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市场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4:41

水产市场发展篇1

数据显示,热水器市场的发展是健康有序的。最近三年热水器市场的零售额增速要高出零售量增速至少4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销售均价呈上涨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市场的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了8%~9%。

电商渠道高速增长,三四级市场持续升温。

今年热水器的销售增长主要来自于两大渠道。首先是电子商务渠道。双十一,天猫一天的销售额就突破了350亿元,海尔、美的、创维等企业当天的销售总额都在2个亿左右,而2012年的双十一,这三家企业的合计销售额不到1.5亿,双十一的家电销售同比增速至少是300%。从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热水器在电商渠道的增长速度零售量为204%、零售额为215%,是线下渠道增速的10倍以上。根据中怡康的研究,今年热水器的电商销售规模将在30亿元左右,占热水器整体比重接近6%。

其次是渠道的下沉,也就是三四级市场的稳定增长。过去五年,家电下乡政策为企业带来了黄金般的市场机会。今年前三季度,热水器在三四级市场的零售量和零售额的增长分别为3.2%和7.9%,零售量的增长幅度超过一二级市场的增长。三四级市场居民收入的提高和物流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市场的催化剂,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将更有利于三四级市场的持久成长。

消费升级,高端产品扩容。

市场实现快速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按照中怡康四分法原则来划分市场档次,同时以2012年销售数据为基准,我们得出的结果是,电储水热水器2,800元以上为高端市场,燃气热水器3,200元以上为高端市场,电即热热水器3,300以上为高端市场。从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来看,无论是燃气热水器还是电储水热水器,高端产品的比重均是从2009年15%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电即热从19%提高到30%左右,各品类高端市场的份额都在快速扩容。

大容量,舒适节能产品引领市场趋势。

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升,住房条件的改善,对热水器的需求从能洗浴,到洗的舒适,从单纯的为浴室提供热水发展到家庭的多路供水,因此无论是燃气热水器还是电热水器还是电即热热水器在最近几年都呈现出“大”化的趋势。

今年前三季度,不同升数电储水热水器零售量的平均增幅为2.3%,其中60L的产品增幅达到10.5%,50L的零售量同比增幅也略高于平均水平,达到2.7%。50L、60L电储水热水器的市场主力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分别占到市场销量的31.7%和26.3%。但客观来讲,电储水式热水器的大容量趋势要比燃气产品增长缓慢一些,增长最快的60L产品零售量同比增幅为10.5%,而燃热市场10L以上产品的增速至少为20%。

目前出水量为10L的产品已经成为燃气热水器市场主流机型,可以占到市场近4成的份额,并且大容积产品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今年前三季度燃气热水器的零售量平均增幅是4.7%,10L可以说是一个分界线,10L以下产品都是以同比负增长两位数的速度在萎缩,但11L、12L、13L、16L产品则相反,都中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在扩容。数据也反映出燃气热水器市场在明显向大水量产品倾斜。

另外,燃气热水器市场还有一个特点,除大出水量之外,在国家惠民政策推动下,冷凝产品今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这也与燃气热水器行业主流品牌的积极推动有关。

例如万家乐、万和、海尔、华帝等企业,已经将所销售的20%~30%的产品转换为冷凝产品。这既是企业追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社会责任。

与电储水式和燃气热水器相比,虽然即热式电热水器零售量同比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如果对即热式热水器再进行细分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与普通预热、预计混合两种常规类型的即热式电热水器相比,小厨宝和三相电两类产品零售量同比均是正增长,特别是三相电的产品,同比增长高达33.3%。而三相电的即热式电热水器都是大功率产品,基本是在12~18Kw,其特点就是出水量大,使用的舒适度高,甚至可以满足浴缸的使用需求。

因此,包括即热式热水器在内,整体热水器在大水量、舒适节能、智能等方面,都是目前及未来重要的产品诉求。

2014年热水器增速回落,价格继续上行。

对于明年的热水器市场,中怡康判断市场景气程度要弱于2013年。预计2014年,整体热水器的需求量将接近3,000万台,同比增速将回落到5%。在价格方面还将保持4%~5%的上升空间。细分到各品类,燃气热水器零售量规模为1,282万台,同比增速回落至7.5%,电储水热水器零售量规模为1,662万台,同比增速回落至3.5%,电即热市场为41万台,同比下降4.7%。在销售方面,预计明年的电商销售额可突破70亿元。

热水器作为刚性需求的家电产品,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原因一是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旺盛,更节能、更智能的产品将有更好的发展。二是国家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人民收入翻番计划、以及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等,这些都从政策方面保障了老百姓有钱花、敢于花以及有地方花。三是三四级市场仍具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现在处于惠民政策空窗期,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放缓,中短期内家电市场趋于理性发展。而互联网技术和物流业的发展,未来家电市场竞争将更多的取决于企业内功,企业只有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附加值,才能未来竞争中保持甚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水产市场发展篇2

关键词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1-0230-01

1规划背景

《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于2016年实施,而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正位于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养殖区――宁洛高速公路池塘精养区中。因此,对兴华水产养殖场进行发展规划,符合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重点。

随着近几年兴华水产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养殖场快速发展,提升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蒙城县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养殖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因此,养殖场必须抓住政策机遇,特别是目前国家对水产养殖场的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通过规划推动养殖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养殖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目标和意义

目标: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利用5年时间把该渔场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最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最具特色、效益最显著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为引领蒙城县渔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意义:①有利于发挥本养殖场的区域优势,提高渔业综合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树立优势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品牌效益;③有利于带动蒙城县休闲渔业的发展,丰富渔场周边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

3规划依据与期限

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的依据是《亳州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亳州市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实施方案》《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次规划年限为2017―2020年。

4功能定位

4.1亳州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充分利用兴华水产养殖场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资金、渔业技术的投入,把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能够体现亳州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亳州市绿色水产品、特色水产品、渔业新技术的展示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的示范基地,对于蒙城、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渔业生产都有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发挥本渔场的辐射示范功能。

4.2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2年,兴华水产养殖场按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要求,积极进行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2012年12月被评为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5年以来,本场加大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在市级示范场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发展[2],把功能定位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争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3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兴华水产养殖场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又发展了以垂钓、餐饮服务为主的休闲渔业,展现了现代渔业所具有的休闲功能。可把本渔场的休闲渔业发展功能定位为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按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创建申报发展。渔业的休闲功能主要体现在垂钓、餐饮、观光等产业,赋予渔业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城乡居民休闲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满足与适应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与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5发展布局和重点

5.1产业布局

蒙城h兴华水产养殖场现有面积14.67hm2,在规划期内规范建设、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增加效益。规划期内总体布局形成“231”发展格局,即二区并驾、三大体系和一个功能区。二区并驾:指渔业生产区和休闲渔业区协同发展,并驾齐驱。三大体系:指渔业养殖技术体系、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和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共同支撑渔场发展。一个功能区:即餐饮服务功能区,形成年接待能力1.5万人次的餐饮服务功能。

5.1.1两区建设。

(1)渔业生产区。渔业生产区以养殖生态甲鱼、鳜鱼为主。甲鱼的品种为黄河鳖,黄河鳖为当地传统野生品种,易于养殖,价格较高,供不应求;鳜鱼的品种也应以当地的野生品种斑鳜为主,市场价格较高。大宗淡水鱼精养塘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利用增氧机、投饵机、颗粒饲料进行高密度精养,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为休闲垂钓提供优质商品鱼[3]。

(2)休闲渔业区。以餐饮、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和水产品的品质取得消费者的认可。餐饮服务菜谱上应以本养殖场生产的生态甲鱼、鳜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垂钓鱼因是本场自主生产,应以水产品市场价格出售,以低于其他休闲渔业场所的价格赢得消费者。本渔场的休闲渔业除餐饮、垂钓外,可利用资源条件,发展观赏鱼养殖,把本场建设成蒙城县观赏鱼养殖基地,使观赏鱼养殖也成为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餐饮服务、垂钓及观赏鱼养殖为休闲渔业主体的兴华水产养殖场可建成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5.1.2三大体系。

(1)渔业养殖技术体系。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畜牧水产局,开展产学研联合,制定各类鱼种的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规程,编印技术资料,科学养殖,规范生产[4-5],将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为科技含量高、养殖水平高、产出效益高的现代化渔场。

(2)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为提高养殖效益,大规模的甲鱼养殖生产必须有自己的甲鱼繁育场所。因此,养殖场必须形成自己的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

(3)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兴华水产养殖场以生产生态甲鱼(纯种黄河鳖)为主,目前水产品市场上黄河鳖属于紧俏商品,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建立好以甲鱼、鳜鱼为销售主体的市场销售体系,随着养殖场休闲渔业的发展,观赏鱼的销售也将纳入养殖场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

5.1.3一个功能区。完善现有餐饮服务功能,形成年接待服务1.5万人次的接待功能,满足渔场周边居民及来场购销、休闲、垂钓人员的餐饮需求。

5.2发展重点

在2017―2020年的规划期限内,养殖场要以渔业生产为主、休闲渔业为辅,主辅同步,稳步发展。

5.2.1渔业生产。渔业生产方面以发展甲鱼养殖、鳜鱼养殖为主。利用早期养殖的性成熟的甲鱼自然产卵,集中人工孵化,生产甲鱼苗种,除用于本场养殖外,还可以出售苗种。甲鱼产卵孵化技术成熟后,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甲鱼苗种生产,并将其列入养殖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5.2.2休闲渔业。在近期规划内,休闲渔业以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小规模开展观赏鱼养殖,待养殖技术成熟、销售市场形成后,可进行大规模的养殖,这将是养殖场休闲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6参考文献

[1]沈蔚,车斌.上海青浦区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6(6):42-49.

[2]王健,郁蔚文,田昌凤,等.浅谈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设计思路[J].科学养鱼,2013(7):82-83.

[3]邢化峰.安徽亳州: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J].环境经济,2006(7):63.

水产市场发展篇3

【关键词】丽水;山茶油;品牌

山茶油对于在我国乃至世界来说可谓是历史悠久,我国在山茶油的生产中占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我国的山茶油生产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生产山茶油的技术也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浙江丽水作为山茶油的一个重要市场其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丽水山茶油的生产而后营销整体情况来看,要想在国内外山茶油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足发展需要积极创造属于丽水的品牌战略,以品牌作为动力促进丽水山茶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一、丽水山茶油的生产营销规模现状

丽水市山茶油的生产面积占到了越半数左右,山茶油在丽水可谓是一个主导产业,尤其是在我国政府对山茶油市场给予高度关注的今天,丽水山茶油市场的生产和营销规模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绿色品牌战略在丽水市已经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从目前丽水市山茶油市场的整体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产面积大。在山茶油生产领域中,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全世界的各个山茶油生产地中,我国的山茶油生产占有的天都有的优势,浙江山茶油在山茶油种植面积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从目前来看,浙江山茶油的栽培面积已经达到了245万亩,在我国占据第四位。丽水的山茶油生产在浙江整个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就单单松阳县目前就有11.7万亩,茶籽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茶树林在8万亩左右。投产面积大是当前浙江山茶油发展的一个巨大优势,对于丽水山茶油而言,投产面积大也是促进其山茶油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

(二)营销范围大。谈及丽水的山茶油营销范围来看,丽水山茶油的营销范围不仅仅遍布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对外开放的作用下,丽水山茶油已经走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中与其他国家的山茶油生产厂家进行着角逐。从目前丽水山茶油的生产和营销整体情况来看,其影响和作用范围在我国的山茶油市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

二、丽水山茶油的独有优势及劣势分析

丽水山茶油生产规模较大,其在营销策略上也基本上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营销策略,但是,从目前丽水山茶油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丽水山茶油的优势

丽水山茶油的发展不仅仅基于丽水的地理位置特性,同时,丽水山茶油的历史悠久为丽水山茶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政府的大力扶持促进了丽水山茶油的发展。

第一,地理位置优越,种植面积广阔。丽水具有广阔的终止茶树的土地,在山茶树的种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丽水山茶油的发展。同时,野茶油资源也相对丰富,这为绿色山茶油的生产奠定了基础,使丽水山茶油成为具有了“绿色”的标志。

第二,丽水山茶油历史悠久。丽水山茶油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我国其都占有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丽水较为有代表性的山茶油企业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则充分的体现了这一优势,充分的利用了丽水山茶油的社会认可度来进行品牌战略的创建。

第三,政府扶植力度大。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在丽水市政府的农业产业化扶持下,着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产链,并在绿色生产上发挥了自身的特色。

(二)丽水山茶油的劣势

在当今国外市场上,人们对于山茶油的认可程度较高,许多外国消费者较为认可我国的山茶油,但是,从国内市场上来看,人们对山茶油这一产品的认识不足,甚至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消费者的不认可限制了丽水山茶油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积极的开展推广和宣传工作,力求通过推广和宣传工作来提升国民对山茶油的认识,使更多的人认可山茶油,从而促进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三、丽水山茶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品牌战略分析

因地制宜的发展丽水山茶油,以品牌战略为基本战略导向将进一步促进丽水山茶油的发展,促进丽水山茶油市场的开拓,促进丽水山茶油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目前来看,丽水山茶油在特色品牌战略的创建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努力:

(一)充分利用政府扶持

近些年来,丽水市政府不断的出台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在农业品牌建设、市场产品流通、农副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通过对丽水山茶邮市场的保护来促进山茶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双赢、共享、稳健、超越”作为企业的价值观,以打造世界山茶油第一品牌为目标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战略目标。充分利用政府扶持将进一步推动丽水市山茶油产业的发展。

(二)利用地理优势营造质量品牌

丽水对于山茶树的生长来说就是一块圣地,其不仅有广阔的适宜山茶树生长的土地,同时还具有丰富的野生山茶油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山茶油的质量,以质量为基础打造品牌战略,促进丽水山茶油品牌战略的发展。

(三)开展技术研发

技术研发是对品牌的一种技术性支持,对于丽水来说,进行必要的技术研发有利于提升丽水在山茶油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山茶油市场的发展。浙江卖油翁油品有限公司在技术研发上进行了一些列的努力,比如其聘请了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首席教授来辅助山茶油技术的研发,同时,进行高校嫁接,在技术研发领域形成了一种强强联手的局面。开展山茶油技术的研发将进一步促进丽水山茶油市场的发展,使丽水山茶油形成品牌战略。

综上所述,“绿谷茶油”作为丽水山茶油的典型代表,其在丽水山茶油的品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我国山茶油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丽水需要积极发动政府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对山茶油市场的政策支持和辅助,积极的开拓与丽水山茶油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赵琦.茶油消费市场好规模种植效益高[J].农村百事通,2012(19).

水产市场发展篇4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基础

大足五金历史悠久、名誉国内,现有五金生产企业和专业户12000余户,从业人员10万多人,已形成“日用五金、铸钢铸件、农机配件、匠作工具、建筑五金、农林器具、畜禽用件、卫生器械、综合杂件、船用五金”等十大门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的产品体系。目前,五金旅游城、老五金市场、西部金属交易城、老废金属市场、花市街市场等专业市场功能有效彰显,总经营面积达18.2万平方米,经营户2325户,年交易额41亿元,年利税1.54亿元,从业人员1.92万余人。五金生产者80%以上原材料通过市场购进,60%以上的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市场门市、摊位利用率达95%以上。其中五金市场连续多年被评为重庆市商品交易市场20强。同时,我县还被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西部五金之都”的称号。

(二)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相继对大足五金产业振兴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尽快做大做强大足五金产业。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龙水五金市场的意见》,并联合市科委了《大足五金产业振兴计划》,成立了重庆市大足县五金产业振兴领导小组,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政策优惠扶持、企业科学运作”的原则,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大足五金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机遇前所未有。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随着重庆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规划建设的成**快速铁路干线、**大高速公路、武荣连线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均通过龙水,加之现有的大邮公路、龙铜公路等交通干线,建成后的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辐射聚集能力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制约因素。一是功能亟需创新,大型交易市场必备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手段仍未建立。二是“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分类市场各自为阵的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损毁严重,水、电管网设施老化等等。四是经营环境欠佳,对市场的经营秩序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

二、发展定位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

立足大足、服务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的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城市发展、区域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五金市场群年交易额达到58亿元,力保西部第一、全国前五位;到2013年,五金市场群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成为西部规模最大、交易额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力争排位全国第二。

三、市场培育建设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投资建设市场群。

四、市场群培育建设重点

(一)整合现有五金市场资源

将五金旅游城、西部金属交易城、龙水废金属市场、老五金市场的管理归并给重庆市龙水五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运作,以现有资产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完成五金市场群的资源整合。

(二)合理规划五金市场群区域

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现由五金旅游城、老五金市场、西部金属交易城、老废金属市场、花市街市场等5个专业市场组成,面积0.5平方公里,拟新增2.5平方公里,整个市场群扩展到3平方公里。具体区域为:大邮公路龙水段以东,五金产业园到大龙公路以南,濑溪河龙水段以西,濑溪河龙水段以北(详见附图)。

(三)规划新建的主要市场

1.汽摩配件市场。规划建设用地150亩,交易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容纳300个经营户。主要经营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非机动车配件等。

2.再生资源市场。规划建设用地150亩,交易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容纳300个经营户。主要经营二手汽车、摩托车、废旧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废旧物资。

3.机电农机市场。规划建设用地150亩,交易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容纳400个经营户。主要经营各种机电产品、农用机具、电动机具等。

4.综合交易批发市场。规划建设用地100亩,交易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容纳300个经营户。主要经营各小商品、塑料制品、音像制品、办公用品、日用百货、装饰用品等。

(四)建设功能齐备的配套设施

1.五金会展中心。规划用地30亩,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分为展览馆和会展广场。

2.物流配送中心。规划建设用地1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3.市场仓储区。规划建设用地2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4.市场服务区。规划用地100亩,修建营业商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饮食、娱乐、休闲、住宿、商住楼等。

5.业主居住区。规划用地1200亩。

五、实施步骤

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建设实行滚动开发、滚动建设,共分三期建设。

(一)一期工程

建设五金会展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规划用地13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2650万元,2008年建成运营。

(二)二期工程

建设再生资源市场、汽摩配件市场,规划用地300亩,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投资7200万元,2008年启动,2010年完成。

(三)三期工程

建设机电农机市场、综合交易批发市场、市场仓储区、市场服务区、业主居住区,规划用地1750亩,2010年启动,2013年完成。

六、政策措施

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建设用地享受重庆市城乡统筹及我县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努力为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的培育建设提供政策、信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服务,严禁各种不合理摊派、集资、罚款,充分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县市管委要切实履行职能职责,加强对市场群的管理、培育。重庆市龙水五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不断提高市场运作能力,推进市场群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一)实行水电优惠

市场群内用水、用电实行“一户一表”,执行统一收费标准,免收水、电户头费。

(二)积极吸引外地业主入市经营

对外地来大足龙水五金市场群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非公有制企业,在办理证照、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三)鼓励安置失业、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员就业

市场群内经营业主招收失业、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员,享受安置下岗、失业职工和残疾人员有关优惠政策。

水产市场发展篇5

产业航母领航大流通

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立足产地、服务全国、辐射全球,在三级产地市场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是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与流通大环境下产生的“产业航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新的优势产业区正在稳步发展壮大。随着“菜篮子”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均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生产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与此同时,农产品生产集中度的提高也增加了“滞销卖难”的风险,迫切需要专门的集散场所对农产品进行集中、商品化处理和批发交易。

产地是农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起点。产地市场作为生产者出售农产品的重要场所,具有交易、商品化处理、信息服务、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功能,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可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要“建设一批部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支持优势产区建设现代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部围绕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茶叶、花卉等农产品,重点依托现有市场基础,在优势产区和重要结点,与有关省市共同推动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全国农产品的大流通和现代农业发展。

2011年,农业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启动支持建设第一个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洛川苹果市场,此后已陆续启动支持建设了牡丹江木耳、舟山水产、赣南脐橙、重庆生猪、斗南花卉、眉县猕猴桃、荆州水产、定西马铃薯9个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加上9月刚刚签约的4家新市场,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的大家庭已有13名成员。总的来看,部级市场建设得到了有关省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场建设都取得了可喜进展,大多数市场已经发挥出部级市场功能,在带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产品和产业影响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逐步显现。

几组数据足以证明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在行业内的巨无霸地位:部级长白山人参市场年交易水参(刚采自参田、未经过晒干过程的人参)2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交易量的75%,世界的70%。斗南花卉市场年交易额近40亿元,建成后的花卉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100亿元,目前在市场集散流通的花卉占据我国冬季花卉70%以上的份额。牡丹江木耳市场2014年实现木耳交易量4.2亿斤,辐射带动全省总产量的82%,全国的51%。眉县猕猴桃市场建成气调保鲜冷库群,贮藏能力大幅提升,猕猴桃年销售量突破50万吨,占到陕西二分之一、全国三分之一。大市场在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产业发展的重任也责无旁贷。

“五大中心”引领产业发展

根据《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部级农产品专业市场规划涉及菜、果、肉、禽、蛋、鱼、薯、茶、花、菌、药等11类农产品,覆盖20余个省份的部级专业市场30个。通过对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推动部级市场达到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管理先进、运营规范的要求,成为全国该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会展贸易中心等“五大中心”,形成与生产布局相适应的部级产销平台和品牌培育平台。

目前,已启动建设的部级市场都围绕农业部和省政府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开展了工作,围绕“建设一流市场、打造产业航母”的目标,五大中心功能的作用明显。

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打造产业“晴雨表”。通过创新交易方式,部分部级市场创建了拍卖交易、挂牌交易、中远期交易、要约交易等交易方式,价格指数,起到了发现市场价格,锁定、降低、规避市场风险的作用。2014年12月,东宁黑木耳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竞买平台上市,实现了现场交易与电商交易并行,形成对国内外市场木耳价格变动产生影响的“东宁价格”,掌握木耳交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部级斗南花卉市场充分发挥价格形成和产业信息服务功能,收集几大主要鲜切花品种的价格,通过科学计算方式形成斗南花卉指数,在各大平台及时,对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带动全国、影响世界意义重大。

产业信息中心不断完善,打造产业“风向标”。部级市场积极建立各种渠道,对农产品生产、供求、市场交易等信息进行采集和,构筑了产业信息汇集、交换、传播的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2006年“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的成功编制与,引领中国专业市场进入了“指数时代”,“中国系”专业市场指数应运而生。2013年,舟山水产品市场研发《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指数》,填补了行业空白,对于引导水产品市场平稳运行、政府科学决策、企业合理经营、市场有序发展以及提升舟山水产品在全国的话语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形成,打造产业“节拍器”。多数部级市场都能积极发挥市场的物流集散功能,对农产品进行集货、交易、商品化处理、储藏和运输,从而辐射带动主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促进产业链集群发展。由于部级市场的龙头集聚效应,舟山水产品市场与5000余艘渔业捕捞船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连接华东4省1市沿海地区年2500万吨海水产品流通,水产交易额年增长率达10%以上,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科技交流水平逐步提高,打造产业“科研高地”。部分部级市场积极整合市场所在地科技资源,开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相关的研究、推广、展示和交流活动。眉县猕猴桃市场协调整合猕猴桃研发推广机构,建立猕猴桃高新技术研发团队和专家库,开展技术交流,为产业服务。部级洛川苹果市场成立了苹果技术研发中心,创办苹果工程技术学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了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形成了集研究、试验、培训、检测等于一体的果业科技创新基地。

水产市场发展篇6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水产市场发展篇7

【提要】以人均GDp进行比较,东亚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进一步说,东亚银行和股市发展良好,但债券市场存在不足,尤其是金融市场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功能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当地政府和市场为发展本币债券市场所作的努力表明,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的本币债券市场也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东亚金融市场的全球比较

亚洲开发银行(aDB)新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尝试解释新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并认为其已超出了人们普遍认为的发展水平。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中国香港、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在报告中,亚行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关联因素。

对于东亚金融市场,人们持有以下认识:与美国、日本等其他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亚洲国家在全球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偏低,包括银行资产和企业资产的股市资本化程度;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报告,2004年东亚地区本地货币债券总额仅占全球44万亿美元本币债券总额的3%,而美国、欧盟(15国)和日本则分别占44%、26%和20%;总体而言,东亚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系统以银行业为主导,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亚行承认这些国家在金融体制方面的发展滞后,但建议东亚国家将金融市场指标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以便对此进行更客观的比较。

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是一种通行的方法。亚行选择1995年至1997年(该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2002年至2004年两个时间段,通过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挂钩的方法,将东亚金融市场规模与亚太经合组织、拉美、中东、东欧的其他46个国家进行了比较。

总体上讲,亚行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和中国发展水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菲律宾、中国台湾、韩国和新加坡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印尼总体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股市发展良好,债券市场存在不足

从行业和市场来比较,东亚金融市场的银行业发展表现最为突出。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发展水平总体上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整个东亚新兴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于世界保持同步;新兴东亚国家证券市场发展水平,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新兴东亚国家债券市场、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仅马来西亚超过了国际标准。近年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债券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平均评分对多数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评定划分了政府和机构两个债券市场,仍然只有马来西亚机构债券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这种通过与人均国民收入挂钩来进行比较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例如,像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些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很高。用金融市场规模(按金额计算)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额的比率对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进行调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就会显得偏低。此外,亚行也承认,通过这种比较方法很难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质量。

金融市场的中介功能

亚行并没有对新兴东亚金融市场将本地储蓄有效转化为本地投资的中介能力进行评定。这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交易成本高。总体来看,东亚新兴国家和地区呈现的趋势是企业和家庭的过剩储蓄流到了海外全球金融机构,从那里这些资金被导回东亚地区用于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长期投资。因此,东亚国家的企业往往要承担风险溢价(通过国际债券市场)来融资,而实际上他们融到的资金来自东亚国家储户。

依赖性。另一个影响新兴东亚金融体系将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渠道能力的原因,是过度依赖本地或国际银行的短期借款。这是加剧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催化剂。

股票市场。相对于当地债券市场,东亚新兴国家股票市场的发展更完善,特别是在中国。有时可以将这种情况归结于当地特有的“投机”本性。更准确地说,东亚新兴市场更关注于股市的发展,而不是债务市场,这导致新兴市场的股票基金不断扩大。

水产市场发展篇8

关键词:环保产业市场发展趋势

一、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背景

2001-2005年,是中国实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的期间。在此期间,中国政府空前地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从而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契机。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将在“九五”工作的基础,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解决重点区域的重点环境问题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除了继续推进以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三河(海河、辽河、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一市(北京市)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及一海(渤海)海域水污染防治为内容的33211工程的实施并力争抓出实效外,还增加了长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小浪底库区及其上游和松花江流域等三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以上13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简称为“333211工程”。此外,重点环保城市山“九五”的47个增加为100个。上述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污染防治:

——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体下降10%:

——关停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落后的尘产设备与技术;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行清洁尘产: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

——强化核安全和核辐射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

——重点治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轻工工业的行业污染。

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保护人体健康,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合理调整:

——大气污染防治,提倡清洁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

——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5%:

——加强饮用水集中水源地的保护: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增加到75%:

——治理城市噪声污染,防治电磁辐射污染。

3.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一批部级生态保护区和自然资源开发重点监管区;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

4.农村环境保护:

——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控制白色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改善农村饮用水质量;

——防止农作物污染。

5.海洋环境保护:

——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控制陆源污染和近海养殖污染:

——保护海岸带和海洋的动物生态系统:

——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可以预见,“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将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将进入更为蓬勃发展的阶段。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展望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市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除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场外,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与绿色产品、低公害产品、环境服务业等领域,都蕴涵着极大的市场机遇。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以上。估计总体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其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水污染治理:

重点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工业废水的治理。全国各重点城市将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000万吨/日,估计治理总投资约需1000亿元(不含污水管网建设资金):工业废水治理约需投入1500亿元。合计约为2500亿元。

2.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约需投入1000亿元。其中,火电厂脱硫约550亿元,工业窑炉脱硫约150亿元,民用锅炉脱硫约300亿元。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烟尘排放等约需投入2000亿元。合计约为3000亿元。

3.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约需投入500亿元。其中,垃圾焚烧厂约需投入250亿元,垃圾填埋场约需投入200亿元,垃圾堆肥场约需投入50亿元。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约需投入200亿元。废弃资源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约需投入200亿元。合计约为900亿元。

4.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县和治理水土流失及矿山复垦等,合计约需投入500亿元。

5.环境服务业: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科研开发、环境咨询等能力建设,约需投入100亿元。

6.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和低公害产品:

这方面的投入,主要由企业依据市场进行。

“十五计划”期间,我国的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的增长速度。环保产业的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亿元,其中,环保产品制造业产值将达到600亿元,环境工程将达到500亿元,环境服务业将达到400亿元。

三、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

未来五到十年中,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主要体现在以方面。

1.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在前述的重点工业行业内,工业废水治理的主要问题是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因而需要: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催化氧化技术、高效除油技术、高效脱色技术、湿法焚烧技术、循环冷却水和冲洗水的回用处理技术等。

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为了适应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需要,需要适宜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要求:投资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电耗低、污泥处理简易、操作维护简单的实用技术。

根据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环境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应具备较高的脱氮除磷能力。为了适应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需要,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水平,需要高效污水消毒技术和污水深度处理技术。

3.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主要需要脱氮除磷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及高效过滤技术。

4.河流、湖泊的污染防治技术: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要实行城镇化发展战略,要建设100个环保城市,要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因而,城市的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将产生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技术需求主要有:有效菌技术、净化船技术、水体人工净化技术、氧化塘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等。

5.二氧化硫与烟尘治理技术:

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工业窑炉脱硫技术,可扑集细微粒子的高效除尘技术等。

6.清洁能源技术:

洁净煤生产技术、水煤浆制备技术、燃气锅炉、电加热锅炉、热水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

7.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

三元催化净化器等技术。

8.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及发电及尾气净化技术和设备垃圾制复合肥技术和设备,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设备,垃圾分拣技术和成套设备等。

9.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

废液处理技术,废弃原材料处置与再利用技术等。

1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废建材、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渣废玻璃、废橡胶、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11.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噪声治理技术与隔音、吸音材料,减震技术,防治电磁辐射材料,核材料处置技术等。

1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生态恢复技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制造技术,濒临物种繁育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

13.有机食品、生态农业技术:

无公害蔬菜、粮食工厂化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天然食品的加工技术,天然食品、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设备。

14.环境监测技术:

水(CoD、BoD、toC、pH、Do、oRp)、大气(Sox、nox、Cox)的各类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和自动化监控系统,检测数据的处理、传输的网络技术。

15.环境咨询技术:

iSo—14000,环境影响评价,绿色认证,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技术。

16、环境工程咨询技术:

工程可行性研究,工程概念设计,工程咨询,技术咨询,招投标咨询等。

17.环境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采集、分析和技术,因特网技术等。四、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1.广泛地拓宽产业领域,向广义环保产业(也称: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泛环保产业等)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环保产业即将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使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是拉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尘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任重道远。随着国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环保产业中服务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业和环境工程业,发展强劲、增长迅速,如日中天,仍然是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

现状下的环境污染治理业正在处于市场整合阶段,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结果,将改变目前的产业格局,改变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产品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规模小、生产力过于分散的不利发展的局面,并增强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一旦更新概念,必将成长为产业巨人。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起步较早,目前发展广泛,并构成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力量。但是,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在我国的兴起,更多的成分是经济水平落后和资源市场的利益驱动。这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不同。

概念的不同,将导致效果的差异,其实质就在于“环保意念”。陈旧、落后的观念,无法产生先进的生产力,也不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先进的思想,指导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的发展,这将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并壮大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

4.环境服务业将与环保产业中其他行业协调发展,并将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力量。由于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进作用,环保产业也必,须做到结构合理,其各行各业也应协调发展。我国正处于新老体制交会阶段,改革的动力,必将支持第三方机构的涌现,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也将显示其极其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1)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监测业,必将朝着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可忽视,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咨询业,发展前景极其光明。其覆盖范围包括:环境认证咨询、环境管理咨询、环境技术咨询和环境工程咨询等多个方面。

——绿色认证系统(1So-14000、环境标志、绿色食品等)将以环保的理念规范全社会的生产、生活行为并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促使我国与发达国家实现“国际接轨”。

——环境管理咨询将冲破局限,渗透我国政府各个经济管理部门,更将支持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管理咨询主要影响政府的法规、政策、规划、计划和标准。

——环境技术咨询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业,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急待加强。

——环境工程咨询对于改革我国环境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环境工程建设水平,有根本作用。

(3)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信息业,是支持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研发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开展业务,以及公众环境教育的基础,必须积极扶植发展。

5.生态环境保护业、环保产品营销业和低公害产品制造业不发展的现状,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形成较大的发展势头,并逐渐使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趋向完善与合理。五、实行科技创新战略,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实现大发展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构成市场推动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的力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及其融资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支持,环保企业的自身建设与市场化的自我完善。

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环保产业不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够。九十年代起,尤其是九十年代的中期开始,中国环保产业有了长足进展,究其原因,则是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有了极大的加强。而这一段时间,中国环保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原因则是政府的资金投入的力度有限,及其融资存在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展望本世纪初期,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政策的实施力度无疑必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也必然改革,涉及环保产业的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宽,这就为中国的环保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发展条件。

环保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国加入wto以后,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将转化为高科技的竞争,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资本与实力的竞争和信息与服务的竞争。这些,将成为新时期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必须自觉地适应未来的市场竞争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使中国的环保产业朝着高新科技产业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我国的环保产业不具备从事这种市场竞争的能力,则不能取得这场市场竞争的胜利。那么,即将发展起来的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就要丢失,大好的发展机会就会丧失。

如何形成现代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确保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并具有活力,怎样把企业做大并实现永续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当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和各个环保企业发展所需要认真考虑的首要大事。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必须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惟有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才能促使我国环保产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才能使我们在严酷的环保产业市场国际竞争面前,保持地位,力争领先,处于不败之地。

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如何实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标志是什么?概括起来,应达到以下能力:

1.以“更新、更高和更强”作为中国环保产业及其环保企业的不懈追求;

2.拥有领先的技术或产品,且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3.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及产业化能力;

4.拥有必要的技术储备,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并了解技术发展趋势,适时推出新产品;

5.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能力,保持持续发展的条件;

6.拥有较好的技术队伍、营销队伍和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

7.与行业和政府以及国内外著名技术研发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水产市场发展篇9

【关键词】陕西,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低碳新型产业,在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据估算,每年大约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长,在北美、西欧、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是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陕西省地处西北,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和西咸一体化以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等战略目标的推进,可以说,陕西省实现体育产业跨越发展正当时。

1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陕西省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精神,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其优势表现在:

1.1综合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作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陕西省,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到2011年底,陕西省城市人口达到138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3%,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普查结果,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23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4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结构优化的基础。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广大居民愈来愈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用于自身发展和享受生活的支出比重增加较快。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陕西省的体育需求增加,体育消费形成一定的规模。

1.2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较好。据调查,2011年陕西体育产业年产值为40~45亿元人民币,年创利税近3亿元,体育产业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年来,陕西省竞赛表演市场和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较快。特别是陕西国力足球队进军甲a之后,使陕西足球市场异常火爆,自1994年甲a联赛开办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每场的观众为2.115万人次,1996年高达2.43万人次,陕西国力主场观众人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国的“金牌”球市,陕西省体育场也曾被誉为“超白金市场”。商业性比赛的不断增多,给人们提供了观赏高水平运动竞赛的机会,也刺激了大众在体育观赏方面的消费。

此外,更具现实和长远意义的是以民间足球联赛、民间围棋联赛、民间篮球联赛等为代表的民间业余联赛的蓬勃开展成为陕西竞赛表演市场的又一大亮点和潜在优势。社会各界参与举办体育竞赛表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安康汉江龙舟节、环中国自行车赛等一系列经常赛事的成功举办,使陕西省形成了曾经十分活跃的足球、篮球顶级联赛,这为今后开展顶级赛事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它各种类型的竞赛表演市场,必将极大的丰富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和体育消费需求,将有力的推动陕西省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

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产业中的另一个热点市场,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陕西已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体育服务产品并存的市场格局,省、市经营性的各类球馆、游泳、武术、健美中心等经营活动场所也越办越多,这些经营性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满足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同时大大促进了体育消费的增长。

1.3陕西体育产业集团的成立,加速我省体育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5月24日,陕西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省政府为加快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公司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战略目标,抓住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安国际大都市”为历史机遇,全力推动陕西体育产业的大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我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促进陕西体育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我省体育产业的旗舰性企业。公司立足体育,面向市场,盘活资源、突破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我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实力,不断提升陕西体育的影响力,为实现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做出贡献。

2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

陕西省体育产业总体还处于低水平和启动阶段,虽然发展水平居于西部地区前列,但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2.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体育产业法律政策的完善取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而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从整体上决定了该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其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

由于地区生产总值是从总量上反映一省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那么首先我们从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其经济发展情况。一方面,近十年来(2001-2010)陕西省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10123.48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2.2倍,这样的水平说明陕西省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显著增强,其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人均和区域发展水平来看,陕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在第17位,人均GDp2011年前三季度排在第17位,经济虽迈到了全国中游水平。但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社会财富的积累还很薄弱,但利用国家的重视和相关支持政策,陕西省的发展劲头和前景应该十分喜人。可以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且达到一定的规模,陕西省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培育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创造出了推动这一产业快速启动所需要的基本供给和需求水平。

其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也就是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也会越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10年,陕西城乡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势头。2011年陕西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502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24元。应该说,尽管目前陕西省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较低,对推动体育市场发展的作用还有一定过程。但是其城镇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已经使他们开始具备实际的体育消费能力。因此,可以这么说,随着陕西省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体育市场发展将获得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再次,体育产业发展与一地区的人均消费水平直接相关。而消费水平对体育产业及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又分为总量的影响和结构的影响。总量的影响是指居民人均全年的消费性支出总额给他们提供体育消费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性支出总量越大,体育消费的可能性越大。2011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13781元,居全国第18位。以渭南市为例,资料显示,2010年,全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908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72元。因此,从消费水平总量上看,目前陕西省城市居民已经从总体上开始具备体育消费能力,而农村居民从整体上讲还不具备体育消费的实际能力。

结构影响是指居民实际各类消费子项占支出总量的比重与体育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互动关系。以城镇为例,2011年陕西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为1858元,占当年生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13.5%,因此,陕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对体育市场发展的影响,既有总量约束外,又有结构性约束。换言之,培养和发展陕西省的体育市场既有赖于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的增长,也取决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其中做好政策性引导和激励居民体育消费尤为重要。

总之,目前,陕西省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过渡,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发展体育产业。同时,由于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西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关中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好,陕北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基础比较薄弱,而陕南则相对落后,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及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壮大在陕西省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就目前的情况看,制约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在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产业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2.2经济水平低,缺乏发展资金。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势头较猛,GDp的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陕西省经济的底子比较薄,2011年GDp仅为12391.3亿元,占全国GDp(471564亿元)的2.62%,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就总体而言,陕西省经济仍处于全国的较低水平。发展中的陕西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开始阶段,以大交通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战略,以高科技和农业为主体的产业政策,都需要政策投入大量资金。这就给政府投资体育带来一定困难。虽然陕西省以及各地市政府及部分单位都在积极想办法向体育事业投资,但对处于启动阶段的体育产业来说,政府前期投入仍显不足。

2.3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陕西省体育产业布局与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体育产业的布局也随之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以西安市为核心的关中发展最好,陕北前景广阔,陕南发展偏弱;城市好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较不合理。据调查,在东部广受欢迎的体育旅游、野营、训练、攀岩、摩托、汽车等极限运动在陕西省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活动开展的也非常有限,一些自驾车越野活动也多为传统旅行社作为一项副业开展,体育部门少有涉足。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的体育中介服务,在全省还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2.4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作为生产者而言,陕西省的生产厂家极少,企业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商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方式陈旧。据调查,陕西省销售的体育用品大多来自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及东南亚地区、韩国、美国、日本等。体育用品生产厂家极少,仅有的少数厂家规模较小,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竞争力较低,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另外,陕西的体育器材生产厂家也缺乏远见,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对新产品研制投入不力。

而经营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市场调研,同时又缺乏必要的专业开发知识和能力,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效益极差。例如,陕西省保龄球行业在90年代十分兴盛,仅西安市就出现了60-70家保龄球馆。由于盲目的重复投资,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不切实际的投资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的球馆倒闭,目前有不足十家球馆还在苦苦支撑,有的表示近期内尽快转产。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转变,消费能力和水平还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从体育消费能力上看,我省城市人口的74%以上有体育消费,但人均体育消费额仅为56.8元/年。而全省农村却有68%以上的人从未有过体育消费,农村地区消费者体育消费额不足10元/年。省内消费市场的现状使体育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例如,2011年全省体育销售额为16亿元,而同期,山东体育销售额为95亿元以上。省内的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5体育市场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体育法规不健全,法规建设滞后,由于全省没有统一的法规,各地无从参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经营者无视市场法规,以不正当手段进入市场。各级管理部门对体育产业监管力度极弱,无力查处,导致部分体育市场失控。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空头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地区保护严重,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一些单位用行政手段和垄断项目市场,壁垒过高,进入成本过大,致使一些商家望而却步。

水产市场发展篇10

一、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主要表现

1、水价格及其机制水价格一般包括资源水价格(水资源费)、环境水价格和工程水价格,即水价格构成包括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价格、水资源环境的价格和水资源工程技术方式形成的产品价格(级差)。我国长期以来水价格主要只考虑用水量的多少作为各地核定标准,没有考虑到各地(各时段)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的品质优劣、供求状况,特别是对各种不同用途(工业、农业和其它)的水价格也未作明确区分,价格差异不大。当然,最突出的问题是水价格偏低,很难真实反映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和市场机制作用[7]。价格机制是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最主要表现,使“水资源生产价格、水资源管理价格、水资源交换价格、水用户消费价格”等价格体系真正科学化、合理化,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与水权市场价格机制(体制),这也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点改革和建设的方面。(1)水资源生产价格机制坚持水资源国家所有前提下,其形成价格因素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第一,具有效用性(自然性)及其它属性(社会性)的水资源决定其具有价值,这是形成价格的基础(前提)。水资源是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能够为人类控制和利用、一定时段和地区具有稀缺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有形统一体(物品)等特性也是形成价格差异的因素;第二,水资源供求矛盾导致水资源价格(上升趋势)。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地球上将有2/3的人口可能会生活在水资源紧张(冲突)的环境中[8]。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越来越紧张的水资源供求矛盾;第三,水利工程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维护)各种成本投入也是水资源形成价格因素。一般情况下作为自然资源(状态)的水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人们认为它不具备价值和价格(无人类劳动的投入)。要通过修建堤坝、水库等工程设施以及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投入的水才能够被人类利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价值,这些成本投入是水资源形成价格因素。即使是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为平衡各种用水矛盾也应赋予其自然资源(价值)价格;第四,水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用户)的用水所导致的用水竞争(冲突)必须赋予水(资源)价格[9]。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久的将来水资源将是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第一资源。(2)水资源管理价格机制水资源国家所有的特性要求对其实施统一管理,管理体制必须体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性),即国家(政府)拥有水资源所有权,各种用水主体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在水资源上国家(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租赁形式的经济交易关系,即国家通过有偿形式出让或转让水资源使用权的交换关系。市场化的水资源产业管理本质上就是协调处理这种关系,调整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方、各市场主体之间的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配置、变更关系,核心是平衡各用水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格关系,这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管理部门应确立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要重点改革的方面。(3)水资源交易价格机制完全可以运用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产业经营,使水资源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体现和增长,并使水资源的配置尽可能优化[10]。这些年我国为应对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求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水权市场,各市场主体将水权作为交易客体(对象)以一定的交易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而实现各自目的,市场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这种水权市场(价格博弈)健康发展。(4)水用户消费价格机制水权市场交易主体获得水权(水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需要。为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必须运用市场价格杠杆,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水权运营企业应当采取“用户承受能力+服务成本+水资源价格+合理利润+调节机制”的定价模式,根据不同用途用水(农业用水、工商业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公益用水等),采取不同运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成本收益(投入+产出)机制,引入市场导向的价格激励机制(累进制阶梯水价),提高节约用水,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

2、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和开发与利用各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水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与经营(水权运营)[11]。从根本上说,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各环节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市场主体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国家水资源科学规划前提下的市场行为。各市场主体必然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水资源自然规律前提下,决定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在什么地方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模与周期、投资规模与预期收益等一切必然是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例如,在大江大河上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修建江河堤坝水库工程等。只有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规则),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应对水资源危机起到一定作用。同理,决定其水资源治理与保护活动也必然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水资源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市场行为。国家水利部2012年12月17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水资源质量公报显示,从所监测河流水质状况Ⅰ—Ⅲ类水河长只占64.2%,地下水水质Ⅰ—Ⅲ类监测井只占23.2%,湖泊水质Ⅰ—Ⅲ类水面只占58.5%[12]。水污染状况已触目惊心,因水质危机导致水资源危机已相当严峻。已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是投入大、周期长的社会系统工程。毫无疑问,政府承担责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必须参与其中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筹集(渠道)。国家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例如改“排污收费制度”为“污染治理费制度”,所有市场主体(公众)承担污染治理责任(资金)。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只要向大江大河水体排污的所有市场主体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治理水污染的费用;第二,污水处理厂(设施)的建设运营。水体污染的治理、水资源保护工程等实施,完全应由专业化的企业(公司)承担(市场第三方),包括政府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政府采购方式等;第三,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的专业评估、监督。引入市场机制,由市场第三方对各种项目工程实施评估、监督(监理)。这些就是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方面。

二、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主要途径(方式)

水权运营效率要最大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生产力要素)的优势,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途径(方式方法)。市场具有技术革新、扩散的持续激励特点及低成本、高效率的的显著优势,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依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事实上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与运营者三位一体角色,供水与水务业务由政府投入的单位(供水)独家垄断,效益低,自我积累能力差的局面,水资源多重价值效益无法真正发挥[13]。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措施首要的是培育市场,运用市场(社会)力量(机制)推动水权运营健康发展。

1、培育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水权运营是关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市场发育不够、市场环境差。必须坚信,市场力量及作用发挥是水权运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律与措施,引导市场主体特别是各种民间(民营)资本与力量投入水权运营,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全社会必须要充分认识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水权运营极其重要,所有市场主体参与其中不但有利可图,更是企业社会责任所在。水资源将来作为地球上的第一资源,水权运营的市场前景是难以想象的。

2、水权运营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完善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水权运营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第一,金融、财税、工商、物价等政府监管部门一定要根据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公正执法,最大可能地推动水权运营市场健康发展;第二,银行、保险、会计、法律等社会服务型的(行业)市场主体,要充分服务水权运营行业(市场)推动其正常健康成长与发展;第三,全社会投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水权运营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市场前景,在此市场投资与其他市场投资没有本质区别,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根本。

3、将水权运营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一方面水污染严重局面难以改变,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市场巨大,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引发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水权运营产业发展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支柱性产业,重点扶持与引导促进水权运营市场可持续发展。

三、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主要条件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水资源与水权(运营)关系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根本利益。水权运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4]。根本内容是水权运营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架构,构建政府与市场合理科学的关系构架(制度边界)是一切途径与具体措施的出发点。协调与互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理想化状态[15]。(政府、社会)治理的最高标准是达到所谓的善治[16]。合理科学的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架构的实现必须具备一些主要条件。

1、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完善水权运营市场制度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根本前提是水资源及水权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多龙治水”的根源在于水资源所有者产权不请和多头分散管理体制[17]。《宪法》、《水法》已明确规定我国水资源属国家所有,事实上只能归属各级政府所有,即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所有者)对所有江河湖泊实施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事实上难以遵循水资源自然规律,结果是必然形成条块分割矛盾。解决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出路只能改革,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及水权(运营)的产权、运营与管理体制。第一,构建合理科学水资源产权体制。国家必须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江河湖泊的所有者及其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则)。例如,七大流域建立流域水资源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每一江河、湖泊成立相应的水资源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并规定其相互关系及产权边界,由这些公司(国家颁发特许经营许可证)代表国家经营管理所有江河湖泊水资源,实现国有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公共(国家)利益多种目标;第二,构建水权运营市场体制。建立和引导各种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水权运营企业即水权运营股份(责任)有限公司,由市场主体承担水权运营市场发展任务;第三,改革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整合(撤并)各相关水资源管理机构(职责),建立三级垂直统一领导的水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即国家水资源监督管理委员会(水监会),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局、江河湖泊水资源监督管理分局、管理处(水监分局、处)。

2、制定和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已有法规的修改完善法治社会最有效最直接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制定颁布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水资源(水权运营)可持续发展的水法体系核心应是《水法》。现在的《水法》是1988年制定2002年修改一直使用至今,已越来越不适应水资源危机严峻挑战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对《水法》尽快进行修改。在充分调查科学论证基础上出台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引领水资源法制化管理的《水法》(《水资源法》)[18]已迫在眉睫。同时,应加快《水法》配套与相关法律的制定工作。清理现有配套与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环境资源保护法》、《物权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等。要求这些配套与相关法律和修改后的《水法》能够实现:第一,保持立法精神与立法理念原则的一致性,必须不能产生矛盾与冲突保持协调;第二,修改后的《水法》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规范概念必须要在这些法律中加以规定,并与之保持一致;第三,修改后的《水法》的主要制度要在这些法律中得到具体落实并加以细化,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机制与相应规范。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各种水资源矛盾的出现,不但要修改《水法》及其配套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新的相关或配套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第一,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节水法》;第二,全面合理科学规划水资源,特别是水权运营中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制定《水权运营法》(《水权运营条例》);第三,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入改革,构建水资源统一管理配套的流域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制定《水资源流域管理法》;第四,随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水权运营发展,水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将出现不同于自然水的各种特殊水体,制定《特殊水体法》;第五,与《水法》相关的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例如,《节水型城市条例》、《节水型企业条例》、《水价格条例》、《水权市场管理条例》、《水污染治理费条例》和《节水标准认定管理办法》、《水权运营企业管理办法》等[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