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7:39

传统教育学习篇1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传统教育学习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幼儿教育学习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95-02

1传统文化中的游戏对于幼儿教育中的体现

在我国具有传统气息的民间游戏是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孩子的世界中游戏是非常开心而且印象深的,传统游戏也成为了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1传统的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会体现出一种有关于游戏的精神。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孩子们要记住这些规则而且按部就班遵守着这些规则。一般规格都是基于平等的原则、监督的原则、我们国家的传统游戏一般比较注重合作的力量。需要一个集体的力量去赢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合作精神即存在传统的游戏当中。幼儿们要想得到游戏的胜利,就先要学习好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样长久来讲,是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体重途径。使幼儿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中,更好的让幼儿懂得团结的力量,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提高孩子们的精神境界,更加有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在上述观点中,可以证明人类的文化和游戏是分隔不开的,游戏可以很有效的帮助文化的发展和产生,人类未来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游戏精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成长的直接经验,需要我们大力的追寻。儿童在传统民间游戏中感受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受到熏陶,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轻松的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来对游戏精神进行认识,这对儿童社会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讲,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1.2传统的民间游戏是儿童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文化而动物没有。因此,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于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作为个体的人类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民族的文化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

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传统文化,从而对幼儿进行熏陶,来帮助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来达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很好的弘扬下去的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幼儿教育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3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4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传统教育学习篇3

此次培训采取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拓展训练、访谈教学等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内容上不仅安排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等专题讲座,同时还安排了井冈山革命英烈祭奠仪式、重走朱毛挑粮小道、参观黄洋界战斗遗址等革命传统实践教育活动,和与革命烈士和老红军后代进行交流等多种灵活教学形式,通过走进井冈山、学习井冈山、感悟井冈山,深入了解井冈山精神,使我们进一步锤炼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

通过一周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深刻理解了井冈山精神。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讲授和实践体验,我们全面学习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创革命道路的艰辛,体会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革命勇气,对“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是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战争年代,在四周白色恐怖的包围下,在反动派的无数次围剿和追杀下,我们的革命前辈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救国救民,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可以说,井冈山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勇气。

三是进一步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凝聚力。通过重走毛主席、朱总司令挑粮小道,开展红色拓展活动等,我们经受了体力和耐力的考验,磨练了意志品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交流,使我们队伍的凝聚力、团队意识和团队观念进一步增强。

四是深化了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认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中,无论是引兵井冈山,还是黄洋界保卫战、小井医院建设,处处都是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课堂,这些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井冈山人民爱党、爱国、甘于贡献和付出的情怀,无不让我们坚信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和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们要时刻践行党的宗旨,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走进群众、倾听群众、帮助群众,努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传统教育学习篇4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为扎实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推动五中全会精神在全区教育系统高质量落实落地,结合教育局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ー、深刻把握党的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

党的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刻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发展目标。

学习领会好、宣传贯彻好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区教育系统要按照覆盖全体、分类开展、形式创新、喜闻乐见的要求,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自觉把广大干部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做好全会精神的学习研究、辅导宣传

1.传达学习迅速展开。各基层党支部要将全会精神纳入近期“三会一课”学习,结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统筹抓好党员、干部学习,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学习。

2.学习贯彻精心组织。对标对表中央、省市区委部署,及时跟进开展好全体党员学习贯彻全会精学习研讨会。要紧紧围绕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围绕《建议》,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近期,局党组要围绕全会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一次集中学习研讨。12月中下旬,组织学习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要把关于《建议》稿的说明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纳入学习内容。从局党组班子成员做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谈认识体会、谈落实措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充分交流,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各党支部要组织开展专题学习,12月中旬之前,各党支部要开展一次集中学习研讨交流,要充分利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重要著作,积极利用好《党的五中全会<建议>辅导百问》等辅导材料,运用好“学习强国”、“辽宁省干部在线学习网”等学习平台,组织一次党员干部知识竞赛。

3.开好相关课程。各基层学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将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纳入到思政课堂,集中讲授全会精神,覆盖小学高年级学生。

4.专题辅导入心入脑。邀请党校教授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一次专题辅导授课,对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做到学深、悟透,真正落实到推进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

5.宣讲活动深入开展。从2021年1月开始,积极开展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党组班子成员要深入到所在的党支部,积极开展宣讲活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在所在单位(学校)开展宣讲活动。

6.宣传工作及时有效。充分利用网络和各类媒体对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进行宣传。

三、相关工作要求

1.把工作责任压紧压实。全区各基层学校各党支部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省市区委具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抓紧抓好抓实各项工作,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的精神热潮。

2.注重结合。各支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关于东北、辽宁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靶向聚焦。围绕全会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新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抓紧谋划编制“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十四五”时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4.构建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育评价改革、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等重要文件,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确保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传统教育学习篇5

*年*月*日,我参加区教体局教育工委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暨2020年全区教育系统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此次培训在教体局教育工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精心安排,内容丰富,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通过本次的学习和思考,使我更进一步的明确了职责,提高了认识,现将个人学习体会分享如下:

按照培训要求,本人首先自学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章党规以及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等内容。通过自学自己对党章党规及党员身份党的书记身份的充分理解和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及讲话精神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在开班动员会上*书记的永远不要拒绝学习的动员报告,开明宗义提出了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政治站位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随后的《民法典》专题解读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法治课;第三天的学习主要围绕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当前这两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及解决的新办法新途径。本次培训的重头戏五中全会精神专题辅导,*教授通过“一二三四五六”生动的概括了全会的主要内容:即一个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两件大事:发展与安全,三个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大目标。

通过三天的学习培训,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认识。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这一事实和过程本身,不仅证实了党的领导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而且表明党的领导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会实现。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要围绕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这一关键,顺应出台各项制度措施,进一步巩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民心民意,不断领导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就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推动全会精神走深走实。作为基础党支部在学习传达会议精神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要将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О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内容纳入学习重点,引导党员干部把全会精神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其次要创新学习方式,采取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贯彻好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支部充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确保学习全会精神常态化。比如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形式开展集中学习,以读原文、讲党课、谈体会不断增强学习效果。也可通过“支部学习交流园地”共享文件夹、微信交流群、“学习强国”app等,相互分享并收藏篇目内容,以便随时随地开展“掌中学习”。

其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撰写心得体会与开展学习研讨相结合。党支部要求党员干部认真围绕学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以及重要讲话,结合工作实际,从学习感悟、岗位职责、事业发展等角度撰写心得体会,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强化学习转化。在充分开展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党支部明确时间,适时召开专题研讨会,支部书记带头发言,其他党员干部逐一畅谈体会、交流思想,并相互点评、直指矛盾、解决问题,切实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培训,使我更加明确如何做好学校的党建工作,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党支部书记要做学校党建工作的引领者,党支部书记要在学校工作中宣传引领,营造读书学习氛围,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广大教职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管好人干部,用好人才。

第二,党支部书记要做学校发展的谋划推动者,在工作中要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谋划学校发展蓝图。

传统教育学习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渗透

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学科科目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中广大教师的重视。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内涵比较丰富,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价值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了解民族文化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还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学生在学习高中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到我国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并能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取得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忽略情感方面的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古文、古诗词。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便能够在思想上得到和古人产生一些共鸣,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其精髓[1]。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渗透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给学生讲解古诗文中的一些知识,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过分依赖工具书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途径,但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借助工具书进行学习,《高中文言文翻译》这些工具得到了学生的青睐,学生通过这些工具来学习古诗文,但是就缺少了自身的理解,这样学习古诗文的价值也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文化素养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政治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冲击,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已经成为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定的人文环境,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强化汉语的社会地位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汉语一直是我国的母语,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母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人民的素质。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母语教学并没有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意识到母语教学的重要性,以便更好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提升教师素质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更是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实践者。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此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挖掘教材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材内容的学习都是经过选择编排成的,在教材中的每个学习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对文章的分析从思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韩愈的《师说》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总结出在学习内容传统文化中从师求学的内容,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我国尊重教师的优良传统。又如在学习《鸿门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能够从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以此了解其中人物和相关历史,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以及相应的民族精神。

(二)了解作者情况

要想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要能够了解作者,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解,作者的作品一般都与生活的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作者会在作品中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中学清照的诗词时,需要先对其的生活情况以及感情进行了解,以便更好的体会创作作品的内容[2]。李清照的作品一般包括前期和后期,在前期的作品中主要是反应李清照闺中的生活,主要是表现一些自然风景以及表达离别的思绪,后期的作品更多的表达自身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反应出自身生活的孤独。在高中语文知识学习中要能够从这个层面进行思考作品,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注重思维方式的应用

汉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授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要能够意识到汉语思维的应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国论》的相关知识时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部分都体现了“弊在赂秦”这一核心思想,在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在写作时是按照传统的写作思维进行写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以便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传统文化古典诗词的学习中有很多的对偶句式,这是在传统文化中表达技术平衡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前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教师在讲解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思维方式,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教学

在高中语文学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的古典诗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会接触到很少的一部分,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也不多,所以学生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3]。为此,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够结合课文中的古典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利用课堂内外更好的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此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结合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此外,可以通过课外诵读的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诵读,不断的积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了解到我国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并能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取得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但是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古诗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这些工具来学习古诗文,但是就缺少了自身的理解。为此,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了解作者情况、注重思维方式的应用、利用课堂内外更好的教学,以此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52.

[2]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3]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04.

传统教育学习篇7

关键词:传统教育;网络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随着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网络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网络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新颖的学习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空阔的学习平台。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的诞生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利用,全面影响着教育实践以及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与其他的教育形式相比,网络教育有着诸多的优势和独特性。

(1)共享全球教育资源。从整个世界范围看,教育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因而会造成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数量及质量的差别。而网络中的资源是共享的,可以为网络所有用户所有,不论是在何地的人都可以浏览到相同的教育资源。另外,网络教育也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它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富与贫的界限,通过网络使学生受到相同的教育,实现了公平教育。

(2)实现交互式学习。通过网络,师生间、同学间能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并且他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充分和有效。教师不再会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而缺乏与学生交流,而学生由于是在虚拟的空间内,没有面对面交流时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从而学生能够随时提出疑问并且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突破时空限制。网络教育可以在任何地点且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学习。学生可以在学校得到教育,但是在职人员却不能,而网络教育的出现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和创造了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的各种学习资源。与此同时,网络教育也使学校教育成为了可以超出校园范围向更广泛的地区发展的开放式教育。

二、网络教育的劣势

(1)缺乏师生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而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将自己的观点、思想付诸于图像、文字、动画、数据等形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这就导致师生关系的淡化以及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贫乏。

(2)对学生素质和自觉性要求较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利用网络进行的教育,这就要求学生熟悉网络相关知识以及懂得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这一技能就成为了接受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就无法获得网络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网络教育是一种在虚拟环境进行的教育,过程中没有传统教育中教师角色的管理及帮助,学习完全是靠学生自己自觉进行,并且所学习的内容也由学生自己选择,由于网络上的内容多而繁杂,有好有坏,这就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网络教育不大适合中低年龄段的学生,而更适合大学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

(3)网络教育在管理上存在不足。由于网络教育是一种刚刚起步的新型教育形式,因此网络教育的规范化、市场化进展还比较缓慢,并且网络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网络教育发展缓慢。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及普及,网上的信息日益增多,其中包含着大量的色情、暴力、垃圾信息等有害内容,这些信息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严重的污染。而比起枯燥的网络课程,这些形形的信息对学生更具有诱惑力。

三、传统教育的优势

传统教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解决了其本身的很多的不足。相对发展时间还较短的网络教育,传统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

(1)传统教育更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蕴含着重要的情感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学生会根据教师面对自己的表情、动作来了解教师对自己的情感,并进行交流。而所谓言传身教,就是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传输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2)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传统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都是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并联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指定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并且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这就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在人才的培养中,这样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3)教师便于掌握教学全过程。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容易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时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错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互补充、共存发展。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全面审视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利弊得失,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应当是有益的共存与互补的关系,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1)网络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网络中存在异常丰富的现代教育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信息的多元化,可以激发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向往。学生在网络中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与综合。当学生从传统教育耗时、重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后,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习并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2)网络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传统教育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网络教育中,学生往往是单独学习,单独解决问题。学生独立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和学习地点,有很强的独立性。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能动辄求助于教师,更多的是自己通过网络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网络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传统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教育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质疑权威、调查研究并进行考证,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想法公布在网络中,没有人会阻止他们这么做。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真正做到个性张扬、观点独特、语言丰富。

五、努力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互补

当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是要充分发挥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补,使之成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1)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优势,实现教育成效的最大化。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既不拘泥于传统教学,也不盲从于现代网络教育,而应努力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总结教学规律,不断探索与研究,使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完美结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现代教育实践。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信息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己必须去努力做的事。有人说,“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教育现代化实现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一些教师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都能做到了然于胸,对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也能够接受,但关键在于如何让教师尽快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

(3)注重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育引导。网络教育是开拓创新的领域,学生上网学习其关键是给学生正确的知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挥网络对传统教育改革的发展作用,实施探究、发现、合作式的学习。首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利用共享的信息和设备,在课堂教学之余提高自学能力。其次,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延伸与补充,有利于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上网后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努力将各种不利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学习与生活空间。

网络教育是时展的产物,它具有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的优势。但是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刚刚起步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其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将它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传统教育进行优势互补是现在最理想的教育形式,而如何使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有效地优势互补又将是教育领域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易宁.论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与互补[J].成都教育学院

学报,2004(8).

[2]王晓虹.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相互关系[J].襄樊职业技术

传统教育学习篇8

关键词:民族体育;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形式并具有健身、娱乐、防卫等特点的,包括武术、龙舟、舞龙等在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和活动方式。但随着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急遽更新变化,加之不断受到包括印度瑜伽、韩国跆拳道等在内的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人心中的认知和流传程度已大不如前。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上,集中表现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不够普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竞技水平亟待提高等。

一、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教学的作用。“体育法”第十五条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

第一,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结。

第二,英国学者亚·卡尔认为,传统通过学习、传授、模仿与启示等活动发生并完成。学校教育能够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国提供最基本的智力支持,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与扩展。

第三,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首先来自于良好的学习和教育,在于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

同时,民族传统体育不但有现代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而且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更有可普及性和广泛的社会传播性。我国在2016年初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进一步要求:(要)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美国学者e·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指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也符合了法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家布迪厄所提倡的“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场域中培养人们的行为习惯”的观点。也就是说,要切实开展好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教学,首先需要为其营造出适合的传播、教育和养成的氛围,也就是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相融合,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方面,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以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进一步推进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或课程的建设发展。

同时,要把民族传统体育全方位融入学校的体育课教育教学,贯穿于课堂内外、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领域,深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创新表达和展现形式,不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既然教育的目的在育人,育人的责任则首在教师。因此,既要注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又要引导教师注重师生的共同成长,给学生、教师一个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努力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分析

我国早于1997年便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其未能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又因受到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对其开展通常意义上的课堂组织并使用常用的教学方法。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体育课教学要寓教于乐、积极创新,注重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感受乐趣。

因此,我们需要摈弃那些过于理论化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运用激励方法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建立互动交往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于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要求,自主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成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第一,學生完全自主学习,全员学习。在共同参与中学会交流合作,以及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本身也是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引申出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良性互动循环。

第二,学习训练的过程重于结果。学生对传统及其文化内涵所进行的选择、批判、解释、运用的意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只有在不断学习训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而这才是真正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让学生获得富有个性和成效的学习训练过程比起片面地追求结果更为重要。

第三,重活动训练、重运用、重推广。综合学习以学生自主训练展开为主,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只有在真实的活动中才能体现传统体育项目的应用性,并使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和检验。从“综合性学习”创设的理念来看,就是为着学生“学以致用”,而也只有在活动和应用中,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民族性和人文精神才会具有更为深切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才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武术项目教学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的快乐感和参与感,在愉悦并全员参与学练的氛围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逐渐感受到武术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既将“健康第一”落到实处,又在潜移默化中宣扬武术国术的中华传统文化。

此时,教师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热情,根据情况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活动训练(或游戏)情境和评价标准等指导和支持。要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积极的学习训练过程。

四、结语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的足够重视,从而更好地继承、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资料:

传统教育学习篇9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到教育改革之时着重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提法再次加速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出现了“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等说法。在2013年12月,《光明日报》针对2013年8月提出的四个“讲清楚”,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讲清楚’”,认为“由于教师无法‘教清楚’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学生也就无法‘学清楚’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1]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提到:“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教育部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这一文件详细地介绍了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思路,并专门就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做出具体说明,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方针。

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体系化

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是平心而论,所有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讨论的人,无论是质疑者,还是批评者,还是提倡者,皆于教育本身没有恶意,都是为了能让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实践事务。对于教育实践来说,可能正是因为缺少好的教材,才使没有足够知识储备的教师面临诸多困难,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才会存在诸多问题,才会引来对教育抱有理想的学者的反对,才会形成沸沸扬扬的争论。正是因为争议不断,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才缺少优秀的人员参与,所有问题于是形成循环。从有关调查中也可以看到,不少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和实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功利性明显,急于求成;教师积极性不足,缺少足够的培训;教材本身粗制滥造;与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冲突等。[2]

早有学者提到“教材无疑是当代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缺乏良好的教材是当代学校不能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3]。不过,一直没有人单就传统文化教材的建设提出较为系统的思考。传统文化类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实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的体系化,即弄清楚传统文化到底涉及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中有多少适合成为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实现系统化等问题。实际上,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课程化意味着教育内容要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有规范的设计,以帮助学生获得更高效、更完善的学习,意味着教育不再是随意、散漫的。因此,教材首先要完成的是教材内容体系化的建设。

传统文化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教育部的《指导纲要》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提出了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框架。第一,《指导纲要》为不同学段的教育提出了基本目标:在小学中低年级应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中高年级应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应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应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第二,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不同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各有重点:在小学中低年级,应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在小学中高年级应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在初中阶段,应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在高中阶段,应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第三,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拥有不同的关注点:在小学中低年级,应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在小学中高年级,应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在初中阶段,应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在高中阶段,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上述内容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落脚点,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以此为基础,《指导纲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形成了以文字、文学、文艺为主干,以传统道德为主线,以传统习俗和文化知识为辅助内容的教育内容体系。比如对小学中低年级,《指导纲要》在上述几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文字方面,要求能够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文学方面,要求能够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文艺方面,要求能够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此外,在传统习俗和文化知识方面,要求能够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由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形成对传统道德的深入理解,所以在道德方面只提出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的要求,不过传统道德必然要融入主干知识中。

《指导纲要》提出的内容体系为传统文化教材编写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是教材内容的呈现与教育目标要求并不完全对等。教材的编写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需求,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需求,也要考虑知识的可组织性。比如对于文字,在小学中低年级可能需要单独学习,但是到了更高层次,则可以融入文本中与文本一起学习。因此,从整个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来说,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呈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文本类的内容。这类内容如果没有文本存在,就什么都不是。文字与文学都属于这类内容。比如对于《论语》的思想来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读过《论语》的内容,单单知道《论语》和后人的评论是毫无意义的。具体来说,作为文本的传统文化又包括文艺作品、史学作品、学术著作、宗教文献等几种。这些文献可以笼统地称为“文字及文学”。因为学校教育不能过多涉及宗教文献,而学术著作在难度上和专业性上太高,只适合较高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史学作品涉及的流派纷繁,选择困难,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传世经典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

传统文本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再作为实际交流用的语言,但这种语言是一种经过数千年历史积淀的语言,拥有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深度。没有诵读,便不可能理解语言以及背后的文化和思想。应该说文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因为只有有了这部分内容存在,传统的知识、道德、信念、理想,以及大部分的技艺才能代代相承。

二是知识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文本有所区别,即使没有传统文本的存在也能完成教育过程。比如学生要了解孔子或者诸葛亮,便不需要阅读《论语》原文或者诸葛亮的文章,通过讲故事或者其他形式就能完成教学。当然,有文本的存在,是知识成立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知识类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传统习俗、中国古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知识、古代社会制度、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等。对于教材编写来说,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并不需要完全依赖于传统文本,大部分内容只需要达到“知道”即可,所以相比之下,更加有赖于今人的组织甚至撰写。其中涉及道德的部分,则需要学生的践行。

三是技艺类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不依赖文本完成教学过程,甚至不需要依赖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更依赖练习或者一种心领神会的传授。比如中医的诊断方法中有脉诊这一技艺,但是在《脉经》中对于人的脉象只有非常简短的说明,即使能倒背如流也不会有助于加深对脉象的认识。一个人要学会诊脉必须依靠练习和师徒之间的切磋。当然,需要格外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有一部分涉及技艺的内容,必然离不开文本,这便是书法,因为其学习的对象便是文本,但即使这样,书法的学习其实也主要依靠练习而得。

最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内容只是形成了内容框架体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学习的顺序。对于任何教育内容,学习顺序都必然有先有后。比如书法,至少都应该先从笔画或者简单的字开始学起,先从楷书开始,而后再学习复杂的内容。此外,年龄大小也是影响各类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必然不能学习诸如中医、针灸,或者儿童身体、心理素质完全不能承担的内容,相比之下,传统游戏更适合此一阶段学习。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也需要做好与当前学校教育的衔接,比如至少在小学中低年级要与学生识字教学相衔接;在小学中高年级要与学生简单书面表达(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练习相衔接;在初中阶段要与学生个人品质培养相衔接;在高中阶段要与国家意识的培养衔接。

二、传统文化教材类别的体系化

教材之为教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在于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多数受教育者的需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传统文化教材形成一个体系,一方面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到一定的基础内容,另一方面也保证不同学生获得与自己天分以及所在的地区、民族相适应的学习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以“四书五经”等作品为代表的传统文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乃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方面,可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将其学会、学好,或者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经典著作之外,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不少适合教育的内容。由于教育的对象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曾经被称之为“技艺”或者“奇技淫巧”的内容,在很多时候却非常适合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学习。教育家往往无从知道一部分学生为何对某种技艺有浓厚的兴趣,有的喜欢做菜,有的喜欢修理,有的喜欢手工,这样的例子在教育实践中数不胜数。

在社会分工逐渐发展的现代社会,无论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制定教育内容的角度,还是从对社会是否有益的角度,都显示这些“奇技淫巧”意义不小。因此,所有内容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体系中都应该拥有一定的位置。只是,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拥有同样的重要性。

第一,有的教育内容无论对于何种人,无论此人从事何种职业,是继承家族产业,走出学校即成为公司的管理者,抑或始终都是一名普通的员工、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司机,都是必需的。比如所有人都要懂得使用理性的方式而不是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等。

在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中,所有人都必须知道的这些内容又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所有人必须能够践行,比如“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基本传统品质,且能形成习惯。概言之,这类内容主要包括:基本道德传统,比如将谦虚、好学等美德传统;基本的思维方式,比如在生活选择上十分看重父母长辈的意见等。这些内容具有通用性、可行性、习惯性。另一类是“知道”即可,比如一个人看到糖葫芦便知道这是中国传统食品,一个人遇到过年便知道放鞭炮、拜年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等。概言之,这类内容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常遇的习俗,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技艺等。这部分内容除了具有通用性之外,也具有广泛性、简单易懂、浅显实用等特点。

第二,有的教育内容并不要求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拥有了这些知识会被人格外尊重,或者被人认可为有文化的人,可获得一种荣誉。比如一个人能背诵很多唐诗宋词、对《红楼梦》原著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时总是被不时提到,假如另一个人对此一无所知,相比之下,前者会被认为更有文化,但是,懂得这些内容又不会真正影响一个人的物质生活、道德生活。概言之,这类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系统的哲学训练等知识。作为教育内容,这部分知识不应该具有“强制性”,或者至少应该具有“可供选择性”。

第三,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具有实用价值,或者可以给受教育者直接带来经济利益。比如一个人学会了做各式中国菜,并且因此成为一个厨师;或者一个人学会了雕刻,并且因此谋生,作为职业。当然一个人一生并非只懂得一种技艺,但是至少每个人都会选择将某种技艺作为谋生的途径。这种技艺可能是自学的,也有可能是在学校中学会的,那么这种技艺便是教育的内容。对教育者来说,在传授这些技能的时候,自然需要比上文所言的“知道”有更高的层次。作为谋生的技能自然应该比普通的、不被作为谋生的技能掌握得更好一些。

当然,从庸俗的角度讲,所有的技能都能用来谋生。哪怕一个人对佛经比较熟悉,也能通过做“法事”而获得布施,得以生活。技能的有用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下述类别更应该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内容:与物质关系更紧密的技能;技术性更强,需要专门学习,不可能在生活中学会的技能;更稀缺的技能等。当然,相比之下,这部分教育内容应该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

这样,从传统文化的内容到教育的内容到教材的内容便形成了通盘考虑的体系,每种单独的教材可以有自身的内容体系,而整个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由此也能形成一个体系了。只有在此基础上,好的教材才能一步步编写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将传统文化“讲清楚”[n].光明日报,2013-12-19.

传统教育学习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小学教育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1.日本树立“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理念

所谓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指以花道和茶道为代表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还包括具有价值的现当代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是使孩子从当下的视点来看本国传统和文化,在了解并体会到本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为成为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日本人才积累经验的实践活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展,推陈出新。

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1.提出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现代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减少。过去,对于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起重大作用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在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特点和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开展进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家庭和区域社会为单位,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机会正在减少。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在谋求与家庭和地域社会携手共进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活动。

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为了使孩子将来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成为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加深孩子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能够与异国文化拥有者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积极态度。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文化多样化,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本国传统文化的优异性和丰富性,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作为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中国重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原因

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文化具有传承性,传承性决定民族文化不能与传统相割裂,也决定了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从古代走向现代,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日益淡忘,人们面对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认知缺乏,兴趣不浓,精神缺氧的现象。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接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最根本的体现途径是教育。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更容易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邓小平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小学阶段则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关键时期。

对比中日两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日本方面侧重于传统文化继承之后对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而我国则更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保护。这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概况、历史及区域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不无关系。但同样能反映出两国都有意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关法令

1.日本方面立法

日本方面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小学及中学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等法律文件中对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要领及目的都做了明确规定,主张为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才,有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充实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

2.中国方面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16日)等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日传统文化相关法律对比显示:我国教育立法方面虽涉及面较广,包括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提高职工技能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改善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法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能力测试有关的教育法规。在资料查找中发现我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品质,但就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法律较为缺少,且存在目标不够明确,指令不够清晰的问题。

四、目标和指导内容

1.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目标

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目标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学习,培养未来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儿童的日本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其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优秀品质。

2.指导内容(以小学课程设置为例)

(1)国语:神话传说、短歌、俳句、古文、汉文、毛笔等。

(2)社会:节日礼仪、历史上的人物、本国国旗和国歌的意义等。

(3)生活: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区域的活动、四季的变化等。

(4)家政:米饭、味噌汤等。

(5)体育:民俗游戏、民间舞蹈等。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厚重历史的沉淀。我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在新时期懂得礼义廉耻、明白孝行德行、诚实守信的高素质青年。

4.我国小学课表安排

(1)语文:唐诗宋词、名著阅读等。

(2)思想品德:礼貌、孝行、道义等。

(3)音乐:学唱校歌、欣赏一些我国或他国的经典曲目等。

(4)美术:简单绘画、名画欣赏

等。

对比显示:针对课程设置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网上查找以及到附近小学的课表调查与咨询发现,在诸多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为语文课,内容多为诗词古句、简版名著阅读、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但问题在于学生缺乏主动背诵的热情,在学习中不能理解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老师在授课中也忽视了引导学生喜欢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制订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计划。

五、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1.明确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师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目标。努力做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未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中国人才,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用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学生教育的观点来看,应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它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3.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中日双方关于传统文化问题都采取了推进措施,但是我国明显力度较弱,我们应做出系统且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在小学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学校全体老师及学生一起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展中,通过体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

4.明细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法令

我国应进一步研究推进传统文化方面的法令法规,在立法中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热情,使学生成为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异文化拥有者展开友好交流、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改进实际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法律条文中不够完善之处。

5.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应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及加深对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感受力、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的理解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6.增进不同地区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

学生自主举办交流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达到举办活动的目的。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通过交流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7.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资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以外国儿童、学生等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并明白文化的求同存异,在互相沟通学习中共同进步。

8.增设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科目

各教学科目的教学要达到指定的目标并完成指定的内容,学习指导要领要被显示在目标和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建议尝试开设传统文化为一门单独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应该在小学各个教学科目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整体内容中的比重,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日本中小学传统・文化理解教育[J].亚太教育,2015(05).

[2]庞晓红.中日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6(S1).

[3]张立新,孔繁志.日本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