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编程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5:56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1

然而,回顾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教育发展到强调计算机素质,再从计算机素养发展到重视和突出信息素养。期间,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虽然开设有“程序设计”模块,但是,程序设计教学逐渐被冷落,则是不争的事实。

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演变

世界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都特别重视将计算机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我国教育部1982年就在全国设立了五所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1983年,教育部在总结试点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1984年颁发了《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在全世界程序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我国规定教学内容是简单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BaSiC程序设计语言。

之后,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文化论”开始受到“工具论”的冲击。1999年,计算机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课程,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之后,伴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

可视化编程:让青少年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学习编程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在这个国家,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计算机编程,因为程序设计学习可以教会你如何去思考”。程序设计教学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如何教会儿童编程?特别是如何以一种儿童喜闻乐见的、有趣的方式学习程序设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因此,可视化编程(VisualprogrammingLanguage)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重视青少年程序设计教学的人们始终努力的方向。

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过各种各样的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程序设计语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BaSiC,FoRtRan、paSCaL、C、C++、prolog、Java、C#等)、数据库管理语言(如SQL)、网络数据交换语言(如XmL)等。可视化编程是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让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所提供的各种控件,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像搭积木似地构造应用程序。可视化编程因其可以使教学模式更加直观,教学效果提高更加明显而备受关注。

LoGo语言和Scratch软件是两款出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早期编程语言,也是两种与自然语言非常接近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它们通过“绘图”的方式,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习编程。LoGo语言创始于1968年,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所资助的一项研究,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人工智能研究室完成。而Scratch则是2007年推出,在推出之后,与LoGo当年的情景一样,许许多多的中小学纷纷将Scratch教学纳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

随着LoGo、Scratch、BYoB、alice、treehouse、HacketyHack、Codecademy、Codea等一批可视化编程工具的应运而生,以及支持学习者编程制品分享的在线社区的迅速兴起,以“社交化转向”为特征的计算参与,开始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新范式。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间,在国内,有一批热衷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教师,他们对单纯由信息素养主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反思,并创造性地运用Scratch之类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开展可视化程序设计教学,积极推动Scratch及相关传感器技术的教学应用,尤其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上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跳房子:基于ipad的儿童可视化编程应用

遥想当年,邓小平讲“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我想他强调的应该不仅仅是从小就抓计算机应用,还应该包括借助计算机通过编程教学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计算机教育阶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基本上就等同于某一种编程语言的学习了,因学生在算法和数据结构等方面缺乏基础,加之当时计算机珍贵稀少,联系机会很少,学生所学较难实践应用,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一些年,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不少学校开展了基于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而基于平板电脑的可视化编程应用开始倍受人们的重视。后来,受Scratch的启发,利用Javascript、HtmL5和其他开放web标准开发的基于ipad的可视化编程应用不断涌现出来,HopScotch、DaisytheDino以及tynker就是最有影响力的两款。

Hopscotch,其中文翻译为“跳房子”。这款应用程序非常适合8~12岁的儿童使用,它采取模块化代码和图形编程界面,儿童只需要拖动编程模块到代码区域就可以完成一个功能,不需要进行任何输入操作,就像是堆积木一样,这样“编”出来的程序有点类似于游戏,互动性很强。

Hopscotch还专门开发了一款更加适合低幼儿童使用的、基于ipad的可视化编程应用,DaisytheDino,它采用“自由创作”和“挑战升级”两种模式,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培养低幼儿童的编程兴趣和创造的乐趣。

另外一款可视化编程应用叫tynker。它是一个基于网页的学习平台与一个可视编程语言,为中小学教师和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编程学习服务。tynker可以在课堂上和回家以后使用,教师和家长只要通过其网站给孩子们注册,后者就可以访问基于web的课程和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既有游戏、练习,也有互动式辅导及答疑。

可视化编程应用:让儿童快乐学编程

随着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以可视化的方式,借助可视化编程应用,让儿童快乐有趣地学习编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相信业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愿景。

那么,究竟如何借助可视化编程应用,让儿童快乐有趣地学编程呢?关中客这里分析自己的几点建议:

第一,ipad不只可以“切西瓜”、追电视剧,还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教授孩子编程。教师和家长应当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第二,了解可视化编程应用,建议下载安装Hopscotch,对于幼儿园以及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安装DaisytheDino。安卓平板也可以检索获取适合andriod操作系统的可视化编程应用。

第三,克服学生对编程的恐惧心理,在学龄前和小学中低年级以游戏为核心,以鼓励“创造”为主要目标。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2

关键词:规整;中小学;教科书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3-0045-05

任何一个国家欲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不仅要依靠国家机器镇压各种反抗和扫除各种障碍,更重要的是要依赖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和学校教育在思想上向全体国民灌输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感。而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载体,又承载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它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的、社会的和现实的内容。因此,教科书被视为培养社会认同感的主要工具。正如陆费逵先生所说:“立国的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任何政府,尤其是新生政权都会采取种种措施来规范和统整教科书,以赢得公众的认同,并最终谋求其政权的合法化,巩固其统治。

新中国一成立,就要求编写一套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意旨的新教科书,以便更好地向下一代及整个国民灌输国家意志。可以说新中国对中小学教科书的规整已是一种必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规整并非一帆风顺,在如何规整上,从借鉴、模仿到自主探索,规整之路充满了艰辛。

一、借助统一的名义规整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接收教会学校,接管私立学校,处理民间教育社团组织等,对旧中国遗留的教育,进行接管、整顿、改造,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的国家教育体制。另外,我国出版图书的新华书店也从分散经营走向统一、集中。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

1.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

上述文件全面规范了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确定我国中小学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政治课程为例:取消了民国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等课程;开设了“革命常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等政治课,强调在各门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旧课程的反动性,彻底改变了中小学课程的性质。

2.公布中小学教科用书表,逐步统一中小学教学用书

1950年7月5日,教育部和出版总署联合颁发《关于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同时公布了《1950年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并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每年分春季、秋季两次联合“关于××年春季(秋季)中小学教科用书的决定”,并公布该年度秋季或春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这一措施一直延续到1958年,直到各地自编教材后,才停止颁发教科用书表。

对于表内各用书,最初是供各大行政区参考采用。但后来越来越严格,要求一律用表列课本,教科用书表的公布,逐步改变了建国初期全国各地中小学教科用书供应紊乱、版本不一的情形。

3.成立教科书统一编审出版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

早在1949年3月,中央指示“出版工作需要统一集中,但是要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在有利和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的、有步骤的走向统一集中”。

1950年12月8日,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同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承担华北、华东地区1951年春季中小学教材的生产造货供应工作,并统一向其他地区新华书店供应纸型,分区造货供应。1951年春季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用书表所列中小学用书共35种93册,其中30种85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4.统一全国教科书的售价及供应(发行)

1950年7月5日,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共同了《关于1950年秋季教科书减低并划一售价及供应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教科书售价全国划一,教科书一律用人民币定价(东北用东北币定价)。各地售与学生及学校的课本,一律按照书面标明的货币价格计算,不得根据任何理由,加成或加价出售。

教育部和出版总署于1951年4月18日共同了《对教科书供应情况报告的指示》,同年10月29日共同了《关于改进1952年春季教科书供应工作的决定》。这些通知,规范了全国教科书的供应或发行。

总之,通过一系列措施,教科书由各自为政逐步走向统一,这有力地保障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适应国家对国民教育的要求。当然在规整过程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二、仿效苏联的模式规整

以俄为师,是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方针。“一五”期间,在“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一激动人心口号的鼓舞下,全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它是在国家层面上,从意识形态到制度、组织、理论、教材、方法等系统地全盘移植。教科书的规整也表现出对“苏联模式”的强烈依赖。

1.建立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教科书管理制度

苏联推行的是高度集权而统一的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标准教科书、固定课程表,也就是教科书建设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仿效苏联的做法,我国先后由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1953年11月26日)、“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1954年4月8日)等通知,也由政府统一全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以及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进度。

具体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共颁布了4个小学教学计划,5个中学教学计划。另外,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建国后第一套齐全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其中小学10种,中学25种。而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不少是在以苏联大纲为蓝本编订而成的。这样,规范了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使得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有了科学的依据。

2.参照苏联的做法改革中小学课程的设置

依照苏联的做法,小学从1952年开始,将“美Hi"课改为“图画”课(此后“图画”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1978年才改称“美术”)。1955年将“音乐”改为“唱歌”课(这一名称也一直到1963年才重新以“音乐”相称)。另外,由于苏联没有政治课,所以小学取消了政治课。

中学在1953年将生物中的“生理卫生”改为“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理论基础”改为“达尔文主义基础”,将“美术”改为“图画”。1956-1958年也曾仿效苏联的做法将语文科改为汉语、文学两门学科进行教学。此外,中学外语,这段时间也以授俄语为主,英语为辅。

3.以苏联的教科书为蓝本,编写教科书

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当时的形势,重新明确了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方针:“数学和自然科学教科书应吸收苏联成果,以苏联最新出版的教科书为蓝本。对苏联教材的整个思想体系与基本学科内不作大的变动,只对其中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具体材料加以适当的更改或补充。语文、历史、地理等教科书必须自编,苏联在这方面的编辑原则、方法和经验,应尽量吸收。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及世界史等也可以苏联课本为蓝本,加以适当改编。”

以数学教科书为例:建国初期,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基本上与解放前相同。1953年参照苏联课本编写教材,初中代数只学一次方程,平面几何只学到相似形。高中代数删去了行列式、概率论、级数和速分式等内容。1953-1958年问,初高中的数学程度比建国初降低了将近一年的水平。

此外,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科书也完全是以苏联十年制学校教学大纲和课本为蓝本,适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编的,有的几乎是原封不动的移植。据统计,“一五”期间,从俄文译为中文的教科书约有1400种,其中包括一些小学和中学用的教科书。

中小学教科书的“全盘苏化”,增强了教科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中小学教科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但内容偏深,有的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实际。

三、借鉴延安的经验规整

1956年后,由于中苏两党两国政府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更由于学习苏联时的机械照搬,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所以促使中国开始纠正学习苏联的偏差,走自己独立自主之路。

1958年3月,在同七省市教育厅长的谈话中明确地表示了对照搬苏联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对解放区教育的怀念,他说:教育部是苏联的教育部还是中国教育部?教材为什么不用老解放区的东西为蓝图。在这种情况下,教科书的规整借鉴延安经验也就顺理成章了。

1.改革教科书管理制度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下放问题的规定》中指出,今后教育部的任务之一是“组织编写通用的基本教材、教科书”,“各地方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可以对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通用的教材、教科书,领导学校进行修订和补充,也可以自编教材和教科书”。9月,教育部通知:今后各地可以自编教材,教育部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

1958年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来改革教材》,宣传和推荐河南省农业林业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材的经验,并指出:教育是人民的事业,办教育要走群众路线,编教材也要走群众路线。编教材也要两条腿走路,中央编、地方编,专家编、教师和群众也可以编。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各自的情况,采用增、删、补、改等方式,对原来通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教科书进行修订和改编,掀起了自编教科书的热潮。其中有18个省市和师范院校编写了整套或部分九年制、十年制中小学新教材。

2.强化政治教育,逐步规范中学的政治课及教科书

1957年3月,就中学政治课问题写信给、陆定一等同志,提出:“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取消宪法课,要编新的思想政治课本。”

1957-1959年,教育部就中学政治课程的设置及名称进行了多次调整,直到《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的颁发(1959年7月16日),我国中学政治课盼没置才基本定型。初中设政治常识课,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常识;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学校、高中设政治课常识、经济课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课,四年制中专可增设中共党史课。此外,中专、师范、高中和初三另设时事政策课,初中一、二年级定时进行时事教育。

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了供初中一二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用的三种《政治常识》代用教材,于1959年8月出版。同时,北京、河北、吉林、甘肃、湖北、江苏等省市也自行编写了部分中学政治教材。到1960年9月,各地共编出《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发展史》《政治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共党史》等32种政治课本。

3.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农业知识教材的编写

1957年,同志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为此教育部在1957-1958年度的中小学教学计划里做了一些调整。在中小学高年级增加了一些农业常识课或手工劳动课。

由于各地区农业生产情况不同,要编写全国适用的教材是很困难的。但是为了规范小学的农业常识教材,教育部于1957年颁布的“小学农业常识教学要点”,供全国各地编写这一教材时参考。至于中学的农业基础知识科教材则由各地参照初级中学实验园地实习教学大纲的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

4.强调乡土教材、补充教材的编写

1958年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编写中小学、师范学校乡土教材的通知》,要求各地编写乡土教材。乡土教材顾名思义,是由与本乡本土关系密切的素材形成,内容往往涵盖当地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风情习俗、、语言文化等等。

因此,当时全国各地都广泛编写了乡土教材。有由省级教育部门编辑、省级出版社出版的,如湖南省教育厅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近代现代革命史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省乡土地理教材》;也有由县级教育部门主编的,如1959年宝应县文教局教研室编的《宝应县乡土地理教材》。

乡土教材、补充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家乡的信念;为中小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情况复杂的国情,弥补全国材的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政治常识(代用教材)、农业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等教材的出现,体现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教科书的体系。

当然,编教材权利下放,搞群众运动;教科书突出政治,强调为生产劳动服务等,这一切正是延安经验的体现。积极之处:一是尝试教材多样化,弥补了高度中央集权制的不足,二是权利下放,广大群众参与编写,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弊端在于各地大干快上,自编的教科书大多难以保证质量。

四、以质量的名义规整

新中国17年,教育部在如何规整中小学教科书上也是颇费心思。在苏联的模式遭批判,延安的经验受挫折之后,教育部不得不参照民国的视角来规整。民国的教育体系实际上是师承西方正规的、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教育。但碍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加之左倾思潮的泛滥,所以,参照民国的视角是非常隐晦的,它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名义出现的。

1.颁布中小学工作条例,规范中小学教学工作

从1960年下半年起,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带来的一些问题,党中央和反复强调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陆续规范各行各业的工作。1963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我国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教学工作、日常管理等基本问题做了具体的规定。教育部根据这两个条例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各学科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

2.重新修订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

随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和中小学工作条例的颁布,教育部开始着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并于1963年5月颁发,主要包括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等科的教学大纲。至此,结束了“教育大革命”以来各地自编教材的混乱局面。

与1956年的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的特点:第一,重新确立了各学科的性质和任务;第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要求;第三,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强调多读、多练。该大纲贯彻了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人才、专家为目标的精英教育理念,注重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逐渐形成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双基”教学的特色。

3.逐步完善了教科书的编审制度

(1)教育部成立普通教育教材编审小组,加强对中小学教科书编审的领导1960年10月,教育部党组决定成立中小学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成员有戴伯韬、辛安亭、肖敬若、彭文、刘松涛等,由戴伯韬任组长。这个小组在副部长张磐石和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指导下进行工作。这样高规格的编审小组,足见国家对中小学教材编审工作的高度重视。

(2)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任中小学教科书审查顾问,以保证教科书的质量1960年,在新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时,根据编审工作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确立了编审制度。为确保教材质量,教育部聘请了一批专家作为审查中小学各科教材的顾问。如吕叔湘、许国璋、华罗庚、严济慈、竺可桢等。

1962年,在十二年制教材编写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又聘请了一批专家对各科新编教材进行审阅,有:王力、赵绍熊、曹靖华、胡先骕、任美锷等。

(3)公布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供全国各地采用1962年4月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1962-1963学年度中小学教学用书的通知》。随通知附发了《1962-1963学年度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这些教学用书都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采用。同时还附发了《中小学数学课本的使用意见》、《中学生物课本的使用意见》、《中学俄语和英语课本的使用意见》。

其中规定:数学、生物、外语课本的使用问题,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参考本通知附发的使用意见,自行研究决定。高中生物、历史课本如何使用,暂由各地自行决定。

1963年,同样由教育部颁发了1963-1964学年度中小学教学用书的通知及《1963-1964学年度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教育部这样做,使得各地在选择使用中小学教科书时有据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规范、统一了中小学教学用书。但相比于1958年以前的教科用书表,教学用书目录的强制性不如从前,各地选择教科书的自由度、灵活度比较大。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提高了教科书的质量,二是几种教科书并存,为教科书的多样化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新中国17年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影响教科书发展的因素很复杂,政府在如何规整中小学教科书上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教科书规整的方向和侧重点也有差异。由于经验不足,新中国对教科书的规整是从借鉴、模仿开始的。主要依赖3个方面的经验:延安经验、苏联经验、民国经验。3种经验各有千秋。延安经验来自老解放区,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宝贵经验,但它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政治痕迹,与现代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苏联经验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或者说是比较成功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代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它植根的土壤、成长的文化氛围、国情背景与我们有较大的差距。民国经验源自西方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注重质量,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政治的原因,它是我们刻意回避的乃至斗争的对象,当然,实际上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理想的状态是吸收三者之长,为我所用。事实上,新中国17年中,政府也在想办法寻求三者之间的均衡,可惜做得不好。

总之,教科书的规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教科书的规整之路曲折而艰难。

参考文献:

[1]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洛峰.出版委员会工作报告[a].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第三卷·现代部分(上册)[m].脐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石鸥,吴小鸥.百年教科书图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年)[Z].1958.

[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57年)[Z].1958.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8]卓晴君,李仲汉.中小学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9]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实行草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3

[关键词]创客教育;Stem;积木式编程工具;团队合作;产品

当前,全球创客运动正在蓬勃发展。我国部分中小学校已在创客教育的路上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积木式编程工具,如Scratch小猫积木编程软件(简称“小猫积木”)、appinventor手机编程软件,提高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可以把积木式编程工具用于程序设计教学,还可以借助这一工具,引领学生走进创客的大门。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有的学者认为,“创客”一词源自英文maker(制作者)和Hacker(创造性地运用技术资源的人)的综合释义,是给能够动手创造软件或硬件产品的人的一种标签[1]。有的学者认为,创客就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或群体[2]。有的学者认为,创客是指把具备相当的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他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和创新、实践、共享、交流的意识[3]。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创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能创造软件或硬件产品。创客创造的产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产品的外观有艺术性,体现人性化设计的特点;二是产品可能具有智能化的特点,体现“物联网”万物互联的特点;三是产品可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有机械、动力装置等;四是产品的生产过程由个人或团队完成,即使是个人完成的作品,也借鉴或使用了开源论坛上的工具和资源;五是产品能满足个人或社会的某些需要,体现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

对于创客教育,研究者的观点还未形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创客教育(makereducation)从内容层面看,指的是学习内容或者创作项目需要多学科的运用,而不是单一学科内容的学习,因而创客教育也是实施Stem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4]。后来由于在多学科又加入了艺术(art),Stem演变为Steam。Steam教育强调多学科融合,而工程问题的解决是关键。有学者认为,在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生活当中能见到的设计,也可以让各个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最终确定合理的工程技术路径,并且激发学生的一系列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5]。因此,笔者认为将“Steam”中代表各学科的字母重新排列,变成“teamS(团队)”,不仅可以强调学科融合,更能强调培养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重视分享、交流、合作也是创客教育的特色和亮点。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创客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接受失败和挫折的不屈不挠的黑客精神;不近功利、协作交流的团队大智慧[6]。

二、积木式编程工具开启创客之门

Scratch是麻省理工学院(mit)为八岁以上儿童设计开发的一套程序设计软件。儿童可以用它创造性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程序。这些程序包含动画、游戏和交互式故事等。Scratch语言的设计理念是“想象、编程、分享”,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少年程序员,而是让儿童可以通过Scratch表达自己,帮助他们发展学习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让儿童能够自己控制电脑,它不只是编程工具,更是一个强大的学习社区,它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教的工具,它还是一款免费的软件[7]。Scratch软件把繁琐的命令,变成了简单易懂的“积木块”形式,由于软件中的默认角色是一只小猫,因此又被叫作“小猫积木”。小猫积木非常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用于学习程序设计。

appinventor(简称ai)是一款由谷歌公司开发的手机编程工具,于2012年移交麻省理工学院,并被mitappinventor公布使用,用户能够通过该软件快速开发安卓系统的移动应用。ai是快速开发移动应用的设计工具,它通过积木式的堆叠法来完成安卓程式[8],它还可以控制arduino、arduBlock等开源硬件。ai也采用了积木式编程界面,适合中学生用于学习程序设计。

三、利用积木式编程工具实施创客教育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积木式编辑工具的应用,设计合理的项目或任务,使学生通过合作与共享,完成有意义的“产品”,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更高的创客境界。

1.遵循形象直观的原则

以往的编程需要记忆很多命令和语法,比较抽象。积木式编程软件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操作界面,形象直观,降低了编程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学会程序语言。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ai开发手机程序界面,配合开源硬件,制作出能够自动报告湿度的花盆。又如六年级学生用小猫积木开发了“预防近视精灵”。该程序可检测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数值,当人眼与桌面距离低于规定阈限,设备就会发出提醒。

2.用“积木块”构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工具,即利用一个关键词从不同特性导出其他相关的关键词,导出方式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从主干到各分支发散。对于每一分支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识,线条的大小由粗到细,提示着由主干到枝叶的推导关系,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的[9]。积木式编程语言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工具,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进行推理、表达,使思维更加清晰,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有些学者还尝试了把积木式编程语言用于教授其他学科的内容。

积木式编程工具能够把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借助这个工具,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创新型的思维导图,由积木块和自然语言构成,重在表达思路和想法。在小猫积木中,可以用“思考”和“f”使积木块呈现思维导图的项目;在ai中,可以用“标签”里面的“文本显示”实现相似的功能。这种新的思维导图,不仅具有传统思维导图的特点,其生成的程序还能够在电脑、手机上运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更易于分享结果,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趣味性。

3.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当中,必然要与不同的人合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确定项目目标、内容时,小学生会相对较多地依赖于教师。而在应用积木式编程工具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共同确定方案。当学生希望实现某个功能时,应该启发学生寻找适合的积木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倡学生借助微课、校本教材等学习资源合作解决难题。

4.体验智能化程序的开发过程

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生产技术正在席卷全球,而智能化也是众多创客产品的共同特点。在创客教育中,应该渗透智能化程序开发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对于编写“有智能”的程序感到好奇。积木式编程工具有利于揭开“智能”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更容易编写出有趣的程序。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分支结构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可以结合积木块,以动画形式分步演示。技术上的难题需要逐步突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编程的方法和技巧,结合有趣的例子,形象、直观地揭示智能程序背后的奥秘。

5.生产“产品”――生成可执行程序

有些地区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比较重讲解、传授积木式编程的方法和技巧,教材中的范例也有趣而且生动,但是往往忽略了生成“产品”的步骤和环节。创客教育和平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有何区别呢?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作品要体现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而创客教育更多地强调产品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更加关注“产品”能否满足个人或者社会的某些需求,更加关注学以致用,强调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小学小猫积木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保护视力计时器”“打字游戏”“毕业纪念册”等产品。在中学的ai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蓝牙聊天室”“单词记忆助手”“校园语音导游”等产品。这些产品既有趣味性,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小学生制作的小猫积木程序通过生成可执行文件(后缀名为exe的文件),中学生制作的ai程序通过生成安卓程序安装文件(后缀名为apk的文件),共享给他人并获得反馈。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小学生可以利用小猫积木程序控制智能硬件,例如Scratchforarduino;中学生可以利用ai编写程序,通过手机的蓝牙设备控制智能硬件。积木式编程工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与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相结合,可能会产生立体的积木式编程界面,使用者可以用手触摸各种积木块进行程序设计,或者佩戴专用的眼镜,就可以在空中编写程序。编程将成为一项基本技能,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更方便的编程工具,编写自己的程序。

综上所述,积木式编程工具是中小学生打开创客之门的金钥匙,是中小学开展创客教育的好助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以“做中学”为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制作出有创意、有意义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顾学雍,汪丹华.创客运动与全球化的科技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2-17.

[2][3][4]钟柏昌.学校创客空间如何从理想走进现实――基于w中学创客空间的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73-86.

[5]陈磊.Scratch融入Stem教育[J].上海教育,2014(8):38-39.

[6]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等.“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1):28-36.

[7]warrenBuckleitner.whyScratchissignificant[m].Children’stechnologyReview,2007.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4

这种结构性超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受城镇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制约,许多薄弱地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地广人稀、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就保留了一些农村校和教学点,这也使得超编缺人问题愈加严重。几乎每个任课老师都要跨学科、跨年级任课,除了肩负教学和管理工作,还得承担孩子们在校期间的安全职责。实际上,即便是只有一名教师、一名学生的学校,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规定,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思想品德等课程也一门不能少。老师一天得上多少课,可想而知。

表面上看,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些学校的师资配置是倾斜的,但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开足开全课程”,显然在师资配置上又存在着结构性矛盾:按师生比看,学校是超编的;按学科结构看,学校又是缺编的。尽管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提到了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等,尤其提到了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办学,但在不少地区还是惯性依赖2001年的老标准,于是就有了结构性缺编的两难困局。

如何破解这样的困局?像以往那样,拆除或合并这些学校、教学点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学校和教学点的存在,至少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维持城乡间脆弱的教育平衡,并实际解决民生问题,对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也有人说,小规模学校在当今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中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及其机制整体博弈的产物。事实上,这些学校和教学点不仅承载着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利益诉求,还体现了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的要求。即便从农村自然风貌与文化保护的层面来看,这些小规模学校的存留也是彰显乡村自然、社会与人文风貌的需要,也是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5

【关键词】计算思维;校本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3-0061-05

随着有关计算思维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单纯由“信息素养”观念所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国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视计算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让学生全面理解在信息时代的生活环境,并利用所学到的技术,利用学科思维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编程教育作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补充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在编程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算法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根据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学术界主流的思想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我们认为,编程教育对学生在计算思维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拓展课程的科目方案的编制,应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特点等要素,以提升学生对科目的关注程度与投入程度。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开发编程教育校本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编程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

编程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除遵守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要素外,也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1.以项目引领,注重问题分析、解决

通过编程教育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我们需要改变以往学习编程语言的方法。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学习过计算机编程语言,但是却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程序。原因在于,其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表达式、循环、条件判断等命令行,最终只能学到该编程语言的语法结构,而不能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周以真指出,计算思维培养的关键是“抽象”和“自动化”,不孤立地教编程,一开始就让学生把抽象和实现“自动化”的编程结合起来,这也是我们开发校本教材的总原则。编程只是实现问题“自动化”解决的一个部分,学生通过了解项目中提出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开始就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规划制定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衡量方案的可行性,然后再着手实现。

编程教育校本教材,在如何选择项目上,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

(1)项目主题选择从身边实际问题出发。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主题要选择接近生活、能切身感受到的主题,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日常生活中常碰到平均数的问题,计算商品的平均价格、平均成绩等,让学生考虑如何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去解决相应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实践操作,推动到相似问题的一般性解决方案中去。

(2)项目主题选择的趣味性。编程教育校本教材项目选择的主题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项目主题的趣味性直接影响项目开展和学生实践的效果。选择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的项目,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并触动其对问题的分析。

2.以Scratch为载体,降低编程准入门槛

编程教育的开展需要依托一门程序语言。继LoGo语言之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推出了一种新的程序式语言――Scratch。这是一种类似于搭积木的可视化程序编写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初学者的青睐。

(1)可视化编程。相比之前在中小学学生中推行的LoGo、BasicZ言,其最大的优势是不需要学生记忆命令行,使用者可以不认识英文单词,也可以不会使用键盘。其构成程序的命令和参数通过积木形状的模块来实现,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栏就可以轻松实现程序编写。熟悉程序开发的人都知道,不同的程序语言只是实现的语法命令不同,在问题解决的思路上是一致的,只是解决问题所编写的代码不同而已。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编写代码的语法没有太大的关系。Scratch正是这样一款可视化的,忽略命令行代码的编程软件,不需要学生去记忆枯燥乏味的命令行,为学生最终实现编程大大降低了门槛。

(2)积木模块类型丰富。Scratch作为一门编程语言,提供了与其他编程语言一样的语法模块,积木模块共分8类,100多种功能。通过模块分类呈现的方式,学生只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块,将其拖曳到程序的编辑栏,即可使用。

(3)支持的硬件越来越多。随着Scratch编程软件被广大使用者不断青睐,与其对接的外部硬件设备也越来越多,如makeBlock、Labplus、树莓派等产品。这些产品都结合了硬件传感器,使编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电脑屏幕,而是可以通过编程控制外部设备,拓展了Scratch的可编程应用空间。

3.以Steam为课程框架,拓展学生视野

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五个学科跨界结合,打破常规了学科界限。在编写编程教育校本课程时,我们也考虑把这些领域的项目有序地放到一起,以此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问题、知识,激发其兴趣爱好。Steam教育注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它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

选择与Steam教育相关领域的项目,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我们在开发教材的过程中,设计了如表1的课程目录。

选择这些项目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程序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合理分布。作为编程教育的校本教材,选择Scratch编程语言为载体,需要考虑针对Scratch8大模块知识点的合理分布,学生通过系列项目的实践,熟练掌握基于Scratch的基本程序设计。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控制、侦测、数字和逻辑运算以及变量四大模块中一些基本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慢慢体会与提高。对于一些相似的功能,如动作、外观中的大部分功能,学生使用一次后,就可以基本理解。针对这些功能,可设计在教材的练习部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使用,而无须覆盖在教材的主题部分。

(2)项目跨学科特性、拓展性。校本教材虽然基于Steam教育的五种类型进行了项目的划分,但是每个项目内部还存在着跨学科的知识。有些知识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就需要在项目中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以帮助学生理解项目阐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如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还没有接触过坐标的概念,要把角色移动到某个坐标位置,就需要把坐标的概念阐述清楚,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屏幕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每个点都有横、竖两个维度的值,以确定点的位置,我们称之为点在屏幕上的坐标。角色所在的位置,其实就是屏幕上的某个点的位置,也是一个坐标……通过类似的知识拓展,学生可以了解更多跨学科的知识。

4.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基础,遵循编程学习的一般规律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计算机编程有利于发展抽象思维,有利于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能自觉将之应用到未来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学生在学习编程的时候,由于其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1)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编程教育培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自然是通过程序设计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在此之前,作为校本教材,也需要做好程序设计的相关铺垫工作。如在项目的先后顺序编排上,需要考虑程序设计所需知识的循序渐进。在教材的前面部分所安排的项目,程序实现不能过于复杂,可用一些情景影片、知识介绍性的项目,如太空探险、生态园等,学生制作一个以介绍为主的程序,或制作一段情景动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实践程序设计的相关模块功能的应用方法。接下来,可引入控制类模块的功能,如条件判断、循环等,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及规范的运行流程的情况下去运用这些控制类功能。学生可以体会到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循环,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条件的判断,通过项目的不断实践,慢慢体会。最后,再上升到程序功能的综合应用,如开发一些小游戏,对游戏中的角色、变量、状态加以控制等。

(2)编程教育解决问题的标准化流程。编程教育还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学会从碰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标准化处理流程以及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即解决问题的习惯。有过程序开发经验的人都知道,要开发一个应用通常要经过需求设计、详细设计、代码编写、调试、这样的基本流程。在中小学实施编程教育,我们不是以培养程序员作为目标,但学生需要清晰地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认识和分析、探讨问题的关键之处、选择性地使用合适的方法并对解决过程的关键步骤进行深入的探讨。如问题考虑是否存在缺陷,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存在的情况发生等,不断地提出质疑,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规划程序开发的流程,最后上机进行实践。

编程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注意事项

1.课程开发的注意事项

校本课程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国家课程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应该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在开发编程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课程内容选择要有广度。所谓广度是指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但考虑基础性的知识,而且需要考虑内容的新颖性和实时性,能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接触较新的技术,了解当前最新的技术发展,开拓眼界,为激发其创造能力提供基础。如需要考虑融入外部硬件的控制编程,尤其在中高年级。编写与外部设备交互的程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消除技术的神秘感。

(2)课程内容实施要有梯度。所谓梯度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如低年级学生宜选择一些以动画设计为主的内容,在学习编程工具和编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兴趣;中高年级的内容则偏向于算法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呈现要有智度。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补充教材,要规避编程纯技术的内容呈现方式,如为了让学生能自己编写程序,把程序中的表达式、循环和条件判断语句先进行教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用到一个教授一个,让学生体会程序语法的实际用法和作用。中小学编程校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或引导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或激发其创造性思维进行程序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实施的注意事项

(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同样是反复实践的过程,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去。在编程教育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每完成一个项目,定会收获编程教育带来的喜悦。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每个项目的课后练习部分,可鼓励学生在项目的学习基础上,创作属于个人的作品,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2)鼓励学生m行作品的改编。教材中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计算机科学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更容易收获成果。在编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对实例作品进行修改或改编,学生对程序的改编,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再次进行深入的思考,融入个人的想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在不断调试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作品的分享。激发学生创作兴趣的另一种措施是提供学生展示个人作品、小组作品的舞台,延伸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展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分享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作的灵感。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Jeannettem.wing.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3):33-35.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6

这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是本世纪末重要的一次政治课改革。

一、这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和思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教学大纲确定的,至今已使用了6年。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订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国际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两极对峙瓦解,冷战结束,多极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经受住了90年代初期西方敌对势力妄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的考验,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它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992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这样,我们的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才不会脱离实际,才能具有活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同年,国家教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199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接着又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学习和贯彻这两个重要文件的通知。《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要求两课教学要“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编写出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对课程建设全面提出要求。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央和国家教委制订和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所有这些要求,必须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也向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提出了重要的新课题。一要研究和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十分鲜明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并且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德育人乃大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如果忽视了德育,则是丢了根本。因此,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两课自身基础知识与育人功能的关系。二要考虑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将初中学段与小学学段联系,统一考虑教育要求、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这是体制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求统一安排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三要研究实行五日工作制、减少学时以后的新情况。由于总学时减少,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实践活动等方面均需作相应调整,进一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四)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

1992年以来,按照中央和国家教委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积累了不少新鲜经验。特别是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许多好的、比较成功的经验都需要在课程标准和新编教材中得到反映。总之,为适应面向21世纪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制订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按照新制订的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是必要的。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

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根据中央《若干意见》,这次修订两课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是:整体规划,分层要求;总体目标,一以贯之。《若干意见》指出,学生的“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情感,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这里,既提出了德育的总目标(同样是政治课的总目标),又明确实现总目标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若干意见》还指出:“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说,既要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两课的课程体系,又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划分层次,具体确定这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逐步提高。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阶段,需要将整体规划与分层次要求科学地结合起来,保证两课的总体目标一以贯之。

原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

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三段;七至九年级(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一段;共四个教育教学阶段。整体规划教学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分别是以下几点。

1.小学重点进行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公民道德品质教育。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确定小学思想品德课

一、二年级和三至五年级的章节题目,以清晰地反映“五爱”教育在两个年级段中的循环上升、逐步提高的过程和教学的内在联系,解决现行品德课教学中内在体系不清的问题。六年级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民族生活等方面,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五爱”为基本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典型事例具体指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道德现象的是与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小学阶段的“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与“爱祖国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小学阶段的“热爱共产党”的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它是通过讲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进行的。

2.初中重点进行公民的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教育和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正确的认识,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3.高中重点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这次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意义和特点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调整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建国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大约每隔五六年调整一次。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之所以更新较快,是由这两门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即由这两门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这两门课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性质,需要更直接地更及时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意志与要求。

回顾历史,两课适应形势变化,更新较快的特点比较明显。建国初期,教育部1950年颁布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确定,全国中学各年级按老解放区的经验均设置政治科目的课程。1957年正式规定了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及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要点。这以后又按照教育部先后颁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方案。截至“”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共设了22种课名。“”后,教育部总结了我国开设思想政治课20年的情况,提出了改革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把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基本稳定在《青少年修养》《社会发展简史》《法律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5种课程。1986年,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原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精神,决定再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和《政治常识》两门课。《法律常识》不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法律常识内容。为适应这个变化,特将初一的课程改名为《公民》。同时,高中一年级在保留原《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有关方法论的内容的情况下,增加了人生观的教育内容,并将课名改为《科学人生观》。1992年,国家教委分析研究了多年来思想政治课分列课名设置课程的利弊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决定今后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以利于综合考虑教学内容。

从1995年开始的这次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多次改革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它是回答历史新课题的一次尝试。这次改革是在新形势下,中央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更明确的意见之后进行的。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了《若干意见》。这个《若干意见》总结了以往的德育经验,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纲领性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五个如何”的历史新课题,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要研究和回答的重大问题。因此,这次“两课”的调整对在课程内容中渗透“五个如何”的教育作了积极的探索,是一次回答德育历史新课题的尝试。

2.它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这次调整恰逢世纪之交,历史赋予它跨世纪的意义。《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编写相对稳定、具有规范性的教材。现在编写的教材,按进度到全国铺开使用时,实际上已是下世纪。它是为下一世纪初的中小学生编写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调整和教授承担着跨世纪的重任。

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工作。根据中共中央《若干意见》确定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品德)课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1995年3月国家教委正式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助基础教育司开展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调整工作。同年4月成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小组,拉开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课改革的序幕。1995年12月20日,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把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落实《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时课程标准编写组有19人,集中了各方面的专家。工作程序大致分三步:先整体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然后拟定各年级教学内容要点;最后将要点转化为课程标准。工作中,编订小组多次直接听取原国家教委领导和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政治学科审查委员的意见,广泛征求了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思想政治课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并专门听取了各省、市、区党委宣传部和人大、政协的意见。

原国家教委领导对“两课”的调整工作都十分关心,给予指导。从原教委领导对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点的批示中,可以领会到一些重要精神。朱开轩同志有以下四点批示。1.这项工作十分重要,拟抓紧,但又需仔细沉着。2.主要是把体系先理顺,力求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大学、高中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相互衔接好。总的讲应当少而精,有些要深入(高年级),有些不强调深入(低年级)。3.义务教育阶段的大纲内容标题一样,可能会重复,希望由浅入深。4.教师要培训好,课程观点要靠他们把关。柳斌同志的批示,讲了具体意见:劳动观点、爱惜劳动成果及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等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有所安排,爱护公共财物也要有所体现;公民的义务要加强。周远清同志批示两点意见:1.小学的思想品德课要寓教于故事中,高年级可多讲史实;2.要有实践观点,日本的中小学都有学军学农。原教委领导就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批示的意见,对做好这次“两课”调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次思想政治(品德)课改革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这次改革的基本原则非常明确,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次改革的原则是:根据中央《若干意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符合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教育要求、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两课教学大纲和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2.这项改革采用了课程标准。以往课程都用教学大纲,这次采用课程标准,对指导教学和教材编写更加具体、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现行教学大纲不能对教学内容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不能对每个教学内容要点讲授到什么程度提出具体标准;课程标准则是从确定教学内容讲什么和讲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上规范教学的,因此优于现行教学大纲。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课程标准。目前中小学其它各科都沿用教学大纲,但同意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采用课程标准。因为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体现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这是给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一个特殊政策。

3.在高一课程中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改成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写,使经济常识的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这是一个从实际出发的改革。

4.教学的内容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强化了心理品质、法律意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没有规定心理品质的教育要求,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教育则分散在各年级进行。课程标准根据客观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强化了心理品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初中一年级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中二年级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法律知识的教育相对集中地安排,比教学大纲的规定充实得多。

5.编写示范性试验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都组织编写。原国家教委关于成立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的文件中明确要求编写一套高水平的示范性教材。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应有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教材,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

三、为什么当前要统一编写和使用“两课”新教材

为了加强“两课”教材编写的领导,原国家教委决定成立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从历史上看,原教育部对政治课教材编写也是十分重视的,“”前,政治课教材编写由副部长任主编。1985年原国家教委设立了政治课教学研究中心,领导政治课教学实验。1991年编写教材,原国家教委党组决定成立以吴铎同志任组长的编写领导小组。这次编写教材,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3月15日正式发文,宣布成立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五位同志组成,由吴铎任组长。这个文件明确了领导小组的任务是:依据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结合中小学生思想实际,组织编写出一整套高质量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从1997年秋季起陆续供各地中小学使用。

关于当前统一编写和使用新教材的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编写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示范性教材

第一,这是中央和国家的要求。中央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编写稳定的规范性教材的任务。原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领导小组成立的文件中明确要求要编写一整套高水平的示范性教材。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国家应当有一套高质量的示范性教材,准确而充分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

第二,是执行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课程标准的需要。课程标准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需要国家统筹组织力量,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示范性教材。课程标准与大纲有区别,以前的教材是按大纲编写的,如何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需要作出示范。

第三,是指导地方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的需要。从当前看,地方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编得很厚,有些内容不适当。从今后发展看,地方上不论编写课本还是乡土教材,都需要借鉴示范教材的经验。

(二)关于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示范课本的特点

编写领导小组关于示范性教材提出五个要求或者说要有五个特点,从内容到形式作了规定:1.体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2.基本上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3.较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有比较完善的学科理论知识,又有比较明确的思想和行为要求;4.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内容、分量和难易程度适度;5.语言文字规范,力求生动活泼,版式新颖,印刷装祯质量要高。

(三)示范性教材与“一纲多本”的关系

“一纲多本”是教材建设的重要方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在教材建设中提出的“一纲多本”,应当说是一个突破。这个方针推动了教材建设,繁荣了教材建设。“一纲多本”的“多本”是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和高质量的“多本”,而不是不同形式上的“多本”;如果许多教材内容大体相同,没有更多的地方特色,不是真正的“多本”。根据“一纲多本”的方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课教材。但从实际运作看,在国家示范性教材推出后,各地都可能在一个阶段使用示范性教材,了解示范性教材是怎样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了解国家对两课教材的质量标准要求,这有利于地方编出质量更高的教材。

总之,地方编出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质量高的教材,应当允许地方使用。这将由国家教材审查制度宏观调控。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审查、使用制度规定,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材,在地方初审的基础上,要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使用。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都属于国家必修课,即使是地方使用的教材,也要报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规范审定制度,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可以更好地实行“一纲多本”,更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四、“两课”教学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重强调两点:一是坚定信心,二是避免片面性。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7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多数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的中老年教师,仍以中专学历为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师占据很大比例,而音乐、体育、美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教师就很少;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教师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虽然课程是按照上级规定开设的,但任课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目前小学英语和信息技术课情况堪忧。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少英语教师发音错误,加上教学设备简陋,英语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以讹传讹。信息技术课也同样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学校干脆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让学生自学。

(二)地域分布问题。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工作,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年轻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编制缺口还是很大。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按现行比例制定的教师编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学校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村小和教学点的基本上“一人一校”。

(三)教师编制缺陷与待遇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有编不补”,因为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空编一直难补。教师大量缺编,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岗的教师,他们必须承担起本不应该是他们的任务。很多课程不能开足开齐,影响农村教育质量。还有一些地区在编教师存在吃空饷的现象,部分在编教师不去教学找代课教师替他们上课。

1994年1月1日实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农村教师的工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教师与当地的农民相比工资已经改善了不少,但是与当地的公务员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农村教师的报酬、福利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很难落实。工资拖欠时间长、工资增长缓慢、曲解政策现象严重。

(四)教师的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存在这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是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流失严重。新教师工作后收入低,面临着交通、生活、就医、子女求学、就业等诸多困难,使部分教师工作不安心。留不住人才,大部分青年教师一有机会就上调或“跳槽”,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农村中学校教师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改善目前这一现状。

(一)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制提供坚实是基础。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具有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任教,从而大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把城市学校确实优秀的教师派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的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提高,不走过场、落实到位。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组织定期培训并通过考试来认证培训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步发展。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使其在办学上有明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过硬的本领、创新的意识、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求农村教师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学习能力和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转变;从一纸文凭定终身的传统思想向倡导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转变,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促进拔尖人员的成长成熟。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最少一个学期,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采取“短期支教”,“兼职支教”,“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特级教师讲学团”到农村送教,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

(三)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本来农村中小教师编制就严重缺少,但不少地区考虑到“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拨经费”,为不增加财政开支,大都不愿意增加编制或有空缺编也不使用,这样就出现了有编不补的现象。要树立动态管理编制的意识,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确定编制,及时补充或裁减教师。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和的教师。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调整优化师资结构。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国家统一发放,由国家财政全额或省级财政按比例分摊,并按时足额拨付到教师的工作卡中。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教材建设

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集中体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是课程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实践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适应21世纪时代要求的中小学教材的今天,对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历程、走向和机制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自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除了“”和“十年浩劫”两段特殊时期,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是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部编教材”,或者称做“统编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教材培养了我国一代又一代接班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统编教材”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同时,全国各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为体现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推广优秀的教改经验,自发地编写了不少实验教材。中小学教材百花齐放的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初见端倪。

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在制度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材从编审合一到编审分离,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并于1986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下设19个学科,负责审查审定教学大纲和全国中小学教材。1988年,国家教委在全国规划并部署建设“八套半”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八套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一套小学复式教学教材),并且从1989年逐步开始实验,为1992年全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24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奠定了基础。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我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和使用开始呈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

上海和广东都是1988年国家教委规划的中小学教材建设基地,至2003年已历经16个年头。上海承担的是“编写一套适合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为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同志和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为首的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具体领导上海的课程教材改革。上海课程教材改革方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在南部沿海地区,由广东牵头,与福建、海南一起组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沿海版编写委员会,组成研究、编写、实验紧密结合、跨地区合作的联合体,开展编写和实验工作。“沿海版”教材的编写思想是:“确定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力求以向时代、社会开放的内容结构形式,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封闭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两套教材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套教材与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人教版”教材①一起沿用至今。在世纪之交,“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建设机制已经建立起来,我国教材发展机制的改革迈出了扎扎实实的一大步。

二、21世纪新课程教材建设的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全球化的趋势下,在进行充分的历史研究、调查研究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针对传统中小学课程的种种弊端,以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提出的新要求,确定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描绘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教材远景。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1999]4号)中提出: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启动新课程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和规划下,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启动,计划2004年在全国全面推行。2004年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计划2007年在全国全面推行。

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指出:“教材编写核准、教材审查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核准国家课程的教材编写,审定国家课程的教材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编写的核准和教材的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审定部分国家课程的教材。”至此,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要求和管理权限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又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实践中,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发展机制,这种机制与20世纪80年代的工作机制有何不同,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和深思的问题。从广东省的情况看,大致经历两个阶段:2001年6月至2002年底为第一阶段,主要是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研究、立项申报和教材审查,广东全省有8科小学教材和7科初中教材通过立项;第二阶段,2003年上半年,主要是普通高中教材的编写研究和立项申报,广东全省有8科高中教材通过立项。广东的基本认识和做法是:第一,对条件、困难和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充分认识教材建设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专业队伍,有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第二,协调编写力量,形成研发合力。整合广东省出版界、高等院校、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几支队伍的力量,成立“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负责协调、组织全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指导、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开发的交流与合作,指导和组织编写小学、初中及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指导和组织与教科书配套的磁盘、光盘等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第三,组织起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力量。这支力量能够及时跟踪国际课程教材发展的趋势,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学术支持,能够为教材使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具有严谨的组织工作制度。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服务,在服务的基础上发展。教材建设的整项工作在研发中心的统一规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协调运行:高校教师提供学术支持力量,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出版部门提供研发编辑、资金和技术支持力量,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取长补短,通力配合,高效运作。申报立项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的过程,研究探讨的过程,培养骨干的过程。通过立项申报工作,提高了研发人员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研发队伍自身的学科专业水平,为实验工作培养了一支专业骨干队伍,为新课程在全省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务必深思熟虑的十个问题

其一:谁来主编教材?从前一阶段的情况看,邀请名家主编教材似已成为一种倾向。有的出版社不是把力量扎扎实实地投入在教材编写基本队伍建设上,而是倾力于请名家来主编教材,把教材成功与否的“注”押在名家身上。名家主编教材,其好处不言而喻:较高的学术威望可能有助于领军,特殊的身份可能有助于通过评审。但是毋庸讳言,名家也有他的种种局限:一是极忙,就算他愿意挂名主编,客观上也未必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名不副实,名家的“名”往往体现在对某一专业的学术造诣上,未必对中小学学科教学及课程实施有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主编必须有思想,有思路,身体力行,真正主持教材的编写。一套好的教材必须建立在对中小学教育规律和学科课程深入了解和足够研究的基础之上,而这些往往是许多名家所欠缺的。

其二:教材编写队伍应如何组织?大学里的学者,中小学、教研机构中的专家,出版部门的研究、编辑人员,这三类人是当前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些人组合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单一学科教材为项目单位,编写者与出版者两相对应,单科合作研究开发。一种是部门合作研发,编写力量比较集中的部门如师范院校、教研部门等联手与具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合作,整合力量,优化配置教材研发资源,形成强势学科。两者比较,当以后者较为可持续发展。单科研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后续工作将难以开展。集团研发的优越之处显而易见,规模研发,利于提供学术支持,利于力量的调配,利于降低研发成本,利于提高编写质量,利于保障服务,利于教材建设基地的形成。

其三:建立中小学教材等级制有无必要和可能?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传统教材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曾经说过:“中小学教材可以组织各地去编,不一定要教育部关起门来搞。”“要编几种教材,以供选择。”同时,他又明确指出:“教育部要管教材,不能设想我们国家没有统一的中学教材。”在“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的政策之下,每一学科课程标准相应地都会有几种教材,这些教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适应面,也难免会有质量上的高下之别。要不要对这些教材进行等级评价?怎样进行评价?谁来评价?怎样使用评价结果?是教材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其四:怎样引导和规范教材的选用?教材选用与教材建设密不可分,教材选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决定教材的兴衰成败。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来推进教材建设,难免会在教材选用中反映出正当的或者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为保证课程教材改革的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务必采取足够的得力措施来规范教材选用,正确引导教材的选用。从各地的实践效果看,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来仲裁教材选用,实行选用备案制度,在目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其五:怎样看待教材建设中的功利行为?教材建设与教材市场结合,可说有利也有弊。出版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市场规律来决定自身的经营行为,在遵守法纪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无可厚非。市场的利润追求使出版者对教材的社会需求反应敏感,由此可促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教材市场的形成。教材出版部门也因此必须充满活力、勇于革新、不断进取。但市场的短期性、功利性又难免导致教材发展的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教材建设过分的功利化和实用追求,最终必然成为教材发展的障碍,甚至导致教材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市场的风浪中如何兴利除弊是教材建设改革进程中不可掉以轻心的问题。

其六:如何审视当前的教材实验推进策略?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验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以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各学科新教材的使用为标志。有些地方从小学、初中的一年级开始实验;有些地区则从各门学科的起始年级开始实验,如初二物理、初三化学与初一的各门学科教材同时起步实验。前者教材与课程方案配套,稳步推进,评价改革也同步跟上,自然顺当。后者个别学科新课程在初二、初三孤军突进,新课程学科整体不配套,评价改革也无法跟上,实验教材的使用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中考把新教材与旧教材并用,新课程教材实验流于形式。此为深刻教训,不可重蹈。

其七:如何看待教材建设中的制度建设?教材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规模大的工程,为保证工作的延续和周密,务必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比如:教材编写人员的资历验证和资格审核制度;公正、公开、公平、权威的竞争制度;监督、检查教材选用过程的公告制度;教材使用保障服务制度;实验教材质量考评、公示制度;教材价格管理制度……种种保障教材改革顺利推进和促进教材质量提高的制度。待条件成熟,规章层面的制度还应该上升为教育法律的组成部分。

其八:怎样保证教材的后续服务?教材建设的最终归宿必须落实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落实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督、引导和协调的职责,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权益。教材编写及出版单位要有责任感、使命感,确立正确的经营方针,提供足够的人力、经费和时间作长期的规划和投资,以出版优秀的教材为己任,以品质争取认同,以服务扩充市场,树立教材品牌,保证后续服务。在经营策略上,要认识到教材建设是长线投资、长效行为,切忌妄图急功近利和鼠目寸光的短期行为。

其九:新课程教材的教学评价制度如何配套?据调查,担心考试吃亏是造成学校对选用新教材心存顾虑和不敢按新理念新方法使用新教材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在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考试分数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整个社会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本身都非常强调分数的评价结果和作用,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高低,导致有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的个别科目甚至出现学生手中有新、旧两种教材的现象。将要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跟高考更为接近,评价的问题如不解决,后果将更加严重。可以说,如果中考、高考评价方法录取制度不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自生自灭、无疾而终。

其十:有无必要建设若干个中小学教材建设基地?曾记得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发起之时,西洋课程进入学校,白话文进入课堂,新教材也曾繁花似锦,随着新教育的兴起,林林总总的教材经受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最终造就了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名家和为数不多堪称经典的教材。为了更好地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为了减少教材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浪费,提高教材质量,减少走弯路,优化配置教材研发资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在严格考察的前提下规划若干个中小学教材建设基地,以有效地加快优质教材建设的步伐。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9

信息技术之小班化游戏编程教学特色研究

孙凤洋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门分支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够,应在让学生掌握传统意义上的一些信息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应该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从而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基于以上认识,下学期我校将面向三-六年级开展小班化游戏编程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面向中小学生普及编程教育。我国国务院也于2017年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广编程教育”。

结合上述国际背景,1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于游戏化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研究”的重点课题“区域实施以计算机思维培养为目标的人工智能编程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活动。在市教科院信息技术教研员陆德旭、中国海洋大学教育技术系副主任孙艳霞副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游戏专业发展委员会秘书长肖海明等专家领导的引领和指导下,结合我校小班化教学的实际,我明确了下一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重心,以SCRatCH游戏编程教学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二、研究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抓手,面向全体学生打牢基础

基于学生都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我校开展SCRatCH游戏编程特色教学,针对scratch软件的学习以“项目式”教学展开,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融合到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中,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合作完成游戏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能感受到在“做中玩”的乐趣。

2.社团活动培养兴趣

开展scratch游戏编程社团,招纳一批对scratch游戏编程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项目教学的提升训练,让这些孩子先成长起来再来带动组里的其他同学,最后,辐射到带动整个班级的同学一起来学习游戏编程。

3.参赛竞赛激发斗志

依据前期参加青岛市noC大赛,青岛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我校学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将仍以“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课题研究引领发展

基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于游戏化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团队的力量,“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进核心团队的老师来为我们送课,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最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9年1月——2019年3月)

(一)制定研究方案,进行理论学习。

(二)设计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表,对本校创客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做好调查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9年4月——2020年7月)

(一)着手进行课题研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

(二)及时调整方案,深入探索研究。

(三)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或论文等。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20年8月——2020年10月)

(一)收集好各类研究资料、整理经验、做好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各类阶段成果材料(包括文本类、网络类、资源类、应用功能类等)进行提炼提升,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科学性强、有创新价值的专题论文。

(二)课题组组织编印课题论文集,向课题主管部门上报成果材料。

(三)撰写课题实验总研究报告。

(四)实验研究成果展示,邀请课题指导小组和上级教科研部门专家进行结题工作指导。

(五)准备结题材料,申报结题。

小学生编程教育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就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编制闲置和紧缺现象并存

按照教师编制核定的标准,虽然机构编制部门对县直各学校和各乡镇学校核定了人员编制数,配备了人员,但人员编制紧缺或闲置现象在同一县区,甚至同一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是县城周边乡镇或边远乡镇人员编制闲置。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县城周边乡镇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转入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区学校就读,周边乡镇的生源逐年减少。同时边远乡镇的教师想改变工作环境,虽进不了城区学校工作,但县城周边乡镇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导致周边乡镇教师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这样就造成教师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成反比例增长的恶性循环,人员编制就相对富余,致使教职工人员编制闲置,如我县的文峰乡、上庸镇。部分边远乡镇农村学校规模小、设施落后,很多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愿到这些边远学校任教,造成部分校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严重,形成教职工人员编制闲置,如我县的大庙乡、深河乡。这种现象的产生给人员编制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若是一味按学生数量的增减调整人员编制,更是加快两极分化,不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给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若是不及时调整人员编制则造成部分学校人员编制的闲置,浪费了教育资源。二是县直学校和部分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学校人员编制紧缺。近年来,城区人口数量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在校学生数急剧增长,而教师编制核定情况没有发生变化,人员编制控制较为严格,教职工的编制显得缺口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和部分距城镇位置比较近的一些学校成规模,生源充足,发展较快,教职工编制紧张,致使部分学校超编借用教师或雇佣少量临时后勤人员。

(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前几年补充教师盲目,没有很好地结合人员结构和学科需求,造成一些学校虽然教师总体上不缺,但某一科或几科教师偏多,而有些学科专业教师匮乏。主要表现在:小学段语文、数学教师比较充足,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缺口大;初中段语文、化学、地理、历史教师富余,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缺口大。部分学校增加相关专业人员的呼声较高。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调查的农村学校来看,由于近年来人员编制控制严格,年轻教师补充较少,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仅占10%,31岁-45岁的占46%,46岁-50岁的占12%,51岁以上的占32%。呈现出倒金字塔式结构,学段越低班级教师年龄越大,位处越偏远、规模越小的学校教师年龄越大,专业基础差、工作激情锐减的“爷爷”教孙子,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的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将要退休的教师人数逐年增加,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尤其突出。

(三)现行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标准有待完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开设课程一样多,而城市学校教职工核编标准却高于农村,影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另外,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输出,留守儿童愿意寄宿学校的也越来越多,寄宿制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而从中小学生自身特点来看,自理能力差,防范意识薄弱,初中及小学阶段后勤管理服务不宜实行社会化。现行教师编制,基本上只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校医、保卫、餐饮、寝室管理等工作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管或聘用社会人员,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极易造成工作疏漏,寄宿制学校因需充实后勤管理人员要求增加编制呼声较高。

二、对策与思考

为有效利用编制资源,合理整合教育力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意见》(鄂发[20__]8号)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控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合理调整人员编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构编制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设置。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方面因素,按照划片分区、就近整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完全小学在校生应控制在150名以上,尽可能减少教学点。这样既有利于节约教育资源,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更有利于教师队伍人事编制管理,使现存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人员编制管理工作。一是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教师人员调整必须在编制核定员额以内,坚决杜绝向超编单位调整人员。对长期在编不在岗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辞退手续;二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教师资格条件,严格考试和审查程序,严把教师“入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