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29

海洋生态经济篇1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遵循生态原则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因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经济模式。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平台,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叠加而耦合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而海洋生态经济则是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通过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海洋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经济。

1.1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拥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渤海区域发展战略相一致。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海洋局指出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承载力,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加快实施,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对于天津来说,要充分发挥环渤海中心城市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全力构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些都为天津海洋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1.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津在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全面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汉沽建立了以北疆电厂为代表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打造了集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海水化学资源提取、废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五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真正将海水“吃干榨净”。其中,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采取摊晒制盐和工厂化真空制盐的方式进行,对浓海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有效避免浓海水直接排海而造成生态破坏的同时,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如,天津临港经济区作为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按照远近结合、长短结合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形成了产业聚集,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目前已建成了具有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功能的临港生态湿地公园,据统计每天可对1.75×104t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并将其全部作为景观用水,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2天津市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主要路径

进入21世纪,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不断掀起,作为沿海超大型城市的天津,也在不断探寻海洋经济发展的捷径,坚持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协调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可见,在天津海洋经济发展中引入生态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按照海岸带不同区域,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

2.1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下带———浅海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其生态经济模式主要体现在这三个产业各自内部的节能减排方面。例如海水增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模式,其本质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形成鱼虾贝藻立体多元养殖体系,目的是增加有益成分,减少物质残留,减少海水污染,目前主要有贝藻套养、轮养、循环水养殖、立体化养殖等模式。同时,积极研究高效、低污染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推广无公害养殖,包括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等,降低养殖的技术风险。此外,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为方向,适时建立沿海养殖基地、海水产品开发基地等平台,促进海水养殖业向基地化、规模化发展。

2.2在潮间带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间带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利用业,其中循环产业链主要有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一直以来,天津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短缺的沿海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加快实施,临海工业用水量进一步加大,进而造成淡水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应提高海水利用率,特别是在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增大海水利用量。近年来在电厂中,天津市广泛采用了热电联产方式,已经有了较大突破,首先利用海水作为直流冷却用水,尔后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并将淡化水用于供热,同时还可将淡化后的浓海水进行制盐,进而提取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延伸了产业链,由此构建了高效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与传统热电分产相比,此产业链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形成了一种高效的生产方式。

2.3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潮上带———陆地区域发展的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它们均是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且地处沿海地区,致使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严重威胁着海岸带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此地区的产业,要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关键在于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由于产业链条较长,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发展,重点建设废物代谢链条,在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二是,要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首先是从源头上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通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同时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有效降低废弃物产生的可能性。总体看,要从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海洋生态经济产业链。

3结语

海洋生态经济篇2

>>部级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背景下天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天津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全面推进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国外典型案例对横琴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启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布局优化研究转方式重生态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永州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模式研究商业银行支持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6]郑斯思,谭春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7]何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产科学情报.2006

[8]贾明明.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oL].海洋信息.2008

海洋生态经济篇3

一、“新常态”内涵及特征

“新常态”是根据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最新变化所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1.“新常态”内涵。从我国来说,“新常态”本质上就是经济社会进入到了可持续、低成本、高效率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2.“新常态”特征。一是中高速。从发展速度看,经济增长速度面临着换挡回落的局面,从10%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的中高速增长。二是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面临着不断的升级优化,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将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多挑战。从风险层面看,将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某些不确定性的风险会显性化。

二、“新常态”下的海洋经济发展

海洋正逐渐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沿海各国和地区都制定实施了海洋战略。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沿海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新常态”下海洋经济的地位。2013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他指出,自从人类社会来到21世纪,就进入了对海洋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时代。在新时期,我们既要规划海洋产业的发展,增强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能力,又要扩大对海洋进行开发的领域,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让海洋经济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力争使海洋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发展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共识。

2.“新常态”下海洋经济的发展路径。“新常态”对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加快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更要大力提升海洋经济质量,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一是要构建海洋经济整体发展布局,做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统筹谋划海洋空间利用和海岸带经济布局。二是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科学引导海洋经济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升级改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研究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壮大巩固海洋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三是要拓展海洋服务,促进海洋经济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运输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积极推进海洋产业改造升级,力保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海洋强国建设

目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海洋科技不断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具备了开发远海、深海海洋资源能力,逐步健全了关于海洋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了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增强了维护海洋权益能力,从总体上讲,海洋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代。这些取得的显著成就夯实了在“新常态”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

1.“新常态”下建设海洋强国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战略任务,必须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从目前到2050年,应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要立足实现: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应以2010年总值为基数至少翻一番,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幅突破,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增强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在国际海洋事务处理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高,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长期目标是到2049年前后,在我国跻身中等发达国家之时,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海洋强国。

海洋生态经济篇4

关键词:海洋循环经济;人海关系;可持续发展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应当指出,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将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崛起、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21世纪,海洋将成为解决我国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主要出路。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内在联系,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

毋庸质疑,发展是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宗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海洋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意义下强调发展,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其实质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把发展经济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其过程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通过延长产业链,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目标不是高能耗、高产出、污染严重的物质文明,而是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因此,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高效性、和谐性和自我调节是海洋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环境系统,是新时代人海关系和谐的前提因素。发展海洋经济就是要实现一条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掠夺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闭合型演变的人海和谐生态轨迹,实现从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一维繁荣走向社会、经济、生态、健康、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多维立体繁荣。

(2)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目标。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是人地关系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反映在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性和人类的能动性两方面。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依海式生活,海洋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恩泽。然而,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海洋资源开发过度,环境遭到破坏,物种锐减,海洋污染逐年加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难以持续利用。所以,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长的关系,人要尊重海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一方面,人类要向海洋索取更多的资源,供人类发展利用,另一方面,人类要积极地良化海洋环境,让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构建和谐人海关系既是发展海洋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其最终目标,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分割。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思路设想

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平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为了迎接海洋世纪的到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建设道路,以人为本,以海为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促进人海关系和谐。

(1)加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

人海关系和谐,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加大勘测力度,发现更多资源,弥补陆地能源不足,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反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其次,应该明确未来海洋发展战略,坚持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统一,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的统一,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怪圈,实现科学开发与永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2)根据国家宏观政策指导,部署有特色的海洋开发战略。

从宏观层次看,必须明确发展海洋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海洋经济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的物质手段,由以海论海的狭窄圈子向海陆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转变;由粗放型无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向集约化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转变;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掠夺性开发海洋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利用开发转变,以人为本,把海洋开发作为全局性的战略任务进行综合部署,促进海洋生产力方式的优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肯定,中国要提出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制度体制创新(如海洋资源产权制度、海洋投资机制、海洋法律制度、海洋教育科研体制、海洋管理体制等)为重点的海洋开发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3)依托循环经济基本原则,促进和谐人海关系形成。

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之路,要求我们依托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基本原则,形成和谐的人海关系。主要表现在: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3.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的重要原则。最大可能地延长产品——废弃物的转化,有效延长产品的服务周期和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同化能力,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4.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发展既要以陆地为后方,又要积极地为陆地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海陆并举,加快人海关系和谐步伐。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构建和谐人海关系的支撑体系

2006年作为国家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新举措,要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步伐,构置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努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开发的进程中着手建立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1)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

吸取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重教训,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必须建立以保护为前提的支撑体系,下功夫综合治理重点海域的环境,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保护红树林、海滨湿地和珊瑚礁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海岛保护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完善海洋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限制和制止开采海砂、围海造地的急功近利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国际海底资源。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法律为保障的支撑体系。

对于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来说,建立法律支撑体系十分重要,有利于为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环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督有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以此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海洋法规的不断完善,逐步使海洋开发得到合理、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支撑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进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建立起以内需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主线的产业结构,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各种操作机制和交易规则,站在时代的高度重视海洋事业,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标准统筹经济、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利益调节结合起来,遵循“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开放价值取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实现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

(4)建立以科技为动力的支撑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发展重点是环境友好技术或环境无害化技术,具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所以,要加强战略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以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延长海洋经济的产业链,完善和实施“科技兴海”计划,落实人才强国和科技兴海战略,鼓励海洋科技的源头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并且使涉海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人海和谐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n].国务院公报,2003-18.

[2]杨玉民.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2).

海洋生态经济篇5

关键词:蓝色经济 经济结构 战略 研究

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蓝色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世界范围看,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因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是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

1.发展蓝色经济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蓝色经济是以蓝色理念为基础的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理论。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等。它以海洋经济的发展为主线,主要涵盖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工业、海洋生态产业等。

目前,我国学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三种:一是纯粹海洋经济意义上的蓝色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蓝色经济。此观点认为蓝色经济是直接开发、利用、保护海洋以及依托海洋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我们认为,蓝色经济与海洋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蓝色经济虽然依托于海洋经济,但它却超越了传统海洋经济的范畴,它是以陆地经济为基础依托、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成分、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开发手段、以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社会物质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的内蕴在于:(1)蓝色经济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要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带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2)蓝色经济注重海陆统筹一体化布局,强调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类海陆资源。(3)蓝色经济强调在发展海洋产业时,突出发展高端海洋产业,使海洋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力得以充分发挥。(4)蓝色经济关注海洋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在资源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强化生态建设,推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是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第一,我国蓝色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二,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美国政府认为,开发海洋科技和开发利用海洋比开发宇宙空间更重要。因此,发展蓝色经济已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2.发展蓝色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倡议提出,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开发、制约、综合管理能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岛、海洋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2.1以更宽的视野调整发展思路

从我国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看,我国各地海洋可以建设四大海洋开发基地,即渔业开发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油气综合开发基地、材料和医药等海洋综合开发基地。海陆统筹布局可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二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三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四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同时,加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五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

2.2明确产业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优势,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先行性产业、主导性产业、骨干性产业、发展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如: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洋主导性产业,可以发展成为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市场前景看好的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2.3培育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蓝色经济区的基本特征是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支撑、海洋科技先导和外向辐射。产业集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发挥资源共享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有效促进区域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区域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最终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能力。海洋科技创新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的陆域高端产业代表了蓝色经济的发展方向,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优势所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蓝色经济区的带动作用。由于蓝色产业属于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建立健全海洋科研开发与服务体系,用科技创新来支持蓝色产业的发展。

2.4科学规划,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海洋生态经济篇6

摘要:绿色海洋经济是以经济与环境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体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立体框架。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21世纪人类社会将步入一个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但是海洋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绿色海洋经济的涵义及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等进行分析,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提出了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及建议等,以供实际工作参考。

关键词: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对策分析

1世纪人类社会即将步入一个全面开发海洋的时代,当前约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与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海洋经济是满足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物质需求和基础,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海岸线资源过度粗放开发、深远海资源利用不足、近岸渔业资源趋于枯竭、海洋污染现象日趋严重等,如何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保护问题,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它对于推动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作用。

一、绿色海洋经济涵义及现实意义

(一)绿色海洋经济涵义。海洋经济是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具体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它是直接和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其空间的相关服务产业和经济集合体。

绿色海洋经济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体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立体框架,它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和利用中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不断推动绿色创新,旨在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海洋经济的现实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向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其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但是长期积累的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粗放式的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新形势和“一带一路”背景发展要求。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调整世界经济结构和全球资源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它需要将该理念进一步渗透和融入到海洋领域各个层面,以竭力控制和降低能耗,削减入海污染物排放,维护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提供更环保、更清洁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绿色福利和发展空间,这是有效解决经济增长、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由“蓝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有了跨越式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发展规模逐步提升。据《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59936亿元,比上年增长7.7%,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0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661亿元,其占比结构分别为5.4%、45.1%和49.5%(见下页图1),可以看出,海洋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与提升。

在“新常态”经济运行背景下,我国滨海旅游业产值位居海洋经济总量首位,其占海洋总产值的35.3%;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海洋总产值的22.1%,位居第二;位居第三位的是海洋渔业,其产值占比为17.1%;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油气业占海洋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8.4%和6.1%,比重位居第四和第五。可见,对于近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是目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我国近海资源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随着近海资源的开发力度逐步加大,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重,其粗放、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方式将使得海洋资源供给面临更大的压力与风险。

(二)存在问题。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据2015年3月国家海洋局的《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70%的海滩垃圾和59%的海面漂浮垃圾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主要分布在旅游休闲区、农业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作业区等,这些海洋垃圾多是以废弃塑料为主,尤其是在滨海旅游区更为严重,其难以降解和净化,将长期“诅咒”海洋世界,甚至长达数百年和千年以上。另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从海外进口的废弃塑料总量逐年递增,从2002年的246万吨已增至2014年的663万吨。目前,我国塑料垃圾回收体系很不完善,国内的废弃塑料回收能力每年仅为1000万吨,回收率只有20%。

联合国环境署的另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垃圾约是800万吨,其对海龟、海鸟、鱼类等海洋动物构成致命威胁,已经成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致命杀手。可见,海洋垃圾不仅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还对航行安全、涉海生产等作业造成严重隐患,各地海洋正沦为陆源最大的垃圾场。

(三)成因分析。当前,海洋污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绿色”环保意识,涉海经营企业把海洋当作无偿排污场所,缺乏投入治理成本和防治措施,无节制地在使用海洋资源和进行排污活动,最终形成了“外部不经济性”现象。二是绿色科技含量不高。目前,现代高科技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投入不足,仍停留在粗放式开发利用阶段,污染物的防治和治理问题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海洋绿色科技发展和社会贡献率低。三是绿色监管制度不健全。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未考虑到当前海洋环境容量,只要缴费仍可以继续排污,其对排污总量没有上限规定,征收的海洋资源税等未明确规定用于海洋生态补偿和环境治理。四是绿色评价体系不完善,对于海洋经济价值统计未扣除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成本,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利用状况,违背了社会生产的“谨慎性”原则要求。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对海洋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带一路”战略是于2013年9月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它作为中国当前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机遇与挑战。

当前,海上丝绸之路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全面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它不仅可以巩固和拓展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而且还可以将我国海洋经济逐步辐射到南亚和非洲等地区,能够扩大我国对外的影响力和国际合作能力。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如今谁的管理最科学、资源最节约、生产最环保、产品最绿色,谁就能率先赢得市场的竞争地位与主导发展权,海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势必导致海洋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深水、绿色、安全”必然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趋势。“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高起点,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全面带动我国沿边开放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此时,既面临着国家政策扶持,又要迎接竞争与挑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海洋经济发展对策,以提高我国海洋经济的社会贡献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我国绿色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一)制定绿色海域发展规划。根据我国不同海域的资源禀赋、生态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原则和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各地海洋资源,推动绿色海域经济发展。一是打造北部绿色海域经济圈,该区域主要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海域组成,其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是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可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二是培育东部绿色海域经济带,主要由江苏、上海、浙江等沿岸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域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可以培育发展成为绿色航运港口和现代物流基地;三是构建南部绿色海域经济链,该海域主要由福建、珠江口、北部湾、海南岛沿岸海域组成,海域面积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区域,本着保护和开发南海资源以及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的原则及要求,不断推进绿色海域经济链建设。

(二)扶持绿色海洋产业成长。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结合我国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绿色海洋产业。一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海洋渔业;二是适应国际造船标准和规范要求,大力推动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型的升级改造,发展节能环保和安全高效的绿色海洋船舶工业;三是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前景的海洋新药物及生物制品,推进海洋绿色制造业发展;四是促进海上风电永磁发电、海洋浮式风力发电、潮汐能和波浪发电系统等天然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海洋绿色能源业发展;五是加大海洋高科技研发投入与转化,增强其对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推动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

(三)培育绿色海洋消费市场。培育绿色海洋市场需要推动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就是一种要求消费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消费理念及行为习俗,它能够引起社会消费方式和生产模式发生变革,对于调整和优化当前海洋经济结构等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全面开展绿色海洋产品认证,增强消费者对绿色海洋产品的认知度和信赖度;二是增加绿色海洋产品社会供给,帮助海洋生产者的绿色产品能够卖得出、售得好,不断激发其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责任性;三是给予绿色海洋产品适当价格补贴,以维持和推动绿色消费市场发展(详见图3)。

图3中D1代表社会初期对绿色海洋产品的消费需求,S1代表绿色海洋产品的社会供给。当消费者消费了绿色海洋产品后必然会引起该产品需求量增加,即需求曲线D1右移至D2处,此时绿色海洋产品价格上涨至p1,这时海洋生产者意识到有利可图便会增加该绿色产品社会供给,而当供给曲线S1右移至S2时,绿色海洋产品价格会由p1下降至p2,这时为了不使海洋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政府应通过相应补贴措施来弥补其利益损失,以维持绿色消费市场正常运行。

(四)加强海洋资源绿色监管。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有关理论分析,如果排污收费标准高于污染治理成本,排污者一般会选择治理污染;如果排污收费标准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排污者就会选择交纳排污费,而在现实中排污者往往是选择了交纳排污费,这说明目前排污收费还是比较低,且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等现象。如图4所示,在排污收费不断增大的压力下,污染物排放量总会有出现负增长的时点,若要依靠加大排污收费来控制污染(即t2点),此时已有更多的污染物被排放出来,所以在t1点之前就应考虑治理污染,而不是等到t2点再去治理,这样势必增加了污染治理成本。所以,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加强全程绿色监管,可适时开征海洋生态税,及早控制各种污染源。

(五)科学核算海洋绿色价值。科学核算海洋绿色价值就是要改变以往单靠会计利润等评价海洋经济价值的做法,逐步增加和完善生态环保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海洋价值的绿色GDp核算。这里所谓的海洋绿色GDp核算,就是指扣除生态资源消耗和环境降级成本后海洋经济所创造出的价值总量,其核算公式为:海洋绿色GDp=海洋GDp总量-(生态资源消耗费+环境降级成本)。实行海洋绿色GDp核算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海洋经济发展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体现了我国海洋经济真实价值增量与发展水平。

(六)营造绿色海洋文化环境。绿色海洋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涉海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广泛认可,遵循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总的看法和观念认同,它是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对此,一是大力传播绿色海洋文化理念,促进海岛环保生活和净海休闲旅游等,培育和发展绿色海洋文化观;二是充分利用中国海洋文化节、国际海洋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开展“低碳、绿色、环保”等实践行动;三是发展以绿色海洋为主题的演艺、展览、出版和动漫等文化传媒产业,创造绿色海洋文化价值,早日实现“绿色海洋梦”。

参考文献:

海洋生态经济篇7

定位:借力国家战略,谋划蓝色国土

“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我国沿海地区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幕迅速拉开。山东省委、省政府借力定位,提出要把山东省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十二五”末再造一个“海上新山东”。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又批复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项国家战略部署,吹响了浙江省全面进军海洋的“集结号”,他们围绕“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提出“十二五”末把浙江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世界级海滨城市群、新型城市化先行区、海洋综合开发体制改革试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务院批复《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后,广东省明确了“四区”定位,即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环渤海经济圈的河北和辽宁也乘势而上,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河北省提出了海陆统筹的战略构想,着力把河北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极、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辽宁省则面向东北亚,依托环渤海,突出建设经济带。

产业:突出科学发展,构筑开发体系

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山东省围绕建设海上新山东的目标,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着力形成“一区两极三带”的产业格局:“提升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壮大两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前者突出滩涂优势发展现代渔业、滨海生态旅游业,后者依托日照深水良港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美化环胶州湾、石岛湾、威海湾、芝罘湾和莱州湾五大海湾为重点的人工岸线,开发保护烟台岛群、威海岛群、青岛近岸岛群、日照近岸岛群、滨州近岸岛群等五大岛群,发展现代渔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2011年11月,浙江同国家海洋局在宁波主办首届中国海洋经济投资洽谈会,签约106个海洋经济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600亿元。浙江省的舟山市抓住国务院批准舟山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的机遇,建设“一港多区”,全力打造六大基地。广东依托海洋资源,在产业发展格局上放大粤港澳经济圈效应,加强海洋运输、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岛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力求从整体上形成“一盘活棋”。辽宁全面构建海洋经济产业板块,锦州滨海新区、盘锦临港产业带、葫芦岛北港基地、营口海铁联运、丹东沿海经济带都在加速推进。河北举办了与中央企业的恳谈会,使111家央企同他们签署了6900亿元的海洋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投资兴办的海洋产业全部是绿色、循环、资源节约型产业。

科技:强化创新驱动,支撑蓝色梦想

山东以在鲁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等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组建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建设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浙江宁波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的宁波海洋科技城,·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和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围绕海洋先进技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新的海洋科研体系。舟山建成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在温岭东海塘围垦区漫长的海岸线上,20多台白色的巨型风力发电机一线排开,海风一年吹出7000多万千瓦时电,可供4万多户家庭使用;世界第三大潮汐能双向发电站——乐清湾江厦潮汐电站,利用潮汐能一年发电1.6亿多千瓦时,成为我国利用海洋新能源的典范。广东珠海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6家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合作,开展了海洋风能、太阳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集成技术的试验,并在海洋生态立体增养殖方面进行探索,实现从近海捕捞、传统海水养殖向现代鱼、贝、藻类生态综合养殖转变,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而且改善了海洋生态,保护了渔业生态链条。

政策:立足差别竞争,给力海洋经济

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山东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信息共享、产业联动”的原则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18家金融机构牵手打造“蓝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为再建一个“海上山东”注入了强大动力。浙江宁波推出了临港工业及新兴产业、港航物流服务、海岛基础设备设施、海洋科教创新、海洋生态文明等5大类重大海洋经济项目的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支持;舟山则对落户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海洋经济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100万至300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资_金、3年内减免租金等优惠。广东组建“南海开发”投资基金,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对海洋开发重点项目优先安排、重点扶持,并重点建设珠海万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广州海珠海洋生物技术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兴海成果转化集聚区。辽宁出台了《沿海经济带发展促进条例》,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政策措施。河北在唐山、沧州、秦皇岛三大海洋经济区增辟保税区、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以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海洋生态经济篇8

论文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海洋环境保护

一、海洋强国的概念

21世纪毫无疑问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海洋的重要性已不仅体现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资源和便利,它的发展更是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标准,因此,世界各国都将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制定本国的海洋强国战略,然而,何为海洋强国,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具备哪些要素,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虽然如此,但发达的海洋经济、强劲的海洋科技、强大的海防力量却是所有学者公认的海洋强国的共同点。与此同时,随着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大肆开发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出现,全球各个国家在加大对海洋的开发力度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在制定本国的海洋政策和海洋战略时,纷纷将保护海洋环境纳入其中,而优美的海洋环境和健康的海洋生态也成为新世纪的海洋强国的必备要素之一。

我国地处亚太地区的重要位置,拥有长达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同时拥有众多岛屿和油气资源,在海洋产业、海洋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然而,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海洋资源开发无度、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海洋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的距离仍然较远,因此,我国只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而非海洋强国。

综上,本文认为真正的海洋强国必须是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以及海上力量等各方面能力均位于全球前列的,是能够实现以海强国、国海互兴、人海协调的海洋综合能力较强的国家。

二、海洋环境保护对我国构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陆地资源终归有限,我国要发展就必须面向大海,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发展大战略,而海洋强国战略正是我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符合我国发展的规律。海洋强国指的是在探索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控海洋方面实力强大的国家,这就说明,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不仅要有发达的海洋经济、先进的创新科技和强大的海上力量,还要有健康美丽的海洋生态环境。2012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说明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而海洋生态环境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也日益重要。

(一)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产业的发展将对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巨大而直接的推动作用,而海洋经济又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海洋环境出现问题,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海洋产业,继而阻碍海洋经济的发展,最终将减缓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我国海洋强国目标实现的“绊脚石”。

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的数量锐减,多种海洋动植物濒临灭绝。据统计,在过去的五十年内,全球人口增加了一倍多,而捕捞量却增加了近5倍。全世界17个主要渔场都已经达到或超过它们可持续的能力,其中9个渔场已处于衰退状态。目前全球海洋已损失了90%以上的大型海洋鱼类。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35亿人口主要依靠海洋获取食物,而这一数字在20年后可能会番一番。然而,全球的70%以上海洋鱼类已遭到过度捕捞,不少鱼类已经灭绝。人类的这种连“鱼子鱼孙”都不放过的行为,将直接对海洋渔业产生影响,现在的“大丰收”带来的不仅是未来的人们“无鱼可食”,更可能导致海洋渔业这一全球性海洋产业的消失和大量以捕鱼为生的人失业,这无疑会对各国的经济产生重创。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海洋渔业无论是对国民的收入还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过度捕捞带来的伤害一旦显现,结果将无法想象。保护海洋环境,适度捕捞,给海洋生物的生存留有一个空间,是我国的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保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我国海洋强国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海洋污染会造成海水水质下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使海洋资源、海洋矿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海洋动植物发生变异。近年来,全世界每年都有上千万吨石油和上万吨汞流入大海,这些污染物的流入使部分海域的海水丧失了自我清洁的能力,海水发生变色和变臭并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导致了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以及赤潮等灾害的发生,直接对包括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旅游业等在内的海洋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步,势必会阻碍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海洋污染,平衡海洋生态,减少灾害的发生,是我国海洋产业、国家经济加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国海洋强国目标实现的基础。

保护海洋环境还有利于我国用于治理污染和灾害的成本的减少。根据201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共发生138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5.25亿元,与近10年(2003-2012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2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与2011年相比,2012年直接经济损失增加约150%。一组组数据无不说明海洋环境问题正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开发而变的越来越突出,由它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相应的,我国每年用于治理这些污染和灾害的费用也必然越来越多,这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经济来说,是笔不小的支出,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我国的海洋产业或其他国家事业,想必会给我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保护海洋环境,增强人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和灾害的发生频率,不仅可以直接减少经济损失,还可使国家财政中用于治理海洋环境问题的费用比例减少,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有显而易见的效果,是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助推器。

(二)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后空间,对于人类,尤其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类而言,海洋渔业是大部分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而捕捞上来的海产品则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我国是人口大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海洋生态环境一旦出现污染等问题,将破坏原有的海洋生态循环结构,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带来生存和发展上的巨大威胁,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符合我国的国情。

2010年4月20日,正在墨西哥湾进行作业的“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机发生爆炸,共泄露了78万立方米的原油,溢油面积约为6500平方千米到18万平方千米,2010年6月,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居民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呈现,从事故发生到2010年6月21日,已经有143例与原油污染有关的医疗案件。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大量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导致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近几年,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逐渐向更高和更深层次发展,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逐年增高,给海洋和生活在其中的海洋生物带来的伤害也越来越大。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部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监测的425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综合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总量约为56.0亿吨。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约为:化学需氧量21.8万吨、石油类1026.1吨、氨氮1.7万吨、总磷2920.9吨、汞228.5千克、六价铬2752.7千克、铅4586.9千克、镉826.1千克。鱼虾蟹等海产品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海水受到污染,海洋环境遭到破坏,海洋生态出现问题,海洋生物发生变异,人类以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海产品为食,自然也会将大量有害物质摄入体内,健康怎能不受影响,世界上曾发生过多起人类因食用了含有有害物质的食物而出现健康问题甚至死亡的事件。日本《读卖》杂志曾告诫人们应避免食用近海的鱼类,“小鱼和微生物摄取了海中的化学物质,然后又被大鱼吃掉。由于这种食物链的作用,在金枪鱼和青花鱼等大型鱼类体内浓缩的化学物质非常多。在日本人通过食物链摄取的二噁英总量中,60%来自鱼类。”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又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海洋渔业作为传统产业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人,海产品更是我国国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而食用了重金属超标的贝类、化学物质超标的鱼类等受到污染的海产品,我国国民的身体质量自然会下降,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我国的经济也难以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的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只有海洋生态实现有序循环,我国国民的生存和健康才能有所保证,他们才能够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海洋强国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海洋环境保护不仅对人的生存和健康有重要意义,对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海洋环境是一个大系统,既包括海洋的水体环境,又包括海洋上方的大气环境和海洋下方的海底环境,还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所处的生物环境,而海洋环境问题也是影响较为广泛的大问题,除了普遍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导致海洋水质和大气污染,过度捕捞和利用致使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资源退化外,还存在于不合理的开发使红树林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沿海地区围海造田使湿地滩涂面积减小等方面。红树林、珊瑚礁等对沿海堤岸的防护起了重要的作用,没有了它们,堤岸得不到保护,沿海地区的防潮和抗浪能力将大大降低,尤其到了我国台风盛行的季节,海岸后退,树木倒伏,房屋倒塌等事件的出现将变的颇为平常。滩涂湿地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是许多海洋生物和海鸟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保护堤岸的重要力量,围海造田减少了沿海的滩涂湿地面积,既破坏了自然景观,还使得湿地滩涂调节气候、抵御大潮大浪,保护沿岸渔场和农田等作用大打折扣,并导致河流入海口的环境退化。人类也是海洋环境的大系统中的一部分,红树林、滩涂湿地等被破坏的海洋环境问题势必会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河口环境退化、海岸侵蚀严重,人类所食用的海产品含有有害物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养殖业难以发展,甚至连人类居住的房屋都无法保证安全,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人类根本不可能实现发展,海洋强国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此外,由于沿海地区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现代化程度高,较适宜居住,所以近几年,沿海地区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增长规模急速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居住空间不足、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因此,必须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并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法律法规、调控管理,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和对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的惩处力度,在人与海洋环境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解决沿海地区的人口承载力问题,由此,才能促进我国国民个体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促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进程的发展。

(三)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既包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内部稳定和国家外部不受侵犯等传统安全的内容,还包括生态环境安全、公民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非传统安全的内容。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非传统安全主要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内的安全威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资源安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传染疾病蔓延、跨国有组织犯罪、小武器走私、贩卖毒品、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②海洋是我们的蓝色国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是人们最后的生存空间,海洋环境是否良好,海洋生态是否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部分,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当今世纪,世界各国为了发展,纷纷抢占海洋资源,而海水污染、过度开发等破坏海洋环境的行为,会直接导致海洋生态结构失去平衡,海水难以实现自我净化,出现富营养化的情况,进而引发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结果导致海洋资源无法再生,这就使得全球围绕着海洋资源展开的的争夺战愈加激烈。环境恶化的后果会使一个国家更富有进攻性,可能希望通过将其生态圈扩展到国外、淡化和隐瞒其环境污染以及获得新的资源来弥补其国内的生态赤字,环境破坏可能导致越来越多源于资源的战争,因此,个别国家为了自己的发展利益而抢夺别国的海洋资源,破坏他国的海洋权益的事情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我国作为海洋大国,拥有量多质好的海洋资源,在获得了国际社会羡慕的目光的同时,也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打起了我国海洋资源的歪主意。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13亿人口,如此大的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就需要更多的资源作为支撑,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快就会被使用殆尽,到时,我国将无法发展,也无法招架来自于一直以来对我国虎视眈眈的他国的挑战。因此,保护我国的海洋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减少海洋生态灾害,给海洋资源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长空间,可以保障我国对海洋资源实现永续开发、可持续利用,进而也就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四)保护海洋环境有利于推动海洋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准确的定义,但是真正的海洋强国必定也是海洋文化强国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学术界对海洋文化的普遍定义是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与世界性,标志着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会体现在对海洋经济的推动作用上,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海洋文化以海洋经济为基础,另一方面,海洋文化又影响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发展会刺激着海洋经济不断向前进步,海洋文化的滞后却将制约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从世界历史的进程来看,本文前面所提到的海洋强国,正是得益于它们对海洋和海洋文化的高度重视,才拥有了发达的海洋经济和强大的海上力量,对我国而言,也正是沿海城市的开放和沿海经济区的建立使海洋文化得以发展,进而繁荣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由此充分证明了“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这一发展规律。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聚集在经济、地位等物质层面的充实,普遍忽视了文化这一精神层面对社会的潜在促进作用,加大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宣传,营造一种良好的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的氛围,提高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进行海洋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

海洋生态经济篇9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3-0044-03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曲折、海洋资源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但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遭到污染,海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分析宁波市海洋经济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宁波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区域内有大小海湾60处,近海浅海水道46条;有海涂面积971.2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9758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1562千米;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总数531个,总计面积25406.6平方米[1]。另外,海洋文化资源特色明显,沿海一带形成了渔家船鼓、鱼灯舞、三月三踏沙滩、七月十六放船灯等具有宁波特征的海洋艺术,祭海、请船福、开船祭、放水灯等宁波民间信仰风俗;腹地经济、文化发达,市内集聚了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16所高等院校,拥有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考古基地等文化资源。

2013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150亿元,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分别增长10%和13%,高出宁波市GDp增速2%和5%[1]。除海洋渔业外,海洋港航业、临港工业、滨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第一,海洋渔业发展受困。一方面,海洋捕捞业因渔业资源衰退,高经济价值渔货物减少。2014年,宁波市国内海洋捕捞产量60.97万吨左右,远洋捕捞产量16584吨,海洋捕捞总产量比2013年增加0.37%,增幅有限。另一方面,海水养殖产量保持稳定,2014年达60.97万吨,比2013年增长仅0.07%。

第二,海洋港航业发展良好。宁波港口运输和生产能力大幅增长,2014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26亿吨,比2013年增长6.2%;集装箱吞吐量达1870万标准箱,增长11.5%。港航相关经营企业种类齐全,截至2013年底,宁波市共有航运企业143家,港口经营企业244家,开展国际货运业务的沿海运输企业8家,经营国际航行船舶(含兼营国际、国内水路运输的船舶)25艘[2]。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公路甩挂运输、无水港建设和口岸通关等港航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能有效地提供港口生活、通关及信息服务等。

第三,临港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为支柱,绵延二十几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基本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了3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400万吨钢铁、200万吨不锈钢、250万载重吨造船、57万辆汽车等产能,在全国临港产业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逐步走上了一条循环化、高科技化、集约化的新型发展路子。

第四,滨海旅游前景光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滨海旅游成为宁波“十二五”旅游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近几年,宁波滨海旅游发展迅猛,海钓、邮轮游艇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形成了以象山红岩、旦门山岛、花岙石林、皇城沙滩、松兰山等为代表的海洋自然旅游景观,及以河姆渡遗址、近现代的宁波帮古居、镇海海防历史遗迹、象山石浦渔港、港口博物馆、海港主题乐园等为代表的海洋人文景观。

第五,海洋高科技产业效益明显。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海洋科技支撑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功能和辐射范围逐步拓展。政府层面,整合提升已有的海洋科研机构,积极筹建宁波海洋研究院。企业层面,通过项目扶持等形式,培育了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电子研究院为代表的企业研究院近20个。高校层面,初步形成了十多个海洋特色学科,对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较为有利的支撑作用。2014年宁波市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产业总产值为49.38亿元,同比增长6.86%;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34.94亿元,同比增长15.62%;宁波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总产值为660亿元,同比增长11.05%[3]。

二、宁波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暴露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一是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宁波市每年对所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进行调查、检测,从历年的《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宁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污染程度一直比较严重,没有得到缓解,近十年以来海水水质符合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大多数年份都超过50%,个别年份甚至超过70%。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和重金属铅,海洋垃圾以塑料类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类居多。二是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由于大肆捕捞、高密度养殖、岸线平直化、电厂温排水、陆源排污等因素,宁波海域生态系统承载力下降,海洋食物网结构异化,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海洋生态灾害频仍,宁波海域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洋赤潮现象发生。根据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数据,2006―2011年,平均每年有5起以上的大范围赤潮发生。同时,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和渔业污染事故频发,仅2012年就有26起重大事故。

第二,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不理想。一是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以滨海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滨海旅游海洋渔业附加值不高且深加工产品不多。二是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不理想,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与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之比,远低于宁波GDp与全国GDp的比例。与周边海洋城市舟山市相比,发展速度也明显落后,比如2011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出比2004年增长3倍,而同期的舟山却增长近4倍。

第三,海洋经济发展软环境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法制建设不健全,对已有的法律规章执行不够严格;海洋科技实力不强,缺乏高端海洋科技机构、团队及海洋观测站、调查船;海洋管理不到位,存在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交叉管理、信息不通的现象;海洋规划滞后,海洋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存在矛盾,没有制约作用;海洋宣教不重视,对海洋的科普及教育投入还不足,学校对海洋教育的重视有待加强,由水族馆、博物馆、科学中心、海洋公园等组成的海洋教育公共网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非常系统而任务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学校等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转变指导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1.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纳入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宁波因海而兴,海洋经济是宁波城市的特色。政府应围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订宁波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计划,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王牌,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2.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宁波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近年来,宁波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进展,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发展速度上明显落后。政府应该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宁波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在海洋能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产业上寻求突破。

3.把宁波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宁波不仅要发展海洋经济,而且还要做全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妥善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资源有序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1.建立海洋日常监测和共享机制。建议由宁波市统计局牵头,设立海洋调查队伍,建立市、县两级海洋环境检测网络体系,统一海洋检测的标准,建设“智慧海洋”数据库,开发宁波海洋环境的共享平台,尤其是要加强对海水污染源、重点港口海湾、重要的海洋功能区进行监测,掌握海洋资源和开发的第一手信息,最终为海洋基础研究、海洋自然灾害预测、海洋产业发展服务。

2.建立区域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海洋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建议由海洋经济办公室负责,建立区域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尤其是要加强宁波与舟山、上海、杭州周边地区的合作,有针对性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项目;加强与部分友好国家的合作,如建立“宁波―新西兰”海洋园等主题园区,引进海洋项目,维护本区域海洋环境的安全。同时,在市域范围内,要加强县域之间的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在发展海洋经济时,要做到信息、资源互享。

3.建立陆海联动的管理体制。利用发达的腹地优势,探索陆海联动的综合管理体制,达到以陆促海、陆海联动、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设置海洋保护基金,支助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开展海洋科技研究;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涉海权益,确保每一项海洋事务都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协调及处置;加强综合管理规划,在现有各项研究和规划设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宁波海洋经济开发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编制海岸带、海洋功能区、海岛等方面的一些重大管理规划,确定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新平台

1.建设综合性滨海新区。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浪潮中融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抓好滨海新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构筑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提倡低碳出行。同时,在滨海新区实施大面积植树造林、河道治理、给排水和能源基础建设等配套工程,鼓励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学校,大力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先进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城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2.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和培养海洋人才,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海洋生态科技城建立涉海研发机构和创新载体;大力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主体,支持发展一批海洋经济龙头骨干企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海洋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海洋科技类初创型企业,把宁波构筑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3.建立海洋金融服务平台。借鉴山东、江苏、舟山等省市的经验,组建一家融资能力强、开发层次高的海洋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宁波海洋经济的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等,为海洋经济投融资服务。以宁波市区金融服务业为依托,创新海洋金融业态,加快推进海洋金融小镇,培育新兴海洋特色金融业态。

4.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平台。主要是积极发展海洋智能装备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生态化为方向,加快引进或培育涉海高端装备组装及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海洋新兴智能制造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命健康业,紧紧抓住全球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依托区内丰富的海洋生命资源,加快引进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保健品、海洋生物肥料等相关项目,谋划布局建设海洋生物工程基地,形成较强的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积极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依托“海、涂、岛”特色资源,突出滨海运动休闲主题,发展海上体育运动、海洋会展博览、近海及海岛度假观光旅游、盐渔农文化游乐、滨海生态生活等海洋服务产业。

5.建设港航物流平台。充分发挥现有的港口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以天然橡胶、固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贸易,培育做大高档板材、冷链食品和中高端消费品贸易规模,创新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打造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以建设国际中转集拼中心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远洋货运、集装箱联运、中转储运等港口物流服务,积极培育供应链管理、保税交割仓储等增值服务功能。围绕建设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目标,大力发展以船舶检验认证、船舶注册、航运资源交易、海事仲裁和法律服务、航运经纪等为主的航运服务业,不断提升航运服务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

海洋生态经济篇10

【关键词】江苏海洋经济低碳产业集群

一、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全球陆地资源大量消耗带来的诸多问题,使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应该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过去由于人类对海洋资源认识有限,世界经济的主体是陆地经济,但随着人类自身扩张和工业化规模的扩大,现在已面临陆地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威胁。未来人类生存资源的供给正趋向海洋,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从当代科学发展的预测来看,地球上绝大部分资源蕴藏在海洋,海洋经济将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经济领域。

然而,纵观近半个多世纪来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海洋资源粗放开发、肆意挥霍浪费现象严重,沿海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海洋经济发展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即使发达的西方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做得也仍然不够。因此,一些科学家担心用过去开发陆地资源的思维和模式开发海洋资源,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生态问题。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低碳经济,是一个引领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既是对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矫正,又代表着新兴海洋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据科学资料显示,海洋不仅具有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广阔空间,而且是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宝库。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碳汇”一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讲,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功能,它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容量惊人。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报告估计,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完成的,而并非是在陆地。海洋中还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些能源的认识和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在科学技术上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全面开发利用有重大突破,那将大大降低全球化石能源的消耗量,这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将是无可估量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政治的格局变化。

我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海洋国家,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大约滞后10―15年。2008年2月,我国正式《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总的指导思想是: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20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创造了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奇迹,但却付出了海洋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就决定了今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之路。

二、江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国家又将苏北地区全部纳入长三角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对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升级的重大举措。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尽管目前GDp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资源紧缺、能源紧张、高碳排放将是长期制约江苏发展的三大因素。从长远看,江苏要想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增强资源自给能力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两大车轮”,缺一不可。现在江苏的陆域经济虽然繁荣,以苏南为典范的一些区域已率先进入小康社会,但毋庸讳言其经济发展仍然建立在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基础之上,资源和能源大部分依赖外援,尤其在碳排放指标方面,很难做到碳汇平衡。据有关资料显示,江苏碳排放总量从1990年到2006年增长了2.37倍,1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5.55%,其中苏南地区碳排放比重占60%。研究表明,能源消耗是江苏省碳排放的主体,苏南、苏中地区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就占碳排放总量的90%。2007年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8.24亿吨二氧化碳,人均排放2.95吨碳,几乎等于国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用国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来审视以人均GDp为核心指标的小康水平,已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只有使各产业都基本做到低能耗、低成本、低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碳汇自主平衡,生态环境友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缺少能源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来自低碳的压力。江苏煤碳占到整个能源消费的70%,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碳排放强度。现在国内外低碳经济背景已对江苏发展形成倒逼机制,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江苏在沿海开发中,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第一,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中,江苏段沿海确实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港口产业、沿海城市经济,都与沿海开放的重要地位不相符,更与近邻山东、浙江沿海的发展态势无法相比。其实这一现象早已影响到了我国沿海整体宏观战略和中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现在,应该把江苏沿海开发及时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这不仅有利于长三角经济的升级,而且有利于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江苏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调整。

江苏沿海近千公里的海岸线基本保存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这在人口密集、各种产业聚集的长三角地区显得尤为珍贵。本区北起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拥有优良的港口、广袤的滩涂、湿地和海域,其间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沿海农渔资源极为丰富。在新世纪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良好的生态环境具备了比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更好的基础条件。如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碳汇科技产业、低碳港口服务产业、沿海生态休闲产业、海洋绿色养殖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都是能发挥本地区优势而区别于其他沿海地区的特色产业。因此,江苏海洋经济必须高起点超越已往常规模式,走新兴产业低碳化发展之路。这完全符合江苏未来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二,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资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以江苏目前的能源供给现状来支撑江苏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存在高成本、高排放、高污染的现象,经济发展风险较大。尽管现在千方百计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抓住江苏的创新能源问题,基本就抓住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一命脉,它也是江苏未来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那么,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永久性提供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从长远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江苏沿海开发和发展低碳经济中,大力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无疑是第一战略选择。它是引领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对调整江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具有方向性的领导作用。一是发展海洋能源可开辟江苏解决能源自给的创新之路,以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省外能源输入的被动局面;二是海洋清洁能源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使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低碳能源的可靠基础上,以减轻未来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减排压力;三是使江苏的潜在能源资源得到开发,从而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四是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海洋能源利用正处于技术创新研发中,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都取得了小范围的试验应用成果,而只有海岸(滩)风能发电借助陆域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转移,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的海上风电产业。如丹麦、瑞典、荷兰和英国已有成功应用的实践,德国、日本、爱尔兰、比利时和中国等也都紧随其后拉开了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序幕。我国东部沿海的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千瓦。尤其是江苏沿海滩涂狭长,辐射沙洲风能资源优良,是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的理想海域。江苏也是我国较早利用风能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如东15万千瓦风电场首批风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此后江苏如东、响水、滨海、射阳等地又陆续启动了一批新的风电建设项目,2009年一些国电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沿海风电资源开发,但现在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沿海陆域风电场因受风力稳定性、空间占用、视觉影响等限制,发展规模不可能太大,中国工程院专家指出,江苏风能发电的巨大潜力在海上,海上风能是江苏新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江苏近海蕴藏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达到1800万千瓦,是陆域可开发风能资源的3―5倍。因此,江苏新能源创新发展,应以海上风能发电场建设为主导,以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利用研发为储备,并重发展陆上清洁能源,逐渐形成多元化的清洁能源系统格局,从而替代高碳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碳汇就是植被、海洋和土壤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吸收、贮存及大气的光化学清除机制。海洋碳汇就是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机理。海洋可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有机碳93%产自海洋,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资料显示,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等海洋生物,可以将二氧化碳吸收、存储并转化为海洋沉积物。尽管它们的数量只占到陆地生物量的0.05%,但地球上55%的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都是由它们完成的。据科研结果显示,现在我国临近的海域每年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渤海为284万吨,黄海约900万吨,东海约2500万吨,南海可达到2亿吨左右。那么,如果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大大增加近海蓝色碳汇,就可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这对沿海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江苏人口多而集中,经济规模较大,碳排放总量高,碳汇不足将是一个长期需要破解的难题。在低碳背景下,尽管江苏陆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高科技节能、降耗、减排等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要做到陆域经济碳汇自主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科技产业,永久性吸收转化陆域过剩碳排放,是江苏未来真正实现全省碳汇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抉择。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海洋碳汇科技产业前景广阔,它包括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碳汇渔业、海滨湿地整治、海底森林修复、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通过生物碳汇扩增、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还可产生多种效益。如中国工程院唐启升院士提出的以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就是非常适合江苏近海特点的可大规模发展的生物碳汇产业。它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汇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也被称为可移出的碳汇,这样就提高了水体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起到了循环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效果。海洋碳汇渔业不仅包括藻类和贝类等养殖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大量滤食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碳元素的过程和生产活动,还包括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等,生物资源种类通过食物网机制和生长活动所使用的碳,其固碳数量惊人。资料显示,在1999―2008年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相当于从水体中移出二氧化碳4415万吨,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500万公顷以上,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400亿元。研究表明,海洋大型藻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因此,发展碳汇渔业是一项一举多赢的事业,它不仅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同时对减排二氧化碳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

第四,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在低碳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开发,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主导产业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科学构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的主导产业集群,对正确把握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高起点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实现江苏海洋经济崛起后来居上至关重要。海洋资源优势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基础,依托涉海发展是确立主导产业的原则,可科学划分宏观产业功能区。江苏海洋低碳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要更好、更多地利用海洋资源,产业要高效、集约、环保、循环发展,要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配套产业政策。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集群的选择:一是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永久性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是海洋碳汇科技产业集群――永久性吸收转化二氧化碳;三是低碳港口服务产业集群――创建低碳港口、物流、临港工业等服务体系;四是沿海生态休闲产业集群――创建长三角最大低碳生态休闲示范区;五是海洋绿色养殖产业集群――健康养殖、绿色加工;六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科技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健康药品;七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低碳、高技术增强海洋作业能力。

(注:本课题是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2010第一号重点课题,编号:HK201001。)

【参考文献】

[1]徐从才、石齐、胡荣华: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