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05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31-01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语文的地位已经逐渐凸显,无论是在中考、高考还是在任何的职业性考试中,语文占据的比重非常大。而小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阶段,将语文学好,对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每一个小学都将语文作为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每一位老师言传身教,极力想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学校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师资队伍有待完善。一些小学特别是偏远乡镇的小学,师资队伍过于老化,有的甚至多年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语文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对新知识了解不多,对新形势掌握不足,青黄不接现象严重。还有的学校新教师过多,经验不足,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候,与发展相对好一些的地区无形中产生了差距。

2、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有的学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将课本思想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机结合,照本宣科,没有思想,没有创新,上课味同嚼蜡,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还有的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素质教育,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对学生的培养缺乏全面考虑。

3、学生能力有待提升。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教师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遇到困难没有想到自我解决,没有依靠自身的努力研究破解方法,而是过度依赖教师,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建议

俗话讲,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虽然个人的能力和学习非常重要,但是师傅的引导也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连。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更应当好“领路人”和“引导员”,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会调动课堂气氛。课堂的气氛调动,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气氛活跃,能够影响每一位学生自觉融入到课堂中,随着教师的引导而积极思考问题。因此,在气氛调动上,教师应当秉承积极乐观的态度。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六年级课本的《詹天佑》时,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会感觉无聊乏味,如果换一种方式,首先通过投影将詹天佑的人物简介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事迹,主要让学生准备结合詹天佑事迹谈谈自己的理想和看法,并且让学生之间相互点评,相信这样的方式对于调动课堂气氛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如果在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那么敢肯定,教学的效果会非常差,老师非常累,学生非常苦,只因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换个角度,如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到乐趣、找到自信。比如在讲授《我的中国心》这篇文章时,它本身被大家所传唱,因此,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引导学生用唱歌的方式把这篇文章唱出来,在唱的时候,引导大家思考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之后再用电脑将这首歌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气势恢宏的音乐背后的伟大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谈理想、谈认识,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理想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向歌中那样牢固树立爱国情怀,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出来,而且将爱国教育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到了“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明显效果。

3、注重行为自觉言传身教。小学生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教师自身不注重行为规范,会对自己所带学生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是自古传下来的名言。教师作为小学生启蒙阶段的引路人,必须注重自我行为,严格规范,对学生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用课本上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月光曲》的时候,在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道理,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习到贝多芬的《月光曲》创作过程,以及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知识的洗礼。

4、在教学内容上多创新。在教学内容上多创新,就是要将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了解现实发展情况,从思想上提前认知社会,从认识上提前了解社会。同时,要积极为教师队伍补充新生力量,依托现有的教师资源,将先进经验传播下来,将好的方法传承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队伍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群文阅读;“儿童文学”;童话教学;议题选择;方法探究

群文阅读源于日本的“群书阅读”,我国台湾地区早在2007年就有了群文阅读的雏形,大陆江浙一带在2010年也有了相关探索。2012年11月底在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标志着群文阅读在中国全面铺开。群文阅读教学是指以同议题为原则把几篇文章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阅读,通过对文本进行提炼、分析、比较、总结,把握文本的本质内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让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一个大限度开放、宽广度生成、充满活力的语文阅读课堂。这种阅读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而灵活的教学技巧。“儿童文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备儿童文学作品鉴赏、创编以及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应用的需要,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知识、能力、应用”三位一体。于是,当新兴的群文阅读模式在小学全面铺开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和学生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就成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面对的重要课题。现以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议题选择为例,谈谈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增强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一般方法。童话是运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塑造不同于寻常人的形象,让他们在假设的环境中经历不平凡的事,从而间接地折射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故事。童话这种特殊文学样式深受儿童喜爱,对儿童的生活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经典的童话能让儿童学会分辨真假、善恶、美丑,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对儿童的认知、道德教化、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思维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影响。在群文阅读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一定的方式将部分课文或者是课外文本聚集在一起,以相同的议题为依据把它们组合为一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童话教学中议题的选择:

1.以高校儿童文学教材理论为参考

儿童文学教材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系统掌握儿童文学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来源。在初接触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时,学生可以试着用所学教材的理论为参考来指导实践教学。就童话的议题选择而言,教师可以试着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学会选择议题、组合文本。比如,以“常人体”为议题来组合文本,则可以将《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本组合在一起。如以“科学知识”为议题,则可以选择《圆圆和方方》《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组合在一起。就参考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而言,可以分别以“民间童话”“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超人体”“常人体”“拟人体”等为议题来选择组合文本。当然,除了参考教材中概述的童话分类或是表现手法来选择议题,还可以以别的元素为参考来选择议题,比如,以常见的“主题思想”“描写对象”等作为议题来选择古今中外的文本。教师不管以什么议题来组合文本,都得慎重地选择主题积极健康的文本,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健康的阅读氛围。

2.以《课标》为依据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标》中课程总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段目标的设计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儿童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整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就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而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小学低年段开展,仅适合于中年段与高年段。在选择议题和组合文本时,要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年龄特点。比如,在小学中年段进行群文阅读时,就要选择适合中年段学生特点的文本,如给《七颗钻石》(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组合一组群文阅读文本,则可以用“反复结构”为议题选择课外拓展的两篇童话《尾巴》(维塔利比安基)和《渔夫和他的妻子》(格林兄弟)为一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这组文本教学中,结合中年级学段目标和学情,可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①能将三篇童话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借助结构图,认识反复结构的含义;③掌握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④能口头创编一则反复结构的童话。然后教师围绕本组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设计出新颖而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以上拟定的这个目标,基本上符合《课标》中第二学段的学习目标,包含了对学生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总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拟定组合文本都要依据《课标》的目标要求,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3.以群文阅读常见整合模式为效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目前教师们常以“同议题”为原则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材内多文本整合;二是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三是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现效仿三种整合教学资源的模式,试着以“同议题”为原则组合文本,并试着拟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大概流程。以教材内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童话的人物形象”为议题,可把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和《小木偶的故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三篇文本组合在一起。依据学情与中年级的学段目标,可把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认识不同类型童话的特点;②把握人物形象,感受童话的魅力;③掌握编写童话的基本方法。然后设计几个具备可议论性、开放性特点的议题供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将本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探讨不同类型的童话的特点、人物的形象等。本组选取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童话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此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首先,讲解精读课文《巨人的花》,让学生认识和掌握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其次,让学生依照方法自己学习、探究;再次,归纳总结两种课文的学习方法;最后,讨论不同类型的童话以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尽量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再以教材外多文本整合模式为例,如选择以“拟人体童话”为议题,教师可把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三篇课外拟人体童话《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狮子和山羊》《穿靴子的猫》组合在一起,如以中年段学生为教学对象,依据中年级段的学段目标与学情则可将教学目标拟定为:①让学生了解拟人体童话含义及其特点;②学生能领悟三篇童话所蕴藏的道理并从中得到启示;③懂得正确的人生观。然后设计有效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扩宽阅读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童话的篇幅较长,所以,在进行教学前,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和提高课堂的效率,可以设计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并完成预习作业。因为本组选取的三篇拟人体童话的篇幅较长,教学流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前的准备:首先,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文本,并完成相应的作业;其次,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抓住重点句段,在读中感悟三篇童话蕴含的一个共同道理;再次,将文本与现在的生活想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指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主人公的形象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来把握拟人体童话的特点。《课标》提出对学生的目标要求之一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最大目的在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以,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们常采用“教材内外多文本整合”与“教材外多文本整合”的模式来整合教学资源选择文本。让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高校小教专业学生在尝试以“同议题”进行整合教学资源前,自己应该阅读大量的作品,才能高效地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和选择适合学段学情的文本。综上所述,文章具体探究了群文阅读教学中童话教学“同议题”选择文本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一些方法。也是为顺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而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堂实践中探寻的几点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方法。在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依托教材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赏析创编时,也应该立足于小学语文实际需要而延展到《课标》,并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以培养出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教学技能的未来的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当然,高校的儿童文课程的建设要更好地顺应《课标》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还需要担任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大力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儿童文学: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助推器”——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教育方法

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实现了人人不分贵贱贫富,都可入学进行接受教育的理想,现在的教育者也树立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然而在人人都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的今天又出了新的教育问题---学困生,多年的教学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班级中的两级分化会加剧,学困生会增多,学困生的问题日益加重。在此,我想谈谈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改进的策略:

一、形成“学困”的主观原因

1、严重的自卑心理成为学习障碍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低人一等。他们经常受到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怪,使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加上数学知识有比较抽象、枯燥,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以致学习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心理。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学困生课堂上表现是沉默寡言,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则是情绪紧张,声音低沉,有时老师甚至听不清他们的回答的内容,眼光也不敢直视老师和同学,只是用余光看老师和同学的表情,眼神中流露出的尽是自卑。自卑心理形成后,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自信心,失去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进取的精神。他们总觉得什么都比别人差,担心会被人看不起,被人笑话,因此,不愿主动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中的问题,渐渐对学习、考试、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慢慢的和优等生的差距拉大,成为了学困生。

2、懒惰是学习的绊脚石

学困生他也想把功课学好,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怕吃苦、不肯下工夫,没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具体表现在:不积极思考分析学习中的问题,一遇到难题就想走捷径,有的同学是想方设法的偷抄同桌作业,有的是表面上请同学帮助,实际上只要求同学说个算式或得数就满足,学而不实。有的是跟老师玩“游击战”,如果老师抓的紧,他就会按时交作业,如果看老师繁忙,他就会不写或者写上一两道不按时按质完成作业。久而久之,知识的缺陷越来越大,学习能力日益下降,“学困”问题日益严重。

二、转“困”策略

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引起教师的反思:我认为“学困生“的形成不仅与他本人有关而且最主要的是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方式方法,班级的舆论有主要的关系。为此采取以下策略:

1、创造机会,树立自信心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给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选一些难度不大,估计他们能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板演,当他们正确解答后,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及时鼓励,“看,你行吧!”“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拍三下”此时,我看到他们很腼腆的嘴角挂着幸福的、成功的微笑。人是需要理解的、需要温暖的,特别是学困生更是需要老师的关怀和爱护,老师及时、恰如其分的鼓励,胜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真的在进步,自己真的能学会、学好,逐步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逐步提高他们在班中的“地位”让他们抬起头走路!

2、耐心辅导,鼓励学困生

学困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困生,知识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反应慢,接受能力弱,这时老师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困”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然后采取有效措施,耐心的进行辅导。我们的做法是: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课前复习;在学习新知识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与同学结对子,请同学辅导;对安静、不善于表达、反应慢的学生,不歧视,允许他们有思考余地,给足思考的时间,多关心体贴他们不当众指责,批评。对没有耐心,急于求成的学生严格要求并注意培养专心、认真的好习惯。

3、发现闪光点,支持学困生

你会发现学困生的身上有许多优点,有的画画好,有的唱歌好,有的爱劳动,班级卫生搞得好,有的体育成绩好。班中有位这样的男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不专心听课,还爱捣乱,但是体育成绩很好,有一次他参加尧都区组织的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了100米的冠军,于是我在班上讲“你100米成绩这样好,为学校、为班级争了光,如果用这个劲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也是好样的”情绪高涨的他这时特别能够接受老师的建议,后来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最终考上理想的中学。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4

一、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要唤起家长对孩子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病症的重视

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均衡的,有少数学生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方面的),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还没有痊愈等各种状况。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和其他正常健康的学生一样参加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部分家长对这些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向教师说明,再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预防工作,上体育课时很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学校和班级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潜在病症的危害,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防范孩子潜在的威胁生命病症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教师平常的教学都是对健康学生实施的,较少考虑有身体疾病学生的具体情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体质较弱或特殊体质的学生,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做全盘、细致的安排。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有体质问题的学生的身体反应情况,经常提醒这些学生注意中场休息或中途退出。切不可因“一视同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操场,这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挑战。因为既要把运动相对激烈的体育课上得有趣、有效,又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的确不容易。为此,体育课必须建立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如点名制度、课前有无生病请假制度、见习制度、着装制度、考核制度、使用器材制度、游戏规则、组织纪律教育等),使这些常规制度人人遵守,并成为体育课的上课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切不可把课上成“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要通过课堂常规,让学生上安全的体育课,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四、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

首先,是生命意识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体验独特的生命的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体育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抗洪抢险”游戏:让学生滚过海绵垫,快速跑一段距离,再跨越一个障碍到达终点……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游戏中学会了滚翻、快速奔跑、跨越障碍等基本生存技能。再比如,在进行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弯腰捂住鼻子前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学会逃生。

五、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5

一、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第一、在诚实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第二、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第三、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1、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我校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队会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

讲、知识竞赛、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台、

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同时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些关于亲身经历过的与诚信有关系的文章,并择优发表在学校教育论坛的“学生社区”里供教师、学生阅读。

2、组织评选,树立诚信典型。我们开展了“诚信少先队员”评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评选。首先,各班评选出班级诚信少先队员,然后在这些班级诚信少先队员中评选出全校最佳诚信少先队员,在学生中形成了人人争当诚信小学生的热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对每个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如学生作业独立完成、考试的诚信状况等。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6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江北中心小学地处东阳市城郊结合部,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待任何事物,学生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的、复杂的。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四、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小学生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性格特征;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个人与社会环境、与集体和他人的协调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这不仅因为许多的身体疾病源于心病,而且许多的心理疾病往往对学生的成长危害更甚。

小学生作为社会还不成熟的一个群体,将来要担负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如果不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无法迎接明天的挑战。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我认可原则

所谓自我认可,指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着较为明确的了解,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对他人的优点能够给予充分肯定,对他人的不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包容;对自己的能力和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对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则能主动地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并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实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的社会理想。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体格、实际能力和才干,以及一些确定的现实条件来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塑造自己、完善自己。

二、适应原则

所谓适应原则,是指一个人能使自己与现实相适应,从而不断发展。适应原则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对生活学抱有一种乐观态度,对人生前途有着较强的自信心,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自己所经历的种种事情。遵循适应原则的人,虽然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所不同,却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心理、行为的障碍,心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心境反过来又促进其学习和生活各方面获得乐趣。我曾教过一个四年级学生,他患有多动症,肋骨经常痛,自己很痛苦。为了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与他闲聊,他郑重地说:“老师,我从小就很倒霉。”他把不小心受到的伤害,父母不给他买零食以至于多动症都归为倒霉、运气不好。这种抱怨心理时时困扰着他,他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因此内心极不稳定,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心理适应对儿童的生活有重要影响,甚至可以影响一生。

三、平衡原则

所谓平衡原则是指对各种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全面的看法,它要求人要有预见人生挫折、威胁和冲突的能力,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保持与社会的良好接触。小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性表现在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班干部选举没选上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烦恼,长时间不能与他人正确相处,不能对这些事正确、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都不能与社会要求相符合。这时,教师、家长应及时发现,正确教育引导,即: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应纠正或放弃不切实际的计划,与集体、社会相一致,同时纠正错误思想,改正不良情绪。

四、智慧原则

智慧原则指对人类知识的基本肯定态度和一种向往、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这种性格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评判,具有综合性、全面性、丰富性和具体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渗透、教育学生,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热爱学习、追求知识,并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道德和思想素养,以便将来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创造性原则

所谓创造性原则,是指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的生活道路更符合自己的特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只是在这种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水平上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正常的少年儿童都有很大的创造性潜能,尽管有的时候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只要教师能积极地引导,结合“赏识―成功”教育,这种潜能就能够很好地开发出来。有位四年级学生利用旧玩具四驱车设计了一个垃圾回收车,上面装有洒水、清扫、回收箱、处理器等设备,在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意义特别重大。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e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的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

举行各种活动。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

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那些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孩子们,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这些孩子们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人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9

1.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极好方法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过程。准备部分练习的内容不仅有统一给定的练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给定的范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这样既能弥补在集体练习中的不足,同时在准备活动运动量的安排上也能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使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运动欲望,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每次课结束时,把下次课的内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去开发创编下次课的热身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体育课,学生选择开发的内容,男生是像军训时学的格斗游戏和少年拳,女生是艺术节上表演过的兔子舞。随着一声令下:“热身运动开始!看是男生做得好,还是女生做得好。”只见男女生迅速分成两大组,男生每两人一组开始了格斗游戏,女生则随着音乐跳起了兔子舞。教师也不甘寂寞地跟着女生学起了兔子舞。她们边唱边跳,不时地变换队形,歌声也越来越大,气氛非常热烈。这时,男生也不甘落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围成一个圆圈打起了少年拳,口令和喊声一下子就超过了女生,真是虎虎生威。由于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热身运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很高,较好地进入了上课状态。

2.“俱乐部”式的教学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方式

“俱乐部”式教学,就是在课堂中开设各种活动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同时又可通过不同的项目以相互吸引,使学生能发展并调节自己的兴趣爱好。

例如在学习某些选修课时,我们分设若干个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最后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是非常有益的,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满足了学生的愿望,使学生能尽情地在自己拿手的项目上表示自己,同时又能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带动其他同学。另外在广播操、健美操等集体项目中,我们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大“俱乐部”式教学。有两个班级组成的一个“俱乐部”、五六年级的男或女生组成的大“俱乐部”等。在这种学习中既满足和促进了学生的交往需要,又培养了他们合作精神,同时对个性完善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开设选项课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忘我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传统的教学常常抑制学生对某一项目的兴趣,而开设选项课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它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例如,学生选择“竹竿舞”作为上课内容。为此,我课堂上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舞蹈活动中学习跳竹竿舞的基本动作,以适当的速度敲打竹竿节奏,并能体会音乐的节拍,发展学生手脚的协调性及跳跃能力,引导学生共跳竹竿舞,体会跳竹竿舞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应充分发掘利用身边可用的课程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尽可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走向开放、走向社会,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样的教学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课堂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总之,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因人而异,分类施教。

小学生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