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制度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54

培训制度目的篇1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制度建设;制度结构;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10-0076-05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行下,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如此,农民工培训“无效供给”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1]。如何实现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制度是一切社会行动的关键资源,因此,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应着眼于制度建设。

一、制度结构理论概述

制度通常被视为“行为规则”,可以被区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制度安排是指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2],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制度结构也称“制度构成”,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制度安排耦合而成的制度系统。

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决定制度效率的高低。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制度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一项制度安排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安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取决于其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融合程度。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必然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内在地“嵌入”共同的制度结构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讲,任何制度安排都是一个函数,任何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都可能引致其他制度安排乃至整个制度结构效率的变迁。

由于各项制度安排的引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必有一项或一组制度安排引致的结果最为重要,称之为核心制度安排(简称为核心制度)”[3],其他引致作用相对较弱的制度安排,称之为“配套制度安排”(简称为“配套制度”)。换言之,一个具体、复杂的制度结构,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两个重要性程度不同的制度子系统:“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度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制度建设应从整体论、系统论出发,既要加强核心制度建设,也要关注配套制度建设,以不断优化制度的整体结构;同一制度结构内部的具体制度安排之间具有关联性,因此,制度建设应注重各项具体制度安排的同步变革;由于一些制度变革需要较长时间且变迁成本巨大,如果在一个较短时段内难以对各项制度安排进行同步变革,则应重视“多米诺骨牌”的战略效应,首先对那些在制度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制度安排和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制度”进行变革,以实现制度结构整体优化的阶段性目标。但这种阶段性目标是暂时性的,还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制度变革,最终实现制度结构的整体优化与效率最佳。

二、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

从制度结构出发,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应涵盖农民工培训的“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而它们又分别包含一系列关联性的制度安排。尽管这些制度安排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但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一些较为重要的正式制度。

(一)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建设

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可以被理解为保障农民工培训活动实际开展,并直接影响培训效率的一组制度安排。其主要包括农民工培训的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

1.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

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种类和规模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培训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积极开展或主动参与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培训规模巨大。但是,在农民工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其典型表现为:一是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多头管理。从中央政府部门开始,就有很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管理,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4]。与之相对应,地方对农民工培训也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局面。在同一层级,互不隶属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各自权限,分别对农民工培训实施了“条块分割”式的“平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导致农民工培训工作“人人可以管,事事无人管”的混乱局面。二是农民工培训经费和培训主体的剥离。农民工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有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一般情况下,培训经费通常与培训项目捆绑在一起,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管导致了“有经费的不搞培训,搞培训的没经费”的局面。培训机构能争取到多少培训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政府的亲疏关系和单位负责人的“公关能力”,这导致了培训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和低效率使用。

要彻底根治这种管理乱象,就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设立国家、省、市(地)、县四个层级的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包括区际间协调和区域内协调);二是规定区域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把不同来源的培训项目统一纳入“区域农民工培训项目目录”,进行集中管理;三是对农民工培训机构,不论其办学性质(公办的、民办的或公私合办的)和办学形式,归口管理部门均需对其办学资格和办学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和指导;四是在整合区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培训任务的大小和培训成本的高低,合理配置农民工培训经费,克服目前培训经费的分配弊端,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培训制度目的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部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部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部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部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部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培训制度目的篇3

一、做好培训计划制定前的准备工作

1 汇总上年度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Swot分析,找出机会点做为改进方向,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工作中;

2 规划培训计划制定的时间点,并利用卖场管理干部会议宣达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方向及进程,为培训需求调查的展开及计划制定做好铺垫。

二、在卖场展开培训需求调查

1 由卖场人事部门负责征求管理层对培训工作的意见,根据管理层的决策来确定卖场下一年度培训的方向及重点,并取得管理层的支持。

2 召开各部门培训计划制定的推进会议,通过与各部门主管进行面对面的有效沟通了解各部门对培训项目的需求,收集并确定各部门培训项目的信息,为日后培训计划制定及培训项目的推行更好的与各部门配合。

同时,在卖场各部门内展开以提升员工工作技能、更有效达成工作目标、个人现状及希望获得哪些培训、对培训形式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通过开放式的问卷调查来收集各部门及员工培训需求的同时了解卖场员工目前素质、岗位技能以及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的方向。

三、数据分析、制定卖场培训计划主体

1 汇总调查问卷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目前各部门员工在岗位技能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迫切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明确培训项目的信息,包括培训名称、培训方式、培训对象的范围等;

2 结合卖场年度人力的需求,根据SmaRt原则从卖场营运工作实际出发,以突出季度、月度营运工作重点、培训对象等来确定培训计划的方向,明确培训计划的项目主体,例如:新进员工培训,驻场促销人员培训,门店季度/月度营运工作重点培训,晋升性培训,公司急需推行的专案培训,员工需求的培训,软技巧课程的培训,等等。

四、培训计划的确定、实施

1 培训计划制定完成后,由卖场人事部门负责召开培训计划可行性确定之专项会议,就培训计划制定的目的、预期达到目标、培训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等等与卖场管理层及各部门主管进行汇报、沟通,获得管理层及培训相关部门的确认及支持,为更好地推行培训计划,展开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培训制度目的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职培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98―02

广东某高职院校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面向全国18个省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17人。学院目前共有专任教师37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符合统计学要求,具有代表性。

一、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现状

(一)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次数及时间

笔者对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近3年内选择有参加过在职培训的教师占75.69%;参加工作以来在职培训次数在“3次以下”占43.08%;近3年来平均每年的培训时间方面,选择“少于15天”的占66.77%;在“2013年参加在职培训次数”一项中,选择1次到3次之间的有132人。

(二)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主要形式

教师在职培训的具体形式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同需要,从培训项目来看,主要的培训形式有:1.岗前培训;2.学历教育;3.骨干教师进修班;4.长期研讨班;5.短期研讨班;6.社会(工程)实践;7.国内访问学者;8.出国进修;9.校内培训。

广东省某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参加在职培训的形式主要集中于“岗前培训”和“短期研讨班”两项,共有628人次,而参加“长期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和“校本培训”等在职培训形式的教师较少,累计36人次。

(三)教师对在职培训相关制度的了解

表1表明,教师对国家现行培训政策十分了解的仅占少数,而对学院培训制度十分了解的比例大大增加。

(四)教师认为有效的在职培训形式

经过调查,教师认为有效的在职培训形式中,占居第一位的是在职攻读硕、博士研究生,比例较大的是长期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排在第三位,社会(工程)实践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形式之间差距不大,岗前培训及校本培训所占比例较小。

(五)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影响因素

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经过调查,基本是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如表2),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领导的重视程度”。

二、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在职培训相关制度了解不够

从教师在职培训时间看,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3年内未参加培训,甚至还有26人(占8%)不知道自己是否参加过培训。从教师对在职培训相关制度的了解看,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流程》十分了解的仅占8.6%,对学院培训制度非常了解的也不到一半。

(二)实际在职培训时间与教师的期望有差距

教师在职培训时间方面,有173人认为每年的在职培训时间应在一个月左右,占50%。而近3年内教师每年平均在职培训时间“少于15天”的人数为217人,占66.77%。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差异较大,也就是说目前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时间不能满足大多数教师的需求。

(三)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受非主要因素的影响大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受“领导重视程度”和“培训经费”影响很大,比例达到了61.5%,大部分教师对培训项目的选择不是基于“培训内容”、“培训的手段方式”等自身需求情况,而是根据领导是否重视以及经费是否充足来进行选择。

(四)教师在职培训的评价机制欠缺

对教师参加在职培训质量的实际评价上,学院缺乏一套培训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更难将学习动力延伸到培训结束后自身的持续学习与发展中。

三、教师在职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规划,明确目标

学院制定的培训规划是否清晰、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目标是否明确都会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师资情况以及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队伍培训规划,明确学院以及各系部的培训目标、主体责任等;教师本人也必须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培训目标,清晰地知道要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满足哪方面的需求。只有将学院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需求相结合开展培训工作,才能提高培训效益,形成双赢局面。

(二)加强在职培训的宣传力度

在学院和各系部年度工作计划中应当单独对教师在职培训进行规划和宣传,制定日常宣传办法和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被覆盖到,帮助教师形成终身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持续发展的习惯。让教师充分了解学院本年度的培训目标及措施,使个人的培训目标和学院培训目标有效结合。

(三)提高教师对在职培训的认识

前文分析中,教师岗前培训高居在职培训形式的第一位。然而,在教师认为有效的培训形式中,岗前培训却不受到教师的重视,相当一部分人仅仅因为它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而参加培训。实际上,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是完善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的需要,还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进其专业发展起点的需要。因而,提高教师对岗前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

(四)依据需求差异,提高培训针对性

教师在职培训是针对不同专业类别、不同教育经历的教师进行的,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不同类型、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目标。例如:对于教龄较短、初级职称教师应以校内培训、岗位业务培训为主;对于中级职称教师应以短期研讨班为主;对于高级职称、教龄较长的教师,应以国内访问学者、长期研讨班为主;而对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要加大力度重点扶持,培训形式以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为主。

(五)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和激励制度

培训评估是整个培训的重要环节,一般方式为在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面谈、电话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目的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因此,学院应建立教师在职培训评估机制,对培训过程、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检验在职培训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改进培训形式和内容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建立培训考核激励制度,把培训评估的结果与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薪酬制度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舒畅.湖北省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邹娅玲,王艳,邹艳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J].经济师,2010(11).

[3]毛天平.基于系统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培训制度目的篇5

成人短期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和重要实现途径。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企业无论怎样改革和改制,若没有职工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整体素质和企业科学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和振兴是无从谈起的。因此,企业通过开展成人短期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是企业的一项紧迫工作。笔者认为,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纷纷在海外上市后,成人短期培训的工作重点是:培养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熟悉石油石化行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能站在石油科技前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大批在生产经营第一线起骨干作用的各类“能工巧匠”、“高级技工”等操作人才;要通过成人短期培训,广泛开展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更新培训,同时积极开展学科内复合知识及学科间复合知识的培训;要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补上经济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工程项目管理、质量安全环保、国际法律、法规常识及国际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及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关的知识课程。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海外项目急需人才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和国际语言沟通技能的培养,强化外语听力、口语等语言技能培训,如英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培训,还要满足企业职工的转岗需要以及个人自我完善对单项技能培训的需求。这些需求,是新时期月盼石油企业,开展成人短期培训项目工作的依据,也是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设计的内容和依据。

中国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2000年以来,面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大型企业开展了成人短期培训工作,共举办了成人短期培训项目301个,培训学员达9875人次。培训项目的分布主要情况为,来自中国石油集团的培训项目达159个,所占比例为53%;来自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的培训项目达55个,所占比例为18%;其余的为来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北京市等有关方面的培训项目。在完成以上成人短期培训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改进我校继续教育工作,使我校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设计与实践能与时俱进、形成特色,并且使培训项目的各教学环节得到优化,探索形成了我校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使我校为国有企业开展成人短期培训工作上了一个水平和台阶。

二、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影响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我校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监控体系,即“三阶段十八环节二十项制度”。“三个阶段”是指对培训项目实施前的阶段、实施过程中的阶段、实施结束时的三个阶段进行质量监控。“十八环节”是指依据影响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的十八个要素,对十八个要素的重点环节进行监控。“二十项”制度是指为了保证监控落到实处,使监控有效,并提高监控水平和质量而实施了二十项制度、规定。

(一)对成人短期培训项目的三个阶段实施监控

第一阶段:对培训项目实施前的阶段进行监控。第二阶段: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阶段进行监控。

第三阶段:对培训项目实施结束时的阶段进行监控。

(二)对成人短期培训项目十八环节进行监控

一是培训组织需求分析环节。重点监控是否进行组织目标分析、工作岗位分析;

二是培训学员需求分析环节。重点监控学员的培训记录、专业背景、相关知识等;

三是培训目标确定环节。重点监控学员的培训内容及所达到的需求是否明确;

四是教学设计环节。重点监控选用何种教学设计程序,是否明确培训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选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媒体,教学内容、进度及教学评价等;

五是课程计划环节。重点监控培训课程的设置模式及课程设计;

六是教材及讲义环节。重点监控选用的教材是否与课程设计内容相符,教材及讲义是否落实;

七是任课教师环节。重点监控任课教师是否经过遴选,通过试讲,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及教学经历和以往教学评价等;

八是教学模式与方法环节。重点监控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是否被教学双方重视,教学方法是否丰富,是否适合成人培训教学等;

九是学员学习特点分析环节。重点监控学员的学习兴趣、动机、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

十是课堂心理与氛围环节。重点监控课堂教学活跃程度,教师讲课的态度,学员发言的比例与频率,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化等;

十一是教学组织及运行管理环节。重点监控是否组织召开教师、学员座谈会,随堂听课隋况,教学变动,课堂考勤等;

十二是学员校内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环节。重点监控学员校内文体活动安排是否因地制宜,学员外出活动安排是否重视活动的安全性等;

十三是考核需求环节。重点监控考核方式,考试安排等是否赢得培训主办方同意;

十四是后勤保障及服务环节。重点监控学员食宿安排,教师接送安排,教学仪器设备保障,服务人员的月盼意识、月盼态度等;

十五是培训安全环节。重点监控各项活动的安全,是否有安全规定,安全预案等;

十六是培训成本环节。重点监控教学酬金、学员活动是否超支,开支的合理必要性等;

十七是培训评估、总结与归档环节。重点监控是否进行结业座谈,是否开展任课教师评估问卷调查,是否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学员问卷调查,培训项目总结报告是否完成,培训文档是否按档案化管理归档等;

十八是培训项目意见反馈环节。重点监控培训学员意见反馈,培Vii单位意见反馈,教师意见反馈等。

(三)建立并实施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监控二十项制度、规定

为了保证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监控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监督有力、有效,提高监控水平和质量,我们建立并实施了二十项成人短期培训项目质量监控制度、办法及规定。

1、项目负责制度。为确保培训质量,我们在培训合同签订后无论何种培训项目,都需根据该培训项目具体隋况,认真研究并指派至少1名熟悉该类型培训项目的教师或培训管理人员担任此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运行、实施与管理。

2、培训教学设计反复沟通制度。为保证培训教学设计的科学、规范、适用,我们在完成培训教学设计的环节中,要反复三至四次与培训委培方,培训主管部门,我校有关学科专业专家教授、任课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等多方磋商、沟通、研讨,并最终形成经培训主管部门、培训委培方认定的教学设计。

3、学员入学测试分班制度。这一制度广泛应用于外语培训班中。这一制度是将学习水平、程度相近

的学员通过入学测试等方式区分开来,并以测试为依据分班教学,以保证教学进度的一致,保证教学效果等。

4、学员管理规定。为了保证学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学员学籍、学习及生活指南、公寓管理等做出规定。

5、教师遴选试讲制度。对任课者建立师资库,对教师的选择根据具体隋况确定,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上课前认真填写教师登记表,除非特别指定,校外教师要试讲。

6、教师教学座谈会制度。开班前一周,召开任课教师座谈会,由项目负责人介绍学员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计划,讨论适当的教学方法。开班后,每两至三周召开一次座谈会,交流教学及学员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等。

7、学员座谈会制度。开课后,定期召开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学习及生活情况,项目负责人、部分任课教师必须到会,以对学员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另―方面,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调整教学。

8、主办单位人员、管理人员随堂听课检查制度。项目负责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多次不定期连同送培单位人员随堂听课,检查教师备课、讲课情况,同时进一步了解学员上课学习情况,以确保对教学进行更具体的了解和协调。

9、考勤制度。在开班前应制订相应的学员考勤表,并将考勤表分发到任课教师手中,要求上课时严格考勤,考勤只有出勤和缺课两栏,视缺勤情况,取消培训资格。统计学员出勤情况,并及时与送培单位负责人沟通,以保证学员出勤。

10、阶段学习测试制度。主要是指外语类培训班开展的定期测试,测试频率不得少于―月一次。采取口试、笔试等,并将测试结果反馈给学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等。

11、教学专家组检查制度。包括委培方的领导、专家随堂听课检查,我校向委培方专家及时汇报培训教学以及培训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听课检查等。

12、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项目负责人将教学运行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向培训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反馈,后者视具体情况向培训委培方及培训主管部门予以通报。

13、培训主办方、培训机构、学员及任课教师四方教学研讨制度。培训主办方的人员、培训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及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学员以及任课教师共同举办教学研讨会,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材及讲义、教学时间长短,教师授课‘隋况进行研讨,以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安排的不足等。

14、任课教师课程评估学员问卷调查制度。学员对教师及课程逐―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课程必要性、教师实践经验、教师讲课水平、教学准备充分、教材质量、学习效果、总体印象等。

15、培训效果评估学员问卷调查制度。学员对项目的培训效果逐项进行问卷调查制度。评估项目包括: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培训对学员的价值,教学计划设计的合理程度,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任课教师的总体印象,教材及参考资料,培训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管理人员的月盼态度,后勤月盼中的住宿条件、伙食条件,学员活动安排,对本次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对本次培训总体满意度,会否向其他人推荐我们等。

16、学员结业测试制度(考教分离制度)。原则上专业、计算机类各培训班可采取作业、开卷、学结等方式测试考核;外语类测试应包含口试、笔试等,采取闭卷考试等。部分培训班由培训主管部门组织考核,实行教考分离。

17、学员班委会制度。学员入学后,开展培训热身或在送培单位的协助下,召开全体学员会,指定或选举班长、书记、文体委员、生活委员等组成班委会。项目负责人应携同班委会做好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组织管理工作。

18、学员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委培单位的要求及具体培训计划内容,应定期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外的文体及参观活动。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应认真负责地按学员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好各项活动。包括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和活动的安全等。

19、财务管理规定。根据学校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结合继续教育学院的具体情况,为加强财务管理,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财务管理规定。

培训制度目的篇6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问题;对策

一、员工培训中存在问题

(1)培训需求定位不准确。许多企业在制定培训总体安排时,不能够充分将企业培训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相互结合,使员工对培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紧迫性认识不够,导致其对培训过程被动接受或敷衍应对,最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2)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常规的岗位培训和阶段性教育占主体,缺少具有前瞻性的研讨型学习交流,单向灌输的培训方式极其普遍,缺少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广阔的资源交流和潜能开发平台,不利于新技术、新理念及先进经验的推广和普及。(3)培训学习竞争性不强。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一线员工文化程度偏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从而导致员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特点,整体学习氛围有待提高。

培训制度目的篇7

论文关键词:农民工培训;制度建设;制度结构;制度安排

自“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行下,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尽管如此,农民工培训“无效供给”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提高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让好政策取得好效果,已成为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焦点问题。由于制度是一切社会行动的关键资源,因此,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应着眼于制度建设。基于此,本文从制度结构的逻辑出发,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制度结构理论概述

在一般意义上,制度通常被视为“行为规则”,可以被区分为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可能是正式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可能是暂时性的,也可能是长期性的;制度结构也称“制度构成”,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制度安排耦合而成的制度系统。

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的程度决定制度效率的高低。任何一项制度安排,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制度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一项制度安排是否有效率,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安排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还取决于它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融合程度。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安排都必然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内在地“嵌入”共同的制度结构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讲,任何制度安排都是一个函数。一项制度安排的变迁,都可能引致其他制度安排乃至整个制度结构效率的变迁。

由于各项制度安排的引致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必有一项或一组制度安排引致的结果最为重要,称之为核心制度安排(简称为核心制度)”,其他引致作用相对较弱的制度安排,称之为“配套制度安排”(简称为“配套制度”)。换言之,一个具体、复杂的制度结构,可以逻辑地划分为两个重要性程度不同的制度子系统:“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制度是一个结构性的存在,制度建设应从整体论、系统论出发,既要加强核心制度建设,也要关注配套制度建设,以不断优化制度的整体结构;(2)同一制度结构内部的具体制度安排之间具有关联性,因此,制度建设应注重各项具体制度安排的同步变革;(3)由于一些制度变革需要较长时间且变迁成本巨大,如果在一个较短时段内难以对各项制度安排进行同步变革,则应重视“多米诺骨牌”的战略效应,首先对那些在制度结构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制度安排和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制度”进行变革,以达成制度结构整体优化的阶段性目标。不过这种阶段性目标是暂时性的,还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制度变革,最终实现制度结构的整体优化与效率最佳。

二、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

从制度结构出发,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制度建设,应涵盖农民工培训的“核心制度”和“配套制度”,而它们又分别包含一系列关联性的制度安排。尽管这些制度安排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但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一些较为重要的正式制度。

(一)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建设

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核心制度”可以被理解为:保障农民工培训活动实际开展,并直接影响培训效率的一组制度安排。它主要包括农民工培训的管理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

1.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6部委联合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种类和培训规模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培训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都积极开展或主动参与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培训规模巨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工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了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其典型表现为:(1)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多头管理。从中央政府部门开始,就有很多部门参与农民工培训管理,如农业部、人保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妇联、共青团、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等。与之相对应,地方对农民工培训也呈现出“多头管理”。在同一层级,互不隶属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各自权限,分别对农民工培训实施了“条块分割”式的“平行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恰恰导致了农民工培训工作“人人可以管,事事无人管”的混乱局面;(2)农民工培训经费和培训主体的剥离。农民工培训的实施主体主要有企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在一般情况下,培训经费通常与培训项目捆绑在一起,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掌握。其结果是“有经费的不搞培训,搞培训的没经费”。培训机构能争取多少培训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政府的亲疏关系和单位负责人的“公关能力”,这导致了培训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和低效率使用。

要彻底根治这种管理乱象,就必须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归口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家、省、市(地)、县四个层级的管理机构,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包括区际间协调和区域内协调);(2)规定区域培训项目管理办法,把不同来源的培训项目统一纳入“区域农民工培训项目目录”,进行集中管理;(3)对农民工培训机构,不论其办学性质(公办的、民办的或公私合办的)和办学形式,归口管理部门均需对其办学资格和办学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和指导;(4)在整合区域培训项目的基础上,按照培训任务的大小和培训成本的高低,合理配置农民工培训经费,克服目前培训经费“遍撒胡椒面”的分配弊端,以提高整体使用效益。

2.健全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制度。农民工培训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例如:目前在农民工培训中,单就培训机构的支出成本,焊工、车工培训人均最少需2000元以上,而政府实际给予的培训补助约为600元;厨师培训最少需3个月,人均培训费用保守估计也在1300元以上,而政府实际给予的培训经费补助约为500—700元。[4]如果计入农民工培训期间的生活开支,以及因参加培训所付出的机会成本,那么,农民工培训成本就更高,培训经费的实际缺口也更大。尽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投入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总量不小,但与巨大的农民工培训规模相比,与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支出相比,依旧显得捉襟见肘。面对培训经费的不足,不少培训机构采取了“偷工减料”的方法,只向农民工提供一些技术含量低、成本小的职业培训,如家政、缝纫工、电脑操作、保安、服务员等,全然不顾农民工培训的个人需要和市场需求,导致了严重的农民工培训供需失衡。

综合考虑农民工培训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以及农民工的“积贫积弱”特点,国家应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企业、社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对培训经费的投入责任和分担比例;(2)具体培训项目经费的预算与分解办法;(3)培训经费拨付与结算的原则、程序与方法;(4)鼓励社会捐资农民工培训的优惠措施及资金管理办法;(5)企业提取、管理和使用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具体规定;(6)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补偿和奖励措施等。

对于农民工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以往在农民工培训活动开始前即全额拨付培训经费的方式,可采用“培训券”由农民工自己购买或后期由政府集中购买培训产品的“商业式拨款”,提高公共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对于社会捐资、企业出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使用,则应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出资主体的意愿,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民工培训活动。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是学习者具备职业技能的重要凭证,也是劳动者社会流动的有效通行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内驱力。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普遍存在证书名目繁多、证书重叠、证书贬值等问题,既降低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信誉,也影响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农民工培训提供“出口”保障。

农民工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依托行业协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订职业资格标准;(2)依据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时更新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3)尊重农民工学习特点,建立与农民工职业培训课程证书、继续教育学历证书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以提高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认可度;(4)推行“农民工培训学分制”,使农民工先前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能转换成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对等学分;(5)改革现行的职业资格认证方法,提高现场操作、技能演示等实践考核的比重,实行教考分离,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含量和使用价值。

4.强化农民工培训的督导检查制度。缺乏监督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同样,缺乏督导检查的农民工培训也容易“出位”。据央视《今日观察》报道[5],在某些地方,一些培训项目因为缺乏有效的督导检查,根本就没有实际开展,以至于出现了“农民工培训领个脸盆就回家”、“农民工培训嗑嗑瓜子就完事”的咄咄怪事;更有甚者,某些政府部门、培训机构和个人,视农民工培训为“唐僧肉”,借培训之名行敛财之事,把一项民生工程蜕变为一项“敛财工程”。由此可见,要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对农民工培训的督导检查。

结合农民工培训现状,农民工培训督导检查的制度建设,当重点抓好如下工作:(1)设立督导检查机构,明确其职责权限,使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督导检查队伍,提高督导检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3)采用重点督查与常规督查相结合的方法,使督导检查工作贯穿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全过程;(4)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台账制度和公示制度,让农民工培训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5)为提高农民工培训督导检查工作的公正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政府应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介入其中。

5.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城乡统筹制度。当前,农民工培训大致包括如下类型:一是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二是转移后的岗位培训,包括上岗、在岗、换岗、转岗等培训;三是创业培训。一般情况下,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是在其流出地——农村进行的,而岗位培训和创业培训则主要是在其流入地——城镇进行的。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民工培训制度建构的时代背景。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建立农民工培训的城乡统筹制度,整体思考和系统筹划农民工培训工作,实现农民工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农民工培训的城乡统筹制度”建设,应主要包括如下工作:(1)以区域为单位,在农民工主要流出地(农村)和主要流入地(城镇)之间建立区域协作关系,共同制定农民工培训的长远规划;(2)在同一区域内(从我国城乡经济特点和行政区划特点看,地级市应是城乡统筹发展比较合适的区域单位),打破城、乡区位分割观念,对农民工培训网点进行合理布局;(3)统筹安排区域培训经费,对农民工培训给予重点扶持;(4)整合流出地和流入地教育资源,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让具有不同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培训机构,承担相应的农民工培训项目。

落实“农民工城乡统筹培训制度”需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制度实施的具体方式。从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实践看,“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合作培训”、“分段培训”等,是这一制度实施较为适切的方式。在农民工培训中,这些方式的运用,一般应与具体的培训工程、培训项目相结合,并充分体现农民工培训的“短、平、快”特征;二是克服农民工培训中狭隘的地方保护思想,积极培育开放的农民工培训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培训资源。

(二)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配套制度”建设

制度结构的整体特征表明,同一核心制度辅之以不同的配套制度耦合而成的制度结构的效率具有差异性。因此,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既要关注核心制度建设,也要重视配套制度建设。农民工培训有效供给的配套制度可以理解为:保障农民工培训顺利进行,并对农民工培训活动产生长远、间接影响的一组制度安排,它主要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

1.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放宽对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限制。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体制基础。[6]这种逆向的户籍制度安排把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划分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不同的户籍身份象征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二元户籍制度直接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使农民工成为一群漂泊在城市的“农村人”。

随着城乡统筹的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尽早有序放宽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限制,让农民工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就业意愿,自由地落户城镇,拥有合法的城镇户籍身份。拥有合法的城镇户籍身份,一方面,能使农民工从融入城市生活需要出发,加深对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较好地利用优质、丰富的城市教育资源,推动农民工培训的蓬勃发展。

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采取如下举措:(1)由点到面逐步放宽对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政策限制,直至废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2)下放城镇户籍管理权限,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消除户籍身份歧视;(3)逐步放宽跨区域户籍迁移限制,鼓励农民工“带资入户”;(4)对具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工落户城镇给予特别照顾和帮助,充分发挥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和示范效应。

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

2.一视同仁,建立无差别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对农民流向城镇约束的松动,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农民工作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却因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并没有公正地分享到城市发展的成果。其具体表现为:(1)农民工在住房、就业、医疗、养老、失业救济、子女就学等方面,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2)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之间普遍存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权益不对称关系,难以有效维权;(3)一些地方政府和用工单位对农民工长期存在“隐性歧视”,或为农民工加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设置障碍,或有意降低其社会保障标准等。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在城市社会的边缘,通常要比城镇居民承受更多、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工首先面临的是工作问题、生存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培训“工学矛盾”突出的深层原因之一。为此,必须一视同仁,建立与城镇居民无差别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为农民工培训舒解外在压力。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可重点采取如下改革举措:(1)贯彻平等观念,为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加强政策建设和制度供给,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问题;(3)以流入地政府为责任主体,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应尽义务;(4)加强执法检查,使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得以严格执行。

3.平等对待,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关联,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同样面临制度性障碍。这主要表现为:(1)与解决城镇职工就业的力度相比,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力度明显偏小;(2)农民工主要在加工制造、建筑、搬运、家政等“次属劳动力市场”就业,不但就业面窄、报酬低,且与城镇职工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同工不同酬”问题;(3)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度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有86.9%的农民工在个体、私营和集体企业就业,有超过六成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就业合同,农民工维权困难重重;(4)一些城镇为降低城镇职工失业登记率,通常会抬高农民工的就业门槛,迫使城镇企业优先招聘城镇下岗职工等。

多数农民工参加培训,是希望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较好、较快地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不公平的就业制度,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培训制度目的篇8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农科教发[2004]4号)精神,特制定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对象,以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劳务产业开发。二、目标任务1、培训任务。全省计划完成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16万人,使每个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2、转移输出。通过采取“定单、定向、定点”培训方式,实行培训与转移输出互动,完成转移输出人数12.8万人以上,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3、实施时间。2004年度。三、培训计划1、培训对象。年龄在16周岁以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2、培训工种。根据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职教资源,以家政服务、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电子操作、电动缝纫、建筑、计算机操作、美容、美发、保安、烹饪、物业管理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工种)为主。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能力板块结合的培训模式,实行全脱产式培训。3、培训时间。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和不同工种,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以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和就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具体培训时间为15—90天。4、培训任务。2004年我省阳光工程项目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业人口大县、省政府命名的劳务开发基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以及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全省确定阳光工程项目示范县20个,每县培训任务8000人。项目县名单、培训任务见《2004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表》(附件1)。项目县培训单位、培训岗位和培训人数见《四川省2004年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任务分解汇总表》(附件2)。5、培训基地。按照《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要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共认定培训基地103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教育系统61个,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2个,建设系统2个,科技系统1个,其他系统7个。分性质看,公办教育培训机构80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23个。培训规模28万人,输出规模23万人。培训基地认定情况见《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汇总表》(附件3)。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度,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制定阳光工程项目招标办法,面向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项目招标,择优确定培训单位,下达培训任务。全省20个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通过严格招标,共确定培训单位89个,其中农业系统20个,开设培训岗位149个,承担培训任务78250人;教育系统49个,开设培训岗位267个,承担培训任务60350人;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11个,开设培训岗位72个,承担培训任务12800人;建设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1500人;科技系统1个,开设培训岗位1个,承担培训任务200人;其他系统7个,开设培训岗位16个,承担培训任务6900人。6、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根据培训任务、工种、培训时间等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报县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备案。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各培训单位教学实施计划,编制全县综合性的教学计划,培训单位按综合性教学计划实施。7、培训经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政府财政资金补助与农民个人分担相结合。中央补助培训资金1600万元。省级财政安排培训资金1500万元。市、县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安排补助资金。各地严格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加强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了专门的阳光工程项目工作经费。8、考核发证。学员培训结束后,由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凡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学员,培训单位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书。四、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管理机构。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参加的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在省农业厅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各市、州和20个项目实施县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建设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阳光工程指导小组,设立阳光工程办公室。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2、健全制度,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规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行政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阳光工程公示制度、培训券发放制度、培训台帐和转移台帐制度、项目季度报告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监管制度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制度。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考核机制,实行阳光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与20个项目县人民政府,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与乡镇和培训单位层层签订培训任务合同书,明确职责,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3、强化监管,提高培训转移实效。切实加强对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培训机构的监管。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个人;重点监督培训任务的落实,防止弄虚作假;重点监督项目法人,确保责任落实;重点监督项目管理,确保管理制度落实。省和地方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采取暗访等方式,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对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县实行曝光和通报;组织人员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实行项目季度报告制度,了解督促培训进度;通过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公布各地承担任务的培训单位、培训任务、转移输出人数和学员转移输出地点,由社会广泛监督。4、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板报、专栏、印发宣传资料、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阳光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在中央、省和地方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好的机制、模式、经验和做法。及时向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四川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网报送培训动态和经验材料。编发阳光工程培训简报,积极指导各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5、培育品牌,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在带动劳务输出方面的示范效应,重点培育“川妹子”、“川厨”、“川建工”、“川技工”等一批有影响的劳务品牌。各级政府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转移输出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实现集团化和有序化输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培训人员转移输出,强化培训机构在转移输出方面的主体职责,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和职业介绍机构、用工单位、劳动力市场、劳务经纪人的对接,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做到招生一批、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安置一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大做强劳务开发产业。

培训制度目的篇9

关键词:国企、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适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培训内容停留在简单的基本技能培训上,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的中长远规划和分阶段计划,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和反馈,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未能很好地与员工本身的需求相结合

培训计划没有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员工本人的意愿、员工个人的素质,“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中,有时为了凑人数把应该参加甲理论培训的人送去参加乙理论的培训,使培训的知识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除了投入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职工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职工不愿培训,躲避培训的现象严重。尽管有的培训计划安排得很详细,由于缺乏一套培训与岗位(工资)晋升、晋级相联系(不培训或不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得上岗)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职工培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5、培训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

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职工的现场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也不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往往满足于从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中抽调任课,由于其自身工作任务重,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应付式”的教学比较普遍,很少有企业与大专院校和企业联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和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

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构建对策

根据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思路应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概念才开始提出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海尔的成功在于它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规划、战略、市场销售,等等。但是,海尔人认为,培训也是竞争力,并建立了以价值观念培训为基础、以实战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良好的培训环境做保障、以个人生涯培训促发展这样一种人才培训机制。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都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培训无疑是知识转化和传播的最佳途经。国有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地位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是搞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前提。

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人

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还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认识到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收的,而且回报更高、更为重要、更为长远和更有意义。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欠账太多和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应考虑提高培训费的提取比例,并实施国有企业“两高”人才培养计划。

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先进企业或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2)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哪些员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能培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了解上一次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员工存在哪些问题,为制订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是完成培训目标、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计划要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二是培训计划要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兼顾企业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三是要注重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之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四是企业培训计划应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培训计划同时成为可提升员工的发展计划五是培训计划必须建立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防止盲目性。

由于我国目前培训经费只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制定堵训计划的同时,必须认真编制培训经费预算。可以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一方面要切实满足保证员工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培训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4)实施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关键。再好的计划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实施便没了意义。培训计划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还是组织外出培训二是确定培训内容——要保证其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训的考试考核四是学员的管理等。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受培训的员工是否达到培训目标进行评估。这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从企业角度去评估。看企业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这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来测试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4、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它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为此,二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创新的本源所在。包括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培训制度目的篇10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必须坚持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方针,以开发企业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必须贯彻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提升层次、健全机制。通过对全公司人员文化层次结构、技术工人技能等级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三高”人才的匿乏严重制约着公司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了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把职教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教培中心。创造性地提出“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待遇,技能是职工最强的发展硬件”的成才理念和“多维选才,全面育才,量德用才”的用人理念。以企校办学为起点,以岗位培切为突破口,以实用性、可操作性为切入点,以不贪大求多,只求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目前在企业职教工作中普遍存在如下误区和盲区:

1、社会上流行什么,单位里就培训什么。即企业的任务性也就是指令性培训,多为自上而下的不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其培训效果很差。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培训。

2、对培训需求的评估工作不到位。

3、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4、中、高层管理人员很少参加学习与培训。

5、培训后,很少为受训者提供转化环境。

6、认为培训只是培训部门的事情。

7、企业教育培训的师资力量不强。

8、教育培训中的创新意识不够。

二、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培训对象不清,缺乏培训的针对性。

2、培训目的不明,不知道培训是为什么。

3、培训计划不周,不知怎么来实施培训。

4、师资匮乏,满足不了培训需求。

5、培训方式单一,学员感觉枯燥无味。

6、培训方法陈旧,学员参培积极性不高。

三、企业教育培训模式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1、坚持企业培训制度的创新:

首先应完善企业培养人才的制度。

(1)企业人才的培训可分为三步走:维持――通过较好的培训才能胜任岗位,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基本保证生产、经营、服务的质量。改善――通过良好的培训,不但能完成工作任务,还能提升工作效率,进行团队合作,使品质得到改善。创新――通过优良的培训,能突破瓶颈,勇于创新并完成组织目标。

(2)企业人才培训的目的,归纳起来为四个方面:①未来发展目的――培训是基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的需求。短期实用目的――培训是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年度计划目标。职位需求目的――培训是为弥补岗位要求与能力现状之间的差距。个人职业目的――培训是为满足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企业人才培训的新理念:需要激励型――有能力但缺乏意愿。重点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团队精神方面施以培训。有勇无谋型――意愿很高但缺乏能力,虽然理论知识较强,但属纸上谈兵,要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不可录用型――能力和意愿都很低,不给这类员工培训机会也是不行的。让其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可采取偿试性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

其次应创建企业留住人才的机制:

(1)建立物质激励机制。

(2)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3)建立人才培训机制。

(4)建立人才参与管理机制。

再次应建立企业引进人才的制度。

最后应完备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制度。

2、坚持企业培训机制的创新:

(1)创建培训需求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机制:

评估工作是实施教育培训活动的重要程序,决不能可有可无。

评估工作是提升培训质量、实现培训目标、满足培训要求、达到预期结果的根本保证。

评估工作应选择有能力、有经验、有事业心的人员来进行。

(2)建立科学的设计和策划培训的机制:

完善和规范教育培训活动的设计与策划的机制。

建立健全对教育培训设计与策划活动的监察机制。

科学准确的识别影响教育培训活动的制约条件。

(3)建设对接受培训者的激励机制:

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路径,每一职务序列给予不同的职务津贴。

为对企业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

变“指令培训”为“工资培训”为“晋升培训”。

(4)培育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机制:

(1)树立员工的成长意识:

①要解决好从普通员工转变为具有职能责任的企业人的转型意识,把心态调整到位。②要从单个个体融入团队的人际交往中,尽快认识自己在集体乃至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掌握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意识。③要能够按照企业人的职业要求,改变自身原有不良工作、学习和生括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与素养。

(2)树立员工的成功意识

①要引导员工参与制订和确认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为自己的成功做好心理上的选择和准备。⑦要在加大激励、竞争上岗的机制中,使员工把成功的心态“养”起来。③要营造“成功光荣,不成功无能”的工作氛围,引导员工切实感受到,成功最直接的表现是“完成”或“达到”。

(3)树立员工的成就意识:

①要扩大和加深员工兴趣与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挖掘自己生命中的潜能。找到自己真正的“适合”和“热爱”,并在工作和生活中永远把它置于一切之首,才会有所成就。②要让员工知道,成就来自于对工作的执着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③要让员工知道,能干、会干、肯干是工作、事业成就构成的主体,三者缺一不可,重点是肯干或愿意干。

(4)树立员工的成熟意识:

一是心态和情感上的成熟,不为外因的理由而使内心起伏不定,冷热无常,学会从内因找问题,具有阳光的人生心态。二是人格上的成熟。只有人格成熟才有工作上的成熟,才使得由成熟人格组成的员工队伍具有无限的工作竞争力,从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企业培训体制的创新:

企业培训体制的创新,其核心是企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问题。

(1)根据国情,目前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基地。

(2)企业培训基地的规模应该与企业规模相适应。

(1)企业培训体制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职责。②培训已经被视为胜任工作的重要途径。③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形成知识、技能、意识的三位一体的结合。④培训的形式多样,给学员以更多的参与机会。⑤培训工作有计划性,并强调培训的系统性。⑥重视培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⑦强调对培训需求的确认,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2)企业培训体制创新阶段的表现应该是:①管理者将培训与组织目标和组织战略相结合。②培训工作不再只是培训工作者的事。已成为部门主管与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③培训已经披视为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④培训战略得以实现并能够不断调整。⑤培训结果成为组织评估个人发展的重要部分。

4、坚持培训管理体系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企业教育培训部门要引进和实施国际(国家)培训管理标准――iS010015;企业教育培训活动的管理要导人pDCa的管理模式;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或体制要创新、改革、发展,企业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务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