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00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1

如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使得大量的档案资料因为掩埋而遭受重创,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2011年3月,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遭受持续的雨袭击,致使一部分公共机构及商业机构的档案文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毁,不过这些机构都能够科学有序地对于已经受损的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修复。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就是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档案抢救应急预案。所以,我国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地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不断地提高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尽可能地降低各类突发事件对于档案的危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档案人员与各类档案信息可能遭受的损失。

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是档案部门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证

档案的应急管理是指档案部门通过对于自然界与社会所产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原因、经过与后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有效整合档案领域当中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整套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事前防范、事中反应和事后处理的管理程序和手段。档案应急管理通常具有突发性和非程序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必须满足预见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所以应急预案也是成功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

1.1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属于档案安全的最迫切要求。在过去,世界很多国家的珍贵档案资料,都曾经遭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产生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损失。如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让位于世贸中心的很多金融机构的计算机数据档案瞬间被毁。而各类频发的突发事件,不仅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也为档案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这就迫切要求各级档案部门必须展开积极的行动,不断加大应急预案的管理力度,以便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1.2应急预案管理能够提升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应急预案是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制定和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从而规范档案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仅有利于使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而且有利于及时鉴别和处理各类档案的安全隐患,并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在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上,在应急预案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做到未雨绸缪,并提高应急决策的主动性、时效性与科学性要求。

1.3应急预案管理可以增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保障力。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局长兼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并根据《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与《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等规定,明确要求我国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应急预案在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并明确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完善应急预案管理标准和要求。这也表明,强化档案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能够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构建,并为提升档案管理安全增强保障力。

2国外应对档案管理突发事件的有效设计

2.1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分工。在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国外非常重视档案人员的分工和合作,档案馆(室)的工作人员队伍通常非常精简,因此,要求各工作人员在平时的档案管理突发事件中,各项预防工作和应急处理都非常明确。如加拿大温莎大学所制订的档案防灾减灾计划把档案工作人员分成三类,分别是灾害预防小组和灾害行动小组以及灾后恢复小组,分别负责在档案灾害发生前的预警预防、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救援以及灾害后期的档案修复工作,并且均依据不同的职责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培训工作。

2.2加强档案部门可能遭受的灾害研究力量。在国外,档案部门比较关注可能面临的灾害和突发事件研究,并热衷于突发事件对档案建筑和馆藏档案造成的危害,并高度重视各项预防策略。如美国档案机构就非常重视自档案馆(室)建筑和应急设备以及应急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以便于更好地降低对档案机构的各种危害。在2008年举办的国际档案大会上,日本某档案学界专家曾指出,对于文件管理机构来说,预防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是保护档案文件资料安全的重要措施。全部文件保管设备都应当在紧急状况时,确保档案实体不会遭受严重的损坏。

3目前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档案应急预案的严重缺失,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很多档案部门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重视不够,很多还是缺乏高度的防范意识,即使制定有应急预案,在体系上还很不健全,甚至有很多的档案管理部门,根本就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另外,大部分的档案部门也大都将重点放在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制定上,往往忽视了事故灾难、社会不稳定事件和网络冲击等应急预案的制定,比如对于网络侵入和篡改等方面的威胁甚至没有丝毫防范意识,这就出现了档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的状况。

3.2应急预案内容空洞,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合理。现阶段的各级档案部门,在应急预案的内容方面,大多是因为仅仅注重形式而脱离实际,并且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结果造成在操作时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另外从总体范围看,由于很多档案部门尚没有完善的档案风险等级评估体系,还没有进行档案的安全分级管理,这就造成在各类档案的实际存放过程中,往往忽略将珍贵、重要的档案进行集中存放,这样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乱成一团,反而使珍贵的档案得不到及时抢救,造成巨大损失。

3.3没有明确的奖罚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各级档案部门已经公布的应急预案中,很多缺乏档案应急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样就会对于考核标准的界定不够明确,缺乏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奖励机制,档案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就会明显下降。而应急预案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惩罚机制,主管部门对于失职人员的惩罚没有依据,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公正和公平,使各项工作难以推进。

3.4应急预案的演练流于形式,其联动能力缺乏协调和统一。目前,许多档案部门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不能够实现应急预案的演练和应急联动能力的密切联系。而事实上,应急预案的演练不足,则应急联动的能力就必然较弱,结果造成档案应急处置中出现“不联不动,联而乱动”的混乱现状。在电子档案信息应急处理方面,往往在广域网外部线路中断、局域网中断,以及档案馆业务管理系统出现了严重漏洞,而造成业务数据错误和操作失误时表现得束手无策。这在实践中也必然会降低应急效率与水平。

4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构建

4.1加快档案应急预案管理的职能和组织建设。要组建应急预案的编制队伍,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的各项管理工作。要明确预案编制小组的具体职能,不仅要确定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和职责,而且对于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类别、范围和适用等还要做出明确阐述。至于编制小组的组成,最好邀请相关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人员参加,通过广泛参与和相互协作,真正实现明确分工,高效运行。

4.2提高档案管理内在风险的监控,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大部分可以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预测。在特殊时期,档案信息技术部门还要加强对网站、网络运行和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密切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持续的监测。同时,还要从档案部门的自身出发,及时排除档案管理过程中所可能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产生的可能。

4.3重视档案应急预案的编制,努力完善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科学严密的应急预案,能够让档案部门的各项应急管理做到有条不紊和有章可循。档案部门在组织应急预案的编制时,应当对内容框架进行科学设置,并明确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及实施的范围,力争所制定出的应急预案,可以应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对于档案信息系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其应急处置预案应当尽可能细化,比如,在档案馆官方网站或者微博中,出现非法言论和黑客攻击事件以及网络病毒感染等,都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应急预案拥有完善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出积极功能和作用。

4.4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以检验档案应急预案的效果。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是考验应急预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在档案安全应急演练开始以前,应当预先熟悉已经编制的预案,充分了解该演练所主要考核的各项技能,尽可能地掌握该演练的组织策划和进度控制等演练模拟方案的要点。应急演练结束后,还应当迅速针对应急预案的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的应急演练,才能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同时有效提高档案部门的应急救援水平。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2

[关键词]高校 应急预案 意义 现状 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活力。但于此同时,也伴随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影响教育系统公共安全的因素也趋于复杂,校园突发事件呈现出多样化、频发化局势。建立并完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预案工作管理,是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校园稳定、安全发展的保证,是实现平安校园的必然需要。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一、高校应急预案管理的意义

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制度,对于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构建平安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应急预案为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了依据

应急预案包含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

2.制定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启动预先准备的应急预案不仅能使危机处置及时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物财损失,而且有利于危机过后的恢复。还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应急预案就可以把突发事件的危害与损失降低至没有应急预案时的百分之六左右。

3.制定应急预案能使日常培训和演练工作更具针对性

培训和演练都依赖于应急预案。培训可以让应急响应人员熟悉自己的工作责任,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技能;演练可推动应急预案由“纸上谈兵”到“兵戎相见”,可以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并评估应急人员的技能和整体协调性。

4.有利于提高全校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

应急预案的编制,实际上是辨识校园重大风险和防御决策的过程,强调了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因此,预案的编制、评审以及和宣传,有利于师生员工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可执行的相应应急措施,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师生员工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与能力。

二、高校应急预案管理现状

1.对应急预案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党政领导人对应急预案工作认识不足,轻安全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校园安全事故事件的风险认识不到位,抱有侥幸心理,缺乏防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防范和控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的积极性不高,片面的理解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就是成立一个挂名的应急领导小组。因而,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不能落实到实处,具体表现在:没有建立相应应急救援预案;有的应急预案从未演练过,仅是一份文件而已。

2.应急预案内容操作性差

我国高校管理很少探讨危机管理问题,高校应急预案多是依靠管理者个人的一些零散经验而进行编制和管理的,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理论。许多高校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指导、管理,各种应急预案存在诸多问题:如不符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预案要素不全;预案内容、处置程序和方案不易操作;职责、分工不清;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预案的衔接性不够等。

3.应急预案缺乏必要的演练

许多高校出于行政经费的考虑,在编制预案后没有组织预案演练,而组织预案演练的往往也是搞形式,走过场,针对性不强,甚至纸上谈兵,达不到演练的目的,更没有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直接导致了部分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

4.应急预案宣传教育不到位

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保证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在应急预案宣传教育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学校党政领导人对开展应急预案宣传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预案宣传教育活动几乎没有;二是应急指挥和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现场处置能力差;三是师生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安全知识和现场逃生能力。

三、高校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建议

1.提高对应急预案的认识,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领导

应急预案管理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提高对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应急预案的建设、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领导不重视,预案建设就缺少推进的内在动力。因此,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应急预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创建平安校园的基础工作,是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可缺少部分,是降低突发事件危害后果的最好措施。主管安全的领导及各级部门安全主管人员要有应急预案的意识、观念,才能把预案工作一抓到底、长抓不懈,而且抓细、抓实、抓牢。

2.做好应急预案制定,切实提高预案可操作性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继续深化完善预案管理体系建设,科学规范本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程序,全力推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加快本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对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市、区两级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管理职责,制定预案备案程序,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力争实现高危行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在册重大危险源所在单位应急预案备案达到100%。

三、组织领导

为推动《办法》的有效实施,成立*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监管一处、监管二处、危化处、法规处主要负责人任组员,具体负责贯彻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工作,指导协调贯彻实施重点督导区县和企业制定应急预案管理贯彻实施方案,组织召开工作座谈会,指导、支持重点督导单位开展人员培训和应急预案评审工作。

各区县安全监管局要加强组织领导,总结《办法》贯彻实施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推广经验,带动本地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市安全监管局将对黄浦区和奉贤区安全监管局以及*化学工业区、华谊集团、宝钢股份公司不锈钢分公司进行重点督导。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制定相关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按照《办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要求,结合本市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建立完善有关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和规定,进一步规范本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二)开展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人员培训

组织对区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相关部门预案管理人员及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培训人员系统掌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掌握应急预案数据库建立和使用方法,指导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工作。

(三)建立完善预案管理数据库

各区县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各有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与国家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对接,实现应急预案动态化管理,实时掌握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和应急预案变化情况,为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四)开展预案备案审查工作

按照《办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分级分类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及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备案审查工作机制,在2009年底前完成高危行业、市直接监管单位应急预案备案工作,其他类型生产经营单位完成分级分类应急预案数据库的建立。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应急预案编制修订报备工作。

(五)抓好预案衔接工作

指导重点企业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到应急预案衔接,实现应急预案常态化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做到全员参加应急管理培训、所有应急预案经过演练和论证,并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应急预案有用、管用。

各行业(系统)、市直接监察单位应结合行业特点,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近年来企业发展情况,对总部及所属单位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并在年底前将修订后的总部及所属单位应急预案报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五、应急预案备案流程

(一)各区县安全监管部门根据本区域安全生产实际,编制应急预案,经区县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安全监管部门备案。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编制的生产安全专项应急预案应抄送同级安全监管部门。

(二)各行业(系统)、市直接监察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报市安全监管局备案,并抄送所在区县安全监管部门。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报送所在区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三)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的应急预案分别报市、区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四)其他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区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六、工作步骤

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分为准备、实施、验收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9年5月20日至6月中旬)

1.各重点督导单位制定下发工作方案,明确深入推进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危险化学品和重点企业,落实相关工作。

2.参加国家组织召开的应急预案重点督导工作会议。

3.做好贯彻实施的其他准备工作和宣传培训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6月下旬至10月下旬)

1.组织各区县安全监管局、各行业(系统)、市直接监察单位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质量。

2.指导重点督导区县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实现动态化管理。

3.各区县安全监管局开展《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三)检查完善阶段(2009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

1.指导重点督导区县完成本地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

2.形成本市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结。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办法》贯彻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成立组织指导机构并明确负责人。各区县安全监管局请于*月底前上报负责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及具体工作人员名单和贯彻实施工作方案。

(二)突出重点,周密部署。根据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要求,结合*的实际,各单位要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周密部署,认真组织。通过动员、研讨、检查、典型引路等工作,保证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4

【关键词】地铁;网络化;应急预案;城市轨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对城市轨道部门制定的规程、法规以及应急预案需要有效协调与管理。现阶段的应预案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共享性差、修改查询困难、管理分散等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全面推动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开展。

一、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地铁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突发事件和故障,严重影响这交通的正常运行。交通运营部门对于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与故障,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应急预案或者法律法规基本上以打印文稿的形式存在,且存在于不同的部门,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问题与不足。

查询搜索不方便:应急预案或者法律法规基本上以打印文稿的形式存在,且存在于不同的部门,数量繁多,要想进行特定预案的查询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查询步骤也非常复杂、繁琐。

不容易进行修改与更新: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动态变化以及经验技术的积累,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改。现阶段,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应急预案,很难进行修改和更新,而且,修改更新的步骤非常复杂。

不容易实现资源共享:虽然说,不同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是不同的,但是,有许多的操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值得相互借鉴与分享。现阶段,这种分散式的应急预案管理方式,阻碍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经验与技术的交流沟通,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

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培训学习。所有员工必须掌握应急预案文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分散存储的、数量众多的应急预案文件以及繁多的法律、规章,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共同培训与学习,阻碍了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

二、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

1、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

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总共包括九个模块:

第一,创建预案与存储模块:这是一个导入系统,将现有文件导入或创建新的应急预案文件。预案的导入和创建都是基于microsoftoffice处理软件和windows操作平台,选择超文本形式进行预案文件的存储。

第二,编辑与修改预案模块:这是基于word软件进行的文字处理操作,充分利用word强大的编辑、修改功能,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修改和编辑。

第三,更名预案与删除预案模块:通过这个模块能够完成对源文件的更名以及删除等操作。调用了系统的功能函数,有效实现了底层与物理层文件存储的同步修改。

第四,设置修改预案属性模块:通常情况下,预案属性包括:制定预案的单位、时间,保密性质,部门对应岗位,搜索预案关键词以及事件名称等等。在这个模块中,允许用户自定义部门事件、岗位与元的对应关系,同时允许用户设定查询元关键词,从而使得预案搜索更加便捷。

第五,检索与浏览预案模块:在这个模块中,能够浏览系统中的所有预案,同时,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进行查找。显示功能丰富的超文本文件,有效实现了形象化、生动化的文件显示。通过查询功能,能够方便、快速的查询搜索目标预案。

第六,学习与检测模块:通过这个模块,为员工提供了预案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还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库试题,为员工学习效果的考评提供试题与标准。

第七,多媒体演示预案模块:在这个模块中,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象化、生动化的多媒体手段显示文件内容。从而使得预案更加直观、形象,便于人们理解和记忆,且印象深刻。

第八,自动选择预案模块:通过这个模块,可以有效结合专家支持决策知识库以及故障数据库,完成自动化的预案选择。

第九,预案评价、优化模块: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应急预案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同时,结合预案效果,评价应急预案文件,为下一步应急预案文件的优化打好基础。

2、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逻辑结构

定义逻辑结构模型:定义1:整个系统与多个元p组成,多个小预案单元Up组成各个单独预案,预案组成的最小单位是Up。

定义2:整个系统共有m个预案,第几个预案用p(i)表示,第几个预案所包含的单元数用n(i)表示则Up(i,j)则表示第几个预案中,第j单元。

3、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数据库

现阶段,地铁网络化运营有很多的预案文件以及法律、法规,为了对应急预案文件进行更加形象化的表述,必须建立健全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数据库。

应急预案数据库,从整体上来说包括:预案数据表,预案单元数据表,关联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和其他文档等都按照自己的文件格式进行储存。

4、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实现

在整个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了三层结构方式:物理层,数据库层和视图层。物理层,一般是面向操作系统的,最主要的任务和功能就是对各种预案文件和法律法规进行物理存储。视图层主要是面向广大用户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预案文件的现实以及提供用户的操作界面。数据库层是联系视图层和物理层的中间环节,数据库层详细记录了所有的物理层文件信息以及视图显示。同时,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数据信息通道。正是利用这个信息通道,有效实现了底层物理层与顶层视图层之间的同步操作与相互联系。通过这种形式建立起来的地铁网络化运营应急预案管理系统,有效的避免了现阶段应急预案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多计算机网络有效实现了多媒体与一体化管理,同时,更加方便了应急预案文件的查询、更新、修改和管理,方便员工的交流与学习,同时,提供多种评价与优化功能。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5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的重要先决条件。当前,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抓紧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搞好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修,推动各县(市、区)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开展,尽快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集科学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应急预案体系。

(一)加快完成市级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年月日前。认真完成总体应急预案的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对总体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按照省、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组织、指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完成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编修工作;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我市实际,对照省里部门应急预案,完成市级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

(二)加紧编制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切实抓好重点单位和重要部位的安全防范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市内招商引资企业、重点工程、重点企业、大中专院校编制应急预案。年月日前完成,并报市应急办备案。

(三)推进县(市、区)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市应急办在做好市级预案制定工作的同时。年月底前完成预案的编制工作。

二、注重搞好应急预案及宣传工作

搞好应急预案的与宣传工作,遵循“内容合法、程序规范、政务公开”原则。加强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为应急预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环境。

(一)严格按程序公布各项应急预案。全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各部门应急预案以部门文件印发,并报市应急办备案。市政府适时将全市总体预案的制定情况、主要内容等,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二)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围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政府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及措施;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和预案编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宣传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主要内容以及处置程序等。同时,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性,编写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

(三)抓好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要把典型案例宣传作为预案宣传的重要内容。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加深对应急预案的理解。

三、着力加强应急机构及队伍建设

抓紧市级和各县(市、区)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和“四个一”即应急管理工作要有1名分管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笔工作经费、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和目标)要求。加强各类应急队伍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一)加快应急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参照国务院和省机构设置模式。确定相应的编制和级别,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培训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专项应急预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工作职责,承担相关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抓好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我市应急管理的各类工作机构。各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或其他咨询机构)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建议,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公安、维稳专班等部门应急队伍建设。整合市内各类专业救援力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指导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区域特点、部门职责及行业特点,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培训等工作。

(三)重视应急能力建设。制定我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公共安全培训。年底完成培训资料的编写工作,并对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干部,以及应急机构负责人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加强职业培训工作,重点对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公共安全教育进学校、进社会、进课堂。二是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让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三是抓好应急救援演练工作的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提高实战能力和水平。

四、不断推进应急信息平台及制度建设

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技术水平,加快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抓好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一)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系统的优化工作。调查了解我市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现状。根据应急工作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优化应急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应急处置工作效率。

(二)提高应急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实用性。立足平时应用。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多网整合,加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同步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与技术体系的高度融合,大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6

一、基层央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是“一案三制”建设的起点。以德宏州为例,按照应急预案体系要求,德宏中支成立了应急与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应急通讯簿、《突发事件定期报告制度》、《应急值班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德宏州中心支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群体性投诉事件处置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管理制度,为实现“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目标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结合应急演练、应急实战和应急预案评估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的简明操作手册,将各项应急预案最核心、操作性最强的内容加以提炼,切实提升应急处置实战能力。针对德宏州地处中缅边境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地震、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修订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和《水灾应急预案》等预案,提升预案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各类应急预案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上级行的指导下,人民银行、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加强沟通,相互借鉴,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各自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包括总体、部门、专项、内部和县市支行等五个层次的应急预案体系,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建设目标。

(二)应急预案演练取得实际效果

演练是应急预案管理的基础,也是检验预案是否科学、合理的最有效的方法。以德宏州为例,近年来,德宏中支通过实景现场、模拟现场和视频提示相结合的形式,科学组织完成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风险、业务系统设备切换、发行库应对突发性挤兑、汽车武装押运突发事件等多起应急演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2011年9月1日,根据昆明中支《关于在德宏州盈江县支行开展重要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切换实战应急演练的通知》要求,德宏州盈江县支行开展了重要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切换实战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昆明中支周振海行长和王建东副行长亲临昆明会场指挥,德宏中支张金湛副行长和郑艳玲副行长分别在盈江支行和州中支坐阵指挥。通过模拟盈江县突发地震自然灾害,致使网络中断,导致会计aBS系统、国库tBS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支行及时采取了各项应急措施,检验了支行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检验相关业务部门的紧急处置业务能力和水平。演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和各方的通力合作下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圆满成功。德宏中支针对德宏州自然灾害频发、缅甸民地武冲突不断等情况,还开展了全员性模拟演练,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三)应急预案评估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做好演练的总结和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查找预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反复研究论证,恰当地进行修改,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有关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新业务、新系统推广力度不断加大,所应对的突发事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基层人民银行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使预案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以德宏州为例,德宏中支组织全州人民银行系统完成了第二轮应急预案评估工作,对2011年至2014年全州人民银行应急预案的风险、内容、演练、突发事件处置等进行了评估。德宏中支依据“规范、全面、时效、责任分解”的原则,对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经办人员明确职责和业务处理权限,有效落实“定岗、定人、定责”的岗位责任制和“自控、互控、监控”的风险管理要求,实行各项工作全过程监督控制。通过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所有预案内容完整、详细,分工较为明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应急预案需要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来不断完善内容,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与时效性,以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基层央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基层人民银行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由于应急管理是一个新的领域,应急预案的编制也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与高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要求相比,一些预案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关人员对应急预案的制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有的预案没有针对本部门的实际和特点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存在照搬照抄上级行预案的倾向,没有根据各种不利情况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和次生、衍生事件制订较为详细、操作性强的应对处置办法;演练模拟环境过于简单,实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同时,基层人民银行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还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

(一)信贷投放蕴含的风险因素增多

在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个别金融机构由于本身资产质量并不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也很薄弱,贷款投放蕴含的道德风险、违约风险等可能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消极影响。

(二)机构退出、资产处置等工作面临诸多复杂因素

在清理过程中,有的遗留资产涉及因素较为复杂,相关债权人、债务人、善意第三人等利益各方的物权关系和权益纠纷错综复杂。如果处置不当,可能会引发上访或。

(三)各类业务信息系统面临攻击和破坏的风险不容忽视

人民银行负责运营的金融市场、支付清算、货币发行、国库、征信、反洗钱等业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对于经济社会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金融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面临的风险因素也不断增多。虽然我们在维护信息网络运行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和资金,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敌对势力破坏手段也是日益多样化、信息化的,对这些系统稳定运行的威胁不容忽视。

(四)发行基金守押面对的风险

当前,暴力侵害金融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且呈现出组织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特点。上述复杂形势,使得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金融突发事件隐患增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认真加强应急管理,未雨绸缪,做到早预防,早处置。

三、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在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既要注重与上级预案相衔接,又要注重结合基层行实际进行调整和细化。应重点围绕各类突发事件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谁去处理、怎么处理这个重点,从各单位实际出发,怎么能把突发事件处置好,在预案中作出相应的规定,要结合基层行的工作实际,突出实用性,具有操作性。在制定预案过程中,还要注意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和传统做法,吸取失败的教训,编制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案例库,以丰富完善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专家咨询、会议讨论等方式,广泛组织参与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的有关领导同志、部门和人员参与、介入,为制定完善预案出谋划策,提高预案质量。

(二)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按照预案全过程进行,指挥机构、救援队伍、社会公众要全方位参与,协同进行,检验并完善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注意抓好重点业务、重要系统的应急演练,特别是增加突发性应急演练的比例,结合具体风险点设定突发事件场景,不预先设定具体处置或操作步骤,临时召集可能涉及的部门人员,协调相关联络单位,通过模拟实战检验大家在突如其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支付清算、货币发行、国库、征信、反洗钱等业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监测、维护,保证系统运行的平稳正常,积极推进灾备和灾难恢复能力建设,加快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换代步伐,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三)做好应急预案评估和完善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结合应急预案评估暴露出来的问题,根据评估结果,遵从符合实际、易于识记、便于操作的原则,对现有应急预案进行清理,该修订的预案要尽快修订完善,需要新增的预案要尽快完成,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各项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例如应急预案启动程序、突发事件分级响应的要求、应对处置操作流程等结合实际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化,便于大家了解、熟知和掌握,做到职责任务明确,应对措施具体可行,分类分级标准,明白简洁,便于操作。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7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事件发生的突发性,涉及范围的公共性,事件伴随的危害性,发生发展的多变性。在不同的状态和情景下,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变化不同,导致没有一套有效的模式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从分类上来看,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有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环境安全事件、核与辐射事故、海上石油勘探污染、港口泄漏污染等,而且由于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不同,同样的突发环境事件发展变化的趋势各不相同。

2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2.1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基本建成

目前,环保部一共组建了六个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分别是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华北和东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且均已纳入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响应体系。江苏、辽宁、吉林等省相继成立了由专职人员组成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为妥善有效开展环境应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2.2环境应急预案体系逐渐完善

200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颁布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在上述两个预案的指导下,目前全国已制定政府部门的环境应急预案3500多件,基本覆盖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全国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2.3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开始建立

2009年12月,国家环保部与国家安监总局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协议》。根据协议,双方长期建立稳定、可靠的突发环境事件和安全生产应急联动机制,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也在积极探索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在应急联动工作方式上进行了创新。

2.4环境应急专家库逐步建立

实践证明,环境应急专家在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应急专家库是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基础作用。国家环境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邀请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军队和各行业协会,积极推荐了许多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遴选了各个领域的环境应急专家300多名,又认真挑选了26位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这些专家在自己的的专业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对指导和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协调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水质监测方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我国环境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3.1环境应急法制体系尚不完善

环境应急管理法制体系不完善,《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虽然已经出台,但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需要进一步在重大突发环境的事件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损害评估和赔偿等方面进行明确。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与环境应急响应相矛盾的条款,需及时清理、调整。同时,现阶段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政府、企业、个人职责不清,导致环境供应及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具体明确。

3.2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尚不健全

突发环境事件在处置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但是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部门间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甚至在环境保护内部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完善,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环境应急管理联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政府之间、环境保护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未形成制度化的联动协作机制。

3.3环境预测预警体系薄弱,预测预警能力有限

目前我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和使用可操作性较差。很多企业环境安全意识淡薄,还未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分行业、分类别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直接套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环境风险排查与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主动预防还难以做到。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分布、分级、分类等信息掌握不清,重大环境风险隐患还未得到妥善治理,风险防范及预测预警能力亟待加强。

3.4信息公开和报告制度不完善

突发环境事件往往传播迅速,容易造成公众恐慌,及时、准确信息显得非常重要,是缓解公众恐慌心理,给事件处置争取宝贵时间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往往不愿意进行信息公开或者时间延迟,结果得不偿失,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不利于后续的事件处置和报道。而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应对过程中,有关部门谎报、缓报、瞒报的现象屡见不鲜,事件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也使得应急处置工作出现误区,错过了应急处置的有利时机。

4提升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路

4.1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在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明确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企业的职责定位,制定具体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理顺政府与环保部门、环保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相关制度和程序,使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与生态损害评估和鉴定机制。

4.2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尽快修订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环保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制定分行业和分类别的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管理办法,指导企业找准环境风险环节,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实行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企业、部门预案报备制度,规范预案编制、修订和执行工作,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辖区内重点风险源及环境敏感区域,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检验环境应急预案,锻炼环境应急队伍,提升环境应急水平。

4.3推进环境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按照国家应急管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理顺现阶段环境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职责。重点加强各地环境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切实解决环境应急管理中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等问题。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基层环境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

4.4推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为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各类紧急应对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实施等相关管理工作。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逐级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我市应急预案体系由市、辖(市)区总体应急预案,市、辖(市)区专项应急预案,市、辖(市)区部门应急预案,街道(镇)和社区(村)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6大类组成。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相关日常管理工作,并承担对辖(市)区应急预案管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辖(市)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协调和监督工作,其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相关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制定单位负责。

第七条市、辖(市)区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和有关部门负责督促、指导本地区、本系统的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

第八条市、辖(市)区总体应急预案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编制和公布。市、辖(市)区专项应急预案由市、辖(市)区政府指定的牵头部门负责编制,报市、辖(市)区政府批准后公布。部门应急预案由部门编制和公布。

街道(镇),社区(村)应根据辖(市)区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在辖(市)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指导下编制和公布应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主管部门的要求,由企事业单位自行编制和公布。

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由主办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实际需要组织制定。

第九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根据突发事件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成立有关单位和人员组成的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开展应急预案起草工作;组织有关应急管理专家或相关部门、单位专业人员,对起草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第十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在应急预案起草过程中,应当征求预案涉及单位的意见。

涉及限制公民自由的或与公民权利密切相关的,应以适当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第十一条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满足以下总体要求: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国家、省和市的法规、规章、标准及方针政策规定;

(二)体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专业处置、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军地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方针;

(三)保持与上级和同级应急预案的紧密衔接,保持与相邻行政区域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

(四)充分考虑管理机制、风险状况和应急能力;

(五)内容完整,分工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

(六)简洁规范,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第十二条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或现场指挥机构、专家组等;

(三)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应急准备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测与预警和解除的程序及预警响应措施等。

(四)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应急联动、信息、应急结束等;

(五)恢复与重建,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六)应急保障,包括救援队伍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保障、公共设施、科技支撑、法制保障、地质和气象水文信息服务等;

(七)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传教育培训、监督与检查、责任与奖惩;

(八)附则,包括名词术语和预案解释等;

(九)附件,包括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组织管理体系图、相关单位通信录、应急资源情况一览表、标准化格式文本等。

基层(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应当重点明确先期应急处置职责、信息报告、人员撤离路线以及应急保障等内容。

第十三条应急预案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编制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

(二)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职责调整;

(三)相关单位或主要人员发生变化;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和演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需要修订完善的;

(五)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认为应适时修订的其他情形。

应急预案的修订程序参照应急预案编制程序执行。

第十四条应急预案之间应当保持协调一致、相互衔接。

下级专项应急预案与上一级专项应急预案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上一级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负责协调;同级专项应急预案与其它应急预案以及同级部门应急预案之间相互抵触、不衔接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协调;必要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研究解决。

第十五条完成编制和修订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报送备案,报送备案时应同时提供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总体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报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和其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基层(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和重大活动的应急预案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或隶属关系报上一级组织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受理备案的部门应当对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登记备案;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涉及保密内容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机关或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秘密及密级的规定,确定应急预案密级。

第三章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十八条市、辖(市)区总体应急预案的启动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后实施;专项应急预案的启动由牵头部门提出建议,经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总体应急预案或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部门相关应急预案和基层相关应急预案自动启动。

部门应急预案和基层应急预案的启动由部门及单位负责同志决定并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各类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立即实施先期处置,按规定上报信息,发出预警。

启动Ⅱ级以上应急响应的,应急响应终止后,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经过和原因,总结应对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同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第二十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规划,适时开展桌面演练、专项演练和综合性演练。

第二十一条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的综合性演练由市、辖(市)区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会同有关牵头部门制定演练计划和演练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大型活动应急预案的主办单位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第二十二条实战演练组织单位在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及时分析总结应急处置工作得失,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形成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并报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第二十四条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五条鼓励应急预案编制者单位建立健全有关危险源、危险区域、应急资源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十六条对在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市、辖(市)区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有关部门及预案编制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七条应急预案和演练评估报告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备案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八条未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导致突发事件处置不力或者危害扩大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系统;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预案;美国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4-0048-07

进入21世纪以来,“911事件”“炭疽事件”“美加大停电”“卡特琳娜飓风”[1]等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急剧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变革,并不断倒逼其应急管理改进。为有效指导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应对各类公共事件,美国教育部安全与无毒学校办公室于2010年《高等教育机构应急管理行动指南(2010)》,以为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管理提供行动参照。此后,面对新的形势变化,美国又于2013年《高等教育机构应急管理行动指南(2013)》(以下简称《指南》),并以教育部、卫生部、公共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等多部门联合颁发的形式,明确了《指南》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行动指导总纲的地位。为此,本文特以《指南》作为分析文本,一方面梳理阐释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实践,另一方面辩证审思其应急管理的积极价值和深层弊端,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应对公共事件提供一定的域外资料参考。

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所针对的事件及内容

美國高等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是针对特定事件而进行的。就目前来看,被列入其应急管理的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类事件、生物危害类事件、暴力威胁类事件、社区环境方面的危害事件、社区中的相关风险事件、校园安全隐患事件、恐怖主义及军事冲突”等几个大类。每一个大类的公共事件,则又包含着若干不同的具体事件,共同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内容(详见表1)。

如表1所示,上述各类公共事件,无论其直接发生在高等学校校园内部,还是发生在高等学校所在社区,抑或是发生在高等学校所在社区附近,其在理论上都可能会触发相关高等学校在特定范围内实施应急管理。与此同时,如果上述公共事件的波及面超过一定区域,扩大为全国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则会触发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对该事件的一致性应对。

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总体方略

在明确应急管理内容基础上,为保障应急管理推进部署的整体水平,《指南》还从战略统领高度,就“指导理念、应急决策、组织架构、实践响应”维度,明确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四位一体的总方略。

(一)应急指导理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应急管理核心理念,并在《指南》中明确规定,各类应急管理应采用全覆盖的危机管理模式,全面培养并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各类危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损害;与此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在应急管理预案制定上做出统筹考量,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管理统筹在一个应急管理预案中,形成应急防治的总方略,进而通过前期的多举措预防,为可能发生的公共事件培育必要的适应能力和抵御能力。”[2]

(二)应急管理决策:统一指挥、高效领导

在应急管理决策上,《指南》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统筹确立应急管理领导体系,并由董事会、校长等高层领导,直接对整个学校的应急管理进行决策和指挥。基于这一方略,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中,学校高层领导被赋予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指挥权,并通过启动应急响应、制定政策议程、实施应急计划等,确保应急物资、执行人员及时到位;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的中、基层领导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各应急资源、应急人员的统合配置,并及时向社区公开相关应急信息。

(三)应急组织架构:组织全面、系统完善

在应急组织架构上,美国要求高等教育活动各牵涉部门合作构建系统完备、职能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而多维服务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围绕这一方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并在管理委员会框架内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多主体分层参与以及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分级管理,明确界分了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中各相关高校校长、教务长的权限,同时详尽地规定了执法、消防、医疗、疾控等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协作范式。

(四)应急实践响应:协调联动、信息通畅

在应急实践响应上,美国将“各应急管理系统、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以及应急管理过程中各相关信息的顺畅对接”看作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生命线,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机构信息处理部门应在公共事件发生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汇总报送,供应急管理决策层决策参考。在此基础上,一旦启动应急管理响应,则各响应实施部门应及时将施策信息给师生员工、社区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应知晓应急信息的受众(诸如向交通部门传递疏散信息、向医护部门报告救护需求等),以使应急响应全体参与人员能依计行事、有序应对。

当然,除明确提出上述应急管理方略外,美国还要求其高等教育系统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依据事态演化情况不断调整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因时制宜地动态施策,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前期准备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公共事件应对,是“公共事件未发状态下理论准备应对”和“公共事件已发状态下实践响应推进”的有机统一。其中,“未发状态下理论准备应对”即各高等教育机构围绕校本应急预案制定,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通盘考量与应对。

(一)组建应急管理预案编制团队

应急管理预案制定是推动各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高效应急管理的基础,而预案制定的首要工作又是组建预案编制团队。一是确定核心团队的人员构成,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充分吸纳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代表、急救人员代表(如执法人员、医疗救助人员、消防部门人员)、高校(或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代表、公共卫生与心理健康人员代表、特殊需求人员及其组织代表(如残疾人、慈善机构等)[3]。二是由团队人员商定应急预案框架和预案编制流程,依据各团队成员的部门来源、专业知识、所代表群体的应急诉求,讨论形成各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通用框架,并明确预案从“初稿撰文—修订改进—定型实施”到后续动态调整的总体流程。三是确定团队人员的角色分工及职责任务,明确专人负责预案初稿、预案评估、预案修订、预案核准等工作。

(二)统筹编制应急管理校本预案

高等教育系统对公共事件的整体应对,离不开具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应急实践。每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既是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应急管理的核心主体。为此,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单元的校本应急预案制定,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理论准备的核心要务。在应急管理校本预案内容模块上,《指南》有着明确要求:一是在领导指挥模块,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的校长或教务长在各类事件应急中承担起强有力的领导责任,并指派具有决策权和指挥权的人员对整个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统领;二是在决策支撑模块,要求全面厘清应急处置不同阶段相应责任部门的可支配资源要素,形成应急管理过程中“可支配资源要素与应急管理理想需求调和决策”的理性参考;三是在组织实施模块,要求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学校不同部门职责划分、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应急资源要素准备、应急响应报告及决策程序等多个方面,统合构建权责分明、运转顺畅的应急管理实施体系。

(三)实施应急管理预案的评估修订

预案文本对应急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案文本的科学性。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极为重视应急管理预案的评估及修订,要求在预案文本初步形成后,通过对其实施环境的模拟分析,对文本中存在的纰漏以及预案实施的可能风险做出相应评估。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评估应急预案的目标設定,围绕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具体应对目标和事件所可能带来的不同损害,确定突发事件应对的主导目标、关键环节和具体策略;二是要选用适切的评估工具,分部门、分层次检视文本的瑕疵与缺漏,并在不同部门的统筹机制、响应机制、协调机制方面,做出兼顾整体决策而又符合部门实际的修订调整;三是要明确针对“自然灾害、生物灾害(传染病)、大规模食物中毒、有毒物质泄露、校园枪击、帮派暴力、炸弹威胁、恐怖事件、军事冲突”[4](p22,33)等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事件等级对高等教育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阐明应急管理的响应等级和应对施策;四是要对应急响应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协同效率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危害的承受能力做出评估,进而明确预案启动后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要素的投入力度;五是要科学研判事件的后续影响和次生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预案文本中“恢复阶段”的施策举措。

(四)审定并核准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文本在历经一系列科学评估和修订完善后,方能最后定型为各响应部门、响应人员共同遵照执行的规范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指南》要求:一是要在专门渠道公开预案文本,以供社会公众进行访问查看,且预案文本须包括“基本计划”“功能性附件”“针对威胁和危害的附件”三个完整的部分,并在内容上做到通俗易懂。二是要将预案文本分发给各相关预案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审定,审核文本内容是否符合联邦及各州的法律规定,并检视文本的实践有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和完整性。在这一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还应将预案文本向各参与方和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合作伙伴和媒体)[4](p50)进行宣传,以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都能知晓应急管理预案内容。三是将最终定稿的预案文本报高等教育机构所在州政府、教育部,必要时还需报送联邦政府核准认定。

(五)演练与维护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的演练与维护是高等教育机构应急管理准备的末端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积极组织预案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应急知识宣传、应急程序讲解、应急设施设备参观、应急技能培训等多维举措,切实提升公共事件应急参与者及其牵涉人员的应急知识储备和应急能力,使之能在事件发生时做出更为合理的应急行动;二是开展预案演习,组织有关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对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含桌面演习和实践演习),尤其要通过应急处置演练,更好地找出实践应急举措与原有计划中的差距,找出应急预案可能存在的纰漏和不足,进而对原有预案做出改进;三是常态化的应急预案维护。尽管应急预案在制定初期会有一定的前瞻性考量,但其更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最优解[5],而高等教育机构整体能力、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的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预案本身的最优化。所以,《指南》也明确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地更新应急预案,并注明每次更新的内容和时间。

四、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实施步骤

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成效的高低,既与理论应对层面各高校应急预案制定密切相关,更直接取决于实践应对各环节的协同推进和针对性施策。为此,美国还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实施步骤和每一步骤的任务与举措。

(一)预防—缓解阶段

“预防—缓解”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实践推进的初始环节。“预防”主要强调积极采取多元举措来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缓解”重在考虑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减少危机事件所可能带来的损害。在这一阶段,其所需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1)对校园和社区相关数据进行检视,主要包括“社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既有数据、社区应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软硬件条件、社区及校园区域内特定类型犯罪事件的数据,以及洪水、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概率”等;(2)对相关应急设施及其避灾场地的完备性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社区、校园的应急设施设备尤其是相关建筑物的应急处置设施设备的检查,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场地设置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等;(3)增强高等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应急管理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诸如通过“校园—社区”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降低严重暴力事件发生率,通过应急管理知识教育等提高师生员工的风险防控能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预防—缓解”的工作更多地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独立完成,较少涉及“联邦卫生部、公共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等部门的协同。

(二)准备阶段

在“预防—缓解”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系统还需要会同其他相关系统(部门),从全局角度考量制定应急管理处置预案,为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经过论证的、不断调整修订的、科学可行的操作指导。这主要包括:(1)建立与国家事件管理系统(nimS)相一致的事件指挥系统(iCS),以在各类公共事件应对时能够形成步调一致的统一指挥;(2)统合执法、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意见,制定多主体共同参与、一致遵循的应急管理规程;(3)打造“高等教育机构及其所在社区、社区内不同高等教育机构间,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与不同政府部门间”横向贯通的应急响应联合体;(4)吸纳非营利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多元力量提供应急管理的信息和资源支持,以保障应急管理过程中充足的物质资源获得和外部信息支持;(5)明确高等教育机构应急处置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专人专岗、任务到人(同时明确不同岗位在特殊情况下的递补人选);(6)明确将学生(含留学生)、教职员工及两者的家庭成员纳入应急管理处置范畴;(7)针对不同事件作出“就地避难、封锁、疏散”等具体的处置模式,并辅之以相应的设施设备支持;(8)构建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系统,及时向校园内有关人员通报应急事件状态及处置情况;(9)与社会媒体合作制定校园应急沟通计划,努力做到应急管理中与师生员工、社区和家庭间顺畅高效的信息互通;(10)与所在州及地方机构协调讨论并审定校园应急管理预案,以规避区域内各高等教育机构间应急管理处置的相互干扰;(11)按审定后的应急处置预案,对师生员工等应急管理参与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内容的学习、培训和必要的演练;(12)通过与校园和社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合作,为应急管理中的心理支持(心理干预)提供外部保障。

(三)响应阶段

在应急管理响应阶段,由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响应决策部门,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具体包括:(1)激活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按应急处置预案的各项程序和内容,具体实施各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及时向急救人员和其他社区伙伴进行应急事件的信息互通,让各类应急响应参与主体尽快了解事态信息、协同进入应急处置情景;(3)快速组建应急处置行动指挥中心,负责整个应急处置的人员调配、信息、资源统筹;(4)使用“电子邮件、书面文件、短信发送、电话沟通、网络”等多种方式,面向应急响应区域内的各参与人员、牵涉人员,进行高频次、动态化的应急处置信息;(5)应急管理各部门针对所掌握和汇总的信息及时决策,并按既定预案执行适当的响应策略;(6)及时统计并汇总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学校的设施设备损害情况;(7)对应急管理中已然启动的相关程序及各程序的实施及进展情况等进行相应的汇总,并依据事态发展做出施策调整。

(四)恢复阶段

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围绕高等教育机构正常的运行环境恢复,具体从“物理和结构恢复、业务恢复、学术学习环境恢复、心理和情绪恢复”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包括:(1)物理和结构恢复方面,由损害评估小组对高等教育机构相关设施设备的物理损害、结构损坏以及交通状况、食品服务的可用性等进行评估,并综合确定教育教学工作恢复的进度计划表;(2)业务恢复方面,全面厘清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办学设施设备的影响损坏情况,并切实依据受灾情况确定停课、停学或推迟上课(使用替代地点进行授课)以及接受物资和服务捐赠等决策,尽快恢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学术学习环境恢复方面,考虑采用在线学习等模式,同时对课程作业、课程考核、教学出勤、学费、住宿费、学习时限、毕业要求等做出统筹调整,并及时向媒体、师生员工及其家庭公布相关的调整内容;(4)心理和情绪恢复方面,多渠道合作引入“心理健康资源”,坚持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校内与校外结合、短期与长期互补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心理和情绪恢复支持的范围扩大到其他应急参与人员、应急处置恢复人员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指南》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阶段划分的原始表述为“预防—缓解、保护、准备、响应、恢复”。但通过笔者对《指南》文本内容的综合审视以及对相关高校在H1n1流感等公共事件中的应对实践的分析梳理,可以得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实践应对既是一个由“预防—缓解、准备、响应、恢复”渐次推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以“保护”为目标纽带而联结成的实践应对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人员生命财产保护、高等教育机构设施设备保护、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能力保护”三个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生成了一致的目标,并依据这种一致目标分解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具体实施举措。换言之,我们既可以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分为“预防—缓解、保护、准備、响应、恢复”五个不同阶段,也可以将“保护”看作是其他四个阶段的一致性目标和联系纽带。

五、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辩证审思

作为社会巨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既有系统独立自为的实践部分,也必然与整个国家体制下的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结成关联。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分析审视,可以从不同程度上窥见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积极价值和深层弊端。

(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积极价值

检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总体方略、理论准备和实践推进的相关规制,以《指南》为行动指导总纲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其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校本预案制定科学、施策灵活。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极为重视按照应急管理预案制定的科学流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结合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园区)的应急准备和资源调配实际,制定适合校本特色的公共事件应急校本预案,并在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应急策略,及时应急信息,以从根本上提升应急管理的实践效能和预期应对水平。二是应急培训演习到位、改进及时。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相应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和应急实践演练,并通过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工作规程、协调指挥机制、落实处置程序,有效识别、查找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纰漏,进而科学系统地评估和检测应急管理处置预案,为应急管理实践工作的完善提供依据。三是响应推进步骤清晰、任务明确。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有其明确的推进步骤,并在每一步骤上有着明确的任务要求。就绝大部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而言,只要高等教育系统能够切实依据外部环境变化,按部就班地完成应急预案中提出的任务要求,则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效能势必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深层弊端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篇10

【关键词】安全生产电力应急管理预案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我们在不可预见的灾难和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往往显得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电力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尽全力做好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就是企业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今天,当我们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在宝贵的生命与社会责任面前,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一、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的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措施

任何形式的生产工作中,日常常规工作靠企业的规范守则,而突发性事件则依靠预案和应急机制。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预案编制要常规化、系统性,并要及时更新,并且把预案编制列入工作质量考核范围,经常组织演练,在演练中再发现问题。在预案的编制过程中,要成立工作组,制定工作计划要结合本单位的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进行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同时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使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这是我们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最后要进行危险源及风险分析,在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指出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经过以上程序后,确定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或灾难,并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应急预案。

二、推行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的必要性与优势

在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这样的风险管理应该是集风险识别、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公关四位一体的体系。推行电力应急管理要建立三个保障体系,即组织体系、目标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体系就是要确立各层面的负责人,能担当起自主管理领导岗位,在工作中要提高管理意识,注重工作成效;同时要推进各项工作管理标准化。目标体系就是指在整个应急管理中、工作的推进中将要实现或达到的目标。考评体系就是要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考评方法、考评内容,注意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在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中,人员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人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才的管理与企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人性化管理,激发员工潜能,努力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和安全工作水平,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电力企业推行应急管理,是现代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需要,是减少事故频发、提高安全管控水平的有效举措。推行应急管理的优势在于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体现全员管安全、全员保安全的人本思想,形成企业安全、人人有责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企业的安全基础创建;在紧急时刻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缩短管理半径,避免逐级报送、反馈的繁琐环节,利于安全管控;改变平时的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垂直管理模式,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渠道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全方位做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内容。电力企业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公司到班组、岗位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形成体系,互相衔接,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同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应急处置方案应做到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清楚,应急管理责任明确,应对措施正确有效,应急响应及时迅速,应急资源准备充分,要将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电力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平台、监测预警、预案体系、培训演练、物资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建设,提升电力企业综合应急能力。

制订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规范电力生产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电力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数量应当包括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以此来有效地控制各种事故、灾难的发生和发展;与此同时,又要与自身的应急能力相适应,这就要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编制的数量,电力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制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电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笔者针对电力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灾难与事故,理清电力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系,电力企业应该加强预案编制、增强应急管理以及应急管理,这些工作在电力安全生产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怡沛,周志斌.联网条件下中国电力安全重大问题思考――以供应安全体系建设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