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0:59

农村经济模式篇1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0-02-1

1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去。另外,加强对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功模式的总结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引导农村干部学经验、找优势,选择符合村情民意的发展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完善管理机制,集体项目落实责任制

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要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承包到户的大田,也要按统一标准收取承包金。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林地等资源一律实行有偿使用。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突破传统的实物形态为主的管理模式,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规定和完善非农用地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完善村级集体“三资”委托服务制度,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由乡镇村级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凡村级组织新上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必须认真谋划、科学论证,经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报市相关部门备案。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的重要依据。

3关注政策扶持

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适当给予税费优惠和减免。尤其是在土地政策上更要加以优惠支持,如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发展二、三产业。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或村庄整治新增加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

4要在组织推进措施上下功夫

能否准确选择符合各村实际的发展路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市场经济意识、“双带”能力强和吃苦耐劳、公道处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大幅度提高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在村干部中的比例。要加强村干部培养锻炼。可将市内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各类典型村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定期学习交流,促进共同提高。要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改善村级办公条件,落实和适当提高在职村干部报酬待遇,积极探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行正常退休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要建立领导联系村工作制度。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整体推进集体经济上台阶。五是要严把考核关。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乡镇、村级综合目标考核内容,纳入农村先进党组织考核的一项硬指标,实行党建工作“一票否决”。

5重视技术,引进人才

重视技术,引进人才,我们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此,对于外来企业、个人等与村集体合资联营,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发展项目的,财政支农资金优先予以立项补助和奖励,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凡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成绩显著的,优先提拔重用。

参考文献

[1]詹学德.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建设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保康县尧治河村新农村建设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7(21).

[2]徐克勤.抓集体经济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01).

[3]多杰才让.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农技推广,1998(02).

[4]张懋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共同富裕[J].农村经济,1994(06).

[5]刘永富.发展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北京市房山区东营乡韩村河村调查[J].求是,1994(14).

[6]廖金蓥,梁小飞,邓德灵.再创集体经济新辉煌――遵义市、遵义县农村的调查[J].农村经济与技术,1996(04).

农村经济模式篇2

【关键词】集体经济 发展 实现形式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30年的基础上,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中,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不断涌现出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荆州市太阳村近年来的发展集体经济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可资借鉴了经验和需要克服的问题。

一、荆州市荆州区太阳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及效果

(一)荆州市荆州区太阳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

通过对荆州区太阳村发展集体经济的调查研究发现:盘活、优化土地资源,招商引资,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为一种成功的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即在尊重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优化配置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积极招商引资。村集体可以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分取红利增加村集体收入。把企业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捆绑起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和永续利用。太阳村借助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在充分尊重农民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对迁村腾地和平整荒地形成的700多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实行优化配置。该村引进的富阳生物科技研究所占地12亩,村集体将这12亩地作价入股,占股份的20%。富阳饲料厂占地9亩,村集体以9亩土地入股,占股份的25%。通过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25万以上,而且土地资产没有流失,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已凸显出来。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农村经济社会带来生机活力的同时,给农民带来的是收入的增加、优越的福利、就业的机会、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生活环境的改善。太阳村组建的“五厂、三社、一公司”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过100万,解决就业劳动力2000人,带领农户增收1500万元。太阳村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利用其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按“水、电、路”三配套、功能、绿化、环保“三协调”,生活、生产、“二便利”的要求建居民住宅新区、工业小区、养殖小区,让村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另外,太阳村兴建水利设施,新修喷站8座100Kw;硬化渠道28000米,清淤渠道10000米使农田抗旱成本每亩由原来的100源减少到每亩30元。同时,还加强了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了办公楼、卫生室、农村书屋、文化娱乐广场,使农民活动有场所,学校有环境,就医有诊所,完成住宅新区通电、通水、通信、通车等配套设施建设,有线电视、宽带进村入户,基本实现了农村居住城市化。

(2)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壮大的集体经济为公共福利设施提供了资金支持,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为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进程。过去的太阳村属于贫困村,村级负债严重,经济发展滞后;打架斗殴事件不断,村民频繁忿忿上访,社会治安没保障。自太阳村壮大集体经济建新村以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因素“三农”问题也在逐步得到解决。如村民的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随之是乡风文明、社会治安有保障,村民和睦相处等新面貌。同时,村里还不断推进民主建设,在推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同时,实行议事制度,做到民主议事、民主监督、民主计财。

(3)有利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但农村经营体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就是稳定基础上的完善,发扬基础上的扬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营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太阳村积极地探索发展路径与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的致富之路。太阳村借助国家项目,对迁村腾地和平整荒地形成的700多亩土地由村集体统一实行优化配置,租赁、入股、或建设工业小区、养殖小区吸引外来投资者创业实现土地增值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掘的第一桶金。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将企业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捆绑起来,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太阳村在不断挖掘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同时,同时也在创新与完善农村经营体制。

二、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处于初步起步阶段,尽管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村级组织缺乏发展经济的动力

村级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力量,只有调动起村级组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发展农村经济,然而当前普遍存在着村级组织发展经济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在税收方面,采取的是“一刀切”,未考察各个村的实际情况,村组织通过兴办工业园区、发展工业企业等所创造的所有税收全部上交。其次,村组织难以合法从企业收取费用。村级组织为企业和园区提供软件服务,改善企业运行环境,却不能违反政策规定征收适当服务费用。而村组织维持日常工作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资金维持,大量的投入无法收到相应的回报,导致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

(二)村级干部缺乏领导发展的能力

村级干部是农村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发展村集体经济,村干部的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级经济的发展要求村干部不仅要有吃苦耐老的品质,还要有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但目前村干部的现状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从业经历偏农,根本无法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政策扶持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支持村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还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科学的扶持政策系统。从资金、技术、财政、税收等具体政策的倾斜度以及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来看,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资金不足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瓶颈。于此同时,政府即使拨款支持村集体的发展,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经过层次盘剥,到村集体手中已是所剩无几,对集体经济的发展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以及由于过去上级监督不力,导致各地村级本身债务严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1)引导村级组织创业,增强村级组织发展经济的动力。一是倡导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投资办实体。鼓励村集体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以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兴办农村合作社等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企业、项目经营获取利润,增加村集体收入,逐渐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倡导村级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利用招标、拍卖、租赁等方式,积极盘活村级资源,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倡导村级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依托现有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基层供销社原有网点为依托,进行改建扩建,有效把村务、商务、服务结合起来,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

农村经济模式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整合

农村财务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中国家、集体和农民三种利益的结合点。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混乱却象一个顽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监督却是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整合现行审计模式,适时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监督。

一、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理论分析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是集体资产的所有者,而村“两委”是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集体资产的经营者,其对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增值承担受托经济责任。这样,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村集体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为保证村“两委”正确履行其经营责任,并对全体村民负责,防止村“两委”上任后的“道德风险”产生,就有必要对村“两委”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理论上讲,作为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者――全体村民是对村两委进行的村集体财产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天然主体,但是,这种监督却受到很多制约。首先,我国广大农村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进行集体财务监督的技术能力。其次,单个农村村民对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份额较小,并且个体村民所拥有的村集体财产和其他村民的集体财产在形式上具有不可分割性,使理论上的村集体财产的“人人所有”,在实践中变成“人人没有”。这样,村民就缺乏对村两委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实际动力。最后,由于村民自行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权利保障,使那些有业务能力和监督动力的村民不敢监督。

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的另一种形式是村集体经济民主理财的方式。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民中推选产生,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重要财务事项,纠正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从其设计来看对于村两委在村集体财务经营管理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实际运行中却由于民主理财小组的产生过程受到村两委控制、小组成员年龄结构老化并缺乏专业财务知识、小组成员好人主义等问题,使该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

二、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模式及其缺陷

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没有将农村集体经济纳入政府审计范围,当前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监督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模式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农经站(或经管站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监督。该种模式是依据1992年5月农业部颁布的《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设立的,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模式。该模式下,乡镇经管站在完成日常经管工作的同时,每年要安排一些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通常不设专职,而是由农经管部门的人员兼任,或者设立审计站,但与农经站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种审计模式本质上是农经系统的内部审计,受上级农业经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

作为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农经站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对规范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村账乡管”或“村财乡管”财务核算模式下,农经站需要同时负责乡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指导工作,让农经站行使审计监督职责,使其事实上既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违背了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其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在上级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发生利益冲突时,双重领导往往会使审计机构无所适从。

另一种模式是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模式。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设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机构,可以接受委托进行有偿的受托审计,属于社会审计。人员配备比较稳定,独立性和层次都比较高。目前我国陕西、浙江和北京地区都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其农村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账目设置不健全造成社会审计成本过高,同时其在审计程序的使用、审计报告的出具上缺乏专门的执业准则进行指导,而按照现行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会由于审计报告的格式化使其承载的相关信息不能满足广大村民的要求,达不到审计的预期目的。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整合

2006年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没有将村集体经济纳入国家审计的范畴,国家审计介入村集体经济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对村集体经济进行审计的模式只能采用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的方式。由于目前农经站审计模式存在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独立性差、不能有效地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经营者间信息不对称、审计的结果处理与运用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为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监督,规范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的程序,有必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对当前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进行整合,建立以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体系。

(一)内部审计模式的改进

笔者认为,可以设立一种双重领导模式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审计所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具体来说:在乡(镇)政府内部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直接受乡(镇)政府的行政领导,专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对乡(镇)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其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由本级财政统一拨付;业务上受上级政府审计机关的指导,审计所人员的任免由上级政府审计机关负责。

与现有的村集体经济有农经站审计模式相比,村集体经济审计所的主要优势在于:一是具有专职性和较强的独立性。乡镇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只负责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不再承担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改变了一身兼二职的尴尬状态,使审计结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更强。二是在审计人员的任免上同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分离,减少了乡镇政府对审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和因乡镇政府调整变动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也切断了乡镇审计机构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非正常联系。三是上级政府审计机关统一选拔配备和考核审计人员,能够让真正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队伍的稳定,保证审计方式、手段和方法的先进性。

当前可以纳入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审计领域主要有两块内容: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摸清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状况,对经济组织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的评价,加强和量化了对干部本人的监督,使离任干部走得清白,接任干部接得清楚。二是开展经常性的村集体经济效益审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归全体村民所共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效益如何,经营管理上有没有漏洞,有没有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利润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村民所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最好是一年一次)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从而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效益的不断提高,确保村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二)社会审计的适时引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审计执业环境的改善,会计师事务所拓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业务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注册会计师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具有人数众多、力量强大、独立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适应性强等天然优势。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展开,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必将会使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补充力量。

与其他审计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其审计结论的公信度较高;二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委托人之间只是委托受托关系,不存在其他利害关系,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受审计准则的约束,其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较强;三是注册会计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审计执业经验,能利用专业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审计执业过程规范,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结论,审计质量较高;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其业务范围不受限制。

四、审计模式整合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从外部立法环境来看

当前我国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的整合需要政府监管和相关法律保障。尽快出台相关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明确定性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的法律地位。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内部审计条例》,明确规定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和审计范围,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开展村集体经济审计。

(二)制定村集体经济审计程序规范

在明确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为了保障整体审计质量,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审计行为准则,包括相关村集体经济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规范等,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范围、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报告等作出明确规定,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有章可循,切实规范审计行为。

(三)合理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委托人

理论上讲,所有者有权委托外部审计师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因此,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委托人应该是全体村民或村民理财小组,但是由于单个村民委托产生的“搭便车”问题,使其缺乏委托的动力,而村民理财小组在现实中由于内部人控制问题,委托最终受控于村两委,这些都将对审计的三角制衡关系产生影响,使社会审计达不到预期目的。考虑当前农村民主化的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当前能充当审计委托人的是乡镇政府或乡镇政府内部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所,在审计所的审计力量不足时,可以将一些审计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以及事务所,这种委托模式一方面赋予了注册会计师一定的权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社会审计的权威性;同时,根据谁委托谁付费的原则,这种委托方式还减轻了村民负担。

(四)强化审计执行效果

为保证审计的执行效果,应建立村集体经济审计问责机制,强化村集体经济经营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以强化其受托经济责任的执行效果,使责任追究制度化、法制化。为此,应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群众有知情权;规范审计结果管理,做到传送及时、归档规范;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利用审计结果加强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决策、强化处罚风险和处罚手段,发挥审计在干部监管上的“信号传递”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建萍,朱朝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文摘,2007(12):30-3.

[2]王宝庆.新农村审计监督模式的研究――以浙江农村为例[J].会计之友,2006(7):31-32.

[3]刘罡.对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3):28-31.

[4]孟祥霞,李成艾.乡镇审计创新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6(7):77-78.

[5]刘长水.农村集体财产产权双重委托――关系及其效率分析[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0(3):15―17.

[6]关国华,农村需要注册会计师[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8):18.

[7]常茂松.关于注册会计师参与农村审计的思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45―47.

农村经济模式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旨在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粗放链式经济,转变为依附于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的集约闭环经济,形成“自然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是农业大国,一方面人均资源量、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实践证明,这种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我国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资源问题。

2.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

3.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地损害。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我国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1.农村城镇化模式是指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使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住宅用地和道路用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产,也体现了我们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2.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型,该模式是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技术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发展,多次增值利用,独立地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3.农业生态园循环模式。农业生态园是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互利循环、协调发展,实现资源、能量、物质等在一个区域内聚集、分布、循环。农业生态园可以是种植内部的生态循环、养殖业内部的简单生态循环,也可以是种养结合的复合式生态循环。

四、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政府是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制定一个简明、切实、可操作性强的循环型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项规划,为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指导框架。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向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方面倾斜。

2.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应该关注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投入,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要积极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在循环技术开发方面的协作,突破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制约。

3.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型农村经济的有力保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环保法律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破坏认识不够。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农村循环经济的宣传。循环型农村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我国很多地区已经或正在进行循环型农村经济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但目前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应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型农村经济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促使农民自觉参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模式篇5

1“希森模式”的形成及经验

1.1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基本情况

乐陵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北临天津滨海新区,东依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半岛城市群)结合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1]。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是乐陵市黄夹镇行政村,位于黄夹镇驻地北部。

1.2“希森模式”的形成过程

梁希森先生是梁锥希森新村村民,他出身贫苦,只有小学文化,但是头脑灵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外面闯荡,致富后不忘家乡人民,带领当地村民走向共同富裕。首先,将原来的旧村进行拆迁,建立新村庄。梁希森先生先后斥资9200万元为梁锥村和徐家村建造二层联排别墅楼房和四层单元楼。村民支付原来房子和现在楼房面积对比后的差价即可拥有新房,实际支付是每平米100元。两村村民为了表示对梁希森先生的感激之情,将村名分别改为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其次,兴办乡镇企业,发展本村经济。根据自然环境,梁锥希森新村在拆迁后旧址上成立了希森三和集团。村民委员会与该村每户农民签订《土地折价入股协议》。土地每平方米折合90元,公司占用土地33.33hm2,因是改造前村民的土地,公司占用的土地便作为股份参、入股希森三和集团。希森三和集团的注册资本是1.2亿,让地村民股本占鲁西牛业公司总股本的1/4。许家希森新村以置换出来的20.00hm2宅基地为基础吸收村民46.67hm2耕地入股,建立了面积达66.67hm2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对土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成立了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马铃薯产业。“希森模式”是指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私营企业主梁希森出资拆旧村建新村(别墅),置换和节省部分土地兴办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基地,实现传统农村向现代化农村的转化,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农业产业化股东和工人)的转化[2]。

1.3“希森模式”的经验

“希森模式”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

1.3.1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梁锥希森新村发展过程中,根据循环经济思想合理安排生产,形成了以经济养殖鲁西黄牛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原来传统农业的“资源—产品—废弃物”[3]生产方式改造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产品”的新形产业模式。根据鲁西黄牛公司总经理的介绍,该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首先,村民使用农作物秸梗养殖鲁西肥牛,牛经过屠宰加工后产生初级产品牛肉和牛副产品,将牛的副产品进行加工以进一步提升肥牛的价值,利用牛粪便和屠宰加工的废弃物产生沼气来发电和烧饭、照明;制作沼气过程中产生的沼液和沼渣作为饲料用来养蘑菇,蘑菇的培养基用来养蚯蚓,蚯蚓可以制作中药和保健品,蚯蚓粪可以制造复合肥、饲料,肥料返回到田间后又培养出农作物,再用农作物秸秆来养牛。在许家希森新村,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和规模化种植,正在建成无病毒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组培苗—马铃薯原种—马铃薯种薯—马铃薯商品薯—马铃薯淀粉、薯条、薯片深加工这样一个集原种培育、繁殖与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1.3.2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当存在的资源可以使得全局发展处于有利,或者在相关条件下,原有形势逐渐具有了新的发展态势时,便形成了“资源优势”[4]。黄牛原本是梁锥村一种普遍的资源,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黄牛只用于耕作。而当地的黄牛品种好,将黄牛进行饲养的收益远大于用于耕作所获得的收益。梁锥希森新村充分利用了黄牛这一资源优势发展养牛。相比其他地区,许家希森新村的自然环境更适合马铃薯生长,这一地区的马铃薯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好。认识到这一资源优势后,梁希森先生引进人才,在当地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以许家希森新村为特色产业基地,以世界为产品销售市场,成为现代特色农业的典范。

1.3.3公司与农户共同发展希森三和集团奉行“三和”理念:即公司与农户和谐发展,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公司将小牛提供给村民饲养,养到架子牛后缴由公司进行育肥,公司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村民饲养的小牛,小牛增重部分的收益归村民所有。变“供血”为“造血”,旨在用经济杠杆带动农民围绕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希森三和集团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依托公司,农村劳动力得以更好的利用,实现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

1.3.4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希森模式”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形式将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农民可以以耕地入股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村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具有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村民通过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有了收入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村庄。

2“希森模式”的运作效应

“希森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使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1物质文明效应

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村民住进了楼房,家中有线电视、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样样俱全。该村过去没有医院、学校、养老院,村民的医疗、教育、养老受到影响。现在,村里建立了新的医院、学校、养老院,村民就医方便了、适龄儿童可更好的接受教育、老年人也可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

2.2精神文明效应

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村支部努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立了农村文体协会,制定了《文体活动管理制度》,对村民的日常文化活动和节日活动做了具体规定。同时,开展村民文化培训,提升村民文化素质。

2.3政治文明效应

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村支部根据群众需要和提议,实行财务、政务公开。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积极进行解决,并将问题的解决结果公开和定期回访村民,听取村民反馈的信息和意见,形成了干部与村民和谐建设新村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之前村务由某些人说了算、党政建设村民不满意的弊端。

3“希森模式”存在的问题

3.1资金不足,特色产业发展困境重重

梁锥希森新村的希森三和集团和许家希森新村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符合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现实中公司的发展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困难,公司的管理者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大后的要求。公司融资渠道不畅,在市场化和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国有商业银行把主要服务目标对准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据了解,当地银行不愿放贷给企业用于发展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是希森三和集团和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一大制约,作为龙头企业,公司发展进程不顺利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3.2土地问题,新农村建设缺乏保障

在梁锥希森新村改造中,希森三和集团公司把在改造过程中置换出来的宅基地和废弃地用来建设养牛场和屠宰厂,同时,公司租用村民的耕地进行蚯蚓养殖,公司定期支付土地租金。在许家希森新村的改造中,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置换出来的土地上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种植马铃薯。在新村建设中,当地政府把这些农业项目所占土地均视为农业农地,而不作非农用地安排,没有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在新村进行改造时,国家对于农村宅基地的占用和拆迁规定也不明确,村民只是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整理和开发利用自己的宅基地等土地资源,没有相应的健全的制度对之进行保障。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耕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的流转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据了解,该村没有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对土地的流转进行公示。

4“希森模式”发展的对策

4.1推进投融资,促进企业发展

改变目前信贷资金回避农业项目的做法,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中长期融资和政策性扶持的特定机制,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开发有信贷资金的支持。1996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我国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各个金融机构应该互相配合,为农村企业的发展乃至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保障。农业发展银行应做好农业项目的考察、调研和市场分析,积极介入农业开发项目。农业银行应充分支持乡村龙头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济模式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Cti模式

从茂名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来看,她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年轻的油城,那么她又是如何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对一个地方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应当考察这个地区的区位因素。

一、茂名及周边农村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资源

茂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大面积山丘属微酸红壤,日照时间每年长达2000小时。

(二)基础设施

茂名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共同形成了茂名的交通网络,同时茂名还有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和充足的水电供应。

(三)农业和工业

茂名是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产业结构。同时茂名还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茂名石化公司目前拥有年13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年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

二、区位因素与政策分析

在对总体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有必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方面内容,每一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的。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都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其所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也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因此如何用具体的措施将政策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繁荣农村经济的措施

在促进茂名周边农村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科技和信息三大要素渐渐成为拉动茂名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繁荣茂名周边农村的经济,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资金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即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是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来源问题。茂名既是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城市,其工业企业纳税额占茂名市税收比例35%以上.每年茂名市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得来,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得去。在资金链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工业成为了农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科学技术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从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是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里不仅仅是怎么种的问题更是种什么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茂名市水果局曾在全市组织开展荔枝、龙眼等水果优良单株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普查筛选出50多个优质水果品种,并且建立种质资源园,逐步繁育推广。

(三)信息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方向指引。现在的市场是顾客主导、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获得及时准确地信息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茂名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茂名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中华金果(茂名)电子商务网》等专业网站为辅助,上联省农业厅、下联各县,横向联接全国各省,纵向延伸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信息网络。

四、致富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茂名市繁荣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的来分析,在工业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信息是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时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农村很难高效的地运转。充足的资金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和高效的运转;科学技术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当今各种原材料都在涨价的背景下,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增收的好方法,在农业上的运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高产、稳产,这显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的投入,人才、技术的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品,产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能使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需求来自于市场,要获得市场,首先应到信息。因此,资金、技术、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

从上图可见,资金、技术和信息之间与繁荣农村经济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未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最初主要来源是政府,在这里就是政府每年从工业所上缴的税收中提取固定的一部分用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繁荣的过程,因此,就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要想合理的配置,就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形成上,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换句话说,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要以市场为主导,而市场的获得首先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一旦启动起来,卖产品所得到的一部分回报就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投资来源,这对于扩大内需和繁荣农村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农村经济模式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在整个的国民经济当中,农村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但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有效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提供动力。本文将重点就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1提升粮食供给能力

1.1稳定耕地面积提升

粮食供给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而保证耕地面积的稳定性则是提高粮食供给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调整和优化耕地结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也要全面推进工作制度的改革进程,努力提升复种指数,提高对盐碱地的治理水平,有效挖掘耕地潜力。

1.2优化品种结构

农业品种的结构优化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根据实际需求发展优质专用的农业品种,并进一步提高优质生产面积。第二,培育农业新品种,尤其要关注新品种的耐密植、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进一步提高脱离马铃薯种薯供给能力,推动农民增收以及农产品加工的发展。第三,重视和推进园艺生产,努力提升园艺生产效益,提升收入水平。

1.3建设农业主产区

在农业主产区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科技、资金等重要支持因素向主产区倾斜,集中力量对农业主产区进行建设,并加快建设粮食生产水平高和基础好的核心产区,努力提高产粮大县的生产水平。1.4提高粮食单产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对于粮食供给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选育和研发优质的品种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研发,根据农业机械化作业的需求研发高产农业新品种,并提高其应用面积。采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进行粮食生产,同时也要将技术和行政结合起来,将科研和推广结合起来,在推进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要确保专业化服务,从而进一步规范机械化和标准化的粮食种植,全面推动粮食生产。

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1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并逐渐巩固农业科技基础,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竞争力水平,并构建学研结合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有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同时,要积极研发能够推进节本增效和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的农业技术,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

2.2有效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全面推进旱涝保收农田建设,建设节水农业设施和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其次,要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田、道路、防护林网、电力等,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再次,要加大对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等的支持力度。最后,要进行农田设施的有效监管,建立完善的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农田设施的经济效益。

2.3推进农机和设施农业发展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机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并进一步创新和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将规范的农机作业进行全面推广,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另一方面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推进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等农业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4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水平

防灾减灾在农业建设中不可或缺,也是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第一,要制定完善的农业灾害事件紧急预案,实现事前监测预警、应变防灾以及灾后重建一体化,建立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增强对农业灾害的应对能力。第二,要逐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水平,尤其是全面监控重大自然灾害,提高灾害预警能力。第三,推进防灾减灾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强化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3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3.1全面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全面优化和调整农业结构是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有效建设蔬菜重点产区,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其次要推动园艺产业的发展,将我国的优势园艺产品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同时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最后,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产品,有效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

3.2推动发展农产品

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农民就业和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优化区域布局,保障加工业和农业生产协调一致。要加强对产地加工的支持力度,推广农产品保质减损的技术;通过科技的注入和科技创新来进一步完善加工技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推进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和集聚。

3.3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乡镇企业是农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和优化乡企结构,在提高其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有效引导乡镇企业向周边集中,从而提高就业容量,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乡镇企业要和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

4推动农民增产增收

4.1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

确保农民快速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因此要大力研发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的发展中,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并从中获得收益。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通过延伸产业链的方式来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强对农业市场的监管,并逐步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提高粮食品种的收购价格,并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收储政策来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4.2提高农民整体职业技能

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培训,努力提高其职业技能,鼓励农民进行创业,同时通过发展非农产业和县域经济的方式使得农民拥有更多就近转移和就业的机会;提高劳务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对接,建立完善的劳务输出机制,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科学指导;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建立完善的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返乡创业活动中。

4.3健全完善惠农政策体系

惠农政策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着支持和保护作用,因此要不断完善惠农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补贴和支持制度,提高制度协调性、针对性和稳定性,通过惠农政策的持续实施,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水平;规范农村的土地流转,有效盘活土地资产;加大对农村征地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减少征地范围,并全面提升征地补偿水平。农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忠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J],论苑,2014,(5):87-88.

农村经济模式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环境保护

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内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科学性、合理性,一经提出,随即风靡全球,获得了包括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我国经过反复研讨、论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该部法律必将大大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广泛开展。

根据循环经济的概念来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按照生态系统的能量守恒转换的循环规律,将经济活动纳入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不断循环反复的闭合系统,以实现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与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循环经济实质上包含三项主要原则,被归纳为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属输入端方法,即商品生产者与服务提供者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应尽可能减少资源的使用量,简化包装,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消费者在消费时应优先选择包装简洁、耐用、可循环的产品,减少生活废品的产生和排放。二是再使用原则(Reuse),属过程性方法,即商品生产者与服务提供者在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应尽可能以多种方式多次使用资源,避免资源过早成为废弃品。消费者在消费时亦应如此,并尽量避免、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三是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资源化原则,属输出端方法,是指将生产、生活废物变为其他形式的资源(如热能),再生利用。循环经济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内部层次,即企业内部自身通过物质循环,以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二是企业间层次,即企业相互之间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将对方所谓的“废物”为我所用,实现废物利用最大化;三是社会层次,即整个社会,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在生产、生活(消费)领域共同努力,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也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按照《循环经济法》的规定防治农村环境问题,以提高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质量,突出新农村建设区别于以往的“新”内涵,走出一条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以循环经济模式开展新农村建设

2.1管理层面

宏观上,循环经济管理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部门编制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办废物回收和交流中心,促进废物的回收利用和企业间的流转,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要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促进污染物的资源化转化。

微观上,要注意控制企业数量,加强企业环保管理。我国农村及农村周围存在大量的村办企业、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和管理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因此,管理部门对待这些企业,应严格审查其开办条件,控制开办数量,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日常的管理强度和治理力度。如要求这些有可能造成污染和浪费的企业必须设置必备的环保设备并保证运行,对违法治污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情节严重的,要求其限期治理,甚至强制关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主管部门应当推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在缺水地区,应当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雨水集蓄利用,建设和管护节水灌溉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漏失。有关管理部门应重视对企业和农民的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板报、墙报、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培训、文艺演出、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知识,开展农民环境保护技能培训活动。着重宣传有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的生态农业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对农民兴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的行为应予以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对监督、检举污染、破坏农村环境的村民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调动农民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2.2企业层面

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其自身应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到物尽其用,防止资源浪费,粗放经营。对于生产当中的废弃物,能够用作原料的,尽量由企业内部消化,自身消化不了的,可交由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另一方面,企业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互通有无。产生废物的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废物置换或将其出售给所需企业;需方本着就近原则和节约原则购买、利用对对方无用的废弃物,将循环经济扩大到整个村镇,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需要重视的是,企业应当严格控制排污行为,防止造成大气、土壤和水污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控制水污染乃是重中之重,否则,一旦放开口子,必将导致及其严重的后果,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位于河南省沈丘县城东约10公里处的东孙楼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企业非法排污污染农民的饮用水,使村里的人出现了密集的反常现象:有些人腹泻不止,有些人内脏出现了各种不适。此外,偏瘫、智障、畸形和妇科疾病也频频出现。患者相继死去,少则一年内五六人,多则达20多人。死者经诊断多为食道癌、肝癌、胃癌、直肠癌、子宫癌、乳腺癌等等。上述惨痛的事实说明,农村的污染防治工作事关人命,亟需重视,刻不容缓。企业一定要严格自律,依法排污。对造成严重后果者,依法追究其各项责任。

2.3农民层面

农民作为农村的基本组成分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搞好农村环保,必须要从农民自身抓起。事实上,农村的很多环境问题和农民自身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有紧密联系。农民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通过学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环保意识,在生产中做到节约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积极实施秸秆还田,对禽畜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在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养成不乱到垃圾、乱到污水的良好生活习惯。

农民除管好自身外,还要积极行动起来,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事实上,让人头疼的往往不再是大企业,而是许多名头不响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经常和政府职能部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人手,根本无法发现不达标的排放,更不用说治理了。“更何况,有些地方政府还会刻意保护本地的企业”。

广大农民一定要树立主人翁姿态和意识,不但要洁身自爱,以身作则,生产生活不忘环保,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其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更要联起手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破坏自己家园的一切行为坚决做斗争,捍卫自己的绿色家园和一方净土。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9).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农村经济模式篇9

   近年来,四川丘陵地区农业组织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不过,比起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丘区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急需解决。第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合作组织中懂经营、管理和财务知识的人员很少,普通社员不具备基本的民主参与能力,只有核心成员参与性较高,一般小农户参与性不强,在合作组织经营过程中,搭便车现象突出。第二,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内容不是很全面,功能单一。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由几户农户自发形成,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无法开展实质性经营活动,缺乏对农户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据统计,目前很多合作经济组织仅限于单一项或者两项服务,有的仅是提供饲养技术、产品销售或者原材料供给等;有的为农民提供市场和技术信息,很难形成真正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服务。因而,大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是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遇到大的问题就面临被解散的命运。第三,公司或大户有过度主导的趋势,存在侵占农民利益的隐患。对于公司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公司是以获得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取向非常明确,那就是为公司建立稳固的、有保障的原料基地。在合作经济组织中公司有主导发言权,完全把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公司手中,而农民只是被动地加入进来为其提供原料,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就可能演变成公司以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赚取最大利益的组织手段。第四,目前,很多地方农民合作组织在组建过程中,政府行为色彩较浓,农民合作组织更多地反映出政府需求,而不是农民自愿基础上建立的。 

   四川丘陵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创新

   农业生产关系必须适应农业生产力进步要求的变化和发展,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不论是“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还是“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农户与公司或者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松散,都是通过一种契约关系将各方联系起来,因而各方的利益肯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所以,为了使合作组织与农户间关系更加紧密,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即是“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是由农户在资源平等基础上相互连接起来的产业组织,实行一人一票,合作组织内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社员的利益都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合作组织能够完全代表社员,对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作组织的利益与社员利益完全一致。这种发展模式在农业发达国家已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受广大农户欢迎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这类组织主要为其成员提供从事某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贮存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的合作组织还统一提供农药、种子、化肥,统一为入社社员培训技术,统一进行畜禽疾病防疫和病虫害防治;还有的合作组织要求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等。合作组织对外代表农户,与相关企业进行谈判并签订产销合同,很好地避免了单个农户在谈判过程中的弱势现象,提高了农户的谈判地位;同时合作组织还监督和督促本社社员履行合同规定、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代表着入社农户的共同利益,能够发挥农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户参与的热情。

   丘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实践

农村经济模式篇10

关键词:农村区域;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3-102-2

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

1.1区域经济发展一般理论与模式

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在发展过程中,与该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因此,竞争力,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当中的一项重点内容。而对于竞争力大小来说,其与该地区企业及生产环境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而企业与企业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帮助企业收获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一个区域,会借助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所出口的资源,来与另外区域取得联系。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在发展当中,也会与区域在大环境当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服务能力有着较多的联系。然而,如何阐述区域产出与企业竞争力间所存在的联系,对于不同的学说来讲,其解释各不相同。

1.2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1.2.1外生发展模式

外生发展模式倡导农村区域发展,主要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其发展收益更加偏向于农村区域外部,而其利益诉求,更多处于被践踏状态。该模式在农村区域研究中,一直处于热门状态。在政策方面,该模式倡导农村区域发展,需引入现代化农业,同时在农村地区,开办工程,让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有着更多的劳动机会。然而,在各种实践中可以看出,外生发展模式并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平稳发展,同时也难以使农村区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1.2.2内生发展模式

对于内生发展模式来说,其认为,农村区域发展,关键在于依靠于内在驱动,需要依靠当地资源来进行发展。同时,发展所取得的效益,也会更多留在区域内,区域诉求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维护。对于该模式来说,其与地方环境模型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从政策角度来看,该模式倡导,要想使农村区域得到发展,就需要使农村产业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并且找到适合农村区域本身的发展模式,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发挥其自身才能,完成对区域内企业的重点扶持,并做好培训工作。

1.2.3外生―内生混合模式

对于外生―内生混合模式来说,其认为,农村区域发展,是内外力量的互相作用结果。该模式认为经济、制度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会因为产业差异,而使得内外部联系也存在差异。该模式把农村区域发展受到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外部因素影响进行联系起来。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网络当中,农村区域在发展时,会受到外部与地方网络的双重影响。区域不同,其对应网络的方向、密度与规模也不尽相同。所以,该模式会将农村发展看作一系列繁杂的网络编织体系,在该体系中,资源可以发送流动,对发展起到控制作用的力量由内、外部组合而成,同时会产生相互作用与影响。

2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反思

2.1封闭式发展模式反思

改革开放伊始,农村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资金,这些资金与劳动力,在城乡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发酵成一个个乡镇企业。然而,受到农村区域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封闭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需要实施区域开放,来使劳动力、产品、资源与技术得到流动。由于现代化的城市,才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因此,倘若农村区域与城市区域相互隔绝,便会使得农村区域经济难以发展。所以,在相同国家当中,农村区域存在的封闭,仅是相对来说。这是因为农村区域无法像国家与国家一样,实施关税制度,即便存在关税壁垒,农村区域发展也缺失足够的技术与人才。然而,农村区域人口应当与城市区域人口权利相当、机会平等,并将农业与工业平等对待。

2.2城乡互动模式反思

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缺少不了农村的影响。因此,城乡互动,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革命之后,受到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快速增长的影响,城市经济在城市与农村经济互动当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受到增长极理论与累积性因果循环原理的影响下,现如今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得以形成。这种结构的产生,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农村地区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使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与影响。然而,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的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周边的农村区域,逐步向城市扩散产业进行转变,进而促使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很多问题的出现。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3农业现代化模式反思

农业现代化模式主要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一些平原区域开展较为有效。在农村工业发展不利的背景下,加大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力及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借助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技术与规模增长,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使一些农村区域,能够成为粮食、畜牧业、蔬菜生产基地。但是,一旦专业化与技术化规模持续扩大,也会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使农村经济变得十分单调并脆弱,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受到影响与阻碍。

2.4农村工商化模式反思

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趋势便逐步放缓,农村工商化模式,开始借助产业升级、产权改革、集中布局等一系列办法,来促使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然而,最终使得农村工商化模式得到重新发展的,便是全球经济产业转移,带来的外向型劳动密集产业迅速发展造成的。此时,农村工商化模式不再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而得到发展,而是通过借助资本、区内先发优势、市场优势及品牌营销渠道获得发展。然而,近年来,电荒、民工荒、产业转移与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使得很多工厂停止生产,这类问题的出现,都表示我国农村工商化在未来发展中,需继续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需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不断探索与追求。

2.5农村经济多样化模式反思

在我国城市经济得到较为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平原地区的农村来说,很多农民都在进程务工中,获取更多的收入,使得农业多样化经营也逐步衰退。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正在技术、管理与设备的推动之下,得到快速发展,此时的农村经济,正在朝向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教育服务、科技推广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信息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以及生产中的播种、防虫防疫、收割服务等一系列的农业服务,开始逐步增长并深入发展起来。另外,在拥有独特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少数民族或风景区,开始借助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打造一系列富有当地特色的特色产业,对当地民俗风情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做到大力发展,同时借助生态观光、“农家乐”、民俗体验和休闲度假等以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来满足因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致使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升级需求,在促进农村经济得到增长的同时,使农村区域发展找到了可持续性强的发展模式。

3总结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地方上存在的传统力量、农村区域固有的文化资源力量会与国家政府政策力量等融入一起,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对农村区域发展产生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以内生―外生混合理论为根本的城乡统筹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实现发展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海明,杨健,王灿雄,林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进展综述――兼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建立的必要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