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02

高校发展理念篇1

一、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较为封闭。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上,高校图书馆缺乏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各系统图书馆习惯各自为政式的分散管理模式,缺乏集中性。这种模式使得图书馆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使调控能力大大下降。在微观上,却实行严格的行政监控,这使图书馆管理缺乏管理上的必要自,从而使图书馆的管理失去灵活性,束缚了管理创新的脚步,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使图书馆管理模式僵硬难控。

2、服务机制滞后不前。作为高校图书馆,其职能较其他图书馆有所不同。作为具有独特服务规模与价值的场所,其服务规范和价值体系与所在高校应具备的宗旨和目标紧密相连,因此,也造就了不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然而,图书馆毕竟与高校文化和需求密不可分,图书馆的管理更是为了深入和拓展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坚固的后盾支持。因此,改变传统的服务机制,加强管理创新,成为高校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对图书馆基础工作认识所存在的问题。由于意识形态和管理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长期以来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十分不够,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仍停留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水平上,而当今深受大众所依赖的网络化水平并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的层次,这就需要各级管理者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全力进行改革,从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二、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1、管理观念的创新。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发展首先要求领导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应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要想使高校图书馆得以长久持续发展,其领导者应当根据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时代下对图书馆的新要求来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创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改革其中不合理的管理体制,让图书馆的发展更加有利于高校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需求。

此外,应对图书馆全体馆员进行观念创新。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应树立起知识信息的搜集、流通、使用、更新、创造等各类新理念,并树立新的服务理念和效益观念,提高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是自己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馆员。

2、人本思想管理的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质量的优劣,服务水平的高低好坏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都与图书馆人员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加强人本思想的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组织实现业务创新的力量来源,以此,加强图书馆人员素质的提高,才能最大化的实现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决定图书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才能更好的充分掌握和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更好的为读者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服务模式和理念的创新。服务,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基石,而服务创新则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所在。当今的服务理念要求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就必须要求有迅速快捷的服务方式相支撑,并要求服务的网络化与之相适应。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本校网络功能和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优势,来优化本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的导航系统,增强网页图文互译的网上信息检索服务动态演示提示,提供编制网上导读系统的索引。对用户长、短期培训、网络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的使用需求。

4、管理机制的创新。作为高校图书馆,其管理必须以科学严格的制度加以保障,一个优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系统的约束激励机制。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制的创新,应不断完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双向选择,实行竞争聘任制度,明确和细化每一位员工的岗位职责,从而建立起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制度,以此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考核和监督。建立人员培训制度和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并通过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图书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最终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按岗定酬、按劳分配的有效管理机制。

三、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理念的加强。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图书馆工作而言,其大部分是由全体官员来完成的。因此,图书馆管理创新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图书馆馆员。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发展应当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创新首先应被馆员所接受,并真正有利于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否则,所有的管理创新都只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得以实践。

2、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一个强大的图书馆,不仅仅要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便捷的网络信息,重要的是应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加大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断提高馆内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层面,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其学校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3、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发展电子图书库。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引进先进的电子书库等网络资料和技术,让资源共享在师生中良性测传播互动,不断更新资源信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平台成为第一要务。如何更加快捷、快速、有效的利用这一新平台,获取更多的资料和信息,实现服务的终端化,成为图书馆的目的所在。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是图书馆改革与进步的重要问题。如何改善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成为目前工作的重点。而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都处于转型期与变革期,如何改变观念,如何发展创新,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久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发展创新,不断突破和改变,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自我更新和完善,使其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高校发展理念篇2

[关键词]高校德育创新社会规范人格和谐

本文为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aYQDRw200608)阶段性成果之一。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问题之一,是对德育认识理解狭隘,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把德育仅仅理解为政治教育,这种“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他部分的教育。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成为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关键。

高校德育的和谐性目标

教育的本性是育人,其终极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潜在的生力军,更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当代青年前沿思想观念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大学生的德育水平对社会思想有着示范性影响,这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

高校要以学生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培养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方面,学校德育功不可没;与此同时,它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国家的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其质量和效果考量,学校德育在许多方面需要反思。

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探讨的对象,它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存在状态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与自然、社会发生关系,人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状态就有一个是否和谐的问题。同时,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的人是有着各方面素质品质,在社会上有特定的身份、地位的人。因此,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有一个是否和谐的问题。和谐社会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天人和谐、社会关系和谐、人格和谐。其中天人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人格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社会作为人群共同体,最核心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与关键。儒家讲修身,是指人生在世要修养成完人、圣人,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现想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和谐,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人以自身和谐为出发点,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及社会关系的和谐。

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人又是作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并以此作为个体行为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利益需要的差异性,使得个人在与他人、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摩擦,甚至冲突,若没有合理的机制加以调节,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社会的和谐最终要体现为人格的和谐。人格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的发展不是人的某一方面才能、素质的片面发展,而是整体人格的和谐发展。人格既指人内在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质、意志情感等心理特征,又指在这些心理特征支配下的人的总的行为特征。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当今中国,部分人人格分裂、人格虚假,出现双重甚至多重人格。人格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也同时摆在了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

长期以来,我们高校德育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德育内容结构,即传统意义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这种内容结构的弊端,一是缺乏时代性,二是缺乏全面性,三是缺乏针对性。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目前高校德育的现状而言,这种创新是要在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对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社会规范教育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对社会规范的接受,是对传统德育内容的具有时代性、全面性、针对性的创新。

社会规范的和谐性原则

社会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由一定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就社会学意义而言,社会规范是“由社会所承认的团体所制订的与社会发展利益相一致的正式规范,是调整人们在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是社会用于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各种行为准则”[2]。广义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生活活动的各种群体,既包括家庭、村社等初级群众,也包括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生活的次级群体,如企业、学校、政党、政府部门等。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具有多层次性,它既可以大到国家、社会、民族,也可以是某个较小规模的工厂、车间或班组。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提出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这是因为,社会规范是社会关系的纽带,它可以通过促进社会群众或组织成员对共同价值和行为方式上的遵从,防止成员的孤独和散漫状态,提高共属感,从而实现群体的一致性。社会规范是一个极庞大的系统,它包括一切历史的与现实的,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和不同团体范围内的人们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与规则。

社会规范体现了明显的和谐性原则。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人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组成的,个体在其成长中有不同的需求和追求。在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必然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为了有效地调节这些矛盾,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社会组织必须制订某种规范对个体行为进行调节和制约。其次,从个体角度来看,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社会规范本身是一种行为标准,一种关于个体行为的社会标准。这种标准应用于个体社会行为发生之前,就成为个体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以这种标准去培养年青一代,能够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结构,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具有和谐人格的人。

社会规范教育与社会和谐目标

在德育系统中,社会规范教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社会规范教育,使受教者将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需要的过程。社会规范教育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它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品德、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因此,它是以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格和谐为目标的。

社会规范教育是大学生个体社会性教育的核心,是其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其社会化和社会性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和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规范遵从经验进行整合的过程,品德结构就是经过整合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结构,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经过社会规范的学习而不断建构起来的。社会规范学习过程就是个体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过程。其次,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社会化及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化及社会性发展对个体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事。个体的社会特性是在后天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适应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发展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完成社会规范传递的基本形式。在这种传递中,法律、纪律、道德、伦理、公约、守则、风俗、禁忌、习惯、礼节等社会规范被受教育者接受,从而使这些规范的内化成为可能。第三,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者在这种状态下能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智力正常、具有健全的情绪、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自知之明、能控制自我、善于与人相处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是中外学者确认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心理健康的实质就是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是人要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即作为具有社会特性的人要能够在人际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而这种和谐统一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规范适应。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内化规范系统,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就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因此,社会规范学习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必经途径,它是个性心理健康、人格和谐的重要保证。

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健康人格和谐有着重要作用。确立社会规范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提高德育水平,改善德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费穗宇,张潘仕主编.社会心理学辞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57.

高校发展理念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社会化管理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硬道理,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在学生工作中引入新理念,创新管理形式,提升管理质量是当前高校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特色各异的学生社团,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水平。

一、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多是1990年后出生,也就是所谓的“90后”。与前辈相比,90后好奇心更强,比较积极主动,不习惯陈规旧习的约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好,有较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90后学生耐受力较弱,抗压能力差,做事情的持续性不够,对于规则和纪律的遵守能力较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和掌上世界不能自拔,喜欢“宅”居,不习惯参与群体生活,对社交活动丧失兴趣。90后群体是新时代、新环境塑造的产物,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许多传统的做法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难以继续开展。

高校学生组织基本上都是由兴趣爱好存在共同点的学生组建的。在90后学生群体占主导的高校中,学生组织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第一,学生组织类别多样,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团体的产生。除了传统的学生会、团委、体育、艺术类的学生社团外,很多“新新团体”涌现出来,像动漫社、驴行社等。这些社团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第二,学生组织的数量总体增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日趋丰富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涌现出来。除了一些团委领导下的正式学生社团之外,还有许多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很多时候,这些社团就是一个个的小团体,颇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虽然没有合法的身份却也大量存在。第三,学生组织发展多元化。与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不同,新时期高校学生组织的组织方式、利益诉求、活动内容更为多样化。过去的学生组织以对学生进行管理为主,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的学生组织除了体现学校的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自我需要的满足。第四,学生组织趋于自我管理。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体现出学校自上而下的控制,有较强的行政命令性,学生的自主性较弱;而目前许多学生组织尤其是学生团体,从成立到运作更多体现出了自发自愿的性质。

二、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自主意识非常强烈的群体,异质性强,需求较为多元。高校学生组织作为代表性的学生团体,在类别、数量、性质等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为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回应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乃至学校管理工作优劣的评判标准之一。

近些年来,学生工作形势发生巨大变化,高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总结起来,当前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这一点在各类学生组织中都有体现。在较传统和正式的学生社团里,受到既有制定规则的影响,组织成员往往只是按照习惯去运行组织,管理创新性不足。传统的做法在过去行得通,在当前的环境下却显得越来越无力,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在自发成立的学生社团中也面临这种问题,学生因为专业水平不够,难以组织与发展协会,缺乏清晰的组织发展目标和规划,也没有好的组织体系,导致社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社团专业性不足,缺乏导师指导

组织的运行往往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引,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组织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当前大部分高校中,一方面教师人手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时间也并不充裕,使得教师难以给予学生社团持续的、高质量的指导。仅凭学生的一腔热情去盲目实践,很难提升社团的活动水平以及学生的能力。

(三)组织活动低质量化

由于学生组织缺乏专业性,发展目标不明确,加之社团的主要成员往往是低年级学生,使得社团很多活动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活动流于形式和表面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活动与社团性质相关性不强等方面。社团在运行过程中无法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许多学生在社团中得不到相应的锻炼,逐渐迷失对组织价值的追求,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社团瓦解。

(四)存在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现象

许多学生社团并无固定的经费来源,对于它们而言会员会费是组织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也是十分有限的。有的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只能临时选择地点开展活动。资金、场地的匮乏必然会导致活动开展受到影响,而这些问题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拨款或兴建场地来解决,因为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组织发展的持续性问题。

三、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的启示

高校学生组织从概念上来说属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指不同于政府机构与经济机构的“第三类”组织。从法人身份上来看,社会组织属于社团法人,成立时需要到民政部门登记,并且多数社会组织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及其直接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在我国有三类主要的社会组织,分别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与基金会。此外,事业单位、民团群团等组织亦被认为属于社会组织。在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没有登记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的社会组织。在高校,学生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自我管理组织,并没有政治性与经济性,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社会组织。正式的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各级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而学校团委则属于社会组织,所以这些正式的学生组织都属于社会组织。至于那些非正式的学生社团,则类似于社会上的草根组织,也属于广义上的社会组织。

这些年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社会组织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宝贵经验。高校学生组织本身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其非政治性、非经济性以及自理自治的特点,使得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借鉴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显得顺理成章。在社会组织管理中,有一些很好的做法可以供高校学生工作者借鉴。

(一)自主性管理

自主性是社会组织管理的根本,强调自主性就是强调组织成员的主体性以及组织运作的主力性。发展社会组织强调不受行政指令的过多干预。例如,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可以划为社会组织但实际上与政府部门无异,其决策要听从于相关的行政命令。近年来政府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强调一部分社会职能较强的机构完全脱离出政府,成为社会组织,目的就是发挥这些单位的主体性。只有主体性得到了体现,才能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真正发挥自己的职能。

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正式的组织往往由各级团委直接领导,很多时候其发展会受到团委工作的直接影响,这些影响有时对于学生组织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社团组织的独立自主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管理者可以在大方向上对学生组织发展进行引导,而在具体的管理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少一些行政命令和例行公事,多一些职能引导和交流。

(二)专业化管理

任何组织都注重专业性。目前社会组织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社会组织在管理、项目运营、活动策划、营销等领域有很大的专业性需求。我国在计划时代形成了政府包办一切的管理模式,经济社会领域均由政府管理。经过经济改革,市场形成,经济领域相对自主了,而社会改革仍然在探索之中,管理模式还很不成熟,往往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高校学生组织中,专业性十分重要。专业性涉及很多方面,管理方面的专业性、技术领域的专业性都应该得到重视。高校学生组织在日常活动中应该将专业性摆在首位,什么样的组织就做什么样的事情。许多学生社团平时开展的活动很多,但是细细看下,大多是与组织核心职能无关的活动。这不仅浪费了社团成员的时间,也无助于社团的发展进步,甚至影响到社团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应着力引导学生社团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核心职能为中心,活动不能偏离组织的职能。

(三)发展类型多元化

社会组织的类型有很多,几乎在任何社会领域都有对应的社会组织的存在。如与政府联系紧密的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的研究机构、教育领域的民办非企业、公益领域的慈善会与基金会、服务经济活动的商行会、各种兴趣爱好组织等,还有服务于社会各界的、数量庞大的草根组织。随着社会多元发展,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组织在类型上的增加正是契合了这一社会发展潮流。近年来,社会组织登记的门槛逐步降低,注册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得以合法存在。

高校学生的需求也是非常多元的,尤其是90后学生群体,较以往的大学生更甚。许多前所未见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有些还没有得到正式的认可就已经在运行了。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认真调研,理清校园中存在的各类学生团体,只要符合标准都应及时予以认可并登记在册,当这些社团开展活动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以营造良好的学生组织发展环境;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协助成立新的学生社团。

(四)立足组织自身获取资源

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别不同,其获得资金的方式也不同。一些专业性的组织通过提供服务获得资金,如技术性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有些组织靠资助维持运作,如很多商会;有些靠募集资金,如基金会、慈善会;有些则靠申请项目资金,如部分社工组织;还有一些则是靠市场经营,如民办学校等。虽然社会组织基本上为非盈利性,但是这并不妨碍其通过合法的渠道吸纳资金以提供社会服务。

学生组织同样可以通过开展专业获取资源,这样不仅可以维持组织正常运转,锻炼组织成员,还可以证明其专业水准及存在的价值。如有些艺术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表演、主持等获取报酬,科研类社团可以通过提供科技服务获取报酬,有些社团还可以通过参与社会上的项目申报获取资助。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为学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专业服务牵线搭桥。当然,学生组织不以赚钱为目的,进行社会服务最重要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培养其专业能力,因此学生工作者应谨慎审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项目,确保活动安全进行,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预备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实为锤炼专业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熟悉社会环境的良好平台。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传统的学生组织管理方法亟需革新。社会组织在管理运营上的有益做法,可以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以更好地建设高校学生组织,促进学生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蔡灿辉.社会管理理念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

[2]刘敏,杨越.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青年学生组织中的应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3]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4]姜练琳.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组织功能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3(22).

[5]杨飞群,林德交.浅议高校学生组织制度化管理与文化建设[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6]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改革[J].攀登,2009,28(1).

[7]李正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8]尹冬梅,丁力.中国当代高校学生组织研究[J].时事出版社,2008.

[9]葛芳玉.浅析高校学生组织现状及发展建议[m].北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

高校发展理念篇4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

当前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也是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实事求是才能继续前行,实现既定目标。因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段内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所以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理论旗帜。

从教育角度出发,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实际,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就业模式、协调创业机制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各高校思想政治应该深入研究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寻找更多的策略,促进国家繁荣发展。

(二)五大发展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用五大发展理念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更好实现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方面进行教育实践,不仅符合思想政治发展规律,同时有利于全面凝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者的整体实力,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从教育的长远目标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实现教育本身全面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2.完善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师教书育人有一段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3]109当前,大学生思想问题多发,我国高等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五大发展理念是与时展相适应的理论先导,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样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冲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模式保守传统。当前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依然是“说教式”教育模式。一方面新媒体发展迅速,已不同于消息闭塞的时代了。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更新变化,学生接触的信息丰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方式多样,要表达的愿望都很强烈,个性鲜明,过去课堂中仅凭老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95”后大学生课堂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全面育人的目的,许多学生在读大学之前可能受到国外思想教育模式的影响,对于“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始就有抵触思想,从学习的初衷角度出发,内心一开始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1.教育路径单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逐渐分离形成的固定的教育理论系统。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脱离当下生活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建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论的范畴,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4]但是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追求理论知识层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实际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身养性的生活智慧。

3.教育内容空泛。学科理论知识多而琐碎,理论多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与很多社会实践活动、历史事件相结合,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少,学生对于生硬的理论记忆理解不足,都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熟记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的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的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就越来越远离实际,从而把知识转化为信念的有效系数越来越低。在学生很少思考、很少分析事实、现象和规律性的实质的地方,这个有效系数是最低的。”[5]硬性记忆空泛的理论知识不符合当今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未孔非罄砺壑?识,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相违背。课本知识内容繁琐,缺少趣味性,多理论少实践的弊端也是今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改善的方面。

4.教育环境复杂。“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主流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也导致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多样性并发生冲突。”[6]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比较大,影响范围广,尤其是网络环境中有部分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诋毁,有一些英雄人物的质疑等,各种言论层出不穷。“主宰学校道德教育运作的仍是基于较为封闭、单一的教育机构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因其忽视现代开放和价值多元的事实,忽视道德教育之固有的主体性本质,以及忽视现代社会对自主性和现代性精神的呼唤,而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面前日显苍白,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作用”[7]。思想政教育的目的是教化育人,提升思想道德。但是,目前教育教学环境复杂,只是学校单方教育,忽视了其他教育单位对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同时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不足,尤其是对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崇高理想信念方面的启发教育程度不够,造成了当今社会部分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解存在偏差,失去原有的信任,这些都是当前更好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5.教育资源质量不高。首先是教育队伍建设整体素质不高,稳定性差。部分高校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都只是暂时性的,有了其他的就业机会就离职或者跳槽,不能深入到这个行业中来,整体教育队伍不够稳定。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学生接受的教育资源大多是来自课本知识,其他途径获取资源就比较少,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任务的需求,东西部教育资源严重不均,思想政治教育程度不一样,学生不能及时把握社会时政变化,国际发展的趋势,对外获取的资源途径少,接触不到更权威有效的信息资源,这对于思想政治专业来说是个劣势,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三、用五大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以创新发展为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创新为出发点,为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活力。指出“当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手段迅速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活起来,首先应有活生生的内容。”[9]对于教育者来说,本身要保持思想的创新性,具有前瞻性思维,需要多利用新媒体这个传播手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丰富课堂内容。短视频是近期发展速度比较快的一种传播手段,简单明了的指出事件的主题,同样也是课堂学习比较有效的手段,能够迅速带动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授课方式要多样化,可以多借鉴这样的传播工具。其次,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认为是教育者的责任。学生要在课堂自主学习中逐步占据主动地位,需要多思多想多问,这样师生配合才能达到一致,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该学科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以协调发展为要求。从两个方面协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十几亿人的思想意识千差万别,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只有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灵魂和主心骨,当然也是多样性社会思想的灵魂和主心骨”[10]。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不是“孤芳自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下,需要协同其他学科一起,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同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质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这样才能百家争鸣,共享知识的芬芳。其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讲,学科发展过程不是一味地追求知识概念,这是个追求真理的思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思想放在首位,要重视思想道德方面建设,善于发现教育过程中的短板,从现实出发,达到全面协调发展,立德树人的目的。

3.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从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为两大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虚拟环境主要指网络环境,是以科技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包括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带来很大的冲击,也逐步代替报纸、广播等成为是当今时代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加强教育队伍培训,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对于更好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同时借助道德和法律两大手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利用好这个新兴媒体平台,积极宣传红色文化,传统美德,在网络中能够形成一股思政清流,利用法律手段监督维护绿色网络环境,培养更多人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其次,在现实生活中要多实践,比如多利用地方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资源。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义务服务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绿色生态环境,和谐健康发展。

4.以开放发展为指引。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道路中前行,我们身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立足国内外的大背景,从三个方面加强。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自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促进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受家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小教育,从小事做起,才会持久发展。其次,学校教育要和其他高校加强联系,多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不仅能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吸取有效的信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社会拥有广大的资源,当前教育是一个开放状态,我们要积极投入社会生活中学习经验,树立世界的眼光,积极借鉴优秀国内外教学经验,整合优质资源,开展开放型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

5.以共享发展为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优秀人才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持高校教育政策一致性,减小地区教育水平的差异,弥补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其次,多进行社会实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2]大学生是富有创造力的,高校也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平台,首先是要提高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扩大宣传和影响力。比如,举办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座活动、组织学生纪念参观红色基地的实践活动等。最后,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价值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共享,即要为人类创造价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鼓励宣传榜样人物、模范人物,重拾社会的信任,营造良好的学校、社会、家庭的道德环境,为人类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高校发展理念篇5

关键词:终身教育;成人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3-0279-01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的,终身教育进入我国之后,其整个发展过程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一方面来说,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当中,终身教育无疑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状况探究

(一)终身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集聚,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从职业的需求来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一次性就掌握所有的工作要领和工作技能,在我国,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只有不断地接受成人教育,才能确保做好本职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终身教育也是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形式下,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不断更新现有的技能和知识,并不断将新学会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二)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基本概念正在慢慢改变。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的基本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基本内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已经发展成为提高我国社会成员和发展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说,由于学习人员的复杂性,在整个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人教育正在整個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于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整体上来说,成人教育对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技能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成人教育在生源方面有一定的缺乏。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当前成人教育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就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我们应当将成人教育作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方位努力发展高校成人教育

(一)多样化提高高校办学教育质量。

成人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总量呈几何级增长,知识的更新换代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的内容必须实现多样性的发展。要想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学习,因此成人教育的发展应当呈现多样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二)抓好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充分发展高校成人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高校的成人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互联网已经对我们的出行、生活等方方面面做出了改善,在可预见的将来,伴随着互联+的发展,势必也将会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互联网教育冲破了传统教育,其对高校成人教育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教育对象的颠覆,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类型分布广泛,有各种各样类型的人口,可以参加成人教育,还有较多的新类型生源有待开发,例如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等都可以作为成人教育的新类型生源。第二、互联网+将对高校成人教育的内容带来一定的颠覆,互联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它使得全国各地各类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而这也使得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三、互联网+将对高校成人教育的时空带来一定的颠覆,传统的高校成人教育受到了时间和地点的双重限制,使得高校成人教育的教育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成人教育无疑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利的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从总体上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把握好正确的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方向对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来说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

综上所述,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我们要深刻理解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在我国与世界接轨,迎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下,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终身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确保我国早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四维”模式的探索[J].谈传生,余小波,凌云.职教论坛.2016(01) 

[2]慕课态势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助推通道研究[J].于丹,李飒.中国成人教育.2017(13) 

[3]“互联网+”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高凯.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 

[4]互联网环境下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角色转换和职业能力建设[J].叶春林.中国成人教育.2017(06) 

[5]试论普通高校夜大学生的归属感及其培养[J].孙磊,徐法艳.中国成人教育.2017(13) 

[6]mooC应用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博弈--深圳大学督学案例[J].李兴敏,罗唱.中国成人教育.2017(06) 

高校发展理念篇6

关键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下简称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全党全国各级组织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更加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教育。“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只有充分认识、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外化为其行动。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

创新,关注的是发展的动力问题。我们党一贯关注发展的动力,它决定了我国发展的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当前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就必须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首要地位,使之贯穿全部工作过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协调,关注的是发展的平衡性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发展的机会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它是我们熟知的木桶原理的理论升华,需要我们找出发展中的短板,通过补齐短板的发展机会和资源缺陷,进而找出短板的发展机会和潜力,使得短板成为新发展的落脚点。

绿色,关注的是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类的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会遭受大自然无情的报复。2015年春节过后,柴静的《穹顶之下》火爆了网络,尽管有争议,但是老百姓开始关注“雾霾”、关注环境质量,提出了我们要金山银山,我们也要青山绿水。

开放,关注的是发展中内外联动的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些内外挑战,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高我们开放发展的水平,深度融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洪流,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共享,关注的是发展中公平正义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共享发展理念明确了尽管有先后、有程度差异,但人人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为人们描绘了未来美好生活的画卷。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开展五大理念教育的困难

(1)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难以集中精力学习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

随着智能手机和手机上网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手机网络依赖程度稍微浅一些,但是手机网络依然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理论学习,尤其是政治理论学习时,只要所学内容理论性强一些、或学习内容不是太感兴趣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弄手机,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五大发展理念要真正学清楚,弄明白,少不了纯政治角度的理论阐述,这些内容与网络上随意选择的信息相比吸引力少了很多。

(2)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对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

信息时代的特点是海量资讯,在这个时代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纷涌进中国,冲击着国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尽管思想上先进于其他普通学生,但是那些包裹在新奇博人眼球内容中,披上制作精良形式唯美外衣的非主流价值观念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大学生们对于信息的选择。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如果不符合他们接受信息的形式、内容,那么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3)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不足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开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

党员党性教育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党校讲座、开会传达、思政理论课讲授等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很长的时间内对党的基本理论、最新精神的传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的进步,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之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文化底蕴不足,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胜任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了。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在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活动中根本就不能保证学生“抬头”,更加不用说学习的效果了。

三、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中开展五大理念教育的探索

(1)积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体系

首先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特点,创办网上党校、微信平台等新载体,采用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度比较高的新载体开展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让五大发展理念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平台,同时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

其次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语言。语言是良好沟通的媒介,通常人们常说的代沟其实就包含了语言代沟。习惯上很多老师认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开展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必须要采用最严谨的语言原汁原味地传达中央的执政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对严谨的语言、原汁原味的文件词汇并不感兴趣,他们喜欢风趣诙谐幽默轻松的语言、词汇,网络词汇使用率相当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五大发展理念教育中要学习、使用他们的词汇,否则我们花费很多精力打造出来的网上党校、微信平台依然成为阳春白雪,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

最后要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方法。传统的党性教育方法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留下的印象是呆板,他们采用的是用脚投票的消极抵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学习、辩论、讨论等多种方法,提高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条件的时候让高职院系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感受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先进性。

(2)把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学院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相结合

高职学院学生党员尽管理论水平不够高,学习理论的热情也不够高,但是如果把理论细化,足够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五大发展理念不光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更加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

创新发展理念是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的动力源。创新更加能够实现他们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价值,为了让高职学院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很多高职学院就单独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目的就是为了使创新意识深入到高职学院学生的头脑中,打破固有思维,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无论大小事情都能够做多角度、多思维的尝试,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

协调发展理念是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需要习惯协调个人的身心健康、个人的人际交往、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高职学院学生党员要树立一种协调发展的意识,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够跳出事情本身从全盘去考虑问题,并能够找到这个“木桶”的短板,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地做事。

绿色发展理念是让生活更美好。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们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让他们切身实际地感受自然对于人类破坏的报复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使得他们确立自己的职业底线,即不能破坏环境。不用讲太多理论,就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不绿色着手,以实验的方式进行零距离体现,就能够让他们明白绿色二字的意义。

开放发展理念需要贯穿高职学院学生党员的人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需要秉承开放的意识,向别人学习,学习先进的经验,更加要学习失败的教训。

共享发展理念是高职学院学生党员一生的述求。人人享有发展成果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共享发展理念对高职学院学生党员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未来在组织中大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做大蛋糕,而不是如何切蛋糕。蛋糕做大了,人人可以享用,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净化人际环境,提高组织内成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高校发展理念篇7

关键词:学生发展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82-02

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求高校辅导员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当前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基本落脚点,立足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竭尽全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建优质的环境服务,不断改革创新管理工作模式,不但要求辅导员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设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可持续发展潜能,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懂得理解尊重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到关心服务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判别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明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内涵;其次要明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方面因材施教,注重创新,与时俱进。这是构建高校辅导员创新管理工作模式的基本方法,也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保障。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实现高等教育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高校辅导员应在督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遵从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集合学生的需求、创造、智慧和力量,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2]。

2构建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

2.1辅导员管理工作新模式的构建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在此思想和众多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先进教育理论为依据,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战略,坚持内容的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结合原则,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要求,采用系统科学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的手段,注重突出学生素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从宏观出发设计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发展的战略方针。然后把辅导员管理工作分为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五个维度,形成一个系统的五维立体辅导模式,内容涵盖大学生成长发展和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辅导员工作系统。

2.2建立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的运行机制

首先由学校建立“大学生辅导发展中心”,来承担全校大学生发展辅导的研究和指导任务,并对其进行部署和数据分析、研究。然后建立校、院(系)、班三级辅导联动机制,在全校各班级中建立学生辅导委员会,在学生中积极推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辅导、自我教育。校、院(系)、班各级分工合作,及时准确的了解大学生发展要求。然后确定“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核心内容并进行优化。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对话式”等创新辅导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增加辅导的启发性和探索性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是“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保障,高校通过考察培训的方法选聘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从管理能力、沟通协同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学习能力出发要求辅导员,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

2.3“五维立体辅导”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学习、学生思想作风建设、公共道德品质的培养、思维理想的建立等。为培养新一代中国特色的优质青年,注重思想教育的感化作用,通过不同方式的思想政治灌输,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为成为思想进步、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作L优良的有志青年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业指导包括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术和科研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等。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科研意识为主要任务,积极转变教育方式,避免灌输式的教育,注重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心理疏导包括学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人际关系疏导、学生情感的宣泄、心理咨询等。近年来随着学习、情感和就业的压力增加,高校又疏于心理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容易走入极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塑造产生了严重影响,所以高校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干预咨询室,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传递正能量,让学生以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情面对生活。

生活引导包括健康文明生活、班级文化建设、和谐宿舍建设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多元化,大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一些消极的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组织各种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积极彰显大学生个性展示,引导大学生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职业生涯辅导包括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职业生涯的目标、职业生涯的咨询等。高校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科学生涯发展观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

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素质与发展需求为核心来设计辅导内容和环节,以学生发展为本,“五维立体辅导”新模式各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该模式可操作性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以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并将学生素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体,构成五维立体结构。通过这个模式,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为全体学生成长发展辅导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核心,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生导师。可见,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五维立体辅导”创新模式,就是辅导员针对学生在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全方位全过程引导的辅导模式。不断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才能适应高校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展“五维立体辅导”模式的特色并发展其特色,不断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发展理念篇8

作者简介:罗军,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韩云金,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叶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州/51064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课题“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及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ZZ007)、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就业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tJK067)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需要建立一套与辅导员提升自己能力、素质和水平相适应的科学评价体系。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新时期摆在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剖析当前辅导员工作评价的现状与不足,在明确辅导员角色和要求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内涵,并尝试建立高校辅导员的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发展性;职业化;辅导员;指标体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总体战略工作方针。注重和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的战略核心。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国家提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下,我们要树立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改革现有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一套以保证辅导工作质量为基础,促进辅导员自身发展,重视个体差异的科学评价体系,促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的现状与不足

2006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职责、管理和考核、培养与发展,并下发文件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理论上评估的实现可分为四类:假评估、问题/方法取向模式、改进/绩效问责取向模式与社会议题导向模式。[1]目前对辅导员工作质量的评价模式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问题/方法取向型,二是改进/绩效问责取向型。两者偏向于评价主体的使用和运用,不能有效激发辅导员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其工作质量,影响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从实践的角度看,国内很多高校已制定了一系列和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其主要通过工作职责的规范和相关考评制度来进行“奖勤罚懒”、“论功行赏”。这种评价片面地强调了社会和学校的需求,忽略了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建设。[2]第一,辅导员考评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为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而评价”、“为促进思想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的实践活动,而现实评价并没达到上述目标。第二,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整体性,对辅导员个体的评价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辅导员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第三,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培养发展性辅导员的策略尚未明确,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较差,从而影响了辅导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二、发展性理念与职业化视角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它可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从职业生涯角度,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份事业来对待;二是从职业的壁垒和标准的角度来看,从事辅导员工作要有一定标准和要求。[3]理清辅导员职业嬗变历程,有助于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和工作要求。

“辅导员”最早由教育部于1952年10月提出。高校辅导员的演变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三个阶段。历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打造一支优秀辅导员队伍的相关政策意见,如下表1所示。表1历年来关于高校辅导员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对其工作性质的认识由临时岗位到专门职业再到特殊专业的发展和深化。从辅导员的职业嬗变过程来看,辅导员的定位可以归纳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人生导师”、“知心朋友”。

上述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在实践中已得到普遍认同,其职责界定也相对清晰,要引导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科学标准。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标准应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真正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评价与辅导员职业化的关键内涵相契合,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4]

发展性理念的引入对辅导员的职业化和职业生涯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英国政府于1995年发表《学校质量:评价与评估报告》,提出新的发现性教师评价制度。这种教师评价制度和奖惩分离,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帮助教师改善其行为表现、促进其职业发展。[5]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师评价观,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为形成辅导员职业化的标准,应当把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贯穿于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中,为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努力方向。

三、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内涵

发展性理念评价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制度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规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标准,充分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提出辅导员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理念的内涵是:以辅导员发展目标、过程为导向,工作质量结果为依托,重视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同时同样重视辅导员自身发展。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主要以辅导员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过程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重辅导员个体性差异;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工作质量结果为依托,反向促进、映射;构建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平台,同时,构建“结果认知行为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循环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做好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的同时关注辅导员的长期性发展。

1.以辅导员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指明辅导员长期性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辅导员的未来,涵盖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有助于实现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辅导员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辅导员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辅导员的优势和不足给予他们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因此,这是一个注重过程的评价,其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的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

3.强调运用多元评价,实现内容、形式、主体、反馈的多元化

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全面的评价内容是实现辅导员工作质量目标的保证。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可以从多种途径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形式,了解其工作的结果和质量,促进其长期性发展。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互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多评价主体的参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评价提供信息,有利于辅导员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不仅要生成工作质量评价的结果,更要将这个结果以恰当的形式反馈给辅导员。

4.关注辅导员队伍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不仅指考核结果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应正确地判断每个辅导员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辅导员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以工作质量结果为依托,反向促进、映射

对应辅导员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以“结果认知行为结果”模式,循环影响和激励辅导员长期性发展并提高其工作质量,以达到发展性评价的核心目的。6.构建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电子平台

在网络工具中构建基于发展性理念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平台,以此为载体,为往后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和工具。

四、基于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构建

本文构建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依据和思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围绕上文对发展性理念的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二是根据辅导员管理与建设和学生工作管理的相关文件要求;三是参照有关辅导员评价的文献思路。

发展性工作质量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按辅导员的工作进程划分为准备、过程、实绩、提升的思路来整体评价辅导员工作,体现过程评价,不再单独设立“过程性指标”。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分两级,一级指标有三个:工作准备、工作实绩、工作成长。二级指标有18个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2。表2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注:工作职责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全文)》;2005《意见》指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6《队伍》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培训》指2006年《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

工作准备指标包含岗位认知、学生概括、工作计划和资料存管。凡涉及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事务都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辅导员工作内容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辅导员应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性,如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复杂性和繁琐性等特点,明确其工作性质、内容和要求。因此,本文设定“工作准备”指标衡量辅导员对其工作的准备和认识。

工作实绩指标包含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安全维稳、奖助贷、就业指导、班级建设、学生教学、党团建设及学生骨干培养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全文)》以及《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中提取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八项内容,并将其作为“工作实绩”的内容。

工作成长指标包含工作总结、培训教育、科研成果和工作方法。在“成长性指标评价”中主要列示了辅导员发展方向的评价内容,注重总结反思。其中“培训教育”、“科学研究”(二级指标)参考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主要任务进行构建。

辅导员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目标具有层次性和区别性、评价方向面向未来、评价激发教师内在动机为特征,通过科学实施,在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的同时关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通过评价体系为辅导员职业化提供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1]StufflebeamDanielL,等.评估模型[m].苏锦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英.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发展性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张文强.高校政治辅导员职业化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9).

高校发展理念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在办公建筑、城市住宅小区等建筑类型纷纷走向绿色生态,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也逐步朝可持续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类型之一,也在诸多方面做着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图书馆、天津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建筑便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下面,笔者结合设计实践,就如何在高校图书馆设计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高校大学生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和可持续利用的学习环境试作探讨。

1可持续发展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土地、海洋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指出:“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在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同时提出“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依据”。可见,可持续发展建筑是指资源与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尊重自然、追求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材料,巧妙利用或创造优越的周边地理环境而建设起来的建筑,其生态性贯穿整个建筑生命的始终,即不仅关注其建造的整个过程,也体现在以后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与一般图书馆相比,其重心已从单纯的效率性的物用功能逐渐转向调节与启迪读者的情绪与心理需求上来,除了必备的实用功能外,还要考虑文献保护的适宜性、读者环境的舒适性、内部空间的灵活性以及室内外布局的艺术性等诸多因素。

3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选址、布局与形态要综合各自然要素

可持续设计的目的之一,即将场地给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小化,因此,在高密度的校园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场地合理规划、安排交通成为场地设计的关键。出于可达性要求,高校图书馆选址应选在读者最方便、环境幽静、地势较高、日照通风良好的基地,为后期的被动式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随着各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及读者需求的增加,图书馆的扩建问题不可避免,因此选址应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图书馆的扩建方式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种,前者施工方便,不影响图书馆正常运行,后者工程难度大,对地基要求高,扩建期间需闭馆,因此常以水平扩建为主,这就要求地段较方整,不过分狭长。同时,环境是人类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之一,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其要有良好的环境效应,如绿色的草坪、良好的视角、远离火源、远离噪音(阅览室允许噪声不应超过40~50分贝)等,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持和维护费用,因此,应尽可能地利用自然景色,如此,这样不仅能提高空气质量,且周边美好的景观也能为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合理的朝向设计、较小的体型系数也是减少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最理想的建筑朝向莫过于正南北,但在设计过程中因地理条件的限制,总会出现偏东西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中应把握好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使用日照分析、通风处理、立面处理等,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3.2室内空间设计注重健康性与舒适性

以人为本,创建无害、健康、舒适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必须遵循的原则。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建筑已尽可能兼有优美清雅的馆内外环境和足够的植物配置、丰富的人文景观,形成一种“馆中有园,园中有馆”的理想格局。在周围没有景观可借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建筑空间“中庭”设计来达到这一目的。图书馆引入中庭设计,不仅使空间形态发生深刻变化,还能利用中庭引入自然光并提高通风效果,减轻环境负荷。如由路易•康设计的美国埃克塞特高校图书馆,藏书空间围绕中庭布置,充分改善了藏书处的采光,引入自然光至阅览区并改善通风效果。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技术图书馆正立面由玻璃建成,给人一种摇摆不定的青草毯的幻觉,一个由铁和玻璃构成的锥体刺穿了青草的屋顶,里面是能充分享受自然光的透明和开放的内部空间,整个设计大大减轻了周围环境的负荷。【1】可见,我们尽可能提高建筑物的天面、负一层的采光井和采光带及图书馆中庭进行专项绿化设计等弥补外部环境绿化的不足,以将人造自然绿化空间完全融入到建筑之中,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

3.3节能降耗,满足低碳要求

建筑可持续设计的要素之一即是环保设计。高校图书馆每年因为资源消耗特别是电力消耗所要支付的成本,在总维护成本中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要实现环保设计,一是应充分利用生态技术手段。当前,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环保材料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在适用性方面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设计中,应尽可能使用无害、安全、耐用、多功能的新材料,虽然这样要求前期投资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图书馆的使用年限最少也有50年的时间,每年节省一点维护成本,年复一年,总成本必将大幅度降低,且又减少了污染,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其次,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和布局设计,使得图书馆内部可以有更多的阳光、更清新的空气、更宜人的温度等等,为读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些设计不仅不会造成任何成本的增加,且还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效果。最后,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如在灯光设计中,通过传感器对温度、光照强度等信息进行收集,然后送到主控系统进行分析,最后由主控系统对灯光的亮度进行智能调整,使得灯光的亮度在适宜人们学习要求的同时,还节约了能源。

3.4合理利用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设计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在室内和室外充分利用二次水、自然降水和其他水资源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高校图书馆水资源的利用应根据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相适应的节水方式。在各种可二次回收的水资源中,雨水相对污染少,水处理造价较低,应当大力推广。雨水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道路雨水可集中收集,再回收利用排入人工湖或回灌地下水;而降落到建筑物屋面的雨水,则通过雨落管、道路雨水口等或直接排入绿地或透水性铺装地面补给地下水,或进入雨水收集管线,经过初期径流池除去受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再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后的雨水,在人工湖需补水时通过水泵提水补充,人工湖水满后,多余雨水进入过滤池,再通过回灌井补给地下水,或可作为中水水源以缓解中水回用量过小。此外,用水可利用光控、声控等智能节能系统节约能源,光控和可调节冲水能杜绝细水长流,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的短缺。

3.5结构化综合布线

高校图书馆建筑应适应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传统的图书馆布线系统中,由于语音系统、电脑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空调系统、监测系统以及消防报警系统各自独立布线,并采用各自不同的传输介质,给施工和今后的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如线路错综复杂,维修困难;重复施工,造成材料和人力的浪费;若将来改变网络结构或添置、移动设备,必须重新进行布线,造成财力浪费,等。所滑结构化综合布线用一次布线就完成了馆舍内所有系统的设备线路问题,增加了建筑使用空间,并使建筑物内部空间显得简洁、流畅。设计安装好的这些线路,有的基于图书馆目前的条件,可能不会马上得到使用,但如前所述,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前瞻性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如此,才能为图书馆在几年内甚至几十年内的技术拓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冯洁音.未来派艺术与信息交换【J】.图书馆杂志,1999(8).

【2】黄红海,王建平.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2008(2):14-16.

高校发展理念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管理理念;管理的基本属性;管理的中心任务

同志谈到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

识。[1]

在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全面、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在对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和具体化的贯彻执行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科学的管理理念的树立,不仅有助于科学的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有助于管理实践的向一个更新台阶的迈进。

下面就想具体地阐述一下,党的科学发展观启迪我们树立起科学的管理理念的思路。

一、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对科学发展观有着诸多深刻的论断。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这是对党的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高度集中、概括的表述。这种概括表述,有助于我们在观念上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的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3]这是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不仅体现着高度的科学性,同时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的进一步高扬,是民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党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4]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同时更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只有深入地、牢牢地把握这一本质,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科学发展观,从而才能在实践中成为一个清醒的贯彻执行者。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5]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都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求真务实,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6]

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这些深刻的论断,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我正是在认真研读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诸多论述中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

二、科学发展观对我树立起科学的管理理念启迪

党的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想,而作为大学所从事的是基层教学行政管理。要想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逐步认识到必须得有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与之相适应,才能给自己的管理实践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党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引起我对管理本质的思考。

党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从根本上为人民服务的,是以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党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本质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具有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性,高扬着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我们的管理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因而我们的管理也不可能不具有以人为本的本质,我们的管理事业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离开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我们的管理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而走上斜路。

根据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本质的四个方面的具体展开,我认为我们的管理事业同样应具有如下四个方面具体内容:

其一,我们的管理工作应该首先是为不断满足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永远不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永远不忘发展这兴国的第一要务;

其二,我们的管理工作应该学会尊重和保障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基本人权,充分满足作为管理客体的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永远不忘我们是人民民主的国家,永远不忘我们日益发展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其三,我们的管理工作应该有助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助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永远不忘加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永远不忘党的教育方针;

其四,我们的管理工作应该为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创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良好的人文环境,不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不忘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综上所述,我们的管理工作,要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努力为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将经济利益,将政治民主,将精神文明,将平等竞争,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全面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管理工作才算名副其实地以人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