、垃圾综合管理培训班和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骨干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包括乡镇成人专干、乡镇分管城建、环保的领导,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职中教师、村委干部、环保工作人员、环卫管理人员和环卫工人、农业推广员。我们采用的培训方法以学员分组为主。并以卡片、画图进行演示讲解,专家、主持人以启发提问和归纳点评为主:户外开展田间观察,走访农民,深入厂矿调查,培训过程尽可能让问题来源于学员,又回到学员解决,在课堂上,适时穿插安排游戏活动,既增加学习兴趣性、又能增进学员的交流和协作能力,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增强学员在课堂上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交流、调查、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每一学员的潜能,增进了解、共同提高。③项目监测与评估去年,项目小组对项目开展七年来的活动进行了阶段性的监测评估,在专家张兰英、丁多的指导下、教育、环保、农业和卫生这四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对项目活动进行了监测评估,从自身能力和机构能力两方面进行了"测试",运用"排序"、"卡片"等参与式方法进行练习,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骨干培训的学员分别进行监测和评估。每个学员都参与了"测试"过程,我们更多地让学员"测试"结果展开讨论,减少对主持人的依赖性,我们还采取了"问卷"等测试方式。④制定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每一个子项目计划,都是iiRR专家与横县机构层人员共同讨论的结果,专家和各部门人员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各持已见,活动方案经过小组成员统一平衡以后,才形成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又根据实施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调整,始终体现参与人员一致意向。正因为合作项目每一次都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得合作项目得以逐步扩大、延伸。由最初的教材编写到骨干环境知识的综合培训,进而发展到专项内容的培训,直至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和环境渗透教育示范点。⑤建立示范点合作项目第一阶段是建立"一校两村"(一校:云表职业中学;村:周璞村、宿龙村)实验区,以此作为基地向全县辐射。在开展骨干培训之后,在实验区以外我们又建立了"农民田间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和工业区污染源治理示范点"。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推广方式,它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注重参与,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再从实践中找答案,提高农民的管理技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采用行动研究方式,以了解居民的行为基础,以参与为出发点,探索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解决我们面临的垃圾问题;工业污染源治理示范点从意识入手,强调广泛的参与(部门、政府、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居民的共同参与),从参与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推广。由于注重运用了参与式工作方法,避免了传统工作方法中过分强调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性,示范点的活动深受群众接纳,己引起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⑥环境渗透教育环境渗透教育贯穿于合作项目的全过程,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环境渗透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师中举办环保渗透教育竞赛活动,让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参赛教师涉及9个学科共1200人,评选出140篇优秀教案编印成册。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知识、环境绘画比赛,深入街道和厂矿开展环境问题调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加深了理解,也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得到增强。七年来,这个合作项目就象一张撒开的网,纵横交错。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实质上是一个科普队,从"一校两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它的科普对象从领导到农民,从成人到小孩、政府、企业、街道、农村、学校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和地区之中,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围绕着提高人的能力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㈢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骨干,它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参与项目的人员中已有10多人先后得到了提拨和重用。从项目的监测和评估表明,40名接受"测试"机构层人员的环保知识提高率达到80,知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受训农技员知识答对率达92.5,项目采用骨干培训措施与项目目的、能力建设相关性最大,在知识的运用中,农技员对水稻总体生产和综合治理知识运用最多。乡村综合改造教育项目正是通过培训骨干,以辐射培训方式向全县辅开,带动了全县乡村改造的意识和行动。项目实施以来,我县在广大的农村中全面辅开了健康教育和环境渗透教学,大搞改水、改厕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到1999年底,全县300个村委,700多所中小学校均有环境教育专、兼职教师,全县22个乡镇建立了2个以上生态文明示范村,1997至1999年,全县累积投入改水、改厕经费1638.9万元,共113500人参加改厕工作,全县改水受益人口103万,到2000年底,全县累积建成沼气池29756座,极大改变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周璞、宿龙、笔木脚、里依,旺宅等一批小康文明村(村群)。在县城,环境渗透教育已在中小学校扎实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在进行,这将成为全县生活垃圾最终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突破口。项目的成效,也通过项目总结交流会得以展示。去年12月11-12日,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对项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实地考察,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交流会反馈意见表明,与会者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今后的管理和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展望未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将逐步深入基层,广泛采纳,合作项目系列活动和实施过程中探索到未来思路,对横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及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㈣经验教训①经验⒈依靠iiRR学术和外联的优势,以及严密项目计划管理方法,建立项目技术支持平台,还有经费扶持保障。⒉参与式工作方法富含趣持味性、实用性、通俗易懂,不但适合平民教育,同样适合于开展项目计划,项目实施。⒊乡村改造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能获得良好群众基础。⒋参与式的网络培训成本低,收益大。⒌项目合作双方有资金配套,保证了项目基本按计划实施。②教训⒈横县方选派参与人员的不定性(不是专人专职),影响项目活动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的稳定性。⒉对项目活动的跟踪管理和阶段性的监测评估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⒊利用政府机构干预和社区组织的影响来提高项目效率力度不够。⒋参与式工作方法受到公共人群知识水平不平衡的消极影响。

环保教育培训篇8

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借助教育的手段使人们形成环境保护意识,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环境教育的提出始于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该会议提出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之后,环境教育开始被各国政府所重视。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从小学学龄到成人都要接受环境和发展的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国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低。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环境教育,二是面向大、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其中,学校教育系统的环境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环境教育的重点。如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规定,“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觉悟,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开展生态环境教育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人教育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环境问题的严重,对于实施环境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也更为紧迫。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中提出,环境教育主要是针对公众,针对每一个公民。这把环境教育提到了全民教育的层面,是人人都参与的。在1977年第比利环境教育大会中提到:应该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途径向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士提供环境教育。在1992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提到:“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共意识和培训,应当是使人类和社会发挥出最大潜力的过程。教育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处理环境和相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儿童、少年,还包括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成人群体。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全民的参与,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我们的社会是以成人为主导的社会,因此,成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成人教育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成人教育提高了社会人口的环境素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教育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教育的分支──成人教育则是环境保护中的先锋。Close(1977)指出成人基本教育目标:“……助长人们与自然及文化环境之间密切关系,培育改善环境,尊敬及保护自然生态”。他给成人教育提出了这一要求,促使成人教育以环境的保护为自己的目标。成人生态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弥补既往教育过程中环境教育的缺失,对不懂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人进行补偿教育,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自身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状况的意识,包括环境知识、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和行动的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关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系统知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生态平衡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成人教育的对象包含了年满18周岁的所有成人,而成人又是社会的主体。成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的联系密切,直接从事着生产实践和管理活动,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破坏的实施者。在以成人为主导的社会中,成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成人爱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模范行为,也会激励和带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次的人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做出反应的教育;环境教育也是一种全民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终身性、全民性的教育思想也正是现代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

2.成人教育培养了专门的环境保护人才

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都需要一批专门的环境保护人才,需要环境专家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出谋划策。而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这给成人教育带来了市场,成人教育通过开设与环境工程相关的专业培养高学历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通过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升环境保护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生态环保继续教育基地实施生态环保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成人教育还通过一些专业培训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环保素养高的师资队伍。

3.成人教育培养了具有环境素质的政府

1987年莫斯科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明确指出:“环境教育应扩大到更高层次的决策者中去”。中共在“三大对策”中也提倡:“各级党校和干校也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作为成人决策者的环境思想和意识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环境建设,因为他们制订了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并能集中治理大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生产及日常消费的决策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开展情况,取决于当地领导的环保意识的强弱,当决策层具有了对环境重视的意识,才会制订出关于环境的保护措施,呼吁全社会来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政府人员作为环境教育的优先对象,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融合到他们的政策和活动中,是改善自然及生活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创立于1981年的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是国家环保局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培训全国各地环保局长5000多名,培训两万余名各类环境管理人员,大力提高了政府人员的环境意识,培养了具有环境素质的政府。

三、成人环境教育的对策

1.树立成人教育的环保意识

在莫斯科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中指出:“保护环境就意味着合理开发,这个思想应作为环境教育和培训的前提”。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在于生产方面的,也有认识的原因。认识产生行动,有了正确的环境意识,才会产生爱护环境的行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水平和产生相应行为的自觉程度,即在环境和发展关系问题上,人们的观念、态度、责任感、行为自觉性等,促使这种认识水平和自觉程度形成的教育活动就是环境与发展意识教育。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许多人忽视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的辨证的关系,成人教育应帮助每一个成人形成对待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帮助他们获得有关环境的一系列观念和情感,并形成积极参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动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机关、媒体、学校、单位、社区等各级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环境教育活动;大众媒体负有宣传环境保护的使命;社会各种成人教育培训机构也成了宣传环保的载体;还可通过电视、电影、讲座等向成人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一些具体的关于“保护环境”的文艺活动来宣传教育;帮助成人自觉树立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了解人与自然互相制约的辨证关系。

2.加强成人生态环境教育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

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广泛性,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协作配合和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因此,要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机制。组建成人生态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成人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组织,指导群众性环保活动的开展,制定完善的成人生态环境教育的方案和相关的环保行为法律规章制度等,依法加强和普及环境教育,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成人环境教育的开展。要加强环保、教育、司法、工商、人社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发展和利用环保协会和工会等协会、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科技场馆和公共图书馆等科普机构、干培中心及生态环保继续教育基地等政府培训机构来全方位的开展成人生态环境教育。

3.成人教育课程内容渗透生态环保

生态环境教育要立足本土,着眼于社会。在成人教育的专业课程中渗透生态保护的思想,一方面应当在学科专业课中渗透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开设关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并把这一课程作为成人教育中的基础课进行教学。如,自然辩证法、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课程。环境教育内容的设计要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特点,把岗位和污染的实际、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环境管理相联系,同时结合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环境的现状选择有地方特色的实用性的环境知识。课程的内容应包括对生态环境污染的认识、生态环境的形势、环境保护的知识、环境污染事故的防控技术、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重点要介绍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使生产活动直接实践者的成人懂得如何来进行环境保护,怎样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

4.创新成人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

积极引导成人参加环保活动,倡导环保行为,在环境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成人从身边细小的事做起,不因事小而不为,要积少成多,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为成人多途径、多形式的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和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机会。开展社会生态环境教育活动、环境知识讲座和环保读书活动;创建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如绿色家园,绿色地球;参加一些植树活动,义务劳动,卫生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如何保护环境。总之,加强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接触,把认识付诸于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在活动中反省自己,监督他人,共同维护环境,促使人类与生态环境这对社会的基本关系和谐发展。

5.组建专业的成人生态环境教育师资队伍

环保教育培训篇9

“乡土化培训”①是近几年教师培训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乡土化”并非仅指表面意义上的“乡土”,甚或是“土里土气”和“土得掉渣”,而是指在培训实践中侧重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使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更深层次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

对农村美术教师进行“乡土化”培训,我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教师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环境的“乡土化”和教育资源的“乡土化”。

首先说教育的环境,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物质环境应是“雅俗共赏”的,既要有广大农村教师所熟悉的景象,使教师在似曾相识的环境中激发灵感,引发教育的联想,从而能便捷地应用到以后的教育实践,又要摒弃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洁净、优美,又有几分儒雅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向上的动力。相比物质环境来说,人文环境则更为重要。培训机构的教师也应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得体的衣着、友善的笑容、真切的关心、悉心的服务、儒雅的言行都将对广大的农村教师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再说教育的资源,广义的教育资源几乎无所不包,任何与教育有关的甚至是在表面上看来无关的东西,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巧妙利用都可能成为教育的资源。比如,培训过程中,“乡土化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来自农村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每位教师个体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等。在广博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培训模式也要注重从“乡土化”出发。如,在培训内容上,要贴近广大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运用本土化、大众化的语言阐释教育理论,使这些理念真正走进广大教师的头脑、“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授课模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多采用以合作和交流为特征的互动式开放性教学,可以在学员中选择部分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授课,引导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甚至可以把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土办法”搬进课堂,为工作经验欠缺的教师“对症下药”。

教师培训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不但要具有对于广大农村教师――这些“早产儿”的“保温箱”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在“保温箱”中焕发茁壮的生命力。“乡土化”培训贴近广大农村美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因此,通过培训不但使其能“自身保全”,而且还能提供促其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环保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训;欧洲国家;合作发展

2002年11月,欧洲各国和欧盟教育(培训)部长聚首哥本哈根,重点讨论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问题,并通过了《哥本哈根宣言》。此后,欧洲各国普遍建立能力与资格框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学分转移系统,制定共同的质量标准与原则,并陆续承认非正规、非正式教育成绩。2004年,英国资格与课程执行局组织专家综合31个国家的相关数据,分析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哥本哈根进程,并全面报道了职业教育培训为实现欧洲全民终身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为此,本文选择其中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潜能、合作发展成果以及优化措施等主要方面,向读者做一简要介绍。

一、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合作发展的潜能

一直以来,欧洲各国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在活跃经济和劳动市场、推进社会与个人发展、最终促成欧洲高新技术经济和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的巨大贡献和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00年《里斯本目标》和2002年《哥本哈根宣言》以后,欧洲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与社会合作者纷纷结合本国实际,相互借鉴学习,多样化地发展Vet与终身学习策略。然而,正是由于欧洲各国职业教育培训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课程内容与评价标准日益分散,培训环境差异明显,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培训对象与目标各不相同,职业培训既要满足企业雇主的各种需求,又必须为各种不同境遇的社会公民提供平等的终身学习机会,这不仅特别需要各个部门、国家内部以至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而且需要各种知识学习内容与技能培训形式方面的相互合作,不断调整Vet合格证明的透明度与相互承认,促使欧洲职业教育培训一体化,为欧洲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主要成果

1.欧洲职业教育培训的最新进展。(1)不断提升初始职业教育培训(iVet)的品质。近年来,欧洲iVet的重点在于保持和改善其质量,不断推出新的改革措施:首先,注意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培训方式建立各种灵活的连接。例如:改革Vet教学法(奥地利、塞浦路斯、芬兰、瑞典);推进Vet形式与课程的多样化(保加利亚、法国、波兰和葡萄牙);建立指导与咨询体系;开设职业定向课程,引导职业科目与青年人进入高等教育等。其次,注意吸引更多股东和当事人群体进入初级职业教育,并与企业和社会参与者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注意满足劳动市场需求,逐步提高wet的吸引力和灵活性。最后,普遍建立质量保证机制与合格证明框架,以确保iVet的质量及其学习成绩的透明。(2)努力扩展继续职业教育培训(CVt)。2003年,欧洲议会确定成人劳动人口参加终身学习的目标比例是12.5%,但欧洲国家实际平均值是8.5%。分析各国劳动人口参与CVt偏少的主要原因有:首先,老龄雇员(55-64岁)明显低于青年工人(25-29岁);其次,中小型企业员工培训机会远远少于大公司;第三,纺织行业职业培训仅占邮电/通讯业和银行/保险业的1/3;第四,企业雇员文化程度越低参加CVt越少;第五,男性参加CVt的比例普遍低于女性;最后,劳动场所实习培训仍有许多障碍等。为此,各国政府陆续制定政策并创造条件,其主要做法包括:提供经费支持;承认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鼓励人们参加非传统方式学习培训,积极扶持和扩展不同行业与部门的CVt。与此同时,社会合作者也在提供不同层次且内容多样的CVt。例如,英国联合学习基金会依靠行业联合,超越工作场所的学习障碍,资助和担保各种非传统环境的职业培训;荷兰则有公司专门鉴定工人以前取得的合格证明与专业培训成绩。此外,欧洲各国都非常重视中老年劳力(55-64岁)的继续职业教育培训。很多国家正在调整劳动市场政策,取消提前退休和延迟退休年龄,努力为老年雇员提供更多的继续培训机会和工作岗位。

2.职业教育培训与社会包容。提前离校的学生、妇女、移民以及经行业重组后下岗的群体,由于处境不利、语言障碍、缺少经费、时间和基本能力,以及不能主动进入职业培训体系等原因,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排斥的高危群体。为此,各国Vet系统不断创造条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从而预防和解决了许多社会排斥问题。近年来,欧洲国家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以及非传统全民培训和基本技能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而且增加了全社会劳动就业,提升了职业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3.完善新课程内容,注重对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企业技能和信息交流技术的培训。(1)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广泛发展职业能力是Vet改革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所有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核心,而且与培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各国普遍强调劳动场所实习培训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满足不同国家与行业的需求,欧洲各国正在模拟不同类型生产环境,整合多样性职业技能与知识,努力形成基本职业能力综合学习培训方案,并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特色。最后,许多国家充分认识职业能力发展与形成的能动性,正在倡导学员注意吸收各种非正式知识与经验“反射”,不断丰富职业能力与关键技能。(2)企业技能。企业技能不仅影响雇员的职业态度、品质与能力,而且是他们发明创造、独立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的基础。为此,欧洲各国已经把企业技能教育培训作为Vet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继续职业培训机构,持续瞄准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主动提供多种培训内容与形式,并收到良好效果。另外,德国与比利时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继续职业教育,也包括各种企业技能培训。(3)信息交流技术

(iCt)。信息交流技术是职业教育培训重要内容之一。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Vet系统,都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制订具体培训计划与技能评估方案,并为公民提供iCt技能合格证明。有些国家已经把iCt作为国家初始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培训项目;有些国家规定雇员技能文件夹必须包括iCt技能说明;而奥地利和德国早已把正规与非正规iCt学习纳入职业教育。当然,从总体看来,欧洲国家iCt培训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有待不断转化与提升。

4.形成终身学习的新环境和新方法。(1)新的学习环境与方法。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鼓励人们自主参与批判性地思考和行动,有助于人们认同并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这种学习环境支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文化;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与动机;尊重多元学习风格;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归属感。例如,丹麦于2000年改革职业学习管理体系与教师任务,曾在一些职业学院建立了开放的学习文化环境,支持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已经创造出许多自我管理或集体管理学习的范例。(2)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是提高Vet教学效能的必要形式。欧洲许多中小规模企业围绕大公司,组织开发性学习培训,建立分享知识能力、协作培训成绩的共同平台。而学校教育与企业劳动实习场所的连接和平等交往,既可以保证学校安排充分的劳动实习和地区性信息和网络服务,又可以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区域性关系和市场信誉。在法国,优先改善学校本位的Vet劳动实习,加强职业本科教育与劳动实习课时的密切联系,可以作为这方面良好实践的样本。(3)电化学习。电化学习是Vet的有效辅助工具。它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材料,促进师生互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克服空间或时间障碍。目前,欧洲各国Vet系统正在积极推进各种电化教学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学习和相关培训形式的潜能,提高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的效益。当然,还有许多国家不能提供计算机辅助、网络终端和直接网络学习的机会,其主要原因并非是受到硬件与软件问题的限制,而是各类管理与培训人员缺少经验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5.学习评价与认证。学习评价与认证是欧洲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改革的关键领域。当前,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回应各种个性化学习培训形式,发展新的评价方法,促使正规课程与职业知识考查转向日常能力评价,建立与其他考试与评价系统相互联系的标准,增加各种职业技能及其合格证书的透明度和可移动性。有些国家政策已经承认公民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成绩,并充分考虑相关认证的累计性和形成性。它们重视学习评价在控制培训质量、鉴定雇员优势职业技能方面的作用,希望最终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并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参与终身学习。当然,无论是通过正规、非正规还是非正式学习获得的能力,其评价与认证都必须严格考查学员定向培训的内容、质量、数量及其个人简历说明,并注意把握相同的标准。

6.质量保证体系及其改革。由于Vet日趋分散独立,因此特别需要国家层面的质量管理。目前,所有欧洲国家都非常重视质量保证问题。当然,各国标准质量管理序列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iSo系列,有的是根据学校需求制订的QiS(如奥地利),还有一些国家则采用自我评价质量保证程序(如丹麦和荷兰)。考察不同国家的质量保证策略,主要是看它能否既快又好地促进Vet改革。丹麦质量保证试验项目具有明显特点:(1)选择多个试验场所,形成工作网络,减少机构重叠与政策障碍,便于实践经验交流。(2)明确规定地方经验要在固定周期内向更高层次转移,并与师范教育和学校发展规划相互衔接。(3)重要质量问题则由学校、地区或部门顾问委员会以及国家决策者密切合作加以解决。当然,任何国家质量保证体系的改革,都应该充分依据欧洲合格证明框架(eQF),积极借鉴别国经验,才能不断开发新的质量保证工具与手段,完善质量保证机制,最终实现相互协调与信任。

三、优化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主要措施

1.相互尊重是良好合作的基础。相互尊重各自国家、部门、地区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价值观念、重点与基础,是欧洲Vet合作发展的基础。哥本哈根行动计划,首先支持各成员国家根据自己的传统、现状、目标与速度来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培训。而欧洲合格证明框架(eQF)以及普通教育质量保证框架(CQaF),已经成为欧洲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多样性发展与和谐共存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和基本保证。

2.加强行动协调。《哥本哈根宣言》强调欧洲国家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当前,Vet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继强化欧洲范围、改善透明度、承认能力与合格证书以及促进质量保证以外,需要欧洲各国相互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特别需要各国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开放性合作,注意吸引各级从业团体积极参与Vet教学改革,相互协调Vet教学政策与实践研究,不断提升Vet教学质量。

3.不断增加新的手段,改善iVet质量。欧洲各国iVet需要制定更多系列措施以改善教学质量,提高灵活性和吸引力;注意加强关键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的培训,增强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培训形式之间的联系;帮助所有青年人成功进入劳动市场,并帮助他们选择接受普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同时,iVet还要包容被社会排斥的群体,并在知识、技术与能力全部等级系列,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

4.促进公民参与继续职业教育培训(CVt)。面对社会人口老化、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劳动技能需求变化、技术革新以及信息交流技术的普及,欧洲各国需要不断加强继续职业教育培训,注意发现和跟踪处境不利的劳动群体及其就业需求,认证先前学习的各种成果(无论正规、非正规还是非正式学习),并通过经费奖励、创造更多学习机会等措施,鼓励人们重新开始学习,更多地参加继续职业教育培训。

5.注重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当前,师资培训与补充是欧洲国家Vet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几乎所有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部长都认为,需要加强各类培训机构间的密切合作,不断改善Vet教师专业技能。他们希望:(1)重新树立教师职业威信;(2)强调职业教育培训教师的企业经验;(3)增加教师培训课程的投入;(4)引入Vet教师培训合格证明机制;(5)规划更具吸引力的教师培训内容与形式等。当然,各国教师培训策略还必须注意不同教学目标与职业的特殊需求。

6.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00年里斯本欧洲峰会要求各国不断增加人力资源人均投入。比较而言,欧洲与美国公立教育支出(5.1%)大体持平,但在私人教育投资方面,美国与日本明显超过欧洲。然而,职业教育培训作为长期投资的效益是可以预见的。为此,无论是政府、公共部门、劳动组织、社会参与者还是雇员个人,都有必要不断增加投入。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增加一些配套措施。例如:加强中央各部门合作;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投资法规;下放资源分配权利;鼓励公/私投资联合办学;补贴和奖励企业和个人投资Vet;保证各类投资的“合理性”等。

7.充分注意数据的和谐一致。适当的统计指标与可靠数据是计量职业教育培训进程的先决条件。然而,各国Vet统计数据不仅缺少连续性和内在联系,而且也不容易存取,制约着欧洲Vet合作发展战略。为此,有必要加强Vet经费、基本技术与核心能力、高中以上Vet以及CVt等数据的统计分析。

8.推进开放的合作与交流。欧洲国家适当通报各自Vet进程,形成开放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欧洲Vet改革、最终实现里斯本目标的重要条件。然而,欧洲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市场政策仍然缺少有效的交流与协调。为此,需要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培训自我评价系统,及时反馈统计数据,为开放合作交流提供必要的条件。

9.强化欧洲劳动市场要素的作用。欧洲合作发展Vet,已经在适量控制劳动力与学生流动、减少就业障碍并缓解冲突、开放欧洲跨国劳动市场等方面做出贡献,它是支持欧洲劳动市场健康发展的要素。欧洲各国应进一步鼓励所有职业教育参与者,根据欧洲合格证书框架不断提出、评价与完善各种培训方案,并提倡考察访问与现场实习,促进国家间职业教师的相互交流,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培训课程等。

10.扩展欧洲Vet信息网络。应当鼓励更多群体参加合作,并逐步建立和形成包括各级决策者、研究人员和特殊从业者团体在内的信息网络,促使欧洲Vet各项政策与教学实践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