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0:03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污染源;危害;防治措施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大量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乡镇企业等的蓬勃发展,给农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也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果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可见,保护农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特别是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是保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

1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1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农药的施用是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农药利用率仅为30%左右,有的还不到10%,大量农药进入大气、土壤及水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生物多样性。农药的污染和危害还在于连续使用可导致环境的适应性演变[1]。害虫、土壤中的微生物、细菌、无脊椎动物等对农药都有适应性。许多害虫长期暴露于一种农药中,产生遗传变异,带来一系列生物链的变化,破坏生态环境原有的动态平衡。我国是农业大国,经济越发达,使用农药越多,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不少农村仍大量使用高毒、高效农药和除草剂,造成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并存在潜在的危害,而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问题,对环境和人的危害也在加剧。

1.2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目前,粮食的增产主要是依靠化肥使用,但是化肥也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和物理性质恶化,土壤大幅度板结,其有机质含量、肥力逐步下降,土壤质量日趋退化[2];化肥中的氮元素进入大气后,导致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化肥的利用率较低、流失率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化肥造成的水源污染,还会威胁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饮用水安全。

1.3秸秆焚烧

作物秸秆占作物生物量的50%以上,是一种极其丰富并能够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由于我国尚未在农村普及科学有效的处理和回收技术,以致大量的作物秸秆无法得到有较处理,大部分农村仍采取就地焚烧的老办法。秸秆燃烧过程中大量的烟雾弥散在空气中,既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又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3]。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喉痛、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1.4禽畜养殖业

目前,只有20%的粪便污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80%左右的养殖场则直接外排畜禽粪便。集约化养殖的禽畜粪乱排乱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污染环境。粪便的乱堆乱放产生大量恶臭气体,污染了大气环境,其中有大量的有害成分甚至威胁到人体的健康;雨水淋溶液进入地表水,会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4];不经发酵处理的粪便直接施于土壤,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将对土壤和作物造成危害,对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1.5水产养殖业

近20年来,我国水产品的平均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增长率。集约化的水产养殖业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围栏和网箱养殖时大量投喂外源性饵料和肥料,致使水体中n、p含量猛增,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4]。另一方面,养殖过程中经常过量使用药品、疫苗、水处理化合物等,经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2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

新农村建设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搞好新农村建设,前提是搞好生态建设,特别是生态脆弱的地区,改变农村生态状况,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1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从光、气、水、田、土、林、路等方面促进农村生产的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太阳能开发利用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改水工程、标准化农田建设工程、生态林建设工程和“村村通”建设工程,以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并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雨养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方式”等有效农业生产模式[3,5]。

2.2推进农村节能减排

在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上,宣传和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沼肥使用、生物处理禽畜粪便、农村节能保护环境等技术[5]。加强建设交通、电力、水利、土地、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和产业发展安排,从而形成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体系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2.3促进农村的文明整洁工程建设

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也是建设的总目标。

2.3.1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最主要的要求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应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首先要着手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抓好沿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3线整治,深入推进农村“4清4改”(清理围墙院落、清理垃圾粪便、清理边沟污泥、清理乱堆乱建和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建设,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通过“4个工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解决好民生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村容村貌的进一步改观。

2.3.2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秸秆气化、沼气建设、风能和太阳能利用为重点,提高农村再生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通过提高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来净化水源、田园和家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发展。

2.3.3实施农村安居工程。采取旧村改造、集中建村、生态移民、消灭“空壳村”和迁移居户等方式,积极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对现有砖瓦房进行改造,加快农村安居工程建设。

2.3.4加强环境保护、文明生活的思想建设。扎实开展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个人卫生,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

3小结

只有按照生态学思想,合理利用空间,建立科学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新农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才能真正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

4参考文献

[1]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42-43.

[2]史晓慧.邯郸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北环境科学,2003,11(2):21-24.

[3]马井玉,刘志海.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4,11(a06):255-256.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历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党的十五中全会中,正式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发展理念和方式,进一步强调了农村生态发展的重要性。笔者所在的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黄土高原地带,境内物产资源比较丰富。但在早期的经济粗放式发展阶段,大量的煤矿开采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出恶化的态势。2017年党的报告中,明确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关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方式,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论述,采取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手段[1]。如山西在改善农村环境问题上,相继出台《山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范(DB14/t1271-2016)》和《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行动计划》,并计划建设100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以全面促进农村发展面貌的新变革。

1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1.1工业生产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开放程度的日益提升,工业企业的入驻大幅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各类配套产业相继崛起,达到了预期的发展效果,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丰富的渠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农村对工业生产的限制不足,使工业污染问题难以得到缓解和控制,逐步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2]。一方面,由于农村资金、技术及人才的限制,使企业在生产技术设备上的投入不足,只能依赖落后的生产工艺,增加了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再加上废气、污水、噪声、固废等因素影响,无疑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居民环保意识比较缺乏,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被忽视,打破了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

1.2生活垃圾污染

传统的农村生活生产中,生活垃圾问题始终困扰着农村地区生态发展,甚至产生了诸多“垃圾围村”的现象,对美丽乡村建设造成了极大阻碍。通常而言,随着山西农村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急剧攀升,包括诸多重金属污染、废弃塑料制品、焚烧中的有毒气体等,均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根据卫生部门统计显示,2020年山西省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2.4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60余万吨,而其中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约6.58亿吨,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40万吨,占据全省总量的25%左右。由此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形势极为严峻,而反观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处理方式不合理等显著问题,难以适应快速增加的垃圾产生量,从而使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举步维艰。

1.3农业生产污染

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地区,山西省农村农业污染同样较为突出。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以及缺乏绿色生产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手段比较单一,单纯依赖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投入,还使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造成土壤与水体的长期污染。与此同时,为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化肥的使用也难以得到规划,过度使用化肥将同样导致土壤板结,给农业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并且其中的磷、氮等物质含量的增加,将对地下水、空气等造成影响,加剧污染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另外,秸秆焚烧现象在农村地区也普遍存在,焚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给农村地区造成大气污染。据统计,山西省2020年农业化肥用量为109.6万吨,农药用量2.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4.9万吨,虽然总量有所下降,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依然严峻。

2美丽乡村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2.1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立法先行”的治理原则,依托法律的强制约束性,实现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于山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而言,应当切实结合地区的现实情况,积极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内容,理清在立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创新,以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需求,在实践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控制:一是树立科学立法理念。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从立法的角度加强生态环境的维护,深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做到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二是健全环境保护配套立法。针对山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特点,做好相关法律措施的配套和完善,适应当地的社情、民情,提升法律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大幅提升法律的规范作用。三是加强违法惩处力度。在生态环境污染主体责任的追溯中,严格规范个人和企业的行为,制定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措施,并落实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厉追究违法和失职行为。

2.2增强农村民众环保主体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关键在人,正所谓“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因此,山西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激发农民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契合于实际开展农业生产,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使之转变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力军。目前来看,当务之急是要转变农民认识,明确其在生态环境发展中所承担的主体责任,逐步为山西美丽乡村的建设发挥作用。一是提升农民环保素养。政府要发挥关键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开展普遍性的宣传教育,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帮助农村民众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利用诸多成功做法与经验进行引导,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利用社会媒体、农村两委等平台,开展绿色生产方式的宣传,传播农村绿色发展的“正能量”。二是正确认识主体地位。农民“生于斯、长于斯”,要借助农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了解,发挥其本源治理优势,通过增强其主体地位和责任,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帮助农村民众享受到生态环境的红利,提升其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幸福感。三是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理念。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调推进农村公厕和旅游厕所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体化推进。积极推动“厕所革命”的深入,改善农村基础面貌,加大在环境治理中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断发展的生态发展需求,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3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正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②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④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李建平,《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第3期35页。

[2]林真、李卫华、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32页。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4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均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农村废弃物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生态质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对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水生态系统总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农家肥被化肥、农药等广泛取代。这些化肥农药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这就是所谓的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水环境污染。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工业化养殖,但是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且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大多数的屠宰场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水体污染严重。

1.1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但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的使用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土壤中的肥料养分容易流失,进入河、湖、库等污染了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另外,长期施用化肥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氮素化肥浅施,造成氮的逸失,碳肥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大气中Co2含量,增强了温室效应。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我国农药利用率低于30%,导致70%的农药散失于环境当中,散失于环境中的农药直接接触人类皮肤,可引起皮肤过敏、红肿、瘙痒等。一部分还可通过人体呼吸系统进入肺部,促使哮喘病的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害虫的天敌也无一幸免,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果农药使用不当,尤其是临近收获的农作物,会造成污染危害,譬如一些地区的蔬菜、水果有机农药含量超标,就是农药过量使用所致。

1.2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民的生活垃圾乱倒,生活垃圾多为混合垃圾,如:旧衣服、厨房垃圾、废旧电池、塑料袋等,形成了一个天然垃圾场,夏天蚊蝇滋生,冬天东北风一刮塑料袋满天飞,同时生活垃圾腐烂、发臭、发酵分解,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垃圾在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在雨水的淋浇下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引起饮用水源的污染,对土壤也造成了污染,进一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垃圾中的病原体可能导致农村传染病的发生。

1.3塑料薄膜的污染,农膜的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膜主要是用来覆盖种植庄稼,庄稼收获后若不及时清理,就会被埋在土壤中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受阻,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引起土壤板结,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使农作物减产。农膜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很漫长,同时挥发出有害物质,使土壤活性降低,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1.4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由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崛起,引发了资源的超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工业污染使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值得注意的是高能耗的实心黏土砖厂仍在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烧制这些黏土砖时消耗大量的煤,同时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这些废气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废水的排放量也不容忽视,主要是造纸厂、食品加工厂等废水的排放,由于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较多,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有些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废水现象严重。

2为了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在宣传教育上下狠功夫,把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印发宣传资料、环保知识手册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使农民从根本上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对其自身健康和其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责任帮助农民懂科学,学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通过提高农民本身的知识和素质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为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首先成立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逐步分工到位,事事到人。加大投资,多方筹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使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垃圾池,使垃圾定点存放,集中收集处理,逐步实现每村配有保洁员,负责日常卫生的打扫和垃圾的定期清运,做到村村垃圾无死角。在化肥污染问题上,推广生物有机肥,使土壤和水的污染降到最低,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农药。与此同时,有计划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使农民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再者积极推广农村能源建设,如:沼气、太阳能清洁能源等。推进生态村创建,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2.3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

要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更为重要。环境监管能够有效地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此过程中,应做到全程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根据地方特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监管模式。对于改扩建和新建企业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防城市中的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配备基本的监测设备和一般技术人员,定期公布本区域的水质、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5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这既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环境保护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阐明了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及污染的原因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及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村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长期以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生态异常脆弱。现在全国可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生态功能低下,不能满足农村生态平衡的要求;水土流失面积大,其中以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和南方丘陵山地最为突出。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比重达37.08%;土地荒漠化严重,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亿hm,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8.3%,而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为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为95.6%,直接危害整个农村的生态环境;湿地受损严重,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衰退,威胁周围生态系统平衡。

2.生活垃圾污水污染日益严重

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能跟上,没有将环境与土地、产业与发展等规划有机结合,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因为基础设施和管理不完善,其产生的污染物一般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厕所乱建、柴草乱堆、畜禽乱跑”等“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据了解,现在农村生活方面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t,生活垃圾约1.2亿t,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

3.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

目前,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而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化肥的施用强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294kg/hm上升到2005年的390kg/hm,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225kg/hm的安全上限。农药的施用强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农药使用量由1996年的8..8kg/hm增加到2005年的12kg/hm,远远超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2000年前后2.1kg/hm的平均水平。农膜年残留量高达45万t。目前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6万hm,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农村工业中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并且,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5.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未经处理的禽畜粪便被随意排放,导致大量氮、磷流失,造成成片水体污染。其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养殖技术也将造成环境污染,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尤其是当人畜共患疫情发生时,将给人畜造成灾难性的危害。据调查,我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年排放CoD量6900万t,是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CoD产生量的5倍以上,成为第一大污染源。

二、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意识不强

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而忽视质量,因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造成极大的污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现象,某些管理部门和领导,对防治农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愿意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必要的资金。

2.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生产大多数还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形态,现阶段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没有明显提高,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如土地深耕和漫灌等)仍旧沿袭传统农业的方式,但加大了农药、化肥等外部投入。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基本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消费需求。农业科技含量仍然不高,农业科技体制不适应快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科研、推广、生产相互脱节,成果转化率低。

3.农村环保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村环保法制缺位,农村环保无法可依。而在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如排污申报登记、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对农村环境问题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农村环保管理体系不完善、环保机构长期缺失、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4.发展工业的政策、规划有缺陷

在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过程中,虽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三废”污染。随着工业污染从城镇向农村转移,外迁的工业企业也对农村的水体、空气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而农村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机械设备和生产工艺较落后,管理水平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浪费大,“三废”污染严重等。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这体现了农村工业发展政策制订缺乏长远性,同时在工业发展区域的规划上也有一定的缺陷。

5.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

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即便是一些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所以畜禽养殖也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深入到每村每户,把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一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氛围,让生态保护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传承。

2.控制农业污染

积极推广成熟的农业技术,如“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农药残留速测技术”等,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减少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大力改善用肥结构,禁用矿物化肥和推广节水灌溉,以防治因硝酸盐等物质大量积累和流失而形成的化肥污染,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同时推进污染处理技术发展,如“防治乡镇工业废水、生物监测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烟气脱硫”等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尽力降低治理成本,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贡献率。

3.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必须成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进入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环保工作中的实行力度,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控制农村工业污染

一是拒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虽然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急需企业和项目,但是农村招商引资的门槛绝不能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绝不能接受污染转移,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环境等违反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接受。二是取缔污染企业。三是实施集中治污。乡村工业企业要加快向工业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集中监管。对现有的乡村化工、印染、造纸等污染较重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确保达标排放。

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目前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从而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将污染降低到最小或变废为宝。

6.推进科技创新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全力营造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雄厚的技术、人才资源优势,以科技型园区、龙头企业为平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要素入股,提高他们的开发经营积极性。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使科技研发与农业实际需求相挂钩。积极鼓励和支持应用研究型的农业科研机构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形成新的科技产业群;鼓励和支持企业、民办技术服务组织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使之成为连接科技与生产之间的纽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其成熟化。

7.投资和治理的长期效益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难以通过民间投资推进当地的环境保护工作。为此,在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的资金投入方面必须优先考虑民间的投资能力。但在进行规划时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行高科技含量低费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将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环保促发展。在农村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让农民在经济效益上得到实惠,并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农民对环境保护才会有热情,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长久进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润羊花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31-33

[3]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王艳群: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00-102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6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建议;安徽霍邱

1调研背景

霍邱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全县土地面积3493km2,耕地12万hm2,辖32个乡镇,682个行政村,3652个村民组,人口1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霍邱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扰,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个别地方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霍邱县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快速期,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发展生态农业,整治农村环境,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污染问题,明确指示“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明确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坚持以土壤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为防治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以试点示范为先导,逐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明确将加快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1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从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和保护民生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就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进一步了解霍邱农村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调查组深入霍邱县有关乡镇、村、组、户,开展农村环境突出问题调研活动,先后走访调查了新店塘南村、岔黄组、龙潭杨楼村、石店镇双庄等十余乡镇村,详细调查了解了霍邱农村环境现状和主要问题。

2霍邱县农村环境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工业污染逐步增加,农村环境状况日益变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扰。

2.1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是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真实写照;“清水城中转,污水城外流”则反映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日益形成,也反映城乡环境保护不平衡。在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普遍现象[1-4]。霍邱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90%,若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kg计算,全县农村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700t,年逾25万t。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无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生活垃圾随意抛弃或堆放,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污染了农村水源和土地,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同时,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在霍邱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则存在着集镇和农村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现象。

2.2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近年来,随着霍邱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工业企业逐步增加,造成集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2.3土壤污染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霍邱县农村土壤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农民为追求产量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农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影响耕地质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是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三是影响农产品出口,降低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要求提高,出口压力增大。霍邱县是个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连续几年被命名全国粮食标兵县,但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其他农业产品很难近入国际市场。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5-6]。

2.4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由于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用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和工业用水,主要表现为: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据初步统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10%,仅有少数村庄有供水设施,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供水效率低,处理设施简陋;约有30%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饮用苦咸水等,饮水不安全导致个别农村地区出现疾病,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沟塘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

2.5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霍邱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初步估算,霍邱县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90余万t,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326.13万t,农膜使用量达3000t。但调查显示,50%以上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农膜年残留量超过600t,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加之农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知识,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据统计,霍邱县农药的年施用量已逾3000t,其中高毒农药占70%,化肥施用量远超过20万t,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在有些地方化肥用水已高达600kg/hm2以上,化肥利用效率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

当前,霍邱县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3霍邱县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3.1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条件的制约,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目区和死角。

3.2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霍邱县农村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县环保局没有在乡镇设分支机构,乡镇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3.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的困难。

3.4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污染治理工作难开展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造成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制约污染治理工作。

3.5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总之,霍邱县农村环境的现状,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农村新环境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急需下更大的气力、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4霍邱县农村环境保护建议

4.1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生活垃圾要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在经济发达地区,可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地区可采取堆肥或简易填埋;有条件地区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理系统;组织当地农民群众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应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湿地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可采用环境工程设施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农村区域,可利用湿地、沟塘等自然生态系统就地处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示范,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垃圾筒(箱)或池及时收集村庄生活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清运路程,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和中转站,对交通不便和垃圾生产生量少的地方建设无害化简易埋场[7]。在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饮用水源地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化粪池,污水净化池、人口湿地、分散式户污水处理系统等模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示范作用。

4.2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坚持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原则,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在有条件的区域可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之外的区域,尽量不再发展新工业项目。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工业园区规模与主导行业类型,建设相应规模的“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严格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组织制定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保护规划。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确保环境安全。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逐步实施企业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严禁引进或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污染治理设施的更新配套,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应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严格控制农田污灌与底泥施用,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避免产生土壤污染。加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规划和详细的环境管理计划,开展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定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综合防治病虫害。要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4.4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

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针对目前霍邱县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特别是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与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推肥,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切实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力求实现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使污染达标排放,划定水源保护区,完善污染防措施,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5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的清粪工艺、饲养管理技术,实现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重点区域、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8]。

4.6加强农村环保政策法规和知识宣传

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习惯,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4.7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应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任务,加大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基地、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绿色学校等创建力度,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省、市、县级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示范基地及绿色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特色,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提高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8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

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加大对农村生态建设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编报农村环境综合总结项目,积极争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对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好村镇和生态村的以奖代补方式加大投入,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县一级环保工作重点实施战略应向农村转移,增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控能力,在乡镇或者分片设置环境保护所,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强化环保内容,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考核奖惩机制。

5参考文献

[1]汪霞,蒋远胜.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65-67.

[2]吕迎春.环境友好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02-104.

[3]杨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4-15,19.

[4]王佳慧,杨立男,董玉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3):87-88.

[5]师永全.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j].河南农业科学,1988(4):16-17,24.

[6]李斌超,葛开华.庭院立体农业模式[j].河南农业科学,1989(3):17-19.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7

【摘要】随着农村面貌改造行动的有效推进,河北省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质量堪忧,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深刻剖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深层原因,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和环保执法力度,畅通农民参与环保的绿色通道;推广科学种养,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农村环境教育,提升农民环保意识,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考察与治理对策实证研究”(201303223)。

【作者简介】杨春娟,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基层治理。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城市工业尤其是重污染产业向农村的转移,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治理农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民幸福指数,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考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河北省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特别是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有效推进,使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村庄人居环境亟待整治和提升。

(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

河北省人均水资源307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属严重资源型缺水省份。当前,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并存,已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由于农业、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大,特别是对地下水多年的掠夺性开采,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有资料显示,河北近年来地下水下降速度惊人,由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米下降到现在的20~30米,部分农村打井深度已达到200米,华北地区的主要流域大都处在“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态。全省7大水系水质总体呈中度污染,其中永定河水系和滦河水系为轻度污染,大清河水系和北三河水系为中度污染,漳卫南运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和黑龙港远东水系为重度污染。与此同时,由于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以及随农业灌溉而来的大量残留农药、化肥的渗入,加之饮用水源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河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形势颇为严峻。据普查,河北省共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268万,诸多民众因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患病,甚至因病致贫返贫。水污染成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2013年全国10大污染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成为受雾霾影响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省份,河北农村也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灾区。问卷调查显示,42.7%的农民认为当地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污染的主要来源,一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及部分村镇企业污染物违规排放;二是道路扬尘、粉尘污染及废弃物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三是农村燃煤污染;四是畜禽养殖粪便、生活垃圾长期堆积腐烂及农药喷洒引起的大气污染。其中,工业污染居大气污染之首。从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企业大多是重污染企业,分散在农村的乡镇企业因设备简陋、三废处理率较低,如小造纸、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等企业多数污染物未经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燃煤污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据调查,河北省农村年耗煤约4000万吨,其中用于农户炊事、采暖2780万吨;农业生产如蔬菜大棚、畜禽养殖等890多万吨;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采暖约330万吨。农村多数农户使用高硫、高挥发的劣质煤和传统炉具,冬季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而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治理难度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严重的空气污染,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三)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质量堪忧

河北省作为北方农业大省和严重缺水省份之一,水资源严重不足,而污水排放总量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迫于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污水灌溉已成为解决农用水资源缺乏的有效手段。在保定、沧州、石家庄、邯郸等地均分布有大型污灌渠。因灌溉农田的污水大多没有经过处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严重、重金属积累等问题,土壤质量逐渐恶化。调查表明,除承德外,全省各市均有污水灌溉渠分布,大部分地区污灌年限超过了30年。常年不合理的污灌引起了严重的土壤有机污染、酸碱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反季蔬菜、水果的畅销,农药、化肥、农膜大量使用。2013年河北省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为331.04万吨,其中氮肥150.65万吨,钾肥27.85万吨,复合肥105.99万吨;农药使用量为8.67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67776吨,地膜覆盖面积达1119.7千公顷,与2012年相比,全省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质量退化,地膜残留问题突出,危害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了农产品质量不安全因素。此外,农村工业污染使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受酸雨和大气污染影响的耕地面积更大,耕地污染使其转换为财富的能力下降,加快了土地退化和沙化,削弱了土地的产出能力并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

(四)村庄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村庄人居环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长期以来,河北省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问题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是多数农村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村庄人居环境“脏、乱、差”成为多年来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河北省至今尚未建立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全省绝大多数农村尚未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系统,垃圾随意倾倒,有的甚至垃圾围村;农村卫生设施不健全,绝大多数农户的厕所、猪圈等没有加以符合卫生标准的改造,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整治和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新农村,已成为当前农民群众最强烈的现实诉求。

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深层原因

(一)城乡分治的环境治理格局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事实上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发展和城乡间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偏向,农村环境治理同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也处于弱势地位。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投资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和制度缺失,以及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领域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环保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但政府财政中用于环保投入的部分在GDp的占比长期偏低,导致环境保护资金总体投入偏少。我国的财政性环保投入通常是问题导向型的应急式投资,缺乏长期、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作支撑。分税制改革中,转移支付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地方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中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缺乏有力的收入保障,导致地方政府无力维持地方财政环保投资的持续增长。正是由于公共财政对环保资金投入偏低,特别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才使得农村环保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并非环保意识不强,而是缺乏保护环境的公共设施。广大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放等肆意破坏公共环境的现象就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二)生存需要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农民及政府对农村环境的长期漠视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和农民的长期贫困。人们为了生存,往往把向大自然的无限索取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导致农民对环境问题的长期漠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巨大动力,迫使广大农民无力顾及环境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得不走上以过度消耗资源谋取经济利益的发展道路,从而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地方政府为取得政绩片面追求GDp,盲目引进大批污染项目;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惜污染农村环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接,使一些地方政府对因经济发展引起的污染问题视而不见,甚至对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投诉事件置之不理,农民环境维权举步维艰,农村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使得环保问题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新诱因。

(三)农民参与环保的渠道不畅及农村环保

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民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环保的呼声日渐高涨,但这种意识难以转化为真正的行动,除农民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决策体系中没有话语权外,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切实有效的参与渠道。当前农民参与环保的渠道主要是民间团体和农民个人的环保行为。而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发育很不充分,农村社区的环保组织严重不足,使得一些渴望参与环保的农民因缺乏相应的参与渠道而难以付诸行动。农民参与环保的话语权和参与权缺失,使得农村环境污染因社会监管缺位而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农村环境保护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目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乡镇基本没有环保机构,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和能力;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的立法缺位,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塑料薄膜污染、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噪音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是空白。由于缺少相关制度和机制保障以及相应的监管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仍然呈上升趋势。

(四)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不足及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导致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我国的环境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长期以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农村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相对薄弱,使得广大农民普遍缺乏环境意识,由此,化肥、农药、秸秆、家畜粪便等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他们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后果浑然不知。再加上农村教育的落后,导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使其参与环保的能力不足,对环境污染危害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农民长期与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相联系,比较保守和落后,受传统影响较深,容易使他们思想僵化,对农村种种污染现象不能予以理性辨别和自觉抵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表组织,其环境维权诉求难以表达且没有更好的表达渠道。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量农民脱离农村,导致农民群聚力的丧失进而在农村重大污染面前“集体失语”。农民环境意识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内在根源。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农村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国家财政要更多支持农村,不断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要继续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确保国家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同时统筹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

1.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国家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并逐步提高农村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环境保护投入与经济发展增速相适应,提高政府对农村的环保投入能力;同时将农村环保资金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确保地方配套环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2.拓宽农村环境保护融资渠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生态环保多渠道投入机制,吸纳各种社会资金、社会力量和资源用于农村环保,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确保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建得起、用得起。

3.将环境因素纳入到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处理地区间环保能力差异;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农村公共环保基础设施和环保技术创新等民生领域倾斜,加快发展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并不断提升农村环保资金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环保执法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1.依法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农村环境监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制定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法规,使农村污染防治有法可依。

2.健全完善环境保护奖惩制度,对环境举报实行有偿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环保监督;对节能减排好的企业要重奖,对农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要严惩,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关停。

3.实行农村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按照谁使用、谁污染、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明确生态主体义务和生态补偿责任,约束生态环境过度消费。

4.健全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严格实施“一证(排污许可证)一卡(iC卡)”排污监测制度,杜绝排污作假,加大污染防治。

5.加大执法力度,大幅度提高污染违法违规成本,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从根本上破解“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治理困局。

6.改革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将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严格其责任追究。

7.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及经费投入,明确乡镇政府的环保职能,提升基层环保监管水平。通过上述措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监管能力。

(三)搭建互动平台,畅通农民参与环保的绿色通道

1.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民间环保组织是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要建立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定期对话的沟通机制,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鼓励引导现有成熟的环保志愿者建立民间环保组织,为农民有序参与提供组织化保障;通过媒体宣传和一定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农村社区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制定环保志愿者行为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调动农民参与环保的热情和积极性,培育和引导农村环保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2.建立农民参与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农民代表“参政议政”会议,介绍国家环保政策和本地环保工作及环境问题,认真听取农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地方综合决策部门或环保主管部门在制定环境政策、法规、规划或进行开发性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要征询农民意见,确保农民话语权。

3.完善环境信息交流机制。在地方政府门户网站开通网络环保问政平台,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和投诉,搭建农民与政府环保部门进行对话交流的“网上互动平台”;地方环保部门要开通环保热线,开设环境信箱,开展“领导干部接访日”活动,及时受理和解决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地方政府及新闻媒体要定期召开环境状况会,及时环境质量预报、日报等环境信息,保障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畅通农民参与环保的绿色通道。

(四)推广科学种养,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一要积极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和农药使用量,因地制宜适时适量施肥,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杀虫技术,减少农产品农药残留;二要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并逐步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四要积极推广自然农业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实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零排放,建立生态养殖小区;五要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同时还要尊重农民意愿,量力而行,走出一条受农民欢迎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

(五)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并使其常态化、长效化,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打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攻坚战。省市县乡村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机构,细化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常抓不懈,确保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扎实有效推进。

2.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抓实项目建设。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重点抓好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排放、村庄绿化、厕所改建、新能源利用等项目建设,同时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使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

3.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改造提升行动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资金保障机制、设施保障机制和人员保障机制,同时加大监管,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和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使全省更多村庄实现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

(六)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8

摘要:环境保护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农村环境保护由于受到的关注度有限,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全,机构力量不强,较严峻的污染形势,已危及生产生活安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城市整体环境改善。摸清农村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内在规律,发现与分析当前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对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至关重要。本文在通过大量专业调查数据阐述了华东某市农村空气、水、土等环境总体状况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分析了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种种表象与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对策设想。

关键词:农村环保;环境质量;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政策支撑

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法规、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增加环保投入、优化工作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农村的青山绿水,也直接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华东某市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

1.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2013年该市农村生态指数为63.8,与上年基本持平,环境总体状况良好。其中距离城市最远的一个长江以南的郊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位居首位,比市区高10以上,其环境质量指数在95以上。而另一个以发展化学工业为主的江北郊区和市区一样,为58。

2.农村空气质量优于市区

全市空气质量总体上远郊好于近郊,农村优于市区。201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市为86.8%,农村地区平均90.4%。江南远郊优良率最高,达97.8%,江北近郊优良率最低,仅85%,与主城区相当。

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079-0.100mg/m3,So2(二氧化硫)年均值0.023-0.048mg/m3,no2(二氧化氮)年均值0.022-0.047mg/m3,均达国家二级标准,但比上年有所增加。农村平均降尘每月每平方公里6.4吨,低于全市平均8.6吨。

3.农村水环境质量污染偏重

根据环境质量2013年度报告,当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全市监测的53个饮用水源地,11个区县级以上水源地全部达标,42个乡镇水源地中,达标率为90.5%,不达标水源地主要在江北远郊边远山区。农村主要河流秦淮河上游段为iV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约10%;秦淮新河近郊段为iV类水质,城郊段为V类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28.4%和6.3%;滁河近郊段为iV类水质,总体上优于上年。郊区的主要湖泊均达三类水质标准。地表水乡镇河流达标率86.9%,行政村水质达标率81.4%,但地下水中潜水井水质普遍较差。

4.农村土壤质量不容乐观

2013年对全市基本农田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分析,近郊部分蔬菜种植基地土壤pH范围为4.31~8.27,均值为6.70,偏酸性。11种重金属污染物和3种有机污染物,在全市20个点位中共有2个点位超标,超标率为10%,属于轻微污染。但由于样品少且为一次性检测,这些数据不能反映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的整体情况。走访和座谈中发现,郊区化工和重金属企业、加工作坊对周边土壤质量造成较大破坏,部分土壤受到污染,长期得不到修复。

二、农村环保工作特点

随着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自身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形成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叠加。由于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全,环保机构力量不强,农村环境污染形势比较严峻。

1.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上世纪90年代初,该市通过城乡联合,引导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之后随着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城市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集聚。“十一五”以来,市政府加大了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力度,促使城市工业企业基本转移出城,工业成为郊区经济发展首选,郊区工业占GDp比重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5个远郊区二产占经济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最高达62.50%,最低52.99%。在市政府强令关闭小化工、小矿山等企业的同时,有的区仍在引入有污染企业,使郊区工业污染长期得不到缓解。目前,五郊区(含经济开发区)工业污水约占全市86%、工业废气占全市的75%,工业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

2.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增加了污染治理难度

该市农村耕地总面积为238.57万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现代农业发展中,各种污染不断增加。一是化肥污染。现在种植业已很少使用有机肥,全市年化肥使用总量(折纯)约8.5万吨,近70%流失,造成河流和土壤污染。二是农药污染。

农药种类繁多,使用总量约为2150吨,其中除草剂和杀虫剂各占40%,杀菌剂20%,由于利用率仅40%左右,大量农药对农田和周围环境产生污染。三是农膜污染。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的广泛使用,年消耗农膜约5000吨,残留率近20%,造成农田“白色”污染。四是秸秆污染。油菜和小麦秸秆焚烧污染,水稻、玉米秸秆的腐烂污染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五是灌溉污染。用被污染的水灌溉农田,造成农田污染。以上这些污染年复一年,几乎没被治理,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不断变差。

3.养殖业成为农村重大污染源

该市农村畜牧业总产值(现价)51.17亿元,水产养殖总产值65.46亿元。全市出栏生猪近百万头、家禽三千多万只,规模化养殖场298个,产生的粪便用于生产有机肥和生产沼气的占29.7%,直接用于农业还田的占31.46%,39%未经处理。而面广量大的畜禽养殖专业户、季节性养殖户根本不对粪便进行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鱼塘,给附近的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该市水产品总量20万吨以上,内陆水域养殖面积4.6万公顷,大量喂养的饵料、防病的鱼药、优化水质的药剂,使养殖水域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不少乡镇领导说,养殖业是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但畜禽养殖是重污染源,养殖水面几乎全面污染。

4.城镇化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了农村污染

导致该市农村生活污染逐年增加的原因:一是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地和大量农民新居厨厕污水大部分直接入河进田;二是洗衣机在农村的普及形成大量的磷化工污水;三是大量生活垃圾因农民不再需要农用肥而随意倾倒,形成意想不到的污染。按该市目前农村人口327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80升计,全年生活污水9500多万吨;每人每天生活垃圾0.8公斤计,全年约95.5万吨;而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率不足50%,垃圾处理率不足40%,产生的污染是十分可观的。

三、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在观念上,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环保工作时紧时松;在工作规划上,农村环保严重滞后;在法制建设上,农村环保的一些环节成为真空地带;在技术规范上,农村环保远远落后于现实要求;尤其是少数地方,在环保与GDp发生矛盾时,把防污治污丢到一旁。

2.工作力量偏弱

郊区环保机构人员偏少,许多工作无法展开;环境监管人员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环保投诉案件;监测力量十分有限,农村大部分地区监测工作很不到位;街镇环保无机构、无编制,5个远郊区仅有2个区各街道有1-2名环保人员编制,其它区都由农经站、企业服务中心人员兼任,或为临时机构、借用编制。据统计,2013年远郊5区环保机构仅有310名在岗人员。

3.经费投入不足

财政投入不多,目前该市支持农村污水厂和管网建设的经费年仅2000万元;维护投入更少,一些地方环保设施建设自生自灭,“晒太阳的多,发挥作用的少”;环保、住建、农村等部门对农村环保的支持不协调,各搞各的,使本就不多的资金作用更加有限。调查中发现,一些乡村污水处理厂有厂无管道,设施不到位,技术不配套,被群众称为“有钱建设,无钱运营,有名无实,摆摆样子”。

4.长效管理缺失

目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政府会议推动、上级项目推动、查处问题推动,得不到体制、机制方面的保证。没有形成责权明确的工作体系、规范完整的环评体系、广泛有效的环卫体系,没能建立刚性的污染管控机制、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合理的费用承担机制,少数地方的工业污染治理很不到位,农业污染则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农村环保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起步较晚,欠账较多,必须由政府强力推动,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不断增加投入,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防治结合,长期坚持。

1.建设精干有效的农村环保工作队伍一是增加郊区环保部门的人员数量,重点加强监理执法力量;二是街镇设置独立的环保机构,编制2~3人,赋予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三是行政村明确一名环保工作联络员;四是增加农村环境监测点,尤其要加强水质量监测;五是加强农村环境评估机构建设,环保部门把好资质审查、人员准入关。

2.增加农村环保投入

一是各级都要安排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生态工程、绿色创建和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环保部的连片整治项目经费,大力争取省生态建设补偿经费、综合利用补助经费及以奖代补资金。三是在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在企业排污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污染治理。四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保建设,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环保建设和运行。3.调整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应重点补给生态功能区,如林地、水面等,而不能仅补在水稻、林木种植面积上;生态补偿应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价值,不能仅以各地上报的生态建设项目定额度;生态补偿应考虑各区生态红线的落实程度、生态指标的升降情况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4.严格农村各类项目环境评价工作

对工业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上;对市区搬迁农村、近郊转移远郊的工业项目进行环境评估,达不到生态建设要求的不得搬迁;对近几年招商引资的项目进行复查评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限期整改。组织开启对农业项目的环评,凡规模化蔬菜瓜果种植项目、畜禽养殖项目、水产养殖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评估;对现有规模化种植园、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检查评估,促进治理和减少污染。

5.综合开展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杀虫灯、诱虫板等物理防治虫害新技术和生物农药,培训农民安全使用农药,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扶持有机肥生产企业,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政府出台有关规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农药、化肥、农膜、兽药、渔药的科学高效使用。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畜禽养殖场进行专项清查和污染整治,关闭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散小乱”养殖场;扶持发展一批标准化、环保化、现代化大型畜禽养殖企业,配套标准较高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染排放总量;普及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方式,降低水产养殖污染。三是重视生活污染防治。合理布局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在管理和技术,管线配套,确保已建污水处理站正常运转;积极推广生活污水处理适用技术,除少数中心村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外,大量自然村建村或联户厌氧发酵池、农户净化草池等处理生活污水;努力做到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全覆盖。

6.政府切实重视农村环保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制定法规。市制定农村环保总体规划,各郊区制定区域规划,明确农村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期及中远期量化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及保障措施;制定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对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农业污染防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以及技术指引、建设管理等做出规定。二是加强建设,深化改革。从城乡一体、环境基础设施均等化出发,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市、区环保、农业、涉农部门的力量,集中经费帮助农村每年建成一批环保项目;加快农村环保体制改革,当下着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资源合理使用、资源节约使用,探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向污染物较多的规模化畜禽和水产养殖企业征收排污费,专项用于该行业的污染治理。三是加强监管,严格查处。合理布局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大水质量监测,增加土壤质量监测,逐步实现农村环境监测全覆盖;锁定环保防治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域,以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强化监督;严格查处污染行为和事件,不仅处理单位,还要处理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负责人。

参考文献

[1]刘树庆.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2]高小杰,金哲,吴鸿雁.南京市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4—Z1.

[3]王振强.一瞥九亿同胞的家园: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

[4]席北斗,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5]李挚萍,陈春生.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刘军郃.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河南农业,2011(09).

[7]刘旭凌.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科学之友,2011(12).

[8]李启彬,刘丹.农村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10(04).

[9]王振强.一瞥九亿同胞的家园: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0]张军启.农村环保现状调查报告[n].周口日报.2012:9-24,B3.

[11].农村环境保护调查报告[eB/oL].51edu.com/lunwen/yyw/diao?chabaogao/2557829.html.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9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保护;面源污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1~3]。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4~7],如果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 农村环境保护概念及意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类型

2.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乡镇企业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7~14],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2.1.1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8,12]。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2.1.2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8~14]。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637万t/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t/km2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

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a,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我国已有913万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结果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因此,化肥和农药这2类污染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2.1.3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6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成为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000km2增至2003年的30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300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产生的超过2500万t/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2.1.4 塑料农膜使用增加,污染加剧 近20a来,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t,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1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2.1.5 乡镇企业布局不当,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1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环境和农业环境污染与危害[1~4]。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目前,工业“三废”排放量及污染仍呈增加的趋势。

2.2 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主要分为3类:①由现代化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各类污染,简称农业污染型(面源污染);②由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简称生活污染型;③由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简称工业污染型(点源污染)[8]。[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意识不强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忽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用药、平衡施肥知之甚少,不能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加大剂量滥施农药,盲目施肥,结果不仅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3.2 传统农业格局被打破,养殖业与种植业日益分离传统的畜禽养殖规模较小,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大部分作为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业正逐步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污染总量大幅增加,而且污染呈相对集中趋势,出现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因在养殖过程中投放大量的精饵料、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认识到使用化肥农药简单、方便,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3.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4 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6]。大多数农产品既无1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也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更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4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在农村营造1个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

4.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试点,探索农村治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4.3 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境规范管理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最关键的还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4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畜禽养殖及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填埋,河道“三清”(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以及控制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4.5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研究与建设。

4.6 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在农村推广清洁生产,将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通过资源化途径加以综合利用,这是治理农业污染的最佳途径。如畜禽粪便和秸秆通过沼气化处理,既利用了沼气能源,又可利用沼渣、沼液作果园、桑园肥料;还有以畜禽粪便为基质加工成复合有机肥料,既保持了化肥使用简便、肥效快的特点,又弥补了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还较为彻底地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问题。最大程度地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4.7 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法定职责。同时,农业部门还应承担突发性农业污染事件的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整治的技术研究等。坚持“环保惠民”理念,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助,联合推进”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多方努力引导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农民引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的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的。[论文网LunwenDataCom]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1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5-06-151

[2]国家环保总局1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n].中国环境报,2007-09-211

[3]苏 杨1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61

[4]国家环保总局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n].中国环境报,2007-05-211

[5]周生贤1《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说明[n].中国环境报,2007-08-281

[6]中国国务院第508号令1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n].中国环境报,2007-10-181

[7]杨智明12005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J].河北环境保护,2006,7(2):1-231

[8]张笑归,刘树庆,窦铁岭,等1白洋淀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7-311[9]杨志新,冯圣东,刘树庆1隔、锌、铅单元素及其复合污染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关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4):138-1411

[10]Liushuqing1effectsofCdandpbpollutiononsoilenzymaticactivitiesandsoilmicrobiota1Front[J].agric1China,2007,1(1):85-891

[11]Yangzhixin1effectofcadium,zineandleadonsoilenzymeactivities[J].JounrnalofenvirenmentalSciences,2006,18(6):1135-11411

[12]周元军1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J].医学动物防治,2003,19(6):350-3541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篇10

(一)中小企业肆意排放污染物,对我国农村贫乏的水资源污染依然严重。

由于我国以往的工业企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污染治理设施不够完善,节能减排改造又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大企业,忽视了对农村小企业的管理,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同时,因环境基础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农村河网水质恶化,造成了水系的病源体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这种污染导致有的河水乌黑浑浊、臭气冲天,河道积淤严重,水体已基本丧失流动性和自净能力,给周围土地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二)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与相应的污染防治配套设施严重失衡。

在我国,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农村地区畜禽养殖比较分散,规模较大,畜禽排泄的粪便并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这种未经处理的粪尿中所含的病源体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和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三)生活垃圾污染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小城镇和农村广大农民居住的区域每年都会产生约为112亿吨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几乎全部堆放在露天的空地中,这些露天堆放的垃圾既浪费了大量的良田又污染环境。广大农村的生活用水也要直接排放在沟渠、池塘中,加剧了农村生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更破坏了地表植被。

(四)大量农药、化肥的无节制使用使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在使用化肥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约有70%的化肥在环境中流失,化肥的大量浪费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巨大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的过量使用,使部分化肥又通过降雨、灌溉以及地表径流等循环进入河道池塘,使水体中所含营养质过多,造成大量水生植物的疯长,从而也造成了水源的污染。

搞好农村生态建设,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我们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在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支持、技术的指导等方面,上下互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建设绿色农村、环保农村、生态农村、现代农村作出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实施统筹协调战略。

既要使群众富起来,又要使祖国大地绿起来,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由于我国农业的高分散性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在农民中形成一种可以互相监督、健全的管理机制,从深层次切断污染渠道和源头。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和组织化程度对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农业、科技、规划、城建等部门,在农业废弃物利用、开展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划,建立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二)加强农村生态污染治理项目建设,转变补贴方式,支持零排放无污染的绿色产业。

要想搞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根据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首先应转变以往的补贴方式。我国政府对农村生态污染治理的财政政策支持,应从单纯治理污染向支持绿色经济、无污染和零排放产业转变,支持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绿色循环农业,关、停、转高污染和高消耗的企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避免无节制过量使用,避免化肥、农药进入到水网、空气当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就要以农民为本,发展无污染、零排放的企业。政府应对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加以限制,对高污染、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业予以重罚,进而建立起符合农村生态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三)打造现代农业,不断完善制度建设,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认识到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及时调整了片面追求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的传统做法,不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提出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根据党在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确立“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这也为农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生态可持续农业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国务院已经把农村污染列入全国污染现状普查体系,并且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农村污染现状、治理农村污染、维护农村环保的会议,会议上还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通过制度的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城乡建设和农村发展中去,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四)借鉴国外保护农村环境的经验,搭建城乡互动桥梁。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市民支援农业是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的现代化,离不开广大市民的支持和支援。在发达国家,有很多市民支援农业发展,如韩国就有环境亲和与生态农业建设、品牌经营与差别农业选择等措施,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切实应用到我国的农村建设中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应倡导不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转基因等产品,不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方式来提高农业产值的做法。我们要提倡利用和开发农作物自身特性抵抗病虫害,并开发和提高农作物对人类的营养和保健潜力。在流通渠道方面,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让农民获取更多农产品的利润,要搭建起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桥梁。各地市民可以通过志愿者的方式,组织形成“生产—消费”合作社,以产销双方直接见面的方式,简化流通环节,将生态农业的收益最大程度地留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群体内部。这样既可以保证生产领域绿色环保,又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顺利销售,这种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为城乡统筹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跃奎.发展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28.

[2]杨晓东,白人朴.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6).

[3]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1.