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运营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36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1

媒体做电商,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传统媒体做电商优势有:信任,品牌背书效应;媒体发行渠道价值挖掘;媒体编辑团队;相关资源的利用。媒体做电商战略规划的灵魂是如何经营存量的读者,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获得未来战略空间。

应《中国报业》邀请,让笔者评析传统媒体如何做电商。在接受邀请后,笔者想起多年前给南方都市报所作的《传统媒体影响力载体变迁与影响力再塑造及变现的思考》主题演讲:在报纸发行量下降、广告主投放额锐减的情况下,报纸行业该如何做?当时,对于这个话题,经济发达地区的报业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更多地方报业集团并没有从战略层面多加关注。时至今天,大家都在为报业的未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大有“病急乱投医”的味道。

笔者的观点是:报纸经营者不要扭扭捏捏,需要真诚拥抱互联网;转变观点,不可再仅仅围绕发行量模式,需要思考社会化媒体时代报业集团如何获得影响力,抢占互联网的话语权,将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持续、批量变现。

这次有关媒体做电商的探讨,其核心也是如何将报纸的影响力、公信力、权威性转化为持续的商业利润。媒体做电商的努力和笔者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但是环顾四周,真还没有见到成功突围的媒体电商标兵。

让我们一起解析媒体做电商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媒体做电商需要战略规划

所谓战略,就是为未来布局,获得竞争优势。许多媒体做电商,根本就没有战略规划,简单跟风,胡乱搞两下,那结果只能是失败。那么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是科学合理的?笔者认为,充分用好、用足媒体的已有优势,从未来竞争战略出发,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让媒体做电商成为事业,而不是年度工作。

笔者的观点,媒体做电商战略规划的灵魂是如何经营存量的读者,思考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获得未来战略空间。

媒体做电商的优势

媒体做电商,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传统媒体做电商优势有:信任,品牌背书效应;媒体发行渠道价值挖掘;媒体编辑团队;相关资源的利用。

电子商务的运营核心是互联网流量(traffic),可以约等同于线下购物的人流量。媒体做电商运营规划初期,在如何保证每天都有人到访媒体电商网站问题上往往缺失。电子商务运营,流量就是硬通货,媒体如何保证?如果没有流量,一定没有销售量;但购买了流量,也不一定有成交额。流量能否转化为成交订单,还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产品的图片、产品的描述、网站的信任度、交易成本等。

媒体做电商的优势不是流量,而是软性的信任,让电子商务的交易行为顺畅,磨损低。媒体可以通过报网互动,经营地区或行业的读者,构建信任,让互联网上的交易更为通畅。

媒体做电商的建议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国内媒体做电商目前很不理想。一方面有体制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团队的原因,还有林林总总的理由。那么我们如何突围,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尝试:

深度熟悉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游戏规则;

拥有清晰的战略规划(方向、成本、团队、收益等);

选择和媒体品性相搭的电子商务产品品类;

集中优势兵力,从单点突破;

引进合作伙伴,利用智力;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2

找准传媒价值转换突破口

2008年年初,对中国报业第一道考题摆在面前:新闻纸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上涨的基础上加速上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同时,劳动合同法的推行对人工成本,尤其是拥有自发队伍的报纸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多区域主流报媒发行量大,日均出版数多,报纸发行主要依赖自办发行队伍。这两样因素对区域主流报媒的影响更大,“规模不经济”的市场效应在双重因素的推动下更加显现。2008年前两个月,半岛都市报在广告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亏损,主要原因就是成本的大幅增加。

在成本大幅增加的市场背景下,如何解决“规模不经济”,提高报纸市场运营效率成为报纸应对的主要课题。面对这一课题,半岛都市报果断选择了“实现传媒价值最优化”的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半岛都市报采取了“加强新闻策划,提升品牌影响力;完善制度,科学调整广告、发行价格,提高报纸广告、发行营销服务专业水平”的策略,尤其是强调了抓紧报纸整体策划及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传媒价值充分整合释放到市场中,发挥最优效率。

“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是半岛都市报缘于所处的市场实际情况并结合传媒业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抉择。从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所处位置看,2008年年初,经过近9年发展的半岛都市报已在青岛居于绝对领先地位。绝对领先体现在其发行市场份额及广告市场份额均已稳居青岛报业市场70%以上,报纸品牌影响力及新闻引导力、公信力在青岛也处于明显优势。但冷静分析,半岛都市报的这些绝对优势,除去报纸采编、广告、发行、印刷的领先优势外,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超厚度、超规模、高密度”的发行。据调查,按发行密度(日发行量/城市人口总量)测算,半岛都市报在青岛创造了“国内第一”。除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的报纸外,半岛都市报在单一城市的绝对发行量也稳居国内前15名,其日均出版数比同城第二报媒多出20余个版,这样的发行密度和发行规模构筑了半岛都市报在青岛报业市场的绝对优势和绝对影响力。其日均发行量在2008年3月份已是同城第二报媒的近6倍,而这种差距是在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但反映在广告市场上,半岛都市报的单版广告价格仅仅是第二报媒的2~2.5倍。这就造成半岛都市报广告收入增加反而亏损的“症结”显而易见地暴露出来:由传播价值、品牌价值、广告性价比等多种价值元素构成的半岛都市报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了。经过近9年的积累发展,半岛都市报实质上在青岛报业市场已创造了“足够大的”传媒价值,但由于受到多年报业恶性竞争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传媒价值远远没有在市场中转换,但是,为了维护并保持绝对优势,半岛都市报除去在采编、广告等各环节创新提升外,还要不得不依赖其发行的“规模”付出巨额成本。在2008年纸张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等增加的背景下,成本付出的代价更大,半岛都市报扭转经营不利局面的惟一出路就在于如何成功实现传媒价值的市场转换。上述的战略抉择正是这种分析的结果。

半岛都市报“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的战略实践

进入2008年3月,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继续快速攀升,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按照既定的“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半岛都市报制定并部署了相应的措施:

1.加强新闻策划力、冲击力,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具体强化了深度报道、独家报道,突破财经报道,提高时政新闻报道和言论水平,重点抓好大事件的处理,以“突破财经”、“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等重大题材和主题展开策划的主线,对突发大事件像拉萨事件及汶川大地震进行了快捷、周密、深入细致的报道,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版面更具冲击力、震撼力。尤其是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半岛都市报记者成为第一个在现场发回报道的山东媒体记者,并在后续报道中投入大量版面和人力、财力,先后派出9名记者赶赴灾区现场报道,并先后多次组织救灾物资于第一时间送达四川灾区。在青岛,半岛都市报先后策划组织了十几次大型公益捐款活动,并于5月24日推出《大难兴邦》特刊,将特刊销售款80万元捐赠四川灾区筹建希望小学。在奥运报道中,推出了系列奥运特刊及专刊,并借助“15+1奥运媒体联盟”及“Cma中国城市主流媒体联盟”,极大提高了奥运报道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据不完全统计,半岛都市报为奥运报道累计投入了2000多个版面,其中百版以上特刊推出三期,8月8日奥运开幕后,半岛都市报以每天48版的“海量”奥运报道,成为奥运报道的全景媒体。新闻是报纸立足报业市场的根本,2008年半岛都市报新闻的调整创新为经营调整夯实了基础。

2.完善报业经营制度和流程,加强报纸整体推介力度,提高报纸品牌运营水平。针对新形势下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半岛都市报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形成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和成本核算体系,加大绩效考核和经营目标的考核监督制度,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完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市场形势和经营流程中存在的问题,2008年,半岛都市报在原来管理办法基础上先后完善出台了新的《广告管理规定》、《发行管理规定》等6项新规定;加大了对市场的监测、调研、分析力度,设立了由财务部门负责的“日成本收入分析”报表,完善修订了《广告价格管理办法》、《广告抵顶管理办法》等。在品牌建设方面,半岛都市报加大了品牌运营力度,成立专门的品牌运营中心,对半岛都市报的整体品牌提升做出科学系统规划,同时通过市场资源整合手段,利用报纸品牌渠道,深度开发读者和客户资源,创新赢利模式,打造新的赢利平台。2008年,半岛都市报先后获得“世界日报55强”、“最具品牌价值都市报十强”、“中国最具广告价值报纸媒体”、“中国报纸广告投放价值50强”等称号,并筹划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品牌推广活动。

3.科学调整广告价格,提高报纸广告专业运营水平和运营效率,同时加大广告营销策划力度,提高广告创收水平。2008年1月1日和2008年5月1日,半岛都市报先后两次调整广告价格,两次调整幅度累计达20%。调整价格后,2008年整版广告单版版值比2007年提高30%,广告占版率下降,广告运营效率提升。通过提价,既通过市场检验了报纸的“市场价值”,又锤炼提升了广告队伍市场营销力、专业运营水平和服务水平。尤其是2008年5月1日起的广告调价,对广告经营团队有较强的心理压力,但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分析,通过对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专业策划,以及耐心细致的交流,反而使客户更加充分认知了半岛都市报在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和其绝对占优的市场价值,并成功实现了在保持市场份额优势前提下的广告价格。在广告营销方面,半岛都市报充分借力“突破财经”、“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等新闻主线,挖掘其中商机,先后推出了各类招商立体活动及广告特刊,加上几年来逐渐形成品牌的“车博会”、“健康节”、“购物节”、“发现之旅峰会”、“理财节”、“饮食质量放心行”等系列活动,使半岛都市报广告在2008年1~7月维持了近10%以上的增长,尽管半岛都市报在8月份奥运会期间出现了广告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经过9月份以后的逐步调整,2008年报纸广告依旧保持较好的增长。

4.科学调整发行价格和规模,在继续保持发行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调整发行结构和发行质量。如果说2008年广告价格能够顺利调整,除去报纸采编、广告的策划营销手段外,很大程度的支撑就是不断增加的发行量。自2008年3月至2008年6月,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直线上升,成本压力逐渐加大。通过广告的提价,日均出版数得到适度控制,对缓解成本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发行量的攀升依旧明显。尤其是2008年大事件、突发事件多,半岛都市报的阅读价值大大提高。至2008年6月,半岛都市报的日均发行量一度接近第二报媒的6.5倍以上,其中征订是第二报媒总量的近4倍,零售是第二报媒总量的2.5倍以上。在青岛的零售报摊,半岛都市报的零售量是第二报媒的4.5倍以上。应该说,半岛都市报已经具备了零售涨价的基础。但价格涨幅和涨价时机需要慎重抉择,经过多方考察、调研、论证,半岛都市报在2008年7月1日将零售价格调至1元,其中青岛7区5市价格为0.8元/份。价格调整后,部分读者和报摊反应强烈,同时同城其他媒体也借机大造舆论,对半岛都市报涨价进行攻击。涨价之初,尽管做了前期预测和准备,但半岛都市报依旧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半岛都市报充分整合了新闻、广告、发行资源,对报摊和读者先后推出了“拥抱终端”系列活动、“倡环保迎奥运”流动售报活动、“集报花中大奖”活动、“刮刮卡”活动、“读者节”活动。同时借机加强了发行的基础管理和服务。这些措施推出后,3个月下来,半岛都市报日均发行量调整幅度控制在5%。尽管日均发行量缩小了与第二报媒的差距(由6.5:1下调为5:1),但依旧保持了绝对的领先优势,广告市场份额依旧占据着优势。

从青岛报业市场竞争态势看,区域报业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经过9年快速发展的半岛都市报,已经在青岛创造了“足够大”的传媒价值,这综合体现在报纸品牌影响力、新闻引导力、公信力、海量的生活资讯、领先其他报媒多倍的发行量(在单方零售价格上调后依然保持)。基于这种判断,2008年12月1日,半岛都市报征订价格上调至216元/份(相当于每份报纸0.6元)。这是继2007年10月报纸征订价格调整后第二次上调征订价格。

传媒价值的“持续创造”、报纸新闻质量的提升、品牌运营力度的加强、广告发行营销专业水平的提高,加上日均出版数的领先优势,使半岛都市报不断创造出更多的“传媒价值”。价格调整策略和多种传媒运营策略使传媒价值最优化地体现在市场上,其结果就是报纸的赢利水平及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这种提升又会反哺报纸传媒价值的增值,从而使报纸进入良性互动的传媒运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报媒的各类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被有效地整合,从而使报媒逐步步入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并逐步超越低端无序的恶性竞争。由此看,对很多区域主流报媒而言,“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是一种科学智慧的战略选择。

方向:传媒价值持续创造与最优化实现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主要还是“圈定”在报纸的主营业务范围内,实质上“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可被长期地应用到报纸媒体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中,从而实现传媒价值的“持续创造”。这是指,当一个区域市场的主流报媒的“传媒价值创造”系统工程进行到一定程度,该报媒的传媒价值与同区域的同类报媒拉开足够大的差距,且能通过“传媒价值最优化实现”战略,使报媒处于以“主业稳定,可持续增长的赢利”为特征的发展轨道,逐步通过整合资源、市场拓展,充分利用不断创造的“传媒价值”向传媒产业链的“上下游”及能充分发挥传媒价值优势的相关产业逐步发展,对传媒价值进行深度优化、创造、开发,为传媒进行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开拓出一片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具体讲就是区域主流报媒在做大、做强、做优主营业务的基础上,完成“三次跨越”:一是借助品牌影响力和绝对占优的综合竞争实力,以资本为纽带,借助流程再造和技术创新,逐步实施跨媒体“融合”战略,做大区域传媒广告“蛋糕”;二是实施相关产业运营发展战略,创新赢利模式,打造新的赢利平台,完成区域传媒市场的传媒产业化;三是通过“模式”复制,输出品牌、管理等寻求跨区域的传媒产业运营。按照这种长远的战略规划,区域主流报媒的发展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而传媒价值创造的“系统工程”还没有真正开启。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3

大河报的成功,得益于其新闻理念的与时俱进和不断调整,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正确的市场化运营战略,同时得益于其始终如一地坚持编采与经营两分离体制的实施。

新闻产品生产的特殊之处之一,就在于其开放性与社会性,新闻采编人员既是产品生产的第一个环节的参与者,同时又有机会直接进入产品销售即广告业务乃至发行征订的后一环节,因而身份可以是双重的。对编采人员这种身份双重性的把握、使用、控制的程度,源之于媒体决策者的新闻经营理念和市场战略,而这些对于处于竞争状态的媒体的成败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大河报从其创刊之日起,就从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保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完成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达的经营责任目标的前提下,将采编与经营明确分离。具体做法为:不仅不向采编人员和采编部门下达发行与广告业务任务指标,而且明令严禁采编人员以及本报所有非经营部门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之便,去影响广告投放,去介绍广告或转移广告。这样自然也就取消了一般新闻媒体和广告企业所通行的广告提成制;甚至,包括版面上题图的组稿提成,我们也一律取消,从一般员工到高层领导,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规定。9年来,不论是在创刊初期的发行困难、广告低迷时期,还是在高速发展时期发行量超过80万份、广告客户盈门的情况下,大河报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这种规定。这样,大河报便从硬件建设上保证了新闻产品生产流程中各环节人员的业务分工界限的明确划分,用专业化分工与岗位责任制保证了采编队伍的纯洁,同时也为保证广告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角度讲,坚持编采与经营两分离,取消内部员工的广告提成规定的贯彻实施,实际上是大河报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秘诀之一,其意义不可低估。

广告提成,顾名思义就是媒体给予广告组织者所提取的一定比例的奖励或劳务报酬,这在业内是一种被大家默认并约定俗成的做法。但在大河报9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媒体,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希望做成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百年企业”,无论是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还是从遵守新闻纪律的要求出发,都不宜和不能允许非广告经营人员参与广告提成分配。这是因为非广告经营人员参与广告提成分配对媒体有着明显的危害性:

一、极易打破采编人员获取岗位报酬机会的均等性,不利于营造媒体的团队精神。

一旦允许采编人员介绍广告业务,提取劳务报酬,就会在实际上鼓励和默许采编人员甚至各级领导层利用岗位和职务上的便利,轻而易举地拿到广告业务进而提取丰厚报酬,而这种具有联系广告便利的机会不是所有编采岗位和不同职务者都具有的,这种机会的不均等对编采队伍的冲击,将远远大于员工薪酬标准设置合理性失当的冲击,极不利于营造一个媒体的团队精神。

近几年,经过新闻理念调整后的大河报各种新闻策划和经营策划不断,已经成为取胜于报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杀手锏,而每次策划,都是在大河报各个部门协同作战、通力合作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为前提,没有以机会均等为基础的团队精神作支撑,所有的联动和策划都是难以想像的。大河报多年来始终如一的旺盛的人气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均与此有关。

同时,一旦广告提成较大幅度地高于编采岗位现行正常工资收入水平时,大河报的决策者经过数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起来的工资体系、奖惩体系、价值观体系都将摧枯拉朽,而一个靠工资奖金已无法或无力进行人员激励机制调节的单位,其后果难以设想,有偿新闻的杜绝必定流于空谈。有偿新闻的产生以及媒体话语权的滥用,必然导致媒体社会公信力的自然丧失,进而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干扰广告经营市场,压缩媒体广告运营战略规范化的制度空间。

采编人员的工作重心和业务专长是新闻采访与编辑,如果允许其参与广告业务运作,相对于专业的广告业务员以及专业公司而言,其广告专业的劣势是不言而喻的;但采编人员的优势就在于自身媒体的话语权,广告客户之所以同意把广告款交给采编人员,主要原因是基于一种对置换媒体话语权的期待;采编人员滥用话语权的结果,必然是有偿新闻与变相广告充斥版面,进而在广告市场形成恶性循环。采编人员参与广告业务,必然产生广告专业化运营上的不公平,专业广告业务员以及专业公司与采编人员在广告市场上的冲撞是在非正常竞争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则必然会打击专业广告业务员尤其是公司的积极性和对媒体的忠诚度,也必然会损伤媒体自身的广告市场,影响媒体广告政策的完整性以及广告市场的规范性,久而久之必然动摇媒体广告经营的市场基础。

当然,不少新入场的媒体竞争者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站稳脚跟,往往将给采编人员下达采编与广告双重任务的做法作为救急的策略,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尽管在一个时段可以换得虚幻的广告繁荣,但这种虚幻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承包者而绝非媒体,这是一件业界人都心知肚明的“皇帝的新衣”,我们将此比喻为饮鸩止渴,其后患难于估量。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4

关键词:报业经营;整和资源;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当今,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销量、广告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加速替代传统媒体,报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中份额进一步缩小,这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据中国权威研究机构CtR最新的《2012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显示:中国上半年传统媒体的广告刊例花费同比增长3.9%,增幅为近五年最低。而据近期的《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披露:2010年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减少900万份,降幅为2%,全年总发行量仅为5.19亿份。

随着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改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信息供读者分享,拥有了大量的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权威性,并开始分流传统媒体的大部分读者。今后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速度还会加快。

面对传媒产业这样的一个发展环境,笔者以为传统媒体即报业经营的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传统的报业经营就是单一的广告收入,而广告中又依赖房产、汽车、通讯等大宗广告,这种产业结构的抗风险能力极低。从报业自身的运行方式来看,我国报业许多年来的高速发展都有赖以政策的优惠支持,报业发展模式还是单纯地靠自我积累再投入方式,许多报业集团还缺乏多元化经营、及资本运作战略整合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新媒体冲击下,报业当务之急应该是既要守住报业经营的主阵地不失寸土,又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向外开疆拓土。

那么,如何转变报业的经营方式、让报业的经营转型升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才能保证传统媒体主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整合资源,改变传统的媒体产品结构,构建现代传媒旗舰

整合资源是一种市场行为,是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营方法,也是报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报业经营者应根据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格局的变化,进一步优化旗下报刊结构,打造品牌报刊,加快新的传播渠道的建设,推进全媒体,以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

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就成立了新媒体公司,其所属的《东南网》经过几年的运营,已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带宽容量最大的新闻网站。集团旗下《海峡都市报》的“968111”呼叫中心,是一家对外服务窗口,集新闻线索、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多功能的综合型客户服务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968111”呼叫中心业务模式已经成熟,在此情况下,从优化区域布局的角度考量,为了形成最佳竞争优势,集团决定将其业务模式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先后与浙江省湖州市、衢州市、贵州省、安徽省黄山市的当地省级都市报或地市级党报合作成立相应的“968111”呼叫中心,并开通了全国首条“台胞公共信息服务热线”――4001968111,2012年已规划全国各地布点数到15-17个,初步形成968111呼叫中心的全国性网络。在取得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给集团丰厚的利润。

经过不断的整合,目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规划的指引下,迅速夯实发展根基,形成了11报12刊多网站的立体化媒体布局,媒体数量位列全国前列,为打造海西传媒旗舰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经营机制,开展多元化经营,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要做大做强报业集团,如果单纯的依靠自我积累再投入的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展新的项目、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非常重要。报纸的经营管理属企业化管理的范畴,一个好的经营机制对经营效益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报业集团在经营领域里应该积极转换机制,运用多种市场手段焕发活力。

一般情况下传统报业主要是围绕挖掘、整合政府的资源来开展经营工作。近年来,来自新媒体的竞争已成为制约报业经营的主要因素,因此报业集团要充分利用报业自身的优势,将纸媒所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众力、影响力转化为生产力,投入到广阔的市场中,开展多元化产业运作。要抓住文化产业政策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机遇,研究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资源,寻找适合当地的资源和项目,精心策划运作,打造文化产业新平台,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自从2005年试水宁德市莲花山地产开发取得较好收益以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就不断寻找、推进多元化产业项目,将自身文化领域的优势结合到地产业务中,形成富有特色具有市场热度的文化地产业务模式。继“武夷山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被列入2011年福建省重点建设工程后。其投资28亿元的“海峡传媒港”项目前期工程也已经开始有序推进。此外,还积极参与金融股类投资,2012年上半年参股成立了福建新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股发起设立莆田荔城小额贷款公司,等等,不断开拓多元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报业集团必须快速进入的领域。报业拓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内容生产优势、创意策划优势、传播优势。“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将会高速发展,报业集团必须抓住机遇,快速进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参与成立的“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目前也在正常运行中。

三、加强团队转型建设,健全报业经营的科学化管理

报业经营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报业集团改变经营方式、面对市场竞争、转型升级、决战决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人才这三支队伍的培养更是当务之急。还是以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为例,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对内部各套组织机构系统的管理,最终都指向对人的管理。集团每三年一次的集中轮聘制度到2011年已经进行到第八轮。轮聘制度为集团优化组织人才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通道。为适应新形势,报业集团还应该在管理上,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强调财务预算、成本预算、控制预算、刚性管理,为此,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2012年已经全面完成诸如经营规章制度的汇编,完善健全各项经营管理机制体制,形成有机规范系统,为集团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新媒体时代报业面对市场竞争改变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过程,是危机与机遇交织、责任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这对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做到既不能够因为有风险而停滞不前,也不能因为有机遇而贸然行动。值得强调的是,在报业的转型升级中,报纸终究还是报业的经济支柱,是报纸的主业。报业集团绝不能放松主业的发展。在短期与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面前,应该尽快转变经营方式,以求做到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好中增效。

参考文献: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5

关键词:传媒产业;产权;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26-02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改革开放后中国传媒业进行了渐进式改革,成效显著。但由于传媒产业的资源配置还是以国家整体调控为主,市场机制并未真正运作,作为市场化基础的产权制度的不合理,令传媒产业市场化更像是“纸上谈兵”,缺乏发展的内在持续动力。因此,当传媒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外延式的增长便会受到诸多阻碍,传媒业产权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我国传媒业产权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权是传媒产业体制改革的核心要素

从新制度主义角度来看,以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为基石的经济体系是最有效的,健全的市场制度是市场化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障。由于传媒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完全的市场化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传媒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产业内的产权制度的健全程度,二是企业主体的自主程度,三是要素市场的健全程度,四是市场中介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可见,产权制度是产业市场化的前提与基础,为企业主体的自主行为划定底线,提供要素市场成长的土壤;企业主体自主行为活跃程度直接影响要素市场的发展壮大,而法律法规为产业市场化界定框架,保证其良性发展。市场制度的效率取决于保证市场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因此,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是推动整个传媒产业市场化的根本所在。

(二)现有产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1.产权的国有属性致使行使职能弱化。我国传媒企业的产权归属于全体人民,在实践形式上即为国有。然而,国家作为一个行政概念,本身并不能直接行使所有者职能,只能根据行政体制由下属各级官员代为行使。权力的下放必然与限制同行。由于我国媒体属性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等等国有资本以外的形式均不能进入,传媒资产所有制形式单一,当媒体为扩张发展求助于资本市场时,产权不清成为传媒资产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首先,国家身兼传媒资产所有人和传媒经营者的双重角色,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处境,使其对传媒资产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管;其次,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传媒资产市场无法有效规范化的运作,无法通过产权的合理流动进行资本运营,从而实现传媒业资产的优化配置。

2.委托关系冗长致使责权界定不明晰。我国传媒业采取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多级办报、四级办台体制。这种委托关系冗长,难以对各层进行有效控制,成本高昂,并且存在诸多弊端;而且由于委托-关系无法体现应有效用,又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所谓“内部人控制”,即由于真正的委托人(全国人民)这一主体的虚化,人成为实实在在的主体,委托人无法对人实施有效监督,造成媒介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权过大,从而导致“过度在职消费”、“工资侵蚀利润”等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性在组建传媒集团之后影响更甚,在资本运作中投资风险的提升使得决策失误代价巨大,如果国家和传媒集团之前缺乏明确的责任权力界定,那么,对于传媒经营者而言,经营决策失误不行用承担什么责任,而对所有者来说,需要国家承担全部资产损失。

3.目标多元化致使约束激励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一方面,产权不清使得各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就无法清晰界定,“奖罚分明”成为空谈,对传媒管理者没有与利益直接挂钩的工作督促作用,工作动力的缺乏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角色中宣传和经营没有彻底分离,身份的多元化要求政府既要进行舆论导向,还要负责传媒集团的发展,导致目标效果的不理想。从内部管理结构来看,主要是政府委派形式,由上级党委任命集团主要负责人。从媒体经营方面来看,也受到政府政治方针需要的直接影响。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使得传媒企业中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并存。然而,一旦传媒集团的管理层由上级党委任命,对传媒集团的管理层而言,市场激励必定让位于行政激励,传媒集团内部自上而下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官本位”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管理者目标和传媒企业市场目标不一致,这种行政性质的激励约束机制往往使传媒企业资源配置处于低效。

二、传媒业产权改革的要素分析

(一)传媒业产权改革与国家主体地位的保持

我国历来把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从传媒的功能上看,这一属性有其必然性。在全球化的今天,传媒及其影响力在国家政治领域的作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维护执政党政权和社会稳定以外,更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力量,推动国际间交流与了解,促进合作以谋求利益共赢。因此,传媒的“喉舌”功能有其必要性,推动产权市场化改革并不是单纯地要传媒依循市场自由发展,而是为增强传媒产业的实力提供制度保障,以更好地服务于“喉舌”功能的实现,传媒业产权改革有助于提升对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助于稳固国家对传媒产业的主体地位。

(二)多层次产权结构方式的构建

我国传媒业产权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根据我国国情,可尝试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产权结构方式,根据所有制结构的不同,将传媒业分为三部分:国有独资媒体、国有控股媒体和国有参股媒体及其他。不同性质的媒体承担不同职责,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和产权模式。

1.国有独资媒体。作为国有独资媒体,承担喉舌功能,着重于官方声音的传达,对国家政策提供权威解读,重在体现宏观视野。对于这部分媒体,主要着眼于管理体制的优化,解决现行体制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弊端。可以参考“职业经理人”模式,建立一个国有资本产权机构,对下属媒体进行整合,分别与之建立有效的委托关系,使国有独资媒体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委托形式,必须以所有者与者之间责权明确的契约关系为前提,以建立在这种契约基础上的有效约束激励机制为依托。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国有独资媒体的舆论导向,对涉及国家重大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与中央保持一致。

2.国有控股媒体。国有控股媒体保证国有资本主导前提下,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在运作机制上更为灵活。一方面,官方色彩的淡化使其拥有更自由的言论空间,观点和立场更加中立;另一方面,外界资本的引入提供资本运营的财力保证。因此,应当主要集中在提供政治、经济类新闻的媒体,其发展要着眼于提供优质新闻,注重新闻的角度、深度和时效性,在新闻本质上提升竞争力。

3.国有参股媒体和其他类型的媒体。国有参股媒体和其他类型的媒体,应当着眼于“软新闻”的提供,主要从事服务类新闻以及文化娱乐性节目的供给。其理想形态是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服务于民生,并通过高品质的节目参与到世界传媒市场的竞争中,成为文化输出的有力手段。此类媒体应实行完全商业化运作,其市场行为受市场调节更为明显,以保障资源流向利益大的空间。应当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传媒治理结构,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媒介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三、传媒产业产权改革的路径分析

传媒产业的产权变革策略必须符合国情,与传媒产业自身属性相适应。根据我国传媒业产权改革总体目标,对于经营性传媒或传媒中的经营性资产,其实现路径主要可从以下五方面来考虑:

第一,明确媒体国有资产的产权。以国家依法划分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等产权为对象,对各类产权主体的财产范围以及经营管理权限做出明确划分。对媒体国有资产现有量的认定是完善产权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根据所有制结构明确各主体行使所有权的方式,在实行股份制公司的基础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应当通过实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的规模和实力,还能使得产权结构多元化,形成利益制衡。同时,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与角色相契合的责任和权力。

第三,在传媒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根据治理结构的主客体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内部治理结构针对公司本身而言,用来处理公司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外部治理结构则针对整体市场而言,强调通过竞争性市场自发形成的外部约束力量对公司进行间接控制,以促使其规范管理、优化结构。这种约束力量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控制权市场等,主要从宏观角度推进传媒企业的发展进程。

第四,建立传媒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传媒产权的自然流通。必须首先明确产权界限,同时保证产权在法律上的可让渡性,为产权的市场流通提供实践性。传媒产权市场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传媒业发展潜能,积聚生产要素增值以实现规模经济,始终保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第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传媒业产权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政府对媒介产业的控制力,不仅可以从国有资本在传媒业中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体现,还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来实现。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为依托,但法律法规的健全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因此,需要时刻关注改革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关规定加以规范。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传媒业产权改革必须在全面考量、谨慎决策后有计划、分步骤进行,可以在制定整体战略规划后,先对个别领域和对象进行试点,并根据实施现状科学修正改革方案,使改革分阶段有序进行,从而实现传媒业产权市场化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英)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周鸿铎.传媒产业经营实务[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胡正荣.媒介市场与资本运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郑丽勇.论传媒产业的产权改革及思路选择[J].新闻界,2006(2).

[5]丁和根.我国传媒业经济成分和产权制度改革取向分析[J].新闻大学,2007(2).

[6]肖赞军.传媒现代企业制度由模拟到创建[J].当代传播,2007(2).

[7]李良荣.从单元走向多元―中国传媒业的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J].新闻大学,2006(夏季号).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6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09-2012年国内的传统媒体也经历着质的变化,2009年8月6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中央三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发出《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至此拉开了高清频道制播的序幕,再加上2010年国家对于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以及包括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无疑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广电总局对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能明确感到,把“加快普及数字高清、推动广播影视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进三网融合”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首先对于高清发展,2008年高清图像的转播在奥运会上得以完美演绎,到了2009年9月国内高清频道的开播,共有包括中央台、北京台、江苏台、上海台、湖南台、浙江台、黑龙江台、深圳台在内的9家电视台实现了国内第一批的高清频道的播出,这9家电视台同时也完成了高清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建设,无论是质量还是效果上都等到认可。广电总局计划快速实现全国各省级卫视频道的高清频道播出,故从2010年起国内大部份省级电视台都加快了高清新闻网络的建设,为迎接高清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广播影视转变发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都是为了推进三网融合和如何在三网融合大环境下更好的发挥广电的内容优势,同时国家相关政策也明确指出广播电视媒体将享有三网融合下“内容提供和内容权”,因此国内的广播电视台就需要拓展内容的汇聚源和海量内容的存储空间,建设一个高效率、高容量的全台媒资系统来服务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将现有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互联互通,同时也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并极大的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架设,对于广电网络运营商不仅占有先天网络传输链路优势,同时还具备内容汇聚、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内容的能力和优势。广电网络有着覆盖千家万户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并在宣传、内容、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些地方在发展双向业务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会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并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融合以后,不仅信息传播、内容和通信服务的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应用、个人信息消费的具体形态也将会有质的变化。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广电市场的投入与监管,国内广电行业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攀升,在加快三网融合、高清播出、全媒体的同时,传统的播出机构正向全媒体内容提供商转型,考虑到电视台今后的发展方向,国内大多数结合前期对数字化全台网的整体规划,兼顾各台现阶段已完成的网络项目,正在规划构建一个面向全媒体运营的内容集成云平台,平台将为全台提供一个集全媒体内容加工、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内容运营、全媒体内容分发的云服务平台,平台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重点保障现有标清节目制播的同时,全面支持高清节目的生产与加工,面向三网络融合,完成珍贵视音频资料的存储归档,同时支持向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分发。

面向全媒体运营的内容集成云平台建设完成后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具有强大的新闻特性,利用先进的it技术、通讯技术和广电数字化技术,快速、准确、高效的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报道,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资讯消息。

具有强大的跨媒介协同功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大趋势下,打造电视媒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体之间相互渗透、传播,提高电视台在国内的知名度。

具备节目运营管理功能,可真正将电视台的媒体资料变为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可将有价值的教育节目资料有偿的提供给运营商进行播出,或与运营商进行合作通过点播计费的方式实现共赢。

面向全媒体运营的内容集成分发云平台,由内容汇聚互联系统、内容加工系统、内容运营管理系统、内容分发系统构成。

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

系统推荐采用松耦合的分布式结构,通过这样的集成设计理念,可以保证各子系统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也有利于异构新系统的接入。所有功能子系统均通过全媒体业务集成平台的双总线进行集成和接入,数据和消息通过这样的机制高效而严谨地流转运作。

采用面向服务的集成架构(Soa)

在采用Soa架构的全媒体集成平台中,可以分为核心服务和扩展服务。公共服务构架是全媒体业务应用集成技术架构的基础,在内容集成分发云平台项目中,可通过面向全网的SSoS服务,用户在该系统多个业务板块系统中,可以实现单点登陆、无障碍按授权访问任何被授权系统。通过面向全网业务板块的mediaSearch服务,可以实现全媒体集成平台多个应用板块系统的节目内容的同一界面检索、调用。通过UniClock服务,为各试点城市的全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的全系统节目生产、、运营及后台管理带来了自动化、统一授时服务。

采用双总线的集成方式

考虑全媒体业务网络媒体数据传输需求特点,在Soa架构和eSB基础上,增加一个企业媒体总线(enterprisemediaBus,emB),这样eSB和emB构成了台内网的双总线支撑模型。业务板块间的交互流程中,emB平台的服务可以支持被eSB调用,用于流程中的,以此完成系统交互中媒体文件传输处理工作,所以在系统中,emB平台的服务是一个在文件传输处理的服务的抽象,供主干平台支持各业务板块间交互的复用。在这种模式中emB是作为一个后台服务供交互流程使用,本身并不暴露给业务系统。

平台全面支持全媒体格式和流程

系统中收录采集和编辑编目的各个模块,均全面支持全媒体格式,如:H.264、mpeg2tS流、wmv等,并根据全媒体特点配置工作流程和编目规范。

提供媒体资产管理的主动服务方式

系统相应服务型子系统需要提供主动服务的能力,如收录系统的的收录排行榜、收录调查、热点主题服务等,媒资系统提供主题化服务、热点、收藏夹等功能。变被动服务的系统能够提供主动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内容加工系统

节目编辑和一次编审提供转码剪辑、转码打包、粗编、精编等一系列功能。系统提供对全媒体格式(H.264、mpeg2tS流、wmv等)的强大支持,能够提供文件导入、低码率快速剪辑、快速打包转码等真对全媒体内容资源的功能;并会根据全媒体特点突出多媒体混合编辑功能,在集成化的界面中对文字、图片、视音频混合进行编辑,在有限的人工内,完成大量的节目的编辑,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该系统还根据全媒体内容资源的特点,定制了相应的节目编审流程和管理机制。

内容运营管理系统

内容经营管理系统可分解为:节目生产管理、价值核算、版权管理三大系统;

节目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包括节目代码管理、节目生产计划、节目生命周期管理、节目编排管理四大模块。节目生产计划模块是节目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节目的代码管理模块是对采集、收录、交换的节目进行周期管理的开始。节目的生命周期模块由对应计划推动上下线管理,维护信息的生命周期。节目单编排模块对数字电视、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多个机构进行统一的节目单管理,该系统支持编辑各频道节目单,但需要开发与各能力系统和平台互联接口,实现数据的一致性。

价值管理核算系统:包含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价值分析、运营支撑等业务子模块,提供运营交易和内部有形无形资产管理和分析的支持功能。

版权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设计并实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完善的版权管理控制体系,使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相关版权信息采集记录、版权可用性验证,以及为未来设计实现的版权保护预留必备的接口。使整个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具有全系统版权管理控制手段。

内容管理系统

全媒体内容管理子系统提供对系统所管理的内容资源的内容整合管理和编辑开发功能,包括编目审核模块、检索模块、转码模块、存储管理模块。

该子系统是全媒体内容集成平台内部管理、检索、编目和再开发内容资源的系统模块,提供适应于全媒体内容管理特点的编目规范,并会定制相应的检索机制,提供全文检索、智能检索、二次检索、收藏夹等,还特别提供了热点排行推介等主动服务功能。同时结合全媒体和增值需求,包含了版权管理和节目盘点等模块,提供全媒体商业运营的内容管理基础支持。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7

【关键词】新闻联盟;整合传播;大学城

“大学城”是国家经济、社会、科教、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集约化、产业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和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大学城应运而生,即由政府主导、多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参与而合作共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聚集区。大学城的应有之义或功能定位,应该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产业示范于一体的各高校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协同创新中心。因此,大学城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涵,应具有文化性、开放性、传播性、整合性、创新性和共享性等特点。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呈现这些特点,则需打通高校壁垒,建立高校联盟。由此,高校联盟是大学城实现资源共享和“内涵发展”的新模式,高校联盟的整合效应、创新效应和共享效应往往反映其联盟实质,更能体现大学城的功能。当然,要揭示其实质,需要事实支撑,事实的形成则需要开放性管理、多功能发挥、资源共享的科学运行和实质性推进。而这些,恰恰又是我国十多年来大学城建设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由于大学城研究是一项范围很宽、内容庞杂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构建与整合传播策略,一方面在于弥补这一研究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将之作为“贵州大学城高校联盟构建与整合传播研究”项目的内容之一,试图为大学城实现“内涵发展”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一些思路,寻找一些对策。

一、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构建趋势及理念

从大学联盟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211工程”大学和“985计划”高校的实施,我国高等学校出现联盟发展趋势。如今,大学联盟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化、细分化,有以优势学科发展为纽带的联盟,也有以重点科研攻关为目标的联盟,还有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结成的联盟等。

新世纪以来,新闻联盟也悄然兴起。2003年底,东北十余家主要新闻网站共同策划建立了“东北新闻网站联盟”;2003年3月,“中国江苏”“浙江在线”和东方网一致决定:建立三家网站间长效稳定的全面合作机制“长三角网站联盟”。[1]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由中央电视台牵头组织50家电视机构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中央人民广播电合全国140多家省市电台成立全国奥运广播联盟,央视网与174家网站共同组成了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媒体公益性联合传播联盟。随后,国内各种新闻联盟迅速涌现。

高校新闻联盟也同步进行。2003年12月,由北京15所高校广播合组建的“北京高校广播大联盟”诞生,“广播联播化”或“联盟化”为各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平台,实现了一定区域内各高校的信息整合与互用。[2]2008年5月,《中国青年报》在教育部和的指导下,牵头并携手国内63家重点高校组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至2015年4月,加盟的签约理事高校已达489所,会员媒体近2000家,实名注册会员媒体1788家。此外,北京、湖北、江苏、广东、上海、四川、江西、陕西、福建、重庆、甘肃、山东、广西、辽宁、河南、天津、贵州、山西、海南、云南等20个区域高校传媒联盟相继成立。①

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构建虽未见报道,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有着必然趋势。而如何构建大学城新闻传播联盟,则要树立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第一,要树立“大传播”理念。新闻传播不仅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而且进入自媒体时代和社会化时代,这已成不争的事实,而“大传播”更是势在必行。所谓“大传播”,就是要突破采、摄、写、编、评和媒介经营管理等传统新闻业务格局,突破单一媒体内部运转的局限,以全媒体的方式和广阔的视野面向社会加强互动传播,从而使信息传播在实现内树精神、外塑形象的同时,达到促进大学治理与发展的目标。

第二,要树立“大服务”理念。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信息服务,当然这个“信息”是多方面的,既包含政治宣传、政策咨询、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等信息,也包含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实用资讯等信息。因此,所谓“大服务”,就是要树立从被动宣传到主动服务的职业精神,坚持“受众第一”原则,为大学城里的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与多样化、专业化与大众化的新闻信息集成服务。

第三,要树立开放共享理念。打破高校围墙、实现资源共享是大学城建立的初衷,也是新闻传播联盟建立的基础。因此,大学城内各高校应克服小圈子思想、小集团利益,提倡利他精神、树立共享意识。尽管各高校在办学方面有竞争,但是提倡开放、分享、共赢的办学理念,建立协同创新高校联盟,开发和利用各高校具有一致性、互补性、相融性的信息资源,构建信息资源共建系统和共享机制,这对于促进办学、共赢发展更具重大意义。

第四,要树立专业主义理念。新闻专业主义是基于“公共服务”信念而提出的。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指出:“这种以高度的公众服务观念为宗旨的行业,必须是一种专业;它的参加分子,必须是专业人员。”[3]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内核包含“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体系”。[4]由此,大学城新闻传播联盟构建必须树立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进行新闻传媒运作的体制机制改革,配备专业人员,做好媒介定位,把好报道质量,全力服务公众,做出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大学城新闻传播。

二、大学城新闻联盟传播平台的建设构架

高校新闻传媒种类较多,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成熟稳定的媒体,也有海报、宣传单、宣传栏、展板、LeD广告牌、电子阅报屏、楼宇电视、手机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等户外媒介和移动媒介。这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微信公众平台等主要媒体为对象,来谈一谈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传播平台建设的基本构架。

(一)大学城新闻策划与采通中心

这是一个新闻汇聚、加工、管理的原创中心,是一个新闻选题决策和稿件采写的内容生产与产品供给机构,它可以做一个时期的深度新闻策划,也可以做每天的选题决策与采制。它可以通过跨高校传播和“新闻众筹”的方式实施,即独立于各大学的大学城记者通过微博、QQ群、微信圈等信息传播平台新闻报道选题和采写计划,并公开向大学城各高校或社会机构筹措新闻生产所需要的支持资金,进而在资助者监督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新闻采制任务。其选题往往针对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新闻特稿等具有原创性、采写成本高的新闻产品。新闻众筹利用集体的资金和智慧,突破以高校为单元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通过众筹网络平台推销自己的新闻选题、报道计划和终端产品,直接与用户对接,实施采访和报道。[5]这个中心,可以是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校媒采通中心”,是大学城新闻联盟为各个校园媒体供稿的平台,也可以是基于媒介技术融合、媒介平台融合、媒介产品融合的一个新媒体技术与传播业务的工作、交流、合作、、组织平台。[6]大学城新闻策划与采通中心的建立,可以集中力量获取重大新闻并进行及时报道或深度报道,可以避免新闻弱效性和低水平重复报道。

大学城平面媒体编辑出版中心主要是针对校报、校刊、宣传栏、展板而成立的,其任务是编辑出版辐射大学城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专业化与大众化的报纸、期刊及户外相关新闻产品。稿件可来源于大学城新闻策划与采通中心,也可以根据策划与采通中心的思路和各家媒介的定位自行采写独具风格的稿件。同时,可与大学城跨平台网络新媒体中心协作,推出网络版、平面媒体数字版、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新闻产品。由于大学城各高校办学方向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师生兴趣方向不一致,因此,大学城媒介定位要明确,板块设置要清晰,既要注重共性,又要突出个性。

(三)大学城广播电视媒体制播中心

大学城广播电视媒体制播中心是针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而成立的,主要任务是采拍、制作、、播送辐射大学城的各种内容形式的广播电视节目。办台思路和内容生产应该接受大学城新闻策划与采通中心的指导,策划方案和文字稿件可以来源于大学城新闻策划与采通中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自行采摄独具风格的稿件。在具体运作中,播出节目的设置、播出时段的安排,可根据各高校办学特点适时进行。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的不断应用,广播电台、电视台也必须转变观念,实现面向多终端的直播、时移、点播及资讯、专题等,提供领先的融合媒体服务。[7]

(四)大学城跨平台网络新媒体中心

大学城跨平台网络新媒体中心是一个基于户外电子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而成立的跨平台网络与新媒体制播中心,主要新闻产品是LeD广告牌、电子阅报屏、楼宇电视、手机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等,它融合新闻网、博客、微博、短信、微信、论坛和个人网络电视台、新闻爆料平台等,吸引大学城师生广泛积极参与。大学城跨平台网络新媒体中心立志将传统的阅读、观看、收听和互动平台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成提供移动互联网、视频跨平台新媒体优质内容与服务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大学城跨平台网络新媒体中心获取的资讯,反向传输给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等传播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网、报、刊、台互为联动的整合传播模式及综合效应。

(五)大学城传媒经营与管理中心

大学城新闻传播联盟的实质,在于发挥集成服务、整合效应和传媒影响力,因此,其经营与管理应近似于大学城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当然,联盟与集团毕竟性质不一样。联盟要松散得多,在人、财、物及目标方向等方面各有相对的自主性;集团在经营管理和执行力上则高度集中。但是,为了使大学城新闻传播联盟产生应有效力,笔者认为,以大学城传媒集团的运作方式来经营和管理这个联盟,并以传媒集团为发展方向,这正是我们研究此课题所期待的目标。大学城传媒经营与管理中心,是一个权威的、调节能力较强的执行机构,它既可以是大学城新闻传播联盟的协调办公室,通盘考虑人、财、物的最佳运作,统一规划和设计各种媒体的特色定位以及在各高校的合理布局,也可以是一个业务指导机构,建立新的新闻采编制作流程和媒体经营秩序,与大学城新闻策划与采通中心联合策划选题,一起组织实施,使传播联盟形成有效运作和规模效应。

三、大学城新闻传播的整合传播策略

新闻传播领域的“整合传播”起源于美国学者唐・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原理,这个学派指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或“顾客、成本、便利、沟通”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要素,其核心要素是消费者,即传播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并且在以消费者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以各种传播媒介的整合运用为手段。[8]由此看来,整合营销传播与新闻传播的手段及目标是相同的。

整合传播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选择。媒介融合既指媒介平台的融合,又指媒介产品的融合,它是全媒体、跨媒介信息的集成与整合传播。早在2008年,著名新闻传播学者蔡雯教授就描述过“融合媒介”的前景:“将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和特点汇聚于一体,通过无线传输,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接收终端……这不只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更是一种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模式。”[9]而“整合”,就是媒介融合的方式与路径;“整合”的要义,是指媒介与内容的重新定位与整合,资源与平台的重新分布与整合,方式与机制的重新调整与整合,从而实现“独立运行、流程完整、操作规范的新闻生产”的整合传播目标。

(一)传播资源的整合

大学城的传播资源是很丰富的,包括各高校既有媒介及其采编与管理等方面的人力资源、基础条件、新闻传播操作能力,大学城特殊受众群体以及教学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校园文化生活共享、招生就业共享、师生社区电商共享等信息及其需求,传播环境十分良好。大学城传播资源的又一大特点,是传播对象稳定、传播渠道完善、营销成本较低、受众消费能力旺盛。但是,大学城是不同类型高等学校集中办学的区域,存在“各自为政,分散运作”的现象。因而传播资源的整合,就是大学城新闻传播联盟的构建和整合传播的重要途径与必然选择;其实施策略,就是传播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共享,建立跨高校的传播人才队伍、信息资源搜集系统和传播实体,必要时引入社会化、产业化运作。

(二)传播平台的整合

大学城传播平台类型多样,纸质型、电子型、网络型、移动型均有,并且各高校基本上都有主管单位加以管理指导,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师生做业务支撑,有专项经费保证其运行。但是,高校媒体质量层次不一,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也不考虑经济效益,因而办得四平八稳,传播渠道不畅,传播效果不佳。因此,大学城新闻传媒的转型与整合,媒介平台融合的实施和完善,就成为大势所趋。其策略可分两个层次、两个步骤进行。两个层次:一是大学城各高校内部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二是在大学城框架下进行跨高校的各类型媒介重新布局与整合;两个步骤:一是各类型媒体资源的单向整合,二是根据媒介融合趋势、特点、方式和要求进行融媒体整合。当然,大学城传播平台的整合,需要传播资源、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支撑,尤其是专业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核心要素必不可少。

(三)传播内容的整合

高校是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承的发源地与集散地,大学城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多样、办学层次丰富、八方师生群聚,从新闻源来说有着取之不尽的新闻素材,新闻内容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高校新闻传播也存在严重的同质化和低水平报道现象,这就需要从传播内容整合入手改变其现状。大学城传播内容的整合,包括内容重整和产品融合。其策略,一方面是要加强选题策划,规划报道重点和范围,推出影响大、辐射面宽的重头报道;另一方面,“是将不同的载体包括报纸、网站、手机、电视等视为一体化的‘组合信息终端’,并为此进行一体化的内容设计和生产”。[10]当然,内容重整和产品融合,“意味着新闻媒体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的改革”[11],否则,传播内容的整合既无从说起也无从着手。

(四)传播方式的整合

方式决定效果,方式决定整合传播的成败。然而,大学城各高校新闻传播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在传播方式上未引起足够重视,往往采取行政管理的方式运作媒体,要么管理死板、要么松散无序,导致新闻报道公文化、模式化、同质化,没有态度和声音,没有可受性。由此,大学城新闻传播就必须进行传播方式的整合,其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一是媒介运作方式的整合,各高校内部应该成立独立建制的新闻中心,专职开展各类媒体新闻的采制与,并通过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传播平台增强报道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二是新闻表达方式的整合,不同媒体采用相应的传播语言进行表达,可采取数据化报道、可视化报道、深度报道、滚动报道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并规避媒体自身的重复和媒体间的重复;三是产品形式的整合,采用媒体融合技术推出兼容文字、声音、视频信息的数字化新闻产品,并通过多种新媒体终端进行传播。

(五)传播机制的整合

传播机制的改革与整合,是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构建与整合传播的核心环节,体制机制不顺,一切设想免谈。而当前,高校内部管理的校园媒体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体制,高校与高校之间又完全是“各自为政,分散运作”,谈不上合作与共享。由此,大学城新闻传播机制的整合就十分紧迫。其主要策略为:一是要建立大学城高校新闻联盟理事会,合法管理和有序运作;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大学城新闻联盟各个传播平台,有效操作和运转新闻传播业务;三是要建立媒体经营的市场运作机制,激励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积极性;四是要落实大学城新闻传播的整合传播策略,确保新闻联盟高效运行。

如南京润美传媒,最初尽管只是一家户外广告公司,但它后期的发展壮大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润美传媒扛起缔造中国高校媒体联盟的大旗,2009年3月27日携手全国30多家高校媒体共同创立全国校园媒体联盟,整合全国各类校园媒体资源,利用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势互补,打造校园框架、校园杂志、校园网络、校园活动等多方位传播渠道,突破原有媒介资源的单向限制,统一规范运作,从而达到渗透式、集成式的传播效果。[12]总之,整合传播不只是一个概念、不只是短期行为和局部行动,而要将它贯穿于大学城新闻联盟构建的全部过程之中,既经营内容和平台,又经营技术和渠道,还经营受众和市场;既注重当前的精细化运作,又考虑长远的规模化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沅.新闻网站的联盟之路[J].中国传媒科技,2003(5).

[2]肖博宇.浅谈高校广播的问题与发展[J].新闻传播,2007(6).

[3]威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m].程之行,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2:369.

[4]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

[5]沈正赋.略谈新媒体时代新闻采制创新[n].合肥日报,2015-10-22.

[6]李亚星.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运行分析与启示[J].传媒,2013(3).

[7]李军,刘春光.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技术平台新媒体制播[J].电视技术,2011(22).

[8]汪青云.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几点思考[G].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2002(2).

[9]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10).

[10]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J].新闻战线,2007(8).

[11]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10).

[12]诸纹.缔造中国校园媒体整合神话[J].广告人,2009(6).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8

笔者认为,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出路。

一、依据市场成熟度,逐步规划数字电视事业的发展目标。

在市场尚未成熟,消费者认知不足,运营商的周转资金又有限的情况下,对于此一新事业的相关技术与服务的推展,应作较为保守而长远的规划。例如:国内地区数字有线电视运营商,系统区域均为独占经营,因此其推动数字电视的原因,乃是以巩固原本收视户为目的,多过于开发新事业的目标。加上数字化有助于杜绝私接户,达到对经营区域内收视户的完全管理,对于数字电视事业的推广目标应放在提升数字机顶盒的安装普及率上,等于只是传统有线电视服务的数字化管理,并不期望因此而推出许多创新服务内容,所以,比起欧美国家的经营目标,可以说是保守许多。但也因为预期达到的功能较少,因此,该公司在相关软硬件上的投资规模也小了许多。

当下,提升数字机顶盒安装普及率为第一目标。由于数字机顶盒是消费者能否使用到数字电视服务之基本前提,且媒体或渠道事业之经营成效及其特性发挥,均须奠基于其普及率,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运营商,均将提升数字机顶盒安装普及率视为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初期的第一目标。如果数字机顶盒的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将推动渠道效用的运作,届时,运营商的经营策略与目标可能就会有所转变。例如:改为免费赠送安装数字机顶盒,而以提供客制化的数字电视服务,或是广告收入作为盈利来源。不过,维持企业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仍是经营渠道市场的最重要工作。

二、学习国外经验,有助于提升运营商数字化认知与内容创新能力。

在国内电视媒体与消费环境逐步数字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可以多向国外媒体学习其对数字电视服务的经营规划与内容设计经验。以国内电视媒体运营商目前所推出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来看,多数运营商的数字化认知有待加强,举凡互动、多频道、异步等观念在节目表现形式上的发挥,仍显不足。不管是向国外观摩还是自行研发,运营商加强自身在经营与内容制作上的创新,可以说是为未来数字电视服务的经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是一定要逐步加强、累积的。

三、重视效率经营,以维持长期与多频道播出环境的竞争力。

数字有线电视的经营策略,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内容最为重要。然而,不管运营商是提出怎样的产品与服务吸引消费者,维持企业健全的经营体系仍然是投入竞争的最重要基础。尤其在进入数字电视时代后,数字技术加上宽带传输网络的连接,将使得有线电视运营商必须面临更多媒体与频道的相互竞争。在各式各样的媒体、传输渠道与内容中,如何让自己所经营的产品与服务脱颖而出,不会被茫茫媒体大海所淹没,除了保持内容的质量与特殊性之外,善用数字经济的经营原则,更有效率地运用企业资金、设备、人才与资源,然后将重要的资源运用在创作真正的好内容上,对于企业投入长期竞争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四、依据分析架构,进行竞争力自我评估,以选择适当的策略。

分析架构与评估要素,均与经营数字有线电视事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市场环境竞争态势有关,运营商可依据评估要素以及分析层级架构,一一审视企业本身的表现,并与其他竞争者的情形相比较,以深入了解企业在各个方面上的竞争力程度如何。

了解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之后,才能依据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当的经营目标,选定适用的经营策略形态。例如: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成熟度,有助于预估较实际而准确的经营目标数字,衡量企业的工作绩效;了解自身与竞争对手的资源差异,则有助于选择能有效营造企业优势总体效果的策略形态。或者,运营商也可以反向操作,依据对手的经营策略以及自身的优势,制定出属于该企业可应用的经营策略模式。

目前,依据国内数字电视产业现状和运营商的初步探索,差异化、专业化和资源整合三种经营策略及其可行方案可供运营商参考。当然,各企业仍应依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与特性,选择适当的策略形态。

(1)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策略是指运营商提供有差别的产品或服务,使客户感受到他的产品或服务优于竞争者。运营商若要使差异化策略见成效,应该在产品内容、技术性能、客户服务、营销网络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加强。

产品内容差异化是指提供区别于其他运营商,且具创意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或服务;技术性能差异化是指运用优于其他运营商的技术性能,提供差异化的节目内容或服务,例如较多数量频道节目内容;客户服务差异化是指提供比其他运营商更快速、更完善的客户服务,例如提供机顶盒特殊功能操作协助;营销网络差异化是指运用有别于其他运营商的营销网络,推广公司产品服务,例如教育机构、小区团体;企业形象差异化是指营造良好的企业与产品形象,建立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心与支持,例如举办公益活动、发表研发成果。

其中,产品内容差异化是推广数字电视服务的最重要策略。投入发展数字电视的各类媒体运营商,也都尝试在软件内容上,购买或制作更多的新频道与内容,或是在频道的名目上,做各式各样的改变,期望能够区隔市场,建立起企业本身的主力商品形象。

然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所谓更多、更新的数字电视节目,其实只是更多不曾见过的国外频道、依据主题重新组合包装的节目套餐。所以在许多消费者看来,数字电视和传统的有线电视差异不大,难以吸引消费者消费。因此,运营商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掌握数字电视特性,持续研发创新节目内容与形态。

例如:针对数字电视的新锐消费者进行实验,开发更多元的服务内容;参考国外节目,设计节目的创新表现形态;掌握数字电视VoD的特殊性能,研发周边相关功能(如虚拟主机、类视频点播技术与服务)。部分运营商选择以教育、学习为主题规划数字频道内容,是相当可行的策略,但仍应该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不应只是遵循传统电视教学节目,采用呆板的电视单向传播教学模式。

二是规划节目生命周期,避免内容资源过度滥用。

庞大的节目需求,造成数字电视运营商沉重的成本负担,然而,内容资源过度运用,将使观众对运营商投下资本购制新节目的美意视而不见。对于突破传统电视媒体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数字电视而言,所谓多频道的节目规划,将兼具有电视媒体的大众性娱乐与因特网的互动需求。运营商对数字电视这一新兴媒体的使用和对分级付费制度的执行,应进一步研发适用数字电视节目的生命周期规划模式,以达到内容资源的最佳经营效益。

(2)专门化策略

专门化策略是指运营商针对某一特定的区隔市场,尽全力提供服务,具体包括:依特殊客户提供服务、依地理位置提供服务、加强特殊客户关系营销、加强特殊技术服务提供、与其他数字电视运营商合作。

依特殊客户提供服务是指针对某一客户人群,规划节目内容与服务,例如儿童频道、妇女频道;依地理位置提供服务是指针对特定区域,推广数字电视服务,例如提供都市交通状况服务、偏远地区电视教学服务;加强特殊客户的关系营销是指利用关系营销,与某一客户人群维持良好的长期关系,例如商业用户、会员制度;加强特殊技术服务提供是指专研某一技术,以提供较专业、优质的内容或服务,例如互动节目、视频点播;与其他数字电视运营商合作是指通过与其他数字电视运营商的合作,加强对特殊客户的服务,例如在偏远地区与其他运营商合作,提供数字电视节目。

(3)资源整合策略

资源整合策略是指运营商结合运用企业内外、同业或跨行业企业的资源,以创造总体效果,具体包括垂直整合加强经营自主、水平整合扩大市场基础、策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跨行业合作创造独特价值、整合营销提高经营效益等。

垂直整合加强经营自主是指通过整合上下游事业,提高整体经营的自主性,例如购并频道商、成立电视节目制作部门;水平整合扩大市场基础是指通过整合其他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扩大未来推广数字机顶盒的市场基础,例如购并独立系统运营商;策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是指通过与相关企业的策略联盟,降低经营成本,例如数字机顶盒制造企业、节目供应商;跨行业合作创造独特价值是指通过与跨行业企业合作,创造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价值,例如休闲旅游节目提供饭店住宿优惠;整合营销提高经营效益是指运用整合营销策略,提高集团内各种资源的经营效益,例如数字电视与Cablemodem上网服务整合营销。

数字电视事业具有多方面的经营条件需求,运营商若要依靠自身的企业资源投入发展,必定有所不足,资源整合成为必然。然而,进行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应依据企业自身的特性、优劣势,适当地选择策略联盟或是整合购并的对象。只要能掌握到适当的要点,单单只进行垂直或水平整合,也能发挥相当大的效益。反之,若同时进行多种形态的整合工作,其内部的经营管理将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太过庞大的集团组织反而容易造成行政效率上的低落、凌乱,以及成本的浪费。

另外,在此媒体汇流之际,许多新旧企业均有意进行组织革新,具有雄厚实力的媒体集团可利用这一时期进行合作或购并交易的协商,在可供选择的合作对象、资源,以及谈判能力方面,享有时机上的优势。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9

一、我国传媒产业回顾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泛政治化的社会环境中,传媒作为党的宣传部门与喉舌,发挥的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与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在传媒所具有的政治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前提下,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重视了传媒的政治功能的发挥,而忽视了它的经济效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体制的转型与国民文化需求的增长,使得人们对传媒的认识更加符合了传媒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促使我国传媒步入产业化的轨道。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传媒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阶段。所谓事业单位是依照机关的行政管理体制管理的单位,即是国有和国办传媒的文化体制,它是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运转靠政府拨款,有着垄断性的行政特权及配置资源,其按照政府规范、文化政策法规和上级意图办事,实行的是全额财政拨款、指令性管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1978年末《人民日报》等8家新闻单位联合给财政部打报告,提出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随后于1980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我国传媒业新管理方式的实行,是市场化进程的开始,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广告业在我国的恢复。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性广告,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建台以来第一条商业广告;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电视的第一则广告,从此,中国广告业开始迅速发展,我国的传媒开始从过去那种事业型观念的宣传本位、意识形态传播工具转变为具有商品性质、产业属性的传媒,并将市场机制引入传播领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传媒经营管理的方式。

二是传媒集团化产业发展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我国有关传媒的政策进一步放开,传媒产业迈入了市场化的改革之路。市场机制被引入我国传媒产业领域,其主要绩效就是催生出传媒集团的问世。1992年新闻出版署提出了组建出版行业内的出版、发行和印刷联合体。1994年5月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我国的传媒集团化改革正式从报业集团发端,1996年1月《广州日报》成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众多传媒事业单位通过兼并、重组,逐渐完成了产业化的改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到2003年底形成了近百家传媒产业集团,其中出版集团15家,发行集团6家,报业集团41家,期刊集团1家,广电集团13家,等等。比较典型的传媒产业集团有:中国电影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江苏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上海文广影视集团,等等。

三是传媒资本运营阶段。资本运营,即是将传媒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流动、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手段与途径,进行优化配置,盘活传媒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增值。1998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了以资本运营为纽带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广东出版集团,开始了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化的出版集团试点改革。1999年第一支传媒股——电广实业在深圳股市正式上市,标志着我国传媒资本运营的开始。1999年,《成都商报》下属的博瑞公司通过购进四川电器股权,完成了传媒的借壳上市。2001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下发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允许系统外资金进入媒体,这是我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改革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2004年12月,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境外上市的我国传媒企业。同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省新闻出版局实行政企分开,以股权为基础,变革了集团管控模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07年12月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创造了“中国出版第一股”。我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的改革,使传媒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媒企业集团。传媒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既在传媒机构内部引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运作方式,也将自身融入到资本市场之中,实现了传媒产业的超常发展。

2004年底和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先后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指标体系》两个政策性文件,两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正式被纳入国家的产业政策系统,成为我国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传媒产业现存的问题分析

相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而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才迈入初始阶段,存在起步晚、起点低、体制不健全、政策不完善等问题。虽然传媒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也初步构筑起了一系列传媒产业发展政策系统,但由于目前我国传媒政策基本上是在两种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定和形成的,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体制的痕迹,传媒政策还不够宽松,传媒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企业化经营,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经营管理体制上都存在众多弊端,阻碍着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

1.政策限制明显。我们知道,政策是制度的一种输出。由于多年的传媒改革是在现行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势必造成传媒产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供给不足。传媒体制性的矛盾与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政策仍然过紧,政策突破与政策创新不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打破行政化市场垄断格局,导致这些年来传媒产业发展的失衡状态。目前,我国传媒行业发展与政策的冲突、资本与政策的冲突、管理与体制的冲突还很明显,“媒介市场化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现行的传媒行业政策极大地制约了其市场扩张的能力和范围。”这种传媒产业发展与政策的冲突主要是:传媒产业要寻求新的突破与转轨,靠传媒业自身的“协调发展”、“挖潜改造”已作用不大了,必须进行政策转型与创新,要有质的突变,传媒产业才可能有一个大的发展。

2、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即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力。我国目前的传媒企业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单位,其创办者、投资者基本是党政部门或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传媒机构国有资产处在“所有者虚位”状况,“媒介没有人格化、责任心强的利益主体代表,媒介作为国有资产其所有权与媒介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模糊。”。虽然一些传媒实行了集团经营,但是这种传媒集团仍按照党委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属于独立的事业法人实体而不是企业法人实体,具有行政属性,从法律上来说这种“事业身份”是不能从事经营行为的,他们的市场、经营与效益意识都很薄弱。因此,这种产权的得失是以政府决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不明晰的传媒企业,必然会形成政事、政企、政资不分的现象。这样,传媒机构仍然是政府附属的一个生产机构,不是一个单纯遵循产业逻辑规则运行,而是一个市场与行政双轨操控的传媒产业,其发展存在着运营方式上的行政化管理与商业化经营一体的不合理状况。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真正分离开来,也就不可能达到责权利的统一。

3.行业壁垒森严。由于我国不同领域里的现行文化管理与产业政策主要由政府不同主管部门制定,因此,行业和部门利益保护色彩比较浓厚,导致我国传媒产业结构受到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传媒产业成了传媒事业,行政区划成了文化区划,资源管理者成了资源拥有者,甚至于临近的地区之间互不联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没能形成传媒资源的整合开发。现实中往往实行的仍是多头管理、行业所属、部门所有,条块分割严重,横向联系松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各有各的利益,产业资源分散,无序竞争严重,这种政策与体制严重制约着传媒产业走向规模经营之路。众所周知,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融合问题,行业之间的壁垒整合困难,区域之间的壁垒更为森严,这和我国的传媒政策有关,和现行的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和体制上的壁垒森严不打破,必然造成低效的资源配置,形成资源分散的格局。

4.产业粗放发展。目前,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布局分散、产业规模小、质量低,散滥差的传媒产业发展状况仍然存在,“我们所追求的媒介产业化、集团化,其基本模式和参照、未来走向以及结构和价值链等仍然不够清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产业组织的运行和产业活动的效率依然比较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虽然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已经实践多年,但至今这种集约式的传媒经营仍然没有摆脱行政力量和突破行业界限与行政区域格局,从传媒集团的建立到资本运营仍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我国传媒产业的资本与政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决策层是由行政权力来任命,而不是由资本权力来推选,这样,在我国的传媒改革中没有真正地把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转型同步推进,建立起来的所谓传媒产业也缺少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这种状况必然导致我国传媒产业资源分散,造成成本增加,核心竞争力缺乏,传媒的规模化、企业的大型化、产业链式效应难以实现,这种状况是不能与外来庞大的诸如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维亚康姆等传媒集团相抗衡的。

5.融资渠道狭小。资本的本性即决定了资本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最大增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传媒实现产业化投融资体系的关键所在。比如:股份制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的主流形态,世界九大传媒集团都是上市公司。然而,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传媒金融政策、资本运营机制并没有完善,民间资本、海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的大门还远没有敞开,市场准入门槛高,众多资本,尤其是海外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传媒产业。政府还没有完全给传媒业“断奶”,在政策垄断中成长的我国传媒业无法自立自强。我国传媒产业急需要资本运作,现存的问题是我国的传媒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市场主体还没有确立起来,导致资本运营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传媒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为寻求传媒产业扩张和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融资时,现实融资政策、融资机制、投资管理的缺陷就越显突出。

三、我国传媒产业政策的未来转型与创新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把传统的传媒事业“产业”化,遵照现代企业科学的发展规律,推动传媒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体系势在必行。然而,这种新的传媒政策体系的建构,就不仅是对原有传媒政策和体制进行简单的结构调整和关系变化,而是要实施一些有效举措,突破政策性、体制性与机制,从深层革除原有的弊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传媒产业政策,通过政策手段增强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1.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共同发展与经营传媒产业。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在传媒领域基本上不存在其他非公有成分的市场主体,因此,所有传媒节目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主要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运行,即传媒生产什么,受众就消费什么。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在物质经济发展中贯彻得较好,但在文化经济方面,尤其是传媒产业领域落实得就不够。我们必须克服政策,通过传媒产业发展政策、准入政策,破除行业壁垒,降低门槛,鼓励社会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发展中国的传媒产业的开发,吸收多种资本进入传媒产业领域,创新传媒产业发展政策,促进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传媒产业的格局,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外资一起兴办传媒产业的新模式;建立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在内的各种传媒企业,激活传媒产业的经营机制,改变那种政府包办传媒的格局,传媒的所有制形式呈现多样化,真正建立传媒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传媒产业真正得到大的发展。

2.传媒产业企业化,明晰产权归属,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管理。产权问题是传媒管理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传媒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要逐步减少行政对传媒的干预,“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家仅控制少量的全国性的传媒机构,政府对传媒产业的管理模式要由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转变,允许大量的社会资本、国外资本进入传媒产业,部分传媒机构实现直接上市融资;克服投资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资产所有多元化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矛盾。要不断完善与创新传媒产业政策,促进文化、财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以冲破进入传媒市场的壁垒。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必须明确其企业性质,传媒产业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体制,靠市场来配置资源,靠商业运作来创造利润,以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决策,要把政治的宣传与经济的经营分开,革除政事企“三合一”的体制障碍,使传媒产业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宣传与经营分开,形成传媒业合理的治理结构,实现传媒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结构优化、经营管理规范的传媒产业组织体系。

3.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全面配置媒介资源,转变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式。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它是一个“赢家通吃”的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垄断、高利润与高竞争并存的特殊行业,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在西方发达国家,传媒不仅起到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更是市场规模巨大、利润回报丰厚的产业部门。当今世界传媒市场竞争中,传媒大国或大型传媒公司占据着传媒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面对国际传媒集团的巨大挑战,我国传媒产业必须克服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弱的被动局面,必须在传媒产业组织政策层面上实行政策创新,促使我国的传媒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通过产业政策推动传媒产业的组织创新。而要走规模化的道路就要优化传媒产业结构,加快媒介整合合作,克服小而全、弱而散的传媒格局,改变从单纯依赖数量粗放型发展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化经营转变,培植出传媒产业的“巨无霸”。我国传媒产业要通过自身重组和外部扩张的多种形式,寻求更强大的资本支持,实现传媒企业的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优势扩张,真正实现传媒由市场带动的跨地区和行业的资源整合,形成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

4.逐步打破行业壁垒,克服传媒产业发展的体制,提高市场运作效率。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数量庞大、结构散乱,只有量的增长而没有质的飞跃的传媒产业发展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依照现代市场规律、运营规律来办事,通过传媒产业的组织政策,利用政策杠杆引导行业行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结构,突破行业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不良状况,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我们应努力合并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将现存的某些行政部门改成公司化经营,实行一系列股份合作,吸引不同性质的资本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自我发展。比如,目前通讯、广电这两个领域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三机合一”(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三网合一”(广电网、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网)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由技术推动的行业部门合作,就是现代传媒产业化的一种必然走向。在“十一五”期间,由于这种技术的进步、行业的整合,对于打破行业壁垒,打通不同管理部门的体制界限、体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5.创造宽松的传媒产业融资环境,强化传媒市场的资本运营。“资本”在西方国家通常指可以用来生产更多财富的财产,也就是说,资本是一种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获得增值的特殊资源。“资本运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是指对“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流动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其增值,即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在传媒产业的发展中,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传媒产业进行整合、重组,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个最佳的选择。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资金利用能力。过去我国传媒产业一直是资本的,非官方资本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正确处理传媒产业投资中的内外资关系,彻底理顺国内民间资本投资传媒产业关系是我国传媒产业当务之急。“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资本流动为中心环节,以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效率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托管、股份制改造等措施,再伴以财政文化投入的产业化管理,才能实现科学的市场投融资与管理体系。”我国传媒产业只有借助于资本和资本运营的力量,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才能有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注入我国传媒产业,要寻求跨地区、跨国度、跨媒体的联合,想使我国传媒产业大发展只能成为空话。

自媒体运营规划篇10

竞争手段不断升级

在报业竞争中,战略决策和定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主流媒体,战略决策一旦发生偏差,市场损失会非常惨重。当然,决策一旦敲定,剩下的就是决策的执行――拿出竞争手段。自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报业竞争,竞争手段就在逐步升级并变得日益丰富起来。总结一下近年来的报业竞争,可以把竞争手段的变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国内报业竞争源于上世纪80年代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大量出现,新创刊报纸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原来机关报的竞争对手。但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在办报定位和发行战略上与传统机关报有所不同,所以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些大多从机关报派生的新报纸,几乎是在无多大竞争压力的状态下,走向报业市场,这个阶段真正的竞争对手多是自己,因此凡重视市场、市场化运作水平较高的报纸发展都很快,并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快速发展,完成了持续发展的原始积累。

2.起步阶段报纸在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后,逐渐进入起步阶段,这时,报纸的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是电视、电台、杂志等。因此从竞争上表现为报纸与其他类媒体的竞争,报纸利用平面媒体的优势与其他媒体争夺市场蛋糕。

3.成长阶段在与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竞争中,新兴的晚报都市类报纸日益成长,报纸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有与电视抗衡趋势。随着报纸队伍的壮大,报纸面临的竞争从“外部”转向“内部”。所谓外部,是指与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竞争,所谓内部是指报纸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在手段上表现为报纸之间在新闻、广告、发行上的简单竞争,多为局部或区域的,不成系统,随机性强,缺乏战略和总体部署,竞争对象不完全明确,是一种温和的竞争。

4.洗牌阶段迅速发展的中国报业市场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中国报业市场。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一些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新一轮的晚报都市报创刊热兴起。由于前期一部分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启动了报业市场,所以这批新军直接跨越了市场培育期,一创刊便取得良好的发行业绩,迅速打破了温和竞争态势下的报业竞争格局,而且矛头直指老的晚报都市类报纸。由此,中国报业市场揭开了第一轮的报业洗牌大战,在国内很多城市,报业大战如火如荼。但这时期的竞争手段多表现为拼价格、拼质量,当然也出现了不该有的新闻对攻和互相贬低等手段。

5.升级阶段激烈的报业大战培育了中国报业强烈的竞争意识,经过激战后和重新洗牌后的媒体具备了更强的竞争意识。对处在领先地位的主流媒体,它所考虑的是一手抓自身发展,一手抑制对手发展;对排名在后的报纸媒体,它所考虑的是不服输,迅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越竞争对手,于是竞争进一步升级,竞争的手段表现为报纸竞争逐渐由简单价格大战、发行和新闻大战向品牌、形象和媒体经营深层面进军。

6.发展阶段在报纸媒体经历了激烈的报业大战后,一部分主流媒体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他们已经从综合实力上甩开竞争对手,并步入新闻、广告、发行、报纸产业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上。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重要的课题是自身如何长期发展,因此这时的竞争对手又再次调整。在这一阶段,主流媒体竞争对手首先是自身,其次是自身以外的所有媒体,也就是说在发展阶段,媒体面临的是全方位的竞争、立体化的竞争。主流媒体只有认识到这种竞争并且投入到这种竞争中才能得到持续长远和突破性的发展。在国外,如果报纸的收入有70%以上来自广告,那这张报纸就要被划入“黄线”范围,而目前中国大多媒体的收入来源几乎是100%来自广告,所以,媒体的经营风险非常大。

媒体要成为真正的强势主流媒体,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而在发展阶段,主流媒体恰恰具备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合的条件。

主流媒体如何突破

新的竞争形势下,主流媒体将起到一统山河的作用,不过,将来在传媒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将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媒体,而是一个依托主流媒体品牌和强势资本运营下的传媒帝国。这样,主流媒体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其经营目标是经过优势资本和专业团队打造的传媒产业集团,在向这一目标迈进的发展之路上,主流媒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高度重视品牌运营。媒体品牌的打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投入,对主流媒体而言,品牌含金量是报业的无形资产。在启动、成长期主流媒体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打造品牌,在发展阶段,主流媒体面临的是品牌运营。在这个阶段,媒体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办报质量,通过树立形象;另一方面更要进行系统科学专业的品牌运营,使媒体在运营中不仅品牌增值,创造巨大社会效益,而且还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主流媒体要在竞争中寻求突破走上快速发展之路,这是必须要转换的一步。

2.紧抓新闻创新,寻求新闻突破。目前,对很多区域的主流媒体来说,很头痛的一件事是新闻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城市里出现一则新闻,几张都市类报纸的报道大同小异,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就会逐渐丧失“主流”的优势,因此主流媒体应当在新闻的形式、内容、结构及新闻运作上突破创新。

从形式上,要突破传统的消息通讯等传统写作手法迭加的形式,要多采用一些新鲜、鲜活的写作手法。这方面一些网络、杂志甚至电视、电台都做得比较活,像记者日记、新闻连载、隐身体验、新闻调查、暗访测试、新闻故事等多种形式巧妙搭配,版面设置考虑内容做灵活调整。

在内容上,要根据人们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适度调整新闻价值取向。目前,都市类报纸存在一种困惑和通病:同质新闻多,独家新闻少;琐碎新闻多,深度新闻少;社会新闻多,财经新闻少;会议新闻多,现场新闻少;表面现象多,观点声音少。这些通病与报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版有关,当然更多的还是与新闻价值取向有关。主流媒体要有一种新的新闻价值取向,那就是不断适应并适度引领社会各个阶层的物质精神生活,不只是“满足”,更多是“引领”,这样报纸总能给人一种新鲜、可读、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感觉,这样的报纸也必定会赢得大众。

在版面结构上,板块化是一种流行的趋势和模式,但不能因此而格式化,要在板块化的基础上做适当灵活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提高可读性,抓住热点做大、做透,保证版面信息量,强调新闻与广告版面的合理搭配,尽量减少版面资源的浪费。

在新闻运作上,主流媒体必须打破传统的采编运作模式,大规模扩张记者队伍,重点推出名记者队伍,精化编辑队伍,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来办报。新闻质量永远是媒体的生命,如果记者队伍力量不足,待米下锅,记者就会演变成没有思想和眼界的新闻工匠,就会对媒体的新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扩张记者队伍,始终让新闻处在“供大于求”的过剩状态,才能保证版面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张记者队伍并不需要媒体花大本钱招聘多少记者,而是转换一种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具体思路是精化在职记者队伍,扩大记者编外队伍。媒体在职记者要往资深记者、专家记者方向发展,要有眼光、有思想、有名气,对这些记者要给足够的时间去做更好的新闻,例如可为资深记者开辟新闻工作室,赋予更灵活的分配奖励机制。除去现有在职记者外,扩张记者队伍实际是建立一个非“正规军”的记者队伍,这些人来自实习生、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行业,而对他们监督、考核、管理都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并从中发现人才,吸纳人才。精化编辑队伍是重要的一步,缺乏编辑思想和思路的编辑应该下岗,编辑要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每个板块的编辑成立一个策划组,部门主任兼任策划小组组长,策划小组全方位负责新闻主题策划、编辑思想调整等工作。在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方面,要把名人名家请进报社,因为名人名家本身就带来眼球。在利用开发资源方面,需要将新闻、广告、发行结合起来。例如对整个城较大规模居住区读者的整合,推选文化社区,选择小区开设阅报栏、设立自动售报机,同时在居住区设立以媒体品牌为名的生活热线联络站,发行可以跟进,对读者推出配送业务或更多的服务延伸业务,而这些阅报栏或联络站又可以成为很好的户外广告载体,会给媒体带来可观的经营收入,这样媒体不仅会获得充足鲜活的新闻素材,而且还获得了发行和广告的收益,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3.实施跨区域开发战略。目前,国内各地的主流媒体大多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而地域性的主流媒体从定位上很难向全国性的主流媒体进军。地域性的主流媒体的优势就在于它在本地域内强大的覆盖率,这使得广告主在开发当地市场时,必须选择当地的主流媒体,如果抛弃这个优势,盲目充当全国性的主流媒体显然不符合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流媒体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过日子。相反,主流媒体应当审时度势,实施跨区域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具体设想是:在立足本区域争创新闻、发行、广告一流的基础上,积极向外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主流媒体联手创办新媒体或互相整合以当地终端消费群体为主体的市场空间资源。例如主流媒体可以利用自己在当地稳居第一的媒体优势,在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设立联络机构,推出媒体系列推介,招纳当地有实力的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开拓区域市场更到位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一些主流媒体成立联盟,在新闻、广告资源以及跨区域行业运作上互通。这种跨区域发展战略还可以从报纸自身的经营向各个行业的经营渗透,充分利用跨区域战略形成的网络,会使主流媒体获得很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也使竞争对手难以超越。

4.实施跨媒体发展战略。跨媒体战略设施有两种思路和方案。一是与其他类媒体和新生媒体按照“择优选一”的原则结成战略联盟,形成对市场的垄断性整合;另一种思路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的新类媒体,如报纸主力媒体可以建立自己的第四代媒体(网站)和第五代媒体(手机短信)。同时还可以买断电视的一个频道、电台的一个频率、户外广告经营权和一本杂志,实施本区域的媒体立体覆盖战略,这会使主流媒体在新闻、广告经营及影响力上实现质的突破。

5.实施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营。由于主流媒体在各个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市场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链条,使媒体自身具备了在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营的条件和基础。一提资本运营,很多人会想到让媒体自身改制这条路子,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本运作,而且对传媒来说,这种资本运作并没有从实质上使媒体的无形资产得到利用、再造和扩大资本,没有资本着陆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只是从内部运作和竞争奖励机制上获得了一个更好的空间,因此称不上真正的资本运营。媒体的资本运营必须和产业化运营结合,具体思路是,充分利用媒体的品牌、公信力以及在相应行业内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串接行业的市场链,整合行业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专业资源,打造共同利益的发展平台,为读者和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同时参与项目和产品经营,这样最终使品牌与资本扩张有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实际的产业依据,并最终迈进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实施资本运营和产业化运作的具体战略可分三个阶段:(1)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应和自身品牌,开设各个行业专刊,使主流媒体在各行业消费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2)通过行业操作和各类新闻策划活动策划打造主流媒体强势品牌下的权威子品牌专刊,使主流媒体在相应行业或领域形成极强的影响力,(3)利用媒体母品牌与在相应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迅速整合行业的优势资源,以股份制形式进行项目、资金、专业公司机构的串联,以一条完整的市场链为行业消费和读者服务,最终使资本和产业运营互动并形成良性循环。

6.实施广告突围战略,提高广告附加值含量,发展报业战略同盟。从目前媒体广告运作看,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广告合作形式单一、稳定性差,广告市场竞争的手段过分依赖价格调控。对主流媒体的广告运作来说,必须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于通过广告运作手段、形式的丰富和提升,通过专业服务和广告附加值含量以及专业的市场运作的提升,借助产业运营和资本运营,与众多在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广告主结成报业战略同盟,创新多元化的广告合作形式。这种调控思路既有利于报业广告结构的合理调整,又有利于广告的稳定增长。

7.全方位拓宽发行领域,组建以发行网络为主体的经营平台。主流媒体的资源丰富,除去最终的读者资源外,发行网络渠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主流媒体在发行上的传统操作思路是发行本身赔钱,然后用广告费或收入来贴补,有的媒体在发行印刷上每年的贴补达到几个亿,致使媒体经营的利润率大大降低。在新的报业竞争形势下,转换一种思路,即把发行做成一种经营平台,借助媒体新闻、广告的力量,尝试与终端读者和广大厂商形成互动的经营体系。在这个经营体系中,读者买到的不仅是一份报纸,还可以买到一种更优质优良的生活消费服务;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渠道网络,更加有效地寻找目标客户,降低推广成本;而发行部门可以通过经营运作实现自筹自支,这就使整个媒体的发行成本大大降低。

8.细分读者群,通过延伸服务,全面渗透读者生活,形成与读者互动的新闻平台。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行业细分,人群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与此相应的是不同读者群的阅读兴趣和需求也在细分。主流媒体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细分读者群,通过版面与读者群形成互动并提供一种延伸服务,使报纸渗透到不同群体的生活当中,最终使新闻和专刊服务更鲜活、贴近、生动,并使媒体保持一种鲜活新闻制造的持久动力,例如发行读者会员卡,举办读者节,开展有奖读报参与等多种活动,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与报纸不可分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