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篇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02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1

论文关键词:农村低保,问题及对策

一、地方政府认识不足的问题

1、有些地方政府不能从农村低保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上来理解、把握农村低保工作。

2、地方财政普遍存在财力紧张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由于担心配套资金问题,少报应保人数,导致实际应保人员不能尽保。

3、有些地方财政不能为农村低保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致使农村低保工作无法按规定程序,全面细致地开展。

4、有些地方政府不能为农村低保工作配备必要的人员保障,致使农村低保工作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承担繁重的工作。

5、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欺上瞒下的错误做法,对上多报应保人数,对下压缩应保人数,已达到减少本级财政配套支出的目的。

二、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

1、有些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存在工作不认真细致的现象,如: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根本不了解农村低保政策;应保人员的排查工作不细,不能做到应保尽保;应保人数多年不变,只对其中个别人员进行调整;对应保人员收入确认不合理,人为划段确定。

2、有些农村低保工作存在操作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如:未按程序进行张榜公示,为应付上级检查仅对榜页进行了拍照并留存了照片;个别人员越级办理,为权利寻租留下了空间。

3、有些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甚至借用他人之名办理低保手续,中饱私囊。

三、农村低保工作人员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些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出于私心,采取伪造资料等办法为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办理了低保。如:有些村干部为自己的父母、妻子办理低保手续。

2、农村低保工作人员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为各方面的“关系人员”办理了低保。如:有些政府部门或银行系统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利为不符合低保条件人员办理了低保手续。

四、农村低保应保人员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低保是党和政府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通过再分配的途径,对生活困难群众给予的倾斜、照顾。在当前公平竞争、农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大环境下,农村低保应保人员仍生活困难,肯定有其不足之处。

1、有些农村低保应保人员存在智力、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能主动去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不能主动去申请低保金。

2、有些农村低保应保人员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获取信息的渠道更狭窄。不能从电视、报纸,更谈不上网络获取信息。

3、有些农村低保应保人员也有私心。人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退出低保,把有限的低保资金让于更需要的人。然而,他们却想方设法拒绝退出。这给低保工作增加了难度,出了难题。

4、有些农村低保应保人员想方设法钻政策的空子。如有些农村人员与年迈的父母分开生活,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把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强加给社会。

5、有些农村生活困难人员,本来有能力脱困,有能力致富,却有懒惰思想,成为专吃低保金的“懒汉”。

对以上谈到的这些问题,站在审计人的角度谈几点对策:

1、采取措施,切实增强各级政府的责任感。农村低保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它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为了增强困难人群的社会公平感。如果做不好这项工作,极有可能导致社会失衡,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无论在低保资金、低保工作经费,低保工作人员上,都要给予保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2、农村低保工作人员要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认真细致地做好农村低保应保人员的排查认证工作。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农村收入情况复杂,收入难以准确确认问题,可以考虑群众普遍认同的“土法”,即采取民主评议的办法,让群众自己认为谁最生活困难,谁最应该吃低保金。

3、对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及其他“关系人员”问题,审计、纪检等经济监督部门应严查,起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杜绝把低保金当成“唐僧肉”,你也想吃,他也想吃的现象。

4、各级政府应做好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工作。提高困难群众的能力,提高困难群众的脱困意识,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加大力度多渠道宣传农村低保等党的惠民政策,使困难群众真正了解他们可享有的权利。加强对群众的民族传统及思想道德教育,消除把自己的赡养责任推给政府、专吃低保金的“懒汉”及脱困后仍吃低保之人。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贯彻落实“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极为重要、有效的措施,为城乡困难居民提供了保障,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乡低保政策执行效果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所以审计机关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为审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民生资金能够安全运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民生资金的作用。本文结合以往对农牧团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案例,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简称为:低保资金)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总结归纳如下:

一、低保资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一是民政人员利用工作便利,重复申报或虚报冒领低保资金。个别基层民政干事利用工作便利,以他以名义多次重复申报、冒领低保资金。二是部门之间审核不严,个别低保人员重复申请、领取低保资金。相关部门在审核低保人员情况时,把关不严,多人在不同社区、不同地方同时申报、领取低保资金;三是审核把关不严,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享受低保。审批低保对象操作不合规等原因,存在干部人为确定低保对象;部分退休人员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二)低保对象收入核定机制不健全,收入测算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部分地区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同,不是按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而是根据居民残疾程度或家庭困难程度按统一标准补助。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随意调整发放标准。

(三)动态管理方面的问题。部分单位对申请低保的各个环节把关不够严格,因为开展的入户调查、访问敷衍了事,没有充分发挥民主评议的作用,使得低保的申请存在作弊情况,使这项政策落实不到位,人员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管理机制。未严格按规定执行公示制度,有的仅公示新增户和变更户,而未将所有享受低保待遇人员情况进行公示,所公示的时间、地点、内容也不统一,不利于社会监督。

(四)团场对这这项工作重视力度不够,所以导致办公经费不足,造成信息化程度较低,对工作产生了影响。团场低保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尤其在农村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需要完成逐户调查、审核、发放等等工作,因为经费受限,致使工作不细致、有遗漏,同时,信息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建立低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库,就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严重影响了低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审查低保资金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民政部门工作职责没有履行到位,没有严格对低保户资格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没有建立与有关部门协作机制、信息平台共享机制;三是对资金的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民政人员直接经手现金,客观上为冒领低保金提供了条件;四是财务部门没有严格审核把关低保资金的使用。五是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少群众认为,只要进了低保,就能永久享受待遇,同时基层工作人员在对待退保问题上,不愿意得罪人,造成应退出的难以退出。

三、存在问题的对策

最低生活保障是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的一项工作,为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为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级民政部门必须严把程序审批关,在源头上保障工作的公平公正,包括享受这项政策的人员资格认定、审核、民主评议、公示、发放程序,工作人员要采取信函索证、邻里访问、入户调查等多种调查手段,保证信息真实可靠,另外,对已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救助对象,也不能忽略后期管理,建立定期跟踪回访制度,掌握救助对象的家庭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

(二)加大建立与民政、公安、劳动、住建、税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方位、多层次的核对机制,以保证救助对象的认证公平共公正、真实准确,提升工作效率。

(三)强化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堵塞制度上的漏洞。完善低保资金管理制度,杜绝民政人员直接经手现金的现象;定期会同民政、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对低保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从事审核、审批和发放低保资金的工作人员履职情况,严禁贪污、挪用、克扣、虚报、冒领和拖欠低保金等、的行为;重点抽查低保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严禁采取隐瞒、虚报、伪造等手段骗取低保资金的行为。

(四)加强监督力度,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给困难群众以帮助。可以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民政机关要公开监督电话,使举报投诉渠道畅通,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来信来访工作,推行专人负责、首问负责等制度。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3

 

根据《毕节市2018年上半年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督查方案》(毕纪发﹝2018﹞13号)精神,中共威宁自治县纪委、威宁自治县监察委关于对全县2018年上半年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通知(威纪发【2018】32号),玉龙镇纪委成立相关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明确了领导小组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工作的指导。现将玉龙镇2018年上半年纪委监督责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安排部署到位。

   通过集中宣讲、户外广告等形式,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公开栏、微信、微博等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宣传普及,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把低保、五保申报流程、特困群众入住流程等政策进一步公开,践行“三公开、两公示、三审核”机制,确保民政各项工作更加公平、透明。建立健全中心组学习机制,通过集中学习组织各类学习4余次。其中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活动8次,制定大兴“三风”纠“四风”相关实施方案,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0余份。

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1、扎实开展低保兜底“回头看”专项监察。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城乡低保精准识别和复查调整等工作,严格低保的审批程序,开展“人情保”、“关系保”等不符合低保政策人员的清理,做到了低保补助资金以户为单位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现行低保标准的差额发放,今年以来截止6月,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81.7754万元,其中农低保资金180.25837万元,城低保资金1.51703万元。并结合民生资金系统清查核实29个问题,追回违规资金2.0337万元,约谈相关责任人5人次,拟立案调查2起,涉及相关责任人3人。

2、救灾救助等方面工作督查情况。2017年以来,玉龙镇实施大病(合规费用在10-20万元)救助经县民政局审核通过的救助对象为9人,每户给予20000元的大病救助,共计180000元。现已全部足额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到申请人存折帐号中。玉龙镇2015年以来,群众共办理申请医疗救助8批次,共救助129户129人次,其中2015年2批次,共救助38户38人次,发放金额128200,2016年3批次,共救助42户42人次发放金额139820,2017年3批次,共救助49户49人次,发放金额258800元整。玉龙镇相关部门已根据县级部门要求全部足额通过信用社存折支付给被救助人。无截留、挪用情况发放,救助对象按照相关要求参合参保;严格按照救助程序进行审批,按要求公示公开;不存在虚报冒领、恶意套保救治、救助资金;严格执行救治、救助报销标准;不存在给群众办理补助吃拿卡要、违规收费、收受贿赂等现象;无其他大病救助、救治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

3、“组组通”公路建设督查情况。玉龙镇2017年“组组通”公路建设任务16.649公里,全部建于我镇飞蛾村,现工程已全部完工验收,但验收手续还未完善。2018年计划建设“组组通”公路168.271公里,第一批任务新寨村、和平村、大寨村、深沟村、团结村、中营村等6个村98.551公里修建任务已全部完成路基工程,现正在进行碎石填隙工程。第二批任务工农村、田坝村、营寨村、沙田村、新民村等5个村正在进行路基开挖。督查中发现问题4个,整改完成2个,正在整改落实2个。

4、办公用房清理整改督查落实情况。根据威宁县纪委《关于对办公用房清理整改情况进行自查自纠的紧急通知》的相关要求,以“强化意识、规范程序、提前预防”为工作目标开展督查,督查中玉龙镇单位和领导干部不存在超面积占有、使用、租用、借用、办公用房以及多处占用办公用房,豪华装修办公用房、配置高档办公家具及办公用品等问题。玉龙镇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不存在违反规定配备卫生间、休息室、会客室等问题。玉龙镇离退休人员不存在没有按规定及时腾退,仍占用原单位办公用房问题。玉龙镇不存在其他违反办公用房规定的问题。

5、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督查中发现问题:扶贫政策及项目知晓率方面2个问题;产业扶贫会议资料、实施方案不全的问题;贫困户《贫困农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一户一档》档案中表间逻辑关系不符,验收表无农户签字,结对走访记录不规范等问题,针对对查查中发现的问题约谈相关责任人6人次,并对相关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在精准扶贫走访工作中,督查发现存在拖拉停滞等不作为现象,给予张正林、张仁朝、禄云三位情节较严重同志通报批评处置,并要求全镇干部职工引以为戒,在扶贫工作中认真负责,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6、整治作风,监督执纪问责情况。专项检查中,发现问题6个,已立案调查5起,结案2起。其中党员干部作风问题3起,党内警告处分2人;即将结案1起;扶贫领域2起,追回资金1.3178万元,即将结案2起。开展“四风”专项监察8次,发现问题15个,共约谈干部24人次,全镇通报批评10人次,批评教育1人次。收到作风评价“不满意”1次、“一般”1次,约谈相关部门人员4人次,并令其取消轮班制,必须保障服务窗口有工作人员在岗。

7、警示教育和廉政大讲堂开展落实情况。今年以来组织全镇干部职工观看关于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警示教育片2次,利用村以上干部会议和干部职工月考核会开展廉政大讲堂4次,通报典型案例5余次,增强全体干部职工脱贫攻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

三、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低保制度缺陷完善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提出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科学、合理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然后对家庭成员的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差额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当每个公民的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现代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2007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支持财政困难的地方。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5月23日,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作出部署。6月26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会议,回良玉副总理提出明确要求:今年要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低保制度,并确保在年内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到户。7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开始全面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消除贫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继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在我国农村反贫困事业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尽快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其基本生存权的需要

自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来,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大幅下降,2000—2006年共计减少了1061万人,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道路。而随着扶贫投入的不断增长,每年减少的贫困人口数量却在变小。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20万。2001—2006年,平均每年只减少约156万,其中2003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根据统计局估算,当前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丧失劳动力,只有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这部分绝对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并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2、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国民经济收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重大课题,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是农村扶贫目标和思路的创新,又是国民经济收入和改革发展成果的再分配,可以使城乡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实现制度性的均等化。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农村最低保障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低保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急需研究改进。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村低保进展缓慢、覆盖面低,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仍然不能纳入低保范围,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困难群众无法获得任何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生活保障。除此之外,在农村低保制度实践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也比较突出。

1、工作指导思想有偏差

目前许多地区各级干部对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社会意义认识清楚,而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低保制度的社会效益、如何处理该制度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的思想认识却没有完全统一。有的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考虑多一些,有的从本乡镇如何争取更多的低保资金考虑多一些,有的从操作便利性方面考虑多一些。甚至有些管理干部还抱着“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好人态度”,不敢轻易更换保障对象,低保对象几乎几年不变,除非是子女长大成人或低保对象死亡。有的还把农村低保制度误认为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部内容,在实际的操作、宣传、舆论引导方面,对其社会功能寄与了太高的期望。

2、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包括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内的许多人对低保工作的法制性认识不足,认为低保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现行的工作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随意性较大,钱多了就多保一点,钱少了就少保一点,因钱定人。有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认为低保工作固然重要,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资金不足,所以爱莫能助。就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言,经济和资金实力的确是一个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决定因素。还有不少人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等,失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因此,城市低保工作比农村低保工作更迫切、更重要。在实践中重视城市低保工作,忽视和轻视农村低保工作。

3、农村低保对象界定标准上的困难

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由于农村养老金制度远未普及,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口在生活、就医、子女求学等方面的困难加大。

4、摸底统计工作滞后

各地区虽然明确了农村低保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镇、村委对农户的收入、生活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工作相对滞后,还没有做到参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计出实际应该纳入低保范围的全面、准确、完整的数据。目前许多地方只是按照低保资金的多少来分配低保对象指标,把原有的特困救济对象转为低保对象,存在按人口平均分配低保人数的现象,应保难保、能保漏保的情况较多。这对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低保政策增加了难度。同时,因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相同的低保政策对边远贫困乡镇与城郊相对宽裕乡镇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明显不同。

5、保障范围过窄

从多数地区开展低保的工作情况来看,低保范围一般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以及劳动力少、家庭收入低或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主要保障对象是农村绝对贫困的人口。低保的覆盖面不够广,实行低保政策后,有些地区保障人数比特困户救助人数还要低。因低保资金和低保指标有限,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解决特困类弱势群体。在保障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低保、关系低保情况。

6、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主观层面上,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资金的挤占挪用;客观层面上,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财政投入。不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支状况尚属“吃饭财政”,依靠财政解决城市低保问题已勉为其难,对面更广、量更大的农村低保工作,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缺口难以弥补,这是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个客观问题。

四、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议

鉴于前述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各地低保制度探索与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坚持建设农村低保制度的大方向,同时着力完善这一制度。

1、加强低保政策的宣传解释,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人们对低保政策的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重视低保制度、政策的解释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群众宣传、解释,让人们了解低保实施的意义、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尤其是低保的概念。对来访者要耐心细致地解释,让他们懂得低保不是政府发放的生活费,也不是助懒、扶赖的手段,而是鼓励生产自救。

2、坚持稳健起步,合理确定农村低保的标准、范围和对象

一般情况下,农村绝对贫困群体的成因主要有五种:因病、残、年老体弱、缺乏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低下和生存条件恶劣。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就是要帮助这部分人解决温饱问题。根据摸底排查和测算,实现对这部分人的“应保尽保”。在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起步阶段,需要严格界定保障对象范围,实现政策目标,防止盲目扩大保障范围,避免影响低保制度的可持续运行。

3、落实与农村低保的相关配套政策

农村低保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基础性的兜底制度,与农村其它专项救助制度相比,在救助对象和保障功能方面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相互替代,又需要衔接配套。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虽然社会保障制度分支很多,也有不同的部门去分管运行,但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孤立,应尽力与农村其他相关社会保障机制。衔接配套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农村低保制度的稳步前行,才能形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构建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4、保障人数应因地而异

从农村低保实施情况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达不到3.3%,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远远超过3.3%。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不足,往往不能按实际人数实行保障;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保障人数要达到要求的比例,往往要突破绝对贫困线延伸到边缘群体。应由各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民政、扶贫、统计等部门,测算不同地区的贫困指数,据此确定农村低保救助比例。

5、规范管理,强化公开性和监督机制

农村低保涉及面广、分散性大、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操作办法简捷,但具体制度设计要周全,避免出漏洞。在操作程序上,申请、评议、审核、审批、资金发放等环节都要有责任人和档案记录。坚持阳光操作,做到审批政策、申请对象、低保标准、救助水平四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在对象管理上,注意动态管理,确定合理周期,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人口与收入变化情况,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在监督检查上,强化监管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对资金落实、规范管理等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严肃纪律、严格责任。

6、加强动态管理

人们的收入是不断变化的,力争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就必须做好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为了防止在确定保障对象过程中出现“懒汉现象”及其他问题,对规定的几种不能享受低保的情况要严格执行、决不手软。比如家庭有就业能力的成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不自食其力的;家庭拥有闲置的生产性设施或除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须品外的非生产性物品按变现后计算人均值为当地最低生活标准6倍以上的(具体标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等等。这样做既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又能防止因保障措施不当出现挤兑最低生活保障基金的“懒汉现象”等问题。

7、加强低保工作信息化建设,推进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

低保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单靠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管理,难以统一和规范。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低保工作的必然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建设城乡低保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低保管理人员培训,实现低保信息网络化。由计算机对低保对象进行信息处理,既可节约财力,还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应积极探索农村低保金发放的各种有效形式,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工作。由于低保人数多,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少,为确保低保金的发放安全、堵塞漏洞,相关部门要与金融部门进行协商,相互间予以积极配合。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低保工作,加大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支持力度,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上,从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消除畏难情绪,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透视(1979-1992)[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

[2]王成新、陆彦: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J].北方经济,2006(5).

[3]何忠伟、蒋和平: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4(2).

[4]余利民: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6(4).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传统的救助制度已无力承担起救助贫困人口的功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然而,由于制度的不成熟,使得制度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本文对我国现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再就业等解决对策,以利于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建议

贫困问题在我国一直都存在,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镇实行普遍充分的就业制度、基本均等的工资收入制度、粮油供应的价格补贴制度和救济制度,城市贫困问题相对很少。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城市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市贫困人口进行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意义及取得成绩

1.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

唐钧认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在于:(1)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符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需要;(3)符合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4)符合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2.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成绩

我国的城市低保工作,1993年始于上海。1997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政府正式有力推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7年8月底,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总数达到206个,占到当时全国城市总数的1/3。1999年,国务院出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从制度上夯实了城市低保工作的基础。2000年,国务院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并对部分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到2000年1月,我国有668个城市和1689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已经全部建立起面向非农业户口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为282万人。2001年,国务院决定扩大保障覆盖面,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中央财政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并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十几年来,使我国城市扶贫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显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27.8元,最低保障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65元;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1141.8万户、2347.7万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年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6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和健全、完善本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因此在城镇低保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低保资金筹措、管理中的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明确规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对于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东北、西北困难企业集中的地区,低保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是地方财政的压力大。由于困难企业集中,财政收入减少,负担的低保人口又多,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资金进行适当的补偿,并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地方在低保资金的预算和使用上仍存在巨大的缺口,特别是贫困县、市财政紧张,一味地依靠中央、省级财政拨款。其二是保障资金列而不支,或是挪作他用,阻碍了低保制度的实施。其三,国家、省级的补助和调剂资金未必能用好。因为没有实事求是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方案,使钱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甚至权力滥用,滋生腐败。

2.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不完善问题

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仅仅是保障生存的救助制度,低保资金只能帮助低保对象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就会面临比生存更突出的难题。除很少部分地区对低保对象在就医、教育、廉租房、减免水电气费等方面已有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外,大部分地区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得还很差。尤其是再就业工作与社会保障工作严重脱节,一些有劳动能力、有一技之长的低保对象很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但就业无门;由于没有相应的学杂费减免政策,很多低保家庭子女拖欠学杂费、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低保家庭成员生病无钱医治,小病拖成大病,最后拖垮全家;部分低保户住房条件极差,三世同住一间房屋的现象比较普遍。长此下去低保对象只进不出、低保人员日趋增多,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3.城市低保与其它社会保障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

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构成了我国城市保障的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的建立是为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保障对象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三条线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而且牵涉到众多企业,使得城市低保不能与其它的社会保障很好的衔接,造成了一部分贫困人员得不到保障,这样不仅给城市低保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对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产生了影响。还有,城市低保制度与原有的贫困救济等方面衔接不够,有些项目和标准缺乏统筹考虑,显得过多过滥,有些该给的没有给足,有些则是不该给的却给了。另外,低保标准的确定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因而也缺乏科学性。

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由政府出面对城市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制度,是城市反贫困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民心工程”。由于低保制度的实施时间短,社会形势变化较快,所以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为进一步推动城市反贫困进程,给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比较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了。

1.加速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弥补法律上的相关空白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工作急需法律规范,订立一部《社会救助法》,明确从事社会救助的行政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社会救助工作的操作程序、被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被救助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关部门的义务及违反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依法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被救助对象的行为,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2.建立有效的低保资金运行机制,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是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享受保障的前提。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各地民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增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投入,当然必须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和增加地方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形成可靠稳定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应根据各地财政状况、最低生活保障任务和地方财政的努力程度,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是对重点欠发达地区、困难较大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地区,中央要加大财政困难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最后,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筹资社会化、筹款多元化的新途径,鼓励社会个人捐资捐物,并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从而形成政府救助、社会帮困的多元保证格局,减轻中央和地方上的财政负担。

3.积极开拓多种就业渠道,促进低保人员再就业

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再就业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还处于被动局面。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能暂时的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要从根本上缓解低保工作日益增加的压力,关键是为低保人员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低保人员的职业技术素质,使低保人员能够在一定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和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首先,要改变重生活保障,轻就业保障的倾向。让有能力的贫困人群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保障,制定鼓励和督促低保人员参加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安置低保对象的产业、行业、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其次,要扩大就业空间,大力兴办门槛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各类社会服务实体,努力开发和启动社区就业服务系统,为低保人员创造就业条件,开发就业岗位,鼓励低保对象进行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三是广开职业介绍渠道,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非政府援助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兴办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低保对象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就业前的培训工作,同时给予企业和个人以及非营利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

4.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低保负担十分沉重,关键是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转变和建立起来。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个保障项目之间应目标一致、政策协调、相互沟通、协同运作,以期获得具有“合力效应”的高效率的社会保障。另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依赖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一,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很多国家尤其是英国、瑞典等高福利国家,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第二,健康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总而言之,随着政府和中国社会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配合,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城市贫困问题得到缓解的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唐钧.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框架.中国社会科学.1998(1).

[3]杨福礼.我国城市低保工作的对策建议.发展论坛.2002(11).

[4]民政部.2009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李伟.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夏少琼.当前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唯实.2004(5).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6

摘要:在对莆田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情况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莆田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探讨

abstract:inthecityofaffordablehousingconstructionworkachievementshavebeenmade,andonthebasisofobjectivecomprehensiveanalysisintheprocessofimplementingthedifficultiesandproblems,andputforwardhastargetedandoperative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utian;affordablehousing;Construction;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住房保障事关民生,做好城市住房保障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将达到3600万套,完成好这项任务,对于稳预期控房价、惠民生促和谐、扩内需转方式、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自2008年以来,我市通过新建、配建、回购和长期租赁等方式共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2907套,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约60470.3万元。从2008年起,我市就建立和完善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并在当年年底对全市1090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保障对象实施“应保尽保”,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从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截至2011年12月,我市已累计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申请条件的3588户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了保障,正在实施保障的有3034户,其中租赁补贴2212户,实物配租453户,租金核减369户。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近几年开展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在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特别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制约了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各地住房保障工作进展不平衡。从全市目前住房保障工作总体情况来看,各县(区、管委会)进展不平衡。已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年度目标任务进展不平衡:各区、管委会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难,很多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受低保政策、户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住房面积认定等条件限制,使真正需要住房救助的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受宏观经济、土地指标、征地拆迁、区域利益等因素影响,有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还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影响整体建设进度。

(二)住房保障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市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收入状况及住房需求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查,是开展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前提。三是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廉租住房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等相关保障房管理还不够规范。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不合理。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保障性住房套型比例不够合理。新建的住宅类公共租赁住房,其成套面积控制标准在60平方米以内,高层住房可在该标准基础上增加10平方米。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需求的中小套型住房的供给相对不足,此外,还存在二手房交易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缓慢,面向城市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创业人员的公共租赁型住房、限价商品房发展缓慢,农民工公寓、科技人员公寓建设总量不足等问题。从保障性住房的消费角度来看,我市城市居民住房消费模式不尽合理,有些住房困难家庭存在购房要求一步到位,以及重买轻租的情形,有些居民的住房消费还存在住房投资以及相互攀比的心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住房保障工作的难度。

(四)住房保障惠及面不够宽。我市现有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在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方面,政策性比较强,实施细则制订也比较完善,从而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家庭收入高于城市低收入标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目前住房保障政策还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这部分所谓“夹心层”家庭既无力购买普通商品房,也享受不到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住房困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此外,目前我市保障住房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投放总量和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住房保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难问题,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逐步建立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居住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我市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战役、为民办实事、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要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

二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莆田市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年度住房保障计划,并进一步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居住需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实际,还要适时开展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的调查,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惠及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好住房保障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要明确目标,破解难题。根据目前全市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要全面完成今年省、市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时间相当紧迫,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我市现阶段住房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梳理,做好分解落实,对于保障住房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土地落实难、资金归集不到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破解难题,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住房保障工作目标任务,做到不失信于民。

二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各县(区、管委会)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既要注重量的多少,同时也要注重占我市新建商品住房的比例大小和覆盖城镇住房困难群众面的大小,要根据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严格执行国家“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70%以上”政策,重点发展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切实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要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民工公寓建设,发展二手房交易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健全住房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一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县(区、管委会)要强化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一套工作职责明确、配套政策完善、管理科学规范的住房保障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全市住房保障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协调小组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住房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保障性住房工作,商议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协调各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是动态管理,完善机制。要加快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抓紧做好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和收入情况建档工作,将不同主体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纳入到统一管理之中,定期核查保障对象的收入和住房变化情况,避免出现保障对象多次享受住房保障的情况;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关系到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慎重考虑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置有关问题,并研究出台保障性用房的退出激励机制,合理合法地把好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关。

三要规范市场,加强监管。要规范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上市交易制度,有效抑制保障对象投资性的购房行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全程监管,对保障住房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定期指导和检,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省地环保型的新材料、新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开展

一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要根据市委提出的适当提高每年新增财力的比例,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我市一些经济欠发达乡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较多,保障性住房工作起步较晚,资金投入较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面临更多困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二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政府在提供土地,减免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及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中来,从而缓解财政压力,保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引导,接受监督,营造和谐的住房保障社会氛围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莆田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探讨

abstract:inthecityofaffordablehousingconstructionworkachievementshavebeenmade,andonthebasisofobjectivecomprehensiveanalysisintheprocessofimplementingthedifficultiesandproblems,andputforwardhastargetedandoperative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utian;affordablehousing;Construction;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住房保障事关民生,做好城市住房保障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将达到3600万套,完成好这项任务,对于稳预期控房价、惠民生促和谐、扩内需转方式、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自2008年以来,我市通过新建、配建、回购和长期租赁等方式共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2907套,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约60470.3万元。从2008年起,我市就建立和完善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并在当年年底对全市1090户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保障对象实施“应保尽保”,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从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截至2011年12月,我市已累计对符合廉租住房保障申请条件的3588户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了保障,正在实施保障的有3034户,其中租赁补贴2212户,实物配租453户,租金核减369户。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市近几年开展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在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特别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制约了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各地住房保障工作进展不平衡。从全市目前住房保障工作总体情况来看,各县(区、管委会)进展不平衡。已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工作年度目标任务进展不平衡:各区、管委会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难,很多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受低保政策、户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住房面积认定等条件限制,使真正需要住房救助的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受宏观经济、土地指标、征地拆迁、区域利益等因素影响,有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还存在落地难的问题,影响整体建设进度。

(二)住房保障配套政策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市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二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机制不完善。对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收入状况及住房需求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查,是开展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前提。三是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廉租住房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等相关保障房管理还不够规范。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不合理。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保障性住房套型比例不够合理。新建的住宅类公共租赁住房,其成套面积控制标准在60平方米以内,高层住房可在该标准基础上增加10平方米。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建筑面积控制在40平方米以下,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需求的中小套型住房的供给相对不足,此外,还存在二手房交易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缓慢,面向城市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创业人员的公共租赁型住房、限价商品房发展缓慢,农民工公寓、科技人员公寓建设总量不足等问题。从保障性住房的消费角度来看,我市城市居民住房消费模式不尽合理,有些住房困难家庭存在购房要求一步到位,以及重买轻租的情形,有些居民的住房消费还存在住房投资以及相互攀比的心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住房保障工作的难度。

(四)住房保障惠及面不够宽。我市现有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在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方面,政策性比较强,实施细则制订也比较完善,从而对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家庭收入高于城市低收入标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目前住房保障政策还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这部分所谓“夹心层”家庭既无力购买普通商品房,也享受不到相应的住房保障政策,住房困难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此外,目前我市保障住房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投放总量和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住房保障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难问题,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逐步建立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居住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一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我市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战役、为民办实事、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要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

二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莆田市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年度住房保障计划,并进一步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居住需求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根据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实际,还要适时开展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的调查,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惠及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好住房保障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要明确目标,破解难题。根据目前全市住房保障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要全面完成今年省、市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时间相当紧迫,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我市现阶段住房保障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梳理,做好分解落实,对于保障住房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土地落实难、资金归集不到位等问题,要抓紧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破解难题,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住房保障工作目标任务,做到不失信于民。

二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各县(区、管委会)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既要注重量的多少,同时也要注重占我市新建商品住房的比例大小和覆盖城镇住房困难群众面的大小,要根据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严格执行国家“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积所占比重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70%以上”政策,重点发展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根据省住建厅关于切实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要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民工公寓建设,发展二手房交易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妥善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

(三)强化措施,加强监管,健全住房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一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县(区、管委会)要强化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一套工作职责明确、配套政策完善、管理科学规范的住房保障工作运行机制。按照全市住房保障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协调小组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住房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保障性住房工作,商议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协调各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是动态管理,完善机制。要加快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抓紧做好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和收入情况建档工作,将不同主体开发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纳入到统一管理之中,定期核查保障对象的收入和住房变化情况,避免出现保障对象多次享受住房保障的情况;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关系到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切身利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慎重考虑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置有关问题,并研究出台保障性用房的退出激励机制,合理合法地把好保障性住房的退出关。

三要规范市场,加强监管。要规范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严格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上市交易制度,有效抑制保障对象投资性的购房行为,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全程监管,对保障住房建设项目的实施进行定期指导和检,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省地环保型的新材料、新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深入开展

一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要根据市委提出的适当提高每年新增财力的比例,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要求,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我市一些经济欠发达乡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较多,保障性住房工作起步较晚,资金投入较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面临更多困难,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加大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二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政府在提供土地,减免税收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及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中来,从而缓解财政压力,保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引导,接受监督,营造和谐的住房保障社会氛围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8

XX县民政局党委

(201X年X月)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局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建设推进情况

去年12月份以来,我们按照“县委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实施意见”和“全县政治生态建设第四季度推进方案”要求,重点开展了三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强化“四个意识”。今年以来,局党委中心组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X次,开展上党课活动X次,受教育党员干部X余人次。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好转,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二是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各乡镇、村具体工作人员存在的刁难群众、拖拉不办、勒、拿、卡、要等“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问题;上半年,共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X户XX人,约谈乡镇低保专干X人,重点提醒谈话X人。三是集中开展了“民政服务质量建设提升年”活动,重点解决窗口建设不规范、服务质量差、工作效率低、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按照加强基层民政工作能力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政府综合服务大厅,在X个乡镇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窗口,民政系统的政治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政治生态建设理解认识不够深刻。虽然开展了学习教育活动,但还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学深悟透政治生态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工作安排部署上方法单一,致使部分党员干部对“政治生态”一知半解,认识上模糊,基层单位的一些党员干部对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了解不够,尤其是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应该怎么抓,什么时候完成心里没有数。

二是在强化党委主体责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平时工作部署多,监督检查少,导致所属基层党组织在履职尽责方面和落实上级精神上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党建工作缺专人抓,重业务、轻党建思想依然存在,从而不能保证时间到位,工作到位。个别党员干部缺乏担当意识,在低保审批、救灾物资发放、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审批等敏感工作上,存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力不足、闯劲下降现象。

三是制度执行方面还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如:在低保精准认定上,存在认定条件不准确、认定程序不规范、认定标准不严格、认定结果不精准等问题;在低保动态管理上,存在动态管理不及时、退出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以村委会(社区)为单元,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和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等方面执行不严格,“人情保”、“关系保”、“错保”、“漏保”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在下步工作中,要切实落靠党委的主体责任,认真学习县委《201X年度全县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班子、指定专人推进,尽快出台民政系统政治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真正把政治生态建设与民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督查检查、一起跟踪考核。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政策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3)02-0046-08

一、引言

作为一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社会救助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以一种针对性更强的救济方式纳入政府治理视域。尤其是2007年以来,随着全国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普遍实施,截止2012年10月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已经惠及5300多万农民,在保障农村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权、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实现城乡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政策效果仍不容乐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低保覆盖面窄,城乡保障不平衡,保障水平不高,贫困户脱贫能力低,返贫问题较突出,“错保、漏保”与“关系保、人情保”等突出困难与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又违背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不利于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及政策的成败。正如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所说的:“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然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厘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多侧面的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提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力与实现政策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政策科学是二战后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学科。而公共政策的执行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政策科学创始人哈罗德·拉斯韦尔就比较重视政策执行在政策研究中的地位,他认为“政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学问的科学”。但此后的十几年中,美国的政策研究中更强调政策咨询对政策制定的价值与意义,政策执行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策学家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1973)针对奥克兰计划(okalandproiect)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后,发现奥克兰计划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当引起的。此后,公共政策的执行研究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并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政策执行”运动。纵观西方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政策执行研究,可以将其研究的文献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二是政策执行的模型分析。早期的政策执行研究比较关注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而且积极借鉴行政学的研究成果。例如学者盖恩(Gunn)在总结与融合胡德、普雷斯曼与韦达夫斯基等学者政策执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政策最优执行的因素或前提条件有:执行外部环境、时间与资源保障、因果关系的论证、执行机构、对政策目标的理解及分解、执行中的沟通与合作与执行机构人员的认同等十大因素。学者Danielamazmanian和paulaSabatier则更系统地提出了政策执行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由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政策执行过程与良好政策执行的前提条件等三个组成部分。根据他们的研究观点,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一是政策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技术难度、目标群体的差异性与要求改变行为的程度等。二是法令控制政策执行过程的能力,如政策目标的清晰性与准确性、财政资源的分配机制与执行官员对法令的认同等。三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非法令因素,如社会与经济环境、政策目标群体的支持与认同与执行人员的管理技能与公共精神等。通过以上对西方已有的公共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本身、政策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及政策机制等都是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因素。正是这些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不仅体现了政策执行的特质,更构成了西方学界政策执行模型的基本分析单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作为一项农村公共政策,自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陆续推广实施以来,已经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归纳起来,国内学界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研究观点集中以下几方面:(1)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行描述。蔡昉、都阳、邓大松、刘昌平等学者普遍认为农村低保政策有利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避免两极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等。(2)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邓大松、王增文等学者指出,农村低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认识偏差、覆盖面狭窄及低保标准低等方面的问题。张时飞、唐钧则指出低保对象的识别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低保政策能否发挥政策效果的首要因素。李春根基于对江西农村低保的调研,认为目前农村低保政策在社会投入与支持、农村低保工作人员及相应的配套措施等方面明显不足。陈治东认为,农村低保政策运行中的资金缺乏保障问题与管理运行工作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强化管理等。(3)对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提出建议与对策。针对问题,学界从认识低保政策的价值意义、低保对象的准确识别、资金筹集、管理运行工作、配套政策及政策未来走向等多个层面与角度进行分析。(4)对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绩效进行总体分析。例如,关信平比较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取得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效益。王增文引入生活救助系数和农村低保救助力度系数对中国农村低保政策的济贫绩效进行了评析。谢东梅以福建省为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分配效果与瞄准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上,学界关于农村低保政策的已有文献主要从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完善的对策与建议、政策实施的总体绩效等方面进行探讨。但是,学者们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来深入分析农村低保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因素,不仅涉及得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农村低保政策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政策的有效执行。因此,本文借鉴西方公共政策执行分析的理论成果以及国内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现实场域,从政策本身、政策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机制与政策环境等多角度与多层面探究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并推进农村低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

(一)政策本身方面的因素

1政策目标的设计问题。政策的目标设计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诉求与政策目的,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西方众多学者的政策执行模式也研究表明,政策目标设计的清晰与否成为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首要因素。根据2007年国务院的《通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低保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里明确提出了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其政策目标即包含了既要维持贫困农民的基本生存,又要体现出其他较高的政策目标追求。但是这些较高的政策目标追求是原则性,如何具体化,如何通过具体的制度建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有待于理论上的探究与实践中的探索,这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如何在实践中具体执行带来了一定的模糊性与困难。与此同时,从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其政策的目标定位仅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其对象一般限于出现生存危机的贫困农民,是典型的吃饭、穿衣、用水与用电所必须费用的生存保障,有的地区还仅是保障吃饭的问题,并未涵盖医疗、教育、技能与社会交往等当今社会生存的最基本内容,政策目标层次明显偏低。这种过低的保障标准难以保障贫困人群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农村贫困人口作为权利主体的地位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难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任何一项政策的目标设计都应有其针对性,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群体的利益诉求。

2政策规定的操作性问题。政策目标转变成具体的政府计划,涉及到政策规定的操作性问题,政策的操作方案的有效落实要求执行组织及人员拥有公共性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精神面貌及前瞻性的分析能力等。中央在出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之前,涉及到农业、民政、财政等多个政策相关部门,需要对这些部门进行协调与均衡,结果导致低保政策的文本往往采取较为宏观的指导性表达,给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再规划与再细化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2007年的国务院《通知》为农村低保的对象框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实行属地管理。这虽然赋予了地方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中较大的行政弹性,但是,过多的行政弹性容易使基层民政人员根据自身的特殊性与地区性利益随性提供公共服务,这样不仅损害公平性原则,还会扭曲政策原意。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地方政府到村级场域的执行过程中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地方性知识”特征。与此同时,在政策实践过程中,可计量化的遴选标准由于遭遇了难以计量化的村庄生活,即农村的收入不具备货币化、信息化与稳定性等特征,使得农村低保对象的选择显得困难重重,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中“错保、漏保及关系保”等现象留下较大的空间。

(二)政策执行主体方面的因素

1执行主体的认知缺陷。首先是思想认知上的缺陷,思想态度作为一种理念,是确立一项政策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农村长期的反贫困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即政府权利本位和公民义务本位。某些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将政府提供的农村低保救助视为对贫困者的“福利和恩赐”,同时,由于受助者的权利意识尚未觉醒,农村贫困者只能被动地等待政府的“施舍和怜悯”。由于受这种救助意识和理念的影响,各级管理人员很难正确地认识到享受低保是低收入者的权利,对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未能从以人为本、社会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高度来认识,这不仪导致各级民政管理人员在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批与发放等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而且还会造成政策的被动与消极执行。其次是对政策认知水平上的缺陷,表现为政策执行主体对低保政策的实质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其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政策水平,很容易造成低保政策执行中的扭曲与变形。

2执行主体的“经济人”本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自利的倾向,政策执行者也不例外。由于政策执行主体具有多重身份,他们在理解和执行公共政策时,不仅本着社会整体利益、地区利益与部门利益的考量,甚至追逐与谋求个人的利益。布坎南认为,政府部门的官员和政治家与其他人一样,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满足个人需要的“经济人”本质。在做出一项决策或决定时,他们也将更加趋向于选择那种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收益和好处的方法。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践中,其“经济人”本性的突出表现为村干部把低保政策作为一种治理手段。即税费改革后,村庄社会在缺乏资源与权威的背景下,村干部把一些与其关系较好的农户列为低保对象,变通式的将一些自上而下的资源转化为一种治理手段,从而获得受惠一方的支持。农村基层干部这种变通式的治理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我所用,最大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盟友,以将个人意志或村委决定贯彻下去。

3执行主体的工作力量明显不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是一项政策性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否具有专业化的低保工作人员参与到政策实践中,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效果的好坏。因为,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的合理确定及其家计调查的标准方法选择都需要专业化人员。然而,在目前的农村地区,具有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极为缺乏。而且,现阶段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人员数量有限,大部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低保工作的配套管理资金不足,工作队伍不够稳定。但是,低保工作冗繁复杂,程序较多,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在县级以上低保工作一般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分担,但在乡村一级一般都是由乡村干部兼任或承担相应工作。低保工作人员匮乏,直接影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运行。

4执行主体的激励与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农村基层政府中还缺乏一套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尚未建立起农民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干和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对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职务晋升与薪酬待遇影响较小,基层政府组织内部“吃大锅饭”的分配机制还普遍存在。但是,农村低保工作冗繁复杂,程序较多,工作量大。如果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其低保工作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因为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在办理繁琐的低保事务时,既不能得到现时的物质激励,又没有任何手续费或经营管理费用,同时其绩效津贴也不会因为是否落实了农村低保工作而增减,更不会因为应开展而未开展的政策执行活动而受到责任追究或惩罚。在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方面,也是很欠缺的。农村低保工作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涉面广,涉及农户多。现阶段对政策执行主体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如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法律监督不够健全,审计监督难以到位,财政监督方式落后,社会监督渠道较少等方面。由于监督机制存在这些缺陷,很容易导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偏差的扩大,从而影响了农村低保资金的效用。

(三)政策目标群体方面的因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目标群体是贫困农户。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有效执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支持、接受与认可程度。如果农户能积极参与农村低保政策,可以及时发现并矫正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从而保证政策执行的廉洁及政策目标的实现。相反,如果农户对低保政策的实施采取冷漠或不合作的态度,甚至对政策进行消极抵制。那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就大打折扣。当前,农户与低保政策执行者的相互作用中,对政策有效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低保政策的认知度不高。由于信息不对称、政策的宣传流于形式及沟通存在障碍等方面因素,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户对低保政策的内容与意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同,经常会出现对政策理解的片面与偏差。(2)对低保政策执行的参与能力欠缺。现在的农村地区仅剩下老人、妇女与儿童,大部分青壮年已外出务工。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多方面因素制约,农村社会远未形成“公民社会”,呈现出“碎片化”。低组织化的现状使得大部分农户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政策观点,也无法形成对政策的判断,从而难以有效地参与低保政策实施中的各项工作。(3)对低保政策的政治负向心理。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了一些农户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与不支持的政治负面心理,有的甚至采取抵触手段,制约与阻碍了政策的顺利实施。(4)对低保政策的“趋利”心理。由于享受低保可以带来一定的实惠,一部分农户呈现出较强的“经济人”特征,通过瞒报等虚假手段骗取低保资格,这给政策的执行增加难度。

(四)政策环境方面的因素

政策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执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政策的顺利执行,不利的政策环境则阻碍政策的执行。因此,环境因素对政策的执行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政策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1)宏观环境。就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的宏观环境而言,主要是指农村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济落后、观念陈旧与政策资源的有限等问题与困难,再加上中国长期以来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如“人治”传统、“臣民”文化等等,都会使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发生相应的变异。而且,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涉及面大,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而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在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利益诉求等方面差异性很大,同样也会影响政策的顺利执行。(2)微观环境。就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微观环境而言,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必要的资源准备缺乏,如低保资金、人力、信息及权威等。没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投入保障,缺乏必要的权威资源,信息资源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四、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有效执行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农民的政策需求表达机制,提升政策的公平性与可操作性

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绩效的评估首要应该考虑的是政策对象即农户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对政策的需求状况,从而为全面、客观评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绩效奠定重要基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效果如何,农户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起主导性作用。因此,建立农民对低保政策的需求表达机制,是有效执行政策的基本前提。建立农民的政策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入农村社会,采取座谈、问卷调查、相关部门的资料统计分析等方式展开实地调研,发现农民尤其是贫困人群等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与特殊问题,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盼,了解他们对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认知度、认可度与满意度。另一方面,应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各个环节召开专门的听证会或者利用村民大会、恳谈会等形式,让农民把对低保政策执行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基层政府也应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农民的想法、意见与建议,并汇报上级政府,尤其是贫困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应做出及时的回应与解决。

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运行过程来看,其低保政策以基本生存维持为保障目标,农村低保的对象一般限于出现生存危机的贫困农民。事实上,仍有大量的处于低保标准贫困线边缘的贫困群体未被纳入农村低保的范畴。救助标准显然只能满足贫困低保户基本生存需要的维持,对有的家庭来说,最低保障资金还很难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要,那就更莫奢谈精神抚慰等心理需求满足了。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导致的贫困的代际传递性,在制度设计上,除了保障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保障子女的教育机会和促进就业,并根据低保对象的不同情况因户制宜的救助。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目标定位的层次较低问题,我们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进行目标设计应体现人性,应当能保证个人价值与尊严的实现,整个政策设计应基于以人权保障为出发点,以责任政府为保障,以保障公民权为目标,而非仅仅限于维持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政策的公平性。

针对政策实践过程出现的行政弹性问题,我们认为,上级政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进行顶层设计时,重在制定好政策与监管好政策。制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就是对关键性的政策细节做出明确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如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对象、资金、标准、受益水平等做出详尽的规定,避免留下政策“盲点”。监管好政策就是通过备案、审查等方式监督其下辖各级政府不得变更这些关键性细节,确保政策目标上下一致,从而真正提升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二)提高基层民政干部的素质,加强基层民政干部的队伍建设

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及其队伍建设,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针对农村低保工作中人员匮乏,素质偏低等问题,以下工作亟待落实与强化:(1)加大对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要经常性地对他们进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法规、管理服务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政策业务素质,提高他们的政策解读能力、专业技能与工作效率,从而为农村低保工作的有效展开提供组织保障。(2)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首先,各级政府民政部门需要自上而下设立对应的农村低保工作机构,实行定员定岗定编。现阶段尤其需要在基层民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农村低保管理机构,并对管理机构的职能、权利、责任、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清晰的界定。其次,在加快调整充实市、县低保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尽量扩充乡镇村低保工作人员队伍,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我们可以借鉴城镇低保工作在社区设立事业性编制的做法,吸收社会保障等专业性较强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基层力量。并切实解决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保证低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完善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任用机制,通过搜集和听取农村群众评估,将有能力、办实事的德才兼备型人才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来,

(三)强化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的初始环节,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准确理解与认同支持,能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到政策目标的完整实现。鉴于农民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认知度不高以及存在的政治负向心理与趋利心理等问题。同时,目前农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与村干部,而广播、报纸与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普及率与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如何有效开展政策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透彻了解政策,对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基层政府民政工作人员自身要树立新型的社会救助理念,从传统的“施恩”理念向“义务与责任”理念转变,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其次,要重视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积极宣传,在保证政策宣传的影响面及客观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低保政策宣传的渠道,注意发挥不同传播媒介的优势与作用。如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开会、张贴标语、村委公开栏、印发相关宣传资料、手机短信等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宣传并深化农民对政策的了解。同时,加强村委会基层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互动,使农民的政策意愿与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能有效地向上传递,并转化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再次,要注意发动农民参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农村低保工作中的农民参与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最常见的是群众评议制度。低保工作中群众评议的内容主要是农民对低保申请者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比较选择更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广大群众对贫困户的日常生活知根知底,能较客观地进行评议和选择。

(四)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提高农村低保政策的落实效果

健全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是农村低保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政策执行缺乏监督与激励,政策执行很容易流于形式。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低保工作监督机制。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应及时地跟踪评估与监督,当前尤其应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的法律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从而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农村低保工作监督网络。如执纪执法部门要经常性地对农村低保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落实检查,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惩处。而社会各种媒体要通过真实及时地报道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低保工作的公平公开性进行指正。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低保工作的监督,可以通过开展村民代表评议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实行农村低保工作信息公开等方式,以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民政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热情。二要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把农村低保工作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及其社会影响与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绩效津贴挂钩,并作为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为此,必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考核绩效目标,包括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中各申请、审查、审批、执行等环节的科学合理的时间限制设置,各工作岗位的执行效率指标,各申请审批程序上的申请者满意率,以及审批过程中的平均单位成本等。注重采用普查、受惠群体调查、书面反馈、网络反馈、抱怨监测、独立机构评估、媒体监测、标杆比较等方法加强申请者满意度监测。

(五)加强政策资源的投入,优化政策执行的环境

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10

2019年4月12日-5月28日,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市纪委第一巡查组对xxx办事处及5个行政村开展了为期40天的集中巡查,市纪委第一巡查组反馈了巡查意见,指出了我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惠民政策中提及低保把关不严问题,查出低保户中四人名下有车,五人名下有房产。为落实问题整改,查摆自身不足,我村迅速行动,制定整改措施。

二、出现问题原因剖析

1、低保政策未吃透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2、思想上不够重视

民生问题中,低保可谓是重中之重,低保工作影响大、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容忍度低,低保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既解决一大半。

3、程序不规范

低保程序中从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到村委会审核,再到民政部门入户审核,最后到低保人员确定,直至公示。看似程序完整,其隐患共存。追其根本,低保户未能接受民主监督,民主评议。

4、未精准识别低保户

对于申请低保户,要求提供病历,依据病例判断是符合低保标准,未能从家庭居住,工作现状,整体收入,经济状况,支出情况,子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造成低保户中出现名下有房,有车现象。

5、缺乏动态管理

对于低保批准户,存在思想解放的错误观点,长期享受低保者,未能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导致低保人数出现只增不减现象,大病痊愈,摆脱贫困者未能及时取消其低保待遇。其他临时因困难返贫的家庭,未能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6、公示不到位

低保审批合格者,由民政部门反馈至村部,由村部上墙公示,程序健全,但村民确无法掌握最新动态,无法接受村民监督,低保申请不符合者无法得知自己审核结果。出现重复申请,重复询问现象。

三、整改措施

1、思想方面

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学习相关政策,加大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做好低保公示公开工作,接受群众监督,提高群众的满意度,确保低保工作公平、公正和公开进行。同时充分利用反面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发挥震慑警示作用,加强对申请低保对象的入户调查工作,加大对申请对象的家庭财产认定力度,多渠道进行信息核对,做到应保尽保。

2、工作方面

①工作程序

低保审核程序中增加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民代表评议是由村民代表、老党员等成员组成的低保待遇评议小组,负责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及实际生活评估工作,提出初步意见,并将评议结果公示,符合规定条件且经公示后群众无异议的,连同有关证明材料一起报乡镇政府复审,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申请和证明材料退还申请人,做好解释工作,公示后群众有异议的,报民政复审。

对于上级提名者更应详细掌握家庭情况,不能凭表面现象,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说,严格按照程序逐级上报,避免出现“错保”现象。

具体程序为:申请由本人到队长到包队干部村委到村民评议到民政。

②低保管理

进一步做好低保动态管理工作,长期享受低保者,由队长,包队干部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一季度一评估,对摆脱贫困,大病治愈和已达到和超过低保标准的对象能及时办理退保手续,使真正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得到及时救助,做到进出有序和进出有据,确保群众的切实利益不受任何损失。

③公示

审批结果及时公示到村委会公示栏,结合阳光村务平台更新消息,并将结果公示到户,确保各个层面村民能及时掌握最新消息,接受全面监督,有异议的,将情况报民政部门,并对申请人家庭收入情况进行重新审核,再次执行审批程序。

3、创新方面

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低保对象,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应当参加村的公益劳动,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参加环保、绿化等公益劳动,让低保对象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生活的自信心。

四、整改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