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39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农村;循环经济;战略

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十八界五中全会当中提出的,其中还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四大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形成了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将会指导今后的各行行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对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物质进行循环利用,达到环境、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统一,用绿色环保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经济发展,让农村循环经济真正发挥作用,并带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1.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循环经济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对改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平衡经济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农村生产方式粗放、落后,滥用农药化肥等,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科学和现代的,倡导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可以从源头上平衡农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效益。当前,国内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要求,新型绿色农业生产,会让农产品的农药和污染物残留降低,间接刺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提升,不断创新和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效益。三是,有利于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增加农民收入。传统农业和发展理念下,农业生产和发展空间小,农民收入低,农村劳动能力过剩。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重组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站点,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2.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2.1推进城乡一体化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村循环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城镇的融合和产业聚集力度。具体来说,要发挥小城镇或周边城市德尔带头作用,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增加农民收入。另外,统一城乡发展体制,农村循环经济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积极利用城市中优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建立生态研究机构或与城市进行合作,解决农村垃圾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而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生产原材料和农产品,相互促进。

2.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由此带来经济效益。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科学研究站或试验基地,选拔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加快农村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发挥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的带头作用,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2.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当地政府要积极完善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和科研开发力度,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并进行税收和政策优惠,加强奖励和鼓励力度。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和引导经营管理者使用绿色环保的设备,积极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再生,为这些循环加工和生产设备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2.4加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村委会、村党组织等基层群众组织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循环发展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可以对农民开展绿色环保理念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绿色发展、人人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和意识,为农村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调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中,带动农民致富。

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当前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的不平衡发展现状提出的,用绿色和低碳、环保、节约、科技等理念来改变过去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进行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与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合作,并提高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多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提升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为整个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安杰.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循环经济[J].中国橡胶,2005,11:10-12.

[2]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16-17.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GDp绿色GDp

所谓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它与传统的经济方式不同,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其目标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我国目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当前,我国“人多资源紧张”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没有条件走西方“高消耗高浪费”“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为显著特征的工业化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加,重要矿产、能源、水、土地等基本经济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面对我国人口的膨胀与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压力,国家尚无力量集中更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资源与环境治理。尽管我国在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粗放型工业化的总体形势下,治理保护却跟不上浪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绿色GDp所面临的困难

当今社会,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追求GDp的增长几乎成为每个国家的重要目标。GDp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同时也是衡量各级政府政绩最硬的指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有的是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绿色GDp时面临的诸多困难,具体有以下几点。

1、技术难点

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主,产品和劳务进入市场后,其价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通过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传达出来。产品的价值在市场中得以体现,市场供求以及价格直接影响着GDp的各项指标。但对于环境因素的价值却很难衡量。比如,人们对森林的砍伐,出售木料的价格可以很清楚的计算出来,纳入GDp统计。但是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生物物种的破坏,动植物的灭绝,这种损失就很难计算。

2、观念难点

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并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环境的变化。绿色GDp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观念之上的。绿色GDp要想充分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目前,公众对绿色GDp的理解还仅限于概念上的认知,必须让人们树立起人类不但需要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公正和谐,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观念。

3、制度难点

绿色GDp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之所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复杂性之外,另一个挑战就是与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这主要包括:环境法规的不完善,统计法规的不完善,评价标准的不完善。

基于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统计工作比较薄弱以及资源环境核算本身的复杂性,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的研究,有必要将复杂的问题划分为比较简单的若干部分而加以逐步解决,同时建立工作规程、制定评价和评审标准。

三、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GDp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政府转变传统的观念,摒弃单纯追求传统GDp,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宗旨,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同时,有必要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数,把绿色GDp上升到政策或法律高度,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通过其指标的考核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动力。明确立法框架,加快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构建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2、改革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因此,有必要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所以资源企业应把无偿和有偿取得资源的双轨制统一改为有偿,强制规定企业销售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环境恢复、生态补偿以及资源枯竭后的转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生态环境资源短缺而产生的利益摩擦。比如可以实行阶梯水价制度,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的电价制度,使价格信号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减少资源的浪费。

3、加大技术创新和支持的力度,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普及,同时推动节能技术向商品化的转化。同时,将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中,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综合反映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统计与评价指标体系,满足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评价的需要,例如重点行业的能耗指标、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利用率指标、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指标等。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的一种新态势,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强烈诱惑以及人们长期免费使用自然环境的惯性作用使得各利益主体在发展经济时,多采用拼资源、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而原有的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又强化了这一趋势。因此,只有采取新的GDp核算方法即绿色GDp核算方法,才能从外部促进经济模式转换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晓宇.走在十字路口的绿色GDp.[J]数据,2006.(5)

[2]李翠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对策浅析[J].科技创业,2005

[3]王宪恩,赵晓霞.循环经济催生绿色GDp[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03)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德兴市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51-02

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现辖6镇6乡和大茅山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31万。德兴历史悠久,公元938年建县,名取“山川之宝,唯德乃兴”之意。1990年撤县设市,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江西省省辖市。德兴是万宝聚集之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称,是中国著名“铜都”。全市现已探明并开发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铅、锌等30多种矿产,其中铜储量900多万吨,黄金580余吨,银6244吨,境内德兴铜矿是世界五大斑岩铜矿之一,亚洲第一大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德兴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德兴生态资源丰富,有享誉全球的三清山,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活立木蓄积量749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达2200万株。

作为典型的资源工业型城市,德兴因铜而兴、因铜而富、因铜而名。长期以来,以江铜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金山金矿等大中型矿山为代表的资源开采型产业成为财政的支柱行业。以有色金属采掘业为主导的德兴的经济结构在生产消费上表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三高一低”特征。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单一,主导产业档次不高,特别是GDp的能耗和物耗居高不下,环境容量趋于饱和,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如何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区域发展环境,做到依托资源求发展,跳出资源争效益,不断强化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是摆在德兴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为实现德兴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德兴市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循环发展之路,把环境保护放到经济发展的同等地位来抓,着力发展替代升级产业,努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绿色铜都。

一、建设生态矿山,培育绿色支柱

德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有江铜德兴铜矿、银山铅锌矿、金山金矿、花桥金矿等大中小型有色金属矿山57座。由于历史原因,矿山开采给德兴的环境带来的较大的破坏和污染。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德兴市痛定思痛,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做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狠抓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矿山。一是治理水污染。在进行大规模治理前,横穿德兴铜矿矿区的大坞河重金属和酸性废水污染极为严重,河水常年呈红褐色,每年用于环境赔付的费用达300多万元。从2001年起,德兴铜矿投入5000余万元,引进加拿大百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先进的硫化提铜生物技术回收酸性废水中的铜金属,将矿山酸性废水一分为三,1/3的废水用于铜矿废石场喷淋浸铜,每年回收铜金属550吨,产生经济效益近亿元;1/3的废水排入尾矿库与库中碱性水中和,返回选矿厂作为生产用水;1/3的废水进入废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通过努力,有效地减轻了对大坞河的污染,实现了雨污分流,改善了流域的水环境。二是提倡节约生产。金山金矿投入2000多万元,保护矿产周边山体植被,打造绿色园林矿山。该矿生产生活用水全部靠大气降水及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供应,每年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为节约土地,该矿严格控制井下出窿量,井下产生的废渣绝大部分回填采空区和废弃巷道,并利用一部分废石废渣加工成年产2500万块标准免烧砖。对出窿废石堆放场用块石混凝土墙进行防护控制,对结束堆放的废石场进行植被恢复,并交由农民耕作。三是保护矿山生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对全市所有的矿山新、改、扩建项目,都严格实行环境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每个新上的项目,都充分注意生态植被保护和水源涵养,严格控制木材、毛竹采伐量,并要求矿山对周边山头进行封山育林,矿山建设选址尽量避开森林茂盛的山林,充分利用荒地、山沟作为废石场和尾沙库。目前,德兴铜矿全矿绿化面积达到1110.83万平方米,绿化率96.80%,人均绿地面积897平方米,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生态矿山。四是循环利用资源。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一直是困扰德兴环境保护的难题。为解决好这一难题,德兴市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理念,鼓励矿山企业发展工业废弃物再开发再利用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德兴铜矿原先每年有近20万吨品位高的硫精矿仅以每吨几十元的价格卖出。而品位低的就当废品丢掉,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成立江铜化工公司利用生产硫酸产生的余热发电,年发电量大约1800万度、节约标准煤7000余吨,既生产出硫酸,又产生大量的电能,提供铜矿生产之需,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产品附加值。实现了经济和环保的双赢。银山铅锌矿利用尾砂生产钙化砖,年产量5000万块,年均消耗尾砂3.4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利用尾砂回收云母绢,年产量5000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缓解了矿山尾砂库库容压力,矿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发展接替产业,增强经济后劲

德兴的经济严重依赖矿产资源采掘和利用,矿产资源经济必将经历开始、繁荣、衰落的过程。要保持德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发展循环接替产业,循环经济的关键点是产业链能否接续,越精细的产业链结构,越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德兴矿山新技术开发公司通过技术攻关研制出了国内首创技术,把原来在铜精矿中作为三废排放掉钼和铼,经过焙烧和湿法冶炼,生产出市场上价值高达30万元一吨的钼酸铵和铼酸铵,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铜海尾矿回收公司从尾矿中分选硫铁矿和低品位铜精矿。晶焱三废回收公司从选矿中粉尘和废水中提取铜精矿,这些企业不仅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有效减少了上游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木竹加工企业是德兴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从事人造板生产的大型企业绿野木业公司,以废弃资源锯木屑为生产原料,采用国内首创磷酸法木屑生产活性炭工艺技术,投资3500万元新建了年产5000吨的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线,一年为企业增值了2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时解决了传统氯化锌生产活性炭造成水质、空气污染的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在农村大力推广“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发展沼气11000户,年增收节支1000余万元,减少了农村薪材砍伐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保护农村良好生态。

三、建设魅力城市,塑造和谐铜都

建设生态城市,能够使经济发展的能量、物质、信息等各种因素高效结合,多层次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德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走生态型发展道路,塑造独具山水园林特色的和谐生态铜都。一是编制绿色规划。结合德兴生态特点,编制了《德兴市小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德兴市总体规划》、《德兴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德兴市凤凰湖景区规划》等一系列城市建设规划,修编了《德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于科学指导城市建设的城镇发展,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布局。二是建园林城市。按照“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山上全绿化”的目标,投入1000多万元,对德兴广场、洎水河沿河广场绿地进行改造,补植乔木,提高郁闭度;建设滨河大道沿河景观工程和铜都大道绿化工程,改造滨河大道中间绿化带;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洎水河滚水坝,打造城区水系景观;同时,见缝插绿,鼓励市民认种认养园林绿地,并加大机关院落的绿化力度,提高城市总体绿化水平。三是深挖城市内涵。德兴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深挖厚重的“铜”文化底蕴,努力塑造城市灵魂。发掘江南四大历史文化名楼聚远楼的历史遗存,投入3000多万元在德兴南门新区凤凰湖畔重修聚远楼;开展德兴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在商业街、学校、广场建设铜雕和名人雕像;开发建设凤凰湖景区、饶守坤公园,对周边山头、凤凰湖水体进行综合开发,为市民打造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四是引导绿色消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建立节约文明的消费模式。在政府采购中,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和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产品的采购比例。强化废弃物资回收利用,加大废金属、废纸张、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的回收比例,加快建立废弃固体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压力。

工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德兴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德兴市荣膺“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称号,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县级市之一;二产占GDp的比重达63.27%,与2001年相比,山林植被破坏率下降6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68.7%上升到75.1%。一项闪光的荣誉,两组鲜活的数据,生动地展现了德兴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所取得。

参考文献:

[1]德兴市统计局.德兴市2008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2008年德兴市统计年鉴,2008.

VigorouslyDeveloptheCirculareconomytoBuildGreenCopper

CHenGLi-jun

(DeX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JiangXiprovince;Dexing334200,China)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4

1、从宣传引导入手,转变发展理念。

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了解不多,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作为政府,一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二是要宣传典型案例,教会人们如何去做,用不同类型的典型说话,用事实说话。三是要帮助企业算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账,引导他们转变发展理念。

2、从制定规划入手,体现可持续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工程,很难找到统一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防止不论具体条件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要根据我们瓜沥的实际,制定好印染、热电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好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节能及排污管网的规划。制定好规划后,有利于我们把握全局,从能做的做起,从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做起,既务求实效,又不急于求成。

3、从污染源头入手,做到综合利用。我们目前主要抓好2家热电企业,11家印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以11家印染企业定型机废气治理,冷却水回用为重点,实现以工业废弃物代替生产中的原燃料,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以粉煤灰为原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这将在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节约能源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节能、降耗、减污“三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从项目建设入手,形成示范推动。具体来讲,就是抓好“三个一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全镇主要行业内选择2-3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促进企业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在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工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抓好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好__热电、__污水处理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重点发展煤渣制砖、污泥制肥。抓好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实施一批节约降耗示范工程,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厉行节约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5、从强化考核入手,健全推进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健全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这方面,一是要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村、企业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早日形成我镇的循环经济体系。再次,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坚持技术创新的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扶持,同时,要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让那些污染企业难以生存。

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一定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走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信贷支持

一、循环经济是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中国经济已经领先世界开始复苏,在新格局下,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调整路径,是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旋律。

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加速趋势。首先,经济增长的总体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2009年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3.04%,而GDp同比增长6.1%,反映了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其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1.55个百分点,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1935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25%。最后,投资结构中,节能减排项目增幅较大。2008年11月,国家紧急部署的1000亿元用于扩内需、保增长的新增中央投资中,约200亿元是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大环保技术示范项目;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今年1—5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15亿元、23042亿元和295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29.1%和34.9%。如果我们把第一、第三产业作为低能源和资源消耗产业,把第二产业作为相对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显然,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

以上数据表明,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中国投资结构正经历巨大转折,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拉动力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金融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一国的金融越发达,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循环经济要大发展,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绿色化经营就是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好的支持。

绿色金融就是将环境保护纳入金融功能的服务范畴,在投融资决策中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进行融合,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也是金融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仅环保投入预计将达到14000亿元,中央财政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支持,其中金融力量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投入,因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特征决定了其融资方式的多样性,从而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

1、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倡导的3R(Reduce,Recycle,Reuse)原则以资源节约和生态效率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企业中率先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模式所需要的技术进步前提。

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率导向的技术进步推动其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资源再生产行业和环保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同时资源生产率将取代劳动生产率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然而,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方向从追求劳动生产率转向资源生产率。

由劳动节约的技术进步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亦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自然风险。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手段的支持。

同时,作为新型行业的资源再生产和环保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受技术约束与市场规模限制,自身的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其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有相应的绿色金融手段的有效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微观循环经济体系,由点带面形成更大范围的中观和宏观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

2、循环经济的投资特征决定其需要绿色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层次特征导致对融资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在企业层面上,由于企业属于竞争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生产的效益目标明确,最需要对其技术改造或新型生态技术生产项目辅以资金支持,因此其投融资渠道和方式都比较复杂多样。在产业园区层面上,由于产业园区的建设既包涵社会效益,也包涵企业效益,因此产业园区及其支柱企业的金融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一揽子金融工程设计上,更强调将不同投资人与多种金融工具有机结合,共同支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产业组合、产业升级和政府发展规划。在社会层面上,由于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只有依赖国家财政支持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才能达到分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制约因素分析

1、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金融政策亟待出台

高科技、节能型企业一般是新兴行业,发展前景暂不明朗,而且多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对防范信贷风险或获取短期效益的考虑,银行大多对上述行业采取了谨慎或限制的授信政策,不仅授信总量少,而且利率上浮高、担保条件苛刻。截止目前,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出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绿色投资基金,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手段局限于加大信贷投入、给予利率优惠以及限制对污染企业授信等通用式做法,没有制定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综合性绿色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

2、金融服务短期行为导致循环经济产业链启动难

高耗资源产业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金融对高科技、低耗能经济支持不足。无论是社会化的大循环经济,还是具体的产业单循环经济,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必须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且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目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短期行为日益明显,企业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来启动和完善产业循环的各个环节,一方面导致企业“短贷长用”,潜在金融风险加剧,另一方面企业挤占流动资金,影响企业优势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不仅如此,支持循环经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服务严重缺位,未成立专职服务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法人地方金融机构,且绿色金融产品单一,对循环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

3、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我国政府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过去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措施,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循环经济项目。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由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财政不得不优先保证基本职能的需要,从而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出现资金匮乏的局面。

由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企业融资过度依赖银行。上市公司稀少,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上市条件,难以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同时,由于循环经济企业商业信用不畅,造成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工具量小面窄。

四、构建支持循环经济的绿色金融体系

1、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设计

目前,现有的金融制度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是制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来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以实现金融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

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制度框架,要对接全国人大常委会200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制度;要与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制度方向一致;要有利于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调控制度的具体实施;贯彻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明确关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具体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制度等。

2、完善资本市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首先,为了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企业的上市审批要把绿色因素考虑在内,在同等条件下,对于部分具备一定资产规模和技术力量、运作规范的大型绿色产业优先上市。其次,对于环保类中小企业或资源再生类的企业,今后亦可尝试到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再次,拓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升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循环经济产业转型要求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提供利率优惠和信贷规模与期限优惠的政策指导,并以“赤道原则”的国际规范为依据,制定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对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从而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增加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力。2009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的95%,而2008年同期仅为89%,信贷占融资的比重在全年必将突破95%。最后,成立绿色基金。绿色基金的宗旨主要是通过资助和奖励对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推动中国环境保护的管理、科学研究、人才培训及国际合作等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热心环保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污染者支付的环境污染费用成本等。筹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环境保护项目,奖励对环保事业有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资助有利于环保的公益事业。基金会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或购买环保型企业的债券、有价证券和一些股票为基金增值,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以循环经济模式经营的环保型企业,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3、建立并完善循环经济担保机制

首先,在担保机构的组建上,应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关政府单位出资建立。实行政府担保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融通时的信用担保。其次,在担保运作过程中,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在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则,保证信用担保机构能够独立、自主地向符合贷款条件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但也要尽可能地避免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还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提高担保的灵活性,即可提供一笔贷款的全部担保,也可对抵押不足的部分进行部分担保。最后,在相关政策上,循环经济担保机构应在国家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吸引大商业银行、大公司、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担保机构,不断充实循环经济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其担保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

支持循环经济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国家出台商业银行信贷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在发放商业贷款时,必须把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体系。第二,要求商业银行设计开发绿色环保信贷产品,专门用于支持企业以“3R”为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以及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再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产转型,企业凭借生产经营项目的“绿色因素”获得专项绿色抵押贷款。第三,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着手,把支持循环经济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并与商业银行的央行再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监管因素、支持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资金投入存在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等因素结合起来,对支持循环经济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倾斜,降低面对循环经济生产的资金经营成本。

总之,在当代全球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融通的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有绿色金融的服务驱动,必将推动循环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宁:构建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的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6(12).

[2]张然斌、刘武辉、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3]刘力:循环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J].海南金融,2008(10).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6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gdp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把绿色gdp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有效途径。

绿色gdp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在动力。我国必须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完善核算体系,建立绿色gdp,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化。

绿色gdp是政府介入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必要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作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使政府更科学更积极地介入并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生态和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粗放式发展导致污染加剧,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难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序开发严重透支国人的生存环境,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针对危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指出,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流动方式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可以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在整个经济系统以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循环经济评价原则,简称“3r”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reduce),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入端——资源,通过产品清洁生产而非末端技术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者通过优先选购包装简易、循环耐用的产品,以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同化能力。

循环经济遵循“资源化”原则(reuse),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对消费者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有效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对生产者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加大,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循环经济遵循“无害化”原则(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少排放。

3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人类为社会创造的财富,通常被人们视为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然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自然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或滥用资源使生态破坏。绿色gdp是为了克服gdp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的剩余国内生产总值,它为构架循环经济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绿色持续创新循环经济Swot分析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6-0142-02

一、绿色持续创新的理论及其Swot分析

(一)创新的内涵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奠定他一生事业基础的创新理论。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总是先由个别人进行的。但创新活动所得到的利润鼓励其他人模仿,形成创新浪潮,这时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社会就进步了。

(二)绿色持续创新的内涵、特征及评判准则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enterprise'sGreen&Sustainableinnovation,eSGi)是指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地推出、实施旨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改善环境的绿色创新项目(如绿色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材料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商业化,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的过程。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具有绿色性、时间持续性、经济效益增长持续性和企业发展持续性等基本特性。走绿色持续创新道路已成为一些优秀企业的首选。

根据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基本特征,我们给出四个相应的基本评判准则:(1)绿色准则,即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实施的创新项目应具有制造过程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或降低、消除所提品的有害物含量或环境污染等绿色特性。(2)时间持续性准则,即企业的绿色持续创新过程应能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般应在十年以上,至少五年。(3)利润增长持续性准则,即企业绿色持续创新应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4)企业发展持续性准则,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即意味着发展,因此,企业的绿色持续创新应能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以上定义和评定准则,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所研究的具体企业的创新过程是否已经实现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

二、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Swot分析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类似我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权衡”思想。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经营的成功(表1)。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绿色持续创新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循环经济立刻引起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有机结合与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各种经济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其目的是通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的实质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和集约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均衡。

(二)循环经济与持续创新的关系

企业持续创新是微观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则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路径,二者虽然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实现绿色持续创新,只有企业持续创新才能从总体上实现社会经济的循环发展,而循环经济的持续运行又从制度上保证了企业持续创新的推行。

三、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

(一)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中原经济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先天不足,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靠大量资源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投入、低效益、重污染的模式。一方面,工业发展将增大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显现出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我们明显地看到,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作为代价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就不可能持续进行。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却不断增长,如果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当,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有走绿色持续创新之路,循环经济才能得到实现。

2.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循环经济发展除了在节约资源和改善环境上具有积极作用外,其自身所要求的“再利用”、“再循环”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做支撑,从而推动我国政府和企业自觉地去采用先进技术,在整体上带动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实现持续创新提供一个缓冲空间,使我国经济不至于因增长模式的急剧变化而影响发展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外,更是在科技不能即刻取得飞速进步情况下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一种替代选择。

3.只有绿色持续创新才能实现循环经济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自己没发明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但能成功地引进别人的新产品、新技术并将其产业化,也是一种创新。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这方面的成绩还能算差强人意,引进了不少新产品、新技术。目前的问题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向外转移传统制造业的过程逐步完成,而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新产品而迅速崛起的中国一般制造业逐步成熟,再靠引进就越来越难了,特别是关键的核心技术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只有绿色持续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由于资源相对贫乏,中原经济区企业应该特别关注如何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的问题。从当前情况看,对我们这样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可是持续发展的大事。另外,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既包括改进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术性工作,更包括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任务,尽管这方面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坚持绿色持续创新,才能把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基于绿色持续创新的中原经济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1.企业建立绿色持续创新体系

企业必须制定和实施绿色持续创新战略,建立绿色持续创新体系,推动绿色持续创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要树立正确鲜明的绿色观,针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和实施以科学为指引的绿色持续创新战略,并从宏观和微观出发,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绿色持续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外部激励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复合机制体系。

2.政府的制度保障

由于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是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和自上而下式制度变迁,所以,应增加政府有效的制度保障,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制度创新是持续创新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积极地绿色持续创新才能为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资源和环境问题植根于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当前,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一是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环境代价计入发展的成本,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以真实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高中原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绿色持续创新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3.实现绿色持续创新的智力储备并实现绿色技术产业化

企业应该在人才储备方面培养批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1)提倡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全面、扎实的专业化学习和研究;(2)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两者紧密结合,既能吸引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推动科研机制改革,也能帮助企业攻克绿色技术创新难题,实现绿色技术产业化。

4.借鉴国际研究成果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政府和企业交流合作,了解国外循环经济和持续创新理论的发展情况,学习国外的经验,特别是了解国外在生态环保技术上的研究成果。中原经济区应加快对循环经济理论和绿色持续创新理论的研究,政府及企业也应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

5.拓展绿色持续创新的融资渠道

发展风险投资,可考虑由政府引导商业银行、高新技术大企业等投资主体,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种子基金、创新基金等风险基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1-06-18

作者简介:付一凡(1982-),河南许昌人,硕士,助教,从事创新营销研究。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8

一是园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川汇生态园以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互动共存为本,努力创造绿化景观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园林绿化的作用,把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园区经济创收达到了最佳效果。在建园过程中,因势造园,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园林建筑和小品,充分考虑项目区及周边环境的发展空间和趋势,根据项目可行性分期建设开发。把园区规划的创意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和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向更优化方向发展,规划建设从直观上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同时依托新型农业,结合当地社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形成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为周边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从建园至今,川汇生态园把宣传推介作为工作重点,以大面积果园为依托,结合河南省无公害水果蔬菜生产基地这一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一方面在新闻媒体上以“生态观光园林景观、自然氧吧、无公害产品”为主题进行了全方位推介,提高川汇生态园的知名度,并邀请媒体人员实地采风观光。另一方面借助生态园千亩桃花举办川汇区桃花节,同时按照计划举办了采摘节、荷花节、啤酒节等各类活动,为生态园发展进行造势。

三是加强营销工作提升景区人气。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川汇生态园还加强了营销工作。通过免费发放旅游门票、组织策划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等,吸引了周边县市社会团体和居民到生态园旅游观光,效果良好。据统计,2014年游客人数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数倍。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产标准化;营销准入化

中图分类号:F037文献标识码:a

绿色经济是一个行政的表述,包含着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绿色”的概念在社会上广为运用,很多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有关的概念、行为、活动都把绿色作为一个形象的说法。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人口激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而绿色生态经济不但可以为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源等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要素。在21世纪这个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峻考验的时代里,要想根本解决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成为一种划时代的发展思想和崭新的发展观,作为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的绿色经济于是成为全球化大趋势。

二、倡导绿色经济

企业应该着眼生产绿色产品,加强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循环利用、绿色管理及自主创新来发展绿色经济。为此,对企业来说,要求树立“零排放”理念和绿色价值观,要不断向员工宣传绿色理念,这是建立绿色企业的思想基础;要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既符合客观环境变化又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推进企业绿色化的具体规划;要尽快建立绿色发展机制,以推动绿色发展规划的实施。

而对消费者来说,要加大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崇尚自然和绿色文化,努力形成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制和社会氛围。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在GDp的总量上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资源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它是一种考虑增长质量和增长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指标。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和地区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从资源消耗看,生产同等资源产品,我国要比美、日等发达国家多动用1-2倍的矿产资源;从能源利用上看,我国新增单位GDp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化3倍以上的能源;从资源再生角度看,比如水资源,其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

显然,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除非有大规模的技术突破,否则,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因而必须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也是消除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循环经济理论与较早期的绿色经济理论相比,有明显的进步。

循环经济是将过去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非成本要素――生态环境从经济系统之外独立出来,从而改变企业获得利润而要社会大众承担生态环境成本的不对称的经济运行机制,它是一种绿色生态经济。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三、绿色经济是生产标准化和营销准入化的革命

绿色经济当然要多种些绿色植物和经济作物,但这只是起点,发展绿色经济首先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标准化革命。拿农业环节来说,绿色农业旨在生产绿色农产品,而“绿色农产品”是有条件、有标准、要认证的。其基本条件是环境没有或很少被化学合成物污染,其产品符合绿色标准。

因此,不仅要加快农产品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抓紧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大力发展市场价格和质量都有竞争优势的绿色产品,而且要大力抓好标准化生产。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了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企业只有通过iSo14001环境认证,其产品才能获得通往世界市场的绿色签证。食品实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安全食品标准化生产,营销准入化就是要取得市场绿色通行证。

四、绿色经济是产业化经营的革命

绿色经济不只是绿色种养业,而是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营销、绿色科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根据市场需要,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生产绿色农产品,创建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持续发展模式。用知识化和生态化相互融合的绿色工业发展模式,围绕绿色食品、绿色中药材、绿色土特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企业,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名牌产品。要用信息化和生态化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构建特色工业产业链工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绿色营销是世界市场的通行证,是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

总之,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要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徐志辉.生态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篇10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本质上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最终目标。三者在针对的具体问题、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绿色经济是一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阅读提示从绿色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绿色经济思想的产生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0世纪中叶,遭遇了黑烟滚滚机器鸣的黑色文明之后,人类开始进行绿色反思。先驱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她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倡导工业发展要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一思想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思想的萌芽。1972年是人类绿色反思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达成了《人类环境宣言》。从此,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步被人类接受。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将绿色经济等同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并从环境经济角度深入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从绿色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内涵包括以下要点:经济增长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阅读提示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波尔丁在《未来宇宙飞船的地球经济学》(1966年)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波尔丁从物质不灭定律出发,把地球比作宇宙飞船,旨在说明地球是一个物质上封闭的系统,系统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循环的关系。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1990年,戴维·皮尔斯和凯利·特纳根据波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建立了第一个正式以循环经济命名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合二为一,共同组成生态经济大系统。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