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十篇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十篇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44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改革与尝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多发,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这为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出台的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个社会性困扰因素。我国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开始由精英式教育转为大众式教育。伴随着1999年以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效的准入门槛放宽,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统包统分时期的天之骄子,而转为普通劳动者。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再加上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就业就更加困难。另一个就是解决“三农”问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工农“剪刀差”的存在以及各种政策制度上的原因,长期以来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穷困落后,缺乏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再加上农民子弟考学和农民迁移城镇的增多,导致农村中的精英外流,出现了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居多的现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自2004年以来连续6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注视“三农”,并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也频频出台,支农资金连年升高,农村建设呈现一派大好景象。

在此双重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其中针对大学生的有“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社区民生志愿者计划”,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发展,到基层创业、就业。反观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对人才求贤若渴,急需引进人才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持,而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也为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以及深厚的地方文化,如果开发成功,其潜力巨大。鉴于此,大学生应转变固有的职业取向,致力于向农村进军,顺着国家促进就业的东风在农村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许多种途径,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式。大学生村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一有财政支持,二有制度保障,三有展现自我才华的平台。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头脑灵活,视野宽阔,文化素质高,参加农村的管理、规划,不仅可以进一步的锻炼自己还可以为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李庆波(2008)认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但“大学生村官”模式也面临着大学生基层就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且出路窄,待遇差,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成为增强这一政策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严肃选任,健全保障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持续帮扶,开展校市及校县合作。李江波,李禄(2010)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认为我国的“村官”现状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差。大学生就读的并非村官专业,隔行如隔山,让他们当村官,未必就能当好,而且学非所用,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认为“大学生村官”只能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邓艳葵(2010)指出要解决“大学生村官”是否“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一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要优化“大学生村官”的成长环境。首先要营造成长的舆论环境,注重宣传,加强与村民的相互了解;其次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和结对子“传帮带”帮助大学生进行角色转变,通过岗位锻炼、项目培训、创业引导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施展才能的环境;再次,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环境,在生活待遇、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完善。

三、大学生村官的探索

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双赢,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施爱民,潘献奎(2009)提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迫在眉睫。一是要通过观念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到广大农村地区就业的职业理想,要及时传递政策信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三农”和促进大学生基础层就业的政策及投入。大学生要重新自我角度定位,抛弃固有的优越感,同时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还应改变职业评判标准,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职业都是有价值的;二是通过实践教育,坚定大学生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以目睹农村发展成果、服务“三农”、调查农村现状的形式深入了解“三农”状况,培养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王俊刚(2007)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就目前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而城市人才资源却相对过剩,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缺失,制约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有: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制约,考试录用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政策存在疑虑,政府财政经费保障存在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建议有:主张以志愿者服务队伍为主要载体开放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让“大学生村官”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脱颖而出,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机制。

新形势下,我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在建立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和在高校扩招及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学者们已经做了诸多的研究与分析,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和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并提出了很多建议和对策。但通过综述,发现学者们大多关注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少有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李江波、李禄胜.村官学校的设立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J].农村经济,2010

[3]邓艳葵.大学生村官成长环境及其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53-04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流向城市,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不足、发展滞后的处境。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对于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政策能否起到预期作用离不开对“人”的主观因素的分析。大学生村官作为该项政策的主体,村民作为感知客体,上级领导人员作为监督、管理人员,这三方面群体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服务能力、服务现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因此,本项目以上海松江区为例,从多角度出发,在对影响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调查结论提出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的建议。

一、研究现状

(一)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村官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实证性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在此方面,宋相义[1]以鹤壁市为例,程毅[2]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针对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刘慧[3]基于连云港市的调查,认为项目选择、运作资金、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以及持续经营这五个因素是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制约因素。莫根虎、周建民[4]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将大学生村官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三个不到位”和“三重三轻”现象。

2.研究视角多样化。蓝楠、张锦高、陈燕[5]从公民社会的视角出发,认为新农村是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村官带去的知识和公民意识推动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6]从政治学视角出发,指出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制度是中国政治生态的系统产物,但在政治生态转变的背景下,同时也面临政治生态困境。宋相义[7]、聂邦军[8]在此方面的研究立足公共政策的视角,主要考察政策实施的背景、价值意义及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苏益南[9]、张洁瑛[10]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村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以及预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培养。

3.研究主体多向性。当前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政策本身和大学生村官群体的研究。刘洪玉、李晓明[11]认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的重要阵地,应当肩负起创新培养机制的研究,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机制。邱冠文、蔡秀娟[12]更是将研究对象具体到农林院校。宋言奇[13]认为,作为一个制度“嵌入”过程,只有与农村社会环境相契合,政策才能发挥实效。

4.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相结合。李荣田[14]等学者从农村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进步等方面阐释了该政策的现实意义。武国胜[15]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公共治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行政组织理论、需求层次论都是其理论支撑,对理论基础的研究,同样可以验证政策宗旨并考察政策实效。

(二)当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种较新的研究对象,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相对不足,成果主要集中于2006年之后,专著较少,多见于期刊文献。

2.当前研究多限于政策层面,主要是针对制度的不足而提出的建议,且建议较为宏观,实施性不强,描述性、解释性不足,缺乏多角度的实证研究和对比研究。在大学生村官的主体心理因素、价值观、认同感、满意度等心理层面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

3.目前虽有从公共政策、公民社会、人力资源等视角的研究,但系统地运用理论进行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理论支撑较为不足。

4.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数学者基于文献的研究,从实证角度进行的个案调查研究,能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还是比较少的。

二、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本项目的调研主要针对三部分群体。对就职于上海松江区5个镇的16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在职的13人及服务期已满考录公务员的3人)进行了走访调研。发放问卷16份,回收16份,有效问卷16份。向大学生村官就职村的村民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12份,有效问卷188份。在对上级管辖单位的领导、村委会人员发放的120份问卷中,回收107份,有效问卷98份。

2.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目前学界对于大学生村官研究现状以及对工作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动态。并向上海市松江区大学生村官、村民以及上级管辖单位的领导、村委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的处理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的资料分析方法,全部问卷资料在整理好之后统一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之进行统计分析,涉及基本频次、频率分析、方差及平均值的计算和分类对比的方法。另外,用通过访谈和参与观察所得到的文字资料对数字分析报告进行解释说明和补充。

3.研究目的:在了解三方主体对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效性的调查,以及大学生村官、村民、上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服务现状的评价,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因素,为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提出合理建议。

(二)概念界定

1.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选拔30岁以下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工作一到两年的本科生、研究生(原则上为中共党员或是预备党员)到农村任职,主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在身份界定上,他们是从事村务管理工作、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非公务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

2.满意度。满意度是将可感知的实际效果与期望值之间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个相对概念,最早源于商业领域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所谓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对企业所提供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与其心理预期进行比较而产生的一种体验结果,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差异性三个主要特征。美国密歇根大学费奈尔博士在1989年提出的“顾客满意度指出(CSi)”中,最早提出了满意度测量这一问题。

本项目中,作者将“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概念界定为:大学生村官在致力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事业、促进农村发展、满足广大农民需求时,大学生村官、村民、上级领导人员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成效的实际感受与各自对其期望相比而形成的感受状态。关于满意维度的划分,采取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大满意、很不满意五维度的划分方法。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总体评价

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主要从大学生村官自身角度、村民和上级领导这三个方面的总体评价而得出。满意率是调查对象表示满意的百分比,在本项目中,满意率是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频率累积。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集中在“一般”的维度之上,12.5%的村官觉得“非常满意”,大学生村官对自身服务的满意率为81.3%。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满意率为77.7%,17.6%的村民对其评价为“一般”,仍有4.8%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表示不认可。上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满意率为91.4%,8.6%的人感觉“一般”,不存在不满意。上述三部分群体的总体态度较为一致,半数以上的人感到“比较满意”,但也存在进一步提升满意度的空间与必要。

(二)政策实效调查

这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村官对该项政策的评价、当前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各项配套制度建设中他们最看重的是哪些方面、在哪些方面应当继续完善这四个问题展开。

1.大学生村官在对政策目标理解的基础上,81.2%的人对该项政策的总体评价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该政策利大于弊。仅有18.8%的人认为利弊相当,没有人认为“弊大于利”。受访者表示,该政策受到了他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政策成效总体上已初见端倪。

2.大学生村官对培训方面满意度较高。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培训形式多样,主要有“一对一”带教、外出实地考察、定期思想交流会等;第二,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日后工作中的岗位培训,均能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第三,创新培训方式。如新浜镇政府积极响应上一级的号召,积极探索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此外,50.0%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要继续完善跟踪培养制度,31.2%的人选择了配套保障制度,这两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3.对目前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6.2%的人认为激励措施不到位是首要问题,31.2%的人认为尽管在目前政策的规定中,针对出路不畅的问题提出了各项鼓励措施,但保障乏力,难以落实。同时,调查显示有6.2%的大学生村官均表示面临村民认可难、村委会态度冷漠的问题。

4.就国家目前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各种优惠和保障政策来看,有56.2%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最看重公务员考试录用方面的优惠政策,其次为在村任职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障缴纳年限。对继续深造的加分政策,仅有6.2%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关注。

该部分的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对政策的实效是认可的,认为该政策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虽存在缺乏激励措施、出路难以保障这样的突出问题,但不影响他们对政策本身的总体评价。大学生村官对公务员考试录用方面的优惠措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完善跟踪培养并结合适当的激励措施能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

(三)大学生村官眼中的“自己”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满意度的评价主要从内心顾虑、影响满意度的外在因素、对自身作用的认知三方面展开。具体如下:

1.在被问及当前内心最大的顾虑时,62.5%的人表示期满后的去处是主要困扰,31.2%的人担心在职期间能否发挥相应的作用,6.2%的人比较在意相关的优惠政策能否得到落实。围绕大学生村官政策是长久之策还是权宜之计的争论一直不断,政策实施的时间并不确定,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更难以持续,面对并不明朗的职业前景,他们难以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再就业”的困扰仍是其担心的首要问题。

2.本项目对影响满意度的外在因素分析中采用赋值的方法,依次用1~5这五个数字代表很不满意、不大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通过统计可发现,大学生村官对工作量的打分,平均值接近“2”,满意度最低。调查中,这些大学生村官主要担任村书记助理一职,工作任务并不重,但工作较为琐碎,多为执行性的。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的平均值都接近“3”,且众数与中位数也都为3,反映了他们对这两方面持“一般”的稳定态度;平均分最高的两项是上下级关系和同事关系。

3.在大学生村官对自身作用的评价中,62.5%的人认为自身对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一般,37.5%的人认为作用很小。就目前自身在所任职岗位上发挥作用的程度,12.5%的人认为发挥了较大作用,81.2%的人表示只发挥了一点作用,6.2%的人认为发挥了很小的作用。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每个镇的大学生村官数量较少,在调研地,一个镇同时在岗的人数最多也仅有5人。第二,原本三年的服务期限较短,更有人在服务期不满时就已考录了公务员,放弃了村官工作,造成资源不足的情况,更影响了自身作用的持续发挥。第三,大学生村官本身也存在知识和能力构成的缺陷。第四,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缺乏主体间的协调和整合。

(四)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

此部分的调查主要围绕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互动情况展开。在调查中发现:第一,26.1%的村民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从来没有和大学生村官来往过,55.9%的村民表示只是偶尔来往,表示经常来往的村民人数仅占受访者总人数的18.0%。第二,当出现邻里矛盾时,17.0%的村民表示会主动向大学生村官寻求帮助,表示不会的人数有58.0%,25.0%的村民表示说不准,态度不确定。第三,当村民向大学生村官询问有关补贴政策的内容时,38.7%的村民表示他们能解释得很清楚,57.4%的村民表示他们仅能说出来一部分,并不详细,4.8%的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完全不了解。第四,就制约大学生村官作用进一步发挥的因素来看,45.7%的村民表示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不足,25.5%的村民表示主要是因为他们与村民的关系不够融洽,20.2%的村民认为是他们自身能力的不足,8.5%的村民认为是领导的不重视。

此部分分析表明,在村民看来,大学生村官与其接触较少,当他们遇到邻里矛盾时,半数以上的村民不会主动找他们寻求帮助,而当村民主动向他们询问有关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时,大学生村官因缺乏了解,无法向他们提供较大的帮助。由此,可能会导致双方互动不足、缺乏信任、大学生村官难融入等问题。

(五)上级领导眼中的“大学生村官”

上级领导作为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的考核者、工作表现的评价者和监督者,他们对大学生村官的满意度如何呢?此部分的调查主要包括上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能力与素质的考核。调查结果显示,47.6%的人对大学生村官的总体能力与素质表示“非常满意”,40.0%的人表示“比较满意”,感觉“一般”的人数占受访者的11.4%。在对其各项能力的具体评价中,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的满意度较低,持“很不满意”与“不大满意”的人数均占到2.9%。满意度较高的是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在对大学生村官各项素质的具体评价中,3.9%的人对其服务意识、4.8%的人对大学生村官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感到不满,满意率较高的两个指标是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满意率分别为86.7%和87.6%。

此部分分析表明,上级领导人员对大学生村官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评价中,大体持“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态度。上级领导对大学生村官在能力与素质的评价中,对各指标的满意度呈现差序排列的趋势。这说明了大学生村官十分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这些能力在工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获得了领导的普遍认可,但在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仍需加强,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也需进一步提高。

综上五部分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大学生村官本人还是村民、上级领导,均对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的现状感到比较满意,但也存在不满意的方面。大学生村官认为虽然当前政策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已初见成效,对该政策仍表示出了较高的认可度。政策方面,激励不足、保障乏力、培养力度不够、配套政策难落实是影响政策成效的主要因素。此外,出路不畅、福利待遇偏低、受重视程度不足、与村民互动较少、自身知识与能力构成的缺陷等因素是影响满意度提升的制约因素。

四、项目调研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公共服务满意度,本项目提出如下建议:

(一)落实和完善配套保障制度

大学生村官制度不是一项孤立的制度安排,这项事业是一个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撑来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是人们工作的两个主要动机,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不满,激励因素则有利于满意度的提升。针对大学生村官既要注重保障,又要强化激励。在基本物质保障方面,要落实工作、生活补贴,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补助资金的管理,建立专项资金账户,确保专款专用;对于被选聘到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如在聘期内考核称职,可鼓励选聘地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提供工作、食宿等基本条件,帮助解决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交通、通信等方面的问题。在激励方面,建立跟踪培养制度,创新培训方式,依托互联网搭建交流平台;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奖惩、选拔干部、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补偿学费等的重要依据。

(二)改进招录模式、健全出路机制

国家一方面要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如适度提升面向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公务员的比例和选拔政法干警的比例,在出路选择上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鼓励更多的人才在其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留在基层发挥作用。通过各项措施做好“分流”工作,鼓励多向就业,避免择业的集中化与趋同化。此外,在对大学生村官招录时有必要对其专业有所限制,可以通过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来拉动本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或改进本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在此方面,泖港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村的村企业主营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兼具开发特色休闲活动,目前在岗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兼村企业总经理一职,其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总之,要尽可能地将专业特长与本地的发展特色相结合选派人才。

(三)多方协作提升满意度

大学生村官公共服务满意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缺乏对农村现实情况的了解。初到农村难免会出现各种“不良症状”,需要以正确的心态、较强的学习能力来尽快适应农村生活。面对知识构成和能力构成的“短板”问题,更要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其次,村民的态度与信任也关系到满意度的评价。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居于劣势地位,16位大学生村官中有13人表示,“村民自治”的传统、排外、不信任、语言障碍等问题使得他们较难被认可和接受。总之,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需要的是交流与信任。第三,领导的重视度影响满意度评价。当地的领导容易将这一群体看成是“异己”的力量,认为他们在当地待不长,对工作环境不熟悉、没经验,一般很难对其委以重任,使得他们缺乏自主性、被忽视,受排挤。最后,要加强对“村官”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成员对他们的认可度与支持度。

(四)“村官”来源上坚持“引进来”与“本土化”培养并重

新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首要工作一方面要吸引致力于基层建设的人才来到农村,另一方面,更是要留住这些人才。要想致力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就应当立足本村培养人才,鼓励更多本村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回村发展。对往届毕业生进行“村官”工作培训,提供岗位实习机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村官工作,以有利于自己进行理性的择业选择。相比而言,本村的大学生对本村情况更为了解,不存在语言、习俗、生活习惯等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减少了适应的时间,工作会更快上手,开展工作也更易于得到支持和理解,并且在经历了“村官”的工作后,作为“两委”成员继续留村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立足本村的长远发展规划,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基层队伍,为实现新农村的发展提供持久力量。

参考文献:

[1]宋相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J].中州学刊,2011,(1):30-33.

[2]程毅.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及其可持续发展政策设计――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个案[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6-61.

[3]刘慧.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制约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1,(1):68-70.

[4]莫根虎,周建民.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J].桂海论丛,2009,(2):17-21.

[5]蓝楠,张锦高,陈燕.公民社会建设的战略研究――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J].湖北社会科学,2010,(6):47-50.

[6].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6.

[7]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J].前沿,2007,(2):210-212.

[8]聂邦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97-99.

[9]苏益南,李炳龙,朱永跃.高校大学生“村官”预培养机制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1,(2):168-172.

[10]张洁瑛.大学生“村官”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人力资源素质[J].人力资源管理,2011,(6):265.

[11]刘洪玉,李晓明.高校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119-123.

[12]邱冠文,蔡秀娟.构建农林院校服务大学生村官计划机制的研究[J].南方农村,2011,(2):85-87.

[13]宋言奇.基于制度“嵌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再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9.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产生背景;意义;发展现状;完善和发展

一、“大学生村官”产生的相关背景

1.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高校的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现到市场,这就必然导致职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大批的失业高校大学生,势必是一种浪费,到农村中去担任村官,可以说是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才能发挥的途径。

2.就农村本身现状来看

长期的人才外流导致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诸如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另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农村干部的作用极为重要。而当前,就农村干部而言,普遍现象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带领大家致富的本领及一种进取的精神,又严重的保守思想,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广大的大学生无疑是合适的人选。

3.从国家层面看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大政方针,为大学生深入农村当村官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持。各省市出台的关于“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条件也具有相当的吸引作用。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经过近10年的革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一个特色,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这项制度的发展不仅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的困境,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危害。

1.“大学生村官”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为基层干部队伍,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使一大批“大学生村官”经过基层实践锻炼,成长为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后备干部人才。

二是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的致富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等社会事业水平较低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农村人民的广泛赞誉。

2.“大学生村官”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

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该调查指出,“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村官”只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而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而村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对河南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显示,82%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36%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30%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组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气氛是重要的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3]。

(2)“大学生村官”面临相关措施不配套困境

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在操作层面依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村官之后的发展道路不清晰,前途渺茫。比如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四川省近10年间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流失率也超过70%。

中组部曾提出5年选派十万村官,为我国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贮备人力,但中编办却又规定五年内不进人,又把这条路给堵了,中组部与中编委应该进行综合协调,避免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在基层相互打架。同时,从目前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角色。政府允诺“大学生村官”日后可优先进入公务员系统,但面对当前已经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这无疑加剧了本已艰难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总结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人才战略的一部分。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并有效实现了就业从城市向农村的转变。同时这项计划还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人才的保障。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过程中会遇见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都需要政府、农村和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村官”必须进行制度化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活动有法可依。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需要的是时间,来保证各项配套实施的完善及思想观念的转化。从长远来看,“大学生村官”制度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m].企业与科技,2009-2.

[2]方义发.“大学生村官”之现状分析[m].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08-09.

[3]郑田风等.“大学生村官”,一把双刃剑[J].人民网强国社区经济论坛,2009-3-22.

[4]澹宁.大学生“村官”的红火与尴尬[n].河南商报,2009.

[5]李强.浙江引导大学生“村官”多向发展[J].人民日报,2010-4-6.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4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华容镇

一、引言

我们于2009年7月在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4个行政村抽取了约100个典型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2个典型案例的访谈。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现状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组织的现状,以及探讨大学生村官对对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的作用。以便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有效的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道路,和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提供思路。

二、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中的问卷调查以华容区华容镇丁桥、凉亭、周汤、胡铺四个行政村所有村民为总体。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且文化水平、接受调查意愿各不相同,调查难度较大,故采取走村入户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深入居民家中和田间地头,在了解农民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选取100人构成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在本次调查中的个案访谈部分,对丁桥村的大学生村官和胡铺村葡萄生产合作社的副理事长以及农户代表,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2.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13个问题构成,询问了农村发展现状、农业合作化现状及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现状以及大学生村官对农业合作化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本课题组成员深入各村完成。所有问卷均为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65%。个案访谈过程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村民,大学生村官和农业合作化组织带头人,采取了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

三、结果与分析

(一)农业合作化现状

1.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地处中部地区的华容镇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一家一户的水稻种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村普遍存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单一、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落后的情况,村民们反映,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了没有实用农业技术,没有足够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生产资料短缺以及资金不足等许多长期困扰他们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没有实用农业技术是村民们反映最多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走访询问了村民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

当村民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自己解决而不是求助别人。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村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村民们认为求得别人的帮助很困难,另一方面村民认为别人很难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其中在遇到困难时寻求村委会和政府帮助的村民占很小的比例。

四个村庄作为中部农村的典型代表,具有以下特点: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一家一户的生产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了近30年之后,农村发展无疑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体制出现了只分不统的情况,瓦解了农民的组织归属感,推动了村民的离散和分化,形成了一个个“原子化”的小农。分散的小农,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不仅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面前举步维艰,而且合法权益由于没有组织的依托屡屡被剥夺和蚕食,成为全国数目最庞大的弱势群体。

(二)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

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发展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四个村村民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情况:65个有效样本中,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村民只有三位,而且集中在胡铺村一个村(四个村庄中,仅胡铺村有葡萄生产专业合作社)。胡铺村的葡萄生产合作社有着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仍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多数村民认为有必要通过农业合作化来解决生产经营中问题。对于农业合作化的一些优点,比如使农民在市场中取得较大发言权等,村民们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也有很多的村民认为人心不齐且没有优秀的带头人,农业合作化的效果不大。村民们对于农业合作化有着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参与农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却很少。这凸显了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即农民组织松散,缺少有能力、有公信力的带头人。(通过上图可以发现)带头人的缺乏是影响农业合作化的最主要原因。进一步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影响农业合作化的一些深层问题如村民不知道如何组织,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人心松散,缺乏具有威信和能力的又肯为大家服务的优秀人才。

30年来,农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然而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农村的发展后劲不足,农民遇到了很多仅凭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农业合作化是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问题的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农民们对于实施农业合作化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农业合作组织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农民参与比例不高;另一方面农民们对于农业合作组织有着较大的需求。问题的焦点就在于现今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稀少且缺乏有力的带头人的问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大学生村官与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大学生村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知识、有眼光的人才,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在农村亟需改善生产方式,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先来看村民们对于大学生村官了解程度如何。对“大学生村官”了解一点的村民占了大多数,村民们大部分是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这一政策,虽然有些村庄驻有大学生村官,但他们和村民的接触并不多。村民们是如何对大学生村官做出自己的评判的呢?对“您认为您所在的村庄需要大学生村官吗?”这一问题,几乎所有的村民都选择了需要。

毋庸置疑,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巨大的、急切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是英明的,大学生的到来给农村提供了难得的人才支持。大学生能否对农业合作化的发挥积极作用?大学生村官的到来能否解决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缺乏强有力的带头人,缺乏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等问题?来看看村民们的看法。

村民们最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为他们提供实用的农业技术、致富思路和市场信息,这也印证了前述村民在生产经营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希望借助大学生村官解决问题的心情是急迫的。在走访胡铺村葡萄生产合作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有合作社运行中存在技术水平有限与销路不畅这两大难题。与此相应大学生村官有以下优势:(1)大学生村官拥有技术知识;(2)眼界开阔,易于开拓商品销路;(3)处事公道,易获得公信力。可能存在的缺陷则是缺乏实践经验。农业合作化需要大学生村官,如能利用好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机遇合作组织必能发展壮大。在走访凉亭村的大学生村官过程中,了解到制约大学生村官在发挥作用的因素:(1)非本村人难以深入村级事务;(2)大学生村官职能无明确规定;(3)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立足农村的计划。对于农业合作化,这些深入基层的大学生认为,相比分散的小农经济,合作化是农业的有效出路。

四、结语

本次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及个案访谈资料的分析,从农村发展现状、农业合作化必要性、可行性和大学生村官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对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化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已经释放殆尽,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发展动力趋弱。生产经营的分散使得农业生产获益微少。农业合作化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2)农民对于实施农业合作化有较高的积极性。但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却不令人满意:一方面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另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遇到了技术、市场方面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组织者、技术骨干、市场开拓人才的缺乏,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这有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原因,也有对于大学生村官职责定位不明的原因。

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与实施农业合作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在推动大学生村官参与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是:(1)尽量选择掌握实用技术的大学生;(2)注意培养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待遇;(3)尽量选聘本村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以利于开展工作。大学生村官制度结合农村组织化赋予农业合作化以实际意义,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5

摘要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逐步推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对策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3-047-01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瓶颈导致角色模糊

身份不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户籍并不在工作村,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也没有事业或者行政编制,缺少选入村委会的合法资格,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是本村村民两个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村里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身份的界定不清,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岗位职责模糊,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两委成员,导致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和组织管理权。这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多方受制。

(二)组织部门不重视,后续管理制度缺失

组织部门工作不到位,重引入轻培养、重政策轻落实、重安排轻关怀,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跟踪培养、激励、流动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就处于放任状态,生活无保障、遇困无人帮、在村无事做、工作无人教,创业困难多,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待遇偏低

工资待遇好坏是能否留得住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经济待遇并不满意,他们的收入多为补贴性质,数量有限,与期望有一定差距,而且很多地方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承诺都没有兑现。

(四)专业错位

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背景太宽泛,多是文科出身,有农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出现“来的不需要,需要的不来”“学的用不上”等现象,影响了他们工作的开展。

(五)动机不纯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大学生是真心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在就业压力或者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作出的权宜选择,并没有扎根农村的愿望,他们对工作大多持观望、应付、浮躁等消极态度。

(六)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应付复杂的农村事务

二、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构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集选拔、中期培养、后续管理与期满再就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紧密联系各环节,将其制度系统化、全面化,实现这一工程的良性循环。

第二、加强农村软硬件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落后,国家应积极创造和优化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工作的软硬环境,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提高待遇水平,留住大学生村官。

第三、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对基层干部思想的教育

地方领导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和帮助,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使他们成为能为农村办实事的村官;同时加强大学生、基层干部、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学习,形成和谐的舆论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和作风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责任负责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

(二)社会和家庭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对社会来说,应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赞扬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奉献精神,使到基层工作成为社会新时尚;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抛弃对农村的偏见,鼓励孩子到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适应农村的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农村实践紧密结合,真正融入农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处处留心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端正态度,处处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参考文献: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6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新公共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1-0085-04

Basedontheperspectiveofnewpublicmanagement

ResearchinprofessionalabilityofChineseCollegegraduateVillageofficial

YanGChangfu,JiaLina

(Schoolofpublicaffairs,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

abstract:thispaper,basedonthetheoryofnewpublicmanagement,throughthedescriptionoftheprofessionalabilityof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status,analyzesthecurrentproblemsexistingintheprofessionalabilityof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explorefurtherimprovetheabilityofcollegestudentvillageofficialcareerpathsandcountermeasures.Strengthentheoccupationabilityeducation,deepentheconstructionofoccupationabilitysystem,formingthetrainingsystemofprofessionalability,improvethevillageawarenessofentrepreneurship,improvethevillageofficialrewardsandpunishmentmechanism,etc.,createarealyoungandprofessionallevelofgrassrootscadres.

Keywords:collegegraduatevillageofficial;professionalability;thenewpublicmanagementtheory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从2008年开始实施,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涉及面广,许多大学生村官尚未真正完成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角色转换,职业能力较为欠缺,缺乏真正的服务能力和有效的实践经验,缺少适宜农村发展的专业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不足,思想觉悟和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较低。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财政增收缓慢、农村教育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度再加工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如何向广大农村地区输送具有高职业能力的大学生村官,如何打造适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知识型、实用型、科技型大学生村官队伍,真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切实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就显得十分必要[1]。

2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自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起,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陈德翼认为,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共青团的责任,应着力开展涉农类的学术活动、农村科普活动、农村与校园文化交流活动等等,打造农村社会实践的锻炼平台,为村官走向工作岗位做准备[2]。黄永康等认为,大学生村官应具备的能力是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参谋助手能力,其能力素质中存在思想认识缺乏、业务技能欠缺、沟通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3]。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们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研究上,为我国提高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如澳大利亚在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上,把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和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培训理念,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行业全程参与性、培养环节的实践性、培养手段的先进性、培养资料的配套性等特征[4]。日本把人的职业能力提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立法的形式确保其法律效力,政府狠抓组织落实,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经费保证金[5]。

综上所述,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缓解严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出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举措。因此,针对大学生村官方面的研究是一新课题,在村官职业能力的研究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分析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现状,从服务能力、专业能力、创业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对提高村官职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与措施,对于丰富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理论,提高村官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

3.1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的内涵

学者们对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尚无明确的定义,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能力大体可界定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科学有效地履行职能、治理农村、服务群众,积极从事农村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它包括服务职能、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自控能力。服务职能是指村官在从事农村职业活动过程中为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需要应具备的意识、技能与技巧。专业能力是指村官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创业能力是指村官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创造实际经济效益的能力。自控能力是指村官在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控制约束自身心理与行为的特殊能动性。

3.2新公共管理理论

目前对于新公共管理的认识和定义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引用对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内容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注重政府的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注重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政府应广泛采取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6]。

近年来,新公共管理思想在我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在行政管理中开展了实践和应用。新公共管理思想倡导以顾客(服务对象)为导向,奉行顾客(服务对象)至上的价值理念,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希冀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7]。这一思想应用到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中,即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服务行政,把群众看作尊贵的“顾客”,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主动学习农业专业知识,提升工作专业能力;积极进行村务管理创新,不断探索创业致富之路;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把关人”。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倡导,促使大学生村官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更加重视对农民根本利益的保护,提高村官的职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就职业能力而言,由于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教育和培训管理存在缺失,使村官在服务职能、专业能力、创业职能、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服务职能缺失

新公共管理强调“服务主义”,村官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农民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此种关系要求大学生村官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目前大学生村官由于其角色转换较慢和对自己工作认识的不到位,入职动机与服务职能并未匹配。

吉林市对360名村官的入职动机调查说明了此问题,如表1所示[8]。从中可以看出服务农村这一思想并未受到村官的重视,因此在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未能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出来,甚至通过寻找所谓的客观原因为自己工作倦怠找借口,在农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的形象。

4.2专业能力转化困难

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大学生村官在从事农村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但由于村官选拔的宽泛性,致使各种专业人才涌入农村一线(如图1)[9],大学生村官中农学、法律学、医学等农村急需的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分别为1.1%、4%和1.1%,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鉴于许多村官专业知识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性、农村工作开展的复杂性、村官们实践经验的短缺性,在短时间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的成效不高,通过锻炼实践提升专业能力的可能性较小,彻底将专业能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挑战巨大。

4.3创业能力不强

新公共管理思想注重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有利于公共管理主体的创新,按照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公共管理创新的载体。但包括村官在内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管理主体既掌舵又划桨,再加上村官的社会阅历和任职时间有限,使部分村官因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慢慢滋生了得过且过的想法,只想在农村基层这个岗位上镀层金,根本没有考虑过要在基层有所建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宜春市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思想情况的调研结果从侧面说明此类现象严重(如图2)[10]。

根据中组部调查,截至2012年6月,全国大学生村官创办致富项目仅2万多个,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451个[11],这一数据无论从村官数量上,还是创业项目的稀少上,都可以看出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被动性,这无形中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村官创业支持的帮扶不够,使具有创业想法的村官由于缺乏创业资金而丧失了创业积极性[12],导致大学生村官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阻碍。

4.4自控能力不足

图3[9]为开封市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从中可以看出部分村官对自己的工作并不十分满意,其成长土壤突然从象牙塔转到农村社会中,对于工作内容、面临对象等各方面存在不适应甚至抱怨。再加上外部诱惑较多等原因,忽视了自己所要担负的政治、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责任[13],有些村官为了个人利益忽视百姓的利益,做出超出职权范围的事情,甚至出现了损害公共利益的腐败现象。据报道,女大学生村官辜某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利用职权帮助亲戚、朋友多丈量房屋和地面附着物,套取国家征地补偿款80余万元,并从中获取“回扣”,最终被判入狱5年[14],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

5提高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的对策

5.1加强职业能力教育,明确为村民服务的宗旨

大学生村官良好的职业能力有赖于正确思想观念的确立,要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三观”教育,深化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提升其自身的角色觉悟,使村官形成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为公众利益而奋斗的职业理念。提高区分善恶是非、选择正确职业道德和行为判断方式的能力,使村官形成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刻心系老百姓冷暖,时刻谨记自己为人民公仆的意识,最终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使自身得以成长并成才,也为我国干部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5.2加强职业能力制度化建设,形成专业能力培训体系

加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能力制度化建设,创业能力缺乏等不良现象都可利用制度化这一机制有效地进行遏制,促使村官遵循相应的职业能力达标要求,间接地形成非“物化”的约束力量。同时建立全面系统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能力培训体系,在村官接受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的过程中,把专业能力培养作为专门的板块添加进去,将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村官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涉农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提高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和认同感,进而达到增强工作自觉性和加强实际工作能力,以期能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

5.3调动创业意识主动性,强化创业能力培养力度

地方政府可聘请优秀的创业教育专家针对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成果等各方面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活动,全方位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思维,提高其创业意识的主动性。及时顺畅地将创业项目信息传达给村官,使其能够充分抓住有效信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大力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使创业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强化对村官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15]。同时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充分挖掘村官们在学生时代的创业潜力,全方位调动创业思维的扩展,对于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充分指导,增强其创业实践动手能力。

5.4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完善奖惩机制

虽然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队伍建设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但是有关村官职业能力培训与提高方面,无论是职业素养的条文规范,还是通过工作实践的管理提高,把职业能力这一重要要素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期达到真正管理和提高的目的。另外为保证村官职业能力有效提高,就必须形成相应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上有突出贡献的村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最大程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与工作能力;对于工作上不负责任和给组织造成严重损失者,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使之引以为戒。明确的奖惩机制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真正使大学生村官承担起应担负的责任,强化为民着想的责任意识。

6结语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中服务能力不足、专业不对口、创业实用人才不足、自控能力较弱等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村官要努力培养服务意识与自律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立足农村优势大胆创业等对策。但无论是村官自身还是组织管理部门,在村官职业能力素养、职业能力培训机制、职业能力绩效机制、职业能力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有许多具体执行性工作要做,因此从宏微观角度着手,全面把握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欠缺这一问题,对于打造高能力、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天凤.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思考[J].软科学,2007,10(15).

[2]陈德翼.论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0,8(11):40-42.

[3]黄永康,马坤.浅谈本地高校对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J].经济师,2011,(10):109-110.

[4]GoozeeGillian.theDevelopmentoftaFeinaustralia[J].nationalCenterfor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Ltd.3edition,2001.

[5]nKenShimahara.theJapanesemodelofprofessionalDevelopment:teachingasCraft[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998,14(5):451-462.

[6]ewan.BookReview:thenewpublicmanagementinaction[J].LongRangeplanning,1997:2.

[7]eakinH.publicSectorReformandGovernanceforadaptation:implicationsofnewpublicmanagementforadaptiveCapacityinmexicoandnorway[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1:3.

[8]杨依霖.吉林省大学生村官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2.

[9]韩小飞.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创新机制发挥作用[eB/oL].http://,2010-12-29.

[10]熊明盼.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前后思想动态的调研报告[eB/oL].http://,2009-7-16.

[11]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中组部关于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调研报告[n].光明日报,2012-7-31.

[12]eStam,entrepreneurship[J].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HumanGeography,2009:492-498.

[13]龚卫东.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思考[J].软科学,2007,8(15).

[14]王烨捷.江苏省25岁女大学生村官贪污拆迁款80余万引热议[n].中国青年报,2012-4-6.

[15]JaredDHarris,HarryJ,Sapienza,normaneBowie.ethicsandentrepreneurship[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9,24(5):407-418.

收稿日期:2013-01-04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012YBGL119)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7

一、调查目的

摸清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并由此提出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官教育培养和管理的对策建议,建设一支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力军的作用。

二、调查对象

赣州市会昌县53名大学生村官。

三、调查方法

通过个别谈话、实地走访、发放问卷三种形式进行调查。

四、调查数据分析

此次设计的问卷共有10小题,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94.3%。

(一)基本情况

赣州市会昌县从2008年开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截至目前,共有5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2008年选聘7名,2009年选聘7名,2010年选聘16名,2011年选聘23名。53名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如下。

1.性别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性别看,女大学生村官23名,占村官总数的43.4%,男大学生村官30名,占村官总数的56.6%。

2.学历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学历结构看,大学专科学历3人,占村官总数的5.7%,大学本科学历50人,占村官总数的94.3%,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选聘人员。

3.地域结构

从近年来选聘的村官地域结构看,本地大学生村官14名,占村官总数的26.4%,外地大学生村官39名,占村官总数的73.6%。

任职期满14名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9名,占村官总数的64.29%,企事业单位5名,占村官总数的35.71%。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大学生选择村官的原因

大学生选择村官原因具有多样性。通过调查,有10%的村官的待遇在农村不错,希望回到家乡工作,回报家乡。14%的村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试,然后被录用。26%社会就业压力很大,鉴于政策的优惠而应聘村官。50%想积累工作实践的经验,把村官当成以后考公务员的跳板。当然也存在由于待遇低和对未来的出路不明朗而选择了考公务员。

2.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

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后不久,自己感觉到发挥不到应起的作用。有22%的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帮助乡(镇)政府做一些杂事;46%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帮助村里做一些档案、文字资料,这可能是村两委鉴于大学生村干部的年龄、阅历等因素,在考虑分工时,侧重于让大学生从基础工作做起,。18%的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一起下村收费、跑计划生育;只有1名大学生村官会参与村里的具体事务,从事创业项目,大学生村官郭玲投资1万余元在本村先试种3亩迷你型冬瓜种植,全面参与了本村产业发展、计划生育、村貌整治等工作,不仅自身得到锻炼提高,而且逐步成为村级工作骨干;还有6%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了其他。

3.大学生村官受村民欢迎程度

村官的到来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有了新的变化。18%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很受欢迎,58%大学生村官认为比较欢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如大学生村官廖劼动员留守妇女组建了一个舞蹈队,村民慢慢地改变了农闲时串门、酗酒、打牌、等习俗,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当然也存在一些村里干部和群众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

4.大学生村官的自我价值感受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只有6%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有效开展工作。9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现在的岗位上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查发现中,大学生村官们认为工作之初都存在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生活不习惯导致工作无从下手,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但是也存在一些原因导致没有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应有的作用:44%大学生村官认为资金短缺,难以发展项目,没能带领村民创业致富;8%认为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开展工作;14%和12%大学生村官认为难以找到门路和缺乏实用技术难以引进项目;10%大学生村官认为领导同事不支持,难以得到群众认可;12%大学生村官认为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生村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团结班子一起干的能力、与群众沟通的能力、自己创业作示范的能力比较欠缺,得不到群众认可,还有的理论与实际难以对接,呈现出“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大多数村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6.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顾虑

大学生村官任期有两年的时间,任期结束之后,村官就要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对未来的设想也是多种多样,42%的村官认为自己心里最主要的忧虑是村官期满后的去处,这其中大部分人想将这里当跳板,将来考公务员,也有村官看作是一个过渡,将来自己在这里创业。还有人想继续在基层工作,担任领导职位。12%大学生村官在最主要的顾虑问题上表示,自己参加考试,主要期盼两年后县里的有关承诺能否予以兑现,即表现优秀的,可按照程序优先推荐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录用时重点推荐加分,县直一般事业单位缺编时优先考虑补编;表现特别突出的,经组织考察,可提拔担任乡镇领导干部。8%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存在任期满后回到城市工作会不适应的顾虑;14%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还没有考虑清楚,处于模棱两可,随遇而安的状态。

五、结论及建议

以上数据基本反映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工作状况,从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一是个别村支部书记不能正确对待大学生村官。有的把大学生村官看做是外面来的“飞鸽”,是上级派下来的挂职锻炼干部,“早晚得走”;有的存有私心,担心大学生村官将来抢了自己的“位子”;有的则不让大学生村官承担重要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是个别村工作基础比较薄弱,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有的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学生村官想干事面临诸多困难;有的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帮带培养大学生村官方面缺少有效措施,在大学生村官心目中也造成不良影响;个别村“两委”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少,有时闹不团结,大学生村官处境比较尴尬,很难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缺乏有效活动载体。大学生村官思路活、热情高,只有搭建最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聪明才智的活动载体,才能将大学生村官最大潜能激发出来。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大多从事远程教育、团的工作等,直接干“硬活”的少,制约了他们独挡一面能力的提高。

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发挥他们的所学和特长,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带头人,为党政部门培养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也有利于真诚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农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基层,增长本领、磨炼意志、汲取力量,根据阅历和知识积累去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自觉摒弃浮躁不安心态,扎根农村基层,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建功立业。

二是落实培养责任。采取制定发展规划、定期双向谈话、跟踪督导等措施,要求村支部书记切实履行传帮带责任,放心、放胆、放手,给大学生村官早压担子、多压担子、真压担子,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搭建活动平台。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计划”,开展“扎根农村、青春创业”活动,镇、村[转自www.dylw.net]在技术培训、创业资金、政策咨询、指导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团”,发挥所学专业特长,经常到各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化宣传、技术指导等服务。

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实行日常积分制管理,对突破性、创新性工作给予加分。建立健全考勤、定期交流、述职评议、轮岗锻炼、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五是发挥典型作用。及时发现和培养各类典型,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加以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文波,韩新宝.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唐海霞,彭斌,等.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靳冬玲.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15).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8

关键字:成都市;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

一、前言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农村工作,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组通字【2008】18号)》,决定在未来的五年内,每年选取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13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自愿报名应聘,各地共选聘15.9万名大学生“村官”,加上2008年以前部分省区市自行选聘的,目前共有3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覆盖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在新农村建设一线干事创业。

截至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可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这些大学生下到基层以后真实的工作状态如何?是否发挥了其优势?针对这些疑问,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在成都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在职大学生村官和部分村干部。为了让样本更具代表性,我们在抽取样本过程中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法,具体到本次调查就是,结合成都市各个区县近5年的经济情况,将各区每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年GDp的比重大小情况进行分层。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第一产业的情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农业的情况,比值大的,说明当地第一产业比较发达或者说第二、三产业比较落后,结合发达国家的社会进程看,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当地经济就越欠发达;反之则越发达。根据以上原理,我们将成都市各个区县的经济情况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产业与GDp的比值小于1%的区县,诸如武侯区、成华区等主城区;第二层次为比值为5%-8%的区县,诸如新都和温江等区县;第三层次为比值在9%-12%的区县,诸如新津和都江堰等区县;第四层次为比值在20%左右的区县,包括彭州、邛崃、崇州和金堂四个区县。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4-5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样本。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官不驻村,岗位乱流动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成都市现任大学生村官中,有54%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实际驻村,其中96.3%的大学生村官是因为被借调到乡镇或者县政府等政府部门。通过我们深入了解,我们发现很多被借调的村官要么是选拔上村官后直接就是去镇里工作,要么是在村里待了很短时间就被调任到上级政府。并且根据我们的了解,这些村官被借调镇上或者县上以后,很多都是做一些文字处理,资料整理之类的琐碎的工作。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个别的村官甚至从来都没有到所任职的村庄工作,比如我们在成都郫县某村了解的,该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整年都难得到村委会上班,而是自己出去创业,但是他每月依然照常领取大学生村官的工资补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基层县、镇政府随意以借调之名将大学生村官长期调离工作岗位,使大学生无法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对驻村大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虽然名义上是驻村工作,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二)职责不明,存在身份障碍

大学生村官的责任应该是积极对农村的各项发展建设建言献策,投身农村基层建设事业中,而大学生村官的实际职务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有八成的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职务是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者村主任助理,有4%的大学生村官是担任的副书记或者村副主任职务。可以看出,大学生到村任职后主要是担任助理的工作,在现在的农村行政体制下,助理主要是从事一些纠纷调解、文书整理等工作,在村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过程中的话语权是很低的。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和一些村主任或者书记进行了交流,他们认为大学生一来是对农村社情民意不太了解,另一方面工作经验不足,因此才很少在决策中让大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但是通过我们的深入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仍然在助理的职务上。这就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大学生村官的经验不足上了。说明在基层缺乏大学生村官施展抱负的地位升迁平台,这对大学生村官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不得不打破的瓶颈。虽然,少数大学生村官可以升任(副)书记或者(副)主任,但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升迁机制。

(三)薪酬待遇偏离实际工作强度,难以留住人才

利责相当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对大学生村官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远远低于同等工作强度下应得薪酬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6%的大学生村官每周的工作时间在5天及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工作时间在5―6天,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强度相当于或者高于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作强度。但是我们在对大学生村官薪酬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56%的大学生村官月收入只有1000-2000元,36%的村官月收入在2000―3000元,而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只有8%,而成都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在3000元以上。在几近同等的工作强度下,我们可以看出,就成都市现有的针对大学生村官的薪酬管理制度来说,工作强度与薪酬极大的失衡且与同等职业收入相差较大。这种工作强度与薪酬待遇之间巨大的反差是导致大部分优秀大学生不愿下基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优势难以展现,量才而用机制缺乏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农村地区是否实用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村官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安排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就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或者特长量才而用,这样才能人尽其用。但是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村官真正能发挥其特长优势的真是少之又少,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有42%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一般,有3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小的作用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比如我们在某镇采访时遇到一个学动物医学的大学生村官,但是她被借调到镇政府从事征地拆迁相关工作,专业知识几乎在自己岗位上毫无用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村官的量才而用方面,各级政府还做的不够。

(五)后续发展意愿趋同,政府安置压力过大

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的安置工作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前景,更是直接关乎“大学生村官计划”战略的可持续性以及政策战略目标的实现。怎样妥善安置任期结束的大学生村官是重中之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前景规划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希望在任期结束后能够进入公务员行列,其次有将近四分之一的村官有留职农村的打算,还有10%的村官选择就业,考研或者继续深造的村官只占8%。大学生村官个人发展意愿过于集中于进入公务员。这一方面体现了公务员对大学生村官的吸引力,可以极大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可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每年的编制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极少数村官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这种矛盾使得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难以得到有效安置,政府虽采取了多种渠道来安置大学生村官,但是大学生村官自身意愿的过分集中使得政府的安置工作难以使得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满意。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明岗定责,多机制监督村官工作

大学生村官的职责就是任职村庄,为农村基层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村官实际所做的工作与岗位职责严重不符,像借调、擅自离岗缺岗等情况甚嚣尘上。为切实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实际作用,就必须进一步从制度上明确大学生村官岗位和职责,为保证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还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督机制,比如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实行定期不定期岗位检查制度,完善和建立失职追责制度等等,从多方面确保大学生村官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大学生村官的薪酬管理方面,存在实际薪酬水平严重低于大学生预期水平和岗位工作强度。而且还存在地区薪酬待遇失衡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吸引大学生任职基层,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三)以岗选才,最大化村官专业优势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我们必须树立以岗选才、以才定岗的选聘理念与原则。在招聘大学生时紧紧围绕农村现在最需要的人才类型来选聘,比如农林管理或者农业科技等相关专业等。在分配大学生村官工作时也紧紧围绕大学生自身专业特长,比如擅长管理的就安排至管理岗位,擅长农业相关技术的就安排其至相关技术岗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优势,真正实现农村发展的科学化与知识化。

(四)离职安置有重点,公务员编制是核心

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当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有进入公务员行列、获取事业单位编制的迫切愿望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坚决落实现有的大学生村官的离职安置政策,更要进一步突出政策重点,向公务员方向加大政策力度,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意愿。

四、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意义更加明确的同时,我国农村社会工作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渐凸显。而近阶段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就是将优秀的大学生群体充实到农村中去,让村民接触先进知识、科学的理念,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村民改变农村的贫困状况与落后面貌。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立意高远,但却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的不完善之处。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全面的分析后所发现的问题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对我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进行着实采纳。

最后,当代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创造出了成绩也好,还是没有创造出成绩也罢,作为当代独具特色的新型公共管理者,他们都不愧为时代的骄子。想以前,有多少大学生回到农村?但在当代,一群又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不管他们抱着什么样的心理,但是他们毕竟来了。无论他们脚步震动大地,还是他们脚步轻如晨风,他们都一样会赢得我们的赞美!

参考文献:

[1]江苏连云港市大学生村官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大学生村官网,2012,9,4

[2]程毅,刘军.关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功能拓展调研报告[J].前沿,2011.

[3]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140―142

[4]钱建国,宋朝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及对策[n].中国青年报,2006-04-08(2)

[5]郑明怀.论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的障碍及改善[J].中国青年研究,2011,6.

[6]蔡爱华.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J].求是,2009(18)

[7]大学生村官角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144

[8]安勇.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误区及其对策[J].农村经济,2007,(6):60―61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9

摘要:本文选取首批大学生“村官”中江苏淮阴师范学院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分析大学生村官是否“下得去”、“干的好”、“留的住”,对于这些问题,系统总结之后简单提出了应对的方案和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淮安现状

去年7月,江苏从42所高校选拔大学毕业生奔赴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官”,任职试用期一年。自“大学生村官”这项计划启动以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就认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和措施,去年7月份,学校最终有95名同学光荣入选,入选人数占全省入选村官总数的9.4%,实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苏北农村发展的一个“双赢”。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调研地点之所以确定为淮安涟水县和淮阴区,一方面考虑我系有两名毕业生在两地担任村官,她们是涟水县岔庙镇岔庙村朱小妹、淮阴区刘老庄乡姜庄村李曼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组织部门、新闻媒体等渠道获知3名大学生村官典型分别是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刘良山、涟水县五港镇五港村王波、淮阴区古寨乡新公村黄蓓蕾。

通过实地访问,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村官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之后简单提出了应对的方案和建议,希望为有志到农村基层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借鉴和经验,也可以对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所裨益。

二、调查方法

6天的时间里调查组以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实地走访了岔庙镇、保滩镇、五港镇、六老庄乡、古寨乡等5个乡镇,寻访了朱小妹、刘良山、王波、黄蓓蕾、李曼曼、任伟等数位大学生村官,访谈了5个乡镇中数10位乡镇干部,百余名村民。

三、问题与分析

1.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吗?在调查中,大学生村官大多数人居住在村委会提供的住房里,少部分人住在自己或亲戚朋友家里。每一个村官都有自己的记录本,包括日志,工作汇报等。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使得大学生村官与外界展开了交流,而且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面对自己的成长,大学生村官流露出只有“下得去”才能真正称得上“村”官。

(1)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意图。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的考虑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学生看好。其二,大学生毕业就业及择业压力逐渐增大,从事三年的基层工作,加强锻炼、积累工作经验,积累人脉资源,为以后的长远的工作做好准备?。

(2)大学生村官对所在村的认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官对所在村的概况有清楚准确的认识。他们均能准确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况,说明该市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做到了解村情民意。

2.几位村官在访谈中的共识: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今后村官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⑵农村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定难度,绝大部分苏北村民能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但仍有极少数的群众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偷生、超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环境保护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向群众大力宣传秸秆还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之前,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燃非常普遍。

二、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吗?

1.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间双向的交流不畅通。

因此,如何得大学生变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们认为,必须让大学生村官的的确确地发挥与表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一些调研对象表示,有了致富项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都会希望与自己的项目、村子持续的共同发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需要的“衔接”。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村民而言,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是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比如:许多农村依然算不上富裕,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正如我们走访的村民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们希望村里能够富裕起来。可是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告诉我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处不大,但对此现象,我们则认为,是没有真正把我们的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

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以及农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实际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学生村官强化学习,加强针对性、重点性的学习。对于非经济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农民、农村最为关注与需要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专项性学习。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条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议政府部门有意识有目的、有所侧重的组织与培训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迅速传授给大学生村官一些农村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村官在村民中间赢得信赖。

三、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吗?

1.大学生村官普遍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动。有关“大学生村官”出台的政策,大多代表了大方向,而许多细节性的东西还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或者可能适应以后的某种情况再次调整,尤其是相关配套性的措施能否尽快出台成为大学生村官共同的期待。像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规定的“大学生村官表现突出者可以直接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等规定由于缺少更为具体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村官纷纷希望尽快更加详尽、清晰起来。针对一部分愿意长久留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估算,从2008年开始,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时间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乡村的选举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会面临两次的基层选举,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学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过半的大学生村官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同样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最终真正留到农村的也不会很多。

2.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健全。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办事情。但制度建设应该面向所有的基层干部,无论奖惩。制度建设一定要注意维护村干部之间的公平、平等。奖励性的措施应该讲求统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为地拉远了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官的距离。

四、高校的“村官”针对性工作仍需要继续加强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行当,一门新专业,客观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门,必须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尽早开设大学生村官行当需要的、适合大学生村官人才成长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课”,如: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课、基层工作管理课、实践课等,这样在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少走弯路。

四、结束语

“3年后,我会选择留下!”“不论以后选择哪条路,至少目前他们都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而且,路会越走越宽的!”我们坚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村官”一定会全心全意地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改造农业现状,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李源朝部长为大学生“村官”题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调研世界》,2007.8。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现状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