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十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十篇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26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心理疏导:素质教育

2008年在汕头市两所中学发生了学生跳楼事件,与此相类似的事在全国范围内时有报道,它们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刻不容缓。《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心理疏导,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疏导就是在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教育者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使之走上健康的轨道。但是,包括汕头市在内的全国中小学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的重视也只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落到实践中就成了每一位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难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富于成效。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动。教材内容主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和道德成长发展的顺序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问题而展开,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和疏导往往具有整体效应,这是心理辅导室一对一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本人认为,如果能将心理疏导有效地融合进思想品德课中,必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那如何将心理疏导与思想品德课有效统一起来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首先,任课教师要全面、深入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做到心中有数。因为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障碍而引发的行为缺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为此,每年开学初,我面向全体学生,对我所教的五百多名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综合采用问卷法和谈话法对学生进行普查。先确定各个班级的整体心理状况,对一些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做登记;然后选出怀疑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走访班主任和家长,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逐个核实,并把这些学生作为疏导的重点对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我根据上述分类,把各班学生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按班级进行分类,再把各班中出现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进行归类,争取做到对每个班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心中有数。

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对全学期的教学内容作全面了解,确定哪一课的内容适合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疏导。如七年级下学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自尊》一课可用来对出现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自信》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挫折》一课可用来对出现学习障碍和人格品行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而八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人际交往内容,这部分内容可用来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接着,在进行每一节课教学之前应该把这节课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内容与哪个班、哪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配对,真正把心理疏导融合进每一节思想品德课中。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所各内容具体贯彻下去。不过。由于各班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且课堂上的情况变化多端,结果教师往往无法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有效的应对方法。比如,一些调查只显示出,现在的学生喜欢“和父母谈心”的很少。他们与其家长的代沟很深[1],而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个班竟然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认为父母和老师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没有一点感恩的心,甚至对父母和老师的管教产生逆反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这个班时就预先布置学生去作一个调查:了解自己妈妈生育自己时经历了什么痛苦,养育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和金钱,以及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谈感受。我有意识让有感恩之心的学生先讲,并专门让那些感情丰富的学生来说,然后再让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来说,结果,我看到了绝大多数原来缺乏感恩之心的学生有了感触,思想有所转变。又如,初一(7)班有一位女学生,个性内向,课间不声不响,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但我却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我在课余时间找她谈话,了解她自卑胆怯的根源。原来她在一年级时,回答问题错了,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及老师的不满。从此,她感到十分自卑,认为自己很笨,做什么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会失败,因而形成了这样的性格。故此,在教学七年级《自信》一课时,我在上课前先让她预习课文内容,划出自信的概念,然后上课时举手回答。但上课时她并没有举起手来,我知道她又胆怯了。可她的眼睛一直盯着我,渴望回答问题。于是我点名提问她,考虑到她的声音肯定会很小,我把扩音器放在她的嘴边。在她回答后,我又当众表扬了她,课后又鼓励了她。后来,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她高高举起的手。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真正把学生的心理疏导问题记在心上,我相信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教学方法。

最后,任课教师要充满爱心。这一点可以说是实现思想品德课与心理疏导有效统一的关键。“爱是心理治疗的良方”[2],当一个教师成为一个特殊的心理治疗者时,他就应当抛弃居高临下的道德灌输,把心理疏导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理解和欣赏,从精神上无条件地爱这个学生。唯此,才有可能使心理疏导奏效。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77-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价值思考

心理疏导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日益得到关注。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的理念和视点,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代表主流社会思想排解教育对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遇到矛盾、困难所产生的思想障碍与思想问题。有别于教导和指导,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思想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思想障碍。它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帮助人们解除思想困惑、疏导情绪,有助于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加强心理疏导,正是从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等,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相比较以往简单的说教而言,心理疏导是在充分疏通情绪基础上理顺思想认识活动,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深度关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关注他们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的不同情况,做好学习成才、就业择业、心理健康、情感等方面的咨询、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就业、健康生活、交友等方面的具体困惑,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帮助和引导,减缓他们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促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心中装着学生,关注大学生心理需求和思想困惑,关注他们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真诚地对待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注重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消除求学、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扰,实现学业优异、择业顺利、健康生活,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高校的贯彻和具体落实。广大师生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注重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好,激发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证。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心理疏导”的理念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类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学业疏导

大学学习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与他们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大学生在学业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有的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缺乏动力,有的学习方法不佳、考试过度焦虑,有的对顺利拿到所读学位的要求不清楚、对学业结果听天由命等。

因此,可以通过聘请教授、专家学者开设系列讲座,明确人生目标,进行理想教育;学习座谈、专业讲座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明确学位要求,加强学业规划;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发现自身潜能,获得自信;邀请专业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团体学习辅导等来进行心理疏导。

(二)安全法纪疏导

安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人身安全、财物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校规校纪安全心理疏导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严密监护下长大,进入大学后,失去了以前家长的监管,对周围潜在安全隐患不易觉察,尤其对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安全情况复杂的地方性大学,大学生遭受人身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钱包、手机、mp4等被窃事件频发;大学生在校内校外遭遇交通事故的惨剧不断;学生因考场作弊失或多次旷课教师教诲后仍无悔改而被处分等并不鲜见。为避免这些损失,辅导员等应不失时机地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班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法纪心理疏导,让他们知道安全知识内容以及如何避免遭受损害,确保学生人身、财产、交通安全,不违反校规校纪。

(三)交际情感疏导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交际需求,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缺少沟通交往;部分贫困生心理较为脆弱敏感,与富裕生存在心理隔阂,在面对交往时自卑、封闭、嫉恨等往往力不从心;大学生男女交往、恋爱等问题也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困扰。

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大学生建立宽松友爱的人际关系,尽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疏导,充分发挥疏导原则进行思想的调节、调解、协商对话,从而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缓地解决学生人际关系之间的冷漠、紧张状况,促使人际氛围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正常对待异往,理智对待友情、爱情等。

(四)消费休闲疏导

消费和休闲疏导对大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心态极为重要。有的学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花钱随便,没有节制;有的学生存在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心理,追求奢侈生活,超前消费;有的学生存在炫耀心理,追求品牌,盲目攀比……部分学生在休闲时间内懒懒散散,虚度时光,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通宵达旦;部分学生痴迷于怪诞、神话小说昼夜颠倒;部分学生沉溺于聊天交友而整日萎靡不振……因此,心理疏导有助于大学生做到合理消费,科学安排休闲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就业疏导

就业疏导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就业疏导集中在即将毕业、找工作时,这使得大学生无法获得整体化、个性化的全程就业疏导。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疏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全程化的就业疏导。首先,可以按职业认知与探索、未来职业定向与选择、就业能力准备(提升)、就业实现与职业生涯启动等四阶段分年级进行疏导。其次,构建大学生就业疏导全员指导体系。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师通过就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挑战杯、班级文化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就业能力等,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政治辅导员中,专业方向不一,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学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心理疏导队伍。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一种育人、育心的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工作部门整体协调、齐抓共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因此,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专门的校园心理疏导教育组织机构,加大教育、心理专业辅导员的引进,配备各类专兼职人员,及时进行培训;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活动,如我校对大学生进行“5・25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开通情感热线、大学生就业咨询服务、文明离校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广泛宣传学业、情感、就业择业等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思想等各种问题。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队伍思路。我们通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德育工作来抓,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缺乏全面认识,工作方法简单,效果表面化,不能达到活血化瘀,舒缓情绪,提高认识的良好效果。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形成深度。

3.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对辅导员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作为辅导员日常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目标责任制,定期督查、考核执行情况,努力避免院系因学生思想问题发生恶性事件。

(二)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知识,拥有健康的心理世界和较高的思想境界,能够联系所讲授的课程,插入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持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用清晰生动的内容、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适宜的方法去疏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利用班级、院系学生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例会,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机制

1.要充分发挥班级、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等例会的心理疏导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各种需求,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妥善把握学生思想情绪,引导学生理智选择正确行为。如利用每周的学生会工作例会、每个月一次的班会,每周一次的班委会等,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情绪,并进行检测、评估和预警,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适,对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答,对于部分学生的疑惑要及时予以讲明,对于个别的谣言要及时予以澄清,对于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说明;对于学生积极的情绪要及时给予鼓励。

2.坚持学大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常规化、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心理疏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避免不良情绪、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情绪、心态向良性发展,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绪稳定、心理和谐,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坚韧不拔、不怕失败、关爱心灵、珍视生命,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理顺思想情绪,加强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平台

1.利用高校校园心理疏导网络体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发展,学生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又会在网络交际中迷失自我,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因此,首先,要建设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网站或者网页,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正确的校园思想信息导向和舆论导向。其次,积极加强网上心理疏导的工作,开展网上心理咨疏导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方便快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空间,运用现代手段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地调节情绪的方法,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最后,要积极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论坛等活动,重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网络公德意识,尤其是对网络中散布的一些过激的言论、不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引导,对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及时监控和屏蔽,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信息,接触健康信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宣传媒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和校报等媒体,针对校园发生的事件予以及时宣传,坚持正确立场和舆论导向,有利于消除思想疑虑,化解不良情绪,引导大学生思想稳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五)构建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的优势,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校园、公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而不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既能体现大学的崇高追求,又富于文化底蕴,赋予外在“美”于“真”和“善”的内涵,使每个置身其中的大学生都能感受到良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带来的思想和心理上的舒畅,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功能。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3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一)人文关怀

“人文”在古代中国特指礼乐教化,《易?责》中记载:“文明之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突出强调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当今“人文关怀”中的“人文”则吸取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进步含义。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曾把“关怀”解释为“等同于关心”,其实较“关心”而言,“关怀”更具高程度、努力性和价值指向性,关怀者在关怀过程中要考虑被关怀者的感受和关怀的实际效果。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文关怀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现代意义的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及其社会特征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的关注、对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本文认为人文关怀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为出发点,侧重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和捍卫,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提升人的个性、人格和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实践行为。

(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源自心理学概念,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疏导指“心理疏导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指设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人或集体进行疏通引导,实施心理咨询或治疗,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1比较广义的概念,即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它不仅仅从心理咨询意义上来讲,更是从社会关系、思想方法意义出发,并广泛运用于教育和管理领域。本文从比较广义的内涵总结心理疏导,即遵循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创造有利条件,让其充分表达,从而合理引导、帮助人们理顺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当代主体的思维意识特征、社会要求、自身的发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越国家地域和政治、经济、文化界限,需要更加增强人的开放意识与兼容态度;处于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下,更要有坚定的爱国情怀;面向国际竞争,更加需要竞争的勇气和世界眼光;走向国际舞台,更加需要对人类大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2“21世纪高等教育的总体趋势为:教育理念由知识中心观向智慧中心观转变;教育内容从重视科学教育向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教育目标从知识和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教育方法从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原理和知识向培养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3

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重形式,忽视实效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避免。面对21世纪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应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合理科学的教育理念,达到适时又可持续的发展目的;在科学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坚持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贯通;在追求知识与人才的时代,努力探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当今世界对人才能力和素质高度综合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教育对象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关爱,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促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把落脚点放在满足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培养具有自我选择、自我拓展和自我建树功能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科学人文关怀理念,深入理论研究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就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上来,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激发其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创造自主发展空间以展示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强化人文关怀角色意识,教育者要把自己定位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者、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和思想教育的服务者,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以情动人,始终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为己任,主动完善关怀者真善美理念的理性自觉,以理服人,自觉修养德行、求真务实、服务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影响学生,发挥教育中的人格魅力。为此,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领导工作,加强对教育者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深入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并开展各种活动强化教育者的关怀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引导性。

(二)树立科学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其目标应是培养“完整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主要表现为德才兼备、知识结构合理、知识与能力协调、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等。“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体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第一,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结合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理论阵地。第二,搞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第三,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和幸福观。第四,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分析就业形势,设计人生规划,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精华的人文素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在新形势下,探索和寻求富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如:其一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形成双向对话模式,达到主体间的深层次沟通;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育活动的立体渗透,即教育对象为主体与教育者为主导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其二情感体验法。对高校学生而言,主要可以通过自然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三大范畴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自己的感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路径主要有:融入大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触摸大自然和历史风物,感受多元文化;创造文化情境,情与境有机地结合,在情与境中,启迪心灵,升华情感;开展校园审美活动,如艺术节、艺术团、戏剧社等。其三心理咨询疏导方法。通过咨询指导、精神渗透、情感沟通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论理、感化、启示、美育、行为等疏导,真正把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疏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畅通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书记、校长、教务长等实物信箱和网络信箱,确保学生的意见有处提;全方位收集学生所提出和反映的信息,给与解决和指导;加强信息反馈,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对学生发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困惑、行为混乱等信息及时上报;及时合理进行反馈调节,成立校一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统一协调、多管齐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09-01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步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精神疾患带来的危害不断增大,保持心理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据调查统计显示:33.3%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中6.6%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发现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类型的心理问题。严酷的事实令人警醒,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做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小组

学员管理单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协调解决在心理教育疏导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各学员队的心理咨询联络员的选拔,并负责最后的把关和任用;负责对学员队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的培训,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掌握学员存在心理问题的类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工作;负责相关制度规定的建立与执行,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

要在学员队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选配优秀骨干担任。要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心理素质好、学习成绩优、人际关系融洽、综合素质过硬的骨干担任。制定心理咨询联络员工作职责,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人员,并进行谈心疏导,对于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建议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负责发现应激心理危机,及时控制局面,请求领导协助处置;工作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必须做好相关人员信息的保密工作,离任时搞好情况交接,学员毕业后相关资料统一销毁。

三、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

对学员队领导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思想工作骨干),要系统开展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法、技能的学习培训,由学员大队统一组织,请军地专业咨询人员协助。培训活动以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和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等为主要内容,使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提高发现心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了解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能更好地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因心理问题给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

四、畅通信息掌握渠道

学员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性格特征、婚恋变化、学习困难、重大变故等都可能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要通过谈心、查阅档案、骨干座谈等形势,了解学员的全面情况,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档案。对可能引起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的重大事件和挫折经历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疏导工作。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求领导或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

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起草《致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每学期学员通报学习情况和工作表现,建议家长将其家庭出现的亲人病故、婚姻变故、天灾人祸、下岗失业、婚恋受挫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员心理变化的重要信息,及时与学员队干部沟通,便于学员队干部及时准确掌握学员家庭重大变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六、建立谈心登记制度

学员队干部调整变动频繁,几年在校学习期间,可能有多次的干部调整变动,在交接工作时很难把所有情况交代清楚,造成对学员思想掌握有遗漏,新任对干部掌握情况不全面。为此,我们要建立谈心制度,发放统一格式的登记本,规范登记内容。记录本要详细记录谈心时间、地点、谈话原因、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处置方式、谈话效果评价等等,谈心记录的电子版报学员旅备查。在学员队干部工作变动时,学员旅领导监督交接思想情况记录本,交接不完整的,不允许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5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义是引导、指导。“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duiere,它们都来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语eduiere,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化而来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语education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语eduiere则有“引导、唤醒”之意。可见,教育的本源意义就是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杜威更明确地指出:“教育即指导。”[2]教育如此,以“成人”为目标的德育更如此。因为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具有传递性,教育者无法将它们像知识一样灌进学生大脑。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种形式的“导”的引领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去建构。

德育由重“教”到重“导”的转变是由德育的本质决定的。德育的本质“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3]也就是说学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构的,教育者作为一个外因,只能是在旁边对学生进行“帮助”,提供各种形式的“导”。

一、疏导

疏导原意指开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畅通。德育中,疏导是对学生思想、情感障碍的疏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断地“流动的”,遇到障碍,就会出现问题,甚至“泛滥成灾”。因此,当学生思想、情感出现“障碍”、遇到“阻塞”时,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导。“疏”就是疏通,即解开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扣”,使学生的“思想流”“情感流”畅通无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师确定的目标发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导就是疏通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前进的方向,指导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

要疏导,首先要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结。这是进行疏导的前提。关心、了解学生才能使疏导有针对性。教育者关心、了解学生还能增进彼此间的亲近感、信任感,而这又为学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导创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疏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一,讲清道理,论理疏导。疏导的关键在于论理,论理的目的在于以理服人。论理疏导可以消除认知障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进步。其二,以情动人,感化疏导。学生的许多思想、行为问题是由于情感障碍引起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疏导时,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进行感化疏导。情感障碍消除,思想、行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疏导的形式还有分步而导、分散而导等等。

二、引导

引导就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引导突出的是对学生的前进方向、行动方向和目标的引领,是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定向的。引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找准发展的方向。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提升自己的道德需要。学生的道德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引导表现为对学生需要的引导,提升他们的德育需要,“使个体从无道德的需要发展到有道德的需要;从非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道德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道德的需要发展到高层次的道德的需要。”[4]252第三,当学生迷途时,教育者不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他去辨别方向,把他们引向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自己铺路搭桥,走向彼岸。

引导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一是目标引导。即教育者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或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年龄及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建构自己的思想品德。二是内容引导。德育内容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德育中任何德育内容都内在地包含着一定的德育目标,都体现着教育者的意图。教育者通过德育内容的选择作用于学生,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三是言行引导。教育者的言行特别是行为具有示范性,对于具有“向师性”特点的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教育者通过自己合乎道德的语言特别是行为能对学生发挥引导作用。

三、指导

指导是对人的活动的方法、步骤等的具体指点。德育中的指导突出的是对学生道德生活的指导,即对学生做人、做事、处世、立身的指导。第一,做人指导。中小学生还不成熟,对于如何做人还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如何做人方面存在不少疑惑,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给予具体指点,使学生明白做人之道,形成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德,学会做人。第二,处世指导。学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社会安身立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处世指导要求教育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生在处世中的经验与教训,针对学生在处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处世中把握处世之德,形成良好的处世品德,学会处世。第三,做事指导。为人在世,做人、做事是人生两大主题。教育者要指导学生明白所做之事无论大小,都要从对社会、集体、家庭承担的责任出发,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要为学生做事提供咨询、指导,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在指导学生做事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行事之规,学会做事。第四,立身指导。指导学生在做人、做事、处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形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律、自制、自重、自尊的品格,打好立身之基,学会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开导

“开导”在德育中有多种涵义:开发学生道德智慧;激发学生道德思维;以道理启发劝导;解开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德育中开导的方法有:第一,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道德智慧与先天的潜能有关,可以被激发”。[5]开导,就是要开启学生道德智慧的大门,使其具备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对人们言论、行为的善恶做出道德判断,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难题。第二,开动学生思维机器。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己、对人们的言行进行分析,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过程及结果不断进行内省、反思、调节和矫正,改过迁善。第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第四,解开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学生在学习、交往、生活,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疑惑,这时,就需要教育者给予开导,将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它打开“心结”。第五,心理开导。在当代社会,多方面的原因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道德问题有一些是与心理问题有关的。要解决这些道德问题,需要运用心理开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开导,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

五、诱导

诱导即“劝诱教导”。诱导的理想境界是“循循善诱”。“循循”即有步骤、有次序,“善诱”即善于诱导。德育中的诱导的要求是:第一,要“循循”,即有步骤。诱导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应按照知—情—信—行的顺序诱导。先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善诱”。表现为: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要诱导,就要有“诱饵”,“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二要善于营造学生乐于接受诱导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诱导的前提。同样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谐,接受的氛围好,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诱导,反之,就不愿意接受。第三,要有耐心。这是循循善诱的基本条件,是循循善诱的必然要求,因为“循循”就是一步步前进,不毕其功于一役。

六、督导

督导即监督指导。督导主要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与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与习惯离不开教育者的督导。德育中的督导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督”与“导”。首先是监督。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后,需要进行经常的、始终如一的监督,促使学生将道德要求付诸行动。没有教育者经常的监督检查,道德行为要求往往会落空,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为“青少年发展初期,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往往不善于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主要是受外部力量的支配,……这时他们正处于以他律为主导的初级发展阶段。”[4]514所以,由教育者对学生实行外部的监督是必要的。其次,在指导与引导中形成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只有教育者的外部督导难以从根本上形成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与习惯,难以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道德自律品质。所以,督导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行为的自我监控、调节与修正,使其在自我监控下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道德自律品质。

七、因势利导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一)人文关怀

“人文”在古代中国特指礼乐教化,《易・责》中记载:“文明之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突出强调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当今“人文关怀”中的“人文”则吸取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进步含义。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曾把“关怀”解释为“等同于关心”,其实较“关心”而言,“关怀”更具高程度、努力性和价值指向性,关怀者在关怀过程中要考虑被关怀者的感受和关怀的实际效果。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文关怀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现代意义的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及其社会特征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的关注、对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本文认为人文关怀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为出发点,侧重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和捍卫,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提升人的个性、人格和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实践行为。

(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源自心理学概念,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疏导指“心理疏导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指设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人或集体进行疏通引导,实施心理咨询或治疗,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1比较广义的概念,即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它不仅仅从心理咨询意义上来讲,更是从社会关系、思想方法意义出发,并广泛运用于教育和管理领域。本文从比较广义的内涵总结心理疏导,即遵循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创造有利条件,让其充分表达,从而合理引导、帮助人们理顺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当代主体的思维意识特征、社会要求、自身的发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越国家地域和政治、经济、文化界限,需要更加增强人的开放意识与兼容态度;处于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下,更要有坚定的爱国情怀;面向国际竞争,更加需要竞争的勇气和世界眼光;走向国际舞台,更加需要对人类大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2“21世纪高等教育的总体趋势为:教育理念由知识中心观向智慧中心观转变;教育内容从重视科学教育向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教育目标从知识和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教育方法从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原理和知识向培养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3

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重形式,忽视实效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避免。面对21世纪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应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合理科学的教育理念,达到适时又可持续的发展目的;在科学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坚持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贯通;在追求知识与人才的时代,努力探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当今世界对人才能力和素质高度综合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教育对象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关爱,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促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把落脚点放在满足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培养具有自我选择、自我拓展和自我建树功能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科学人文关怀理念,深入理论研究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就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上来,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激发其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创造自主发展空间以展示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强化人文关怀角色意识,教育者要把自己定位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者、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和思想教育的服务者,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以情动人,始终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为己任,主动完善关怀者真善美理念的理性自觉,以理服人,自觉修养德行、求真务实、服务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影响学生,发挥教育中的人格魅力。为此,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领导工作,加强对教育者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深入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并开展各种活动强化教育者的关怀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引导性。

(二)树立科学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其目标应是培养“完整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主要表现为德才兼备、知识结构合理、知识与能力协调、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等。“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体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第一,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结合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理论阵地。第二,搞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第三,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和幸福观。第四,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分析就业形势,设计人生规划,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精华的人文素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在新形势下,探索和寻求富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如:其一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形成双向对话模式,达到主体间的深层次沟通;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育活动的立体渗透,即教育对象为主体与教育者为主导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其二情感体验法。对高校学生而言,主要可以通过自然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三大范畴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自己的感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路径主要有:融入大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触摸大自然和历史风物,感受多元文化;创造文化情境,情与境有机地结合,在情与境中,启迪心灵,升华情感;开展校园审美活动,如艺术节、艺术团、戏剧社等。其三心理咨询疏导方法。通过咨询指导、精神渗透、情感沟通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论理、感化、启示、美育、行为等疏导,真正把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疏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畅通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书记、校长、教务长等实物信箱和网络信箱,确保学生的意见有处提;全方位收集学生所提出和反映的信息,给与解决和指导;加强信息反馈,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对学生发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困惑、行为混乱等信息及时上报;及时合理进行反馈调节,成立校一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统一协调、多管齐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

其次,建立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一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校报、网络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帮助其学会自我调适,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从学校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校本培训和各类心理疏导教育专项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三是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和宣泄缓释机制。定期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其心理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和掌控。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网站和信箱,对有某些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监测、评估,积极采取心理矫正措施和心理危机干预,合理引导使学生达到心理和谐。

再次,建立健全管理育人机制。一是切实抓好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理念,把管理变成“服务”,尊重学生差异,保证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民主自由的氛围,师生共同参与,认真听取学生合理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采纳,达到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效统一;依据时代的发展、政策的改变和学生的特点而不断变化和完善,从而保证制度的无限活力。其二,建立健全高校保障机制。高校应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章立制,如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施规划;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管理、培训、激励和保障机制。其三,构建全方位的管理育人机制。大学生的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职责,全体教职员工、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应参与其中,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教育合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7

摘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己经连续出现在党的十七、十八大报告中,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入研究,是做好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相关概念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特点,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将心理疏导融入到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八大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强调了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再度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精神的提出为该研究指明新的方向。当前体育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沿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己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要构建真正的和谐校园,既要运用人文关怀的手段,也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卓有成效的构建和培育和谐的校园环境。因此,笔者试图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为基础,结合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探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强调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在校园管理工作视域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每一个校园主体(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个体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既要注重理顺社会情绪,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也要注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们需求;既要注重人的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也要注重社会与生态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和谐;既要注重立足当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也要注重着眼长远,积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心理疏导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一般是指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等手段,来影响和改变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对方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排忧解难、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过程。校园管理中的“心理疏导”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促进思想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特点

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体育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是好的,他们有远大的志向,有崇高的理想,有拼搏奉献的精神,关心集体,勤奋学习,求知欲强,渴望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团结互助,自觉守法,维护社会公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于自我满足,而绝少去考虑别人,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名利思想较重,考试弄虚作假,不爱护公物,行为不够文明,对政治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这些是与当今社会的需要所不符的。

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群体,一直被认为是身心最健康的群体,然而在面对社会变革、就业压力的挑战时,特别是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就逐步凸现出来。由于体育自身所具有的高竞争、高对抗、高应激的特点,养成了争强好胜的性格,这种内化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后果,导致思想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过激。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冷静处理,往往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体育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三、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构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压力也随之增大,在高压状态下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多,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凸现。2014年全国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个庞大的数据给高校就业工作和国家增加巨大的压力[6]。因为就业、学习、生活等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明显增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艰巨,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这个核心不动摇,积极探索一条培养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之路。

1.注重体育院校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机结合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作保障,近年来,心理问题的凸现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人们对精神境界追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已成为考察个人健康的重要参数。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利用国家对高校贫困学生的各类资助政策,大力宣传关系民生的惠民政策,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助学奖学金、贫困学生助学金、社会力量捐助资金等多渠道多种类资助项目,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人文关怀。让贫困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心理负担,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贯穿教育全程。

2.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期积压,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心理疲劳是不知不觉潜伏在人们身体里的,达到一定的“疲劳量”,才会引发疾病,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近年来高校频繁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90%是因为精神类疾病所致。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如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因此,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心理疏导专业人才与各类建设人才的重任,高校领导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考验。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团队辅导,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他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

3.尊重学生需求和感受,提高服务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方式方法,营造培育和谐心理的氛围,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人文环境。为此,要关注学生们多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关注学生反映强烈矛盾集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合理诉求给予高度重视,及时纠正工作中不合理因素。协调医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后勤各职能部门间的互动机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可能降低学生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学生成长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学生心理和谐提供良好环境支持。帮助学生调适好健康心理,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需要,是高校能否积极构建和谐校园不断开拓进取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加快,利益格局,价值取向的改变,高校大学生思想受到的冲击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敢于面对新课题、新思想、新考验。探索一条适合高校稳定与发展,文明与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探索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令人欣慰的是十七大报告中将“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作为我党将来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两个凡是”再次诠释“以人为本”。从2008年汶川地震中可以看到,我国首次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使用了心理危机干预,对死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所做出的表率。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任务指导下,体育院校应该探索适合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措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对事物高度的敏锐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团队辅导,拓展训练等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适方法手段。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网络咨询平台,心理咨询室、电话、书信等一对一方式加大心理疏导的力度。针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如:孤儿学生、父母离异学生、重病学生、家庭贫困学生、父母失业学生、家庭受灾学生等。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来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现的新教育理念在现时代的凸显顺应时代的发展,是时展新课题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给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群体基数大,影响范围广,对社会的作用不可计量。因此,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长远而重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小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车彤,刘英,姚望.畅想生命灾后生命教育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所.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理论与实践[m].2011.06.

[4]林秀华,杨丹.体育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J].中国高校田径,2005(1):323-325.

[5]李可可.运动员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339-344.

[6]李玉兰.2014年,727万大学毕业生能否马上有工作?[n].光明日报,2014-02-20(15).

[7]李皖编.细雨润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4.

[8]杨恒昌.浅议“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有效沟通”的应用方法[J].理论学刊,2012(12):114.

[9]十八大报告“两个凡是”再次诠释“以人为本”[eB/oL].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1113/c241220-19568500.html,2012-11-13.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8

一、加强领导使“安全月”工作稳步推进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队伍。成立了领导小组,形成一套安全管理网络。其次,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班班主任签订安全工作现任状。建立了各项安全工作检查评比制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实行领导安全值日检查制。值日领导对每天的安全工作负总责,领导小组成员依表值日。

2、以校为本,讲求实效,制定完善的宣传教育内容。活动开展初期,我们组织以领导小组为核心的宣传小组,针对我校的实际,制定我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内容。

(1)警示教育:认真宣传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正面教育师生自觉遵守《规定》和《规范》,同时以外地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借鉴,反复宣传教育。

(2)自我保护:在小学生中进行如何自救,如何应对走失,被拐骗等安全防范的教育。

(3)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学生不到外面的摊点上购买零食、饮料等,防止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4)活动安全:加强课外活动及课间活动的安全教育。

(5)行路安全:加强送路队的管理,强化交通法规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1、开展“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将学到的安全常识与家长共享。印发《关于安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2、学校通过利用黑板报(各班更新板报内容:安全教育、预防手足口)、大力宣传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全体师生自觉地投入到“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中来。

3、利用班会或者思品课,每班举办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出一期安全主题黑板报、手抄报,开展一次安全祝福卡送亲人活动。,

4、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管理,严格校外人员进出校园登记制度和上学、放学时间教师值班制度,积极预防校内师生伤害事故的发生,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确保校园和师生安全。

三、强化安全管理,加强进行安全检查,使安全工作百无一漏

首先,对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各班班主任对本班级的用电线路和门窗进行一次检查,特别是检查窗户用小锤敲一敲,检查接口处是否离焊,玻璃边缘用手摸一摸,看看上面的油腻是否要脱落。由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对学校围墙、大门、厕所、外面用电线路等公共设施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

第三、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学科渗透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触电、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活动。

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长期的警钟长鸣,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水平。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9

(一)情感日益丰富,他们的主观行动带有自觉性,但意志力不足

高中生的责任感、荣誉感都较为强烈,自尊心进一步加强,对友谊显得更为执着和珍惜,择友也更为慎重严肃,尤其对异性的关注和爱慕心理更加突出。这种心理一般具有外显性和内隐性。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大胆,容易把这种心理表达出来,并付诸与行动;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羞,易出现暗地里的单相思,坠入情网。如果教育不及时或不当,易出现轻率的不计后果的行为,轻者伤害自己和他人,重者违规违法。

(二)自我意识强烈,渴望成熟,但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存在偏差

高中阶段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有自我进步与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同时对自己的错误过失也能从动机、思想、心理根源上寻找原因。他们对于偶尔一次的成败能持比较冷静的态度,情感波动较小。他们有被同伴、异性、教师、家长认可和尊重的强烈愿望,同时自己也能对他人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然而部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过高,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无论在言谈举止中还是学习生活中都是过分自信,容易自傲,目标常脱离现实,眼高手低、浅尝辄止较为常见。还有的学生对自身不足认识不够,刻意隐瞒,甚至与教师搞对立,拒绝接受教师的教育。这种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极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对周围的一切人事都充满敌视情绪,出现病态心理。

(三)认知能力增强,思维水平提高,但容易忽视细节

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对知识的认知接受能力还是分析记忆能力都有很大增强。他们想象力丰富,并且能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丰富而连贯的构想,逻辑思维变得严密,并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他们在讨论问题时,不仅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希望对方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且对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他们对新事物极为敏感,接受快,少保守,思想活跃,爱赶时髦,追潮流,想象力丰富。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仍奉行机会主义,漠视经验主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耐力,对传统经验不屑一顾,也不注重积累,尤其对细枝末节比较忽略,有时往往导致严重失误。

二、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手段

(一)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知识层次、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兴趣爱好都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身作则,模范表率,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好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内在人格和心理,尽量减少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

(二)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

学校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广泛地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能锻炼学生,还能在活动中教育学生、陶冶学生。而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重负下,也渴盼有更多的机会松驰神经。我们就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兴趣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心理疏导之目的。

(三)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我们在教育与疏导时要多从正面去鼓励学生,用激励、表扬、鞭策的方法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并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教育与疏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和手段策略,以便教育与疏导获得最佳效果。

(四)关注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不可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尤其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作为学校,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频繁且有效的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和汇报学生在校情况,尤其是对心理异常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站在一条线上,坦诚相待,互通有无,力求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统一,使心理疏导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育内容篇10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中小学校应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消防安全治理工作的领导,由该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和消防安全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各项与消防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具体落实到人,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从而确保中小学校的校园消防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在校园内普及消防安全知识,组织部分有特长的教师收集消防安全教育视频资料,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宣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消防安全知识普及读物,可以通过“消防安全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普及教育。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消防教育工作,让师生真正认识到消防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使用常用的消防器材。

(二)对重点消防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地方教育局组织召开由各中小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参与的会议,对重点消防安全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消防安全的组织部署工作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且明确职责范围,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关于具体的工作流程,各中小学校应首先进行自查整改,摸清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所在,根据自身能力进行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然后组织公安消防部门进行检查验收。为了预防和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坚决杜绝堵塞消防疏散通道和锁闭消防安全出口的违法行为,首先要保证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好和消防安全出口的畅通。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内应当采用广播、书面、多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告之本校师生消防安全出口的位置、消防紧急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疏散的线路,并形成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在各相关部门检查验收工作结束后,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要及时总结自查整改和检查验收的工作情况,排除火灾隐患,并交流一些好的做法和推广一些成功的经验,推动整个区域内的校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消防设施

各中小学校要落实日常消防工作经费,确保基础消防设施的基本开支和消防设施的维护。对于部分老旧建筑,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消防防范措施,确保安全消防疏散通道和消防安全出口的畅通。对于新建的教学楼和公寓楼,一定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条文规定进行设计和建设,并且明确专人对消防器材进行定期管理与维护。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消防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将逃生自救知识和防火安全常识纳入到社会公益宣传的内容中,利用社会力量来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从而不断地增强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内,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消防安全工作。如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在学生公寓内可能广泛存在使用高功率用电器的情况,对此应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在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中要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